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分类十篇

时间:2023-03-21 06:51:39

角的分类

角的分类篇1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4至25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近角和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因此这是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

因而,“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学准备

除了准备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等,课前布置学生把课本三角形剪下来。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教材12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归类的依据,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出示图案(采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图案像什么?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2、考考你的眼力,这几个三角形的形状一样吗?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具体说一说)

在三角形这个大兵营里,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

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入课题,即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也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直奔放主题。

(二)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袋:一张表格和一张彩色卡纸)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12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2、游戏巩固

利用教材第25页猜猜来个教学游戏:

(三角形分类)说课稿,标签:四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猜出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答对者,就把里面的三角形送给他。

通过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相同点、不同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指导学生根据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由于让学生观察的三角形个数较多,要逐个测量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比较费时。所以这一环节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发放的学袋,由小组长来安排分工测量,填好研究报告单,然后一起观察,一起讨论,一起分类。师再依据小组代表发言后引导归纳,从而引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三)小小辩论会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由正、反两方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并更上一台阶。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角的分类篇2

【关 键 词】 知识分类;视角;认知策略;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高胜霞,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101-03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是不同的,根据表征的不同可以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知道某事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做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图式的形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为表征形式。这种广义的知识分类也适合数学知识的分类。孔凡哲在此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分类:数学知识不仅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应包括过程性知识。

这种知识分类体现了数学的一种动态局势,当陈述性知识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就会变为程序性知识。换句话说,程序性知识学习是以陈述性知识习得为基础的,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存在显著差异。加涅认为,不同知识类型或者说不同的学习目标具有不同的实施最佳学习条件和教学处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处理好各种知识的合理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的动态转化,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图式和牢固的产生式系统并习得一定的认知策略。下面以《三角形的内角》为例说明知识分类理论指导下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一课在教材中的位置承前启后,为多边形内角和及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证明起一定的奠基作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核心内容。这是一节以数学定理证明为重点的教学课。知识类型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本节课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教学实践,感受几何证明的思想,体会辅助线在几何问题解决中的桥梁作用。同时,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最后,进一步体会辅助线添加方法的多样性,渗透“最优化”思想。

二、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学生在四年级通过动手操作已经得出。而本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平角的知识,平移的知识,初步感受了几何推理的结构。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证明这个结论成立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与180°有关的知识,想办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的形式,再利用所学的知识证明三角形内角定理,启发学生正确添加辅助线并证明。

三、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会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简单的几何计算。

角的分类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60-0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P83-P84。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2.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学具:三角形纸片、学习卡、点子图。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小游戏:米粒在哪里,我来告诉你。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游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构建和谐课堂。)

1.谈话引入,感知分类。

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吗?怎么称呼我啊?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做好准备了吗?上课前老师有个要求:请你把课本放在桌面的左上角,文具放在桌面的右上角。

2.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水”字)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水”字由6个图形组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啊?(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直直的边,和三个角。如果让你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的话,可以怎么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把哪些三角形分为一类?按什么分?

(根据学生回答取其中的两种分类方法。板书:按角分、按边分。)

师:那我们就先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呢?

(一)探究活动一:按角分

师: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中的六个三角形。

1.小组初步分类。

(1)小组内认真观察这六个三角形,讨论交流一下哪几个三角形可以归为一类?说说你这样分的依据。

(2)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2.小组汇报展示分类方法。

(1)指名请一个小组上讲台展示作品。

(2)全班交流。

(3)请另一个小组同学说说这一个小组为什么这样分类。

生汇报:

一和一是一类,它们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一和一是一类,它们都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一和一是一类,它们都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板书:

3.经过刚才的研究,大家也一定很辛苦了。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三角形:

(老师手中拿有三种三角形,用一个物体将三角形的一部分遮挡住,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根据这一个角猜测这个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游戏完后作归纳。)

只露出一个直角:这个三角形肯定是直角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钝角:这个三角形肯定是钝角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锐角:这个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露出两个锐角:这个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师:怎样的三角形才能称之为锐角三角形?(3个角都是锐角)

(二)小组自主探究活动二:按边分

师:三角形除了按角来分分类,还可以按什么分?按边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呢?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中的统计表。

1.小组初步分类。

(1)认真观察这六个三角形,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量一量、折一折,对比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统计出每个三角形相等的边数。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统计表)

(2)小组完成统计表后,观察对比一下哪几个三角形可以归为一类。说说你这样分的依据。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结合学生回答填好统计表。

(2)请一个小组同学上讲台展示作品。

(3)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得结论:

和是一类,它们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是一类,它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是一类,它们三条边都不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板书,

师: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除了具备一般三角形具有的特征外,它们各部分也有特殊的名称。

3.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课件演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说各部分名称。)

(2)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得非常相像哦。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汇报: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师: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都是锐角。)

师:在我们生活中大家有没有看到过这两种三角形呢?

