对物流专业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07-24 17:22:26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篇1

关键词: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cess exists faculty shortage, lack of materials, lack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laboratory equipment utilization is not high, out of touch with the market personnel training and other issues related to the proposed solution methods and measures. We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o improve logistics and laboratory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repair, strength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other mean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China's logistic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o accommodate the logistics in China during the second five senior personnel changes in demand and requirements.

Key words: logistics; subject building; talents cultivation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结构将进行深入调整,而兼具生产与生活属性的现代物流服务业也势必迎来相应的深刻变化。物流产业随着“十二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也将会从目前的粗放型向技术型和管理型转变。对于物流从业的人员的能力尤其是具有相当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中高级人才会产生新的要求。而高校物流相关专业担负着为物流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和新鲜血液的作用,物流专业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对于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物流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物流专业师资薄弱,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类的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物流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机械、电子、工程等相关知识储备。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同时物流专业师资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存在高级职称较少,讲师职称偏多的现状;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存在博士学历较少,硕士学历较多的现象。因此,加强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2 精品物流教材少,教材内容重复性与差异性并存情况严重

在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有的物流教材是传统物流的产物,虽然近年编辑出版了大量物流专业教材,但是很多教材专业定位和层次定位不够清楚,适用高等院校物流教育的教材并不多见。有的虽然注明是为普通高校编辑的物流专业教材但大部分重理论轻实践,再加之编著者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存在差异,因此在相关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现同一门课程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却千差万别,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相关专业和技术。同时不同课程教材在内容上交叉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例如:供应链相关概念和理论在《物流学》、《物流工程学》、《物流设施规划》等相关课程中都会出现。教师授课受到很大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觉到倦怠。引进、翻译教材多,自主研发、与我国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却较少。物流教材缺乏技能性、实用性和创新经验,难以满足高校教学的要求。

1.3 物流教学与物流实践结合不紧密

重视实践是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特点,物流类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专业素养,更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对物流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本科50%,高职高专46%);其中本科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85%),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69%)。对于已毕业三年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更高(本科72%,高职69%),由此可见从业经验对物流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有的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匆忙上马,实验设施、实践条件等都不具备,许多学校的物流实验室建设滞后,缺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条件差,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物流专业学生在学校内得不到应有的实验训练,在校外也很难得到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与物流企业的要求和期望产生较大差距。导致各高校目前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还只能称为“准人才”,不能成为真正的“物流人才”[1]。因此,物流专业就业就出现“人才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1.4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层次性与社会需求脱节

物流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培养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和基础。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比较少,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414所高校,500多所高职高专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仅有少数学校提出了明确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而大多数学校物流人才培养还处在摸索阶段。同时,高校对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缺乏前瞻性,只有当社会向学校提出人才要求时,学校才会针对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相应修改,并且高校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惰性思想,这就进一步造成了物流类专业学生培养的严重滞后性。

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具有前瞻性,却并不意味着培养方案的仓促出台。高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同时做好充分严谨细致的专业论证。但是许多高校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候,市场调研不充分,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市场调研,许多数据的收集分析不全面,人才目标导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同时部分学校师资能力有限,而专业却匆匆上马,这就造成我们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监督和有效指导,按照这样的培养方案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物流行业发展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物流专业人才的梯度教育。中专层次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层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本科教育以培养“工程和管理型”人才为主,研究生层次培养“研究性和规划性”人才。然而在物流专业学生培养的高职和本科教育层次中,存在相互重叠的部分,导致物流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无法因材施教;而且教学内容层次不明,没有形成明显的层次跨度,无法形成各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企的要求,更不用谈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然而这两个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恰恰是我国物流产业未来所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

2 改进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物流专业师资力量建设,鼓励在职教师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学习

针对物流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与交叉性强的特点,可以采用交叉教学的模式聘请其他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综合性教学活动,应用“N+1”教学模式使不同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师与物流课程主讲教师集体进行某些课程的开发和讲授。

例如在《物流工程学》、《物流技术与设备》等课程的教学与实验活动中可以聘请机械、电子、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教师从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角度出发共同讲授该课程的不同章节,从而提高物流专业学生在课程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相关课程中可以直接聘请物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与高校教师结合的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同时穿插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入。

2.2 加强物流案例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流管理相关案例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企业物流部门或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企业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座谈等方式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和相关问题,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物流情景或事件,并对其出现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形成案例所需信息,并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理论提出案例拟解决的问题,使物流教学案例来源于真正的物流企业,所涉及的问题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可讨论性,让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从具体的个案中推导出一般原理,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众多疑难问题,获得相关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能力和技巧,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物流教学实验设施的管理和投入,提高物流实验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

物流实验室与实训室是进行物流科研和物流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各级物流人才和物流教学研究人才的基础条件,实验室能够模拟和演示物流活动的完整过程。然而,物流实验设备和实训设备成套性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套完整的物流实训设备需要投入上百万元。而且物流设备主要以机械、电子、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组成,复杂程度高,因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同时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设备损耗和老化等问题,也需要专门企业和公司进行升级换代,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过程中应聘请专人负责,同时保持与设备供应商联系,参与设备更新换代与维护保养的培训。实验设备管理人员要及时向设备供应商反映并解决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提高物流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从而保证物流实验教学过程完整、有序进行。

2.4 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长效稳定的物流专业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二元制”教学模式,依托当地政府政策,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办学或联合培养等模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物流企业的相关操作和管理岗位学习。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物流企业运作流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物流企业相关岗位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学生实习和工作过程中发现适合本企业的潜在员工。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增加物流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流企业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和物流专业培养要建立的是一个长效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培养过程中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站在专业与产业结合的角度思考和解决物流专业相关人才培养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将来能为社会所用,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级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如鹤,刘广海,王满四,等. 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152-155.

[2] 唐立新.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9):163-165.

[3] 任颖洁. 校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以物流专业为例[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9):74-75.

