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0:42:33

产学范文篇1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时可将政府机构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转向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产学范文篇2

科学和教育密不可分,是源流关系,共生关系。与之相应的大学教学与科研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必须以人为本,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就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同时,科研为教学创设一种学术氛围和探索研究的环境;将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则能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而在进行科研和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将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教学团队。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教育相对滞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求。其中,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设计交流习惯和实践能力,做设计的学生往往处于闭门造车的状况,就是一个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点。我们必须探讨出一些方法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我们注意到,学生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容易与人交流,因为交流所得的信息往往会助其去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很直观。改变设计以我为主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面向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主战场,要宽口径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创新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方向,更应该努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教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情况

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近些年,我们教师一直在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努力把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案例剖析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且选择部分优秀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

2.1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安排

(1)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态度,在学生当中通过自愿和推荐的方式选出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的人选。通过小范围的试点培养,引导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该项研究逐步向更广的范围开展,达成共识。

(2)教师在已有研究项目中选择具有学生参与意义的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首先教师制订出项目研究步骤,定时定点地和学生在一起进行科研活动。教师针对具体的研究课题给学生定出研究方向。

(3)从实际的研究课题出发,指导学生补充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查阅资料,了解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国内外在该领域内先进的研究方法。

(4)针对研究课题进行项目实地调研,获得项目现场第一手资料,使学生对实际项目有一个直观地认识和参与。指导学生进行项目优劣势的分析研究,探讨设计理论与实际场地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5)定期交流研究成果,并请教师与实际经验丰富的专家、企业资深设计师给予阶段性评价和指导。整合意见,深化调整,逐步达到教学与实践所要求的最终成果。

(6)课题结题时,组织学生总结和汇报参与课题研究的成果。优秀的设计成果通过转化成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或企业研发的项目支撑。

2.2研究工作开展内容

2.2.1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科研项目大学成立的设计研究所等学术平台在过去的几年里,不断有老师的纵横项目在进行。这期间,有一批学生都加入到研究所的设计项目中来,使得他们熟悉了有关项目的全过程,而且活用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今,这些学生毕业后不乏有进入各级企业成为设计及管理骨干的佼佼者。

2.2.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实际项目紧密联系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近几年所带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都紧密地与实际的科研项目相联系。如有的老师所带毕业设计的选题紧扣自己负责的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乃至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师同项目组其他老师去各地调研时,毕业设计为该选题的学生也作为研究成员之一参与到一线的调查研究工作中。这样就使得这批学生的毕业创作最终有了更扎实的资料支撑。

2.2.3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专业竞赛教师积极关注各类专业竞赛,并组织学生参与。如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还有由市级企业提供奖金的规划设计有奖征集活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师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合作,组织和指导两个专业的部分学生分组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设计,最终每组学生均提供了设计方案及获得了奖金,投资方也获得了相应的设计信息。通过有意识地组织艺术设计及建筑学两个相近专业的学生一起参加竞赛活动,达到了两个专业方向间的学术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设计思维,推动了学生的设计水平。另外,还积极组织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参加中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大赛,曾获得全国银奖的好成绩。

2.2.4利用假期时间为学生设置“假期课堂”由于教师的项目不会因学校的假期而中断,学生就可利用假期特别是暑假向教师学习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与实际工程在时间上的冲突。在近几个暑假教师利用假期继续进行科研活动期间,就有部分学生放弃假期休息时间,一直随着教师科研项目进度在学校进行作业。

2.2.5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公司参与项目实战,提升学生理论学习和实战应用结合能力实际项目进课堂、学生进企业,企业资深设计师、项目主管、施工工人、企业家以及在校教师交叉教学,相互弥补、相互合作。学生在教师和企业双重指导下,有步骤有反馈地进行设计实践,有利于培养全方位应用人才,也可以推动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3教育模式改革的拓展和推广

通过各项尝试和实践研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探索出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需要随之配套的是一些培养机制的出台及相应专业团队的实践推广。下面是专业教学需继续坚持和改进的地方: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专业竞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2)突出专业特点,打造院系品牌文化。利用网站等方式加强专业文化观念的推广,使得师生的专业意识与时代接轨。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的力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从基础理论、技能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入手,以项目引领整合教学,并渗入业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能力也得到均衡发展,从而形成专业自身的特色。

(3)利用专业知识,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经济。借助艺术设计研究所、教育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实践窗口,让学生走出去,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4)开设多种“研究型”课程,真正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围绕研究课题,由教师提出研究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开展学术研究、撰写论文或科研设计。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纯理论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一道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一个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产学范文篇3

打破高校校园的空间束缚,打造开放式会计专业教学平台,该平台以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主导,以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为参与者,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四方实行信息资源共享,进行教学资源更高层次的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及优势,使得高校和其他三方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替代传统的高校和其他三方的“点对点”的临时性合作方式。其实质是政府、高校和企业各自职能的重新定义,这样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会使我国高校会计教学出现崭新的、可喜的变化,不断向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看齐,而且也符合四方各自的利益,根据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的著名的三螺旋理论,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完全可以做到互相作用、互动融合、互利共赢。

二、建立政产学研联盟的会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政产学研合作水平较低,松散型的合作方式无法形成合力,一般地方高校不同于211工程大学和985工程大学,其定位主要是教学型大学,首要任务是进行应用型研究和应用型成果开发,而这些应用型成果的研究和开发,离不开当地政府在政策和信息层面强大的支持,也离不开和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当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科研能力的支撑及人力资源的培育。

