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5:11:44

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范文篇1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时可将政府机构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转向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产学研合作范文篇2

1.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这项教育活动在我国也实施了近20年,愈加受到重视并已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创业教育亦同样备受质疑,即创业能否被教授[5]。这里,需要回应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谁来教”和“怎么教”[3],这些问题直接指向“什么是创业教育”“谁来教”以及“谁主导”等问题。创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6]。赵志军[7]指出,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兼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但经济意义占居主要成分,尤其关注激发受教育者的企业家精神和提升创业技能与知识[8],对于培养更多合格创业者[9-10]、人力资本的形成[11]、提高创业绩效进而促进经济发展[12-13]有积极作用,是对未来的投资[14-15]。需要指出,创业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将创业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这里转化的通道在于根据创业知识与创业机会耦合产生的使用价值为市场所接受进而获取价值。可见,市场是判断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甚至核心指标,在创业教育的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加强业界的参与程度和市场的评价机制。在愈加复杂的创业环境中,教授者的经验、知识储备对于创业教育尤为重要[16]。但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课堂教师擅长主观解释(subjectiveac-counts)而业界教师更倾向于实践指导。在日益复杂的创业环境下,单一知识储备的教授均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学习的需求。这里,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请“双师型教师”(pracademic)执教[2],他们既拥有创业研究的学术背景又拥有实践的创业经历,以增强创业教育成效。美国的创业教育即是如此,并会通过多种渠道保障师资的充足来源[17]。只有这样,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既熟悉与掌握创业实操懂得背后原理的大学生创业者。诚然,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多为在校大学生,受教育的场所也多在校内,在传统意义与常规操作上,创业教育多由高校所主导。正如Bliemel[3]所言,“高校可能是一个合适的环境来学习创业相关知识,但是不利于学习如何实践它以及感受什么是一位真正的创业者”,所以应该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在整个创业教育生态中,相关利益主体如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18],这也是“协同”发展战略下多元主体融合发展的题中之意[19]。也就是说,创业教育应该推动多元主体在其中的设计与建设,应该着力探索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办学,而不是由单一主体主导。2.社会网络和产学研合作网络是自然界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一切系统的基础结构都是网络,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与外界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relationship)与“联结”(tie)[20-21]。传统的社会网络结构多为复杂网络和单一主体网络,但是这些网络结构对于研究某些案例来说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基于此,Coromina[22]提出双核心网络(duocenterednetworks)概念,描述和分析以一对网络节点作为中心点的网络结构,例如夫-妻、博士生-导师等。产学研合作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基于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所进行的契约合作活动[23]。产学研合作是资源和知识传递的一种重要渠道[24],企业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产学研合作的关键驱动因素[25]。陈云[26]指出,产学研合作具体到微观上和案例层次,可以是三方也可以是两方,但企业不可或缺。反观现实,除少数大型产学研合作项目会涉及到三方主体外,多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两方主体。同时,产学研合作已由单纯的点对点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合作网络模式[27],这就有必要从网络模式认识产学研合作。即,从双核心网络结构解析产学研合作具有显著意义[22,28]。3.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本研究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定义为基于培养受教育者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为目的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有效合作的教育形式,是创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的有机结合,天然具有双核心网络属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共建创业班、合作培养、深度实践等形式,能够有效补充校内创业教育的知识基础[29-30],满足受教育者对于创业学习的需求。此外,通过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在创业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同时最大程度上缓解因为“双师型”创业师资不足而导致的创业教育成效低下的窘境,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和实践素养。

二、双核心网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上述已就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明确了其双核心网络的特性。丁荣贵等人[28]基于Coromina[22]的研究构建起了产学研合作的双核心网络。本研究将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的网络主体、网络特征以及运行原则,以期深入认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1.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主体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基于其专用性投资而产生相互影响,这些利益相关者作为网络主体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动性和紧迫性存在差异。在陈洪辉和贾生华[31]提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基础上,借鉴丁荣贵等人[28]提出的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关系、资本关系、管理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所包含的主体,基于现实调研情况,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社会网络主体划分如下:核心利益相关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整个教育进程。作为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参与的主体,只有保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共同作用,才能真正推动创业教育“一只眼睛盯课堂,一只眼睛盯市场”的市场导向,让受教育者充分吸收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学中干(doingbylearning)中不断深化对于创业市场机制的认知。蛰伏利益相关者:政府、风投、上下游企业等。蛰伏利益相关者与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正常状态下仅表现为显性契约人,一旦其利益出现诉求或受到损害时,他们就可能从蛰伏状态升为活跃状态,其反应程度可能非常地积极或者强烈,进而影响整个教育项目的进程。尽管不少研究强调了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或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政府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起到促进和监督的“蛰伏”作用;大学生创业相对廉价同时亦富有创意和激情,但是鉴于其融资渠道、信息渠道较为单一,风险投资有投资意愿但更处于观望[32]状态,大学生创业者能通过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网络适时可能获得风险投资;参与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亦能成为受教育者创业项目的价值链上下游,对于推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实质性成效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构建起战略伙伴关系。边缘利益相关者:同业企业、银行、媒体、合作院校(科研机构)等。边缘利益相关者往往是被动地受到影响,重要程度相对较低,实现其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也不强。同业企业作为参与企业的竞争对手在教育领域一般并无激烈竞争倾向,我国银行作为保守、理性的金融主体并不会是初创项目的投资主体,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对教育项目进行报道宣传,而合作院校(科研机构)多是知识关系下的合作,相关主体尽管存在潜在合作的可能,但是可能性相对较低,故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的边缘利益相关者。2.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特征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具备社会网络的一般特征,亦具有其个性特征,体现如下:第一,具有两个明确的核心。参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网络中明确发挥中心作用,处于网络中心位置,除此之外的网络主体为合作参与者(alter),不对产学研合作创业起关键影响。作为该社会网络的重要参与者,研究并未将受教育者作为网络主体之一,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受教育者并不是参与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行动主体,而是直接受益对象;其次,本研究在设置网络主体时不关注嵌入于某一主体的次级分析单位。第二,网络力度(strength)有所区别。社会网络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联结(tie)。Granovetter[33]在引入“网络力度”时,是将联结分为强关系(strongtie)和弱关系(weaktie),以朋友圈(friend-shipcircle)、承诺强度(commitment)以及联系密度来判断强弱关系。强关系带来深度的信任和高度的共享认知,弱关系不断拓展网络并引入异质性的资源与信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与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结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强关系、弱关系。第三,除双核心外,其他主体之间不存在关系[22]。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仅基于某一特定的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构建,参与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作为核心行动,不论其他项目或工作,其他主体仅与双核心产生关系而各自之间并不存在关系,未与双核心产生关系的则不出现在该网络中。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主体间网络关系仅基于某一特定的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的观察,基于其他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将会存在某些并不存在于另一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中的主体间网络关系。3.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运行原则第一,战略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需要战略性的运行设计,谋略规划与顶层设计。这里不仅仅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战略规划,高校、企业更应在市场机制的指导下,前瞻性地发掘市场需求、学生需求,加强相关教育形式的设计,开发更加适应动态、复杂创业环境的创业课程,切实打造起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品牌,在社会上渲染好、营造出社会创业的良好氛围。第二,联动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本质上反映了两个类别的主体的互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嵌入在两类主体之内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不断推动强弱关系的主体联结构建,强化各主体之间的联动才能保证创业教育开展的成效,使受教育者能够切实掌握应对复杂、动态的创业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与业界实操。第三,动态性。网络是通过不断积累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而形成并扩展的[20],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双核心在开展该教育形式的过程中,构建特定网络结构,推动自身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进而不断复制、拓展社会网络,这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也正是这种网络演进的动态属性才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属性。

