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十篇

时间:2023-03-26 08:21:37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篇1

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必须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为了谁

文化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坚持“走转改”,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主演 王昆――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霹雳一声震乾坤哪,打倒土豪和劣绅哪!往日穷人矮三寸哪,如今是顶天立地的人哪!”这是1964年10月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时我的开场白。这段话唱出了我的心声:是人民培育了我,我要坚持“二为”方向,倾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台由总理负责编排的作品,动用了3000人的宏大阵容,聚集了当年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演出前,我专门向湖南的文艺工作者学语言、学风俗、学技巧,演唱《农友歌》,在舞台上演绎大革命初期农民运动的面貌。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获得人民群众好评,并成为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红色艺术经典。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真正领悟了群众立场的真谛,才会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群众。1944年寒冬,在飞舞的雪花中我们开始了歌剧《白毛女》排练。当时,文艺作品大都是在剧本创作完成之后再开始排练和演出,但《白毛女》却是创作、作曲、排练同时进行的。我们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45年4月,《白毛女》首演获得好评。随后,我们又去东北、华北等地演出。广大农民看过演出后,更加坚定地支持解放战争;很多城市的知识分子看过演出后,更加奋勇地投身革命。我们在战地也演出了很多场次,让战士们提高了觉悟,有的战士在观看演出中,当场就拿出枪来要打“黄世仁”。

我本身也是农民出身,抗战8年我一直在前方演出,当地的人民群众也想方设法保护我们的安全。可以说,我们为群众服务,就是为自己的亲人服务。

原副部长 贺敬之――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1956年创作的这首《回延安》,表达了我对延安人民的深厚感情,也透出了我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心路历程。

延安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文艺生涯的成长之源。“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几十年来,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是对那个火热时代的热爱我一直未曾改变。这种爱,是一生对延安人民的感恩之情。

回首多年的文学生涯,我一直认为是人民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我是一个苦孩子,1941年到延安,考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我感受到热烈而欢活的气氛,看到觉醒的人民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体验到创造财富的社会最底层人民最为真实、最为朴质的情怀。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号召下,我随鲁艺文工团走遍了陕北的基层乡村,在参与文艺演出时搜集了大量的民间素材。白毛女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身的经历。我一边流泪,一边写剧本,忘记了自己是在延安窑洞还是在大年三十杨白劳的家中,忘记了窗外雪花飞舞的沙沙之声。在歌剧《白毛女》专场演出中,当唱到“太阳底下把冤伸”时,我注意到在擦眼泪。歌剧《白毛女》后来成为中国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大型新歌剧,并获得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惊喜。优秀士兵雷锋的出现,感动了我,也感动了中国。他个子虽小,但在我印象中却是“无比高大的长兄”。我创作的《雷锋之歌》就是翻身解放的人民有无穷创造力的精神写照:“在你生命的线路上/闪出/永不熄灭的火花/发出/亿万千卡热能。”《雷锋之歌》对于学习雷锋,对于弘扬革命的骨气与正气,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践表明,只有在人民群众朝气蓬勃、富于创造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产生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可以说,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感恩人民。

雷锋、张思德的扮演者 吴军――

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70年了,世情、国情、党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但文化工作者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的方向不能变,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服务的努力不能变。

我深知,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其实就是为中心工作服务,具体说也就是宣传引导群众、反映群众心声、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我曾有机会扮演过雷锋和张思德,这对我来说是一生的荣誉。他们既是先进人物的优秀代表,又都是有血有肉的身边典型。在扮演张思德的时候,我知道张思德本人是又黑又瘦的,但生活中的我又白又胖。为此,我提早就开始了体验生活。在陕北采景时,我每天在太阳下晒,让皮肤变得黝黑。我还通过疯狂减食,一个月瘦了27斤。

为了追求神似,我还在心理上“减肥”。张思德和雷锋都生活在革命年代,他们对物质的追求非常浅淡,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追求。随着角色的进入,我把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刻入灵魂的深处。当时,因为要赶在同志《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前把影片呈现给观众,所以拍摄很紧张。有一天,我在山上跑了12个来回,被草鞋磨破的脚后跟渗着血,火辣辣地疼,但我还是坚持下来。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对此,我会坚持下去的。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

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的文化发展战略中,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当前,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文学的生机活力来自生活、来自人民。近年来,中国作协组织开展“走进红色岁月”、“定点深入生活”等调研活动,广大作家分赴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区,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线,在人民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焕发出新的创作激情。他们取得的丰硕创作成果昭示着我们: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是我们文学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文学创作向往达到的至高境界。

