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十篇

时间:2023-07-24 17:22:26

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

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1177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

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农博园;规划;要素;生态

结合目前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来看,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所以城郊主题园的设计建设,是近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如何把握旅游规划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合理规划,充分发挥特色农博园的旅游特色与资源优势,是其规划设计的主导方针。

1. 目前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设计要素分析

农博园特色主题公园选址,不能保证经济水平和客源流量,这成为特色农博园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障碍;主题特色不明确,对客源的历史文化内涵把握不够,盲目性较大,往往看到以蔬菜展示与农家乐为主,低层同构,无自身区域特征;内容贫乏、缺乏创意、施工质量低下,不能够使深层次旅游过程发生,旅游设计贫乏,造成旅游者的消费购买力欠缺,旅游点的自身维持能力差,使旅游处在被动旅游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形象策划不够,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结合点[1],由于人们内心“亲和土地”的心理,特色农博园有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关于它的规划设计围绕文化内涵、商业价值和区位条件的外在因素,结合内在因素,环境塑造、创意项目[2-3]。才能使一个好的旅游规划项目。

2. 项目概况

安徽蚌埠市天河高科技农业博览园位于蚌埠市区西郊约8公里处,蚌埠市禹会区天河湖东西两侧。周边有涂山景区、 荆山景区、黑虎山景区、天河景区是典型的城郊风景名胜区。本次规划设计面积799.2公顷(12000亩),分为A、B两个项目区,其中A区面积512.82公顷(约合7700亩),B区面积为 233.1公顷(3500亩)。为更好结合蚌埠市及禹会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特征和天河风景区旅游控制性规划,将博览园建设成生态农业、集约农业、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集中展示区和大型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博览园。

3. 旅游规划要素分析

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天河农业博览园于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南部,有206国道从景区北面、西面经过,东面通过徐合高速的连接线可以便捷的到达各,区位条件良好。蚌埠市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甲级开放城市,是皖北交通枢纽,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蚌埠港也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与合肥、南京距离150公里左右,区域位置额辐射能力强;

自然景观优越天河景区是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的四个景区中唯一有大面积水域的景区,景区内良好的田园风光和水景互相映衬,自然景观优美。

政府政策支持,是该项目开发的契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蚌埠市作为皖北的门户城市,是“安徽省交通枢纽,皖北商贸中心,综合性工业城市”,且位于华东城市带的西北延长线上,农业开发前景乐观、游览市场前景较好。天河园区依托蚌埠市,对园区的设施建设和游憩市场培育都较有利。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因子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因子。天河景区有大面积水域,而且是蚌埠市的备用水源地,对园区的项目设置,游览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天河景区内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增加景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投入。现状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各项设施比较简陋。景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现状道路质量较差。其它如给排水系统,照明通讯设施等也很不完善。景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天河景区居民多为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家庭养殖,经济收入偏低,自身经济欠发达。

4. 规划定位

总体定位:将天河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成为“以高科技现代化绿色农业集中示范、展示、信息化管理、网络销售为主要内容,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文化,发展新农业经济,农业旅游,水利会议经济,生态能源利用,康乐经济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都市绿地农业博览园”。

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机械化;有效路径

1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毋庸置疑,在目前的乡镇发展中,农业机械化发展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城乡协同发展。高度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可以使农业机械化资源利用率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压力与劳动强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1]。

2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大多是传统的农业为主。根据2018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来看,机播面积为70.81万公顷,主要农作物农机化作业面积为69.92万公顷,农机化作业机播总体水平为28.46%,主要农作物农机化作业机播水平为31.91%;机收面积为223.69万公顷,主要农作物农机化机收面积为199.22万公顷,农机化作业机收总体水平为89.91%,主要农作物农机化机收水平为90.92%,可以看出我国还尚未实现全面的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使得农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竞争力越来越小。就我国目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由原来的缺乏农业机械向农业机械数量增多转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2]。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尚未达到发展要求。而且,因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传统农业生产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地区还尚未对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认识不到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中仍旧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应用了农业机械,但是还缺乏科学的使用技巧,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比较迟缓。

3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3.1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制度

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就需要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制定完善的制度,从而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政府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还可以出台一些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惠农政策,从而使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农业低碳经济发展中[3]。

3.2加大对农业低碳生产、农业机械化的宣传力度

以行政村为单位可以针对当前本行政村内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基本的了解,可以通过村内的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来展开宣传,并可以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与村委会干部深入到田间地头,让农民掌握农业低碳经济生产、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农业机械化水平。一些农村地区还在该区域内构建了农业低碳生产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示范基地,这样就可以将该基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榜样,引起周边村、镇农民的学习与模仿[4]。通过该示范基地内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这一比较直观的改变也可以较好地刺激附近的农民到基地内取经,并能够主动应用其中农业低碳生产与农业机械化的优秀经验。

3.3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技术

当地政府可以针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使用农业器械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派专业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村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指导,使农民能够掌握农业机械的实际使用技巧[5]。例如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往往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严重威胁农产品生产与收获质量。在以往的病虫害治理中往往采用喷洒化学药物的措施,但是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部分农民因为操作不当会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相关的技术人员就可以指导他们采取测土配方技术,或者是采取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技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出现病虫害的地区的土壤质量与土壤肥力,还能使其抗病虫害能力增强,这对促进农业的生态和谐与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

二、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一)种类

1、农家园林型。指以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2、花果观赏型。指以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依托各类果园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如春观桃(梨)花、夏(秋)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等。

3、景区旅舍型。指以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托低档次农家旅舍,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风光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4、花园客栈型。指通过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故其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和高效性等特征;按其结构,又可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类;其功能可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类型。

(二)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三)意义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设、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指导抓规划

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到目前为止,发展的自发性导致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开始显现,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家乐”的扩展和深化,亟待通过规划来摆脱低层次徘徊并提升旅游层次。

(二)利用优势抓“农味”

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交通、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农家乐”系列套餐,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等。使“农家乐”走出各自的特色之路,打上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明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四)重视培训抓教育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管理水平,基本属于“自成一体”。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乐的开心”。

(五)规范管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育。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六)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是发展“农家乐”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游客“行有基础”、“游有内容”,把发展“农家乐”与时下正在进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浙江省已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

五、结语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转变过程中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农家乐”现象,是一种旅游现象,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农家乐”现象,更是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现象,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这种现象对城乡发展的价值,进而大力开发、推广和规范“农家乐”,无论是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还是对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将大有裨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单、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根据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十一五”期末,实现“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对此,浙江省旅游主管部门也相应提出了“十、百、千”工程。这是我国、也是浙江省首次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可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26).