[4] 余绍军,吴向东,刘灵犀. 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119-121.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篇2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改革

全球经济在目前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时期,在信息时代,我国物流业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以及战略机遇。中职类院校作为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迎合党的精神,立足于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提高现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现有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学生就业等问题。

一、1+x证书培养制度的内涵

1+x证书制度模式是基于国家的职业教育情况提出的,其中是为了满足中职类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从单一技能操作发展为一专多能,进一步解决国家现有的结构性就业问题。目前该制度在一些应用型的院校进行试点,在一些中职类院校开始普及。其中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是在学生完成基础学业课程上,再进一步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就业提升自身综合水平。其中该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也为相关就业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参考凭证。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更是能够代表就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综合能力[1]。

二、1+X证书制度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推行的优势

(一)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1+X证书是以学历结合专业技能水平为结合,将专业技能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有利于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更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发展,适应产业的转型速率。解决现有教学培养人才的单一化途径,让单一化发展转变为多元化发展,为飞速发展的物流业提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2]。

(二)推动课程优化升级

在物流业发展的今天,中职类院校需要适应物流企业相关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添加相关适合就业的实践操作。对于人才培养而言,1+X制度能够很好地推动课程的优化升级,在打造相关专业课程时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讲解,并且对物流专业的相关基础操作配有详细的说明。具体体现在物流专业的业务操作的注意事项、物流行业标准、结合具体的操作实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相应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打破课堂与就业的界限,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理论与实践课程共同进行,此举能够解决传统职业教学的一些弊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就业。在课程开展时,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其专业的相关动态以及行业标准,以此为目标,提升自身的岗位技能[3]。

(三)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现如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对于高度发展的物流业而言,其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教育部同中职类院校在实践方面加入了教育资金的投入一些物流企业在1+X制度的推行下,积极响应与中职类院校的深度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其细节深入到物流订单、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方面。这一认知弥补了理论知识的单一性,更灵活地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仅如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家讲座,激励出学生的实践热情。在1+X制度实行的课证融合背景下,以企业发展方向为实践问题引导学生对以后的就业方向进行多方位思考,做到人才培养的双赢局面[4]。

三、1+X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物流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为了满足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通过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从而满足物流市场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根据1+X证书制度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调研,不与时俱进

职业院校在对物流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教学过程中,老版教学资料和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教学资料过于老旧,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学内容与物流市场情况不符,所学内容过于老旧,无法符合当下物流企业发展情况,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适应物流企业工作方式,甚至难以就业。同样,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满意的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将结合。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经验值要高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职业院校物流实践实施设备专业器械稀缺,没有专业的师资基础,没有指定的实践教学场地,因此物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简化相关实践课程,无法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弱,在物流企业实习过程中,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物流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操作能力。

(三)缺乏有效教学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在对物流专业学生进行培训时,需要在实际实践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并且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评价机制方案。另外,由于职业院校在目前没有具备完整的物流教学课程管理方案以及物流教学管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迷失学习的方向感以及目标感,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操作能力。

四、1+X制度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打破物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界限

职业院校为我国物流企业培养一批优秀的物流专业人才,首先,物流专业人才需要获得职业学院学历证书,并且在职业院校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知识点:(1)需要掌握物流业务基本操作流程的相关理论知识;(2)在物流业务流程操作过程中,需要了解掌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要求学生对人员设备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人员设备作业;(4)要求学生在物流业务操作过程中,及时对突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和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物流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反应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物流专业学生学习效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另外,职业院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岗位实习,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学习,从而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物流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物流业务操作流程,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职业院校大力培养复合技能型物流人才

近些年来,随着物流行业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物流专业人才将是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AR智能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在物流行业中,物流专业人才不仅要了解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制度,还需要了解物流企业所涉及到的货物种类、相关设施设备等。因此,职业院校不仅仅需要培养物流专业人才,还需要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物流专业人才不仅仅具备物流业务操作相关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相关其他方面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例如:职业院校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需要培养AI、AR等相关智能信息技术,从而有助于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中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范畴以及工作效率。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为了培养出专业型人才,投入大量的资金构建一套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操作系统,并且通过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让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并且在物流订单处理、订单配送、客户售后服务等过程中熟悉物流企业相关的业务流程,从而使学生积攒实践经验,提高操作能力。在物流企业实习过程中,对学习到的物流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学习。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邀请成功的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进行演讲,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新设企业教学交流课程,企业安排专人来学习进行讲解,并且对物流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实现职业院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目标。

(四)加强教师实践培训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物流教学方式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对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培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联系过程中了解到物流企业发展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熟悉物流企业相关业务流程等工作,并且加强培训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在与企业管理人员交流学习中,将培训内容规范做记录,并将培训内容编制成物流实践教材,从而有助于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提高学生整体教学质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积极配合物流企业开展合作项目,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项目完成情况以及项目进展情况。学生在教师的配合下不断优化改进项目计划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物流业务流程工作效率,教师还可以采用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总结。

五、结论

近些年来,随着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提高,职业院校逐渐完善物流专业人才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式。本文主要在1+X证书下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性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利用校企合作方式,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院校通过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优化物流专业实践的设施设备,为物流企业、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炫梅.智慧物流时代,中职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鹤山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广东教育,2020(01):62-63.

[2]尚书山.“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2020(07):28-30.

[3]邓小乐.新疆中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05):15.

[4]戴英姿,吴凯.基于物流管理“1+X”与“教,学,赛”创新融合理念《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12):0271-0271.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篇3

关键词:可拓学;关联函数;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2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把物流业降本增效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但是,物流业发展面临一矛盾问题:日趋火热的物流行业与短缺的物流人才。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同度与就业专业对口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专业认同(specialty identity)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而随的动态概念,即个体在认知和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接受与认可所学专业,并伴随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表现为个体因为受自身兴趣、爱好等的影响接受和认可某专业。

专业认同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可及情感,并主动、积极地投入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强调高校学生愿意继续以本专业作为职业发展的方向。本研究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以下简称理工学院)为例,利用可拓关联分析方法,找出影响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研究,为解决物流人才短缺问题提供解决路径,也为其他专业进行就业认同度评价提供借鉴。