人民的命运和幸福,是文学出发和前往的地方。面对一个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我们要真正走进生活,下得去、蹲得住、沉下心,与人民群众广泛接触交流,从生活的沃土中汲取创作营养。要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接受启迪,使自己的作品离实际近些再近些,离生活近些再近些,离群众近些再近些,用手中的笔,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立言。

人民的期盼永远是文学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身处一个中华民族创造力灿烂迸发的时代,要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以礼敬、自豪的态度从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滋养。要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我,不断增强原创能力,大力推进文学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创新,让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必须始终牢记推动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依靠谁

人民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创作的动力依靠人民,创作的源泉依靠人民,创作的方向依靠人民,事业的发展依靠人民。

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主创者 任学安――

创作的动力依靠人民

成就伟大事业须有伟大力量。如果搞不清楚“依靠谁”,就找不到成就文化事业的力量。我一直认为,好作品的创作动力都来自人民,来自人民群众火热的社会生活和生动的实践。

我们拍摄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时,有一次凌晨3点来到天安门广场,发现已经有群众在往广场汇集,凌晨5点就已经站满了人。那一天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有的是来自东南沿海,有的是来自边远山区,很多人都是首次来看升国旗。这说明国旗在每一个群众心中都是有特殊位置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震撼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给了我创作的信心和动力。

拍《大国崛起》也是缘自这种动力。2003年11月的一天,我听到了不少老百姓议论这样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领导学习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以及美国等9个主要国家发展历史,了解大国的发展历程和兴衰经验。

那时在国内外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中国,一种是中国崩溃论。普通老百姓也很困惑:中国到底是在崛起还是在衰落?“大国崛起”这个标题就是在听完老百姓议论之后,灵光乍现一般闯进了我的脑海,我为这部片子拟定了这样的创作初衷:“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在各种利益诉求都存在的错综复杂的情形下,人民艺术家不是为极少数煤老板、房产商和公众明星服务的,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这是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

正是广大群众的期盼给了我们力量。为了节目顺利播出,剧中每个成员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吃住在剧组,不仅春节、五一、十一几个黄金周都在加班,平常工作多少小时也根本没有概念,每个人都面临脑力和体力的极大考验。

作为主旋律作品,《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都及时回应了广大群众的关注,也赢得了群众认可。这也让我深切感受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

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 何建明――

创作的源泉依靠人民

在文学创作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保持着30年如一日的奔跑状态,目的就是为了心向人民,与人民同步。

我深知,服务人民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担当,为人民写作是我们作家的根本使命。正因为如此,为人民立言,一直是我写报告文学的态度。如果问文学应拿什么奉献给人民,我觉得写出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是最有力的回答。

人民总能给作家提供创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源泉。1997年9月,当我看到中国高校有那么多的贫困生时,便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连续走访了几十所高校,倾听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疾苦。我感觉,中国的未来就在他们身上,贫困大学生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落泪是金》发表后,使贫困大学生获得了至少3000万元的社会资助,政府也为此陆续推出了诸如“绿色通道”、“救助政策”、“西部行动计划”等政策。

此刻,我发现了文学的力量所在:与人民相通,为人民所想,就能够影响一个阶层乃至整个社会。因而,服务人民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担当,为人民写作是作家的根本使命。《根本利益》就是在中央关注农民问题以及腐败问题背景下写作的,我呼唤社会对农民给予关注。我写的《为了弱者的尊严》,就是站在执政为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以一位人民公务员的赤诚之心,为身处弱势地位的百姓倾力解难。

如今,我的很多作品都被人称为是一种国家叙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充满了忧患意识和深厚情感。我深知,投入感情未必产生好作品,但是如果内心没有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一定不会有好作品的诞生。只有倾听百姓心声,把党和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联系起来,站在百姓立场上写作,作品才会焕发出生命力。

纵观文学发展史,精品力作的力度在哪里?就在于作家的创作立场和服务对象。反映人民的意志、愿望,诉说人民的需求,这是作家写作的正确立场。

大型民族歌舞诗画《丽水金沙》总导演 周培武――

创作的方向依靠人民

今年是大型舞蹈诗画《丽水金沙》上演10周年,目前该剧已演出6000多场,接待观众300多万人次,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这台文化旅游晚会的总导演,我最大体会是创作的方向要依靠人民。

创作要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这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责任。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盲目跟风都是行不通的。只有扎根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找对创作方向。作为一名舞蹈编导,我给自己定下规矩:只要能摸清人民的生活状态,不管山多高路多远都要去。

