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十篇

时间:2023-03-18 16:11:31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篇1

,我最敬佩的人,小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会),未来衣小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

夕阳的半个脸蛋已经没入地平线,黄昏夹着习习凉风飘然而至。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下雨了,雨点“劈劈啪啪”地敲打着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珠。哥哥在我们村农机队开拖拉机。他个子高高的!身体很魁梧,黑红的脸上有一块块伤疤,每当我抬起头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一位拖拉机手给我描述的动人故事……器人,给老师的毕业赠言,古人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篇2

时间对她来说过得很漫长.平时一秒在她看来就是一个世纪.她到不担心自己,而是担心怀里的孩子.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痛苦,掉下去的那一瞬间,她本能地把孩子紧紧地抱住,用自己并不是很有力的手臂.而孩子也似乎也懂事,竟没有哭!但不管发生什么事,她都始终把孩子紧紧的抱在怀里,不让他受到一丝的伤害.等一切平静下来,她只有慢慢的等......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她感觉怀里的孩子动了.她知道,孩子饿了!但她又怎么不饿?但不管三七二十几,马上给孩子喂奶......等孩子睡了,她虽然也有些疲倦,但她不敢睡,她知道,一旦她睡了,那......她就那样的一直抱着孩子,一直强打起精神,她在等,等.....

时间还是那样漫长.周围只有黑暗.平时她很怕,但今天她没有叫喊.因为她知道只有她活着,孩子才有机会!她是一个母亲!

在黑暗的世界,不知道她重复喂奶的动作已经多少次了.她只知道孩子一哭,她就是喂奶.但时间还是很快过去.她也感到非常的疲倦饥饿.但她一直没睡.

孩子又哭了!她一样的喂奶.可是她一摸,糟了,没奶水了!也难怪,她都记不得有多少时间没有进食了,那还有奶水啊?

年轻的母亲第一次哭了.从掉下来的时候她从没有哭,可这次,因为没有奶水,她哭了!

孩子还在哭,她于是把手指给孩子一些安慰.但孩子好像知道她骗他.孩子还是没有停止哭喊.她听着孩子的声音,她心都快碎了!但有什么办法?只有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但是孩子没奶,还是一直的哭个不挺.年轻的母亲没哭,只是有泪水从眼里冒出来.突然,她想到孩子吮吸她的手指........

三天后,救援人员听到孩子的哭声,发现了他们母子.

但救援人员发现,孩子只是有些饿,而母亲却已经死了一天.而孩子却一直吮吸母亲的手指,母亲的手指上有些血丝,孩子的嘴上也有血丝......

用自己的血当成奶水喂孩子.而自己却......

救援人员在救人的过程中看到过无数幕感人的场景,而这一幕,让他们泪撒了一地......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著,整个上身向前匍匐著,双手扶著地支撑著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著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著”。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篇3

【奇迹】

“124小时不吃不喝存活下来,是一个生命奇迹!”

“直到被营救出来时,我都不知道我被埋了多少小时,如果不是想到一定要见家人,我可能都坚持不到这么久!”

5月17日晚上18时10分,在地震中被6层水泥板压了近124小时的贵州籍小伙蒋雨航被送到了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他是汶川地震中截止到当时被掩埋时间最长而生还的灾民!就连医生都感慨:“124小时不吃不喝存活下来,是一个生命奇迹!”

更为奇特的是,蒋雨航的母亲龙金玉从贵州千里寻子,那天中午刚好到达震中映秀,就遇到了被压了5日生还的儿子。

【寻子】

数十里山路,她连走带爬地赶了10几个小时。

今年20岁的蒋雨航,来自于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大专毕业后分配到汶川县高速公路管理处当征费员,长期居住在单位在映电宾馆租的房间里,今年春节后还没有回过老家。“五一”节,妈妈想他了,他通过网络给家里传了一张照片,背景就是映电宾馆。