1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指标选取时,首先,要考虑到指标值的升降不仅对就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同度评价具有显著影响。其次,要充分反映物流管理专业认同度评价系统性为重点,满足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确定物流管理专业认同度指标。根据以上两点要求,选取能力储备、行业认知、就业意向等为评价要素。其中,能力储备考虑除正常的学校教学学习之外,物流相关工作能力的主动储备情况及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等;行业认知是指对物流专业就业与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个人认知情况;就业意向体现在物流领域就业的意愿与意向。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基于可拓关联的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

可拓学提出利用基元描述万事万物和问题,利用可拓模型解决矛盾,并通过构建关联函数解决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定量化分析。基元包括物元、事元和关系元,其中,物元由事物、特征及事物的特征值等三个要素构成。

2.1待评物元矩阵

为了对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进行物元分析,可以通过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事件本身N、评价所考虑事物特征c及特征给定值X进行描述,从而形成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物元可拓法的有序三元组,即R=(N,c,X)。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等级n,确定典域物元Ro。经典域物元Ro计算公式如下:

Ro=(No,c,Xo)Noc1Xo1c2Xo2cmXom=Noc1(ao1,bo1)c2(ao2,bo2)cm(aom,bom) [JY](1)

式(1)中,No指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等级(o=1,2,…,n),ci(i=1,2,…,m) 指No等级的特征,Xoi指等级No关于对应评价指标ci确定的量值范围,即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等级的经典域(aoi,boi)。

[JZ(]Rp=(P,c,Xp)Pc1Xp1c2Xp2cmXpm=Pc1(ap1,bp1)c2(ap2,bp2)cm(apm,bpm)[JZ)][JY](2)

式(2)中,Rp为节点域物元,P为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等级全体类别,Xpi指评价指标的所有取值范围,即节域(api,bpi)。

[JZ(]R=(N,c,X)=Nc1x1c2x2cmxm[JZ)][JY](3)

式(3)中,R为待评价物元,N指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合理区域,xi为评价指标ci所对应量值。

2.2构建关联函数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的各指标计算出相应关联度k(xi)(见公式(4)),以判断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的各指标关于其等级的归属程度,即当k(xi)=max k(xi) 时,判断指标xi的评价等级所属水平。

[JZ(]k(xi)=ρ(xi,Xoi)ρ(xi,XPi)-ρ(xi,Xoi),xiXoi-ρ(xi,Xoi)boi-aoi,xi∈Xoi[JZ)][JY](4)

式(4)中,ρ(xi,Xoi)=xi-12(aoi+boi)-12(boi-aoi),即点xi到区间Xoi的距离。

2.3指标权重确定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指标权重利用关联函数法确定,即:

[JZ(]roi(xo,Xoi)=2(xo-aoi)boi-aoi,xo SymbolcB@ aoi+boi22(boi-xo)boi-aoi,xo≥aoi+boi2[JZ)][JY](5)

令roimax(xo,Xoimax)=Maxiroi(xo,Xoi),指标ci的数据落入的类别越大,其被赋予的权系数越大。

ri=imax・(1+roimax(xo,Xoi)),roimax(xo,Xoi)≥-0.5imax・0.5,roimax(xo,Xoi)

根据样本均值数据,由式(5)、式(6)计算ri,最后由式(7)计算指标ci权重wi。

[JZ(]wi=ri∑mi=1ri[JZ)][JY](7)

2.4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综合评价

利用以上计算所的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的关联度ki(xo)和指标权重w=(w1,w2,…,wm)T后,两者相乘可得各指标动态关联水平,并根据结果对其评判。公式如下:

[JZ(]Ko=w・ko(xi)[JZ)][JY](8)

可取式(8)计算的优度值Komax = max Ko,用以评价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综合水平。

3案例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水平可划分为5个等级,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从高到低,分别为非常认可(Ⅴ)、比较认可(Ⅳ)、基本认可(Ⅲ)、比较不认可(Ⅱ)、不认可(Ⅰ),并运用可拓集合概念将其渐变关系定量化描述,以便明确层次关系。

3.1经典域物元和节域物元临界值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指标包括3个要素12个指标,各指标均为无量纲,且重要度相似,故经典域物元N0如表2所示。针对理工学院物流管理2016届毕业生发放电子问卷(发放90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收集其对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指标打分,打分范围为,经过整理,其节域物元Np临界值如表1所示。

-03311

相比其他的评价方法,基于可拓关联的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不仅可以评价多指标的综合认同度水平与发展趋势,还可以评价单指标的认同度水平与发展趋势。可拓关联分析把认同度水平分为不同区间,可更深入地观察数据,以清晰辨认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认同度不高的原因及严重程度。

3.5建议

(1)加强以物流作为未来事业的意识培养。由就业意向四个评价指标可以看到,学生虽然比较认可物流领域能为自己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但选择物流领域的工作意愿并不强,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导致几乎无人以物流作为事业来发展,这就带来就业意向总体不高,即使毕业时专业对口,后期改变的概率也会较高。虽然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稍做引导,该指标等级水平会有提升,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清楚职业、专业与事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职业、专业被看作一个人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往往具有被动性,而事业是由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进取心促成,其愿为之付出毕生精力,往往具有自觉性。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要以身作则,不仅把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更要当成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向学生传递这种正能量。其次,从入校期间开始,跟进了解学生的职业意向,根据学生对物流领域工作的意愿强烈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类别,针对不同类别采取相应的引导与帮助。

(2)加强学生对物流行业的认知。物流行业认知的四个指标评价虽然都处于Ⅳ级,但都有下降的趋势。这一下降趋势,与社会上物流就业的现状不无关系。目前,社会上物流就业有两种情况,一是较多物流岗位入职门槛低,且由于大多数物流公司的作业自动化水平不高,这些工作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较多专业性知识暂时无法使用,大学生就业时往往会选择“规避”这些就业,二是中高级管理层面物流人才稀缺,而毕业大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无法胜任这些岗位,这就带来了社会物流人才稀缺的“虚假”现象。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加强学生对物流行业的认知。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让学生多接触物流行业物流企业,了解物流企业的发展路径,了解物流人才的成长轨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物流领域,了解这个领域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素质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自信的向外界宣布自己是“物流人”,提高其就业的能力与意愿。

参考文献

[1]两会热议招工难 物流人才缺口巨大[EB/OL]. http:///20160318/ n441001098.shtml, 20160318.