1983年,我在思茅、西双版纳地区生活了整整半年,步行700多公里,走访了6个县的28个村。每到一处,我都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劳动。这些普通劳动者,虽然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但他们纯朴、善良、真诚。和他们在一起,我学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

现在有个不好的现象,有的人把创作的方向确定为获奖或是追求制作所谓的“高端”和“经典”艺术。其实,人民群众才是评定作品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的总裁判。文艺作品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就是成功了。《丽水金沙》演出数千场,成为到丽江旅游的绝大多数游客必选的一个文化消费项目。许多游客评价它是“精彩的艺术,民族的瑰宝”,这是人民的肯定,比拿什么奖都有价值。

把握创作方向要注意善于听取批评。文艺批评是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编导的《阿诗玛》是获奖最高、最多的戏,可它小众化,上演次数较少,看过的人也不多,经济效益基本为零,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这也让我受到一次教育,那就是创作的方向要始终指向人民。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我们倡导文艺批评,就是要让人民和社会来检验和推动文艺工作向前发展。

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总导演 蒋愈红――

事业的发展依靠人民

以展示河南地方戏曲为主的电视栏目《梨园春》开播18年了。这些年,《梨园春》现场直播近700次,戏迷参与10万人次,探究其长盛不衰的秘诀,就在于《梨园春》把握了事业的发展依靠人民的规律,坚持“还戏于民”和“取戏于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媒体出现,曾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戏曲在戏院式微。《梨园春》充分利用电视对传统戏曲进行重新包装,从经典的传统剧目到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佳作,从享誉全国的名家大腕到老百姓身边的平民偶像,让寻常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民族艺术。

让民间力量参与到文化工作中,是《梨园春》发展的一个亮点。《梨园春》有两种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样式,那就是戏曲小品和戏迷擂台赛,而这两种节目样式恰恰是最直接地取材于民间剧场和“草根”的创作。戏曲小品的故事素材、人物形象,甚至一些具体的戏剧冲突的细节和语言,都来自向群众征集的剧本。戏迷擂台赛更是打破了电视节目以往“我唱你听,我播你看”的固有模式,充分调动起戏迷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到《梨园春》去打擂”已成为河南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点。

文化事业由人民群众共推,文化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梨园春》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放歌,把舞台搭建在观众家门口,每年都会坚持深入农家、田园、厂矿、部队演出。这样,《梨园春》不但接了地气,还满足了基层广大群众文化需求,收获了好口碑。

无论事业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要始终牢记――

我是谁

我来自群众,是群众的亲人,也是群众的学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做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做文化建设的学习者、创新者。

中央编译局秘书长 杨金海――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来自群众,是群众的亲人,也是群众的学生。在重温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际,感受最深的是文化工作者应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战士。

要做到这一点,文化工作者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方向。《讲话》明确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到火热的群众实践中去。今天,我们的时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化工作者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立场和方向不能变。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的是文化工作者要做人民的艺术家。目前,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文化工作中存在着脱离群众,乃至偏离正确方向的危险现象。例如,有的电视剧热衷于宣扬陈旧的剥削阶级生活方式,鄙视劳动人民,误导人们追求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再如,有的理论工作者不去关注广大群众的生活实践,而是为了一己之私去“傍大款”。对此,我们要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能迷失自己的立场和方向。

文化工作者还需要勇于担当,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有的人企图离开历史性、人民性抽象地讲真善美和假恶丑,结果只能是混淆视听。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真善美,最基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容。我们的文艺作品、理论作品等,都应当大力弘扬这些先进思想和观点。

文化工作者还需要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引导社会大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经常深入群众,使“走转改”活动常态化,与人民群众建立起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陈崎嵘――

做勇挑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不久前,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关闭了16家造谣传谣的网站,并对传谣集中的网站进行处理。作为新媒体文化工作者,我们更应当自觉维护健康有序的媒体环境,做勇挑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近年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微博、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学飞速发展,形成了文学创作史上的“海量神话”,但同时谣言、语言暴力和不良信息大量充斥。对此,新媒体文化工作者要担当社会责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适应读者与引导阅读的关系。新媒体文学因其“草根性”的特点,与广大网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但同时,不应当满足于简单地适应,而应当引导和提升网民阅读。新媒体文学要满足读者高层次的文化鉴赏和审美需求,自觉抵制低俗化、粗俗化、庸俗化现象。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新媒体文学资本介入和收费阅读的运营模式,潜藏着文学市场化、以金钱标准替代文学标准的风险。因此,在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中,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思想意蕴和文学价值作为主要追求,防止将“点击率”等同于文学标准,简单地以“支付宝”论英雄。

