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们十篇

时间:2023-04-06 06:25:12

为了孩子们篇1

我们从相关的新闻报道知道,这些原本由台湾人经营的月子中心,越来越多被大陆人接手,而大陆孕妇,已经成为这些月子中心的主力。

因为月子中心里面的住客越来越多,大约在2007年的时候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家月子中心因为进进出出的孕妇太多,而且大部分是亚裔,以至于邻居以为这是人蛇集团在贩卖婴儿和人口,于是报警。荷枪实弹的警察踢门而入,结果发现是一场乌龙。

不过,那次行动导致了美国警方对月子中心的扫荡,因为很多月子中心是无照经营。首先,美国规定,住宅不能作为经营场所;其次,美国对于育婴房有严格的面积规定,而很多非法经营的月子中心,往往把车库或者厨房改造成为育婴房。去年,美国南加州地方政府在检查违章建筑的时候,发现非法经营的月子中心依然很多。

多意味着有需求,对于一些中国父母来说,只要安全,不被骗,为了给孩子拿到美国国籍,钱不是问题。和那些特地到香港生孩子的父母一样,有的为了躲避中国大陆的二胎政策,有的是觉得,这样可以让孩子未来多一点选择。

孩子是被动的,在哪里出生,在哪里上学,都是父母为自己做的规划。只是,拿了一本美国护照或者香港特区护照,虽然多了一种选择,可以享受这两个地方的福利,比如免费的公立教育,出行的方便,但是围绕孩子的成长,事情并不那样简单。

有很多朋友,当自己要从美国回到中国工作的时候,他们总是要花不少时间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孩子到底在哪里读书,留在美国还是跟着自己一起回国?回国之后,到底是读本地学校,还是在国际学校读书?小学还好,到了中学,是把他们留在身边,还是让他们自己回到美国去读寄宿学校?

于是,有的家庭,最终还是要天各一方,父亲留在中国继续发展事业,赚钱养家,母亲带着孩子回到美国,毕竟孩子太小,放心不下,过早和父母分离,难免影响身心成长;有的让孩子留在中国,或者读国际学校,或者为了进名牌小学中学,花钱花心思。

问题是,这些家庭是有能力的,而且对于他们来说,还可以退回美国。对于到美国或者香港生孩子的父母们来说,经济条件好的,自然没有太大的烦恼,但是如果家境一般,甚至只是小康的话,随着孩子越来越大,选择的余地不是那样多。

陪孩子去美国或者香港读书?作为中国公民的父母,以怎样的身份去呢?难道一早就把孩子放在寄宿家庭?就算去的话,经济上是否能够承受?如果留在国内,尤其是香港出生的孩子,无法享受本地学生的福利,自己是不是准备好了那一笔额外的教育费用?

不管是在香港还是美国,都有一些中国孕妇,临到生产才冲进公立医院急诊室,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医生手中没有病历,如果出现婴儿过大或者双胞胎等情况,生产过程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婴儿缺氧而导致大脑瘫痪;如孕妇胎位不正,则有可能导致孕妇子宫爆裂及大量出血,这个时候,如果急诊室医生人手不足,就很难应付这种紧急情况。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未来的身份认同。朋友的孩子在香港的新加坡国际学校读书,学校每天都要升新加坡国旗,结果有一天,在被问到他是哪里人的时候,这个只有六岁的小朋友很认真地告诉大家,他是新加坡人。直到他和父母一起回到北京,在北京本地的学校读书之后,才开始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为了孩子们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班主任 了解 关怀 尊重 责任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226-01

适应时展,科学运用新形势下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成为职业院校班主任不断探究的问题,疏通“任督二脉”是笔者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概括,第一脉是学生,概括起来是用爱融化他们冰封的心。

一、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等。课后融入学生当中,聊天、交流、倾听,成为朋友。自习课开展“大声说出我的心里话”活动。活动中,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去体会。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创建了良好的班风、学风;了解班级及学生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了解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了解学生的“小细节”,可以更准确的因材施教。

二、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具体做法是:第一,请病假的学生,下班以后与家长通电话,表示关心,第二天学生到校之后,送去关心,让他感觉到关怀;第二,关注学生qq空间动向,发现学生有思想波动,及时与家长沟通,给予学生疏导,避免恶性转变;第三,关注住宿学生,经常到宿舍看望,叮嘱吃饭,检查个人卫生,提醒晒被等,为这些离家的孩子开通“24小时热线”等。这些小动作,都会触动学生,从疏远到信赖,最后珍惜师生感情。

三、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真;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班级里,人人都是小主人。培养一支“岗位”健全的“企业”组织,班级中设有“会计”、“军师”、“总裁”、“员工”等岗位,让他们自行管理,展现自己,班主任充当“监督”的工作。定期开总结会,部分员工会顺利的“升职”,用这样的肯定鼓励学生。学生们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班委组织建立并完善起来,班级氛围融洽。

四、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爱学生要理智。灌输学生“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态度决定一切”、“想要得到从未得到过的东西,就必须付出从未付出过的努力”、“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等思想,任何活动,班主任都认真对待,教给学生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对于学生的小失误,用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点到为止;遇到“重大事故”时,严厉的指出,让学生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一定不能做。组建“信息网”,汇总消息,严加管理有“夜不归家”、吸烟等不良习惯的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过程不仅是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才有教书育人的价值。

班主任需要和家长形成“里应外合”的局面,才能让教育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第一,开学初,与每位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家庭状况及端正家长对职业学校的态度。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不是为了“养身板”,而是要面临两年之后工作生活的问题。将旧的观念更新,踏上新的生活。

第二,利用家长会对家长提出要求,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体系。不在孩子面前吸烟;出门时告知原因和返回的时间,并严格遵守;严格要求孩子,净化孩子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了孩子们篇3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民政部、卫生部、文化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相关领导,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慈善会代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计8000多人出席活动。

此次为贫困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募捐的专项活动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共同发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慈善会共同主办,得到了民政部、卫生部、文化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等单位的支持,以及中华慈善总会光明基金的特别支持。

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慈善晚会由《大爱无私》、《大爱无价》、《大爱无疆》三个板块组成。晚会以文艺表演、播放短片、权威、现场访谈等方式,全面展示了以中华慈善总会和全国省市、自治区地方慈善会为代表的中国慈善组织,在爱心医院、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共同支持下,救治贫困先心病儿童的感人历程,充分展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寄托了全社会对于下一代的关心与呵护。晚会上,来自慈善组织、医院的代表和受助孩子们的真情诉说,更是深深感染了观众。

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李本公在发言中指出,我国每年约有12万先心病患儿出生,其中有近半数贫困患儿在1到2岁时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幸和深重的负担。多年来,中华慈善总会和各省市地方慈善会一直致力于联合社会力量,为贫困患儿提供手术费用。早在10年前,中华慈善总会就通过社会筹集善款,将贫困先心病儿童送到美国接受手术。近几年,中华慈善总会和各省市地方慈善会,更是加大了对先心病儿童的救助力度。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对先心病儿童的捐助额也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仅2009年以来,中华慈善总会和各省市地方慈善会,就筹集近2亿元人民币,救治了近1万名先心病孩子。

李本公常务副会长说,对于先心病儿童,在慈善机构和爱心医院的共同努力下,社会每捐赠1.5万元到3万元的手术费,就可以做一例手术,拯救一个孩子稚嫩宝贵的生命。他呼吁: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希望全社会能关注以先心病儿童为代表的大病、重病儿童,共同伸出援手,救救我们的孩子。

