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0 08:34:43

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篇1

1.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这项教育活动在我国也实施了近20年,愈加受到重视并已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创业教育亦同样备受质疑,即创业能否被教授[5]。这里,需要回应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谁来教”和“怎么教”[3],这些问题直接指向“什么是创业教育”“谁来教”以及“谁主导”等问题。创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6]。赵志军[7]指出,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兼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但经济意义占居主要成分,尤其关注激发受教育者的企业家精神和提升创业技能与知识[8],对于培养更多合格创业者[9-10]、人力资本的形成[11]、提高创业绩效进而促进经济发展[12-13]有积极作用,是对未来的投资[14-15]。需要指出,创业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将创业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这里转化的通道在于根据创业知识与创业机会耦合产生的使用价值为市场所接受进而获取价值。可见,市场是判断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甚至核心指标,在创业教育的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加强业界的参与程度和市场的评价机制。在愈加复杂的创业环境中,教授者的经验、知识储备对于创业教育尤为重要[16]。但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课堂教师擅长主观解释(subjectiveac-counts)而业界教师更倾向于实践指导。在日益复杂的创业环境下,单一知识储备的教授均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学习的需求。这里,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请“双师型教师”(pracademic)执教[2],他们既拥有创业研究的学术背景又拥有实践的创业经历,以增强创业教育成效。美国的创业教育即是如此,并会通过多种渠道保障师资的充足来源[17]。只有这样,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既熟悉与掌握创业实操懂得背后原理的大学生创业者。诚然,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多为在校大学生,受教育的场所也多在校内,在传统意义与常规操作上,创业教育多由高校所主导。正如Bliemel[3]所言,“高校可能是一个合适的环境来学习创业相关知识,但是不利于学习如何实践它以及感受什么是一位真正的创业者”,所以应该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在整个创业教育生态中,相关利益主体如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18],这也是“协同”发展战略下多元主体融合发展的题中之意[19]。也就是说,创业教育应该推动多元主体在其中的设计与建设,应该着力探索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办学,而不是由单一主体主导。2.社会网络和产学研合作网络是自然界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一切系统的基础结构都是网络,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与外界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relationship)与“联结”(tie)[20-21]。传统的社会网络结构多为复杂网络和单一主体网络,但是这些网络结构对于研究某些案例来说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基于此,Coromina[22]提出双核心网络(duocenterednetworks)概念,描述和分析以一对网络节点作为中心点的网络结构,例如夫-妻、博士生-导师等。产学研合作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基于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所进行的契约合作活动[23]。产学研合作是资源和知识传递的一种重要渠道[24],企业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产学研合作的关键驱动因素[25]。陈云[26]指出,产学研合作具体到微观上和案例层次,可以是三方也可以是两方,但企业不可或缺。反观现实,除少数大型产学研合作项目会涉及到三方主体外,多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两方主体。同时,产学研合作已由单纯的点对点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合作网络模式[27],这就有必要从网络模式认识产学研合作。即,从双核心网络结构解析产学研合作具有显著意义[22,28]。3.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本研究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定义为基于培养受教育者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为目的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有效合作的教育形式,是创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的有机结合,天然具有双核心网络属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共建创业班、合作培养、深度实践等形式,能够有效补充校内创业教育的知识基础[29-30],满足受教育者对于创业学习的需求。此外,通过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在创业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同时最大程度上缓解因为“双师型”创业师资不足而导致的创业教育成效低下的窘境,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和实践素养。

二、双核心网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上述已就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明确了其双核心网络的特性。丁荣贵等人[28]基于Coromina[22]的研究构建起了产学研合作的双核心网络。本研究将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的网络主体、网络特征以及运行原则,以期深入认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1.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主体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基于其专用性投资而产生相互影响,这些利益相关者作为网络主体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动性和紧迫性存在差异。在陈洪辉和贾生华[31]提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基础上,借鉴丁荣贵等人[28]提出的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关系、资本关系、管理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所包含的主体,基于现实调研情况,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社会网络主体划分如下:核心利益相关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整个教育进程。作为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参与的主体,只有保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共同作用,才能真正推动创业教育“一只眼睛盯课堂,一只眼睛盯市场”的市场导向,让受教育者充分吸收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学中干(doingbylearning)中不断深化对于创业市场机制的认知。蛰伏利益相关者:政府、风投、上下游企业等。蛰伏利益相关者与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正常状态下仅表现为显性契约人,一旦其利益出现诉求或受到损害时,他们就可能从蛰伏状态升为活跃状态,其反应程度可能非常地积极或者强烈,进而影响整个教育项目的进程。尽管不少研究强调了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或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政府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起到促进和监督的“蛰伏”作用;大学生创业相对廉价同时亦富有创意和激情,但是鉴于其融资渠道、信息渠道较为单一,风险投资有投资意愿但更处于观望[32]状态,大学生创业者能通过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网络适时可能获得风险投资;参与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亦能成为受教育者创业项目的价值链上下游,对于推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实质性成效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构建起战略伙伴关系。边缘利益相关者:同业企业、银行、媒体、合作院校(科研机构)等。边缘利益相关者往往是被动地受到影响,重要程度相对较低,实现其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也不强。同业企业作为参与企业的竞争对手在教育领域一般并无激烈竞争倾向,我国银行作为保守、理性的金融主体并不会是初创项目的投资主体,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对教育项目进行报道宣传,而合作院校(科研机构)多是知识关系下的合作,相关主体尽管存在潜在合作的可能,但是可能性相对较低,故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的边缘利益相关者。2.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特征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具备社会网络的一般特征,亦具有其个性特征,体现如下:第一,具有两个明确的核心。参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网络中明确发挥中心作用,处于网络中心位置,除此之外的网络主体为合作参与者(alter),不对产学研合作创业起关键影响。作为该社会网络的重要参与者,研究并未将受教育者作为网络主体之一,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受教育者并不是参与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行动主体,而是直接受益对象;其次,本研究在设置网络主体时不关注嵌入于某一主体的次级分析单位。第二,网络力度(strength)有所区别。社会网络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联结(tie)。Granovetter[33]在引入“网络力度”时,是将联结分为强关系(strongtie)和弱关系(weaktie),以朋友圈(friend-shipcircle)、承诺强度(commitment)以及联系密度来判断强弱关系。强关系带来深度的信任和高度的共享认知,弱关系不断拓展网络并引入异质性的资源与信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与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结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强关系、弱关系。第三,除双核心外,其他主体之间不存在关系[22]。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仅基于某一特定的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构建,参与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作为核心行动,不论其他项目或工作,其他主体仅与双核心产生关系而各自之间并不存在关系,未与双核心产生关系的则不出现在该网络中。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主体间网络关系仅基于某一特定的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的观察,基于其他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将会存在某些并不存在于另一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中的主体间网络关系。3.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运行原则第一,战略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需要战略性的运行设计,谋略规划与顶层设计。这里不仅仅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战略规划,高校、企业更应在市场机制的指导下,前瞻性地发掘市场需求、学生需求,加强相关教育形式的设计,开发更加适应动态、复杂创业环境的创业课程,切实打造起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品牌,在社会上渲染好、营造出社会创业的良好氛围。第二,联动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本质上反映了两个类别的主体的互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嵌入在两类主体之内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不断推动强弱关系的主体联结构建,强化各主体之间的联动才能保证创业教育开展的成效,使受教育者能够切实掌握应对复杂、动态的创业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与业界实操。第三,动态性。网络是通过不断积累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而形成并扩展的[20],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双核心在开展该教育形式的过程中,构建特定网络结构,推动自身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进而不断复制、拓展社会网络,这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也正是这种网络演进的动态属性才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属性。