(二)是服务企业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比较封闭,校企合作很少,即使有合作也基本是临时性的,从而造成高校培养的学生脱离实际,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是要去企业工作的,对会计专业学生尤其如此,满足市场需求是普通高校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和企业保持热线联系,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为企业量身定制实用型会计人才。

(三)是创新会计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师采用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学生被动听课,基本没有互动,这种模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师生都很累,因而事倍功半。而实行政产学研合作的会计教学模式,由于政府会计专家和企业资深会计人员的参与,不仅为教学输入新鲜血液,而且其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会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会计课程教学应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选择的案例如何,而案例质量则取决于案例是否来源于实践,由于企业本身的各种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选用的案例来源于企业的实务工作,比用书本上的习题、作业编案例更真实、生动和形象,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而与会计实务工作紧密相连的案例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拉近了高校和企业的距离。2.建立校企会计学科建设定期会商制度,邀请企业会计人员等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建设中。高校不能闭门造车制定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应在对企业各会计岗位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合理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尽可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也使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有用武之地。3.邀请企业会计人员参与一些实践类课程的指导。首先因为企业会计人员有实践经验,对于基础会计实验课、中级财务会计实验课和其他专业会计实验课等实验课程,由他们带这些课程比较得心应手,可以充分发挥其专长,教学效果会更好。其次,还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尤其是实践类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会计软件,结合学校的实验室条件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会计实验室的最优配置。4.在企业建立必要的校外会计实训基地,校内各门实验课毕竟是一种模拟和仿真练习,和真正的企业会计实务工作还是不完全一样,而有了校外会计实训基地,就可让学生分批去熟悉一下会计环境,实地接触一下各类会计资料,参观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让学生对每个会计岗位及相关业务有一个感性认识,对将来的工作有大致的了解。5.轮流组织会计专业老师到企业去顶岗。这样就能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感性认识,让教师了解并掌握企业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及工作内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务水平,反过来就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外,为了方便,平时可以长期聘任一些校外的会计学专家定期来校指导校内专业教师,重点指导青年教师,让他们快速成长。6.把学校优秀的师资资源介绍给企业,发挥高校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全面和研究能力较强的优势,通过给企业会计人员作一些前瞻性的讲座等,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校企资源共享,真正做到校企互利共赢。

(二)发挥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和协调作用

1.提供会计政策法规等咨询服务。在这四位一体中,只有政府是非盈利性的,因此,政府应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好一些公益性的服务工作,如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解读、税法的宣传、会计职业道德的宣讲等。2.为企业、学校和科研部门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沟通信息,创造三方良好的合作环境。我国由于公共信息平台的不完善,各方对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政府掌握了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各自大量的信息,而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不了解对方的信息,这就造成三者各自为阵、无的放矢的局面,从而也影响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平台,让产学研三方尽量充分掌握相关信息,这样各方就不会造成无谓的重复和浪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就真正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科研的有效性

首先,鉴于高校的考核目标的驱使,高校相当一部分科研只具有学术价值,而缺乏市场价值,无法转化为经济价值,很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直接贡献;因此,高校科研应加强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市场的需求,应面向会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学术前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实现会计行业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互相渗透,把研究成果和解决地方经济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把科研是否给企业带来实质性效益、是否有利于会计行业的发展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其次,高校相当一部分科研基本与教学相脱节,科研成果无法用于教学,对教学的直接帮助作用不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科研完全不等同于科研机构的科研,高校科研要有意识和教学相结合,科研要有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这样的科研对会计教学来讲才是真正有效的。另外,高校一般比较重视纵向课题,但纵向课题往往实用性不高,且与教学关联度不强,就会计专业而言,由于其对实践性要求较高,所以要重视与教学关联度较强的横向课题。

(四)不断改进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由于做到了高校教师和行政、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不仅整合了校内资源,而且整合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为创新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可采用真正的案例教学模式,因为有社会和企业现成的活生生的案例,就可以把会计理论教学和会计实务工作相结合,使得会计课程不再枯燥乏味。其次,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会计专家参与到教学中,可以做到教学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教师根据实际工作提出问题,并组织课堂讨论,讨论时要采取一些办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的总结有教师来进行,教师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要善于发现并充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会计学这样的人文学科,有些原理和方法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回味无穷,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产学范文篇4

【内容摘要】动画作为新兴产业,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还是动画产业链不够完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依赖动画专业人才,人才的本源是教育,高校从此站到了最前线;因此,产学研教学模式开始悄然兴起。

【关键词】高等院校;动画专业;产学研;“工作室”制

一、中国动画市场现状

中国动画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也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动画片种类(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水彩动画)是国外前所未有的,加上制作精良、风格独特,一致受到外界的好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到了70年代,动画片开始走向没落。直至21世纪,随着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人们逐渐看到了中国动画复苏的希望。(一)国产动画竞争力不断增强。从2015年开始,国产动画市场整体上呈现繁荣之势,到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了50

产学范文篇5

[关键词]产学研;平面设计;教学例析

平面设计是一个基础性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作为一门教学实践,平面设计这一课程只有融入到产学研的背景之中,才能彰显它自身的创新价值,才能使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日趋复杂化的教育教学背景保持一致。例析产学研背景下的平面设计及其教学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产学研背景的形成