为了孩子们篇4

名叫詹姆斯?霍尔姆斯,24岁,是一名神经学博士研究生。据他同学回忆,霍尔姆斯把大部分业余时间耗费在计算机上,特别钟情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尽管霍尔姆斯已经两次出庭,但他面无表情,对所有指控都毫无反应。目前他大开杀戒的真正动机还不清楚。据纽约市警察局局长雷蒙德?凯利透露,霍尔姆斯“把头发染成红色,称自己是‘小丑’,显然是蝙蝠侠的敌人”。

由于惨剧发生在电影首映式,犯罪嫌疑人又有着模仿电影人物的行为,一直以来因过度渲染暴力而饱受诟病的好莱坞电影一时间又成了众矢之的。实际上,近些年来美国青少年枪击暴力事件频发,已经成为美国社会难以治愈的痼疾。把博士变成杀人狂的原因归结于电影的影响,这显然有简单粗暴之嫌。对于青少年枪击案,好莱坞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2003年,格斯?范?桑特执导的《大象》获得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故事就脱胎于1999年4月20日震惊全美的科伦拜恩校园枪击事件。

美国高中再平常不过的一天

《大象》是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影片的前半段看起来似乎毫无重点:约翰开车把醉酒的父亲先送到学校等哥哥来接,由于迟到被老师警告;伊莱亚斯拿着相机在校园里游走,为着他的摄影集做着准备;米歇尔上完体育课跑去图书馆工作;三个女生在吃午饭时没完没了地八卦,为了减肥去洗手间呕吐??一个美国高中再平常不过的一天。

导演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手提式摄影机对着后脑勺跟拍主人公们在学校的活动,初看之下像是一部有关校园生活的纪录片,没有一个熟悉的演员,没有戏剧冲突,漫无目的的剧情让许多观众昏昏欲睡。

这样平静而又略微无聊的一天,能发生什么事情呢?约翰走出校门,看见两个学生埃里克和阿历克斯,一个一袭黑衣像是特种兵、一个身穿迷彩脚踏战靴,两人背着军用背包,手提长形大包。约翰起了疑心,问:“你们要干什么?”埃里克说:“滚得越远越好,不要回来。会有坏事发生。”——直到此时,观众才一个激灵,这一天平常中透着一丝不祥的异样。

随后影片又恢复了日常生活的记录,各个主人公沿着各自的线路活动,时而交叉,在这些重合的节点上,导演通过不同人的视角重复展现同一场景,打破了好莱坞电影惯常的线性叙事模式。直到影片的最后二十分钟,埃里克和阿历克斯拿着自动武器在校园内的大肆杀戮才把所有的线索汇集到一起。

格斯?范?桑特采用这样的手法是想真实地展现生活的原貌。影片拍摄时间非常短,对话都是学生们临时准备的,作者要求学生们以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塑造角色。他想告诉观众:科伦拜恩高中没有什么特别的,美国任何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都有可能发生枪击案。导演说:“关于科伦拜恩中学惨案为什么会发生,我确实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并没有把所有这些都放在电影里。”许多和枪击案相关的社会问题在这里只是冰山一角:校园暴力、枪支泛滥、毒品问题、同性恋??评论界通过这一点用“盲人摸象”的寓言解释片名: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受到自己视野的局限,并不能得到事情的真相。

《大象》在戛纳斩获大奖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质疑,有媒体认为:拍摄一部关于科伦拜恩的电影,却又不给出足够的意见,说得好听点是做无用功,说得难听点是毫无责任感。而《大象》虽然真实地还原了生活,但因为没人知道死者在枪击案前具体做了什么,所以情节上大部分出自合理的想象,也有一些细节是来自监控器录像。

十五岁起就仇视社会的少年

科伦拜恩枪击案真实凶手的名字分别叫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他们都出生在1981年,于1996年相识,案发时是科伦拜恩高中十二年级的学生。也就是他们相识的那一年,哈里斯仇视社会的苗头就开始显现。

哈里斯在美国在线建立了一个个人网页。原本这个网站是用于存放他和克莱伯德共同设计的《毁灭战士》游戏关卡档案,以供朋友们下载。网页上有一个简单的网志

,包括笑话、日志,记载了哈里斯对父母、学校和朋友的一些看法。在那一年底,网站包含了教导他人如何恶作剧的指示、制作爆炸物的教学,并记载了许多他和克莱伯德恶作剧的过程。

哈里斯的网页浏览者甚少,直到他在网页上对同学布鲁克斯?布朗发出死亡威胁,布朗的父母向当地警方报案,一名侦探决定起草一份宣誓书以申请针对哈里斯家的搜查证,但最后并没有提出申请。案发后,布朗的父母对警方忽视犯罪苗头非常不满,他们认为,警方原本有机会防止惨剧的发生。

1998年1月30日,哈里斯和克莱伯德两人因撬开车门,偷盗车上的电子设备而被捕。在会审中法官认为两人缺少道德的判断力,让两人接受精神病的治疗。为了避免被以抢劫罪名起诉,哈里斯和克莱伯德参加了所谓的“改造计划”——在当地的青年娱乐中心进行社区服务和心理辅导。两人都假装悔改以提早释放,课程结束时哈里斯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我很高兴地说,学了这个课程,我想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他的辅导老师认为他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以后将大有作为。

但哈里斯却认为这是自己的奇耻大辱,他开始记日记,第一句话是:“我恨这个该死的世界。”在日记中他对盗窃是这样“反省”的:“我难道不应该更自由些吗?我自由怎么了?我难道不能拿走那个笨蛋留在车前座上的东西吗?”而克莱伯德则在日记中说:“一月份的事件让我感到愤怒,他们这么做就等于激怒了上帝,我们要在公共场所进行报复。”当年4月,两人被释放。

买枪、练枪、做炸弹

两人开始了报复计划的制定,日记显示了他们计划进行一次与1995年俄克拉何马市联邦大楼爆炸案同样规模的爆炸,也包含了如事成后逃跑至墨西哥、在丹佛国际机场劫持飞机飞往纽约市撞击大楼等狂想。最终的方案还是定为袭击学校,他们要在学校的自助餐厅实施一次爆炸,《大象》中埃里克拿着小本在餐厅里写写画画,就是为爆破计划勘察地形。开始准备武器,并用录像记录工作进程。他们根据网上的制作炸弹教程,跑到五金店买来丙烷罐、钉子等材料自制炸弹。仅在一个月就制造了二十多枚炸弹。1998年年底,哈里斯和克莱伯德到丹佛的一家枪械店试图买枪,但因为年龄太小被拒。哈里斯在日记中表达着他的愤怒:“我现在有足够的炸药可以杀死一百个人,但还是不够。枪,我需要枪。”哈里斯并不死心,他决定从学校里找一个达到法定年龄的朋友买枪。最终,一个叫罗宾?安德森的人替他们购买卡宾枪和两把霰弹枪。哈里斯称之为“一个胜利”。他还以500美元的价格买来一把自动手枪。哈里斯在日记中写道:“现在万事俱备,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两人将各种武器和爆炸物藏在家中,将霰弹枪的枪管锯短以增加杀伤力并使其更易于隐藏,并到离丹佛不远的一个山间靶场练习射击,他们的靶子是树和保龄球瓶。最后一段录像带中他们向家人道歉,并吹嘘自己很快便会成为恶名昭彰的人物。

