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俗语十篇

时间:2023-03-27 13:23:07

雨的俗语

雨的俗语篇1

【关于雨的谚语俗语】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头发响,风一场。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躲雨跳到河里

风里来,雨里去

干打雷不下雨

雷声大,雨点小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听风就是雨

屋漏又遭连夜雨

雨天借伞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关于雨的谚语】早雨天晴,晚雨难晴。(江苏无锡、常熟、浙江义乌)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浙江义乌)

夜睛无好天,明朝还要雨连绵。(广西郁林)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同上)

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河北、陕西武功)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江苏苏州)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湖南)

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

(《田家五行》论雨)

落滴起泡定阵雨。(江苏常州)

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江苏常熟)

雨声发喘,河水涨满。(河南篙县)

饭时雨,下四指。(山东栖霞)

雨洒中,一场空。(湖北)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河北、山西宁武、河南嵩县)

雨洒尘,饿死人。(河北)

谚语云:“蚂蚁搬家要下雨”

朝虹雨,夕虹晴。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月色朦胧,不是起雨就是起风。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山西太原、安微全椒)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田家五行》论云)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江苏苏州)

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浙江义乌)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嘻嘻。(南京)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鸡鸣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田家五行》论雨)

晏雨不晴。(同上)

雨的俗语篇2

【白露节气的谚语及习俗】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清晨露水很浓,预兆着当日很可能是个大晴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描述的白露物候,均与鸟有关。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玄鸟,即燕子。古时候,燕子和桃花,大概是人们最乐于倚重的两位气候“预告员”,对于生物智慧的借用。

从春分时节的“玄鸟至”,到白露时节的“玄鸟归”,人们由燕子的迁来与归去中,品读季节的更替。

秋高气爽,玉露生凉,鸟儿们敏锐地觉察肃杀之气,于是开始养羞(馐),即勤快地筹措越冬的“干粮”。

以前我最喜欢的白露谚语是:“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可是,蚊子们似乎并不在意这则“古训”,把人折腾得不行不行的,看来还是另一个谚语更靠谱:白露蚊,咬(烦)死人。

还有一个谚语,乍读起来令人窃喜:“白露后,不长肉”。但它指的却是…荞麦。白露后,反倒是很多人秋膘上身的时节。

很多谚语,也反映着白露时节各地的物候特征和农事次第:

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

白露天晴稻像山。

“白露雨来苦一路”,《农政全书》解释道:白露雨为苦雨,稻禾沾之则白飒,蔬菜沾之则味苦。

白露打枣,秋分卸梨。

八月连阴种麦好,只怕淋烂柿和枣。

不同的果儿,对于雨水多寡,有着不同的好恶,正所谓“旱枣子,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

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

白露雨沥沥,秋分稻秀齐。

白露满街白。(棉花)

白露看花,秋分看谷。

白露水,寒露风,打了斜禾打大冬。

白露秋分,番薯生筋;寒露霜降,番薯生糖。

白露点坡,秋分种川,寒露种滩。(小麦)

白露不抽穗,寒露不低头。

白露谷,寒露豆,过了霜降收芋头。

白露荞麦,寒露油菜。

白露秋分菜,寒露霜降麦。

白露种葱,寒露种蒜。

白露下南瓜,立冬卧白菜。

山怕处暑,川怕白露。

还有很多谚语,反映着白露节气与后续天气的呼应关系:

白露有雨会烂冬。

烂了白露,天天走溜路。

白露有雨霜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

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白露无雨,寒露风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而白露之后,最缠绵的阴雨,就叫做:华西秋雨。

“露里走,霜里逃,感冒咳嗽自家熬”。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白露不露,长衣长裤”。

“白露身勿露,着凉易泻肚”。

“白露身不露,露了没好处”。

“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

好吧,白露时节,从不露做起…

【白露节气习俗】白露时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时值公历9月7日前后。此时阴气渐重,露凝为白,故名白露也。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

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一般习俗认为白露节下雨,雨下在哪里,就苦在哪里。因此有句农谚如此说“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白露节气的习俗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很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

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白露节气的习俗

白露茶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白露节气的习俗

白露米酒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

雨的俗语篇3

中国现代文学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截,只有三十几年的长度,从时间角度看它也许不长,但其深层的内蕴却是迥异于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其突出特点是由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中西兼容,突破、创新及强烈的个性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学少有的现代气息。中国现代文学家大多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又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大多生逢新旧交替的时代,有着更复杂丰富的人生情感体验,相应地他们笔下的许多文学名著也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具有文学名著“说不尽”的特点。

以《雷雨》为例,近七十年来常演常新,倍受观众钟爱,有其作为名著的许多显著特点。

第一,《雷雨》是一首蕴涵丰富悲剧寓意的情感诗,“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⑴

作者把“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⑵艺术化为在雷雨式强烈的情绪渲染中推进的戏剧情节,通过八个人物错综交织的关系,透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爱与恨,诱惑与恐惧,困惑与憧憬,挣扎与无助,表现“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⑶

剧本中“序幕”和“结尾”的精心设计,“那序幕中的音乐是Bach作的HighMassinBMinor,BenedictusquivenaitDominiNomini,那点音乐是有用意的”⑷(巴赫《b小调弥撒曲》)。它就像电影的远景镜头把一个极悲惨的故事推向了遥远的过去,距离感产生了悲悯的欣赏效果和神秘感,同时如祝红《〈雷雨〉的诗化意象》一文所述:“一个霹雷暴雨般原始情结下的悲剧故事,就在这悠远宁静的结尾中消解了,远去了……”⑸

《雷雨》全剧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白也表现出诗的意韵。

剧中最能代表作者心声的周冲的语言,他美丽的梦及梦的破碎,谁能说不充满着忧伤的诗情画意呢?