龙金玉说,汶川地震发生后,儿子音讯皆无,她心急如焚,就和其他亲人从家乡来到了成都。从成都乘出租车到都江堰,然后打了个“摩的”,一直坐到紫坪铺水库大坝。“摩的”司机听说她千里迢迢来寻找儿子,非常感动,一分钱车费也没有收。到了紫坪铺,大路断了,无法通行机动车,她就徒步往山里赶。数十里山路,她连走带爬地赶了10几个小时。

【活着】

看到儿子,她不住地说:“是我儿子,是我儿子……”

14时许,龙金玉终于赶到了映秀镇。一进镇子,她就开始向儿子的住地奔跑。到了映电宾馆,听说废墟下有生命迹象,而幸存者的名字竟是自己的儿子,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本来想,能看见个死的也就知足了,没想到还能看见活的!”她说。

17时12分,蒋雨航被救援人员从挖开的洞抬出来,龙金玉顿时哭起来,激动而无力地叫着:“让我看他一眼!让我看他一眼!”

此时,蒋雨航被一条白毛巾蒙着眼睛,躺在担架上。龙金玉看到小蒋,不住地说:“是我儿子,是我儿子……”

随后,蒋雨航被迅速送到救助站救治。

【回忆】

“如果不是想到一定要见家人,我可能都坚持不到这么久!”

晚22时许,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28床,蒋雨航正躺在病床上输液,看上去精神不错。母亲在一旁守护着。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值班医生介绍,蒋雨航经过检查后身体一切正常。

据蒋雨航回忆,发生地震时他刚回到位于映电宾馆4楼的宿舍,洗完澡后便躺在床上睡觉。突然,他感觉到床在剧烈震动,睁开双眼时,天花板突然掉了下来……当他清醒过来时,天花板已经压在了他的身上。

不知道过了多久,蒋雨航突然听到一个男子用普通话问:“里面有人没有?”于是他用仅存的力量回答,然后他感觉到有人在上面进行挖掘,又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突然听到妈妈在呼唤他的小名,他赶紧用最大的力气回答:“我在里面。”

【愿望】

“希望能早日回汶川工作。”

蒋雨航的父亲蒋森齐过后告诉记者,蒋雨航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与他的心理素质很有关系。“他从小性格就显得比同龄人稳重,心理素质比较好,遇事不慌不急不燥,这也是他能在废墟中坚持那么久的重要原因。”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篇4

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网(BBC ):《四川大地震考验中国媒体》

“四川汶川周一(5月12日)发生7.8级地震后,中国官方媒体迅速报道有关消息,引人注目。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台,从新华网、人民网和新浪网等主要新闻网络都在第一时间推出四川地震专题,24小时滚动报道。”

“地震发生24小时后,国务院新闻办于13日下午举行新闻会,请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等介绍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并答记者提问。会上公布了地震灾区最新灾情及死亡人数。这也是以往中国发生类似自然灾害后很少见的。”

“报道速度如此之快引起海外媒体注目。本次地震中国媒体迅速报道可能与今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有关。中国官员似乎意识到对重大自然灾害反应迟缓或掩盖真相将会带来真正的危险。”

“从另一个层面看,中国国内媒体近年来实行产业化以来出现的越来越强烈的商业竞争多少也助长了新闻冲击报道底线。地震发生后,各大通讯社和报社都向灾区迅速派出采访团队,新华社记者在公路受阻的情况下徒步进入震中地区,并发出现场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

“在中国,三十多年来最严重的地震已经导致至少1.2万人死亡,不过仍然与外界隔绝的震中汶川死亡人数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三到四倍。然而,中国的领导人的反应速度和关注堪称楷模,动员全国救援幸存者,预防疾病的爆发。没有比这种更鲜明的对比了。在中国,尽管旧的保密习惯依然存在,但崭新的开放和关注是令人振奋的。”

“这一次,中国的回应更敏锐,更成熟。北京对全世界的同情表示感谢,接受援助,甚至呼吁邻国日本的帮助,而不计较最近的冷淡关系。”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汶川地震:中国形象转变信号》