三、实践启示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篇2

构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硕士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高校与企业做出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提升会计硕士职业能力这个目标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培养环节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实践基地培养条件、管理机制和合作培养内容等方面。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瑞华)实习实践基地为例,总结“农大—瑞华”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该合作模式把会计硕士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农大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共同选定的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以瑞华培养为主,会计硕士深入到瑞华参加实习、实践和撰写论文,培养实践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三阶段会计硕士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

(一)理论学习阶段

研一理论教学阶段,学院以全国会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为指南,在此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同探讨和商定培养方案。学院与瑞华的第二导师共同创建了会计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每一年度委员会都会通过座谈、专访等形式共同论证、修订培养方案,第二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硕士的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根据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在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中选课。校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采用MPACC案例库中的案例和实习基地提供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突出企业实际问题的讲解,与理论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践阶段

选择审计方向的会计硕士,一般被推荐到瑞华实习。瑞华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与瑞华共同制定了工作细则,制定了联合培养方式、培养费用、生活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2014年12月,学院申请瑞华为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校所合作战略联盟。2011年至今,会计学院以2011级、2012级、2013级会计硕士为运行实体、在多年产学研合作培养会计硕士的基础上,与瑞华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达成共识,开展长期合作研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A+H股审计资格,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瑞华对会计硕士实习生存在着强烈的内在需求,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务所会集中处理大量的审计业务,业务在短时间内骤增,而在其它时间业务量归于常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非常需要实习生来所工作,达到三赢的目的,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赢局面。瑞华实习生的年接纳量可达40余人,每年10月份会安排实习生统一进来连续培训17天,前10天讲解审计准则和职工制度要求,讲解事务所具体业务,后面7天讲解今年会计准则的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实习生们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大的公司项目一般会比较多,一般会进驻几十人,实习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辅助性的工作,比如用事务所自己编制的审计软件,按企业的循环做一些简单的底稿,或者按照项目经理的要求去做企业循环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实习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有所了解,通过审计,实习生还能分析出企业做的账正确与否,哪些部分存在问题,软件测试有异常的,实习生会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进一步处理,进行一些补充的程序,或者是对企业发表意见。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生工作结束后毕业时,优秀学员会优先考虑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当地的,还可以推荐到瑞华其他地区的分所工作,黑龙江分所出具鉴定和证明。

(三)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会计硕士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校内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华可以为会计硕士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实习过程中,瑞华对几百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舞毕、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市公司内控的不健全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的基础素材可以从事务所获得也可以从审计客户中获得。因此,会计硕士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还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应用效果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产学研合作

一、引言

教育作为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肩负着重要任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该地域作为多地域的联合,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域之一,再加上其海湾式的地域特点,其还承接对外交往的重要任务。所以实际发展过程中,就要求当地加强对市场营销教学的重视。民办高校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不足的尴尬局面,然而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民办高校由于缺乏制度的规范,在教育水平和教学方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就需要相关人员针对现阶段的民办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以推进市场营销教学的进程。所以在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民办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就需要教育人员通过一些手段实现产学研合作式的教育方针。

二、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校以及市场营销产学研合作教育概述

(一)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校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概念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所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而湾区的特点也加重了营销的重要性,针对营销人才的培养就较为迫切。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民办教学就成为当地的重要教学方式。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使其更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要,并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快人才的培养速度,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大量人才。

(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概述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经济极度发达的区域,其教育模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就要求相关人员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进行了解,这样才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背景下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密切,而且通过创新的发展,还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仅依靠国有教育难以实现,民办高校就十分必要,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对民办高校的重视;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且坚持以人为本。民办高校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较为传统,难以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产学研合作已经刻不容缓。

(三)产学研合作概述

本质上来说,产学研合作教学就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教学,实际操作环节,由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企业则为科研院所以及学校提供资金扶持和场地。这样就实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各取所需,使得生产要素之间实现了有序地结合,很大程度上实现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其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以便于更好地发挥教育职能。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在培养相关人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比如: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和高校一起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克,并且各自出力建立起科技研究所以及实验室,是平等基础上的交流合作;其次是成立科研基金会,相关企业单独为产学研设计一项基金会,为科研以及教学提供资金支持,就保证了科研以及教学的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然后是建设高校高科技企业,该模式下,由高校进行人才的提供,企业进行资金的提供,这样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发展。另外还有建立创业人才基地以及高科技园区等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民办高校的发展。

三、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产学研合作教学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市场营销教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其涉及企业、科研以及学校三个方面,所以实际发展过程中产学研的合作就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合作教学的落实。这就要求相关教育人员加强对产学研实现问题的重视,并且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决。

(一)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

现阶段民办高校在市场营销环节的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学研的落实。首先是全程性的欠缺,使得产学研呈现出分离的态势。实际发展中,民办高校的市场营销教学依旧局限于重知识轻实践的理念,在教学环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没有办法将产和学作为一个整体。在进行市场营销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就未能使得产学研结合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主线,很大程度上制约民办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是全面性的欠缺,导致现阶段的产学研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现阶段民办高校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多注重于授课计划的合理性,却忽视了计划的实施以及落实、虽然加强了对学生校内实训的管理,却忽视了学生实习环节的管理。这就导致现阶段的产学研结合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到核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学研功能的发挥。