[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3]齐丙春.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78.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篇4

关键词:物流发展 物流人才 对策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综合性强、操作性强,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开展国内外综合物流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物流教育也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物流人才,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

发展物流业需要复合型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类别

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训、政府机构制定物流政策、规划等方面人才。

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企业的包含面很广,尤其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仓库主管人员 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车辆保养维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最合理地调度企业的车辆和人员、如何最为合理地规划进出货、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行车路径、如何最大限度地为承运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配送中心主管人员 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如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了解运作流程并不断加以改进,利用信息共享及分析,对配送中心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开展各项增值服务,实现为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

客户服务代表 既熟悉客户的各项要求和服务承诺,具备货物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也了解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支持人员。

网络维护员 IT技术是其具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了解物流具体业务操作的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

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

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 、法律知识。随着物流人才数量的增加,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则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更注重那种政治思想好、实践能力强、能够很快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在其专业技术应用领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有事业心、责任心、适应力强的物流人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除了要求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要求其精通一门以上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有较宽知识面等。 现在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

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除了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物流人才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即不受现有的机构、制度和一些做法的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能够创造合理化的物流条件,组织员工为物流合理化而工作的魄力。应具备开拓未知领域的先驱者的气概,具有挑战精神,具有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素养,具备构筑信息系统的能力。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才能。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异常事故和应急作业的处理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一个优秀的物流人才,需要用至少二至三年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物流需求。

我国物流人才的现状

我国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现有的物流人才专业水平较低,而整个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缺乏

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更是战略资源。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我国有200多万个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需要物流人才,如果到2010年给每10个企业输送1个物流大专以上人才就是20万,每5个企业输送1个就是40万,如果给2个企业的物流在职人员培训1人,就是100万,给每个企业各培训1人,就是200万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200万人。而专业人才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与需求数量相差甚远,这种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状况很难实现社会需求。

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缺乏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科研、物流师资等在业内最缺乏,能够进行整套物流方案的策划与设计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

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高等院校目前培养出来的人员知识面较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培养我国物流人才的建议

创造物流发展的“软环境”,形成对物流的正确认识

我国现代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忽视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流通方式和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重视对物流的宣传引导,认识现代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理念。

通过学历教育培养物流人才

首先要抓好物流学科建设。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与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物流专业目前虽是目录外专业,但要当作正规专业来办,争取在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进入,还要争取进入一级学科,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的物流学科带头人。

第二要抓好师资与教材两个环节。物流师资建设,要组织单课程或多课程的师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而教材已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高质量的问题,缺高水平的精品教材。要确定不同层次物流专业的核心教材,组织高水平老师编写,并争取进入教育部教材规划。

第三要推动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第四要培养多层次物流人才。物流研究生教育要重理论研究与方法,面向科研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目的是培养其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驾驭物流日常业务的经营和决策,具备解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教育要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面向企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具有物流经营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能力,以及具有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物流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中级物流经营管理人才,使其能够直接管理和操作物流作业的全过程。专科和高职教育是基础性的物流教育,要重操作、技能和实践,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从事物流过程管理的实际操作人员。

通过职业培训培养物流人才

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职业培训的起点要高,培训对象应以项目经理为主,要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讲授、研讨,也可以是座谈、交流,并有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人员的需要。短期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应更强,在短时间内发挥实际功能和作用,解决具体问题。长期培训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片面地强调实用。

我国物流在职人员的培训,要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物流企业家,围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培养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物流企业家素质。还要培训物流专业管理人员,如交通运输、仓储、包装、港口、海关、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与专业物流工程人才。

强化资格认证提高物流人才水平

为了与专业人才上岗需要通过权威机构的测评、考核,获得资格认证的国际惯例接轨,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借鉴国际经验,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通过出国进修扩大物流人才培养渠道

组织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专业基础的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进修,学习国外在物流方面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学校应当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外国物流管理机构的交往,将师资送到国外培训进修,并积极引进物流高级人才,以缓解我国在这方面的人员欠缺。

开展物流教育专题研究强化物流人才

物流专家要大力开展物流教育的专题研究,保证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物流教育专题研究要围绕物流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物流人才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贡献研究和世界各国物流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等专题进行。要支持和资助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在物流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提高我国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整体水平;鼓励企业建立物流研究机构,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以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物流领域的专家还可以积极撰写培训教材,为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物流专业提供充足的保障,也可以深入企业普及物流教育,为物流人才的培养展开专题研究。

参考资料

1.丁俊发,抓住物流人才这一牛鼻子,在第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2.宫丽等,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物流人才,《经济师》,2003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篇5

关键词:技工院校 物流管理 实习教学

目前,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技工院校是培养物流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运用实习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习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是“高知识、低能力”,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部分教师还实行关门办学、闭门教书的方法,忽视实习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校内实习教学条件不够完善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多技工院校因为资金不足,造成学生实习场地和设备严重短缺,加上缺少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和配套的实习教材,使一些需面向企业开展仿真教学的实习项目无法完成。

3.实习教学内容不够健全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教学主要还是偏重于在校内完成,由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使学生对相关物流设备的认识实习以及“真枪实弹”的顶岗实习受到影响,且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实习,较少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影响了物流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搞好物流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建议

1.提高对物流专业实习教学的认识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切实强化实习教学,因为实习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是培养物流人才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更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强化实习教学环节是技工院校从学科体系型办学向岗位能力型办学转变的落脚点,是培养“职业导向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2.强化物流专业实训室建设

为了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技工院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筹措必要的资金,进一步强化学校物流实训室建设。物流实训室建设要能完成物流整个业务流程的模拟实习,如商品入库过程:客户送来货物收货、验货、贴条码分配储位派工搬运货物上架、入库反馈;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认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模拟实训;物流管理案例与模拟实训等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物流基本流程和单据流转、物流运输环节的操作技能。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如自动拣货系统、立体仓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子标签辅助系统、GPS技术及设备、条码技术等物流现代技术,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3.完善物流专业实习教学内容

进一步完善物流专业实习教学内容,既有利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加强物流专业教学活动,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技能、综合素质提升训练,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物流专业实习教学比较合理的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环节(简称“三段式实习法”)。

