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8:42:59

造林质量

造林质量范文篇1

关键词:规划苗木处理管理

为了按地形地貌和不同立地类型合理配置林种,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的绿色综合体的防护林体系,这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林业部“三北”局和陕西省林业厅于2002年决定由陕西省林科所主持,在靖边县建立试验基点,开展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示范林营造技术的研究。在总体规划设计通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经过两年多的造林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果。两年多来,共营造塬面防护林17300亩,沟壑防护林(梁顶防护林、沟坡防护林、梁峁坡防护林、塬边沟头防护林、沟底防冲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8513亩,成活率达89.50%。采用的树种达47个,其中针叶树种5个,灌木树种7个,经济树种17个,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总结推广了干旱造林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初步结果表明:试验区内各种防护林镶嵌配置;各林种、各树种布局合理;经济林比重增大;针阔叶造林面积之比为4.70:5.30,针叶树种面积增大,增强了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普遍实行了乔、灌结合,复层结构的立体林业有了新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合理的黄土高原与沙地的防护林体系新格局。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造林成活率是评价造林质量的最基本的指标,因而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就成了当前林业生产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实验站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搞好总体规划

1.1总体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黄土高原防护体系的营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体现科学性、综合性、示范性和实效性。从恢复和发展生态平衡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区的自然优势,建立最佳经济效益的农、林、牧的合理结构,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逐步走向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林业内部要以立地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为依据,科学地配置林种,相应地选择适生树种,加强植被建设,建立一个由带片网、乔灌草、防经用,长中短及林工商、土水林、名特优相结合的新型的立体林业格局,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和社会效益大的目的,尽快为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起到示范指导作用。

1.2总体规划的方法

1.2.1收集资料收集试验区的地形图(1/10000)和行政图,了解自然状况(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状况(乡、村、人口、劳力、土地、耕地、农机具、牲畜、农作物品种及其产量、人均口粮,收入等)。

1.2.2踏查勾绘利用1/10000地形图进行现场勾绘,凡不同类型植被的、面积大于15亩的区域划为另一小班。

1.2.3小班登记对于所勾绘小班的土壤、植被、坡向、坡度、地形部位进行现场登记,对难利用地估出其所占百分数。

1.2.4土地利用现状的评价对于每个小班,分别进行各地类统计,统计出各地类(农、林、牧)的面积用比例,根据当地情况估评其合理性。

1.2.5小班设计按适地适树原则设计各林种、树种及其面积,根据土壤、坡度、坡面完整与否设计整地方式、整地规格及造林方式,造林规格、苗木规格等,并计算出各小班用苗(种)量,用工量等。

整地方式有反坡梯田、水平阶、鱼鳞坑、水平沟、大中小坑穴等形式,由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坡度较大,坡面较小,一般都采用水平阶整地,在有些坡度很大,坡面太小(破碎坡)情况下采用鱼鳞坑“品”字形整地,在塬面及沟边中一般采用坑穴整地方式。对于阔叶树种一般采用中坑穴,针叶树种一般为小坑穴,经济林树种采用大坑穴。

1.2.6规划的汇总根据各小班设计,分林种、树种统计其面积,分别统计乔、灌、草的面积,统计农、林、牧的面积,针叶树与阔叶树的面积,总用工量。各树种的用苗(种)量,总用苗(种)量,拟定各年度造林任务。

1.2.7育苗规划根据各年度任务及总体规划要求,进行育苗规划。确定各年度育苗的树种、面积、用种量、用工量等。

1.2.8各年度造林作业设计根据当年任务及苗木准备状况安排生产,拟定实施细则,分别小班,确定小班面积、树种、整地方式、整地规格、造林方式、造林规格、用苗(种)量、用工量等内容。

2提高造林质量的具体方法

2.1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

苗根是苗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掘苗时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是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基础,一般树种须根较多,失水较快,特别是针叶树失水更快。据我们测定,侧柏苗在日晒3h后,根系含水率降低21.70%,茎杆降低14.10%,叶子降低5.20%。因此,保护根系是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2.1.1认真假植对于所有苗木在造林前都应进行开沟假植,埋好土,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并经常浇水,保持苗根湿润,2002年春从榆林外调的河北杨苗假植了一个月,由于每隔2~3d浇1次水,使成活率仍达92.70%。

2.1.2外调苗木的包扎运输对于外调苗木,为防止路途远失水过多,采取包扎运输,阔叶树要用篷布盖严运输,针叶树要沾浆,包扎。

2.1.3浸泡处理就是将苗木成捆置于水中或其它溶液中,使其充分吸水,既可补充水分,又可保持本身水分平衡,增加造林成活率。2002年春,我们将陕林1号杨用水浸根后栽植,成活率提高4%;园柏提高21%;油松裸根苗浸水、浸N、P(10%磷肥),K(0.50KH2PO4),1%盐水中,造林成活率达88%~95.80%,臭柏浸泥浆造林成活率达92%,比未浸泥浆的提高52%,侧柏沾泥浆后成活率达82.80%,比不沾浆提高11%。

2.1.4随起随栽随起随栽,可以缩短造林时间,减少阳光直晒,散失水分。

2.2掌握适宜的造林时期春季是多数树种造林的最好季节。但由于气温差异,各树种生物特性的差异,各树种本身所需最适温、湿度的差异,因而各树种在造林时间的早晚程度上也有差异,对于发芽早的树种如落叶松、油松、沙棘、侧柏等树种宜早栽,一般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据调查,3月下旬栽植的油松、侧柏、沙棘等比4月中旬后栽植的成活率分别高出12.80%、21.00%和50.70%,泡桐、河北杨、新疆杨等树种适4月上旬栽植,此时成活率分别为90.40%、92.70%、96.10%。发芽迟的树种如柿树、揪树应迟栽,一般在4月下旬。

2.3把好栽植技术关

造林要提高质量,栽植是最重要的环节。栽植时要使苗根舒展,栽端踩实,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防止上紧下松。泡桐栽植要“深坑深栽”。松类栽植时还要注意不能损坏顶芽。

2.3.1掌握好苗龄一般常规造林,大多数树种以2a生苗木为佳。1a生苗木质化不好,抗逆性差,成活低。3a生以上苗损苗多,风化,老化严重,树冠大,苗木摆动多,失水多,易引起生理干旱而死,据我们2002年秋在延安调查,2a生侧柏成活率为87%,比4a生侧柏高40%。

2.3.2深栽实砸主要使苗木根系能充分的与土壤接触,利用吸收深层土壤水分。油松、侧柏、刺槐等栽植时穴深25cm左右,杨柳类大苗一般深栽50cm左右。据调查,沙棘造林砸实的成活率为46.80%,比未砸实的提高19.10%。据统计,经过现场专门培训的村民由于技术熟练,栽植的油松、侧柏比一般村民栽植的成活率高20%~32%。

2.3.3成丛栽植对于难成活的、幼年怕晒的树种如油松、侧柏、紫穗槐等每穴2~3个成丛栽植,可以相互遮荫,形成适于成活的小气候,增强抗抵力和竞争力,提高成活率。

2.4作好苗木的处理

2.4.1截杆造林对于失水快、萌芽力强的树种如杜梨、刺槐、垂树等进行截杆造林,可以减少蒸腾失水,提高成活率。2003年春,杜梨截杆造林成活率60%,而未截杆的仅40%,刺槐秋季截杆栽植效果好,

