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河的诗歌十篇

时间:2023-04-01 20:35:30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篇1

昨天,老师向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我们准备材料,打算开一次关于母亲河的诗歌朗诵会,大家听了,都十分高兴。

回到家后,我在网上找了许多关于母亲河的诗歌,最后,和两名同学一起讨论,决定朗读《黄河颂》这首诗,我们排练后,就信心十足的等待明天的朗诵。

第二天终于到了,大家早就等不急了。

我们第一个上场,既紧张又兴奋。“我站在高山之巅……” 我饱含感情地读着, 这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汹涌澎湃的黄河。如一头雄狮怒吼着,如一条豪气万丈的巨龙从巴颜喀拉山脉狂奔向黄海,浪涛拍击着岸边,水珠四处飞溅。读完后,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篇2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教学设计:《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4、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5、导入新课: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6、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7、学会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篇3

“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吗?这是《时局图》上饱含着辛酸和血泪的话啊。

掀开层层发黄的中国近代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堆堆的白骨,一摊摊的鲜血,那一张张狰狞的笑容。祖国啊,我的母亲,您已历尽沧桑、遍体鳞伤。但您不要悲伤:您的儿女们,在危难关头用一股股豪情、一腔腔热血,为了你甘愿将一切献上,即使那透着寒光的刺刀迎头劈下,也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知道,有国才有家,绝对不能再让祖国母亲受伤流血了。数十年的期待,数十年的煎熬,数十年的奋斗。终于,一幅崭新的图象定格在那天安门城楼上。这幅画中透着欢庆,散发出那惊天动地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知道,祖国母亲,您流泪了,可这是带笑的泪。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盎然的春色。啊——我们爱你啊,中国。”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这首诗吗?它是在赞颂您的美丽。“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瞧,这就是我美丽富饶的祖国。“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纯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巧夺天工。”看,这就是我幽深又神奇的祖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自古到今,一首首诗,承载着多少人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一首首诗,道出了多少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首首诗,传递了祖国多少优秀的传统美德……我知道,祖国母亲也喜欢自己的美丽和博大,您总是笑眯眯的,不厌其烦的读着这一切。

“祖国祖国,多美丽,党的阳光照大地,我们茁壮生长在您的怀抱里……”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吗?打小喜欢唱歌的我,感觉祖国母亲在我心中最像一支歌,时而深沉,时而欢快;时而平缓悠扬,时而抑扬顿挫;时而充满忧伤,时而充满趣味。

在您经历了那些痛苦的遭遇后,一个崭新的中国出现了。“一五”计划,恢复了联合国席位,改革开放,加入了世贸组织……我才发现,其实祖国母亲,也喜欢歌啊,好像还更喜欢自己谱曲。瞧,她把遭遇过的痛苦,当作了副歌,来警戒后人;把成就当作主歌,来激励后人,祖国母亲,您还客观地把自己的错误——“”、“”等一一穿歌里,使歌曲跌宕起伏,温婉与豪迈相互辉映。这就是我伟大的祖国,我智慧的母亲!

“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自然灾害。”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一年多前的那场汶川大地震吗?当8级强震猝然袭来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 ……“汶川告急!”“绵竹告急!”伴随着撕心裂肺的哭喊,那一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孔已不复存在。但您却坚定的说:“我们将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弃。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您是这样说的,更是做的很多很多。这是祖国母亲给儿女们最真挚的情感交流啊!

当发生雪灾、地震、禽流感时,当您的儿女处在困境中需要关怀、需要援助时……祖国母亲,您给您的儿女的是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您是多么爱您的儿女 ……

祖国啊!我的母亲,你用热血养育了儿女,用生命换来了和平,用勤劳带来了希望。

我要说,祖国在我心中,您是我心中永恒的画,完整的诗,不尽的歌。您又像母亲,把所有的爱都释放出来,没有一点点的保留,您是如此的爱我们。我要说:“祖国,我的母亲!我爱您!”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篇4

1.一个诗人叫汗漫

汗漫呆在黑色橡木桌椅白色墙壁之间,等我,松弛,宽和,黑边眼镜内满载手风琴嗡嗡声般散漫的呼吸、笑意、眼神。

这是我第三次见到汗漫。即便我们在同一座城市,在同一小片月光,在同一束霓虹灯下,也许曾无数次地擦身而过。第一次在五月树木香气中,与谢鲁渤、马叙诸师友同游雁荡山,汗漫带着喘息断断续续的闲话如同画外音。第二次是七月午后,汗漫在福州路咖啡馆的甜香中显得平庸百无聊赖,只是眼睛突然会跳动一两点好奇、孩子气,慢慢将喜悦绽放成两个小酒窝。真奇怪。第三次。

第三次已是八月。支离破碎的八月!酷热依旧汹涌,白布般从天而降、密密实实遮蔽左右前后的我。我从酷热、白亮中推门而入,走向阴凉、阴影中松弛、宽和的汗漫,我相信他看见的我逆光、黑色、单薄,手握他的诗集,《水之书》。我疑心我八月为什么伤感,全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但汗漫的诗不应该伤感,因为他们宽广、大气、华丽,奔涌着澎湃的热情和思绪。这是我见汗漫的理由:难道这个停靠在橡木桌椅之间的游移男人足以写下这些浩瀚诗篇,那些白纸上跳动的才情就是属于这样一个肉质的“他”?

“汗漫我们谈诗吧。”我这么说,就开始谈论他诗歌中的意象、语词、音节、速度,他翻动着那些被我曲曲扭扭的红笔勾画,被只言片语武断,以至不复是原本面容的诗行、白纸、墨汁——他的孩子们。我们说的有一搭没一搭,最后还是滑向不属于诗的种种样样,佐以啤酒和茶,笑及飞扬眼神,在石英表的分针指向某个会议的下午2点时分醒转过来:“汗漫,我们不是要谈诗吗?”

他笑笑站起身:“这样不也挺好的吗?”

2.意象之华

其实汗漫诗歌有一些固定意象:

书写者,诗歌中的汗漫,一个在诗行中反复出现、走动的书生:“我怀疑自己在多年前是否以孔子的书童这一身份/怀抱竹简,来过郑州北郊?”“而我只是一个清寒书生/除了几瓣略微押韵的长短句/又能向女人献上什么?”“我,一个试图继承古人以驴子、马匹、小舟作为锦囊/来收藏四季万象这一传统的晚生”。这个书生,有时缓慢地骑辆老式自行车穿行于加速度的城市,有时在密闭的书房中刻舟求剑,有时化为披头散发在记忆或幻想的草原奔驰的马匹,有时是个漫游者穿梭于剧场海边、黄河泰山、街头楼宇,有时是终年漫游大地的自言自语的手风琴。这个书生,他的使命,就是书写诗歌,或歌唱,或言说:

奥斯威辛之后,1966年至1976年之后

诗人,或曰歌者,依然不安地存在

他们日夜用笔尖缝补灵魂中的伤口、针灸声带中的阴影

把墨水瓶投掷到光阴的激流中去

作为时沉时浮、携带福音的漂流瓶

去寻觅渺茫的岸、手、眼睛、回声——

诗人,歌手,你天赋一张阔大的嘴巴

怎能把它化为废墟、化为考古学家的挖掘地

犹如无言的楼兰、庞贝?