(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为了增强物流专业学生对该专业工作岗位及相关物流设备、物流过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便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带领学生前往物流公司,熟悉物流公司物流管理岗位职责;物流公司的仓库及构造、仓库的布局和规划、搬运设备、货物的入库、堆码和保管;了解仓单的签发、仓储的成本构成、费用的计算等经营情况;了解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作业组织方法和流程、配送中心模型和类型及管理的主要内容;体验企业生产经营方法、规则、理念和企业文化等内容。认识实习主要需要联系好物流公司,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给学生分组和分配岗位,以参观、师带徒跟班、座谈等形式比较详细地了解物流企业,并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

(2)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利用物流实训室对学生进行物流专业性较强单项技能实习教学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教学训练。一是要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在实习教学前,教师要事先准备好相关物流实习资料和材料,设计好教学情境和实习操作步骤,检查和调试物流实训设备,考虑好各环节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分别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二是要明确实习教师的地位。实习教师应以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实习活动中,了解各组的实习进展情况,释难解惑。三是要设计实习操作步骤。实习过程中要将物流实习操作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步骤,步骤要清楚,描述要准确,名称要简短,以规范学生的操作,便于学生记忆。四是要采取个别指导和巡视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个别指导法是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相应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除实习中出现的困难,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要领,规范操作步骤;巡视指导法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各实训小组及学生的实训作全面的检查和指导。五是实习教学的考核。教师应根据物流实习的特性,从实习项目的完成情况、实习报告进行评分,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篇6

[关键词] 中职 物流 课程教学 专才职教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虽然物流教育不断扩大,但物流企业急需的人才(尤其是生产一线员工)缺口却越来越大。中职学校根据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要求,以学以致用为基本点,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娴熟操作技能的实用型物流专业毕业生,成为必然趋势。

受高考大幅扩招带动普通高中火爆的冲击,以往属于中职学校生源的初中毕业生大都被普通高中抢走了,学校所招学生综合素质大为降低。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动力不足、信心不强;年纪尚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明辨是非能力;长期受溺爱,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心理素质差;没有人生规划,对前途充满迷茫。因此,中职学校应以学生为本,灵活设置课程和使用教材,以实用、实效为原则,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主导,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规划。

1 专业设置

物流专业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现代物流业涉及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货物的包装、运输、储存、流通以及有关的信息传输、处理等,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于是就产生了专业知识内容多而学生学习能力差的矛盾,当前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为两年,更加剧了这个矛盾。因此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有别于高等教育的“全才”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侧重物流某一专业领域的“专才”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我校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设立了“连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将来我们还可依据“服务于当地,就业在当地”的市场定向,适应福州及其它沿海港口城市发展需要设置“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等专业方向,或者依照区域行业特点设立“林产品物流”、“海产品物流”等特色专业方向,使学生在两年时间内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我们还将尝试“校企联合办学”,根据企业具体需要设置专业方向,这样既体现了物流专业教育方向,也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

2 课程教学

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有两个部分,即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笔者现就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2.1 理论课程教学

物流专业理论知识是对以往物流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物流实践提供一定智力支持,有十分重要指导作用。物流专业涉及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理论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物流基础课程,如《现代物流概论》、《仓储实务与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配送》、《国际货论与实务》等;另一类是专业课程,如“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推销技术实务》、《仓储实务与管理》、《市场调查、预测与决策》、《商超经营管理实务》等。第一学年以物流基础知识教学为主,第二学年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这样,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的综合理论知识体系。同时采用分层次、针对性教学,对学习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兴趣小组等形式单独上课辅导。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改变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枯燥方法,而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课堂演示、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仿真实验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介绍物流设备,就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如对某些热点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物流企业,了解和操作物流设备设施,现场观摩物流过程。

2.2 实践课程教学

实践课程教学是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的重点,这是由中职学校及物流专业的特殊性造成的。中职物流教育的切入点是培养物流企业的“蓝领”。通过先易后难,层层推进,逐步提高的实践课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论知识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实践课程教学也是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的难点。首先,物流教学内容广泛,涉及物流设备设施种类繁多,购置需要大量资金,占用较大场地,但教学利用率较低,维护成本较高,因此一般学校难以配备成套设备设施;其次,教师队伍中以理论型教师为主,缺少熟练掌握运输、仓储、装卸等具体操作的专业实践教师;第三,各校实践课程教材差异较大,独立编写力量不足,缺乏配套的实践教材;第四,真正能够接受学生实训的企业不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针对以上难点,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课程建设:

2.2.1 加快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软硬件系统

实训室建设是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各个学校应根据所设物流专业特点和自身资金、场地条件进行实训室建设。实训室建设应根据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建立模拟软件系统,购置现代物流设备,借鉴物流企业管理模式,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深入了解现代物流。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篇7

关键词:校企联合;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70-02

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应岗位数量已经突破2000万个,占整个服务业所有岗位的10%左右。我国目前提供物流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院校只有不到500家,物流管理专业人数在校生总数不超过100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但在就业市场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却面临诸多就业困境,理论与实践脱节、理想与现实脱节、岗位与需求脱节等情况较为常见[1]。从根本上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中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业务的要求不尽相同,为此,从校企联合出发,研究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式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校企合作实际上就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这两者之间的合作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协作共赢关系。历史经验表明,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处于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当中,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是持续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日千里,有学者认为21世纪是物流行业的世纪,物流行业将成为这一时展最快、最有前途的行业,物流专业人才是12类最为紧缺的人才之一。现实情况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与过剩同时存在,这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当前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质量不高,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相对来说还比较少。许多高校还热衷于培养初级层面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培养手段单一的情况较为普遍。许多物流企业缺乏高层次应用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初级层面的理论型物流人才却显得较为过剩。高校没有较好地培养当代物流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培养了掌握较多理论知识却不被企业认可的物流人才,由此形成的人才培养怪圈阻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为此,校企联合培养成为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已经显示出高校与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错位与迷失。长此以往,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功能将明显弱化,企业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也将丧失。在这一现实情况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在其他专业中已经有明显成功的案例和典范,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必然或者必须从这一角度出发去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校企联合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要推动校企联合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对这一人才培养体系有基本的认知,特别是对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准确定位。