“一场引发近万人死亡的特大地震在中国猝然发生,震波罕见地波及中国很大范围的领土:北到内蒙古,南至海南省,东达上海,共22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中国官方内部的动员体系此次显然有了截然不同的轨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正试图改变既往隐瞒或公布迟缓的做法,以期掌握舆论的主动。”

2008年,中国无疑是世界的焦点。从雪灾到火炬传递到地震和即将举办的奥运会,每一件事都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中国的媒体也在这些事件中逐步成熟起来。这次四川地震,我国媒体充分完全地做到了及时、准确、公正和公开,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此次中国媒体对地震灾难及时、透明的报道让很多人对中国有了新的了解。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篇5

地震日益频发,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和不可弥补的心灵创伤;另一方面也激发着人类与各种“不确定性”作斗争的巨大力量,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从5·12汶川大地震到日本发生史无前例的9级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人们在见证了灾难的同时,无不触动人们的思绪,促发我们的思考。高校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创新教育形式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大力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唯有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在恐怖的地震面前,无数鲜活的生命顷刻之间离我们远去,而个体的生命拯救,每个人与死神的抗争,昭示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升华生命。从5·12汶川大地震,到罕见的9级日本大地震,无数的生命奇迹在上演,无数的感人画面触动人们的心弦,从生命的陨息到生命奇迹的创造,无不彰显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责任与价值。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就业、情感压力,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学校、家庭、社会有关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当个人情感受挫、学习成绩下降、就业压力大时,个别大学生就出现了轻生的念头。2011年5月份的一份《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指出,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更有网友总结了《2011年至今大学生跳楼事件集锦》在知名网络论坛上,据其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自杀案例已达39项。

任何灾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双重的,重大自然灾害在摧毁个体生命的同时也会引发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大地震使数万人的生命瞬间消失,几百万人的家园顷刻被毁,以极其残忍的方式让人们面对着“人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这些构成个体人生最根本的、起始性的存在问题,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态度的转变,大地震使许多沉浸在网络游戏、言情小说和肥皂剧中的大学生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并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因此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开展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来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正确对待挫折与死亡;增强学生幸福感,提升生命敬畏感和珍惜意识,激发学生成才的潜能,从中学会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和感悟人生的价值真谛。

二、高校应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

灾难过后总是促进人们的思考,从汶川地震到日本9级大地震,人们总是在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灾难多发的日本国家,对应对突发事件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日本,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张《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日本人的汽车行李箱里一般都有一个防灾箱,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除了平时的教育和预案之外,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对于抢救生命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此次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将近一分钟通过nhk电视台、手机短信等地震预警信息,这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临时避难。

因此,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预防为主、防范与处置并重的工作原则,确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其中包括面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避险、有效自救、安全转移和安置的避险预演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应危害等信息的及时传播与公开的信息机制;突发事件中维护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及休息的后勤保障体系;突发事件中对学生的恐慌和烦闷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机制;突发事件中如何有效发挥党团组织及学生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机制以及动员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勇于担当志愿者和号召学生积极捐助支援灾区的激励机制。通过以上预警体系演练与完善,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和非常时期的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实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针对性和感染力,有效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维护稳定、凝聚力量、社会动员的效能与价值。

三、高校应加大地震普及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近来全球范围频繁发生的一系列的地震事件表明:目前世界正处于地震发生的活跃期,特别是日本大地震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地震相关知识。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地震和灾难预警、应急机制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之一。有代表委员提出,地震教育需要更扎实推进。其实,自从汶川大地震后,防震减灾教育已经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少高校开展了逃生训练、逃生课程,加强了灾难教育、逃生教育,提高学生忧患意识。但高校部分学生抗灾观念仍然淡漠,抗灾知识依然缺乏,很多人接受到的地震教育还过于粗枝大叶,教育本身也普遍停留于“说教”的阶段。有专家认为,随便翻开一本“公民素质教育”的读本,就会发现里面几乎完全没有或者仅有极少的公民应对灾难意识的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