你,嘴巴应成为一个时代鲜明的证词:上唇——“是!”

下唇——“不!”

歌唱,担当,这是诗歌的宿命和光荣

——节引自《初春之书:祈祷》

这个书生,也因为书写,歌唱,虽卑微,而幸福,获得了内心的救赎:

边走边唱的漫游者边走边唱的我

被一种隐秘的力量反复拉开胸腔和声带的我——

这终年漫游大地的手风琴

这终年沉迷于乡村灯光和旷野芬芳以求获得救赎的

手指、风吹、琴声

多么卑微、幸福,一个书生的卑微和幸福

小于一,大于一切

——节引自《漫游书》

而被写下的诗是什么?在汗漫笔下,有时被当作墨汁,被渴慕地吸进笔管,或被毛笔沾取,那些晃荡在墨水瓶中的墨汁;有时是奔驰的披头散发嘶鸣的马匹(也指诗人);有时候诗集是棵向上生长的树(如《漫游书》),纷披的叶子都是令人惊叹的诗行:

是谁把那么多绿叶装订成高大的书——

高大的树!春天的树

鸟巢,是夹在树中的一枚响亮的书签?

——节引自《南阳盆地阴历八章》

至于书写诗歌的用具纸张,它们被认为是大雪,雪中的乌鸦就是墨水瓶,如《呼喊》一首:

雪地上的乌鸦——

一瓶移动的墨汁

等待着谁的笔,插入它的血液?

雪地是一张被风卷起边缘的白纸

乌鸦呼喊:“毛笔和手在哪里呀?

雪就要化了呀……”

诗人书写诗歌,有时书桌就被当作了船,直接划进了大海,诗人奇异的想象无所不及:

他划动木质书桌这一叶独木舟早出晚归

他将笔杆这一柄鱼叉远远掷出

他可能一无所获

直到病危,急救室内的无影灯照亮所有水域

输液瓶高悬在桅杆上裹满海风

他独自划动病床,进入深海

——节引自《打捞》

书桌、墨水瓶、墨汁、树、鸟巢,以及树叶、鸟的翅膀,这些与诗歌的书写相关的意象反复出现在他的诗行中。一个孜孜以求的诗艺探险者,埋首在诗歌险象环生的河流中,从不厌倦,谦卑而无限幸福:

只有诗人感觉书桌边缘的墨水瓶

仍晃动于风中!

——仍是高居于树梢的向上的鸟巢!

他伏身

他用笔汲取一些液体的鸟鸣、云朵

温润自己微凉的心情……

——节引自《持续的歌谣》

事实上,除了这些固有意象外,汗漫诗篇,意象之华,层出不穷,他虽为中原人氏,却有着南方楚地屈骚以及汉赋的华美诡丽的想象。意象叠加,连绵而出,如同华美巨树,枝叶纷披,摇曳生姿,诗人章德益说汗漫意象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俯拾皆是“情思摇曳而又文辞妩媚的长句”“目光奔放而又灵思乍绽的佳句”。尤其集中体现在他的三首长诗中:《水之书:黄河》、《初春之书:祈祷》、《漫游书》。就是在一些短诗中,一些寻常小景,也能被他幻化出诡丽的意象来:

红衣红裤在大地上走动的少女——

少年眺望着的风中之门?

双臂对称,最美的春联

长发是谁避雨的瓦?

心房是谁入梦的新房?

……春天未婚,桃花满面

对立夏之后胸前桃子的饱满,怀想、紧张

——节引《南阳阴历八章》

少女是家门,双臂为春联,长发是屋瓦,心房是新房。一行一意象,而堆叠在一起,绝不至于沉闷,气息英俊透明,且有《诗经》之风的可歌性,有起兴之味。

3.语词幻象,吟唱的歌者

我因黑陶,结识汗漫。两位诗人都孜孜于制造语词的幻象。以幻象抵达事物之本质,抵达现象世界之真实。黑陶充分展示汉字、汉语词汇从字形到意义的美感,语词被密集叠放,语词是可看、可抚摩、可放置、可分拆,可立体地堆积的,语词构成的世界,色彩浓郁,质地厚实,是一幅幅以黑色为底子的油画。黑陶,以火淬炼锻造着语词,执拗的热情憋闷在岩石之下,悄然涌动。汗漫则亮开金嗓子,放声歌唱,他的语词,以水涤荡。汗漫奇妙地将语词,语词的词意,或雅或俗,动词名词形容词,语词幻化出的众多意象,貌似杂乱地“混搭”。他完全打破常规用法,只是遵循诗行蔓延自身的韵律,行走在汉语平平仄仄自然天成的山径,而这些语词,杂糅却不杂乱,精心布置却不做作,华丽又不失清新,这些英俊的语词,热烈的语词,华丽的语词,转动自如的语词,沸沸扬扬、浩浩汤汤如同大河江流,奔涌入大海。

这充满孩子的伟大宫殿

每时每刻都在受孕、阵痛、分娩……在你面前

我和我的子孙以及小麦、土豆、雄狮、夸父……

成为兄弟。我和我的祖先以及梅花、陌上桑、飞天、鸽子……

成为姐妹。以春天为铜镜

你手举两岸一棵棵桃树这一支支口红

涂亮花园口、涂亮你这位于郑州北郊的嘴唇,然后

在中国的额头吻出一轮红日——

——节引自《水之书:黄河》

你汁液四溢的明月之乳

哺育着二十四个中国节气、二十四种民族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

春分、清明、大暑、霜降……

竹笛、紫萧、板胡、唢呐……

在大地漫游、吹奏

风——雅——颂——

催促五谷、爱情、诗歌,在你辽阔的视野和听觉里

萌芽、灌浆、抽穗、结实

携手私奔的恋人,在夜晚向你哭诉并获得庇护

放下屠刀的日语、英语,在你面前意欲成佛

一尊铁犀铁一般凝视你的河水、

——一个金色花园的守夜者、我神秘的兄长,凝视河水、

他的铁手提着北方七颗星星编织成的灯笼

每夜都在两岸传说和梦呓中走动或飞翔

穿越汉唐暮色、明清三更,抵达今晨鸡鸣

在白昼,铁犀,静默成你唇旁边的一粒黑痣……

黄河安澜。九州升平

婴儿和昆虫们集结而成的童声合唱团坐满两岸

细声细气地,把枯草一棵一棵唱绿

将露水一夜一夜唱白——

——节引自《水之书:黄河》

汗漫没有任何语词的限制,在他笔下,小麦土豆与雄狮、夸父可以并置,作为植物的梅花与词牌、与壁画中的飞天可以并置,节气与乐器可以并置,汉唐暮色与明清三更可以并置,昆虫与婴儿可以并置。而在这种语词的并置、跳接、转化之中,他从传统的、字面的中华文明穿越到现实的黄河水色,他所用的不是眼睛、嘴唇、牙齿,而是心灵、热血、一腔真情,他嗅闻着这些语词内在的紧密联系,顺着诗之灵,缝补、衔接着他们的相似性。所以,这些语词的混搭,丝毫不存任何障碍,反而令读者惊讶于诗人灵动自如的想象力及飞扬的才情。

