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1:17:23

汶川范文篇1

一、建立健全地震预警机制。地震预警机制包括地震监测网络系统和GPS观测定位系统。地震监测网络系统是把地震感应器与计算机相连,一旦地震发生,地震信息能尽快传递到地震研究中心。地震研究中心的专家可以马上精确地测算出震中、震级、烈度,然后通过无线电系统向所有会员发出预警警报。人们能够在感受到地震之前接到这个警报,烈度在3°以上地区的人们则被警告马上离开居所,紧急避难。GPS观测定位系统,GPS它的英文全名是“NavigationSatelliteTimingAndRanging/GlobalPositionSystem”,其意为“卫星测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缩写为NAVSTAR/GPS,简称GPS系统。该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地震灾害所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在地震的预警监测方面,美国、日本、墨西哥已走到世界的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下称防震减灾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就是遇到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时政府及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的速度和采取的有效措施。快速反应机制包括快速反应意识、快速反应制度、快速反应的网络系统以及应急预案。《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同时《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规定,本法所称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显然,汶川地震就属于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二)应急通信保障;(三)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的准备;(四)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五)灾害评估准备;(六)应急行动方案。汶川地震,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反应是迅速的。地震发生后,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总理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抢险救灾原则。“以人为本”是目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语,对于汶川地震来说,以人为本尤为重要。不顾一切抢救伤员,需要人;恢复通水、通电、通路等基本的生活需要,需要人;疫情的防治和遇难遗体的处理,需要人;灾后重建,需要人……

四、建立健全地震损失评估机制。地震损失评估机制,主要包括建筑物破坏性损失为主的直接损失评估、预期可得利益即间接损失的评估及社会整体损失的评估。汶川地震,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和数以万计的财产损失。评估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评估可以使政府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对下半年的工作做出适时正确的安排。

五、建立健全地震安全性评价机制。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在对具体建设工程场址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场环境、地震活动规律、现代地形变及应力场等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所需要采用的风险水平,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或设计所需要的一定概率水准下的地震动参数(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等)和相应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七条规定,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要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下列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一)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重大影响的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电站、通信枢纽、广播电视设施、医院、供水、供电、供气、供热设施等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水库大坝、堤防,贮油、贮气设施,输油、输气设施,贮存易燃易爆、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核供热、核能研究、核能利用及放射性物质贮存设施等建设工程;

(三)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且位于地震小区划范围内的,应当按照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地震小区划范围以外的,应当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灾区的恢复重建,特别是大中型基础工程建设需要对地质、地貌作出安全评价,尽量做到工程建设选址的科学性,从源头上做起,防患于未然。

汶川范文篇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三十年来未有之惊世浩劫,我们需要重建,重建心灵,重建家园。在考虑到一系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后,笔者提议规划建设一个小区,小区有绿化带、住宅区和纪念馆。希望以此来祭念这场灾难,更希望所有活着的人能肩负责任,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中文关键词

汶川地震房地产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祭念馆

英文摘要

Earthquakeofmagnitude8.0happenedinWenChuanonMay12,2008,hasshockedentireChina.Havenothadthattoshockworldgreatcalamity,ourrequiringthatreconstruction,reconstructionintelligent,rebuildself''''shomelandduringthepast30.Behindthinkingtoaseriesofnaturalfactorandsocialfactor,theauthorsuggestsaplantobuildahousingestate,housingestatehasthegreenbelt,residentialdistrictandmemorialhall.Hopecomestoholdamemorialceremonyforonthisaccountreadingthisdisaster,hopesthatallalivepeoplecantakeonresponsibilitymore,continuetogostraightaheadonthewayinthis.

英文关键词

WenChuanearthquakeRealestateNaturalfactorSocialfactorMemorialhall

引言

汶川地震以其惊人的破坏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于天于地于人心。当总理写下多难兴邦时,整个中国为之动容。面对世界,我们依然屹立。我们不能让这场灾难就这样随时间流逝而过去,悲痛也好,坚韧也罢,在这个时刻我们更需要用一种方式永远祭奠。祭奠死去的人们,我们幸存不是因为我们比他们强在什么地方,而是因为我们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改变这个国家的责任。那么,改变就从我们开始,从汶川开始。

正文

2008年5月12日,对中国来说,恐怕永远无法从历史里抹去,对中国人来说,恐怕也永远无法在记忆里淡忘。汶川地震,8.0级,三十年来未有之惊世浩劫,房屋在顷刻间倒塌,数万鲜活的生命从此沉默。举国悲恸,世界动容。然而,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在痛苦中,生活在继续,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更需要坚强的站起来,从阴影里走出去,人的心灵要重建,房屋也要重建,这便是我关注房地产在汶川重建的原因。

一、考虑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部。扼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交通要道,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南低北高,沿岷江河谷,呈东北西南向,河谷山岭相对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界于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海拔1326米。

2.水文

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四大支流,由西向东,分别在北部、东部、南部注入岷江。沿岷江及各大支流河谷、半山地带为全县主要经济活动区。

3.气候

汶川县气候南湿(漩口镇、映秀镇)北旱(威州镇、棉虒镇)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年均气温13.5摄氏度(北部)、14.1摄氏度(南部),无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小时,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由此可见,汶川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特征及复杂。地震摧毁了汶川的几乎全部建筑,但地基仍在,所以想要全部重新规划重建不太现实,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恢复建设。其气候条件良好,适宜农业发展,因此不必担心农业难以恢复生产从而无法保障人民生活。

(二)社会因素

1.国家政策

6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十六次会议,部署灾区恢复生产工作,讨论《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第一,抓好农业生产。第二,恢复工业生产。第三,加快基础设施恢复。第四,做好灾区商贸流通和服务业恢复工作。会议指出,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统筹兼顾,做到重建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地方为主,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的支持下实现灾后重建和发展目标。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在深入论证、科学规划的同时,尽可能加快工作进度。

2.风俗习惯

藏、羌族有一些风俗禁忌,需要特别主意,如: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3.灾民心理

经历了这样的灾难,心理的阴影必然久久挥之不去。国家已调遣大量心理干预人员,这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有些人不愿意相信现实,处在自我逃避中,有些人则变成“木头人”,目光呆滞,不发一语,有些人不停讲述地震过程,不断做恶梦,有些人时哭时笑,情绪无法自控。在重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灾民心理,既要正确对待此次灾难,又要不伤害他们的感情。不能一味安慰,让他们无法走出阴影,也不能逼迫他们马上接受现实。

