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格式十篇

时间:2023-03-26 22:10:17

管理制度格式

管理制度格式篇1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职业资格证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如何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培养市场真正所需的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现状

1.1 教学观念与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脱节。在高职院校中,“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还严重存在,有些高职院校组织考证是因为“政策要求”或“从众心理”,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高职教育的“双证制”还未进入良性运作状态。“突破学科本位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观念认识上还有待提高,操作层面上的改革还任重道远。学校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致使学生就业困难。

1.2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互脱节。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学校的教学方式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缺乏有机联系,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当前,许多学生在学校取得学历证书后,还必须到指定机构重新培训后再参加社会上的技能考证,这样就容易造成部分知识重复学习,浪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致力于如何保持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本国劳动者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工厂”,许多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都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单一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这种要求。将课程教学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统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需要。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劳动者,而我国目前的劳动者素质状况却十分堪忧。其主要问题一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二是技术工人素质较低且结构不合理,三是技术工人后备力量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主要是岗位培训,而新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复合技能的培训比例很低,一般企业基本只能应付当前生产需要,无力进行后备力量的培养。由于培训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在职培训难以开展,而社会培训机构(包括职业院校等)又无法与企业培训接轨。因而,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是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我国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开始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认证的方式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确认;劳动预备制度则是通过对劳动预备制人员进行职前教育和培训,为劳动者具备职业能力提供保障。这两项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行劳动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有力的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2.3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个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招生数猛烈下滑,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数大减;在招生困难的同时,生源质量也在下降。这与社会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准入制度未能全面、严格地贯彻实施,未经任何训练的大批“打工仔”、“打工妹”涌入城市就是例证;二是受文凭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不被学生、家长以至社会所重视,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等问题;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认同度,同时又有效地衔接各级各类教育,逐步淡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及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之间的界限,满足社会成员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场所,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3 实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措施

3.1 制定并职业资格证书目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要求。为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就要重新调整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方向设置为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三个专业化方向。针对不同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目录。目录中应包含学生毕业时本专业应取得的证书名称、考试鉴定单位、每年考证时间、配套教材、相关考证内容在各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情况及考试鉴定费用,使新生一目了然地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3.2 修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以便使学生顺利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紧紧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重在知识的应用,重在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物流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课程,精讲文化、专业基础课,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标准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四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计划中;并且对现有专业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教材,对教材中冗繁重复、过深过难、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作删减调整,以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所必需且够用的原则来处理教材,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教学方案以及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此外,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应与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及实践考核方式上应为学生获得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在各课程学习完毕,学校应组织短期集中培训,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3.3 加快教师队伍知识更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培养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人员,关键在于专业师资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特别是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将越来越快,职业变动的频率将越来越高,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者,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是关键。因此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必须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板书教学的时代,而更多的应通过“言传身教”,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场地作用,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

3.4 注重建立与充实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注重充实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的设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同时带动专业群的校内实训。通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仓储实务操作能力、保关与商检实操能力、叉车技能操作能力);通过训练取得物流管理类职业资格证书。这部分训练内容又是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所有专业的毕业生能否突出其物流管理业务核心能力的关键。同时,在校外,积极与企业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挂牌的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谢振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员如何选择职业资格证书[J]. 中国储运,2007(8):164—168.

[2] 李伟. 高职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几点构想[J]. 开封大学学报,2005,19(1):65—67.

[3] 刘志娟,陶瑾.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思考[J]. 职教通讯,2007(4):44—45.

[4] 李大卫,吕景泉.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通的探讨[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3):8—10.

管理制度格式篇2

以创建为动力积极探索价格监督检查新方式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任务越来越重,情况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老办法,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以创建规范化物价检查所为动力,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率,才能适应新形势,使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永葆生机,开创新的局面。一、当前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在履行“定规则,当裁判”职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以处罚方式代替管理,重检查处罚,疏于规范行为;二是以管理代替服务,习惯于居高临下地要求,疏于为被查单位服务;三是以微观代替宏观,局限于就事论事,不善于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问题。四是以往大都采用“检查—定性—处罚—收缴的单一模式,缺乏监督检查手段、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五是价格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工作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六是缺乏很好的、宽松的、顺畅的执法环境,执法的弹性较大,价格执法体制不顺。二、更新观念,创新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方式根据十六大关于“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督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我们价格工作的职能定位完善为“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增加了“搞服务”三个字,这使价格工作的职能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如何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这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是贯彻党的十六精神的要求,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1、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把调查作为价格监督的重要方式。按照“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的要求,把调查方式作为价格主管部门对社会热点、难点和重大价格矛盾进行介入、干预和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就是要打破以往“检查—定性—处罚—收缴”的单一模式,探索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查处只是行政执法的“杀手锏”,并非行政执法的唯一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监管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树新观念、采用新方式,运用调查方式开展价格监管。一是有利于丰富价格监管手段。二是有利于解决监管难题。三是有利于增进监管效果。调查是国际通行的执法方式,世贸组织对成员国涉嫌违反规则的问题,都是先通过调查方式介入处理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价格执法监管主要手段也是调查。我们应该借鉴并大胆实践。2、实行制度创新,把握关口前移和善后处理两个环节。价格监督检查的目的不是处罚制裁,而是从根本上防止、减少、避免价格违法行为发生。要建立政策提醒、告诫(警示)、情况通报和回访、应急等项制度,把价格检查与事前防范、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执法的及时性与合法性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政策提醒和告诫(警示)制度,将法律政策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群众自觉抵制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加强社会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同时引导经营者及有关单位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并对特定当事人提出警告,防止价格违法行为的发生。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向社会、政府及有关部门通报价格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和群众举报投诉情况,借助社会力量,综合整治价格违法行为。建立价格违法案件回访制度,了解违法行为的整改纠正情况,帮助当事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好政策服务;对经回访发现拒不纠正违法行为的要从重处罚。建立和完善应对市场价格异动的应急机制,向社会公布实施应急制度的有关信息和政策,及时开展价格监控、监督检查、从重处罚和公告曝光、达到平抑市场价格异动。这些手段的共同运用,就如同足球比赛中的裁判员,其裁判手段不仅限于将犯规球员红牌罚出场,还有出示黄牌警告、判罚点球等多种裁判手段维护赛场秩序,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只有监督与管理、检查与善后、服务与督查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关口前移,以督促查,以查促规范管理,督查结合,切实改变监管方式,我们的工作才会有生机。才能维护市场良好的价格和收费秩序,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服务,才能真正履行好“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的职能。3、重视和发挥企事业单位物价员的作用,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督的重要途径。建立企事业单位物价员工作网络,是政府完善价格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企事业单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企业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制定适应市场竞争的价格策略;如何引导经营者依照公正、合法和诚信的原则制定价格,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何规范自身的价格行为,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和商誉,已经显得愈来愈重要。物价员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么多年没有消失,是企事业单位的自主选择和内在需要,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物价员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今后仍然是价格主管部门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工作中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各级价格主管部门都应该重视和发挥好物价员的作用。一要改变方式,把物价员工作定位在对加强 市场监督,引导经营者价格自律,促进公平公正价格竞争上。二要建立健全物价员工作联系制度。采取多种形式,与物价员保持固定的、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和信息沟通,认真听取物价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供价格政策法规信息。三要按地区管辖与分工管理相结合,建立物价员档案,实行岗位资格认证。定期进行针对性的价格法规宣传、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四要帮助企业建立物价员工作制度,使物价员具有参与企业价格决策,监督企业内部价格法规执行情况,处理对本单位价格、收费方面的咨询和投诉的职责。五要通过物价员工作,引导企事业单位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建立科学的价格决策机制。六要着力打造价格诚信体系,建立市联合诚信服务系统,要有经营者信用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包括经营者的基本信息、价格(收费)管理、价格行为投诉、年审记录、行政处罚等信息在内的价格信用信息纳入市联合诚信服务系统,实现社会共享。同时建立有效的守信受益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者给予奖励,对失信者、依法加大惩戒力度,使经营者“一处失信,处处制约”,以推进物价员的工作。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抓紧抓好物价员工作,这也是价格主管部门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格管理方式的一种尝试,有利于解决由封闭管理转向开放性管理,有利于解决价格工作中“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4、建立一种激励基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新机制。价格执法机构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使执法工作在各种阻力面前大打折扣,造成价格监督检查在“业务指导上缺乏针对性,在行政执法上缺乏独立性,在社会上缺乏权威性,加上价格监管对策的复杂性和价格行为的多元化也易造成监督检查缺乏主动性”。因此,理顺整个价格检查系统的关系,增强系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努力为基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至关重要。基层价格检查工作尤其是区县级价格检查工作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在目前没有垂直管理的情况下,应该建立一种激励基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新机制。(1)国家、省、市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建立一个指导基层业务、方便基层政策咨询的网络信息平台;(2)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建立检查员、监督员、物价员和宣传员“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一些突出的价格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视察、检查。借助纪检、监察以及工商、技术监督、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规范价格行为。借助工会组织、街道、社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物价员等力量,强化价格监督和自律。发挥新闻媒体对价格的监督和引导作用,通过价格举报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加大价格监督检查的广度和深度。(3)利用“12358”这条热线与各级价格监督检查部门建立监督检查工作联系机制。国家、省价格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要采取联合检查,授权检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帮助和支持基层价格主管部门,排除阻力,加大案件处罚力度。(4)建立县(区)、乡(镇)、社区价格监督检查三级网络工作制度、报告制度、联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奖励制度。(5)健全完善价格行政处罚质量考核评比制度,以案卷考评为突破口,采取案卷考评与抽查案件相结合方式开展考核评比,推进行政执法制度化、规范化。(6)要制定和实行《价格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制度,对新任物价检查所长、必须经过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培训,通过考试,取得国家计委颁发的价格监督检查证才能上岗。逐步建立干部队伍的优化机制。(7)继续深化创建规范化物价检查所活动,坚持创建与创新紧密结合,完善激励、淘汰和约束机制,加强创建后的管理,实行动态考核,优胜劣汰,保证规范化物价检查所先进性,提升创建工作水平,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创建活动的新思路。(8)要重视价格监督检查基础建设,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和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尽快理顺工作机构,优化人员结构,保持队伍稳定,改善办公条件和办案装备,关心执法人员的生活,为做好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创造条件。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价格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做好新时期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关键在人,我们应对之策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的素质,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执法队伍。当前基层价格主管部门紧缺法律、国际商务、财会、经济、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要加强对此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引进优秀人才到价格监督检查队伍中,把思想道德品质好、作风硬素质高,有一定专业知识、学历高的人才充实到价格主管部门。其次是加强在职培训。当前世界经济、科技高速发展,新型的经济领域层出不穷,国际间的经济争端、法律诉讼也更为普遍和复杂,要求价格监管人员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处理复杂价格事务的能力。因此,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加强国际贸易、市场经济、法律规则、财会、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培训,使现有价格监督检查人员成为懂外语、懂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一定宏观经济管理能力,依法行政水平的理论与技能的现代化管理人才。第三是加强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建立和推行价格行政执法处罚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度,以强化责任、考核评比、奖优罚劣为主线,把价格法律法规赋予价格主管部门的职责落到实处。尽快研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定和办法,将价格行政执法的职权进行细化、分解,达到依法定责、责权相当。明确法定职责,行为规范,法定程序等内容;坚持竞争上岗和试行“末位淘汰”制度,以促进价格监督检查队伍赛马用人,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机制的形成;加强廉政建设,实行“有权必有责”、“用权必监督”,“违纪必追究”的行政负责制度。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才能增强我们工作的活力,这对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在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坚持工作创新问题仍是全面开展价格监督检查的重要课题之一。还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实践“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的有效途径,创造好做法,积累新经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贡献。

