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十篇

时间:2023-03-19 06:38:54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篇1

“朝鲜的半潜艇又出来了!”6月17日,韩国媒体突然发出这样的惊呼。据《朝鲜日报》等韩媒报道,朝鲜已经将半潜艇集结于“北方界线”附近,“不能排除军事挑衅的可能性”。不过,在这样的炒作背后,朝鲜半潜艇究竟战力几何,实际上大有疑点。

军事挑衅的前兆?

据韩国国防部情报本部介绍,朝鲜海军的半潜艇是一种介于水面舰艇和潜艇之间的特殊船艇。其船型类似快艇,但能将艇身的一部分潜入水下,另一部分浮出水面;在一定情况下,半潜艇还能完全潜入水下进行潜航。

韩国称朝军装备的半潜艇为“大同B”级半潜艇,又名“大同-2”级半潜艇。据韩媒报道,该艇长约10米,高2.2米,重5~11.5吨,装配有2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CHT-02D等朝鲜自主开发的新型鱼雷。该艇能够在水深20米处潜航,也能将部分艇体浮出水面航行,且浮出水面的艇体部分仅高出水面60~70厘米。1998年以后,朝鲜建造的半潜艇还涂上了雷达吸波涂料,探测难度很大。

据报道,以前朝鲜的半潜艇大多部署在距北方界线数十公里的潜艇基地,其活动范围很少会扩大至北方界线附近的前进基地。而目前朝鲜不仅已经将包括半潜艇在内的舰艇集结在前进基地,而且在东海和西海(即日本海和黄海)的活动渐趋活跃。媒体援引韩国政府消息人士的话说:“最近经常能够观察到朝鲜半潜艇滞留在位于西海北方界线附近的海上驳船前进基地。韩美正在密切关注朝鲜半潜艇的动向。”

韩军一名消息人士还称:“朝鲜企图把南北当局会谈告吹的责任推给韩国,并制造紧张局势。”他认为,朝鲜的上述军事动作是军事挑衅的前兆。

新奇有余实用不足

实际上,这并不是韩国国内第一次因为朝军半潜艇的出动而紧张。早在今年3月,恰逢美韩军事演习和“天安”舰事件3周年之际,韩国媒体就曾经爆出“朝军半潜艇从2012年底开始频繁出现在西海北方界线朝方海域”的新闻。韩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郑承兆3月2日视察韩国海军第二舰队,并在听取军事应对态势的报告后说:“敌人是一定会挑衅的。要做好应对‘大同-2’级半潜艇的准备。”

韩国国内对朝鲜半潜艇的恐惧和炒作,起源于3年前的“天安”舰事件。当时,有部分韩国媒体报道称,在“天安”舰发生事故之前,有4艘朝方半潜艇驶离距白翎岛不远的瓮津郡沙角潜艇基地,其中2艘在事故发生后返回基地,但另外2艘失去踪影。时任韩国国防部长金泰荣在国会应询时也没有排除“天安”舰遭朝鲜半潜艇袭击的可能。

不过,韩国青瓦台总统府很快就否认了类似报道,表示经证实,朝鲜半潜艇在“天安”舰沉没前后在附近海域出没的报道并不属实。这样的紧张气氛还造成了几起误判事件。“天安”舰事件发生当天,就有韩国军舰向事发海域的“不明物体”打出了130枚76毫米炮弹。事后证明被怀疑是朝军半潜艇的“不明物体”实际上是鸟群。之后的2010年4月17日,韩国舰载直升机再度将鸟群误认为朝军半潜艇。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篇2

彼时,朝鲜平壤金日成广场,在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65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与时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第一次公开同台出现。新华社记者姚大伟在阅兵台上用相机定格了这历史性一刻。4年后的10月,在2014北京国际摄影周《华赛十年获奖精品展》中,这张照片被再次展出,并赋予了新的含义。

作为惟一被允许在主席台拍摄的外国摄影记者,对于姚大伟而言这同样也是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拍摄,“这是父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同台亮相,在这之前,全世界对朝鲜未来的政治走向都是猜想。”不过,这并不是姚大伟第一次拍摄,在阅兵式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10月9日,朝鲜庆祝劳动党建党65周年大型团体操和艺术表演《阿里郎》现场,姚大伟曾近距离拍摄的特写照片,照片播发后,被全世界媒体广泛传播。这位年轻领导人的神秘面纱由此揭开。

曾因神秘的履历和特殊家族背景而令国际社会着迷。当他与父亲并排站在世界面前的照片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意味着,一个承前启后的新朝鲜将徐徐拉开帷幕,不仅牵涉人事更迭,更关乎这个国度的发展和未来。正如姚大伟所言,“这在当时是一张新闻图片,现在它成为了历史的真实记录”。

2014北京国际摄影周以“视界・无界”为主题,在一系列的展览中除了《华赛十年获奖精品展》中这些展现经典历史时刻的影像,值得关注的还有将100年来中国人生活与社会变迁的影像嵌入绿皮火车的车窗墙上展示的《中国梦――人民生活与社会变迁》,为纪念摄影术诞生175周年推出的展现摄影大师原作精品的《触摸经典――175+175・世界摄影大师原作展》,以及十个国家摄影组织机构主席们的作品的《“观・品”十国摄影组织主席展》等等。除了一系列展览,摄影周还举办了多场主题讲堂、专家见面会、图书角、摄影嘉年华等活动。

的接班人之路

2009年3月8日,成为最高人民会议候选人,被认为是对朝鲜政治权力移交做准备。

2010年9月27日,任命三子为朝鲜人民军大将。还被选为朝鲜人民军党代表。

2010年9月28日,在劳动党代表会议上被提升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从而正式成为了接班人。

2011年8月,首次统筹率队在西海南浦市附近进行了大规模的占领岛屿演习。

2011年9月22日,朝鲜领导人的接班人、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正在对朝军进行改编。2011年12月17日,去世。

2011年12月30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被推举为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

2012年4月11日,朝鲜劳动党第4次代表会议决定,将推举为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2012年4月13日朝鲜第12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五次会议推举为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

2012年7月17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决定,授予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称号。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篇3

内阁改组与经济有关

朝鲜政府自从2007年4月内阁总理朴凤柱由金英日取代之后,近一年多的时间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组。2009年1月5日朝鲜媒体透露了些许内阁改组的消息。对朝鲜一举一动非常关注的韩国有关部门和媒体分析,朝鲜内阁日前进行的新改组,至少有5名部长被替换。与上次的改组一样,这次改组也被外界视为朝鲜将在新一年大力发展经济的信号。

朝鲜媒体最近罕见地报道了该国内阁改组的情况,称金泰奉和许泽(音)分别被任命为金属工业机械相和电力煤炭工业相(部长级)。此前这两个职务分别由金承铉和朴南七担任。许泽曾在朝鲜主要电力企业任主管,一线经验丰富。朝鲜的电力比较短缺,首都平壤甚至经常停电。因此他的上任被外界视为朝鲜决心大力发展电力工业。而金泰奉这个名字此前很少在媒体中出现。

韩国统一部发言人对此已经作了确认,并称除金属工业机械相和电力煤炭工业相之外,铁道相、林业相以及农业相都走马换将,由副手取代。该发言人表示,尽管改组的具体时间还未可知,但“改组的目的显然是考虑到这些人的专业经验和技能”。