传统文学与新媒体文学的关系。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不是“楚河”与“汉界”的割裂关系,不是“活字印刷”与“竹简”的取代关系,而是“阳光”与“氧气”的共需关系,是“水”与“泥”的融合关系。两者完全可以做到相互包容,逐步融合,各美其美。

还要看到,做勇挑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新媒体文化工作者也要积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拜人民群众为师,把作品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同时,要加强自身修养,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塑造高尚人格。

天津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郭运德――

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

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关键是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是宣传思想文化干部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为文化建设多办好事实事。

着力推动文化精品创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就是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如果没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文化的繁荣就是一句空话。近年来,随着天津市拍摄的《解放》《辛亥革命》等电视剧的热播,天津的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形成品牌,这些优质作品为观众献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着力推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主管部门应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向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今年天津市第三批60个重点文化项目中,既有博物馆、纪念馆、街道乡镇文体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也有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全国小品大赛、天津读书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扩大了文化建设的覆盖面,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着力推动新型文化人才建设。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以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要创新组织培养与个人追求相结合的人才成长模式,建立严格而科学的团队培养目标,让青年人有强烈的上进需求与发展空间,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为文化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可造之才。

著名表演艺术家 李默然――

做文化建设的学习者创新者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告诫我们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牢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能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不会高高在上、闭门造车,当精神贵族,而是虚心拜人民为师,踏踏实实做文化建设的学习者、创新者。

做文化建设的学习者、创新者,关键是改进工作和思想作风。这些年,我所在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大家虚心学习,用心创作,生产了一批精品剧目,有描写民间皮影艺人传奇故事的《凌河影人》,亦有颂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任弼时》等不同体裁、题材的优秀作品。实践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心中装着人民,为人民提供健康有益的文艺作品,人民就认可,就褒奖。反之,则遭到唾弃。

当前,做文化建设的学习者、创新者,要坚持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避免文艺工作陷入各种错误倾向。

例如,我们不能把文艺工作推到单纯娱乐的境地,乃至于发展成一种“泛娱乐论”的倾向。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们文化素质,激励人们向上斗志,陶冶人们道德情操,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因此绝不可搞所谓的“泛娱乐论”。

又如,我们不应以自己的偏好来评论雅与俗。有的一谈雅就贬俗,有的一谈俗就贬雅,这种对立的“雅俗对立论”会让文艺工作者在前进的道路上无所适从,以这种理论上的偏颇来指导我们的文艺工作就会出现问题。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篇2

文章告诉我们,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我认为当今时代大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益多元化格局越来越显现,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和挑战更加复杂而严峻。在波涛汹涌、暗礁丛生的环境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认真真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否则,将会犯方向性的错误。

“为了谁”,事关我们党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作为领导干部,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价值追求,要时刻警醒自己,时刻问自己工作是“为了谁”,时刻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壮大成为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是因为我们党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是党员干部回答“为了谁”的应然选择和实然选择。

“依靠谁”,事关我们党成就伟业的力量源泉。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重点工作来抓,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以“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在千磨万难中不屈不挠,笑到最后,是因为我们党始终“脚不离地、根不离土”,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当成父母来依靠。“依靠人民”最重要的是要发自内心,落实在行动上。

“我是谁”,不仅仅对党员干部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我们党来说,也极端重要。网络上曝光了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我爸是某某”、“我亲戚是某某”等等,就是没有切实解决“我是谁”,依靠谁的问题,子女受影响,群众惨遭殃。只有回答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才能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才能真正回答解决好“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党员干部是舟是鱼是公仆,人民群众是水是主人是父母。古语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那种“油水关系”、“蛙水关系”,是在“我是谁”上犯大糊涂,是没有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是对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背叛。

明确“为了谁”、搞清“依靠谁”,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好“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于每个党员干部来说非常重要。下一步工作中,建议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展开以“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大讨论,明确自身省身份,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做主人,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承诺,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我是谁?”这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和干部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更需要开展一场“我是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大讨论。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篇3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问题,只有出发点清楚,目的地才更清楚。只有认清“我是谁”,才能真正懂得“为了谁”,也才能理解“依靠谁”。在我作为基层主管领导时,常在心中默默自问的一句话,不想今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来。时间不同、位置不同,身份不同,同样对这个问题也有了新的思考。

