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最好的作品十篇

时间:2023-03-22 04:23:23

莫言最好的作品

莫言最好的作品篇1

在各界熙熙攘攘的声音中,祝贺、欣喜声居多,毕竟莫言的获奖了了中国人一桩多年的夙愿。而高兴之余,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创作,莫言作品也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水平。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世界文学之巅,而中国当代文学缺少现实主义力作的遗憾,仍客观存在着。因此,莫言获奖固是好事,但更需要人们以平和心态来看待,就连莫言本人在得知获奖后也坦言“并不是特别兴奋”,反而“压力很大,忧虑重重”。

夙愿终了:中国人的“诺奖情结”

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全世界共有近800人获得过该奖。但是在整个20世纪,中国与此奖项无缘。进入21世纪,虽然有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作家和科学家预测中国不久在文学和物理学等方面会有人摘得诺奖,然10年又过去,中国本土科学家和作家还是未能出现在这个获奖名单上,这不免让人有些五味杂陈,情何以堪。

若说过去中国经济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学术研究不受重视,文学也不繁荣,对诺奖不敢奢望,或者即使奢望也难以获得,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国力和科学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奥运也举办了,航天员也在太空行走了,“嫦娥奔月”梦想也实现了,经济实力也已跻身世界第二了,唯独在科学和文学竞赛中,没有一个中国人以中国的名义获得诺奖。难道诺奖对中国的作家和科学家格外吝啬?这对自诩文化历史悠久,人口又众多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尴尬无比。

因此,国人有诺奖情结,为诺奖纠结、耿耿于怀甚至魂牵梦萦,都可以理解。正因如此,莫言的获奖更显得意义非凡。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早在几年前,已有多名学者预测他将获此殊荣。的确,莫言立足于文学,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中长期站在人的角度关注社会,正如诺贝尔评审委员会授奖词所说的“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文学世界:莫言和他的山东高密乡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莫言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辍学,在农村进行了十几年的劳动。1976年加入,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1986年毕业于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2005年12月被香港公开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1年11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莫言自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1986年莫言在《红高粱》中写道:”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无疑是莫言对高密这片成长之地最极端热爱又极端仇恨的一种表达。几十年来,莫言的小说创作几乎从未离开高密,那是独属于他的文学王国。他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主要代表作有《蛙》、《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酒国》、《四十一炮》等。其中,中篇小说《红高粱》由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1988年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那是新中国电影获得的第一个世界级大奖;长篇小说《蛙》不仅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也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世界上,莫言的作品也获得了多国读者的喜爱,很多重要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出版,许多国家还出版过莫言的多种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

振兴文坛:莫言获奖是一扇窗口

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吸引了世界对中国作家的关注,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便中国作家问鼎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代表中国文学问鼎了世界。但另一方面,莫言的获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口。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学大国,诞生过屈原、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匠。然而近现代作家中却鲜有人能达到前人的高度。一项调查显示,莫言获奖之后,59%的受访者表示未关注过莫言的作品。由此而言,近现代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影响式微并非个别现象,而中国民众的“文学冷淡”也不是一日之寒。如果不是诺奖的“垂青”,寂寞的中国文学恐难唤醒广泛的关注。

莫言得奖也引发中国文学界的震荡。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认为,莫言获得世界性的文学奖项,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象征;作家毕淑敏也表示,这对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是好事。文学界名人纷纷感叹神话终成现实,莫言获奖虽不足以证明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已经赢得一席之地,但起码中国作家群体由此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文学自信,其鼓舞和号召的意义将不局限于莫言一人。

如今有关莫言的作品引发销售热潮,各大书店频频缺货、断货。莫言获奖也带来文学市场的回暖,对中国文学是一针兴奋剂,但其持久性还难下结论。

莫言获奖在振奋中国作家精神的同时,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激励更多的中国作家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将文学的根茎深深地扎入“丰乳肥臀”的文化土壤,吸取来自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养分。只要中国作家顺应内心、不负时代,中国的文学天空必将众星璀璨。 .

中国当代作家这样多,莫言能成为最具焦点的那一个,总离不开两样东西:他的作品、他的人。对于这些,熟悉他的读者自有印象和评说,但在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眼中,他们对莫言的作品和人品的了解,显然有着更专业和更真切的深度。

收入:两亿!将成中国作家首富

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各种开发刚刚开始。

莫言的新书已经提前上市;莫言著作的影视改编权正在激烈争夺中;莫言的故乡拟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莫言的签约公司正在准备上市;莫言研究会的电话被打爆,都是想成为研究会理事的人;有高校已经在和莫言文学馆洽谈建立实习基地;有企业家声称,想送给莫言老师一套北京的别墅……

有人说,获奖后的莫言,不仅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国极为难得的优质社会资源。

有人估算,获奖后的莫言,今年的收入将达到两个亿,绝对的中国作家首富。

莫言的第一笔收入是约合750万元人民币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奖金可以免征个税。

更大的一块收入则来自于莫言作品的版税收入。

10月17日,莫言获奖后第7天,莫言的新作《我们的荆轲》面市,首批发行20万册。"这本书原计划在10月底上市,得到莫言老师获奖的消息之后,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硬是把时间提前到了10月中旬。新书前,责编已经三天三夜没睡觉了。"莫言作品在国内唯一全版权签约商--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精典博维")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其介绍,即将出版的全套20部作品的《莫言文集》,准备印刷上百万册,整体定价大概在700元至800元。按照100万册,每套700元来算,《莫言文集》的定价总额就有7亿元之多。

此外,按照精典博维的原定计划,今年还将有四本莫言的新书面市。

据媒体报道,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其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中文版,自去年在中国上市以来,一年内已卖出220万本,版税收入为1100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与《百年孤独》相比,莫言的作品更贴近中国读者,除《莫言文集》外,其他五本新书,每本的销量突破220万册毫无问题。精典博维的工作人员表示,莫言的版税(即稿酬,按照图书销售总额的一定比例获取)属于商业机密,"至少在10%以上,绝对是国内作家中最顶尖的"。

照此粗略估算,《莫言文集》能给莫言带来7000万元的版税收入;《我们的荆轲》等五本莫言新作,按照《我们的荆轲》36元的定价、每本220万册的销量计算,则能给莫言带来近4000万元的版税收入。仅新书版税一项,莫言即可获得1.1亿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还有影视版权改编费。莫言获奖后十几个小时内,就有20多家电影公司向精典博维询价。

一家影视制作公司透露,如今国内知名作家的版权改编费在二三十万元,莫言"至少得100万了"。而精典博维的出版策划人张轩洋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莫言作品的版权改编费现在已经达到千万极了。

在作家麦家看来,莫言获奖对于中国作家群体意义非凡,"感觉就像在奥运会上许海峰拿了首块金牌一样。"

今年伦敦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中国奥运冠军孙杨,家乡省市两级政府对其的奖励近500万元。而莫言的诺奖,在许多人看来,含金量绝对超过孙杨,山东省各级政府对莫言的奖励会比孙杨的奖金高很多。

莫言的超高关注度,国内目前确实无人能及。莫言用手机发条微博,几天之内就被转发5万多次,许多网友甚至对莫言用什么牌子的手机都大加讨论。莫言数年前创作的一部电视剧剧本,一直没有开拍,获奖后第二天,已有人出价120万元买这部手稿。

如果再加上已出版作品今年的版税收入、海外版权收入等,莫言今年的收入达两个亿,似乎不成问题。

接受访谈:脚踏实地 继续写“人”

莫言获奖后,在故乡山东高密召开了新闻会,谈自己获奖后的感受。面对媒体络绎不绝地登门拜访,莫言依旧低调,除了接受少数媒体的访谈之外,自称已疲于采访的莫言无奈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要回归自己平淡安静的生活。而从莫言与媒体的对话中,我们也不难窥见一个作家平和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

对话白岩松:能够获奖很幸运

谈到自己所获得的成就,莫言表示要感谢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感谢那里的父老乡亲给了他创作的源泉。“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也都是以我在这个地方成长的经验、亲身经历,甚至有好多小说人物原形都是这里,所以我想没有这块土地,没有这块土地上我的乡亲们,也不会有我这样的作家。”

谈到获奖,莫言心态平和,“你自己不要把这当作一件什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它就是一个奖,你得了这个奖也并不注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因为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的很好的作家也是成群结队,具备了获诺贝尔文学奖资格的作家也有很多,所以我很幸运得了这个奖,但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而不是奖项,作家能够站稳脚跟,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关注,对于这个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忠诚的一种写作状态,所以我想尽快地从这个状态下摆脱出来赶快写作。”

对于今后自己的创作方向,莫言称将按照自己原来既定的方向,继续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描写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写作。

对话董倩:幸福吗?我不知道

在面对董倩专访时,透露了自己获奖后的心情,同时也回忆了童年的种种苦难和几十年的创作经历,也表示现在的“莫言热”很快就会过去,文学的相对边缘、落寞,也没什么不好。

在被问到“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连日来接受媒体轮番“轰炸”的莫言谈话中显得有些疲惫,笑称最希望“结束采访”。

当被问到此次获奖的影响,莫言连说:“很快就过去了,很快就过去了”。他认为自己此次获奖,不会对文学有长期的影响,“很快就过去。大家该怎么写还是会怎么写”。民众对文学的热情也会很快过去,一切还是会按照生活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对于“近期作品较少”的原因,莫言解释说,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另一方面写得多了就容易重复,而自己不愿意重复。在莫言看来,作家是写人的,也是写人心的,只能通过写作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文学作品发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这种作用是非常微弱的。

对话凤凰卫视:力挺或批评都感谢

莫言获奖之后接受了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节目的采访,表示很高兴他的作品得到认可,同时也坦言,不管网上支持他的人还是批评他的人,他都表示感谢。

莫言认为他的作品内在的文学品质,以及作品里面都包含了对人生、对社会的关注。真正的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真正的文学具有民族的特色,民族的风格,民族的气质,但它必然具有文学的共通性,能够超越族群、国家的地理疆域。”

最后,莫言还谦虚地表示:“不管在网上挺我的,还是在网上批评我的,都有他们的道理,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言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表达对一个作家作品的看法,所以挺我也好,批评也好,我都非常的感谢他们,我觉得我就仿佛是经历了一场洗礼,因为在过去的时代,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个作家不可能知道这么多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个时代提供这种可能,让我看到了原来有这么多的人喜欢我的作品,原来有这么多人不喜欢我的作品,原来我有这么多的优点,虽然夸耀,又提出了缺点变成批评,也是认知自我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文坛反响:莫言的作品,好在哪?

在当今众多的作家当中,莫言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有评论认为,莫言提供了一种至少在国内称得上全新的语言方式和历史解读视角,正因为如此,对莫言的小说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大部分国人欢呼雀跃声中,有几人能读懂莫言?莫言的作品,好在哪里?世界文坛及中国文坛的评论家、作家都是怎么看待的?