西方媒体甚至还报道,主管贸易、财政和商业等重要部门的一把手也被取代,不过没有得到更多的信源确认。有媒体分析,朝鲜主要经济部门的部长级官员大换血,有可能与2009年在新年致词暨联合社论中强调的“复苏经济”有关。社论称:“金属工业是社会主义自立经济的脊柱。应该在电力、煤炭、铁路领域推行改革政策,推动人民经济发展。”

此外,韩国媒体还透露,朝鲜媒体首次报道了金庆玉(音)这个名字,称他的职务是劳动党组织指导部第一副部长。劳动党组织指导部是全面控制朝鲜党、政、军大权的党内机构,分4个部门,主要负责中央、地方、公安和军事。其中负责党中央的是第一副部长李济钢,负责公安的是张成泽,负责军事的是李勇哲,而金庆玉担任的可能是原先空缺的负责地方组织的第一副部长。

韩国媒体称,李济钢和的次子金正哲关系比较亲密,而张成泽和的长子金正男关系比较亲密。张成泽是的妹夫,被认为是朝鲜的“监国”和实权派。金正男和金正哲是最可能的接班人。韩国情报机构认为:“若想顺利构建继承格局,就必须复苏经济并掌控党组织。朝鲜权力版图2009年可能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议会选举权力新一轮洗牌

朝鲜内阁和中央党部最近的人事变化,还只是该国2009年政治格局发生微妙变化的一个“预演”,即将进行的朝鲜新一届议会选举和国防委员会的产生才是最吸引人之处。朝鲜的最高人民会议是该国最高权力机关,相当于西方国家的议会,常任委员会是最高人民会议的常设机构。已经80岁高龄的金永南担任了两届委员长,是国家名义上的“一把手”。实际上,朝鲜的党政军大权由国防委员会主管,是该委员会的委员长。

按照朝鲜相关法律。最高人民会议5年改选一次,上一次开会是2003年9月。依照惯例,应该在2008年9月召开第十二届最高人民会议,但官方却推迟了会议的举行。当时引发各界的广泛议论,韩国方面根据蛛丝马迹认为,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很可能已经中风。在这种背景下,召开会议显然不合时宜,因此新一届最高人民会议被推迟。但1月6日朝鲜内阁改组后不久,朝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忽然高调宣布:“根据社会主义宪法第90条,将在3月8日举行最高人民会议第十二届议员选举。”

对朝鲜内部局势非常关注的韩国分析家立刻又将这一动向与的健康相联系。韩国朝鲜战略中心的专家金光仁表示“如果身体没有异常症状,最迟2008年9月也可以举行选举。但是最近积极展开视察活动,可能显示他的健康已经没什么大碍。”最近一段时间,尽管没有公开露面,但是朝鲜官方媒体对他的报道从未停止,甚至有比以前还要密集的趋势。

视察各地的照片在官方媒体中广泛传播,短短几个月报道了数十次之多。在2008年底视察军队的照片,朝中社甚至一下子对外了几十张。这一举动让韩国专家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他们认为如果身体无恙,朝方没必要如此宣传他依然健康。而已经定下日程的最高人民会议,也被韩国方面解读为,是在自己依然有实力控制国家的时候,着手安排未来朝鲜的权力架构。

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李基东认为,尽管朝鲜可能不会在会上公开提出接班人问题,但可能要开始为此做准备,从选举的变化中可能透露出端倪。议员的当选将是新一轮权力洗牌的开始。朝鲜统治核心都是重量级的议员,他们位置的变化,预示着未来执政的动向。

对华、对美关系成外交重点

内政之外,2009年朝鲜外交如何布局,有人也从朝方最近的举动中寻得端倪。韩国媒体称,2009年对朝鲜来说,对华与对美关系将是外交的重中之重继续发展对华关系可以让朝鲜寻求政治和经济“靠山”,而朝美关系若能在新一年“破冰”则会让朝鲜的国际环境为之改善,为今后几年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必要保证。

《韩国时报》1月11日引述可靠消息源的话说,朝鲜已经在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开设了领事馆的分支办公室,以加强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该消息源介绍:“朝鲜驻沈阳的总领事馆最近在丹东开设了分支机构,并派遣工作人员到丹东工作:他们的目的很简单,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边境贸易,增加对中国生产物资的采购,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这个边境城市加强对日益增多的朝鲜人的管理”

韩国分析人士将这一举动与中朝建交60周年和2009“中朝友好年”的活动相提并论认为从年初中国国家主席和总理联名向发去新年问候就能看出双方都非常重视发展关系,也有可能利用纪念建交为契机,修补两国因为核问题的分歧而发生微妙变化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升双方各个层次的合作。同时这也与朝鲜此前透露希望2009年着力发展经济的部署不谋而合

与此同时,新年第二周,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就率代表团访朝外界预计此访与新一轮六方会谈有关,是中朝两国在六方会谈前,协调立场的重要访问甚至日本媒体还估计,双方可能会为“中朝友好年”领导人之间的互访“交换意见”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篇4

会谈中双方同意驻韩美军在2011年前分两个阶段重新部署:第一阶段,将目前部署在“三八线”附近的各个基地集结到位于东豆川和议政府的两个基地,这最快可在今年开始实施;第二阶段,将汉江以北的驻韩美移到汉江以南的新驻地,部署在乌山和平泽基地。今后驻韩美军的部署将形成乌山-平泽和大邱-釜山“两大中心”的格局。6月初访韩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暗示,调整意味着使部队“更加小型化,远离敌人但更具机动性”。

同时,美国还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向驻韩美军追加110亿美元军费,以加强驻韩美军战斗力,并表示南迁后仍将继续在“三八线”附近进行训练。

美国对驻韩军队进行调整并非第一次,但以往历次调整多是在半岛局势相对缓和的时期提出和进行,在当前朝核问题引发的深刻危机持续升温之际,美国提出驻军调整这一举动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

各种考虑美国占尽天时地利

据分析,美国在当前情况下决定调整驻韩美军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平息韩国人的反美情绪,改善美韩关系。目前,美国在韩国共有95个基地和其他设施,驻军与韩国平民混居的现象相当普遍。美军士兵滋扰驻地居民的事件层出不穷,暴力犯罪也时有发生。90年代以来,反美情绪在韩国民众中迅速扩散,去年两名韩国女中学生被美军装甲车轧死事件发生后,这种反美情绪“以让人吃惊的速度”扩散到 “韩国社会几乎所有阶层”,甚至还发生了针对驻韩美军基地和官兵的暴力事件。韩美关系因此跌到数十年来的最低点。驻韩美军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这种分散部署的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将美军士兵与韩国人“隔离”开来,有助于改善美军形象,修补美韩关系。

第二,大幅度提高驻韩美军的安全系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将“三八线”一带称为是“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地方”。从军事上来说,美国与韩国都认为朝鲜军队最具威胁性的武器是部署在“三八线”附近的上万门火炮。美军驻扎在军事分界线南侧的主力第二师和驻韩美军司令部所在的龙山基地都位于朝鲜火炮射程之内,美国认为这两万多美军实际上是朝鲜的“人质”。在美国以微小人员损失获得伊拉克战争的胜利以后,当前部署态势下美军在有事时可能遭受的伤亡是美国决策者完全不能接受的。将美军部署到朝鲜火炮射程之外的汉江以南,可以在爆发战争时大大减少美军的伤亡。