管理制度格式篇3

关键词:社区;党建;网格化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创新的管理理念,主要运用于城市社区的综合管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模式和服务体制新路子,社区网格化管理这种新型管理机制无疑是社区管理在实践上的创新。

为适应社区新形式的变化,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我们在社区基层试点运行了稳定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构建了“网格化定位,多元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全方面覆盖,常态化保障”的工作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行以来,加快了社区情况动态信息的掌握,有效地提升了社区服务,保障了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管理,较好地推动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本文旨在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的实践,探讨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的创新,把网格化管理作为社区党组织服务居民群众,创建和谐社区的创新机制,实现党建网格和服务管理网格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做好社区管理服务工作。

一、社区党建工作中网格化管理的现实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转型,社区承担起广泛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并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管理职能。大量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使得社区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不断增加,任务极为繁重;加之管理的居民人数多,人员成分复杂,矛盾诉求多,给社区管理带来了新挑战。与此同时,由于社区专业工作人员少,事务多,范围广,工作任务繁杂,导致各项工作难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难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工作的有效性、服务的及时性,从而出现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社区跟上时代和形势变化,采用新的工作机制或模式,推动小区文明和谐建设。

二、社区党建工作中稳定网格化管理的实践

为适应新形势变化,我结合社区实际,实行“点面结合,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并从组织机构、建章立制等基础工作予以了规范。

1.织网定章,在管理上下功夫

一是织网定格,建立网格管理队伍。按照三级管理的模式,由居委会管理人员组成一级网格责任人;居委会负责人、环卫班长为二级责任人;负责清扫区域的环卫工为三级责任人。以居民住宅楼栋分布合理划分网格,每个网格信息员分管3―4栋约70户,200人左右,由此构建“区域(一级责任人)―居委会、班组长(二级责任人)―网格信息员(三级责任人)”的三级管理机制,明确了网格责任区块,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覆盖”。

二是建章立制,完善网格管理工作机制。制定《网格化管理服务实施方案》、《一、二、三级网格责任人工作职责》、《网格管理工作成员职责》、《网格管理工作一线巡查制度》、《网格化管理网格责任人考核细则》、《网格管理考核办法》、《入户回访制度》、《网格管理工作问题反馈服务制度》等相关制度。按民情受理、限期办理、意见反馈、跟踪服务、群众测评等五道程序运作和协调,解决小区内居民的各类诉求和问题,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厘清底数,构建网格管理信息平台。依据居委会原有居民档案和动态情况,建立“1+4”网格数字管理平台, “1”即指一个小区居民综合信息平台,其中重点建有区域内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家庭、“两劳”人员等特殊群体档案;“4”指需关注不放心人、不放心事、重点区域以及公共设施等四类基本信息。严格信息管理与传递程序,组织信息综合研判,力求准确将小区内各项涉稳和重要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规范运作,在严责上做文章

一是严格网格工作职责与流程。三级网格责任人(网格信息员)每人配置《网格员民情日志》,负责网格内综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及时录入,随时将各类情况向二级网格责任人(班组长、或物业站负责人)汇报。二级网格责任人(班组长、居委会负责人)每天到所在网格区域巡查1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负责汇总区域内网格员反映的情况。对一般性诉求,网格员现场解释答复,一时回复不了的上报一级网格责任人(副站长),全力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结,实现小区“人员、责任、管理、服务”四到位,确保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的无缝衔接。

二是严格网格工作要求,注重绩效考评。网格化管理的重心是通过信息的收集,达到问题在源头化解。因此,各级网格负责人和责任人应做做到“四知四清四掌握”。“四知”即:知辖区每个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知每个家庭主要社会关系,知每个家庭成员政治表现,知每个家庭成员遵纪守法情况。“四清”即:居民就业情况清,重点人员情况清,流动人口情况清,贫困群体情况清。“四掌握”即:掌握责任区域基本情况,掌握责任区域宗教活动情况,掌握责任区域居民热点难点问题,掌握责任区域热心公益事业情况,做到辖区“全覆盖、不留空”。同时,依据《网格化管理网格责任人考核细则》的规定和要求,每月、半年、年度进行考核,奖勤罚懒,保障网格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落实分析研判制度。从两个层面坚持研判制度。一方面通过二级网格责任人每周召开例会,听取三级网格信息员报告,将一般信息与重点信息分门别类,汇总到居委会形成动态反映;另一方面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召开1-2次研判工作会议,听取一、二级网格责任人工作汇报,进行动态分析,找出规律性,研究共性问题,研究政策、制定措施、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辖区维稳工作的主动权。