彼得英格伦: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

获奖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评价莫言的作品说,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粗俗而的。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

马悦然: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维佩曼:他的写作能力令人难以置信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教授多罗特娅·维佩曼多年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维佩曼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事说,莫言将中国主题与非常现代化、充满多样性且极具创意的叙事手法结合。尤其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他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史的现实叙述中添加了奇幻和神话的色彩,构成了很强的吸引力。

维佩曼说,他的写作能力令人难以置信。阅读他的文字,就像看一场富含创意的文字焰火,但其中又有一定程度的质朴。他采用多样性的写作技巧,不拘泥于传统叙述模式,而是运用不同的时间框架和叙述者,但读者仍能理解他的创作内容。受众也能注意到,莫言熟悉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也通晓各种国际文学中的现代叙事手法。纯粹从内容上看,他的作品主要叙述中国。他经常叙述20世纪的中国社会,但在审视中国现今情况的同时还反映出最普遍的人性。

他的作品都很有趣,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不同的层面,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中国。莫言的作品总是富有全新的创意。维佩曼认为《酒国》充满爆炸性而且极为动人。它讲述一名侦探受委托调查一则谣传在一个中国城市中有许多婴儿被吃掉。这个主题一方面勾绘出改革时期经济繁荣的现代中国,另一方面呈现出过度消费和享乐的文化。从这本书里人们也能看到,莫言作为一个作家确实有能力描写这样的社会情况。

日本《东京新闻》:从农民视角描绘中国社会剧变

“文学的重要使命就是描写艰辛的生活和底层民众的痛苦。”莫言去年访日时接受了日本《东京新闻》报专访,如此阐述自己的文学观。

莫言作品的主要舞台是其出生地山东省的农村。他以饥饿和孤独为一大主题,从农民的视角描绘中国社会的剧变。他的作品中还有饿到吞咽煤炭的场景,不过据悉这些描写都基于其亲身经历。莫言说,文学家最好历经贫苦。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本质。

去年日文译本问世的《蛙》聚焦在中国逐渐引发严重问题的计划生育政策。莫言说,其实在中国,文学创作也有很多禁忌。不过,他创作并出版了这样的作品,这证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赋予作家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

在日本作家中,莫言和大江健三郎有交往。关于东日本大地震,他说,大灾难时,人将暴露出最美的一面和最丑恶的一面。文学就是揭示人性的内涵。所以,灾难应该会对文学提供一次良机。

王安忆:他在喧哗背后有寂静

莫言回顾自己小说创作几十年的历程,曾谦虚地表示自己是“浪得虚名”,“我写小说原本也是"打家劫舍",没想到弄假成真。”但对这“弄假成真”最了解的,当数与他同时代、同经历的作家。同是“50后”的著名作家王安忆,上世纪80年代与莫言都是中国寻根文学的主将。都说文人相轻,但王安忆对于莫言的了解反而更客观。王安忆认为:莫言小说里常常是一片喧哗声,但在喧哗背后,有一种深沉的寂静作底衬,而这种寂静之音,又一定与人物的受苦、忍耐有关。这是莫言小说艺术中令她倍加赞赏之处。王安忆也直言莫言作品有的很好,有的很糟,“但莫言不怕自己写得糟,这可能是因为,有生命力的人是不怕糟下去的,他总能重新站起来。”

毕飞宇:曾把他想象成我

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的粉丝都有谁就知道了。莫言的读者里,有个著名的作家毕飞宇,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莫言的崇拜。他说:“1986年,我读到了莫言。第一次阅读莫言的时候产生了一个令我颤栗的念头,也许还是一个令我不好意思的念头莫言的小说是我写的!这些小说之所以是莫言的,他只是比我抢先了一步。”毕飞宇对莫言小说的解读很形象:“我一直认为莫言是个酒鬼。他的写作总是在豪饮之后。我这样说当然有我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在莫言的笔下,名词与名词之间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酒意。它们不安分、躁动,有时候甚至狂暴。我甚至想象在酒席上,许多人都不胜酒力,抱着脑袋摇摇晃晃地撞墙了,莫言却回家了。他打着酒嗝,用他笨拙的手指头野蛮地撞击他的键盘。”然而事实上,莫言并不喝酒。

连锁反应:“莫言热”急剧升温

莫言获奖后,在媒体的连番报道和大幅宣传下,很快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莫言”这两个字所激发的名人效应急剧升温,势不可挡。

连锁反应1 作品实体店网店都断货

包括青岛、南京等多地的实体书店,莫言作品均已卖到断货,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等网上图书卖场也是供不应求。卓越亚马逊网开设了莫言图书专区,然而点进去一看,《丰乳肥臀》直接显示缺货,其他书目则显示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发货。同时,当当网上莫言的书也都被标注为“预售商品”,需要预订。

连锁反应2 亲笔签名书网上售价18.8万

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莫言亲笔签名的书籍纷纷涨价,最贵的是 《檀香刑》,网上要价18.8888万元,第二名是 《透明的红萝卜》,标价10万元。据购买了莫言亲笔签名的《十三步》的店主说:“前段时间,莫言的亲笔签名他卖800—2000元不等,现在莫言获奖,作品当然水涨船高,这本书他卖价10000元。”

连锁反应3 海外版权水涨船高

“莫言热”已经瞬间烧到海外,世界各大出版社都对出版莫言作品反应非常热烈,莫言海外版权费必定水涨船高。在国内,拥有莫言作品“海外推介权”的精典博维公司已接到了无数来自海外的咨询电话。

连锁反应4 手稿价格一夜飙升百万

十多年前,莫言曾与四川一书商合作创作了一部长达20多万字反映四川生活的电视剧本,但此剧一直没有开拍。该书商近日再次公开向莫言邀稿,并从原价20万直接跳到120万元,一夜飙升百万元。据了解,当今作家群中只有像贾平凹、莫言等少数人是不用电脑写作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这些作家留存下来的创作手稿无疑愈发弥足珍贵。

连锁反应5 作品改编或成影视富矿

莫言获奖后,已有20余家公司洽谈影视版权开发,10余家大型电信、网络运营商前来接洽购买莫言作品电子版权。业内人士表示,莫言小说是一座影视题材富矿,故事性比较强,改编成为卖座的电影、电视剧比较具有可行性。

连锁反应6 《透明的红萝卜》将入选高中语文

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目前已确定将《透明的红萝卜》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成名作、中篇小说,发表于1985年,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

连锁反应7 莫言故乡的开发冲动

莫言获奖,高密的命运似乎开始改变。以往冷冷清清的莫言文学馆变得热闹起来,参观人数涨了十几倍。很多高密人在文学馆门口做起了生意,把之前收藏的莫言的照片、书籍拿出来卖,最高的叫价2000元。

据媒体报道,莫言老家所在辖区--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已经制定了一份拟投资6.7亿元的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计划书。该项目包括莫言文化体验区,将种植万亩红高粱的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等。

位于高密的莫言文学馆,现在仅有两层小楼,展览面积不过千平米,在莫言获奖后已无法满足接待需求。现在,高密政府已经设计出二期规划。

据高密市市长杨建华介绍,高密将着力打造"莫言家乡"文化旅游品牌,挖掘莫言"红高粱"文化旅游资源,把高密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向世界。

高密诗人李丹平说,高密再也不是以前的高密了,"它是中国的文学高地,国家的圣地"。

莫言在西方

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吴子茹报道,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很简短地说。

1990年,罗得保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一到北京后,他就开始到处找莫言的小说。那位中国朋友所说的《红高粱》,还有一本《天堂蒜薹之歌》,当时也已经出版。他很快就读完了,“非常、非常喜欢,它反映了当代的中国,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描述的有些事情我也很熟悉。”

七年后,《红高粱》被译成瑞典文出版,2001年,《天堂蒜薹之歌》的瑞典文版也得以出版。这两本小说与后来的《生死疲劳》一起,被许多人当作莫言进入瑞典文学院视野、并成功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契机之一。这三本小说的译者都是瑞典翻译家陈安娜,出版商就是罗得保,他直接促成了前两部作品的翻译。

时隔多年,罗得保回忆起他几十年来对中国文学的关注,无限感慨,“应该得的,很多中国作家都很优秀,就是西方人了解太少了。”

莫言主要作品内容简介

《蛙》内容简介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檀香刑》内容简介

莫言潜心五年打造出来的一部长篇力作,被誉为当代汉语文学中“真正民族化的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背景,通过讲述泼辣又深情的女性媚娘与其亲爹、干爹、公爹等男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的复杂关系,深入挖掘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戏文资源,用摇曳多姿的笔触、悲喜万分的激情,淋漓尽致地抒写了清朝末年“高密东北乡”发生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抗争,一桩骇人听闻的血腥酷刑,一段缠绵悱恻的感人爱情,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民间猫腔。采用“凤头——猪肚——豹尾”的神奇叙述结构,融入民间说唱艺术之精髓,凭借出神入化的文学语言,使小说成为一部诉诸声音,可以用耳朵阅读的神品妙构之作。

《丰乳肥臀》内容简介

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或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对他作品中“我奶奶”式女人的集合,同时也涵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四十一炮》内容简介

小说的副线是一个老和尚的传奇人生。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使整部小说在实和虚的场景不断变换、扑朔迷离、曲折迂回,又一次近距离地回看了农村改革初期的历史。本书依然诉说着我父亲和我母亲的故事,时间切换到了九十年代初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及人性的裂变,在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通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讲述,既有孩子似的烂漫无知,又有极具时代特色和乡土特点的民间口语。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莫言幽默逗得捧腹大笑。“大师不愧为大师”,看过小说后不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死疲劳》内容简介

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集中阐释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则在六道轮回中,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他所看到的故事。小说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充满了艺术灵气。究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而言,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莫言最好的作品篇2

关键词:莫言 小说 魔幻现实主义 风格 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30

魔幻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在拉丁美洲所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是在小说领域表现得比较突出。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思路,一些作家努力将现实投放到了虚幻的气氛之中,然后进行详细的描述,从而使得现实被一层光怪陆离的外衣所笼罩。魔幻现实主义是在文学作品中插入了许多神奇和怪诞的幻想,整个画面也呈现出真假难辨、虚实不分的情况。莫言作品中有着一定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这与莫言对于拉美文学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在作品中又结合了自身特有的一些语言特点,他的作品是一种情境澎湃的感情倾诉,这和莫言自身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读者在读莫言作品的时候,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莫言小说中所富有的穿通力的语言,能够给读者的心灵造成很大的震撼。莫言这种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魅力和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以下结合莫言的作品开展论述,重点阐述了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以期能够更好的增强对于莫言文学作品的理解。