第三,扩展美国在朝鲜半岛上的政策选择的范围。部队重新部署后美国可以摆脱其驻军“引爆线”作用,从而避免被自动卷入冲突。相反,美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美国战略利益考虑,灵活决定具体的介入方式和介入程度。由于韩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对美国的高度依赖性,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美国在半岛上的影响并不会因部队的调整而减弱,反而会增强,美国在处理对韩关系时也将获得更大的主动。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篇5

新“撒手锏”最大射程200公里

4月6日上午,韩民求以接受韩国媒体联合采访的方式评价了朝鲜近期的一系列军事进步,其中朝鲜近期完成“最终试射”的新型大口径火箭炮是他讲解的重点。据韩联社报道,韩民求告诉记者,朝鲜这种300毫米新型火箭炮最快今年年底就可以投入部署,最远射程可达200公里。这一射程是什么概念呢?韩联社称,这意味着韩国首都圈以南地区也在朝鲜火箭炮射程之内,韩军及驻韩美军核心设施,如京畿道平泽驻韩美军基地、全罗北道群山的驻韩美军基地和忠清南道鸡龙台的韩国三军总部也在朝鲜火箭炮打击范围之内。

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吕超4月6日对记者说,过去韩国方面有关朝鲜在“三八线”有4000多门火炮瞄准首尔的说法其实有些夸大,因为朝鲜大多数火炮射程在40公里左右,而首尔距离“三八线”约70公里。目前,朝鲜有100门左右的“谷山大炮”,射程较远的能达到60至70公里,对首尔会造成一定威胁。而朝鲜新研制的300毫米火箭炮,射程原则上100至150公里,但据朝中社称可以达到200公里,并且是一种制导火箭,这样就对韩国构成了实质性威胁。而且这种武器研发仍属常规武器范畴,不违反联合国相关决议,一旦部署,相当于朝鲜把撒手锏握在了手中。

在韩民求面对韩国媒体侃侃而谈之时,美西方媒体正在议论“朝鲜核导弹可攻击韩日”的消息。一名韩国匿名官员4月5日告诉CNN等西方媒体,朝鲜已有能力将核弹头装载于射程2000公里的中程导弹之上,韩国全境、日本、俄罗斯和中国部分领土都在其射程之内。“我们相信他们有能力为大浦洞导弹装载核弹头,至于是否发射则属于政治决定”。随后,韩国政府发言人对此予以了证实。“美国之音”援引韩国官员的话称,朝鲜领导人现在“心很急”,他需要在联合国对朝制裁决议得到全面落实前快速提升朝鲜核打击能力。

各方关注中国动向

4月6日,韩国另一场官方记者会上,韩国统一部发言人郑俊熙对中国4月5日一项举动表示了欢迎。中国商务部4月5日2016年第11号关于对朝鲜禁运部分矿产品清单公告。郑俊熙称,这将对国际社会凝聚共识并贯彻落实涉朝制裁作出重要贡献。

4月6日,美韩俄日等多国媒体都对中国商务部公布部分对朝禁运清单给予关注。日本《外交学者》形容这是在安理会通过对朝2270号决议近一个月后,中国对落实该决议的一次“官宣”。依据中国官方公告,中国将禁止自朝鲜进口煤炭、铁、铁矿石,但下列两种情况除外:被认定完全是为了民生目的的、不涉及朝鲜核计划或弹道导弹计划或联合国安理会多项决议禁止的其他活动创收的交易;证实不是朝鲜原产的、而是经由朝鲜运送的完全是用于从罗津港出口的煤,且此类交易不涉及为朝鲜核计划或弹道导弹计划或联合国安理会多项决议禁止的活动创收。中国还禁止自朝鲜进口黄金矿、钛矿、钒矿及稀土矿物,禁止对朝鲜出口航空燃油,包括航空汽油、石脑油类航空燃油、煤油类航空燃油、煤油类火箭燃料,但此项禁令也包含两种例外情况。

“这是中国在全面履行联合国决议上迈进的一步”,BBC4月5日说。《今日美国报》称,中国4月5日的举动为落实安理会制裁决议提供了“关键支持”。日本《外交学者》称,中国怎么做一向被外界视为“决定联合国制裁决议生死”的关键。韩国方面的统计数据称,中国占朝鲜对外贸易额的比重高达90%。2014年,朝鲜对外贸易总额为76亿美元,与中国的贸易额接近70亿美元。路透社称,煤炭出口一直是朝鲜的重要财源,外界相信朝鲜通过煤炭出口创汇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其军事开支,而去年朝鲜向中国出口近2000万吨煤。BBC称,中方公布禁运清单会让朝鲜“感觉到疼”,同时也有人觉得中国通过设定例外情况,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摇摆空间。日本朝日电视台称,清单中列举的例外情况有可能成为朝鲜“钻空子”的地方。

“还有谈的希望吗?”

外界围绕制裁和朝鲜火箭炮威胁议论纷纷,朝鲜官媒则保持了一贯的“冷静”。近期关注的重点是为迎接劳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所进行的“70天战斗”和“太阳节”(4月15日,即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诞辰)内容,朝鲜《劳动新闻》4月6日头版头条介绍各地和各部门在“70天战斗”中所取得的成果。同日,该报6版刊登署名文章《不要飞蛾投火自取灭亡》,文章称,美国胆敢对朝鲜进行丝毫侵犯,朝鲜将立即进行强有力的、毫不留情的先发制人打击,将美国完全从地球上抹去,那时美国就会明白误判朝鲜的后果多么严重并追悔莫及。

“朝鲜核恐吓:还有谈的希望吗?”俄罗斯卫星新闻网以此为题称,美韩威慑朝鲜的军演仍在进行,朝鲜则持续威胁实施核打击,各方还有坐下来谈的希望吗?俄东方学家兰科夫称对此一直抱有希望并持谨慎乐观立场。但估计转机只能等到韩国下次总统大选之后。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篇6

2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新闻秘书、白宫新任发言人杰伊・卡尼履新,这位前《时代》周刊的记者,从台下的提问者摇身一变成为台上回答问题的人。

卡尼现年45岁,曾是一名颇具名望的记者,9.11事件发生当天,他是“空军一号”上少数几名与布什同行的媒体记者之一。奥巴马政府成立后,卡尼被选为副总统拜登的发言人。前任白宫发言人吉布斯辞职后,奥巴马任命其接任。有媒体分析称,卡尼以记者身份脱颖而出,说明奥巴马十分重视维护与媒体的关系,一旦白宫遇到敏感事件,卡尼将成为优秀的“消防队员”。

英国威廉王子大婚纪念币发行

近日,已有200年历史的伯明翰造币厂发行了威廉王子和凯特大婚的纪念币。

纪念币上刻有“庆祝威廉王子殿下和凯瑟琳・米德尔顿的婚礼”字样及新人头像。造币局称,画家从一些图像得到灵感,创作出了“非常精准”的肖像。但是,头发浓密的王子头像,与威廉几近谢顶的本尊,形象相距甚远。

而当工作人员意识到这对新人名字(William和Catherine)缩写是“WC”后,纪念币背面的标示被重新修改,凯特名字的首字母被放置于未婚夫的上面。

人们花5英镑,就能得到这枚纪念币。造币厂希望能售出十万枚纪念币。

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获总统自由勋章

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将一枚象征美国最高平民荣誉的自由勋章挂在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的脖子上。除马友友外,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股神”巴菲特等14人也在勋章获得者之列。