(3)举例说明:(课件出示:道路交通警示标志、三角板、红领巾等。)

三、巩固与提高

1.趣味数学“数学小法官”。(课件出示)

A.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

B.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个直角。

(

)

C.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钝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

)

D.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

)

E.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

)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2.趣味数学“钓鱼比赛”。

课件出示:连线题。

四、收获与感想

请你说一说在这节课里的收获与感想。

角的分类篇4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怎样才能切实做到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呢?首先,开放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得多。学生主动探索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教者编制的程序或学生“一问一答”地执行教案上,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的信息,理解不深,应用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同时也导致教学时间的分配合理,一堂课下来,基本上没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长此下去,学生的主体性就得不到张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必须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探索新知。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给灯片上的图形分类,这样就给学生主动学习开放了时间,并且要求他们只要能说出自己分类的理由,并不约束他们如何分,这样就给他们主动发展留有了空间。接着认识三角形及各部分的名称,并不是由老师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而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共同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小结出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另外,通过一个同学到讲台前面来推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其余的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得出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要求学生说出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回答:自行车三角架、屋架……。这样让学生们明白了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样既给学生独立学习开放了空间,也克服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的掌握,轻学法的指导这一缺陷。

其次,还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教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时,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们就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分几类?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样,让学生自己质疑,从而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学习的学习热情。

再次,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从心理学讲,尊重是人的心理需要,“尊重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学生对老师的话,惟命是从,而在启发式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三种权利:一是参与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参与一切学习活动的权利,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给三角形分类,命名,通过实践操作,从而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等等,都是尊重学生参与权的表现。二是选择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练习的权利,设计练习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练习题。既能使优生能够做到难度较大的题目,也能使差生感到能做出某些题目而高兴,就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三是评价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权利,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先让学生生动有趣的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在巩固时,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找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并且让同座的同学检查,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评价权。

二、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

“人在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是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快。如在上课之初让学生给图形分类,继而让学生给三角形分类、命名,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全课的小结是学生自己小结,小结后我让他们自己表扬自己,这样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尽量上的满足感。

三、为学生的合作架设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协作,共同探讨,合作互助,讨论,交流,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这,养成与别人合作的习惯,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率,我多次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如共同讨论什么叫做三角形,给三角形分类、命名,同桌的同学讨论学具袋中的三角形各属于什么三角形等。

四、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空间

角的分类篇5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规划;用地分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除了城市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之外。各种城市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所谓异速增长的规律即城市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并不是呈现线性增长的趋势,而是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客观规律是众多规划空间管制失灵的根本原因。这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城市之外来探讨和解决城市问题,需要从区域的角度和城乡统筹的角度来思考城乡规划中的用地分类。

二、目前城乡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并呈现加剧的趋势。与城市相区别,乡村指的是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严格来说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空间地域。城乡人口分布、职能、土地利用的特征及相对隔离程度等背景差距引起了城乡差异性发展。乡村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人力资源,乡村基础设施发展落后,各种社会保障没有落实,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会带来各种社会矛盾,乡村与城市真正平衡发展、平等发展很难做到,但我们要为这种平衡发展创造条件,尽量减少这种不平衡。

鉴于城乡功能互补、互利的共生模式,我们应当为实现城乡统筹,平衡发展创造条件,探索统筹规划方法,避免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脱节。由于二元结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城乡统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城乡之间需要加快包括产业、空间、生态、景观、道路与配套设施在内的相互对接,以及城乡政策方面的统一,打破城市和农之间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便捷通畅,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目前,做为规划编制单位,要做好城乡统筹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国内城乡统筹规划主要是结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控城乡土地的使用,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或通过农田、水体和森林做为绿地引入城市,并建立区域基础设施,使城乡融为一体,事实上为了实现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而编制的一种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规划起码应该从城乡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生态、环境、技术、信息、住房和土地空间等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动态的且开放的规划。但鉴于城市规划人员的精力和知识面的局限性及其专业特长,目前只能针对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核心问题或迫切需要。希望通过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作用与调配能力,来引导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达到城乡统筹规划的目的,目前一些地方的城乡统筹规划,其内容过于简略,除简单的描述城乡统筹规划的内涵和特征之外,仅从地域空间形态上分出城镇密集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或分为城镇建设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风景区及山林保护区,达不到城乡统筹规划的目的。

三、用地分类的相关研究进展

用地分类是规划调查和管理的基础,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制订了相应的用地分类体系。尽管因各自国情和分类目的差异,这些分类往往具有不同的制定标准和表达方式。但却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规划范围的全域关注,尤其是对城市建设用地以外部分的重视。较具影响力的土地分类包括: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制定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LULC).这是一个包括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形式等的综合分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LCCS),主要是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制定。

英国著名地理学家斯坦普于20世纪30年代初拟定的英国第一次土地利用调查分类,将土地分为城市或建成区、草地和永久草地、公园地等9个一级分类;1998年,英国环境、交通等部门提出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首次将土地分为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体现了保护和控制的思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管理精细,城乡土地统一分类,统一调查、统一规划.并且将管制分区与功能分类相结合。日本政府根据国情,将全部国土按其特性及未来的规划目标分为五大地域,即都市地域,农业地域、森林地域.自然公园地域、自然环境保全地域.并对每类功能地域做出了具体的划分等。相对国外而言,我国对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研究成型较晚.早期的土地分类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金陵大学凯(Buck)教授和国立中央大学任美锷教授先后各自提出了我国土地利用分类方案。而影响较为深刻、广泛的分类体系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制定的几个方案.