1 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在莫言作品中的作用

莫言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比较奇幻的,这些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一种比较强烈的震撼,让作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人生的内涵。《檀香刑》是莫言小说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小说中钱丁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民间英雄孙丙,去了更高一级官员那里去说情,但不幸的是钱丁在回来的路上摔倒了,连自己的官帽也都掉到了污水坑了。读者在理解这一段内容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和整个故事的发展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如果能够和当时的时局进行联系,以及和钱丁后来的自杀,孙丙的被杀,媚娘发疯联系起来,就能够感受到人物反讽的作用,最终使得魔幻的故事情节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四十一炮》是莫言另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这部小说的情节比较发散,主要是围绕食、财作为中心,在小说中罗通和老兰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让作者不好理解,小说的情节也是在曲折中不断的向前发展。在小说中老兰和罗通打架主要是为了野驴子,而野驴子在去世之后,因为要合办工厂,老兰和罗通走到了一起,最后是因为老兰和杨玉珍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最终逼迫罗通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才走入了监狱。这些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的富有神秘化,能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提升了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生死疲劳》是莫言小说中比较经典的一部作品。莫言在小说中所针对轮回的描写以及相应的社会情节结构使得小说表现出了极富有魅力的特点。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所写出的这些观点,使得文章的故事情节更加具有象征性,在小说所表达的不同的故事情节中,以不同寻常的诡异言说服务于相互转化的接触关系和相似关系,这能够使得读者在品读莫言作品的时候,紧随作者的思路,同时也能增强对于故事情节的想象和思考,莫言的很多小说都可以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使得莫言小说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能够给读者心灵上的触动。

2 莫言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主观色彩探讨

莫言小说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其魔幻的感觉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感觉,小说中所蕴含的魔幻的感觉也比较特殊,主要是主观色彩的表达上有着一定的意境,可以使人能够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来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在莫言的小说中,动物和植物似乎都有着灵性。小说《红高粱》中就赋予了红高粱一定的灵性和活力,有着人的一些灵性,会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具备一定的拟人形态。比如在奶奶认为红高粱有时候会像一条蛇缠绕着自己,有时候又会慢慢的舒展开来,奶奶自己也不知道红高粱到底是哪样的一种色彩。地里头的高粱有时候是红色,有时候又是绿色,有时候还会嘻哈大笑,有时候也会哭得伤心,奶奶总是能够从高粱哭泣中感受到苍凉,高粱这种独特的感觉正是莫言小说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法。《红高粱》中人物的写作方法也比较独特,主要是通过特殊的感觉来进行的。比如奶奶在临死之前回忆起来自己的一生,在回忆中奶奶感觉到自己非常的满足。虽然奶奶遭受到日本鬼子的机枪扫射,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奶奶并没有感觉到痛苦和恐惧,而是产生了一种快乐和满足。小说中通过这种独特的自我感受的人物描写方式充分的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奶奶在临死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一只燕子,在高粱穗子之间飞过。另外在小说《红高粱》中,父亲带领着乡亲们去寻找老乡和奶奶尸体的时候,高粱在行人的火把上低下了自己沉重的头,在不断的哭泣着。红高粱是北方田野里生长的普通植物,不会懂得和人一起悲哀,但莫言作品中所运用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给予了红高粱特有的一些主观色彩,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这种写作方法受到读者的欢迎。

3 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独特视角

莫言的小说中有很多作品是有关战争的题材的,这些作品和以往的一些战争作品在写作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别,莫言的作品更加关注小人物而并非大英雄。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所经历的抗日战争,使得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这是一场值得纪念的战争。和抗日题材有关的作品非常多。莫言的小说也不例外,比如《红高粱》就是以抗日战争作为背景来进行写作的,但是莫言在写作中改变了以往的写作思路,摒弃了政治色彩,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民族英雄,他们正直勇敢、足智多谋,这些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莫言的作品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之下,有着独特的视角。比如《红高粱》以小人物折射大背景,讲述了“我”亲人的生活,这和以往有关抗日战争的小说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亲近感,也能够比较好的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给人真实的感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读者对于小说的阅读兴趣。

莫言在描述战争的一些小说中有着自身的一些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是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莫言也曾经说过,要学习拉美作家的意识和思想境界,同时还要借鉴他们在写作方面的意识和表现的方法。莫言详细的阅读了一些拉美作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也学习了这些作家的观察事物的风格。也正是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莫言的作品才能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从平凡人的角度去反应大事件,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莫言在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同时,也在努力的创新出自身的写作风格,莫言正是以自身独特的写作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才使得其文学作品充满了特有的魅力。

4 小结

在我们分析莫言作品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时候,我们可以深刻的发现莫言作品在汲取了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一些特点。莫言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是他文学作品创造的源泉,这些童年时候的记忆在小说中有时候似乎能够找到影子。莫言在进行文学作品写作的时候也会借助自身童年的一些记忆来进行各种生活的表现,莫言的文学创作有着很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这些积淀正是从他的童年开始。在开展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莫言借助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挥洒自如的写下了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幸运的是莫言自身的勤奋和对于文学的追求,使得他有机会接触来自东西方的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这是他在文学领域获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基石。童年的经历加深了莫言对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理解和掌握。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与众不同的结构和视角,莫言找到了难以捉摸的运动轨迹,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阅读。

参考文献:

[1]林建法,李桂玲.《当代作家评论》视阈中的莫言[J].当代作家评论,2013,(1).

[2]周景雷.文化传统与小说的人类学视野――以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为例[J].艺术学院学报,2009,(1).

[3]王晓文.方法・成绩・意义――“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概观[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4]麦迪娜・艾海提.简评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艺术特色[J].金田(励志),2012,(11).

莫言最好的作品篇3

“莫言的书卖疯了!”

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宣布的一刹那,现场的中国记者不禁欢呼。

随后,莫言获奖的消息便铺天盖地般传播开来。当晚的新闻联播“破天荒”地插播了莫言获奖的报道。在微博上,莫言获奖的消息经媒体放大后迅速被网友刷屏。获奖第二天,莫言已登上了各种都市报、杂志的封面。一切都像是经过精心安排一样。

“莫言的书卖疯了!”在莫言获奖后的几天里,人们惊讶地发现,无论在书店还是在网络,莫言作品纷纷告罄。因库存不足,莫言图书一夜之间洛阳纸贵,很多网店从折扣价恢复到原价,但仍遭到读者的疯抢。

突如其来的“莫言热”,让书商和出版社措手不及。手里握有莫言作品的出版社纷纷赶着推陈出新。莫言获奖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老版本《蛙》迅速断货;得知莫言获奖后的第一时间,首批20万套囊括莫言所有小说作品的新书就进入如火如荼的印制装订中,但仍供不应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生死疲劳》从10月第一次印刷后,到12月已经加印了10次;《檀香刑》也在1个月内增印7次。

市场统计也印证了莫言之热: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公司公布的报告显示,在2012年11月虚构畅销书排行榜的前30位中,有25种莫言作品上榜,占据榜单8成多。其中,与10月份相比,有14本为新上榜书目。在11月这样一个图书销售的淡季,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以莫言为主打牌,成为了月码洋占有率增长最多出版社的前5名,并牢牢占据文学类图书码洋排名的前两位。

在当当网2012年度图书畅销榜中,《蛙》的销售排名列四十四位。但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从去年10月诺奖揭晓到12月的短短2个多月热卖,就进入年度销量前50名,这样的成绩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当当网2012年度文学虚构类图书中,《蛙》也能排到第八名的位置。

这些不寻常的现象背后的推手,无疑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稀缺资源释放出的巨大吸引力,也制造出了“莫言经济”的新词。

墙里墙外都火

今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作为莫言作品全版权签约商,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可谓出尽风头。在精典博维展厅,莫言的头像被放在最显眼位置,数个版本的《莫言全集》密密麻麻地摆放在展台上。其中不乏精装本、简装本、网络定制版等,不时引来一些订购商和读者前来观看和咨询。

“今年过节不送脑白金,要送就送莫言文集”,订货会上发生了这样有趣的一幕。近来在网上被热捧的“最萌和尚”延参法师,竟捧起精装的莫言文集书盒,以他特有的方言口音义务为莫言做起了“代言人”。

时间在推移,“莫言热”并未减退。在开卷公布的2013年第一周畅销书排行榜中,莫言的作品依然占据着虚构类图书的前4名。

“《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这4本书作为畅销书,一年卖个30万到40万册将不成问题。”作家出版社的一名工作人员自信满满地说。

除了莫言作品本身,“解读莫言”也成为时髦。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莫言作品解读》、《莫言论》、《聚焦莫言》等一系列解读莫言的图书纷纷摆上柜台,大家都想借“莫言热”分一杯羹。

莫言获奖的刺激究竟有多大?或许可以从莫言作品的海外市场变化看出端倪。

在以往的西方出版市场,由于中国作品翻译者数量很少,受到销量和成本等问题的限制,中国作品主要以精装本的形式流向图书馆,在一般书店中难觅踪迹。一本精装本英文版《红高粱》售价高达上百美元,普通民众自然难以承受。

这种情况,是莫言也难以避免的。莫言作品的瑞典文译者陈安娜经过3年呕心沥血,翻译出《生死疲劳》瑞典文版后,却只能承诺分文不收,拥有莫言3部作品瑞典版本的“鹤”出版社才在不赔本的底线前开印1000册。

然而,凭借诺奖这股东风,“鹤”出版社竟然“起死回生”,一举摆脱财政危机。对比获奖之前的1000册印数,莫言的3个瑞典版作品重印量均在10000本以上。在斯德哥尔摩的各大书店橱窗或主要图书展台上,都醒目地码上莫言的3本瑞典文译本。

印量上去了,价格下来了。亚马逊网站也推出了2012年11月份最新版的几部莫言作品外文版,包括《四十一炮》、《檀香刑》、《酒国》、《天堂蒜薹之歌》等等,最便宜的简装本不过14美元。

墙里墙外都火了,诺奖的魔棒幻化出了诱人的商机。

热度持续几何?

莫言的获奖,点燃了国人久违的阅读热情,也掀起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莫言经济”浪潮。在孔夫子旧书网,莫言的一本亲笔签名的《蛙》最高要价40万元,《四十一炮》要价26万元。而莫言的字画价格竟也达到了20万元。

被消费的,不仅仅是莫言的书和字画。莫言的高密老家正在酝酿建设莫言纪念馆,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各种与‘莫言’名字相关的商品积极开发,一款‘莫言醉’的商标被炒到千万元;连传媒类股票也因莫言获奖而上涨;房地产销售都争搭莫言作品的快车……”面对得奖之后引发的种种争议,莫言自己也承认,“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

事实上,在莫言获奖前,能够与莫言相提并论的当代作家并不在少数。有人认为,尽管莫言带动了文学市场的热潮,但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并不算多。在诺奖公布的当晚,诺贝尔奖委员会官方网站做了一项调查,名为“你读过莫言的任何作品吗?”而在当晚接受调查的网友中,有59%的人表示未读过莫言的作品。

“只因高密少名人,故将莫言捧上天,但愿今后三十年,故乡能出真圣贤”。狂欢盛宴之后,人们不禁思索,谁将成为下一个莫言?

