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感想十篇

时间:2023-04-05 23:45:26

汶川地震感想

汶川地震感想篇1

一群正在从北方飞向南方越冬的大雁,其中有一只雁受伤了,其他的大雁不会抛弃它,而是会照顾它,带着它飞向温暖的南方••••••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左右,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再四川省的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那要命的一瞬间来临之前,教室里的同学们也许在认真地听课,心里还怀着一个梦想;刚做妈妈的妇女也许正在家里开心地哄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当那可怕的恶魔从地下渐渐传来时,这一切欢声笑语,美好的梦想都没有了。耸立的教学楼,整齐的房屋变成了一堆瓦砾,活泼可爱的同学,孩子被掩埋在瓦砾下,显得一片荒芜。

每当我想起汶川大地震,我总感到一种庆幸和一种悲哀,悲哀的是在这场大地震中,死伤无数,孩子失去了长辈,父母失去自己的宝贝儿女,同学们失去了敬爱的老师••••••庆幸的是在大地震之后,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爱,老师对学生的保护,整个民族的英勇,这个世界的团结。救援过程中,不断发现有在砖块下,父母和老师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孩子们,自己被砸得面目全非,失去生命,怀里的孩子却安然无恙。地震发生后,全中国上下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四川,全国各地的人民有钱的出钱,有的还亲自到灾区当志愿者,有的为灾区送去食物和日用品以及药物。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拯救汶川。而世界也为之震撼,纷纷伸出援手,派来物资,增加抢险和医疗人员,各种仪器设备,这充分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共度难关。

现在,汶川等地已在我国领导正确及时指挥下,恢复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相信汶川等地很快就会摆脱地震阴影,迎来美好生活。

汶川地震感想篇2

顺利传完后,我立即赶到了9号车厢,在中间的铺位终于找到了这个坚强的小姑娘。"小妹妹你好,脚还疼吗?""不疼了,谢谢你们的帮助。"小姑娘很坚强。我继续问,"为什么被抬上车时,你是笑着的啊,我看你还向大家招手呢?""因为我看到这么多陌生人来帮助我们,感到很幸福,我希望我笑能让大家放心,我能照顾好自己的。"

姑娘名叫张红梅,15岁,北川一中的高一学生。地震那天,她和班上60多名同学正在3楼上课,一阵晃动后,大家意识到发地震了,她跑到讲台的位置时,教学楼轰然垮塌。幸运的是,当时高三年级的学生上的是体育课,而她也没被压在最深处。经过学长们你挖我搬,她被救了出来,可这是她的左脚已痛得失去了知觉。

"后来我才知道,全班同学还活着的剩下不到20个,我……"想起那个时刻,张红梅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你的家人呢,这次去治疗就你自己单独去吗?"看她周围没人,我担心地问。"我有个哥哥在上海读书,可是爸爸妈妈还没有找到……"想到生死未卜的爸妈,她哽咽了。然而我分明看她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了心情,强忍着泪微笑地和我说,"放心吧,我能照顾好自己的,我能被救出来已经是不容易了,我一定会好好养伤的。"

处在整车的伤员当中,听到一个小姑娘这么懂事的话语,我再也问不下去了,鼻子酸酸的,赶紧找了个接口拿着相机"落荒而逃",我怕在这个小姑娘面前会失声痛哭。

几个小时后到了晚餐时间,在木然地扒完饭后,猛然想起小红梅这时怎样了,饭能不能吃饱?会不会不孤单?"要是能找点吃的或玩的给她就好了。"产生这个念头后,我把餐车整个搜索了一遍,还真没想到,被我找到了一把巧克力糖。捧着这些糖,我再次来到了9号车厢。