2.4.2修剪枝叶对于枝叶茂密,大树冠,已展叶的树种,进行疏枝打梢,可以提高成活率。2003年春,从西安运回的垂柳已发出豆粒大的新叶,为减少蒸腾,栽时剪去已发的枝叶,使成活率达96.90%。

2.5插杆(扦插)造林

对于一些易发芽的树种如旱柳,垂柳等在水湿地、河边中进行插杆造林,即将高1.50~2m、地径2~5cm的柳杆直接)插入土中,插入深度约50cm。2003年春在马坊沟插的柳杆成活率达95%,对于柽柳、乌柳等可以进行扦插造林。既将2a生的柽柳枝条剪成20cm的插穗(使用切条机,成效比手工提高30倍),用水浸泡3h,然后直接打入山梁坡阳向黄土型(上中下部)造林地中,深度以顶部留1~2个芽为宜,成活率可达83.80%,当年高生长可达55.80cm,地径达0.355cm。

2.6加强抚育管理

加强抚育管理,不仅可以巩固造林成果,而且可以提高林木保存率促进林木生长发育,据省林科所(2003年)调查,经过松土锄草的3a生刺槐幼树生长量比未经锄草,松土的幼树高生长提高58.50%,胸径提高105.10%。

总之,影响造林成活率的环节很多,无论从苗木培育,栽植前苗木准备,还是苗木栽植,栽植后苗木管理等各环节,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环节上的任何疏忽都会影响造林成活率及造林质量,因此,我们必须从“苗”做起,在适地适树搞好规划的基础上,抓好每个环节,提高造林质量,这样才可建设好防护林体系工程。

参考文献

[1]《干旱区造林学》(中国林业出版,1988年6月)

造林质量范文篇2

关键词:造林;质量;有效措施

林业工程对于我国林业发展意义重大,造林质量是林业工程的基础和重点,因此,加强对造林技术和规划的重视,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对整个林业资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保证林业资源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1]

1提高造林质量的重要意义

林业资源是影响我国经济、环境发展的重要资源,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造林质量非常重要和必要。首先,木材是我国各个行业需要的重要资源,且每年有很大的需求量,林业资源的发展为各行各业木材需求提供物质保障,提高造林质量有助于满足木材需求,保证行业发展。其次,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改善空气质量,林木根茎深埋地下,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壤沙漠化,对稳定我国生态环境系统具有重要作用。造林质量决定林业资源的发展,更决定了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同时也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最后,造林质量关系着林业资源的发展,林木从采种、育苗造林、抚育到管理、成才等一系列工作具有周期性长、连续性强等特点,任意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造林的质量,随着造林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造林面积的不断增大,我国在林木抚育方面投入了非常多的资金,为了保证林业工程建设,保证国家对林业资源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够得到良好的利用和回报,提高造林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对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造林质量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林业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对造林质量关注度不断提高,对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也比较透彻。首先,造林质量的提高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影响造林质量的因素也非常多,例如气候环境、地理条件、地质性质、树木种类、病虫病害、自然灾害(火灾、台风)等。我国地大物博,地势形态复杂,高海拔山地、干热河谷、土地瘠薄,大部分土地面积自然条件较差,林木生长环境较差,对林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树种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不同,对阴阳、寒热、旱涝等自然因素反应不同。其次,造林质量除了受上述所说的自然影响因素外,还受到人为因素、政策因素、操作水平、社会因素等影响。主观方面,如果在造林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如对地势地形进行勘察,地理气候调查,树种科学的选择等方面工作而进行盲目的整地、栽植,不按照《造林技术规程》和《全国公益林建设标准》等国家标准操作,很容易导致林木质量不佳甚至林木死亡等现象。最后,林木管理也是影响造林质量的重要因素,林木栽植后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至关重要。

3有效提高造林质量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是影响造林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选择适合植树当地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的树种,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光照、雨水等因素,减少树木因自然条件不适应增加死亡率。做好造林工作中的树木保湿工作,保证林木的湿润度,加强树木包裹工作,减少林木根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及时补充林木苗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能够有效提高树木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其次,林木栽种前注意改善林木土壤环境,加强人工松土,保证土壤的疏松度。加强土壤含水性,根据地理位置设置相应的灌溉与排泄系统。最后,选择根茎发达、生长旺盛的优种木苗木,提高苗木成活率,完善树木运输和栽植等环节。通过科学方法改进林木起挖工作和林木根系的土球处理技术。对于不携带土球的苗木根系,或者苗木根系受到损伤的根系需要进行草袋包裹处理,对于损坏的根茎及时进行修剪,保证造林的质量。[2]

3.2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林木栽植需要因地制宜,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条件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第一,干旱地带的造林措施。水分是植物生长必须的物质成分,干旱地区水分缺乏,如何保证林木健康生长,提高造林质量是一项技术难题。我国科学家正在研究树木适应干旱环境的生长机理,对植物的生理特性与水分缺失的适应原理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出一种反应土壤中水分情况的仪器,帮助分析林木所需水分的时间和量,有利于林木更好的生长。第二,盐碱地的造林措施。我国盐碱地面积很大,如果能够对盐碱地进行技术改造,植木造林一定能够造福人类。盐碱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与正常土壤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各个地区由于经济投入不同而开发情况有所不同,综合考虑盐碱地的不稳定性、复杂性、地区性和综合性特点,对不同盐碱地进行不同措施改良,改良后的盐碱地更适合林木的生长,增加人工造林的成活率,进而提高造林技术和造林质量。第三,沙漠化地区的造林措施。沙区土地土壤贫瘠,风沙的强流动性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所以要想在该地区提高造林质量需要对其土壤和林木选择进行优化改良。沙漠化地区适合栽种沙柳等抗旱、抗风沙能力强的植物,还可以采取混合型种植来提高对土壤的固定化,减少风沙对植物的侵袭。对沙地的改良可以通过封、障、栽植三步骤进行,将灌木和针叶型植物混合栽植。加强对沙地林木区的封育管理,减少风沙对刚栽植的植物的伤害。建立保障性屏障,减少风沙的侵蚀。对沙地进行草绳沙障固沙和网格沙障固沙,只有沙地固沙工作做好了,才能从整体上有效的改善人工造林质量。

3.3加强造林过程中的细节管理

林木栽植后,保证其成活率是有效提高造林质量工作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栽植后的护养工作也非常重要。首先,林木成活后要提高其防风防害能力,有效的预防自然灾害的侵袭,做好新造林地的管护工作。其次,做好林木固定支撑工作,保证皮架不影响林木原始根须土球和骨干根系的生长,防止根系受到风力影响而产生损伤。再次,夏季要做好树冠遮阳降温工作,防止林木水分大量蒸发,保证树木能够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与此同时,对新造林进行浇冻水、风屏障的方法养护,采取涂白树干的方法进行抗风寒处理。加强新造林的排水工作,充分利用自然坡度,做好适当排水,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最后,加强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范工作,采取有效的杀虫方式治理林间害虫,有效预防病虫害给林木带来的伤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我国多样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如何提高造林质量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首先分析影响造林质量的因素。其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最后,加强林木栽植后的养护工作与管理,最终提高造林治理。

作者:徐建秋 单位:黑龙江省拜泉县大众乡林业站

参考文献:

造林质量范文篇3

关键词: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森林资源;强化措施

目前,做好营造林管理保护工作成为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究其原因,主要是从森林资源管理与建设入手,提升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合理保护森林资源,对促进国家可持续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而言,必须紧抓实干、统筹规划、合理部署,优先做好营造林管理保护工作。各级林业部门秉持可持续理念,从多个层面做好营造林管理保护工作,以期尽早达成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目标。