事发前一个月,克莱伯德曾在自己的作业中提到两名身着黑风衣的男子杀人,这引起了他英文老师的警觉,老师约见了家长,克莱伯德对父母说:“那只是一个故事”。

案发后,两名凶手的父母都没有面对过媒体,他们的供词也要到2027年才能公布,因此,两人在家庭中是什么状况一直不为外界所知。2009年,克莱伯德的母亲写文章回忆了那个早上:“我当时正在更换衣服准备工作,听到迪伦跳下楼梯打开前门出去??我从卧室探出头去问道:‘迪伦?’他回复我的只是‘再见’??他的声音听起来尖锐响亮。起初我以为他只是因为早起开车去接某个同学上学而生气。但我不知道这是我听到他最后一次同我说话。”

图书馆血腥大屠杀

1999年4月20日星期二上午11点,哈里斯和克莱伯德各自驾车前往科伦拜恩中学。两人进入校园,在第一批次的午餐开始之前抵达自助餐厅,放置了两个装有9公斤丙烷炸弹的行李袋。炸弹有足够的爆炸威力以摧毁整个自助餐厅,并能让图书馆塌陷。这是两人的a计划:炸弹爆炸后向所有惊慌逃出学校大门的人开火。

布鲁克斯?布朗关注到哈里斯一上午都没来,错过了中国哲学课的考试。当哈里斯放完炸弹回到车边时,在校园外抽烟的布朗发现了他,此时两人早已和好。布朗追上哈里斯并责怪他错过了学校的考试,哈里斯则回复他道:“嗯,布朗,我蛮喜欢你的,我蛮喜欢你的。现在回家吧,赶快离开这里。”接着继续走回停车场。这个细节就是《大象》

埃里克警告约翰的灵感来源。

自助餐厅的炸弹没有引爆,两人决定执行b计划,从车中取出两把霰弹枪、一把9毫米半自动卡宾枪、一把9毫米自动手枪和自制的管状炸弹,走向自助餐厅。11点19分,坐在学校大门旁边正在吃午餐的蕾切尔?斯科特和理查德?卡塔多突然中弹。蕾切尔?斯科特当场死亡,成为科伦拜恩枪击案第一个受害者。紧接着,哈里斯脱下他的军用外衣,取出他的9毫米半自动卡宾枪,瞄准西边楼梯间的底端,击中三名学生,其中一人死亡。

外面枪声大作,教师戴夫?桑德斯经由通往二楼的楼梯撤离了自助餐厅里的所有学生。让学生都躲到教室里去并反锁上门。另一名教师帕提?尼尔森听到了骚乱,与布莱恩?安德森一同走向西边大门。当安德森打开大门的第一道双扇门时,安德森被破裂飞散的玻璃击伤,帕提?尼尔森则被霰弹破片击中肩膀。在惊吓之余她立刻站了起来跑进校舍里的图书馆,向里面的学生发出警告,要他们趴在桌子下并保持沉默。接着她打了通电话报警,然后躲在图书馆的管理柜台下。布莱恩?安德森则倒在两扇大门之间。

一名警长已经赶到学校,拔枪与哈里斯和克莱伯德交火,双方都没有击中对手,但这转移了二人对布莱恩?安德森的注意力,后者得以爬走逃脱。哈里斯和克莱伯德进入学校,沿路射击所有看到的人,并不断扔掷土制炸弹。子弹击中了协助学生逃跑的戴夫?桑德斯,他于当天下午3点因失血过多身亡,是被害者中唯一一名教师。

大概在11点29分左右,两名杀手进入了图书馆,整个事件中最血腥的屠杀随即展开。这时图书馆里五十五名学生、三名图书馆员工和尼尔森老师都各自躲在桌子的底下或图书馆的子房间里。哈里斯大喊一声:“站起来”。但没有任何人站起来,接着有人听到说:“很好,那我开始射人了!”

两人在图书馆中四处游走,随意射击,在杀人之前还对一些受害者进行了辱骂,但也有人在他们漫无目的的枪口下幸存。克莱伯德发现一名躲在桌下的学生约翰?萨维奇,两人相识,在报出自己的名字后,萨维奇大着胆子问克莱伯德:“你们在干什么?”克莱伯德答:“只是杀杀人而已。”萨维奇又问他们是否会杀掉他,克莱伯德犹豫了一番后说:“逃,快逃。”萨维奇迅速逃走。

在11点42分离开图书馆,结束了这场屠杀,共有二十二人中枪,其中十人死亡。

屠杀十三人后饮弹自尽

两人来到自助餐厅,监视器捕捉到他们此时的行动。哈里斯曾拿起一罐逃离学生留在餐桌上的饮料啜饮,这一细节被《大象》中的埃里克再现。哈里斯还朝着放在这里的炸药包扫射,意图引爆炸药,但只造成了一场小火灾。大约在12点02分,两人再次回到图书馆,活着的学生除了一名昏迷的、一名躺在地上装死的已全部逃离。试着透过窗户射击外头的警方人员,但都没有击中,随即他们双双举枪自尽。此时警方已经进入学校,还在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搜索前进,直到下午3点30分,特警队才进入图书馆,报告这里发现了大量尸体。整个枪击案包括凶手在内有15人死亡,27人受伤。

两名最终自杀,使得受害者无法经由逮捕和审判来发泄他们的愤怒,同时人们也更难寻找他们的作案动机。《大象》中埃里克常常受到同学的欺负,许多人也认为两人被同学们孤立。但这几年随着资料的披露,人们发现这与事实不符,布鲁克斯?布朗认为哈里斯是个独特的人,但克莱伯德是有很多朋友的。

还有人把这一切归结于《毁灭战士》和《重返德军总部》等暴力游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影《篮球日记》,认为他们迷恋这些充斥暴力的多媒体,导致他们最终分不清何者为现实何者为幻想。2004年,联邦调查局领导的科伦拜恩调查员和其他专业精神病学家了他们的总结报告,认为哈里斯是一个精神病态患者,而克莱伯德则是抑郁症患者,整场计划是由哈里斯所主导的。心理学家主张哈里斯有着无可救药的自傲心态,并且充满着愤怒。哈里斯曾在日记中写下对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痴迷:“物竞天择,这是世界上最棒的事情,要除掉世界上所有愚蠢和软弱的生物。”他想让每个人都进入《毁灭战士》游戏,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就活下来,没能力的就去死。惨案那天,哈里斯的白t恤上印着“物竞天择”,而克莱伯德的黑t恤印着“神罚”。

调查员们发现,如果家长、邻居、学校、警察能够早点沟通,哈里斯和克莱伯德的计划就可能被发现,惨案也就不会发生。但就如“盲

人摸象”一样,各个方面碎片化的信息没能汇集起来形成“大象”。科伦拜恩事件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了许多针对学校的安保措施,枪械管制的声浪也再一次掀起,但许多人担心确保人民持枪权利的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受到侵蚀,最后不了了之。

“科伦拜恩”并不是一个句号。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的枪击事件导致凶手在内的33人死亡,校园枪击案的死亡人数纪录再被刷新,也是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最严重的枪击事件。而2012年7月20在电影院发生的这次枪击事件,和科伦拜恩高中直线距离只有24公里。