汶川地震感想篇3

地震是生养我们的土地向我们暗投的一把索命寒刀,尽管它斩断了无数正朝向阳光努力攀爬的萝藤,藤蔓上盛开的青春就此凋落了,然而生的力量、热忱和渴望不会凋零,因为有爱的存在,有爱就有希望!地震像嗜血的猛兽摧毁了人们的身体和家园,但是却无法泯灭幸存者生存和懂得爱与被爱的本性!他们是鲜活的生命啊,和我们一样有着血液、理想和热情。

事实上,谁也不愿铭记这一刻,因为它太重太无情!当不幸变成现实,憎恨已无济于事,灾难的降至必会带走我们终生维系的幸福。从各种媒介,我们得知了这样令人沮丧悲恸的噩耗。许多孩子就像我们的弟妹,许多年青人如同我们一般年少轻狂,可再充满活力的生命也无法躲避厄运的追堵。无论你我怀着如何虔诚的心灵默默祈祷上苍,让他们能够在天堂得以安枕,却无力让人们继续在世间歆享生命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无力让恩爱的夫妇终老,让衰颓的父母安度晚时。

年幼的孩子啊,砸断了双腿被英猛的战士救出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可无力张翕的嘴角里流出的只有一个声音,许多孩子共同的声音——妈妈!灾难再大,再不可抗拒,在人类至真至善的情义面前也不堪一击!同样身为儿女的我们在看到如此揪心的画面时,一定能够感受到我们的身体里正流淌着一种叫和感动的东西。那些颓唐的老父老母啊,他们皱纹堆累的面容已经被钢金混凝土的锐利割得血肉模糊,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臃肿的双眼中含的一种叫泪的真情!他们哽咽的喉结里隐约呼唤着自己离散的子女。还有很多人正因缺粮缺水无法补充体力,正因无衣无房而独自忍受天寒。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还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能唤起我们的良知!“心心相印,我们风雨同行”,这是亿万儿女的声音!

汶川地震感想篇4

这场灾难,考验着政府。“民事不可缓也。”地震发生后,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并于当日连夜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总理亲任抗震救灾总指挥,亲临重灾区指挥抗灾。总理深入灾区,慰问群众,鼓励废墟下被埋人员树立信心的画面传遍世界,感人至深。中央各直属机关、国务院各部委立即成立专门机构,或发出通知落实责任,或开展募捐奉献爱心,或组织人员赶赴灾区,纷纷投身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受灾省市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领导干部靠前指挥,深入一线,身先士卒。对救援进程和获救、受伤及遇难人数,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即时公布。重灾面前,中国各级政府反应迅速,行动果断,指挥镇定,很快实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种种举措受到世人同声赞誉。

这场灾难,考验着体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军民一股劲、团结如一人。越是重灾面前,越是危难时刻,社会主义制度越能展现出它的无比优越性。各种装备、物资从大江南北运往灾区;各省市组建的医疗救援队驰援灾区;十万和武警指战员日夜兼程赶赴灾区;社会各界募到的捐款汇往灾区;亿万颗关爱的心奔向灾区。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倾力相助,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力保障,地震不再那么可怕,胜利不再那么遥远。这场灾难,考验着部门职能。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希望。距震发时间越久,废墟下的人生的希望就越小。他们正在经受煎熬,他们正在充满期盼,他们正在挑战生命的极限。道路能不能及早疏通,通讯能不能及早畅通,电力能不能及早供应,关键设备能不能及早到位,这些都关系到废墟下众多群众的生与死,关系到数万家庭的喜与悲。灾情要求各相关部门用职能以极致,竭尽全力、想尽办法,采用非常手段,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劲,以对人民极端负责、视生命至高无上的态度,争分夺秒地为抗震救灾扫除障碍,尽快恢复灾区的正常生活。

这场灾难,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员。党员的意义是什么?党员的位置在哪里?面对灾情,每一位党员都应成为一面旗帜,每一个党组织都应成为一个战斗堡垒。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连续作战,勇于牺牲,应是每位共产党员在抗震救灾中的自觉行动。危险压来做顶梁柱,为群众擎起信心;困难面前做开路者,为群众引领方向。7000万党员凝聚起来,响应中央号召,听从战斗召唤,带领亿万人民,必将形成一股无坚不摧、无难不克的力量。