由此,我想到了建设规划一个小区。小区俯视图如下所示。

绿色为绿地等绿化设施,黑色为住宅等建筑,红色为纪念馆,左侧为忘川馆,右侧为记川馆。

二、纪念馆设计

与其叫纪念馆,不如叫祭念馆,因为这场灾难准确的说并不能纪念,而只能祭念,祭和念。中国以右为敬,所以右侧为记川馆,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次灾难。左侧的忘川馆是希望大家从悲痛中站起来,勇往直前。

(一)记川馆

记川馆的平面图如下所示。白色为道路,黑色为整个展馆的其它部分,展馆中可以摆放此次地震的图片物品以及航拍震后映秀的模型等祭念物品。在5和1中间作为日期符号的白色部分可以立碑,上面不需要多写,只用刻上此次死亡、失踪的触目惊心的数字。

(二)忘川馆

忘川馆的平面图如下所示。白色为道路,黑色为整个展馆的其他部分。将道路设计成弯弯曲曲没有岔道的寓意为,前进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是我们从不折返,我们会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为了死去的人,活着的人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

三、结束语

记川,忘川,是我们心里的惦念,也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汶川地震后的房地产重建前景首先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以汶川的实际自然条件,如地形水文气候等为基础,其次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按要求办事,再次必须考虑到藏、羌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最后不能忘记的是灾民的心理。这样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配合协调,笔者对祭念小区的规划是一个愿望,对两个祭念馆的规划是一个希望。请记住无法稀释在数字里的生命,曾经的意志、希望和冲动,曾经的欢乐、哀伤和茫然,曾经的热切、冷静和生动。我们为生命的奇迹动容,也为奇迹的稀缺叹惋。我们注目奇迹诞生的瞬间,更凝望瞬间之后的漫长。

传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个地方流淌着两支川流,左边的叫忘川,右边的叫记川,这两支川流总是潺潺流动,无论旱洪,隔岸相邻,一如往昔。喝了忘川水会忘记前世今生,喝了记川水则记起一切。让我们忘记,让我们铭记……

参考文献

1.《人物周刊》总期第121期

2.e56民族网--民族概况

汶川范文篇3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三十年来未有之惊世浩劫,我们需要重建,重建心灵,重建家园。在考虑到一系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后,笔者提议规划建设一个小区,小区有绿化带、住宅区和纪念馆。希望以此来祭念这场灾难,更希望所有活着的人能肩负责任,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关键词

汶川地震房地产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祭念馆

引言

汶川地震以其惊人的破坏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于天于地于人心。当总理写下多难兴邦时,整个中国为之动容。面对世界,我们依然屹立。我们不能让这场灾难就这样随时间流逝而过去,悲痛也好,坚韧也罢,在这个时刻我们更需要用一种方式永远祭奠。祭奠死去的人们,我们幸存不是因为我们比他们强在什么地方,而是因为我们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改变这个国家的责任。那么,改变就从我们开始,从汶川开始。

正文

2008年5月12日,对中国来说,恐怕永远无法从历史里抹去,对中国人来说,恐怕也永远无法在记忆里淡忘。汶川地震,8.0级,三十年来未有之惊世浩劫,房屋在顷刻间倒塌,数万鲜活的生命从此沉默。举国悲恸,世界动容。然而,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在痛苦中,生活在继续,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更需要坚强的站起来,从阴影里走出去,人的心灵要重建,房屋也要重建,这便是我关注房地产在汶川重建的原因。

一、考虑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部。扼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交通要道,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南低北高,沿岷江河谷,呈东北西南向,河谷山岭相对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界于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海拔1326米。

2.水文

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四大支流,由西向东,分别在北部、东部、南部注入岷江。沿岷江及各大支流河谷、半山地带为全县主要经济活动区。

3.气候

汶川县气候南湿(漩口镇、映秀镇)北旱(威州镇、棉虒镇)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年均气温13.5摄氏度(北部)、14.1摄氏度(南部),无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小时,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由此可见,汶川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特征及复杂。地震摧毁了汶川的几乎全部建筑,但地基仍在,所以想要全部重新规划重建不太现实,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恢复建设。其气候条件良好,适宜农业发展,因此不必担心农业难以恢复生产从而无法保障人民生活。

(二)社会因素

1.国家政策

6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十六次会议,部署灾区恢复生产工作,讨论《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第一,抓好农业生产。第二,恢复工业生产。第三,加快基础设施恢复。第四,做好灾区商贸流通和服务业恢复工作。会议指出,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统筹兼顾,做到重建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地方为主,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的支持下实现灾后重建和发展目标。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在深入论证、科学规划的同时,尽可能加快工作进度。

2.风俗习惯

藏、羌族有一些风俗禁忌,需要特别主意,如: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3.灾民心理

经历了这样的灾难,心理的阴影必然久久挥之不去。国家已调遣大量心理干预人员,这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有些人不愿意相信现实,处在自我逃避中,有些人则变成“木头人”,目光呆滞,不发一语,有些人不停讲述地震过程,不断做恶梦,有些人时哭时笑,情绪无法自控。在重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灾民心理,既要正确对待此次灾难,又要不伤害他们的感情。不能一味安慰,让他们无法走出阴影,也不能逼迫他们马上接受现实。

由此,我想到了建设规划一个小区。小区俯视图如下所示。

绿色为绿地等绿化设施,黑色为住宅等建筑,红色为纪念馆,左侧为忘川馆,右侧为记川馆。

二、纪念馆设计

与其叫纪念馆,不如叫祭念馆,因为这场灾难准确的说并不能纪念,而只能祭念,祭和念。中国以右为敬,所以右侧为记川馆,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次灾难。左侧的忘川馆是希望大家从悲痛中站起来,勇往直前。

(一)记川馆

记川馆的平面图如下所示。白色为道路,黑色为整个展馆的其它部分,展馆中可以摆放此次地震的图片物品以及航拍震后映秀的模型等祭念物品。在5和1中间作为日期符号的白色部分可以立碑,上面不需要多写,只用刻上此次死亡、失踪的触目惊心的数字。

(二)忘川馆

忘川馆的平面图如下所示。白色为道路,黑色为整个展馆的其他部分。将道路设计成弯弯曲曲没有岔道的寓意为,前进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是我们从不折返,我们会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为了死去的人,活着的人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

三、结束语

记川,忘川,是我们心里的惦念,也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汶川地震后的房地产重建前景首先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以汶川的实际自然条件,如地形水文气候等为基础,其次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按要求办事,再次必须考虑到藏、羌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最后不能忘记的是灾民的心理。这样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配合协调,笔者对祭念小区的规划是一个愿望,对两个祭念馆的规划是一个希望。请记住无法稀释在数字里的生命,曾经的意志、希望和冲动,曾经的欢乐、哀伤和茫然,曾经的热切、冷静和生动。我们为生命的奇迹动容,也为奇迹的稀缺叹惋。我们注目奇迹诞生的瞬间,更凝望瞬间之后的漫长。

传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个地方流淌着两支川流,左边的叫忘川,右边的叫记川,这两支川流总是潺潺流动,无论旱洪,隔岸相邻,一如往昔。喝了忘川水会忘记前世今生,喝了记川水则记起一切。让我们忘记,让我们铭记……

参考文献

1.《人物周刊》总期第121期

2.e56民族网--民族概况

汶川范文篇4

大家好!