2、孙俊秀.体验型休闲——“农家乐”经营的新模式[j].商业研究,2005(18).

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篇5

       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深受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现状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备受党和人民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实现农业的安稳和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本文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分析,探讨何为农业经济管理,以及如何进行农业经济管理。 

1 农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即是对农业的发展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分工、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界定和论述,但其核心是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和界定当地农村和农业资源,并对当地已有的各种经济社会条件予以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的经济意义在于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了农村和农业资源,促使农村和农业从单个的、零散化的发展走向规范化和集体化的发展。 

2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尽管农业经济管理有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但需要承认的时,当前农村和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具体落实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业经济管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所具有的优势和前景。这一方面是受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所涉及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甚至社会管理等学科的知识短时间内无法被农民所理解和认识。而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尽管国家为了农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但在地方政府却没有积极的落实,最终被农民所轻视和忽略。 

二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在近十多年来并没有大的变化。固然有一些地区在探索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标杆。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农业地区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着不足。

 

三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水平存在差异。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其并非是简单的设计一个相关的管理职位就可以,而是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有着充足的知识储备,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上都有着相当好的学识和文化功底。 

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措施 

结合农业经济管理的含义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改善策略,并论证相关的可行措施: 

一是加强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推进和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现状是地区间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农村区域的大小和地形地势严重的影响到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随着农村行政区的合并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从传统的精耕细作转向集体化的生产,促使农业从一个变动的发展转向不再过分依赖自然气候的发展,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打下相关的基础。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存活下来,并积极发展。 

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应是现代化和规模化齐头并进,现代化包括了生产的现代化,如使用现代化生产器械进行生产和耕种。而规模化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当前比较成熟的一区一品或一乡一品。 

三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农民,其所涉及的管理对象也是农民。因此,在管理学的角度,我们不仅需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即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素质,我们还需提高农民的相关知识文化素质,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推行打下基础。

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农业景观;特质性;乡村旅游;桑基鱼塘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8—0104—08

1 引言

关于农业景观的定义比较多样,其中典型的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对农业景观的定义。特纳(Turner)提出,农业景观是指农田、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的镶嵌体,表现为有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碎化栖地的空间网格。王仰麟等学者认为,农业景观是指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動在具体地域空间上的落实。还有定义认为,农业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经人们长期农业生态活動的改造而成的复杂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从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提出农业景观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動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与土地格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业景观是指以乡村聚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农业活動(耕作、畜牧等)为本底,由历史、人文等因素构建的农业土地景观形态。典型的农业景观包括桑基鱼塘、梯田耕作、稻田养鱼、都江堰水利工程、坎儿井、砂石田、间作套种、淤地坝以及欧洲的圃制农业等。与工业景观和城市景观等相比较,农业景观具有自身的特质性,这种特质性是农耕活動千百年历史演变积累而形成的独特人工生态系统,也是在乡村地域的地理、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基础上,与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综合叠加的土地形态。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既体现了人类和乡村社会所独有的多样性生存智慧,也折射了人类和自然协调一致的内在联系,是自然和农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晶和见证,其蕴含的自然和文化多样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活力源泉。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农业景观特质性,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早期的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并提出以国家公园为导向的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方式。近年来,乡村旅游对农村社区的影响研究不断深入和细化,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以及对当地建设的实际影响等问题日益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艾瑞克(Erick)在美国卡罗莱纳东北乡村地区通过问卷等方法研究农民、旅游开发公司、政府和旅游者等不同人群对旅游开发对的态度和感知,结果表明,相关利益各方的感知状态与程度差异较大。阿里萨(Aliza)对以色列旅游和农业生产的相关性的研究表明,旅游活動和农业生产的相关性不强。而在乡村地区发展旅游,旅游方面的收入和回报较低,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支持。阿比(Abby)在马来西亚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旅游业的增长和突出的问题在于忽视当地的自我能力建设。旅游发展对于乡村区域发展和农民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核心与边缘区的空间差异。通过对尼泊尔10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旅游对于改变乡村贫困的作用不大。国内研究比较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和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等方面,尤其是农家乐的乡村旅游模式是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旅游资源的研究偏重于风景,而对农业景观资源综合特性的研究非常缺乏。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逐渐成为研究前沿方向。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如何保护农村地区特有的景观资源以及研究其环境保护策略、自我生产能力的建设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与此同时,许多地方的农业景观大量被破坏甚至消失。通过对部分乡村旅游开发地的调查和走访,了解到制约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唯利是图,缺乏保护意识。一些政府官员的政绩意识严重,企业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在开发建设中不惜以牺牲资源为代价。二是从业者素质低,缺乏理论指导。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企业经营者,抑或规划建设者,很少受过专门的专业训练或培训。三是发展时间短,保护制度和标准缺乏。我国对农业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尚不成熟,没有形成健全的制度和标准。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农业景观核心价值消失、旅游产品雷同、乡土特色丧失等问题。

