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一致十篇

时间:2023-03-22 15:28:25

协商一致

协商一致篇1

甲方名称:

乙方名称:

丙方姓名: 身份证号码:

年 月 日甲方同丙方签订了劳动合同,丙方作为劳务派遣工被派遣到乙方处工作,由于 。根据甲、丙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相关条款,经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同意,自 年 月 日起,解除甲方与丙方之间存在的劳动合同;

二、甲、乙方同意支付丙方工资薪酬和社会保险费用至 年 月 日止,相关费用由乙方承担;

三、甲、乙方同意支付丙方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丙方同甲方存续劳动关系期间的经济补偿金、待通知金等共计: 元,相关费用由乙方承担;

四、甲、乙、丙三方确认在签订本协议书后,终止劳动合同所约定的一切权利义务。丙方自愿放弃因上述劳动合同履行及解除所产生的其他一切权利,并确认甲、乙、丙三方之间已不存在任何劳动争议或纠纷(包括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及解除后,三方应履行的所有义务等);

五、丙方承诺与甲、乙方劳动合同履行及解除等事宜就此终结,丙方不向甲、乙方提出其它任何异议或要求。丙方不得以劳动合同的履行及解除为由,采用仲裁、起诉等方式主张权利;

六、本协议经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协议生效后,三方均不得反悔,违者将承担因违约而产生的全部经济责任;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丙方(盖章):

乙方签字:

协商一致篇2

于2001年12月27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规定,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双方均有权进行处分。因日常生活需要而作出处分决定的,任何一方的决定即当然地代表双方的共同意思表示。非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对共同财产进行重要处理时,双方应协商一致。

这个司法解释还规定,如果对方有理由相信夫或妻的表示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者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这一规定有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利

协商一致篇3

变更劳动合同注意事项

1、必须在劳动合同依法订立之后,在合同没有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的有效时间内进行。

即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已经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如果劳动合同尚未订立或者是已经履行完毕则不存在劳动合同的变更问题。

2、必须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即劳动合同的变更必须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的同意。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是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也是其变更应遵循的原则。劳动合同关系,是通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而形成的,其变更当然应当通过双方协商一致才能进行。劳动合同允许变更,但不允许单方变更,任何单方变更劳动合同的行为都是无效的。

3、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劳动合同变更也并非是任意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的变更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4、变更劳动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经协商后对劳动合同中的约定内容的变更达成一致意见时,必须达成变更劳动合同的书面协议,任何口头形式达成的变更协议都是无效的。劳动合同变更的书面协议应当指明对劳动合同的哪些条款作出变更,并应订明劳动合同变更协议的生效日期,书面协议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生效。

5、劳动合同的的变更也要及时进行。

如果应该变更的劳动合同内容没有及时变更,由于原订条款继续有效,往往使劳动合同不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从而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当事人一方得知对方变更劳动合同的要求后,应在对方规定的合理期限内及时作出答复,不得对对方的提出的变更劳动合同的要求置之不理。因为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六条和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如果用人单位经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则可能导致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形

1、根据本条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即可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这就是说:首先,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达成的协议,当然也可以协商变更;对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只要是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而达成的,都可以经协商一致予以变更。其次,对变更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应当采取自愿协商的方式,不允许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未经协商单方变更劳动合同。一当事人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任意改变合同内容的,在法律上是无效行为,变更后的内容对另一方没有约束力,而且这种擅自改变合同的做法也是一种违约行为。再次,劳动合同的变更只是对原劳动合同的部分内容作修改、补充或者删减,而不是对合同内容的全部变更。对劳动合同所要变更的部分内容,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后,必须达成一致的意见。如果在协商过程中,有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同意所要变更的内容,则就该部分内容的合同变更就不能成立,原有的合同就依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在变更过程中必须遵循与订立劳动合同时同样的原则,即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2、根据本法第四十条第三款的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在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由此可以确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是劳动合同变更的一个重要事由。

所谓“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是指:

(1)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已经修改或者废止。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必须以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前提。如果合同签订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发生修改或者废止,合同如果不变更,就可能出现与法律、法规不相符甚至是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导致合同因违法而无效。因此,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而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

(2)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用人单位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根据市场变化决定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者生产经营项目等。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根据市场变化可能会经常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者生产经营项目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工种、产品生产岗位就可能因此而撤销,或者为其他新的工种、岗位所替代,原劳动合同就可能因签订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更。

(3)劳动者方面的原因。如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劳动能力部分丧失、所在岗位与其职业技能不相适应、职业技能提高了一定等级等,造成原劳动合同不能履行或者如果继续履行原合同规定的义务对劳动者明显不公平。

(4)客观方面的原因。这种客观原因的出现使得当事人原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这时应当允许当事人对劳动合同有关内容进行变更。主要有:①由于不可抗力的发生,使得原来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可能或者失去意义。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所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等。②由于物价大幅度上升等客观经济情况变化致使劳动合同的履行会花费太大代价而失去经济上的价值。这是民法的情势变更原则在劳动合同履行中的运用。

劳动合同变更要符合法律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保执一份。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

风险影响:

劳动合同变更更应符合法律规定,否则即属于违法行为,一旦发生纠纷必将面临败诉的风险,如果给劳动者带来损失的还要承担赔偿责任。

应对策略:

劳动合同变更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对劳动合同内容作部分修改、补充或者删减的法律行为,企业在进行劳动合同变更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变更劳动合同必须在劳动合同依法订立之后,在合同没有履行或者没未履行完毕之前的有效时间进行。

2.变更劳动合同必须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即劳动合同变更必须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的同意。

3.变更后的劳动合同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4.变更劳动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5.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应交付劳动者一份。

协商一致篇4

甲方:________乙方:________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共同促进发展的原则,就________事宜,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牵头完成搭建平台的基本工作,完善规章制度的制定。

2、甲方帮助乙方争取配套服务境等支持,协助解决乙方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3、甲方支持乙方与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与合作。

二、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有权在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管理制度的构架下,参与事务,享有表决权和监督权。

2、乙方有义务执行双发所达成的决议,遵守章程;维护彼此的合法权益。

3、乙方应充分利用双方所搭建的平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

三、其它

1、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欲变更、解除本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口头无效;解除协议需提前一个月向对方提出;

2、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未履行本协议条款,导致协议不能履行、不能完全履行,对方有权变更、解除协议,违约方要承担违约责任。

3、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友好协商的原则另行约定,并以备忘录或附件的形式体现;本协议的备忘录或者附件与本协议拥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4、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本协议自双方代表人签字认可之时起生效。

甲方代表:________签署时间:________

乙方代表:________签署时间:________

战略合作协议范本二甲方: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

鉴于:

甲、乙双方理念相通、文化相近,在房地产及商业领域分别拥有各自的资源与优势,并致力于在中国铁建国际城商业广场中国铁建国际城商业广场项目的商业合作,共谋发展,经双中国铁建国际城商业广场方友好协商,决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框架协议如下:

一、合作原则

1、信息共享原则甲、乙双方应加强日常交流、联系,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加强在商业项目拓展等方面信息的沟通、交流,互通有无、互相支持。

2、优势互补原则双方一致同意,在合作过程中,充分根据各自的专业优势,以及在商业领域的技术、管理、品牌优势,加强合作。

3、诚实守信原则双方一致同意,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应当诚实有信、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同时,双方应对合作中有关保密内容,恪守成约、严格保密。

4、并立双赢原则。双方一致同意,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尊重对方诉求,保持双方品牌并立,实现双方利益兼顾,共同发展。

二、合作方式为建立双方的紧密合作关系,并在房地产开发运营方面取得成绩。双方确立在商业房地产开发经营领域合作方式如下:

关于中铁国际城商业广场项目的商业合作:

中铁国际城商业广场项目的商业合作待甲方物业规证条件成熟时,甲乙双方再次根据各自的商务条件进行磋商,在同等条件下,乙方可享受 比行业内同类品牌和知名度商家更优惠的商务条件,实现双方全面战略合作。

关于商业项目拓展支持

甲、乙方在长三角等对方重点发展区域进行项目拓展时,应加强交流;对于有可能合作的项目,双方应共同开展商业市场研究、项目定位等工作,以确定是否以商业合作方式共同参与商业项目的开发、运营。

三、保密及其他

1、本协议内容以及合作方案实施过程中,双方及双方参与的人员应严格保密,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透露合作的任何内容、细节以及进程,法律法规以及申报、批准必需的除外。

2、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盖章后生效。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

代表签署:________________代表签署: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时间: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战略合作协议范本三

甲方: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负责人:________

战略合作协议范本三鉴于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目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第一条双方基本情况

(一)甲方

致力于为机构和高净值财富人群提供资产配置规划和为有融资需求的客户提供整合融资解决方案。已成功与数十家活跃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数十亿受托资金,设计与提供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为数十家融资方设计并完成实施融资解决方案;为机构和高净值财富人群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管理目标。

(二)乙方

面向整个金融市场筛选优质产品,进行严格的产品品质控管及金融供应商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精英人士的全套财富管理方案的提供者,为客户提供包括财务诊断、理财规划、产品分析、市场追踪、财商教育等在内的高端私人定制理财服务。第二条合作原则

(一)平等原则。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签署本协议,协议内容经过双方充分协商。

(二)长期、稳定合作原则。双方的合作基于彼此充分信任,着眼于长期利益,双方致力于长期、稳定的合作。

(三)共同发展原则。本协议旨在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条件开展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四)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业务创新,共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金融服务,推动双方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诚实守信、市场化原则。双方恪守本协议中所作之承诺,确保双方的共同利益,具体合作事项应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第三条合作内容、方式