3.坚定推行,在取效上抓落实

一是促进社区基层工作人员思想观念转变。改变干好自己的事,其他与我无关的想法,通过网格化管理的实施,加强与居民群众的沟通和交流,逐渐体现出自身在居民群众中的位置和重要性,拉近小区与居民的距离。

二是提高社区管理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区员工队伍各自为战的局面和看不到、听不到、管不到、理不明、说不通的工作现状,明晰了责任,有效整合了小区的工作力量,加强了物业站和居委会的团结与协作。

三是加强社区信息收集与反馈。通过网格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解决因社区管辖范围大且工作线块分割,导致管不到边、管不到位等问题。建立片长定期例会制度、建立信息员队伍和信息化平台、所有事件统一登记反馈制度,使居民的一些需求信息可以直接而快速地反馈给管理服务部门,得以顺利解决。

四是工作重心下移,提升小区和谐度。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促使社区工作重心下移,将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小区的角角落落,从而有效避免了管理服务的“盲区”和“真空点”,在小区与居民间架起了“连心桥”,对促进小区整体工作上水平,提升小区和谐程度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社区党建工作中网格化管理的创新

如何将网格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发挥社区党建的作用,笔者认为,按原有工作程序和模式进一步扩大网格化管理的覆盖面和服务面。做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即主题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全方位服务。

1.主题化服务是转变单一模式,拓展新的发展方向

一是创新共管机制,向民主管理上拓展。邀请小区内驻区单位和相关管理服务部门,成立小区事务协调组,实行共同履责,齐抓共管,协商处理各类问题。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实行一条龙服务,24小时承诺服务,让居民充分享受各项惠民政策,建立健全共管机制,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二是创新共建机制,向治安联防上拓展。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目标,与公安系统相结合,组建小区义务巡逻队,警民共建组等,相互协作,整体联动,为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奠定基础。

三是创新共帮机制,向扶贫帮困上拓展。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各小区基层组织协作配合,共同开展帮困助学、扶贫救弱便民服务等活动,向弱势群体和困难职工献爱心,使困难户、低保户、残疾人、孤寡空巢老人和协解职工的生活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助。

四是创新共享机制,向活动联合上拓展。与小区内各单位建立资源共享,根据小区活动设施分布情况,资源共享,活动联办,相互扶持,从而摆脱社区活动受资金制约、场地限制的情况,破解社区活动资源不足的现实难题。

2.个性化服务是充实网格服务队伍,提供专业服务

一是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将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社区党员等居住在社区的“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全部纳入网格党组织管理,充实网格队伍,实现党组织网格全覆盖,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是积极整合网格内的管理及服务资源,打破封闭的运行模式,以楼栋网格为基本单元,以信息化为基本手段,以网格志愿者为基本力量,以服务居民为基本目的,将人、环境、物、组织、舆情等各类要素聚集起来,推动各种资源在网格间的合理流动。

三是组建以社区干部、居委会人员、片区民警、网格内在职或退休党员等参与的网格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依据个人特长,工作特点,为网格内居民群众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实现小区事务互助、互补和互动。

3.全方位服务是进行力量整合,变被动为主动

一是建立管理信息卡、服务承诺卡、活动记录卡、爱心奉献卡等“卡片式”服务管理模式,及时掌握了解网格队伍基本状况、思想动态、兴趣特长等情况,为社区网格内各类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依据,便于网格员参与服务、协调解决、研究处理社区管理工作中的事务和问题。

二是社区党组织要领导、协调居委会、物业站、居民协会、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精心打造社区管理服务这个平台,主动拓展网格化管理服务的范围,在法律咨询、医疗服务、养老保健、代办服务等内容上延伸服务触角,使社区多元化、便捷化、人性化服务形成长效机制。

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将社区党建基础工作的重心前移到居民小区,进一步推动社区各项工作从“走上来”到“沉下去”的转变,扩大了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细化了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充分调动了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党建活动共办,困难群众共帮,社区资源共享,使社区党组织对广大居民群众更加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2006.10.11

[2]《保定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2013(4)

管理制度格式篇4

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机制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当前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的精准化、高效化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基本情况

(一)突出网格全域覆盖。我区按照“多网融合一网兜底”的原则,科学划分网格,选优配强人员,积极建章立制,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坚持油地军“一盘棋”推进,网格划分实现全覆盖。全区共划分网格650个,其中地方网格441个、*******各单位网格99个、****“三供一业”移交小区网格93个、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网格17个,实现了整个**区域的无缝隙、全覆盖。

(二)注重网格员专职专业年轻化。针对农村环境相对复杂、条件较为艰苦、部分村存在“空壳化”的现状,实行城乡网格员待遇“倒挂”,将人员、资金优势向农村倾斜。采取“区招、镇管、村用”的模式,着力解决农村专职网格员难招、难干、难留的问题。全区农村专职网格员平均年龄28.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3.95%,本科以上学历占28.39%,月平均薪资待遇不低于****各镇街劳务派遣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并在食宿等方面提供便利或者补助。城市社区网格员采取与**劳务合作模式,由油田正式职工担任。围绕全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任务清单、事项责任清单积极开展工作,极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

(三)打造教育培训新阵地。成立全省首家设有专门编制、机构和场所的区级网格学校,并分别建立城区和农村网格分校及实训基地,组建由市区两级党校教师、区直部门业务骨干、优秀村支书、优秀一线网格员、国内知名高校教师组成的网格员培训讲师团。建立“村书记上好村情课、区内上好基础课、区外上好拓展课”三级培训机制。出台网格文化建设方案,以文化浸润方式凝聚合力、激发活力。

(四)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围绕网格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六有”“六统一”工作标准。 “六有”即有工作场所、有工作制度、有专用电脑、有办公桌柜、有人员公示牌、有工作台帐; “六统一”即统一马甲、统一标牌、统一工作包、统一工作手册、统一终端设备和统一建立本网格微信群。配套制定了考核管理办法,镇街(开发区)、责任部门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和各级网格服务管理中心基本工作制度等,为全要素网格运行提供了制度支持。截至目前,全区网格员共采集各类信息近39万条上报各类事项6万7千余件。

(五)注重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各镇街、开发区立足于打造全民网格、活力网格,积极探索创新,亮点频出。****搭建“社区E家”手机平台,全民都是网格员,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街道按照“一长三员,一专多协”标准组建网格化服务团队,建立联商联议例会制度,提升了网格员工作实效。新户镇高标准打造网格驿站,配齐配强网格员协管团队,协调公安部门等开展定点办公,切实强化了服务管理能力。**镇划分了四个管区级网格,实行实体化运行,推进了服务关口和社会治理关口的前移。每个网格内划分若干个网格,邻里守望,构筑了五分钟生活圈。**镇统筹油地军力量,按照“管理调度地方网格,合作推进油田网格,协调联系基地网格”的工作思路,真正实现了“一盘棋”推进。**开发区打造企业专属网格,开办了网格夜校,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网格化管理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与完善。

(一)网格人员主体责任有待明确。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面对特殊村情社情,网格员工作不可能局限于纯粹联系、汇报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具体职责明确出来,导致网格员对村两委和社区的依赖较大,自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

(二)网格管理宣传力度不足。网格管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调查发现,有不少群众不了解网格管理,对网格管理员的身份以及承担的工作不够理解,对于网格员上门调查等工作,存在不开门、不配合隐瞒实情等情况。

(三)网格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网格管理是数字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在现阶段的探索过程中,强调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推行网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虽然出台了有关的责任追究、绩效考核制度,但未形成全面、规范、科学、有效、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机制。

(四)网格员队伍建设有待强化。招录的网格员年轻人居多,社会实践经验欠缺,进入工作状态慢。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而不善于处理问题,部分存在畏难情绪,往往不能主动地解决问题。