三、实践启示

产学研合作范文篇3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现实意义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为立足点,旨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中国在技术创新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更应该强化产学研合作的道德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正确分析和理解科技、产学研合作、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增强人文关怀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反思人类在未来的科技活动及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发挥科技进步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作用,使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趋利避害,扬长补短。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支撑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是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想真正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一方面,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不断提高我们的觉悟和认识,真正明白不合理的工程技术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长远影响和严重后果,建立高尚的道德水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的与传统模式有着天壤的区别。因为传统模式实际上是两种目标相互分离的模式,即一方面强调科技理性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则在产学研合作活动中忽视道德规范。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性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传统模式已经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关键就是科技、产学研合作与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不能以孤立的单一方面的视角看问题,而应将它们视作一个系统,并将社会价值及伦理道德渗透其中。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应该是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应用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高度融合的真正的综合型、交叉型、渗透型模式。基于这样的科技道德理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具有以下基本目标。一是树立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理念的培养是实现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前提条件。培养产学研合作道德意识,使人们能以人文的眼光看待科技发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开展与影响,企业、大学与科研单位的责任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树立先进的科技道德理念。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关键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进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就是要促进人们对科技进步、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解,对学科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只有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纳入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才能够将产学研合作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其社会功能。三是形成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能力。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根本旨趣所在。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就是运用产学研合作道德规范,以系统性、综合性的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全面协调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学研合作道德的实践能力,能够自觉地发现和预见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3]。

(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主要内容基于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要求,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基本内容:一是要根据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轨迹系统性地揭示产学研合作的道德要求。即根据技术发明、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意识。二是要从面到点再到面的原则深刻阐释产学研合作道德的重要意义。首先从整体层面阐明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宗旨;其次理清科技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与道德、道德与社会相互关系及交叉关系;再次要深入到产学研合作道德理论的实际应用层面;最后再强调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概念、目标及本质等。三是产学研合作中的大学要按照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及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边缘学科及横断学科的设置,如科技与产学研合作、科技伦理、科学发展观等,这样就形成了常规教育、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落到实处[4]。

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规范化的模式支撑。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目标和内容,联系我国实际,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使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充分发挥各自功能的一种道德范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可通过科学的模式建构,使各种道德资源有机结合,最终实现道德与产学研合作的有机结合。

(一)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思想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就要在思想上确立一种人文理念,强化道德意识。高中的文理分科、大学专业设置的日益细化使我们的教育模式逐渐僵化,而这种割裂僵化的教育模式将造成学生们不能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而有效地分析科学技术、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及社会的发展,既意识不到科技应用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社会效应,也意识不到社会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机制来科约束科技的发展以及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不合理项目的滥建。一旦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很可能成为“失去理智”的“科技创新狂人”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狂人”,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5]。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思想模式,就是要加强现代科技知识和道德规范教育,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将产学研合作纳入社会道德规范。

(二)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实践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实践模式,就是要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意识转化为实践效果,强化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结合,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深入开展可以为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的完善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以往的做法往往只注重思想的传播和掌握,而忽略了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发挥的过程;因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内容和层次有限,缺乏系统性,效果不明显,不能实现思想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造成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目标的缺陷。要改变这一困境,必须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实践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既要强调系统的方法和理论,又要提高人们处理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媒介及科普把科技发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科技进步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双刃剑”性质。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相互促进,一方面可以完善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强化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可将这种无形的理念与情怀外化为具体的实践创新活动,从而使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结合具有坚实的社会支撑。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开放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开放模式,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国际化水平。我国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与内容决定了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具有专业性、开放性与国际性的特征。所谓专业性,是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主体应当是具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背景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他们能够以专业的眼光从各个视角来解读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问题,国外相关领域的成果也必然成为其应当借鉴的内容。所谓开放性,是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过程,应是一个相互批判进取、主动向世界学习的开放性的共同体,这样才有可能推动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所谓国际性是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生事物,其研究内容和形式必然是国际性的。由于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的差异,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理性借鉴其他国家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顺利开展。以往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我们过分注重技术的专业性,没能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开放性,国际性发展与合作也不够深入,这必要就要求我们坚持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先进国家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经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一切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侧重点在于研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而中国由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正面效应,如何有效发挥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把握机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务。