马友友5岁就被视为古典音乐界的神童,9岁即登上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他曾为五位美国总统献艺,最早的一位是肯尼迪总统,当时马友友年仅7岁,与胞姐一起在白宫演出。

总统自由勋章是前总统杜鲁门于1945年设立,由美国总统向在科学、文化、体育和社会活动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平民颁发的一种勋章,是美国对平民的最高奖励,获奖者不局限于美国公民。

朝鲜庆祝最高领导人生日

2月16日,朝鲜最高领导人迎来69岁生日,朝鲜连日来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热烈庆祝这个“最大的民族节日”。

据朝中社报道,当天收到了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等人的贺电。还观看了朝鲜国家功勋合唱团的表演,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朝鲜党政军高级官员陪同参加。朝鲜各地还举行了一系列文艺演出、图片展、美术展等多种活动庆祝。

朝鲜15日在平壤举行庆祝诞辰69周年中央报告大会。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特别指出,朝鲜愿意与对朝友好国家发展合作关系。他同时批评韩国当局不愿改善朝韩关系,全面拒绝对话。

美国“怪盗”成网络红人

据美国媒体报道,一名老态龙钟的“资深怪盗”在过去18个月中,先后抢劫了13家位于加州的银行,至今逍遥法外。随着他的作案视频被上传至网络,这位“爷爷级”的劫匪成了网络红人,一些商人甚至将其头像印制成T恤衫、马克杯和其他纪念品出售。目前,联邦调查局(FBI)已经悬赏两万美元,公开征集破案线索。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篇7

【关键词】 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教育;内容;特点

1883年,随着《吉林与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的签订,中朝边境解禁;1885年,清政府在图们江北岸设立专垦区、越垦局,并于1891年将越垦局改为抚垦居移至南岗(今延吉),为朝鲜垦民大量迁往延边和开发延边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统计,1907年,延边的朝鲜垦民有14,700户,72,470人;1910年,日朝《日韩合并条约》签订之后,破产的农民大批涌入,1910到1920年之间,迁入图们江以北的朝鲜族为93,883人,共计192,540人,他们之中有60%定居在延边四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辛勤劳作的同时,兴办教育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因为这是传承文化纽带和反日民族斗争的基础。

一、延边地区朝鲜族早期传统的书堂教育

朝鲜人历来重视教育,凡是有朝鲜人聚居的地方,都要克服困难,开设书堂。延边朝鲜族的“书堂”教育开始于在1870前后,在1883年之后得到普及,到19世纪末,在朝鲜族居住的地方和村落,大多都有书堂。

书堂具有明显的简单性和原始性。一个书堂通常只用一间民房作为教室,有一名训长和十几个学生组成。教师的酬劳通常由家长分摊,或者由他人给教师代耕。书堂没有规章和制度,学生随时入学。其教育内容完全继承了朝鲜,以封建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主,学生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和“三纲五常”,具体包括《千字文》、《孟子》、《论语》、《明心宝鉴》、《通鉴》等。所设私塾大致有四种情形:第一种,是官宦人家为教育自己子女,聘请私塾先生所办;第二种是,私塾先生为生计而设,专门招收村里孩童学习;第三种是全村共同设立;第四种是由几个适龄儿童的人家合办一所私塾,聘请先生教授。

早期堂除了是青少年学习的地方之外,还是村落议事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村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村里的公共议事会请训长做顾问,村里的婚、丧、祭也请训长做主持。因此书堂不仅对下一代儒教启蒙和文化素质教育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是延边朝鲜族与祖国思想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在延边地区朝鲜族的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反日民族私立学校教育的兴起

1905年,反对《乙巳保护条约》的朝鲜人民抗争运动被残酷镇压之后,爱国者和觉醒的知识界兴起了反日爱国启蒙运动,他们在谴责政府官僚的卖国行径和宣传爱国思想的同时,提出了“内修外学”的主张,呼吁教育救国,要求“兄弟同胞,力求分发,一心重教育,激励新一代”,也遭到残酷镇压。这个运动被亡命在东北的爱国志士所继承。如此,延边迅速兴起了反日爱国教育运动。该运动在朝鲜移居延边的有识之士的领导下,以私立学校作为基本形式,来传播近代科学文化,唤起青年一代的反日民族意识。

1906年,延边龙井出现了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的私立学堂,瑞甸书塾,它由朝鲜末代王族李相l在特殊的背景下创立。1905年,李相l在赴荷兰参加和平会议的途中,为创办学校,培养救国人才,特意在朝鲜人聚居的延边停留一年,联合爱国人士朴茂林、李东宁等创办了瑞甸义塾,进行新文化教育,它的成立标志着延边朝鲜族教育近代化的开始。但学校一开始就受到日本统监部派出所的干预,不到八个月被迫关停。师生们搬迁到珲春县塔头沟进行重建,一年后有3个班74名学生毕业,最后不得不宣布解散。毕业学生和爱国志士继承母校传统,奔赴延边各地创办私立学校;1908年,延吉县局子街东西郊分别成立昌东书塾和光成书塾;同年10月和龙县子洞屯成立正东书塾;和龙县明东村创立明东书塾,后更名为明东学校,1910年增设三年制中学部,由金跃渊担任校长,之后学校为了新文化的传播,在学校附近的村社增开了六所夜校。明东学校很长时间内扮演着抗日斗争先锋角色,是反日运动的策源地。以上都说明延边地区朝鲜族反日民族私立学校蓬勃兴起。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之后,更多人投入到学校教育事业中。据不完全统计,1911年,延边有私立学校19所,学生493人;1913年增至88所,学生1859人;1916年持续增长到156所,学生3879人;到1928年东北由朝鲜族反日志士和民众经办的学校已有388所,其中延边四县朝鲜族人民经办的反日私立学校208所,占东北朝鲜族人民办的反日私立学校总数的53.6%。

1、反日民族私立学校的类型

延边朝鲜地区的新兴文化教育运动与反日民族运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特别在朝鲜“三一三独立运动”和东北朝鲜族群众独立大示威运动之后,延边朝鲜族兴起了更大的办学热潮,普通学校基本上取代了私塾,按其隶属关系,大致分为:

(1)民族独立团体设立的学校。1920年北路军政署在汪治县十里河太平沟设立“士官养成所”;1920年北路都督府在延吉县设立“士官学校”;国民府自1921年至1924年,在安图县设立“军事训练所”、“士官养成所”;在和龙县设立“士官学校”、“剑成中学”,新民府于1925年3月在东宁县设立“成东士官学校”。1923年至1925年,延边朝鲜族独立团体大部分联合改组为“参议府”,该组织在每个行政区皆设有三所以上小学,实施中等教育,在中国中等学校设立“韩人科”。新兴武官学校在柳河县三源浦的原“新兴讲习所”的基础上建立,本校设在通化县哈泥河,分校设在通化县七道沟大块大帽子和孤山子河东两地。校长为创办耕学社的民族运动领导人李世荣,队长李青天、教官有吴光鲜、申八均、李范夜、李敬天等。学员分“下士官班”“将校班”和“特别训练班”。下士官班学习期限三个月,将校班6个月,特训班一个月。学校学员组织“新兴学友会”,并且创办《新兴学友报》,宣传革命理论,爱国思想来激励民众。从上述看,独立团体创立的学校主要分为初等学校和军事学校两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军政干部、战士及其后备力量,属于完全的民族反日学校。