转贴于

必须加强地震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地震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地震的素质教育,日本的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学校有防灾教育,公司有防灾预案,社会有救灾培训,日本地方政府有专门为居民和参观者建立的防灾教育中心。从学校到各类公司,抗震演练是家常便饭。即使在居家生活,日本人也已经通过教育养成了一些非常良好的防震减灾习惯,家里的高柜子都会安装固定装置,书柜和衣柜一般在顶端都有将其固定在墙上的设施,绝对不在床头放重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的习惯,日本人在应对这次大地震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普遍的冷静和秩序井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结合汶川、盈江、日本地震的情况,从地震基本知识、地震应急常识、学校避震的方法和建议等方面普及地震科普知识。通过实战演习、主题班会、黑板专栏、知识竞赛、观看录像等内容丰富的活动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的能力。

四、高校应组织学生学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同特大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总是伴有感人的英雄事迹。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模范如9岁的抗震小英雄林浩,在废墟下身为班长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爬出了废墟后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救援。他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又如地动山摇时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用他的身躯守护着身下蜷伏着的四个幸存的学生,这是尽一份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是尽一个普通公民的义务。在大地震的特殊情境下,职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融为一体,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等。还有让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的冲锋陷阵、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震区的中国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和志愿者们等。地震无国界,抗震救灾精神同样感人至深,日本9级大地震后出现许多感人事迹,如福岛核电站严重泄漏事故后,只剩下“50死士”用自己的身体筑起最后一道屏障,近600名“勤杂工”在福岛辐射区默默坚守岗位,从事着搬运管道、修补震坏的围墙和电线杆等体力工作。危难中养老院学校工作人员为了亲情选择留下“陪老人到最后”等。

抗震救灾的每一个画面,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无不是一部激励和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高校应以抗震救灾为主题, 学习灾区人民在无情的灾难中自救和互救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以及无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救援人员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人道大义,学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高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载体,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如开展学生参加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撰写抗震救灾的心得体会和思想汇报, 组织参加抗震救灾新闻图片展,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与民族振兴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篇6

今年玉树所发生的地震使全国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在悲哀的同时,对于在这次地震中我国政府乃至世界各国政府给予的全力支持,我感到深深的感动;对于中华民族所爆发出的巨大的向心力,我感到深深的自豪;对于地震中涌现出的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事迹,我感到深深地震惊。

情牵玉树,八方支援……

大喜和大悲为何总要如此巧合地纠结在一起:奥运前,我们痛哉汶川;世博前,我们泪望玉树。

2012年4月14日晨,中华大地又一次遭受了突来的震撼,两次最高震级达7.1级的地震将玉树移为废墟,中华民族有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在这场地震中,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悲痛,而是感动。

悲剧总是让人感到伤痛,但是我们却又总是能在悲剧中体会到生命的沉重和大爱的力量。在地震中的那些感人的事迹成为了这个不朽的民族不朽的华章。

地震发生后,整个中国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驰援中,国家启动应急机制,各地群众也自发在行动,救灾物资和人员从祖国四面八方奔向玉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救灾行动和人们惊人的团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众多网民表达了对玉树地震的强烈关注,网友们通过发表博文、帖子和留言等方式为灾区人民祈福,给灾区人民加油,并表达了向灾区人民提供援助的意愿,希望与玉树人民共渡难关。灾难面前,我们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凝聚、更加从容、更加自信,这种精神和力量,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宝贵财富。

一些感人的事迹也在不断浮现:一位年过八旬以捡破烂为生的老人捐出了全部积蓄10万元;一位丈夫忍痛将身怀六甲的妻子交给家人照管奔赴玉树救灾;温总理眼含热泪发出“命令”:一个人也不要放弃!14日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的孤儿院义工“阿福”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却在6.3级的余震中被残余的楼房压倒而遇难。

国际社会也对玉树地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意大利、蒙古、日本等国领导人及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致函、致电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总理或以其他方式,就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慰问。并且一些国家还派出了救援队,提供救援物资。帮助中国度过难关。