(二)缺乏系统性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实际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通过较为系统的管理模式对教学作业进行规范,就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然而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市场营销教学实际发展环节,市场营销教学的实施是一个系统过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到项目教材的编写再到项目教学的实施都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教育人员需要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实际对教学进行调整才能满足市场营销教学的需要。

(三)企业方面的问题

要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就必须通力合作,所以企业的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合作的水平,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就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合作的进行。一方面,企业自身实力存在问题,研发能力不足。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部分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还不清楚,也就缺乏对教学研发的帮助,实际教育环节,校方就很难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企业的研发实力不够,还会使得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风险加大,不利于产学研的落实。另一方面就是资金的问题,资金作为民办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学研的结合。实际发展中,民办院校在发展环节的社会资金供给渠道较少,而且产学研合作的资金供给也仅依赖企业,就导致产学研的实现受到资金的限制。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在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资金支持时不会无偿提供,需要相关院校为企业提供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然而关于人才的培养标准二者之间经常出现偏差,就导致校方无法支付回报,也难以为企业的支出买单。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浪费大量的资金,不利于产学研结合。

四、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产学研合作教育方法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点,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较为迫切,然而当地民办高校中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却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制约市场营销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现阶段针对民办高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团队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深入推进现阶段民办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落实。

(一)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

实际发展过程中,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需要结合企业进行相关教育作业,所以要想实现产学研的落实,关键在于教育人员意识的转变。一方面,相关院校需要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打破原有的教育体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方针。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实践性的市场营销教学更为重要,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市场营销教学就需要以实际需要为导向进行市场营销教学作业,这样才能推动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相关教育人员需要深入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发展为目标,深入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然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与行业企业一起进行课程的设计,这样才能实现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并且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实现。

(二)构建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基地

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的结合,并且通过二者的协调融合实现对市场营销教学的推进,所以实际发展过程中要想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还可以通过构建实训基地的方式进行教学作业。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高校应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际发展中由学校提供教学理念和人才,由企业提供场地以及资金设备等,这样就建立起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训场地。其中,实验、实训和实习作为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仅依靠实训基地对相关学生进行社会化的教学。而且实际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机会,建立起岗位实习平台,让学生在企业相关岗位中进行实习作业,进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实现课程学习与岗位工作的统一。

(三)管理体系的调整

实际发展过程中,教育需要一定的管理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够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在产学研合作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就需要相关人员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营造适合产学研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在保证市场营销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产学研的合作。首先,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将教学的培养目标尽量向着企业发展需要靠拢;其次,还需要强化过程管理,将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实际的教学作业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到相关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从而定位企业发展需要,实现真正的合作教学,探索与深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然后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形成教学和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市场营销的实践能力培养。

(四)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方法也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因素,实际发展过程中就要求教育人员改革现阶段的教学方案。一方面,校方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作业,并且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就是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进到教学环节,方便教师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就是对产学研课程开发体系进行改革,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践性要求也就发生变化,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相关人员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实践教学目标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并且改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专业调研以及教材编写,这样才能通过和企业的联合提升教学水平,并且深入推进产学研的合作。

(五)提升教师的水平

民办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市场营销教学的教导者,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营销的教学水平。一方面,教师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市场营销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型教学转化为实践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综合能力。而产学研的结合也要求市场营销教学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这就要求市场营销教师必须具有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样才能通过实现产学研合作提升市场营销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实际教学中,教育人员只有充实自身,才能够深入推进产学研的结合。

五、结语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经济发展迅速,再加上对外营销逐渐频繁,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就非常重要,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对人才的培养。然而实际的民办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由于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推进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就制约了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就要求相关人员通过改变教学观念、建立教学基地、调整教学方案以及提升教师水平等手段,实现产学研合作的落实,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付道明,朱龙.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及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22,9(03):28-36.

[2]许梓影,游镇立,陈署宜,杨颖,罗德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调查———以粤港澳大湾区部分高校为例[J].公关世界,2022(06):23-24.

[3]董平.粤港澳大湾区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02):219-222.

[4]黄可权,郑国诜.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以龙岩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01):62-69.

[5]路亚静,刘红亚.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上海商业,2022(09):177-179.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产学合作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

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careerori2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般来说,综合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由学校、学生、企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的产学合作教育,在工科教育上比较普遍也比较成功。

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或行业协会的相关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以及参与政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教育。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去向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经过产学合作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性强,能尽早地进入岗位角色。但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涉及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观,还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利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冲突等问题。因此,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中也面临不少困难。

1.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或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虽然通过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而学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合作中往往只是挂牌,签协议,勉强维持低层次合作关系,互助互惠、紧密依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2.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单位对学生实习锻炼时间的要求有冲突。学校有学校的规律,企业有企业的规律。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安排在寒暑假或是第八学期。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希望来企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能有相当长的集中时间来单位工作。同时,也存在当企业最需要人手时,学生却因上课或考试或忙于毕业设计而请假,或是学生来时却是企业淡季,无法安排使用的情况。

3.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高校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使命和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目标,就必须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在专业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非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同时课程设置有其周期性,不可能对岗位或职业技术的需要立马做出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最现实的人力资源策略就是直接选择任用已具备相关知识、能力或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们不愿意花很多力气去培训一个实践生。

三、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适合其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就不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要依据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造就适用人才。

1.以“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虽各具特点,但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通才培养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专才培养模式。两种模式都高度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中,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研究目标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入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分析能力要素,改革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适时推出各类选修课,构建“多通道、多规格、多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2.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产学合作教育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柔性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美国的学工交替的“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等。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应该将学分制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并注重个性发展。这样不仅能满足用人单位时间上的要求,还能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的学生,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必须要有应用型的教师。

一是大学教师需要与企业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使高校科研特别是文科类科研面向社会需要,加快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使自身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二是企业社会的人员也应经常到学校进行交流,成为能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双师”。可以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老总、政府官员、社会贤达担任学院、系或专业的顾问或客座教授,建立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学科发展委员会等组织,针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学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提供建议,进行交流和研讨,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在整体上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经强。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产学合作;影响因素;专用技能;创新实践

一、产学合作的概念

产学合作,最早是由日本开始的概念,产业界和教育界进行合作,双方一起进行相关的研究,1956年9月,《关于产学合作教育制度》这一份咨询报告被日本通产省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提出。11月,《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由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发表,其中核心内容是希望政府可以制定可以适应经济化时展的技术员工政策,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能够与产业界建立紧密的关系,从而促进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自此,产学合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挥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所谓“产”便是指产业界、企业,而“学”是指学术界,具体便是高等教育机构或者科研单位。产学合作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作“校企合作”。由于所涉及的范围还有科研机构,所以有时又称之为“产学研合作”。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通过产学合作从而实现对人才进行培养,这已经是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且受到了世界的公共认同,并且许多国家采用了这种方式,只不过通过对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实际采取的措施在模式上有所不同。产学合作的主要方向是针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人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使他们可以真正对专业技能进行掌握。