(一)产品设计

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共同设计与开发金融产品。

(二)财务咨询服务

甲方在同意接受乙方委托的情况下,对乙方的产品进行分销;乙方在同意接受甲方委托的情况下,对甲方的产品进行分销。

(三)其他业务合作

甲乙双方在品牌推广、客户服务与调研、产品营销、人才培训等各个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

第四条合作机制

(一)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一方及时向另一方提供产品设计、产品动态等方面的资料和信息。

(二)双方各自指定具体牵头机构,负责日常协调、传达、布置、汇总、反馈和跟踪有关事宜。

第五条附则

(一)双方约定:本协议内容,以及在双方具体合作过程中可能相互需要提供专有的具有价值的保密信息,未取得提供方事先书面同意前提下,须各自遵守保密义务,不以任何理由或目的向第三方披露(各自的咨询顾问、人除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除外

(二)本协议为双方战略合作的框架性协议,在开展具体合作业务时,另行商洽签订具体合作协议。

(三)本协议自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本协议正本一式肆份,双方各执贰份,法律效力均等。

(四)本协议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一致,所商定事项仅作为双方今后业务战略合作的意向文本,不构成协议双方互相追究违约责任。

协商一致篇5

关键词:多属性决策;直觉模糊集;信息协商;淘汰选择法;组合服务

中图分类号:C934;TP393.0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21(2015)03-0134-08

引言

Web服务环境下,各服务提供商通过公共注册中心进行服务注册,由服务中介或者服务选择平台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服务选择,服务类型与服务数量都具有海量的特点。当前,电子服务提出了组合服务提供,即根据用户需求,在海量资源池内选择多个服务形成组合服务提供给用户。组合服务的功能全面性能有效满足用户对多种服务的整体需求,从而能吸引并留住更多客户(Anane&Chao,Li)。在此背景下,如何从众多服务中快速有效地识别和选择出最适合用户需求的服务已逐渐成为网络服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服务选择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选择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因此,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目前大多文章从人工智能搜索,优化软件算法等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如采用基于关键词和基于语义的服务匹配方法研究,基于系统协作流程的优化选择计算方法。但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和不确定性,大量评价信息属于感知信息,大多指标评价难以用精确的数据来度量,加上用户对服务功能指标偏好不确定性,使得依赖关键字的智能搜索匹配策略容易出现语义信息不足,造成查找精确度不够的问题,难以保证服务的性能和质量。

由此可见,评价信息的感知性特点决定了服务选择不能单纯地从智能搜索查询方式进行,应加强与用户的及时互动联系,基于用户的各种需求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服务,如陈福集'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概念引入到电子政务系统中,构建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现实中,传统面对面谈判模式目前也已广泛运用于互联网。例如,在著名的易趣网拍卖网站,平均l天就有近4000笔订单是在买卖双方的谈判下实现的(C.K.Ke.J.Y.Su.2012)。类似的,网络“服务协商”作为一种模型技术被提出,如Chhetri,Mohan Ba-ruwal等基于的协同协商体系结构进行了网络服务协议原型讨论;王立,袁亚兴等基于QoS的工作流进行了协商模型设计,该模型通过创建协商建议以最终实现Web服务请求与服务参数匹配。Ke和Su基于生活和商业中的网络现实信息协商谈判方式论证了此类方法的有效性,认为该模式能综合实现各方利益的过程。网络服务协商模式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重视,利于服务选择的开展,但研究大都停留于原理或模型,未对如何通过具体协商以实现服务选择做出详细讨论,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进一步分析研究。由于Web服务环境下的服务选择是一种基于QoS感知模式的选择,具有感知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因此本文综合运用直觉模糊集理论和淘汰选择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 QoS感知服务选择问题

1.1 Web服务形式化描述

Web服务是通过创建一个服务信息注册的WSDL文档订阅或OWL-S的服务简介对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进行广告式的宣传,主要体现于服务的注册和发现中心( UDDI)或其它Web服务注册中心,如ebXML。在经典的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体系中,服务推荐组件一般与服务发现组件协同工作。若用户给出服务请求,服务发现组件会从服务注册中心检索出一组功能等价的服务,然后通过服务推荐组件选出一个最适合当前用户的服务提交给用户。如果能对Web服务进行更加完整地描述,那么为用户提供的Web服务推荐选择将更加可靠有效,因此增加了有关QoS描述信息,对原有WSDL进行了扩展。模型如图1所示:

为了实现Web服务查询,本文对用户的需求服务进行抽象,创建用户需求服务抽象模型US(User Service)。用户需求服务抽象模型由用户的需求所决定,简要陈述了用户所需要服务的特征,其形式化的定义为一个三元组:US=(SN,SD,QoS)。其中,SN表示用户需要查找的Web服务的名称,SD和QoS分别表示用户需要查找的Web服务的文本描述和QoS度量。通常,Web服务的功能和行为都能通过准确的语言描述进行定义,服务推荐通过系统对服务的描述进行准确匹配或可替代匹配,过滤出满足功能的服务集合。因此,服务推荐关键取决于QoS度量。

QoS是一个可扩充向量,可从不同角度对服务的质量进行度量,一般的服务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随着SOA的推广,公共注册中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功能等价的Web服务,即给出某具体服务领域所需的功能单元特性描述(抽象服务)时,多个符合该特性描述的服务(具体服务)会同时出现,且一个抽象服务和对应的所有具体服务在功能上是等价的。因此,选择区别主要取决于非功能指标,因此服务选择实质是非功能性指标的综合选择。

1.2 QoS感知评价指标

在众多非功能性指标之间也存在效益导向和成本导向的矛盾,比如对带宽和可靠性而言,占用带宽越小越好,而宽带越小可靠性则会降低。因此关键指标选择及度量在QoS服务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Parasuraman,Zeithaml and Berry提出了SERVQUAL模型和web服务非功能属性指标体系,提出Web服务的关键指标,包括服务费用,响应时间、可用性、可靠性。

由于服务环境的动态性,使得QoS具有内在不确定性,实际运行中的Web服务性能经常呈现不确定性;另一方面,Web服务环境下的选择是一种基于QoS感知的服务选择,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一般比较主观,一般用经验、信任、感受和安全等方面语言描述,使得服务提供者很难理解顾客是如何感知和评价服务质量的(Zeithaml),从而出现了用户的QoS体验和服务注册中心描述的QoS信息有一定差距。考虑到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对相同Web服务在不同时刻或组合场景中QoS指标数值的波动给予体现,综合通用性原则,本文对QoS评价指标进行模糊区间型的描述。

(1)服务费用(C):每次调用服务所必须支付的相关费用。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服务次数和维护费用的不确定使得服务费用不能具体化。服务费用可描述为[CL,CU]

(2)响应时间(T):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递送服务所花的时间,因网络时延和拥挤堵塞影响会导致往返通信的时间偏差。响应时间可描述为即[TL,TU]

(3)可用性(A):服务是否已就绪并可供使用的可能性。可用性因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其具有不确定性。较大的值表示服务一直可供使用,较小的值表示无法预知在某个特定时刻服务是否可用,其评价主要是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来获取的。可用性的描述方式为[AL,AU]

(4)可靠性(R):衡量获得安全、可靠服务的可信程度。一般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获取,由于不同用户具有不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指标的波动情况。可靠性可描述为[RL,RU]。

2 信息协商的组合服务选择流程

传统服务选择总体思路可以描述为:面对用户的服务请求,首先分析用户的服务需求,将其抽象为需求集合,然后根据需求集合依次在服务组集合和服务流程集合中进行功能匹配,找到满足需求的服务并形成抽象服务描述,进而综合考虑用户的QoS需求,为每一个抽象服务选择一个具体服务,以此形成最后服务选择结果。因为每个抽象服务对应服务池内一个或者多个功能相同的具体服务,服务节点按照一定的流程结构组合而成,所以整个服务选择过程为流程整合过程。Ke,Su通过实例分析法详细阐述论证了实现最优服务选择必须通过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Huang,Liang等也认为服务选择过程就是往返谈判过程。

基于谈判的信息协商选择是从用户个性化需求角度出发,体现双方互动过程,希望通过信息形式进行提议协商,并最终或者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协定或在协商过程中终止协商。概括为:服务请求者向服务提供者发送服务访问请求,访问请求通过指标访问控制模块进行访问控制决策,如果请求被接受,则进入系统的协商服务模块。此阶段,协商服务从接收到的SOAP消息中提取出请求服务的参数信息,如果参数信息与Web服务请求者所请求的服务参数不匹配,协商服务创建协商建议,并将结果返回,服务请求者以此为判断依据,由此双方展开具体协商过程,如图2。

消息提交一拒绝消息一提议消息…,如此往返过程可知,上一轮协商建议能否实现会直接影响影响到下一轮的行动,从而影响最终选择。如,上一轮协商建议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时,将通过下一轮的调整行动以逐渐接近可接受的满意服务。协商建议目的在于帮助服务用户快速选择其满意方案,这需要基于信息协商过程中对备选服务产生的知识信息库,通过系统的实时交互,加上系统的评分与过滤反馈机制的辅助,即呈现了在一定服务域下,随着个性需求不断出现,满足用户需求的备选服务越来越少,体现了非优服务逐步被淘汰的过程。可见,满意服务是通过多次协商调整改进或过滤掉不需要候选服务等一系列协商环节的综合整理结果。基于此分析,根据客户与服务提供者的协商,组合服务实现过程包括三大环节。

(1)协商建议:以服务组合资源过程的参数匹配优先度组成一个服务选择顺序。令CES表示一个服务集,包括组合服务过程中每一步的最优排序,如:step{1..N}.eSrankl∈CES.