莫言的成功,源于天时、地利、人和。

王蒙说过,“好的文学奖最感人的是他的伯乐作用”。纵观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很多作家是在获得诺奖之后,受到人们的关注,诺奖的带动力毋庸置疑。据统计,2011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一年内,其2006年的作品《巨大的谜语》在美国各种版本的销量总计达到1.7万册。而获奖之前,这本书仅售出约3000本。同样,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一个月内,已经出版的10部作品卖出了超过10万册,这是该出版社此前一年出货量的好几倍。

除了获奖的外因动力,自身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作家,其作品理应涵盖广度和宽度。近30年来,莫言出版了1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部中篇小说,在四五百万字的内容中,几乎每一部中长篇小说都在冷静地思考人性、考问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识在作品中表现得越来越清晰。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通过近10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繁荣的局面正在形成,文化产业更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亮点。种种条件,或许决定了莫言今日之成就。

莫言最好的作品篇4

和世界上很多知名作家一样,莫言聪明地将自己讲述的故事放在了一个地点,那里就是他们口中的“故乡”。

大江健三郎想看的,正是这样一个地方。2月11日大年三十,他没有入住早已安排好的当地最高档的招待所,坚持到莫言的家里吃饺子过除夕,然后睡在了土炕上。

1994年,大江健三郎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上提到了莫言的名字,当时,他并没有见过莫言,二人只是神交。

1999年,莫言在京都大学做了题为《我变成了小说的奴隶》的演讲,提到他在阅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时,豁然开朗,来不及读完就抓笔写下:“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顺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这是他在作品中第一次提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这篇小说的名字就叫做《白狗秋千架》。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若干年后,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暖》,在东京电影节拿下最佳影片大奖。

在最寒冷的时候选择了莫言

在北京西三环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董凡在报纸上看到了大江健三郎同莫言一起过年的新闻,觉得自己苦苦的寻觅终于有了结果。

当时,他的金海方舟公司正在筹拍一部电影,他已经看了不少中国著名作家的小说,包括贾平凹、余华、迟子建和苏童。但始终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蓝本。莫言这个名字成了他的最佳选择。

过去的2002年,中国电影界处在最黑暗的低谷,但又通过张艺谋的《英雄》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式大片的曙光。那一年中国大陆全年票房收入仅有9.5亿元人民币,甚至仅仅为1989年票房收入的1/3。当时,即便最乐观的人也不敢预测中国电影票房会突破百亿,成为世界第二。但回顾当时的情景,董凡对《世界博览》记者表示,他觉得中国的电影是被低估的,因此,他当时坚信,优秀的中国电影依然有生存空间。

带给他信心的,是霍建起导演的小成本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创造的票房神话。2001年4月开始,这部电影在日本知名的艺术院线——岩波影院公映。岩波影院坐落在日本著名的旧书店一条街神保町,是日本最著名的专门播放艺术电影的影院。该影院每年只播放四部电影,选片标准可谓精益求精。“这个电影院从不放好莱坞大片,但会上映包括伊朗、印度、一些欧洲小国拍摄的艺术电影,”董凡的合作者,旅日影视人李珍对本刊介绍说。最终,这部成本210万,在国内一个拷贝也没卖出去的电影在日本收获5亿日元票房,约合3000万元人民币,这个票房收入如果放在中国,可以排在当年国内票房榜前十位。

这坚定了董凡和李珍投资制作电影的决心。金海方舟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从事版权贸易工作,简单点说,就是向国内引进日本的动画片、电影和电视剧,同时把中国的影视作品引入日本。“90年代是版权贸易的黄金期,那时没有指标,可以随便引进,”董凡回忆道,像《足球小子》、《樱桃小丸子》都是公司那时引进中国的,那也是日本动画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几乎每家省级电视台都会在傍晚的黄金时段播放引进的日本动画片。但2001年,因为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因,中日关系遇到波折,日本影视作品也受到牵连,在国内开始受限,2003年,广电总局下达命令,“黄金时段一律禁播日本动画”,日本动漫与日本版权贸易的黄金时代同时走向了终结。

因此,董凡和李珍才将这部电影看得如此重要。这是公司投资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他们希望找到最合适的导演,做好的故事,最好的演员。找到了莫言,他们就找到了这个“最好的故事”。

从《白狗秋千架》到《暖》

导演实际上早已有了最佳人选,那就是因《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声名大噪的霍建起。

初见霍建起,记者觉得他的气质同之前采访过的所有导演都不一样。采访过程中,他一直平和、内敛,语速不快,即便谈到获得各种奖项的代表作时,他也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自傲,他在介绍作品时,最愿意讲的是电影表现出来的情感和人文要素。怪不得《看电影》杂志称他为导演圈中第一个“正常人”。

旅居日本的李珍非常喜欢《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就通过董凡联系霍建起,表达了合作的意愿。“我和霍建起第一次见面是在戛纳电影节,当时很高兴地谈起合作,”李珍回忆道,“因为他在日本的名气,投资方也很乐意,当时谈得很顺利。”

有了导演,下一步就是选择剧本。霍建起非常善于拍摄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他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改编自知名作家的作品,例如根据方方小说改编的《蓝色爱情》,池莉小说改编的《生活秀》,彭见明小说改编的《那山,那人,那狗》等。“方方是很有才华的作家,池莉作品中的生活质感非常吸引人,彭见明小说中能读书湖南山区雾气腾腾的感觉,”霍建起对记者说:“莫言小说的那种氛围、那种感觉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莫言众多的长篇、短片小说中,几位主创最终一致选择了《白狗秋千架》。“当时一位朋友送了我三本莫言的小说集,其中就有这部作品,刚好电影的制作方也拿着这篇小说找到我,”霍建起回忆道,“选择它,是因为这部作品对我有感染力。”董凡曾留学日本,同莫言访问日本时的翻译——旅日作家毛丹青是好朋友,毛丹青也大力推荐这篇短篇小说,他一看就觉得特别适合拍成电影:“一是电影人物关系不需要太复杂,二是结尾太震撼了。”

“那是一个短篇小说,还不足以撑成一部电影,再创做的时候还需要加入一些东西,”霍建起一向认为,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不能照搬,要对原作加以诠释,“原封不动照搬的作品不会成功”。但剧本改写好后,却意外地没有通过审批,这成为电影筹拍以来遇到的第一个波折。几经沟通后,董凡、霍建起以及编剧苏小卫决定去拜访莫言,寻求建议。

聪明的作家不会插手编剧

莫言的一系列作品都是围绕高密展开的,他的文学故乡是东北乡,他的根在那里,其他时候,他也会住在北京平安大街一个普通的大院里。在他家附近的饭馆,莫言同霍建起、苏小卫和董凡边吃饭边聊如何进一步改编。

董凡、霍建起和李珍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表示,莫言是个聪明的作家,也是个开明大度的人。“我觉得因为他比较早就接触到电影改编,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霍建起说。早在1988年,莫言就亲自参与了电影《红高粱》的剧本改编,此前,他已有三部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小说是我儿子,电影是我孙子,”莫言说,“小说改编成电影就和原作没什么关系了。”他鼓励编剧苏小卫可以放心大胆地改编,“就是把高粱地改成甘蔗林都没问题。”

十年后的今天,苏小卫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获得华表奖次数最多的编剧,《唐山大地震》便出自她的手笔。更多时候,她愿意隐藏在幕后,用“思芜”、“秋实”等笔名创作,一方面是因为她自诩为“业余编剧”,另有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因为她还是霍建起的妻子,不想让别人觉得二人的合作是开“夫妻店”。

莫言不但鼓励他们大胆改编,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建议。比如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山东,莫言、霍建起和制片人董凡都是北方人,但最终电影拍摄地却放在了南方的江西婺源,也就是古时候的徽州。莫言说《白狗秋千架》这部小说要表现的是“游子还乡”的情感冲突,主人公并非《红高粱》当中的农民,而是通过高考走出大山,在北京安家立业的教师,霍建起也觉得,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衣锦还乡的情结,老一辈文人,像沈从文和胡适等,都是从小地方求学到了大城市,然后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缅怀故土。于是他就想,是否可以将故事的背景放在胡适的故乡徽州。

然后就是女主人公“暖”的人物设置。原作中,暖从秋千架上跌下来,瞎了一只眼睛,莫言这样写:“右边没有眼,没有泪,深深凹进去的眼眶里,载着一排乱纷纷的黑睫毛。”诗人萧开愚对记者说,莫言是中国第一批把丑和肮脏直露露地写进作品的作家之一,在他们之前,中国的主流文学作品中只有美,因而莫言的作品被西方文学界称为“残酷叙事”。

但对导演来说,主角的形象很重要,最起码不能让人看了心生抵触。霍建起是个非常善于展现“美”的导演,他的电影中没有坏人,没有黑白分明的善与恶,很多演员在他的镜头中展现出自己最有魅力的一面,成为影帝影后。出于这些考虑,他和苏小卫将暖改成摔断了腿。“你不觉得这样改其实更残酷吗?”霍建起反问记者,“如果她真破了相,变得很丑,观众会觉得她的境遇没什么值得同情的。而看到她依然保留着美丽的样貌,再对比她的处境,这才会显出命运的残酷来,男主人公也会更觉遗憾。”

另外,原著中暖的三个孪生哑巴儿子,被改成只有一个女儿,而且乖巧,会讲话。另一个重要的改动,就是加大了小说中暖的丈夫——哑巴的戏份。原著中,他到最后才出现,而在电影中,他少年时代就与暖和男主人公井河相识。霍建起认为这样增加了电影的戏剧冲突:“爱人过去的好朋友突然出现在你的家里,你知道他们过去曾经相爱过,就会有这样那样的小心情。”电影中,暖和井河仗着哑巴听不见,当着他的面大谈过去,井河毫不顾忌地说“我还以为你能找个更好的”,而哑巴近在咫尺却不知二人在说什么,这样的喜剧冲突只能通过电影这种形式来表现。

改动最大的是电影的结尾。原著中,暖扑倒了一片高粱,想和井河生一个会说话的孩子;电影中,哑巴把女儿和暖推到井河身边,让昔日的情敌把自己最爱的两个人带到城市里去。

影片拍摄完成后,霍建起请莫言看影片时,偷偷观察着莫言的表现。当暖的女儿出现的时候,莫言开始坐卧不安,慢慢地,手就摸到了自己的脸上。影片结束,霍建起问他怎么了,莫言说:“我要赶在灯亮之前把眼泪擦干。”

霍建起这才放下了心,知道自己的改编是成功的。

意外的成功

影片最大的改动,是没有采用小说名《白狗秋千架》,而以女主人公的名字《暖》为名。尽管制片方是一家做日本影视作品引进的文化公司,导演倍受日本观众喜爱,原著故事也来自于莫言这位被日本主流文学界认可和推崇的作家,但影片的几位打造者都对记者表示,这不是一部专门拍给日本观众看的电影,也不是专门拍给中国观众看的。他们创作的初衷,是拍一部能表达他们自己的情感,又能被所有真正热爱电影这项艺术的观众所认可的好电影。