2.1农业景观核心价值的消失

农业景观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体现在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和各种生态与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性,例如哈尼梯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多维的物质循环系统,同时在审美价值上,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此外,欧洲的圃制农业表现为黄或绿的庄稼地、绿色的草场和褐色的休耕地交替出现在连绵起伏低丘陵上的美丽风景,中国哈尼梯田、美国北达科他州的麦田和欧洲莱茵河畔沿岸的葡萄园都形成地区独特而壮美的风景。

在开发过程中,若管理者和建设者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核心价值的全面认知和缺少审美意识,忽略对农业土地特有的生产方式以及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的保护,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式来指导农业景观建设,只强调建设形式、色彩等满足视觉要求,“临摹”城市园林景观,不合宜地修建广场、游览道路、绿篱、模纹花坛、假山、亭台等,将农业景观作为一种游览元素看待,忽略历史过程的内涵与生态结构,这些建设方式不仅破坏农业景观的生态结构稳定性和生物链,还将摧毁农业土地的历史信息与特性,使其失去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典型特征。使农业景观的核心价值迅速消失,并导致人们缺乏对农业景观的认同感。梯田系统、稻田养鱼等农业景观蕴涵着非常完整的生态循环、生产循环与环境保护功能。若为了旅游娱乐,盲目开发利用,必将破坏生态环境。曾有粤北山区某农业旅游区忽略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在农业观光区内盲目换种大量热带植物,植物在冬季大量死亡,反而破坏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

2.2乡村旅游开发产品雷同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就表现在其复合的生态、生产种养模式,具有丰富的水系、植被以及四季变化,蕴藏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高层次的人工生态系统。当前农业旅游产品基本可以概括为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垂钓等)、餐饮(吃农家饭)、休闲(住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雷同,重复建设若干观光园、农家乐,这种单一模式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在这种单一化的发展模式下,很自然将农村建设为城市的“休闲后花园”,忽略对当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的产品并不仅仅只是采摘体验和农家菜,若能重视对农业景观资源特质性的旅游开发、利用,必能提高村民、游客等群体的审美素质,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可持续保护乡村环境。

2.3农业景观乡土特色的丧失

在一些农业旅游区开发中,把原有的农村当作“白纸”,规划和建设“标准化”或“旅游企业标准化”的新农村旅游区。例如规划“西班牙风情村”、“地中海风情村”等所谓国际化特色,在田间铺设大量混凝土路,砍掉大片树林,填埋一些池塘和河道,拉直蜿蜒的河道,给充满野趣的河岸砌上了混凝土。这种千村一面的建设方式,使得农村变得平庸无味,破坏了具有地域和历史特色的农业景观,造成乡土特色的丧失。

3 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原则与模式

3.1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

农业景观从发展阶段来看,可分为传统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是建立在一个自给自足、自我维持和人地矛盾不突出的农业生产系统基础上的;而现代农业景观是建立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管理农业生产系统基础上的,其景观格局变化更为频繁,景观异质性更趋复杂。无论是传统农业景观或者现代农业景观,均具有“三生”功能特质性,即生产、生活和生态。首先是生产,农业景观的形成源自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和农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晶和见证;其次是生活,农业景观包含农业生产者生活居所村落建筑以及长期生活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这是通过长期积淀和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生活形态;最后是生态,农业景观的生态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思想体现的人工生产生态系统,代表一个区域或者国家千百年来对土地的实用形态,甚至是永续利用的生态形态。农业景观是具有“三生”功能(生产、生态、生活)的有机景观体系,“三生”功能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例如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不仅仅是游客“凝视”的壮美景观,在这农业景观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人文特性。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江河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山上的森林是梯田的水库,山下的江河是森林水源,其内在生态机理紧密联系,生物物质流循环保持了梯田千百年肥力不减退,在这样的环境下,哈尼梯田中的传统水稻品种种植百年遗传特性不变,生物多样性非常显著。在长期的梯田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特色哈尼村寨、分水制度、丰富的农耕节庆等。综上所述就是一个农业景观系统特质性的综合表现,若其中某一环节被破坏,就有可能发生系统崩溃。

3.2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原则

从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出发,笔者认为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原则至少应包含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整体性原则。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以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为原则,强调乡村旅游开发目标和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目标的一致性,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其次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展需要的原则,强调乡村旅游农业景观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同时并重,合理利用资源,为后代维护和保留资源条件。再次是地域分异原则。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存在结构不同、形成和演变规律不同以及景观的功能不同等因素,乡村旅游的开发,应在充分研究区域农业景观要素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最后是协调共生原则。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和各景观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使各子系统合作共存,协调、有序和相对平衡。

3.3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模式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对乡村旅游的开发采用实地深入调研以及计算机辅助GIS、RS等现代技术途径,对农业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结构进行监测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并进行多学科的科学论证,在保护农业景观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综合特质条件下进行后续建设与管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达到对区域农业景观的数量、质量、生态环境的利用状况进行实时调控和管理,维护农业景观的生态系统结构,实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如图1所示)。

在前期实地调查阶段,要通过田野调查、农户访问、古籍研究、地方志查阅等方法系统研究农业景观特质性。同时,收集该地栽植品种、土壤、地形、气候等环境条件记录,关注该地景观水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调节的实际经验,明确该景观类型的特质性。建立农业景观特质性要素信息库,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与其适应性、不同尺度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融合状况、农业景观内部的動态关系(生物种间的動态关系)、水土资源状况、与之相关的环境安全与农产品安全等要素信息的描述。对农业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结构所进行的监测与评估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评估开发活動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威胁,以及农业景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性因素;另一方面是根据旅游开发的目标,有效确定当地农业景观资源的保护目标。在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规划设计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实地调查结果与特质性要素信息库内的信息,研究该地农业景观在新开发环境条件下的适宜l生以及其特质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分析其对区域范围的生态环境影响状况等。对区域内农业景观的利用状况进行实时调控和管理工作,其中要包括确定保护措施和适应動态发展的管理策略,同时,旅游活動的开展要与农业景观的生态系统与生产特点相适应。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应当是重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不是改变农业景观的特质性和改变土地承载的乡土文化的特色,更不是在旅游发展中把农村变成游乐场,造成生态系统的解体,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景观丰富度的减弱,变成单一的游览元素,以至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被破坏。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对农业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是实现农业景观的有机再生,即一种基于历史、文化、生态和社会的生命过程的延续和再生,也是农业景观的“三生”(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改造与升级再现。乡村旅游应当重在保护集生产、生活、生态以及审美于一体的农业景观特性,挖掘多样化的乡村旅游活動,促进农村地区综合生态系统的建设与持续性发展。

