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十篇

时间:2023-03-14 10:03:54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1

,我最敬佩的人,小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会),未来衣小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

夕阳的半个脸蛋已经没入地平线,黄昏夹着习习凉风飘然而至。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下雨了,雨点“劈劈啪啪”地敲打着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珠。哥哥在我们村农机队开拖拉机。他个子高高的!身体很魁梧,黑红的脸上有一块块伤疤,每当我抬起头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一位拖拉机手给我描述的动人故事……器人,给老师的毕业赠言,古人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2

“我们终于看见直升机了”

在抢救室里,记者见到了从汶川映秀镇送来的伤者于卉,当时,她正在户外,“最多两秒种,我就被埋了。

当时我以为自己死了,我掐了掐脸,还有点感觉,我睁开眼,发现前面有很多石碴,我挣扎着往前爬,一边爬,一边刨开周围的东西,大约10分钟后,我爬出去了,但也没有力气了。过了一会,我觉得有人在拉我。啊!我有救了,不过,我已经没力气睁眼了。”

就读于映秀镇旋口中学的17岁学生姜东梅说,地震时,她脑海里一片空白,眼前一黑就被埋进土里,她凭借自己顽强的求生意识慢慢爬出了土堆。“我爬出来之后,看见不远处有几个同学还被埋着,但我确实没有力气再去帮他们了,我倒在了地上。”她是被一个没有受伤的同学背出来的,之后,他们在没有受伤的老师组织下,跑到了附近的山上。

姜东梅说,他们这两天都在山上躲着,“健康的人就回到镇上去挖土堆里被掩埋的食物和饮水,老师和同学照顾完伤员后,不停地跑回去从废墟里救同学。昨天中午,我们听到天上‘嗡、嗡、嗡’的声音,我们终于看见直升机了……”

“不怕,你已经得救了!”

14日,救援人员在映秀镇抢救一名中学生,旁边是她焦急的母亲。

急诊室外,守候着不少焦急的市民,只要看到任何一个从灾区送来的伤者,都会立刻扑过去询问,“你们是哪里来的?是不是汶川出来的,那边情况怎么样了?”这些市民的家人都住在汶川,从地震那天起,他们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你们知不知道映秀电厂的情况?我爸爸李世田12日还在那儿上班!”在成都工作的李薇和妈妈一起,在医院急诊室问了很多来自汶川的伤员,但都没有人认识李世田。有一个伤者告诉了他们一个不好的消息,映秀的电厂好像已经被夷为平地了。“我哥哥也在映秀电厂!”现场一位叫刘占川的女士找到李薇,原来,她哥哥刘占峰和李薇的父亲是同事。三人哭成一团,哽咽中,她们互留电话,约定有消息一定互通。

被送往华西医院的伤者中有一位怀孕5个多月的孕妇,早已守候在急救大厅门口的医护人员跑步推来轮椅,拍拍她的肩,关切地说,“不怕,你已经得救了!”孕妇泪流满面,摸着隆起的肚子,眼里满是祈求,“医生,肚里的孩子已经不动了,救救我们。”简短安慰过后,医护人员跑步把她送往妇产科检查。

深爱的人死去,他们还在刨

“老公,我们母女平安,你在哪儿啊!”同样从汶川映秀被解救的金晓娟,十分担心丈夫段勇的安危。事发时,段勇还在成都,想到妻女还在卧龙,段勇曾对成都的朋友说,“就是走路,也要走到汶川救他们。”

说起获救的一刻,金晓娟很是感动,“当时我们和另外几个女的被埋了,是她们的丈夫救我和女儿出来的,但是她们的妻子已经死了。”金晓娟哽咽着说,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深爱的人已经死去,但他们一边大声哭喊,一边继续用满是鲜血的手刨开废墟,救出了更多的人。据介绍,截至昨晚7时,昨日接收到来自震中的伤员已达100人。

女医生哭喊着要返回救人

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明红梅双脚发软,泪水不停地从她红肿的双眼滚落,这个年轻女孩是卧龙镇的医生,也是第一个将卧龙的消息带出来的人。14日晚8:00,到达华西医院的病人刚刚安全,明红梅哭喊着要找领导,“里面还有37个重伤员,还在下雨,泥石流还没停止!”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3

【奇迹】

“124小时不吃不喝存活下来,是一个生命奇迹!”

“直到被营救出来时,我都不知道我被埋了多少小时,如果不是想到一定要见家人,我可能都坚持不到这么久!”

5月17日晚上18时10分,在地震中被6层水泥板压了近124小时的贵州籍小伙蒋雨航被送到了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他是汶川地震中截止到当时被掩埋时间最长而生还的灾民!就连医生都感慨:“124小时不吃不喝存活下来,是一个生命奇迹!”