5月12日14时28分,是我们汶川人刻骨铭心的时刻。就在这个时刻,山崩地裂,房倒屋塌。

当时,我和刘跃平等三个同事正在派出所一楼值班室值班,我们快速冲出大楼,侥幸生还。

跑到大街上,我回头一看,派出所所在的四层居民楼正在跨塌,整个楼体全部下陷,就剩下一个楼顶。而我的妻子正在这栋楼里。

灾难,突然降临。正在我愣愣地望着坍塌大楼的时候,刘跃平他们跑到我的面前。看到他们,我马上醒过神来:快,快去救人!

我们迅速地进行分工,一个原地抢救,一个去学校,我去幼儿园。那里,100多个孩子。

映秀幼儿园离派出所很近,我儿子也在这个幼儿园。

从派出所到幼儿园的路,满地都是砖头和瓦砾,两边的房屋在强烈地余震中还在不断倒塌,浓浓的灰尘把白天变成了黑夜,挡住了每个人的视线,几乎什么都看不见,我凭着记忆摸索着向幼儿园跑去。

幼儿园教室已经变成废墟。废墟下到处是小孩子的哭声和喊叫声,还有一幢没有倒塌的危楼摇摇晃晃,随时可能倒塌,100余名小孩的命悬一线,有几个孩子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得忘记哭叫,呆呆地站在危楼下。我一个箭步跑上去,抱起两个小孩边跑边喊,“快跑!危险!”把两个孩子送到空地上。接着,我又冲到废墟前,用双手拼命地刨开瓦砾,从废墟中抢救被压住的孩子,这时候,我已经忘记了我的儿子,只是看到一个孩子马上救一个孩子,只想着快些、再快些,能多救一个算一个。

“警察叔叔”废墟中传出一个小孩的声音,我一看,只见距离我10多米远废墟的夹缝中,伸出一只小手。我连滚带爬地冲过去,这时,一根一寸多长的铁钉刺破鞋底深深扎进脚心,钻心的疼痛,我拔出铁钉,扑到小孩的跟前。小孩被卡在一根木梁和墙壁之间的缝隙里。圆圆的头上脸上全是灰尘,一双慌恐大眼睛正看着我。“孩子!别怕!叔叔来救你!”我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开始清除障碍物。可是,木梁太重了,怎么也挪不动,我急忙大喊,“快,这里还有个孩子,快来帮忙!”

几个刚赶到学校的孩子家长马上跑过来,大家一起撑起木梁,我抓住孩子的肩膀,从比篮球大一点的夹缝中拽了出小孩。小孩没有哭,只是用双手使劲抱着我的脖子,他全身都在发抖,我一边抱着他往空地上跑,一边安慰他说:“不怕,不怕,你是个好娃娃”。

就这样,我们一次又一次冲进废墟,使劲全身力气解救每一个孩子,我也想更快一些找到我的儿子。

我拼命地用手刨着,四周残存的建筑在不断的余震下摇晃。忽然,“爸爸”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我急忙转身,看见了满身尘土的儿子,我一把抱住他,“儿子还活着!”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余震不断,我害怕孩子在混乱中再发生危险,再找不到他,就在他的小背心上写下:“罗晟,妈妈——李曼,爸爸—吴新江”。然后,把儿子交给阿姨,就又救其他的孩子了。

我不能停下,也不敢停下。因为,还有许多孩子被压在里面。

这时,家长们陆续赶到,我迅速把孩子家长组织起来,大家一起,在废墟中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

人们共同努力,把映秀镇幼儿园所有活着的90余名小孩全部救出。

孩子们得救了,我心里稍感安慰。可废墟中还不断传出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容不得我多想,又一次冲向了和幼儿园相邻的废墟中,抢救被压在瓦砾下的群众。我们没有任何工具,只有用双手一块砖、一片瓦地搬,手指磨破了,血流不止,但听到废墟下不停的呼救声,我们不能停下了,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人命关天。我们硬是从死神手中抢回了11个人的生命!

天色渐渐黑了,开始下起小雨。看着露天里的受灾群众,我带领派出所民警3名民警,把一千多名群众转移到一个篮球场。又组织人挖出塑料薄膜、彩条布,为受灾群众搭建遮雨蓬。当球场中的最后一名群众挤进到了遮雨蓬中时,已经到了5月13日的凌晨2点。细心的同事不知什么时候把我的儿子从老师那里接了来,4岁的儿子一见到我,就哭着嚷着要妈妈。我抱着儿子,泪水夺眶而出。

没有电,没有灯,余震不断,又下着大雨。施救工作无法进行,我头一次感到,自己是多么无能,明知道妻子被压在楼里,却无法把她救出来。我发疯地向派出所的方向跑,可是同志们却死死地拉住我:太危险了,如果你再遭难,孩子怎么办?我强忍悲痛,躲进雨棚。

儿子哭累了,靠着我的肩膀睡着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只听见不断有房屋垮塌的声音。

凌晨5点,天色微亮,我把儿子交到朋友手里,正要往派出所跑的时候,新的命令又来了,我又就带着同事组织新一轮的搜救。

瓦砾中还在传出呼救声。我们找来木棒、钢筋绑成简易担架,把从废墟中刨出来的伤员,一个个地抬到安全地方,交给医务人员抢救。每次经过派出所,我都忍不住看一眼,我的妻子到底怎么样了?但是为了多救一名群众,多抬一个伤员,多给受给困群众送去希望,我不能停下来。我在心里对妻子李曼说:“李曼,你一定坚持住啊!等我救完群众马上就来救你。”

10个,100个,200个,2000多个受灾群众被陆续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直到13号下午5点多钟,我才跑到派出所的废墟中寻找妻子。我使劲地喊,使劲地叫,可是,却没有任何回音。我在瓦砾中,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找不到家,找不到我的妻子,只有在那里拼命地刨,拼命地挖。

地震,震断了映秀镇的所有道路,通讯全部中断,成了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人们都在惊慌和恐惧中。食品告急!饮用水告急!必须尽快把有限的食品和饮用水统一管理起来。我找到了几个超市和小买部的主人,组织人员挖出了一些食品和饮用水,一一地分给大家。