这种种的一切似乎是一种预示,预示着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将会凭借他惊人的坚强和超强的向心力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令世界为之瞩目的传奇。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篇7

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完地震遗址,亲眼目睹了灾后重建的美丽映秀,我想大地震不仅给人类带来灾难,同时也在警示人类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爱护环境珍惜生命,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汶川地震遗址观后感(二)

罗玉娇

一开始说去汶川,我是拒绝的。舟车劳顿对于我这样晕车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但在大伙的鼓动下,我还是来到了5.12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

那场地震的场景及那些抗震救灾故事,虽说当年通过电视有所了解。但当走进汶川震中纪念馆时,还是被身旁的文字、图片、模型及震后遗留的物品深深的震撼了。那些书包、那些玩具都安静的躺在展馆里,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主人、一个故事,这一点一滴都在冲击着我们的泪腺。

但在悲伤过后,那种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更是另我感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馆中陈列在墙上的"鸡毛信"了。鸡毛信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在那交通、通讯、电力全部中断、有着成千上万等待救援的人们的危机时刻,由官兵从震区徒步传递灾情的方式仍然是能够发挥作用的。那几十封"鸡毛信"没有任何的繁文缛节,都是用最简单明了的文字反应伤亡人数、灾情及所需物品等。字迹潦草,说明时间紧急仓促;纸张褶皱,说明路程遥远。这一封封鸡毛信背后,关系着的无数的灾后人民及关心他们的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功用的鸡毛信,在70余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发挥作用。这种物理传递信息的方式在任何时候看来都能发挥作用。

这一趟旅途给了我深刻的心灵洗礼,让我更懂珍惜、更懂感恩。

汶川地震遗址观后感(三)

到达汶川地震博物馆的时候,才9点多,我们经过映秀新县城,看着当地人脸上都洋溢着舒心的微笑。房子修得都很漂亮,环境优美,游客也很多。到处都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气息。当时只觉得心里一松,汶川的人们已经从那些伤痛中走出来了,真好!

博物馆里那么多的场景都让人望之动容,有志愿者、军人、医生……抛下的满腔热血和爱。每一件当时的留下的物件都让我心酸又心疼。在博物馆里还放着当时的新闻,当时的音乐,以及作家诗人写的诗歌,每一句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却又那么感动。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博物馆展览的都是汶川如何在大家众志成城下,重建家园。今天的汶川那么漂亮是离不开党和国家,以及世界上爱心人士的帮助,所以你可以在汶川的任何角落看到感恩的标语。这是汶川人民最朴质的一种感谢吧!走出博物馆,恍惚穿越了一次时空回到了08年,再看看外面的蓝天觉得格外美好。

到了汶川映秀就必须去看看地震遗址,就如同到了北京要去长城一般不容置疑。也许是我之前在博物馆时情绪已经崩溃过,在到了步行十几分钟远的地震遗址-----汶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时空已经在这里凝结,永远呈现那地震时发生的景象,让人们缅怀,祭奠逝去的生命。有如废墟旁那黄色的小菊花,年复一年,默默地表示着哀思。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篇8

突如其来的灾难,顷刻间夺去数以万计的生命,数十万人受伤,数万人失踪,无数的房屋倒塌。地震波及北京、江苏、贵州、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共16个省区市(我国台湾地区、越南、泰国曼谷均有震感)。其中,四川、陕西、甘肃、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消息称,截至2008年6月12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59人遇难,374141人受伤,失踪17469人,累计受灾人数超过4624万人。据卫生部报告,截至6月12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5516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77437人,仍有15478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仍住院9218人,共救治伤病员1419542人次。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境内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

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迅即赶赴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紧急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5月12日22时15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国家一级救灾响应正式启动。

5月12日23时40分,总理在地震灾区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

国家地震局、全军和武警部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家电网、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铁道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也紧急行动起来,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再次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5月16日,总书记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也赶到灾区现场指挥并慰问抢险救灾人员。