更为奇特的是,蒋雨航的母亲龙金玉从贵州千里寻子,那天中午刚好到达震中映秀,就遇到了被压了5日生还的儿子。

【寻子】

数十里山路,她连走带爬地赶了10几个小时。

今年20岁的蒋雨航,来自于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大专毕业后分配到汶川县高速公路管理处当征费员,长期居住在单位在映电宾馆租的房间里,今年春节后还没有回过老家。“五一”节,妈妈想他了,他通过网络给家里传了一张照片,背景就是映电宾馆。

龙金玉说,汶川地震发生后,儿子音讯皆无,她心急如焚,就和其他亲人从家乡来到了成都。从成都乘出租车到都江堰,然后打了个“摩的”,一直坐到紫坪铺水库大坝。“摩的”司机听说她千里迢迢来寻找儿子,非常感动,一分钱车费也没有收。到了紫坪铺,大路断了,无法通行机动车,她就徒步往山里赶。数十里山路,她连走带爬地赶了10几个小时。

【活着】

看到儿子,她不住地说:“是我儿子,是我儿子……”

14时许,龙金玉终于赶到了映秀镇。一进镇子,她就开始向儿子的住地奔跑。到了映电宾馆,听说废墟下有生命迹象,而幸存者的名字竟是自己的儿子,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本来想,能看见个死的也就知足了,没想到还能看见活的!”她说。

17时12分,蒋雨航被救援人员从挖开的洞抬出来,龙金玉顿时哭起来,激动而无力地叫着:“让我看他一眼!让我看他一眼!”

此时,蒋雨航被一条白毛巾蒙着眼睛,躺在担架上。龙金玉看到小蒋,不住地说:“是我儿子,是我儿子……”

随后,蒋雨航被迅速送到救助站救治。

【回忆】

“如果不是想到一定要见家人,我可能都坚持不到这么久!”

晚22时许,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28床,蒋雨航正躺在病床上输液,看上去精神不错。母亲在一旁守护着。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值班医生介绍,蒋雨航经过检查后身体一切正常。

据蒋雨航回忆,发生地震时他刚回到位于映电宾馆4楼的宿舍,洗完澡后便躺在床上睡觉。突然,他感觉到床在剧烈震动,睁开双眼时,天花板突然掉了下来……当他清醒过来时,天花板已经压在了他的身上。

不知道过了多久,蒋雨航突然听到一个男子用普通话问:“里面有人没有?”于是他用仅存的力量回答,然后他感觉到有人在上面进行挖掘,又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突然听到妈妈在呼唤他的小名,他赶紧用最大的力气回答:“我在里面。”

【愿望】

“希望能早日回汶川工作。”

蒋雨航的父亲蒋森齐过后告诉记者,蒋雨航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与他的心理素质很有关系。“他从小性格就显得比同龄人稳重,心理素质比较好,遇事不慌不急不燥,这也是他能在废墟中坚持那么久的重要原因。”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4

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网(BBC ):《四川大地震考验中国媒体》

“四川汶川周一(5月12日)发生7.8级地震后,中国官方媒体迅速报道有关消息,引人注目。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台,从新华网、人民网和新浪网等主要新闻网络都在第一时间推出四川地震专题,24小时滚动报道。”

“地震发生24小时后,国务院新闻办于13日下午举行新闻会,请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等介绍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并答记者提问。会上公布了地震灾区最新灾情及死亡人数。这也是以往中国发生类似自然灾害后很少见的。”

“报道速度如此之快引起海外媒体注目。本次地震中国媒体迅速报道可能与今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有关。中国官员似乎意识到对重大自然灾害反应迟缓或掩盖真相将会带来真正的危险。”

“从另一个层面看,中国国内媒体近年来实行产业化以来出现的越来越强烈的商业竞争多少也助长了新闻冲击报道底线。地震发生后,各大通讯社和报社都向灾区迅速派出采访团队,新华社记者在公路受阻的情况下徒步进入震中地区,并发出现场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

“在中国,三十多年来最严重的地震已经导致至少1.2万人死亡,不过仍然与外界隔绝的震中汶川死亡人数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三到四倍。然而,中国的领导人的反应速度和关注堪称楷模,动员全国救援幸存者,预防疾病的爆发。没有比这种更鲜明的对比了。在中国,尽管旧的保密习惯依然存在,但崭新的开放和关注是令人振奋的。”

“这一次,中国的回应更敏锐,更成熟。北京对全世界的同情表示感谢,接受援助,甚至呼吁邻国日本的帮助,而不计较最近的冷淡关系。”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汶川地震:中国形象转变信号》

“一场引发近万人死亡的特大地震在中国猝然发生,震波罕见地波及中国很大范围的领土:北到内蒙古,南至海南省,东达上海,共22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中国官方内部的动员体系此次显然有了截然不同的轨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正试图改变既往隐瞒或公布迟缓的做法,以期掌握舆论的主动。”