这场灾难,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灾难是记者的节日”。这是悲痛的节日,是战斗的节日,是为生命唱响挽歌的节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报记者,此时此刻,要与一线救援人员一样,深入到灾区、奔忙在一线。传送党和政府的关怀,反映灾区人民的心声,架起前方后方的桥梁。用手中的笔,书写抗震救灾的英雄赞歌,讴歌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谱写抗震救灾的伟大篇章。

汶川地震感想篇5

??汶川第一次听到,听到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悲伤。汶川曾经绿树成荫,汶川曾经绿波倒影丛林,汶川的孩子曾经欢声笑语,……。

??一个如此美丽的县城却遭受了7。8极的大地震。曾经的绿树却只剩下残枝,曾经的绿波现在已是泥水滚滚,曾经孩子的欢声笑语早以消失在痛哭的泪水中。曾经繁荣的高楼现在已变成了废墟。

??四川人在哭泣,一个有良知的人也在哭泣。汶川人在关注,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一个伤员被救出,成就了一位英雄,却逃走了一个凶手。

??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精确的测知距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陇西发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知是现代人在退化,还是现代人健忘。二十一世纪,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却没有对地震采取一点措施。地动仪现在是古董了,张衡也成为了历史,或许这些也应该随时间在慢慢的淡化罢了。

??司马迁曾说过“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是就因为地震局的失职,就丧失了无数的生命。那无数的生命也就因为一些人的实职就这样麻木的死去。我希望真的有来世,或许在来世才能实现他们的愿望,才能证明他们的价值。现在政府在哀悼,国民也在哀悼,可是人都死了哀悼还有什么用。

汶川地震感想篇6

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短短几个小时内,云南、西藏等周边省区已派出地震专家驰援四川,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发出募捐倡议,中国红十字会全力调拨物资救援。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祈愿帖子传递情感,手机中接连不断的慰问信息温暖人心。人们关注震区传来的每一点信息,关切震区人民的生命安危。

几小时内,国家和地方地震局数次召开新闻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媒体滚动播出最新消息。

这场“全国直播”的震情随着电波和网络迅速传送,不仅没有扩散恐慌,反而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沉着宁静的力量。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必须主动公开。今年5月1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全国的施行,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已经是法律的坚决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成了新的信息准则。

比较汶川大地震与改革开放前的几次天灾,截然不同的是信息时效与方式。我们有沉痛,亦有欣慰。毕竟,时光过去了30多年;毕竟,我们经历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可以这么说,刚刚过去的5月12日,尽管让我们伤恸,因为我们失去了数千亲爱的同胞;但这一天,也在苦涩中让我们感受到一丝安慰:作为30年改革开放的果实之一,在大灾大难面前实现的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让我们在战胜灾难时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万众一心。

因为信息公开,使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了突如其来的灾难和事故,这是救灾的需要,更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与珍惜。这份可贵的尊重与珍惜,说到底,是出自对百姓的信任和尊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古人云:“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一个“视民如伤”的政府,必然是一个尊重人民知情权的政府。

汶川地震感想篇7

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忘记曾经学过的知识;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遗忘以往做过的事情;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忘记往事的苦乐。但是,你我都不会忘记一年前的汶川大地震。 你可曾记得,灾后数周,汶川人民很快就从悲伤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重建家园。在灾区,你不会感受到悲伤的氛围,相反你会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灾区,你不会看到遍地废墟,死气沉沉,相反你会看到一座座房屋高楼拔地而起,如春雨过后的小草从土地中钻出嫩芽;在灾区,你不会看到医护和建筑等人员的短缺,反而你会看到百万志愿者在各个岗位无私地为汶川灾后重建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灾后的汶川,如涅磐重生,将它的第二次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生命展现给世人!