产学研合作范文篇4

关键词: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发展趋势

1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1.1政府重视

纵观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发展可以发现,各国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从产学研合作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的制订、实施,优惠政策的出台,到创造条件形成金融资本、风险资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更快更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使产学研合作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发达国家政府开始介入产学研合作,通过政策、资金或主持项目的形式,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其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和支配作用日益突出。美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就是官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该计划堪比“阿波罗登月计划”,反映出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及在该计划中的重要作用。北欧国家芬兰,虽然只有520万人口,由于政府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芬兰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芬兰2002-2005连续四年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最近几年也都稳居世界前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政府的重视还体现在科研投入上,如美国的科技投入占GDP的2.68%(2005年数据),芬兰的3.41%(2008年数据),瑞典的3.63%(2007年数据),日本的3.39%(2006年数据)和韩国的3.22%(2006年数据)。”科技的高投入,带来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1.2产学研合作环境优越

在发达国家,由于产学研合作开展的时间长,国家、公司、机构和个人都已经对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共识,充分意识到加强产学研合作对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力,以及提高企业绩效的现实意义。为了创造产学研合作良好环境,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确保产学研合作契约得到忠实执行;加强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解除产学研合作各方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的后顾之忧;大力弘扬合作共赢的创新价值观,鼓励不同价值取向的合作各方寻求合作的精神。这些举措又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向新的、更广泛的领域展开。

1.3产学研合作各方积极性高

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都是有益的。从企业的角度看,通过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优势,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降低技术开发风险,推动技术创新,把握和领导技术前沿,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可以为企业培养培训人才,大大丰富了企业的人才资源储备,为企业可持续的技术进步准备了条件。从大学、科研院所看,出于企业的需求和大学、科研院所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及其成果转化,注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水平,有利于提高人才质量。同时,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可以使大学、科研院所及时了解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开展研究,抢占技术制高点。对大学而言,既可以促进新的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也解决了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能力。麻省理工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当前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组织和合作联盟不断增多,参与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的数量不断扩大,显示出各方对产学研合作的兴致高,对合作前景充满了期待。

2发展趋势

2.1合作对象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向官产学研合作方向发展

产学研产生之初,政府很少介入其中,产学研合作纯粹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更多的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加剧,政府开始重视并广泛介入产学研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政府介入并支持本国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对市场的考量,更主要的还是对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具体表现在:①部分发达国家规定科技计划项目都应以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研究,企业的项目必须找大学或科研机构作为合作伙伴才能得到资助,而大学、科研机构的项目也必须由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才能得到支持。如法国的竞争点计划就是典型代表。法国通过实施“竞争点”计划,整合企业、培训中心和科研机构各自所拥有的知识、技术、资金或人才优势,共同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国家以资金支持的方式参与其中。该计划对保持法国工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②部分发达国家以参与者身份直接参与其中,如日本实施的产业群实施计划,政府就直接参与其中,通过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主办研究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技术开发项目提供一定的开发资助经费及产学研共同开发委托费,以影响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③一些发达国家效仿美国“硅谷”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创办由政府主导的工业园。该工业园一般由政府出面,或创建新的科研教育机构,或加强产业界和科研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以组织产学研交流,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目标。

2.2合作规模从小规模、分散的向大规模、聚集的方向发展

最初的产学研合作,一般规模较小,多是一个企业和一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合作,比较单一。当前,科学技术的积累,使产学研合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改过去那种单兵作战的小作坊形式,出现了新的战略联盟或以项目为纽带的产业或区域大规模合作形式,比如美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是一项专项科技计划,该计划是由政府和企业出资建立的一种非竞争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包括758个子课题,453个单位参加,参加的企业有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英国的“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吸引了1200多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加,成效显著。日本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产业群推进计划有4000多个中坚企业和200多所大学参加。

2.3合作范围从一国一个领域向跨国跨领域方向发展

最初的产学研合作,往往局限于一国的相关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涉及的技术问题也多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或一个学科内的某一个分支,活动范围小,研究领域窄。随着科技的发展,竞争的需要,一些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不满足于单元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围绕产业技术链的构建,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学研合作,跨国公司的跨国产学研合作就是亮点之一。跨国公司为了使公司的产品本土化,增强产品竞争力,纷纷在投资地设立研发中心,或与本地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准确把握当地市场信息,进而获取适宜本土化生产的科研成果。跨国跨领域的技术合作应运而生,并形成为一种独特的产学研合作形式。跨国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了合作各方优势,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减少了创新风险,同时还有利于跨国公司突显本地化生产要求,提高进入他国市场的融人度。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气工程和电子公司之一,和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西门子公司已经与70多个国家600多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开展研发项目合作。通过与大学的合作研究,西门子公司可以获得更大创新优势,并强化与学科领域的国际重要学者联系。而合作大学则有更多机会,更深入接触学科专有知识,了解电气工程和电子产业的研发焦点和产业发展趋势。