5月14日,山东淄博武警消防官兵开始挖掘派出所的废墟,经过2天的艰苦搜寻,终于在5月16日上午从废墟中挖出了我爱人的遗体,她就这样永远的离开我。

就在我妻子的遗体被挖出来的时候,我又接到命令,往直升机上运送伤员!一面是与自己恩爱如山、等待我送她最后一程的妻子,一面是需要治疗、等待活命的伤员,我只能抛下妻子,去救人,去救更多的人。

我回头看了看躺在地上的妻子,就又出发了。后来,我妻子被解放军战士抬到统一掩埋地点掩埋。等我把最后一批伤员抬上飞机,才跑到埋葬她的地方。

在一大片埋葬遗体的地方,我不知道我的妻子被埋在哪里?我只能面对着眼前的一堆堆黄土,默默地站立。

我慢慢捧起了一把黄土,轻轻地撒在地上,悲痛万分,泪如泉涌。我对地下的妻子说:曼,我来看你了,我知道我来晚了。我想你一定会原谅我,在这样的大灾面前,我不能不这样做啊。我在结婚的时候就跟你说,我要守护你一辈子、保护你一辈子,让你幸福一辈子,可是,我却没有保护好你,我不是一个好丈夫。曼,我一定照顾好咱们的孩子,我一定照顾好咱们的父母。你就放心地走吧,你永远是我最爱的人、最亲的人。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的脑海里全是妻子的模样。我只能用拼命地工作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用救助更多的人来告慰失去的亲人。

其实,在这这场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何止是我一个!我们汶川县公安局就有15名民警失去了亲人,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停下救援的脚步。藏族民警任纯福父母双双遇难,却强忍悲痛救出了40多名学生,副局长胡勇,爱人遇难却仍然在抗震一线指挥战斗,有的民警为抢救伤员冒死进入震中,有的民警为给指挥部传去消息,毅然踏上“死亡之路”。

汶川范文篇5

启示一:必须尽快完善应急救援机制

从宁夏的实际情况看,影响最大的灾害,一是地震,二是干旱,而地震潜在灾害威胁更大。这次汶川地震后,山体移位,道路受阻,通信中断,汶川、茂县成为孤岛。这时强有力的组织指挥、各尽其责的协同配合、快捷有效的信息沟通,成为有效实施应急救助的重中之重。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山大沟深的地理特征和汶川相似,若发生类似情况,紧急救助必将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从我们的应急准备看,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没有一个现代装备的指挥中心,应急通信、指挥手段落后;灾情的采集和评估难以及时有效,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水平偏低;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不完善,应急准备不充分,掌握运用不熟练,基层专兼职的灾情报送人员不明确等。为此,必须尽快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宁夏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这是抗灾救灾工作的关键。结合实施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我们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自治区财政投入,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建设连接市、县(区)的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设置三维灾情监测系统;建设卫星灾害应急移动现场指挥系统以及救灾车辆、物资供应运输车辆卫星双向导航定位监控及联络系统,特别是应在县级以上政府装备卫星应急电话,以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二是建立责任明确、分工负责、相互沟通、协同配合的抗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灾害应急救助是一项囊括抢救生命、治疗伤员、紧急转移、生活保障、物资供应等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诸多部门各尽其责、协同配合、共同动作来完成。有了这个综合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切实做到责任落实、人员落实、物资落实、联系畅通,就能确保紧急救助和紧急援助时联系得上、调得动、协同好、速度快。三是建立信息共享和灾情会商制度。灾害发生后,信息对救助决策十分重要。各成员单位之间没有确定的联系模式和联系人,对灾害统计口径与内容不一致,不能在第一时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就不能适应应急救助的需要。为此,应尽快完善自治区、市、县三级灾情上报系统,健全灾情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和灾害信息共享及平台,增添完善报送信息的通讯设备,使包括乡镇民政助理、村委会的各级,在突遇灾害后都能及时报送灾害信息。同时,应加强对灾害信息的会商、分析、处理和应用。

启示二:必须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系统

这次汶川地震受灾人口多,需紧急救助和紧急转移安置的人员多,所需各类救援物资数量特别大。要做到及时有效地救助,就必须在平时储备足够的各类物资。但从自治区的情况看,物资储备比较薄弱,保障严重不足。一是仓储设施差,全区物资储备库存在仓储面积小、辐射能力弱、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少等问题,自治区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仅3000平方米,县级民政救灾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二是储备物资少,品种单一,难以满足较大灾害应急救助需要;三是物资更新、轮换、损耗及财政补偿机制不健全;四是系统的应急物资市场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体系尚未建立。

为此,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建立系统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系统,由单一采购向统筹救灾物资的生产、采购、仓储和调运转变;由单一储备救灾物资向储备救灾物资与应急生产能力相结合转变。二是从灾害应急搜救、紧急转移安置、物资调运和能够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出发,分部门分类别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水利、交通、建设、卫生、通信、电力等部门筹集和储备抢险救援物资,民政、商务、粮食、供销等部门负责筹集和储备生活救助物资,及时组织调运灾民所需的各种生活用品。三是加大储备库建设力度。应在现有的自治区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的基础上再建一个7000平方米的储备库;在灾情频发、交通不便的固原市扩建现有的物资储备库,使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在山区的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原、同心、盐池8个县(区)和川区的平罗县及盐池的惠安堡镇建设50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库,辐射周边县(区)乡(镇);同时,在发生大雪、地震、山体滑坡造成道路堵塞、通信中断、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有效地实施自救。另外,根据年初冰雪灾害和这次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实践,要增加储备救灾物资的种类,如蜡烛、手电筒、收音机、防雨布、铁锹等,使全区储备救灾物资的种类增加到20种以上,所储备的物资与自治区多种灾害救助需要相配套。四是及时更新灾民所需的生活物资,如方便面、饮用水等,不宜在物资储备库存放的,可与商家签订储备协议,由商家代为储备,一旦需要及时提供。五是对应急搜救所需设备应提前做好登记工作,如铲车、挖掘机、吊车等在这次地震搜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设备。这就要求在制订紧急救灾预案时,县、乡两级要登记属地所有的救灾设备,做到有备无患。

启示三:必须立足防灾减灾,大力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工程

汶川范文篇6

“我们终于看见直升机了”