二、产学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一)产学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综述

在分析产学合作相关文献以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对影响产学合作的因素进行分析,这三部分分别是:第一,以产学合作参与者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划分的产学合作关系维度;第二,和产学合作相关的项目具有的特点;第三,产学合作组织形式和如何对利益进行分配。1.合作参与者对产学合作的认识、动机在众多研究产学合作的学者当中,大多数都比较关心合作参与者是否具备合作的意识、预期达到的目标,还有企业文化同院校文化存在着怎样的不同。经过研究可以得出,产学模式下,企业依然是将市场作为主要的方向,技术上面的问题则由合作的机构和院校来解决。但是到目前为止,企业与院校文化上先天存在的差别是否会阻碍产学合作的顺利进行,影响有多深,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大部分对产学合作进行研究的人都提出,由于企业与院校在文化上的差异性,产学合作方面会出现许多技术供需上的问题和矛盾。由于长时间以来,经常出现科技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市场价值的加入的现象,所以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科研的产品并不能适应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科研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却与实际情况与需求脱节。如此一来,科研院所提供的技术对于企业并没有多少的实用性,而企业对于产学合作的认识也存在缺陷,这样的产学合作是低效的,并没有带来效益。所以由此可以发现,产学合作如果要进行顺利,使得合作高效化,就务必对科研成果的市场和学术价值谨慎思虑,使得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消除文化的差异性2.产学合作参与者的数量在进行产学合作过程中,资源是可以进行混合利用的,这就需要对资源进行统筹管辖,协调利用。一般情况下,在对共有的资源进行利用时,如果参与者的数量越多,那么合作各方就可以拥有着更多的资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合作所可以制造的效益。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产学合作涉及各式各样不尽相同的组织,因此在合作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利益关系、技术分工等方面,参与者越多的情况下,协调也就越复杂,并且交易成本也会上涨。总体来说,参与者数量对产学合作关系是双重的影响,同时这这两种影响相互作用,才可以对产学合作的有效性进行决定。3.产学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与信任关系很多时候,在产学合作双方的信任关系和合作关系的紧密度的影响。如果想要合作关系可以安稳,并且持续得到发展,换言之,如果合作双方对彼此更加的信任,这样一来,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上,亦或者是价值观上,双方彼此之间对彼此的认同感就会愈发强烈,先期基础就会更加的牢靠,为以后进行长久合作和有效合作提供了条件,其实通过仔细思考,我们可以得知,在产学合作过程中,信任确实发挥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合作的双方,必须要心照不宣,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所以随着各方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牢靠,合作所能产生的效益也会随之提高;而且如果在合作之初就建立了稳固而密切的关系,那么将会产生更大的合作效益。

(二)产学合作项目基于项目的特性

影响产学合作的因素还包括双方之间合作的项目,例如针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对一个项目进行研究这两方面,这都是影响产学合作的因素,从专用技能来说,合作项目会被知识结构和知识特性所影响,产学过程当中,双方都要对项目的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双方的研究和交流才能进行下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专用技能的基础理论越简单,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越容易,这样一来,产学合作的目标也就愈加的清晰明朗,产学合作才能取到更大的效果,但是往往存在的问题是,在一些领域当中,外行无法短时间内进行理解,这样沟通上就会出现问题,合作效率就会相应的降低,知识结构上,往往参与者之间也会存在差异,所以由此可以得知,研发活动在企业内部进行开展存在着很大的必要性,可以促进产学合作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从而可以对某一方向具有针对性,产学合作只有在这种时候,才可以发挥它本来应当发挥的效果。

(三)产学合作中组织形式不同

从产学合作兴起开始,时至今日,关于产学合作,众多不同的组织行式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出。其中最为突出的像美国工程研究中心、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以及科学园等。并且不止国外,国内,产学合作也十分众多,其中如工程研究中心等,这对于我国产学合作发展十分有利。此外,产学合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效果,且差别是非常大的,由此可以看出,产学合作形式有着独特性的特点。MichaelD.Santoro这个组织,根据产学合作出现的不同情况,主要开发出了这几种形式,比如研究支持和技术转移。这几种方式同时会对合作产生的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因素的来源主要是资金和人才两个方面。经过我们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于大学来说,他们主要采用的方式便是产学合作以及利益分配,这两种方式的比例占据的比例近半数,除此之外,还有超过30%的学校采用技术入股这种方式。

三、产学合作的创新实践研究

(一)提高产学合作绩效的创新思路1.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对产学合作产生的效果进行探讨是一个新的方向,同样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绩效影响因素、绩效评价指标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重点在意的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将理论研究作为先行导向。2.将模式建构作为重点。为了使得产学合作可以实现高效率,高效益,对模式进行建构是我们所针对的重点。如产学合作模式当中,校企合作从而诞生的“工作学期”模式,具体便是产学进行一次或者多次交替的模式,产学研一体的模式等。3.以内涵建设为着眼点。在合作教育中,要根据培养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不同的其训练结构也不同,尤其要注意技能训练的导入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引入。4.以面上统筹抓管理。产学合作行为具有系统化的特点,所以产学合作的管理体系必须具有规划性,统一性,管理上面必须全面。(二)提高产学合作绩效的创新运作。1.明确产学合作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教育适应社会经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产学合作教育进行认识和理解;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不断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进行推进,要求理解和认识产学合作教育。2.推进产学合作的实践主要是指在产学合作方式、使得双方合作长期化开展工作。产学合作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双赢,我们知道,产学合作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可以对不通魔兽的产学合作教育方式进行建立,不断探索其中有效的执行模式,从而使得产学合作能够长时发挥作用3.对产学合作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产学合作工作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措施,它的综合性比较强,如果想要对其进行深入开展,国家方面必须有着对应的政策作为背后的支持。从政府层面,对产学合作进行宏观指导、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学校和企业双方相互之间进行协作互助,资源共享的模式,从而形成产学合作教育的主体力量。