我是谁?在某些人看来,我就是某某领导,我就是手中有实权的,无论你是谁都要找我办事,离了我不行;更有甚者,在“关键时刻”不自然地喊出“我爸是李刚”等之语……。然而,小平同志回答:“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简单、直白而包含深情的话语告诉我们,人民才是父母。总理对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过一句话:“今天,你是"国宝",我是人民勤务员啊!” 11月3日下午,到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苗族贫困村民施齐文家中看望时,施齐文64岁的老伴石爬专问起:“怎么称呼您?”:“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我是谁?一句歌词也写得好,“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同样简单而直白告诉我们;“我”是一名来自人民,并服务人民的勤务员。

为了谁?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做出违纪国法的事情,大多是淡忘了自己为谁而存在的。还有一些单位的具体办事人员,手中的一点办事“权力”,也忘记是谁、为谁。主席回答这个问题很精辟:“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我党的宗旨。《》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样,一首老歌唱得精典:“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为了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篇4

一、为了谁

任何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创造价值、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我们工程院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测绘技术进步、事业发展和职工受益共享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赢得了上级的赞誉,职工的拥护支持,凝聚起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力量。这就是站在单位角度上的“为了谁”。

从一名党员干部的角度来说,为了谁?给了我们答案:“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党员干部必须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深入生产一线、深入测区、深入群众,与职工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劲头、锐意进取的激情和不骄不躁的作风,在困难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于担当,尽心竭力为职工排忧解难,坚持不懈帮群众办好事做实事。

二、依靠谁

“职工依靠单位生存,单位依靠职工发展”这是我对“依靠谁”的理解。成就伟大事业须有伟大力量,如果搞不清楚“依靠谁”,就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成为空想。单位是个人才华施展的天地,是个人理想实现的平台,人人努力工作,单位才发展的好,单位发展的好,个人才有发展空间。

正所谓“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只有单位兴旺发达了,职工的生活才可能富足,个人的小家才会更加幸福美满。所以作为党员干部在行动上就应当带好头、做好表率,做到要珍爱单位,珍惜岗位,把工作当事业,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干部身先士卒、党员率先垂范、带领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单位就充满希望。同时,每一个职工都应该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在单位发展的基础上,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单位建设、单位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倾注所能,尽职尽责,努力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为单位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只有这样,单位才能发展壮大,兴旺发达;职工才能展示价值,获得成功。

三、我是谁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篇5

近日学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2011年7月6日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通过认真的学习,我认为提出并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是做好我们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就能进一步转变思想,摆正位置,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共建和谐社会铸就我们新的教育事业。

一、为了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那么,在教育事业中,教师为了学生就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弄清“为了谁”,我们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为了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学生的日益进步,为了学校的更好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我们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要与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为广大的学生、家庭、社会服务,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繁荣服务。如果说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象一株株风格各异的树苗,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辛勤的园丁。只有用心浇灌,他们才会茁壮成长,从而接出成功之果,这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对我们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来说,加强党性修养和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增强严以律己的精神是必要的,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守住清贫,乐于奉献,有集体观念,顾全大局,团结互助,勤恳踏实的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为学生们编织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二、依靠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毛泽东思想”里有二大法宝,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我们是人民教师,就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更应该汲取群众智慧,不断开阔工作视野、完善自己的工作思路、谋划工作、集思广益,深入到学生和家长中,从中探寻打开工作思路的钥匙,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我是谁——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明确 “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辅导员和班主任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只有把学生、家长、学校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家长、学校以至社会服务;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们要静下心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时刻知道学生在哪里、知道学生在干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知道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知道学生家庭情况。努力实现我们这支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之间 “同学习、同生活、同工作”的三同育人机制和“进公寓、进教室、进社团”的三进管理模式。让我们用爱心、耐心、真心教育和感化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视学生为亲人。让我们的心中装满学生来助每位学生成才。

总而言之,弄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归根到底,是为了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践行党的宗旨的主动性、自觉性,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减少官僚主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强公仆意识。只有我们少点私心、多点爱心、公心、小心、细心和关心,尽量让周围的人开心,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篇6

思想认识问题是最根本性问题,正如我们常讲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贯彻好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首先必须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性问题,从思想深处打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实现知与行、源与流、内与外的有机统一。