四、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方案

1.城乡用地分类适用于市域内全部土地(重点在规划区全域土地),以满足市域(尤其是规划区)土地使用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用地管理等工作需求。在规划调查、编制和管理工作中.应该根据土地实际使用的主要性质和规划引导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市域范围内(特别是规划区范围内)所有用地都应列人该分类中的某一类别.并且不能同时列人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功能类别。

具体而言.将市域或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分为2大类9中类。大类层次包含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2个并列的类别。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将二者作为同等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做到了市域或规划区范围内的全域管制和引导,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6个中类。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和其他非建设用地,并且体现了每一种非建设用地的含义、作用和引导方向,其介绍如下:

(一)农林用地。涵盖农林业生产的用地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一级地类。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完全衔接。对于农林用地的认识和利用主要在于统筹规划区域城乡建设。保护耕地和林地等生态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不在于具体农林用地内部的布局和调整利用。因此,该大类用地应是控制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为建设用地提供良好的生态本底支撑。

(二)其他非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一级地类其他土地完全衔接。包括空闲地、设施农用地、田坎、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其中设施农用地承载了种植或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2.突出城乡差异,强化建设空间管制

用地分类方案加强了对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注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城乡差异。主要反映在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的类别上。建设用地大类下包含了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既能在明确城乡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城市、镇、乡村庄的建设用地与《城乡规划法>所确定的规划编制体系的规划层级相对应,又突出体现了统筹考虑、统筹管理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思想,也为编制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奠定了基础。

五、结束语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规划用地分类对于城乡共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应是未来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应努力的方向。城乡统筹规划视角下的规划用地分类还要注重关于体制改革、政策法规、财税金融、宏观管理、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发展时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合乎实际的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角的分类篇6

一、利用旋转片初步认识角的性质在课的一开始,投影出示角的示意图形——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然后围绕角的顶点,旋转一边,角由小变大。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角的大小由两边叉开的大小决定。伸缩角的两边,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因此,利用旋转投影片导入新课,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极好的基矗。

二、利用闪转片初步认识角的分类1.直角是最常见、用途最多的一种特殊角,它是认识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基矗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记住直角是900,同时通过投影演示,学生有了直角的视觉形象,然后学生动手折直角,加深印象,为学习其它角奠定了基矗。

2.投影出示直角示意图形,围绕直角的顶点慢慢旋转直角的一边,两边逐渐靠拢,引导学生观察,形成的角是越来越小,与直角相比是比直角小,即小于直角(900),越来越“尖锐”,越来越“锋利”,用一个字概括起来就是“锐”,如此形成的角就叫锐角。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锐角的表象,然后关闭投影器,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表象,指导学生画锐角,概括锐角的概念,使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认识钝角。

3.平角是一种特殊角,学生很容易产生“直线就是平角”的模糊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演示由直角变成平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直线是不是平角?(不是)。继而引导观察,平角由几个直角组成?(两个)。从而得出结论,1平角=2直角,揭示出平角的特殊性(1800)。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认识周角。

三、利用投影片增加练习密度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易错的地方设计了6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由于运用投影片,节省了时间,增加了练习的密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角的分类篇7

【摘 要】新闻语篇中往往隐含着代表媒体或权力机构的意识形态意义。文章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在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内,结合所收集到的语料,针对分类这个维度对美英社论内容进行分析,揭示了外刊社论反映其所在媒体的意识形态以及客观报道的相对性,提出受众在解读外刊社论时应注意培养批评性语言意识,把握媒体的思想政治意图。

【关键词】分类分析;社论;意识形态

一、引言

根据语场、语旨和语式,可以将新闻文体划分为许多次语体。例如,根据语旨的变化,可区分出新闻报道、特写、社论等次语体。社论的参与者是媒体与公众,媒体向公众提供信息。美国新闻界普遍认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代表编辑部发表对于重大问题的权威而慎重的评论。众所周知,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教人如何看问题,因而新闻报道要求保持客观公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却很难做到。所以,对西方主流刊物的新闻报道保持清醒的认识,在解读时对其进行批评性阅读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对社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中心是意识形态。语言的运用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行使又是基于基本的"常识",本文中的意识形态即意指这些基本常识,主要指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生活的方式,因此意识形态和语言两者之间紧密相连。另外,意识形态对权力的实施和维护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以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为基本理论框架,在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四个方面专注分类分析收集语料对英语社论进行探究,分析在语言系统中,分类是如何影响主导整篇社论的意义, 进而揭示客观新闻报道的相对性及其背后的思想意识操控,最终帮助读者认清西方主流媒体的本质,不断提高自身语言意识,实现对外刊新闻报道的批评性阅读。

二、理论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语言的三大" 纯理功能"

(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 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和"语篇"(textual)功能。Halliday将语言定义为一种意义潜势,即语言使用者可以运用的一组组意义选择,并且"这种意义潜势是行为潜势通过语言的现实化"。语言使用者作出的意义选择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们具有语言学意义,因为从语言系统中所做的选择可以被解释为意义选择的一种现实化;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学意义,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人们洞察既是社会结构的表达形式又为社会结构所决定的那些行为模式。作为与意识形态关系相当密切的大众语篇之一,新闻语篇自然受到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格外重视。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语篇的具体特征选择性地分析及物性(如动作者、致使者)、情态(如情态动词)、转换(如被动语态)、分类(如形容词)等蕴含的意识形态"。下面本文将从分类分析这个方面对外刊新闻进行批评性分析,探究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实例分析