有关科伦拜恩枪击案的纪录片

与科伦拜恩枪击案相关的电影还有一部大名鼎鼎的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出自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之手。迈克尔?摩尔通过这部纪录片反思的是这片枪击案频发的土壤,探讨这起枪杀案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美国枪支暴力的文化内涵。

为了孩子们篇5

一、我们要尊重孩子

教师节那天,某某小朋友怯生生地走到我面前,递给我一件东西:“我自己做的,送给您。”我一看,是个什么都不像的东西,看着她那认真的样子,我努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终于发现了:“一只小鸟?”她眼睛一亮:“对,这是嘴巴,这是翅膀。”孩子很高兴老师对他作品的认可。“谢谢你送给我的礼物!”我小心地把它摆在办公桌上。因为这是她尽了自己最大所能为我准备的教师节礼物。我这样做,既维护了她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她的自信心。我们一句赞扬的话,或者一个欣赏的眼神,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总是会牢记在心间。我们应学会去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孩子、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爱护鲜花一样爱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使孩子们不要受到任何伤害。我们很清楚:小学生的心灵世界很单纯,也很娇嫩,经不起打击,对哪怕是很小的事也会很在意、很敏感,尤其是胆子小、能力差的孩子。

刚升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某某,有一天我上n时,她不小心尿裤子了。她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我走到她的座位旁,小声关切地问:“你怎么了?”她说:“老师,我尿裤子了。”我说:“不用害怕,老师曾经遇到过好几个尿过裤子的同学。”她听后,一下子不哭了,并向我偷来惊奇的眼光,我点点头,再次证明我说的是真的,而后,她非常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不慎尿裤子的过失。有一天,班上的某某同学要和我说一件事,而且不能告诉别人,当只有我们两人时,她告诉我,妈妈经常打她,我问:“是不是常惹妈妈生气?”她说:“没有,是爸爸让妈妈生气,天天不回家,妈妈就拿我出气。”听到此我把她抱在怀里,心疼地说:“我知道你是好孩子,老师非常爱你,在妈妈心情不好时,你要听妈妈的话。”我还为她的伤口上了药,并和她的妈妈进行了联系,告诉她不能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非常需要爱。她妈妈很感动,以后不再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了,她有问题也会主动来请教我,这个孩子后来进步非常大。而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似乎已经失去了自尊心,重新培养起他们的自尊心是个很艰辛的过程,这就要靠教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还要靠周围的人对他的友好和帮助。

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情感

老师是孩子王,当然是因为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我们只有和孩子融为一体,才能做到想孩子所想的,做孩子所希望做的。我们应该走进孩子的心里世界,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情感。我常年带班这方面我体会较深。记得,我们班上某某同学,妈妈刚刚来看过她,妈妈走后,我发现这个孩子一下子低下头,一句话也不说了,也不去和别的同学一起玩。她平时可不是这个样子。我通过和她交谈,得知孩子和爸爸一起住,妈妈在外地工作,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回来一次。好久都没看过她了,刚才和她只待了一小会就走了。孩子在竭力忍住自己的眼泪。我完全能感受这个孩子此时的心情和对妈妈的依恋之情,于是,我蹲下身子,轻轻地摸着她的头,看着她并小声对她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想让妈妈再和你多呆一会,但是妈妈很忙。可是,老师很理解你,你可是咱们班上最听话、最懂事的孩子,咱俩好好说说话。”我跟孩子说了真心话。后来,这个孩子把我当作妈妈写进了《我最喜欢的人》作文中,纵然这是孩子在儿童时期的事,我想她一生都不会忘记。因为孩子认为你是理解他的朋友,你和他心心相印。孩子需要尊重,只不过和我们大人有些不同,我们不能一味地强求孩子和我们想得一样。作为教师应时常去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抓准孩子情感变化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情感的交融中共同成长。

三、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爱好

为了孩子们篇6

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把对孩子的“娇”误当成“教”

现在的家庭中,通常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自然也就成了老人和父母的小娇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因此,孩子真正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打不得、骂不得。孩子的任何行为在老人和父母眼里都是理所当然的、无可厚非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老人和父母都成了孩子最忠实的奴仆。在孩子摔到、遇到困难时家长会及时为孩子扫除障碍。“教”会孩子如何绕着困难走,如何逃避困难,在孩子处于弱势、失利时,家长会毫不犹豫地和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为孩子争夺。哪怕那本不属于孩子的,他们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得到满足,也会战斗到底。家长怕孩子受累、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吃苦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样教育孩子大家都会忍不住要问,这是在“教”孩子还是在“娇”孩子呢?不言而喻,现在有的家长把孩子的“娇”当做了“教”。同时,现在有的家长更是毫不谦虚,当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他们也不会错过夸赞孩子的时机,孩子在他们的眼里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当他人对他家的孩子稍有微词时,他们就会不高兴,甚至会勃然大怒。扬言说:“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不需要他人关心照顾。”这时孩子在他们那里是一块无瑕的美玉,是他们的骄傲与自豪。

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被“娇”大打折扣

人们常常抱怨一些人:“说归说,做归做”。大家对此行为也深恶痛绝。而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出现了类似的情形,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教归教,行归行”。这样的父母往往在参加劳动前,像导师一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告诉孩子在劳动中要听老师的指挥、老师的分配,劳动中要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劳动,做一个优秀的劳动小英雄。可是真到了劳动时,这样教育孩子的父母却又会用另一种理由让自己的孩子逃脱劳动。父母心疼孩子可以理解,可是包庇纵容孩子确实让人难以理解。当孩子完不成作业和教师布置的任务时,这些父母就会和孩子站在同一个战线上,为孩子辩护来逃避孩子的责任。有的家长更是迫切地代替孩子完成作业,完成任务。当询问他们就是这样来“教”的吗?他们也会以不容置疑的态度说,当然不是,我们也教育孩子做听话、懂事的孩子,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认真地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做守纪守法的好孩子,可是当他们看到孩子因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接受惩罚时,他们的心就软了,就痛了,“教”顿时也就转变成了“娇”。对于这样的父母,若说他们没有“教”还真冤枉了他们,可是他们的“教”却让“娇”大打折扣。

三、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只是会“娇”而不会“教”

在家庭教育中,你若质疑某孩子家长只会“娇”而不会“教”,他们将会矢口否认,还会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批评责骂和痛打孩子的事例一一地举出来为自己辩解。初听这些辩词,你也会为之动容,深感他们也是对孩子用心良苦,有时你还会怀疑自己的判断是不是错了。可是你要仔细地想一想,不难发现他们的“教”是短暂的,是毫无力度而又盲目的。然而长期不变的是他们对孩子的娇。有的家长说:“现在孩子是家中的活宝,我们大人是宁可委屈自己,也不委屈孩子。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尽量为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也完全是对孩子的疼爱,希望孩子能够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我们做家长的这样做也没什么错呀!我们是得承认家中的老人是比较宠爱孩子,可是我们做父母的还是比较有分寸的,并没有娇惯孩子。在教育孩子上我们一向还是严格的,孩子成绩下降、做错事了,我们都会严厉地批评他、教育他。”有的家长说:“我们虽然就这么一个孩子,可是和有很多孩子的人家一样教育孩子,孩子若是不听话、犯错了,该打就打该骂就骂。”还有的家长说:“我们从不娇惯、纵容孩子,孩子……”这些家长都很真诚,也表明他们支持、理解对于孩子的教育。可是当孩子向老人提出无理要求时、在老人不断满足孩子的众多要求时、在老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娇惯孩子时,他们作为家长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制止孩子的无理要求。而是视而不见地默许了老人对孩子的娇惯。试问这样的家长难道不是你对孩子的纵容、对孩子的“娇”吗?在调查家长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做错事后,家长是如何开展批评教育的问卷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孩子的家长都是无关痛痒地对孩子责骂一通或者是把孩子痛打一顿,很少有家长能够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分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或是孩子为什么做错事。而引导孩子以正确态度面对困难,帮助孩子一起克服困难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了。因此,现在的家庭教育缺少“教”而不乏“娇”。

为了孩子们篇7

关键词:教师、压力、精神力量、父母、孩子、自信心

一、不要让孩子认为上学是一种压力

在某节课上我做了一次小调查,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周有七天,有两种放假方法,第一种就是现在的七天修两天,第二种是一周休4天”我让孩子们选择,有近百分之六十的孩子选择了第二种,那么孩子的厌学心里为什么这么严重呢?