2008年,中国无疑是世界的焦点。从雪灾到火炬传递到地震和即将举办的奥运会,每一件事都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中国的媒体也在这些事件中逐步成熟起来。这次四川地震,我国媒体充分完全地做到了及时、准确、公正和公开,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此次中国媒体对地震灾难及时、透明的报道让很多人对中国有了新的了解。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5

四月是个春花烂漫绿意盎然的季节,人们应该享受这令人迷恋的春季,可以在这样大好的春光中每天开心快乐生活着,春天也是梦想的开始。四川是个美丽的令人羡慕的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的盛产王国,秀美的山川河流,世间为什么会破坏那里的秀美山川呢。一场灾难又一次降临在四川,四川的雅安,怎不叫人难过伤心。

看到这个消息时,心里咯噔一下子让我沉重下来。几年前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大地都在哭泣颤抖着。眼角的泪流印痕仿佛还挂在眼角没有风干,又一次的地震加深了心中的触动。一场灾难让人们渐渐欢愉的心又有了触痛,看到那些灾难性的场面,泪水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为失去的人们流泪,为救助灾区的感人事迹流泪着。

76年唐山大地震时,我在京城还是个小学生。虽然距离唐山近,震感强烈,心里害怕的感觉一直都有,但那时只能听到广播中的灾难,没有电视,没有看到地震时触目惊心的画面,毁坏以及伤亡的程度不知道是什么概念,亲人都在身边,悲伤的感觉是个模糊的印象。记忆中住的是塑料棚,伴着热度湿度在惶恐中度过了一个夏季。

08年汶川地震时的画面,知道了地震的毁坏程度,人员的伤亡画面,每天看着电视都让人揪心着、泪流着、担心着。汶川地震,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给人们带来感动的安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各地各界人士的捐款捐物,汶川重现姿容。灾难降临中国,但压不垮人们坚强不屈的意志,振兴汶川的毅力长在,一场废墟后一次新的矗立,犹如唐山精神的再现。

四川是个让我亲情牵挂记忆深刻的地方,是对这里的某个人有着深深的想念。二十年前,一位四川的小阿姨来到我家,帮我照顾孩儿一年多。风雨酷暑寒冬冒雪里,每天去奶站领取鲜奶回来,家里的一切安排的井然有序,让我们安心工作,我和小阿姨关系处得很好,现在还有照片留存在我的家里。那时交通不便没有手机,住的地方又搬迁了,虽然没有联系过,但我们没有忘记是四川万县的,姓谭。有时候会经常提起她。

08年汶川地震时,我就很担心。不知道万县离汶川有多远,不知道那里有没有危险,一直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牵挂着。四川已是记忆中常常挂念的地方,对那里所有的人有种亲切的感觉。多少年了,这个和我们共同生活了一年多的小阿姨,我依然想念着。我想现在,她早已经有了自己温暖的家庭,有了自己可爱的孩子了。她也许记忆模糊了,不清楚京城还有个姐姐一直想念着她,多想看到她。不管过去多少年,她依然在我内心深处驻留着。

间隔五年,四川雅安又经历了这样一场灾难,看着伤亡人数的增加,心里疼痛着,怎不叫人更加着急呢,真想到那里帮助做点什么。心里牵挂起那里的人们,他们住在哪里,怎么睡觉,吃饭好吗。雅安,又给人们一次心灵上的创伤,都会让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需要家长的安慰呵护,驱散心中惧怕的萦绕。对于失去亲人的人们,心里弥留的伤痛难以忘记。外表耿直坚强的他们,内心需要的温暖无人能理解。每一个有着善良爱心的人们,付出必要的情感与力量去关爱他们吧。

用文字带动声音。四川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山川地貌,是个令人钦佩向往的地方,一直都会的。四川的人也是让人尊敬的,记得历史上的川军团吗,响亮的名字让多少人感动鼓舞着,留下的事迹传播着一代又一代。同样,灾难性的地震也给四川人带来坚强的意志,挤压不垮的四川人,迎接挑战,创造辉煌的四川雅安。汶川是榜样的先锋。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6

从网上看到迪子发回的即时信息:我现在已经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理县的甘堡藏寨,这里的藏族文化很浓厚,居住环境比桃花源还桃花源。我很好奇,问:迪子,你在旅游?迪子传回信息:采访。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5。12汶川地震,不由的关切震后汶川人的生活境况如何,重建是否很好?迪子又传回信息:比想象中的要好十倍,大翻新。短短的空间信息交流,让我回想起了曾经留过的泪,想起了那年的今天以后的日子,日日夜夜一有空就坐在电视前,关注着汶川震后救援的进展。日日夜夜陪着四川台地震新闻主播为震后的凄惨而哽噎,与全国人民的心都紧密的联在一起,内心底发出同一个呼声:我们都是汶川人,为汶川加油!