假如说,黑陶文字是可看的油画,汗漫的诗行,则是可歌唱的,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汗漫,这个大地上的游吟诗人,禀承着诗人歌者俄耳浦斯的技艺,他是一架在大地上漫游、经过中国文化浩荡大河洗涤的手风琴,嗡嗡嗡嗡,不绝如缕地发出嘶哑而持续的鸣唱。他的歌唱,有时如江河汹涌奔流,有时如鸟鸣如花开,散发着故乡原野的芳香,折射着木格格窗中的温暖灯光。在中原大地阔步行走,他的歌声如同河水中的黄钟大吕,在江南小镇,缓慢行走在暗弱的光线与阴影中,他的诗行则流淌着温柔的月光,女人的软语、手温,及暗香。

且不论阅读汗漫诗歌所能感受到的行进中的汉语的音乐节奏感、速度感,单就他的两首长诗《水之书:黄河》及《漫游书》看,形式上就富有音乐性。

《水之书:黄河》,复调结构。诗歌分为六阕,是行走在黄河边上的少年、孔子身边的书童、诗人汗漫、或“我”——所有受黄河文明哺育的汉人,歌唱,并倾听黄河母亲与他的对唱。以诗人的歌唱为主,他的音调是开阔、响亮的,他吹奏、吟唱,“穿越汉唐暮色、明清三更抵达今晨鸡鸣”,漫长、阔大,浩浩荡荡;而黄河母亲的对唱如同大提琴,声音温和、深沉,是对岸边行吟者的呼应,满含包容与爱怜。

《漫游书》是一部交响乐。是诗人在大地、现象世界的漫游,思索,歌唱。全诗分七节:第一节《大地汹涌》,很快的快板,依旧是诗人飞扬、阔大的音调出场;第二节的《夜色温柔》与第三节的《成语内外的六种景象》,是行板、慢板,抒写诗人面对现象世界中所见之种种,沉思,游移,感觉着“体内的手风琴含义不明地呜咽”;第四节《幻象:树》,行板,充满奇诡的想象,抵达理想之所,音调重新激扬,直到第五节的《奔跑,奔跑》,转为快板,情绪变得复杂、激烈、冲突,现实与幻象的错杂交响;第六节《慢下来》,再次慢板,重归于思索,“如同萨克斯风傍晚的哑嗓子/——据说,一个人慢下来之后/才有可能重返故乡、春天和初恋……”;第七节《乡村灯光》,如歌的行板,回归到一种平宁的,自由的,飞翔的,虽卑微而幸福的状态。

4.汗漫:浩瀚之意

汗漫两字,即是浩瀚之意。其名其诗,合二而一。假如他的内心不足够浩大,假如他不是滋养于绵远的文化传统,假如他不是漫游于大地、行走在河边,眺望、倾听,假如他缺乏热爱、悲悯之心,假如他不时时处于异地却充满对乡愁的渴意,假如他不执着于对诗歌技艺的挖掘,假如他缺乏歌唱的喉咙、持续的热情,假如……汗漫,这个试图划动书桌、游向大海,这个边走边唱的漫游者,假如单凭语词、技艺、音节、速度,他如何成为汗漫?虽然,我们也说,语词行进在语词的节奏中。汗漫诗歌主题宽泛,大致可归结为三种:

热爱。从大处看,感恩于大地的开阔、滋养,倾情于母亲河的曲折、壮丽,受惠于中华文明传统的沐浴、洗礼;从近的、小的看,故乡的鸟鸣花开,木格格窗的温暖灯光,父亲,合葬的祖父祖母,偶遇的铁匠、矿工、拾垃圾老妇人、手持油灯的瞎子、新娘、晨风中的少年……这些源自内心深处的感激、感恩、感动、感伤之情,涌动在诗人笔端,成为他歌唱的元素,并构成了一个诗人内在的精神质地。汗漫的长歌,如同西来东流的大河之水,精华集中体现在《水之书:黄河》中;他的短章,又如泉水细流漫溢,湿润,清凉。汗漫,让我想起新大陆上的惠特曼,他们一样深情歌唱自己的大地、母亲、河流、故乡、人群。他不回避所谓的“大题材”,因为他有“小于一、大于一切”的情怀和笔力——开阔,但尖锐。他说,一切题材都可以成为诗人表达的对象,关键是怎样表达,是否诚实、独到。

你采下一朵金菊,落地生根,盛开成小花园、盛开成我

你采下一朵水,从双脚而起汇合成直立的河流、汇合成我

我是黄河,一种幸福

我从黄河来,一种光荣

我到黄河去,一种宿命

埋下诗人尸骨的河岸破土而出歌手的乳牙——

你奔流,我就不朽!

——节引自《水之书:黄河》

转化。一个曾经的少年,“独自走遍开满鲜花的大地”,“惟一的行李是他发烫的身体/无数的墙壁和脸/无数的方向和悬念”,他赞美般的河水,暗香的少女,“绿叶中打井,鸟背上耕田——这神话、童话般的风景”,属于他纸上幻象的源头之地故乡南阳。而渐进中年,他却迁徙来到大海边一座庞大的城市,在异地谋生、喘息,看时光流逝,头白、委顿、腰带渐宽,仍然游移不定,“他对故乡、异地怀着双重的内疚和羞愧”,因为他远离了心中故乡,又不能完全融入异地。在城市与乡村,在快与慢,在记忆与现实之间,他必须转化某种微妙的关系,必须努力寻找符合逻辑的依据,使之统一于内心。汗漫不想割裂,而是努力转化,他试图以夜晚的诗人身份,历险,做“一个怀想旷野而又迷恋广场的矛盾者。”他要“继续赞美故乡并尝试赞美异地吧!/尽管这是徒劳的赞美”。汗漫的态度,怅惘而积极。对生活如是,对时间流逝如是,对亲人的死亡也如是:

最近的晚冬,带走父亲

我与旧日时光的联系断绝一个环节

我猝然苍老,眼光突变——

大街上的每个妇人竟都成为美好少女!