第一,如何理解和把握“我是谁”?“我是谁”讲的是立场问题,实质讲的是党员如何认清自我、找准定位的问题。从起源上讲,我们来自于群众,这个本一时一刻都不能忘;从思想上讲,我们要高于群众,这方面必须体现党的先进性。概括起来,就是来自群众强调的是根基之所在,高于群众强调的是境界之所在。当前,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500万人的大党,就是说每15个人就有一个共产党员,这在世界各国政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来有的。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课题,而在这当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从思想上入党,前提是要真正认清自我、正确看待自己,明白自身的根源在哪里、方向在哪里,做到不忘本、不忘根。

第二,如何理解和把握“为了谁”?“为了谁”讲的是宗旨问题,实质讲的为谁服务、为谁用权的问题。现实生活有这样一个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醒,就是一些社会群体“仇官”心理比较突出,过去那种党员干部一呼百应状况也很难见到了。究其根源,还是我们在政绩观上出了一些偏差,工作上替民作主、代民作主的事做得多了些,没有真正把“为了谁”时刻挂在心上,群众不认可、自己很委屈。我们要真正落实好“为了谁”,关键是要处理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我党的执政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但绝不能庸俗、泛化去理解。我们讲的这个“人”,应更加突出群体性和整体性,把握好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工作中既不能忽视了个体的“点”、也不能忘记了整体的“面”,既要明白自己工作的责任在哪里、也要让群众懂得合理诉求的边界在哪里。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应当成为工作的基本导向。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群众需求,可以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我们要尽可能地缩短但不可能超越所处的阶段;从社会管理角度来分析群众需求,可以说每个行政层级都有每个行政层级的责任,我们既要注重解决好具体实践中的个体问题、又要善于在体制机制创新中解决好面上的问题。三是坚持底线思维。这个底线,就是群众的整体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社会福利是否继续扩大,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做好党的工作的根本。

第三,如何理解和把握“依靠谁”?“依靠谁”讲的是动力问题,其实质讲的是如何引导群众、发动群众的问题。解决好这一个问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党员干部的引导带动作用和人民群众的自主创造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实现由自发向自主的转变。我们实际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干部强与群众强的关系,二是强政府与强市场的关系,目的就是要调动和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力,使之动力之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一次行动胜过一搭纲领”。践行好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学习好理解好“三个谁”这一根本问题,最关键的一条是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上。我认为一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一要有一种认清自我的清醒和明智;二要有一种为民服务的责任和担当;三要有一[!]种走群众路线的自觉和踏实。(编辑:华华)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篇7

和林格尔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黄 伟

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的群众观”大讨论活动,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理解,其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认清所处位置、找准工作坐标、努力服务人民;就是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多一份清醒、添一份坚定、强一份责任。通过学习在兰考县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在调研指导翁牛特旗教育实践活动时重要讲话精神,使自己再次接受了深刻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宗旨教育,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转变和提高,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的群众观”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搞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只有认清“我是谁”,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回答“为了谁”的问题,就是要我们端正目标认识,知道我们实施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目标指向,这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回答“依靠谁”的问题,就是要我们铭记所要依靠的力量,筑牢“人民群众”这座永远的靠山,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要我们端正角色认知,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搞清楚我们干事业、做工作、创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做到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在前进的征程中无往而不胜,才能始终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简单的讲,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我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争做人民群众公仆。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要首先回答好、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使组织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也只有解决好这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工作才能找准定位、有的放矢、永葆生机;才能营造好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的浓厚氛围;才能够做到让人民满意、让党满意。

一、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时刻想着“为了谁”

组织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必然同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相适应,归根结底还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祉。一是要为群众选好干部。中央提出要“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并明确了好干部的标准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我们选干部,要牢牢把握干部工作方向和标准,按照党和人民的意愿和要求选干部,选忠于党、终于人民的好干部,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正将人民放在心中的干部。二是要为党和人民事业聚人才。强调,“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兴国、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群众。按照这一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要紧紧围绕“打造卫星城、推进同城化”发展战略,以建设“美丽和林、幸福和林、和谐和林”为主线,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扎根基层、奉献和林的热情,为我县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三是要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服务于群众,因此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要继续深化“千村帮联行动”和“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深入推行“三个三”工作法,大力实施“党员致富示范带动工程”,加强村居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村居活动场所标准化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二、凝聚力量,奋发有为,努力践行“依靠谁”