(2)普通民众设立的学校。朝鲜族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创办的学校在这一时期大量增加,主要包括和龙县德新社营岩村F兴学校、清湖学校、龙井村大成中学校,延吉县勇新乡济东学校、维新村英实学校、尚义乡永生学校等。这些学校由当地农民捐款和捐粮创办,学校每年的经费由学生家长积攒零用钱的方法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在1911年共有8所,占该年私立学校总数的41.6%;1913年共有45所,占该年私立学校总数的52.3%;1926年则增至有117所,占该年私立学校的61.3%。

(3)宗教团体设立的学校。延边地区朝鲜族的宗教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朝鲜族固有的宗教,包括天道教,元宗教、大宗教、清林教等等;另一类则是西方传入的基督教、天主教,长老教等。这些宗教最先产生于延边地区,然后扩散到东北其他地方。据统计,到1928年,朝鲜族固有的民族宗教创办学校23所;西方传入的宗教创立58所,总计81所。这些宗教学校是作为传教的附形式创立的,却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被爱国志士用来宣传反日民族思想。

2、反日民族学校的特点

(1)以反日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宗旨。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侵略和对朝鲜民族反日爱国运动的镇压,加深了朝鲜的民族危机。为了反对日本的奴化教育和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这些私立学校的教学内容、宗旨和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反日性。例如延边地区私立学校实行的《小学校准则》规定:“小学应注意儿童的身体发育,小学教育的宗旨是向他们进行品德教育,讲受基础知识,传授生活技能。”《小学校准则实施细则》规定:“教育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应尽职责,端正品质,修练意志,通过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进取心”。学校课程的设置则是大同小异。小学主要安排:修身、国语、算术、东国历史、音乐、体操、地质、图画、习字等,女子加修缝纫课;在和龙县大拉子明东村明东学校中学部的教学计划中有“历史、地志、法学、地文、博物、理化、生理修身、卫生、手工、新韩独立史、植物、帅范教育学、农林学、矿物学、外文、翻译、中文、写作、习字、探术、体操、音乐等科目”。教材则广泛使用《初等东因交略》、《最新东国史》、《东洋历史》、《国语》、《国语读本》、《越南亡国史》等,其中《国语》是自编的,选用了描绘反倭寇斗争的《壬辰录》以及《知己知友》、《故乡》、《兵器之演变》等课文,用以培养青少年的反日民族情感,另外学校的名字,校园的游戏等等无不例外的含有政治目的。

(2)新学取代旧式书堂。瑞甸书塾作为延边朝鲜族的第一所近代私立学校。它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完全的抛弃了旧式书塾的教学内容,用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代替封建儒家思想。在此之后,延边其它地区也以此为范例,相继设立近代意义的学校。在新的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之下,旧式的书塾也适时的调整了其教学内容,但没有完全摆脱旧式封建文化的束缚,直到20年代末才完全实现近代化。

新式的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保证其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要求其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从上文提到的学校教育准则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培养专门型人才的学校设立:有专门培养军政干部和暂时的军事学校,如前文中提到的和龙县“士官学校”、新兴武官学校等;有为女子专门设立的学校,有针对平民的夜校等。

(3)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在20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东北朝鲜族中传播,一些先进的爱国志士,如李麟求、李柱华、思金国,金奉禹、吴日根等最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延边朝鲜人聚居的地方创办学校,学校教育成为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的最主要形式。如1924年11月在日本东京留学的金奉禹和吴日根等来到龙井村设立劳动学院,开展劳动运动。同年,早期共产主义者朴允瑞、朱促等在龙井的永侍中学、大成中学、东兴中学等学校向学生讲授马列主义。在这个时期,龙井成为朝鲜族共产主义者宣传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基地,培养出了大批的革命青年学生。

三、他国势力经办的朝鲜族学校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各国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延边地区也不例外,20世纪的2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西方的传教士和中国政府为了各自利益,纷纷在延边朝鲜族设立学校,成为了东北朝鲜族教育的有力补充。

1、外国教会经办的学校

基督教和天主教是最早传入朝鲜族的西方宗教。教会势力以延边地区为中心扩散到东北三省各地的朝鲜族中,在延边设立的学校也比较多。如加拿大基督教于1914年在龙井村设亢明信女学校,1920年又设思沛中学;德国天主教于1908年在延古县木岩村设立相龙书堂,1915年在和龙县大正子设亢惠成学校。据统计,1928年,外国宗教势力在延边地区设立了58所私立学校,其中基督教和天主教18所。这些学校完全是西方国家为了侵华和传教设立的慈善机构,但在当时,教会朝鲜师生反日情绪高涨,在教会的掩护下传播爱国思潮。

2、中国经营的朝鲜族学校

中国政府为了抵制日本侵略,对朝鲜移民采取了强制规划和同化教育的政策,“以资变化气质”。清朝末年,中国政府在延边地区朝鲜族一共成立了9所学校,大部分分布在和龙,共培养学生1122名。

民国时期,东北的地方政府延续了清政府的教育同化措施。1915年延吉道专门出台了《统一垦民教育办法》,强制要求朝鲜族私立学校使用中国政府编撰的教科书,学习中国地理,历史等知识,升中国国旗,唱中国国歌。为了与日本争夺朝鲜族教育的控制权,奉天政府1924年出台相关条例,强行改编或拆除朝鲜族学校,努力将朝鲜族教育纳入中国的体制范围之下,到1928年,延边四县可以容纳朝鲜族的中国公立学校共有167所。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篇8

3年来发导弹最多的一天

韩国联合参谋本部7月4日宣称,朝鲜于平壤时间当天早上8时起,到下午5时40分左右,在江原道元山市附近的导弹基地向海上共发射了7枚导弹。据分析,这些导弹的射程均为400至500公里,射程全部能覆盖韩国全境。

世界各地媒体不约而同地用“焰火表演”来形容当天的朝鲜导弹试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编辑斯考特在新闻博客中写道:“朝鲜用自己的一些焰火庆祝了美国的独立日。它向日本海发射了7枚导弹,但没有一枚是人们所期待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的7枚导弹没有一枚能打到夏威夷。”俄罗斯《观点报》7月5日发表题为《为美国国庆准备的焰火》的文章称,对于朝鲜这天发导弹,专家早已预测到。专家还说,朝鲜可能准备于7月8日发射中程弹道导弹,因为这一天是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逝世纪念日。美国《迈阿密先驱报》说,今年7月4日是过去3年来朝鲜在一天当中发射导弹最多的一次。日本《朝日新闻》称,朝鲜发射多枚导弹表明了与国际社会对抗的姿态。《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这再次显示出朝鲜“抢占国际头条新闻和蔑视联合国对其制裁的能力”。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朝鲜是向外界发出信号:它决心不向华盛顿低头。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国政要都在当天迅速对朝鲜发射7枚导弹表示抗议或谴责。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4日表示,朝鲜的核计划“比伊朗更令人担忧”,“目前伊朗正在与国际社会进行协商,而朝鲜当前实际上中断了所有接触”。他强调说:“朝鲜的导弹射程越来越短,这不能不让俄罗斯担心。因为俄罗斯邻近这一国家。”中俄两国副外长4日会晤后呼吁说,相关各方应最大限度保持冷静克制,不要采取任何可能进一步恶化形势的行动。

奥巴马政府的一名高级官员预测说,这些导弹发射可能会使朝鲜进一步陷入孤立,“这不会改变任何事情,我们将继续执行制裁决议”。

困惑:这个代价值吗?