(一)教师过分追求孩子的分数

教师对孩子过于严格,过分追求孩子分数,以分数定好坏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造成了很多孩子的精神压力,不得高分就不是好学生,老师就不喜欢我,甚至教师一句无心的话都会成为孩子的负担,现在如果你问一个孩子“你学习好吗?”他身边的同学一定会用他的分数做判断“好”或者是“坏”,分数这个问题也正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但是这不代表不得高分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我们要用他们对待事情的过程为标准,只要孩子尽力了就好。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孩子放学回到家后,家长应在孩子写作业时也适当的看些书籍,以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能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而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成绩上更应该以一种公平的太度去看待,孩子的成绩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要操之过急,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培养和孩子一样的兴趣,走进孩子,这样不仅仅能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培养孩子的精神感知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无论你做什么,你不爱它,它不爱你”人的力量靠什么支配?对,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爱!只有孩子从精神层面接受了学习,才会学的更好,记得在2010年的“感恩教育”中,全校的师生都被感动了,如果你看到孩子和父母抱在一起的时候,你一定也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我们不禁感叹“语言的力量真是强大!”因为他把感恩倾注进了孩子的精神世界。感恩如此,学习亦是如此!如果孩子不从思想上改变想法就无法进入状态,孩子也有精神生活,也需要精神的力量!

(一)培养孩子多次多彩的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只有生活丰富多彩,孩子的内心才会很丰富,一个永远站在原地的孩子就会像一个井底之蛙,在他的内心深处永远想不到外面的繁华,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尽可能的丰富孩子的生活,例如:陪孩子做家务,陪孩子远足,亦或钓鱼,游泳等等,只有体验了生活他们才会发现更多的乐趣!精神世界才会被满足。

(二)多读书,读好书。

我国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读书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支柱,我们要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孩子的每一本读物家长都应先读一遍,以确保书的内容被孩子所接受,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每一个成功的人它可以没有学历,可以没有好的家庭,但是他一定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永远不会被淹没!

三、让孩子充满信心

在英语课上有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教师教的多简单的东西,回答问题的学生永远都是那么几个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他们并不是不会,而是不敢,他们怕错!这种现象源于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够强大!他们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很差!增强孩子自信心的方法有一下几种:

(一)在实践中成长,挖掘孩子潜力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力股”。大多数的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娇惯成了自然,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王子的待遇,父母不让做任何家务,甚至在学校,教师和他们大声说话都会成为错误,家长的偏爱孩子心之重,这种溺爱心理,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最后还会害了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时宝宝摔倒了,明智的家长会让孩子自己起来,而有些家长会选择把孩子抱起来。试问,你不给孩子成长的机会,他怎么长大?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做,学校、家庭可以安排一些孩子能够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动性、自主性,使孩子在活动中获得自信心,挖掘孩子潜力,你会发现他们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二)不让孩子感受孤独

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跟好的条件,而选择了在外奋斗,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或者为了孩子的前途,把孩子送到了离家较远的学校,家长总是要求孩子理解他们,而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你要努力学习,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为了谁啊!不就是为了你吗?”孩子虽不说,但在他的内心早已经厌烦了这样的话语。面对学校中被爸爸妈妈包围的孩子,他们更渴望得到爱。也许,爸爸妈妈带他们去一次游乐园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成了这些孩子童年的梦。很多时候,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心理上被爱的满足。爱孩子,就不要让孩子再孤独!

四、增强孩子抗挫折能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过挫折,强大自己的内心,放平心态才会稳步前进。

优越的生活给力孩子们太多的虚荣心,甚至有些孩子更是在甜言蜜语中长大的。优越感越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所受到的打击就越大,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不放弃的精神。面对孩子的失败,家长应多鼓励,不应责怪,但要注意方法,如果家长也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就会认为失败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随意找个理由就可以不承担责任,这就是精神胜利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孩子正确对待挫折,树立强大的心里信念。我国自古就有“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让学生了解想成功就要先忍受失败,没有人是一步登天的,只有从失败中不断的寻找经验,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为了孩子们篇8

大家好!

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咱们班xx的妈妈。今天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孩子的成长教育。感谢学校老师给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在此,让我代表在座的家长们对王老师、韩老师、戴老师以及各位任课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对孩子们的教育表示衷心的感谢!

说到孩子的成长教育,培养孩子的经验,其实也谈不上是经验,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也是一天天的摸索,现在上学也才一个多月,很多事情都是刚开头,只能说是把我的观点和方法拿出来跟咱们家长一起交流交流。以后随着孩子学习任务的加重,这些办法肯定得随时调整。

首先我想谈的一个问题是:“以人为本”学做人。咱们家长送孩子来上学,希望的是孩子能轻松快乐的学到知识,同时学会做人。这两方面,我个人认为学会做人要比学好知识更重要。怎么样让孩子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业优秀的学生,是咱们家长从今以后的重要课题,并且这个重要任务会一直延续下去,十几年如一日。(家长们是不是都感到压力很大?其实我也一样,但是有句话不是说:没有压力哪有动力?没的说,为了孩子,家长们只能加油!)在学做人这方面,咱们北海学校还有老师们每天都在教育孩子们,学校做的很到位,老师也付出了辛苦、努力,这些家长们都能从孩子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那学校之外我们家长该如何潜移默化,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呢?我认为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家长们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不文明的语言、翻闲话、或者经常发牢骚;二是要把快乐、轻松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学会宽容、大度、随和;三是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推着他、引导他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既不要让孩子失去个性限制他们的发展,也不要听之任之随随便便不去约束。当然了,咱们孩子生活的空间也不是真空,咱们家长也不是神,谁都有急躁想发脾气的时候。而且孩子们在一起总会感染些不良习惯。压力大的时候家长和孩子有时候都需要一个释放的空间。如果有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刻意的压制。我有时候给刘一帆讲故事书,讲到那些“屁滚尿流、抱头鼠窜、死去活来”的词语的时候,她总是很兴奋,还让我再读一次。我们家长生气的时候也可以用一连串的成语、俗语教训教训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知道知道当爹妈的有多生气。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孩子真的做到听话、认错,而是舒缓情绪。孩子很可能在你的妙语连珠教育中忘掉淘气犯下的错,心情不再紧张,不在抵触。同时家长也发泄一下。之后气氛就会变得融洽许多,这时候再耐心的教导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孩子还会认为你和她有共同语言,你们是“一国”的,大家有的聊。教育孩子讲方法,用那些孩子能接受的幼稚的办法,以尊重孩子为前提,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找到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点,多鼓励少批评。没有不想得到表扬的孩子,当孩子们因为做好事、有礼貌、有进步得到表扬,孩子的心情是最快乐的也最放松的,这时候督促他们去学习或者讲道理给他们听,就要顺利得多。有句话叫做“堵不如疏”,硬生生的遏制孩子的兴趣,压制他们淘气的天性,远远不如疏导能起到好的效果。