三、创新工作路径,提高管理效能

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新手段、新趋势,要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机制创新和队伍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基层,为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提供河口路径。

(一)“微平台”实现高效“微治理”。强调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结合枫桥经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动群众,提升群众自治能力,通过打造“网上微平台、格中邻里圈”,依托微平台实现信息推送、投票管理、社区文化、便民服务和服务需求征集,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向网格员和社区网格工作站反馈信息,真正构建起了“格中邻里圈”。并开设群众建言献策和党员随手拍版块,调动居民发现问题、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全民网格协管员”的网格化工作氛围。

(二)创新联动考核机制,实现1+1>2。良好的考核与激励制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因而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立联动机制,网格管理工作是一种综合治理工作,需要社会各部门和各行业的执法、管理和服务,建立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全方位服务。通过扩大“乡呼县应、上下联动”的清单范围,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运行体系和“网管员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按照全省“属地管理”部门考核评价相关制度的要求,将其纳入全区综合考核,以网格员提交转办的清单事项执行情况为重点的考核分值占被考核部门绩效权重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样倒逼职能部门落实流程再造、治理力量下沉,进而实现自我革命。

管理制度格式篇5

在合同监管的众多制度中,备案作为合同格式条款监管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促进格式合同提供方规经营,保护消费者利益、净化消费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试通过对合同格式条款备案性质及作用的分析,寻求完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平等主体间的自由公平和消费市场的更大透明。

一、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法律构成

狭义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是指合同格式条款提供方与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在订立合同且采用格式条款时,应当在合同订立之前将合同文本报备案。广义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不仅指报备案行为,还包括建议修改、公告等多个环节。

目前,上海地区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七条以及《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办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上述规定,对狭义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我们可以做如下具体界定。

(一)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申请主体

根据《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主体为合同格式条款的提供方。虽然合同是由双方当事人共同缔结,经双方确认方可生效,但是由于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属于预先拟定,在使用时也不与相对方协商,因此该备案义务应由合同文本的提供方承担。

(二)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对象

《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对需要备案的合同格式条款作了限定,即并不是所有含格式条款的合同都必须备案,而是仅对七个领域的合同格式条款作出重点规制。在这些领域中,提供合同格式条款的一方在信息获取、经济地位等方面均占有一定优势。因此,为避免提供方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此七个领域的合同格式条款成为必须备案的对象。

(三)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内容

目前,法律法规对合同格式条款备案时需要记录的信息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办法》第五条规定了备案时需要提交的具体材料。在实务操作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合同中提取信息,这些信息要素大致包括合同双方的基本信息、价款或者报酬、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二、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法律性质

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商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进行规和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可以说是合同监管的有效手段。因此,准确理解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法律性质,将有助于更大限度地发挥它在合同监管中的作用。要想确认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法律性质,就要分清它与行政许可、行政登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与行政许可

我国《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依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可见,行政许可是一种事前控制手段,其本质表现为审查、核实相对人是否具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资格和行使权利的条件,其依据来自于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章。备案往往是政府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将不宜行政许可但必须管理的事项纳入备案制度,是一种事后监控手段。与行政许可不同的是,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审查的对象是行政相对人提供的格式合同的具体内容,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资格并无审查。可见,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不属于行政许可的畴。

(二)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与行政登记

所谓登记是指法定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就其权利享有状态进行核准,并将该事实记录在册的行为。人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登记概念,即创设法律自由的构成性事实和证明特定主体拥有某种法律自由的证据性事实。另有一种特殊登记是指登记机关只要求如实登记有关信息并不设定特定标准的登记,这种登记具有披露信息的作用。第一、二种登记分别被认为是许可式登记和确认式登记,第三种登记则被认为是备案式登记。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与第三种登记类型较为相似,但并不能完全等同。它亦审查相关信息的合法性,但对违法内容仅作修改建议。对拒不执行的行政相对人予以公告。再无其他行政强制行为或者行政处罚行为。

可见,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根本性质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行政管理行为。它既不赋予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和资格,也不确认行政相对人是否拥有某种法律自由,其主要意图在于收集格式合同所拟定的有关信息,如实登记、披露信息。它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并不产生影响,亦符合行政指导以劝告、建议、提醒等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法律构成。

三、信息披露制度在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中的运用

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作为行政指导的一种。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有效监管合同违法行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上海地区备案工作的实践效果来看,正确看待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作用,不能仅关注登记备案的行为,更应关注建议修改、公告等行为的效果。这些具体环节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并在合同监管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凸显行政指导效能,满足监管需求

所谓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职责围内运用指导、劝告、建议、提醒、调停、号召等非强制性手段引导行政相对人行为,以达成一定行政目的的行政管理行为。在合同法律关系中,合同当事人中的一方往往因为在经济和技术上处于弱势,被动接受对方提供的合同格式条款或者落人合同陷阱。建立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就是通过建议、提醒的方式,及时纠正格式合同的不合理之处,指导格式合同提供方规经营,弥补事后监管的不足。

(二)发挥信息公开优势,降低行政成本

通过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动提醒交易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保证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对不符合规定的条款及时予以纠正。充分利用公告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到监督中来,增加公众对违法合同的知晓度,有效避免市场交易中合同违法行为的重复出现,合同监管机关也可免于陷入无休止的规、查处的事务性工作之中,从而大大降低行政执法监管的成本。

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在预防合同违法行为、规合同秩序、正确及时掌握消费市场动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格式合同提供方主动备案意识不强或者虽经备案但仍使用不规合同的情况亦有发生,这些都会影响备案的实际效果,因此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仍需完善。笔者认为,要想完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公告的信息披露优势。

信息披露制度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

费者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不仅关系到市场的规和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消费者相对于格式合同提供方,信息不对称、经济实力较弱,处于弱势地位,需要重点保护。从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保护消费者利益,让消费者树立信心,是培育和发展市场的重要一环。

目前,上海地区的规性法律文件对信息披露制度有所规定,《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提供方在收到《修改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拒不修改的,市局可以将该格式条款及其提供方的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告。”该条款对信息披露的主体、围、对象作了必要的规定。但是对于信息披露的载体、需要披露的内容并未作具体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对信息披露制度在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适当扩展信息披露的围。《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办法》规定了应当向社会披露信息的围,即格式合同提供方在收到《修改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拒不修改的,市局可以向社会公告。事实上,格式合同提供方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备案申请后,在收到《修改通知书》后,一般都能立即予以修改,因此需要公告的情况并不多。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在交易过程中,提供方虽使用格式合同,却并未按照规定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或有些格式合同提供方在订立合同时并未采用经过备案的格式合同,这可能会使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效果无法显现。因此,对于这种情况不妨考虑列入信息披露的行列,对此类违法行为进行约束。

管理制度格式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县委“打造富强**、构建和谐**”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改善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健全综治维稳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县社会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构建海岛和谐社会,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现就在全县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本内涵。网格化管理,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组团式服务,是根据网格划分,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组织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整合,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

(二)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同时,把握群众需求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提供有力的公共服务,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管理服务理念、管理服务模式、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运行机制的创新。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是我县坚持科学发展、完善社会管理服务的现实需要,是坚持和谐发展、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改善民生、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固本强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机制。全县各级党组织要从提高执政能力和构建海岛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创新管理服务理念,建立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开创我县社会综合管理服务新格局。

二、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三)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县委“打造富强**、构建和谐**”总战略为指导,以为民、惠民、便民为宗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城乡并举,条块联动,分类指导,务求实效,打造数字化为民工程,建立长效为民服务机制,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风转变、党建加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和谐发展。

(四)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依托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各级信息平台建设,以县、乡镇、社区(村)为脉络,以辖区内的居民和单位为对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在每个网格区域内配置相应的组团服务,实时采集网格内家家户户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实现对网格内居民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服务,努力使公共资源整合化,管理服务水平更有效率;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服务机制更加便民;管理时空预警化,管理服务方式更为主动;管理队伍务实化,管理服务作风更加深入,为我县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促进发展,以人为本。要坚持“发展方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通过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要做到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打造成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数字化为民工程。最终检验这项工作的实效,要看是否促进科学发展,是否使群众得到实惠。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乡镇、单位(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既要善于借鉴运用试点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又要积极探索符合本乡镇、本单位(部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的办法和措施,把管理节点抓得更紧、更实、更全面,把服务工作做得更细、更好、更周到,最终在全县城乡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

