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报告范本十篇

时间:2023-04-07 01:41:49

清算报告范本

清算报告范本篇1

2清算公告

3《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填写示范文本)

4企业清算报告书写格式

范本1:

___________有限公司

股东会决议

主持人:

出席会议股东:————、————、————。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有限公司于——年——月——日以(书面等)形式通知了公司全体股东在——年——月——日

(地点)召开股东会,出席本次会议的股东共——人,代表公司股东——的表决权;未出席本次会议的股东共——人,代表公司股东——的表决权.所作出决议经公司股东表决权的——通过,弃权或反对的占股东表决权的——,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决议事项如下:

1、同意公司注销。

2、同意成立清算组,清算组成员为:________x

__x……,__x为清算组组长。

3、同意将上述决定登报公告公司注销情况及告知公司债权债务人。

股东:(签名或盖章)

(签名或章章)

年月日

注:

1.本范本适用于有限公司。

2.主持人应为公司董事长,董事长因故不能参加,应附指定其他董事的委托书.

3.所作出决议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出席股东如有反对或弃权的应列明所占表决权比例;

4.股东为自然人的,由其签名;股东为法人的,由其公司盖章;签名不能用私章或签字章代替;签名应用签字笔或墨水笔,不得与正文脱离单独另用纸签名;

5.要求用A4纸、字体较小(如四号或小四)的字打印,页数多的可双面打印,涂改无效,复印件无效。

范本2

清算公告

×××公司,注册号:××××,于×年×月×日经股东会决议终止营业、注销,现已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清算组由×××等人组成,请有关债权人于见报之日起90天内到我公司清算组中申报债权及办理债权登记手续。

联系电话:联系人:地址:

×××公司清算组

二年××月××日

范本3

注册号:

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

公司名称(盖章):XXXXX有限公司

敬告

1.本申请书适用于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注销登记。

2.在签署文件和填表前,申请人应当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公司法规和本申请书,并确知其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3.申请人对其所提交的文件、证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4.申请人提交的文件、证件应当是原件,确有特殊情况不能提交原件的,应当提交加盖公章的文件、证件复印件。

5.申请人提交的文件、证件应当使用十六开纸或者A4纸。

6.申请人应当使用钢笔、毛笔或签字笔工整地填写申请书或签字。

7.申请人提交的文件、证件应当规整、洁净,不得涂抹。

现申请公司注销登记。本申请书及所有附属文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含虚假成份,谨此确认。

清算组负责人签字:XXX

申请日期:X年X月X日

公司注销登记文件目录

序号在对应栏内打“√”(此栏由企业填写)备注

(此栏由登记机关填写)

文件、证件名称原件复印件

1公司清算组织负责人签署的《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

2法院破产裁定,或者股东会关于公司注销的决议,或者行政机关责令关闭的文件(注①)

3公司清算组织成立文件(注②)

4经确认的清算报告(注③)

5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原件

6《企业(公司)申请登记委托书》

7公司在报纸上刊登的三次清算公告(注④)

注:

①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提交股东(大)会决定公司注销的决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决议由股东盖章或签字(自然人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决议由发起人盖章或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字;法院宣告公司破产或行政机关依法责令公司关闭的提交法院的裁定文件或行政机关的决定;国有独资有限公司注销需提交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的文件。

②公司清算组织成立文件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提交股东(大)会关于组织公司清算组织的决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决议由股东盖章或签字(自然人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决议由发起人盖章或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字;法院宣告公司破产或行政机关依法责令公司关闭的,提交法院或者行政机关关于组织公司清算组织的文件;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提交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投资的部门关于组织公司清算组织的文件。

③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提交股东(大)会关于确认公司清算报告的决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决议由股东盖章或签字(自然人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决议由发起人盖章或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字;[本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法院宣告公司破产或行政机关依法责令公司关闭的提交法院或者行政机关确认公司清算报告的文件;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提交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投资的部门关于确认公司清算报告的文件。

④公司清算组60日内在报纸上登载注销公告三次,且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已满90日。

企业被委托人签名:XXX

登记机关受理员签名:

企业被委托人联系电话:XXXX

日期:

网址:/注册指南公司注销登记事项(由企业填写)

公司名称XXXXX有限公司注册号:XXXXXX

住所深圳市XXXXXX

法定代表人XXX

股东名单XXXXX

XXXXX

XXXXX

申请注销登记原因股东会决议注销

债权债务清理情况对外投资是否清理完毕已清理完毕

分公司是否注销完毕已注销完毕

其他

公告情况公告报纸名称:XXXXX

公告日期及刊登版面第一次

XXXXX

第二次

XXXXX

第三次

XXXXX

登记业务审核表(登记机关填写)

受理人:年月日

核准人:年月日

核发企业注销通知书情况

录入人签字打印人签字

日期日期

领通知书人签字装订人签字

身份证

号码日期

备注

注:“领通知书人”为清算组负责人或者其委托人。

范本4、

清算报告书写格式

(一)、清算工作基本情况:

1、注销企业概况。(企业名称、性质、注册时间、注册资本、是否设有分支机构及对外投资、股东构成及各股东投资比例、其他要说明的情况)

2、企业注销的原因。

3、清算组的成立情况。(清算组成立时间、清算组成员的组成及清算组成员的身份、职务)

4、三次公告的情况。(公告的时间、报纸类别)

(二)、清算企业财产状况(清算开始日的财产构成包括:货币资产、实物资产、其他资产)。

(三)、清算企业债权、债务的审定情况:

1、债权的追收情况及对未收债权的处理;

2、债务的申报、审定情况。

(四)、清算财产分配情况:

1、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的支付情况;

2、海关、税务部门税款交纳情况;

3、企业债务的清偿情况;

4、投资人或股东的分配情况;

(五)、清算其它情况:

1、企业帐本及营业、清算的重要文件,由×××投资人保存十年,本投资人承诺予以妥善保存。

2、投资人保证企业债务已清偿完毕,所报清算备案材料真实、完整,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

投资人(盖章)确认:×××公司清算组

清算报告范本篇2

某公司章程范本如下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的行为,保障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有关法律、法律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章程。

第二条 公司名称:

第三条 公司住所:

第四条 公司由 共同投资组建。

第五条 公司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公司经营期限为 年。

第六条 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七条 公司坚决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本章程规定,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接受政府有关的监督。

第八条 公司宗旨:

第九条 本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执行董事、监事、经理均具有约束力。

第十条 本章程经全体股东讨论通过,在公司注册后生效。

第二章 公司的经营范围

第十一条 本公司经营范围:

(以公司登记机关核定的经营范围为准)

第三章 公司注册资本

第十二条 本公司注册资本为 万元人民币。

第四章 股东的姓名

股东甲:

股东乙:

第五章 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四条 股东享有的权利

1、根据其出资份额享有表决权;

2、有选举和被选举执行董事、监事权;

3、查阅股东会议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权;

4、依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分取红利;

5、依法转让出资,优先购买公司其他股东转让的出资;

6、优先认购公司新增的注册资本;

7、公司终止后,依法取得公司的剩余财产。

第十五条 股东负有的义务

1、缴纳所认缴的出资;

2、依其所认缴的出资额承担公司的债务;

3、办理公司注册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

4、遵守公司章程规定。

第六章 股东的出资方式和出资额

第十六条 本公司股东出资情况如下:

股东甲: , 以 出资,出资额为人民币 万元整,占注册资本的 %。

股东乙: , 以 出资,出资额为人民币

万元整,占注册资本的 0.%。

第七章 股东转让出资的条件

第十七条 股东之间可以自由转让其出资,不需要股东会同意。

第十八条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

1、须要有过半数以上并具有表决权的股东同意;

2、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若不购买转让的出资,视为同意转让。

3、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第八章 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第十九条 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选举和更换执行董事,决定有关执行董事的报酬事项;

3、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4、审议批准执行董事的报告;

5、审议批准监事的报告;

6、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7、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8、对公司的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9、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作出决议;

10、对公司兼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宜作出决议;

11、修改公司章程。

第二十条 股东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和主持,执行董事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执行董事指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

定期会议应当每年召开一次,当公司出现重大问题时,代表四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提议召开临时会议。

第二十一条 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

股东会会议应对所议事项作出决议,决议应由代表二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表决通过,但股东会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修改公司章程作出的决议,应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表决通过。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出会议纪要,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纪要上签名。

第二十二条 公司不设董事会,设执行董事一名,由股东会选举产生。

第二十三条 执行董事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1、负责召集股东会,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2、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4、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5、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6、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

7、拟订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8、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9、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

10、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 执行董事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二十五条 公司设经理,经股东会同意可由执行董事兼任。经理行使下列职权:

1、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2、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3、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4、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5、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6、聘任或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他有关负责管理人员。

第二十六条 公司设立监事一名,由股东会选举产生。执行董事、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第二十七条 监事任期每届三年,监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二十八条 监事行使以下职权:

1、检查公司财务;

2、当执行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3、当执行董事、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执行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

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

第九章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九条 本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执行董事担任。

第三十条 本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允许由非股东担任。

第十章 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方法

第三十一条 公司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解散:

1、营业期限届满;

2、股东会决议解散;

3、因合并和分立需要解散的;

4、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

5、其他法定事由需要解散的。

第三十二条 公司依照上条第(1)、(2)项规定解散的,应在15日内成立清算组,清算组人选由股东会确定;依照上条(4)、(5)项规定解散的,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三十三条 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下列职权:

1、清理公司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2、通知或者公告债权人;

3、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的业务;

4、清缴所欠税款;

5、清理债权、债务;

6、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

7、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第三十四条 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60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债权人应当在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其债权。

债权人申报其债权,应当说明债权的有关事项,并提供证明材料,清算组应当对债权进行登记。

第三十五条 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

公司财产能够清偿公司债务的,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级别和劳动保险费用,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

公司财产按前款规定清偿后的剩余财产,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分例进行分配。

清算期间,公司不得开展新的经营活动。公司财产在未按第二款的规定清偿前,不得分配股东。

第三十六条 因公司解散而清算,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立即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公司经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后,清算组应当将清算事务移交给人民法院。

第三十七条 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构确定,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公司注销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第十一章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

第三十八条 公司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第三十九条 公司应当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审查验证。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下列财务会计报表及附属明细表:

1、资产负债表;

2、损益表;

3、现金流量表;

4、财务情况说明表;

5、利润分配表。

第四十条 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依法经审查验证,并在制成后十五日内,报送公司全体股东。

第四十一条 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并提取利润的5%至10%列入公司法定的公益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的,可不再提取。