Halliday认为, 作为语言的元功能(metafunction)之一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验的表达"。分类是体现语言意念功能的手段之一, 它指的是通过语言对外部世界进行认知、归类,从而"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语篇的分类系统通常是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例如形容词、名词的选择。表达判定的词语通常有:honest, truthful, moral, brutal, considerate, sensitive等。表达鉴别态度的词语有:splendid, dramatic, harmonious, complicated, critical, devastating等。但是,语言绝非是一种客观的分类工具,人们运用它给事物加贴的标签和所下的定义不一定能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因为,在许多情况下都难以摆脱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 即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

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奥运报道为例:

(1)The Dark Side of the Olympics --April 14, 2008

奥运会一直被人们视为和平的象征,奥运精神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和平、进步、向上的意愿。但在这则社论的标题中,作者有选择地使用了dark 这一表示颜色类别的形容词,其别有用心的分类给读者留下"黑暗、丑陋、邪恶"的心理映像,明显夸大了东道国奥运主办工作的不足之处,完全不符合对奥运这种全球体育盛事非政治化报道的原则,暴露了西方主流媒体在我国主办奥运会等问题上刻意丑化的态度。

除了上述形容词暗含的分类功能之外, 名词的分类功能也值得我们注意。名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们通常仅以一两个特征为标准就可把许多事物归于某一类, 反过来又把该类事物所具有的全部内涵赋予其中的每个成员。

(2)"Olympian Ambitions" --Newsweek, Jan 7,2008

从ambitions 这一具有分类功能的名词不难看出西方主流媒体隐射出的冷战思维和中国心态,对我国主办奥运会的动机表现出怀疑、不平乃至嫉妒之意。所以,对于奥运此类非政治化的体育盛会"Olympian Aspirations" 似乎更加切题。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本文所选取的语料进行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论的评价中充满了作者的主观因素,其目的是传播其意识形态、影响读者的价值判断、重塑社会现实、引导社会舆论。本文的研究证明,运用评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作者的评价态度,以批判的眼光对待作者的评论语言,从而做出客观,理智的判断。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A]. J. Lyons.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C]. Harmondsworth:Penguin,1970.52

[2]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London:Edward Arnold, 1978.36

角的分类篇8

论文摘要:我国现行法人分类模式已不符合社会经济现状,并含有不合时宜的理论缺陷。本文基于对现行法人分类的批判,重构我国法人的分类的模式,在理论上梳理法人分类的标准。重点构建我国的财团法人,对新型组织进行归类,形成符合我国现行组织模式的法人分类。

除作为”自然人”的人外,法律还认可所谓”法人”有权利能力,即他们也能成为权利的所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人既可以是其成员的变更与其存在没有关系的人的联合体,也可以是为着一定目的并具有为此目的而等集的财产而组建起来的组织体。这种组织同其他任何组织一样,有明确的期限,并通过建立各种机关,在法律交住中作为独立的单位而出现,特别是能独立地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

一、我国法人分类的现状

我国法人从整体上讲,根据其从事的业务活动划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一类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法人。一类是非企业法人是从事非经济活动,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这个分类是我国《民法通则》的划分类型。2006年国家公布的组织机构的划分类型增加了第五种:其他组织机构。把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宗教活动场所、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委会概括在里面了。

二、我国法人分类的缺陷

对这种四分法的理论基础,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但其划分的缺陷是明显的。其主要表现为:(1)没有明确公、私法人的分类。(2)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突出不同所有制企业法人的特殊性,己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生活。(3)事业单位法人包含的类型过于宽泛,这些法人没有按其特征抽象出同一类别的因素和基础。(4)没有确认财团法人,不能包容我国现有的法人类型,如基金会、寺庙、捐赠财产构成的各类组织等。

三、法人分类的重构

(一)对法人分类进行比较研究应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分类的标准,亦即根据什么进行分类,这是个参考系问题。采用的分类标准反映了分类主体的价值取向和控制方向。其次是基于这种设想的标准而得到的分类项,二者之问的区别是什么。最后就是这种分类的意义。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分类,这种分类有无不合理之处?

1.公法人和私法人。这是大陆法系国家较重要的一粪分类,其他类型的法人分类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分类,这种分类的标准,学者中有不同的主张,主要有:(1)以法人的设立者为标准。(2)以设立法人的目的为标准。(3)以法人与国家问的法律关系为标准。(4)以法人是否行使或分担国家权力为标准。(5)以一般社会观念为标准。(6)以设立法人的规则为标准。除(5)外,其余几种划分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只不过其论述的角度或目的不同。

2、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自《德国民法典》正式区分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之后,此种法人分类方法很快被大多数国家立法所借鉴和吸收,进而成为大陆法系关于法人的最重要的区分类别。社团法人是人的集合体,其存在的基础是参加社团的人(社员、会员或股东)。社团法人多以营利为目的,但也可从事公益事业。社团法人主要有公司、银行、合作社、工会、商会及其他社会团体。财团法人是财产的集合体,其存在的基础是为一定目的而集合起来的财产。财团法人没有组织成员,只有来源于捐献的财产。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这种划分是对私法人的再划分,划分的标准乃是法人的成立基础。