——整合资源,实用有效。各乡镇、单位(部门)要把本乡镇、本单位(部门)开展的服务基层的各项活动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统领,强化条块协同,整合公共管理服务资源,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最大效能。要不求形式,务求实效,既全面服务群众,又不能越位、错位、失位服务,力争形成具有海岛特色、服务基层群众、运行实用有效的公共管理服务机制。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作为一项长效机制,贵在长期坚持。要建立规章制度,用机制来保证,不因领导变更而停止。要系统考虑基层组织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根据条块特点,着眼提高整体管理服务质量,深入细化研究,做到边摸索、边总结、边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打造成为我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作品牌。

三、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六)合理划分责任网格,建立起县、乡镇、社区(村)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网格。“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本环节是网格的划分。总的要求是,在原先“四百工程”联系对象保持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责任网格,按常住人口统计,渔农村一般以150户左右为一居民网格,城区可适当放大。各乡镇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设置。总的原则是,网格的划分要使党委、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村),延伸到网格。要有利于组团服务,包干负责,上门调查,面对面服务,从而形成覆盖城乡、条块结合、纵向到底的县、乡镇、社区(村)管理服务网格,提高我县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七)摸清群众所思所想,建立起统筹兼顾、全面覆盖的管理服务体系。“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核心是做好群众的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坚持和规范“四百工程”中村(居)民小组、社区(村)、乡镇自下而上的三级“社情民意分析例会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采集、监督、反馈、督办系统,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渠道畅通、反馈及时,节约、集约管理成本,更好满足群众需求。要提高党委、政府掌握信息的敏感度,把基层的情况特别是社会不稳定情况及时化解或上报。运用不断获得的最新可靠信息,加以预测、预警,采取防范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维护社会稳定。要做到精细服务,关注每个家庭的细小环节,全面掌握辖区内住户的基本情况;要做到个,通过有针对性的帮扶,着力增加群众收入,调动群众创业积极性;要做到全面服务,不断扩充服务内容种类,提高服务效果,建立为民服务体系。

(八)合理配备组团人员,建立起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好的管理服务团队。“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重中之重是组建好服务团队。要注重整合“四百工程”中的工作力量和资源,因地制宜配置每个网格内的服务团队,原则上每支团队由乡镇领导干部、乡镇机关干部、社区(村)干部、医护人员、教师和民警组成,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走访,收集和处理居民所反映的问题和意见。配置服务团队要注重吸收渔农村联户党员和村(居)民小组长,下派到基层的“暖促”指导员、民情调查员、渔农科技人员等可以结合到网格化管理团队中去,充分发挥好网格团队人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民情社意调研员、富民强县服务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民主制度监督员“五个员”的作用。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要与“暖促”指导员、民情调查员制度相结合,与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相结合,与社区群防群治和义工制度相结合,与发挥基层人民代表和居民骨干作用相结合,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彰显网格化管理的群众性、公益性和人文性,加强党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九)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起高效运作、资源共享的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信息化建设。要在市信息中心完成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尽快充实完善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从社区(村)、乡镇、县、市的情况采集、反馈机制,将基层需要市、县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到职能部门。并根据密级要求,设置相应权限,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促进电子政务与社区信息化对接,推动中心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的共享性。

四、加强对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点多、面广、影响大。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单位(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十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县里成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张明、陈伟同志任组长,冯敏刚同志任常务副组长,虞国平、陈雅君、赵加平同志任副组长。领导下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冯敏刚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陈海波、方海英同志担任。办公室下设综治平安组,由县委政法委负责;团队管理组,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城区工作组,由县民政局负责;渔农村工作组,由县渔农办负责;技术保障组,由县府办(信息科)负责。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积极当好党委和政府参谋。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同时要加强信息中心建设,设立信息站,配备专职信息员,各社区(村)也要有一名信息管理员,专门从事信息平台管理维护及信息输入、反馈工作。

(十二)精心组织,全面推开。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乡镇是关键,社区(村)是基础。各乡镇党委要精心组织,统一思想,制订方案,动员部署。只要涉及到基层的各类事务尽量纳入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具体工作中,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效能,力争在明年上半年初见工作成效。

(十三)加大投入,形成合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一个综合管理服务体系,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各单位(部门)要将条块投入倾斜到这项工作中去,利用全县网格化管理信息软件主动参与该项工作。各单位(部门)要全力支持,主动对接,大力支持乡镇、社区(村)开展这项工作;乡镇、社区(村)要理顺关系,做到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县府办信息科要全力维护好全县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

管理制度格式篇7

一、注重方式方法创新,继续推进价格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从树正的角度,以全面推进明码实价店评选为切入点,正确引导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培育消费者合理的消费理念。在开展评选活动方面,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在数量上应逐步增多,在范围上逐步扩大。在评选方式上,由初期的宣传、申请、验收、表彰逐步过度为申请、验收、发牌,凡符合条件的,可直接予以授牌。在管理方面,主要通过成立协会的方式,加强明码实价店价格行为的自律,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则作为其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具体负责日常的协调、管理、定期例会的组织以及建章立制等。

二是改进评选方法,继续开展“价格信得过”等形式多样的价格信用活动。在具体方式上应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消费者认可、社会监督的总体思路,通过社会评价机制来转变工作方式。在具体内容上应将社会的评价作为主要标准,同时要注重企业的影响力、经济效益等多层综合因素。

三是建立与推广企业联系制度,强化价格自律和内部监督。采取定期定向包干方式,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事业单位完善物价员制度,健全价格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信用档案,以增强经营者价格自我约束能力。

二、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重点专项检查。

一是开展房地产行业价格和收费以及物业收费专项检查。近年来我市房地产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之而来房产价格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欺诈、质价不符等行为,同时由于房地产业投资相对较大,一些部门借机乱收费的行为也不少。明年要以规范房地产价格为切入点,对涉及的收费部门开展专项治理。物业收费问题已成为当前居民投诉的主要热点之一,这其中除了物业市场运作体制不健全的因素外,也存在物业管理企业只收费不服务或超标准收费等问题,今年应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开展一次重点检查。

二是开展劳动、公安、海关、商检、税务等系统收费大检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优化投资环境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热点。劳动、公安、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则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单位,各个部门不仅管辖的范围较大,而且涉及的收费项目相对较多。通过开展检查,对规范各个部门的收费行为,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对邮电、电信资费开展检查。近年来邮电、电信行业体制管理变化很大,业务领域逐步拓宽,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但同时乱加价、乱收费、强制服务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开展对邮政、电信资费的检查,对于减轻社会各方面负担,促进邮电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四是对涉农价费、教育和医疗服务收费继续开展常规性检查。近期农村市场价格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特别是一些农资价格,涨幅较大,直接影响了农民利益。所以,**年在涉农价格和收费方面应继续开展检查,重点是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为全面配合“一费制”的具体落实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的调整,应继续开展教育、医疗服务收费专项整顿。

此外,对于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逐步探索与推广提醒告诫、案例公布、规劝警示、市场调查、定期免检、信誉评价、整改回访、协商调节等制度,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

三、完善农村价格监督体系,全面构筑基层物价检查机构工作平台。

主要从完善配套管理措施着手,进一步理顺镇价格监督站管理体制,从制度、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实行全市统一的管理办法,逐步推行统一的培训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定期交流机制等等,同时对人员配置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通过政策扶持,进一步增强镇村价格监督人员的工作热情,为县级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打造新的工作平台。

管理制度格式篇8

关键词:网格化 管理机制 常州市

一、常州市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基本做法

(一)缩小管理空间,落实网格责任人

在传统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下,管理服务工作依托街道和建制社区展开,主要服务平台为街道办事处服务大厅和社区工作站。由于我国城镇化规模较快,新建社区规模普遍偏大。目前新建建制社区的规模普遍在1平方公里以上,继续以社区为基本管理单位显然管理半径过大,进而会导致基层服务力量薄弱、管理形式粗放、管理盲点多等问题。