思绪飘到2008年,一个不寻常的一年。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当时遥隔远离汶川的我,正在一网点替班,站在柜台前,突然莫名其妙的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外面的客户也喃喃自语:地震了!同事们都感觉到了不寻常。汶川的这一震波,波及的如此遥远,稍后接下午班的同事赶来,告?大家一个举国震惊全球悲痛的消息:汶川地震了!日后一段时间,我的心就与汶川联系起来。

电视新闻,日日夜夜相守,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我心同悲。一幅幅现场画面,惨不忍睹!灾难中感人的事迹,太多太多。面对大灾大难面前,人心向善。平时人际间刻刻展示的人性弱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虚情假意,心照不宣等似乎已荡然无存。此时此刻此大灾,人人心系汶川,全国人民从内心中同发出一个声音:我们都是汶川人!

电视上,一个个救援、自救、互救的动人故事,像擂鼓一样敲击着心房;那废墟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坚韧和顽强。

大街上,人人谈论汶川,我下班时忽遇一老者仰天仰天长啸:天哭了,地笑了!这句话深深的印入了我的脑海。汶川,远隔千里之外,全国的人与天同悲,可无情的汶川大地,却狂笑的地动山摇,满目疮痍。

人人都在捐款捐物捐资,出人出力出情。多难兴邦,危难面前,人人心连。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没有被击垮,他们守望相助,凝成一个人。

还记得,国务院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悼念,5月19日14日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此时此刻的我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与同事们站在阳台上静立,遥看大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这时,到默哀点了,古城防空警报悲鸣,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流汽笛长鸣,很自律有续的向街道两边停靠,平时糟乱拥挤的街道一下子好象宽阔了好多,偶尔不知详情的车辆傻傻的在马路中央疾驰,一看这阵势,也自律的插入街道两边的空当处停了下来。这默哀的三分钟,很让我感动,平时遇到过很多重大事件,多少交警难于维持场面,但在灾难面前,人人能够自觉自律,群心共鸣,重灾面前,人人有情。我也是这段历史的一个见证着,古城如此,全国亦如此。那晚,从新闻上看到:国旗半垂,汽笛长鸣;山河齐哀,举国同悲。从北国林海到南疆渔村,从天山牧场到江南水乡,辽阔的中华大地,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7

5月12日,对中国全体人民来说是一个不会忘记的日子,那是灾难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降临四川省汶川县,在那里发生了震惊整个世界的8.0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公司总经理郭巧娇带领全家每天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四川的灾情,知道了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强有力措施组织抗震救灾,温家宝总理亲赴抗灾一线统一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一个个令人揪心的惨痛镜头、一桩桩抗震救灾的事迹报道、温总理一句句令人感动的慰问言语,都让郭巧娇热泪盈眶。

看了这些关于灾区情况的报道后,郭巧娇深深意识到今天恒发得以发展,全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开放政策,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所以企业今天发展了就应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今天国难当头,作为一位女企业家更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爱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她迅速动员家人、员工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灾区捐款、捐物。当看到一些女特警、女医生、女护士、女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勇赴一线、连续作战,用她们特有的坚韧、勇敢和爱心拯救生命,抗震救灾,一批批女志愿者接待慰问灾区伤员,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为抗震救灾默默奉献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谱写的一曲曲巾帼赞歌时,郭巧娇知道虽然不能奔赴灾区一线,但作为女企业家更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竭尽全力带领大家为灾区捐款捐物。

郭巧娇召集家人商议有关的捐款事宜,决定在公司开展“情系四川、奉献爱心”活动。首先组织公司全体员工在公司的职工食堂、员工宿舍观看“四川汶川地震灾情”的报道,让员工们及时了解本次四川特大地震灾情,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工作者不畏艰险、勇赴一线、连续作战,用他们特有的坚韧、勇敢和爱心,拯救生命,抗震救灾,了解前线人员支援灾区伤员,开展心理辅导的情况,抗震救灾的奉献精神,在公司全体员工中激起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热潮,宣传了抗震救灾前线的先进事迹,弘扬了抗震救灾的无私奉献精神。其次还对全体员工进行工资补贴,增加了员工们的收入,让员工们既能献爱心,又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再向全体员工进行“情系四川、奉献爱心”的献爱心捐款宣传活动,号召全体员工尽己所能,为抗震救灾捐款捐物,奉献爱心。20xx年5月15日郭巧娇在公司开展了“情系四川、奉献爱心”的捐款活动,她携家人带头捐款,全体员工也都踊跃捐款,至16日全公司捐款人民币叁万伍仟多元。郭巧娇及时对其进行郭巧娇还在“捐款十元钱,奉献一份爱”为汶川灾区筹建春蕾幼儿园捐款活动中向市妇联捐款1000元,支持自己的先生交纳“特殊党费”,教育孙女、外甥在学校、幼儿园积极参加了捐款献爱心活动。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8

“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四川,震惊了全国和全世界人民,也震惊了各级文化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者。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群众文学创作热潮。