探讨产学研视角下的平面设计教学是一项基于时代教育教学背景,研究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首先明确了产学研背景的构成,总结出它与传统教育教学背景的差异,才能立足这一研究视角,继续探讨平面设计教学的相关问题。平面设计教学的产学研背景是由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的:一是理论背景;二是实践背景。下边分别叙述之:(一)产学研的理论背景。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是研究者基于人才培养实践改革的理性思考。“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出发,研究如何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套适合产学研用平台发展的理论体系,进而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补充,推动政府、学术界、企业联合开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为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提供参考。”[1](P188)分析引文可知,产学研的理论背景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它在弥补传统人才培养弊端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体现为众多研究者结合不同教学实践对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在知网上,以“产学研”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获取无数的研究文献。其中涉及到产学研一体化问题、产学研与教育教学结合的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诸多问题。仔细阅读这些研究性文献可知,产学研是在协同理论与现代人才培养实践的结合后产生的,产学研是协同创新理论参与人才培养实践的必然结果。(二)产学研的实践背景。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有利于产学研教育教学实践的展开。或者说,产学研结合视角下平面设计教学的开展要依赖于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又促进了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完善。平面设计教学的产学研背景是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产学研理论指导下的平面教学实践;二是产学研理论指导下的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前者而言,它似乎不用我们过多地说明。仅从梁伟所撰写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文中以宁波大红鹰学院平面设计教学为个案的研究结论“开放式项目课程教学、工作室教学,以及适当开发家长资源、‘专业+公司’产学融通等有效途径的实践,认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可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相长,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P70~72)这样的表述中可以窥见。仔细分析引文,我们就能明确,产学研视角下平面教学改革是在传统项目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适当开发其他课程资源,通过“专业+公司”的融通实践,创新了传统人才的培养方式。正是对许许多多类似的经验总结,才有了本次探讨产学研视角的基础。平面设计是一项创新性实践,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在其他各学科中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参考自己的设计经验,借鉴他人的先进设计思考才能完成的。故而在其实践背景的探讨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目光仅仅局限于平面设计的产学研实践,还要拓宽自己的视角,把其他学科的产学研改革实践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角之中,从而在借鉴与创新中完成对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从另一个方面讲,既然平面设计与其他学科都具有共同的教育教学本质,那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就成了研究中必然存在的一件事情。为此,我们也理应把研究的视角放宽一些,以使之更适合于对平面设计教学问题的探讨。

二、产学研探讨视角的着眼点

产学研视角是我们本次探讨平面设计教学问题的背景,为此我们必须要对这一背景的特点有一明确的了解。如果上述探讨是为了证明产学研背景形成是我们本次探讨平面设计教学问题的客观环境的话,那么现在的说明则意在强调如何把握这一环境去促进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下边我们就对“产学研”的每一个构成及教学启示进行逐一的分析:(一)“产”就是需求。“产学研”是一个统一体,但在这个统一体里,产、学、研分别代表不同的内涵,或者说产、学、研对平面教学有着不同的指导价值。“产学研”中的“产”本质是“需求”。“产”就是“生产”。生产就需要人才,因此这里的“产”提示着我们应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另一个方面看,产学研是对以前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实践的继续与发展。只有明确了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才能确定如何进行平面设计教学,如何改革平面设计教学的传统实践。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有研究者提出“‘互联网+’时代下,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建立‘专业+工作室+项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出平面设计专业的新型高端人才。”[3](P91~92)从其结论中可知,“专业+工作室+项目”这一模式早已出现在上一篇引用的文献里,而这样的人才需求,既是企业发展所面对的时代背景,也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特点。(二)“学”就是改革。在“产学研”中,“学”的内涵应该主要指向“教学”。但这里的教学则是整合教育教学复杂化背景的实践,为此我们把其与“改革”等同。即,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如何改革平面设计教学实践呢?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他们都采取各自不同的办法。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方法,设计什么样的改革步骤,它都必须依赖于对传统教学实践的继承,体现出对传统教学的完善。换言之,“产学研”中的“学”就是平面设计教学适合人才需求的一种教学性改变。(三)“研”就是创新。“产学研”中的“研”并非单纯地指向某一个特定领域里的科研。从字面看,“产学研”是“产”“学”“研”三个要素的统一体,三者的统一体现着一种“互惠性的思想”。“互惠”就是三个要素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在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下,既推动了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实现了产、学、研间的协同发展。因而这是一种创新。只有创新了产的模式,创新了学的方法,创新了研的机制,产学研三者才能实现彼此间的互惠。因而,这里的“研”就是全面的科研实践。