常州市在2012年4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城乡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的意见》,对于管理空间的设置做出了更加科学化的规定。将面积较大的建制社区划分为若干面积较小的网格,每个城市社区网格规模为300户左右,农村社区为200户左右。在大型封闭小区,以独立庭、苑、区为参照,设置庭苑类网格;在老式开放型小区,以相邻楼栋为参照,设置楼栋类网格;在老城区居民区,以巷道为参照,设置巷道类网格;在农村或涉农社区,以村庄为参照,设置片区网格。在人员配备上,每个网格中按照“1+X+Y”的模式设置网格管理员,包括以1名专门的责任社工为网格长、多名居民小组长、党小组长、楼道小组长作为网格协理员,即形成所谓“一片三长”的工作模式,另外每个网格中还设置人数不等的信息员。通过缩小管理空间、固定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责任人的方式,减少了社会管理工作的流动性和盲目性,实现管理服务的“精细化”转变。

(二)下放管理职权,实现管理力量的前置化

传统的社会管理工作是采取“业务线条”的模式,每一项业务都由专业的“社区协管员”负责办理,不同业务线条板块之间信息、数据相对封闭,互不共享。这种设计虽然实现了业务的专业化管理,然而却降低了服务效率,尤其是当事务涉及不同业务条块的时候,相互衔接、沟通往往不畅,很难高效、顺利的完成既定业务流程。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划分管理网格的同时,常州将部分管理职权下放到网格。在常州市《关于在全市城乡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的意见》中,赋予了网格长四项基本管理权力:审核权,对于准生证办理、低保户确定等需要社区审核的事项,均由网格长调查审核盖章后,社区方可以受理;监督权,对街道(镇)、社区干部实施监督,提出质询、意见和批评;组织权,经社区同意,网格长可以以社区名义组织网格内居民开展各类群众活动,参与社区相关对外联络工作;建议权,网格长在广泛征求网格内居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可以对社区工作提出建议。通过对于网格管理者的赋权,实现了基层社会管理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前置,打破社区公共服务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提升了工作的服务效能。

(三)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

当前城市管理的难点之一是其社会成员流动性较大,管理机构对于他们的基础信息很难获得全面的掌握。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参与活动进行规范,如果辖区人口底数不清、人员情况不明、人员活动信息不灵,必然导致了发现社会问题滞后,解决社会问题迟缓,对于突发社会事件缺乏应急反应能力。

为了及时掌握人口流动信息,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常州市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对于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尤其注意对流动人口的信息搜集。在网格长的日常管理工作内容中明确规定:外来人员流入必须进行信息申报;除了常规巡查之外,每月网格长必须对网格内登记流动人员进行走访一次,了解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排查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二、常州市网格化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技术手段滞后,制约了网格化机制的服务管理效能

由于转型时期社会成员流动性大,社会矛盾问题多发,这就需要信息采集方式、采集手段与传输方式随之改进,提高信息传输效率,以实现管理工作的及时、高效响应。一些发达地区在引入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同时,对于信息采集、传递和处理方式也做出了改革:通过信息采集终端、地理信息编码、电子政务专网平台、3G技术的监督指挥系统等管理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使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获取、确认、处理、反馈等流程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有效的减少信息与时间的损耗,促进了管理的扁平化,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效率。

常州市引入网格化管理后,和过去的工作机制相比,实现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流程扁平化,减少了信息从发现终端到处理中心所需要的环节,并且调整了信息报送机制,使得工作中的信息传递绩效较过去有所改进。但在常州的大部分地区,网格化管理机制还是依托原有的信息传递方式作为技术支撑,通过口头汇报和书面材料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上传和下达。落后的信息技术制约了网格管理机制“管理服务精细化”功能的实现,虽然通过管理力量的前置和定期访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但是问题是否能得到迅速化解,取决于信息能否快速、正确的得到报告与处理,如果信息内容不能全面精确、信息传递与任务分转的等待时间过长,那么将降低网格化机制科学管理、动态管理效能的发挥。

(二)工作流程不完善,制约了网格化机制的响应时间,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

城市社会管理综合性的行政管理问题,牵涉部门较多,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工作流程中强调不同业务线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制约了跨部门政务协同,降低了服务管理工作的效能。

在常州市目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对工作流程做了一些改进,但是其主要结构并没有被彻底重构,仍然是以传统的科层汇报制为基础,网格由一种管理方式演化为一级管理单位,形成了“区—街道—社区—网格”的四级科层制模式。在社区和网格层面提供管理服务工作时候,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管理力量的前置,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响应和协调处理。但是工作流程的创新性仅体现在社区以下的层级,如果面临的工作事项超出了网格员和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职能权限,则需要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从而就又回到了过去层层上报,层层审批,条块分割的老路上,工作模式创新性并没有充分体现,社会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并且这种模式是单线条运作的,缺乏监督反馈环节,对于是否能得到及时处理,处理进度是否合规,都无法进行及时的管控。也无法对下一步的工作改进和提升提供资料储备借鉴。

(三)网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不足,制约了公共管理服务的全面性

在转型时期,社会参与日趋深入和广泛,社会活动呈现出类型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内容复合化的特点,改革推进带来的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矛盾和行为失范。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基层社会管理的需求也就更加多元化,涉及行政工作的方方面面,网格内配备的专职管理服务人员越多,专业业务面越广,那么就越能形成合力,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内容也就越充分。但和网格化制度建设较为成熟的地区相比,目前常州的网格员队伍建设存在专业化不足的问题。常州的网格员队伍是以1至2名社区工作人员为骨干,以群众志愿服务人员为主体,参与网格管理的群众虽然有着较强的公共服务热情,但是因为缺乏专业能力和处置权限,在面临多元化和复杂化问题的时候,这样的人员配置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编制、财政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常州市的网格管理员都采取AB岗制,即管理员即承担在街道或者社区的业务线条工作,也负责网格内的管理。由于兼职管理员只能投入部分精力,那么网格所能承载的管理服务能力就会受到进一步的削弱。由于目前的人员结构不支持开展更加多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显著制约了网格化管理机制服务的潜力内涵。

(四)网格设置碎片化,导致社会管理工作条块分割问题依然存在

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责任主体是街道、社区两级机构和各个专业主管部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部门牵头负责,因此常州在推进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存在对于网格化管理机制的性质和功能认识不清的问题,很多单位没有认识到网格管理对于整合公共资源,推进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的意义,而是将其简单理解为划分责任片区或者信息采集单位。于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独立划分,社保、人口计生、文化、公安等多个专业部门都有自己的网格,但是不同网格之间的划分依据各不相同,相互之间交叉叠加,没有通用性。碎片化的网格设置妨碍了不同专业部门进行资源整合,无法形成整体合力进行管理服务。同时不同种类网格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和管理,浪费行政资源。

三、完善常州市网格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信息管理工具,建立信息化网格管理政务系统

由于社会成员流动性大,情况多变,现今的城市社会管理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管理。目前常州市已经建立起了基本信息的采集共享平台。但是对于一些社会管理中实时发生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数字化采集渠道,还需要依靠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逐级处理,信息化手段的落后已经成为了制约网格化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管理质量的重要技术瓶颈。

制约信息化投入建设的主要因素是财政支持能力。进行信息管理工具的升级需要较大的财力投入:北京市东城区在引入网格化管理初期,硬件配置投入即达到了1684万元,上海长宁区在系统软硬件投入经费为2500万元(不计算场地费),杭州市在试点网格化管理,建设“数字化杭州”方面的投入为4000万元。网格化管理的主要推进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各个街道和社区,然而街道并没有相应的财权,只能从区财政的经费中拨块支持网格化管理改革,很难全面的进行信息设备改造。