当我们的孩子从情绪上真心愿意接受学习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很容易养成。我问过一些高年级的家长,无一例外都强调说,孩子一定要从一年级开始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哪怕是每天回家只学习半小时20分钟,一定要把这个习惯保持下去。刚开始的时候,家长们最好是陪着孩子。帮孩子复习、预习。从中找到孩子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前一段时间孩子们一直在学拼音,我发现刘一帆经常三拼音节加错声调,比如:huahuo还有类似liuhui,这些音节应该把声调加在谁的头上?孩子开始的时候就很模糊。但是她记得老师讲过一首儿歌:“有a在给a戴,a不在找oe,要是Iu一起到,谁在后面给谁戴。”后来只要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让她背一背,对照儿歌加声调,孩子练习了几次就能准确的做对这一类习题了。我听说有些小朋友考试的时候看不懂题目,针对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家长也能帮到孩子,回家做作业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孩子读题目,不认识的字重点重复记忆,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字,只要每天和他们见个面,迟早能认识了。家长解释题目很重要,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来解释。再就是题目下方的“例如”,一定要指导孩子学会看例子,考试的时候很有用。

为了孩子们篇9

关键词:父母孩子教育成长

孩子=我们生命的全部。

有孩子,就需要家庭教育。无论您是谁?无论您家庭富裕还是贫穷?无论您是博士文化还是小学文化?只要您有孩子,就需要成长!只要您的孩子要成长,就需要家庭教育!

为什么,在孩子出生时父母内心充满了喜悦和骄傲的,在仅仅过去几年之后,心头肉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您是否有过以下烦恼:

孩子平时成绩很好,但是一上考场就考砸,越来越没自信…

孩子胆小,怕生人,不爱说话,也不爱跟同学玩,甚至有轻微的忧郁症…

孩子自制力差, 光知道玩游戏,不爱学习,一提到学习就讨价还价…

孩子在学校里,总是问题多多,很多时候,不愿跟同学交流,上课时,又三心二意……

孩子无论做作业还是其他事情总是磨蹭、拖拉、丢三落四,永远得要大人跟在屁股后头提醒…

孩子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热爱学习,更多情况下,是讨厌学习, 虽然你说的口干舌燥,但仍然无济于事……

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做父母不懂得孩子 ,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动物们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我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而一旦上岗,我们却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做父母!

大多数中国家庭,家长动手打孩子天经地义,命都是我给孩子的大他记下算什么?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孩子就是孩子,在家长面前只能惟命是从;家长就是家长,孩子学习不行或者犯了错误,要用的方法只有一个――严厉的惩罚。以致于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考不好或犯了错回家,家长只有一种欢迎方式――暴打。为了逃避挨打,慢慢地孩子开始想办法免受皮肉之苦――撒谎等坏习惯也就自然产生了。所以说,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都是我们大人逼会的。

那么,我们做家长的怎样才能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改正、乐于同我们沟通、并信任我们呢?

一、成为孩子信任的、愿意交流的朋友,建立孩子自信心。

1、宽容地对待孩子的错误

要想成为孩子信任的、愿意交流的朋友,首先要使孩子相信一件事,那就是当孩子考试不如家长的意或犯了错告诉家长时,家长不会用暴力对待他,当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偏激的言辞去斥责,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和孩子一起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指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然后,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特别是人生观和道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孩子,有缺点、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做父母的要充分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错误。

2、把握好对孩子的宽严尺度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一切,切忌热心包办和冷淡蔑视。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只要是有益的,父母要支持他们去做。孩子缺乏经验和方法,有时失败了,或者有什么失误,这是正常现象。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父母应多进行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保护。反之,则可能引发孩子的对抗情绪。

3、多陪孩子,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

有些家长们平时上班忙,下了班或休息日终于有点时间了,赶快抓紧时间玩――打麻将、炸金花,爸爸赌、妈妈助阵的场面比比皆是。孩子在学校一呆一天,好不容易晚上有时间同爸爸妈妈亲近一会儿,可是总有一人见不着面,心里该有多失望啊!他们多希望爸妈同他一起温习功课,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父母可以帮助他解决,给他鼓励和信心。与孩子在学习的间隙一同做游戏,与孩子同读一个故事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孩子就会把学习看成快乐的事 ――因为有父母在和自己一起学习。而且当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的学习这么关心,自己就会自觉起来。另外,孩子拿着试卷或成绩单回家时,看了分数就大发雷霆。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同孩子一起分析失分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这样,孩子就不再惧怕考试、不再害怕学习,因为父母已经成为他亲密的学习伙伴。这比说多少大道理都要管用。如果你能多给孩子鼓励、多表扬,你的孩子会进步得更快。

因此,不能只在嘴上对孩子有信心,而要表现在行动上,尤其是针对那些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更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逆反、不听话转化为积极的进取心。

二、信任自己的孩子并试着强化深信不疑。

请记住: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好朋友,同时,父母的信赖也是转化不听话孩子的最佳方式。这样一来,孩子就愿意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家长。此时,祝贺你们已经取得了孩子的信任,他们已不再被动地服从于家长,而以另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去尊重你们,去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诚实。

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和子女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来进行的。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信任是孩子听话的重要因素。

美国教育专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子女对父母有特殊的信任,他们往往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信任,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的交流。他们认为,只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的。父母的信任意味着压力、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从教育效果看。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有效地改变孩子不听话行为的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信任可使子女感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服从,心里活乐于向父母倾吐。这既增进了父母对子女内心世界时了解,又使父母纠正孩子不听话行为时更能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反之,若父母对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够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他们对父母的信赖也势必减弱,甚至更加逆反,导致不听话行为的升级。

三、父母是孩子言行的榜样

为了孩子们篇10

我摔倒了,我能爬起来,可是你赶紧扶起了我,目的:爱我,后果:让我丧失了爬起来来的动力,以后我摔了,我就哭着等着,我开始依赖你了。

我要攀岩,我能行的,可是你阻止了我,目的:爱我,怕我摔,后果:我没了挑战的自信。

我要画画,我能画得很好,可是你阻止了我,目的:怕我弄脏了雪白的墙,后果:我没了画画的渴望,遏制了我的画画天赋。

我要自己吃饭,我能行,可是你要喂我,目的:怕我吃饭撒了一地,收拾麻烦,后果:吃饭不是我的事,成了负担,没有责任心。

我要自己洗小手绢,可是你不允许怕我洗不干净,目的:爱我,怕我洗不干净,水弄得到处都是,后果:我没了责任感,自己的事情不用自己做,懒散成了我的朋友。

我要去玩沙,你不许,怕弄脏你刚给我买的衣服,目的:爱我,后果:体会不到愉快,扼杀了建构能力。

我要自己穿衣,你不允许,嫌我慢,目的:爱我,节省早上的时间,后果:事事依赖父母,没有独立性。

我撅着小屁股在看蚂蚁搬家,你过来催我去练琴,目的:爱我,后果: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事物熟视无睹。