1实行营造林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一般来说,森林结构主要是由多个林地构成的系统资源,可以说,林地结构基本上可以视为构成森林的核心单元。近些年来,鉴于森林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借助森林资源获取木材或者相关林产品。因此不难看出,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实现长足发展的根本条件。森林资源在长期的开采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衰竭、恶化等不良现象。在这样的主导条件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必要性[1]。为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强度,各级林业部门开始相继执行营造林建设措施,主张从加强规划设计、把控栽培质量和健全营造林体系等方面进行强化管理。根据实践效果来看,通过执行营造林建设工作,至少在改良森林土壤、森林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再加上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大力号召,推行营造林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必须予以重点贯彻与落实。

2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前期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前期规划设计往往是确保营造林建设工作得以顺利落实的关键前提,会对后续造林建设质量与建设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来说,前期规划设计主要集中以整体设计、林木培育、施工人员安排等内容为主。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势必会对后续一系列工作造成不良影响[2]。比如,容易引发种植树不合理、树木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长此以往,会对营造林整体建设质量造成危害影响。足以见得,前期规划设计效果对后续营造林建设质量的重要影响。建议相关规划人员应该立足于整体建设,合理规划与统筹安排,确保营造林建设过程安全无误。2.2栽培质量。栽培过程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营造林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需要工作人员执行精细化管理措施,尽量从种苗选择工作开始,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要重点关注土地整翻、造林密度等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优化处理,确保造林质量不受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栽培过程虽然有前期规划设计作为指导依据,但是介于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人为管理的变化,实际栽培过程遇到的变化因素较多,需要工作人员随机应变,把握好每一项工作环节。2.3检查与验收。检查与验收工作,主要针对栽培种植过程存在不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以便更好地确保营造林过程质量安全。在此过程中,如果负责人员并未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及时检查与验收,势必会对营造林整体建设质量造成不良影响。2.4后期养护与管理。做好后期养护与管理基本上可以视为确保营造林后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实践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按照各种林木的保护措施进行合理贯彻并落实。定期深入造林现场实行养护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确保营造林建设质量安全。

3营造林质量问题的强化措施分析

3.1立足于林业实际环境,实现合理规划与设计。正式执行营造林建设工作之前,工作人员应该立足于林业实际环境,做好合理规划与设计工作。最好深入现场工作当中,做好相关调查工作,明确建设地地质条件、建设环境等。对于面积较大、集中连片的采伐区域应该予以重点关注,合理安排造林计划。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做好施工设备与施工材料的安排与管理工作,针对图纸设计问题做好审查管理工作,以期可以为规划设计的后续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建议。3.2严格把控栽培质量问题,确保营造林质量安全。严格把控营造林栽培质量是确保营造林建设工作得以顺利贯彻与落实的根本保障。针对于此,建议负责人员应该优先加强对营造林质量、林地资源的关注强度,确保营造林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在全面把控过程,建议工作人员可以如下两方面加强对营造林栽培质量的关注力度:一方面,建议工作人员应该合理选择树种,综合市场因素等外界条件,选择价格合理、生态效益较强的品种。如杉木等树种。与此同时,做好苗木质量的控制管理工作,防止生物入侵隐患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针对现场栽培过程应该加强监护管理强度,如做好种子准备、苗木选择、抚育管理等工作的监管工作,确保栽培质量与栽培效率得以显著提升。3.3确立高效、合格队伍体系,强化检查与验收工作效果。作为营造林建设的人员,必须肩负起自身的工作重任,做好检查与验收工作。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高效、合格的工作队伍。针对当前人员技术资质不达标或者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重点加强对营造林检查与验收内容的关注力度。如重点针对栽培种植过程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以便更好地确保营造林建造过程的质量安全。3.4做好营造林后期养护与管理工作,优化营造林建设质量。针对营造林后期养护与管理工作,工作人员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治与管理工作。按照树木实际属性,采取切实可行的病害防治措施进行积极预防。与此同时,定期深入营造林建设场地,根据当前树木培育情况,做好养护与管理工作。

4结论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与破坏程度远远超出森林资源可再生的恢复速度,所带来的破坏影响十分严重。鉴于此,各级林业部门必须肩负起自身的工作重责,积极将各项保护措施、政策手段及时落实到营造林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从多个层面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我国生态和谐社会构建与森林资源保护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余茂源.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及解决方案[J].绿色科技,2017(11):191-192.

造林质量范文篇4

关键词:造林工程;质量;提升措施分析

在造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就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施工管理技术,提升施工管理成效,优化施工管理水平。因此,在营造林工程中,应该要以质量管理为目标,提升造林工程的建设质量,并且还要将各个影响质量的因素考虑在内。而造林工程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营造以绿色生态体系为核心的造林工程,充分保护林业资源,实现林业资源的全面利用,建立良好的物质生产、使用、利用等循环体系,体现林业经济价值。但是由于造林工程建设环境较为薄弱,倘若设计不合理,现场施工不严谨,后期管理不够科学,就会对其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1营造林业的意义

绿色植被是天然的净化器,不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空气中的粉尘杂质,还可以更好地阻隔工业和生活中的噪音。而现代的生活,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着汽车噪音,工厂污染的环境当中,这就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通过种植绿色植被可以更好地净化空气,降低噪音,优化绿色生态环境,改善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为地貌特征很容易产生土壤水分流失、沙漠化,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绿化造林则是最好的选择,通过种植林木可以很好地利用树木的根茎抓住土壤,并且在极大的程度上锁住水分,也可以通过种植林木减少土壤腐殖质的流失,保证土壤的肥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种植能力。而在造林种植的后期,树木的茁壮成长,也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例如:种植果树,可以收获采摘水果,种植药材、橡胶等树木,而通过种植这类具有收益性的植被,可以很好地带来经济收益,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更好地提升经济收入及生活水平[1]。

2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2.1缺少专业人才

良好的造林工程,必须要有具备相关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就需要选择优良的苗木,制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科学的后期管理等一系列的相关措施,而只有将这类问题做好合理科学的处理,才会更好地提升造林效果,而我国目前就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来确保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2缺乏科学管理

绿化造林想要更加长远的发展,后期的科学管理必不可少。而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帮助造林工程具有长效的发展,我国目前在造林工程建设的方面缺失相关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这就导致我国林业种植很难健康稳定且长远的发展,而只有积极有效地引进相关的现代化管理技术,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林业发展缓慢的问题[2]。

2.3前期设计不合理

前期的造林设计单位对于造林工程重视程度并不够,导致前期的营造林设计趋于形式。导致前期设计并没有完整的设计方案,或者设计方案的材料和内容不够全面,因此导致在造林工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前期设计,而是一边施工,一边在进行设计方案,这就导致前期设计质量较差。

2.4验收不符合标准

在整体的造林项目建造完工后,施工单位对整体项目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查和验收。作为重要项目内容,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无项目验收,也没有具体的项目验收报告等资料,验收的过程不严谨,导致整个验收过程都只是简单地走形式流程,甚至还存在验收时上报的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着相关部门对造林的收纳备案。

2.5后期管理不到位

一些地区的造林工程在结束以后,缺乏合理科学的后期管理,导致后期养护不到位。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做到把控施工过程的质量问题,但是在整个造林工程建设完成后,因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苗木抚育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这就导致苗木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状况并不是特别良好,树木的存活率也较差。