第四十二条 公司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上一年度公司亏损的, 在依照前条现定提取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第四十三条 公司提取的法定公益金用于本公司职工的集体福利。

第四十四条 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后所余利润,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公司提交的申请材料和证明具备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如有不实而造成法律后果的,由公司承担责任。

第四十六条 本章程经股东签名、盖章,在公司注册后生效。

清算报告范本篇3

2014 年12 月31 日,国务院批转的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公布,对全面推进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作出部署,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重大改革正式启动。这是我国政府会计从目前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不仅是政府会计的根本性的变革,更是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本刊编辑部对《方案》解读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读者全面准确理解《方案》提供指导与参考。

一、《方案》出台背景

《方案》指出,我国目前政府财政报告实行以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决算报告制度,主要反映政府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对准确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仅实行决算报告制度,无法科学、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不利于强化政府资产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运行效率、有效防范财政风险,难以满足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必须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运行成本、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作为我国会计制度主管部门更是感到政府会计改革的迫切性。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敏在第五届“政府会计改革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尚未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存在以下局限:一是会计目标方面,偏重于满足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仅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二是核算内容方面,侧重于预算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资产负债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反映,但核算范围较窄,特别是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核算范围仅限于存款和往来款项;三是核算基础方面,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即各项收入、支出的确认不是以应收应付,而是以实际收到、付出款项为标准;四是财务报告方面,主要提供的是反映财政总预算资金、单个行政事业单位、单项基金等的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信息。

杨敏司长进一步指出,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是适应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建立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为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和宏观经济决策发挥了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的缺陷逐渐显现,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能如实反映政府“家底”,不利于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政风险。二是不能客观反映政府公共管理成本,不利于科学地评价政府的运营绩效和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三是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收支执行结果,不利于形成全面完整、一致可比的财政预算执行信息。四是现行政府会计制度构成复杂,涉及制度、办法、规定种类繁多、条块分割、口径各异,相互之间核算标准不统一,缺乏规范统一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不能准确提供信息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

杨敏司长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政府会计改革在加强公共资金管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和实施统一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准则,及时、准确、完整地公开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及预算执行等信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下,世界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实践证明,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对于这些国家强化政府的公众受托责任、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水平、增强政府财政透明度、合理评价政府绩效、防范财政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了解目前一半以上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国际组织,大力呼吁和促进各国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标准,提供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信息。因此,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也是提升政府财政透明度,展现国家良好形象,融入全球化竞争的必然趋势。

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专家学者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我国实行的决算报告制度,主要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已不能满足经济形势和财政形势的需要。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重点是在“权责”,根据权利义务的发生进行会计确认,如政府未来需要偿付资金的义务都被确认为负债。

在此背景下,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编制和报告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报表为核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提升政府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政府会计信息公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准确反映各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制定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

二、《方案》主要内容

总体目标

《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政府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功能,全面、清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和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

《方案》对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作出了规定。

一是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在充分考虑我国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借鉴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做法,吸收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有关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二是坚持继承发展,注重改革创新。积极吸收近年来完善现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以及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中取得的经验,注重制度创新,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行成本,促进政府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

三是坚持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规范公开内容和程序,促进公开常态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满足各有关方面对政府财务状况信息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政府透明度。

四是做好总体规划,稳妥有序推进。科学合理设计改革总体框架和目标,指导改革有序推进。充分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先行试点,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主要任务

《方案》提出了完成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推进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在完善预算会计功能基础上,增强政府财务会计功能,夯实政府财务报告核算基础,为中长期财政发展、宏观调控和政府信用评级服务。

二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政府财务报告主要包括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部门编制部门财务报告,反映本部门的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财政部门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部门财务报告按规定接受审计。审计后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

四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以政府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为基础,采用科学方法,系统分析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政府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识别和管理财政风险,更好地加强政府预算、资产和绩效管理,并将政府财务状况作为评价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指标。

具体内容

《方案》对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限定。

(一)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框架体系。

(1)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基本准则用于规范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以及政府会计要素定义、确认和计量原则、列报要求等原则事项。基本准则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并为政府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具体准则依据基本准则制定,用于规范政府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详细规定经济业务或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2)健全完善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科目设置要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重功能。预算会计科目应准确完整反映政府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等预算执行信息,财务会计科目应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财务信息。条件成熟时推行政府成本会计,规定政府运行成本归集和分摊方法等,反映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支出和机关运行成本等财务信息。

(3)制定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和操作指南。

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应当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编制要求、报送流程、数据质量审查、职责分工等作出规定。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应当对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和财务信息分析的具体方法等作出规定。

(4)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制度。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应当对审计的主体、对象、内容、权限、程序、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政府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应当对政府财务报告公开的主体、对象、内容、形式、程序、时间要求、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

(二)编报政府部门财务报告。

(1)清查核实资产负债。各部门单位要按照统一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清查核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代表政府管理的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企业国有资产、应收税款等资产,按规定界定产权归属、开展价值评估;分类清查核实部门负债情况。清查核实后资产负债统一按规定进行核算反映。

(2)编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各单位应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框架体系内,按时编制以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财务报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各部门应合并本部门所属单位的财务报表,编制部门财务报告。

(3)开展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部门财务报告应保证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接受审计。

(4)报送并公开政府部门财务报告。部门财务报告及其审计报告应报送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

(5)加强部门财务分析。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加强对资产状况、债务风险、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促进预算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绩效管理有机衔接。

(三)编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1)清查核实财政直接管理的资产负债。财政部门要清查核实代表政府持有的相关国际组织和企业的出资人权益;代表政府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举借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其他政府债务以及或有债务。清查核实后的资产负债统一按规定进行核算和反映。

(2)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合并各部门和其他纳入合并范围主体的财务报表,编制以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财务报表为主要内容的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部门要合并汇总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下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本行政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3)开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应保证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接受审计。

(4)报送并公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及其审计报告,应依法报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

(5)应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的相关信息可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分析政府财务状况、开展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以及制定财政中长期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配套措施

《方案》还提出了完成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是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等,为推进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修订完善相关财务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保证改革顺利实施。

三是完善决算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算报表体系,侧重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与政府财务报告有机衔接。

四是优化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覆盖政府财政管理业务全流程的一体化信息系统,不断提高政府财政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五是加强政府财务报告编报内部控制。按规定建立和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设置充足的财务会计管理岗位,加强政府财务报告编报内部控制,保证政府财务报告真实、完整、合规。

四、《方案》权威解答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公布后,财政部召开新闻会,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关于《方案》出台的背景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通常也称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指反映各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的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的综合分析等。从国际上看,推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的政府财政报告制度实行以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决算报告制度,主要反映政府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结果,对准确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仅实行决算报告制度已经难以满足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无法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负债,难以为有效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无法完整清晰反映政府资产,不利于强化政府资产管理、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无法科学合理反映政府成本费用,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政府运行效率。近年来,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议对我国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建立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运行成本、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要求和新预算法关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规定落到实处。

《方案》出台只是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我们将按照改革方案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一步一步扎实往前推进。

关于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称,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编制和报告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报表为核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提升政府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政府会计信息公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总体目标是通过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政府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功能,全面、清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和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四项:一是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

在充分考虑我国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借鉴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做法,吸收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有关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二是坚持继承发展,注重改革创新。积极吸收近年来完善现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以及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中取得的经验,注重制度创新,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行成本,促进政府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三是坚持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规范公开内容和程序,促进公开常态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满足各有关方面对政府财务状况信息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政府透明度。四是做好总体规划,稳妥有序推进。科学合理设计改革总体框架和目标,指导改革有序推进。充分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先行试点,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关于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主要任务及之间关系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二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

这四项改革任务相辅相成。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是前提和基础,在会计核算环节引入权责发生制,完善政府财务会计功能,为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是关键,各级政府和部门需要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财务报表,分别反映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及各部门的财务状况;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是保障,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部门财务报告编制后,都要按规定接受审计,审计后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公开透明;加强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是目的,以政府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为基础,系统分析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政府预算、资产、负债和绩效管理加强,尤其是为地方政府发债提供一套可靠的信用评级依据,有利于地方债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下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考虑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基本准则用于规范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以及政府会计要素定义、确认和计量原则、列报要求等原则事项。基本准则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并为政府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具体准则用于规范政府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实际应用作出的操作性规定。

二是健全完善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科目设置要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重功能。预算会计科目应准确完整反映政府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等预算执行信息,财务会计科目应全面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财务信息。条件成熟时推行政府成本会计,规定政府运行成本归集和分摊方法等,反映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支出和机关运行成本等财务信息。

为了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财政部成立了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由部领导担任主席,会计司、国库司等多个司局参加,办公室设在会计司。委员会组成还将吸收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人员参与,并将组建咨询专家组,以充分发挥专家力量,广泛调动社会资源。

关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区别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编制的主体不同。政府各部门负责编制本部门的财务报告,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二是反映的对象不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反映本部门的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反映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三是报送要求不同。部门财务报告应报送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应报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关于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涉及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财政部将采取什么方式确保报告编制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较强。为保障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编制规范有效开展,财政部在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同时,将制定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编制要求、报送流程、数据质量审查、职责分工等作出规定。同步还要制定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对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和财务信息分析的具体方法等做出规定。

关于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涉及面广,技术性、政策性、敏感性较强,改革将按照先进行试点、由易到难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逐步推进。在政府会计规则尚未调整完善之前,暂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相关报告标准,编制出反映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的财务报告,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开展政府信用评级等提供信息支撑。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审计、公开机制和分析应用体系,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力争在2020 年前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2014年-2015 年,重点是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财务报告制度框架体系,清查核实政府资产负债信息,开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系统建设,为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奠定制度、信息和技术基础。2016 年-2017 年,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开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试点。2018 年-2020 年,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开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制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公开制度等。

关于《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改革顺利推进,主要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抓紧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和操作指南,以及修订相关财务制度、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算报表体系等,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强技术支撑。开发统一、高效的信息系统,保证财务报告数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人员培训。将通过大力加强专业培训,为改革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四是加强组织保障。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按照职责分工抓好任务落实,确保改革按照《方案》规定稳妥、有序推进。

五、《方案》影响意义

《方案》公布后,立即引起了极大反响,国内主流媒体迅速予以报道,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作出了积极评价。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大规模举借债务,财政风险不断积累。一级政府到底有多少资产,明的暗的到底欠了多少债,政府运行成本大不大,只有摸清这些家底信息,才能知道国家财政是否安全。透明度是衡量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近年来,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很多专家学者建议对我国政府会计进行改革,编制政府财务报告也早已列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部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只有提高政府财务透明度,公众才能更好参与社会管理,政府才能更有公信力。