我一个人静静地玩玩具,看电视,你给我端来水果,目的:爱我,补充营养,后果:引起注意力分散。

我看书把书撕坏了,你赶忙过来拿走去粘贴,目的:爱护书,后果:让我对书没了亲近感。

妈妈,我已经上了幼儿园了,我能行,可是你的爱把我裹得紧紧的,我的小手开始缩了回来,眼神暗淡下来,我成一个小皇帝了。我开始变得懒惰了,依赖了,任性了,没了自信,没了渴求,没了注意力。当我背上书包,走进学校的校门,我是如此的惊喜,我成了一个小学生,当我不能写好字,不能读好拼音时,你好焦急,你开始指责我了:“你怎么这么笨,谁谁谁写得多好。”当我遗忘我的东西时,你也开始指责我了:“连这一点小事也干不了。”当我不懂得谦让时,你又说:“你怎么这么任性?”当我不能整理我的书包时:“你怎么这么懒?”当我上课走神时,你又一次斥责我:“整天不知在想什么?上课给我好好听。”当我考试考的不好时,你对我吼:“我怎么生了一个这样笨的孩子。”

――《孩子成长的烦恼》

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它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就有“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等故事可以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家庭是一个人的成长最初,最重要的物质环境。生命的存在以其作为物质存在,然而生命的存在更是以其精神及心灵的成长而体现。其作为人的价值。就像动物、植物的成长需要阳光一样,人的成长也需要阳光,这个阳光就是精神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家庭是生命成长的最早组织。对于儿童来讲,家庭教育不仅开始最早,而且时间也最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和重要的一方面。家庭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教育和谐了。学校教育就和谐了,家庭教育和谐了,整个社会教育就和谐了。

家庭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以独生子女居多,家庭生活条件也很好。同时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父母过于苛刻、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让自己长脸。于是不顾及孩子的愿望,父母拼命的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使孩子面临不该有的压力。另一部分父母又过于溺爱孩子,做什么都怕伤者、疼着、累着。以至于孩子失去独立面对和解决事物的能力等等。本文力图阐述在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时的一些看法、并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和启发孩子的同时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的20%左右。的确,即使是你,如果是去做一件感兴趣的事,就算没饭吃,你也不会觉的饿。这就是你的潜能,你对你索感兴趣的事情的潜能。就像我们的许多孩子让他们在教室里呆四十五分钟,简直如同上了绞刑架,难熬啊!度日如年,但是,如果让他们在网吧打游戏,那么连上厕所都免了,就算呆一整天也不会觉得痛苦,反而认为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啊!这就是兴趣的效果,兴趣的神奇力量。这种兴趣是孩子不觉得苦,忘记了累。但是,我想我们的家长们很少有人会花这个心思去了解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因为大人们总是主观意识太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太少,我甚至怀疑有的家长是否想过自己的安排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有的人也许真的知识盲目的跟随所谓的(潮流)而已。

从前有一个戴帽子的孩子和一个弹钢琴的孩子。有一天,戴帽子的孩子对弹钢琴的孩子说:我一点都不想写诗,但是我妈妈非要让我写诗。弹钢琴的孩子说:我一点也不想弹钢琴,但是我妈妈非要我学钢琴。其实,我很喜欢写诗,哥们我这有很多诗,你拿去应付你妈妈吧!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那个学钢琴的孩子竟成为伟大的诗人―哥白尼。而那个戴帽子的孩子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

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并制定了一系列子女的成才计划。这种心里和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的生活可以过的比自己好,也有的是希望子女为自己争光。但是,您作为家长有没有想过?您精心为孩子的未来所筹谋的一切,所准备的阳光大道,又是否是孩子想走的路呢?你是否想过孩子想不想要?强迫孩子去做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势必是(强扭的瓜不甜)至少,作为家长,你应该首先去发现自己孩子的爱好与长处。知道自己孩子心目中真正的渴望究竟是什么?你做这一切时应该想到孩子想要的真的是这些吗?也许你正在不经意中扼杀了孩子的爱好与理想。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总是强迫孩子沿着家长预先设定的方向前进,家长虽费劲了心思,结果却事与愿违。家长为孩子选择的这个方向不一定是孩子最擅长的,最感兴趣的。

我相信家长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争气,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前途。于是想要给他们预先准备好该走的路,但是想让他们成功,你必须也要付出足够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思想上。更重要的是这种努力您不能弄错了方向,到头来得不偿失。作为父母的您一定要去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所在。当然,孩子的兴趣是多样的、变化的、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机会多尝试,从中要发现在表现出强烈持续的兴趣,并针对性地培养,尽可能挖掘孩子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地搞家长制,(替)孩子选择,替孩子多好一切准备。那样,也许到头来,孩子不仅达不到你的要求,身心更会受到极大的创伤,那又何必呢?我们要做的只是去观察和发现,然后适当的给予帮助或者在旁边默默的支持和引导,这样就够了。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二)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在大学里有一对来求学的西方父母,他们有三双小儿女,孩子过生日时,要开派对,父母就让孩子自己列出一个清单,大家一起合作去想一下,然后再列出来要些什么东西,数额,请什么人,准备怎么庆祝等等,最后再写出所需物品的总价,然后家长就把所需的钱给他们,再送他们到超市,让他们自己完成接下来的一切事务,包括:房间的布置,写请帖等等。充分给孩子自,让孩子自己去做,去想,在实践中去学会如何更好的做好一件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团结,责任,合作,学会独立生活等等。这就是西方教育,他们会在平时,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让孩子自己去学会如何更好的生存,而我们的父母则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替孩子做准备,并且是提前就已经开始担心了。试问,这种担心和操劳真的有必要吗?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能力,孩子要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作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去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

同样,在大学里还有一对韩国夫妇,他们的宝宝刚出生不久,他们就带着孩子出来散步,并且只给孩子穿一件秋衣秋裤,当然这是在秋天的季节,我想,如果是我们本地的人肯定会认为这样会冻着孩子,天气那么冷,孩子一定会爱不了,会感冒,但是,他们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孩子出生在这个地方,他天生就有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能力,我们不需要担心。

而我们的父母,总是一看到天气不好,就让孩子加衣服,怕他冻着,饿着,其实,我认为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需不需要加衣服,我想孩子自己会知道,如果这次冷了,下次他自己就会学会应该怎么做,许多道理也许您 苦口婆心的说了一百遍他都听不进去,但是经历了一次也许他就会记得很好。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家长,您应该跟上脚步,您应该学会如何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呢?不过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家长始终还是放不开,无论自己的孩子多大了,始终认为,孩子就是孩子,这一辈子都要为他精心安排一切,而不能让他自己去做或选择,这样,为的只是让他少走点弯路。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造成的后果是,当教育专家问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办时?很大一部分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找父母解决。”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孩子依赖性强。许多父母,在潜意识里总是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孩子的决定是错的,导致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对自己有兴趣和想做的事,也失去了发言的权力。到头来,您的好心也许不会得到该有的结果。我们不能将自己传统的生存方式运用在现在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上,其实,现在的孩子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我们慢慢地扼杀了。我们应该学会聆听和尊重。孩子需要我们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我认为我们的家长确实需要不断地充实自我,改变自我,我们不能仍然停留在棍棒出孝子,喝斥出人才的僵化教条上,我们应该按时展的要求,与孩子形成平等、知心、沟通的关系。有的家长会说:“我还不是为了孩子好!”但是,鞋穿在自己脚上,舒不舒服只有自己才知道,一双不合脚的鞋,试问,你又能穿着它走多久?同样,孩子们也有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心声,家长们应该去聆听,去尊重,我们不应该事事都替孩子做好准备,打好算盘。许多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完成。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挫折、坎坷,又怎么能够真正地成长。没有对生活的亲身体验,有怎么能学会独立。也不应该专制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软弱的孩子,我们应该学会问一问孩子,想做什么?愿意做什么?也不要强迫他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完善自我。我们应该适时的学一学西方的教育模式:给孩子充分的自,让孩子自己去做,去选择,尊重孩子的想法。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作为父母,请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权利。