CES={stepl・eSrankl ,step2 ,eSrankl ,"',step N・eSrankl}

(2)调整选择:用户通过与商务服务提供商的协商谈判,通过对备选服务的调整或过滤掉不满意的候选服务改变其初始排序。用户也可能从不同的消费角度重新调整CES某些不满意的服务。例如,通过改变排序,调整第一步与第二步的位置关系,得到的组合服务CES如:

CES={step2・eSrankl ,stepl ,eSrankl ,"',step N・eSrankl}再通过删除不需要的服务,例如,去除step2.eSrankl,我们得到的复合服务CES如下:

CES={stepl・eSrankl,null,…,step N・eSrankl}

再更换非优服务,例如,step2・eSrank3取代step2・eSrankl,通过用户与服务提供商的协商得到了其他的备选组合服务,如下:

CES={stepl・eSrank2, step2, eSrank3,…,step N・eSrankN}

(3)服务组合确定:历经多次协商调整,用户可从综合服务的CES中确认产生一组满意的服务。

由此,通过组合服务过程的三个环节后,实现了最终的组合服务选择,该选择过程充分体现的用户的各种可能需求,可有效提高用户满意度。

3 信息协商组合服务选择实现方法

鉴于服务选择过程是对备选服务逐步淘汰的决策过程,即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原则,以最优服务为目标。本文基于QoS感知指标的犹豫不确定,运用考虑犹豫度的直觉模糊集,通过淘汰选择法ELECTRE(Elimination et Choice Translating Reality)对该问题进行选择。根据直觉模糊集,定义了一致性集、非一致性集和犹豫集,三类集合的定义弥补了传统ELECTRE法计算一致性矩阵和非一致性矩阵时,对部分信息直接舍弃造成信息丢失的缺点。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动态协商:该方法可基于整个服务池,依据某种准则对各种指标信息进行组合,从而逐渐缩小备选范围,易于协商有针对性进行。

模糊信息:该方法考虑了用户在选择过程中的模糊QoS偏好或语言表达等模糊性问题。

服务排名:该方法可根据一致性和非一致性的测量,基于理想需求对各备选服务进行参数评级下的协商调整,并最终实现其综合排名。

3.1 问题描述

Web服务涉及多个QoS指标,无论是从一组可选服务中选取一个服务,还是从多组可选服务中选取资源组合,都需要综合考虑每个QoS指标对需求用户的影响,这是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multi-criteriadecision making)。假设一个组合服务A={A1,A2,…,An},每个服务类Ai中都包含m个功能指标相同但指标值不同的服务Ai={Ai1,Ai2,…,Ain},每个候选服务的QoS指标值可用向量O={o1,o2,…,on}表示,指标值决定了该指标质量的大小。根据服务选择的最优原则,将所选服务或组合服务的描述QoS指标进行比较,建立优序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

3.2 直觉模糊型QoS决策矩阵构造分析

由于QoS指标值的单位或范围不尽相同,以及指标之间的冲突性问题,需要对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归一化处理。无量纲归一化处理后,每一指标的取值都为[0,1]区间上的无量纲点。[0,1]区间只能对其满意或不满意程度进行刻画,不能考虑用户的犹豫程度。此外,因决策者(用户)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大量的数据与区间值数据不容易进行评估,因此可将决策者(用户)提供的不完整,或丢失的信息数据转化为直觉模糊数据,使得决策结果就更加可靠。直觉模糊集的概念是Atanassov于1986年提出的,该集同时考虑了隶属度、非隶属度和犹豫度这三方面信息,能对QoS感知的服务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进行有效刻画。

直觉模糊集定义如下:若X上2个映射μA:x[0,1]和VA:x[0,1],使得x∈XlμA(x)∈[0,1]和x∈XIvA(x)∈[0,1]并满足条件:0≤μA(x)+VA(x)≤1则称μA和VA确定了论域X上的1个直觉模糊集A。定义μA(x)、VA(x)和πA(x)为元素x属于A的隶属度、非隶属度和犹豫度。可知πA(x)=1一μA(x)-VA(x),πA(x)∈[0,1]。

此外,Atanassov对于任意2个直觉模糊集A和B的运算关系进行规定:

(1)相等关系(A=B):如果VX∈X,有μA(x)=μB(x)且VA(x)=VB(x);

(2)包含关系(ACB):如果Vx∈X,有μA(x)≤μB(x)且VA(x)≥VB(x);

(3)距离公式:

众多学者已证明IFS理论在数学上是等效的区间值模糊集理论(IVFS)(Deschrijver&Kerre,2003;Dubois,Cottwald,Hajek,Kacprzyk,&Prade,2005;Montero,Gomez,&Bustince)。构造与区间值数据相对应的直觉模糊矩阵,需对隶属度和非隶属度收集评价数据,隶属度与非隶属度之和必须小于或等于1。因区间型可映射为直觉模糊数,可得:即:

其中,

3.3 直觉模糊型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类型

淘汰选择在计算一致性矩阵和非一致性矩阵过程中的信息作为隶属函数和非隶属函数确定直觉模糊集能完整地表达评估信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文利用直觉模糊理论的得分函数、精度函数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一致性与不一致集。

对于方案集中的每对方案Ak和At,指标集J={l,2,3…n}被划分成两个不相交的子集Ckt和Dkt,前者由Ak不劣于At的指标组成,称一致性集;后者由Ak劣于At的指标组成,称非一致性集。即,基于直觉模糊集原理,Chen和Tan(1994)提出了评估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得分函数S(x),设x=为直觉模糊集的值,隶属度μ∈[0,1]、非隶属度Vx∈[0,1],μx+vx≤1,x的得分值为:S(x)=μx-vx,其中S(x)∈[-l,1]。另外,Hong and Choi提出了评估x的精确值函数H:H(x)=μx+Vx,其中H(x)∈[0,1]。得分值越高表明越好,精确值越高表明犹豫程度越低。由此可知,隶属度、非隶属度和犹豫度之间的大小决定了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强弱程度,细分为三类一致性集和三类非一致性集。一致性集中

3.4 综合优势矩阵度量

基于不同类型的一致性与不一致集,通过与正理想点与负理想点距离概念构建一致性优势矩阵和非一致性优势矩阵,将以此为基础进行方案的综合优势度度量,从而确定最终方案的选择。

一致性指数:表示某方案与其它方案的相对优势度,与评价方案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直接相关,即等于各相关指标的权重总和。Ak相对于Aj的一致性指数表示为:

式中,和w分别是强一致性,中一致性和弱一致性权重,ωj是指标权重。g*为gkι的最大值,表示正理想点,gkι值越高表示Ak越优于Aι。由此可得一致性矩阵G=(gkι)mxn。

非一致性指数:表示某方案与其它方案的相对劣势度。Ak相对于Aj的非一致性指数表示为:

式中,根据不同类型的不一致集,分别为是距离公式。h*为hkι的最大值,表示负理想点,hkι值越高表示Ak越劣于Ak由此可得非一致性矩阵H=(hkι)mxn。

一致性优势矩阵:基于与正理想方案距离最近越优的原理,在一致性指数基础上进行优势矩阵整合,令其为K=(Kkι)mxm,其中,

kkι= g*-gkι

(6)表示各备选方案与正理想方案的分离程度,Kkι值越大表示Ak越劣于Aj。

非一致性优势矩阵:基于与负理想方案距离最远越优的原理,在非一致性指数基础上进行非优势矩阵整合,令其为L=(ιkι)mxm为,其中,

ιkι=h*hkι

(7)表示各备选方案与负理想方案的分离程度,ιkι值越大表示Ak越优于Aj。

综合优势矩阵:根据一致性优势矩阵K和非一致性优势矩阵L确定综合优势矩阵,各备选方案距离的正、负理想点可以计算排序。令其为R=(rkι)mxm,其中,表示与理想方案的相对接近度,rkι值越大表示Ak相对于Aj更接近正理想点的同时满足更远离负理想点,也即,Ak优于Aj。

4 实例分析

本文方法已初步运用于福建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需求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该企业需要对其信息化软件系统的某服务项目进行拓展开发,由于受到技术、设备、人员和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很难完全依靠自身条件独自完成一些新服务的快速开发,需外部资源协作完成。利用Web服务平台资源搜索匹配引擎,得到符合各功能性要求的待选服务提供方分别为:(COMl)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COM2)福建南威软件工程发展有限公司,(COM3)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COM4)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COM5)福建榕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服务优选过程如下:

(1)根据QoS关键指标分析,建立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

(2)对待选服务评估指标进行区间QoQ模糊集评估,同时给出对应指标权重。根据原始数据来源的不同,通常有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结合赋权法三类。由于QoS感知的主观性强,本文以主观赋权法为例来说明。

(3)建立评价指标矩阵并进行规范化处理,将以上服务待选资源评价指标参数表转化评价指标矩阵,如表1所示。

(4)根据本文提出的信息协商下的直觉模糊的淘汰法对服务进行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Step 1 根据备选服务数据信息,构建具有评价信息决策矩阵。结合将归一化的模糊评价值(表1)和式(1),构造用户对备选服务xj(j=1,2,3,4)关于指标Oi(i=1,2,3,4,5)的直觉模糊集,具体可由下面的直觉模糊集决策矩阵F给出:

Step 2 应用式(2)和(3),区分不同程度的一致集合和不一致集合。

Step 3 应用式(4),计算并确定一致性矩阵G,对应权重已由用户给定分别为

Step 4 应用式(5),计算并确定非一致性矩阵H,

Step 5 应用式(6)计算并确定一致性优势矩阵,

Step 6 应用式(7)计算并确定非一致性优势矩阵,

Step 7 应用式(8)计算并确定综合优势矩阵,

Step 8 确定最终方案的选择顺序。通过

Tl=0.4905, T2=0.4738, T3=0.689, T4=0.602, T5=0.6845

所有备选方案都可通过Tkk =1,2,3,4,5进行从大到小排序得到最终各方案的优劣排列为T3T5T4T1T2。若用户对此推送的最优推荐方案有异议,可进行任意反馈沟通,web平台将根据用户反馈意见用类似方法进行方案的有效调整,以实现用户满意需求。此外,基于信息协商组合服务选择方法,服务选择结果可以是一个服务,也可以是由多个服务形成的组合服务。本实例分析只包含了一个服务节点的选择流程。