改革方案明确指出,2018 年到2020 年期间,在完成围绕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相关制度建设后,将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的分析应用体系,这意味着“大数据”时代这些信息将对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产生重要作用。“风险取决于手中有多少钱,只看收入不看资产,不掌握偿债能力,必然存在风险。摸清家底,才能全面防控财政风险。”刘尚希说。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将成为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重要依据。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就是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如果缺乏反映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等,信用评级将失去有效信息支撑。

报告能科学准确反映政府各部门、各业务活动的运行成本费用,包括政府固定资产的折旧,这些信息的公开无疑将倒逼政府加强绩效管理,树立更强的节约花钱理念,加快政府转变职能。

政府编制的财务报告要接受审计,保证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审计后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一同,将依法报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每一步都会在法律的保障下进行。同时报告也将是考核地方政府绩效、分析政府财务状况、开展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等的重要依据。政府干得好不好、能不能发债、发多少债都会受到这份报告的影响。

“这项制度在我国建立之后,将能够多维度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状况,为化解债务风险、降低政府运行成本等提供信息支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新制度反映的政府资产信息更加完整清晰。”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相比于收付实现制下,将政府资本性投入一般只记录为支出而不是资产,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将政府基本建设投资、产权参股等都作为资产反映出来。这对于政府加强资产管理、改进公共服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京华时报》徐立凡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我国启动财政报告制度改革,是又一次借鉴和接轨,需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运作机制。如何规范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如何对造成重大失误者追责尤为关键。这一改革具有三大意义。其一,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制度,是对现行预决算制度的革命性改进。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可以通过更加准确细化而且公开的财务信息,堵住可能存在的漏洞,让政府资金更合理地使用,减少腐败发生几率。同时在全面掌握政府家底信息后,还可为公共财政改革起到数据库作用。其二,权责发生制财政报告制度,还有助于推动政府信用的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财报,其核心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政府的短期和长期负债均包含其中,是对政府资产和负债进行持续衡量的工具。由此,市场也可以获得政府的全面资产情况,从而对其发债信用和偿债能力做出评估。这是地方政府行使发债权的必要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地方自主发债才可能引进市场标准,通过市场手段控制风险,保证自主发债良性运行。其三,权责发生制财政报告制度,还可以遏制盲目决策。权责发生制财政报告制度,强调的就是官员任期内的财政责任,因此,对于好大喜功、追求短期政绩者来说,无异于多了一道防火墙,有助于遏制盲目决策,推动重大决策科学化。

六、《方案》贯彻实施

《方案》的公布只是起步,其贯彻实施是关键。对此,《方案》对实施步骤进行了具体安排,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方案》实施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2014—2015 年完成以下工作:

(1)组建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2)修订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3 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4)研究起草政府会计相关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5)制定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和操作指南。(6)开展政府资产负债清查核实工作。(7)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8)开展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

第二步,2016—2017 年完成以下工作:

(1)制定政府会计相关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2)开展政府财务报告编制试点。(3)研究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

第三步,2018—2020 年完成以下工作:

(1)制定政府会计相关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2)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3)对政府财务报告编制试点情况进行评估,适时修订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和操作指南。(4)全面开展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5)研究推行政府成本会计。(6)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7)制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公开制度。

为了攻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难关,《方案》还提出了实施的组织保障,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抓好工作落实,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1)财政部要抓紧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和操作指南等,修订完善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并指导地方财政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工作;(2)审计部门要按规定组织做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3)各部门、各单位要做好部门财务报告编报工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按照职能分工做好相关监督考核工作。

作为具体承担《方案》建设的财政部会计司,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与前瞻性把握,杨敏司长2014年5 月10 日在厦门出席中国会计学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第五届“政府会计改革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提出,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要健全顶层设计。财政部在起草完善政府会计改革相关规划和方案,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推动政府会计准则建设。将尽快提出政府会计准则架构和建设方案,启动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和相关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积极发挥专家咨询作用,集中力量协调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要做好统筹协调。政府会计改革不仅涉及财政部门,也涉及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不仅涉及中央政府,也涉及地方各级政府。在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应当加强统筹协调,注重内外结合,上下联动。财政部门要深入了解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政府会计改革。财政部要做好政府会计改革顶层设计,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事权事务关系;地方财政部门要紧密配合政府会计改革落实好相关工作。

要注重宣传引导。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需要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意义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各方面对政府会计改革的认知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要积极动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政府会计改革,在重大改革政策出台前,要广泛咨询社会各方面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单位或者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论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

要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任何改革的关键。为了确保政府会计改革的可持续,一定要加大政府会计领域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造就与政府会计改革要求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同时,要研究建立政府会计职业化管理和继续教育等体制机制,提升政府会计在会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比重。另外,要不断提升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社会实践价值,为培养政府会计人才和完善培养体制提供支持。对如何推进《方案》的实施,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见解。

“这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财税制度改革,是对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和预决算报告制度的全面创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需要面对大量技术难题,要充分估计改革的技术难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各级政府财政管理的规范性要求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债务融资管理的规范性约束和透明度方面,很大程度上是规范政府管理行为要进行的一场自我革命。”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同时改革也将对包括资产和负债的计价、核算和分析等,提出一系列新的工作要求,特别是资产评估难度较大,需要科学准确数据支撑。“从调研情况看,大量单位这方面基础还相当薄弱,数据的准确性仍难以达到要求。”该负责人表示。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涉及的业务范围更广,会计确认、计量方法更加复杂,比如政府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公共储备物资资产管理等,对不少会计人员来说还是新的领域,大力加强人员培训也迫在眉睫。“改革涉及政府各部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顺利建立,还需要政府各部门的观念更新,主动配合。同时需要必要的约束机制,让各部门有责任编好各自的财务报告。”杨志勇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数据质量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关键,只有搜集准确的数据,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才能反映真实情况,需要各级财政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是对现有能力的考验。

对各级政府而言,编制财务报告的确是一场自我革命,这不仅体现在其对财政财务管理的规范性要求大幅提高,特别是对债务融资管理的规范性约束和透明度要求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切实强化理念更新和自我规范,要勇敢面对诚信挑战。

七、专家观点释难

《方案》提出改革的首要具体内容是,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框架体系。这既是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核心,也是其难点,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观点对其进行了释难。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敏提出,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主要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政府财务会计具体准则,以规范政府会计主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整合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等,构建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为核心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

“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是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厦门大学副校长、中国会计学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建发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只有对会计要素进行科学规范,才能够全面、系统地对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从而形成编制政府财报的会计数据。

在李建发看来,由于现有的制度并非真正按照政府会计体系来制定,我国现有会计制度的确认基础和确认条件、计量属性等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新制定的政府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净资产等内涵方面将更加准确,在外延方面将更加丰富。政府会计准则所覆盖的范围将发生变化。如准则中,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支出)的范围可能会扩大,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李建发认为,因为修订前的制度大多是在1997年按照会计要素来建立的,前期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修订为现在的政府会计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我国对这些制度的顶层设计总体上还不够。

因此,要搭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使会计要素的内涵、外延、确认条件、计量属性有统一、规范的基础,从而制定编制政府财报所需的政府会计准则。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会计学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委员路军伟认为,政府会计准则应该具备以下作用:一是准则将规范政府的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的问题;二是准则针对的是政府整体,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决定》提出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谓综合意味着其不仅要针对政府本身,还要包括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三是从最后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层面来说,制定准则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李建发认为,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是为了提升政府财报的质量,因此,在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时,应该要弄清楚纳入到政府财报的主体有哪些、如何将会计要素纳入到政府财报中,要明确政府财报的内容有哪些,考虑不同会计确认基础的运用情况,考虑政府财报是否用合并会计报表的方法以及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涵盖哪些方面。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系主任陈志斌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表示,先要明确政府会计的概念框架,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治理的要求。国家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此,陈志斌认为,政府会计的目标应该是“管控治理观”、“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目标,而不应是单一的目标。

陈志斌认为,从国家治理的职能来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应该能够为政府部门管理和控制国家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提供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结果评价等方面的支持信息,能够为政治活动提供治理支持信息。从国家治理的受托权配置性质来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要能够有助于确定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有助于评价政府提供服务水平及其绩效,有助于评估政府履行到期职责的能力等。从国家治理的具体工具和地位看,政府会计应该能够为各级行政部门以及人大代表提供有助于正确决策的信息。

政府会计要提供包括资产负债状况、偿债能力、财政收支、现金流量等政府综合财务状况信息。政府会计的“管控治理观”目标要求政府会计信息具有透明性的质量特征;“受托责任观”目标要求政府会计信息应该具有可靠性的质量特征;“决策有用观”目标要求政府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相关性的质量特征。“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是透明性、可靠性、相关性的结合。”陈志斌说,三者之间, 政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以相关性为前提的可靠,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相关,相关性和可靠性共同服务于透明性。

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体是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中需要明确界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上确定政府会计主体的代表性标准有美国全国政府会计委员会(NCGA)的五标准,即财务依存性、管理监督权、管理指派权、运营活动的重大影响、财政事项的受托责任。另外,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 也提出四分法,即资金授权分配法、控制法、法律主体法、受托责任法等。但各国在政府会计改革实践中,通常采用“控制基础”和“受托责任”两大标准。

“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必须直面国家治理涉及面广、层次多、种类繁杂的现实,只有统筹兼顾才能满足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高的需要。”陈志斌说,应兼顾“控制基础”和“受托责任”两大标准来确定政府会计报告主体。按照这一标准,我国政府会计主体可以分为3 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第二层次是政府部门和政府所属单位,第三层次是政府部门所属单位。

各级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所属部门和单位是中央政府的分部报告主体。各中央政府所属部门的所属单位是中央政府所属部门的分部报告主体。地方政府所属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是地方政府的分部报告主体。“应该把国有资本经营情况,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纳入政府综合报告主体中。”陈志斌认为,考虑到我国实际,可以先行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随着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可以逐步扩大权责发生制的适用范围,并最终实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陈志斌强调,从国家治理最迫切的需要来看,在政府资产负债表中可先核算和报告现时运用国家资源购建的资产、追溯报告某一年代以后的人造资产,对于已经形成历史文物的资产以及自然资源资产先探索报告,暂不并入政府资产负债表。政府负债的确认标准同样包括时间、空间、性质边界的确立以及义务或责任的可计量性要求等。“从国家治理需要来看,我国政府会计应首先确认政府举债,包括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对于像养老金之类的债务先行测试、探索报告,暂不并入政府资产负债表。”