2.4鼓励研究人员自由流动

科研人员流动是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进行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的重要渠道之一。发达国家对此有共同的认识:比如,德国政府支持研究人员在产业界和研究机构之间交流的“中小企业创新技能计划”,意大利促进研究人员交流和流动的“2005-2007国家研究计划”,鼓励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到中小企业工作四年,原单位必须保留其职位的“税收信用政策”,丹麦建立的更方便研究人员流动、增强国际间流动性的“加强企业和知识研究机构研发合作的行动框架”,瑞典则建立了鼓励人才双向流动的有效机制:一方面,瑞典规划研究理事会通过划拨专门经费支持高校研究人员的流动。另一方面,瑞典政府在大学为企业设立一定名额的兼职副教授职位,由企业派科技人员担任。随着这一做法的深入和完善,目前大企业的科技入员有大约20%都去大学担任兼职副教授。通过互派科技人员,增加了对对方研究开发情况的了解,加强了互信,深化了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必将提高产学研活动频率和成效。

2.5重视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服务机构是产学研合作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战前,由于科技服务机构不足,重大科技成果从发明到成果商业化的周期相对较长,大多在20年以上,比如,发电机50年,电话、真空管和飞机都超过20年。二战后,科技成果从发明到商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如,原子弹6年,晶体管3年,激光器1年,科技服务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服务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其能够很好地协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研究,使科学和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因而促进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缩短了转化周期。反过来,科技服务机构又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提高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例如,英国在已有的“小企业服务局”、“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的基础上,为推进其进一步发展,英国政府于2001年还专门设置了“伦敦技术网络”等区域性创新服务机构,推进区域产学研合作。意大利政府通过设立“欧洲研究促进会”、“创新中继中心”、“企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服务局”等科技服务机构和组织,鼓励和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和组织的发展,造就了今天举世闻名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产学研合作范文篇5

为进一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推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省教育厅在认真总结以往与宣城市、安庆市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举办全省性产学研合作活动。现将具体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经与有关市人民政府协商,省教育厅计划今年上半年分别与巢湖和*等市人民政府联合开展两次大规模产学研合作活动。与巢湖市人民政府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活动拟定于4月27日在巢湖市进行。届时请各校的校领导、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已达成项目合作的有关专家教授出席。会议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二、巢湖市政府现已面向本地区企业和农村科技大户征集了125项各种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并已汇编成册,现转给你们(电子版请在省教育厅科研管理信息网www.*******.上下载)。请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抓紧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难题认领,并主动与需求单位进行联系、洽谈,做好正式签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于不在技术需求和难题汇编之中,但已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的项目,也可以纳入这次活动之中。

三、*等市人民政府现正面向所属区域的大中小企业和农村科技大户开展技术难题和需求征集工作。各校如在当地有合作项目,可归入本次产学研合作活动。项目需求汇编及具体日程安排另文通知。

四、根据省教育厅教科技函[20*]2号《关于征集高校可转化科技成果(技术)的通知》精神,请各校继续做好可转化成果和技术的征集、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同时,请精心选择最新科技成果,制作成8-10块90cmX120cm的标准展板,届时携带至现场展出。

五、4月20日前,请各校将《*高校与巢湖市产学研合作签约项目登记表》(附件1)、《可转化科技成果(技术)登记表》(附件2)、《出席*高校与巢湖市产学研合作活动人员登记表》(附件3)分别汇总后用电子邮件发送至:********.,以便省教育厅统一核实汇总,安排签约。同时请通知对接企业将《*高校与巢湖市产学研合作签约项目登记表》传真或电邮至巢湖市科技局。

产学研合作范文篇6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时可将政府机构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转向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产学研合作范文篇7

这里召开全国种业科企合作促进与经验交流会,今天。研究和部署深入推进种业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工作,对加快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大突破,带动民族种业竞争力大提升,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借此机会,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

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业发展功不可没。继续保持农业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种业肩负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培育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促进粮食亩产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时期,平均单产提高了约25公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并全部实现了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因种子质量产生案件明显减少,两杂”种子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国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当前。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看,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速度加快,给我国民族种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排名世界前几位的跨国种业公司陆续进入我国种子市场,并呈现出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的发展势头。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的品种资源、提升国内育种水平、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起到促进作用,但以其目前的发展势头以及国内种子企业的实力分析,外资的过度介入,将会对民族种业的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挤压,并会从源头上对种子市场定价权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加快发展民族种业的紧迫任务,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种业发展的新要求。国种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民族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小散弱,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科研开发实力,缺乏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要素。二是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农作物遗传育种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不足、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滞后,品种选育与生产相脱节,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弱,特异性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供种保障能力不强。种子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加上近年来异常气候多发频发,供种安全受到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同时,现有市场监管手段与检测条件落后,影响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保障良种有效供应的难度加大。

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要以建设种业大国和强国为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和用种量最大的国家。切实把发展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推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市场监管,加快构建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

二、明确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保障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迫切需要种业科技大突破。必须切实把种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技进步是培育优良品种、确保种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决定因素。以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强化种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重点,推动育种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加速科教单位育种成果向企业转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企业集团,确保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保障主要农作物供种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此,要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合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推进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殖、示范推广等一体化,一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育种科技结构,逐步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育种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高技术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究与应用体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优势科教单位进行实质性联合,加快形成民族种业航母”

扩大育种规模,二是着力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聚集品种创制资源。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推进种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育种体系。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育繁种的条件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全面提升种业企业育种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争取和落实种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引导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种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三是大力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持续、稳定投入。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研究,加强前沿性技术研究,开展强优势杂交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强化常规作物品种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选育,为种业应用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技术新品种向企业转移转化。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为依托,四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加强生物技术品种和重大成果的集成与示范,规范有序地推进产业化。