协商一致篇6

【关键词】中国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形式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协商民主是代议制民主政治解决政治分歧与社会矛盾有效的公众参与形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路径选择。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①因此,界定并设计协商民主发展新路径,对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与解读

协商民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西方代议制选举民主的补充与支持。中国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西方民主理论合理成分和我国民主实践经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形式。在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较为成熟的协商形式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公共政策听证会、民主恳谈会和社区会商会等。

中国协商民主的功能:一是有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协商民主在征求不同群体意见的基础上,以谈判或妥协的方式推动公共政策最优,实现利益均衡,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有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协商民主作为政府治理的有效形式,对于转变政府运行机制,提高政务水平,增强人民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有助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政府决策机构要全面了解社会各主体的利益要求,就必须对社会各阶层、集团和个人利益进行及时、全面的维护与协调;四是有助于稳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发展协商民主,能够有效汇聚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意见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政府决策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中国协商民主面临的发展困境及成因分析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协商民主区别于西方协商民主独特的优势特征和强大生命活力之所在。但目前,中国协商民主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层面上都面临一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商民主的发展。

理论自身混乱,观点存在分歧。理论自身混乱、难以形成统一观点是制约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首要因素。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成熟的民主理论能如实反映一个社会的现实状况,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民主政治健康发展。在社会实践领域,党和政府针对协商民主展开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的意见》、《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等文件,不仅肯定了协商民主的存在价值,还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理论。但中国协商民主仍然处在发展初期,还有很多理论问题存在争议或需要解答,如:欧美国家协商民主理论是否已发展为民主理论的主流,民主实践是否正向协商转型;中国协商民主是否能够发展、壮大,如何与西方协商民主相互区分;中国权力话语体系下,究竟如何定义协商民主及其与选举民主的关系等等。

思想观念滞后,协商主体弱势。协商民主参与主体的民主观念和力量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协商民主目标和价值能否最终实现,而且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终实现。“中国现代化历程表明,中国走向现代化屡受挫折的‘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②在我国民主政治实践中,臣民文化、官本位、权利依附等封建思想观念依旧禁锢着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导致民主文化淡薄、民主精神缺失、参与主体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在协商民主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协商参与主体自身素质水平与协商要求不匹配;协商参与主体遴选范围受限,涵盖主体不全面;协商主体参与意识滞后,参与动力不强。最终导致部分协商程序和机制混乱、协商结果流于形式,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主动性降低,政治话语权削弱,弱势地位倾向化严重,严重制约了中国协商民主发展和内在功能的发挥,阻滞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步伐。

具体协商缺失,面临平等危机。权力格局和协商参与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协商民主结果的重要因素。博曼认为:“对话是一种特定的联合性活动,有着协商必须的独特特征。”③中国协商民主强调协商参与主体的理性、自由和平等,但在协商民主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政府部门始终掌握着非制度层面的协商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协商程序有失理性、协商主体依赖政府责任感缺失、部分协商结果流于形式。虽然人民政协的主题强调民主和团结,但在协商民主概念和理论实践过程中,政协协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参与协商、表达利益途径,更多地体现为统治策略和政治工具。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层面最重要实现载体在协商实践中随意性较强,没能发挥其应有作用,部分政党机关、政府部门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参政党、政协各界别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协商,各协商界别“等、怕、靠”等消极现象普遍存在,特别实在地方基层协商民主中,大多协商完全是政府主导制定,参与协商公民的意见和建议被搁置,协商讨论成为形式,协商程序成为走过场、打幌子,“多数情况下,协商表现为控制、预定的决策或者并不真实的一致同意”④,造成中国协商民主效率低下。

协商机制单一,缺乏法律保障。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冲突增多,多元利益格局尚未稳固,且封建社会历时较长,民主根基较薄弱,作为社会“减震器”和“稳定剂”的协商民主受单一的运行机制制约,难以发挥其功能。在协商民主实践中,灵活多样的协商形式与单一、计划协商机制之间的矛盾,导致协商民主程序非制度化、规范化、协商效果微弱以及我国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缺陷都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协商民主的法律约束力,势必失去中国协商民主的应有效果。虽然在学界协商民主理论已成为探讨民主政治的主流,确保政府权力来自人民和保护人民权利的最重要手段依旧是选举民主,但选举民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协商民主发展。近年来,官方出台一系列文件明确国家制度层面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原则、形式、内容、程序等,但在非制度层面的协商民主仍停留在执政党纲领、国家政策层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公平正义脆弱,实际效应失真。现阶段,协商民主机制混乱和参与主体内部力量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构成了羁绊中国协商民主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隐患。罗尔斯认为,社会分配在个人之间的差异应遵循“最少受惠者保护原则”,即不以损害社会中境况最差的人的利益为原则。⑤公平正义不仅是中国协商民主赖以发展的基石,而且是推动其运转动力的源泉。但在协商过程中,公平正义屡遭挑战,其权威性受到质疑,发展遭遇瓶颈。具体表现为政协涵盖主体不全面、界别设置不合理、界别间地位不平等等,“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占据主体,“平民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难以参与其中、影响微弱,导致公平正义无法真正落实,公共政策的制定必然会牺牲或忽视弱势群体利益。在我国协商民主实践中,无论是政治协商制度还是基层和群众自治制度协商群体都只具备协商权和参与权,却没有最终决定权,导致非制度层面协商结果最终都是以政策决策部门为主导。加之上下不一官僚行为和片面追求政绩的观念,都造成了协商结果真实性降低,甚至导致其与协商民众真实意愿相背离。

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发展中国协商民主的过程中,我国必须理性对待中西方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差异和阶段差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合理界定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

普及民主教育,培育公民协商意识。协商意识是协商参与主体对协商行为的道德判断,对协商过程的展开和妥协共融结果的达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发展协商民主的首要之举就是培养协商主体的民主和法制观念、提升其政治判断能力、增强协商责任感。

首先,普及平等价值观念。它是协商意识的基础。扩大协商参与广度,撇开体制限制和社会歧视,将社会各阶层的力量纳入到公共政策的决议之中,加强协商参与深度,在保证协商主体协商地位和协商参与权利平等的基础上,推动协商参与各方在协商博弈中合理陈述群体利益,从而加固决策信息基础并制定出公正合理公共决策来分配资源,避免政策“一边倒”现象出现。

其次,强调真诚互信。它是协商伦理中心要素。党和政府公开协商信息,不遮掩和夸大信息,协商参与主体在协商过程中消除偏见和自利观念,是协商民主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最后,培养协商参与责任感。它是协商的伦理保障。协商主体理性参与协商,主动承担其被赋予的协商义务,有利于增强其对协商结果的认同、协商参与责任感的培养,还可以推动协商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协商民主良性发展。

发展协商民主,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费正清认为,现代化必须与本民族、本地区固有的文化习惯和观念相结合。⑥因此,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发展协商民主,不断推动选举民主发展,从各个方面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增强其制度性和专门性。

首先,发展协商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相结合。避免协商民主脱离其所处社会文化和政治实际变为空想。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合作、说理和公共利益等民主协商思想,为发展中国协商民主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这使得人们较容易接受协商民主而非西方竞争性较强的选举民主。

其次,协商民主理念与我国许多制度相吻合。着眼于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立足于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在基层社会自治领域中村(居)会议、社区论坛、企业职工会议等为公民提供直接参与协商渠道;而民主听证会、民主恳谈会、领导接待制度、市民直通车等为国家、政府与社会公民协商对话提供制度平台。

再次,发展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最佳选择。亨廷顿认为,在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伴随着政治参与扩大,必然带来不稳定。⑦但我国协商民主过程中的参与是公民和平、理性的参与,各民族之间地位相互平等,即便存在隔阂和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在协商民主实践中,吸收受排斥的少数族群参与其中,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让问题在协商实践中解决,从而提高决策质量、增强民主信任度,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最后,推动协商民主发展是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成熟的重要体现。完善中国协商民主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和基础,按照党纵览全局的原则,把经过协商达成共识的意见融汇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来,通过法定程序提交到人民代表大会中审议,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最后交由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执行督办,从而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这就要求公共行政主体逐步转变僵化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探索以合作为基础,党、政府、政协、社团、公民广泛参与的协商民主有效运行模式。

丰富协商民主形式,打造良性运行平台。为有效回应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诉求,发挥中国协商民主独特的政治优势,必须在坚持、完善现有协商民主形式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协商民主形式,为中国协商民主打造良性运行平台。

首先,以逐步完善党代会和党委制度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新党内协商民主形式,扩大党内协商,建立党内协商民主运行机制,以党内协商民主推动全国人民协商民主。增强党员协商素养,提高协商民主能力;完善党内协商民主,保障党员协商权利;创新党内协商形式,拓宽党内协商渠道。

其次,不断丰富和创新与派的协商民主形式。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⑧加强与各派、各协商界别的联系,提高人民政协各界别参与主体的公共理性和协商能力,拓宽协商民主资源。

再次,始终坚持民主协商,不断拓宽党群协商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党员的协商民主意识,营造良好的协商民主环境,构建党员联系群众平台,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听取民意、最大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在不断完善各种听证制度基础上,坚持制度创新,法治建设,并为协商民主有效运行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又次,不断发展、完善基层和群众自治协商民主形式。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发展,创新基层协商民主运行机制,规范基层议事协调机构。推进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发展企事业民主,创新最符合广大人民需要的基层协商民主形式,并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其运行,推动协商民主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发展。

最后,发挥大众传媒功能,构建公民参与网络,拓宽协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要利用现代信息传媒系统,为公民进行民主协商、政治参与提供及时便利信息支持,为协商民主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⑨加强网络有关法制建设,注重规范和引导网络民主,营造良好的网络协商政治文化,加快网络政务平台建设,推动政府政务公开,创新并促进网络协商平台健康有序发展,为中国协商民主打造丰富多彩的网络运行平台。

(作者分别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制度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B006)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13年第22期。

②王春英:“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公民素质”,《新华文摘》,2010年第12期。

③[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④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⑤[美]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⑥[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⑦[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⑧宋连胜,刘俊杰:“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协商一致篇7

关键词 供应商管理库存;销售努力;供应链协调;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37(2013)03003906

Supply Chain Coordinating Emergency with Sale Effort

Dependent Demand under Vendor Manage Inventory

QIN Yanhuaa*, CAO Xiyub, CAO Leic

(a. Management School, b.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c. Computer School,

Zhongsh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ngshan 528402, China)

Abstract The two stage supply chain implementing VMI is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fact that market demand and retailer sales effort has correlation in the stochastic market demand, the coordination function with compensation strategy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is analyzed firstly. Then, the impact of emergency which changes the marketing demand on supply chain is studi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is coordination may be broken off by an emergency in the original compensation strategy. Thus, an optimal strategy for the supply chain to the disruptions is given as optimal response to the emergency, and an adjusted compensation strategy is verified to have 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response to an emergency.