在抢救室里,记者见到了从汶川映秀镇送来的伤者于卉,当时,她正在户外,“最多两秒种,我就被埋了。

当时我以为自己死了,我掐了掐脸,还有点感觉,我睁开眼,发现前面有很多石碴,我挣扎着往前爬,一边爬,一边刨开周围的东西,大约10分钟后,我爬出去了,但也没有力气了。过了一会,我觉得有人在拉我。啊!我有救了,不过,我已经没力气睁眼了。”

就读于映秀镇旋口中学的17岁学生姜东梅说,地震时,她脑海里一片空白,眼前一黑就被埋进土里,她凭借自己顽强的求生意识慢慢爬出了土堆。“我爬出来之后,看见不远处有几个同学还被埋着,但我确实没有力气再去帮他们了,我倒在了地上。”她是被一个没有受伤的同学背出来的,之后,他们在没有受伤的老师组织下,跑到了附近的山上。

姜东梅说,他们这两天都在山上躲着,“健康的人就回到镇上去挖土堆里被掩埋的食物和饮水,老师和同学照顾完伤员后,不停地跑回去从废墟里救同学。昨天中午,我们听到天上‘嗡、嗡、嗡’的声音,我们终于看见直升机了……”

“不怕,你已经得救了!”

14日,救援人员在映秀镇抢救一名中学生,旁边是她焦急的母亲。

急诊室外,守候着不少焦急的市民,只要看到任何一个从灾区送来的伤者,都会立刻扑过去询问,“你们是哪里来的?是不是汶川出来的,那边情况怎么样了?”这些市民的家人都住在汶川,从地震那天起,他们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你们知不知道映秀电厂的情况?我爸爸李世田12日还在那儿上班!”在成都工作的李薇和妈妈一起,在医院急诊室问了很多来自汶川的伤员,但都没有人认识李世田。有一个伤者告诉了他们一个不好的消息,映秀的电厂好像已经被夷为平地了。“我哥哥也在映秀电厂!”现场一位叫刘占川的女士找到李薇,原来,她哥哥刘占峰和李薇的父亲是同事。三人哭成一团,哽咽中,她们互留电话,约定有消息一定互通。

被送往华西医院的伤者中有一位怀孕5个多月的孕妇,早已守候在急救大厅门口的医护人员跑步推来轮椅,拍拍她的肩,关切地说,“不怕,你已经得救了!”孕妇泪流满面,摸着隆起的肚子,眼里满是祈求,“医生,肚里的孩子已经不动了,救救我们。”简短安慰过后,医护人员跑步把她送往妇产科检查。

深爱的人死去,他们还在刨

“老公,我们母女平安,你在哪儿啊!”同样从汶川映秀被解救的金晓娟,十分担心丈夫段勇的安危。事发时,段勇还在成都,想到妻女还在卧龙,段勇曾对成都的朋友说,“就是走路,也要走到汶川救他们。”

说起获救的一刻,金晓娟很是感动,“当时我们和另外几个女的被埋了,是她们的丈夫救我和女儿出来的,但是她们的妻子已经死了。”金晓娟哽咽着说,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深爱的人已经死去,但他们一边大声哭喊,一边继续用满是鲜血的手刨开废墟,救出了更多的人。据介绍,截至昨晚7时,昨日接收到来自震中的伤员已达100人。

女医生哭喊着要返回救人

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明红梅双脚发软,泪水不停地从她红肿的双眼滚落,这个年轻女孩是卧龙镇的医生,也是第一个将卧龙的消息带出来的人。14日晚8:00,到达华西医院的病人刚刚安全,明红梅哭喊着要找领导,“里面还有37个重伤员,还在下雨,泥石流还没停止!”

汶川范文篇7

大喜和大悲为何总要如此巧合地纠结在一起:奥运前,我们痛哉汶川;世博前,我们泪望玉树。

不是迷信什么,只是觉得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着:生活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但生活从来也不会完全尽如人意。欣喜往往是预料之中的,而灾难和悲伤却总是突然来袭。

玉树,和两年前的汶川一样,一个原本并不为人所熟悉的地方猛地闯进了所有中国人的视线,然后,聚集起所有的目光和悲伤。这是我们最不愿意接受的现实,可必须面对。又因汶川在前,所以这一次,悲伤依然,但已经不那么慌张。

悲剧总会陆续上演,但没有一次悲剧是对上一次的重复。所以,玉树的救援依然面临着困难,4000米的高海拔,冷如寒冬的气温,脆弱的交通,语言的障碍,还有原本就存在的贫困。但毕竟是在汶川之后,我们依然看到了这一次生命大救援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进步。何为重?何为轻?何为缓?何为急?救援工作的展开多了份理性和从容。比如,当地政府暂时让一腔热血的志愿停下脚步,因为,有限的交通“生命通道”要为救援者和最需要的救援物资而开。

倒不是急着为救援叫好。如果灾难都不足以让人警醒并成长,那就不是进步而是退化了。更何况,面对所有有希望继续延续的生命,我们真的希望救援工作能不断地让我们叫出好来,尽管这样的事更应发生在地震救援完成之后。

眼下,拯救生命,是当务之急。也正如总理的指示所说,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生命无价。

有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想做些什么,但这中间的不少人可能最后又什么都没做,只是在心头默默地为玉树祈愿。其实这已经挺让人温暖的,却又总让人觉得还不够。

有关方面呼吁说灾区急需棉被和棉衣等物资。我相信有很多人有这方面的物资并且也愿意捐出来,但却因为不知道往那儿捐,或是知道却因为觉得麻烦,还或者是实在腾不出时间来送过去。因此,对于有关部门来说,不能只是给出几个捐款账号就可以的。是否能把捐赠点摆到街头巷边,是否能组织街道居委会等基层部门和志愿者弄几个热线电话,然后根据捐赠情况能分区域分时段去收取。这对于志愿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说一腔热血冲到最前线才叫志愿者。志愿精神原本就是一种义务奉献的精神,更多的是,这种服务往往是在幕后默默完成的。

而这样的一些有规划、合理安排的捐赠和志愿服务是否应该在经历了汶川之痛后就应该形成一种机制了呢?至少不应该是每当一次新的灾难来袭时,我们在展开救援等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总在懊丧:我们为什么没有准备得更好,而我们原本可以做到。

玉树遭受重创的时候,其实离汶川之殇两周年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多想想汶川。不是为了去增添感伤,而是通过回望来发现我们哪些方面的工作可以准备得更好,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我们的心理救援可否准备好了,因为在度过生命救援的“黄金24小时”后,心理救援对遭受身心重创的人们来说也同样重要。再比如后期安置工作是否能更早地进行准备,样板房和各种生活用品是否都能尽可能地提前到位?