三.对孩子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有些家长在孩子刚刚入幼儿园时,就开始盘算让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有什么成就?一开始

就对孩子施加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有的家长,更会到少年宫让孩子又学舞蹈、又学钢琴、又学绘画、晚上又去学英语。似乎,真恨不得让自已的孩子一夜之间成为一个什么什么家。我们的家长,真的是太主用心良苦,但您是否又曾想过,这样的魔鬼训练如果是您又是否受得住,如果连您自己都不行,那么对一个年幼的孩子而言,会不会太过苟刻了?殊不知,这样,不仅累坏了孩子,忙坏了家长,到头来还搞得孩子精神紧张,身心疲惫。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渴望,更让孩子失去了追求知识的愿望。个别家长这种一步登天的想法,很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严重的更会造成孩子开始厌学,到真正该学时就听不进去,学不进去。或者为了迎合别人而学,甚至开始产生逆反的心理。难道说,我们的家长费尽心思去培养孩子,希望的结果就是这样吗?万丈高楼平地起,百川才能汇成江海。做任何事都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来,不要把我们的孩子逼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应该了解什么叫欲速则不达,的确,适时地开发孩子的大脑,对孩子的将来是有益处的。但是,这也要先顾及孩子的兴趣与素质,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不要硬把自己的主观强加到孩子身上,你不可能让一个刚会走的孩子马上学会跑,也不应该让一个不能集中精神十五分钟以上的孩子。在教室里呆上四十五分钟去学习一些非常枯燥的课文。这样,孩子什么都不会学到。

许多家长总想以自己的品德,知识和心理去改变孩子,为的就是让孩予按照自己的期望去成长。但是,两个时代的人,各方面的价值观都有所不同。我们的家长又怎么能以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别人呢?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所以就利用一系列特定的人生计划,为孩子筹谋划策,希望孩子朝自己希望的方面发展,不顾孩子的意愿,兴趣,甚至认为不是全面发展,就不会出人头地等等。疯狂地开发孩子的大脑,有的父母往往为了让孩子给自己挣面子,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理会孩子的选择和意愿,最终得不偿失。

记得,有一个故事里的孩子叫琼琼,她的父母是成功的学者,从小就对琼琼设置了极高的标准,也倾注了他们的许多心血。除了学校里的课程外,父母还为她安排了许多课外的活动,参加围棋培训、舞蹈、英语等。虽然如此,琼琼在学校里的成绩仍然不在话下,难能可贵的是11岁的琼琼,已显示出令人赞叹的淑女风度,对人彬彬有礼,举止文雅。可是琼琼却有一般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闯题,她常常失眠,情绪稍有波折就难以入睡。其实,她失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昵?是父母的期望,自己为迎合父母的期望所做的一切,一旦某一方面做得不好,便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就会失眠,如果是按照孩子的正常发育规律,按照她自己的兴趣,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注意把握好尺度,明白哪些要求是父母的,哪些要求是孩子自己愿意做的,不能对孩子提过离要求,违背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

同样,让孩子在太小的年龄承担太重的压力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有百害面无一利。在我住的小区里,有一个小男孩州旦增,以前,他非常活泼,见人就爱笑,又爱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每天下午吃晚饭都能在花园里看到他的身影,整天都是嘻嘻哈哈,非常的快乐。但是,最近,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蚀,从他妈妈那里得知他在上什么培训班,一天都没多少时间能玩。结果,我第二天看到那个孩子时心里真有点难过,孩子看上去很累,话也少了,笑容也少了。不象以前那么爱玩爱闹。整个孩予的性格几乎都变了。我很纳闷,难道这就是他的父母希望看

到了吗?好好的一个女孩被他们可以说是折磨成这样,为什么呢?现在这个年龄,应该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候,为什么要让他们提前受这么多苦呢?真的有这个必要吗?我知道父母也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可是现在让孩子这么痛苦地学,将来真的有回报吗?有的家长也会认为“吃的苦中苦,方位人上人。”但是,让孩子用童年的乐趣去换这虚又成功真的值得吗?

有的家长也许自认为这是明智之举,但是,让孩子从始至终为一个遥远的将来而从现在开始付出一切,你认为到时孩子真的会感谢你的用心良苦吗?也许孩子会更在乎她所失去的快乐!所以,我想说一句,顺其自然,让孩子在最自然不过的环境中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成长。而不是急功近催,功亏难贵。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正确与否,会直接一影响人的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行为形成后,长期以往,就会形成习惯,习惯想成后,就会成为个性,个性形成后,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改的,正所谓“江山易移,本性难改”。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的朋友有一个女儿,已经是十几岁了,有时候,做事还是没有什么责任心,也比较自私。我常劝她要多教育孩子。但是,她总说:“现在太小了,什么都不会。”这无疑是在替孩子找借口。甚至有时是事事顺着她,不管什么要求都要去尽力地为她做,总喜欢在人前人后夸她,对她犯的错误也经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她编理由,这种纵容和溺爱最终导致的是他开始撒谎和偷钱。这都是因为她的母亲太爱她,不分对错的去爱,去宠,去娇惯而造成的。

孩子行为,思想上的教育是要从小就开始的,这种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是家庭环境,孩子喜欢模仿,大人怎么做,他就会怎么做,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又怎么可能学好。

良好的习惯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尊严,教会孩子尊重别人,这是培养一切良好的基础。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如果孩子不小心跌倒了,有的父母也会非常的大惊小怪,大呼小叫的,其实没那个必要。孩子刚学会走路,跌倒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还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跌倒就立刻扶起来,又是亲又是抱,恨不得疼的是自己,其实在这个时候父母们应该让孩子自己站起来,这样可以从小就开始锻炼孩子的受能力,以及孩子的意志。也让他没有了事事依赖别人的习惯。同样的,我们的孩子因为太受父母的宠爱,全家人的关爱,处处都爱保护,照顾,大家都让着他,要什么给他什么,养尊处优。这些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被人拒绝,听杨也不明白要礼让三分。所以都表现的很自私,自满。所以,我们的家长们,你们不能因为爱孩子就对孩子的所有要求丢说行,有时也要学会说“不行”。不要让孩子学会任性,一定要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学会犯错就是不对,就要改正,就要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不能让他们形成一种我就算做错了也是对的这种心理。我们的父母一定要爱孩子但是不能去溺爱。要给予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要有严格的管理和要求,不能纵容孩子。要适当地赞扬孩子,但这种赞扬也不能过度。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仁玩耍,在游戏中学会与人分享。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以鼓励为主,对孩子做对做好的事经常给予鼓励、赞赏,肯定。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