Key words vendor manage inventory; sales effort;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emergenc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需要更为紧密的合作,而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 inventory ,VMI)作为加强供应商与零售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减少供应链牛鞭效应及提高供应链协作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14].在随机市场需求下,零售商可通过促销广告、培训营销人员熟悉产品并对产品耐心详细的讲解、货架展示等销售努力来影响市场需求,因此,VMI环境下如何在库存水平与销售努力水平间进行科学决策,将对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产生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供应链能否实现协调.唐宏详研究了VMI环境下零售商销售努力的影响因素及供应链协调问题[5];张旭梅等研究了VMI环境下需求受库存和努力水平同时影响的供应链协调[6];李新然等研究了VMI环境下生产不确定且促销努力影响市场需求的供应链协调问题[7];刘鹏飞对VMI环境下需求与零售商努力水平满足相乘型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8].

近年来频繁发生突发事件对供应链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与影响力,使原本协调的供应链失效,供应链各成员利益受损,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应急管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Huang等研究了突发事件导致指数市场需求变化时如何利用价格折扣契约来实现协调应对[9];胡劲松等将二级供应链扩展到三级供应链,指出价格折扣契约可使三级供应链具有抗突发事件性[10];雷东等研究了突发事件导致市场需求规模和生产成本同时变化时的二级供应链协调应对问题 [11];马成等指出突发事件导致零售价格和制造商生产成本同时变化时可通过期权契约来实现供应链协调应对 [12];曹细玉和覃艳华研究了突发事件导致市场需求和零售商边际成本同时变化且信息不对称时如何利用回购契约来实现供应链协调应对[13].吴献金等研究了突发事件导致生产成本和需求同时变化时多个零售商的供应链协调应对问题[14];王传涛等研究了突发事件导致生产成本、市场规模和价格敏感系数同时变化时供应链的协调应对[15].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第36卷第3期

覃艳华等:VMI下考虑销售努力因素的供应链协调应对突发事件研究目前,研究VMI环境下供应链协调应对突发事件的文献非常少.王文斐等指出VMI环境下突发事件导致市场需求变化时可通过引入缺货惩罚函数来实现供应链协调应对[17];张菊亮等指出VMI环境下突发事件导致生产费用发生变化时可通过对供应商未售完货物进行补偿来实现供应链协调应对[18].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考虑市场需求与零售商销售努力具有相关性的情况下,研究突发事件导致市场需求变化时的供应链协调应对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供应商对零售商的销售努力进行补偿及零售商对供应商销售季节结束后的剩余产品进行补偿的双补偿策略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但当突发事件导致市场发生变化时,供应链在原有补偿策略下的协调将失效,但调整后的补偿策略不仅可以协调突发事件发生前的供应链,而且可实现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

1 正常情况下的供应链补偿策略模型

假设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供应链实施WMI,零售商面对的市场需求是不确定的,市场需求x与零售商的销售努力e有关,设市场需求的密度函数和累积分布函数分别为f(xe)和F(xe),且有F(xe)e0,h″(e)>0.设供应商的库存量(或生产量)为Q,则零售商的期望销售量为S(Q,e)=Q-∫Q0F(xe)dx,销售季节结束后的剩余产品数量为I(Q,e)=Q-S(Q,e).假设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零售商单位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为p,供应商给予零售商单位产品的批发价格为w,销售季节结束后未销售完的单位产品残值为v,且c>v>0.在VMI环境下,零售商对供应商未销售出去的单位产品补贴价格为m>0,供应商承担零售商销售努力成本比例为β(1≥β≥0),则零售商的期望收益函数πr(Q,e)、供应商的期望收益函数πs(Q,e)和供应链的期望收益函数πC(Q,e)分别为:

πr(Q,e)=(p-w+m)S(Q,e)-mQ-(1-β)h(e),

(1)

πs(Q,e)=(w-v-m)S(Q,e)-(c-v-m)Q-βh(e),

(2)

πC(Q,e)=(p-v)S(Q,e)-(c-v)Q-h(e),

(3)

设Q*为在给定销售努力下供应链的最优库存量,由式(3)知Q*须满足下列式子:

πC(Q,e)Q=(p-v)S(Q,e)Q-(c-v)=0,

(4)

设e*为在给定库存量下供应链的最优销售努力,由式(3)知e*须满足下列式子:

πC(Q,e)e=(p-v)S(Q,e)e-h′(e)=0,

(5)

在供应链协调的情况下,供应商的库存量和零售商的销售努力也是供应链的最优库存量和最优销售努力,即供应链的最优库存量Q*和最优销售努力e*必须满足下列式子:

πs(Q,e)Q=(w-v-m)S(Q*,e)Q-(c-v-m)=0,

(6)

πr(Q,e)e=(p-w+m)S(Q,e*)e-(1-β)h′(e*)=0.

(7)

比较式(4)和式(6)、式(5)和式(7),可知当m=(p-w)(c-v)p-c且β=w-cp-c时可实现供应链协调.

2 供应链在突发事件下的影响分析

在供应链系统协调的情况下,供应商确定好最优的库存量并安排相应的生产计划,这时突发事件发生并导致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设此时市场需求的概率密度函数和累积分布函数为g(xe)和G(xe),令G(xe)=1-G(xe),则期望销售量为SG(Q,e)=Q-∫Q0G(xe)dx,销售季节结束后供应商的剩余产品数量为IG(Q,e)=Q-SG(Q,e).突发事件发生后,当供应商新的库存量大于原来的计划生产量时,对于新增加的产品量(Q-Q*),供应商每单位产品将增加新的成本为k1>0;当突发事件导致供应商新的库存量小于原来的计划生产量时,则对于剩余的产品数量(Q*-Q),将导致供应商每单位产品增加新的处理费用为k2>0.此时,零售商的期望收益πrG(Q,e)、供应商的期望收益πsG(Q,e)和供应链的期望收益πcG(Q,e)分别为

πrG(Q,e)=(p-w+m)SG(Q,e)-mQ-(1-β)h(e),

(8)

πsG(Q,e)=(w-v-m)SG(Q,e)-(c-v-m)Q-βh(e)-k1(Q-Q*)+-k2(Q*-Q)+,

(9)

πCG(Q,e)=(p-v)S(Q,e)-(c-v)Q-h(e)-k1(Q-Q*)+-k2(Q*-Q)+.

(10)

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有可能增加(或减少),即[19]:对于任意x≥0和e≥0,有G(xe)≥F(xe)(或G(xe)≤F(xe)).设突发事件下供应链的最优库存量为Q,即Q=arg maxQ>0πcG,则有

引理1 如果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增大,即G(xe)≥F(xe),则对于任意的Q≥0和e≥0,有Q≥Q*;如果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减少,即G(xe)≤F(xe),则对于任意的Q≥0和e≥0,有Q≤Q*.

证 先证明对于任意的Q≥0和e≥0,当G(Qe)≥F(Qe)时,有Q≥Q*.采用反证法,假设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增大时有Q

πCG(Q,e)=(p-v)S(Q,e)-(c-v)Q-h(e)-k2(Q*-Q),

由于πcG(Q,e)关于Q的二阶导数小于0,所以πcG(Q,e)为关于Q的严格凹函数,而Q=arg maxQ>0πcG,因而Q满足其一阶最优性条件:(p-v)G(Q,e)-(c-v)+k2=0,即G(Qe)=c-v-k2p-v.

由于突发事件下市场规模增大,即对于任意Q≥0和e≥0,有G(Qe)≥F(Qe),因而有G(Q*e)≥F(Q*e).另外由于G(xe)是Q的严格减函数,且由假设QG(Q*e),进而有c-s-k2p-v=G(Qe)>F(Q*e)=c-vp-v,而k2>0,矛盾.因此,当突发事件造成市场规模增大时,有Q≥Q*.同理可证,当G(xe)≤F(xe)时,有Q≤Q*.

定理1 当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发生变化时,则供应链的最优库存量为

Q=Q^, 当市场规模增大时;

Q*,其他;

Q#,当市场规模减小时.

其中,Q^是方程G(Qe)=c-v+k1p-v的解,Q#是方程G(Qe)=c-v-k2p-v的解.