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年里,汶川人民经历的太多太多,从失去亲人的悲伤到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从平静的生活到房倒屋塌,家破人亡。他们经历的变故太大了,也太快了,仿佛就在梦醒之间。汶川人民的噩梦早已过去,那么就用美梦迎接今后的美好生活。这一年,我们中华各族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各路志愿者和战士齐聚汶川,帮助灾民重建家园。这一年,中央财政投入巨资重建汶川,各地方对汶川灾区进行对口支援。我想,几年之后,一个个崭新的城市必将在蜀地焕发着它们的光彩!

一年了,我们不该忘记在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人们。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因劳累过度而死的战士武文斌;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张米亚老师遇难前用双臂护住两名幸存的孩子;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护住襁褓中的婴儿……这些人我们不该忘记,我们要把他们永远地记在心里!这些人我们应该悼念,我们要把心中对他们的敬佩与感激传达给他们。这些人我们应该祭奠,衷心希望他们在天之灵能够得以安息,都能在天堂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保佑亲人,保佑汶川,保佑中国!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芭蕾舞小女孩李月,在残奥会的开幕式上,她面对世界重新起舞,感动整个世界。汶川就犹如一个身有残疾的,虽遭受重创,但却能焕发出它超自然的活力,依然能把它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等到汶川重建完成后,再次登上世界舞台展现其独特魅力时,必将轰动全球。

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我,也只有作此文章来祭奠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愿逝者安息,生者更努力!

汶川地震感想篇8

汶川县相关负责人说,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成了汶川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通过创建4A或5A景区,可为群众致富和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巩固提升和运作管理好灾后重建成果,富民强县,造福子孙后代。甚至一度有声音传出:发展旅游业是汶川灾后重建的唯一选择。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近7万人死亡,1.7万多人失踪,37万多人受伤。2008年11月12日,首个汶川地震遗址公园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接待游客。据报道,仅仅在开园的前5个月,这个以“纪念、感恩、发展”为主题的遗址公园已经接待了25万人次的游人。

震区遗址旅游项目,该不该做?

针对汶川县启动的“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有认为在震中建5A景区此举不妥,网友表示,难道要人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5A级坟墓参观?同时网友认为,如果没有完善的旅游设施、预案、规划,不可轻易对遗址进行旅游开发。

另外也有支持者说,发展旅游业对推动震区灾后重建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公众了解地震知识,防患于未然。另一部分网友则提出:“因地制宜,重振当地经济,让活着的人生活得幸福,我想遇难者在天之灵也会欣慰。”

对于网络上的激烈争论,汶川县宣传部副部长谢旅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地震之后,汶川县耕地灭失,县水泥厂、岷江硅业等企业外迁到茂县、金堂县,老百姓没有耕地,也失去打工机会,创收途径减少,生活受到巨大影响,“发展旅游是唯一的出路”。而且,她同时表示,景区建成后不收门票。

另据四川旅游局透露,在2009年春节期间到地震四川灾区的游客超过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69亿元,占黄金周全省旅游总收入的四成。地震遗址旅游迅速升温,成为四川旅游的新热点。

在国内某知名旅游网站上,地震遗址旅游简介是这样说的。

“‘5?12’汶川8级特大地震,首破点起于汶川映秀,止于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烈度高达10度。

‘5?12’地震灾害后,国务院总理在北川考察时曾表示,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温总理的这一指示,让我们最早看到了北川重建的希望所在,那就是旅游先行。在地震的重灾区,北川,映秀,汉旺,都江堰等都已开始了重建工作,现在也已经建成了以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为重点的四大地震遗址公园。

四川省首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已经正式开园迎接游客。遭遇惨重震祸的灾区人民,以此来纪念遇难同胞,见证灾区人民的乐观与坚强,迈向重建美好生活的未来。”