汶川之伤尚未愈合,玉树又添新的创痛。每逢天灾骤降,人心的热度顿时升温。大灾有大爱,爱心暖人心,这真的是我们这个民族非常可爱的地方。每每这个时候,因灾难而生的悲痛和因爱心而生的感动相互交织,一起揪着人的心。也每每在这个时候,我总在想,是否灾难能少一点,而爱心和温暖却常在。比如能少一些王家岭的悲剧,多一些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弱势群体的关注。

汶川范文篇8

[摘要]:

在汶川地震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以及新闻的开放管理政策产生了壮观的传播效用,由此,中国新闻公开性的转向亦成为可能。近年来,中国在实施信息公开公共政策方面,走过的是曲折而不确定的历程;个案的经验表明:信息公开不仅仅是思想解放,更关系到社会稳定。汶川地震中最可宝贵的传播学遗产,是关于新闻传播的异乎寻常的开放政策,它超出了形式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而具有了政治文明的本质和里程碑式的意义。与以上主旨相关,论文亦总结了信息公开的“汶川经验”,并尝试提出了关于社会稳定的传播模式假说。

Abstract:DuringtheeventofWenchuanearthquake,theopenpolicyofgovernmentalinformationandjournalisticmanagementhasproducedgrandcommunicationeffect.Therefore,thedirectionchangingoftheopennessofjournalisminChinahasbecomepossible.Theseyears,Chinahascomethroughadeviousandindefinitewayinthecourseoffreedomofinformationinpublicpolicy;andthecaseexperiencehasshownthatfreedomofinformationwasnotonlyEmancipationofthemind,butalsorelatedtoastablesociety.ThemostpreciouscommunicationlegacyinWenchuanearthquakeistheintriguinglyunusualopenpolicyinjournalisticcommunication,whichhasbeenbeyondthefreedomofgovernmentalinformationinname,butprocessingtheessenceofpoliticalcivilizationandmeaningofamilestone.Connectedtothesubjectabove,thisstudyhasconcludedtheWenchuanExperienceaboutfreedomofinformation,andtriedtoproposeahypothesisofcommunicationmodeaboutsocialsteadiness.

Keywords:Wenchuanearthquake;freedomofinformation;opennessofjournalism

作为人类生活中一场罕见的灾难,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巨大伤害,但同时也必然会带来对灾难的反思,及学术思想的遗产——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都可以从中寻求到宝贵的启迪。新闻传播,也不例外。

震灾所留下的最重要的传播学遗产,当属信息公开所引发的政治、社会、文化影响。

一、公开带来了什么

信息公开是一个悠久的、全球性的话题。在新闻学、法学的知识谱系中,信息公开已是公理和法则,但是在中国并非一直如此。在这一点上,我们曾有过太多教训——比如SARS期间,因为对信息正当传播的禁令,导致了天灾转化为人祸,甚至酿成社会危机和国家形象危机。学人和常人自然可以看到这一点:信息不公开,其弊猛于灾害。在SARS危机的第一周,我本人亦提出过“流言止于公开”的口号。[1]不过某些不甚贤明的管理部门一向是后知后觉,直到一个多月后,才确立了SARS危机的信息公开制度。那时,大乱已经形成;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当时的卫生部亦因隐瞒疫情成为千夫所指。幸而,在后来的松花江污染、禽流感之类事件中,政府开始逐渐汲取教训,尝试顺应信息公开的科学法则,较之以往也更能遏制流言与动乱。

这次的汶川地震报道,央视、四川台以及其他一些中国主流媒体的直播、特写,成为震后全国人民获取准确信息的最好渠道。国人因此感受到了信息公开透明的伟力,与此同时,信息公开也推动了抗震救灾的开展,也减少了谣言的滋生。这一切,自然都可喜可贺。

在信息公开方面,这次的救灾报道算不得是历史的第一次,因为之前毕竟有SARS之类的先例可循了;如果探寻其特殊价值,那是在主动性上——与SARS不同,此次的新闻报道与信息公开,不是因为遭受重大挫折而被迫施行的。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其间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此次信息的公开也并非发生在第一时间。地震发生之后,有人做了搜索,只有凤凰台在播《中国四川发生大地震》的时事连线;大陆的电视台,竟然没有一家播报地震的新闻;上网查询,连国外的网络上都了这个消息,而我们自己的官方网络上仍然没有信息。在那个第一时间,我们的新闻媒体延续了审查与自我审查的好习惯:遇到灾难,都是要有上级批示之后才能报道。这里,我是要说明:信息公开的法则在中国,即使在传媒的管理者那里,也远远没有深入人心。好在,在不长时间的迟钝和迟疑之后,终于管理层和媒体顺应了民意,新闻报道勇敢地冲破了禁区。接下来就是全世界都难以忘怀的新闻场面:几乎我们知道的所有媒体都向灾区派出了记者,几乎所有重要的灾区场景都被报道。

于是后来,媒体的正面作用,使得宣传管理部门完全认同了这种思想解放。其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那就是,全国人民都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热诚,目睹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爱民情怀,也因此得以奉献出浩荡的赈灾博爱;那就是,在信息公开之下,如此大灾,却没有流言盛行,自然,也没有任何政治想象中的动乱。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信息公开不仅仅是思想解放,从根本上说,更是社会稳定。在SRAS期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流言的形成曾经造成了多大的恐慌,给政府形象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信息公开,并不是为了添乱,而是为了帮忙;不是为了妨碍和限制政权,而是促进政权的科学运转;不是授权于他者,而是真诚地服务于大众、取信于民。汶川地震,由于有了充分的信息公开,政府能够高效完成自己的职责,取得来自全社会和国际社会的救援;由于有了充分的信息公开,人们保持了对政府的高度信任。

二、在公开性走向的相反处

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从去年4月出台,到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在长达一年的实施准备期中,各级政府加紧行动,信息公开的步伐越来越大。不过,在中国的国情下,信息公开仍然是一个艰难的事业。条例的正式实施,不过是一个漫长征途的起跑线。譬如,某些部门在援引《条例》解释自己信息公开的不充分时,常用很多限定词——例如,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范围”、“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公开信息。于是,连如何理解信息公开的条件都成了难解的学术问题,草根大众又何能享受到法令的阳光普照?

当然,我们可以特意去寻找乐观的一面,譬如在今年春节前雪灾事件中,公安、交通等部门及时启动“抗击雨雪灾害信息协调机制”,每天召开新闻会介绍最新道路交通情况,广东省等一些地方的应急办利用气象短信平台,发送了几千万条交通提示短信。这些举措,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有益实践。

我们也可以特意在乐观表现中去寻找不乐观的一面,譬如在汶川地震之初,中国新闻的迟钝和迟疑;汶川地震之前,当地地震管理部门对地震预警信息公开的不力;汶川地震之后,部分地区的新闻管制曾经对地震事件中的所谓“负面新闻”过滤甚严,诸如此类。

尽管该事件中一切新闻传播的不足都在后来的进程中得到了匡正,并且最终呈现了中国传播史上的最重要的悲喜剧,但是,若非自然灾害如此猛恶,我们的灵魂受到如此惊悚,谁又能说,传媒信息公开的卓越表现就是必然的结果?