3加强质量措施对策

3.1提高造林的重视

在造林工程的质量提升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从意识上重视造林及质量的管控,并且在现有的实践工程中促进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进行落实。例如,林业部门要根据我国林业现阶段的造林具体措施、明确阶段性地造林发展目标,造林投入的标准等,发挥相关的政策指导作用。同时注重林业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建立合理的造林法治体系,加强对造林管理的重视,提升营造林的质量,降低营造林的违规行为,全面提升营造林的种植生产[3]。

3.2根据不同地区制定规程计划

由于我国地势的不同,环境因素的不同,对营造林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地区就需要制定不同的营造林工程规划和设计,消除不合理的影响,提升营造林的生长率及成活率。而在此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在明确认知营造林的特征与作用,树立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严格落实相关工程的规划与设计制度,明确工作的职责,工作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更要以科学合理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作为相关指导,加强对不同区域的环境进行调查及分析,遵循在适宜的土地种植适宜的苗木,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苗木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科学合理的后期管理,进而合理规划营造林,为营造林工程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林的质量提升是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关键所在,不仅可以推动林业工程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更加强了相关部门对营造林质量管控的重视,并且能够积极地研究和改善营造林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以此来确保营造林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慧琳.营造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9(13):188-189.

[2]赖昌桂,黄锦程.营造林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9(13):190-191.

造林质量范文篇5

关键词:营造林;必要性;关键技术;质量管理;措施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出现了许多自然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在科学发展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指导下,我国营造林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营造林质量概述与必要性

1.1营造林质量概述。营造林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可能会受到自然条件和种植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受气候条件和重点品种的影响。为此,应结合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种植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造林措施,不断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为了提高森林资源覆盖率,全国各地区都在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营造林工作。在原有的林业资源基础上种植树木,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营造林建设后,需要对营造林的质量进行评价,为后期的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提升营造林工作的价值[1]。1.2营造林价值与必要性。1.2.1预防、治理水土流失。如果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在河流密集区域,科学的植树造林手段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此外,在降雨量充沛的环境中适当造林,能够提高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营造林工作能加快水体的净化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利用紧张的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1.2.2防治风沙。我国东西部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西部地区存在大面积土地沙化的问题,很容易产生风沙现象,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科学的植树造林能有效防治风沙,降低含沙量。此外,通过植树造林还能调节水气释放量,实现气候的调节。1.2.3改善空气质量。通过科学的营造林措施能够实现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能够推动地区林业的发展,满足人类发展对林木产品的需求。

2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

营造林的质量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首先,在具体营造林过程中,有些地区的造林技术比较落后,操作过程不规范,不重视营造林工作的后期管理,影响营造林整体质量的提升。其次,树种选择影响造林的质量。在具体设计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选择适合的树种,从而影响苗木的健康生长,很容易出现病虫害问题。为此,在造林前,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苗木。再次,营造林方式不正确,不重视苗木的培育工作,在移栽苗木的过程中不规范。最后,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或者在营造林工作前没有了解当地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很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影响营造林工作的质量。

3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

3.1改善营造林土壤状况。林木需要从土壤中获得充足的养分。为提高营造林工作的效果,应重视土壤并改善土壤的状况,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首先,可以在林间合理种植绿肥。绿肥指的是能够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该措施能很好地提升土壤的肥力。绿肥的主要作用为固氮,为林木的生长提供所需要的养分。其次,优化人工林群落结构。相关研究显示,混交林中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较好,相比较单一树种林业群落的优势性明显。此外,混交林发生病虫害概率较低,为营造林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2]。3.2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开展营造林工作之前,需要对当地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充分调研,选择适合的树种及营造技术模式,从而提高营造林的质量。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应重视以下几方面。首先,土质适应原则。结合林木对土壤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营造林技术,在开展营造林工作之前对土壤情况进行调查和改善,保证土壤和林木有良好的适配性。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提供适合的土壤环境,发挥林木的最大效用。其次,林木适应性原则。有些地区存在土壤状况不良的问题,直接影响营造林的质量。为此,应选择适用性较高的品种,采取科学的培育和种植措施,保证营造林工作的顺利实施。3.3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育苗技术对提高营造林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对推动我国林业发展意义重大。在具体育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采取无性繁殖育苗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林业育苗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营造林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升了林业建设的苗木需求量,导致传统培育技术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采取无性繁殖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培育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林业苗木。其次,平衡根系容器育苗技术。在传统的育苗技术中,主要以塑料袋为辅助工具,很容易导致育苗失败。平衡根系容器育苗技术是通过无纺布进行育苗,保证育苗器具的透气性且传递营养能力较强,对提高造林质量意义重大。3.4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太大的影响。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改善营造林的生态环境,提升营造林的质量。现阶段,比较常见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有生物防治手段和化学防治手段。首先,生物防治。该种防治技术是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作用,通过病虫害的天敌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化学防治。该种防治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快速和高效,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不足之处是如果长期使用很容易导致病虫害出现抗药性,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为此,在具体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在保证营造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可以依据病虫害的种类和感染范围,将生物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结合使用。3.5改善林木种间关系。改善林木种间关系是重要的造林技术,能够实现制造业结构的优化,促进造林系统的稳定性发展。首先,要了解林木种间关系。在此基础上采取营造林措施,实现营造林系统环境的稳定性发展,使营造林整体质量明显提升。其次,合理控制种间密集度。在开展具体的营造林工作前,科学规划林木的种间密度,相关林业工作人员要合理控制营造林的长势。

4提高营造林质量的措施

4.1强化管理。种植及管理对提高营造林质量有一定的作用。优质的树苗是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在开展营造林工作前,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选择优质的苗木。此外,相关种苗部门应重视对种苗培育基地的建设,培育的良种必须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流通。在销售林木种子的过程中,应适当降低价格、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对种子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为提升造林质量奠定基础。4.2优化管理结构。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我国的营造林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营造林管理机制还需不断完善。为此,相关林业部门应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机构。要重视对优秀林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现代化、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保证营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影响营造林工作的管理效果。4.3强化培训。营造林工作人员的素质对营造林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在开展营造林工作前,应对营造林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保证其在工作过程中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如果林木出现病虫害问题,工作人员要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防止病虫害对营造林工作造成影响,提高林木的成活率。4.4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积极有效的监督工作能够提高营造林的质量。相关林业部门除了要做好林木养护工作外,还应加强营造林工作的后期管理,从整体上提高营造林的水平。应结合地方经济情况选择营造林,防止盲目栽种,为营造林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定期监督管理以及考核林业部门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保证营造林的顺利开展。4.5增加科技投入。为保证营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应建立营造林质量管理科室,明确责任和职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营造林工作中应坚持科技兴林原则。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加大对林木优良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提高营造林的质量。在开展营造林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引进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育苗经验,结合我国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研制出最新的育苗技术。

5结束语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生态环境,认识到森林资源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许多地区为了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加大营造林的力度和水平,采取了一系列营造林技术和措施,实现了营造林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在营造林工作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德成.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和管理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6(5):182.