4 乡村旅游发展与桑基鱼塘的有机再生

联合国国际地理学会秘书长曼斯·哈尔德曾盛赞桑基鱼塘:“是一个很独特的水陆资源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这种耕作制度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動力,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①。桑基鱼塘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最佳的农业生态模式之一,曾是珠江三角洲大地上最令人赞叹的农业景观。由于地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浪潮下,其农业景观格局变化急剧,并已经逐渐消亡。当前,伴随乡村旅游的开发,促使一些抛荒的桑基鱼塘得以保护开发和有机改造,成为旅游与农业景观的保护相辅相成的典型案例。

4.1桑基鱼塘的特质性与变迁

桑基鱼塘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景观,也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土地利用模式,还是最具特色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動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栽桑养蚕养鱼生产形式。据现存文献记载,这种独特的生产结构和水上利用方式形成可以追溯到明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网交错,地势卑湿,多低洼之田,种禾易受水淹,然而将低洼之田挖深改作塘,取挖出之泥复四周成基,“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采取“桑基鱼塘”的形式不但避免了水淹之患,收到了“十倍禾稼”经济效益,而且能形成一个非常理想的生态环境。蚕、桑、鱼、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水陆相互作用,通过多样化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形成连锁反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是一个整体协调、循环的生态系统(如图2所示)。桑基鱼塘的景观特质性集中表现在其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机理以及“高畦深沟”基塘的结构具有适应低洼湿地,容易形成内部良好循环等特点。

20世纪80年代前期,珠江三角洲的鱼塘面积达65万多亩,其中顺德南海两县就占了55万亩。历史上的桑基鱼塘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西部地区,即顺德县(现为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县(现为佛山市南海区)、新会县(现为江门市新会区)、鹤山县(现为江门市)等地,曾被称为广东省塘鱼主产区,俗称桑塘区。如今,仅有零星几个示范点存留在顺德、南海的农业观光园内,基塘生态系统已经基本消失,仅仅作为旅游观赏,其农业景观的“三生”功能已经不复存在。

4.2桑基鱼塘面临的威胁

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中,逐渐发展为现今的世界工厂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乡镇企业和城市化蓬勃发展,桑基鱼塘面积急剧减少,20世纪末,伴随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桑基鱼塘几乎消失殆尽,甚至有学者戏称,“只留下桑基鱼塘的情怀给人们津津乐道。”桑基鱼塘衰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劳動力转移,农民转行进入城市谋生,成为农民工,放弃了传统的产业,大量的农民举家离开村庄,逐渐聚集到交通便利的城市从事其他职业,使原来的村落成了“空心村”。厂房建设、城市化或者城郊绿地的建设侵占了原有的农业土地,村落景观空间变成了即将消失的文化元素空间,没有了“桑基鱼塘”文化延续的基础。传统农耕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农业景观正面临着失去传承的威胁,这种现象使农业景观的核心价值迅速消失。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解体,基塘系统的循环生产功能已经丧失,虽然有鱼塘存在,但是已经是单产养鱼或者因为其生产价值低而被抛荒。

4.3乡村旅游的发展促使桑基鱼塘有机再生

笔者以广东佛山市南海七星村为例,探讨桑基鱼塘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如何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实现有机再生。七星村曾经是桑基鱼塘主要分布区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樵七星村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桑基鱼塘”农田示范区,最佳生态循环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七星村的基塘区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得以留存,但是大量鱼塘却被抛荒。

2007年,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西樵山将七星村纳入大景区范围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推動七星村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以实现旅游业与农业资源共享、发展互补。从2007年起,七星村启動了桑基鱼塘改造工程,发展目标是改善旅游环境,展现其独特的岭南桑基鱼塘农业景观风采,形成以水产养殖与旅游度假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型农业旅游区。在开发过程中,七星村进行桑基鱼塘有机改造,根据桑基鱼塘的农业景观特质性,首先恢复其生物循环结构的生态系统机理,考虑到桑树栽植已经逐渐退出生产舞台,不合适继续种植,结合旅游休闲和提升基塘湿地景观的要求,将恢复的基面改造为林基、花基、菜基与果基,以实现保持水土、生态环境,恢复其生物循环的保护性发展,赋予“桑基鱼塘”新的内涵。其次是恢复基塘的结构关系,针对原有基面坍塌或者面积较小,延续其循环特性,利用清塘内的淤泥进行扩基,保持基塘的面积比在4:6或者3:7,保护基塘系统的完整性(如图3所示)。

对桑基鱼塘农业景观特质性进行“有机再生”,即尊重其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与结构,在新时期的发展条件和新的功能要求下,进行提升改造,而不是单纯为旅游发展而将抛荒的基塘系统改建为湖泊、池塘或者是铺成广场(如表1所示)。有机再生为传统的桑基鱼塘基塘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效保护当地环境与开展旅游活動。2010年,由于七星村美丽的林基鱼塘(基面种植树木)以及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被纳入广东省绿道的规划范围,成为全省绿道大旅游休闲区的一个部分。