新建一批种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等科研基地和品种创制中心,五是加强科技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种子工程等投入力度。改善科研设施和装备条件,发挥“支撑、引领、聚集、扩散”功能,提高育种创新水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生物育种、病虫害防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等领域,打造创新团队,突出培养种业领域科研领军人才、推广骨干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参与种业科技创新活动。

规范国际合作交流。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种业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分析、预警,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强化农业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国际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种业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实施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着力推进种业产学研深度结合

提高种子企业竞争力、维护我国种业安全的现实举措,加快产学研结合是现阶段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现代种业的有效途径。国际现代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年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种业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近年来,部以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为依托,建立了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评价机制,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的组织机制,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项目实施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也积极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批好做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中国农科院与创世纪公司等8家棉种企业建立了三系抗虫棉产学研联盟,北京市种子站建立种业产学研对接平台,奥瑞金公司与北大等单位创建联合实验室,天津科润津丰设立科企合作成果转化基地等做法,密切了科教单位与企业的联系,延伸和拓展了技术创新链,畅通了成果转化和运用渠道,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种业产学研合作形式还有很多,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合方式已开始从零散、小型、短期项目式合作,随着产学研实践的不断深入。向系统、规模、战略联盟发展的方式转变。但从总体上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仍然不够紧密,企业主体作用和大学科研单位生力军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合作的形式还比较松散,组织模式、实体性技术支撑平台和合作效率有待提升和强化,促进合作的政策法治环境有待完善。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强化产学研结合的推进措施。

优化育种科研立项机制,一)创新种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以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为依托。强化理论方法研究、转基因等高新技术研究,推进转基因等新型生物技术育种和常规育种之间的衔接,推进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种业科技链条衔接上,以品种为导向,推进种质资源开发、育种材料创制、优良品种培育、种子生产加工、良种良法配套、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一体化,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新型种业产学研合作格局。强化种业企业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商业化育种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共同承担项目。

创建企业与科教单位互动开放的联合创新平台。二是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等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二)构建种业产学研结合平台。一是引导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加速种业的资源融合,创建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平台。三是充分发挥种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的作用,培育一批具备资质的评价、、鉴定机构,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咨询服务,构建面向种业行业与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三)培育大型种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扶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实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等区域,选择不同性质、不同层级的种业企业,根据不同作物特点,积极发展“专、精、特、新”种子企业,推动种子产业结构优化。根据生产需求进行品种设计,开展高效育种技术、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重大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推出大品种,造就大企业。

产学研合作范文篇8

关键词: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对策;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

一、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加大支持产学研工作,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2013年10月习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无疑,这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目标与任务,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转型发展指明了走向与归宿,已经成为各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是全国较早开办、上海市高校首批具有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招生资格的热门专业。本专业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理念,紧扣“对接国际标准、适应行业需求、服务国家发展”的专业定位,聚焦“国际品牌酒店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原则,对接世界酒店业发展方向与技术进步的动态,把握国内酒店业及相关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响应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以及长三角区域城市化和国民休闲化的大趋势,凝练特色,打造产教融合深入、职业标准清晰且与国际高端酒店管理专业对接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高地。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订单式定向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得到了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保局和上海市旅游局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用人单位、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持续改进永无止境。响应党中央要求,面对十三五规划,适应中国新常态,这些都客观要求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顺势而为,积极作为,特别是不断提升其产学研合作的长度、宽度及高度,即深度合作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开展本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多年来,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聚焦产学研,先后与全球知名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建立了订单式定向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围绕“国际品牌酒店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岗位、培养方法、专业教学体系、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先后获得上海市级重点教育教研建设项目“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市人保局“咖啡师(五、四、三)”职业标准开发、“前厅服务员(五、四、三)职业开发”、上海市旅游局“饭店主要岗位能力标准目录研究课题”及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等项目的支持,专业和教学团队取得了“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团队”等荣誉称号,并因专业改革成绩斐然,于2013年获得了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两个部级项目支持;2014年10月获得了首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称号;2015年11月依托本专业师资力量成立了酒店管理学院并成功承办了“2015年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全国高校旅游学院院长联席会议”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殊荣和项目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改革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必将持续推动上海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工作也存在如下不足或问题:例如,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以及质量有待提高、酒店经营管理者进校授课内容方式有待进一步满足学生需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操作技能与综合素质有待持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外在规模还有待扩大、合作的运营方式有待优化、酒店管理专业新进年轻骨干教师酒店管理理论特别是酒店管理实务处理能力有待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软件硬件标准有待提高等。因此,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深度合作是客观的、必然的、长期的。当前,新常态下的中国,特别是立足于服务业全球化的城市上海,这些都迫切要求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务必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切实提高合作质量。

三、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提升对策建议

(一)完善驱动共赢机制,拓展校企纵深合作

本专业由“学校———单体酒店”合作形式升级为“学校———酒店集团”全面合作,再升级为“学校———国际酒店集团群”深度合作,明确了校企合作发展方向,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各大酒店集团的优势力量,促进酒店集团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由校企合作中企业为主导变成多方共赢,相互激励的平等共进的组织模式。建议时机成熟时成立校企合作中心,中心成员由校企合作单位酒店高层管理人员、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高职教育机构领导班子、行业协会负责人共同组成顾问,共同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师资聘任和学生就业等环节,并根据业界的最新实践,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建议:未来统筹学生、企业、学校和教师四方的利益诉求,即通过企业挂职提升专业教师行业经验,通过专业教师授课传授学生酒店职业要求,通过学生实习和职业表现以赢得企业青睐;通过企业口碑建立学校信誉,通过学校信誉教师获得委托课题,通过酒店公司委托研究项目使教师进一步理解行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深化校企合作。