由于信息管理工具对于强化和改进网格功能,提升整个常州市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街道和社区财力匮乏的情况下,市、区两级财政应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从行政经费中进行专项列支,完善技术设备和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网格管理信息化进程。根据本地的财力情况和社会管理需要,开发采购个人信息采集终端,并配置至每一个网格管理人员,使发现情况能够及时上报;开发电子政务软件系统,为信息化管理提供完备的软件支持;建立社会服务服务中心,形成信息化的支持服务体系,实现问题发现,响应确认,派遣处理,反馈备案等全部政务流程信息化。

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虽然短期软、硬件投入很大,但是其会对社会管理产生显著的长期社会效益。从管理主体来看,新技术实现了信息主动、准确采集,实时信息传输,高效信息存储和处理,为经济化管理提供的有力支持。从管理客体来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事件的响应和处理时间,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根据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对东城区网格化管理实践的社会经济效益估算,虽然前期投入达1684万元,但是每年因为公共管理效率改善和服务水平提升产生的经济福利,货币化后达1.58亿元,同时节约行政管理成本54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从社会经济绩效分析,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网格管理政务信息化是一项长期价值型的投资。

(二)统一网格边界,综合配置多方力量,实现社会管理工作的合力效应

为改变各个部门自行设置网格,网格结构“碎片化”的现状,应由区级政府统一进行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推进,统筹安排各项制度设计。明确各个业务线条的管理工作细分网格以既有的社区管理网格为基本边界,不跨格,不越界。通过实行管理线条与管理区域在网格划分边界上的统一,实现网格内部的社会管理在管理区间、管理对象、管理环节和管理时限四个方面全覆盖。

在统一网格边界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强化原有社区管理力量的同时,着力推进业务线条的专业力量进入网格,将公安、城管、人口计生、卫生服务等机构派驻的执法力量或者服务人员下沉至网格,将环保、劳动监察、文化、社区等执法力量和服务责任配置进社区。通过管理职能的前置,实现在每个基层网格内,条块之间相互配合,统筹协作,形成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相互配合、协作的内部服务链,从而为辖区居民提供以网格化管理机制为支撑的“一站式”管理服务。

(三)以网格化管理为契机,改进工作程序,实现社会管理工作的流程再造

传统的社会管理工作流程,受到科层行政体制组织架构的影响,关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及层叠的指挥系统,强调专业化分工,坚持职能导向。由于专业化程度深,信息沟通不畅,进而造成了部门间的隔离,使得行政成本加大,信息传递耗损,行政效率低下。事实证明,这种工作流程已经满足不了转型时期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新需要和新期望。

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下,网格化管理改革提供了一个社会管理工作流程再造的契机。通过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将信息发现和指挥处置联系起来,整合各个部门资源,提高了社会管理的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实现工作过程的扁平化。通过工作流程的再造,可以使社会管理管理服务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克服所谓“突击式”和“运动式”的管理方式,改变管理工作被动、滞后的弊端,有效解决过去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管不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竺乾威. 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J]. 公共行政评论,2012(2)

[2]王明,杨丽. 北京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12(2)

[3]文军. 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中国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 学习与探索,2012(2)

[4]蔡兆良. 社区网格化管理怎样变被动为主动[J]. 社区,2011(11)

管理制度格式篇9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法制化运作;民主化考评

晋江市是全国著名侨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6位,经济实力连续16年保持“福建省十强县(市)”首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晋江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从整体层面上看城市管理水平还是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晋江市作为福建省第一个尝试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城市,对进一步创新晋江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城市品位,逐步创建和形成晋江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晋江市引入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就是利用“数字城市”信息化的有利条件,打造“数字城管”基础平台,实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晋江市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分三期建设。一期监管区域涵盖市区东至和平路、西至梅岭路、北至双龙路、南至晋光路的合围区域,地域面积为14平方公里,2010年6月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行。二期工程涵盖市区罗山街道一期工程以外区域、西园街道、灵源街道和新塘街道辖区,计划在2013年底建成投入运行。三期工程涵盖全市各镇规划区、主要工业区和主要道路沿线两侧,实施的时间根据一、二期工程运行成效确定。

在管理方法上:设立“城市网格化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作为一级平台,收集信息、集中派单给市级各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处置。一是万米网格管理法。晋江一期项目14平方公里区域划分了851个万米单元网格。二是事部件管理法。部件管理法:部件分类——6大类60小类,公共设施(46种),道路交通(22种),环卫环保(6种),园林绿化(9种),房屋土地(3种),其他设施(1种)。事件管理法——5大类43小类市容环卫(13种),设施管理(2种),综合管理(5种),突发事件(5种),街面秩序(7种)。

在工作流程上:分为7个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

二、晋江城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晋江市网格化城市管理运行以来,系统中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转,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中“政府失灵”问题,初步建立了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1、实现管理组织的扁平化,有利于政府转变作风、提高效率。由于新模式的投入使用,实现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减少了问题上报的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在城市管理方面实现了从“开环”到“闭环”的转变,通过城管体制变革、流程再造,管理过程更具可控性。

2、初步解决了多头管理、推诱、纠纷的问题。在新模式下,所有涉及城市管理工作的专业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都要接受网格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从而充分发挥了专业部门间的协同效应。在城市管理方面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改变过去各城市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甚至推诿、纠纷的局面,城市管理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处理。

(二)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水平,促进了城市管理趋于精细化、规范化

1、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精确度。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城市部件准确定位并编码,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各种城市部件和事件信息,而且实现了对管理对象在空间上、时间上和责任上的精确定位,杜绝了推诱、纠纷、不作为和乱作为等现象,推动了“阳光政务”工程建设。

2、较大程度上消除了城市管理的盲区。目前,晋江市已完成中心市区及周边29.2平方公里、1306个基础网格、110500个城市部件的外业数据采集,并完成一期工程14平方公里、851个基础网格、6大类、67种、63685个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城市部件的数据建库。试运行整体顺利,系统运转顺畅,累计受理事部件问题2947宗,立案2717宗,结案2513宗,结案率为92.4%。从而较大程度上消除了城市管理的盲区,使城市面貌大大改观。

(三)出现了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社会和谐

1、解决了大量市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以前,政府部门总有“四处救火、疲于奔命”的苦衷,而老百姓也有“投诉没门路、解决无期限”的烦恼。自从网格管理监督员进入社区后,与居民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把居民身边烦心的“琐事”,通过监督员这个纽带成为管理者案头的大事,也将减少了人民群众反映城市管理问题的量,提高人民群众共同管理城市的认同感。晋江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实践表明,城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有利于实现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与居民零距离互动,形成老百姓与政府共同管理城市的新局面。它被认为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和开明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和老百姓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2、扩大了群众对城市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新模式把对城市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还给群众。群众通过监督员或直接拨打12319城市管理热线反映问题,通过指挥监督中心的信息平台,都可以直接传递到有关领导,实现了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共同管理城市的新格局,使人民城市人民管真正得到了落实。

三、关于中小城市风格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法制化运作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是新模式,为了保证它的长期有效地运行,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力求做到有法可依、健康发展。首先,城市网格化管理性质、地位的明确需要法规方面的支持。目前城市化网格化管理监督员的“执法”,严格意义上是得不到法律条文支持的。目前在监管过程中,监督员的工作安全得不到具体的法规保障,即使发生监督员被殴打的事件,只能按民事纠纷裁决。有些区的监督员对具体发生的部件和事件的问题进行拍照取证时,只能远距离、隐蔽的快速操作。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地位,监督员工作时着便服,没有具体的身份标识。其次,现有的制度规范都是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配套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矛盾,因而在实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统一的制度来修正问题,使这一模式不断走向成熟规范。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公众对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民主化考评机制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制度。公共管理过程的程序化是现代民主精神的制度化,让公众作为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相对方参与到城市管理的模式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赋予他们在管理运作过程中监督、参与的权利,使城市网格化管理在法律上获得认可的同时,又处在公众的监督之下。通过行政程序立法,保障公众参与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运作,这是以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城市的形式,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也是城市网格化管理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外在作用机制。