而在这个旅游网站上,所谓“地震遗址旅游线路”则又详细分列了,“都江堰+最‘牛’地震遗址VIP一日游”、“北川汉旺地震遗址一日游”、“地震遗址:广元、青川两日游”、“‘震中’映秀地震遗址+都江堰一日游”……线路丰富,蔚为大观,俨然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对此,反对者们却不能认同,他们认为,发展震区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部分投机者赚钱的新招,对大部分灾区民众的帮助有限,反而很多游客的猎奇心理,在震区肆无忌惮的游玩,口无遮拦的讲话,则很可能对灾区人民造成二次伤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灾区民众的悲伤之上,非常不道德。这种旅游是试图把“快乐建立在悲伤之上”,“把灾难之地当作娱乐场所,不仅是对失去生命的人不尊重,也严重伤害受难人家属的心”。网名为52zuguo的网友更是愤怒地说:“保护地震遗址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缅怀死难者,提高忧患意识,进行灾难教育,不是拿来赚钱的。”

而之前媒体爆出的诸如“地方领导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变成公款灾区游”、“地震废墟建真人CS基地被指对遇难者不敬”、“游人地震废墟拍照兴奋呐喊引起灾区人民反感”等一系列报道更是增加了他们的疑虑,令反对声音更加理直气壮。

另外根据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的一项针对“地震遗址游”的网络调查显示,反对进行地震遗址游的占到54.4%;表示自己没有去过,并且认为“那不是游览的地方”的占到69.31%。

专家视点:震区旅游,反对参观变娱乐;地方政府须做出详细规划,加大经济支持。

汶川地震后,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地震遗址上建立博物馆,目的是想从中挖掘出较高的人文价值,让前来的游人真正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礼,而不是抱着游山玩水甚至看热闹的心态。总理在考察过北川之后,也得出结论,表示希望在震区建立地震博物馆,教育民众。

对此,四川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王挺之建议,在借助汶川地震遗址拉动旅游的同时,有关地震科普教育、抗震救灾的典型实物藏品等,都应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放地震遗址首先需要照顾的是遇难者家属的情绪和社会影响,在管理上务必做到规范、有序、严肃。如此,汶川地震遗址才不至于被商品化。

汶川强烈要求创建5A级旅游区,省内专家建议地震遗址申遗,申遗到底有何好处?

中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表示,国家5A级景区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品格的标志,它给当地居民精神层面带来的意义远远超过经济意义。同时,5A级景区也能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业等。刘德谦认为,

汶川地震感想篇9

(编 者)

汶川地震发生时,我在上海。一位朋友正在打电话,他突然放下电话,惊道:“我的头好晕啊,觉得眼前的楼在摇晃。”这时,楼层里的人都站起来,说楼就是在晃啊,悬挂的电视机都在摇摆呢。大家意识到地震了。一分钟后,我远在武汉的家人打来电话,说所住的高楼突然摇晃起来,大家都吓得跑出来了。接着,深圳、西安的朋友都给我打电话,他们都感受到了地震的余波。我意识到,是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这么多的地方都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感。10分钟后,我收到了一则短信:14点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7.6级(后来升为8.0级)地震。一个多小时以后,我又接到另一条短信:“国务院总理已启程前往灾区。”

短短两个小时之内,汶川就成了全国人民注目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在前往九寨沟旅游的途中,我曾在汶川县住过一个晚上。这个隐于岷山,枕着岷江的小县,离都江堰50余公里,是川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门户。境内崇山峻岭,羌汉杂居,只有12万人口。那一夜,在汶川县城的一家路边店里,我品尝当地特产――又香又辣的荞麦面,听着岷江时缓时急的涛声,感到生活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悠然的小城让我感到惬意。第二天上路,我看到路边时而闪现的羌寨,那种用块石垒起的碉楼一样的房子,以及墙上挂着的红红的辣椒串,心里头更羡慕这里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当我乍一听说地震发生在汶川,十几年前那一次短暂的旅程便迅速闪现在脑海中。并由此感叹,人类诗意的生活原来如此脆弱。