问到电影的票房,霍建起表示作为导演,自己不关心,“那是发行方的事”,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几部著名电影的票房数据。

作为发行方,董凡和李珍都认为这部电影是成功的,投资方收回了成本,还附加了额外的收获——东京电影节的金麒麟大奖。

影片是2003年春天在江西婺源一个名叫小桃源的村子里拍摄的。拍摄期并不长,只用了两三个月,然后霍建起就到东京和李珍汇合,进行影片的后期制作。

“在日本的洗印厂,零号拷贝出来后,我感觉特别好,”尽管这是李珍第一次以制作方的身份打造一部电影,但之前,她曾将多部中国电影引进到日本公映,包括中国第一部国产商业大片《英雄》,她觉得自己对电影有一定的鉴赏力,认定《暖》会是一部非同寻常的电影。

那几年,霍建起经常受邀到日本出席同电影有关的活动,“我前一本护照,上面记录的目的地几乎都是日本,”他说,也正是在这段日子里,他和许多日本的知名导演还有演员成为了好朋友。但他当时不会想到,自己的影片有朝一日会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更想不到自己会将一位日本演员送上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宝座。

电影节开幕后,日本几大报社的特约评审员每天在自己的媒体上给各参赛作品打分,《暖》一直是最高分,当那一届的东京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巩俐宣布,最佳影片就是《暖》的时候,所有主创人员还是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

扮演剧中“哑巴”一角的日本演员香川照之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可以说是额外的惊喜。揭晓获奖名单时,他还翘着二郎腿,一边嚼口香糖一边和经纪公司的人在聊天,听到获奖的消息,他一紧张,把口香糖吞了下去,站起来后泪流满面。因为之前毫无准备,他当天甚至没有系领带。

即将来临的改编潮

十余年前,大江健三郎就说,莫言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遗余力地为他做宣传。董凡记得,被他称为“毛哥”的毛丹青几年前曾在酒酣后对他说,“中国如果有作家能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就是莫言。到时候,有很多你能拍的好故事。”据说,当时莫言正在创作《蛙》。

而今,莫言终于收获诺贝尔文学奖,影视圈也跃跃欲试。以莫言的性格,他大概不会拒绝改编的要求。算起来,自《暖》之后的十年里,莫言再无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而中国的年票房总额,已经从当年的10亿元人民币成长到过百亿。中国电影已经到了连热门网络小说不会放过的地步,当然不会忽略这位身边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红高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暖》为中国电影最寒冷的年代带来一丝温暖,剩下的《幸福时光》与《白棉花》,既不叫好,也不叫座。2012年,根据著名作家实的作品《白鹿原》改编的同名电影,不但票房一般,评论界更是恶评如潮。回顾近年来赢得票房的国产电影,很难再找到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如果莫言的《丰乳肥臀》、《檀香刑》和《蛙》改编成电影,会不会遭遇《白鹿原》一样的尴尬?

莫言最好的作品篇5

自古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贤”之美誉。而今又出一文豪。莫言同泰山、黄河、孔子一样有名,载入史册。

这是从红高粱地里走出来的世界鼎级的文学巨匠,是中国人首次获得的诺贝尔奖。这是红高粱酿出文学巨奖。

莫言对于故乡东北乡有着特殊的感情,那里有故乡的水,肥沃的土地,亲人的怀念,火红的高粱,古老的风土人情,创作灵感,说不完的故事,引人入胜。

当我再一次畅饮高粱红,似乎品出红高粱的真正品味。淳朴、甘甜散发出浓郁的乡土芳香。使我联想起电影《红高粱》中东北乡红高粱起伏跌宕的波澜壮阔的场面。自此红高粱进入我的灵魂深处,久久不忘。当我回想走进银川“西部影视基地”《红高粱》的拍摄场景地时,虽然那里没有红高粱,看着莫言同张艺谋、姜文的赤身裸膊的合影照,似乎亲身感受到红高粱火热感人的气息,红高粱酿造出张艺谋、巩俐、姜文、莫言等巨星。

在初冬的艳阳中我走进红高粱的故乡——高密市莫言笔下的东北乡。所谓的东北乡那是留在莫言记忆中的故乡的过去,现在已改名大栏镇平安村。这里距青岛约60公里,离高密城约20公里。胶河静静在村边流过,那里留下莫言童年的美好记忆。破落的旧居老宅现已返修,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自己出钱修缮的。坐北朝南5间平房约60余平方米。黄泥涂成泥墙铭记着古老的故事。低矮的土围院墙,高高的门楼,黑漆木板门上写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宽阔的院落上胡萝卜地已平整,只有屋墙上大理石“莫言旧居”的红色大字才证明这里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获得者莫言的家。

莫言的父亲管贻范现年90岁,现在与二儿管谟欣住在村西的8间大瓦房里。他身体健康,眼不花,耳不聋。高高的身板,红润的脸庞。当提到儿子获奖时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他如是说。一生与老伴生下7、8个孩子。活下3男1女4个孩子。老大管谟贤,原是高密二中副校长,现已退休。老二管谟欣在家务农,老三管谟业,即莫言。还有一个女儿,住邻村。莫言的妻子杜勤兰及女儿管笑笑都在北京。女儿是某高校老师,现在已结婚生子。

莫言的旧居1912年建成,历经历史的沧桑和风雨,1966年曾翻修过。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在这里。在这个屋子里,他和勤兰结婚生子,完成《红高粱》的成名作。据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介绍:莫言得诺奖后,当地政府想用公款整修,作为旅游景点。被父亲管贻范婉言谢绝,自己出资3000元,将土屋进行整修,现免费向社会开放。

莫言生在农村,开始曾抱有痛恨心情离开贫穷落后家乡的。随着岁月的迁移,这种心情慢慢淡忘。他始终眷恋着生养的黄土地,因为这里有他的亲人,有童年的记忆和美好的故事,他在这里汲取无穷的营养和创作灵感。莫言文学艺术馆坐落在高密一中,是暂时占用一中的校舍。那里展示了莫言的成长创作历程。有许多文稿和珍贵照片。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住在高密市翰林书院小区。莫言与他同住一楼。在莫言休假创作时常常在一起。莫言的童年在饥饿和动乱中度过。他6岁入学,读书不到5年逢便辍学,后在家乡务农。18岁在高密县河崖棉油厂当临时工,这个时候他认识了杜勤兰,并相亲相爱,喜结连理。1976年,莫言21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莫言自小酷爱文学,入伍后自己深感文化知识肤浅,他如饥似渴学习文化,业余时间到地方学校补习文化。自此他当上文化教员。由于表现突出提升为保密员、干部。直到正营职转业。1984年他以216分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艺术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1984年8月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莲池》刊物上发表,那时恰逢提干,可谓双喜临门。

1986年3月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中篇小说在《人民文学》发表,这是他从军艺毕业后的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坛引起轰动,文学之星冉冉升起。由张艺谋执导改编的《红高粱》电影也荣获38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至此莫言的作品走出中国,走上世界。

1994年莫言的母亲因病去世,在他的心灵中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怀着对母亲的怀念,当他看到北京积水潭地铁车站一位面容憔悴的农村妇女抱着吃奶的孩子,他想到天下的母亲,顿生灵感。花费72天时间写成《丰乳肥臀》。当时引起不少争论和非议,莫言也因此被转业。

2011年以农村妇科医生形象的长篇小说《蛙》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酝酿十年余,笔耕四载,三易其搞,最后写成。书中以60年代农村计划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从事妇女工作50多年乡村女医生姑姑的故事,成功塑造了生动鲜明感人的农村女医生的形象。

后来《生死疲劳》荣获第二届红楼梦奖。

《檀香刑》荣获台湾《联合日报》读书人年度文学最佳读书奖、鼎钧双收文学奖。莫言曾获法兰西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界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莫言的作品翻译成英、法、意、德、日、荷、瑞典等多国版本,这为他评选诺奖打下坚实基础。

莫言是多产作家。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谈及此事,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与大哥有深厚情感,都属羊,深受大哥的影响。有好多作品大哥是第一读者。因为大哥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莫言和他同住一栋楼,大哥住3楼,莫言住5楼,阁楼是莫言的创作室。好多作品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莫言的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之情,被称为“寻根”作家。作品受魔幻的影响,故事讲述残忍的事件,魔幻的现实,女性的崇拜,自然的描述,构造出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通过天马行空陌生化的处理塑造了神秘超强的世界。体现了人性的平等,超越了政治的范畴。刻画了“东北乡”传奇,对家乡的一往情深。正如莫言所言: “高密有泥塑、剪纸、年画、茂腔,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元素,当我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故事不可避免进入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

诺奖颁奖词是:“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地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2年12月12日,黄道吉日。我再次走进平安村,参加青岛诺贝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举行的“诺贝无畏派国际文学艺术俱乐部揭牌典礼。”俱乐部典礼在莫言旧居旁举行。随着12时刻的临近,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一组12幅“诺贝尔·平安村印象”文学艺术浮雕泥塑作品在一片掌声中点火烧窑。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名声大振,声誉飙升,掀起一片莫言热。当年花费几千元注册“莫言醉”酒商标价值据说竟上升到亿元。红高粱也身价倍增,一束红高粱竟卖到5元钱。莫言的作品“洛阳纸贵”供不应求。红高粱食品竞相注册。当地政府和山东旅游局打算开发旅游资源。相信这必会进一步推动当地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

莫言最好的作品篇6

莫言获奖后,莫言图书进入了一个全国范围的“真空期”――旧版的莫言作品集在短时间内被一抢而空。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企盼获得莫言图书,无论是哪一本小说,有就好。就拿《蛙》来说,2009年旧版27元,正在接受预订的新版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换了一张封面,价格就涨到了35元。

素材二:莫言作品速进教材

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教材?这引起社会热议,质疑或反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奖后就进教材,这是否太功利?二是莫言的作品是否适合中学生?教材编写是一件严肃的事,入选作品应该严格按照筛选程序来进行。从前莫言作品进不了教材,是出于何种原因?难道是因为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总之,编写组不能“速编”教材,而要考虑作品的真正价值和对学生的影响。

素材三:赔本也种红高粱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家乡所属的高密市政府也坐不住了。这不,高密政府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等。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花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有关领导官员表示“赔本也要种”。这种做法合理吗?可不能因为“书”红了,就把大地种成一片高粱红!