韩国《每日经济》网络版7月5日报道称,朝鲜花费4.65亿美元上演“导弹秀”。报道称,专家们估计,朝鲜4日发射的“飞毛腿”导弹每枚400万美元,“劳动”型导弹每枚1000万美元,7枚导弹估计至少要耗费4000万美元。今年4月5日,朝鲜进行火箭发射,包括各种搭载工具等,估计发射费用高达4亿美元。再算上朝鲜发射的其他导弹,今年以来朝鲜在这个领域至少花费4.65亿美元。另外,朝鲜今年进行的两次核试验估计至少花费5亿美元,也就是说,朝鲜今年已在军事上投入近10亿美元。探其原因,有分析认为,一方面,朝鲜为了在与美国和其他国家进行谈判时掌握主动权,以摆脱国际制裁的压力;另一方面,考虑到朝鲜能向其他国家出口导弹,在进行裁军相关谈判时,朝鲜将掌握主动。

《日本经济新闻》也说,朝鲜连续发射导弹,这张“危机牌”伴随的是巨大的财政负担。而且,由于联合国的制裁决议使朝鲜赖以获得外汇的核开发技术、导弹技术的出口收入减少,所以朝鲜维持强硬姿态可能导致对经济复兴的威胁。《华尔街日报》说,“朝鲜领导人能够推进他们的武器计划,是因为他们对与武器相关的经济制裁对该国人民的影响根本不关心”。

未发远程导弹不是示弱

中国著名军事专家戴旭说:朝鲜赶在美国独立日这一天连续发射数枚短程导弹显然带有政治色彩。虽然朝鲜做事总给人咄咄逼人之感,但在使用武器这方面总留有后手。朝鲜频发短程导弹而没有像外界猜测的发射远程导弹,并不是出于技术方面的原因,而是给自己日后留了一手。从这次朝鲜发射的短程导弹来看,其短程导弹技术已经成熟,而且从朝鲜多年发展导弹来看,发展远程导弹对它来说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此前朝鲜还发射过中程导弹。因此,虽然朝鲜目前没有发射远程导弹,但其实力不能小觑。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副教授普兰克说,从卫星侦察的情况来看,朝鲜洲际导弹并没有上发射架或者开始加注燃料,加上朝鲜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准备时间要一周左右,所以近日发射远程导弹的可能性不大。不过,朝鲜7月4日接连发射短程导弹,有可能是为下一步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热身。此外,在7月4日发射的7枚导弹中,有5枚落在同一水域内,这较之前的导弹射击精度有提高。所以,不排除朝鲜向国际潜在买家展示导弹技术的可能。

《迈阿密先驱报》写道,朝鲜的挑衅行为可能是为了警告对手,“朝鲜有能力压制住他们”。华盛顿防扩散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高姆雷指出:“导弹防御系统的首要挑战是要同时对付大量的导弹袭击。7枚导弹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它至少增加了人们对这类袭击的行为的担忧。”

十几年对抗并没有解救朝鲜

7月5日,路透社援引最近刚刚到达韩国的朝鲜人的话,对朝鲜现状做了十分悲观的描述。该社新闻稿称,“朝鲜正慢慢地失去控制”,“朝鲜经济不能正常运转”,军队士气“低落”。朝鲜的食品供应在过去两年有了稍稍改善,“但仍然不够吃”。而朝鲜发射多枚导弹后,韩国国内气氛平静,周末的街头人头攒动,商场和餐馆的生意也依旧十分火爆。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超说:“从1994年开始,朝核问题逐步成为一个严重的国际问题。由于美国没有履行《核框架协议》达成的承诺等原因,朝鲜开始用导弹和核试验的方式进行抗议。但十几年过去,今天的朝鲜却陷入更严重的外交困境,得到的是安理会的两个制裁决议、国际社会的舆论谴责。朝鲜的举动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巩固国内政权,二是引起外界重视。”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篇9

主席这次访问的时机也很微妙。一方面,这次访问打破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历来先访问朝鲜后访问韩国的“惯例”;另一方面,在抵达韩国首尔的当天,日本宣布部分解除对朝鲜的制裁,抛开美韩单独向朝鲜伸出了橄榄枝。

或许这些外交安排在时间点上存在“巧合”的可能性,但在逻辑上并非巧合,因为东北亚国际关系正酝酿新的变局。在这个大变局中,如何处理对韩国的关系,对中国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解码中韩“战略接近” 纵观22年的中韩关系发展史,“政治因素”却贯穿始终,这也是中韩“战略接近”得以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中韩关系发展历史呈现一条清晰的脉络,即“以政治破题、以经贸驱动、向政治回归”。

在7月4日首尔国立大学的演讲中,主席提到“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国、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最大留学生来源国、最大海外旅行目的地国”。这6个“最大”中有4个属于经贸领域,中韩贸易额从1992年建交之初的60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700亿美元,足以说明经贸合作在两国关系发展中的分量。

经贸合作无疑是中韩关系发展的最大亮点和最主要驱动力,但纵观22年的中韩关系发展史,“政治因素”却贯穿始终,这也是中韩“战略接近”得以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中韩关系发展历史呈现一条清晰的脉络,即“以政治破题、以经贸驱动、向政治回归”。中韩基于政治考量打开外交局面,此后经贸合作经历爆炸式增长,进入21世纪后两国关系正融入越来越多的政治元素。

中韩关系发展的“政治因素”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初。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相继破冰,让韩国意识到必须从战略上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当时的朴正熙总统特意指示韩国外交通商部在海外加强与中国外交人员的接触。全斗焕和卢泰愚任总统期间,都表现出发展对华关系的强烈意愿。卢泰愚更是把中国视为“机会之窗”,也正是在他任总统期间实现了中韩建交。

韩国主动向中国接近有两个基本动因,即应对朝鲜问题和追求独立外交。朴正熙改变对华敌视政策,当时的主要考虑是中国对朝鲜的巨大影响力。进入卢泰愚总统时期,韩国开始把对华外交与追求独立于美国的外交联系起来。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郑在浩认为,卢泰愚与其前任不同,他发展对华关系有在经济和战略上减小对美国依赖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寻求与韩国能力相称的国际地位。

从中国的角度看,发展对韩关系也有深刻的政治原因。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问题学者沈大伟认为,中国与韩国发展关系绝不仅仅因为经济原因,还有战略上的考虑。“中韩建交后,中国就意识到,如果不与韩国发展紧密的关系,那么在塑造朝鲜半岛的未来上将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力。”他还认为,发展中韩关系还可以“抵消”美韩同盟的潜在威胁,也有助于消解日本在朝鲜半岛建立稳固立足点的企图。

中韩建交之后,虽然经贸关系成为主角,但政治因素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中韩在朝核问题的互动和合作上。美国前六方会谈代表团团长希尔曾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六方会谈是他们了解邻国的很好机会,这当然对中美关系有利。但通过六方会谈机制得到强化的双边关系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中韩关系。”