首先,确定培养理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必须围绕知识传授进一步加强对现代物流创新与实践精神的引导。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意识到当代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应该包括待人接物、应对复杂局势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才是完整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推动学生自身的进步[2]。

其次,强化师资队伍。具有相应从业经历、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驱动要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对现代物流发展具有深刻认识,能够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中来。为此,高校应根据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来设置教师岗位,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符合市场需要、学生认可的专任教师,拓展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不断优化专任教师的知识层次,增强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认知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第三,创新课程体系。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必然要以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要考虑到物流专业的特点,从专业发展和企业需要出发,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合理配置基础上的课程体系创新与变革。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物流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实践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的合理提升。

最后,变革教学方式。由于物流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的教学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专任教师应该从专业需要出发,精心研究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运用启发、创新、引导、研讨、归纳、发散等创新教学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目标开展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教学;积极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宽度与广度,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的深层次认识,拓宽国际化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的活跃程度。特别是要通过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善,加强师生双向教学交流的程度。

三、变革校企联合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变革势在必行。一些高校在对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调查过程中发现,专任教师迫切希望与企业联合教学,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企业在普遍希望高校实行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特别欢迎教师、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对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积极性较高[4]。为此,高校与企业应该也能够实现多种形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双赢局面。

首先,开展校企物流实验室共建活动。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性专业,该专业社会需求极为迫切,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现代物流发展也极快。如果缺少企业的配合,人才培养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此许多高校目前都在努力建设物流专业模拟实验室,还原企业经营与物流运作过程。但是物流专业知识由于涉及许多大型物流设备与设施,完全由高校自身开展建设困难较大,而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形式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如仓库、物流运输带等设备可以直接用来进行实验。高校则可以将有限的建设资金用于购买相应软件,或者与企业签定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安排教师到校企联合实验室挂职,学生到校企联合实验室进行岗前实习,高校和企业都能够由此节约成本,提高效益;而教师和学生则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水平[5]。

其次,拓展物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联合中可以努力寻找更多的校外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实训基地,由教师带队,在不同学年或者学期安排学生到不同企业基地实地参观。 当然,在进入基地之前,要求学生对相关物流业务比较熟悉和清楚,对相应理论知识应具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基地之后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以及不同物流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加强自我学习的紧迫感。

第三,将企业请进来或将教师送出去。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社会、企业需要保持同步,高校除了要对学科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外还应积极将企业请到高校来。也就是说除了要推动教师、学生到企业实习,还应将企业领导者、管理者或者一线工作人员请到高校来进行各种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和讲座。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方便了解当前企业所急需的知识,还能了解企业对岗位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到高校来讲座,与教师、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也能够了解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理论层面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组织变革和再造。另一方面,作为提高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还应加强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也就是说,可以将专业的骨干教师送入企业挂职锻炼一段时间,教师在企业工作期间,通过项目合作、对企业培训、企业调研、企业讲座等方式深入企业了解专业知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对实践性要求极高,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往往自身对理论认识不够深刻,也就更无法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有意识地让教师多参与社会、企业的物流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炼,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有效地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永茂.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9,(7).

[2]黄宁.物流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

[3]倪玲霖.物流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物流技术,2008,(4).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专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50-02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国的物流产业以每年30%的速度突飞猛进。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据统计,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已经达600万人,仅北京就缺20万,上海更是高达50万。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尤其是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8号”文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颁布以来,物流“热”在我国的企业更加升温,因此,物流人才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必要和迫切,物流科学作为一门新课程,在这一过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事实告诉我们在现阶段的高职物流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物流管理教学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而面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我们又该怎样去改善,怎样去获得新的教学方法寻找应对的策略,这对高职教师的教学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都将是一个挑战,是一个不断思索的过程,必须把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给予解决。

一、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物流业高速发展的进程,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高质量的应用型和技能型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我国高职物流教育的发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培养高技能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定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紧缺物流人才中发挥了积极的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从当前学生就业状况来看,劳动力市场需求呈现出显著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却在职场中屡遭冷落,就业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平均工资较低,而且多数人未能从事本专业。从总体上看,高职物流教育离物流教育总体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实验实训方面与物流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相差较远,高职物流教育培养出的物流人才难以适应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

(一)缺乏物流专业的自身特点

物流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颁布以来,在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物流教育的热潮。但在热潮中的高职教育,由于物流学科边界模糊,专业核心技能尚未形成,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在原有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资、运输等专业上演变过来的,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上仍然不尽合理,缺少物流专业的自身特点。

(二)缺乏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人才定位。许多学校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与岗位群没有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和论证。另外,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品种之多,让业内人事都搞不清哪种是比较适合就业需要的,哪种是纯粹为了考职称加工资的,哪种被社会认可含金量较高的,该方面管理的混乱对物流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缺乏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生命线,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具有国际水平的教师是物流领域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而高职院校从事物流教育的教学人员多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尤其是“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

(四)缺乏符合高职生的物流精品教材实用软件

由于目前我国的物流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物流的教材和学习资料还不统一,五花八门,缺乏权威性。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系列教材还极其缺乏,有些教材是属于本科教育系列的。如果教师按照书本的内容来讲,繁杂的定理和推导,没有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对于高职生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这也必将影响高职物流教学的质量。此外相应教学软件的缺乏,也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

(五)缺乏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场所

物流专业实务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需要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验室作为硬件设施,而且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也是很高。由于物流专业实训设备的投资额较大,学校一般情况下无法投入巨额资金,所以学生在校内无法完成必要的物流技能训练。物流教育需要更多地面向企业,建立更多的实习教学基地,但物流企业一般也不原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不原意接受学生实习。因为一旦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就给这些企业增加了许多工作和责任,还需要安排指导人员以及实习场地和实习用具,如果企业以无回报的方式来完成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到的。

(六)缺乏校企对接机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人才短缺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物流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但由于在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不能紧扣企业需求的实用人才对接:一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偏大、偏全的特点,使学生在就业时难以有专业的技能去服务企业;二是缺乏专业开发与建设的研究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界与学术界参与专业建设的机制等,没有形成专业与行业对接,企业与学校对接的长效机制。