关于这一点,我们来观察一个发生在震灾前仅仅一个多月的案例:阜阳病毒事件。2008年3月上旬开始,阜阳市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者,少数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3月27日,第一例患儿死亡;3月29日,阜阳市人民医院将情况上报阜阳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3月31日,阜阳市卫生局上报安徽省卫生厅。4月15日,安徽省卫生厅向卫生部求援。直到此时,当地政府才在本地媒体上公开了关于此病的简短含混的信息。到16日时,阜阳已有10例同类患儿死亡事件发生,全城陷入了恐慌和混乱,而此时,仍然缺乏可靠的官方消息。于是,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关于“怪病”夺取儿童生命的传言,在阜阳乃至全国大量传播,死亡人数也有了各种不同的恐怖说法。“百度贴吧”里出现了“阜阳儿童突然死亡那么多为什么不公布?”的帖子。有人称这种病是“小儿非典”,有人称是“人禽流感”,还有人说是“口蹄疫”,也有人说是“手足口病”等等,不一而足。家长们不敢带着孩子上街。有的家长开始把孩子疏散到了外地。与此同时,板蓝根、巴士消毒液等相关的药品都涨价了。

面对“谣言”,当地政府的信息公开表现的如何呢?当地的日报、晚报、电台以及电视台4月15日发出《市医院儿科专家就出现呼吸道疾病问题答记者问》和《有关人士就近期阜城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较重患儿问题答记者问》。两份“答记者问”,目的是对社会上传言进行“辟谣”。第二份“答记者问”称,最近有“几例”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儿已死亡。但与前几年比较,发病水平并没增高。官方表示,“经疾控中心专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这几例病没有相互传染联系,至今未发现类似症状的患者,据调查,与过去3年此类疾病全市的发病、死亡水平相比,没有特殊性”。这里,官方回应的是“呼吸道疾病”,通篇不提手足口病,但同时大量出现在幼儿园门口的官方宣传单,内容却是“怎样预防手足口病”。这种混乱和模糊的“信息披露”,似乎是怕引起百姓不必要的恐慌,但是事实上,却引起了更大的社会紊乱和更多的谣传,更重要的是,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在距离今天不太遥远的非典之后,卫生部已经专门了《关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方案》;而阜阳病毒事件这起悲剧,则发生在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试行几近一年之际,及汶川地震的前夕。在这个如今仍然近在眼前的事件中,地方政府对信息公开的拒绝,依然如此顽固、如此毫无顾忌。

三、当历史成为定律

在中国,由于违背信息公开法则并加深社会危机的案例几乎遵循着同样的“五段论”:危机事件——信息不公开——流言或谣言滋生——社会动乱、骚乱与不安定——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在阜阳病毒事件中,国家卫生系统和阜阳政府对信息公开法则的违背,几乎重蹈了SARS时期经由不当的传播控制所致的社会动乱的全过程。

是的,从某些案例看来,我们的确已经从以往的危机中汲取了信息公开的某些教训,但是从另一些案例看来,这种汲取的力量看上去仍然有限;并且,更重要的是,公众仍不确定,在哪些时候我们能够做到信息公开,而在哪些时候我们做不到。这种不确定性,才是一个开放社会的根本之敌。

美国学者奥尔伯特(Allport,G.W.)、波斯特曼(Postman,L.)及其后来的研究者曾提出一个关于流言传播的基本假设:R≈I×a/c。其中,R指流言(Rumor)的泛滥程度,i指传闻对传谣者的重要程度(importance),a指传闻的模棱度(ambiguity),c指公众对传闻的批判能力(criticalability),即:公众越认为重要的讯息,越感到模棱不清的讯息,传播得越快越广;而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则传闻的传播量越少。[2]

考虑到在任何重大政治、民生事件中,几乎所有的传闻对于公众利益而言均极为重要(i),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媒介素养不足等原因,公众对传闻的批判能力(c)亦不可能很高,此时,如果信息不能公开,各种传闻即会日渐暧昧和模糊(a),因此,信息不公开的政策对于流言泛滥的推动力是极大的。

进一步的说,如果以社会的稳定(Stability)为分析框架,我们还可以从社会传播学的视角作如下推论:在危机事件中,社会的和谐稳定固然与其政府或部门的治理水平(Governance)相关,但是信息的公开性(Openness)也必然与之利害攸关——毕竟,公开性关系到社会恐慌中的人心的安定;考虑到任何国家或族群中的政治文化传统对公众心理的预设是不同的,因此,政府在言行的公信力(Credibility)方面的水准亦当是主要的历史考量维度;与以上因素相反的则是危机(Crisis)的程度。

此一假设,如以数学模式表达,则为:S≈G×O×C/Cri.。

如此之表达,并不是作者的想当然的创造,而是层层累积的危机事件案例为我们给出的历史总结;它也是在说明,信息公开并非简单的传播学命题,而是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关键要素。与其说它是假设,不如说它已经是证明。它所象征的是痛楚的回忆,是由血泪凝成的珍贵教训,是对执政者的重要告诫。

四、汶川模式,及其心理域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不久前公布过一项调查:公众最希望政府公开的信息是什么?调查中,约有一半人(50.2%)选择“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其比例数据排在第四位。[3]我相信,在汶川地震之后,这个比例已经持续上升了。

在汶川地震中,受到强烈新闻震撼的民众在心灵深处开始适应了信息公开。特别重要的是,他们适应了来自传媒的信息公开。按照《条例》规定,信息公开有4种方式: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传统媒体。固然,在任何事件中,各地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扩大信息公开的渠道,丰富信息公开的模式,但是,就大众传播的机理而言,要让社会公众可以更快捷、更充分、更人性地获取信息,其主要的路径仍然是对大众传媒(并非只限于传统媒体)的开放政策。

说的具体一点,我以为:大众传媒是其他三种方式的促发器、集合器、放大器、矫正器。

所谓促发器,是指大众传媒可以引领和启发政府的信息公开;所谓集合器,是指大众传媒可以收集、整理和解读已有的公开信息;所谓放大器,是指大众传媒可以最广泛地传播、宣讲政府的信息公开;所谓矫正器,是指大众传媒可以匡正已发生错误的信息公开,以确保形式意义上的“信息”可以成为客观意义上的信息公开,以促进科学治理的施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自然,在一切信条之中,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信息公开制度来维护人民的福祉。换言之,信息公开的真正意义在于这样一种价值信仰:新闻是为天下之公器,政治系于国民之福祉。