第二,人性复杂的内涵。《雷雨》人物数量很少,只有八个人,但它又像许多文学名著一样,人物的分量是很重的,有挖掘不尽的内涵。

现在谈到繁漪、周朴园、周萍等人物,仍会有多种不同的解读,这也是《雷雨》作为名著的显著特点。正像钱理群先生所述:“《雷雨》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追索者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入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⑹

像《雷雨》一样,许多现代文学名著都有着深刻的哲理意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鲁迅《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的人类共通性;钱钟书《围城》中人生困境与无奈的普遍性;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在北京市民文化背景上姿态各异的人生状态和人性批判;张爱玲《传奇》世界的苍凉意蕴,都有极其丰富的蕴涵。

电视剧是以电视屏幕上的视听形象作为媒介的艺术,除媒介物与文学作品不同外,还有一些特别突出的特点:

其一,是大众化的传播特点。

中国的文学艺术自古以来大都有曲高和寡的倾向。五四以来胡适、鲁迅、老舍等许多文学先辈都试图朝着文艺大众化的方向努力,在不同的时代进行过许多可贵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或许是汉语言文字难解和文学文人化的特点,使五四以来的文艺虽追求大众化,但姿态各异。有的是高处不胜寒,试想鲁迅写农民的作品如《阿Q正传》等,有几个农民能够看得懂呢?这是一条趋雅的路;有的是走工农兵的方向,虽然当时影响很大,但再度审视,许多作品失去了文学艺术特质,这是一条通俗但也不无缺憾的路;有的是俗中求雅,如老舍曾说“通俗文艺的内容需丰富充实”,要“设法使作品有趣”,“趣味有高下之分,这在善于择选”,⑺他的作品吸引了范围广大的读者;有的是雅俗共赏,如张爱玲就出入于传统与现代,雅与俗之间,独创一格,别具韵味。另外,还有各类通俗小说、言情、武侠等等。各种类型中定位各异,雅俗互动,受众多少不一,影响强弱有别。

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传播范围愈加广阔,电影、广播、电视,直至今天的网络,而目前尤以电视传播面最广。好的文学作品充其量也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的读者,而电视剧一夜之间就会有上亿的观众,而且有些观众也许不识字,但他们也可以成为某些电视剧的忠实观众。电视剧大众化的特点要求电视剧走雅俗共赏的路。

其二,是瞬时性及被动接受中的主动选择性特点。

电视剧作为主要在家庭环境中欣赏的艺术形式和电影、文学、戏剧都不同。视听艺术的瞬间性使电视剧欣赏不像文学作品欣赏那样可以反复咀嚼,也不像电影和戏剧那样受欣赏空间(电影院、剧场)的约束而会一心一意地观赏。电视频道有多种选择,家庭环境可在看电视的同时兼顾其他,电视剧在接受时是被动的(指时间上),但被动中有主动权,(不喜欢可随时换频道或关机)。

以上两个主要特点给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利弊兼有的条件。

由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又要加一些限制条件,这里主要从审美欣赏心理的角度探讨一下。

1.文学名著审美心理的主要特点

语言:文学语言影响着读者的审美心理。语言文字印在书上,可长期保留,反复阅读,阅读中呈现的是较自由的个人欣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作品本身的绝妙语言就会给欣赏者提供美不胜收的审美体验。很多文学名著的作者又同时是语言艺术大师,于是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审美享受。

内容:胡经之先生曾论述:“接受理论认为,文学本文的接受是一种阐释活动”,“伊塞尔认为‘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就成了本文的基础结构或审美对象的基础结构——‘召唤结构’”。⑻

许多文学名著都有构成“召唤结构”的特点,几十年上百年后仍使读者有强烈的热情去欣赏它,研读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名著高出于一般作品所具有的“说不尽”的特点。

所以文学名著的审美心理特点更多地是通过作品感悟人生,细细品味。这种审美活动是人的生命精神领域的延伸。

文学名著的读者大多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知识阶层,这和电视剧欣赏就有很大的不同。

2.受众在观赏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时的审美心理的主要特点

电视剧语言:钱钟书先生说:“从美学原理上讲,媒介物就是内容。”⑼媒介物的不同决定了欣赏方式和特点的不同。

电视剧的媒介物是视听语言,它是“依托视觉与听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交际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⑽这种语言的特点是生动、形象、真切,但普通观众在欣赏电视剧时不会刻意保留(录下来),所以这种语言是瞬时性的,不能反复品味的,因此电视剧欣赏重在由这种综合性形象化的语言所表现的内容上。

电视剧的内容: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一般都是连续剧,有点像长篇连载小说和小说连续播讲,所以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以情动人是至关重要的。但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已为多数电视观众所熟知,在欣赏这类电视剧时就有一个审美心理的定势问题,读者常常先入为主,容易发生欣赏上的心理距离。

电视剧传播媒介的生活化、真切性也使观众容易从生活本身出发做出道德评判,而不像欣赏文学名著,常会产生形而上的哲理思考。

电视观众的大众化,不同层次群体对名著改编电视剧的欣赏效果迥异,这就涉及到名著改编电视剧的定位问题。1990年两部有影响的电视连续剧同时播出,《渴望》可以说定位在市民阶层,《围城》则主要定位在知识阶层。

基于上述特点,现代文学的名著改编应该很好地把握适度原则。

所谓适度原则,具体地说就是文学名著的“雅”(原著丰富的内涵及文化品位)与电视剧大众传播方式形成的“俗”(大众化)之间的适度问题,文学界有诸多关于雅俗共赏的论述。

朱自清先生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论述“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还提出“以俗为雅”,“俗不伤雅”⑾的雅俗之间的平衡问题。这对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应该有很大的启示性。

电视剧是一种大众化的文艺形式,而由文学名著改编成的电视剧应该在保留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在雅俗之间寻求一个恰到好处的尺度,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

电视剧名著改编的适度原则应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准确定位

根据名著的内容确定应定位在哪个方面,偏雅或偏俗,应尺度恰当。

如电视剧《雷雨》改编的定位就有偏颇。导演李少红女士说:“原著实际上是一部结局戏,我们的改编重在把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表现出来,把人物的情感经历细腻地展现出来,让观众看得比较过瘾。”并要“给周朴园一点理解,给繁漪一点敬意,给周萍一点青春的光彩”,全剧以繁漪为核心“着力描写了她与周萍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直到最后分手的全过程,让人看到了年轻漂亮,热情活泼,有追求的繁漪是怎样一天天变得粗暴、乖戾,神经质的过程,并给了她一个自杀的结局,凸现了这位敢说敢做,敢爱敢恨,甚至敢死的反封建的女性形象。”⑿

而《雷雨》原著矛盾冲突最本质的核心是在周朴园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家长制那种压抑、禁锢、令人窒息的环境下所产生的,但这一内容不是概念化的。曹禺先生凭着多年深切的生活体验,以及他过人的艺术感觉,把这一内容浓缩进雷雨之前那自然界的郁热、憋闷,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氛围之中,而离开了这个矛盾的核心,其他冲突都将不复存在。