管理制度格式篇10

(一)邯钢式目标成本管理

邯钢式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模拟市场核算。模拟市场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变化为依据,进行动态调整。一是进行调查预测,充分考虑煤炭、电费、运费等各方面的调价信息。二是对自制半成品价格,从原料开始按成本逐步结转分步计算方法逐步推算,对其与市场价的差额进行调整。三是对直接面对市场的物资处室进行两头价格控制,即对进料物资部门下达最高价,对销售处下达最低销售基价。

2.确定目标成本和分解目标成本。一是在确保企业获得一定的目标利润的前提下,通过市场预测和企业内部挖潜来确定目标成本。其测算步骤:第一步,确定盈利或亏损产品的单位盈利或亏损额;第二步,测算通过计划年度压缩管理费用,节约可控费用支出和可降低的单位成本;第三步,测算保证盈利或扭亏的目标成本。二是为确保目标成本和利润的实现,邯钢通过目标成本分解使之细化,实现自我控制。在目标成本分解中,横向从总厂及各二级分厂职能处室到边,纵向从总厂到二级分厂、车间、工段、班组到底,这样在全厂形成由上而下层层分解,由下而上逐级保证的纵横交叉条块结合,逐级管理的有效运转的成本管理网络。

3、实行成本否决。其基本点:一是不讲客观,不搞分析,严格考核;二是实行彻底的成本否决权,即如果成本指标完不成,其他指标完成得再好,所有的奖金将被否决,同时与职工升级挂钩。

邯钢式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是:

1、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把脱离实际的、一年一度不变的、以国家指令性价格核算固定不变的“内部计划价格”,转变为动态的“内部结算价格”,把引入市场机制作为新型经营机制的实现条件。

2、改变了核算方式。通过实行模拟市场核算,将H级厂使用的原燃材料、劳务产品、自制半成品和出厂产品价格均以市场价格为依据来核算,以此核算各厂产品成本和计算各厂内部利润,为采取“倒推法”测算分厂产品目标成本,实施成本否决制度提供了基础条件。

3、改变了目标成本确定方式。实行“倒推法”,从产品市场认可的价格开始,从亏损产品入手确定目标成本,并且自己把握原燃料项目的差异,推算出上一步骤产品的目标成本水平,即以生产流程的逆方向从后向前,依次推算出材坯钢铁烧焦等各步骤的产成品及半成品的目标成本和进厂原燃料目标采购成本以及辅助生产各厂劳务产品目标成本。

4、加大了成本考核力度。通过实施成本否决制度,规定了所有出厂产品成本加各项费用与市场价格比起码要相等,决不能亏损,使广大职工与企业真正形成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目标成本责任网络体系。

(二)宝钢式标准成本管理

宝钢式标准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及特点如下:

1、成本中心的制定。成本中心是成本费用发生、归集和管理的基本单元。标准成本的首要问题便是制定成本中心,以衡量其绩效,分清各部门的责任。成本中心有三个特点:一是要确定责任区域;二是要在一定主管控制下;三是它为最小成本责任中心。宝钢将某种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所经过的并且有投入、产出的单元都作为成本中心,一级成本中心一般为一个厂,二级成本中心为分厂,三级成本中心为作业区。成本中心按其功能又可区分为生产性成本中心、服务性成本中心、辅成本中心和生产管理性成本中心。这样既可衡量一级成本中心的绩效,也可根据需要来衡量二级成本中心、三级成本中心的绩效。

2.成本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成本标准是针对明细产品(产品大类十材质十规格)在各成本中心而制定的,它分为消耗标准和价格标准。消耗标准制定的依据为工艺技术规程、生产操作规程、计划值指标、历史消耗资料,而价格标准制定的依据为成本补偿。制定和修订标准要有一个权威机构,并且制定标准的人员应由工程技术方、生产方、财务方的人员一道参与。

3、成本差异的揭示、分析及处理。标准成本一标准价格×标准消耗,因此,成本差异包括消耗差异和价格差异;消耗差异=标准价格×(实际消耗-标准消耗);价格差异=实际消耗×(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1)成本差异的揭示与分析。建立差异处理计算机系统,揭示生产厂和辅助部门的消耗差异和价格差异。差异揭示出来后,应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差异产生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标准不够准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实际生产操作和管理产生的。对于不够准确的要加以修订,对于由于生产操作管理产生的要具体进行分析。

(2)成本差异的处理。一是对差异进行归集,各相关财务人员按明细成本科目归集各成本中心的差异发生额。二是对差异进行分配:a、按产量、实际消耗、标准成本加权平均分配;b、自制半成品差异在制成品与在制品之间按消耗量加权平均分配。

宝钢式标准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是:

1、便于成本核算。只要划定成本中心、确定成本标准。制定成本项目后,便可核算出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及成本差异。标准成本制度合理地解决了在制品分配不合理的难题。

2.便于分清各成本中心的责任。由于标准成本将成本中心划定为一、二、三级,而三级成本已划到车间、作业区这一级,三级成本中心也能揭示出标准成本差异,这样打破了车间之间吃大锅饭的现象,是谁的责任只要看差异即可。

3、便于成本控制。明确成本中心的责任后,使成本控制的责任下放到车间、作业区三级成本中心,便于车间、作业区把成本标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个人,加强考核,使奖金与成本业绩挂钩。

4、便于决策。一方面便于管理层根据差异分析情况作出采用新工艺、新操作、新技术的决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针对标准成本状况,作出销售经营决策。

二、两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一)共同之处

1、从两种成本管理方法产生的背景和效果来看,均是在宏观经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之时,各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建立在各自企业实际的基础上,在成本管理方式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并经过科学的实施均到得了有效的成果。

2.从两种成本管理方法中核算方式的内容取向来看,都是要使成本核算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市场价格,反映企业物流和经营耗费的实际价值,为企业进行一系列经营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灵敏的信息和依据,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科学考核提供必要条件。

3、从两种成本管理方法的考核方式来看,均划分和确立成本责任中心,采取责任成本管理。按照分权和层次管理的原则,明晰责任,井建立相应的分析、考核制度,确保责任成本管理有效、持久地贯彻实施。

4、从两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控制方式来看,均制定“目标”成本,实行目标成本控制。这一控制方式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成本计划产品结构选择建立在企业各自目标的基础上,从而有的放矢。

5.从两种成本管理方法的实现手段来看,均以会计电算化为保障。若无计算机辅助系统保证,现代成本管理是无法进行的,成本管理的作用也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

(二)不同之处

1、成本核算方式不同。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核算是对传统计划成本的改革,使计划成本更趋近于市场,而我国目前许多中、小型钢铁企业在成本核算和会计处理上都是以计划成本核算,差异成本分配为模式,学习邯钢经验进行的改革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和适宜性;宝钢的标准成本制度,对存货(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的收入与发出均以标准成本记账,至于实际成本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均单独予以核算。这样一方面简化了会计核算,另一方面由于“标准成本”排除了许多偶然因素,便于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2.关注“差异”的程度不同。差异分析是采用标准成本制度非常突出的方面。在差异分析时,不仅注意其发生地点,更注意其责任真正归属的环节和部门,这样责任更明确,奖惩更合理。宝钢的标准成本制度能通过及时揭示实际成本偏离预定标准的差异,对产品的实际成本进行日常控制。及时反馈各成本项目不同性质的差异,增强了生产经营者对成本的敏感性,为迅速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提供了线索。而邯钢的目标成本管理对实际成本脱离目标成本的差异分析则没有这么细致。但标准成本制度必须建立在严密的计量管理和较高的电算化程度之上,同时这一核算方式在灵敏反映各中间产品的实际市场成本上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3、“目标”成本制定方式不同。标准成本的规定,采取的是从组成成本的最小构成单位为起点,从下往上的一种“顺算法”,是根据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状况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而制定的,它尽量考虑了减少企业“内部”的低效和损失,从而使该标准更先进、合理。但是对外部市场对成本的可接受程度则考虑甚少。这对于处于买主市场的钢铁产品来说,面对的已不再是市场被动接受价格(成本),而是市场主动选择价格(成本)。因此,标准成本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市场的因素。而目标成本管理采用“倒推法”来制定目标责任成本,能弥补这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