素材四:莫言故居被过度消费

土坯屋,五间房,狭仄,满是灰尘和杂物……连日来,老屋因为主人获奖而变得不再宁静,海内外记者纷纷到访,报道了这座再平常不过的农舍。据介绍,这座民国时期修建的百年老宅,后来经过两次大的翻修,莫言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它承载了莫言太多的记忆。如今,管委会提交了规划,打算花费50万元人民币对旧居进行整修。10月24日,莫言旧居西南侧一处邻居家的4间住房已被青岛一家企业老板高价租赁,该企业欲瞄准“莫言商机”,在此开发销售旅游文化产品。同时,当地旅游部门计划推出“莫言旧居”一日游。

【素材评点】

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由此而引出的名人效应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中国是文学大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诺贝尔文学奖却来得有点迟了,因为这个“迟到”的国际大奖,人们必然会用仰视和羡慕的眼神来看待莫言,这是对文学的一种尊敬,也是对莫言个人价值的一种肯定,也包含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不过,有些行为走上极端,商业味变浓,就使“良性崇拜”变成了“过度消费”。图书虽然提价,但仍被一抢而光;以前平静的故居,变得热闹起来,当地政府还要修葺老屋搞“一日游”;可笑的是,有关部门还要投巨资种红高粱……《红高粱》让莫言名声鹊起,遍地的红高粱难道能成就高密的明天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商业的口味越来越重,而文学的本质始终未变。我们不能拿商业的重口味来冲淡文学的纯洁与高尚。文学的价值在于陶冶情操,感染心灵,使人获得精神力量。如今,文学价值带来了名人效应,而消费名人却不一定能促进文学的发展。或者说,过度消费不但不能成就文学价值,反而会使文学变得浮躁、浅薄、做作。因此,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炒作文学,更不能过度消费名人。

【适用话题】

名人效应 过度消费 文学价值 商业炒作

【多角度话题运用】

1.名人效应。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作家莫言,我们要报以敬佩之情。不过,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是作家莫言成就了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诺贝尔文学奖成就了莫言。莫言的名气大了,他的图书也增值了,他的亲人也沾光了,他的家乡也扬眉吐气了……名人带来了一系列的效应,尤其是商业价值,是名人效应的最直接体现。运用素材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让人们正确对待名人,而不是盲目崇拜或趋于利益。

2.过度消费。在现代社会里,物质化和功利化越来越明显了。人们在热衷于某个人或某件事时,容易走极端或过于夸大,这就造成了过度消费。消费名人是可以的,因为名人身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但过度消费,不仅会给名人带去压力,还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当央视记者对莫言提出“你幸福吗”的问题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被幸福”的莫言,像一个符号,被更多的人消费着,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莫言最好的作品篇7

莫言的获奖圆了中国人的一个梦。中国其实与诺贝尔文学奖蛮有缘的。早在1938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以《大地》一作获奖。这部作品的素材就取自邻近我家乡的皖北宿县。几十年后的2000年,一位名叫高行健的法籍华裔作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从各方反应来看,这位高作家的获奖实在是没有什么公信力。直至来自山东高密的莫言众望所归地摘取今年的奖项。

这是一位真正的中国本土作家获奖,其意义远非前两位可比。梳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有资格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很多,比如鲁迅、林语堂、沈从文等。但为什么偏偏是莫言而不是其他中国作家呢?这不能不提到莫言背后的一个人。在莫言获奖之后,许多行家都称,莫言能获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的努力。这个人就是瑞典翻译家陈安娜女士。

陈安娜开始翻译莫言作品大约是在1994年到1995年前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的瑞典文版译者均为陈安娜。最近的一本《生死疲劳》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这部作品陈安娜2006年就开始翻译,费六年之功,全稿修改至少七次,直至今年5月才出版。除陈安娜之外,另外一个功不可没的人是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没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说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也难以进入西方。作为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级大师,数十年来,他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国家的读者。

翻译无疑成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因了陈安娜,莫言才被瑞典文学院认知,才有了今天莫言的辉煌。以著名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市为例,每年都有许多国家的书商和出版机构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展。中国也曾有幸在前两年成为该书市的主宾国。但即便中国成为当年的主宾国,中国作品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须知,在有“全球最大书展”的法兰克福书市上参展的,95%都是英文作品。除了华人之外,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说汉语?又有多少人能读懂中文?中国作品再出色,没有翻译这个媒介,最终还是无法如愿走出国门,也就无法让更多的民族、更多的读者欣赏。翻译一直是、在很长时间内仍将是中国作品走向世界的主要瓶颈。

好歹有了莫言。当莫言获奖的消息传到国内,用“洛阳纸贵”来形容莫言作品的畅销程度绝不夸张,甚至还有所不及。这是莫言的幸事,但绝不是中国文学界的幸事。在读者和粉丝们纷纷涌向莫言作品专架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把目光同样投到其他中国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上呢?

这让我不禁联想起在德国的时候。乘火车长途旅行时,经常看见车厢里的旅客捧着一本简装书在静静阅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人抽烟,无人喧哗,更无人打牌、嗑瓜子……

这就是德国,这就是欧洲。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也曾有过这样的读书型社会出现。那时的人们在刚刚走出了“”的文化沙漠之后,对知识的渴求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尤其是青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公交车上、校园的一角、昏暗的路灯下……

可惜的是,商品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来得过于迅猛,对刚刚形成的读书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年轻人不再流连于书籍,而是沉迷于网络;学生不再为思想和理想读书,而是为考本读书……

理想在沉沦,信念在沉沦,文学在沉沦……一切为了生存。尤其是文学。难以想象,在书市萎缩、读者萎缩的情况下,文学还怎么生存?先是诗歌渐渐走入历史,继而是散文、是小说。后者还在挣扎,只不过换了一种活法:如果网络小说也能称为小说的话。

莫言最好的作品篇8

关键词:莫言 高密 创作语境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是诺贝尔委员会授予莫言文学奖时的颁奖词。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必然与其所在的文化传统有某种挥之不去的内在联系。最早提出“不能脱离语境来解释语言风格”(施敏捷,2001:79)这个概念的是伦敦学派的弗斯。但实际上,语境这一概念的涵盖面远不只是弗斯所指的语言发生之情景和前后文,而是延伸到某种美学层面的沟通, 即有选择地使用表达方式和语言材料时所受到的语言内外、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总和(施敏捷,2001:79)。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存在的投射。作家创作一部作品,即是将内心投射诉诸于文字的过程,所以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是作家内心影像的真实再现。

莫言的主要作品《蛙》《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等等,无不折射着大地的意象,读后,让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来自辽阔文学故乡的强悍生命力。高密东北乡,已超越普遍意义上的地理意象,成为莫言小说中遍地可寻的文化映射,生于斯长于斯的莫言对它寄予了深厚的故乡情结。与此同时,这一文化映射又成为中国近现代乃至世界的一个缩影。故乡这一创作小语境成为莫言笔下的发散点,有力反映了同时期下的中国社会大背景,将、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成功再现,给读者以真切的感悟。

经过归纳分析,莫言故乡高密确实超越简单的地理意义,对他日后作品乃至创作历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五年级以上没有同学”(莫言心声系列,2012:21)的莫言算不上高学历,却写得一手好文章,这很令人叹服。溯其根源,我们寻觅到莫言许多作品中对其创作语境的高度显现。“高密胶莱河小石桥上打过一场对日伏击战,枪筒子由于不断射击,滚烫变软到甩起来像面条,一拉能长出很多来……”乡亲们对小石桥那场战斗的讲述,莫言数不清听过多少遍(焦守林,2012:A09)。正式基于对乡亲们口述历史的记忆以及以“二姑姑”为原型的人物创设,才有了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创作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莫言的故乡以及其间的风俗轶事就像风筝的线一般,牵引着他的思路,放飞了他的想象。

纵观莫言的小说,题材大多以他的故乡为故事背景。在文学世界里,莫言以其故乡大拦乡(山东省高密市下辖乡,素有“高密市粮仓”之称)为原型,用文字成功构建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作为一个文学概念,作为莫言小说中许多人物的成长地,是人物活动,情节发展的的主要活动地域。要想单纯直接地从莫言小说中寻找有关高密的一些真实地名,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小说《红高粱》对爷爷和父亲去伏击日本鬼子的描写中,莫言以1938年3月15日的孙家口伏击战为故事原型,其中的曹梦九,王文义等也确有其人。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中叙写的关于四叔因为车祸而死的情节就是莫言受1987年山东蒜薹事件触动所写,其四叔在现实生活中确是因为该次事故而死(莫言心声系列,2012:79)。高密东北乡作为莫言笔下的故事背景,既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创造性存活的,既是其创作的驱动力量,也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催化剂。它不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文学地理的概念鲜活存在于作者的许多部作品当中。莫言视之为创作源头,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作为乡土作家,莫言的作品又异于普通的乡土文学。莫言笔下描绘的,是一个古老悠久的,充斥苦难折磨的农村。这并非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乡里乡间,却是一块永恒的中华土地。他的作品经时不衰源于他淘去了农村生活的平淡浮层,留下并还原了生活本真和最基础的形态。这是莫言作为寻根作家,在文学创作主题上的转变,使人的肉体需要和生命力得到了更多关注。

纵观中国历史,文人价值取向通常具有很强的同一性,即“求同不求异”的普遍心态。对于社会大背景这个创作语境,我国社会没有给作家留出潜心探索的空间(张卫中,1999:28),也就是说,作家们彰显个性的机会少之又少。而莫言的童年又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内度过――生活的倒退,精神的压制,人性的压抑,理想的错位,道德的扭曲,是非的颠倒,人格的丧失――更是对国民的言语、思想有种种严格的限制。在这种严苛的束缚下,莫言的文风受到了极大影响,而这些影响也自然而然流露于他日后的作品创作当中。莫言的作品写得相当含蓄,鲜有直白露骨的观点性表达。同时,他将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特别迂回的方式藏起来,其作品中很少窥见鲜明的政治立场,尽管他对政治并非全无看法。他恪守了自己笔名所规定的法则:莫言。事实上,当今中国社会仍处于一个转型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抗争也远未结束,远未达到一种平衡与交融(张卫中,1999:29)。

伟大的文学作品必然与其所在文化传统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在中国文化中,特殊的社会结构使得其价值主线具有极强的吸附力(张卫中,1999:28)。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是中国文人生活的大背景,狭窄的生活道路,匮乏的生活资料,使得人的生存压力以及人与人间的竞争压力巨大,这无疑使社会培养出的人才带有明显的社会印记。尽管如此,莫言无论是在平时的话语交谈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并非没有悲天悯人的深刻情怀。他的人道主义关怀无处不在却并未露骨表达。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作家,他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激进的抨击话语与的批判鲜少见到。当然,这并不代表他对现实毫无反击,反而经常以一种婉转有力的方式表达。