基于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旅游开发、重构、保护与利用,使新时期的“桑基鱼塘”成为具备“三生”功能,即农业土地资源的生产服务功能(高效种养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旅游观光与科普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生态服务功能(气候调节、植被保护、洪涝调节等)的特色农业旅游区,以及无公害果蔬和鱼类品牌农业基地。

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篇7

密云位于北京东北部,上风上水,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密云县被列入生态涵养发展区,规划还明确了密云“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i,Jil~H生态农业”的定位。密云以此提出了“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发展定位,确立了绿色发展理念。正是这样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密云将产业发展转向了创新驱动、创意推动的发展模式,立足生态经济,发展休闲产业,打造京津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优先发展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的绿色产业成为了密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创意农业的高端、高效、高质、多样的特异性使其成为密云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走特色、高效的创意农业发展之路,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景观、环境和文化功能,发展能够充分体现密云生态环境价值、展示生态密云绿色形象、培育国际绿色休闲之都的特色产业——创意农业,从而形成生态、经济、景观效果俱佳的都市农业新业态,成为密云县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密云发展创意农业的优势

2.1生态资源优势突出

根据北京市的功能定位,密云县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首都饮用水重要水源地。密云县库区水面面积l88km,蓄水量43.75亿m,2010年密云库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达40亿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7%,水体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绝大部分地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这3项指标居北京市各区县之首,可以说密云县已成为净水、净土、净气、无公害的绿色乐园。生态资源成为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

2.2绿色农产品品种多样

密云县户籍总人口4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2万人。从总体上说,密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发展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林牧渔各业兴旺发达。密云是全国“三高”生态农业示范县,是北京的副食品基地。良好的环境使密云生产的农副产品无公害、无污染,是自然天成的绿色食品。目前已有密云水库淡水鱼、山楂果茶等10余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有机农业已形成品牌化生产,多年农林业种植积累下来的果木品种为观光果业的发展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其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成为了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2.3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县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达100多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享誉全国。近年来密云投入大量资金对历史人文景观、遗址、遗存进行修复、保护和开发,提高了区域的文化内涵,为密云的旅游开发营造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司马台长城以晾、险、奇”和独特造型被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称为“中国长城之最”【4】,千年古镇古北口镇是目前保存良好2个长城古镇之一(另一个为山海关)。密云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18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这些为开发农业新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自然与文化资源。

2.4休闲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建设,到2010年已形成了以密云生态精品卫星城为中心,带动东西南北4条旅游热线的“一城带四线”的休闲产业分布格局。全县开放景区33家,度假村、星级饭店29家㈣,旅游民俗村40个,其中市级旅游民俗村23个,密云己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娱乐、商务、会议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曾获“国际最佳旅游休闲名县”称号。

3密云创意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是中国农业旅游发展较早的城市。密云依托其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使多功能性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截至2009年末,全县实际经营的农业观光园157个,观光园总收入13226万元;民俗旅游接待户1696户,民俗旅游总收入11180万元;观光园和民俗旅游从业人员5620人;接待人数达到4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6亿元。此外,应运而生的创意农产品也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了农业吸引力。目前北京的创意农业可以基本总结为7种比较典型的模式,其中3种模式就是以密云的创意农业为案例总结出来的,即“紫海香堤”多元创意组合模式、“植物迷宫”景观农业创意模式、“爱斐堡酒庄”产业融合创意模式[al。这些模式都是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融合而形成的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端高效的产业。

3.2密云创意农业存在问题分析

总体来看,密云创意农业已经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一段时间以来,其特异性、生态性、野趣性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其高效优质的特性也使其成为了京郊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这种产业还刚刚起步,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自有的特色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还较低,其创意影响的持久性和产业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其发展潜力还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目前,创意农业对全县农业及社会经济的贡献率还仅仅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创意农业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观光农园普遍创意不足,旅游策划相对滞后。过分依赖农业资源,许多观光农园就是从原来的经济种植简单转变而来的,功能单一。

(2)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创意设计,特色不明显。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景区内项目单一,则缺乏竞争力。相比其他地区,密云农业旅游借助于生态涵养区潜在的优势对游客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但是两者并没有有意识的加以筹划,共同发展。

(3)农业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观光采摘是目前农业旅游主要的效益来源,城乡差别的新颖性促进了创意农业的起步,然而仅此还远远不够,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是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新的增长点],创意农业作为一种融合型的农业类型,自然也是如此,但农业文化的研究与内涵的发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长期以来遭到了忽视,所以其文化元素难以在创意农业实践中体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4)产业链没有形成,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创意产品的推广和市场的开拓。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模式使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系处于一种白发形成的状态,尽管近几年来产业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出现了许多的农业合作组织或者“企业+农户”的产业链模式,但是总的来说,目前郊区创意农业缺乏的是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的创意农业产业链。

(5)创意农业只处于一种零星分布的状态,未能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市场影响有限;山区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小气候条件虽然有利于一些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但土地资源稀缺、分散,不利于创意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北京目前的创意农业品牌并不多。(6)创意农业项目经营运作不够,一些创意农业初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但是后期经营运作存在问题,往往效益不佳,甚至难以为继。

4密云创意农业发展原则

通过对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密云创意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4.1环境承载力原则

由于密云被定位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因此密云的发展必须以保护水源及其生态环境为前提,任何开发行为必须在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

4.2创意产品独特性原则

在现有特色资源发展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挖掘,形成具有密云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提升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3智力引领原则

20世纪90年代出现旅游农业之后,中国创意农业呈现出现代农业和旅游农业“双轮驱动”的局面,即一方面在现代农业上继续进行创意,另一方面是在发展旅游农业产业上推进了前所未有的休闲、观光、习技、品尝、购物等观光农业创意业态”1。密云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走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道路,农业产品的开发集现代科技与智力于一体,促进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产业向智力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转变,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5密云创意农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5.1整合资源,科学规划