证 当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增大时,由引理1有Q≥Q*,此时供应链的期望收益为

πCG(Q,e)=(p-v)S(Q,e)-(c-v)Q-h(e)-k1(Q-Q*),

此时π″cG(Q,e)=-(p-v)g(Qe)

当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增加较小时,它使得Q^≤Q*.由于πcG(Q,e)为严格凹的,所以πcG(Q,e)在[Q^,+∞)为严格减函数,所以此时Q=Q*为供应链的最优库存量.当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增加比较大时,它使得Q^>Q*,这时函数πcG(Q,e)的最大值点Q^处于约束集Q≥Q*内,所以供应链的最优库存量为Q=Q^.

当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减小时,由引理1有Q≤Q*,此时供应链的期望收益为

πCG(Q,e)=(p-v)S(Q,e)-(c-v)Q-h(e)-k2(Q*-Q),

此时π″cG(Q)=-(p-v)g(Qe)

当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减小较小时,它使得Q#≥Q*,由于πG(Q,e)是严格凹的,所以πcG(Q,e)在[0,Q#]为严格增函数,因而Q=Q*为供应链的最优库存量.当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减少比较大时,它使得Q#

由此可见当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发生变化时,供应链的最优库存量为

Q=Q^, 当市场规模增大时;

Q*,其他;

Q#,当市场规模减小时.

定理2 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发生变化时,如还采用原有的补偿策略(m,β),则供应链的协调性将被打破.

证 如果还采用原来的补偿策略(m,β),把m=(p-w)(c-v)p-c及β=w-cp-c代入式(9),并与式(10)比较可得供应商的期望收益为

πsG(Q,e)=(w-v-m)SG(Q,e)-(c-v-m)Q-βh(e)-k1(Q-Q*)+-k2(Q*-Q)+=

w-cp-cπCG(Q,e)-p-wp-c[k1(Q-Q*)++k2(Q*-Q)+].

可见Q不可能是maxQ>0 πsG(Q,e)的最优解,因而供应商的最优库存量不是使供应链收益最大的库存量,因此,供应链在原有的补偿策略(m,β)下不能实现协调.

3 突发事件下的供应链协调应对策略

由定理2可知当市场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发生变化时,原有的补偿策略不能实现供应链协调,下面我们给出如何调整补偿策略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定理3 供应链在调整后的补偿策略(manti,βanti)下能够实现协调应对,这里

manti=(p-w)(c-v)p-c+(p-w)(p-v)(p-c){k1min[1,(Q-Q*)+]p-c-k1-k2min[1,(Q*-Q)+]p-c+k2} ,

βanti=w-cp-c+p-wp-c{k2min[1,(Q*-Q)+]p-c+k2-k1min[1,(Q-Q*)+](p-c-k1)}.

证 如果市场需求规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变大,采用调整后的补偿策略(manti,βanti),则供应商的期望收益为:

πsG(Q,e)=(w-v-manti)SG(Q,e)-(c-v-manti)Q-βantih(e)-k1(Q-Q*) ,

则供应商的最优库存量和零售商最优销售努力要满足如下条件:

πsG(Q,e)Q=(w-v-manti)SG(Q,e)Q-(c-v-manti+k1)=0,

πrG(Q,e)e=(p-w+manti)SG(Q,e)e-(1-βanti)h′(e)=0,

此时供应链的期望收益为πCG(Q,e)=(p-v)S(Q,e)-(c-v)Q-h(e)-k1(Q-Q*).

当市场需求规模变大时,供应链的最优库存量和最优销售努力要满足如下条件:

πCG(Q,e)Q=(p-v)S(Q,e)Q-(c-v+k1)=0,

πCG(Q,e)e=(p-v)S(Q,e)e-h′(e)=0.

供应链要实现协调,则有manti=(p-w)(c-v+k1)p-c-k1,βanti=w-c-k1p-c-k1.

如果市场需求规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变小,采用调整后的补偿策略(manti,βanti),则供应商的期望收益为

πsG(Q,e)=(w-v-manti)SG(Q,e)-(c-v-manti)Q-βantih(e)-k2(Q*-Q),

则供应商的最优库存量和零售商最优销售努力要满足如下条件:

πsG(Q,e)Q=(w-v-manti)SG(Q,e)Q-(c-v-manti-k2)=0,

πrG(Q,e)e=(p-w+manti)SG(Q,e)e-(1-βanti)h′(e)=0,

此时供应链的期望收益为:πCG(Q,e)=(p-v)S(Q,e)-(c-v)Q-h(e)-k2(Q*-Q),

则供应链的最优库存量和最优销售努力要满足如下条件:

πCG(Q,e)Q=(p-v)S(Q,e)Q-(c-v-k2)=0,

πCG(Q,e)e=(p-v)S(Q,e)e-h′(e)=0,

供应链要实现协调,则有manti=(p-w)(c-v-k2)p-c+k2,βanti=w-c+k2p-c+k2.

因此,当manti=(p-w)(c-v)p-c+(p-w)(p-v)(p-c){k1min[1,(Q-Q*)+]p-c-k1-k2min[1,(Q*-Q)+]p-c+k2}且 βanti=w-cp-c+p-wp-c{k2min[1,(Q*-Q)+]p-c+k2-k1min[1,(Q-Q*)+](p-c-k1)}时,供应链能够实现协调,同时也能实现突发事件前的供应链协调,因此,调整后的补偿策略(manti,βanti)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应对突发事件.

4 结束语

通过对随机市场需求且VMI环境下供应链协调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可知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供应商对零售商的销售努力进行补偿及零售商对供应商销售季节结束后的剩余产品进行补偿的双补偿策略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但当市场需求规模在突发事件下变化较大时,在原有的补偿策略下供应链协调将失效,但调整后的补偿策略能够实现突发事件前后的供应链协调,使调整后的补偿策略具有抗突发事件性.当然,本文只考虑了随机市场需求且VMI环境下突发事件导致市场需求变化的供应链协调应对,在实践中突发事件引发变化的因素存在多样性,影响的时间可能是多个周期的,因此,如何针对这些更为复杂情况且VMI环境下的供应链协调应对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WALLER M, JOHNSON M E, DAVIS T.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in the retail supply chain[J]. J Busin Logist,1999,20(1):183203.

[2] XU K F, DONG Y, PHILIP T E. Towards better coordin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J] . Trans Res Part E, 2001,37(1):3554.

[3] DISNEY S M, TOWILL D R. The effect of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 dynamics on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J]. Int J Product Econom, 2003,85(2):199215.

[4] CHEN F, DREZNER Z, RYAN J K, et al. Quantifying the bull whip effect in a supply chain: the impact of forecasting, lead times and information[J] . Manage Sci, 2000,46(3):436443.

[5] 唐宏详.VMI对供应链性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2004,12(2):6065.

[6] 张旭梅,乔丰娟,宋 寒,等.VMI下需求受库存和努力水平影响的供应链协调[J].工业工程, 2010,13(5):812.

[7] 李新然,黎 高,牟宗玉.促销努力和生产不确定下的VMI契约研究[J].科研管理, 2012,33(4):131138.

[8] 刘鹏飞.需求依赖零售商努力水平的VMI协调[J].系统工程学报, 2012,27(5):679684.

[9] HUANG C C, YU G, WANG S, et al. Disruption management for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exponential demand function [J]. Acta Math Sci, 2006,26(4):655669.

[10] 胡劲松,王 虹.三级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价格折扣契约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7,15(3):103107.

[11] 雷 东,高修成,李建斌.需求和生产成本同时扰动时的供应链协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26(9):5159.

[12] 马 成,周永务.期权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9,32(3):430434.

[13] 覃艳华,曹细玉.突发事件且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回购契约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 2012,15(5):99104.

[14] 吴献金,杨泽寰.成本和需求同时扰动的多个零售商供应链协调[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7(5):8892.

[15] 王传涛,申金升,纪寿文.生产成本和需求同时扰动下供应链的协调[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0,16(6):13071312.

[17] 王文斐,张菊亮.一个VMI环境下的协调合约及抗突发事件性[J].中国管理科学, 2008,16(专辑):414419.