造林质量范文篇6

1.1规划设计方面

我国常规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与当前现代化林业常用的社区林业评估相比较,有如下不足。常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只注重对自然资源信息的调查和利用规划,偏重于用材林和经济林的规划利用,忽视对生态林、森林公园等生态平衡方面的规划设计。一般主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规划与设计内容多以上级文件和规划进行,很少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设计的结果以符合上级的要求为准,脱离了群众的参与,整个设计是按“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而社区林业设计是按“自下而上”的原则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林业生产。

1.2种苗培育方面

在种苗培育中,由于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技术和资源储备较少,难以完全满足造林的要求。树种单一,在开发新树种、新品系,以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贵我廉等方面严重失衡。而且主要造林树种杉木、松和阔叶树种的种源建设上各地发展十分不平衡,还处在基础发展阶段,种源不清,良种资源匮乏的矛盾依然严峻。在壮苗培育方面,地级市范围基本没有工厂化苗圃场,主要采用山地临时苗圃育苗造林,育苗技术相对落后。此外,由于缺乏对种苗的严格管理,个别地方不重视良种壮苗,有种就用,有苗就栽,导致造林成活率不高,林木生长不良,林分分化大,病虫害严重等。

1.3栽培方面

在造林密度上,当今,林业发达国家从经营目的、技术和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对造林初植密度进行合理控制,不提倡密植和间伐。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造林初植密度一直偏大。初植密度过大,不仅造成林木生长不良,还增加了造林的成本费用,而且导致林分郁闭提前,增加了间伐作业。而生产中,由于间伐审批、投入大于收入等原因,间伐措施不到位,至使林分过密,林木生长和林分卫生状况差。在整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首先,一些地方不能按生产季节要求实施预整地,更有甚者边整地边造林,丧失了整地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其次,某些地方没有按照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点合理确定整地方式,即影响了林木的生长有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浪费。栽植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根据当地的气候现实状况选择栽植季节,错过了栽植良机。在起苗、运输和假植过程中对苗木保护不利,损伤了苗木。在栽植过程中粗心大意,栽种不实、窝根和不除去容器苗塑料袋的现象时有发生。

1.4林地环境方面

在传统的造林中,人们习惯地认为造林就是保护环境。然而,在造林的过程中,如果措施不当同样会导致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如炼山、在大25度坡的山地进行全垦整地和施用高残留的农药等。在抚育管理中存在抚育管理落后的问题,锄草、浇灌、施肥和抚育间伐等措施不到位,尤其是病虫害防治、防牲畜破坏和自然灾害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才能保障,有诸多方面的管理力度还不到位。因此,整个造林过程林地环境管理也是影响造林质量的要素之一。

1.5人工员素质方面

当前,林业生产大多还处在刀耕火种的较低层次,有资质的造林队伍、专业公司寥寥无几,植树造林的主体是广大山区群众和临时性的专业包工队。由于他们接受外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机会较少,造林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提高造林质量的主要措施

2.1遗传控制

树种和种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物质基础。树种的选择、种苗的质量,关系到造林的成败和林分的质量。因此,要把树种选育开发和良种壮苗培育作为造林工程的重要环节来控制。在注重育苗工作的同时必须注重林木种质资源的发掘和采集工作,加大遗传改良育种的规模及应用,切实抓好新品种、新品系种苗的培育工作,为造林生产提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优质苗木。基因改良技术是目前人工林经营中相当新的技术手段,各地育苗场圃和林业科研院所应在严格和科学的规范性条件下开展科学育苗工作。在实施造林工程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种子法》,建立健全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严格种子检验、检疫,保证种子质量。造林用种必须是经过遗传改良或优良种源区的优良林分、优良母树林上采集的种子。播种种子品质必须达到到国家、行业或地方规定种用标准以上。抓好中心苗圃的建设,以点带面。县级林业部门或用苗单位必须与中心苗圃签订育苗委托合同,实行“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和定向供苗”。

2.2计划设计控制

计划设计是造林的基础,造林计划设计必须坚持分类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计划设计,对造林的技术标准以及种植、抚育管理、科研推广、环境保护、物资采购到及资金的使用等进行全面的计划管理,突出制定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鼓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计划、设计、经营和利用人工林的综合性决策工作,即保障经济的需求又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计划设计控制要求既要科学可靠,又要切实可行,特别是在技术设计上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造林技术措施。作为造林施工、抚育和各项管理的依据。主要包括:造林方法,造林整地,造林密度,混交比例,树种组成,造林季节,幼林抚育,幼林管理与保护等。此外还包括,造林典型设计,造林任务量,造林期限的安排等。

2.3栽培控制

坚持科学栽植、精心管护的原则,合理控制栽植密度,从经营目的、树木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合理确定造林的初植密度。据中国林科院专家论证,各主要用材树种的最大初植密度为:杉木3000株/hm2,松树3700株/hm2,桉树2500株/hm2。因此在造林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的树种和立地条件,合理制定和落实栽植密度,栽培控制要求精心把好栽植之前后的各项施工质量,切实抓好预整地,整地规格必须严格按照作业设计的质量要求进行;适时选择栽植季节,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的小地形情况,尽量提前造林;严格执行各项造林技术规程,改进栽植工具,保证栽植质量;造林单位和个人每年都要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适时科学地进行松土、锄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间伐等抚育工作,及时进行机械和人工营林、抚育管护作业,以及综合性的保护、监测和管理等,以减轻病虫和其它灾害所带来的风险。

2.4环境控制

造林中,注重林地环境控制是造林进入科学化、文明化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对整个造林过程进行环境管理也是提高造林质量的措施之一。因此,林地环境保护要贯穿于造林的始终。努力做到在清杂、整地、施肥和农药施用等方面达到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环境保护规程”,加强林地样地的监测,准确掌握立地条件变化和水土流失变化情况。选择有抗生物剂基因特征的树种、种源或杂交繁育品种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2.5资金控制

实施集约经营,实现资金的科学投入和有效投入。对育林金等政府性的投入实行资金拨付“报账制”。即只有经监理合格、验收达到质量标准的投入才能获得造林资金或补助。报账手续必须具备“三表一合同”,使资金拨付与造林质量真正挂钩。对企业、个人自有资金的投入实行绩效挂钩责任和政府奖励制度。

造林质量范文篇7

1项目区基本状况

青阳县地处长江南岸,皖南山区北沿,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之一,2003年起实施《中德财政合作安徽二期造林项目》(简称德援项目),项目造林实行参与式管理,造林目标、任务、经营形式、规划设计、技术准备、材料准备、后期管护等都由项目利益相关者———项目主管部门、技术人员、社区负责人、村民和经营者共同讨论决定。改变了过去由项目主管部门下达任务,技术人员按任务做作业设计,经营者按既定的方案进行实施,忽视了社区、村民的参与和影响,基层组织和村民的意愿没有参与到项目之中。德援项目实施四年来,造林2·1万亩获得成功并取得预期效果,造林面积保存率100%,成活率(保存率)90%。总体成效好于其它造林项目。青阳县东部酉华、乔木、新河、木镇、丁桥等乡镇有石灰岩山场4万余亩,属集体林地,由于山场岩石多、土层薄、水肥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差,植被自然恢复慢。2003-2005年,我县实施德援造林项目,项目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求在上述植被极难恢复的林地上开展人工造林或封山补植,造林经费主要由德方无偿援助,但项目管理极其严格,必须按参与式理念管理项目。造林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造林质量管理和控制涉及的不单纯是技术性问题,造林过程涉及各级政府、当地社区和村民等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对当前影响造林质量因素的诊断,一个基本事实是:在影响造林质量的各种因素中,技术层面的因素实际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决定造林质量高低更多的是非技术因素,一是由于体制所形成的还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层层下达造林计划,基层为完成任务而造林,行政命令多,自觉自愿少;二是产权机制问题,产权不清晰,责权不明,加之林业周期长,效益相对较低,影响造林者造林和管护的积极性;三是科技水平低,沿袭多年的造林技术,不适地适树,不重视种苗、整地、水保、栽植、管理等诸方面质量。其中根本在于是否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使群众通过参与造林真正获益。项目参与者和村民普遍认识到:造林质量管理必须进一步强调对造林主导功能认识,即不仅要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木材或生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需要满足当地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当地群众的需求,充分考虑造林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等生存环境及变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可能对造林过程中行为的影响。