电视剧《雷雨》的重心从上述主要矛盾移到了繁漪身上,以繁漪和周萍的关系为情节主线,以繁漪自杀为悲剧结局,这就偏离原著太远。定位的偏差使电视剧《雷雨》的“”恋情看似合理实为荒唐。原著中繁漪对周萍恋情的产生是极度封闭、专制,备受压抑而心有不甘又不能冲出家庭的具有“雷雨”性格的旧式女性的畸形恋情,她虽然敢爱敢恨,但“雷雨”式的性格是长期压抑下的蓄势爆发,是在过于死寂的状态下情感的一种非常态的表现,但她还算不上是反封建的“英雄”。而电视剧中的繁漪,行动自由,可在家里开Party,到外面喝咖啡,给周萍介绍女朋友,引得小报记者对她着迷。这样的自由女性与周萍关系的发展似乎有电视剧中发展的逻辑,但这毕竟是由名著《雷雨》改编的电视剧,对原作改动过大,失去了产生这段畸恋的基础而流于俗套,也失去了所谓“现代人的理解和当代人的审美需求”⒀的基础。在现代人的道德观念中,繁漪和周萍的恋情也有它的不可思议性。反而在话剧《雷雨》中,他们的畸恋有偶然之中的必然的可思议性,因为繁漪可接触的男人屈指可数,只有周萍能令她动情。

因为缺乏对《雷雨》原著实质内容的精心解读和严谨把握,对原著人物应有的内在逻辑破坏过大,失去了原著撼人的悲剧力量,内容定位偏“俗”的一面,想“让观众看得比较过瘾”⒁而把一部高深雅致的情感诗剧改成言情剧,是大失水准的。这就失去了雅俗之间应有的平衡。

第二,再造有序

从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要经历一个“有序——无序——有序”⒂的转化过程,即从原著的有序中,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之上,根据电视剧的要求和特点取舍,达到改编后电视剧的再造有序。

一般有两种方法,或只以原著的故事构架和人物关系为基本素材,然后进行再创造;或基本忠于原著,尽量发挥电视剧的特长。前者可挥洒自如,后者则较受约束,但对名著改编定位前者是不够科学的。

在这方面黄蜀芹的《围城》做了正确的选择。历经五载,把十集电视剧当作五部电影来拍,极其认真、严谨。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视剧艺术的特长,不拘泥于形式,把一部长篇小说由原定的十一集压缩为十集,两集为一个单元,以方鸿渐为中心视角,叙述他“回上海”,“进沙龙”,“去内地”,“在三闾”,“小家庭”⒃的人生经历,演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⒄这一深刻的人生内涵。电视剧《围城》是在虔诚地求教于原作者钱钟书先生,编、导、演通力合作之下产生的现代文学名著改编雅俗适度

得体的典范,既有很强的观赏性,又极具文化品位。

而《雷雨》却把一部四幕话剧拉长成二十集的电视剧,过于冗长,前后两部分衔接牵强,许多人物的穿插也有画蛇添足之嫌,虽注意了设置悬念,吸引观众,但这只是表面文章,改编后并没有形成再造有序。就像杨新敏在《论电视剧的戏剧性》一文中所述:“戏剧《雷雨》前面三幕蓄势,到最后达到高潮,使作品极富于结构的张力。但电视剧《雷雨》中,这股子张力却完全没有了……在这里,这场雷雨不是到最后在高潮处落下来,而是动辄就下一场……事实上到作品结尾处,也早已没有什么让观众惊心动魄的高潮。”⒅

第三,扬长避短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各有短长,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应在重内容的基础上扬其所长。电视剧的优势在视听直感,生动传情。

如《雷雨》的改编,某些硬件形式很讲究,整部剧的用光利用了电影的表现手法,非常精致。每位演员的选择恰当,主要演员赵文、王姬、归亚蕾、鲍方、雷恪生的表演有很多可赞赏之处。全剧的音乐也很成功,片头、片尾蔡琴唱的两首歌,旋律低沉、幽怨,耐人寻味:“……你无波的心情,比我的泪还冰凉……夜那么长……听我的爱断情伤。”有些场景,如“闹鬼”一场,侍萍一袭白衣,梦幻的情境令人印象深刻。全剧的各场景安排也很真实得体,但因全剧的软件——内容的缺失,演员表演得再好,形式再精致也无济于事,因为电视剧的所长在内容而不是形式。

另外,改编中也并未发掘原著中可发挥电视剧特长的内容。如《雷雨》剧本的“序幕”和“尾声”,因舞台时空限制从未演出过,而电视剧容量很大,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的使用和调动非常自由,但可惜编导者并未把它引入电视剧中。

对于现代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应重内涵,追求高层次的雅俗共赏,这样才能拍出像《四世同堂》、《围城》这样的电视剧精品。

注释:

⑴⑷转引自《曹禺年谱》田本相张靖编著第29、17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⑵⑶《曹禺文集》第1集《雷雨·序》第211、21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

⑸《雷雨研究论集》主编田本相刘绍本曹桂芳第203页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第4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⑺《老舍文集》第15卷第333、335页《谈通俗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⑻《文艺美学》胡经之著第356、3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⑼⒂⒃⒄《围城内外――从小说到电视剧》主编解玺章《钱钟书•杨绛谈<围城>改编》孙雄飞第41、43页《我们选择了艰难――谈<围城>的改编》孙雄飞的i68、7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⑽《影视语言教程》李稚田著第2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⑾《朱自清散文选集》主编林呐徐柏荣郑法清第28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⑿⒀⒁《导演李少红谈第一部<雷雨>》鄢利平《北京广播电视报》1997年第12期3月25日出版

⒅《中国电视》杂志2000年第6期

雨的俗语篇4

在《骆驼祥子》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更是全都运用口语。例如虎妞勾引祥子逼他喝酒时说的话:“不喝,就滚出去……要不我揪耳朵灌你!”短短的几句就勾勒出了虎妞泼辣、豪爽的性格。“滚”“揪耳朵”“灌”也都是口语常用的词语,但显然经过精心挑选,以适合虎妞的性格。

老舍先生自己曾说过:“我无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充分地信赖大白话”,老舍先生在创作中大量地运用口语,他运用口语的特点,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一、口语词汇的运用

老舍在创作中运用的词汇非常丰富,并大多是出自口语。例如《骆驼祥子》中的“白亮亮、白花花、干巴巴……”等重叠式的词语,都是口语里的。还有在后者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中的“精气神”,“大寿桃点着红嘴,插入八仙人,非常的大气”中的“大气”这些词,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挂在嘴边的词。当然,在《骆驼祥子》中这类词语的运用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大量使用歇后语,也是《骆驼祥子》的一个特点。例如“一条绳拴着两蚂蚱,谁也跑不了。”使用这些在口语中经常出现的歇后语,使《骆驼祥子》更加口语化了。

老舍不但在描写的词语上选用口语,就是在助动词的选用上,也注意口语化的特点,从《骆驼祥子》的用语来看,凡用到助动词时,在“应当”和“应该”的选择上,都是选用“应当”,而很少用“应该”。因为前者多用于口语,而后者常见于书面语。