协商一致篇8

自APEC成立之日起,为企业提供开放、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环境就成为其主要目标之一。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共同构成了APEC三大支柱。目前,APEC在贸易便利化领域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而且,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贸易便利化也将是APEC最主要的活动方向之一。 一、APEC贸易便利化的新进展 (一)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Ⅰ 自从2001年APEC上海会议提出在五年内将APEC地区的贸易交易费用降低5%的目标后,2002年APEC即通过了“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和“贸易便利化行动和措施清单”,各成员方据此行动计划将在2002-2006年内将各自贸易交易费用降低5%。后来,此次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被称为“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Ⅰ(TFAPI)”。 作为APEC负责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协调机构,贸易投资委员会(CTI)一直领导并监督此行动计划的实施。以此行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2期动计划为蓝本,各成员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单边行动、集体行动等不同方式完成任务。“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Ⅰ”涉及到了四大领域,即海关程序、标准和一致化、商务流动以及电子商务。 2006年,在越南河内举办的APEC领导人会议上,“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Ⅰ”被宣布顺利完成。在2002-2006年的五年间,APEC成员方选择了总数超过1400种的具体便利化措施方法,并完成了其中62%强的内容,包括关境网上服务信息、成员方关税支付及与贸易有关程序的无纸化或自动化、食品标签、电子电器等方面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统一、成功使17个成员方参加商务旅行卡计划、成员方之间免签证范围继续扩大、推动APEC电子商务数据隐私框架协议等,并成功使地区内贸易交易成本降低5%。 (二)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 “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Ⅰ”顺利完成后,在2005年APEC釜山会议上,领导人们提出了在2007-2010年间使地区内贸易交易成本再降低5%的目标,之后,“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便应运而生。虽然“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仍然集中于海关程序、标准和一致化、商务流动以及电子商务等四大领域,但是对其具体行动和措施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修订后的行动和措施清单以“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Ⅰ”的清单为基础,删除了已经完成或不合适的内容,形成了涉及4个领域、14个方面、共70个行动措施的清单。 1、海关程序 海关程序是“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它包括6个方面共24个行动措施:包括以加强贸易便利化自评并发现、改善海关相关手续瓶颈为目的的货物放行时间调查(Time Release Survey,TRS);实行基于“世界海关组织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化标准框架协议”的APEC框架协议;在《京都公约》基础上简化和协调;贸易相关程序的无纸化、自动化;根据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关税制度、协调关税结构;恰当、透明、可预见的贸易相关程序等6个方面。 2、标准和一致化 标准和一致化是“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4个方面共25项行动措施,包括:(1)使APEC各成员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为技术性规章的开发和执行实施最佳惯例。具体而言,各成员将在优先领域使其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并为自愿行动计划(VAP)提供更新信息;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协调影响成员方之间货物相互认可的规章制度、编码和标准等;执行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关于开发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原则的决定,在涉及国际标准的贸易协定、国内法律和规章的术语使用上也要与该委员会的决定保持一致;实施信息技术产品贸易便利化工作计划;将国内关于医疗设施的规章与全球协调工作组(GHTF)的原则保持一致,并积极采纳实施其指导文件;将国内关于化学品的危险品分类及标签制度与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及标记协调制度(GHS)保持一致等10项具体行动措施。(2)在受管理和自愿的部门实现一致化认 可。包括电子、电器设备相互承认协议(EEMRA);食品行业相互承认协议;电话产品相互承认协议;亚太实验室认证合作(APLAC)多边相互承认协议等8项措施。(3)发展技术基础设施。即参与技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参与食品安全合作论坛;参与APEC标准教育倡议等3项行动措施。(4)确保APEC成员方标准和一致化评估的透明度,并为工商业界的参与提供便利,涉及到4项具体措施。 3、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方面的便利化涉及到两个方面,共13项行动措施。包括在减少电子商务壁垒方面,通过范例交换,确定电子商务的主要壁垒;确保政府、商界和公众间在网上互动方面的兼容性等4项具体行动措施。在加速使用电子商务方面,包括APEC成员方为使用安全电子支付方式提供便利;促进对消费者和企业的电子商务法律教育;实施能够提高有竞争力的信息通信服务供给的政策措施;通过提高透明度减少商业成本;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提供便利、识别电子商务中针对企业的特定障碍等九项行动措施。 4、商务流动 关于商务流动的内容,在“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Ⅰ-Ⅰ”中反映的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简化并规范程序以及提高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其中简化、规范程序方面涉及到旅行证件检查、专业服务、旅行证件安全性以及移民立法等方面标准的实施;根据APEC已达成的30天标准简化公司内部人员的跨境流动程序简化安排;继续实施和促进APEC商务旅行卡计划等3项行动措施。另外,在提高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方面,则涉及到对短期居住申请创建网上居住安排;创建机读旅行证件(MRTDs),如果可能则在2008年底附带实现生物特征识别功能;创建先进乘客信息系统,确保已通关乘客在到达时快速通关等5项行动措施。 (三)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的最新进展 根据APEC贸易投资委员会2008年提交的年度报告,APEC成员方在简化并规范程序、提高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根据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关税制度,协调关税结构等13个方面,实施了多个行动措施,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特别是在全部47个关键绩效指标实施效果统计中,有28个变化率统计值都是大于0%(见表1),这说明在这些方面,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是有进步的,而另外5个实施效果没有办法以数值形式体现,但是实施效果都非常显著,因此准确地说,在这32个以关键绩效指标衡量的贸易便利化行动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展。 在全部47个关键绩效指标实施效果统计中,有12个的变化率是0%,也就是2006年12月31日至2008年10月15日“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Ⅰ-Ⅰ”实施过程中,这9个以关键绩效指标测算的行动措施没有进步,分别集中在如下方面或具体行动措施:根据APEC已达成的30天标准简化公司内部人员的跨境流动程序简化安排;贸易相关程序的无纸化、自动化;使APEC各成员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为EEMRA第二部分;j:EEMRA第三部分;k:产品多边互认协议;l:关井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多边互认协议;m:质量管理体系太平洋认证合作多边互认协议。资料来源:APEC,(2008),Second TradeFacilitation Action Plan(TFAP m Key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and Re-porting Methodologies,CTI Annual Re-port to Ministers,pp.105-118,技术性规章的开发和执行实施最佳惯例,如IEC、CODEX;APEC食品部门相互承认协议;亚太实验室认证合作多边互认协议;参与技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等方面。特别需要指出,O%的变化率并不一定说明在该方面毫无成果,很多情况下,这是由于受限于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因而造成某些方面的进步没有办法以数字形式体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同一个行动措施,如果以不同的关键绩效指标去衡量,测算出来的最终成果可能相差很大的情况。 另外,在2008年年度报告中,有两个关键绩效指标出现倒退,分别是以关键绩效指标“在自愿行动计划中的任何领域都满足100%的国内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成员方总数”测算的“各成员将在优先领域使其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并为自愿行动计划(VAP)提供更新信息”,出现了-11%的变化率;以及以关键绩效指标“参与标准和一致化分委员会关于最佳规章管理、标准与一致化会议的成员方总数”测算的“确保APEC成员方标准和一致化评估 的透明度,并为工商业界的参与提供便利”,出现了-77%的变化率。 总之,根据APEC贸易与投资委员会2008年提交的年度报告,“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的进展还是比较显著的。 二、APEC贸易便利化的新变化 鉴于“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Ⅰ”实施经验,“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一)加强集体行动 APEC逐渐认识到,通过成员方的集体行动解决贸易相关议题,可以为工商界带来更大的福利。因此,不同于以往各成员自愿采取单边行动计划、集体行动计划或者“探路者”方式,此次APEC成员方同意在“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中加强集体行动,而且在海关程序、标准和一致化、商务流动以及电子商务等四大领域都有所体现。比如,在海关程序方面,APEC海关程序分委员会(SSCP)创建了一个论坛,使得成员方可以自由交流最佳惯例并探索集体行动目标;另外,为方便进出口商,减少他们周旋于各级政府机关办理各种手续造成的时间、金钱浪费,APEC提出了“单一窗口”倡议,该倡议旨在允许贸易商或货运方,可以在单一入口处提交标准化信息或文件,以完成所有进出口和转口相关规定要求。该倡议的最大好处在于以电子表格形式一次性提交贸易相关材料,极大地简化了贸易、运输过程中繁杂的官僚主义做法。在商务流动方面,如何深化APEC商务旅行卡计划,将商务旅行卡的使用范围从目前的17个成员方扩大至全部21个成员方,将是APEC的商务流动工作小组(BMG)未来的任务之一;另外,该工作组结合能力建设要求,协助所有成员方建设具有生物特征识别功能的机读旅行证件及相关边境处理系统等多套系统。在另外两个方面,在标准和一致化分委员会(SCSC)的协调下,实施食品安全合作倡议等;在电子商务指导小组(ECSG)协调下,实施保护数据隐私倡议等。通过加强集体行动,APEC的贸易便利化行动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二)引入关键绩效指标 为了确保“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的顺利实施,APEC贸易投资委员会同意工作组构造关键绩效指标(KPI)以对集体行动计划实施效果加以监督、评估。各工作组将决定为“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中各具体行动措施制定合适的关键绩效指标,这些指标可以是时间上的节约、交易费用上的节省、能力建设上的提高以及安全性上的提高等。 同时,APEC贸易投资委员会也同意,每年各工作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年度进度报告方法。2008年的APEC高官会上,工作组就向贸易和投资委员会建议了关键绩效指标以及相应报告方法。而且工作组的进度报告也会包含在贸易投资委员会的年度报告中,同时也会提交APEC部长级会议。正如表1所示,通过引入关键绩效指标,可以更清晰地跟踪“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实施进度,也有利于评估其实施效果。 (三)更广泛的商业便利化 “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不只局限于四大领域,还对改进国内规章制度、商业道德建设和保障贸易安全等更广泛的商业便利化行动表示关注。事实上,釜山会议不仅提出了在五年内将贸易交易成本降低5%的要求,也提出在知识产权、反腐、投资和保障贸易安全等领域出台新的倡议,而这些新的领域和“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实质上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在地区内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因此,“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也对更广泛的商业便利化行动表示关注,并跟踪报告了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的私营部门发展议程(PSDA)、保障贸易环境安全的APEC地区贸易安全倡议(STAR)、提高商业信心的反腐和透明度专家特别任务小组(ACT)以及防范电脑恶意软件(Guarding Against Malware)等商业便利化活动的进程

协商一致篇9

第一条 为了规范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与职工一方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集体协商,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集体合同,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第四条 企业与职工一方应当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

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平等、相互尊重、诚实守信、兼顾双方合法利益的原则。

第五条 市和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进行监督。

第二章 集体协商

第六条 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产生各自的协商代表和首席代表。协商代表具体人数由双方协商确定,但每方协商代表人数不得少于三人,企业一方的协商代表不得多于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

第七条 已经建立工会的企业,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本企业工会选派,建立女职工委员会的,应当有女性协商代表。首席代表由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

尚未建立工会的企业,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上级工会指导职工民主推荐,并经本企业半数以上职工同意,首席代表由协商代表民主推荐产生。

企业一方的协商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指派,首席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书面委托的人担任。

集体协商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聘请本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员担任本方协商代表,但其人数不得超过本方协商代表人数的三分之一。

集体协商双方可以更换本方的协商代表。更换协商代表,应当遵守本条例规定的代表产生程序。

第八条 协商代表履行代表职责的期限,由被代表方确定,但最长至集体合同期满时为止;因集体协商达不成一致或者未能签订集体合同的,协商代表履行代表职责的期限为自担任协商代表起六个月。