此外,陈志斌认为,从我国政府会计所处的环境、政府会计的水平、政府会计目标及其质量要求来看,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计量属性的明智选择应该主要是历史成本。随着政府会计水准的提高和环境的变化,再逐步引入其他计量属性。考虑到国家治理的需要,我国可先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地方资产负债表、部门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资源报表、融资报表等财务报表,待条件具备了再编制成本报表、绩效报表等。

清算报告范本篇4

【关键词】 破产清算; 环境污染; 环境侵权责任; 环境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7-0090-02

一、引言

我国实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某些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污染后果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显现。在这种情况下,破产公司环境侵权责任的承担将存在司法困难。首先,新《企业破产法》未能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对接就破产公司环境侵权责任如何承担作出明确规定[ 1 ],一旦破产公司走上破产清算程序,其法人主体地位将消失,伴随而来的是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丧失,破产公司将无法承担之前因经营遗留下来的未尽环境责任;其次,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破产后股东个人无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环境受害人不能以环境侵权为由对其提出赔偿要求;最后,虽然破产法规定可要求破产公司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其所针对的情形并不包含环境侵权。因此部分企业为了达到免于承担环境侵权责任的目的,往往通过破产清算的方式予以逃避,造成环境侵权责任主体缺失,环境受害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为调整经济结构,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解决工业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问题,在此背景下,法院受理的破产清算案件激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2016年7月底全国正在审理的破产案件7 000余件,其中2016年新增2 000余件,而2008年至2015年全国受理的破产案件加总起来也不到两万件。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有其特殊性,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二、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现实基础

(一)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社会基础

1.贯彻损害担责原则

我国制定了“谁污染、谁付费”的环境保护原则,公司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环境侵权责任。环境侵权行为具有间接、因果关系复杂的特点,大多数环境侵权行为是通过环境污染、产品缺陷等给受害者带来损害;同时环境侵权的损害后果要通过长时间、多因素累积之后才会变得明显。当环境侵权后果显现时,破产公司早已因为破产清算而失去清偿能力。因此,应在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就开展环境审计,通过环境审计发现破产公司的环境侵权行为,衡量环境侵权带来的损害后果,并对受害人予以赔偿,避免因公司破产而将环境侵权责任转移给政府和社会。

2.保障环境受害者的权益

《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承担侵权责任。对于环境侵权受害者而言,环境侵权行为的发生及其损害后果难以预期,一旦破产公司发生环境侵权行为,环境侵权受害者所能期待的只有环境侵权赔偿。新《企业破产法》规定,企业破产时其破产财产清偿顺序依次为担保债权、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职工债权、社保、税款、普通破产债权,并未单独规定环境侵权责任如何履行。环境侵权行为发生时,受害人可能人身权受到损害,也可能财产权受到损害,为保障环境受害人的权利,应实施破产清算环境审计,将受害人的环境侵权损失以债权或破产管理费用的形式参与破产财产的分配。

3.减少社会交易成本

美国制定了较为全面的企业环境清理责任制度,分别颁布了《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超级基金修正与再授权法》等重要法案。根法案,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包括直接责任主体、潜在责任主体和其他责任主体[ 2 ],承继者和破产公司的贷款方等间接方也可能被要求承担环境治理责任,导致部分潜在交易方因担心可能承担破产公司的巨额环境治理费用而放弃交易,加重了社会的交易成本。

(二)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审计基础

1.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有一定发展

环境审计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有较大发展。学者们对环境审计的概念、特点、目标、主体、职责、审计原则等取得了一定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是为控制环境不良影响、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提高环境活动效果而由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环境责任履行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在实务方面,环境审计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环保资金审计,还包括审计政府的环保政策和规划、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评价对环境法律和法规的遵循、环境信息披露、环境主管部门对公众环境诉求的处理、环境事件等,审计范围已经大大扩展。同时,不断完善的环境相关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

2.环境审计适用于破产清算程序

根据新《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管理人负责接管破产公司的财产等资料、调查财产状况并编制财务报表、管理和处分破产公司的财产、决定其经营和日常开支等管理事务。环境审计在开展时需要寻找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审计,识别公司潜在的环境债务,出具环境审计报告,并将审计报告递交给人民法院,这些事项与管理人调查财产状况、编制财务报表、拟定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的职责相一致。环境审计报告公告后,环境污染受害人可据此向管理人申报债权,要求破产公司就其环境侵权责任进行赔偿。

三、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开展

受没有授权或委托、人力资源不足、审计标准缺乏等的影响,我国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主要为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程度不高;同时我国环境审计的范围主要集中于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环保政策的执行、环境管理绩效等,审计对象也主要是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正常经营的国有企业,而对处于污染行业的非国有企业所开展的环境审计很少。

(一)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目标

环境审计是在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产生于环境发展,也服务于环境发展。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外在目标是辅助环境保护,通过确保破产公司受托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方式实现其辅助环境保护的目标[ 3 ]。由于破产公司管理人须调查破产公司的财务状况,制作财产状况报告,因此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内在目标是评价破产公司环境资产、负债列报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及披露的全面性和环境活动的合法性,监督破产公司全面有效地履行环境责任,而评价破产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等则不是其审计目标。

(二)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委托人

《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公司管理人应由人民法院指定,但债权人会议认为管理人存在不能公正执行职务等情形的,可以申请更换,因此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委托人应为人民法院或法院授权的管理人,由其委托事务所进行审计。如果破产前后的审计业务一竿子到底都由破产公司董事会委托,则有可能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4 ]。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报告为破产财产、破产债务、债务清偿顺序、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等提供证据支撑,也是法院裁定破产案件的参考,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报告应提交给法院和债权人会议,对法院负责。

(三)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范围

环境审计的范围是环境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的内容范围[ 5 ]。从环境审计的本质讲,环境审计是对受托环保责任履行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受托人需要履行的环保责任包括环境行为责任和环境报告责任,因此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范围也应从这两方面进行考虑。具体来说应包括评价破产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各项环境活动的合规性,与不动产剥离有关的环境风险,处理、存放和清理危险存货所产生的环境负债,环境信息披露是否准确、及时和完整,公司经营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四)破产清算环境审计开展的方式

环境审计可采取强制性的方式,也可采取自愿性的方式。美国环保署(EPA)对其1996―2007年采用的鼓励性自愿环境审计政策效果统计结果表明,采取自愿性的环境审计政策后,不仅实施环境审计并加以披露的企业数量增加了,而且环境处罚的数量大幅下降了(下降了75%)。自愿性环境审计政策有助于企业预防、发现和纠正环境污染行为[ 6 ]。但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下,如果公司破产清算时不及时对其实施环境审计,破产清算后环境责任的履行将无法保障,因此破产清算环境审计应采取强制性的方式。

(五)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报告的利用

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报告可在三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用于评价和衡量破产公司是否应承担环境侵权责任及应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环境侵权责任。实践证明“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公司在存续时间上也无法实现环境治理目标,应采用“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通过破产清算环境审计衡量破产清算公司应承担的环境侵权治理费用,并交由第三方专业环境公司完成。二是可作为法院破产裁定的参考。环境侵权涉及人身侵权和财产侵权,其中环境人身侵权会给受害者带来健康权甚至生存权的损害,法院裁定是否认可债权人会议通过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时,应考虑该分配方案是否包括了环境侵权赔偿,并可要求对环境人身侵权债务予以优先清偿。三是可为污染行业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同一行业中各公司的环境管理系统、环境风险存在一定的共性,公开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报告可为其他公司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也有助于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成员的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剑波.美国破产企业的环境清理责任及其启示[J]. 重庆社会科学,2011(4):81-84.

[2] U. S. EPA.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 a summary of superfund cleanup authorities and related provisions of the act[A/OL].http://epw.senate.gov/cercla.pdf.

[3] 李雪,石玉,王o瑞.对环境审计目标的再认识[J].财会月刊,2011(6):78-80.

[4] 尚洪涛.企业破产审计的回顾与评价[J].会计研究,2011(8):84-87.

清算报告范本篇5

1 体系保证

根据中心工作特点,首先建立中心质管办负责下的样品收发室,负责中心内外检测样品统一收发登记,出具检测报告。建立检测报告管理程序,对检测报告的编制、校核、审核、评价、批准签发和发放进行控制,保证向客户提供准确、清晰、客观、公正的检测报告。

2 样品受理和信息收集

2.1 样品受理

由样品收发室统一接收,样品受理员应对样品进行符合性检查。若样品有异常无法接收的,样品受理员应立即将样品退还给客户,向其说明原因,并由客户书面确认。若样品正常,样品受理员应在《检测协议书》上签名,并按样品标识系统要求贴上唯一性标识。

2.2 信息收集

根据检测报告必须表达全部信息的要求,我们规范了样品检验协议书中有关信息内容,在接收采(送)样品登记的同时,认真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包括:检测样品名称;受检单位(客户)名称和地址;生产单位;生产日期和批号;采(送)单位(个人);样品包装形式、规格、特性、状况、商标、数量;检测类别区分;样品接收日期;检测项目;检测依据;评价标准等。如使用非标方法时,按照客户需求进行仔细记录,在备注栏说明,并经委托方(客户)确认签字备案,以保证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 原始记录规范化

3.1 原始记录格式规范

原始记录是报告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当时检测条件和原始数据的重要信息记载,主要内容包括:样品名称;样品编号及标识;样品状态、数量、规格;收样、检测、检测完成日期;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依据;检测环境条件(温、湿度和气压);检测地点;仪器检测条件、名称、型号;检测试剂配制状况及标准物质来源;检测过程中所出现的状况记录;检测方法步骤描述;原始图谱;检测原始数据记录;计算公式及数据处理结果;检验人员和复核人员的签字确认等方面信息。

3.2 书写规范化

要求检测人员按内容栏目标准格式记述内容。做到书写规范、字迹清楚、便于辨认。描述记录过程简洁明快、词能达意,并强调保持原始记录的原始性。对记录有误的采用规范改错方法,在错处划二条横线,写上正确内容,并加盖当事检测人员章确认。

3.3 计算和导出数据标准化

严格按照检验标准进行计算,不得随意简化。计算中的每个数据要有来源,以确保检测过程、方法的溯源性、复现性,以便复核、审核人员检查核对。对于结果中的单位表达,采用国际通用计量单位,并对换算过程加以说明。