三、平面设计教学例析

在明确了产学研背景的形成与其构成的特点之后,我们在此以个案例析的方式,探讨平面设计教学的核心问题。(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平面设计教学,既是平面设计教学复杂化背景的必然要求,又是平面设计教学继往开来,实现改革的前提。在以往的研究文献里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就业需求的文献,但在这些文献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是在分解“产学研”要素基础上的研究,他们没有把学生的就业需求与产学研的背景相互整合。“就业需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术语。在不同的时期,它有不同的含义。在产学研背景下,就业需求不再是平面设计教学对企业人才需求的一种被动性适应,而是通过教学改革主动地适应就业环境的一种客观表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平面设计教学应该体现出如下表现:首先,就业需求导向的平面设计教学要培养具有传承创新人才的学生。研的基础要基于对平面设计教学传统的继承,研的表现又应体现为继承上的创新。故而,平面人才的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就成了平面设计教学的主要任务。“多元的民族纹样图案使平面设计的构成形式灵活多样,中华汉字独特的结构与寓意给平面设计带来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色彩组合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崇尚自然的观念。”[4](P164)从这则引文可以看出,平面设计可以从民族文化中获取元素与灵感。这里所谈及到的“元素”既存在于某一特定民族的现代文化成果里,又体现在某一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故而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就是一种继承中的创新。其次,借鉴与创新。如果说继承是创新的基础,那么借鉴就是创新的动力。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成果的借鉴完成平面设计的创新。这里的借鉴与创新,既指平面设计实践自身,也指平面设计教学的实践。对于前者而言,研究者多有论述,故在此不再赘述。对于后者而言,借鉴平面教学设计的经验,创新自己的教学过程,或许更具教学意义。例如翻转课堂教学这种方法早已运用于平面设计的教学之中,但究其来源,这一教学方法不过是一个泊来品。它怎样才能融入到以突出中国文化为主的平面设计教学实践之中呢?这需要任课老师在借鉴其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平面设计教学的实践,创新性地运用这一教学改革理论,然后才能出现有实效的平面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二)以教学改革为特征的平面设计教学。正如前边所谈及的那样,在“产学研”这一整体中,“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改革”。故而在教学改革的视角下,探讨平面设计教学,不能脱离“改革”这一核心特点。平面设计教学中都需要改革什么呢?首先,改革平面设计的教学方法就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必然之路。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改方法,对此有研究者认为“信息化时代,教育领域诞生了许多新事物,微课就是其中之一。”[5](P9~10)如果把微课引入到平面教学实践之中就成了许多任课老师关注的焦点。如何运用微课简化平面设计教学的难度,如何结合微课培养学生平面设计的创新能力,以及把微课与其他的教学改革理论相互整合,这些都是我们探讨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比如,平面设计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的融合,比如平面设计微课与碎片化学习理论的整合等,都是如此。其次,改革平面设计教学的学习途径。互联网+教学背景的形成,不仅拓宽了平面设计教的具体途径,而且也更新了平面设计学的传统方式。为此,有研究者提出这样的理念“近几年,微信公众号成为大众进行互动和交流的重要媒介渠道,在教育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6](P82~83)从引文可以看出,微信公众号被引入到平面设计的教学,其本身就是一种教学途径的拓展。在以微信公众号为核心的教学途径拓展中,它涉及到微课的利用,涉及到平面设计教学内容的更新,涉及到平面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诸多平面设计教学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学对象的层面上,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更是突破了学校围墙的限制,使更多愿意从事平面设计学习的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方便。(三)以创新为特点的平面设计教学研究。“产学研”中的“研”旨在创新,而创新的结果又势必会促进“产”与“学”的结合。这就势必造成以“创新”为核心的平面设计教学局面的形成。首先,创新平面设计的教学理念是产学研的重点。产、学、研的整合,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但作为一个新教学的事物,它的产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前提。故而,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融合,这本身就是一件创新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作为是一种基础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它理应成为产学研视角下平面设计教学的核心。其次,产学研视角下平面设计教学实践的全面创新。若想实现产、学、研的全面结合,创新必须渗透到全面的教学实践之中。从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全部教学环节都需要创新。从这一点上说,没有全面的创新,产、学、研的结合就会存在问题,平面设计教学就更不能适合产学研的教育教学背景。

总之,在产学研视角下探讨平面设计教学的相关问题,应该对其背景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总结出产学研结合视角的特点,从而为如何探讨平面设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为此,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产学研视角下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个案式的例析。

参考文献

[1]肖永军,李国茹.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

[2]梁伟.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

[3]罗才胜.“互联网+”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3).

[4]李笑颖.浅析民族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12).

[5]吴雅慧.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5).

产学范文篇6

关键词:羊生产学;教学;改革;实践应用性

《羊生产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里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专业课程,是《动物生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畜牧专业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系统介绍绵羊、山羊的产品特点、品种类型、引种和保种、繁育方法和饲养管理技术等内容。开展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养羊业的现状,对羊生产理论知识和生产技术有进一步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生产技能以及科学意识,掌握养羊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近年来,养羊业已由过去传统的放牧散养模式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舍饲模式转变,建立新型养殖模式下的羊生产管理、良种繁育和杂交利用体系,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养羊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就要求养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水平,而且还要有熟练的能够快速、高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能[2]。目前《羊生产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等教学过程均存在与现代养羊业发展不相符的地方,因此,十分有必要对目前的《羊生产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为进一步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养羊业快速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1教材内容需优化更新

《羊生产学》是一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结合的非常紧密的畜牧生产类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羊的生物学特性、羊的品种及繁育、羊主要产品特性和饲养管理等[3-4]。然而,随着国内外规模化养羊生产方式的转变,新的羊养殖技术、管理方式和生产趋势发展迅速,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羊生产学的新理论和技术,授课教师首先要扎实做好原有课程方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学科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增加对国内外羊生产学繁育、营养调控、品质改良和饲养管理等最新技术及研究成果相关内容的学习,这不仅为学生掌握羊生产中最新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奠定基础,同时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科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羊生产学》的教学内容需要与动物科学其他相关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紧密联系,例如,将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和《动物育种学》等学科最新研究进行有机融合,进而进一步完善羊繁育技术、加快羊的品种选育和改良,上述教学内容优化对帮助学生熟悉了解羊产业理论学习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其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的水平。