(二)建立多方共享机制,促进校企联动协作

本专业在资源共享方面做出很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充分利用企业方行业专家资源,有效地培养了人才。未来可参考国内外知名高校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团的做法,组建由行业专家和知名教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和严格企业专家的作用,聘请具有很强教学能力和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退休高管来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真正发挥其优势。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具有联盟性质的伙伴关系,实现价值共识,课程共建,资源互补、优势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改进合作支持机制,规范合作约束机制

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离不开政府、学校、行业主管部门等诸多方的支持,从本质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对内,考虑建立其与合作教育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例如校企合作教育作为一项灵活的制度,必然要与弹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匹配,才能保证学生企业实践时间与酒店企业营业周期协调一致,交替实习,一年不间断。对外,借助行业协会力量规范酒店企业实习生管理水平和成效,进一步探索合作多方的约束机制。

(四)优化校内实践基地,完善校内教学机制

本专业借助多方力量建设完成了包括国际星级酒店样板房实训室、酒店精品咖啡实验室、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在内的多类型校内实践基地,但限于师资力量,尚不能真正实现酒店式运营管理,影响了学生校内实践教学效果。未来可参照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等国际先进经验及做法,借助合作酒店集团的管理经验和力量,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激活校内实践实训设施使用效率和效益;可进一步拓展校内实践性教学机制的建立,使得校企合作运行平台由校外延伸到校内,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五)持续创新课程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企业课程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与成果。目前已经开设酒店服务技能、酒店服务英语、酒店运行与管理等企业课程。在中、高、本贯通式本科建设中,企业教学应承接行业职业标准,在不同层次教育中开设不同层级的专业实践课程,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例如:开发针对酒店业及国际酒店品牌企业管理的实地考察课程,使学生及时把握酒店公司的发展现状;加强酒店管理课程深度开发,例如酒店战略管理、酒店组织再造、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客户服务、酒店营销管理、成本收益、竞争战略与核心竞争力培育等课程,使学生对酒店管理形成整体认知;改进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教学法,针对集团酒店不同模块,可聘请行业内知名的企业主管和服务大师参与授课;开设酒店服务特定技艺训练实践课程,如调酒、侍酒、咖啡、茶艺等。

(六)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提升学生职业认同

酒店业是一个技能型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加上近年来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基层员工薪酬水平整体下降,收入报酬和高强度的工作付出不匹配使得酒店管理本科生行业内初次就业面临挑战。这就要求校企合作必须更加务实,贴近学生职业发展要求,能够留住和帮助优秀人才在企业成长和发展。因此,未来本专业应建立社会、学校、企业三元化学生评价体系,重视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新变化,改革学生学业的质量评估体系,形成将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的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形成开放式专业办学体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使得学生在酒店集团管理培训生、营运管理培训生和海外实习生等方面具备更多竞争优势,帮助职业实现高起点。同时,应持续跟踪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情况,特别是酒店职业发展动态,收集反馈信息,不断优化现有培养方案。

作者:赵丽丽 姜 红 单位:上海商学院

参考文献

[1]BeaverG,CPrince.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andCom-petitiveAdvantageintheEntrepreneurialVenture[J].JournalofSmallBusinessandEnterpriseDevelopment,2002,8(5):56-67.

产学研合作范文篇9

1.1实训基地建设符合行业要求

在高职院校相关电子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建设模式大多采用实验台、实验箱、开发板的主流建设形式.这些实训设备能满足电子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验证、基本电路设计、典型模块的演示.在本专业的PLC控制技术、单片机项目实训、微机原理、EDA技术等实训室的建设中,基本选用的是这些形式的实训格局.这些实训设备的模块化平台搭建,任务明确的学习框架,对于专业知识的验证创设了直观的学习效果,对于技能训练提供了可重复操作平台,对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训练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遵照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是能胜任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师和专业管理人员[2].结合这一培养原则,人才培养过程若能为学生提供设备与模式相近于行业生产线的实训基地,就能更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可见在高职院校紧贴行业标准,结合生产线,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必要的建设模式.在本专业实训基地新建中,遵循“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建设原则,以行业的标准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框架,以产业工艺要求为设备的选择依据进行实训基地扩建.如本专业新建的“SMT电子表面组装技术实训中心”基地具备以下特点:①拥有一条完整的,与电子行业发展相接轨的全自动电子表面贴装生产线,具备实际投产的工厂环境与设备性能.实现了实习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的教学环境硬件平台建设.实训中心设备装备线如图1所示:②SMT技术实训中心在专业教学中主要承担“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技能”,“PCB板设计与制作”,“SMT技术工艺流程操作”等实践课程的实训.提供“SMT技术生产线顶岗实习”,“电子产品制造顶岗实习”工艺实践流程与工厂化学习环境.③对外可承接各行业电子产品的SMT组装类工作.实训中心可提供接单生产,半工半读实践模式.在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提供“学习在工厂,生产在校园”的岗位能力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性与新技术的认知度起到了很大的提高作用.④通过SMT实训室生产线引进企业技术包,提高教师的科研、技术指导能力.服务于电子产业部门及科研部门对SMT技术的研究与产品跟踪,SMT技术人才现场培训,为相关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提供研究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针对专业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岗位能力的各层次需求,进行不同模式、不同格局的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融教学、岗位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保证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设计能力,还有应对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