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主席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果断指挥人民、武警官兵,迅速挺进地震灾区,展开全面搜救。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央共派出13万兵(警)力、20余专业兵种,为建国以来最大规模、最全专业的救灾阵容。与此同时,起用了99架飞机,飞行300余架次,是空军史上同时出动飞机最多、飞行强度最大、反应速度最快的非作战空运行动。中国人民和武警部队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雄姿,谱写了新时代人民军队的英雄颂歌。

同时,面对灾难,人类在极端生存环境中的生命极限也不断被改写:72小时、100小时、164小时、179小时、216小时……废墟下的生命奇迹,也将永远被记载。坚强、坚持、不放弃、爱,成为人们与灾难抗争的强大精神支柱。

地震无情人有情,灾情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同胞的心,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倾情支援灾区。截至2008年6月12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6.07亿元,全国共接受海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48.51亿元。与此同时,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四国纷纷派遣搜救队员,赶往地震灾区参加人道救援。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古巴等国家也派出医疗队参加伤员救治。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震灾最前线展开。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共同伫立,为这次地震所有遇难者低首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轮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同一时刻,中国心一起跳动,中华情高度凝聚,庄严的国旗徐徐半降,生命的尊严冉冉升起……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为自然灾害遇难者举行全国默哀,也是我国上下五千年为死难黎民百姓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哀悼活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5月20日,救15/4次专列接到前往绵阳运送伤员至西安的命令。这是我国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30年来首次大规模动用伤员转运专列,也是此次地震后将大批伤员转移至川渝地区以外的跨省第一列。民政部5月22日下发紧急通知,确定由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湖南等21个省份分别对口支持四川省的一个重灾县。截至5月31日8时,已累计向这些省份转送伤员9245人。

5月20日到21日,包括北川和青川在内的地震重灾区遭遇了一次降雨过程。由强烈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又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堰塞湖。其中对绵阳市区数十万民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唐家山堰塞湖水位迅速上升,达到1亿多立方米,险象环生。于是,绵阳市紧急启动疏散方案,大批民众有序安全转移。

5月24日10时,受地震影响,中断行车283小时的宝成铁路全线恢复通车。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6月7日,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头号”悬湖――唐家山堰塞湖,在经过26天紧急排险后首次泄流。6月10日20时,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下降到720米这个比较安全的水位以下,这标志着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

6月8日,国务院总理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12”大地震之后,在汶川、青川及陕西宁强等地又发生多次较强余震,截至6月12日12时,汶川震区共发生余震11779次。其中最大余震6.4级。连续不断的余震,又造成灾区多处山体滑坡和交通中断。这给抗震救灾和救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所有的困难,也没有压跨英雄的中国人民,更没有阻挡全国抗震救灾的坚强信念。数十万将士、武警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等抗震救灾人员,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抢救废墟下的生命,保护灾区群众,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感动世界的英雄壮歌!

6月9日,四川、甘肃两省人民政府慎重研究并经教育部同意,四川45个区县和甘肃17个区县的延期高考,定于7月3、4、5日举行。

地震震惊了世界,灾难让中国更坚强,人民更团结,许多外国媒体也被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空前高涨的民族凝聚力所感染,纷纷发表文章对中国人民抗震救灾、抵御灾难的坚强而伟大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篇9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伤亡惨重,目前已有4万多人遇难,无数房屋垮塌。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人民解放军就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立即开赴第一线抗灾救人。5月18日,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汶川地震给汶川及其周边区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地震过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党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到世界友好国家、知名企业到全世界的华人都纷纷慷慨解囊。汶川,你不会倒下,汶川,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