地震的第一时间,四川省各级文化馆及群众文化战线的同志们,“牢记社会责任,心系灾区人民”,大灾面前,挺身而出。尤其是成都都江堰、阿坝、德阳、绵阳、广元等重灾区的市、县文化馆,在第一时间组织作家、艺术家和群众文学创作骨干深入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一边抢险救灾,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如,四川省文化馆、成都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组织作家、艺术家和群众文化研究专家,第一时间就深入到都江堰、汶川、安县、绵竹、什邡、绵阳等地,与当地文化馆的同志们一道,冒着生命危险,白天抢险救灾,晚上挥笔创作;德阳市文化馆的作家、艺术家、文学创作骨干们,也在第一时间带上方便面,深入重灾区现场采访、创作;笔者所在的广元市旺苍县文化馆,也是“5・12汶川大地震”中的灾区县之一,地震时同样遭受了山崩地裂、房倒人亡的惨重灾难,可是我们仍然在第一时间就投入了抢险救灾工作,开始抗震救灾题材的作品创作和赈灾义演活动。据《四川群文讯报》报道,非灾区的广安、巴中、乐山、宜宾、泸州、攀枝花、内江、雅安、达州、遂宁等市、县文化馆也在第一时间主动、积极地投入了“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作品创作和赈灾义演活动。

为地震灾区奉献爱心,为抗震救灾加油,为抗震救灾英雄高歌,成了四川省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和任务。顷刻间,地震题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故事、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井喷而出,进入人民大众的视野之中。其间,诗歌成为创作龙头,媒体惊呼全国“人人皆诗”。各种“地震诗歌”创作会、广场诗歌朗诵会如雨后春笋,一本本滚烫的诗歌集潮水般涌向人们,传向四面八方。

四川省各级文化馆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编印了“5・12地震”文学作品专集或特刊。四川省文化馆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版了《抗震救灾诗歌、歌曲特刊》《5・12抗震救灾戏剧、曲艺创作作品专辑》,发送到全省、全国;“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德阳市文化馆也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版了一本厚厚的《抗震救灾文艺作品专集》;重灾区广元市各县、区文化馆在地震发生后,组织群众文艺创作者投入创作,出版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诗词作品特辑》等等……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9

汶川,2008年5月12日—2012年5月,四年时间,倏忽逝去。四年前,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难;四年间,岷江奔腾,巴山雄拔,蜀地涵翠;四年后,汶川重生,“三川”更新,巴蜀崛起。这里,每一张脸上写满笑意,每一寸土地吐露春意,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修通的城乡公路可以绕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达657万套(户),建设水平和发展基础远远超过灾前……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力量;奇迹的诞生,依赖人间大爱。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中国四川,汶川、北川、青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特大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80,000多人死亡、失踪,370,0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

与“2012”无关。但是,从2008年至今,全世界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四次骇人听闻的大灾难。除开中国汶川大地震,2009年1月12日,海地发生大地震,遇难人数20万左右;2010年2月27日,智利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海域9.0级地震,引发10米巨大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和核辐射,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时间100天、1000天的过去,海地地震的废墟还没有完全清除,首都太子港依然还是废墟一片,50多万人仍然无家可归,继续住在太子港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智利“从废墟、创伤和打击中,一个勇敢和慷慨的民族将重新崛起”的重建目标,还在政府和民众漫漫的努力过程之中。国力雄厚的日本,在灾难过去一年多后,部分灾民还在异地他乡避难,核辐射的阴影还如影随形,心理重建还遥遥无期……

于是,中国汶川的抗灾、救灾,重建、重生,就显得那么的鹤立鸡群,那么的气壮山河,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值得浓墨重彩写入人类的救灾史、发展史……

人间大爱击败人类大灾

一场吞噬近9万人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

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遭受重创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

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又需要多久?

2008-2012的汶川、北川、青川,的四川,的中国,给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特大地震突如其来,英雄的中国人民勇敢应对!震后不到半小时,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不到2小时,总理紧急飞赴灾区,靠前指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迅速组织,第一时间奋起自救,各路救援大军第一时间赶赴救灾一线搜救群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倍努力,抢救每一条生命”。从一座座废墟中救出8万多名群众,从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山村中转移出上百万名受灾群众。救出人数与死亡、失踪人数之比达到1∶1,创造了极高救生率和最低致残率。

震后1小时,四面八方就紧急向灾区派出了医疗队,在“黄金72小时”内实现了重灾县医疗救援的全覆盖,同时安全有序地向全国20个省市转送上万名伤员;震后迅速建立省、市(州)、县、乡、村五级联动卫生防疫机制,投入防疫人员1.6万多人,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这是人类灾难史上的一个奇迹!针对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滑坡等衍生危机,及时组织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排查、除险,对近2000座震损水库、700多处震损堤防和上百座堰塞湖险情进行紧急排险,确保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