3.营利法人与公益法人。按法人成立活动的目的作为标准,可将私法人划分为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营利法人以取得经济利益并分配给其成员为目的的法人,如公司。而公益法人是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而成立的法人。如学校、医院等。昕谓社会公共利益,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并且一般是指非经济的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公益法人不进行任何营利性的经济活动,相反,营利活动有时也是某些公益法人的重要内容,但与营利法人不同的是,这种营利不是该法人的最终目的,所获盈利亦非分配给其成员,而是完成其目的的一种手段或必要途径。除这两种法人以外,实际生活中尚有既非为了公益,又非为了成员的经济利益而设立和存在的社团法人。如社交俱乐部。

(二)以公、私法人二元论为基础,以社团法人、财团法人两分法为主体的法人分类体系。社团和财团作为民法的基本概念,虽是德国法学家们抽象思维的产物,但却是社会经济实践的产物,完全是社会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所以各大陆法系国家尽管在法人分类的具体规定上有些差异,然而都无法摆脱社团和财团的基本分类标准。我国未来的民法典首先应将法人划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在严格限制公法人进入私法领域的范围的基础上,将私法人划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同时对社团法人辅之以营利、公益和中间法人的立法模式。

(三)大陆法系的这种分类的构想与《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分类相比,大致有以下优点和意义:(1)利于明晰公、私法人的划分。(2)以成立基础要素的不同将私法人划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又将社团法人划分为营利法人、公益法人和中间法人。(3)社团法人的确认,以适应不同利益集团对法人类型具体人格化的需要,有利于形成一个开放型的法人体系。(4)财团法人的确认,是尊重个人权利和人本意识的体观。(5)上述法人分类和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这在我国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四.大陆法系国家法人分类存在的弊端和挑战。

(一)关于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划分。这种划分也受到当代民法理论的挑战,因为出现了”一人公司”,并被若干国家的公司法所承认,而社团法人一般认为须有二人以上组成。关于一人公司的社团性质,学界有潜在社团说、股份社团说、营利财团说等。

(二)关于公益法人与营利法人的划分。这种划分存在着中间法人引起的概念上的模糊。按照公益法人的行政实务,公益性概念正向非营利性概:岔靠拢。因此学者认为,对民法上的公益性概念应作修正,不直限于社会全体的利益和不特定多数者的利益,也应包括特定多数者的利益,仅需以该利益对社会一般人开放,即受益对象不固定为要件。不过,又发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应当以什么样的制约条件,使该特定多数者的利益与社会全体的利益相协调或者使之不损害社会全体的利益呢?

角的分类篇9

一、引言

我国目前有三大旅游城市群,即京津冀旅游城市群、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和珠三角旅游城市群,它们是分别以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为依托,周围旅游热点城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旅游城市群。这三大部级旅游城市群均接近世界级旅游城市群的规模和集聚水平,常住人口占全国旅游城市群的32.44%,GDP占全国旅游城市群的45.95%,其辐射影响多个省区,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引擎,具有全国性的战略意义[1]。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我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其游客吸引能力和接待能力都较强。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旅游城市群,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2.2%和6.25%,近几年的GDP 均达到或超过了全国的18%,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城市群。上海为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江苏、浙江和安徽为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发展支撑省份,目前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旅游城市规模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旅游交通网络,极大地促进了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其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的连接作用日渐明显。

二、现状分析及数据来源

(一)现状分析

长三角旅游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常州、扬州、盐城、镇江和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金华和台州以及安徽省的合肥、芜湖、池州、宣城、马鞍山、铜陵、安庆和滁州,共计26个城市。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国土面积为 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国土面积的2.2%,2015 年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收入为21775.17 亿元,约占201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52.72%。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经济腹地广阔,拥有基础设施完善的机场群和江海港口群,高铁网络连接紧密,铁路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高速公路网络健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结构已基本形成[2]。

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是我国参与现代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长江经济带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是我国现代化城镇建设最好的区域之一。在长三角各城市中,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是长三角旅游城市群中唯一的一个超大城市,同时也是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最具游客吸引力的城市;苏州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都市便捷生活的完美融合成为长三角旅游城市群中极具旅游竞争力的旅游城市;杭州、南京依托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省会优势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其他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城市近几年的旅游业也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城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城市旅游政务网。

三、聚类分析

本文选取五星级酒店数量、5A级景区个数、国内旅游人次、国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业收入作为评价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指标。

(一)数据处理

首先对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旅游业发展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数据的列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用标准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

通过上述变换处理后,每列数据的平均值为0,方差为1。使用标准化处理后,在抽样样本改变时仍保持相对稳定性[3]。经过DPS软件处理得到聚类谱系图(见图1)。

图1中,纵坐标数字1表示上海,2表示南京,3表示无锡,4表示常州,5表示苏州,6表示南通,7表示盐城,8表示扬州,9表示镇江,10表示泰州,11表示杭州,12表示宁波,13表示绍兴,14表示湖州,15表示嘉兴,16表示金华,17表示舟山,18表示台州,19表示合肥,20表示芜湖,21表示马鞍山,22表示铜陵,23表示安庆,24表示宣城,25表示池州,26表示滁州。

(二)聚类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旅游业发展,在聚类分析图谱的基础上借助Arcgis软件进一步研究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内部城市旅游业的相似性。