第九条 协商代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加集体协商;(二)搜集与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三)听取本方人员的意见,回答本方人员的询问;

(四)参加集体协商争议的处理;(五)其他需要履行的集体协商职责。

第十条 本企业产生的协商代表在工作时间内参加集体协商,以及在履职期限内利用不超过三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从事搜集与集体协商有关资料等活动,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工资及各项福利不受影响。

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在履行代表职责期间,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得变更其工作岗位。

第十一条 协商代表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

(二)保守在集体协商过程中知悉的企业的商业秘密;

(三)遵守集体协商双方约定的纪律,不散布协商过程中不宜外传的信息。

第十二条 企业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下列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与本企业职工一方进行集体协商后确定:

(一)劳动报酬;

(二)工作时间;

(三)休息休假;

(四)劳动安全卫生;

(五)保险福利;

(六)职工培训;

(七)劳动纪律;

(八)劳动定额;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企业应当就职工工资水平、工资调整机制与本企业职工一方进行集体协商。

企业职工一方可以就涉及职工利益的事项要求企业与其进行集体协商。

第十三条 集体协商双方的任何一方均可以向对方以书面形式提出进行集体协商的建议。另一方在收到集体协商建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应当给予书面答复,拒绝集体协商的,应当有正当的理由。

集体协商的任何一方因下列事项向对方提出集体协商建议的,另一方不得拒绝或者拖延:

(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二)劳动纠纷导致群体性停工、上访的;

(三)生产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或者职业危害的。

第十四条 已经建立工会的企业,由工会代表职工向企业一方提出集体协商;企业一方建议开展集体协商的,应当向本企业工会提出。

尚未建立工会的企业,由上级工会指导职工推举的代表向企业一方提出集体协商;企业一方建议开展集体协商的,可以向本企业职工直接提出,也可以向上级工会提出。

第十五条 集体协商双方在正式协商前应当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一)自双方同意集体协商之日起十五日内产生协商代表,并书面告知对方;

(二)协商确定集体协商的时间、地点;

(三)搜集与本次集体协商议题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四)听取各有关方面对本次集体协商的意见和建议;

(五)了解与集体协商议题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

(六)草拟集体协商议题的解决方案;

(七)其他需要准备的工作。

第十六条 集体协商会议由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共同主持。提出协商议题的一方应当就议题的具体内容以及解决方案作出说明。

集体协商会议应当做好会议记录,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字。

协商双方可以就与协商议题相关的事项,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资料和说明。

第十七条 上级工会组织应当指导职工一方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必要时可以派员观察职工一方与企业的集体协商活动。

第十八条 企业合并、分立、重组的,合并、分立、重组后的企业应当就集体合同继续履行事宜,与职工一方进行集体协商。协商一致的,原集体合同可以继续履行;协商不一致的,企业与职工一方应当就与劳动关系有关的事项重新进行集体协商。

第十九条 在进行集体协商期间,企业及其职工应当维护本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不得采取任何影响生产、工作秩序或者社会稳定的行为。

第三章 集体合同

第二十条 以签订集体合同为目的的集体协商,协商一致的,应当形成集体合同草案,经协商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后,作为草案的正式文本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就集体协商的情况和集体合同草案的内容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作出说明。

集体合同草案经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或者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方获通过。

第二十一条 集体合同草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后,由职工一方的首席代表将讨论通过的情况书面告知企业一方。企业自收到书面告知之日起十日内,负责将集体合同报送市或者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企业报送集体合同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由协商双方首席代表签署的集体合同文本;

(二)协商双方及其代表的基本情况;

(三)集体协商过程的情况说明;

(四)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草案情况的报告。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第二十二条 企业与职工一方经集体协商,可以就工资调整机制、劳动安全或者女职工权益保护等专项内容签订专项集体合同。

第二十三条 集体合同约定的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国家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

企业与职工个人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或者企业规章制度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第四章 行业性和区域性集体合同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的工会组织,可以选派代表与企业方面代表进行集体协商,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或者区域性集体合同。

第二十五条 下列涉及本行业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可以进行行业性集体协商:

(一)本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二)本行业工资调整的最低幅度;

(三)本行业同类工种的定额标准;

(四)本行业各工种、岗位的劳动安全和卫生标准;

(五)本行业各工种、岗位的职工培训制度;

(六)其他需要进行行业性集体协商的事项。

第二十六条 行业性集体合同草案应当取得本行业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认可。

行业性集体合同草案应当经认可该草案的企业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或者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方获通过。

第二十七条 下列涉及本区域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可以进行区域性集体协商:

(一)本区域的最低工资标准;(二)本区域工资调整的最低幅度;

(三)其他需要进行区域性集体协商的事项。

第二十八条 区域性集体合同草案应当取得本区域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认可。

区域性集体合同草案应当经本区域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认可该草案的企业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或者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方获通过。

第二十九条 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由企业方面代表或者工会组织负责将集体合同以及相关材料报送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报送的集体合同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第三十条 依法订立的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认可该集体合同的企业及其职工具有约束力,企业与其职工签订的集体合同及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约定的标准。

第五章 争议的处理

第三十一条 本市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第三十二条 职工一方或者企业一方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另一方的集体协商要求,或者双方在集体协商过程中不能达成一致或者签订集体合同的,集体协商的任何一方可以提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协调处理。集体协商双方未提请协商处理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协调处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时,可以会同同级工会或者企业方面代表共同处理。

第三十三条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职工一方与企业协商解决不成的,双方均可以提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协调处理。

第三十四条 企业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企业承担责任;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理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无正当理由调整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工作岗位的,经协商代表本人提出,企业应当恢复其原工作岗位。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拒绝或者拖延集体协商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企业分支机构经企业法定代表人同意,与本分支机构的职工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的,依照本条例执行。

协商一致篇10

第一条 为了规范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与职工一方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集体协商,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集体合同,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第四条 企业与职工一方应当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

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平等、相互尊重、诚实守信、兼顾双方合法利益的原则。

第五条 市和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进行监督。

第二章 集体协商

第六条 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产生各自的协商代表和首席代表。协商代表具体人数由双方协商确定,但每方协商代表人数不得少于三人,企业一方的协商代表不得多于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

第七条 已经建立工会的企业,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本企业工会选派,建立女职工委员会的,应当有女性协商代表。首席代表由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

尚未建立工会的企业,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上级工会指导职工民主推荐,并经本企业半数以上职工同意,首席代表由协商代表民主推荐产生。

企业一方的协商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指派,首席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书面委托的人担任。

集体协商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聘请本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员担任本方协商代表,但其人数不得超过本方协商代表人数的三分之一。

集体协商双方可以更换本方的协商代表。更换协商代表,应当遵守本条例规定的代表产生程序。

第八条 协商代表履行代表职责的期限,由被代表方确定,但最长至集体合同期满时为止;因集体协商达不成一致或者未能签订集体合同的,协商代表履行代表职责的期限为自担任协商代表起六个月。

第九条 协商代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加集体协商;(二)搜集与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三)听取本方人员的意见,回答本方人员的询问;

(四)参加集体协商争议的处理;(五)其他需要履行的集体协商职责。

第十条 本企业产生的协商代表在工作时间内参加集体协商,以及在履职期限内利用不超过三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从事搜集与集体协商有关资料等活动,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工资及各项福利不受影响。

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在履行代表职责期间,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得变更其工作岗位。

第十一条 协商代表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

(二)保守在集体协商过程中知悉的企业的商业秘密;

(三)遵守集体协商双方约定的纪律,不散布协商过程中不宜外传的信息。

第十二条 企业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下列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与本企业职工一方进行集体协商后确定:

(一)劳动报酬;

(二)工作时间;

(三)休息休假;

(四)劳动安全卫生;

(五)保险福利;

(六)职工培训;

(七)劳动纪律;

(八)劳动定额;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企业应当就职工工资水平、工资调整机制与本企业职工一方进行集体协商。

企业职工一方可以就涉及职工利益的事项要求企业与其进行集体协商。

第十三条 集体协商双方的任何一方均可以向对方以书面形式提出进行集体协商的建议。另一方在收到集体协商建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应当给予书面答复,拒绝集体协商的,应当有正当的理由。

集体协商的任何一方因下列事项向对方提出集体协商建议的,另一方不得拒绝或者拖延:

(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二)劳动纠纷导致群体性停工、上访的;

(三)生产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或者职业危害的。

第十四条 已经建立工会的企业,由工会代表职工向企业一方提出集体协商;企业一方建议开展集体协商的,应当向本企业工会提出。

尚未建立工会的企业,由上级工会指导职工推举的代表向企业一方提出集体协商;企业一方建议开展集体协商的,可以向本企业职工直接提出,也可以向上级工会提出。

第十五条 集体协商双方在正式协商前应当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一)自双方同意集体协商之日起十五日内产生协商代表,并书面告知对方;

(二)协商确定集体协商的时间、地点;

(三)搜集与本次集体协商议题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四)听取各有关方面对本次集体协商的意见和建议;

(五)了解与集体协商议题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

(六)草拟集体协商议题的解决方案;

(七)其他需要准备的工作。

第十六条 集体协商会议由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共同主持。提出协商议题的一方应当就议题的具体内容以及解决方案作出说明。

集体协商会议应当做好会议记录,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字。

协商双方可以就与协商议题相关的事项,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资料和说明。

第十七条 上级工会组织应当指导职工一方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必要时可以派员观察职工一方与企业的集体协商活动。

第十八条 企业合并、分立、重组的,合并、分立、重组后的企业应当就集体合同继续履行事宜,与职工一方进行集体协商。协商一致的,原集体合同可以继续履行;协商不一致的,企业与职工一方应当就与劳动关系有关的事项重新进行集体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