4 复核、审核人员把关

检测人员待每个检测项目完成后,交复核人员对检测原始记录进行项目复核,复核人员必须对检测人员的原始记录复核,特别是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或对该类样品的结果产生疑问时,提醒检测人员对检测过程产生的数据进行核查或再测试确认。复核人员完成对原始记录复核后签字确认。复核完成后检测报告(底稿)编制人将检测结果有关信息填写在检测报告(底稿)的有关栏目中,并按照检测项目类别整理所有检测过程原始记录和流转卡等资料提交审核人员审核。审核人员对检测项目内容与“样品流转卡”所示内容是否相一致;检测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底稿)上各项目是否填写清楚,格式是否规范,结论正确与否;采用的检测方法、仪器使用是否正确有效;计算结果,所用数值单位和有效数字的修约是否正确规范等逐项进行审核。复核人员、审核人员要层层把关,不放过任何疑点,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5 检测报告单的编制

5.1 检测报告格式

检测报告不仅代表实验室的公正性和技术能力水平,还是检测质量规范性管理结果的技术文件。应合理设计才能够体现受社会重视,符合客户要求,充分说明检测结果所必须的和所用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设计的检测报告还应符合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使检测报告包含足够完整的信息。检测报告格式的设计,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实施,报中心主任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

5.2 掌握CMA使用范围

本中心通过计量认证后,在通过计量认证范围中的检测项目报告单上印有CMA章,对于不在计量认证范围中的项目,不能出具检测报告,以防超范围使用。

5.3 检测报告的校核与签发

完成检测报告的编制后,由专职人员进行校核,最后交付授权签字人核对签字确认、加盖公章后生效。

6 检测报告的修改

如果在审核检测报告过程中,发现报告数据与原始数据记录存在差错,应由检测人员负责在原始报告资料中按规定要求进行更改,如果是检测报告打印错误,样品收发室负责重新打印检测报告单,所有错误的检测报告单应及时注销。在原始报告资料中进行更改时,应在原字样划两条横线在其上方重新填写正确数据,并在右上角由更改人签字盖章。对需要进行多次更改的,必要时应另行填写。对已签发的检测报告需作重大或实质性修改时,应将原检测报告收回,重新全新的检测报告书,注以唯一性标识,并在检测报告适当位置做出声明和注明所代替的原检测报告。

7 检测报告书的发放

授权签字人签字批准、盖章后的检测报告书,由样品收发员负责发放。检测报告书发出时,应及时登记,由客户自取检测报告的应在检测报告登记册上签名。如客户要求用传真、电子邮件、电话或其他方式发送时,应核对对方的身份和单位,然后才可发送。发放时需核实检测报告传送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和保密性。

8 对检测报告有效性有异议的处理

对未发出的检测报告,如发现准确性、有效性存在疑问,审核人、批准人有权要求实验室对原样进行复检,并重新审核。对已发出的检测报告,如果发现准确性、有效性存在疑问时,应立即书面通知客户,并将情况及时通报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及时按照规定进行修改。客户对检测报告提出的一般性疑问,由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负责处理;对重大的疑问应由质量负责人负责处理,必要时请示中心主任。

清算报告范本篇6

摘要:公司清算为终结公司的法律关系、消灭公司法人资格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除破产清算外,公司清算还应包括非破产清算。非破产清算是指公司法人在资产足以清偿债务的情况下进行的清算,分为自愿清算和强制清算。探讨公司非破产清算制度,有利于完善公司清算制度,保护股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经济秩序。

关键词:公司清算;自愿清算;强制清算

公司清算是依法定程序清理公司债权债务,处理公司剩余财产并最终终止公司法律人格的行为和法律制度,是公司解散后的必经程序。公司清算为终结公司的法律关系,消灭公司法人资格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从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看,除破产清算外,公司清算还应包括非破产清算。非破产清算是指公司法人在资产足以清偿债务的情况下进行的清算,分为自愿清算和强制清算。这两种清算方式均以清理公司财产,了结公司业务,收取公司债权,清算公司债务,分配剩余财产为内容。显然,与破产清算不同的是,非破产清算的财产除用以清偿公司的全部债务外,还要将剩余的财产分配给股东。探讨公司非破产清算制度,有利于完善公司清算制度,保护股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经济秩序。

一、自愿清算

(一)清算主体

在公司的清算中明确公司清算的义务主体尤为重要。依照《公司法》规定,股东以及董事会负有在公司终止后清算公司债权债务的责任,是基本的清算主体,同时,具有股东性质的开办者、上级主管部门亦属其中。据此,根据公司的种类,公司清算主体可作如下设置:

国有独资有限公司清算时,国家授权投资的主体应当为清算主体。如果国有独资公司被撤销的,清算主体可为授权投资主体或者为作出撤销决定的主体。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主体为公司股东名册上登记的全体股东,公司如无股东名册可参考公司章程和公司登记文件确定公司的股东资格,然后认定其为清算主体。

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的清算主体为母公司,子公司的清算主体应当为各个投资股东。

股份有限公司以公司章程规定负有清算责任的股东或者股东大会选定的股东为清算主体。公司章程无规定,或者股东大会选定不成的,可认定派员担任董事会成员的股东为清算主体。

在实践中,为保证清算的顺利进行及清算结果的公平、公正,依据清算的不同环节,清算主体可作如下划分:

1.组织清算的责任主体。其在公司解散后,承担清算的组织责任,如不依法组织清算要承担法律责任;在组织清算不能时,应依法申请有强制权的国家机关进行强制清算。

2.清算的实施主体。即清算组织,亦称清算人,是被组织进行清算的人的集合,简单的清算也可为单个人。

3.清算监督主体。即股东与债权人,他们与清算的结果有民事上的利害关系,认为清算事务侵犯自己合法权利时,有权提出异议直至提讼。

(二)清算人的职权

清算人在执行清算业务的范围内,其权利义务有如公司的董事,其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属民法上的委托关系,处于受托人的地位。清算人在执行清算过程中,其职权主要包括七项:清理公司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通知或公告债权人。清算组织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60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3次;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的业务;清缴所欠税款;清理债权债务。债权人应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45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债权,清算组应当对债权进行登记。逾期未申报债权的,债权人只能就分配剩余的财产受偿;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三)清算程序

具体程序主要涉及通知和公告程序、债权人会议的组成和表决机制、公司清算委员会的具体设定、公司清算费用的承担问题和公司财产的分配问题。公司在清算时,对能通知到的债权人应当予以通知其在法定期限内申报公司债权,对无法通知到的债权人应当在法定载体上予以公告,要求其申报债权,并决定超期申报债权的认定机制。为了遏制公司恶意对能通知到的债权不通知而公告意图逃避债务的行为,可设定相应的责任承担机制。关于债权人会议的组成和表决机制可借鉴破产清算中的做法。对公司清算费用的承担,一般应设定为公司义务,并在财产中优先支配,但是在法院强制清算的情况下,可责令由公司清算主体承担公司的清算费用。关于公司财产的分配问题,可借鉴《破产法》的规定,即应先支付清算费用,然后按职工工资、福利,国家税收、公司普通债权,如有担保债权,则担保债权在普通债权前受偿。

二、强制清算

(一)强制清算的情形

根据《公司法》,强制清算的种类包括法院依债权人申请而组织的强制清算,和主管机关在公司被依法责令关闭而解散时组织的强制清算。债权人申请强制清算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时;二是股东会议解散。可以看出,我国规定的范围比较窄。现实中,公司出现解散的情形而又不解散的现象比较突出。那么,出现哪几种情形而公司又不解散的,应当进行强制清算呢?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下几类情形出现应当进行强制清算:一是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的和股东会会议决定解散的;二是股东会决议由法院强制清算的;三是公司成立的目的达不到或丧失的;四是公司股东人数低于法定最低人数的;五是公司注册登记后6个月内不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止营业超过6个月的;六是主管机关命令公司解散的,包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法人营业执照的。七是裁判解散。

我国公司法没有关于裁判解散的规定,但从现实来看,有必要设立裁判解散制度。一般来说,当公司经营有显著困难或重大损害时,或者公司财产管理和处分显著失当,危及公司的存续或有其他不得已的事由时,法院可根据股东的申请,裁定解散公司。应当说,股东之间出现僵局,致使公司无法经营下去时,裁判解散不失为一种救济渠道。至于因自愿发生障碍是否可以申请强制清算,笔者以为,可参照我国台湾的特别清算制度,法院可以依股东或债权人申请强制清算,但不限于台湾地区特别清算制度规定的仅限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自愿清算发生障碍一般表现为公司财产关系复杂,或账簿混乱,导致清算难以进行,此时法院可依申请强制清算。另外,台湾特别清算制度还将有债务超过公司资产之嫌的列为特别清算的原因,此点可值得我们借鉴。当自愿清算中公司的负债有虚假、或对公司资产有意低估等嫌疑情况时,规定债权人只要有合理的怀疑即可申请法院强制清算,此举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权益。

(二)强制清算的程序和范围

清算组清算程序可参照自愿清算的规定,第一是公告和通知债权人,催报债权;第二是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第三是收取债权,清偿债务;第四是分配剩余财产;第五是清算完结。至于公司清算的范围,是对公司的出资、资产、债权、债务的审查。公司的出资不仅涉及公司存续时公司股东的权益分配,而且在公司终止时,其将直接影响公司股东对剩余财产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公司债务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公司清算的时候一定要核验股东出资的真实性,并核验公司资本的真实性。核验完公司的出资后,重点应当清查公司资产包括债权、债务,并分析债权债务的性质、清偿和收回的合理性依据。对这些事项的清算,一是要清偿公司的债权,二是要完全回收公司的债务,而且要安置公司的职工,并为公司股东分配剩余财产提供合理的依据。

(三)公司非破产清算的基本步骤

公司因非破产清算(是指公司自愿解散和被责令依法解散的情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破产法》规定的程序。公司不论是何性质的清算,均应依下列步骤展开:

1.成立清算组。按《公司法》规定,自愿解散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应当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应当由股东大会确定,如果是强制解散,清算组则应由主管机关从股东、有关机关及其专业人员中指定。

2.展开清算工作。清算组自成立之日起接管公司,开展以下业务:(1)接管公司财产;(2)了结公司未了业务;(3)收取债权、清理债务;(4)分配剩余财产;(5)注销公司法人资格、吊销营业执照。

3.通知债权人申报债权。申报债权的时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规定不同,要求清算组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申报债权,并且要求在60日内至少在报纸上至少公布三次以上,未接到通知书的,在第一次公告之日起45日内申报债权。

清算报告范本篇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的行为,保障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有关法律、法律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章程。

第二条 公司名称:

第三条 公司住所:

第四条 公司由 共同投资组建。

第五条 公司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公司经营期限为 年。

第六条 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七条 公司坚决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本章程规定,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接受政府有关的监督。

第八条 公司宗旨:

第九条 本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执行董事、监事、经理均具有约束力。

第十条 本章程经全体股东讨论通过,在公司注册后生效。

第二章 公司的经营范围

第十一条 本公司经营范围:

(以公司登记机关核定的经营范围为准)

第三章 公司注册资本

第十二条 本公司注册资本为 万元人民币。

第四章 股东的姓名

股东甲:

股东乙:

第五章 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四条 股东享有的权利

1、根据其出资份额享有表决权;

2、有选举和被选举执行董事、监事权;

3、查阅股东会议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权;

4、依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分取红利;

5、依法转让出资,优先购买公司其他股东转让的出资;

6、优先认购公司新增的注册资本;

7、公司终止后,依法取得公司的剩余财产。

第十五条 股东负有的义务

1、缴纳所认缴的出资;

2、依其所认缴的出资额承担公司的债务;

3、办理公司注册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

4、遵守公司章程规定。

第六章 股东的出资方式和出资额

第十六条 本公司股东出资情况如下:

股东甲: , 以 出资,出资额为人民币 万元整,占注册资本的 %。

股东乙: , 以 出资,出资额为人民币

万元整,占注册资本的 0.%。

第七章 股东转让出资的条件

第十七条 股东之间可以自由转让其出资,不需要股东会同意。

第十八条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

1、须要有过半数以上并具有表决权的股东同意;

2、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若不购买转让的出资,视为同意转让。

3、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第八章 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第十九条 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选举和更换执行董事,决定有关执行董事的报酬事项;

3、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4、审议批准执行董事的报告;

5、审议批准监事的报告;

6、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7、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8、对公司的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9、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作出决议;

10、对公司兼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宜作出决议;

11、修改公司章程。

第二十条 股东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和主持,执行董事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执行董事指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

定期会议应当每年召开一次,当公司出现重大问题时,代表四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提议召开临时会议。

第二十一条 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

股东会会议应对所议事项作出决议,决议应由代表二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表决通过,但股东会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修改公司章程作出的决议,应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表决通过。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出会议纪要,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纪要上签名。

第二十二条 公司不设董事会,设执行董事一名,由股东会选举产生。

第二十三条 执行董事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1、负责召集股东会,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2、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4、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5、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6、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

7、拟订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8、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9、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

10、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 执行董事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二十五条 公司设经理,经股东会同意可由执行董事兼任。经理行使下列职权:

1、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2、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3、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4、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5、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6、聘任或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他有关负责管理人员。

第二十六条 公司设立监事一名,由股东会选举产生。执行董事、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第二十七条 监事任期每届三年,监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二十八条 监事行使以下职权:

1、检查公司财务;

2、当执行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3、当执行董事、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执行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

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

第九章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九条 本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执行董事担任。

第三十条 本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允许由非股东担任。

第十章 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方法

第三十一条 公司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解散:

1、营业期限届满;

2、股东会决议解散;

3、因合并和分立需要解散的;

4、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

5、其他法定事由需要解散的。

第三十二条 公司依照上条第(1)、(2)项规定解散的,应在15日内成立清算组,清算组人选由股东会确定;依照上条(4)、(5)项规定解散的,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三十三条 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下列职权:

1、清理公司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2、通知或者公告债权人;

3、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的业务;

4、清缴所欠税款;

5、清理债权、债务;

6、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

7、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第三十四条 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60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债权人应当在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其债权。

债权人申报其债权,应当说明债权的有关事项,并提供证明材料,清算组应当对债权进行登记。

第三十五条 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

公司财产能够清偿公司债务的,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级别和劳动保险费用,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

公司财产按前款规定清偿后的剩余财产,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分例进行分配。

清算期间,公司不得开展新的经营活动。公司财产在未按第二款的规定清偿前,不得分配股东。

第三十六条 因公司解散而清算,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立即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公司经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后,清算组应当将清算事务移交给人民法院。

第三十七条 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构确定,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公司注销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第十一章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

第三十八条 公司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第三十九条 公司应当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审查验证。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下列财务会计报表及附属明细表:

1、资产负债表;

2、损益表;

3、现金流量表;

4、财务情况说明表;

5、利润分配表。

第四十条 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依法经审查验证,并在制成后十五日内,报送公司全体股东。

第四十一条 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并提取利润的5%至10%列入公司法定的公益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的,可不再提取。

第四十二条 公司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上一年度公司亏损的, 在依照前条现定提取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第四十三条 公司提取的法定公益金用于本公司职工的集体福利。

第四十四条 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后所余利润,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公司提交的申请材料和证明具备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如有不实而造成法律后果的,由公司承担责任。

第四十六条 本章程经股东签名、盖章,在公司注册后生效。

股东签名(盖章):

二XXX 日

相关阅读:

公司章程的概念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章程所规定的内容具有根本性,是对于公司及其运作有根本性影响的事项,诸如公司的性质、宗旨、经营范围、组织机构、议事规则、权利义务分配等;二是成立公司的必备法律文件;三是由发起人起草或委托他人起草,并经股东同意。

公司章程是公司设立的最基本条件和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各国公司立法均要求设立登记公司必须订立公司章程,公司的设立程序以订立章程开始,以设立登记结束。公司章程是公司对政府作出的书面保证,也是国家对公司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

公司章程是确定公司的权利、义务关系基本法律文件,公司依章程享有各项权利,并承担各项义务。符合公司章程的行为受法律保护,违反章程的行为,就要受到干预和制裁。

公司章程还是公司实行内部管理和对外进行经济交往的基本法律依据。公司章程规定了公司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及细则,它是公司内外活动的基本准则。公司章程规定的股东权利义务和确立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公司对内进行管理的依据。同时,公司章程也是公司向第三者表明信用和相对人了解公司组织和财产状况的重要法律文件。公司章程向外公开申明的公司宗旨、营业范围、资本数额以及责任形式等内容,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第三人与公司进行经济交往提供了条件和资信依据,便于相对人了解公司的组织和财产状况,便于公司与第三人间的经济交往。

清算报告范本篇8

关键词:清单工程;审计;造价控制

0 前言

为规范工程造价计价行为,统一建设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计价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在“03规范”的基础上修订出台了“08规范”,并与2008年12月1曰起施行。“08规范”的出台,对巩固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的成果,进一步规范工程量清单计价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8规范”与“03规范”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总结了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内容更加全面。“08规范”的内容涵盖了工程施工阶段从招投标开始到工程竣工结算办理的全过程,并增加了条文说明,使每个计价阶段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体现了工程造价计价各阶段的要求,使规范工程造价计价行为形成有机整体。“08规范”针对不同阶段的工程造价计价特点作了专门性规定,并使共吐和个性有机结合。

3)充分考虑到我国建设市场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国情。

4)充分注意了工程建设计价的难点,条文规定更具操作性。“08规范”允许地方和行业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工程造价计价特点,对各种计价表格进行补充,使其更加贴近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

那么新规范的出台,对工程造价控制和工程审计有何影响?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造价控制和审计监督。

1 决策阶段

目前工程项目审计从预、结算编制与审核向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前期造价控制、审计临督,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扩展。决策阶段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及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决策阶段必须要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可研报告审计内容:项目建设地点是否经过比选,费用是否经过分析;项目建设规模是否经过论证,数据是否齐全,技术方案是否经多方案比较、优选;经济评价是否进行盈利能力、偿还能力等分析,得出经济评价结论;是否进行风险评价,判别风险程度,并提出规避风险的对策,降低风险损失;可行性报告是否经过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此外,还应考虑厂址及建设条件;交通、运输环境;环境保护等措施。由此可见,审核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看是否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市场研究,这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是技术研究,它是解决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陛”问题;第三是效益研究,这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解决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问题。

2 设计阶段

实践证明,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20%,技术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40%,施工图设计准备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25%。由此可见,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效果最显著,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

第一,推行设计招标和设计方案竞选优化设计,择优选择设计单位。积极推行设计招标,通过报刊、网络或其他媒体公告,吸引多家设计单位参加招标或设计方案竞选,组织有关专家综合评比各设计方案的优劣,从中选择最优设计方案,这样既可选出好的设计单位,又可促进设计方在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上相结合,在项目整体布局、使用功能上开拓创新,在降低工程造价上下功夫。

第二,利用价值工程对设计进行优化。在设计阶段,利用价值工程可以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得到最佳设计方案。即在同等建筑水平条件下,力求将工程造价降为最低,在造价相同条件下,力求建筑功能发挥最大作用。

第三,开展限额设计,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使工程投资按计划实现,避免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投资超预算,使概预算、成本控制与设计同步进行。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应熟悉掌握预算定额,熟悉主要材料市场价格,然后按项目投资估算控制设计概算,再用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预算。同时,要求各专业设计人员在保证功能及技术指标的前提下互相配合,合理分配投资限额,把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做好设计概预算的审查工作。设计概预算的评估审查是合理有效地确定和控制项目投资水平及工程建设造价水平的保障。

第五,工程量清单项目对设计更要细密,要求内容完整,数字准确,说明清晰,做法明了。避免因设计原因出现漏项,减少工程施工申的设计变更,使工程结算顺利进行。

3招投标阶段

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为各投标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充分体现“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加强市场监管”的国情。招标投标意在鼓励竞争,防止垄断。招投标阶段应注意以下几点。

3.1招标审计

审核招标文件内容是否合法、公平、有效;招标范围及组织形式手续是否批准;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资格审查的标准及所需资料;工程量清单是否准确,有无明显漏项,对报价的要求说明是否详细;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完整;评标标准是否做出明确要求;是否存在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的行为等。

3.2开标、评标审计

审核投标文件是否按规定时间送达指定地点,密封情况是否完好;是否响应招标文件;开标时间、地点及过程的合规性;评审专家组成的合法性;是否存在串通投标行为;清单报价各子项计算是否准确,小计与合计数据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明显漏项;评标活动是否遵循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评标报告的内容是否正确;定标程序是否合规等。

4合同签订阶段

在合同中应明确:工程数量不准确或工程量清单漏项应由招标人承担,工程量不准确结算时按实进行调整,对工程量清单中的漏项应约定结算处理原则,一般按实执行现行定额结算或参考清单中的相同或相近项目;当工程量变化较大或主要材料价格变化幅度较大时,应约定一个风险调整范围,此范围一般为10%,即增加(减少)范围超过(少于)10%时,允许调整综合单价;当工期较长时,合同中应约定各生产要素如人工、材料、机械等价格变化较大时结算价款调整办法;对设计变更应约定结算处理原则,执行现行定额或参考清单中的相同或相近项目。

5 施工阶段

工程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阶段,应把审计监督和项目管理结合起来,拓宽审计领域,提升管理功能。主要做好工程付款控制、隐蔽工程及设计变更签证控制、主要材料和设备价格控制及工程索赔控制等内容,要求审计人员实行全程跟踪审计,对关键部位、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督,按时参加工程例会,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及有关问题处理意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还要参加工程各阶段的验收工作,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供给业主并提出整改措施。