四、工程造价专业产学合作行为的实践

在新的时代的要求下,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本科学校需要进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产学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方向。使得课程能够得到改革,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上进行学业和实践的相结合。工学结合,顾名思义,便是指学习与工作能够相结合,其中的“工”是工作、是就业,但是并不意味着单单指进入企业或者工厂进行我们共同认知的那个工作。这是一种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思想便是对人才就业进行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还能够培养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人才为我们的主要目标。在产学合作的模式下,其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组织管理对工程造价如何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加以研究,并且最终付诸了实践,从而使得在工程造价的方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得以成功形成从实践应用最终获得的效果进行分析,从各个方面满足了当今时代下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具有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建筑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一直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程造价专业,主要是对工程的开工到竣工全程进行预算的专业,虽然工程造价一个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基础的新兴学科,但是对于工程来说,工程造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工程的一份预算决定着工程进展的方向,在产学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工程如何进行提出一份预算方案,然后再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对于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更加的深入了解,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学合作盛行下,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以及重视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必须针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从而适应新的时代,不管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生,在新的时代的要求下,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能力,使得理论和实践能够有机化的得以结合,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是这个时代需求的人才,才能够对经济实现进一步的推动,这便是产学合作需要发挥的作用。产学合作教育目的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操作,使得他们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得以发挥出来,使得学生可以将面临的问题很好的进行分析并且加以解决,将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所具有的特点凸显出来,更多地从事“如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技能的训练。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学习进行加强使得学生们能够顺利上岗,并且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五、结束语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发现,产学合作行为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有着非常广阔的伸展空间,且其实用性也为我们带来了相较其它更多的好处,因此它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产学合作都将是市场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产学合作也必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模式的应用,在新建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十分重要,但是同样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机制使得科研成果向专业能力体系发生转变,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上升,笔者相信产学合作可以克服存在的问题,且在日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素质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建瓯.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J].山西建筑,2019,45(09):225-227.

[2]叶伟巍.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

[3]王成军,秦素,胡登峰.不同高校类型下产学合作对学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07):42-51.

[4]李强,顾新,胡谍.产学合作渠道的广度和深度对高校科研绩效的影响[J].软科学,2019,33(06):12-17.

[5]秦玮,徐飞.产学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一个基于动机和行为视角的整合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06):12-18.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篇6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现实意义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为立足点,旨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中国在技术创新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更应该强化产学研合作的道德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正确分析和理解科技、产学研合作、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增强人文关怀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反思人类在未来的科技活动及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发挥科技进步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作用,使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趋利避害,扬长补短。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支撑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是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想真正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一方面,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不断提高我们的觉悟和认识,真正明白不合理的工程技术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长远影响和严重后果,建立高尚的道德水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的与传统模式有着天壤的区别。因为传统模式实际上是两种目标相互分离的模式,即一方面强调科技理性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则在产学研合作活动中忽视道德规范。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性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传统模式已经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关键就是科技、产学研合作与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不能以孤立的单一方面的视角看问题,而应将它们视作一个系统,并将社会价值及伦理道德渗透其中。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应该是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应用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高度融合的真正的综合型、交叉型、渗透型模式。基于这样的科技道德理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具有以下基本目标。一是树立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理念的培养是实现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前提条件。培养产学研合作道德意识,使人们能以人文的眼光看待科技发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开展与影响,企业、大学与科研单位的责任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树立先进的科技道德理念。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关键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进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就是要促进人们对科技进步、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解,对学科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只有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纳入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才能够将产学研合作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其社会功能。三是形成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能力。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根本旨趣所在。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就是运用产学研合作道德规范,以系统性、综合性的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全面协调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学研合作道德的实践能力,能够自觉地发现和预见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3]。

(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主要内容基于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要求,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基本内容:一是要根据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轨迹系统性地揭示产学研合作的道德要求。即根据技术发明、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意识。二是要从面到点再到面的原则深刻阐释产学研合作道德的重要意义。首先从整体层面阐明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宗旨;其次理清科技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与道德、道德与社会相互关系及交叉关系;再次要深入到产学研合作道德理论的实际应用层面;最后再强调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概念、目标及本质等。三是产学研合作中的大学要按照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及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边缘学科及横断学科的设置,如科技与产学研合作、科技伦理、科学发展观等,这样就形成了常规教育、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落到实处[4]。

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规范化的模式支撑。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目标和内容,联系我国实际,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使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充分发挥各自功能的一种道德范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可通过科学的模式建构,使各种道德资源有机结合,最终实现道德与产学研合作的有机结合。

(一)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思想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就要在思想上确立一种人文理念,强化道德意识。高中的文理分科、大学专业设置的日益细化使我们的教育模式逐渐僵化,而这种割裂僵化的教育模式将造成学生们不能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而有效地分析科学技术、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及社会的发展,既意识不到科技应用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社会效应,也意识不到社会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机制来科约束科技的发展以及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不合理项目的滥建。一旦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很可能成为“失去理智”的“科技创新狂人”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狂人”,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5]。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思想模式,就是要加强现代科技知识和道德规范教育,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将产学研合作纳入社会道德规范。

(二)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实践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实践模式,就是要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意识转化为实践效果,强化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结合,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深入开展可以为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的完善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以往的做法往往只注重思想的传播和掌握,而忽略了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发挥的过程;因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内容和层次有限,缺乏系统性,效果不明显,不能实现思想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造成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目标的缺陷。要改变这一困境,必须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实践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既要强调系统的方法和理论,又要提高人们处理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媒介及科普把科技发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科技进步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双刃剑”性质。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相互促进,一方面可以完善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强化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可将这种无形的理念与情怀外化为具体的实践创新活动,从而使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结合具有坚实的社会支撑。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开放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开放模式,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国际化水平。我国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与内容决定了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具有专业性、开放性与国际性的特征。所谓专业性,是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主体应当是具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背景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他们能够以专业的眼光从各个视角来解读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问题,国外相关领域的成果也必然成为其应当借鉴的内容。所谓开放性,是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过程,应是一个相互批判进取、主动向世界学习的开放性的共同体,这样才有可能推动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所谓国际性是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生事物,其研究内容和形式必然是国际性的。由于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的差异,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理性借鉴其他国家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顺利开展。以往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我们过分注重技术的专业性,没能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开放性,国际性发展与合作也不够深入,这必要就要求我们坚持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先进国家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经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一切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侧重点在于研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而中国由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正面效应,如何有效发挥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把握机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务。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产学合作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

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careerori2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般来说,综合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由学校、学生、企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的产学合作教育,在工科教育上比较普遍也比较成功。

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或行业协会的相关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以及参与政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教育。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去向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经过产学合作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性强,能尽早地进入岗位角色。但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涉及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观,还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利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冲突等问题。因此,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中也面临不少困难。