2教学方式革新,多种教学方法高效结合

老师将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被广泛使用,但如何设计教学方案,如何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有效组合,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些是每一位进行课堂授课的教师都应努力探索、谨慎思考的问题。目前,《羊生产学》的教学学时已进行了缩减,如何在现有学时条件下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任课教师就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过去,虽然通过推行多种教学改革试图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沿用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5]。“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对课程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运用提问式、讨论式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羊的繁殖技术时,教师让学生提前预习,讨论羊的发情特征和繁殖现象,在新疆的牧区和规模化羊养殖场目前分别采用哪种繁殖技术进行母羊发情鉴定和配种,具有哪些优缺点?针对集约化养羊企业和牧区养羊特点,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配种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课题讨论和教师归纳总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在羊肉相关知识点授课中,根据羊胴体的分级和分割、产肉率测定、品质评定等教学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其进行资料查询,要求各小组分别讲授知识点,并进行相互提问,最后通过教师点评使其掌握产业化的羊肉生产加工流程和评定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求知欲,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3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导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升级实践教学

《羊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纯粹的理论教学无法形象具体给学生讲解养羊生产实际状况,教师讲授的养羊生产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能很好的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由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不紧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随着现代养羊业的不断发展,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给学生讲授该课程不仅需要注重理论学习,同时更要加强和实践教学培养力度。除安排的实践教学任务外,授课教师应将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性能测定、毛/肉品质鉴定、发情鉴定、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理论知识与产业所需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授课方式,直观、形象地对抽象的专业实践技能进行详细的理论讲解,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要点的理解,同时,利用实验课安排学生参观规模化产业化羊场,了解羊产业发展需求、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丰富教学理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较早发现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不足,激发学生扎实学习的动力。

4结语

总之,对《羊生产学》课程内容的革新、课程方式的丰富以及考核体系的综合和优化,将会较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理论知识内容,提高实践生产实践的技能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培养与新形势下的高素质畜牧生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洋,杨雨江,姜怀志.《羊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12):65-67.

[2]杨雨鑫,杨朝霞,陈玉林.《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1,32(3):106-109.

[3]刘喜生,张春香,张建新,等.《羊生产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3):28-29.

[4]马友记.《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9):90-92.

产学范文篇7

关键词:饲草生产学;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改革

动物科学是一门专业口径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特殊的要求。在动物科学教育改革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专业课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饲草生产学》是研究牧草与饲料作物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它是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也是畜牧专业学生了解和学习牧草和饲料作物栽培、加工、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唯一课堂教学教材,具有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而又侧重于应用的特点。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新要求,这是摆在我们每位饲草生产学任课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饲草生产学教学活动中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等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构建新的《饲草生产学》课程教学体系

(一)优化实验课程结构体系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打破了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在教学中将实验和课程实习合并设立为一门独立、完整、系统的课程即牧草栽培学实习,独立考核计分,以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实验课程结构体系

通过增加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实验项目如针对具体畜种的青饲轮供方案制定,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型、设计型综合实验项目,提倡学生探索性、开发性试验,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三)开设多层次牧草栽培学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逐步建立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实验课程新体系。如针对动物科学专业动物生产方向的课程,我们在饲草青饲轮供方面加强教学,而针对动物科学专业其他方向的课程,我们教学重点则在饲草栽培方面。

二、编制新的《饲草生产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围绕学校对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本着突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原则,从2007年起先后对饲草生产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两次修订。根据新教学大纲结合重庆地区三峡库区的生产实际和最新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学方法改革

经过逐步探索,本课程已逐渐由原来以教师为主的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和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教学方法由单纯的讲解式向多元化发展,启发式、自学+重点讲解和答疑、案例教学、小型报告会、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激发了学生、教师的双向信息交流,教与学互动,相得益彰,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以及查阅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课堂教学

启发式:由老师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如不同饲草的营养品质和利用特点,并将其和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与式:有关理论在生产技术上的应用等延伸内容,老师先提出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留下作业,请学生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然后老师就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

讨论式:有关牧草产业发展动态、趋势等内容,如草产品、草种生产、种草养畜等,分组讨论、交换看法、老师总结。

(二)实践性教学

对于应用学科来说,现代化教育手段取代不了实物和操作。认不了、不会做、不熟练,永远是实践性环节要解决的问题。

实物标本教学:以牧草标本的实物为教材,如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叶菜类饲料,对它们进行形态识别、解剖,可以了解其构造以及各部位的关系。

现场教学:牧草的生长发育习性,如茎叶特点、开花结实习性、物候期等,教师现场讲解,学生再分散观察记载。

实际操作:播种、分株移栽、施肥、灌溉、杂草防除、人工授粉等,不同的牧草植物方法可能不同,学生要参与其各个环节的操作。

四、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饲草生产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不仅讲述了牧草和饲料作物的植物学基本知识,同时还涉及到各牧草和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和加工调制工作。尤其是后半部分,它是今后学生参与饲草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学校专门建立了用于栽培牧草与饲料作物的实验基地。先后引进了紫花苜蓿、白三叶、鸭茅等七十多种牧草。扩大学生对西南地区适生牧草的认识和了解。