而在从前,她们的背影

常常混同于沧桑的母亲

用诀别的目光抚摸一草一木

内心充满热爱、眷恋

而那些渐次进入长眠的亲人友人

也使我终将抵达的死亡

变成故乡和温暖

我将彻底安静

不再显得悲凉和孤单

——节引自《春天再次来临》

死亡在这里被转化成对人世的爱,对少女的赞美,对时间的眷恋,而死亡,也将让诗人矛盾、游移、焦虑的心终于安静,也将让他回到真正的精神故乡,也让灵魂和心自由广大,真正地飞翔。耿占春评论汗漫时说:“在他的修辞学梦想中,死亡可以变成新婚,哀痛可以化为祝福。”比如《早春,为祖父祖母合墓》中,死亡,以温柔、温暖的祝福的方式进行,“多年以前/他们烛光下的绣枕大约开着并蒂莲花/如今,两人如同先后熟透的莲子/ 落入泥土”从莲花到莲子的转化,是祖父母的再度新婚。这种自然而奇妙的处理,是因为汗漫有一颗温暖、宽广、大爱的心。

归宿。汗漫能够完成现实与记忆之间矛盾的转化,乃在于,他死死守住他的心中家园与精神归宿。这个归宿,就是诗歌,就是他的诗人身份。所以他不停地重复他的毛笔、墨水瓶、书桌、书生这些意象,将自己当作一台自言自语的手风琴,“我体内的隐疾和晦暗被琴声清洗/我双脚热烈如鼓点撞击大地之鼓!”他毕生为诗歌生活,惟一的愿望就是,“当我死去,我一生种下并热爱着的树木们/能否保证一个漫游者无愧地躺进/鸟巢做成的骨灰盒/——在群山之上、树枝之间/随风摆动”。树木、鸟巢,也是他诗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他在对这些大地物象的反复书写与吟唱之中,安顿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在诗集最末一首长诗《漫游书》的最后一节,诗人创造了一个乡村女诗人形象——乡村,小母亲一般的温暖女子,木格格窗洋溢而出的灯光的温暖,构成了诗人记忆中的家园;而诗人身份,是他的精神依托,他的灵魂必回归到诗的王国。在乡村女诗人身上,汗漫完成了对记忆故乡与精神故乡回归的合一,这个乡村女诗人手持油灯,呼喊:“看着灯——看着我——别走丢了——”

一个乡村女诗人

一个总在担心真、善、美三姐妹迷失于白昼的

诗人、农妇

站在傍晚时分的木格格窗前

手持油灯,呼喊:

“看着灯——看着我——别走丢了——”

她是三姐妹的长姐、小母亲般的长姐

她的呼喊,回声四起

夺眶而出的灯光

让木格格窗以外的世界,满面暮色和忧郁

——节引自《漫游书》

5.再见汗漫

我们因诗歌而聚合,在钟表滴答声中再见,奔向各自的办公桌、电脑、手机、记事本。我再次将自己投入南京西路的酷热中。隔着车窗,隔着加速度的小甲虫,目光折叠被挡风玻璃弹回——汗漫在甲虫之外,在阳光之外,在马路那边,在阔大的梧桐树的阴影中——缓慢、近视,一个职员,一个诗人。离开了故乡南阳,他却日日穿行在这座城市一条名叫“南阳路”的小街,努力保持对路边种种细节的敏感——是奇迹?是命运?是他不可能也不愿割断的与故乡的联系。汗漫说,一个人有可能在异乡彻底拥有了故乡。他也许天生注定要这样在故乡南阳与一条名叫南阳的小路之间,奔走他的生活,转移他的困惑,记录他的爱恋与幻想。他,一个男人、职员、诗人、漫游者,一台喃喃自语的手风琴,一匹奔突往来披头散发的马,在这蝉声鸣噪的午后,在楼宇街巷间,辗转反侧,低语,或大声呼喊:

“看,一匹马骑着一个歌手飞过市区天空了呀!”

“到大海上去,抵达更自由、广阔的地方!”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篇5

你可曾记得这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其实,有好多的歌曲歌词都是一首完美的诗,有好多歌词都是从一些诗歌演化而来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动人的优美的歌就是取材于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其实,每个人天生就是诗人,每个人都能写诗。诗是人感情勃发的外在表现,一个人有情感,按照一定形式把你的这种情感表述出来就是诗。我们平时不妨也学写几首诗,让自己的情感得到适时的宣泄和表达。不过,写诗毕竟不是记流水帐,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只有遵循着它的特点去摸索它的脉络,写出的东西才耐人寻味。

一、寄情于物,缘物写诗

母亲,将我的童年/扎成一朵莲花灯/挽在她的身边/我胖胖的胳膊如藕//

万千灯彩里/我是小小的一朵/母亲,就是我心里/那根燃着的烛//

终于,我盛开成/一朵婷婷的莲/在岁月的风雨中/撑起了那柄生命的叶//

却不见了烛/只见朦胧中/母亲的泪水和笑颜(《莲 花灯》屏子)

这首诗歌很简单,题目“莲花灯”是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作者就借此抒发一种情感。也就是说,写诗要有一种寄托之物象,这物象就是作者所要寄托感情的线。作者寄寓了“莲花灯”以强烈的感情和哲理,以之为线展开了诗人丰富而灵动的思想:母亲呵护我,我是母亲心灵中精彩漂亮的“莲花灯”,而我却把母亲看作是我心目中照亮我身心的“烛”。灯烛相融,连心连体,我们能分明地体会到诗人对母亲积蓄的那种涌动的爱。

诗人就从这平平常常的“莲花灯”联想到了母亲,联想到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爱戴,联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其实,写诗歌就是要从这种平常的事物里面感受这种有灵性的感情,并借助这种事物把感情表达出来。

我们要想把大千世界的各种物象和我们的情思联系起来,就必须有一颗敏感的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不是诗人的素质,真正的诗人应该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应该从这平常的事物之中领略和感悟到物外之趣,能够从中找到激发自己感情的地方。有人说诗人是多愁善感的,就是说诗人能从平常的物象中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东西。《莲花灯》是指从莲花灯这种物象中感受到了母亲的温度。同样是动物园里的狮子,一般人也许只会把它当作一个满足自己猎奇心的来欣赏,而诗人蔡诚却能感受到狮子对使它们失去了家园的人们的仇视。写诗歌,就要找一个触发感情的“物”,以此来寄托情感,此可谓“寄情于物,缘物写诗”。