地震发生后不到24小时,绵阳市已经在九州体育馆和南湖体育中心设立起临时救助中心。从吃喝拉撒到衣服被褥、从寻亲找友到手机充电、从医疗救助到心理辅导……数百名机关党员干部、志愿者千方百计为上万名受灾群众提供各种各样的救助与帮扶。

破解临时住所难题,发放帐篷126万顶,搭建活动板房70多万套,农村灾区群众的过渡安置不到3个月就提前完成;帮助灾区群众度过艰难期,对灾区700多万名受灾群众实行3个月临时生活救助;给特困群体重点帮扶,20多万名因地震灾害失地的灾区群众,数千名因灾造成的孤老、孤儿、孤残人员,数万个主要劳动力遇难或伤残的特困家庭等,都得到了适当安置和关怀;为保证灾民安全过冬,开展“暖冬”行动,为灾区群众送去棉被700多万床、棉衣裤640多万套、取暖用品80余万件。

在地震发生后仅仅3个月,四川省450余万户、1000多万名受灾群众就全面得到妥善安置,陆续从潮湿、闷热的帐篷和简易窝棚里,搬入遮风避雨的过渡安置房中。搬入“新家”的那一刻,很多人都动情落泪。

震后第一个寒冬,灾区各地相继实施了“暖冬计划”,多次向受灾群众发放棉衣、棉被、暖炉、毛毡、篾席、棕垫、彩条布等物品,帮助他们御寒过冬。在地震发生后第一个春节前,四川灾区永久性农房开工……

人间大爱铸就抗震精神

救援抢险是一个国家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漫长的灾后重建,则是对国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断考验。灾后重建,一个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个国家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倾注于此,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现于此,一种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印证于此。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次次从灾难中崛起,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相伴相生的,是灾区人民精神的成长和品格的再造,灾区不仅重建了一个物质家园,更是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

灾后重建呈现出的是一个政党对人民的信念、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想象,检验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增强了我们走“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与最需要他们的人民在一起。2008年12月27至29日总书记赴川视察,对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服务宏观经济大局作出重要指示。2009年3月5日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重建目标任务……

在重建家园中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熠熠闪光。“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受灾群众自建住房上的两条标语,喊出了灾区人民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重建家园的自信与豪情,是灾区以至整个四川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在重建家园中,灾区人们感受到了无疆大爱,得到了八方援助。2008年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明确要求东、中部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24个重灾县市3年。山东—北川,北京—什邡,江苏—绵竹,浙江—青川……它们过去相隔遥远,今天和今后将密不可分。

举国体制的成效在长达3年的重建过程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党中央国务院一声号召,19省市援建队伍迅速开往灾区,进行紧急有序的重建工作。正是这种万众一心的精神铸就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灾后重建有多难?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倒塌房屋778.91万间,损坏房屋2459万间,北川县城和汶川映秀甚至几乎夷为平地,也就是说这些地方基本上是完全重建。在灾区原本就供地矛盾突出、民族成分复杂、经济落后、地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

灾后重建有多苦?对口援建的工作人员最清楚。他们克服经济水平、气候、饮食、文化等巨大差异,来到灾区,在废墟上重新建设一个个全新的家园。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为了让孩子们早一天走进课堂;为了让民众早一天住进新房;为了让灾区能早一天正常运作,他们采用“白加黑”、“5+2”、“夜总会”等工作方法,用青春热血重建新家园。

这些艰辛困苦,在灾区人民幸福生活的鼓舞下,在重建者坚定的信念下,在举国体制的指引下,都被一一化为努力工作的无穷动力。广东对口援建汶川,投入资金82亿元;山东对口援建北川,投入资金121亿元;上海援建都江堰,投入资金398亿元……除了重建所需的巨额资金,这些中东部地区先进省份带来的更是先进的发展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同当地干部群众的合作中促进了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实现了理念的融合与民族的团结。广东援建的“广东-汶川工业园”,浙江援建青川的“飞地”工业园区,北京援建什邡的“京什产业合作园”,辽宁省援建绵阳安县的“华晨汽车工业园”等一批产业扶持项目的成立,更是将援建方和灾区的经济发展放在一起打造,成为互利互惠的“造血”,免除了灾区人民的后顾之忧。

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媒体迅速公开的报道,中国政府积极有效的应急措施,以及中国公众舍己为人、互相帮助的客观行为事实,“一省帮一县”的举国援建战略,塑造了中国自强不息、民主民生的政府形象,展现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优越性。

汶川地震中取得的救灾重建经验,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中,提高了国家整体的抵御风险能力、提高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中国的救灾重建模式和经验已经成为世界全人类无可挑剔、最值得借鉴的“范本”。

人间大爱支撑人间奇迹

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面对重建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难题”,我们穿越灾难、崛起危难,不仅创造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奇迹,而且实现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以物质重建、经济重振、文化重兴、社会重构,交出了令世界惊叹的“汶川答卷”,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绚丽篇章。