但是,在这脆弱中,我们却感受到了更温情的、更强大的诗意。

共和国今夜无眠,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那些战士、记者、医务人员,许许多多的老百姓,都在为汶川祈祷,为所有的受灾地区和人民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

我听到了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部署紧急救灾的新闻;我看到了总理俯在废墟上视察营救学生时泪流满面;我看到战士试图穿过黑夜,寻找道路奔往震中灾区作出的种种努力;我看到电视转播车在震区的大雨中匆促驰过;我看到多少个医疗队都在赶赴灾区的途中;我看到海外华人紧急筹捐的镜头;我更从网上读到天南地北数以万计的网友发给灾区的情真意切的寄语。

短短几个小时,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发现,这个国家的人们,原来一直在彼此关心、彼此相爱。不要问他们的民族,也不要问他们的身份,不管他们是远隔重洋还是近在咫尺,今夜,每一颗中国心,都在为灾区的同胞而跳动,有一句话表达了我们的感情: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

此情之下,我不禁固执地想起汶川县城边上那一家简陋的小餐馆,那位满脸笑容给我端来一碗荞麦面的女店主,她还好吗?她的小餐馆倒塌了没有?我打电话给成都的朋友,想打听汶川的消息,他的回答是汶川的交通、电力、通讯全都瘫痪,此刻谁也不知道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于是整夜守在电视机前,但是,汶川依然在所有焦灼的眼光中,没有任何消息。

汶川地震感想篇10

读《致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封信》有感

通过读了《致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封信》后,感触颇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素养。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汶川的每一个进步,汶川人的命运与前途都与党和国家的关爱息息相关,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汶川从悲壮走向豪迈,实现凤凰涅槃,离不开我们党、我们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切关心、关爱和帮助。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翻天覆地的70年是改变中国历史、世界格局、人类命运的70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曾经有冤无处诉、有灾无人管的旧汶川,进入了政治清明、司法公正、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新时代。这些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百折不回的强国之路,过去我们想也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在汶川大地上。

无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还是今年遭遇的“8·20”特大山洪泥石流,面临危急时刻,党和国家总能够在第一时间持危扶颠、力挽狂澜,全国十三亿同胞与我们携手共进、团结互助、患难与共,实现了汶川涅槃重生,跨越发展。回首来时路,党和国家给予了汶川太多温暖的陪伴。我们感动,汶川的每一次灾难,都让守望相助成为生命的本能呼唤。“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在这里充分彰显,哪个地方最艰难、哪个地方最危险,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就冲向哪个地方。我们感动,人性光芒温暖如春,那些流汗、流泪、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人民子弟兵和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用忠诚和奉献与汶川人民的心贴在一块,把汶川人的冷暖放在心中,书写了初心本色。我们感动,对口援建队伍怀着赤诚之心,不辱首善,用超越地域、超越民族、超越亲情的力量默默苦干,保持那份对生命的谦让,与每一位“勤劳、善良、感恩”的汶川人一道,在历史岁月中书写着“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精彩诗篇。

回首过去,党和国家、全国人民给予了汶川太多的牵手和温暖,我们呼吁每一个汶川人世代铭记这份恩情,扎实开展“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手足之情”“三恩”活动,将感恩之情根植于汶川大地之上,根植在汶川人民心中,并转化为奋进前行、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让感恩成为每一个汶川人的自觉习惯,就是要感恩党的坚强领导,带领汶川一次次转危为安,一次次涅槃重生。我们要永远铭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汶川力量!让感恩成为每一个汶川人的自觉习惯,就是要感恩祖国的无私大爱,每当灾难骤然降临,祖国母亲都会用她丰满的羽翼呵护汶川,用她温暖的怀抱抚慰汶川,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汶川,用她厚实的手掌托起汶川的明天。三年重建“汶川”,靠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灾后重建奇迹的根本原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灾后重建奇迹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优越性是灾后重建奇迹的制度保障,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励灾区人民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