二、以情导物,借物抒情

诗言志,是作者感情的一种积累和爆发,平日的悲伤喜乐,凝聚在所要抒发感情的“物象”上,借物抒感,余光中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借助喝酒这个物象把李白的这种豪迈写得气势如虹,大哉李白!作者对于李白的赞赏甚至崇拜由此可见一斑。再看艾青这首诗歌: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满含悲愤,“笔所未到气已吞”(苏轼语),诗人如火的情感蕴涵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中,把自己比作祖国大树上的鸟,把这种对祖国的爱唱得深沉而动人心弦。

好的诗歌作品,借物抒情的运用往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写诗的过程,是情感迸发的过程,如果把诗歌比作写毛笔字,那感情就是书写字迹的笔,借助墨的物象写出行云流水的字。古人通过咏梅达志,王冕的《咏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如一夜清香发,散做乾坤万里春。”就是借物抒情的最好典范,借“梅”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同学们在写作诗歌的时候,应该很好地把握这种意象,把自己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感情借助外物抒发出来。

三、精心构思,化虚为实

但凡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用形象思维构思的结果。我们平时学写诗歌,要把虚无缥缈的情感具体化、可感化,运用想象、联想和比、兴手法把无形化为有形,就会使你的诗歌产生巨大的情感感染力。

宋朝诗人贺铸把愁绪写得可摸可观可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成了无边的烟草,漫天的飞絮,绵延的淫雨,愁绪铺天盖地,挥之不去,这是作者用联想和想象而构造出来如此绮丽的令人叫绝的诗句。而李清照却把愁苦写得更有分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用船都载不动,可见其愁得苦,愁得累,愁得肝肠寸断。当代诗人邹荻帆一首题为《蕾》的诗这样写道:“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诗人一口气并列出五个意象来描绘花蕾的风姿。把对于青春的感情,具体地放到了“笑”、“爱”、“酒”、“理想”、“心”上,把具体的花蕾与一些抽象的情感连接在一起,突出了对于青春的礼赞。这种并列的意象,正是缘于诗人对青春的感悟,以想象为载体,把它们串联,突出了对青春的理解和赞美。

如果诗人不用想象和联想,可以说是无法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因此,这种化虚为实的形象思维的构思过程,始终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象与联想。

四、锤炼语言,巧用修辞

有人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形容语言的优美。语言的凝练、生动始终是诗人的毕生追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我们能从这“柔软”中感受到夜晚的温柔与宁静,从“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感受到这种静谧的祥和。

同学们要想写出精美的诗的语言,关键是要把握好对事物和情感的感受,善于运用修辞打造优美凝练的句子。《水浒传》中有一首民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其中的“似火烧”、“如汤煮”是比喻,“半枯焦”是夸张,“公子王孙把扇摇”是反衬,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贫富苦乐悬殊的社会生活。短短一首民歌,交错使用了几种修辞手法,将诗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充分显示了修辞的功能。

诗的语言修辞加工,其手法多种多样,我们中学接触到的常见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比、通感、互文、暗示、象征、对比、反衬、呼告、对偶等等。舒婷的《致橡树》就运用比喻、象征、对比、排比,使语言整齐,情感真挚。戴望舒的《断章》:“但愿她温温的眼波,荡醒我心头的春草。”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借“荡醒”二字让我们由人的眼波联想到春水碧波,眼神的荡人心魄就如春水撩人情思,令人喜悦舒畅。艾青的《大堰河》排比、反复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段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开展。

另外,诗歌要锤炼语言,要根据诗意,反复推敲、琢磨,选用表现力极强,音响色泽与诗意相和谐的词语。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都是反复锤炼推敲的结果。用好了这些词,诗歌的境界就全出来了。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篇6

而事实上呢?孩子们的感恩意识正在严重缺失,他们不懂感恩,不会感恩,甚至拒绝感恩。所以,感恩教育势在必行。而感恩教育要出成效,首先要让孩子流泪,留下感动的泪、感激的泪、自责的泪、悔恨的泪。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我一直认为: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课必须践行“大语文”观。那么对初中生的感恩教育也应从生活入手、从经典人手、从语文课文内容人手,让学生懂得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爱自然、爱社会,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优秀品质!

一、从传统故事汲取营养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给学生讲中华传统的感恩故事。比如《二十四孝》中的“尝粪忧心”。庾黔娄为了能赶快回家看父亲,可以放弃官职,抛弃名利,可见庾黔娄对父亲的孝敬何其深。他想都不想就去取父亲的粪便尝,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故事讲到这里,学生从起初的嘲笑、不解到最后的感言:父母对于我们恩重如山,我们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二、从经典歌曲中领会精神

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些经典的歌曲滋养学生心灵。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小草》。歌曲中的“我”是一棵平凡普通的小草,但小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它知道:是春风把我吹绿,阳光把我照耀,河流山川哺育了我,大地母亲把我紧紧拥抱。欣赏这首歌曲时,我教导学生:我们来自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社会。要像小草一样知恩图报。比如《跪羊图》:“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是啊,人生的遗憾、愧疚、忏悔都来自于感恩的不足,感恩将使人生少一些遗憾、愧疚、忏悔。还有《我的老父亲》:“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学生听到此处,—个个潸然泪下。

三、从语文教材中得到熏染

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体悟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在经典的美文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

1.感恩父母

初中语文教材中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遭遇双重灾祸,家庭陷入困境,父亲仍强忍悲痛宽慰儿子,车站送别时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还有胡适的《我的母亲》饱含深情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隋和优秀的性格品质。

2.感恩自然

初中语文教材关于感恩自然的篇目很多。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学生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引领读者浸润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学习本课时,学生都禁不住的说:济南的冬天太美了!

3.感恩祖国

祖国地大物博,文化灿烂,特别是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们,都是感恩教育极好的素材。《黄河颂》歌颂了我们的母亲河,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云南歌会》中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这些课文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民间文化。

4.感恩社会

从《羚羊木雕》中,学生感知到好朋友万芳对“我”的朋友之恩;从《出师表》中可以感知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感恩图报,为共同兴复汉室的知遇之恩;从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感知师恩,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真的难能可贵。

四、从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篇7

中国历史上对孝的记载与描述: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谁氏子》选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王安石《十五》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蒋士铨《岁暮到家》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舆恭《思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倪瑞璿《忆母》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篇8