1.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或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虽然通过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而学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合作中往往只是挂牌,签协议,勉强维持低层次合作关系,互助互惠、紧密依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2.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单位对学生实习锻炼时间的要求有冲突。学校有学校的规律,企业有企业的规律。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安排在寒暑假或是第八学期。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希望来企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能有相当长的集中时间来单位工作。同时,也存在当企业最需要人手时,学生却因上课或考试或忙于毕业设计而请假,或是学生来时却是企业淡季,无法安排使用的情况。

3.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高校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使命和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目标,就必须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在专业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非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同时课程设置有其周期性,不可能对岗位或职业技术的需要立马做出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最现实的人力资源策略就是直接选择任用已具备相关知识、能力或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们不愿意花很多力气去培训一个实践生。

三、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适合其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就不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要依据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造就适用人才。

1.以“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虽各具特点,但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通才培养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专才培养模式。两种模式都高度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中,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研究目标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入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分析能力要素,改革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适时推出各类选修课,构建“多通道、多规格、多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2.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产学合作教育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柔性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美国的学工交替的“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等。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应该将学分制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并注重个性发展。这样不仅能满足用人单位时间上的要求,还能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公务员之家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的学生,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必须要有应用型的教师。

一是大学教师需要与企业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使高校科研特别是文科类科研面向社会需要,加快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使自身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二是企业社会的人员也应经常到学校进行交流,成为能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双师”。可以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老总、政府官员、社会贤达担任学院、系或专业的顾问或客座教授,建立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学科发展委员会等组织,针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学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提供建议,进行交流和研讨,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在整体上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经强。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篇8

1.国外其他国家产学研办学模式的发展概况

19世纪美国首先提出了合作教育模式,即cooperativeeducation,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技术素质要求。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革新不断出现,高等教育学校单一的文字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毕业应招人员的素质要求,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诸如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家催生了以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三方合作的合作办学教育模式。此举为保守、单一的大学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切合时机的创新教育模式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政府有力的政策及经济支持。更有人将其作为21世纪以后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产学研办学模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时期。

2.产学研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产学研办学模式在我国内的发展情况可以概况为两个时期,一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产学研办学模式主要是以技术转让为主要形式,即高校和科研单位研发的新技术成果或发明专利转让给企业生产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企业单位为高校科研部门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人员的实习场地,高校科研单位又为企业提供了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专利权,为企业的发展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这种合作方式为企业的生存,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提供了长期稳定的途径。将人才的培养,经济效益的产生等有机结合了起来。另一个时期是合作开发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合作开发是我国存在的主要产学研办学模式,这是由于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大力进行,对各行业高精尖技术的需求强烈,学科日益高度分化,企业不可能在任一领域都保持领先的地位,这是,企业与各高校进行紧密的合作,由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和必要的试验设备,由高校科研单位提供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以得到人才培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教育模式应用研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通过“四型合一”的合作教育模式,对学生择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成效。

1.技术服务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技术服务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通过整合高校企业技术顾问、农村科技服务站点等政府科技服务组织和学校的科研力量,带领学生亲身实践,开展有偿或无偿的科学技术服务,帮助解决企业和农村合作社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发展瓶颈,从服务中获得研发项目并推广转化技术成果,从服务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实现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发挥学校在地方和企业中的作用,共同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展新一种合作教育模式。近三年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先后向娄底市部分乡镇和企业派遣相关科技人员30余人,成立了三支对口服务企业的科技小分队,与双峰县杂交水稻统防统治科技合作社和双峰县中药材科技合作社合作密切,培养具有相关技术能力的学生200余人,为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项目研发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项目研发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指以项目为依托,一方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带动鼓励学生参与到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将实际生产经验在学校课堂上教授给学生。通过这一路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创新应用技术研究氛围日益浓厚,带领学生下乡实践,深入企业调研担任顾问的教师多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项目也多了。自2007年以来,带动培养了近200名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2008年和2009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获得省教育厅研究性学习项目6项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0项。

3.基地依托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基地依托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基于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与当地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学生创业基地、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平台,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产学研教育模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和建设了一批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基地。2008年以来,该校获批两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建设,获得研发项目8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制定产品标准3个,安排学生实习实践30人次。2008年该校与湖南百雄堂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食品加工研究中心;2010年,与湖南大乘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着手筹建农药新产品药性改进实验室。4.自主创业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自主创业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学校科研团体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实力优势,采取股份制合作方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的一种产学研教育模式。湖南振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办即为一个典型范例,该公司是以“娄农牌”除草剂科技成果作为软资产入股,与单位员工出资入股共同组建;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该校有16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得部级和省级奖项,25份创业计划书共获得2金5银8铜的优异成绩。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成果

综观湖南省各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教育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把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征概括为:学校和企业在达成产学研合作的共识后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一个主要的合作目的来考虑,主要包括:学生、学校、社会三个要素,学校、社会两个课堂。通过产学研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使学生、学校、社会都获得了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得到了重组和优化。

1.学生获得了生存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

产学研办学模式的施行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技能教育环境,提高了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工作时的话语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高等教育应该给予的理论知识,并且因为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还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提前使学生适应了社会,提高了他们在以后工作当中的生存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办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灌溉式学习方式变为主动探求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由原来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变化为实地勘察,亲自动手。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在学校课堂上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加以立体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具体实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完善自己,适应社会,成为基于产学研办学模式下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产学研办学模式提高了择业竞争能力,培养了对自己将来要从事职业的情感,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怎么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不断地完善自己,争取成为在产学研办学模式下成长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2.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

增进师生在产学研办学模式下学校利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既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也为社会培养了具有优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参与教学的教师可以担任生产技术顾问深入生产一线,与企业、科研单位的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基于产学研办学模式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借此,学校可以培养一批具有此丰富培训经验的教师,不但能在学校课堂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在课外还可以与学生在具体实践生产方面进行技术层面的探讨交流,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借助产学研办学模式推动社会长足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仅仅靠资金和资源,更主要的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和高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高等学校是高科技人才和资源集中的地方,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不仅仅促进了企业的长足发展,更能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由此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期盼的,而科研单位因为高校人才的加入,为科研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快了科研速度,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因此,产学研模式的发展不仅对学校、学生有利,更是促进了社会的长足发展。

四、发展产学研办学模式的策略

1.加强对产学研办学模式的宣传推广力度

任何对社会发展有利的办学教育模式如果不加以宣传,仅仅局限于个别院校试验性运行,那么这种办学模式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进一步宣传开展产学研办学模式的必要性是迫在眉睫的。今后应借鉴国内外在产学研办学模式推广成功的经验,结合国内院校采用产学研办学模式后取得的成果,大胆地开展产学研办学模式,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2.优化健全产学研办学模式体制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篇9