二、改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理念

以科学的发展为指导,认真执行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物流管理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求为基础,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定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定岗实习;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师资和实践环境的优势,使教学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良好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各物流高职院校要根据物流行业的职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科学设置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鼓励各高职院校按照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开办具体的物流专业课程。同时引进国外物流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物流高职教育的自身情况,合理地吸收运用。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并且按照学生的级别,由深到浅、从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顺序。

(三)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物流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办好物流教育的关键。物流专业的教师,要求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的培养途径是让物流理论知识体系较高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定岗实习,以掌握专业技能,完善专业经验。此外,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兼职也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四)重视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的精选与处理

本专业的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程从内容上应该包含原理、实务两部分,理论教学遵循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实务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注重案例教学,运用物流运作管理中的案例,关注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新问题。通过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考取相关物流职业资格,取得“认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的选用极其慎重,我们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必须将部分教材的内容进行处理,有些内容极其抽象,难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事先对其进行概括,将内容化繁为简,化大变小。

(五)改革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现场教学法。专业课的某些内容可以直接在实习基地或实训室进行教学,可边讲边做。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直观性强,可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于实践。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而且印象深刻。现场教学和参观法要求教师带学生到货代公司、物流公司上课和参观,可由教师亲自讲授,也可请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学生可以边学边做,获得一些实际本领,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还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大量的案例研究对本专业非常重要。由于其专业性质决定了理论学习多于实践操作,故学生会对周而复始的理论学习产生枯燥与反感情绪,如果这时增加适当的案例分析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在高职学校使用,采用案例教学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结合教学上的讨论法来进行。比如,在讲到物流中心的选址与规划时,可先把物流中心选址应该考虑的因素一一列给学生,并详细的讲解每个因素的内涵,然后再提供一个有关物流中心的案例,让学生自己阅读案例内容,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案例中物流中心的选址是如何进行的,最后分组讨论和发言,再由教师来进一步总结。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展积极的讨论,可以发扬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第二种是结合教学上的发现法来开展。比如讲到物流配送路线的选择时,可以先举出一个有关配送路线选择的案例,并让学生先阅读案例,问他们会选择案例中的哪个路线作为他们心目中合适的路线。通过这样,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且做最终的总结。学生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能够巩固知识。

3.直观教学法。考虑到物流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许多事物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教学直观性原则,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如《现代物流基础》在整个物流课程中是属于基础课,但它涉及的范围最广,容纳了物流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处理七个方面,理论性强,这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坚持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的概念与原理,尽量利用图片、图表为学生讲解,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如手推车、托盘、堆垛车等,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的图片与影片,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视觉上的感知。

4.实验室模拟法。以核心物流业务流程为模拟对象,以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条码、电子标签、GPS等为实现手段,设计成一套技术领先、功能齐全、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的综合性物流实验室;这种模拟,既区别于传统的电脑系统模拟,又区别于物流硬件设备的简单观摩和演示,而是通过物流流程将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与先进、实用的物流设备串连起来,达到一体化物流的模拟效果。

(六)推进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物流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依托行业企业开展高职物流教育,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利益的共同点,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学校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发挥自身的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的合作机制。

总之,物流教学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以及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相统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寻求更加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物流教学体系,促进我国物流教学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我国物流业迅猛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07B232]

参考文献:

1.熊文杰.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大学报,2008(1)

2.黄立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9(7)

3.何衡.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

4.邓小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物流科技,2009(3)

5.赵卫章.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6.“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国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7.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1-16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方法;文科类高等院校;对策研究

1013939/jcnkizgsc201520165

1 引 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少的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都将物流管理作为了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是限定选修课程。然而,物流管理课程是所有管理类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是一门包含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管理学、经济数学、管理运筹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这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无疑是学好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对此,有必要针对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包含的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上的探讨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来保障管理类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相关知识,并初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目前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目的不明确。事实上,同样是一门物流管理课程或者是同样一本物流管理的教材,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目的。而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源,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尽管一般来说文科生所占比例大于理科生所占比例,因此对物流管理理论进行介绍,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更符合文科学生的口味,但物流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的知识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拓展,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对于数学知识和运筹学知识的基础要求就比较高。正因如此,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学生而言,究竟让其在物流管理这门课程中学到怎样的知识?是只学理论知识,还是让学生具备利用数学与运筹学知识来解决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所有这一切,让该课程的教育从业者在思考的同时也深感头疼。

22 教师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时间并不长,且专门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少,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从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实际上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培训,而对于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实践几乎没有。即使部分教师虽然有过实践经验,但可能在物流运作方面的研究水平相对较差,也容易造成实践不能和理论很好地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可能从教师的实战案例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对理论的理解不深,造成学生对于物流管理理论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由于不同教师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使得学生很难掌握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3 知识更新速度缓慢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物流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意味着物流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然而,现有学生所学的知识还仅仅局限于较为早期的理论观点,不少教科书上的案例还是十多年前的案例。不可否认,传统的理论应该让学生学习,经典的案例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程度,但类似于电商物流、物流金融、快递物流等一系列早已为学生所熟知的概念,却很少在相关的教材中看到,这既使得学生难以很好地将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传统理论和现有的实践结合起来,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无聊,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解决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针对文科生特点,明确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目的

明确教学目的,是解决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目的的确定,首先依赖于文科高等院校对于管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如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的课程学习被当作是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技能培训方案之一,那么在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介绍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物流各环节运作管理方面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训;反之,如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课程仅仅只是作为基础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拓展和完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尽可能以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综合案例的分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文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文科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之外,更多的还是以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介绍为主,并通过新老案例结合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当然,考虑到文科院校管理学专业也有一定数量的理科学生,可以在其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其参加与物流运作管理相关的数学建模活动,从而加深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物流 人才 培养 研究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商务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高职教育培养的商务专业技术性人才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物流服务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物流人才是我国商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市场每年对人才需求的增长远远超过高校毕业的学生。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大量职业型物流商务人才,是高职院校值得深刻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作为我们的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的专职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物流商务人才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二、物流人才培养滞后