2规划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

规划设计参与式管理是关系到造林成败的关键阶段,在将目标社区(乡、村、自然村)有意向地纳入了造林项目总体规划范围之后,了解当地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地林业发展需求,进行项目规划,落实造林地块、造林权属,确定造林收益分成和造林树种、造林模式、时间进度并签订造林合同等关键问题,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参与形式得以落实。具体做法是:

2·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益相关者需要共同分析当地面临的与林业相关的发展问题,提高对项目实施重要性的认识。我县在项目实施前6个月中,向社区农户发放宣传单,广泛宣传项目背景及补助政策,并由技术人员、社区负责人、农户代表共同组成造林规划设计小组。由乡、村组织,技术人员将所有要探讨的重要话题及所需要收集的信息材料向村民小组会议提出,重点讨论项目实施带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因素,林地现状的改变给项目区放牧和薪材供应带来的影响。

2·2实地调查

规划过程中不同步骤所涉及的地块必须由项目人员与农民代表一道进行现场查看。每次查看结果都在规划草图上反映出,并向下一步村民会提供。查看建议的造林点、小班选择和林种选择的可持续性。探讨确定适宜小班的造林树种、管理方式及可能的土地利用冲突。完成项目区社会、经济、自然等调查表格的填写。

2·3村民讨论会

村民与管理人员之间进行多次探讨协商。主要讨论:决定是否应该参加项目造林;村内或者临近地区过去植树造林活动的经验教训;规划与本地经济是否冲突;选择什么样的造林类型,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补(造)则补(造);选择合作伙伴与管理方式;劳力的安排和年度造林规模;协议并制订护林公约等等。此次会议非常重要,是规划设计阶段最为重要的参与式管理内容,充分发挥了村民的聪明才智。在造林任务确定上,提醒村民充分考虑经济、劳力、苗木供应等实际情况,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确定面积,不要盲目要计划、求规模;在造林树种选择上,分析历年来造林树种在当地表现的优劣状况,提供造林可选树种清单,由村民和经营者选定。

2·4签订造林合同

在造林前要求承包经营者与林地所有者———村、组集体签订承包协议,明确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之后,县德援办与造林经营者也签订合同,进一步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

3技术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

根据已编制的造林规划设计,进行技术准备,主要包括通过培训和实践,让参与造林项目的农户掌握造林技术,在参与造林的农户中发现关键人,引导农户之间互帮互学,技术人员针对造林项目所涉及的树种特性、林种配置、整地方式、整地规格、苗木起运、苗木栽植、幼林抚育、林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火灾控制等技术环节进行培训、示范、推广,使每个组或作业队达到有1-2个技术明白人,群众遇到问题时,可进行技术咨询。挖掘适合当地的乡土造林技术,让参与造林的农户真正掌握确保造林成活、成林、见效的关键技术。

造林质量范文篇8

关键词:工程造林;林木种苗;质量检测;对策;河北省

种苗是新时期林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生产资料,是林业的命根。种苗质量直接关系工程造林成效及森林覆被率的质量,加强种苗质检工作是确保提高造林成效和森林覆被率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河北省累计完成营造林263.6万hm2,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至35%,作为林木种苗生产及流通大省,全省育苗总面积为9.95万hm2,苗木年产量为38.2亿株,育苗面积、苗木产量在华北地区均位列第一位。随着近年来河北省工程造林面积持续稳定增长,做好种苗质检工作,保障种苗高质量供给,尤为紧迫必要。

1河北省林木种苗质量检测现状

1.1行业管理部门及工作开展情况

本轮机构改革之前,河北省共有种苗管理机构130多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1个、县级120多个,种苗行业部门管理人员680多人,有着扎实的工作基础。目前,省级、市级机构变化不大,县级种苗管理机构大幅减少,管理人员也明显下降。河北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林木种苗质量抽查制度,实行县级自检自查、市级监督检查、省级重点抽查,省级自2000年开始持续多年开展种苗质量抽查,部分市县也开展了种苗质量抽查工作。

1.2林木种苗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情况

目前,河北省有相应编办批复成立的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检测机构3家,部分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内部也设立了相应的检验检测机构。(1)省级林木种苗质检机构建设情况。河北省林草花卉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石家庄)牌子,是目前河北省唯一通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资质认定的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现有设备40多台(套)、人员15人、实验室面积200多平方米,主要职责是负责林木种苗、花卉产品、草种质量检验检测,负责外来林业草原有害生物侵入和本地林业草原有害生物的检验鉴定工作,承担林草种苗行业管理部门委托的行业监督检验。(2)市县级林木种苗质检机构建设情况。市级有唐山和邢台两市成立了林木种苗检验检测机构,有检测人员、设备和实验用房,但均未通过资质认定,不能向社会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结果。

1.3林木种苗质量检测阶段性变化情况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部级和省级林木种苗质量抽查对象和抽点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抽点是育苗单位生产经营的苗木质量情况,主要是管好生产关口;第二阶段抽点是育苗单位生产经营的苗木和工程造林使用的苗木质量情况,该阶段生产和使用关口管理并重;第三阶段抽点是国家投资或以国际投资为主的工程造林项目使用苗木质量情况,该阶段更倾向于使用关口的管理,自2021年开始国家层面已完全转向使用环节的抽查,这也是我国目前及未来一个阶段林木种苗质量抽查趋势。这3个阶段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苗木质量进行抽查,根据检验检测结果确定苗木质量情况。

1.4林木种苗质量检测机构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只有省级种苗质检机构可以独立承担林木种苗质量检测任务。一是参与全国林木种苗质量抽查。自2009年开始先后派业务骨干参与了对甘肃、山东、黑龙江、江西、广西、安徽、湖南、山西、陕西、海南、贵州等11个省的抽查工作。自2015年开始独立承担全国林木种苗质量抽查任务,先后抽查甘肃、黑龙江、辽宁、内蒙、湖南、西藏、吉林森工、新疆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安徽、山西、河北等12个省(区),连续6a较好的完成了全国林木种苗质量抽查任务。二是承担和参与省内种苗质检工作。主要是2009~2013年连续5a承担完成河北省飞播造林种子检验工作和2012~2014年连续3a派员参与了省种苗站组织的全省苗木质量抽查工作。

2存在问题

2.1工程造林种苗质量抽检力度不够

林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完成造林绿化1000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6.5%,每年造林保存率要达到20万hm2。结合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等标准要求,仅河北省每年需检测苗木2万多个批次,可以说林木种苗需求量巨大,检验检测任务非常繁重。

2.2种苗质检机构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目前全省只成立了3家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省级1家(加挂部级牌子)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市级2家均未取得资质认定资格,县级机构较少,总体看机构少且无资质的多。

2.3工程造林苗木的定性指标仍需规范

在工程造林种苗质量抽检过程中,部分生产经营及使用单位在生产经营许可证、标签、造林作业设计等方面还存在不规范现象。一是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不规范。主要有许可证单位名称与实际单位名称不一致、生产经营种类未标注良种名录、许可证有效期不规范、许可证正副本编号不一致、注册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有效区域超范围等。二是标签填写不规范。主要有等级划分、种子产地、苗木种类、树种(品种)名称、质量指标等错误,信息不全及关键信息缺失,县级种苗站签发标签,与检验证书信息不吻合,在圃苗悬挂标签等。三是造林作业设计不规范。作业设计未对良种、产地、品种、质量等指标提出要求,或提出的要求过于简单。