我要补充的是:从公众权益一端看,信息公开固然是保障了公民知情权,但是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看,它更可以成为推进公共管理和强化政府公关的重要手段,汶川地震中前所罕见的信息公开程度,正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正面范本:由于良性的新闻运动及其引发的彻底的社会沟通,导致了对汶川地震抗灾救援的高度社会动员,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有力地重塑了中国政府的合法性与良善有力的政治形象。

依我之见,汶川地震事件中这种信息公开的模式,绝非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之类举措或规定所能概括,而是至少包括以下5点经验:1、政府积极主动地信息;2、大众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的平等的全方位参与;3、对国际媒体与国际公众的新闻开放;4、媒介议程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及时、有机的互动;5、对公民新闻及其正向的新闻运动的几乎无壁垒的允准。

显然,汶川地震中最可宝贵的传播学宣言,是一个关于新闻媒体的开放政策;它的总结,来自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的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4]这里所说的开放,甚至不仅仅是对本国的新闻媒体的开放,还包括了对全世界新闻界的开放,这里所蕴含的信息公开的理念,及其意义的深远,或许要过很久以后才会被国人所完全认知。

要言之,在屡经痛楚之后,我们或许已有充足的信心珍视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义务,特别是在重大自然灾难面前;在屡经痛楚之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重视大众传媒在信息公开方面的权力,特别是在任何关系到共和国公民权益的事件面前。

在一场举世罕见的自然灾害中,由于诸多难得的因缘,国人对信息公开的感受域限,现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而被定格成为了“新闻公开”,公众的这一与政治生活素养相关联的媒介素养的提升,才是此次灾难传播的理性价值。我要强调的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这类群体感受域限是很难下降的。这也就意味着,未来,政策的倒退并不是不可能,但是在民意的得失上,倒退,或许将会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

这是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第一份、也是最珍贵的一份传播学遗产。

透过这份思想的遗产,我们是在窥测那看不见的未来吗?当下,炙热而触手可及,可未来,或许仍然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大地已经震动,方向已然打开,我们唯一能够确信的就是:开放传播将能够改变历史,中国的政治文明亦将永续前行。

[注释]

[1]杜骏飞:《流言止于公开》(谈话录),柴子文整理,载2003年2月15日《南方周末》。更详尽的观点,参见:杜骏飞:《流言止于传媒的公信》,载《新闻记者》2003年第3期;杜骏飞:《流言的流变:SARS舆情调查的传播学分析》,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108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汶川范文篇9

这是一场无路可退的“战争”,是对中华民族的又一次磨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悠久华夏度过了无数惊涛骇浪。同胞们,在灾害面前让我们站直,让我们坚持,坚持意味着机会,意味着新生。在此,让我们用自己的名字铭记,用真诚为灾区人民筑起精神的长城,向世人展示我们的坚毅。

目前灾区救援工作已经开始,灾区大量的伤亡以外伤为主,急需大量的血液,但地震灾区目前血库告急,多个血型奇缺。此时此刻,也许有人正在焦急地寻找,寻找一个延续生命的希望;也许有人正在热切地企盼,企盼一个再见到春天的机会。他们需要的,可能仅仅是一袋血型相同的鲜血。

同胞们、朋友们,伸出你的手,今天,让我们与震区灾民血脉相连!

德阳市下辖的什邡市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多人遇难,5个乡镇的学校倒塌,被压300余人。地震发生时,什邡市公安局八角派出所所长张贤德的年仅10岁的儿子当场在学校遇难,得知噩耗后,他强忍悲痛,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抢救出20名被困群众。湔底派出所辖区一所学校倒塌,百名学生被掩埋,派出所副所长白蒲兵立即组织民警抢救,当他奋力抢救出第30名学生时,警服已被鲜血浸湿。

什邡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三中队和事故中队的房屋也在地震中倒塌,民警们索性将房屋倒塌后的空地作为伤员抢救场所,协助医护人员救助受伤群众1000余名。

汶川范文篇10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沉痛哀悼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伤亡惨重,目前已有四万多人遇难,500多万人无家可归。人民解放军开赴第一线抗灾救人,总理亲临第一线指挥。

前一天还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昔日美丽的家园已变成如今残破的废墟,无数个家庭不再完整。看着被破坏的房屋和坍塌的道路,听着丧失亲人悲痛的哭声和获救后因激动而无法言语的哽咽,我们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震动。

灾难无情,人有情。在这场自然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是那样的脆弱,但在灾难降临后,13亿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又一次得到了升华。灾区的救援工作牵动着无数华夏儿女的心,所有人都希望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同胞早日得到救助。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默哀,只短短三分钟;哀悼日,也不过三天时间。但这三分钟、这三天,对我们的影响,或将持续一生——它让我们明白,该如何对待生命、尊重生命;它让我们明白,在灾难面前,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热爱这个国家,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

现在,为表示对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让这一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永存。铭记灾难,告慰遇难者,请大家集体默哀三分钟!

为遇难同胞哀悼为幸存者祈福!

默哀完毕,谢谢大家。

(二)

同学们、老师们:

大地无情,万民罹难倾血泪;人间有爱,举国同心抗天灾。今天我们在这里集聚一堂,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共同悼念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等地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灾难,倾刻间,灾区的城市、村庄夷为平地,美丽的家园毁于一旦,多少亲人,在地动山摇的瞬间骨肉分离,家毁人亡;多少孩子,从得救的那刻起变成了孤儿,失去爹娘;多少个鲜活的生命挣扎在废墟下,渴望着生还的最后一线希望。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召开两次常委会,国务院总理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亲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抗震救灾的冲锋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刻,亲情的中国集结起所有的力量,进军巴蜀、进军汶川,进军所有受灾的地方。人民子弟兵、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抢救出无数的生命。

地陷天不蹋,大灾有大爱。全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不分种族、不分职业,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岗位,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献血相救;爱的潮流源源不断地涌向地震灾区,凝聚着宁危不惧、百折不挠、万众一心、团结战斗、夺取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5.12”这个令人心碎的日子,痛惜着无数生命的消逝。我们虽然不能赶赴灾区救灾,但是支持灾区就是支持我们自己,我们是灾区最近最亲的亲人;我们要擦干眼泪,挺起胸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生还者祝福,为逝去者祈祷;我们永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做灾区人民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