二、口语句式的运用

句式简短,结构简单,是老舍口语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老舍吸收了口语上结构紧凑的优点,一切以通俗简洁为原则。短小精悍的句子,明快利落,口语化的表达使《骆驼祥子》的句式具有独特的风格。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描写狂风暴雨的一节:

“云还没铺满了天……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语言急促有力,节奏感强,不拖泥带水,又有强烈的音响效果,有声有色,极好地表现了暴风雨中一切事物的瞬息万变,令人猝不及防。作家的笔调多变,错落有致:时而写物,时而写人,时而写雨、云、狂风、柳枝、尘土、雨柱……纷至沓来,不用再做任何加工,就可以构成一幅幅极好的电影镜头――近景: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打哆嗦了;特写:柳枝横着飞,尘土、雨道混在一起;中景:扯天扯地的雨道,射起无数箭头,汇成万千条瀑布;大全景:天地间成了灰暗昏黄的水世界,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完全勾勒出大暴风雨到来时的场景。在这种恶劣的天气里,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只能听任“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这些描写都是短句,富有口语化特点,把祥子在暴风雨中的“挣命”写得历历在目,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雨的俗语篇5

词”

说———兼及与相近范畴的关系

[摘 要]雅俗之辨贯穿整个词学批评史,它建构了中国词学批评最初的理论框架,是词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但对何谓俗词研究者们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俗词的研究对象与边界范围混乱不堪,因此有必要对其概念重新进行界定。俗词的特征集中在俗体、俗语、俗意、俗风四个方面。俗体、俗语侧重于“形”,而俗意、俗风则侧重于“神”。不管沾染上这四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可构成俗词。此外,俗词与其他邻近范畴,如俚词、淫词、艳词等,并非简单的等同关系。

[关键词]词; 俗词; 俗语;俗体;俗意;俗风

雅俗之辨贯穿整个词学批评史,它建构了中国词学批评最初的理论框架,是词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但对何谓俗词,研究者却众说纷纭,不能达成一致,如李昌集《北宋文人俗词论》一文认为俗词乃是:“1. 把秦楼楚馆如实地引入词作,多把妓女作为词的主角,词中充溢着一股市井气息; 2. 不着意比兴之意,将男女心境真切、直率地表露; 3. 运用世俗的语言词汇。”[ 1 ]43 - 44也就是说,俗词主要是以歌妓为表现对象的咏妓类俗词。谢谦《论宋代文人词的俚俗化》(《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认为文人词的俚俗化是文人为迎合市场需要,以市井语入词,以世俗之语写世俗之情,“世俗之情”一般都认为是世俗的男欢女爱之情,谢先生由这种界定所论述的文人俗词也仅有柳永、黄庭坚、秦观、石孝友几位咏妓类俗词的作者。赵义山《论宋金俗词及其对元散曲的影响》认为俗主要是题材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自然通俗,在他看来,俗词“不仅有柳永等人的恋情一流,而且有曹组等人的滑稽一流,辛弃疾等人叹世归隐一流,以及张伯端等人的道教一流”[ 2 ]32。还有一些学者虽然并未对俗词作明确的界定,但其行文当中明显透露出对俗词的见解,如诸葛忆兵《北宋末年俗词创作论略》[ 3 ]所论述的俗词不仅有承柳永词风的俚俗词,还有宗教词、俳谐词。俗词到底是指那些以妓女为表现对象的咏妓类俗词,还是既包括咏妓词,也包括俳谐词、道教词以及一部分归隐词在内?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混乱的,因此亟待理清,否则俗词的研究势必陷入取材及叙述逻辑的混乱,也会危害到与之相邻的雅词研究。

一、俗词的界定俗词概念的界定是困难的,因为通俗与否是非常主观的判断,思想修养、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水平的不同,都会使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审美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分歧,因此必须借助一些工具性指标,如词论、词话中所载古代词论家对俗词的评判,帮助我们总结俗词特点,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能公正确切,有说服力。纵观诸多词论对俗词的批判,多集中在俗体、俗语、俗意以及俗风四个方面。(一)俗体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力主学诗必去五俗,第一即俗体,俗体多游戏文字,有辞无情,因此也是雅词的一大忌讳。词中俗体包括隐括、集句、集曲名、药名、嵌字、回文、独木桥体等,这些词体以巧妙运用语言文字成趣,如苏轼《菩萨蛮》(回文) :