要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作用。应在密云资源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整体规划,将自然景区与农业旅游及单个以农户为主的农业旅游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利用密云发展的后发优势,将生态资源的保护、农业资源的开发、乡情民俗的保持结合在一起,高端起步,打造精品,提高档次,带动密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而言,首先针对几大区域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其次,对目前遍地开花的观光农园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第三,在全面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有发展潜力和发展要求的园区进行重点创意策划。

5.2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主题产品

北京农业文化资源深厚,农业物质、精神消费的市场广阔,因此突出特色资源,形成创意性的农业品牌是首都农业发展方向”。门头沟樱桃沟是一个古为今用的创意u,利用樱桃沟独特环境条件,选用现代优良的大樱桃品种,形成自己的唯一性产品,在千亩樱桃园中将农业成果与农业文化、寺庙文化、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游客慕樱桃之名而来,但是在休闲的过程中品味的是山水,是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效益。密云全境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应以此为基础,以主题创意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增加创意元素,开发主题产品,形成具有密云自身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如通过开发古道、古树资源,发掘特色资源的文化价值,形成创意农业的核心产品;通过挖掘生态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将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与休闲养生需求相结合,创意京城慢生活模式,培育休闲典型,打造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5.3构建产业链条,增加服务价值

综观世界创意农业的发展,完善的产业链起了重要作用。荷兰创意农业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其产业链的发达,荷兰是全球最大的花卉出口国,花卉产业是一种综合农业产业,它与文化渊源、市场需求、人文环境、物流、技术创新、产品营销、品牌建设、创意人才等密切相关,与相关产业关联度极高。花卉文化、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营销组织等分工合作,形成了荷兰花卉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条。荷兰几乎所有的大宗出口农业品都是如此,产业链战略成为了其成功的秘诀所在。中国的农业普遍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不完善,而创意农业作为产业融合性很高的产业其发达的产业链正式创意农业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创意农业的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进行创意设计和功能提升,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将农业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使农业各环节连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集农业、旅游业、创意产业融合的创意农业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观光农业园;问题;建议

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结合农业特色的新产业,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的研究,园林景观设计在其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观光农业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还是绿地规划、植物配置都离不开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是观光农业园美感的最直接、最客观的展现,它是农业园中各异域间联系的纽带,也是农业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利用农业景观的特点,将园林美学的一般原则和农业景观的自身特点相融合,可为观光农业创造优美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总体规划方案的效果,影响到农业园生态效益、示范效益、经济效益。因此,注重农业观光园中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于农业观光园,发展观光农业园林,一方面可为城市居民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提供了机会,游客在观光园内可以学习农业技术,体验农家的生活方式和情趣,还可参与摘果、切花、捕鱼、放牧等农事体验活动,感受农家乡土风情,不仅娱乐身心,还可增长知识和见识;另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不但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商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思想意识、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城市的先进理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农村每一个家庭,从侧面提高了他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从而缩小了城乡的知识文化差异。

1观光农业园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代旅游已经日益转化为休闲旅游,对于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日增的中国民众来说,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缓解和释放压力的有效和重要手段。现代风景园林的研究内容和领域日益丰富和宽泛,进而逐渐影响了农业多元化的进程,使农业不仅仅具有满足人类最原始生存需求的功能,而且兼具了生态维护、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因而,观光农业园林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国内许多观光农业园都取得了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例如山西联盛农业生态园区柳石、张杜园林式道路景观绿化工程使昔日荒凉的吕梁山沟变成了今日的“江南绿园”;绵竹市猕猴桃农业园依据农业生态学原理,将农业生态技术与园林造园艺术相结合,将湿地景观与生态净水相结合,营造了一个高产、生态、优美和农耕文化浓厚的农业园;还有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的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的马山农业观光园、扬州的高冥寺观光农业园以及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现有的许多观光农业园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1园林景观弱化或雷同单一

许多观光农业园只注重生产功能,忽略了园林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设计时没有达到“春观花、夏乘凉、秋观色和果、冬观姿”的目的。还有一些观光农业园的建园地方特色不突出,园林规划设计无新意,园内的景观雷同,生产内容单一,游览者在参观时就会感觉和许多去过的地方都相似而没有新意,无法征服游览者,吸引力自然就减弱了。

1.2没有因地制宜

投资者在选址时,没有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出发,没有意识到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情况等自然条件较差等情况,且对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园林的概念和基本要求缺乏认识,在建园时,或盲目引种,或改造地形,导致发展生产相当困难,无法取得效益,违背了园林景观设计时要遵循的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结果不但建园成本过高,而且在改造之后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3建园投资不合理

观光农业园的园林景观设计要有乡土气息,经济实用。然而一些投资者只注重观光农业园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一开始建园就大兴土木,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洋,破坏了可以利用的自然景观,严重毁坏了原有的自然风貌,造成投资较高但效益却不佳的现象。

1.4文化内涵弱

观光农业园林是一种沟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有效手段。但现阶段的规划却很少将民俗风情、农事庆典、乡土人文、特色工艺等农业文化融入其中,园林景观没有体现人文意境,致使农业文化正在逐渐流失,没有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观光农业园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建议

园林景观设计是观光农业的外在体现,它的设计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艺术性,注重使用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统一。

2.1主题突出

观光农业园的园林景观主题的体现要根据具体农业园状况、背景、历史等情况去创意、深化,应当以当地特色产品为主要景观,辅以其它产品共同构成更丰富、更自然的自然景观。经济效益好、在国内知名度高的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主题,例如深圳的世界农业博览园、上海孙桥的现代农业开发区、河南省郑州市陈寨村的特色植物展示园等,既具有农业生产、农业科普教育功能,又兼顾园林和旅游功能。