3对策建议

3.1加大工程造林苗木质量抽检力度

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问责力度,以国家重点抽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以及自查为契机,自我主动加压、持续加大对管辖范围内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的监督问责力度,全面加强对工程造林苗木质量的抽查,特别是对中央投资或省级及以上投资为主的工程造林项目使用苗木的质量加大抽查力度,通过开展检验检测,达到提高苗木质量,提升造林成效的目的。

3.2尽快建立和完善林木种苗质检机构体系

一是健全种苗质检机构和保证人员编制,特别是市县级的种苗质检机构应尽快建立,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至少应该接受过林木种子、苗木检验检测专业技术培训。二是保障质检机构设备满足需要,特别是常用的检验检测设备、工具应及时配置。三是有条件地方可尽快申请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结果。四是充分利用好邢台、唐山2个地市级质检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其他市县借鉴其在设备、人员、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以更高标准建立林木种苗质检机构。

3.3加强工程造林苗木相关人员的培训

继续加大对《种子法》及配套法规、标准的宣传培训力度,建立林木种苗法治宣传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技术人员的培训,有条件地方可采用以“带着档案来培训”的方式,使其熟练掌握生产经营记录、标签、自检等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规范填写。二是加强对林木种苗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种苗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做到应知应会,规范许可证发放,进一步提高其指导、监督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祝燕,李庆梅,李淑娴,等.我国林木种苗质量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19,32(5):63-66.

[2]冀慧娟,邹仁双,李晓飞,等.林木种子质量抽查常见问题分析及建议[J].种子,2016,32(5):126-127.

造林质量范文篇9

1造林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1.1缺乏科学的造林规划。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林业造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大多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林人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合理规划造林工程的重要性。很多造林人员只是将造林工程作为一种临时性工作来看待,这也导致在实际造林过程中只注重造林面积,不注重造林质量。此外,造林项目实施之前,技术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调查和分析林业种植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也导致盲目造林现象在我国频频发生[1]。同时,在种植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没有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林业种植,致使苗木成活率较低,影响了造林工程质量。1.2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林业造林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林业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的林业造林工程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林业造林工程中存在管理不到位、管理缺失的情况。同时林业技术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不利于对林业工程项目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造林工程不但需要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幼苗,还要定期给树苗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等,这是提升幼苗成活率,提高林业造林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2]。但在一些地区,技术管理人员并没有对林业进行合理浇水、施肥,在病虫防治方面,也表现不积极,进而影响了树苗的成活率,对整个林业造林工程质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保证林木成活率是林业造林工程的关键,也是开展下一步造林工作的基础。因此,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林业工程的管理工作,确保林木的成活率,进而提升林业工程的质量。1.3林木种苗培育问题。苗木的成长,不但与后期管理人员的养护有关,还与苗木自身的质量有关。如果苗木品质优良、植株健壮,它的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优质苗木的成活率远在质量较次的苗木之上,而且优质苗木在成林之后,树木的质量也会相对较优。在造林过程中,由于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且资金、技术相对匮乏,导致这些地区在培育苗木时很难提供优质的苗木种质资源,再加上育苗基地条件简陋,山地条件差,幼苗质量差等,会给优质幼苗的培育工作增加很多难题,进而影响着整个造林质量。

2优化林业造林工程质量的改进措施

2.1科学规划林业造林。随着林业造林工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整个林业工程的质量效益也愈加重视。在林业造林工程中,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林业工程进行分析研究,要将分类指导和注重实效原则有效结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体现在造林工程中[3]。要做好林业造林工程的科学规划,首先,要做好生态作用的规划,如做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工作。其次,要扩充林业树木的种类,林业科技在不断发展,人们要借助林业科技不断丰富树木的种类,这有利于林业科技的进步和林业资源中树木的丰富性。最后,还要做好预防病虫害和恶劣自然、气候环境的防护工作,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生态隔离等手段,对苗木进行保护,确保苗木的成活率。2.2谨慎选种,优化培育。幼苗培育是林业造林工程中的重点工作,苗木的质量会影响整个造林工程的质量。因此,在进行苗木选择过程中,要严把苗木质量关。一是要按照国家的种子管理法律法规,进行种子的选择工作,要确保《种子经营许可证》得到有效落实。二是要利用科技手段,对种子和树苗进行品种改良,技术人员要对种子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检查即将栽培的树种,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的栽培。在树种进行栽培时,要按照综合工程质量标准和设计进行整地,并要根据种植区的气候条件等科学选择种植时间。三是设置示范苗圃。可以通过示范苗圃来进行苗木的培育和管理。依托示范苗圃,和苗木企业、政府林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互利互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3加大林业管理力度。在林业造林工程建设项目中,要加大林业的管理力度,提升林业造林项目的质量。首先,要进行科学整地,整地工作要根据树木的具体生长条件和生长环境来进行,为树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4]。其次,造林工程完成后,还要做好对补植和砍伐工作的管理,对于植树密度和苗木成活率达不到要求的区域,要及时进行补植。树木进入成长期后,要加强对树木的管理和保护工作,防止在造林区乱砍乱伐或放牧情况,这些活动都会影响林业造林工程质量。最后,要做好林木的安全管理工作,要将林木的防火、防病虫害等工作做到实处,促使整个林业造林工程质量好转。

3结语

林业造林项目是一项较为长期而且复杂的工作,不但要包括整地、育苗、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多项工作,而且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要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能完成植树造林工作。在这漫长的时间中,会遇到各种质量问题,进而会影响整个林业造林工程的质量,使其不能很好地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要通过规划林业造林,谨慎选种、加大林业管理力度,提升林业造林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侯勇.林业造林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J].南方农机,2019,50(03):94-95.

造林质量范文篇10

1.1管理体系不完善

林业造林工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加强其管理措施。在实际的造林过程中,存在造林控制的管理不严格,责任制体系不完善,造林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另外,在造林中,育苗的成活率影响着造林的质量,在林木幼苗期经常会出现不及时清除杂草、在外界气温达不到林木生长的适宜气温时,没有进行覆盖保温等处理。在林业造林工作中,能够科学有效地管理好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林业造林工作的管理并不合理,造林过程中员工的整体素质不够高,在管理中经常出现问题,影响整个林业造林的质量。有的工作人员懒散、投机取巧,敷衍该完成的工作,不能好好保护树苗,搞不清树苗的健康状况,甚至给树苗乱施肥、“开药”,导致树苗成活率下降。

1.2造林规划不科学

由于造林人员对其工作的重视度不高,大部分造林人员只将其认为是临时性的工作,很少考虑其长远的发展意义,故在规划造林工程时,出现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在造林工程开始之前,没有实地考察其所在地理位置的乡土树种、环境、林地类型、林分结构等,导致在林业造林中严重违背了因地制宜原则。甚至有的造林人员在规划过程中,忽略了控制林业造林质量的重要性,过分追求成林后的面积。由于我国在现代化林业造林工程方面起步比较晚,各方面的经验不充分,在林业造林规划中经常会出现忽视整个生态平衡性、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估、无法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的规划需求。

1.3金融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林业工程的金融机构机制不灵活,融资业务比较单一。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不完善。近些年,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投资,加大对林业工程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但由于林业工程本身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低和投资额较大等局限性,降低了其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