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纯粹为显示工巧,华而不实,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文人雅兴,但实际上难以构筑词作深层的含蕴,多停留于表面的文字游戏,巧则巧矣,终难归入雅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即言:“回文集句之类,皆是词中下乘。有志于古者,断不可以此眩奇。一染其习, 终身不可语于大雅矣。”[ 4 ]3893对这些游戏文字之体颇有微辞,评价不高。 (二)俗语俗语也是使词不雅的“罪魁”,俗语主要指语言字句的俚俗浅白,即用方言口语以及字书不载的俗字、土字。如李调元《雨村词话》评杨无咎《天下乐》词云:“‘雪后雨儿雨后雪。镇日价、长不歇。今番为客忒太切。和天地也来厮鳖。’‘价’字,‘忒’字,‘厮鳖’字,皆曲中借用俗语,不可入词。厮鳖,即脾鳖之类。”[ 5 ]1388这些遭鄙薄的俗语、俚语都是当时的方言土语,文人却以之入词,因此备受诟病。词本是源于市井民间的文艺样式,天生从脐带里就带着一股俚俗的气息,但自文人染指词的创作以来即形成以雅相尚的趣味,力避俚俗市井气,即便是语俗意不俗的佳作,仍不免“俚俗”的遗憾。如陈廷焯《词坛丛话》言:“山歌樵唱, 里谚童谣, 意有绝妙者, 但总不免俚俗二字。”[ 6 ]3472那些运用了大量方言土语使人难以索解的词作更难免备受攻击的命运了。在崇雅斥俗的潮流中力避俗语,不仅是对市井气的避免,更是使词作保持自身文体独立性的重要手段。大量方言俗字的运用使词与作为俗文学的元曲极其类似,如李佳《左庵词话》云:“玉抱肚调,作者不多见。扬无咎词云⋯⋯语多俚质似曲,词家不可为式。”[ 7 ]3173而词似元曲正犯了词家之大忌,因此,在词学批评中,类似元曲风貌,也多是对俗词俗语的批判。(三)俗意如果说俗语还是俗词外在表面显现出的俗气,那么意俗就是俗已深至骨髓、渗透到内容意趣里的俗了。具体而言,俗意包括内容的淫艳秽亵,以咏妓类艳词为常见,无聊应酬,以寿词为多见,传道布教,以道教、佛教词为常见。先看内容的淫艳秽亵。词之为体,擅长言情,但在情与性、情与欲之间要把握好尺度,如王又华《古今词论》言:“诗庄词媚,其体元别。然不得因媚辄写入淫秽一路。媚中仍存庄意,风雅庶几不坠。”[ 8 ]606指出词虽以媚为美,但情感表现也要有度,过度则容易跃到性与欲的层面,入秽亵一路。也就是说言情之作不能超越界限,由情涉性,否则词即流为秽亵,变成俗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柳永之词备受抨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肯定情语,否定绮语,而许昂霄《词综偶评》则肯定景语,否定情语。无论是情语、景语还是绮语,归根结底都是言情要有节制,不能入秽亵一路。再看内容的无聊应酬,这主要是针对寿词而言。寿词在晏殊的词集中即大量存在,至北宋末创作日益繁盛,到南宋时已空前繁荣,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词类。由于寿词乃是为祝寿庆诞而作,免不了要迎合喜庆的氛围说些祝福的话,词作内容上就难免陈陈相因,充满功名、富贵、长生等庸滥的语辞,难于表现作者情志,成为纯交际应酬之作。正如张炎所言:“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当总此三者而为之,无俗忌之辞,不失其寿可也。”[ 9 ]266若寿词尽言功名富贵、长命百岁等俗滥语辞,定会使词充满俗气。试以辛弃疾的两首寿词《感皇恩》(寿范)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为证。前一首充满健康长寿的语辞,不脱祝愿长命百岁、永远不老的俗套,属于为张、沈二人所否定的俗词,而后一首则一洗一般祝寿词中长寿、富贵的庸滥语辞,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愿望,堪称祝寿词中的佳作。最后看内容上的传道布教。词本是一种抒情性文学样式,但道士僧人却以之传道布教,劝人向佛向道,遂使词丧失了文学性,变成宣扬宗教思想的工具,这类词宗教意识强烈,且不能以融化于心的宗教思维来观照客观万物,使词作情景融合,独具韵味,因此艺术感染力薄弱,难入风雅一脉,如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言:“道录佛偈,巷说街谈,开卷每有如梦令、西江月诸调,此诚风雅之蟊贼,声律之狐鬼也。”[ 10 ]3346批判道录佛偈等质木无文之语入词,使词有乖风雅。宋词中充斥了大量的道教类俗词和佛教类俗词,如陈朴、张伯端、张继先、薛式、陈楠、葛长庚、萧廷之等道门中人以及曾、史浩、张抡、沈瀛、夏元鼎等文人均作有不少道教类俗词,这些词广设密码符号,大量使用隐语,诸如日魂月魄、婴儿姹女、黄芽白雪、金精木液、红铅黑汞、男女夫妇、乌兔龟蛇等充斥于词中,这些语码符号是金丹修炼方法的隐喻与象征,是道教语言系统特有的承载信息的工具,以世俗的语言系统解之,根本无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因此读来多枯燥乏味,让人坠入理障,丝毫感受不到艺术美感,这可谓以炼丹修行为主旨的道教类俗词的通病。两宋以词宣扬佛教思想的也不乏其人,典型代表可谓王安石,如其《雨霖铃》“孜孜矻矻”词,完全是佛法与禅理的宣讲,毫无文学趣味,其中“本源自性天真佛”、“本来无物”等句,都是直接将禅宗用语引入词中,前者来源于《永嘉证道歌》,后者则源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偈。(四)俗风俗风是从词风格的角度来论述的,词风滑稽谐谑、粗鄙油滑则俗,如南宋曾编选《乐府雅词》,在自序中他自称选词的标准乃是“涉谐谑则去之”[ 11 ]4955 ,可见风格俳谐油滑也是俗词的重要特征。两宋俳谐类俗词创作兴盛,北宋初期的陈亚被称为“滑稽之雄”,中后期的王齐叟、邢俊臣、张衮臣、曹组以及以苏轼为首的苏门词人群如秦观、黄庭坚、李廌、赵令畴等,都创作了大量的俳谐词,南宋以辛弃疾为中心的辛派爱国词人继北宋中后期又迎来了俳谐词创作的另一个高潮。这些俳谐词获得的评价都不高,如曹组的俳谐词南渡后就被高宗下旨毁灭其版,就连突破了单纯为滑稽而滑稽,上升到寓庄于谐高度的辛弃疾的俳谐词,也不免“学幼安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12 ]4249的批评,言外之意,其滑稽并非“佳处”,而是缺点、劣处了。·167·综上所述,宋代对俗词的批判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于“形”,即词的艺术风格,二是侧重于“神”,即用儒家诗教规范词体。如张炎、沈义父对寿词语言字句的要求,是着眼外在之形上的俗,词论家对柳永等人淫词、艳词的批判,则是从儒家传统诗教观的角度立论,要求情感抒发有节制,合乎政治伦理的规范。宋代之后俗的标准也日益收紧,隐括、回文等体裁均被归入俗体,宗教词也成了被批驳的对象。

雨的俗语篇6

【大暑节气的民俗谚语】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

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人在屋里热得躁,稻在田里哈哈笑。

不热不冷,不成年景。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六月连阴吃饱饭。

伏里多雨,囤里多米。

伏天雨丰,粮丰棉丰。

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

九里的雪,伏里的雨,吃了麦子存了米。

白天光照强,夜晚露水狂,庄稼丰收有希望。

伏天大雨下满塘,玉米、高粱啪啪响。

伏天大雨下过头,秋季庄稼要减收。

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

遇到伏旱,就要减产。

遇到伏旱,赶快浇灌,单靠老天,就要减产。

伏旱伏旱,并不少见。

要旱要旱未真旱,准收棉;要涝要涝未真涝,粮丰产。

大暑前后,衣裳溻透。

大汗冷水激,浑身痱子起。

伏天穿棉袄,收成好不了。

六月盖棉被,新米倒比陈米贵。

天气欲变有前兆,虫畜禽鱼能预报: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晚宿窝蛤蟆叫,盐坛出水烟叶潮,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雨来到。