2.2因地制宜

观光农业园应建设在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项目的地方,建议选择原来是种养殖基地的地方。这些地方已经具备了建园的基本条件,投资者只需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布置和添加必要风景建筑和休闲娱乐设施,无需大量改造即可开园营业。如在果园种植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果树,注重植物的色、香、味、形等观赏特性,再添加简单的设施,不但可以给游览者提供采摘和定制服务,还可以满足人们游览休闲的情趣;花圃可以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可以让游览者欣赏到更多颜色、形状奇特的花朵,了解更多农业的科普知识。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村居民舍、乡土风情等原有的特色资源,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尽量减少人工造景和景观改造,这样建园,不但时间短、投资少、见效快,而且具有浓厚的乡村园林艺术特色。

2.3合理建园

适度开发,长期与近期利益相结合。投资者在建园时,要在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进行开发,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明确;开发的程度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相适应,不要盲目冒进;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使园区发展稳定并持续。

2.4注重文化内涵

观光农业园的园林景观在营造时应注重挖掘、整合、表达传统农业文化资源,运用现代景观理念、手法、技术、材料进行继承和创新,不仅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日益消逝的农业文化,而且可以极大地提升农业观光园休闲游览的吸引力。如南京湖熟农业大观园规划中设计了民乐园,园内打造了4个各具特色的农居片区:美食农居、畅玩农居、花香农居、艺术农居,充分挖掘农事民风、民俗文化等元素的景观价值和旅游价值。

3观光农业园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前景

将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于农业观光园可以实现生产、生态、文化、美学等多重效益。发展观光农业园林,有利于农业向功能综合化转变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有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传播,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效性,可带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于观光农业园林中,即将观光农业园林信息化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且意义重大的课题。将信息技术融入观光农业园林的发展中,运用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化生产工具,建立联机检索数据库,将农业信息推广,可促进多方效益的共同发展,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4结语

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篇9

    1.1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定义论述有很多,通过前人对园区定义的整理分析,在对农业科技园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高新科技为核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农业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手段的集高新农业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新奇特品种的培育和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整体效益[4]。农业科技园作为现代农业园的一种独特的主题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先导条件是科技,它是此类农业园的命脉,是以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点。

    1.2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对于农业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其建设也大大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落实推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从总体上促进了农业进步和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此外,它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和扩散的载体,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对于农村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它还有助于稳固农村的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它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示范、教育的平台,让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借助其自身强大的组织和扩散功能,有效地提高周边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最终实现园区增效和农民增收。

    2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理论探索

    2.1农业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园,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5]。它划分农业区位的依据是生产地距市场的远近,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成本,按照运费多少和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农业的适宜范围,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这是在交通运输不发达、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讲有不少缺陷,但其中的区位分析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空间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属性,应被广泛的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高科技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科技农业园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3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称作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于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多方面元素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和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

    3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和考虑。首先,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指整个区域大环境背景的分析,包含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技术预测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对于农业科技园制定一个战略性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微观层面的分析是指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及园区的辐射力的预测,与之相对应的是园区主导产业的需求和供应分析,这关系到园区的正常稳定的运作和管理。其次,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合理科学的产业规划。科技园区的产业规划主要是明确农业产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这其实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其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凸显地区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其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的优势。再者,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对场地的规划—精心科学的布局。园区场地规划应立足于产业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安排园区的功能布局,只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和布局才能更好的为园区的运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构架。

    4实例分析—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

    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科技区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定位关乎其类型未来的命运。现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园规划的要点和方法。

    4.1规划区概况

    观沟农业科技园位于新郑市薛店镇,紧邻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占地面积63.3hm2。该区位交通便利,距郑州市区25km2、新郑市区6km2、镇区2km2、107国道8km2、京港澳高速公路2km2、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km2。同时薛店镇还拥有“六港合一”(机场、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优越。

    4.2规划指导思想

    观沟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开发紧紧围绕新品种的引种、开发和生产示范,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自然资源,同时以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现念为总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保证,创造出集生产示范、品种培育、科技培训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

    4.3园区产业规划

    该农业园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紧紧围绕设施栽培区进行高端蔬菜生产,主要承担品种的育苗、选种、生产以及科研的综合功能。因此,该园区规划了31.3hm2的设施蔬菜生产区,约占总园区面积的一半。生产设施由2种类型组成,分别为鸟巢温室和连栋温室2种。这2种温室的搭配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同时它独特的外形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和园区的整体特色。该产业区属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同时,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所在,是设施农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定位把这部分作为整个园区的支柱产业,这是走向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响应了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

    4.4规划结构与特色布局

    4.4.1总体规划结构

    园区规划的整体结构为“一体、一环、七片区”。首先,依据场地地势看,整体来说北高南低,北有靠山南见来水,则丰衣足食。所谓“一体”指的是中心水体景观区,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财,依水而居,则万物生息,凝财聚富。水体的形状大致由凤凰的形状抽象演化而来。所谓“一环”指的园区的主干道打通了园区的整体脉络,以道路为骨架,依据场地自然特征及功能需求对园区进行空间的围合和划分,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园区从功能特征和景观特色上划分为园区服务中心、生态园林景观区、开心农场区、设施蔬菜生产区、露地蔬菜生产区、鲜果自摘园、珍稀园林苗木生产区7部分。