自从大学走出“象牙塔”,增加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两项职能以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历史,而且是以一种“越来越亲密”的姿态走向未来。德国洪堡思想是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首次将大学的功能进行了拓展,将科学研究看成是大学的功能之一。此时在大学内部形成一种学研结合,但还只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19世纪末美国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即州立大学应该直接有利于促进农业,使工业效率更高和更有利于政府,标志着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一项使命。从此以后大学开展的一系列产学研结合活动寻找到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大学与企业开始建立“伙伴关系”,许多著名大学都与周边的企业尤其是新科技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在更为积极的探寻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政府均采取了许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探索出多种具体的实践模式,以推动本国科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早在1958年,以为首的党中央就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它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知识分子与工农、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同年,半工半读学校制得到了正式认可,这就将为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落实到了具体实践提供了平台,将产学研结合推向了一个高潮。到1965年时,进行半工半读试点的全日制高校达到177所之多。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合作教育。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1997年教育部确定“九五”计划期间,批准在国务院原农业部、煤炭部、机械部等10部委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之后,各地大学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活动。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这就在法律上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保障。至此,掀起了产学研结合的又一次高潮。2007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又预示着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即将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

产学研结合,又称产学研合作、产学研联盟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产学研结合是源于实践的一个概念,它代表的是各相关主体之间的某种合作活动。当产学研结合上升到政府层面的某种政策时,它又以一种政策方针的形式出现,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指导思想或理念性的东西。从已有研究文献看,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方针、政策,也有人将它理解为是一种思想、理念,更多的人则将其解读为一种途径、路径、实践模式。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认为,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现代社会中,产、学、研都是不同的知识运行形式,只不过三者的社会任务和运行程序有所不同而已。基于潘先生对于产学研结合的理解,以及伴随当今高等教育大发展而来的某种混乱,例如许多高校不能明确定位等,决定了现时的高等教育亟需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某些具体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理解产学研结合的内涵,首先要明确概念的边界被限定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其次是概念的核心落脚点应该是高等教育。因此,我们提倡将产学研结合首先理解为是一种思想,其次才是一种实践行动。这种思想或实践都是在遵循知识运行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以高校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育、科学、经济领域间的相互合作。从思想层面理解,它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即教科经的互动。从实践操作层面看,是产业部门、高校机构和科研单位间遵循“共赢”原则下开展各类合作或交流活动。可以说,“产学研结合”是一个融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含义于一体的一个概念。以高校为核心,再根据结合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产学研结合分为产学结合、学研结合和产学研结合三种类型。这里的类型划分并非要清晰地在产、学、研三者间划出一定的界限,只是一种理论上可以理解的、以某两种或三种结合为主导而形成的不同类型而已,其目的是为了让处于实践模糊状态的高校能够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分析产学研结合的具体行动倾向。总之,提倡将产学研结合理解为一种思想与实践的结合体,并非是排斥对于产学研结合的其他理解,而是强调在实际过程中首先将其理解为一种思想,其次是能够合理充分地运用它来进行具体的实践。产学研结合既是不同利益主体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一项合作活动,就必然存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一种协调或者博弈,而这个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产学研结合的原则。首先是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势互补的前提来源于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或愿望。高校是市场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当它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严峻挑战时原本就有着一定的先天滞后性。再加上一些高校不及时改革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因此,高校越来越意识到竞争的激烈性,主动产生与市场结合的需要。而高校自身的优势则在于提供各种市场需要的人才,这又恰恰是企业之所需。科研单位也同样,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改革,不得不从高校中寻求高水平人才和先进科研设备等。高校最终能否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其衡量的标准最终落脚到市场。因此,三个利益主体之间彼此因为各自的利益需求而必须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作。其次是互惠互利的原则,合作只是一种手段,而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因此,互惠互利原则就是倡导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求得一种利益最大化的彼此平衡。高校在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和科研单位能够从高校获得更优秀的人才、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更多的科研成果,高校则通过合作,纠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偏差,有助于开展一系列适应形势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后是共同发展的原则,它强调各个利益主体在不同利益追求的前提下争取统一思想认识,将各自利益的最终归宿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上,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单位、企业,优秀人才都是其获得长久发展的第一要素和根本要素。因此,倡导各个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主体之间要争取将人才培养看成是自身的一种“义务”,遵循共同发展的原则,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三、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各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思想指导不同类型的高校,形成分别不同的运行模式或运作机制。各种类型思想的内涵不同,会在实践中起到不同的指导意义。但实践中并没有明确界限区分,因此形成可见的、实际的运作模式就分别表现为以产学结合为主的模式、以学研结合为主的模式等。关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划分,我们采用潘懋元和陈厚丰一文中的观点,将高等学校划分为高等普通教育机构子系统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子系统两大类。在高等普通教育机构子系统下又可分为学科型高等学校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专业型高等学校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或学院和单科性研究型大学或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子系统内主要是职业型高等学校,包括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基于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产学研结合思想的具体指导作用各自不同,形成的实践模式也各异。整体分析,指导高等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是以产学研结合思想为主,而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则主要是以产学结合思想为主。

(一)学科型高等学校———产研结合思想为主、学研结合思想为辅指导下的科技园模式

学科型高等学校是以学科为导向来设置专业的,因此,这类学校培养的人才多是学术型或研究型的人才。基于这点考虑“,研”应该在产学研结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现实状况,自下而上地看,对于这类型高校,我们应该遵循以产研结合思想为主、学研结合思想为辅的指导原则,在充分凸显“研”的情况下,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作用,合理地与企业或科研单位开展产研合作和学研合作活动。科技工业园区是学科型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中,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的硅谷科技园模式是一个典型案例。该科技园的主要功能是扶持大学创办各种高技术开发公司和鼓励企业对那些有应用前景并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新技术产品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一种流行的“三合一论”认为硅谷就是一所大学、一个科技园区,和很多的资金加总而成的。但是,刘力认为,硅谷的成功至少还应包括:一个与产业界密切联系的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公司和学术文化环境、进取型风险资本市场、扶持型的政府组织,适宜的外部条件和一个技术园等。