蚂蚁搬家蛇过道,家里有人场里跑。

蜢虫子打脸,下雨难免。

蜻蜓飞满天,大雨下满湾。

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蜻蜓高,晒得焦;蜻蜓低,满地泥。

蝴蝶屋内飞,下雨不到黑。

蜜蜂不出巢,当天有雨浇。

今天蜜蜂忙,明天雨衣忙。

飞蚁扑打天有雨。

细蚊满街转,大雨连成串。

今晚蚊子恶,明天有雨落。

今晚蚊子狂,明天雨一场。

蚊子嗡嗡叫,明天雨来到。

牛虻叮人,大雨倾盆。

夜间蝎子多,白天大雨落。

蝎子水缸底下爬,天公就要把雨下。

蚂蚁垒窝留门避风雨。

门留南,雨来北;门留北,雨来南;留门雨向正相反。

蜘蛛添网主天晴,蜘蛛悬吊雨蒙蒙。

雨中知了叫,预报天晴了。

雨中蝉鸣,就要天晴。

蝼蛄唱歌,有雨不多。

蝈蝈叫得欢,必定是晴天。

蚂蚁满地跑,天气一定好。

蜘蛛结网天必晴。

牛打喷嚏天下雨。

牛舐前蹄雨就到。

牛嚎猪吃草,雨下小不了。

雨的俗语篇7

有关立春的诗句和谚语咬春迎立春寄语反映气候变化的: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打春冻人不冻水。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预测天气变化: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立春晴,雨水多。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寒,一春暖。

立春是什么意思盘点立春中国传统习俗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不晴,还要冷一月零。

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

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立春不下是旱年。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的民俗有关立春气象的谚语与农业有关: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雨的俗语篇8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 知识深度,理解加深. 高中物理,要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些将由定性讨论进入定量计算,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动能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2. 知识广度,范围扩大. 高中物理,要扩大物理知识的范围,学习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 3. 知识应用,能力提高. 高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物理解题能力,并学会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知识是螺旋式上中国知网论文升的. 而现在的高中,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讲授法. 讲授法是人类教育史上最为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高中教师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 但是,同一个物理知识,让不同的教师讲授,会有不同的讲法,而不同的讲授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兴趣在物理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它制约着学习的持久性和效率.在教学中利用通俗形象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把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利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提高物理教学水平.课堂教学的通俗形象化,要求教师应当用最为通俗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通俗形象化永远值得每个教师积极追求,我们平时所说的深入浅出,反映的就是这个要求. 能否通俗形象化地表达,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透彻理解某个知识的标志.图1要使讲授做到通俗形象化,教师应当善于寻找物理概念在生活中典型的原型. 只有这样,物理概念才会使学生感到是亲切的,可以感知的.例如,在讲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时,气体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所产生的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 气体的压强取决于气体分子的密度( 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 和分子平均动能两个因素. 由于学生很难感知微观分子的运动,所以对压强的微观解释也很难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跨越这个台阶,我们可以将分子运动的微观现象与雨天时雨伞的受力类比( 如图1) : 这就像密集的雨点打在伞上一样,单个雨滴对伞面的作用力并不明显,大量密集的雨滴接连不断地打在伞面上,对伞面就产生了持续不断的压力. 把雨滴比作分子,把大量雨滴对伞面的作用力比作大量分子对器壁的压力.

这样,学生对决定气体压强的两方面因素,即气体分子密度( 单中国期刊位体积内的分子数) 和分子的平均动能也就找到了各自的类比对象,对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要使讲授做到通俗形象化,教师应当善于建立形象直观的物理图景与物理规律相对应.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抽象的物理规律理解透彻,以后在应用物理规律时,才会得心应手.

雨的俗语篇9

【关键词】泰语;文化关键词;语言;文化

文化关键词是开启民族文化之窗的金钥匙,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提炼。语言学称之为“文化词”,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人类学则称之为“关键词”,指的是某一文化中核心的、重要的元素,是一种比喻。本文结合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将这类能够真实反映民族文化之独特的词语命名为“文化关键词”。早在19世纪洪堡特就已指出“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民族的语言和该民族的精神密不可分,语言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目前,泰语中的文化关键词研究相对有限,研究成果不太系统。本文拟系统地梳理泰语中的文化关键词,以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泰文化。

一、泰语文化关键词的分类

分类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不同的学者所谓见仁见智。泰语中文化关键词数量比较多,本文仅挑选几类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关键词来进行分类,并阐释其文化特点。

(一)服饰饮食类

“男套纱笼,女围筒裙”是泰国古代社会男女着装的特点。纱笼(sa21ro?21)、筒裙(pha:51thu?215)和绊尾幔(pha:51tso?33kra21be:n33)是泰国传统民族服饰。纱笼是男子的下装,筒裙是女子的下装,两种服饰非常相似,只是女子的筒裙要短窄些;绊尾幔则男女都可以穿,绊尾幔穿法独特,比纱笼和筒裙宽松,且便于劳动,是百姓中流传最久的传统服装之一。另外,泰国人在衣服的颜色上也有讲究。自周一至周日,一日一色,日不重色。泰人认为按色着衣有吉祥之意,因为衣色是按婆罗门教认为吉祥的九颗行星中的七颗规定的。

泰国最主要是食物是水稻(kha:u51)。kha:u51在泰语中是一个多义词,有“饭、餐,米、大米,稻”等意思。从词义上看,kha:u51的各个义项之间存在内部联系,泰国人不仅把水稻称为kha:u51,同时所有的粮食作物和粮食食品也都叫kha:u51,可见在泰语中粮食即稻子,稻子即粮食。泰语中以kha:u51为词根构成的文化关键词有:暹罗香米(kha:u51pin??tho:???)、椰子米糕(kha:u51tu:??)、竹筒饭(kha:u5?po:k??)等。此外,稻作农业活动还带来了许多与水有关的风俗习惯,构成了泰国独特的稻作文化。

通过分析服饰饮食类文化关键词,揭示了泰国地处热带,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河网如织的地理环境。并且,泰国处于从印度北部到中国云南一条长长的野生稻生长线上,因此,泰国的文化都是生L在大地上的。

(二)交通建筑类

泰国古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大象(tsha:?45?)和船(ra:??)。泰国古代,大象不仅是历史上身经百战的功臣;还是热带丛林中理想的交通运输工具。泰国遍布河流、湖泊,濒临大海,人们择水而居,因此船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是必然的。另外,泰国地处热带雨林,是大象的居住地。大象体型庞大、性情温和易于驯服;在热带丛林中如履平地,是搬运重物的好能手。

泰国的传统住宅是竹楼(r:an??)和屋舟(r:an??phε:??)。高脚屋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高高架起的房屋有很多智慧在其中,一是有利于通风散热;二是防止蛇虫类动物进入家中;三是躲避雨季的洪涝灾害;四是旱季时楼下可饲养家畜、放置农具等,可谓一举多得。

泰国的民间建筑风格体现了泰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泰国干湿季分明,每年从5月到10月为雨季,雨量大,气温高,且经常连日暴雨;且泰国河网密布,人们多临水而居,因此,竹楼和屋舟都是大自然的选择。