五、建立饲草生产学题库,改革考试方法

学生成绩的评定既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考察,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察,成绩的评定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兴趣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健全考试制度方面,我们建立了试题库,实施了考试分离制度。由教学办公室随即抽题组织学生考试。考试结束后试卷密封抽调非任课教师阅卷,评定成绩。这样的考试制度和方法体现了客观,公平原则,不仅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压力,也端正了学生学习态度,避免为考试而学习。同时也端正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使教师明确了教学目的,促进了素质教育。公务员之家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农业人才。通过饲草生产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改革传统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传统实验与开放设计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创新实验方法、实验手段,特别是转变学生实验思维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开发、设计能力和学生关注生产实际、社会热点的敏感性。达到既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高素质的需求,培养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何万领,李晓丽,王占彬,等.强化《饲草生产学》实践教学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6):11-14.

[2]胡自治,龙瑞军,张德罡,等.中国高等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及其在世界的地位[J].草原与草坪,2005,(5):23-26.

[3]王立克,金光明,王立新,等.动物科学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4).12-16.

产学范文篇8

1.1实训基地建设符合行业要求

在高职院校相关电子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建设模式大多采用实验台、实验箱、开发板的主流建设形式.这些实训设备能满足电子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验证、基本电路设计、典型模块的演示.在本专业的PLC控制技术、单片机项目实训、微机原理、EDA技术等实训室的建设中,基本选用的是这些形式的实训格局.这些实训设备的模块化平台搭建,任务明确的学习框架,对于专业知识的验证创设了直观的学习效果,对于技能训练提供了可重复操作平台,对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训练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遵照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是能胜任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师和专业管理人员[2].结合这一培养原则,人才培养过程若能为学生提供设备与模式相近于行业生产线的实训基地,就能更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可见在高职院校紧贴行业标准,结合生产线,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必要的建设模式.在本专业实训基地新建中,遵循“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建设原则,以行业的标准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框架,以产业工艺要求为设备的选择依据进行实训基地扩建.如本专业新建的“SMT电子表面组装技术实训中心”基地具备以下特点:①拥有一条完整的,与电子行业发展相接轨的全自动电子表面贴装生产线,具备实际投产的工厂环境与设备性能.实现了实习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的教学环境硬件平台建设.实训中心设备装备线如图1所示:②SMT技术实训中心在专业教学中主要承担“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技能”,“PCB板设计与制作”,“SMT技术工艺流程操作”等实践课程的实训.提供“SMT技术生产线顶岗实习”,“电子产品制造顶岗实习”工艺实践流程与工厂化学习环境.③对外可承接各行业电子产品的SMT组装类工作.实训中心可提供接单生产,半工半读实践模式.在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提供“学习在工厂,生产在校园”的岗位能力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性与新技术的认知度起到了很大的提高作用.④通过SMT实训室生产线引进企业技术包,提高教师的科研、技术指导能力.服务于电子产业部门及科研部门对SMT技术的研究与产品跟踪,SMT技术人才现场培训,为相关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提供研究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针对专业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岗位能力的各层次需求,进行不同模式、不同格局的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融教学、岗位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保证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设计能力,还有应对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

1.2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行业背景为基础,以岗位需要求为导向.在本系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中,教学部门人员深入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海尔公司、宁波奇美电子有限公司、福建时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定点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生产车间、质量管理部与企业专家针对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进行研讨,对应电子行业明确的职业岗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课程的合理性做了实地论证.另外还前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调研交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建立了既符合行业岗位需求,又切合本校教育条件的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原则设置课程,确定重点课程建设,加大实践课的比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开设课程基本涵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3].以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为例:实践课的开设首先应对应明确的岗位能力目标,所以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学生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对接关系梳理,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结合行业需求从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进行了能力归位,以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确定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中实践课程的体系框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三条实践教学主线完成,各个教学主线对应的实践课程如图3所示.六个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能力实训、岗位核心能力实训、职业综合能力实训,通过不同阶段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设计、任务引领的技能训练式教学,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基于产品制作与生产管理过程的能力训练.利用校内实训设备和仪器仪表,根据技能点链接理论点,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教学.学生通过电子产品的制作与生产工艺现场学习,拉近抽象的理论符号与真实元器件、材料和产品之间的距离,对制造业获得真实感受.实训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和专项训练.每门实训课按照实训大纲,划分为多个逐级提高的项目块,每一项目块由多个任务组成,以电子产品为载体,设置教学情境,整合课程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每一教学情境串联课程中多个典型技能点与理论点,将知识与技能溶入到情境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通过项目与任务完成,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学生自主活动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对知识的掌握呈现过程化、熟练化,综合化.2.3实践资源寻求多方合作资源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校所掌握的资源主要是人才资源,其突出优势是能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教学形式的确定.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主要是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等,其突出优势是设备技术、及对人才需求最快速和直接的反应能力[3].科研部门所掌握的资源是技术储备与研究能力,其突出优势是对技术的跟踪与新技术的研发.如果企业、科研部门与学校共同参与教育过程,采用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在真实科研或企业环境中,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人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在这样的合作平台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快融入企业,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与新技术研发能力.(1)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与巩固.基于产学研合作办学方向,使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本系与东方日升新能源、宁波奇美电子有限公司、海尔公司等多家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顶岗实习与课程实训应达到的素质能力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合作,完成新技术学习、科技成果推广、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扩充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将企业作为学生接受新技术、提高现场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的顶岗实习场地.(2)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建设.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精湛的专业理论,还应具备与行业接轨的实践能力.在双师素质的建设工作中,着力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对于新进的实训设备或新技术的学习,聘请设备研发部门的技术人员或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安排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完整循环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保证后序教学有效进行.其二,要求专业教师承担实习带队任务,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调研岗位能力需求,学习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收集论证资料.为技术革新及产品开发利用,科研课题研究储备技术资源.其三、鼓励教师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证.掌握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更好的指导学生参加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认证.(3)提高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的技术创新与课题研究,开展技术合作与研发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着力形成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获得行业资格认证中心授权,形成对外检测服务和新技术推广能力.利用校内基地的设施设备、场地和技术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扩展专业的对外服务能力与新技术研发能力.