(二)专业型高等学校———学研结合思想为主、产学结合

思想为辅指导下的“三明治”模式专业型高校是面向社会各行业领域设置专业的,因此,这类学校培养的人才多是适应社会各行业领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基于这点考虑,“学”应该在产学研结合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研”和“产”的成分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辅助手段贯彻进行。“三明治”模式可以被看做是专业型高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该模式最初来源于英国,从教育角度看,可以将它归纳为合作教育范畴,也是产学研结合的具体模式之一。它是指把学习、工作很有规律地交替安排的一种模式,它的特点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分阶段或分期进行。结合我国实际,专业型高校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实习活动,其实也是产学研结合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可以以“三明治”模式为案例进行必要的借鉴运用。

(三)职业型高等学校———产学结合思想为主指导下的“几+几”工读交替模式

职业型高等学校是以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的,因此,这类学校培养的人才是适应岗位需要的,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业型人才。基于这点考虑,“学”应该在产学研结合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应该学的是与实际职业直接相关的知识。因此,这类高校与产业的结合更为密切,主要是以产学结合思想指导其实践活动的开展。工读交替是职业型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主要模式,也是产学研结合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具体实践模式。工读交替模式可以被看做是职业型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它是校企联合办学的一种类型,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资源,在学习和工作交替过程中进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结合我国实际,按照工读学期学分不同,各不同院校又将工读交替模式具体实践为“2+1”、“3+1”、“3+1+1”“、3.5+1+0.5”等各种不同的模式。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篇10

在这场电子商务的盛宴中,宁波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正在努力打造“国家电子商务强市”和“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城市”,无论就业还是自主创业,宁波市对电子商务相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宁波教育学院作为一所本地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也有能力为宁波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输送优秀电商人才。优秀电商人才必然是一个了解市场、熟悉行业、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对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必须加强产学合作,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产学合作教育的国内外现状

发达国家由于二战后经济重建的需要,职业教育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区别于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由来已久,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美国的“工学交替”模式。由于各国经济背景和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同,因而也各具特色,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首次“合作教育”意味着我国产学合作教育的开始。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的产学合作教育已经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改革规划。201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体现的是高职教育与相关行业企业的紧密关联,是当前改革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等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合作教育方面,教学模式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陶言诚(2013)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中指出,当前产学合作模式包括订单模式、工学结合模式、顶岗实习模式、校企联合模式。然而,在多样化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下,校企矛盾依然突出,吴耀伟(2010)在《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探索》中指出,从学校层面上看,主要有:对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不足;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包括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开发满足不了职业岗位需求、双师素质教师不足、实训条件和场地不足等);传统的教学管理不能适应需要等;从企业层面上看,主要有: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企业合作动力和能力不足等。

三、产学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对每一个国家而言,高等教育都是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元化的,每个学校因为办学条件不同,使命不同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上也会有所不同。高职高专在高等教育中主要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中国的高等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应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长,这对高职高专类学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校企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校企合作作为当前我国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正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

(二)电子商务课程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相关技术与理论的不断革新,导致其理论体系始终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电子商务相关的商业技术与商业模式亦层出不穷,这就意味着电子商务教学内容要时刻与市场、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要与时俱进,同时作为最适合创新与创业的知识密集型和应用型专业,电子商务也是最需要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之一。彭楚钧在《电子商务教学方法研究综述》中分析了电子商务的实验教学方法,指出基于模拟平台的实验教学由于目前模拟软件的单一性等原因使模拟环境与现实情况差异较大,而实战型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活动真实环境,使学生灵活运用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石元敏在《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浅谈》中提出电子商务课程引入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持续发展,有利于学校为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增强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同时,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自身提高。例如,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开展紧密型产学合作实训基地,在实践中取得了优异成效。学生在“创新、创意、创业”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在西南地区高职院校中发挥了较强的示范效应。因此,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引入产学合作教育可以尝试成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四、宁波教育学院的电子商务课程特征

宁波作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对应用型人才需要量大,因此宁波市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强调产学结合在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天塑机集团的合作,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各服装企业的合作等。在电子商务课程的产学合作中,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电商专业自2008年以来,兴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E商工作室,依托宁波服装产业开始进行“电商试水”,2013年,又在慈溪崇寿镇成立E点跨境电子商务园,从电商、国贸和英语等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中选择若干优秀学生直接入驻园区开展项目的运营,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外包。宁波教育学院作为一所以培训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教育行政干部以及培养全日制高职学生为主要任务的成人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6所宁波普通高职院校相比,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出师资力量较弱、产学结合欠深入、电商课程未成体系的特点。师资方面,现有电子商务教师多为原计算机专业教师转型而来,这些教师通过各项培训了解电商,对电商知识欠缺系统学习;产学结合方面,由于该校高职类学生人数较少,且当前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仅为市场营销专业一个班级,因此在开展产学结合的过程中与规模以上企业的合作难成气候。电子商务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一个人才培养方向,当前仅开设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一门课程略显单薄,学生无法在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与锻炼出互联网思维与电子商务实践能力。当前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在第五、第六学期开展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相关课程,学生在开始本课程学习之前已接受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相关课程学习,具有市场营销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体系,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展开深入的产学合作项目,能全面实践学生市场营销多门课程,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作为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班学生,通过电子商务课程的产学合作项目,有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行业与企业,从而帮助学生理性择业甚至创业。总之,在众多宁波高校中,宁波教育学院要想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职类电子商务人才,为学生博得生存的空间,就要求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凸显特色,拒绝雷同,从而帮助我们的学生建立更强的电商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

五、电子商务课程产学合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立足地方,服务宁波经济发展

围绕学校所在区域特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设产学合作平台,将电子商务与宁波地方产业紧密联系。作为中国近代服装业发祥地的宁波,纺织服装业是本地的重要产业和特色产业,“宁波装”历来注重产学结合,不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西服店,还开创了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与时俱进的宁波服装企业,以博洋、太平鸟、GXG为例,2011年通过网上渠道就卖出15亿多元,年增长速度500%以上。同时,宁波作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政府一年拨出1240万元专款扶持服装行业进入电子商务,并荣获2011年度“中国服装电子商务最佳示范城市”。在此产业背景之下,宁波教育学院将电子商务课程与纺织服装业紧密联系,形成基于纺织服装业的产学合作平台,一方面便于学校优选符合自己要求的合作企业,一方面为服装企业提供更符合企业要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形成“三赢”的局面。与浙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不同,这两所学校依托自身的行业背景与宁波各知名服装企业合作,宁波教育学院可选择中小服装企业或服装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开展电子商务产学合作。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类企业也有很强的开展电子商务的诉求,而当前与他们合作的高校还为数不多,宁波教育学院可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这类企业的合作,立足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发展。

(二)立足网络,创建虚拟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