【关键词】《波努河》;方言;短句;修辞;神话和歌谣;诗化模式;非母语写作

瑶族作家蓝怀昌的长篇小说《波努河》虽已问世三十载,魅力却历久弥新,犹其是文化越来越趋同的今天,许多少数民族已经主动或被动的去民族化,从而丢失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故而民族化的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波努河》在表现布努瑶文化和布努瑶民族心理、民族命运方面取得了众所周知的成就,对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下,布努瑶人民和布努瑶文化的前途命运作了先趋式的探索和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农学冠、雷猛发、彭洋等专家学者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本文重点在于探讨《波努河》极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魅力及其成因。《波努河》讲述了布努瑶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迷惘、困境与探索,最终找到一条康庄大道的故事,塑造了玉梅、玉竹、郑万明等一批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现代气息的瑶族现代青年形象,是瑶族文学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描写民族心态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营造了一个神秘而充满瑶族氛围的艺术世界,并寄托了作者对改革开放的思考和对本民族前景的忧思。小说的语言艺术也极具特色,作者用简洁的短句、诗意的描述、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加上方言土语的灵活运用,布努瑶神话、歌谣的穿插,非母语写作的陌生化效果,为小说打造了一个神秘、瑰丽、奇幻的艺术平台。

一、方言土语的灵活运用,充满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方言土语的运用是《波努河》的一大特色。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北部和贵州、云南的一些地方,母语为布努语,有部分人懂得一些汉语方言,即西南官话。无论是瑶语还是西南官话都极具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为小说增添趣味,突显了小说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老同”,原是南方少数民族民间的交际方式,指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人结成兄弟或姐妹,后引申为一般问候性的称呼,代替“大哥”、“先生”、“师傅”、“老乡”等,相当于江西的“老表”;“妹仔”,是年轻女子;“娃仔”、“鬼仔”皆是对小孩子的带有宠溺性的称呼;“臭猴女”是责骂污蔑女性的词;“蚂(虫另)”指青蛙;“癫”,在汉语里指精神病,一般不作为骂人的话,但在南方口语当中却经常用来骂人,指人的行为犯傻或异于常人;用“莫”替代“不要”,例如“莫来”即“不要来”,都是南方的习惯用法;另有受方言影响的普通话,如“记者”说成“寄姐”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方言土语的灵活运用令普通读者有一种新奇陌生之感,但对当地读者来说,又能从中获得许多亲切的体验。

二、短句的大量使用,受瑶族山歌格式及瑶语思维影响

短句的大量使用是《波努河》语言艺术的另外一个鲜明特点。无论是写景、抒情、叙事还是人物对话,都采用字数短少而精悍的短句,极少出现用关联词组成的长句和复杂的复句。例如小说开头对景物的描写:“雾。白茫茫的雾。雾。湿漉漉的雾。从山谷底升腾起来,从天庭里卷下来。遮住了山,遮住了树。”①又例如叙事性描述:“要夹菜,筷子同时下,同时上。平时的红白喜事,菜上的多些,夹起来,吃不下,不要紧。暂时放在碗里。待散席时,各自拿一张桐子叶、芭蕉叶包起回家。”②又如人物对话,同样有许多短促而简练的句子:“……记住母亲的话吧,有水的地方就有花香,有树的地方就有楼房。安好家,种好粮,待到树结果,待到花满山,待到羊满圈,就带着你的儿女来望你爹、望你娘。”③短句的大量使用,显然是受到山歌的影响,瑶族山歌有五言、七言、兼有杂言,体式短小却可容纳丰富的内容,小说语言受到山歌影响,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或多或少的呈现出歌谣的特色。另一个客观原因是布努瑶的传统居住环境相对闭塞,生活方式简单,少量的词汇、简单的语法就可以描述所见所闻、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没有特别复杂、需要用大量长句描绘的事物,造成了短句多的表达习惯。“波努人长期生活在封闭的波努山里,世世代代浸润在源远流长的波努古文化之中,古文化流淌在每一个波努人的血液之中,他们的思维都具有一种人类童年时代的幼稚纯真,最宜用诗的语言来表达。”④“诗的语言”,亦即短小简单的句子。

三、神话、歌谣等民间文学的大量穿插

小说一开始就提到“岜桑弥洛特”,并注明她是布努瑶的创世之神,即布努瑶的始祖神、老祖母--密洛陀。整部小说都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密洛陀的身影无处不在,影响着她的子孙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密洛陀的影响—传承她的品德、她的勇敢、她的创造性。密洛陀是信仰、是动力,作者给古老的神话传说赋予了新的涵义—正在开创新时代的瑶族青年一代,何尝又不是密洛陀?“玉梅”这个形象,就承载着密洛陀的许多美好品质,是作者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形象。除了密洛陀,布努瑶神话传说中的雷神、罪恶之神西瓦海伦、美神依娜等神祗都有出现,另有兄弟放鸟传说、山的传说等,各有指代和寄托,为小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厘清了诸多行为和意识的源头。山歌的引用也为小说增色不少。“作家叙述或人物叙述的语言,多用节奏鲜明的多重排句,具象鲜明,或穿插很多民歌、民瑶、新诗或散文诗,造成浓重的抒情氛围。”⑤小说中共出现了25首山歌,充分体现了瑶族这个山歌民族爱唱歌的特性。歌谣作用各不相同,有些抒情、有些叙事、有些代替历史记忆、有些运用于人物对话,甚至有些是人物心理描写。山歌的运用,令小说语言充满了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语言韵味和生活智慧。例如玉梅用山歌来表达对爱人思念:“路边的花开了,我抽烟留半节给你,黄昏的鸟进林了,我抽烟留半节等你,月亮走到山顶了,我抽烟留半节等你……”⑥既贴切写实、又亲切感人,表达了年轻姑娘对爱人的缠绵的情思,十分感人。

四、象征、比喻、排比、对偶、押韵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小说中各种修辞手法随手可拾,如象征、比喻、排比、对偶、拟人、押韵等,这些手段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且十分巧妙地与人物心理和故事背景相结合,更添艺术效果。如“冬天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了,确实走得很不轻松。就象郑万明所熬过的严寒的岁月一样。”⑦运用拟人的用法,将人物命运与季节变幻相结合,情景交融,相互映衬。另一些修辞手法则为刻画人物心理服务,例如:“那歌声,有的缠缠绵绵,有的凄凄切切,有的悲叹人生,有的怨恨岁月。总之,玉梅和玉竹心里烦,听这些歌,心里就更烦了。”⑧用排比、反衬来描述歌声扰人,其实扰人的不是歌声,而是心里的烦闷。

五、诗性的语言、诗化模式,使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诗性的语言、诗化的叙事模式是《波努河》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和主要特点。诸多研究《波努河》的学者都注意到了小说的这一大特色。正如著名学者农学冠所说:“‘诗化模式’是指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波努河》中的景物和对话,几乎无一不是用诗”⑨。首先是运用于写景叙事当中,例如:“雾,温柔的雾。飘进古老的木楼来,吻着玉梅的嘴唇,玉梅笑了。”⑩人物的对话也有诗化语言的特点,例如郑万明质问玉梅:“你懂得泉水是从哪里流来的吗?你懂得森林是怎么长大的吗?你懂得云彩为什么是云彩吗?你懂得大山为什么叫大山吗?你懂得花蕾为什么开花吗?”气势逼人又极具冲击力,分句排列就可以成为一首震撼人心的诗歌。“啊,岜桑弥洛特圣母,请您饶恕我吧,我将用我的拳头将我爱的心砸碎!”这是懊恼的自言自语,却具有诗歌的意境。心理描写也精工细琢:“啊,我得冷静,再冷静,造成不能让他看出我灵魂的烟云。”这些诗情画意的语言,韵味悠远的情怀,为小说营造了诗的意境,使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六、非母语写作的陌生化效果,让小说语言具有一种新奇的、异质的品质