在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现在已难以看到灾害的痕迹,处处是新面貌、新景象,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是浴火之后的涅槃重生。

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在总书记亲自命名的永昌镇拔地而起,文化广场上的《新生》雕塑传递着坚韧和希望。震中映秀镇已建成抗震减灾建筑博物馆,安德鲁、贝聿铭、周福元、何镜堂、吴良镛等国内外建筑大师在这里留下了精彩之作。茶马古道上的汶川水磨镇如诗似梦,被誉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灾后新建的川西林盘、川北民居,与青山绿水和谐共邻。北川吉娜羌寨、茂县牟托村、绵竹年画村,凸显浓郁的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村庄新布局,村落新规划,民居新设计,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风貌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景象,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乡村发展之路。

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跨越发展。各类建筑不仅更加精彩,功能也更加完善。震后新建的3000多所学校、1300多座医院,设计科学、设施完善、设备现代,抗震标准一般都在8级以上。都江堰到映秀的高速公路震后一年建成通车,震后开工建设的成灌高铁已投入运营,成都到兰州、成都到贵阳、成都到昆明、成都到西安铁路和川藏铁路加快建设,“蜀道难”的历史正在改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在震后迅速崛起,搬迁重建的新东汽蓬勃发展,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灾区重建不仅实现了“原地起立”,而且实现了“发展起跳”。一位台湾同胞说,四川救灾和重建,是“打断胳膊颠倒勇”。当地的群众讲,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

生活,在重建中重燃希望。“地震宝宝”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迎向未来美好的生活。2860多名“再生育婴儿”平安降生,新的生命给失去孩子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地震造成的1400多名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生活也有了妥善安排,衣食无忧、快乐生活。一些在地震中破碎的家庭重组在一起,妻子有了丈夫,孩子有了妈妈,千百个重组的新家庭开始了新生活。

生活,在重建中选择坚强。“芭蕾女孩”李月,在轮椅上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站上了残奥会舞台。青川“标语人家”石光武,用独臂挑起新的生活。被地震夺去双腿和左臂的黄莉,创办了“心启程”心理援助电话热线,用真情鼓舞他人的信念和勇气。还有灾区许许多多普通人,他们的坚定、坚强、坚韧,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伟大和生活的意义。

生活,在重建中更加美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灾区群众有了新的就业机会,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走进淳朴好客的桃坪羌寨,与篝火相映的是羌族儿女的灿烂笑容;走进游人如织的绵竹九龙镇,和桃李齐放的是乡村旅游的红火场景;走进茶尖吐翠的邛崃南宝山,随炊烟升起的是异地安置群众的幸福生活。灾后重建,灾区群众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正逐步过上好日子。

凤凰涅槃,是更高质量的重生,是壮美生命的新旅。矗立在灾区的不仅是有形的建筑,更有无比的信心和力量。

穿越灾难,在创造中生活常青,未来生活也充满了希望,这正是我们所看到的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追求。这种乐观、自信和豁达,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更加珍惜现在、憧憬未来。

四年来,不屈的灾区人们创造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跳起摸高、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奇迹。如今,四川省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9%,概算投资8658亿元已完成投资99.5%。地震灾区实现了“家家有房住”,基本实现了“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

四川已经步入发展新起点谋求再生性跨越的阶段。

“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沧海桑田,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正在负重前行的人手里,日渐成为现实。2011年四川6个重灾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震前2007年的1.95倍、2.39倍、1.7倍和1.75倍,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全面超过灾前水平。“苦干二三年,跨越二十年”,在灾区已经成为现实。

人间大爱塑造国家形象

四年来,中国创造了战胜灾难、抢救生命的奇迹;创造了百日攻坚、应急安置的奇迹;创造了应急抢险、转危为安的奇迹;创造了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的奇迹;创造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跳起摸高、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奇迹。四年来的艰辛奋战,中国磨砺了震不倒、摧不折、压不跨的坚韧意志。

四年时间,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念在此得到深刻阐述。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寓意着灾后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4年来灾区大地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正是人民群众迸发出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

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施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人权”,这个国际政治中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字眼,在汶川震区还原了它的本意。它点点滴滴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经得起任何一部白皮书的挑剔。

把“民生为先”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准,在让灾区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执政信念中,发展凸现历史性进步。从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关怀“三孤”人员,到做好再生育服务、为失去孩子的家庭燃起希望;从崭新的城镇丰饶的乡村,到新辟的道路崛起的园区,巴山蜀水浓墨重彩书写民生情怀。穿行震区,面对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你会理解为什么会有“苦干两三年,跨越二十年”的“汶川巨变”。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无法抗拒和回避。但大灾大难之后,有没有留下精神遗产?有没有塑造出新的国家形象元素?汶川特大地震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形象元素是什么呢?