1.2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行业背景为基础,以岗位需要求为导向.在本系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中,教学部门人员深入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海尔公司、宁波奇美电子有限公司、福建时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定点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生产车间、质量管理部与企业专家针对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进行研讨,对应电子行业明确的职业岗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课程的合理性做了实地论证.另外还前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调研交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建立了既符合行业岗位需求,又切合本校教育条件的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原则设置课程,确定重点课程建设,加大实践课的比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开设课程基本涵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3].以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为例:实践课的开设首先应对应明确的岗位能力目标,所以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学生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对接关系梳理,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结合行业需求从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进行了能力归位,以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确定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中实践课程的体系框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三条实践教学主线完成,各个教学主线对应的实践课程如图3所示.六个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能力实训、岗位核心能力实训、职业综合能力实训,通过不同阶段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设计、任务引领的技能训练式教学,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基于产品制作与生产管理过程的能力训练.利用校内实训设备和仪器仪表,根据技能点链接理论点,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教学.学生通过电子产品的制作与生产工艺现场学习,拉近抽象的理论符号与真实元器件、材料和产品之间的距离,对制造业获得真实感受.实训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和专项训练.每门实训课按照实训大纲,划分为多个逐级提高的项目块,每一项目块由多个任务组成,以电子产品为载体,设置教学情境,整合课程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每一教学情境串联课程中多个典型技能点与理论点,将知识与技能溶入到情境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通过项目与任务完成,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学生自主活动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对知识的掌握呈现过程化、熟练化,综合化.2.3实践资源寻求多方合作资源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校所掌握的资源主要是人才资源,其突出优势是能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教学形式的确定.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主要是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等,其突出优势是设备技术、及对人才需求最快速和直接的反应能力[3].科研部门所掌握的资源是技术储备与研究能力,其突出优势是对技术的跟踪与新技术的研发.如果企业、科研部门与学校共同参与教育过程,采用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在真实科研或企业环境中,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人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在这样的合作平台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快融入企业,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与新技术研发能力.(1)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与巩固.基于产学研合作办学方向,使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本系与东方日升新能源、宁波奇美电子有限公司、海尔公司等多家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顶岗实习与课程实训应达到的素质能力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合作,完成新技术学习、科技成果推广、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扩充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将企业作为学生接受新技术、提高现场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的顶岗实习场地.(2)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建设.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精湛的专业理论,还应具备与行业接轨的实践能力.在双师素质的建设工作中,着力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对于新进的实训设备或新技术的学习,聘请设备研发部门的技术人员或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安排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完整循环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保证后序教学有效进行.其二,要求专业教师承担实习带队任务,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调研岗位能力需求,学习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收集论证资料.为技术革新及产品开发利用,科研课题研究储备技术资源.其三、鼓励教师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证.掌握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更好的指导学生参加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认证.(3)提高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的技术创新与课题研究,开展技术合作与研发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着力形成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获得行业资格认证中心授权,形成对外检测服务和新技术推广能力.利用校内基地的设施设备、场地和技术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扩展专业的对外服务能力与新技术研发能力.

2结束语

产学研合作范文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大智移云物区”

在“大智移云物区”(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的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不断培养创新人才,这样方能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前进。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在内的各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永恒的世界性课题。探索培养模式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以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无疑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运行逻辑的理想选择。所谓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就是通过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企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多种平台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资源,将学校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课堂外获取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1]。

一、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人们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人类很多重复性事务、劳动密集型活动将逐步被计算机或人工智能所替代。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过去仅仅局限在“财”上,即就“财”而“财”,偏重于运用财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职能仅仅定位在“票账表钱税”上。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第一次提出“业财融合”的概念,指引财务管理人员秉承“业财融合”的理念,将财务数据尽快融入企业的业务活动当中,逐步实现“业财一体化”,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吹响了财务管理专业转型和更新换代的号角。深圳市中兴新云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新云”)总裁陈虎博士也曾说过:“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正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财务共享服务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对基础的财务人员的需求,未来高层次的智能型财务人才将成为财务变革的核心动力。”一般而言,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大智移云物区”背景下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四大核心能力:第一,业财深融能力,即财务管理和业务深度融合的能力;第二,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即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第三,较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即面对复杂环境能够迅速掌握信息并进行事物之间的推理判断;第四,卓越的领导能力,即新时代下原来的纯粹的财务人员需要转型为精通企业业务管理的具有领导潜质的专业人才。这四种能力(以下简称“四能力”)中,业财深融能力是基础,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与较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是翅膀。如何应对挑战培养“四能力”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每一个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案例分析

(一)南大•中兴新云智能财务云实验室简介

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可追溯到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设立的商科,是中国设立历史最悠久的会计学科。目前该系设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会计学硕士及博士专业(含会计学与财务学两个方向)。多年来,其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全国首批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的单位,也是教育部第一批进行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两家单位之一。其办学经费充足、师资力量很强,科研成果在国内属于前列。中兴新云是目前中国国内财务共享服务领域领先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及知识服务机构,属于典型的从事会计以及财务管理产品开发研究的研究机构。应该说,中兴新云是中国财务共享服务研究和开发领域的先行者,其凭借在管理创新、共享服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实力以及对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已经在全球层面上推出了财务共享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以及相关配套信息技术,至今已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政府相关机构和大型公司提供了财务更新与变革、财务共享服务和财务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中兴新云正引领并推动着中国的管理创新及财务共享服务迅猛前进。2017年,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与中兴新云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建设南大智能财务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在2018年第十届中国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发展论坛上备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首家拥有智能财务实验室的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将全球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全新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全面系统地引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科。南大智能财务实验室是基于“大智移云物区”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以全球化企业真实具体业务场景为设计背景,以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为基础,贯穿于企业员工费用报销、从采购到付款、从订单到收款和从总账到报表的流程中,深度融合业财一体化实践场景并可以重复再现,使体验者能够切实地感受全球化企业真实业务场景以及财务流程,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拥有“四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它是通过VR技术模拟全景式互动的财务共享实验室,具有前沿性、科技性、趣味性。该实验室合作课程涵盖财务共享服务领域最新理念与中兴新云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借助于整套教辅材料,采用课堂讲授分析、视频观看、小组讨论、VR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启了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创新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帮助财务管理在校学生理解财务转型与财务共享服务、了解财务管理的未来和趋势。