第一,完善现场组织及内部控制制度,做到各负其责,从而有效控制投资。

第二,工程付款控制。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我们所要控制的工程付款包括:工程预付款和进度款。工程进度款按实际完成工程量进行计量,并乘以合同约定比例,隐蔽工程及时采用丈量、拍照、验收等方法,为结算提供真实依据。工程预付款按合同约定时间支付,并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数额在进度款中扣除。

第三,工程变更控制。所有变更一律先阐述原因,严格杜绝不合理变更的发生。如何有效地控制工程变更的发生?首先,要明确工程变更确认过程,工程变更的程序主要包括:提出工程变更、分析工程变更对项目的影响、分析有关合同条款及会议记录等、计算处理变更所需费用、确认工程变更以及实施工程变更等。其次,图纸会审是有效控制工程变更的基础。第三,规范现场签证,保证签证的准确性。

第四,主要材料和设备价格的控制。对大宗材料采用招标或甲乙双方共同考察确定,严格控制超设计的材料变更;对所有设备、大宗材料进场前一律会同监理进行验收,严禁施工中更换材料,以次充好;对甲方供材采用招标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确定材料价格。

第五,索赔的控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引起索赔的事件应密切关注,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化解。此外应加强主动控制,尽量减少工程索赔。这就要求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应当尽量将工作做在前面,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这样能够使工程顺利进行,减少工程投资。当然对不可避免的索赔,应采取措施及时、合理地处理。

6 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竣工结算审查是竣工结算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与定额计价模式下竣工结算审查有所不同,应严格执行财政部和建设部[2004]1369号《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可按以下几步进行。

6.1准备阶段

主要是结算资料准备,包括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工程量清单报价单、投标书及投标承诺;中标通知书;工程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设计变更通知书及变更签证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主要设备、材料的供销合同;全套施工图及竣工图;批准竣工验收报告单以及其他有关影响工程造价及竣工结算的资料。

6.2实施阶段

制订竣工结算审计实施方案,委托资质信誉高,对清单计价项目熟悉的咨询公司审计。依据合同、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清单报价单等,认真计算工程量,主要审查签证及设计变更,看设计变更是否有设计院签字盖章,签字手续是否完备,签证内容是否属实,是否与清单中的子项重复;对合同中约定工程量及综合单价有调整的子项要重点进行审核,看调整是否正确,是否按照合同规定比例进行调整;还要核实各种取费是否正确等。

清算报告范本篇9

【关键词】建设项目,防洪评价,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河北省位于华北地区东部,境内河流分属海河、滦河、内陆河、辽河四个水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新建了大量的涉河建筑物。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进行管理,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是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的要求。防洪评价报告制度是《防洪法》针对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的一项法律规定。国家计委、水利部〔1992〕7号文《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对河道管理范围内重要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水利部〔2004〕109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中明确了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和要求。2006年《河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技术大纲(试行)》中明确河北省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本文主要针对河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实践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二、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河道管理、防洪评价范围的界定

河道管理与防洪评价的范围关系到评价效果,应当非常明确。国务院颁布的河道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特别是对护堤地的规定.包括河道堤防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各地地方法规和规章各有不同的规定。此外,评价范围还涉及建设项目在河道的上下游河长范围问题。究竟需要分析评价建筑物在上下游的多长河段.规范均无明确的规定。目前的做法大多根据经验确定,以能满足有效评价该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为准。

2.防洪评价基础资料不全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进行防洪评价。首先要收集足够的基础资料,主要有:

(1)项目所在地有关水文地质资料,主要包括:水文站的水文资料,泥沙资料,气象资料.地形测量资料,河道地勘和建筑物工程地质资料,堤防资料等。如果收集不到水文、地形测验等资料。则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实地勘测。

(2)项目所在地有关规划资料,主要包括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治导线规划、岸线规划、河道整治规划、采砂规划等,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具体规划、项目所在河段规划实施情况等。

(3)项目范围影响内现有水利工程情况.主要包括:项目所在地及其影响范围内的河道、堤防、水库、涵闸、泵站、水文站点等水利(防洪)工程位置、规模、设计标准、设计水位、功能、特点及运用要求等基本情况。

(4)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和涉河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报告、有关审查意见批文、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等。对工程的具体情况要包括:涉河建筑物的名称、地点、建设目的、建设规模、防洪标准、特性、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等。

(5)项目影响范围内其他设施的情况调查。

主要包括:桥梁、取水、排水等设施的位置、规模等基本情况。对于河北省河道的防洪评价来说,最重要的是地形测量资料,它关系到河道演变、阻水比、壅水、冲刷等情况的模拟计算与对比分析。特别是最些年来,由于采砂等人类活动.河北省的河道变化剧烈.资料收集时应当地水文部门采用经过整编的资料,并对建筑物所在河道进行地形测量对比。水文资料要具有可靠性、合理性和一致性并经当地有关水文部门认可才可以应用。水利工程和其他设施的相关资料要经由工程运行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收集的才可靠。

3.河道演变情况分析模糊不清。河道演变分析一般应包括涉河建筑物所在河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近期演变分析及演变趋势定性或定量、半定量分析。但在实践中不少编制单位往往缺乏分析,或套用其他河道(段)防洪评价,进行主观评价、类推评价和模糊评价。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一是缺乏对河道输沙能力的分析:二是没有所在河道的地形测量资料。今后要加强水文、地形资料收集或实测,综合分析计算,进行前后对比分析。

4.涉河建筑物阻水比分析计算。在防洪评价的阻水比计算中,不能忽视上下游(左右岸)相邻和相近涉河建筑物的叠加影响效应和整体影响。特别是对于河网地区和涉河建筑物密集地区更应予以高度重视。

5.涉河建筑物壅水分析计算。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壅水影响分析时.应注意其计算范围能否涵盖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范围及模型进出口边界稳定所需的河道范围,有无考虑附近河道水文测站的布设情况;计算网格尺寸、开边界控制条件等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开边界条件:上游采用流量控制,下游采用水位潮位控制。同时,模型的率定和验证应采用不同的水文测验资料分别进行.其误差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6.河道冲刷分析计算。涉河建筑物对河道的冲淤情况和影响分析。是防洪评价应予重点考虑的内容。冲刷计算成果应包括冲刷深度、范围、最低高程等内容。但有些评价报告对冲刷的分析与计算结论不一致,或者与近期实际测量成果不一致.这种情况一般是计算模型或参数选择、边界条件有问题。或者编制单位为了说明影响不大故意而为。

清算报告范本篇10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尚没有从立法上对行政许可注销程序作出统一的规定,实践中也很不规范,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行政许可退出机制的无序状态。按照行政许可注销制度性质、价值的要求,建构我国的行政许可注销程序,应该从行政许可注销提醒预告程序、异议公告程序、清算程序、物品处理程序、公告程序、信息通报程序等方面着手。

如何对行政许可进行注销,现行《行政许可法》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对行政许可注销手续适用情形作了列举式规定,有关行政许可注销程序的内容被零星地规定在一些单行法律法规规章当中。行政许可注销程序的立法缺失直接导致了行政许可注销在实践中的不规范,同时造成了行政许可退出的无序状态,这非常有害于行政许可的规范化要求。以工商注销登记为例,公司符合法定注销条件而未能及时注销,这种只在形式上被宣告死亡但没有料理后事”的公司的大量存在,犹如恐怖分子的存在会增加民众的安全防御支出一样,会诱发市场各主体防御成本的急剧提升,从而减少交易数量,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就整个市场的运行来说,这类公司的存在会增加公司之间在进行交易时的不信任感,从而增加交易支出。

为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统一的行政许可注销程序,笔者认为,根据行政许可注销的性质、价值,并结合我国目前各个立法层面关于行政许可注销程序的规定,规范行政许可注销程序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提醒预告程序构建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相对人有权在行政许可有效期限到来之前的法定期限内,依法向行政许可机关提出行政许可延续申请。实践中,许多具备行政许可延续条件的行政许可相对人常常由于疏于对行政许可的延续,一不小心成为了“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例如,根据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2002年统计,“从目前已注销的近13万名驾驶员档案来看,逾期没换证的占了绝大多数”,①基于权利可以放弃的原理,行政许可相对人完全可以通过积极或者消极的方式放弃行政许可延续申请权。但是,与此同时,基于增进民众福利这一政府终极价值,以及实现行政许可相对人利益保障最大化的考虑,行政许可机关应当建立行政许可注销预告程序,通过定期检索,对那些符合行政许可延续条件的行政许可相对人行使行政许可延续申请权进行善意的提醒,督促、提醒他们充分利用行政许可延续申请权,同时告知其未依法申请延续而导致注销的法律后果。

行政许可注销提醒预告程序的设置,有利于在行政许可机关与行政许可相对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信互任的官民关系。目前,有些行政许可机关已经开始对行政许可注销延续预告程序进行实践上的尝试。例如,从2006年1月25日起,北京市交管局已经开始通过邮政商业信函局,定期向逾期未办理相关手续、即将被注销机动车驾驶证的驾驶人发出信函,书面告知并提醒当事人尽快办理相关手续。

二、异议公告程序构建

异议公告程序是指行政许可机关在对行政许可作出注销决定前,告知行政许可相对人拟作出注销决定的事实、理由与依据,告知行政许可相对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行使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等方式提出异议的一种程序。“西方国家往往会在正式注销行政许可之前设立一个异议程序,例如《日本商业登记法》规定,登记官应当允许登记人在一个月期间内提出异议,如无异议则将注销登记通知当事人;如有异议,登记官则应以公报的形式公告注销登记。”②我国《行政许可法》并无对于行政许可注销异议公告程序的相应规定,“因而只能有待单行法根据不同领域的行政许可事项,就是否在正式注销许可证之前设立异议程序作出补充规定。”③在行政许可注销程序中,通过异议公告程序赋予行政许可相对人以丰富而饱满的程序权利,强化了行政许可相对人的程序权利保障,从而得以实现行政许可相对人异议权利与行政许可机关行政许可注销权力的平衡,促使行政许可机关作出正确的行政许可注销决定。这种程序的设置也体现了程序的本质特点即不是形式性也不是实质性,而是过程性和交涉性。