香港的爱国人士邵逸夫带头捐助1亿港币,香港的李嘉成累计捐款已经达到1.3亿元,香港红十字会捐助1.5亿元,郭台铭集团也捐助6000万,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只要是有良知的企业,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组织的一场救灾晚会,就筹集救灾款15亿元。截至19日13时,已累计捐赠款物108.34亿元。台湾的许多企业和爱国人士也都纷纷捐款,台朔集团带头捐款1亿元,真的体现了“同是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挚爱真情。的确,这一次的地震灾害让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让全世界的人民看到了我们的国家是个泱泱大国,国力雄厚,人民是多么的宽厚、仁爱,全世界的华人是多么的心齐、力大。也让人们看到了汶川的希望和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

在抗震救灾和为灾区捐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的感人事迹,有很多的人踊跃捐款捐物,他们不愿意留下自己的姓名;也有许多人在踊跃捐款的同时,又成为志愿者,赶到灾区默默地奉献着自己无私的爱。在唐山大地震中幸存的孤儿捐助1,5亿元,去年遭遇水灾的难民也纷纷捐款。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一些本身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身体残疾的乞丐,也在捐款现场捐出了自己乞讨所得。这就是人性所在,这就是相同的血脉中流淌的真挚情怀。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篇10

刘奇葆书记的这份“大礼”,对于20多万援建人员来说是受之无愧的。因为是他们,用智慧、用双手、用无疆大爱,为灾区人民建造了美好的新家园;是他们,把四川当成第二故乡,把灾区人民当成亲人,使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重获新生,创造了重建的奇迹。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伟大决策,部署18个省市对口援助地震重灾区。很快,广东的援建队伍来了、北京的援建队伍来了、上海的援建队伍也来了……

“举全省之力支援江油市恢复重建,把江油市当成河南省的第159个县。”接受援建任务的当天,河南省便作出庄重承诺。

“安县是辽宁的第45个县。”这是辽宁人民的共识。

来自18个省市的20多万援建大军,离开家乡、离开家庭,来到地震灾区,与灾区人民并肩作战,为了灾区的新生,流血、流汗、流泪。

“把对口援建青川作为浙江自己的事来对待,而且要做得更好一些、更认真一点、更有效一点。”浙江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

“江苏和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这是江苏援建者的行动指南。

“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力出力。”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山东省下决心倾其全力,支援几乎被地震摧毁的北川县的恢复重建。

对口援建,创造了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北川,这座地震灾区唯一一座整体异地迁建县城的重任落到了对口援建的山东省的身上。山东的500多名援建干部、3万多名援建人员奋战在北川重建战场,投入援建资金108亿元,一年完成了北川乡镇的援建任务,一年零两个月让一座新县城拔地而起。

江苏对口援建绵竹创下了三个之“最”:援建资金最多,达112.81亿元;援建城乡重建住房面积最大,达16余万户;投入人力最多,建设高峰期,江苏的援建大军达10万人,设计人员超过200人。

从动工到建成,用时不到一年,广东省援建汶川县的16所学校全部交付使用。

上海投资5亿元,建设贯穿都江堰市12个乡镇的“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聚集区”,覆盖都江堰市60%的耕地和44%的农业人口。

在对口援建项目中,民生工程是最大最多的援建项目。广东援建汶川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总投资超过30亿元;北京援建什邡的资金有30亿元埋在了“地下”,用于完善路网和基础设施;浙江援建青川的158座桥、1100公里道路,绝大部分在农村;湖南援建理县开工最早的项目是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灌溉工程,工程竣工后,严重困扰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3.5万农民的饮水问题和近3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在重灾区,最漂亮的是医院和学校,最坚固也是医院和学校。一座座独具特色的重建新城镇、一处处美丽漂亮的村庄、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公路,不断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黄泥墙、木板门、青砖瓦,具有浓郁羌族风情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古街两边,汶川水磨古镇重展美丽新姿;

青山脚下,一幢幢碉楼依山傍水,一面面绣着“羌”字的彩旗迎风飘扬,北川县擂鼓镇吉娜羌寨有如山水画般的美景;

重新崛起的汉旺新镇,占地3.75平方公里,一幢幢新房白墙灰瓦,被层层绿树和小桥流水环绕,是一座最美的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