中韩在政治层面的利益契合点,是两国建交以来在战略上不断接近的重要原因。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韩战略接近无疑存在着明显的“天花板”。早在卢武铉时期,韩国国内就产生了对经济上过度依赖中国的担忧。在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授戴维・亨特看来,卢武铉总统强力推动韩美自贸协定谈判,有着平衡中国崛起的明显意图。面临中国的竞争,与更大的经济体美国签订自贸协定,能够为韩国制造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韩国最近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也是这一逻辑使然。中韩战略接近的另一个限制因素是韩美同盟关系。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朝鲜半岛问题学者斯科特・斯奈德认为,中国的经济接触没有导致韩国“转向”,尽管中国提升了对韩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但单纯的经济利益还不可能压倒韩国对韩美安全同盟的认知。 东北亚新局,并非幻象

主席7月3日抵达韩国首尔的当天,日本政府宣布部分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这些外交“巧合”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印象:中国与韩国越走越近,与中韩渐行渐远的日本正在向朝鲜走近。将此解读为东北亚“力量组合”在发生变化显然站不住脚。因为中国在朝韩外交上不会追求“零和”游戏。受制于韩美同盟,韩国也不会公开与中国联手“抗日”。安倍政府拿绑架问题向朝鲜抛橄榄枝带有机会主义倾向,不可能成为日本撬动朝鲜半岛外交的支点。

不过,在东北亚“力量组合”静态的表象下,地区国家关系呈现的却是鲜明的动态特征。除了朝鲜还在一如既往地以静制动、寻求所谓外交突破外,中日韩三国以及美国之间的双边、多边关系正在经历微妙的变化。

日本与中韩两国关系同时跌入低谷,安倍政府的政治右倾以及他在历史认识问题与领土问题上的态度无疑是主要原因。但如果把视野拓展到整个后冷战时代,就可以发现日本对中韩外交同时受挫也有着“结构性”因素。冷战结束以来,中韩两国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外交影响力上,都保持着明显的上升势头。也就是说,中韩都是经济全球化、国际权力分散化的受益者。而日本则正好相反,经济实力被中国超越并且与韩国差距也缩小了,外交影响力长期笼罩在美国的阴影下。日韩经济上竞争性越来越强,互补性越来越弱。在区域经济安排中,韩国从来不是日本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地区安全合作方面,无论是安倍首次任首相时提的“日美澳印”四边合作,还是麻生时期的“自由与繁荣之弧”,都没有韩国的位置。也就是说,日本没有或者不愿意承认韩国已经上升的经济和外交影响力。

2013年3月,朴槿惠政府把韩国外交通商部改为外交部,剥离商贸谈判功能。这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韩国的外交抱负。与日本不同的是,韩国从卢泰愚政府时期开始追求相对独立的外交,之后历任政府都有着相对清晰的“中等强国”外交战略,逐步提升韩国的国际地位。在6月对中亚国家的访问中,朴槿惠积极推销其“欧亚倡议”构想。该倡议的设想之一是打造从伦敦到釜山的铁路网。对于韩国来说,没有朝鲜的合作,“欧亚倡议”的铁路网根本不可能实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朴槿惠也在开辟新的应对朝鲜问题的路径,而这条路径上合作的对象是中国和俄罗斯,而非美国。尽管奥巴马极力撮合朴槿惠与安倍会面,但韩国民众不仅不信任日本,对美国在三边关系中的角色也不满意。韩国智库峨山政策研究所今年4月的民调显示,76.6%的受访者不满美国在韩日矛盾中扮演的角色,其中有70%认为美国漠不关心或者偏袒日本。

在奥巴马政府应对中国崛起的重返亚太战略中,美国把日本定位为应对“问题”的帮手,韩国某种程度上则被简化成了“问题”本身。在奥巴马重返亚太的战略框架下,朝鲜半岛问题事实上已经被降格。奥巴马对朝鲜采取的“战略耐心”政策,实际上是在“冷冻”朝鲜核问题。

韩国延世大学教授约翰・德鲁利注意到,韩美关系的文化基础正在发生变化。他认为,对于韩国人来说,美国和美韩关系是一个“身份标签”,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对于美国人来说,韩国和美韩关系只是一个安全政策问题,而且只与一小部分人利益相关。在德鲁利看来,中美关系尽管波折不断,但双边关系的文化基础正在变得更宽而且更加多样化。“美国逐步增加的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就像一个减震器,减缓中美关系的波动幅度,而这也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 从不容忽视到不可或缺

从这次访韩以及去年6月朴槿惠访华期间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可以看出,中韩合作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外交、人文、科技等几乎所有领域,而且这些合作都在逐步机制化。对于韩国来说,中国已经从建交之前的“不容忽视”变成如今的“不可或缺”,中韩两国已经成为经济和安全的利益共同体。尽管中韩之间的政治互信以及安全合作水平还达不到美韩同盟的程度,但中国已经成功地降低了美韩军事同盟针对中国的可能性。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李淑钟称,美国在东亚的所有盟友都加深了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与此同时,它们也把与美国的军事同盟作为平衡中国军事威胁的手段。“尽管这些国家都不愿意在中美之间做选择,但它们在应对这种两难时存在某些不同。澳大利亚和日本更愿意与美国一道围堵中国,而韩国则不太愿意把针对朝鲜的韩美同盟对准中国。”

斯奈德认为,中国与邻国加强经济联系,无论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贸关系,还是通过向不稳定国家提供援助,都可以为改善中国安全环境、把中国打造为地区“不可或缺”的角色提供新的重要杠杆,也能为塑造有利于降低敌对国家威胁的地区环境增加新的筹码。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让周边国家感受到中国“不可或缺”,而不仅仅是“不容忽视”。19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东亚国家遭受冲击时日本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以求自保,中国则坚持市场开放和人民币不贬值。近年来美国在东亚地区贸易份额缩减,中国则创造地区需求,吸纳越来越多的商品。这些事实上都在构建中国“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倡导打造与东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主导建立亚投行,也是在战略设计和制度构建上夯实中国“不可或缺”的地位。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篇10

关键词:朝鲜战争;中苏同盟;冷战

近期以来,朝鲜半岛危机再起,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朝鲜半岛成为东北亚紧张和冲突的根源已有六十年。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随着中、美、俄各国新近解密公布的文献资料,国际学术界关于朝鲜战争及冷战史的研究形成了一股新热潮,提供了新观点,这些论述都对朝鲜战争背后复杂的多边关系进行了分析。朝鲜战争是中苏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中苏关系的变化,尤其是两者结为同盟也是影响朝鲜战争的重要因素。

一、:中苏同盟的缔结

朝鲜战争前,可视作中、美、苏关系的“死结”。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对中共来说,最迫在眉睫的军事行动就是,然而现实问题是中共海军空军力量十分薄弱,这对跨海作战是十分不利的,渡海作战的失利也证实了这一点,要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弱势,只能求助于苏联,但“莫斯科之行的结果,却导致了美国对台政策的大转弯”。[1](P.206)1949年底,美国政界军界对是否介入中国内战、支援政权存在争议,结果国务院的意见得到总统支持,1950年1月,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发表声明和公开演讲,宣布台湾不在美国的远东防御线之内(有西方学者认为这反而向共产主义世界发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使中国误判了美国的态度,接近苏联,[2](P.206)但这一政策是有条件的,即“中苏之间必然爆发冲突的种子”[1](P.211)将分离中苏,“其目的是要使中国的新政权不致完全倒入(前)苏联的怀抱”。[3](P.36)可是2月14日中苏同盟条约签订,冲击了艾奇逊的对台政策,美国军方立场变得更加强硬。4月至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NSC68文件)从提出到通过,其中“全面遏制”理念得到多数人的赞同,该文件奠定了美国在冷战中对苏联的整体战略。朝鲜战争的爆发推动着这份文件的实施,而中苏结为同盟也“无疑令美国进一步感受到苏联的威胁,从而大大加强NSC68文件所主张的‘全面遏制’战略的政治基础”。[1](P.216)这一新冷战战略的形成要求美国改变对台立场,改变对华政策。