三、清算程序构建

清算程序是指行政许可机关在对行政许可作出正式注销决定前,行政许可相对人依法应该对自身拥有行政许可期间所形成的各种权利义务进行彻底清理,对各种法律关系进行清结的一种法律程序。一般而言,清算程序是主体资格类行政许可事项注销的必经程序,而对非主体资格类行政许可进行注销则不需要经过清算程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主体资格类行政许可相对人在向行政许可机关申请注销行政许可之前,应当先组织清算。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43条规定,公司只有在清算结束以后才能向原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同时该条例第44条也明确规定清算报告是公司申请注销登记必须提交的材料之一。再例如,《基金会管理条例》第18条规定:基金会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

对于如何进一步合理设置行政许可注销中的清算程序,学界对此也展开了大量探讨,而讨论也主要是集中在对经营类主体资格的清算程序的完善方面。针对经营类主体资格清算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导致的经营类主体不愿主动组织清算,进而无法正常对行政许可进行注销的现状,许多学者提出了设想。例如,有学者认为应当通过简化清算程序,降低企业清算、注销成本,促成企业自愿清算和申请注销,同时采取公共托管制度,改革营业执照保管方式和企业信息查询体制,并启动依职权注销制度。也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运用说服、示范、教育、协商、劝告、建议等行政指导手段,对行政许可相对人进行引导教育,促使其依法进行清算。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不应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而应以服务者身份去为作为主人的人民提供各种服务。一个对公民负责的政府,必然是以公众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服务于民的政府。就行政许可注销程序而言,由于行政许可是行政行为中比较典型的“复效”行为,行政许可注销不仅对行政许可相对人的权益产生影响,而且对其他利害关系人也产生影响。这是因为,从表象上来看,行政许可注销可能仅仅是行政许可相对人个体的事,但是当行政许可相对人不主动申请注销而造成行政许可法律关系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就会潜在地影响、威胁到其他社会主体利益的实现,因此,行政许可注销就会自然由个体的事转化为整个社会的事。为此,行政许可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必须对各种利益进行有效均衡,不仅要关注与行政许可有直接关联的相对方之间的利益,而且还要注意强化对其他相对人的利益保护。由此可见,行政许可注销制度作为一项旨在确保社会公众利益的制度,行政许可相对人和政府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基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政府作为行政许可注销程序中的责任主体,在行政许可相对人对主体资格类行政许可进行清算时,行政许可机关应当对行政许可相对人开展的清算工作进行积极的引导、指导与监督,以此来切实保障所有特定与非特定利益关系人的利益。而当行政许可相对人不主动履行清算义务时,行政许可机关除了可以通过强制性制裁手段强制履行清算义务外,自身还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有关行政许可清算的义务,当然这种义务仅仅是一种依职权启动的清算程序义务。在这种行政许可机关与行政许可相对人双重清算责任主体模式下,当行政许可相对人不依法组织清算导致行政许可注销无法有效进行时,行政许可机关可以通过作出强制性清算决定,强制启动清算程序,推动行政许可清算程序的有效运行。鉴于清算的复杂性与专业性,行政许可机关可以通过将清算业务委托给专业清算中心(公司)进行处理,而由行政许可相对人承担清算费用。

四、行政许可相关物品处理程序构建

行政许可失效后,作为行政许可效力外化的载体如果继续为行政许可相对人所拥有,就必然会造成行政许可法律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这种信息不对称状态不仅会造成行政许可管理信息的失真,影响行政许可决策,而且更容易造成对一般公众的误导,影响社会交易安全。例如,2000年山东省某县吊销了377家企业的营业执照,工商部门收回22家企业的营业执照和98个印章,只占吊销企业的17%。未被收回的执照和印章往往会成为经济纠纷的源泉,虽然工商部门吊销执照需要进行公告,公告也具有法律效力,但这种公告一般只在当地报纸上刊登,相关信息的传递一方面在区域上过窄,另一方面在时间上也过短,所以往往导致绝大部分的市场主体不知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之下,这类已经失效的执照和印章使诈骗猖獗成为可能,从而损害潜在债权人的利益。

在对行政许可进行注销时,注意强化对行政许可相关物品的处理已经为目前许多立法机关所认同,并被规定在各种层面的法律文件中。例如,《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第30条规定,当持证人在办理渔业捕捞许可证注销手续时,应将渔业捕捞许可证交回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16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在对医师执业资格办理注销注册手续时,应当收回医师执业证书。而对于实践中一些无法收回的行政许可证件、执照,有些立法规定行政许可机关要通过公告的方式宣布其失效。例如,《机动车登记规定》第27条第2款规定,在对机动车辆办理注销登记时,如因机动车灭失无法交回号牌、行驶证,车辆管理所应当公告作废。但是,总体而言,目前行政许可机关在办理行政许可注销手续过程中,对行政许可标的物的处理往往仅局限于对行政许可证件、执照的收缴。

笔者认为,在行政许可注销程序中,行政许可机关需要处理的与失效行政许可相关的物品,应当是所有与行政许可有关且能够外化为行政许可效力、容易造成公众误导的各种客观物品,其中不仅包括行政许可证件、执照,而且还包括行政许可决定法律文书、行政许可相对人印章、行政许可标的物等等。实践中,许多行政许可机关往往只是注意对行政许可证件、执照作出收缴、缴销等处理。事实证明,行政许可机关只对行政许可证照进行处理的做法并不利于行政许可注销制度消除信息不对称、保障交易安全目标的全面有效实现。例如,“原告郑州某公司与山西省某公司一直有经济往来,山西某公司经理于1997年持印章与郑州公司签订合同。当从郑州公司提走价值30万元的货后,此人下落不明。郑州公司起诉后,经查山西某公司早已于1995年被注销,类似案件相当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类似情况本应彻底杜绝。但由于工商部门执法不严,使这些人钻了法律空子,直接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给法院审判工作造成一定困难。”④

五、行政许可注销公告程序构建

行政许可注销程序中的注销公告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处理公告,它是指行政主体通过公告形式,将其针对特定相对人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公开。它是行政许可机关将行政许可注销决定这样一种事实状态向所有社会不特定主体进行告知的程序。由于行政许可注销决定的公告是一种公告信息的方式,因此它不是行政许可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行政许可注销公告的价值在于行政许可机关通过公告的方式,对行政相对人行政许可注销相关情况进行信息披露,从而达到让与行政许可相关的不特定的一般社会公众及时了解与知悉行政许可相对人所持行政许可变动情况的目的。因此,通过公告方式进行注销等相关信息的披露,不仅是行政许可机关践行行政公开原则的要求,而且更是消弥信息鸿沟,保护社会交易安全、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社会与市场主体通过行政许可机关有关行政许可注销信息的权威公示,可以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就能够对与行政许可有关的信息真伪进行有效鉴别。

在具体实行中,行政许可机关通过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介方式对行政许可注销信息进行公告。但是,由于这些媒介存在着受众面小、时效性差等问题,宣传效果往往不是太理想。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快捷的广而告知效果,结合行政许可电子化趋势,行政许可机关可以通过借助于现代网络这种发散式传播媒介,建立行政许可注销信息网络公告程序。例如,《注册会计师注册办法》第20条规定: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将注销注册的决定抄报财政部和所在地的省级财政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注销注册人员的名单在全国性报刊或者相关网站上予以公告。网上公告注销信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降低许可成本,提高许可效益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行政许可机关借助于现代科技的手段可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更快、更好地消除行政许可法律关系中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把大众传播的传统媒介比作一只信息沙漏,那么新的传播技术结构就将是一种散布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可以把这种结构比作信息交流的一个矩阵,一张经纬交错的渔网或四通八达的蛛网。借助于这些现代蛛网式信息传播方式,行政许可注销制度的价值定能有效实现。

六、行政许可注销信息通报程序构建

行政许可注销信息通报制度,是指行政许可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注销决定以后,要将行政许可注销决定相关内容通报给与此行政许可相关的其他行政机关。行政许可注销信息通报制度的设置,有利于行政许可机关工更好、更精确地对行政许可实施管理。行政许可注销通报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对本行政许可的管理,二是对与该行政许可有关的其他行政许可的管理。

(一)对于本行政许可的价值。在我国的行政许可实践中,有许多行政许可的监督主体与实施主体是相分离的,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机关。例如,在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法律关系中,许多行政许可的监督主体是与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相分离的。城市建设的规划许可证件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发放的,而对于违反规划许可法律的违法行为的监督处罚则是由城市管理机关来集中行使的。因此,在这种分离状态下,如果没有制度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加以保障,当规划行政机关对规划行政许可作出注销决定以后,城市管理机关是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行政许可注销信息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管理机关就无法实施有效管理。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许可规范管理,规划行政许可机关应当将注销的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告知城市管理机关,以利于其更好更准确地实施行政许可监督工作。行政许可注销信息通报程序的设置,有效缓解了行政许可实施主体与监督主体相分离所可能产生的张力,有利于不同阶段各项行政许可程序的协调。

(二)对与该行政许可有关的其他行政许可的价值。设置行政许可注销信息通报程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规范前置型行政许可法律关系。目前,我国许多行政许可事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紧密型关系主要表现为前置型行政许可关系。例如,根据《集邮市场管理办法》的规定,行政许可申请人如想取得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企业登记,其首先需要在申请市场登记之前,向所在地省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在取得《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许可证》后,方能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再比如,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7条的规定,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企业在向企业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之前,首先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在取得经营许可证后,方能申请企业登记。在前置型行政许可关系中,当作为前提条件的前置行政许可被行政许可机关依法注销以后,行政许可相对人基于这一已被注销的行政许可而取得的行政许可已经在事实上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因此,前置型行政许可的注销这一法律事实,必然会导致后一个行政许可的注销。通过行政许可注销信息通报程序,行政许可机关在收到前置型行政许可注销信息后,依法就能够及时展开行政许可的注销。例如,《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第25条第2款规定: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注销《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后,应当自注销之日起5日内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被注销者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毫无疑问,行政许可注销信息通报程序对于行政许可前置程序的规范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总之,责任行政或责任政府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又是对政府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作为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它要求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民众的要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满足。针对我国目前行政许可注销程序建设非常薄弱可能会给民众利益带来诸多损害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在《行政许可法》基本原则、基本价值的指引下加紧完善我国的行政许可注销程序。

注释:

①肖雯慧.学了车没车开?有了本儿不审?九万司机驾驶证被注销〔N〕.北京日报,2002-03-06.

②③应松年,杨解君.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制度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4.

④李留聚.被注销的营业执照应收缴〔N〕.人民法院报,2002-01-31.

参考文献:

〔1〕应飞虎.对不年检公司执照被吊销问题的法经济学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2〕蒋大兴.重整退市程序:善后工作如何完成〔J〕.工商管理,2004,(12).

〔3〕王 芳.对运用行政指导手段规范市场主体退出行为的思考〔J〕.工商行政管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