1.4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随着时展,新生的事物往往与法律的制定存在时间差,使得在法律出台前,相关部门和机构即使预测到新事物可能对环境或者人体健康有某种不利的影响,但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不能及时控制和制止,可能出现严重的社会影响。同时,对于违法违规的生产者,工程监理及有关部门没有予以更加严厉的惩处措施,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1.5树种结构调整难度大

由于速生树种的生长快,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种植速生用材林的积极性高涨;乡土阔叶树种生长相对较慢,轮伐期较长,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特别是林改分山到户后,造林树种由林农自主决定,群众营造乡土阔叶树种没有积极性,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

1.6林业种苗培育中出现的问题

种苗的培育直接影响林业造林的质量,种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成林后林木的好坏。一些地方林木造林树种的资源较少,种苗的培育技术不成熟,没有系统的苗圃场,培育技术落后,管理不严等因素,使得很多种苗无法适应高标准和高质量的造林要求,有时甚至会出现病虫害增多、成活率下降等问题,无法保障林业造林的质量。造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育种苗,良种壮苗的技术不够先进而且资源储备少,不能完全满足林业造林的需求。良种树苗品种单一也使得在林业造林建设上出现不平衡。不仅在育种方面,在实际造林过程中,大部分地区还是运用旧的管理技术,不能高效科学地进行林业造林,使得良种树苗的成活率下降,虫病灾害情况增多。

1.7林业工程人才紧缺及专业水平较低

随着越来越多的林业工程在林业工程质量及林业工程质量工程中的应用,对从事林业工程人员的能力要求也随之增加,目前我国这种复合性、拓展性的人才较难满足实际需求。现在很多林业工程人员一般为林场的工作人员,这类人员具有实践经验较多,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差;还有一类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当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1.8林木栽植存在的问题

苗木栽植时,应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能盲目种植,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每个地区林木的物候期不同,导致很多地区错过苗木栽植的最佳时期。且在林木栽植前,没有按照季节或其他的客观因素进行整地处理,也会影响林木的质量。在林木的运输过程中,很多地区没有对苗木进行保护措施,导致苗木成活率低下。在苗木栽植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常常设置的苗木栽植密度过大,影响苗木吸收营养、光照等,妨碍苗木的正常生长,降低林木的质量。

1.9抚育间伐力度不够

林木密度较大时,随着苗木的生长,苗木对养分、生长空间及光照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养料等供应不足,减缓苗木的生长。由于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有的树种甚至会出现小老树,枝条疯长,没有主干等现象。

2提高林业造林工程质量的措施

2.1科学造林

没有规划就没有精品工程,我们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继续实施造林工程。大力引导林农科学造林,提升造林质量。尤其是在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位,更加注重科技投入,确保治理成效。在树种选择上,注意引导群众种植当地的常绿阔叶树种;提倡营造混交林,以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能力;在整地方式上,为减少水土流失,可采用“品字型”挖穴,大力推广免炼山造林,杂草、采伐剩余物覆盖林地。一旦科学合理地确定好规划,就要坚决按照规划实施造林,保证造林工程的质量取得更好的成绩。造林设计是林业基本建设程序中直接面对广大林农并指导施工作业的技术性文件,体现适地适树科学原理、发挥立地的最大生产潜力,实现以市场为先导的经济理念,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最终体现人类利益的契约书。造林设计要正确地落实到具体小班,包括小班的造林类型设计、林分经营类型措施设计,以及各项作业用工、成本核算等,完成各种统计表格、绘制设计图、编写施工设计说明书等。

2.2政府部门对法律制度完善的对策

林业工程项目涉及面非常广,政府、企业各个部门都有参与、是一项庞大的复杂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进行制约和规范,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只有在法律法规强制执行下,才能保证政府和单位按照签到的合同去实施,达到林业工程质量建设最初的目的。

2.3林业工程中要加强人才培养

林业工程需要综合型的人才,要懂得苗木生长习性、造林成活率、森林经营、专业技术以及其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只有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在复杂的林业工程中操作自如。我国的林业工程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所以需要培养大量的开拓型、复合型的人才,使政府与企业能顺利合作,高效地完成立项、签约实施的任务。林业造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庞大而且细致,需要每位工作人员具有基本的造林素质,才能提高造林质量,保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在造林工作中,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向员工传授技术知识,使员工掌握树苗培育的方法、树苗成长的要求;提高员工的管理技术,并对员工进行考核,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要扩招引进技术人员,使造林工作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提高造林技术,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提高造林质量,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2.4完善相关的融资体系

完善我国林业工程质量中林业工程的融资体系,使我国林业工程质量建设的金融机构机制具有灵活性、业务多样性的特性。在国家层面上,可加大对林业工程质量的投资力度及扶持力度,加强其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度。加强政府投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政府扶持”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完善投入机制,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使用绩效,引导和推动企业和社会增加对林业工程质量建设的投入。二要积极推进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用担保,完善林业工程质量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各地可在省里安排造林绿化专项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加强资金配套和监管,确保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和生态补偿费全部用于造林绿化,为造林绿化提供资金保证。

2.5加强管理模式

大力开展工程造林。推广工程化管理模式,引导各地选择有资质、有经验、有诚信的施工队伍开展造林,严把作业设计关、挖穴达标关、施足基肥关、苗木合格关、幼林抚育关,严格工程监理制度,强化从整地到幼林抚育全过程质量监管,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三分造,七分管”,造林工作能否切实取得成效,很关键的环节在于管护,所以要继续探索抓好造林管护工作。特别是村屯绿化、农田防护林等易受破坏的造林工程,要划分责任单位,充分发挥当地林业部门及林管员的作用,创新管护机制,建立巡查机制,依纪严惩破坏林木的行为,确保造林成果。

2.6调整林分结构

为解决树种林分结构单一,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水土保持能力不强的实际,各地在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中,可大力营造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提高新造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同时,加大森林生态修复步伐,对现有的水土保持功能不强的稀疏林分,按照增加林分现有株数的密度和提高植被盖度的要求,套种阔叶树,开展补植修复工作,改善林分的树种结构,改造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混交林、复层林、异龄林,提高水土保持功能,解决“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问题。

2.7强化抚育间伐

森林抚育是提高林分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碳汇和提升生态功能的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建设成效,应大力实施森林抚育经营工程,特别是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都加大抚育力度。对新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未成林的管护抚育,全面开展中幼林抚育,通过抚育补植等措施,不断提高已治理或初步治理取得成效区域的林分质量和森林的生态功能。

2.8提高栽培技术

在苗木的栽植过程中,应结合经济社会效益、造林工程的目的及生物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坚持科学栽植、精心管理的原则,制定合理的苗木初植密度,以提高林业造林工程的质量。由于苗木的生长习性不同,不同的植株需要的种植密度不同,即使同种苗木在不同时期需要的种植密度也不同。其次,应不断改进和优化种植工具,确保林木质量。最后,在苗木栽培的过程中,应做好各项施工工作。在苗木生长期,应及时开展有效的管护作业和机械营林作业等,预防苗木病虫害的发生。

2.9广泛的使用容器育苗

由于容器育苗的苗木,在管理方面易于控制苗木所需要的水分、养分、氧气和有机物质等,使苗木的根系处于相对适宜的根系环境,促进生长发育,从而发挥更大的生产潜力;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栽植地和裸根栽植较难成活的树种,都有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对于加快荒山绿化,以及某些速生丰产林的培育,故应采用容器苗造林。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