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各项事业取得不断胜利的力量源泉。实践证明,组织工作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一是要让群众参与,扩大群众民主权利。要顺应群众期待,满足群众需求,积极动员群众参与组织工作,并把组织工作真正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选任什么样的干部,要给群众知情权和话语权;发展什么样的人入党,要给群众建议权和评审权;组工干部形象怎样,业绩怎样,要给群众监督权和批评权,最大限度的提升群众参与组织工作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扩大群众参与组织工作的范围。二是要拜群众为师,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组织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有扎根于基层和群众之中,集中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充满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近年来,我们尝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农村党组织实行“星级化管理”、社区推广“三有一化”、非公企业开展“1+3和谐共建”活动、党员干部推行“三个三”工作法、村级民主管理实行“四议两公开两把关”等,都来自于基层干部和群众,这也是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向群众学习的结果。三是要请群众评判,回应群众意见诉求。群众意见是最好的标尺,最能体现工作成效。组织部门每一项工作都与群众密切相关,干部是否选好了,班子是否配强了,基层党组织是否发挥作用了,都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利益。我们必须把干部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组织工作的重要标尺,深入基层多开展民意调查,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提升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

三、摆正位置,牢记责任,准确界定“我是谁”

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要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真正看清认准“我是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反“四风”的利器,割除自身滋生的“四风”毒瘤,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当前,“四风”问题已成为干部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比如工作有时重形式轻实效,深入调研不够,自我要求有所松懈,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所欠缺等等。因此,我们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焦裕禄、牛玉儒等先辈先进为镜子,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彻底解决“四风”问题。把“三严三实”作为正心修身养性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转变作风的根本标尺,要以严实求己正,以己正服人心,聚人心兴大业,要时刻保持一种心静、平和、理性的心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看淡荣辱得失,看轻功名利禄,做到严格自律;要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组织程序办事,做到不动摇、不走样、不变通;要在脑袋里紧绷一根弦,舌头上把锁,做到不该讲的话不讲,不该问的事不问,不该看的东西不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篇8

各位领导:

按照部机关的统一安排,今天召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专题讨论会。下面,我就这次"大讨论活动"的认识和体会作一汇报。

通过深入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指导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工作内容上要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要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因此,要回答好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能使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为了谁--真心为群众着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谁?大家都明白,一切为了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我个人认为,如何"为"才是关键。是蜻蜓点水,还是全心全意;是把群众挂在嘴边,还是把群众放在心里;是喊破嗓子为群众,还是甩开膀子为群众?其结果自然大相径庭。如果是蜻蜓点水,光把群众挂在嘴边而非心里,光喊破嗓子为群众,而对群众疾苦漠然视之,淡然处之,那就不可能把与群众的关系搞成鱼水关系,血肉联系,而是搞成蛙水关系,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办实事,把群众装在心里,为了群众利益出发,甩开膀子干,干成事、干好事,并坚持到底才是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才能与群众血肉联系,把与群众的关系搞成鱼水关系,我们党的根基才能更为牢固。

依靠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依靠谁?一切依靠群众。群众中珍藏着智慧,蕴藏着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和前进的根本力量。只有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理解群众疾苦,才能避免关起门来决策,闭着眼睛空谈,拍着胸脯表态。从群众中来,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和吸收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制定政策。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并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才能真正做到依靠群众,群众也才愿意让我们依靠;也只有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愿望和诉求,贴近群众的心灵和情感,才能在不断密切与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中做到依靠群众,群众也才心甘情愿的,积极主动地让我们依靠。

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毛泽东说:"……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多听群众的意见。在新的形势下,只要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群众会逐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一个良性的党群关系就会建立起来,我们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我是谁--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我是谁?这是三个谁中的关键问题。只有真正把握好我是谁,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是谁?要解决的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是如何摆正自己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端正工作态度的问题。如果连自己是谁都没有搞清楚,而去大谈为了谁、依靠谁,我个人认为,无论说得多漂亮,谈得多深刻,那也不过是空谈。

我是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群众,了解群众,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自觉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得失的第一标准。共产党员的基本品质之一就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因此,只有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不断锤炼党性,纯洁思想,提高修养,才能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端正态度,也才能做到临财不贪,临色不乱,临危不惧。

我是谁?--我是一名机关干部。国家赋予干部一定的公权,是要正确利用公权行使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公平正义,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群众幸福安康,而绝不允许利用公权,凌驾于群众之上,耀武扬威,为所欲为。