(三)颜色词类

在泰国,一个星期的七天有各自的代表色,这七天都是以行星神命名的,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其对应的颜色依次是黄色(la:???5)、粉红色(tshom??phu:??)、绿色(khia:u??5)、橘色(som5?)、蓝色(nam45??:n??)、紫色(mua:?5?)、红色(dε:???)。因此,传统的泰人穿衣一日一色,日不重色。泰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风俗习惯是由于受到了印度婆罗门教的影响。在印度神话中,一个星期的七天分别对应一颗行星,并且以神的名字来命名,而每一位神所代表的颜色也不一样。泰语颜色词揭示了泰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婆罗门教对泰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四)动物熟语类

笔者通过对比汉泰动物类熟语,发现在汉语熟语中有关鳄鱼、象、螃蟹、蛇等动物的比较少见。例如,杀象取牙(kha:5?tsha:?45?au???a:??),两只鳄鱼不能在一个洞里(ts:??ra453khe:51s:???5tua??ju:??tam5?dia:u??kan??mai5?dai5?)、蛇蛇鱼鱼(?u:???u:??pla:??pla:??),其对应的汉语熟语分别是“杀鸡取卵”、“一山不容二虎”、“马马虎虎”。可以看出相同的引申义,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动物表达。这不仅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还体现了不同民族不一样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五)亲属称谓类

泰语中祖父辈及以上的亲属称谓比较清晰,男女有别,也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分;但是与父母同辈及以下的晚辈,亲属称谓就比较模糊。在泰国,凡是比父母年长的男性都叫lu???,女性都称pa:5?;凡是比父亲小的,无论是弟、妹还是其配偶都通称a:??,凡是比母亲小的,也是无论是弟、妹还是其配偶都叫na:453。同辈的兄弟姐妹间,无论血亲还是姻亲,姨表还是堂房,年长的都称phi:51,年幼的都叫no:?453。

另外,父辈和孙辈的称呼也是十分模糊。泰国人不分血亲和姻亲,无论是儿子的子女还是女儿的子女都叫la:n215。并且在泰国社会,兄弟姐妹的子女也叫la:n??5。泰语亲属称谓词la:n???包含了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多个义位。lu???是对与父母同辈且年长于父母的男性的称呼,包含了父之兄、母之兄、父姐之夫、母姐之夫等18个义位,它在泰语亲属称谓中没有直系和旁系、血亲和姻亲、父系和母系之分。通过分析亲属称谓词lu???反映了泰国古代社会血缘婚的婚姻制度,同辈兄妹或姐弟允许互相婚配,因此其直系和旁系、血亲和姻亲、父系和母系的亲属几乎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只有一个亲属称谓词。

(六)类

尽管泰国文化比较多样,但是“我们也能够找出一条串联始终的主线,或者说抽取一个文化的核心‘龙骨’”――宗教。在泰国,大到国事礼仪小到百姓生活,都体现着佛学的哲理。佛学思想成为了泰国文化体系的中轴和理解泰国文化的脚注。另外,在泰国民间社会的精神中,还保留了一部分以原始神灵崇拜为主体的民间信仰,例如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神崇拜等。泰国民间信仰文化与外来的相互渗透融合,在当今泰国人的社会生活的精神世界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泰语类文化关键词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佛教信仰类;二是神灵崇拜类。

1.佛教信仰类

佛教信仰在泰国最直接地体现就是流金溢彩的佛寺、千姿百态的佛塔以及千佛一面的佛像。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美誉,全国信仰佛教的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5%,有僧侣30万,佛寺3.2万座。寺庙(wat453)和佛塔(tse:??di:??)在泰国随处可见,其中不少堪称泰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堪称“泰国佛教美术馆”。泰国千佛一面的现象反映了泰民族的信仰,一佛即今世释迦佛;一菩萨即帝释天菩萨。

泰国社会中,斋僧(tak??ba:t??)是人们积德、赎罪或表达虔诚的行为,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在泰国,最常见的就是每天清晨的斋僧。大概早上5、6点钟,僧人们做完早课就会赤脚沿街化缘。

2.神灵崇拜类

泰国神灵崇拜在佛教、婆罗门教等其他宗教传入泰国之前,就已经在泰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作为上层建筑领域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泰族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道德伦理以及生活风尚等各个方面有种深刻的影响。虽然现在的泰国以信仰佛教为主,但是泰民族的原始信仰也一直留存至今,与佛教共同发展。

鬼(phi:215)和神(phra453)是泰国社会神灵崇拜中最有代表性的崇拜对象。自古以来,泰国人对鬼神的信仰就很普遍,他们认为鬼神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于世间的各个角落。因此,泰国社会中,无论生、死、婚嫁还是乔迁新屋,甚至生病都会举行祭拜神灵的仪式,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帮助,能够安居乐业、无病无灾。泰国人把鬼神分类“善鬼”(phi:215di:??)与“恶鬼”(phi:215du21)两种,按照等级又把鬼神分为三类:一是天神(phra453tsau51),比如佛陀、湿婆神等;二是自然神,包括风神(phra453pha:i??)、火神(phra453phl:???)、土地神(phra453phu:??mi453tsau51thi:51)等;三是恶鬼(phi:215du??),它们形象恐怖,种类众多。泰国人认为,天神是吉祥的、善良的,是天神创造了生命,因此,天神能够得到人们虔诚的信仰及膜拜;自然神介于天神和恶鬼之间,人们会时常供祭他们,以保风调雨顺;而恶鬼则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疾病,所以人们对它只有驱赶,从不供奉。

(七)岁时节日类

在泰国,不同的节日(thet51sa??ka:n??)有不同的风俗活动,人们会举行不同的仪式(phi453thi:??)。泰国节日可分为农时祭祀节日、宗教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等,不同的节日体现这泰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1.农时祭祀节日

稻作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农时节日是稻作文化的伴生物,它体现着泰族作为稻作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质和文化理念。泰人举行的稻作祭仪主要有五种仪式,分别是祭祀、祈愿和求雨仪式,耕种仪式,田间管理仪式,收割仪式和庆祝仪式,目的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泰国民间祈雨活动多种多样,主要是以下两种:

火箭节(hε:??b:?51fai??)又叫“高升节”,是泰国东北部比较盛大的求雨风俗。东北人相信天上有雨神,对雨神虔诚的膜拜,能够让雨神带来充足的雨水。放火箭上天是为了提醒雨神到降雨的季节了,如果连续3年放火箭,就能连年丰收。

母猫巡游(hε:??na:???mε:u??)是东北地区农村的另一种求雨仪式。在泰国东北部,如果火箭节过后仍旧不下雨,人们就会抬着灰色或黑色的母猫巡游来求雨。因为猫十分怕水,泰人认为猫是干旱的化身,如果把猫淋湿便能祈来雨水。泰人选用母猫还体现了人们对生存、繁衍的渴望,揭示了泰国古代母系氏族的社会文化。