    4.4.2特色布局

    设施蔬菜区:该区规划,从农业设施的选择上采取了现今较为流行的连栋温室和较为奇特的鸟巢式温室为主。鸟巢温室是一种基于仿生学的一种新型温室,它利用自然界鸟类筑巢的三角交叉法,及结合蜂巢的六角加固方式复合而成的高强度耐灾害性天气的曲面球体温室。它的发明填补了当前国内常规温室产业存在的众多技术空白,也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外形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在空间布局上,特色鸟巢温室区主要采用了组团式的布置形式,既集中又分散,与连栋温室相互交融,整体上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场地内的温室采用了2种规格,分别为1500m2和2000m2。连栋式温室的布置主要是围绕水体来布置,与鸟巢温室遥相呼应,一方一圆,构图活泼。生态园林景观区(“丹凤朝阳”):中心水景区位于园区中心位置,设计为狭长的流线型水体,为整个园区景观休闲的主要区域,面积约有2.7hm2据地势的变化,尽量减少工程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整个园区较为低洼处营造水系。水系不仅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整个园区显得格外有灵性。风水家认为,有水方有地,无水地不成;水,讲究来去的方位,也讲究来去的形势;弯环缭绕、清浊缓急等关系,概称“水法”。整个水体以曲线为主,神似以一只“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由此将水体命名为“丹凤朝阳”。水体周围布置一些休息平台等设施,从而以满足人们亲水娱乐的需求,增加了园区的趣味性。开心农场区:此区域紧邻与入口区域,所选位置从各方面讲都比较优越。占地约1.3hm2。它的设计来源于风行大陆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一块块蔬果等图案的木牌竖立田埂,每块木牌标明蔬菜品种,写有认养者姓名。地块大小规格分为30和60m2,周围风景良好,有栅栏和小型形象牌,在场地的中心部位集中设置管理用房。每到周末、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进行农耕活动,没有空闲照料的情况,园区可以提供一条龙托管服务,让业主不出家门即可了解到菜地状况,成熟季节园区提供送菜服务,让新鲜蔬菜及时出现在业主餐桌上。

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篇10

[关键词] 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B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理念,借助于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其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逐渐深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倾斜力度不断加大。当前,在农产品营销管理过程中,互联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升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同时又节约了相应的成本,使得农产品的营销工作变得简单有效。但是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相关企业的参与度低、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等都阻碍着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能力。

一、互联网+背景下对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方式都是沿袭着传统的模式,其主要是通过线下宣传,在一定范围内对农产品进行打广告等宣传,这不仅会浪费一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较低。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一方面,其主要从线上对农产品的营销工作进行支持和管理,使其能够充分借助网络的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相应的营销工作,避免了线下营销繁琐的程序,其影响力更加深远,营销管理的时效性得到大大的彰显。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宣传,使得农产品的营销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个性化的宣传能够为农产品的销售开拓出更为宽广的销售路径,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销量,为农业创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节约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成本

营销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成本之上的。农产品传统营销管理模式下,其成本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因此农产品的盈利空间不断被缩小。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成本不断降低。一方面,降低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时间成本,互联网+以其“无孔不入”的优点,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农产品销售相关信息传递到世界范围内,并对农产品进行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宣传,其市场营销的时间不断缩短,为其进一步管理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节约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经济成本,传统模式下,农产品营销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其成本支出不断加大,对农产品的销售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但是在互联网+模式下,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对成本的要求较低,且带来的利润较大,有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

农业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缺乏现代化的发展意识,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一方面,不管是农民还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其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现代信息科技的认识不到位,在农产品营销管理中没有充分重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过程中,长期受到传统思维模式和经济思想的制约,不注重向工业产品营销管理进行学习,存在固步自封的现象,使得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长期停留在较低层次,其所创造的价值较低。

(二)相关企业的参与度较低

农产品营销管理不是任何企业单独的发展战略,而是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的集合。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还缺乏相关企业的广泛参与。一方面,很多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对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不愿意花费必要的成本进行网络营销宣传,对其农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目前还缺乏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难以与其进行深度的合作,因此其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简单的宣传,与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相悖的问题。这都限制了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顺利开展。

(三)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出台各项农业发展保障制度。在互联网+模式下,还缺乏对农产品营销管理的保障制度。一方面,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发展均具有较强的联系,其对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对其发展进行界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制定和实施相关保障制度的难度,使得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现有的制度措施还没能跟得上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发展速度,其对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的营销管理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

(四)缺乏专业化人才团队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但是在农产品营销管理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一方面,现有的农产品销售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相对有限,还缺乏互联网理念与技能,其在进行营销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应用。另一方面,很多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不注重对其营销人员进行关于互联网+方面的培训,其现有的理念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不注重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互联网+及农产品营销管理人才,使得农产品营销管理工作停留在较低层面。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

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是提升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有效性的首要措施。一方面,要在广大农村和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企业进行互联网+的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增强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并将其具体的应用进行宣传和指导,使其能够真正应用到农产品的营销管理中。另一方面,要对互联网+和各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将农业的发展仅仅捆绑在互联网+上,使得互联网+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理清发展思路,树立农产品营销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产品营销管理中的作用。

(二)加强相关企业的参与程度

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企业的参与,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成为主力军,其参与度将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有效性,要通过相关的政策,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农产品的营销中,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更多专业化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鼓励更多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参与其中,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以现代化的眼光看待互联网+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将其充分有效的应用到农产品的销售和营销管理中,不断提升对互联网+的应用程度,降低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成本,提升利润空间。

(三)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是保证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对现有的农产品销售制度及互联网+的应用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需求,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需要,创新相应的保障制度,并根据互联网+及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发展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为实现农产品更有效的营销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

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互联网企业从业人员和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企业内的员工进行关于互联网+和农产品营销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关于互联网+的意识和技能,并将其充分应用到农产品的营销管理中,提升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从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中引进专业化的人才,使其为现有的人才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并逐渐走向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关键岗位,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计划,保证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顺利实施。

总结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现代科技信息条件下,互联网+逐渐成为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鉴于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从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强化相关企业的参与程度、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人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能力,以此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健康长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农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晓丽.“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6(4)

[2]吕洪硕,王淑芹,李玉红.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

[3]郑建辉,任玎.“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农产品网络促销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