与此同时,又一个制约中国发动台海战役的外部因素出现,由于斯大林在与会谈和中苏同盟条约的谈判中,在中国东北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收缩了在远东的战略利益,使斯大林对中共的忠诚和友谊产生疑虑,认为是东亚的“铁托”。[1](P.197)中苏同盟的签订把两国关系“推到了某种潜在危机的边缘”,[4](序)这从斯大林决定同意北朝鲜先采取军事行动,苏联对中共援助力度的减缓压缩可以看出。

所以,导致中共无法使用武力的不是第七舰队,“真正的和根本的原因是中苏同盟条约的缔结”,[1](P.197)因为其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也限制了台海战役的进程。

二、战争爆发:中苏同盟的影响

金日成反复向斯大林表达其速战速决完成统一大业的决心,李承晚政权也抱着类似想法。最初,中苏都反对金日成这一主张。斯大林十分谨慎,不愿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中国于1949年4月底知道北朝鲜这一主张,但当时中国首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统一大业,只是同意了朝鲜族部队回国以及对朝鲜提供防御性援助。[1](P.231-233)

但1950年1月底,斯大林突然改变主意,决定同意金日成对南方采取军事行动。其态度转变的原因,许多学者认为与艾奇逊1月12日的那篇演说有关,演说似乎也暗示了朝鲜不在美国承担其防务的西太平洋的“防御环线”内,“莫斯科则把他的演说解读为,如果朝鲜境内发生任何冲突,美国可能不会轻易介入”。[2](P.39)沈志华先生还推断:苏联因签订中苏同盟条约会失去其在远东地区的传统战略基点,即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而控制朝鲜半岛可以补救这一点,保证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1](P.190-193)柯庆生先生也推断:斯大林对可能成为铁托主义者的猜疑使得其转而支持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5](P.33-34)由此来看,中苏同盟条约签订是导致朝鲜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参战:中苏同盟的巩固

战前,与金日成在斯大林要求下进行了一次讨论,双方对美国的行动进行预判,认为无须中国派出援军。允诺“如果日本妄图介入这场战争,那么中国一定会向朝鲜提供人力和物力援助。”[2](P.39)但“在金日成看来,朝鲜的统一大业无须中国人染指”,[2](P.41)因为苏联给予了朝鲜足够的支持。战事临近,朝苏都有意绕开中国,减小其作用,彼此的信任程度很低。6月27日,朝鲜人民军发动进攻后的第三天,金日成才通报中国。这一天,因南方的全线失守,麦克阿瑟灰心丧气、萎靡不振。[2](P.46)而美国拿到了他们想要的决议,美军将以联合国的名义参战。

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局势逆转,金日成向中苏求援,斯大林明确表示不会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出兵支援朝鲜作战的责任落在了中国身上,中国最终被迫出兵朝鲜作战。但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也有必然性,从战略决策出兵的动机和目的来看,包含以下因素:第一,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断了中共完成统一大业的军事行动,刺激了和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客观上也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提供了前提和条件”。[3](P.38)第二,从斯大林那里接受了领导亚洲革命的任务,[5](P.27-37)中国对自己的近邻和兄弟党不能见死不救。第三,对中国边境安全和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4](P.322)美国忽视了中国发出介入的警告,美军越过了三八线,“一直以精通所谓东方心理学自诩的麦克阿瑟断言,中国一定不会参战”,在攻占平壤后继续北上,战火烧到了中国家门口,“一旦美军占据了鸭绿江对岸,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乃至整个国家安全就直接处于美国的威胁之下”。[3](P.40)第四,维系中苏同盟关系以保障新生中共政权的巩固。[1](P.252)如果拒绝入朝作战,“刚刚缔结的中苏同盟关系势必受到影响,新中国所指望的经济援助和安全保障也不会如期到来”,[1](P.252)中国出兵朝鲜,为社会主义阵营守住了东北亚前沿阵地,是一种对苏联实现其远东战略利益的支持。此后,中共获得了斯大林的信任,1950年至1953年战争期间,中苏在重大战略性决策方面表现出一致性,中国获得了苏联的军事援助和大规模经济援助。[1](P.252-290)从此意义上来说,朝鲜战争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

四、延迟的谈判:中苏同盟的捆绑

1951年1月11日,联合国提出包括解决及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的停火提案,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这被认为是中国错失了停战谈判最有利的时机,其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4](P.444)在中国拒绝了联合国议案后,多数国家的立场转向不利于中国,造成了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孤立地位。美国政府对台政策愈加强硬,随着战争的拖延,两岸的统一更加困难。其结果是在西方国家看来,中苏之间关系确是铁板一块,中国被苏联牢牢捆绑在冷战的战车上。

中国政府拒绝联合国提案的原因,表面原因是不接受其中“先停火后谈判的”方式,而真正的原因沈志华先生认为是认为还没有到停战谈判的时机,战争初期取得的军事胜利使确定了一个超越中国现实能力的政治军事目标。[4](P.440-448)有学者则认为:拒绝的深层次原因源于苏联政府向其驻联合国代表团发出的不同意朝鲜停火的强硬指示。苏联希望朝鲜战争能持续下去,把美军牵制在远东以减轻西方集团在欧洲对苏联造成的压力。而在领导与被领导的色彩浓厚的结盟政治下,中国在涉及朝鲜问题的国际事务上与莫斯科保持一致,要考虑联合国提案是否满足苏联的条件,不会和苏联有实质性分歧。[6](P.1-8)而在6月以后停战谈判延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当时中国依靠苏联供应来重新武装中国军队,中国政府担心因朝鲜战争结束使得需要三年期限完成的苏联武器供应减少或中止,这种状况对中国在停战谈判结束阶段的立场发生了重要影响。[7](P.28-41)

朝鲜战争极大提高了中共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威望和影响,开始挑战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中国不再是美苏冷战的缓冲地带,“在亚洲的冷战对峙中,中国即将取代(前)苏联,站到社会主义阵营东方战线的最前沿”。[3](P.52)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以苏联盟国的角色加入冷战,其结果无疑是把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推到了太平洋西海岸”,[8](P.172-208)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以此为契机,美国在对台湾政策逐渐强硬的同时,加快了对日媾和步伐,日本成为“堡垒”。苏联拉拢中国和朝鲜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战线,美国把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纠集在一起,构筑了东亚的共同防御体系,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至今影响着有关各国的相互关系。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东北亚力量结构发生巨大变化,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交战方签署的《停战协定》催生的朝鲜半岛安全机制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东北亚地区军事对抗性进一步加强,虽然全球范围冷战结束,但朝鲜半岛并没有走出冷战这一历史进程,当前的朝核危机正是冷战遗留的后果,半岛新安全保障机制的构筑仍需多边参与。

参考文献:

[1]沈志华.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 1945-195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M].重庆:重庆出 版社,2010.

[3]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

[4]沈志华.、斯大林与朝鲜战争[M].广州:广东 人民出版社,2013.

[5]沈志华.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主导权 的转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6).

[6]邓峰.试论朝鲜停战谈判的缘起――兼谈结盟政治 对中国外交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