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出席抗震救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中国政府总结出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新中国历史上,这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进行形象描述。在随后的8月8日,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总书记认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又证明了中华民族开放自信、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

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关键就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尤其是通过消极力量的考验。因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灾难中前进的,对待灾难的态度、应对灾难的措施、重建灾区的战略,以及在灾难中体现的精神,是折射一个国家形象的最好手段。国际红十字发言人迈克尔说:“一个大国政府是否可以良好地、快速地解决其本国所发生的突发灾害事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针对这一点,中国政府是绝不缺乏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他们的确找到了一届好的中央政府机构。”正是汶川大地震的救灾重建,在国际社会上扭转了以往对中国政府形象的偏见,同时也塑造了中国政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府形象。不少西方人承认中国的社会制度在应对大灾和灾后重建方面比他们的国家更有效率,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验是独特的,他们的国家是学不来的。

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的辉煌告诉人们,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的胜利告诉世人,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不竭精神动力。

前进的道路是漫长的,回望四年来路,从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到科学发展,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程,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四川。

从重建奇迹再出发,我们收获着一种精神。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给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竖起了又一座精神丰碑。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10

随着一阵阵剧烈的摇晃,和着一声声巨大的轰鸣,城镇被夷为平地,生命被废墟掩埋,山体不断滑坡,山洪不断爆发,交通阻断,信息中断……汶川,顷刻间成了人间孤岛。它是多么凄凉,它是多么无助!

然而,瓦砾下演绎的不仅是死神对生命的吞噬,更是炎黄子孙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感人故事,更是生命对死神的坚强抗争。

15名航空伞兵于5月14日冒死跳下4999米,寻找到抗震的突破口;温加保总理身先士卒亲临地震现场指挥抗震工作;各地义务献血和捐款捐物的人员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许多志愿者也纷纷奔赴地震前沿尽力救援……

有一个在地震中幸免于难的人,在还不知道家人是否被救出、是否平安活着的情况下,毅然加入到抢险队伍中,在瓦砾中寻找生命;有一位局长,在得知家中八名亲人全部遇难,无一人幸免的情况下,擦干了伤痛的眼泪,去营救那些被瓦砾埋着的人们;还有一位老奶奶,在感觉到地面开始颤动时,奋不顾身,用力将自己的外孙推出窗外,外孙得救了,她却长眠于地下;一个孩子,在被瓦砾困了一百多个小时后,对救援人员说:“叔叔,你还是先救别人吧,我没有事。”

在突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显现出空前的凝聚力,舍己救人的精神足以感天地泣鬼神,废墟下一个个与死神抗争的生命也在诠释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5月16日下午,被埋在北川县城废墟下长达100小时的彭志军和另外3个人,在同一个地方被救出,创下了一个生命奇迹。彭志军向记者介绍说:在被埋的四天四夜中,他靠吃香烟粉、卫生纸和喝自己的尿液才得以活命。他说:“只要坚持,就能多一分钟的生存,就有被救出的希望。”

5月20日凌晨,地处汶川大地震震中的映秀镇映秀湾发电厂办公楼废墟中,发电厂职工马元江被上海消防总队救援人员成功救出。此时距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大地震发生,已近179个小时。

……

一个个坚强的生命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热爱生命的宣言,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坚强精神的最好注解!

灾难,摧毁了我们可爱的家园,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却压不倒我们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雄心。

灾难面前,中国人民是团结的,中国人民是坚强的,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在灾难面前,生命绽放出艳丽的花朵,生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13亿颗心,汇成爱的海洋 一点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变的微不足道。

就像当汶川同胞发生惨绝人寰的天灾时,那牵挂着他们的13亿兄弟姐妹的心。

面对天灾,让我们擦干泪水,挺住脊梁,伸出你的手,献出一份爱心为灾区人民汇出一片爱的海洋。

还记得5月12日2:28分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我们的亲人几乎家毁人亡,但也许这次天灾更好的向我们证明了:大地无情,人有情。我们13亿中华儿女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5月13日凌晨,在成都到都江堰的成灌高速路上出现了这样一感人的画面,上千辆出租车不约而同的打着应急灯,在成都与都江堰间来回穿梭,我们亲爱的的哥们都在尽心尽力的护送着每一位伤员,他们,没有人给他们一份酬劳;他们,没有人给他们下达一个命令,但是他们却都不约而同的来为伤员的生命护航,这时的他们本应在家陪着家人渡过一次次的余震,但因为那一颗心?d?d那一颗牵挂着伤员的心使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而来为伤员撑起一片蓝天。

看到这,我的心不禁为之震撼了,是的,的哥的行动感动了市民,就连副省长也不禁落泪了,让我们想一想,这一群的哥与伤员毫无关系,可是为何能让他们把拯救伤员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什么把13亿中华儿女的心联系在一起,那就是?d?d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