根据2003年有关资料统计,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中国物资行业职工总数的7.5%,该数据大大低于其他行业。虽然随后加大了培养的力度,但随着近年来市场的发展,物流人才仍然严重缺乏。国内人才市场出现了物流人才热,尤其是一些外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对物流经理的需求增加,而国内人才市场上符合要求的物流经理人选太少,发展现代物流急需的运输及仓储管理、顾客服务经理、系统设计工程师、信息工程师、行政及协调人员等专业人才犹如凤毛麟角. 因此,要发展中国物流业物流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据上海海事大学对上海物流从业人员进行的学历和专业调查显示,大约57.62%的被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3.81%的被调查者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在相同条件下美国分别为95%和41%。到2006年为止,我国有1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工程专业,1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而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3]。物流从业人员中有75%~85%在具体操作型岗位,物流中低层的管理、操作人才也严重的缺乏。

三、物流人才分类

李红梅等(2006)认为“物流人才”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从人才层次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从人才职能结构上可分为四类,即规划类、营销类、管理类和作业类;从专业结构上可分为医药物流人才、食品物流人才、航运物流人才、保险物流人才等。莫柏预等(2007)认为,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看,今后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为以下四个层次:物流政策研究人员、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这种人有着一流的操作经,对具体的作业上货、分拣、堆垛、打包、配装等作业很熟练,是一种熟练工种。其还认为在这四类人才中,研究生、本科教育应该主要瞄准第一、二、三类人才,由于本身的局限性,高职高专教育应主要瞄准第三、四类人才。李学斌(2007)物流人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高层主要需要那些既熟悉现代物流知识又懂得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中层需要懂具体运作管理的人才;基层主要需要大量的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的人才。因其是个新型的产业,所以这三类人才都缺乏。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高技能的人才”,他们具有基本的管理知识,也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从操作层次的人才,可以很快上升到运营管理人才,甚至可以发展为物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四、教师视角培养物流商务人才

1.当好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慧琳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一文中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层次定位应该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征。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温梅英认为,高职教育应从“素质十能力十专长”三维结构考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夏冬梅则从我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实践基础人手,对其内涵及培养层次、质量保障机制、课程内容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教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指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实力,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唯有创新才有发展。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专业教师非常重要,并认为从培养目标看,当好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具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如果要当专业老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因此,专业老师要树立物流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保持物流教育的先进性。因此,教学内容要国际化和适用化,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工作,工作就受到企业欢迎。教师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本领。既要有制定宏观政策的知识、中观的管理知识与能力,也要有微观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教龄短的教师是有一定难度的。这要求新教师要向资深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使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学有所获。因此,我们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该了解物流企业需要什么的人才,教师应该给学生开设哪些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物流操作的技能,应该掌握哪些商务礼仪知识,应该了解顾客有哪些心理特征等。使学生真实的感觉到教师的真才实学,从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2)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21世纪的企业竞争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服务竞争,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服务质量的优劣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顾客对品牌的综合满意度,将判断未来的竞争强弱能力的最大试金石。高校也是一个市场,如何使我们学校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专业教师在教学前、中和后都要具有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并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我们的教师也要象进行物流促销一样,树立服务差异化,突出自己的特色,用心为学生服务,做好每一件事,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在高职院校当好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要和同学做知心的朋友,要经常与同学们交流,他们有什么想法,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有哪些难度,如果不能在课堂解决的,可以在课后解决,与同学们经常进行沟通,请她们提意见,谈看法,要敢于让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批评的意见,让他们说出真实的想法。教师要使同学们信任你,你必须要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提建议,想办法,尽量能参加他们的活动,与同学们缩短距离,融入他们的生活。如采用电子邮件,QQ流,还可通过短信或电话联系等形式进行沟通。在沟通中,要尽量能够幽默一些,轻松一些,不要让同学感觉很紧张,使他们不便或不敢提意见,谈想法。另外,老师要尊重同学们的意见,对于合理化的建议要尽量能够满足,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给同学们一个明确的答复,比如是在下学期能够解决,还是到企业去解决或其它学校学习等,给出一个有效的思路或解决问题途径,使同学们总是在希望中生活,使他们感觉大学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能够留下美好的回忆。

3.合作伙伴--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

教师的目标是教好学生,使学生能够尽量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学生的目标是学习好知识,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和企业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与学生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更广、更牢固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提升技术操作能力。因此,教师与同学们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它象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链伙伴关系一样,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供应链,老师就象是核心企业,学生就象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伙伴,最终的目的是大家共同获利--共赢(双赢或多赢)。

研究表明,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人们无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从而无法逐步提高,甚至可能丧失继续努力的愿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体现反馈过程。教师要提倡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具有管理能力与技术操作能力。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要体现其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不断的修正,学生查资料,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课堂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和供应链的伙伴一样,把自己摆在与合作伙伴的位置上,与制定共同目标、共享信息,完成共同的任务。教师与学生合作伙伴的模式是一个不断循环、反馈的过程,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如下图:

图 教师与学生合作伙伴模式

我们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最终目的,就向物流的绩效管理一样,不断的进行反馈,其绩效也在不断的提升。另外,课后还可以进行补充,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实操性。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五、结语

我国物流企业发展迅速,使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职业型商务人才的缺乏尤显突出。因此,职业型物流商务人才的培养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师的角度,阐述了物流专业的教师培养职业型商务人才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教师要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能力、各种操作的能力;善于与学生沟通,实实在在的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并且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做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企业需要、想要的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安定刘会平:发展我国现代物流教育的探讨,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第2 卷第3 期,287-290

[2]陈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 2006 年第8 期,22-23

[3]夏训嘉廖馨李正军: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总571,3期,p86-87

[4]李学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卷第2期 p96-98

[5]李红梅罗生芳: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教育与职业,2006,第35期( 总第531 期),98-99

[6]莫柏预廖惠兰: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物流科技,2007 年第2 期,85-88

[7]余群英: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年学术年会综述,高教探索,2005年第1期,94-96

[8]王骏:物流服务营销,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p24

[9]魏农建:物流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p307

[10]黄福华吴可夫庞燕等:物流绩效管理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p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