莫言自幼善于学习,热爱表达,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深造,这些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莫言曾说,他一直是以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他所说的方式,其实就是他所熟知的故乡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他的爷爷奶奶,村里老人讲故事的方式。儿时的莫言经常去集市听书,晚上回家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复述给母亲,后来,他不断加入自己的想法,甚至根据母亲的喜好,编造情节,窜改结局。年幼时,寂寞孤独饥饿时时侵蚀着他(莫言心声系列,2012:283),心灵的空虚使他游走于乡埂、集市,社会人生、故乡民情、自然风貌几本大书拓宽了他的思想,游历的诸多见闻成为他日后的丰富素材。除此之外,他聆听过的许多鬼神故事,历史传奇,奇闻异事培养了他极丰富的想象力。之后,他又把这些故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并进一步丰满了自己的作品。

在莫言的成长过程中,童年时历经的与自然灾害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也主要体现在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当中。在《吃相凶恶》、《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等回忆性的文章中,莫言反复提到1961年春天吃煤块的经历。不知煤块为何物的村民们竟然在饥饿的驱使下争抢着嚼食亮晶晶的煤块。据相关历史记载,1960年春天,可怕的开始席卷中国大地。这对本来就贫瘠的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老实巴交的农民们饥不择食,一时间吃光了草根、树皮。这在年幼的莫言心中埋下了对饥饿深深的恐惧,也正因为如此,他最早的记忆都与食物有关。与任何华而不实的话语相比,饥饿是更切肤的真理。正是这种惨痛的经历,莫言有了比虚伪的道学家更高的感悟。他说:“因为吃,我曾经丧失过自尊;因为吃,我曾经被人像狗一样地;因为吃,我才发愤走上了创作之路。”(焦守林,2012:A09)这一看似简单的创作原动力让莫言在创作中一直贴近人的本能需要。童年的饥饿与生活的困苦不仅使莫言爱上了阅读,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更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得到再现与艺术再创作。

故乡高密的风土人情也深深影响着莫言。莫言的“寻根”系列小说中不乏描写带有浓密高密地方色彩的景象。资料显示,高密流传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而这些艺术文化元素伴随着莫言成长。从小受其耳濡目染的莫言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将之纳入自己的小说,甚至由此形成了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在《蛙》中,就曾出现对高密泥塑十分精彩传神的描绘:“我们秦大师,每捏好一个泥孩,都会在他们头顶用竹签刺一个小孔,然后扎破自己的中指,滴一滴血进去。然后糅合小孔,将泥孩放置在阴凉处,七七四十九天之后,这才拿出调色上彩,开眉画眼,这样的泥孩,本身就是小精灵。秦大师的泥娃娃,每当月圆之夜,都能闻笛起舞,一边跳一边拍巴掌一边嬉笑,那声音,就像从手机里听到的说话声,虽然不大,但非常清晰。”(莫言,2009:611)莫言文中的泥塑大师,就是以聂家庄的泥塑师傅们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茂腔作为高密当地已经传承了数百年的古老戏种,也曾被莫言写入小说。在《檀香刑》中,就曾不止一次出现村民唱着“猫腔”,与官府进行着对抗等等。高密的剪纸题材很多,比如老鼠娶亲,老鼠嫁女,蝈蝈出笼等,这些剪纸题材大胆奔放的构思与风格体现出高密人情感奔放,不信天不信鬼神的狂放性格。在其小说《高粱酒》中,出现了高密剪纸中的蝈蝈出笼和昂首挺胸的梅花鹿,它们以以物托人的方式充分表现了村姑与封建礼教作斗争的精神。除这些之外,莫言还从爷爷那里听说了很多历代相传的传奇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也被频繁应运于之后的写作中,如《爆炸》中的狐狸炼丹,《金发婴儿》里八个泥匠在庙中避雨等等。

总之,除大背景不可估量的影响之外,具体的随着时展所产生的特殊历史事件又对当时的作家产生了更为深层次的影响。这些特殊历史事件的叠加,对同时期下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整体塑造的作用,最终从作家的作品中映射出来。

故乡是作家的创作灵感之源泉,作家对故乡具有强烈的写作依赖。然而,故乡对作家的影响又不同于社会大环境,故乡决定了作家的个性和特色,决定了作品的细节,是不同于同时期其他作品的关键所在。这也就是诸多知名作家植根于故乡创作的原因,成长环境为其留下无法摆脱的印记,对其影响也最为深刻,这一切反过来成就了作者的与众不同。

莫言的作品反映出其生存环境下的时代精神。社会大背景和特殊历史事件双重影响下的作家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在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升华,最终取得可喜成就。

莫言的故乡与其作品密切相关,高密的民间艺术文化伴随他成长,《蛙》的背景就取自他在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的真实见闻,其中多使用乡村土话叙述,讲述涉及广大农民阶层的计划生育问题,北方乡村俚语用得淋漓尽致,有思想,有个性,有乡土味,更有民族味,且文字粗犷,符合人性。如果说故乡是一个作家的创作根源,那么,生活环境这片小天地就是作家写作历程中不断改变和前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作者在社会大背景下,带着故乡留给自己的印记,继续在生活中前行,被一段又一段的人生经历影响和改变,不断完善自我,形成更加成熟的自己。由此可见,每部作品都绝非轻易产生,它们是时代、故乡这些创作语境与作家自身努力综合下的结晶。

将莫言置身世界文学中,我们又从侧面发现了其中国式语境区别于西方的不同。西方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它的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从而形成了与我国截然不同的开放化价值体系和多元化价值系统、形态。这种开化的文化氛围和政治环境,使得许多西方作家敢于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社会的批判,写作风格与中国许多文人大相径庭。他们不采取委婉曲折的方式,而是丝毫不遮掩地宣泄自己的感想和情绪,从而形成了直白大胆的表达方式。如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就在他的作品中充斥了对世界不公正境况的严厉抨击,他的激进言论也常见于英国媒体。这是莫言与哈罗德・品特的风格差异之处,莫言没有品特的激进直白大胆,他更多的是不露骨不鲜明的“莫言”。由此可见在社会背景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双重影响下,中西方文学作品创作方面存在着的巨大差异。

参考文献

1.莫言 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611.

2.莫言心声系列 莫言对话新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3.焦守林 “我的灵魂寄托在对故乡的回忆里”承载记忆的故乡山东高密是创作源泉[N].晶报,2012-10-12(A09).

4.施敏捷 文本风格与创作语境――由小说《喜福会》谈起[J].文学研究与评论,2001,(11):78-80.

莫言最好的作品篇9

在他的家乡高密,鬼怪就是当地世俗构成。阿城说,他听莫言讲鬼怪,格调情怀是唐以前的,语言却是现在的,心里喜欢,明白他是大才。

对于这样的评价,莫言却出奇的冷静。

他称自己根本就不是什么大才,连中才也算不上。如果他这样的就算大才,那他们村子里的那些老头老太太都是“超大才”。

1986年夏天,阿城和莫言在辽宁大连相聚,莫言讲起自己有一次回家乡山东高密,晚上近到村子,村前有个芦苇荡,于是卷起裤腿涉水过去。不料人一搅动,水中立起无数小红孩儿,连说吵死了吵死了,莫言只好退回岸上,水里复归平静。但这水总是要过的,否则如何回家?家又近在眼前,于是再趟到水里,小红孩儿们则又从水中立起,连说吵死了吵死了。反复了几次之后,莫言只好在岸上蹲了一夜,天亮才涉水回家。

阿城说,这是他自小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一个鬼故事,因此高兴了很久,“好像将童年的恐怖洗净,重为天真。”

大概是从小受《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的影响,莫言笔下的世俗杂糅着魔幻气息。而莫言说,在他的家乡高密,《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都在民间口口相传,从小深入他的骨髓。

有评论说,莫言是“中国的马尔克斯”。和那位写就《百年孤独》的作家相比,这个经常踱步在山东小村落中的身影,确实有着相似的眼光和视角,对生活,也有着相同的观感和笔触。

莫言的作品均以高密为背景,故乡于他可谓如影随形。美国当年有“天才”之誉的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生前不敢回故乡,英国小说家劳伦斯也被他的乡亲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在莫言看来,他们都是在外边“吹牛太过,不知天高地厚,伤了乡亲们的感情。”

高密的“三贤四宝”(三贤:晏婴、郑玄、刘墉,四宝:年画、泥塑、剪纸、茂腔)伴随他长大,决定了他基因中的“高粱地”。而他想当作家的愿望至为简朴:就是盼着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娶石匠女儿当老婆。

莫言说话,每每言及他的故乡,他的童年,他心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如今,“高密东北乡”已经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缩影。就如莫言所说,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跟他的命运紧密相连,已经成了他生命履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作家不可能是万能的,他只能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谁没有自己的一个高密东北乡呢?”

从《红高粱》到《生死疲劳》,从《天堂蒜苔之歌》到《蛙》,以及《丰乳肥臀》、《檀香刑》,读过莫言的人,会发现其作品无处不显示着对历史的沉重反思,对现实的尖锐拷问,以及对人性的剔骨描写,还有那肆意的想象力。

在莫言的小说里,时常还会流露出一种前乌托邦主义的心态,通过对已经消失的美好世界的描写,来否定现存的丑恶世界;用原生态的社会模式来反讽秩序化的呆板现实逻辑。他总是表达一种要回归过去,重返婴儿时代的愿望。这种愿望,或许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产生的。莫言的小说里常常出现一种鲜明的对比模式: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对比。

在这种对比中,莫言流露出对“生态多样性”的向往。他说,“当这个世界所有的鸟都变成凤凰的时候,是多么的单调,所以我们要有凤凰、要有乌鸦、要有麻雀、要有孔雀那才好看,当然我是乌鸦。”

虽然有一个地理上的故乡,但是,莫言眼里的故乡不是封闭的,而是不断扩展的。故乡久远的历史源头是纵向的扩展;在空间上,作家也往往有着把异乡当作故乡的能力。乡土是无边的。“我有野心把高密东北乡当作中国的缩影,我还希望通过我对故乡的描述,让人们联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莫言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的《生死疲劳》是一部有关的小说。他在开篇引用了佛家的概念,他说,“写作有慈悲,写作有自在。”

通过慈悲和自在的书写,莫言的作品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他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站在人的角度上,超越了地区和种族的界限。”

莫言代表作

《蛙》(长篇小说):2009年首次出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生死疲劳》(长篇小说):2006年首次出版,获第二届红楼梦奖首奖。

《四十一炮》(长篇小说):2003年首次出版。

《檀香刑》(长篇小说):2001年首次出版,获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丰乳肥臀》(长篇小说):发表于1995年,获“大家文学奖”。

《酒国》(长篇小说):19 9 3年首次出版。

《天堂蒜苔之歌》:1988年首次出版,莫言第一部长篇小说。

《欢乐》(中篇小说集):1987年首次出版,收入20多部中篇小说,艺术风格鲜明,各具特色。

莫言最好的作品篇10

《盛典》与盛况

相较于其他作家王蒙、梁晓声等人的新书首发会均在书博会展馆内部举行,莫言则享受到了主办方的“特殊待遇”,将会安排在会议中心的贵宾厅,使得会的确有几分“盛典”的感觉。但这也让慕名前来的众多媒体和读者一顿好找,将偌大的会展中心兜兜转转几遍才找到了富丽堂皇的贵宾厅。尽管如此,现场早已人满为患,有的记者甚至挤不进去而被挡在了门外。原定上午10点的会延后到11点,在众人翘首期待中,莫言带着女儿管笑笑终于现身会场。