作者蓝怀昌是地道的瑶族支系布努瑶人,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都安县是布努瑶的聚居区,民族文化浓郁,所操的布努瑶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作者从小在布努瑶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瑶语是他的母语,反倒是后来上学后学习的汉语,对他来说是需要努力学习和适应的“外语”。瑶族没有文字,要进行文学创作,必须精通汉语。作者虽然能够熟悉的掌握汉语写作,但他的语言习惯、思维模式,仍旧是“布努瑶”式的。故而他的小说语言,就产生了有别于汉语表达习惯的用法,给读者一种新奇的、陌生的体验。例如玉竹收到龙飞的绝情信,十分痛苦:“爱情为什么对我这么折磨着,难道这一辈子就没有男人来爱我?”“对我这么折磨着”并不是常见的汉语表达,而是“这么折磨我”,但换一种句法和顺序,却更能表现玉竹的悲观和哀怨。又如,“辩护律师是个地地道道的波努人。宽宽的额门,大大的眼睛,这眼睛只有猎人才有的那种光彩。他在台上站着,很不起眼。只有被告人感到震惊。”这段外貌描写,也异于常人思维,“脑门”、“额头”成了“额门”,新鲜奇异;“这眼睛只有猎人才有的那种光彩”句子有些拗口,但给人印象相当深刻;“只有被告人感到震惊”,前面省略了一般人的反映,而主要突出被告的心理活动,效果出奇,令读者对这位律师的身份更加好奇。这些语言的陌生化,令小说具有别样的魅力。《波努河》的语言魅力并不因时展而没落,反倒历久弥新,闪光着民族文化的光辉。在当下,广西涌出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他们以汉语为写作工具,表达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如何在非母语写作的语境下灵活自如地保持自己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思的问题。《波努河》在语言艺术方面的成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能够为当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提供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作者:石丽芳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蓝怀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2.

②蓝怀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40.

③蓝怀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117.

④雷猛发.《波努河》深浅蠡测[J].小说评论,1991年3月,P68.

⑤农学冠.《波努河》的文化分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10月,P8.

⑥蓝怀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68.

⑦蓝怀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140.

⑧蓝怀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46.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篇9

舒婷诗生活美“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舒婷在现实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儿、爱人、母亲,她享受着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种角色,正是对于生活的这种挚爱和对自己本色的回归,她的诗为我们带来无限美的感动和温暖!

一、生活中的角色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论生活给予多少打击,她仍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父亲的关爱,对母亲的思念,对儿子的责任,对爱人的挚爱,对拥有完整家庭渴求的最本真的书写。她的诗作《呵,母亲》《中秋夜》《致橡树》《神女峰》《女朋友的双人床》《会唱歌的鸢尾花》《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等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她生活中的角色,对亲情饱含全部的爱!

二、舒婷诗中的生活美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舒婷在现实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儿、爱人、母亲,她享受着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种角色,正是对于生活的这种挚爱和对自己本色的回归,她的诗为我们带来无限美的感动和温暖!

舒婷擅长以直接抒写自我和自我的内心世界,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感。她说:无论在感情上、生活中我都是一个普通女人,我从未想到要当什么作家、诗人,任何最轻量级的桂冠对我简单又简单的思想过于沉重。

读舒婷的诗,会让人觉得有在梦和现实之间缓步而行、在体验生命的痛苦与喜悦的感觉。她用女性的柔情抚慰孤寂的心,让痛感和美感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忘却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卑微而进入到一种幻美的世界。

(一)简洁明了的诗歌语言

就语言方面来看,舒婷的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在《海滨晨曲》中她写道:“我醒来聆听你深沉的歌声:/一次比一次悲壮,/一声比一声狂热。”这里使用的“一次”与“一声”重复出现与叠加,简单明亮、循环反复具有明显的音乐性,让诗歌产生了流动音乐一样的变奏,具有了跳动的音乐感,短促而激烈,扣人心弦。

她在词语方面进行适度的――以不影响解读为原则的――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活力与弹性,如“我要葱绿地每天走进你的诗行/又绯红地每晚回到你的身旁”(《会唱歌的鸢尾花》),“让海鸥和归帆/你的没有写出的诗/优美了/每一颗心的港湾”(《北戴河之滨》),如“从海岸的山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到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致大海》)等。

另外,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也将诗人的情感直接加以抒发,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如“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致大海》),直抒对大海的挚爱;“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则是通过通俗而简朴的语言真切地描写出作者对于故乡的市花的喜爱、无限的眷恋。

(二)清新明丽的诗歌意象

舒婷的贡献,是她在诗歌意象方面发动的一场“和平演变”。

舒婷的诗歌,如《致橡树》,一开始即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象世界。舒婷诗歌意象的基本色彩,是清新、明丽、隽美,如橡树、木棉、塔松、夜来香、百合花、三角梅、蒲公英、歪歪斜斜的石阶、书亭、长椅……它们含有南国事物特有的柔丽、绿色的气息,显得温婉、含蓄而多情,构成了“朦胧诗”隐喻结构的基本元素。如“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丁当响的月光下”(《会唱歌的鸢尾花》)之“鸢尾花”,如“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自下而上,不仅映照天空/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吧/沿着树根,我走向叶脉/凋谢了,我并不悲伤”(《馈赠》)之“紫云英”等,舒婷用她笔下的这些清新意象,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当代诗歌的那一份由向日葵、青松、翠柏等革命香花的组成“词汇表”,就是:“紫丁香和速写簿/代替了镰刀、冲锋枪和钢钎”(《群雕》)。其实,她是用“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在中国当代诗歌的政府军里,“煽动”了一场“新的背叛”。“革命文学中最常见的向日葵与太阳之间的组合关系转变为鸢尾花与月亮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微妙的组词变化,就是‘朦胧诗’诗歌艺术上的一个小秘密。”