1. 九类分类结果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当参数值趋向于0.8时,长三角旅游城市群26个城市被分为九大类:第一类:上海;第二类:杭州;第三类:苏州;第四类:宁波;第五类:南京、无锡;第六类:绍兴、合肥、湖州、金华;第七类:常州、镇江、嘉兴、台州;第八类:南通、舟山、芜湖、安庆、扬州、宣城、盐城、池州;第九类:泰州、马鞍山、铜陵、滁州(见图2)。

这九类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程度从第一类到第九类依次降低。当参数值趋向于0.5时,第八类旅游城市和第九类的旅游城市被聚为一类,这些旅游城市在长三角旅游城市群中旅游业竞争力最弱,在旅游资源配置方面、游客数量以及旅游业收入方面均与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旅游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仅凭自身旅游资源难以吸引大量游客。在今后的旅游业发展中如何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提升自身游客吸引力,以便搭上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旅游业整体前进的列车应是这些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的重点。

当参数值趋向于0.75时,第六类旅游城市和第七类旅游城市被聚为一类。这类旅游城市的旅游业收入明显增多,吸引、接待游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几乎每个旅游城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嘉兴的乌镇和西塘、常州的中华恐龙园和绍兴的鲁迅故居等。这些旅游城市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便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游客,因此应在强化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的同时,充分借助于上海、杭州和苏州等空间距离较近的旅游城市对游客强大的吸引力,提升自身游客接待数量,使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当参数值趋向于1.0时,第四类旅游城市和第五类旅游城市被聚为一类。这一类旅游城市都是我国国内旅游者耳熟能详的旅游城市,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国内游客,创造巨大的国内旅游业收入。但是由于这类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对国外游客吸引力不够或者是不被国外游客所熟知,造成了这类旅游城市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数量偏少。例如南京的明孝陵和中山陵是国际游客可能感兴趣的旅游景点,而且这类旅游景点是南京具备而其他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城市所不具备的,但是与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在国际游客当中的认知程度和感兴趣程度相比仍较低。因此,这类城市应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强旅游资源、景点在国际上的宣传投入。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应结合历史文化内涵着力打造自身特色,避免同类旅游产品的替代现象;在旅游宣传营销中可以与上海、杭州和苏州这些接待国际游客比较多的旅游城市捆绑宣传,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提升国际游客感知度,增加国际游客接待量,进而发展成为国际型的旅游城市,从整体上提升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竞争力。

2. 四类分类结果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当参数值略大于1.04而明显小于2.08时,长三角旅游城市群26个城市被分为四类。

第一类:上海;第二类:杭州;第三类:苏州;第四类:南京、合肥、宁波、无锡、常州、南通、舟山、盐城、扬州、镇江、绍兴、泰州、湖州、嘉兴、金华、台州、宣城、芜湖、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滁州(见图3)。

在长三角旅游城市群26个旅游城市中,因不同城市先天所具备的旅游资源种类不同,游客吸引力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参数值取遍0~5.20,在所有数值的计算过程中,上海均自成一类,这充分表明了上海强大的旅游竞争力。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是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核心旅游城市,是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一张名牌。上海在我国的金融中心地位,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到来,为上海创造了极为可观的旅游业收入。上海在自身旅游业高度发展的同时应发挥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核心旅游城市的影响作用,促进客流向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其他旅游城市的流动,从整体上带动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

杭州与苏州并称“苏杭”,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近年来杭州依托“西湖十景”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业,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带动了城市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2016年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更是使杭州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加大了国际知名度,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吸引力。

苏州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江南旅游胜地,是多数国内游客选择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苏州自身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最具代表性的苏州园林是建筑爱好者和古代文化爱好者的向往之地,苏州对于园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别具一格,如网师园的夜游活动,为原本恬静优雅的园林增添了一抹夜晚的神秘色彩。

在整个长三角旅游城市群中,上海、杭州和苏州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是具有绝对旅游竞争力的,在国际和国内拥有的认知度都比较高,并且城市间空间距离较小,交通网络发达,可到达程度高。这三个旅游城市在加快自身旅游发展的同时,应加强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进而将其他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城市纳入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当中,以更好地为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其他旅游城市的发展添油助力,使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在世界级旅游城市群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虽然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在全国旅游城市群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旅游业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为更好地发展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旅游业,提高游客吸引力,可以以核心城市上海为中心,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塑造整体形象,形成认知定位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以旅游城市的形象评价为出发点,以旅游城市目前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旅游条件等旅游评价因子为基础,以城市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探究为重点,对城市旅游业进行整体的形象定位,借以推进旅游城市形象的互动传播[4]。

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应突破城市间行政区划的限制,从整体上塑造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旅游形象,形成系列映射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旅游形象的旅游产品体系。按照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旅游资源的特点,可定位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旅游形象为“旅游金三角”。该形象定位在表明长三角旅游城市群自然资源特点的同时,可充分展现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围绕核心城市,提高竞争实力

上海是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旅游核心,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和宁波是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重要构成城市,是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边缘核心[5]。

如若更好地发展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经济,必须强化?L三角旅游城市群的内部联动性,依托核心城市上海,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城市群。同时,加强杭州、南京和苏州等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城市的旅游文化契合度,打造无锡、宁波和绍兴等新兴旅游城市的独特旅游资源,形成游客对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整体心理认知感。