祈雨仪式在泰国东北部比较盛行反映了泰国东北部对雨水的渴望,这体现了泰国东北部土地比较贫瘠,且气候炎热干旱,常年少雨的地理特征。另外,祈雨仪式还体现了泰人“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以及他们独特的认知和逻辑思维方式。

2.泰国传统节日

宋干节(thet51sa??ka:n??so?215kra:n??)是泰国的传统新年,因樵谒胃山谌嗣峭ü相互洒水来送上祝福,所以也叫“泼水节”。so?215kra:n??一词源于梵语,有“移动、迁移”的意思,在这是指太阳离开双鱼座移位到了白羊座,代表了旧的一年即将结束,人们将引来美好的新年。人们通过洒水一是希望洗去一年的晦气,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二是因为过完最炎热的4月,即将开始耕种。因此,人们通过泼水来祈求上天能够在耕种的季节下雨,泼水含有祈雨的寓意。宋干节虽然也体现出了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对泰国文化的影响,但是稻作文化要早于宗教文化,究其根本,宋干节最初的愿望仅仅是希望能够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岁岁平安。

水灯节(l:i??kra??tho???)是泰国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水灯节在每年泰历的十二月十五日晚上举行。水灯(kra??tho???)也是泰国的艺术品之一,它一般由芭蕉叶折叠而成,以各种各样的鲜花加以装饰,中间插上蜡烛。水灯节夜晚,人们会相约到河边漂水灯,以感谢河神为人们带来的丰收,并对一年来人们对河水造成的污染向河神祈求原谅。宗教学家认为,从表面形式上看,放漂水灯同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从文化形式上看,它又与婆罗门教的灯节有关;从宗教观念的渊源上看,也同中国人的混合了佛道文化内涵的放荷花灯相关。

3.宗教节日

泰国岁时节除了受稻作文化的影响外,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宗教文化的伴生物。佛教对泰国人的影响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人的生命周期,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各种仪式都渗透了宗教文化。婴儿出生一个月后要办满月礼,由僧人为婴儿剔除胎发,祝福婴儿健康成长。男孩13岁、女孩11岁时,要举行成人礼,请僧人诵经为孩子祈福。男孩成年后时要举行剃度仪式,之后正式出家。结婚时也会邀请僧人前来诵经并主持“吉祥纱圈”仪式,新人要想僧人施斋。在老人过60、72、84大寿时也要邀请僧人诵经祈求健康长寿。最后,人死之后泰人所举行的浴尸、梳发、穿衣、裹尸、祭棺等仪式也无不体现这佛教的影响。

剃顶髻(kon??tsuk??)是泰国的一种古老的习俗。据印度教说,顶髻下面有一个小孔,每个人在出生时灵魂进入此孔,死亡时也经此孔离去。剃顶髻的习俗据说是在大城王朝(1350一1767年)时期从印度传人的。仪式一般在小孩成人礼的时候举行,为期三天。剃顶髻在泰国被看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所以都会挑选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并邀请僧人来为孩子主持仪式,准备接受仪式的小孩都会精心打扮,穿金戴玉。被剃下来的头发中,短的部分会放到芭蕉叶上置于河中随波漂去,泰人认为这能把孩子的坏习惯一并带走;较长的部分则会被放到春武里的一座佛山内,人们认为山上的僧侣将用这些头发制作扫帚,清扫释迎牟尼曾经走过的山道。从剃顶髻仪式我们可以看到,在泰国社会中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的相互渗透,以及泰人的审美情趣,对金子的喜爱。

除了各种人生仪礼外,泰国跟佛教相关的节日也不少,其中万佛节、入夏节和浴佛节是最为重要的。这些佛教节日是泰国社会每一年时光流转的节点,也是个人生活的运行尺度。在这些节日里,人们纷纷到寺院施斋、巡烛、听经,以表示对佛祖的虔诚。

入夏节(khau51pha:n??sa:215)又称守夏节、雨安居、坐夏等。守夏结束还有相应的出夏节(:k??pha:n??sa:215)。pha:n??sa:215一词源于梵文巴利语,是“雨季”的意思。入夏节源于古印度僧侣雨季禁足安居的习俗。由于雨季大量降雨不便出行,而且雨季是万物生长的好季节,如果僧侣外出化缘容易踩杀蚂蚁等小动物以及新长出的嫩草。所以印度婆罗门教就有了雨季安居的习俗。泰国佛教受印度婆罗门教的影响,也沿用了雨季安居的宗教习俗。

不难发现,在泰国,原始崇拜、婆罗门教以及佛教和谐地融汇在了一起,它们不会独立的一某个节日或仪式体现出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融的。

二、结语

“文化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语言同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的许多要素之间天然地存在着相互B透、水融的关系”,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关系之密切。从文化关键词入手探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能够为语言学和人类学搭建起一个桥梁。本文对泰语文化关键词做了粗略的分类,并挑选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些文化关键词深入阐释,揭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折射出泰国人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民族心理。泰语文化关键词作为泰汉翻译的难点以及泰语教学任务的重点,其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笔者认为文化关键词是语言和文化结合的一条必经之路,希望泰语文化关键词研究能够对翻译和二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泰语文化关键词研究成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许瑞娟.摩梭母系文化词群研究[D]. 云南大学,2013年。

[2]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

[3] 傅增有. 小乘佛教对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的影响[J]. 东南亚,1996年,第1期。

[4] 陈晖,熊韬,聂雯. 泰国文化概论[M].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年。

[5] 戚盛中. 泰国民俗与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6] 刘丹青. 科学精神: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紧迫课题[J]. 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雨的俗语篇10

清明节植树的原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为什么要植树呢?这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俗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

据《礼记》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为了将来能够确切辨认祖坟,就在其父母的坟头种植了松柏。但这时的植树与清明节尚无关联,而真正将清明与植树两者结合到一起的,则要归功于汉高祖刘邦了。

相传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因多年在外征战,无暇回故乡,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乡祭祖,但却一时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后在群僚的帮助下才在乱草丛中找到一块破旧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坟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标志。

恰巧这天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刘邦便根据儒士的建议,将清明定为祭祖节。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荣归故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植树活动。后来此习流传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与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谓插柳,原指人们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种行为,但在田野踏青和坟茔祭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将柳枝往坟头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无意中也起到了植树的作用。

清明的农谚1、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2、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3、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4、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5、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6、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7、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8、 清明冷,好年景。

9、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10、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11、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12、 清明暖,寒露寒。

13、清明起尘,黄土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