面对全国媒体的“围堵”,身穿浅色衬衣的莫言保持着一贯的“淡定”表情。在近两个小时的会中,女儿管笑笑挑起大梁,不仅全面介绍了这部新书的编写过程和“莫言文学村”的情况,还以诺奖之行亲历者的姿态,风趣地向现场读者介绍了自己经历的事情。比如“莫言老师参加王宫晚宴,我们不能参加只能去吃火锅,后来问莫言老师你们吃得怎么样,他说没有怎么吃,就跟国王聊天了,他说国王非常健谈,说他自己也种田养牛,然后还有政府的补助”。管笑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介绍《盛典》的整体内容、装帧设计、特色等,坐在台下的莫言始终认真听着女儿的介绍。

由于出版方对该书的保密工作十分细致,此前很多读者都误以为这全部是莫言自己撰写的。事实上,该书是“莫言文学村”出品的第一部书籍。“莫言文学村”成立于2012年末,是由一群热爱莫言文学的年轻朋友组建的一个工作室。新书共16万字,按时间顺序真实记录了莫言领诺奖期间每日活动、演讲、采访以及感想,包括莫言日记13篇、莫言演讲实录7篇、采访实录8篇,还有60余幅精美彩色照片。尽管连莫言自己都说,这本书更多是资料性的东西,但确实真实记录了莫言在获奖前后的珍贵历程。书中还流露出莫言着急想回到书桌前创作下一个作品的迫切心情。看来获奖后外界排山倒海般袭来的或盛誉或议论,一向低调的莫言已经疲于应对。

首发式最后,莫言上台与主持人进行了20分钟的简短对谈,回答了两个记者提问后,便匆匆离场。大批有备而来、希望得到签名的书迷望着莫言远去的身影露出一脸的失望。

还原真实 不惧“死亡之吻”

主持人:莫言老师,为什么会想到将自己的获奖之行写成一本书来告诉我们读者呢?

莫言:这本书原来也是没想到的,回国后听到很多关于我获奖前后的报道,有一些是准确的,但也有无中生有的。为了准确地再现领奖过程,也为了让读者更加完整地了解我在诺奖这几天的所说、所做、所为,所以我感觉有必要出一本书,因为我不可能一家一家媒体去解释,也不可能为了网上的传闻去一个一个辟谣,于是我觉得出书是最有意义、最方便,也最省事的。在此我也感谢“莫言文学村”的这帮年轻人对这本书的付出。

主持人:您在领取诺奖之后短短几个月就推出了新书,是不是也想打破一个魔咒?因为有一个说法是获得诺奖之后,很多作家都很难有更好的作品了,这被称为“死亡之吻”,您是否有这方面的考量?

莫言:这本新书是我一段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我一段行程的记录。我获奖前的想法、领奖过程当中的想法,以及领奖回国后的想法都在这本书里有所流露,但也流露出我特别着急,特别想回到书桌前创作下一个作品的迫切心情。

确实获得诺贝尔奖对每个作家而言都是一场考验,前不久在中澳文学论坛上,我和南非的一位作家库切也谈到了“死亡之吻”对作家的意义。库切说有一些作家他的创作时期已经过去了,比如英国的莱辛,他得奖的时候已经80多岁了,对于这样的作家我想获奖之后确实对他没有太大影响。但对一些正当盛年的、40多50多岁的作家来说,获奖后各种应接不暇的社会活动、各种各样的议论,让他的心态发生变化,固有的生活习惯受到影响,因此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今后的创作,尤其会影响他创作的质量。

我想影响一个作家创作质量的,不仅是来自外部的一些邀请、采访、围追堵截,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巨大的荣誉会让作家的心态发生变化。以为得了奖就高人一等了,就是好作家了,就不是一般人了,这样的心态对创作绝对是个致命的伤害。另外这样一个荣誉也让作家倍感压力,感觉那么多人都在期待他的新作,一定要写好,不能写得比以前差,这样在写的时候就放不开,生怕哪儿写不好就会受到别人的批评和质疑。这么沉重的心理障碍和压力很难让作家原有的艺术水平得到正常发挥,所以我想很多作家是因为这样的内在原因而影响了创作。

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无用

主持人:在这次瑞典之行中,我们也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您所到之处很多人都会唱起《红高粱》的歌曲来迎接您。1988年的《红高粱》以及同名电影红极一时,它的轰动程度不亚于现在诺贝尔获奖,您怎么评价25年前的《红高粱》和25年后的诺奖?心态有什么不一样?

莫言:25年前的《红高粱》电影获得了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那时候我在故乡高密东北乡一个供销社的仓库里写我的小说。我觉得这个对我丝毫没有影响,因为电影得奖应该是电影人的光荣,是张艺谋、巩俐、姜文的光荣,与我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现在的诺奖是授给我作家个人的,所以我觉得这两者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电影是一种集体创作,无论导演多么伟大,他也不可能自己拍、自己导、自己演,要借助于整个集体的劳动,才有可能拍出一部好的电影。但作家的创作与电影制作是完全两码事,作家创作是一种高度自我、高度个性化的劳动。当然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和同行们切磋、交流,让亲朋好友提出意见,但最后落实在纸面上的还是自己的想法。这是我觉得小说和电影创作的最大也最本质的区别。得奖也正是如此,一部电影得了奖站在舞台上领奖的是一群人,而一个作家得奖站在领奖台上的是一个人。

主持人:诺贝尔先生有三份遗嘱,之前两个遗嘱他并没有把文学奖放在其中,而是设立了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类的奖项,1895年的时候才把文学奖加进来。您也曾说过一句话:和自然科学相比,文学没有什么用处。它的“无用”,你是如何理解和解读的?

莫言:诺贝尔写遗嘱时确实没有最先把文学奖列入,而是后来加进去的,但诺贝尔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很热心的读者,还是一个作者。他写过剧本、小说等,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诺贝尔没有文学奖,那么它的影响力肯定会大打折扣。每年的诺贝尔奖奖项公布的时候,老百姓最关注的还是文学奖,因为它变数最大,最难猜测,争议也最大。所以西方很多网站没有把物理、化学奖加入项目,而是把文学奖纳入其中。

我在诺贝尔奖晚宴上原本准备了讲稿,后来忘了放哪儿了,于是临场发挥了一句话:与物理化学医学奖相比较,文学是没有用处的。化学可以让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医学可以治病,文学能干什么呢?一个人生病了不吃药会很痛苦,但一个人几天不读文学作品好像也无关紧要。退一步来讲,文学不是一种非常直接的用处,但我觉得文学最大的用处也是它没有用处,没有特别功利的用处。我们每个人如果想起童年的读书生活,都会说出很多感动的、难忘的故事,也从文学中接收了许多思想或受到启发,甚至有人因为读了一本书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文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文学或艺术有时候可以类比成头发,一个人有一头秀发很漂亮,有的人头发很少,也不妨碍他健康愉快地生活,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没有文学也活得很好,但有了文学会活得更好。我们发现在人的遗骨中,很多部分都化为泥土,可是头发还在,我想文学艺术的存在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一种价值。我说那句话的意思不是贬低文学,恰恰是抬高了文学对人、对民族、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力。

主持人:这恰如那句古话――无为而治,无为则是有为。您获奖之后获得了人们空前的关注,有人预测说2013年将是一个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高峰期。您觉得您的获奖对推动中国人的阅读、推动中国的文化有哪方面的影响?

莫言:获奖之后我也反复表达过,希望“莫言热”赶快过去,“莫言热”能够转化成“文学热”。我也希望读者不要只盯在我的几本书上,应该把目光转向作家的创作上,看到中国当代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由对我个人的关注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希望由此引发新一轮读书的热潮、新一轮文学创作的热潮,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主持人:您在新书序言别对“莫言文学村”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能不能介绍一下“莫言文学村”是个怎样的团队?这个团队是不是代表着某种您对未来的规划和方向?

莫言:“莫言文学村”实际是后来才命名的,起初就是我的一些朋友还有笑笑一群年轻人在一起读我的书、讨论我的书,慢慢想着把它编成一本书。他们在书的整体内容、装帧设计方面都精益求精,有一点让我很自豪的是,这本书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两遍,没有发现一个错别字,这在中国的出版作品里很难得,我也期待专家和读者能发现其中的错别字。“莫言文学村”就是一个松散自由的读者小组,他们又对图书的装帧设计编排有浓厚的兴趣,就这么集合在一起,也不用什么报酬。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阅读经典 海南作家很有潜质

主持人:您曾经给一位读者题过八个字:用心做事,以笑待人,您也是带着这句话从高密东北乡一步步走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有没有什么话,或者一些美好的祝福想对读者说的?

莫言:首先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今天的会,感谢大家对这本书的关注,对我个人的关心。

用心做事,以笑待人也是我的人生理念。做什么事用心做很重要,像我写小说就要用心去写。以笑待人是一种人际关系,与别人恶目相向、拳脚相见,这种斗争对抗的态度肯定是不对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以笑待人并且没有原则,而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这和坚持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是没有矛盾的。

主持人:感谢莫言老师!下面有请媒体记者提问。

记者:现在是一个推销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以及网络上惊人的文学创作,读者该如何选择?海南正建设国际旅游岛,文学也是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南作家在未来的创作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海南的内容和精髓?

莫言:读书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有今天的进步和成就离不开阅读。当今时代,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文学方面的艺术创作,都跟阅读密切相关。尽管有人提出,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会逐步代替传统阅读,但短时间内,传统阅读还是很有需要,而且会越来越热。

当然,面对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以及网络上惊人的文学创作,我们怎样阅读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很多学校的老师也希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作品。有一个观点是我一直坚持的,就是阅读应该从经典开始。因为经典是经过一代一代读者的检验的,是大浪淘沙的结果,所以我觉得阅读经典很重要。

关于海南作家我整体情况我比较熟悉,因为我连续三年担任海南奥林匹克花园长篇小说大奖赛的评委。去年也来过海南。在担任评委的3年时间里,我阅读了上百部海南题材以及与海南有关的作品,大部分是海南本土作家创作的。这三年的作品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呈逐渐上升态势,说明海南作家是很优秀、很有潜质的群体。而且海南从文化和地理上都有独特性,加上海南作家的努力,相信以后会产生非常好的创作作品。

记者:您今天是带着女儿一起来的,而且以后媒体和您女儿打交道的时候会很多。那您觉得中国作家是否需要经纪人呢?

莫言:笑笑确实是我的女儿,但她不是我的经纪人。因为现在有很多出版、邀请、采访方面的事情,要是我一个人去应付这些,那么我什么都不用干了,因此让她帮我处理这些日常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