2结束语

产学范文篇9

时间:2004年2月16日上午

主持人:毛

出席人:黄立鹏、王梅珍、陈星达、陈运能、张福良、黄炜

列席人:林建萍、徐进、李克让、梁慧、朱国定、吕秀君、郑禄红、李滨、张剑锋、董珍时、夏朝丰、陆丽君、刘雪燕、任振成、冯盈之、范建波

一、毛同志传达了全国第二次产学研工作会议精神和今年全省教育工作要点。要求要结合上级指示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会议决定,王梅珍同志协助毛同志主持学院行政日常工作。各单位、部门要及时向分管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分管领导要在职权范围内大胆工作,及时拍板。如有重要问题需要学院解决,则提交办公会议研究。

三、毛同志再次重申了会议制度改革和加强管理问题。毛院长强调,院长办公会议是决策会议,研究、解决学院办学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形成例会制度,如无特殊情况,每周一上午召开,以确保及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具体程序是,每周四前,在取得分管领导同意后,将需要解决的议题提交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的问题,即为学院决策,各单位、部门要认真执行,办公室负责督促检查。

毛院长就有关部门反映的教学管理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再次重申,一定要理顺工作关系,部门与部门之间、机关与分院之间、分院与分院之间一定要做好沟通、衔接工作,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机关职能部门要注意通过努力工作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基层分院要提高工作效率,对没有按时间控制点完成任务的要提出批评。要切实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查漏补缺,努力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公务员之家

三、会议决定,要进一步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责成学生处结合教室管理等工作,落实好学生的勤工俭学任务。将教工餐厅移到二楼,一楼餐厅全部供学生使用,以解决学生就餐拥挤问题。针对校外施工单位晚上违规施工,影响学生休息问题,会议责成计划财务处立即与高教园区管委会反映,尽快妥善解决。

四、会议决定,要规范学生的技能鉴定工作。重申,学生毕业之前须取得中级以上技能证书,才能发给毕业证书。由产业园设计中心(考工站)具体组织学生的报名、培训和考核工作。

产学范文篇10

[关键词]产学合作;教学管理;优化策略

近几年来,产学合作已经不是当前职业教育独有的教学手段,许多高等本科院校也开始积极地运用产学合作方式,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对于高校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不断提高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铸造,而这也使产学合作教学模式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上有别于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能够直接面向市场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服务,对于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产学合作会为这一类院校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以及全新的教育理念思想,能够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打造出新的路径。

一、产学合作条件下高校课程开发机制分析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下,对课程进行开发主要是依靠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配合完成,而在产学合作理念下,企业也可以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出企业的职业资源,结合企业用人需求,由教育部门、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进而带来全新的课程开发格局。

(一)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本科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着较为突出的职业竞争优势,企业希望通过选用本科应用型人才来获得高综合素养的人力资源。相较于高中学历,或者是中专学历,本科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将更加完善、领域更宽、专业性更强、交互能力更为突出。优秀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具备胜任职业岗位技能的优势,而且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与职业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所以可以更好地解决企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1]。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必须迎合企业岗位需求,做好明确的定位。

(二)培养职业能力,更新价值取向

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本质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专业的职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相关的关键能力。职业技术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具备完成主要岗位任务的专业技术;而职业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职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勇于进取的工作态度,注重职业能力养成。课程开发是面向整个职业环境的,应该关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发展趋势,并以此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课程方案。将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转化成具体课程目标,并将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关注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引导[2]。

(三)形成良性机制,促进校企互动

产学合作条件下对于课程进行开发,其核心目标是要开发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促进教师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各相关要素之间的互动联系,是各方职业能力和职业手段的整合。形成校企专家互动,需要依靠良性开发机制,而关键便是对产学合作课程进行创新开发。在其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主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企业内的领域专家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岗位特点,明白岗位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分析,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任务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课程开发时相关岗位技能的培养要求,并将其转化为课程目标,打破传统学科教学中严格的逻辑递进理念束缚,而是按照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进行横向的课程组织,将职业技能、学科知识以及工作态度整合到课程体系中,科学规划课程设置,真正形成符合产学合作教学要求的课程方案[3][4]。

二、产学合作条件下高校教学过程管理分析

在运用产学合作之前,教学过程管理大部分是由教学行政部门进行单方面的管理,虽然管理效率较高,但是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些弊端,比如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情况、教学实际与企业用人需要不匹配、职业技能和知识内容落后于当前市场发展环境和企业用工现状等,所以这样的教学过程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现在运用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过程管理上,真正落实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对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进行改革。