(三)强化交通连接,打造交通网络

旅游业已经成为促进地方区域开发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创造就业岗位最具生命力的产业。而交通运输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6]。因此,要提高长三角旅游城市群与外部城市在航空、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连贯性,同时要加强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内部旅游城市之间的连接,构建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内部交通网络,方便游客进入长三角旅游城市群以及在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内部的旅游活动。

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内部交通网络的建立需要围绕核心城市上海以及边缘核心城市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和宁波来建立,借助核心城市和边缘核心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带动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依托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整体网络带动长三角旅游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

(四)打造特色路线,深化游客感知

1. 建筑游览路线

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具有众多风格独特的建筑群落,既有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村落,又有受西方建筑影响的现代建筑(见表1)。

为满足不同游客的建筑游览诉求,可由旅行社等旅游机构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建筑游览路线。例如,为体验徽派建筑风格特点的游客选取江苏、安徽的不同景点,设计合理的游览路线并安排好餐饮住宿等;为品味追求现代都市生活的游客安排上海建筑观光游览路线。

2. 美食品鉴路线

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包含了中国八大菜系中的三大菜系:浙菜、苏菜、徽菜。如果能够打造特色菜系品鉴路线,对于美食爱好者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针对美食研究者,可以为他们设计了解长三角旅游城市群不同美食的来源以及制作方法的特色游览路线;针对美食品尝爱好者,可以为他们设计不同城市特色菜的品尝路线,并在其中融合相应城市特色景点的观光游览。

3. 民俗语言体验路线

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具有极其丰富的民俗语言,是我国方言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吴语区,以苏州话、上海话、无锡话、宁波话和绍兴话最具代表性。吴语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以前,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历史、语言特性和文风等方面分析,吴语与中古华夏雅言接近[7],对民俗语言研究及爱好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角的分类篇10

内容摘要:本研究首次从消费者决策心理过程出发,把产品属性细分为成本属性和收益属性两类,并做了更进一步的细分;首次提出并采用实验方法验证了价格属性具有和其他各个属性都有相关关系的论点,产品各个属性值发生变化的时候,消费者的心理价格会发生或正或负的变化,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消费者决策模型。

关键词:消费者决策 产品属性 价格

“属性”一词,在字典中被解释为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引用到产品中是指能够体现某个产品特征的一系列要素。大部分关于产品属性的研究中,对于属性的认识都采用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即认为产品属性是“能使消费者通过购买而满足某些需要的特性”。国内学者赵丽影(2005)则认为“产品属性可以从产品的功能要素、物理要素、时间要素、经济要素、生产、市场、交货期等顾客可能有定制需求及产品本身所应具有的各个方面来考虑”。国内外学者在对产品属性的认识虽有差异,但他们都认为产品属性就是顾客通过购买和使用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系列要素或特征。

产品属性按不同标准会有不同分类。Mark E.Paryr认为,产品属性分为内在属性、外在属性、表现属性和抽象属性。Noriaki Kano从产品各属性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角度分为基本属性、性能属性和愉悦属性。Keller(1998)按照各要素与产品的相关程度分为产品相关属性和非产品相关属性两类。桂煌航(1999)按照对顾客需求满足程度分为基本属性、差异性和显著特性。此外,还有学者将其分为功能性属性和享受性属性。

有关产品属性作用方面的研究很多。Keller(1998)认为产品相关属性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非相关属性只会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Jeesun Kim(2005)的研究证明了产品相关属性会影响消费者态度的形成。Writz(2003)的成果是产品功能性和享受性的绩效性水平超过或低于顾客期望水平时对顾客满意有影响。Woodruff(1997)认为,在购买和使用产品时,顾客会就这些属性对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形成期望和偏好。Zeithimal(1998)指出产品的内部属性本身可能并不直接与顾客所感知到的价值相关,它们往往要透过产品的外部属性才能得到体现;消费者从对产品属性的评价形成质量感知,并从感知质量形成对产品完整价值的判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很多学者不自觉地用生产者的角度认识问题。另外除了Noriaki Kano和桂煜航认为产品属性存在一定等级结构以外,大部分学者都将产品属性看作是同等并列的,也没有人对产品属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实际上,品牌是和产品质量、价格都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价格更是和每一个产品属性都有很强的相关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价格属性的特殊性并没有给予格外的关注。也没有任何一个分类方法是从消费者决策角度进行研究的。上述学者几乎都有着很深的古典微观经济学造诣,因此不自觉地将消费者看作是理性人。

研究模型与假设

在消费者决策模型中,经济学用了消费者剩余(关于某次购买的消费者收益与消费者成本之差)这个概念,当消费者剩余大于0的时候,消费行为才会发生;而营销学多采用的是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科特勒是用消费者收益除以消费者成本,当比值大于1的时候,消费行为才会发生。这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都是说当消费者感觉到某次购买的收益要大于成本他才愿意交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消费者在做消费决策时主要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Zeithaml在1998也指出消费者将产品看作是一组利益的集合而不是属性的集合),那么可以将产品属性从消费者决策角度直接分为成本属性和收益属性两大类。