(三)诗歌的理想主义

舒婷的诗歌在其平和、优美的“温暖的底色”之上,还有一个“理想的亮点”。她自己说:“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舒婷《诗三首序》,《诗刊》1980年10月号)她怀有一种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她也曾受到现实伤害,但是她那一颗被“千百次击穿的心”,却要被她“高高举在手中”,在理想的照耀下,发出“虹一样的光芒”。她以自己弱小的身躯,也要承担未来的重托:“你以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是当代诗人更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她沉浸在生命体验的痛苦与喜悦之中,把生活的痛感和生活的美感交织在自己的诗歌中,为我们平庸、琐碎、卑微的日常生活制造了一种幻美的理想化的诗歌世界。

(四)诗歌里蕴含的哲思之美

舒婷的诗歌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哲思,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将诗歌所要传达的精神娓娓道来,传递着不尽的人生故事与思考。

《致大海》中体现了辩证的思考,我对大海的一片深情。大海一面是孕育生命的温床,另一方面又是夺走生命的可怕的恶魔:“有过咒骂,有过悲伤”“有过赞美,有过荣光”。让诗人自然地想奔向大海,尽情拥抱大海,在汹涌的波涛中搏击,展现生命无穷无尽的力量。

《初春》中以哲理一般的诗句结尾,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春之所以美好、富饶,/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这里的春天如同是黑暗之后的黎明,多少个春秋的轮回,构筑成了这样生生世世,无论悲苦酸甜,世间百态,有相似又有不同,各色各异,各具其味。

舒婷的诗作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中,令读者获得心灵上的洗礼与升华。

三、结束语

“虽然没有如意人生,却可以拥有诗意心灵!”

诗歌是灵魂的声音。因为舒婷以真诚纯朴美好的心面对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所以,她能以娴静温柔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平凡世界。这里没有浓艳之感,没有澎湃激情,只有生活化的暖暖感动和脉脉温情,犹如涓涓溪水流过心田,缠绕心间,让人回味无穷,余音袅袅。

参考文献:

[1]舒婷.舒婷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0.

[2]马德俊.诗坛风景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陈敢,郭剑.舒婷诗歌艺术初探.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3).

[4]吴思敬.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文艺争鸣,2001,(1).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篇10

诗歌是生命中的盐。人生如果没有诗歌就显得索然无味。阅读诗歌,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升华我们的情感,激发我们创作的热情。赞颂母亲,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用诗歌的形式来歌颂母亲,用美好纯洁的心灵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回忆生活中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让爱化作涓涓细流,流入心田,流入骨髓,流入亘古的时空……

【美文阅读】

致我的母亲

歌 德

尽管长时间没有向你问安,

没给你写信,可是,别让你心里

产生怀疑,好像你儿子应有的

对你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

消失。决非如此,就像那岩石,

在水底深深扎下永远的万年根,

它决不离开原处,哪怕是流水,

时而用风浪,时而用柔波从它

上面流过,使人们看不到它,

我对你的爱,也是如此离不开

我的胸中,尽管人生的长河,

时而受痛苦鞭笞,汹涌地卷过,

时而受欢乐的静静的抚爱,

遭到覆盖和阻拦,使它不能

向太阳露面,不能映着四周围

返照的阳光,在你这慈母的眼前

向你显示你儿子是怎样崇敬你。

――选自《外国题赠诗精选》

献给母亲蓓・海涅

海 涅

我惯于昂首阔步,两眼朝天,

我的性情也有点执拗倔强;

即使国王跟我面对面相望,

我也不会低垂下我的眼帘。

可是,慈母啊,我要对你直言:

尽管我的傲气是如此刚强,

一到你的幸福的亲切的身旁,

我常常感到自卑而畏缩不前。

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的精神,

光芒四射,直飘向日月星辰,

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

回忆往事真使我感到难过,

我做错许多事情,伤你的心,

那样万分爱我的慈母的好心!

――选自《外国题赠诗精选》

啊,母亲

舒 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啊,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啊,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

啊,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选自《舒婷的诗》

【阅读体会】

三篇都是表现和歌颂母爱的诗歌。前两首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用倾诉和对白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对母亲的眷念和关心化入诗行,读来给人一种很亲切,很地道的生活味道。后一首诗歌写得比较委婉和含蓄,借用梦幻和意象,通过“慈母泪,珍藏的红围巾,童年幼稚的哭喊,成年后的不敢”等,表达出失去母爱的孤苦无依。诗人以“古井”形容“怀念”,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读后让人感到情浓、意切,难以忘怀。

【写作探究】

表现“母爱”唯有用最真挚的情感,最体贴的语言和对母亲爱的回馈来抒发,来歌颂。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凡写此类诗歌,都要从文中抒发对母亲的伟大,无私的赞美。手法上,可以运用生活细节,用特写突显出母亲的光辉形象。在感情上,可以用泪水与欢笑来宣泄,来灌溉。以情动人,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才会显得真诚。试看下面一首诗歌。

【佳作展示】

献给妈妈的歌

湖北一考生

小小的我,

有一个小小的心愿:

我想用稚嫩的小手,

捧一把月光,

陪伴妈妈无数个夜晚。

我想用稚嫩的小手,

化作天使的魔杖,

抚去妈妈眼角的皱纹。

当一双袜子织成爱的鸟巢,

当一滴泪滑落在我的床边。

我知道――

灯光下,

妈妈又是一夜的辛苦。

我身上的毛衣,

是妈妈亲手织的,

还有我崭新的小熊袜子。

当我打过雪仗之后,

我便把小手伸进您的心窝,

不再冰凉的小手,

感受您心的铿锵与火热。

我学会了一首古诗,

背诵给您听,

您专注的眼神全是希望呵!

我被您打扮成小天使,

我们对着镜子一起嬉戏,

讲述成长的故事!

我想唱一首

献给妈妈的歌――

是妈妈给了我生命与欢乐!

【佳作点评】

小作者细心观察生活,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小片段来表现妈妈的爱的无私境界。这首诗最大的优点是:小作者能够用童年的生活,用童稚的笔调,用童心来关照与妈妈相处的快乐。同时,抒发出了对妈妈最真挚的喜爱。

【教师练笔】

在安排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我们教师不妨也和学生一起,沉浸其中,享受写作的快乐。同时,语文教师在写作中也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形成生动的教学范例。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懂 你

湖北省孝感市芳畈中学 杨晓明

日子如涟漪一般散去,

一根银丝牵出了太多的情。

您把黄昏缝补进鸡啼的天明,

灯光闪烁着故乡的暮色。

虚掩的窗户引渡了冰冷的月光,

您还不放下手中的活计。

当月光爬上您的面庞,

拂去了纵横的岁月刻下的印痕。

您如皓洁的月,

一起绽放灿然而执着的微笑。

一张鞋垫绣红了您的双眸,

像一样盛开。

我看见了您如神的静默,

把期望一针一线地隐藏。

多少次在梦里,您牵着我的小手,

我的童年就有了安稳与温热的回忆。

现在您牵着的是我孩子的手,

又给他们捎去同样地温柔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