(一)明确校企权益,建立组织机构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工作需要有学校和企业双重参与,并建立起完整的组织形式,才能够使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出二者的责任与功能。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所建立起的组织机构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组织机构一般是由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与企业职业标兵或行业专家所组成。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引领性的工作,通过开展日常管理,将企业与行业专家所提出的指导建议落到实处;行业专家则应该发挥出指导和监督的作用[5]。

(二)做好关键管理,突出核心内容

进行教学过程管理虽然采取的是学校和职业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取缔了学校原有的管理责任,也并不是对所有事情一并统管,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强化管理内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具体而言,将包含教学设计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三个层次[6]。在教学设计管理上,企业与行业专家应该全程参与,共同指导学校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突出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学校与行业共同参与对企业以及行业调研,听取一线专家的职业能力分析,并确定课程专业方向和核心课程内容,明确教学任务。进入到教学组织管理时,则需要搭建起由企业负责落实的教学组织管理平台,融入企业文化,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对学生进行现场岗位职业技能培训。而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则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管理,充分体现出企业文化、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及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引导,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产学合作条件下高校教学评价机制分析

高校所开展的教学评价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学合作的落实,强化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一)制定多元评价,引入企业参与

曾经学校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时都是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主要由学校、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评价,以及学校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7]。而在产学合作条件下,则需要企业的共同参与,突出企业评价的重要意义,教学评价时因为有了企业或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使企业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是表决权,这样便可以使产学合作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落实,提高广大师生的重视。

(二)制定多元标准,引入企业元素

由于企业或者是行业专家参与到高校教学评价之中就会导致教学评价标准发生改变,无论是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都将不再仅仅限制在学校之中,或者是课堂之上,而是能够实现有效的延展。在企业、社会等各方面都能够进行教学评价,企业会有更多的元素渗透到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之中,甚至在很多领域中企业的认可度会成为评价结果的决定性因素[8]。

四、产学合作条件下高校学分认定机制分析

(一)建立学分银行,对接企业用人需要

建立“学分银行”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理念,是指利用订单式的产学合作教学手段,促进学校教育走向市场、走入企业,帮助企业可以高效率地获得一批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型人才。利用“学分银行”需要学校积极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制度,企业内的员工可以一边参与学校学习,一边进行职业实践,既能够获得提高文化素养的机会,也能够不断加强岗位技术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学校促进教育沟通衔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9]。

(二)研发学分工具,迎合企业用人标准

建立“学分银行”最为有效的任务内容是要开发出灵活的学分工具,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或企业员工的岗位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进步总任务,将总任务进行划分,分成若干个学分模块。比如可以设计出文化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实践能力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块来进行人力资源的选择,也可以向学校提出建议,要求学校设置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块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有更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缩短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时间。而且不同模块学分完成可以在学校内进行,也可以在企业实践中进行[10]。

五、产学合作条件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学校学科发展需要依赖于优秀的师资力量,而在产学合作条件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实现双试行师资队伍建设。这主要是指企业专家和教师应该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共同构建起专业、先进的教师团队,促进学科教育的发展进步。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所拥有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果不能对这些不足进行有效的解决,产学合作就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效果,相关专业也无法获得长足发展。实际上,深入分析产学合作教育理念能够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带来许多新的思路。

(一)打造多方运行模式,建立长效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建设,往往需要社会力量、学校力量,甚至于政府力量共同参与其中,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准[11]。政府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决定力量,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以政策法规的方式促进学校和企业实现双方利益的均衡化;学校则需要成为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的主导,采取积极的措施,确保教学条件和经费的充足,保障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企业则作为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应该将师资力量建设作为自身事业来进行真实有效的开展,积极寻找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切合点,尽可能实现与学校之间的双赢。只有真正打造出政府引导学校贯彻企业参与的运行模式,才能够使双师资力量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二)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师资建设

在产学合作条件下进行双师师资力量的建设有很多的资源优势。产学合作可以成为双师师资力量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成为专业教师的就业新机遇。在进行产学合作教学实践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规划引导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同步开展:一是具备条件的教师可以先行脱产,直接到企业内进行生产操作实践锻炼,不断积累一线工作的经验,强化自身的职业能力,以此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二是教师也可以通过半脱产的方式,到企业进行挂职,顶岗锻炼,既不影响日常教学活动,又能够获得在企业内进行职业锻炼的机会,更能够为企业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理论,引导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三是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兼职或者是参与企业教育培训,以此来获得间接的岗位实践锻炼;四是教师可以在企业内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衔接;五是从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教师资源,开展科研,为创新发展增加羽翼[12]。

六、产学合作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分析

在产学合作条件下,学生管理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会有更强的个性化引导效果,管理内容会更加具体细致,管理效果也将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实际。

(一)利用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精神

企业衡量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便是其是否能够认同企业文化,是否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促进企业发展。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于学生企业文化认同感的教育。学校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学生素质教育进行共同的规划与设定,使学生在学校内接受教育和管理时便能够逐渐理解企业文化,主动向企业发展靠拢。校内的一些学生管理内容也可以引入企业员工管理内容,提前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铸造。

(二)强化联动管理,避免缺岗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