总而言之,我是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就应该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和使命,就应该摆正我和我所服务群众之间的关系,就应该不辱共产党员的形象。我是谁?--我是一名机关干部!我所在岗位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组织的信任和肯定;是公权,而不是私权。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对人民负责,不辜负组织的信任;秉公用权,并充分而正确地利用所在岗位的职责权限殚精竭虑为所服务的群众,排忧解难,谋得福祉。职务越高,不是意味着地位越高,而是意味着我们服务群众的责任越大,服务群众的义务更多。只有正确看待权力,才能正确秉公使用权力,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真正信任群众,才能真正依靠群众,从而集中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做好群众工作,才不辱共产党员的神圣称号,才不辱机关干部的神圣使命。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篇9

一、为了谁:群众路线阐明了共产党人的最根本的立场和最基本的价值观

很多人只把党的群众路线仅仅理解为“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党的群众路线首先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这是价值观问题,政治立场问题。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关于为了谁这个问题,以为代表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做过十分明确的论述。从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的人民共同富裕;从提出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共产党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现在,一些党员干部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异化了,变成了“为老板服务”、“为人民币服务”。考察很多的发生,都是因为不能够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导致的。在处理各种经济主体的利益时,一些党员干部往往摆不正位置,立场、感情没有站在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上,不能做群众的主心骨、代言人,却一屁股坐到了比群众强势的既得利益群体一边。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却疏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却困难了;领导干部的文化、学历提高了,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并未“水涨船高”、反而降低了。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深思。

刘少奇说过:“共产党什么都不怕,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只有十二个代表,手无寸铁,就说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我们不怕武器落后,不怕原子弹,不怕封锁,不怕条件艰苦,但就怕脱离群众。”后来,说,“共产党有两怕,一怕群众,二怕派”。意思是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共产党一旦失去了群众,就失去了我们自己最主要的力量,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如同万丈高楼,失去了根基,必然会垮塌。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为群众的问题是根本,这个问题不解决,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所谓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绝不是简单的违背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根本的价值观错位的问题,因为“”从根本上偏离了为了人民这一根本的价值立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前提,是一切为了群众。如果不是为了群众,就根本做不到或者压根就不愿遵循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譬如:为了一己的私利,就不敢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敢公开,不敢让群众知道,不敢接受群众的监督。这说明,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观才是最根本的。只有为了人民,才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看不到这一点,仅从工作方法上着眼,就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

二、依靠谁:群众路线揭示了我们党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为了人民的路线,还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的事业必须依靠人民自己来奋斗。人民是主体,是党必须依靠的根本力量。要真正地为了人民,就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因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共产党人群众观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的事业,必须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自己来解放自己。任何恩赐的观点、包办代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过去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因此,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真正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应当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会真正依靠群众,自觉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三、我是谁:群众路线确立了领导干部的公仆地位

刘少奇在谈到群众路线意义的第三个方面的时候指出,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这说明,领导者个人与群众的关系,是党的群众路线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怎样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关系,领导干部认识自我非常重要。我是谁?我的权力是谁给的?怎样用好权力?就是对这种关系的追问。河南内乡县衙有一副对联,得到、朱基等领导人的赞赏,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在封建时代能有这样的境界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与个人的关系是这样认识的:人民是目的,干部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人民是母亲,干部是人民的儿子;人民是先生,干部是人民的学生。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民所有。焦裕禄认为,我们不是老百姓的父母,而是老百姓的儿子,不仅如此,还要做听人民话的孝子。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价值观错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没有搞清楚我是谁。特别是一些掌握了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往往会头脑发昏,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在一些领导干部心里,没有了群众,没有了他人,只剩下了“我”,这个“我”是私欲膨胀的“我”,是见利忘义的“我”,是疯狂敛财的“我”,是失去信仰的“我”,是没有是非的“我”,是荣辱不辨的“我”等等。“我是谁”的错乱最终使他们走向的不归路。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篇10

2013年2月28日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开展这项活动,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收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

近段时间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认真学习,并把学习心得融入到了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发现自己从群众中来,但并未彻底做到到群众中去的要求,自己还须时刻加强党性修养,多接地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群众放在心上,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自觉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作为一名党员,在新形势下学习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我认为需要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重大问题。

从“为了谁”的宗旨中把握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不管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变化,党的工作内容、形式、任务如何变化,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会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始终不会改变。作为一名党员在思想上一定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站稳群众立场;在行动上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弯、工作向下沉,把党的主张与群众心声统一起来。

从“依靠谁”的实践中找到力量。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作为一名党员在思想上要牢固确立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观念,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只有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才能使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从“我是谁”的坐标中提升自我。我是谁?我是一名党员、我是一名人民的公仆。只有正确认知自我才能正确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的决定力量。只有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积极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群众才会把我们党员当亲人;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的改造自己、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