(二)南大•中兴新云智能财务云实验室建立的启示

1.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要勇于破除旧的观念,迎接新的理念南大•中兴新云智能财务云实验室的建立,预示着财务管理专业的师生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即“大智移云物区”背景下财务管理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马上就要来到或者已经来到。财务管理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彻底更新,必须拥抱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各高校要尽快行动,尽快根据信息化、智能化的最新发展,调整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2.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要切实并善于利用产学研用合作的创新平台南大•中兴新云智能财务云实验室是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新平台,它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而开展的一个大胆的创新和尝试。这个平台很好地填补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业财融合和财务信息化的教学空白,使学生切实了解全球范围内真实企业的业务场景和比较复杂的信息系统结构,这可能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容易实现的目标。3.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创新培养新模式,要立足于本单位实际南大(高校)和中兴新云(研究机构)属于强强联合,一方有雄厚的资金,另一方有先进的技术,堪称完美的组合,但对于其他企业和高校来说,并不具有可模仿性。在高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各高校如果没有资金建设此类实验室,可以采取变通的办法,与智能财务云实验室协商,实行资源共享,定期派学生去南大学习,并缴纳一定的服务费。此项服务费的负担,一方面可以从本校本专业教学经费中开支,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由未来的用人单位来分担。

三、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现机制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树立财务管理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的理念

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第一位的,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而对在校大学生谈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舍本逐末[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具体到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因为其本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承担着经济管理的职能,在微观经济中充当着“大管家”角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首先应当考虑的。不仅如此,由于新时代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仅仅靠高校来培养财务管理创新人才,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牢牢树立财务管理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的理念[3]。

(二)完善有关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相关法规制度

当前协调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相关法律法规都散布在不同的法律法规条款中,且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都规定:“(高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都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和高等院校之间开展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面的合作直接体现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而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方面的合作间接推动人才培养。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应该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发改部门、工信部门和组织部门联合商讨如何在“大智移云物区”时代背景下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形成相应规章制度。必要时,设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隶属于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处下设产学研用合作培养联席会议办公室。基于这样一个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不仅仅是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受益,许多应用型的专业都可以受益,可将其纳入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模式中。

(三)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双师型队伍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的是高校教师拥有双师证,即一方面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拥有诸如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金融分析师、注册税务师和国际注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师等财经类相应职业资格[4]。对于目前的在职在岗财务管理类专业教师可依年龄阶段而采取不同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策略。比如,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至少拥有一个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证书;30~40岁之间必须至少考一个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证书;40~50岁之间鼓励考一个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证书;50岁以上不做要求,具体操作可以进一步征求相关教师和行业专家,经充分研究而定。虽然说拥有社会职业资格证书不一定代表就对该职业的实务或者实践操作有多深的理解和把握,但至少能让教师真切知道社会对于该职业的要求,可以有力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教学。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是指在财务管理专业大四进行毕业实习阶段(当然,部分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实行导师制),一方面在校内指定一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在实习企业内部选派一名具有相对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或者高管作为企业导师,由学校发放校外行业指导教师证书,把学生实习阶段的指导教师由形式上升到实质,夯实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转化为能力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产产、学、研、用合作制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绝不是高校教师和相关管理部门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必须基于产学研用四方面高度合作、充分研究和深度分析,这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评价模式的优化四个方面来考虑[5]。第一,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来看,要紧紧结合新时代给财务管理专业提出的挑战,即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第二,从课程体系的完善看,把上述四种核心能力物化到具体的课程上,就构成了所需要的核心课程体系,再辅之以通识和基础课,就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第三,从教学模式的转变来看,教师应该作为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更多地采取各种灵活教学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开展个性化“精准教学”,要引导学生研究财务数据下的企业经营业务竞争行为,强化数据的挖掘、分析。第四,从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看,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要立足于个性化,兼顾专业学习能力、学习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这些是形成“四能力”的基础和奠基石。

(五)实现区块链教学平台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大智移云物区”背景下,区块链的内在运行逻辑具体是指在开放的状态下去中心化、去信任,从而形成一个稳定可靠链条并且由所有参与者共同维护的全网络账本,链条中所有参与者可以共用核对并相互验证信息,在不需要第三方信任主体提供担保时确保信息质量真实可靠。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秉承着眼于宏观政策、落实于微观机制和服务导向,为财务管理学科的专业建设与应用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在区块链教学平台中打造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机制,共同拟定业财融合框架下的教学模块[6]。在区块链教学培养平台上,一切教学内容都是透明、公开、共享的,随时可供各参与者进行验证与考核。学校、教育部门、科研机构、企业成为该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各相关行业协会在充分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下的各个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内企业具体业务流程的变革等因素的情况下,引导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再造和适时转型升级;各种性质的研究机构根据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各自性格特点和就业方向,再结合业财一体化下财务管理不同岗位的专业知识和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性教学,为每一位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业财融合下的区块链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姚正海,付一慧.产学研用协同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的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8(5):133-135.

[2]刘阳.区块链下财务管理专业业财融合教学模式革新[J].财会月刊,2020(1):50-54.

[3]张莉.财务管理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55-56.

[4]桂俊煜.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0):41-42.

[5]黄文,李文.“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J].大学教育,2019(4):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