收益属性中,首先是功能属性,即产品提供的功能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其次是质量属性,即产品能否顺利贡献某种功能和保持这种功能的持久性,再次是情感属性,即使用某种产品有何心理收益。小轿车能够点火启动,把人从A地运送至B地,这属于功能收益属性;启动顺利、长时间车况良好,这些是质量收益属性;轿车的品牌很好,消费者感觉“倍有面子”,这是情感收益属性。

成本属性中,首先价格是其中之一;购买后需要运送或安装后才能使用,这些是属于使用前成本;使用时如果产品比较复杂,消费者要付出学习成本,有些还需要再购买配套产品(如汽油之于轿车),这些都属于使用中成本。使用后成本是指产品是否能够方便处置,例如在国外扔掉旧电器要付垃圾税。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产品属性可以分为成本属性和收益属性两类,具体如图1所示。

传统属性分类方法并没有探讨属性之间的关系,或者他们认为各属性就是并列关系,认为消费者在做决策时,按产品不同属性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数,同时结合每一产品在每一属性上的评价值,得出各个品牌的综合得分,得分高者成为最终选择。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原来的模型一直在讲价格高是缺点,但有时候消费者用价格来推测质量如何或感知品牌的档次,这时候价格高并不是阻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

本研究认为,产品的很多属性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如质量属性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品牌评价,而品牌评价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质量感知。在产品所有的属性中,价格属性具有特殊性,产品的其他属性都与价格属性有相关关系。其中收益属性与价格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产品的功能属性、质量属性、情感属性越好,市场就可以给出更高的价格;而产品的成本属性与价格有负相关关系,即使用前成本、使用成本和处置成本越高,消费者倾向给出更低的价格。

出于简化模型的考虑,本研究只研究收益属性与价格的关系,也就是假定认为两个产品之间的使用前成本、使用成本和处置成本是一样的。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功能属性值的变大将提升消费者的心理公平价格。

假设H2:质量属性值的变大将提升消费者的心理公平价格。

假设H3:情感属性值的变大将提升消费者的心理公平价格。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研究选取的实验商品为U盘,实验人群为大学生,他们对U盘比较熟悉,能正确的理解产品相关术语。研究的实验设计思路是采取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来判定当功能属性、质量属性以及情感属性取不同值的时候,被试的心理价格是否有显著性的变化,如果有显著性差异,就说明该属性和价格属性有相关关系。

研究所有的被试均为郑州大学在校学生,每一个步骤都是随机抽取50人,因为重复使用同一批学生也许会因为锚定效应的存在而造成结果的误差。另外,为了避免教室里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本次调查都是在户外随机进行,以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做出判断。

本次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首先,判定功能属性和价格属性的关系。我们的问题是“如果某厂家生产的4GU盘售价是50元,您认为该厂家生产的8GU盘价格应该是多少(除容量外,再无其他差异)?”其次,判定质量属性和价格属性的关系。问题是“如果某厂家生产的4GU盘保质期是一年,售价是50元,您认为该厂家生产的保质期是二年的4GU盘价格应该是多少(除保质期外,再无其他差异)?”最后,判定情感属性和价格属性的关系。首先给出在款式上差异较大的两款U盘,让被试给出喜爱的程度(0-10分),经过方差分析后认为二者在被喜爱程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后,然后给出问题“某厂家生产的4GU盘,左边的款式售价是50元,您认为该厂家生产的右边款式的4GU盘价格应该是多少(除款式外,再无其他差异)?” 在严格遵循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本研究在每步实验上得到有效数据均为50份,经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在情感属性测试中,对于两款U盘的喜爱程度分别为5.65(方差1.92)和8.11(方差0.62),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均方为60.03,组内均方为1.27,F值是47.18,远大于临界值4.10(P值为3.71E-08)。这说明被试对这两款手机的喜爱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对于表1中的结果,本文取显著性水平a=0.05 时,可以看出,当功能属性值、质量属性值和情感属性值变大的时候,消费者的心理公平价格均有显著性的增加。

结论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当4GU盘价格为50元时,消费者给出的8GU盘的心理公平价格为81.45元,二者有显著性的差异,即功能属性和价格属性有正相关关系。同样的结果也表现在质量属性和情感属性方面。只要产品的收益属性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心理公平价格都会发生变化,二者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当参考价格不一样的时候,比如4GU盘价格为40元的时候,消费者对于8GU盘的心里公平价格是65.95;而4GU盘价格为50元的时候,消费者对于8GU盘的心里公平价格是81.45;这说明消费者在做产品比较的时候,并不是对产品某个属性的绝对值给予评价,而是只比较其差异(Kahneman和Tversky,1979年),并把这个差异换算成价格上的差异。价格的增减值显著受到参考产品价格的影响。也就说假设A产品价格为x,B产品价格为y,A产品在某个属性上比B产品差,那么消费者在对二者比较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个差异应该在价格上如何体现,也就是说B产品应该比A产品贵多少钱,假设消费者认为因为某个属性上B产品比A产品好,那么B产品应该比A产品多z元,如果B产品的实际价格y>x+z,那么消费者会认为B产品贵了,买它就不合算;如果y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消费者决策模型,即消费者在比较两个产品的时候,会把各个属性上的差异换算成价格差异,并进行加总比较。具体公式为:F=∑fi(Wi),其中F为价格总差异,Wi为第i个属性上的差异,fi(Wi)为第i个属性上的差异而换算出来的价格差异(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