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十篇

时间:2023-04-11 10:06:57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1

由Flower和Hays提出的过程法理论,指出写作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意味着写作不仅仅是写作本身,而是包含构思及修改等在内的动态活动。过程理论法假设写作不仅仅是词法、句法及予语义结构的综合体,而且是创写作者通过创作来反映其认知、社会及文化方面的综合知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焦点放在如何去实践文章的过程上,而不是只注重完成的作品本身。由素材导入、成文与小组互评、范文对比、反思迁移、再创作五个步骤组成的过程写作教学法模式,这种模式环环相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素材导入

素材与写作密切相关。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素材,作文就成了空架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筛选与作文题目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这些图片或视频必须与主题密切相关,生动形象,富有代表性。用真实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相关的事物。例如,在写Reduce Waste on Campus 一文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校园里的浪费现象,如长明灯、长流水、餐桌上剩的饭菜,等等。让学生试着描述或概括这些图片。也可以利用词汇的方式,供学生在造句时使用,如dorm light、tap、cafeteria、virtue、erode、remain、resource、 frugality,等等。在教师提供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题目展开讨论,联系社会现象、学习生活,想一想校园里还有哪些浪费现象。由于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多数学生都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成文与小组互评

作文是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工具。当学生写完作文后,采用分小组互评的方式来分析所写文章。在分小组到时候,应把写作水平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分组,使每个小组都至少有一名学生是写作水平相对较高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互相借鉴,写作水平高的学生能写出精彩的篇章,而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也许会有独到的见解。在小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对主题理解的更加深刻,也学到了小组其他成员的优美的词句。

三、范文对比

利用投影仪演示范文。让学生通读范文,然后进行分析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范文含义,分析范文的布局谋篇、逻辑结构、语篇的连贯性、词句的运用、修辞手法,等等。从全篇角度分析文章的整体脉络,体会过渡方式和连贯性;从语言角度分析文章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以及所产生的效果。范文与学生所写的文章做比较;从文章的构思方面作比较,看范文作者是如何构思的,每一段都体现了哪些观点;从文章的连贯性方面作比较,看范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是如何衔接的,如何过渡的,用了哪些过渡词;从文章的词句方面作比较,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词句来表达观点的,哪些词用的好,用的贴切。如大多数学生文章的开头都会写Nowadays,there is too much waste on campus.其实,还可以用其他句子来表达其含义。例如:

Today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with the problem of waste.

Students of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orgetting the good virtue of frugality.

这样使学生看到了差距,知道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得更好。

四、反思迁移

反思作文,是指学生重新审视已经写完的文章,使学生能够认真写好每一次作文,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的应用能力。学生对全篇文章进行反思。在筛选素材的过程中,自己想到了哪些材料,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借鉴他人的。在构思的过程中,自己想选择哪种体裁,想采用什么样的文章结构,写段落的时候想用哪种段落展开方式。在选词造句的过程中,自己想到了哪些单词和句型,而范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自己是否会运用,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去用,同时要存入自己的语料库中。在文章的连贯性方面,自己的文章是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与主旨思想相一致,范文运用哪些连接词过渡的,自己是否运用了过渡词,运用的是否正确。在修辞手法方面,反思自己的文章是否写的平淡无奇,没有亮点,而范文中却运用了比喻、谚语等修辞方法,增加了文章的色彩。迁移是指在反思的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类似的文章中。例如,Reduce Waste on Campus 迁移到Stop Cheating on Campus.

五、再创作

经过了寻找素材、成文、小组互评、范文对比和反思迁移这几个阶段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让学生进行再创作,可以采用重写、换角度写、变换文体写、迁移写作等方式。

1.重写。学生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改补充,把学到的单词和句型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给文章补充例证。此外,学生也可以重写组织材料,选择句型,变换表现手法。这种重写,不是让学生被动地返工,而是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作文,而且也不是简单的改写,而是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再创作。

2.换角度写。针对同一题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第一次成文时,学生有可能有观点但不会用英语表达,经过对题目深刻的理解,又学会了许多新的句型和表达方式,再创作时,学生可以变换角度,从其他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写,学生既应用了所学知识,又学会了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2

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文如造屋”,写文章也要有一个预先设计的蓝图,然后根据蓝图建构,这个预先设计的蓝图在文章中就是主旨。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快速、准确地把握散文的主旨呢?

一、看标题明主旨

标题是文章的招牌,是文章灵魂的体现。

标题能使读者获得文章的总印象,能或显或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解读标题会为把握文章的主旨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解读标题时要看标题是否表明写作对象或写作范围,看标题是否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

二、辨类型明主旨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散文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类。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它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

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为主。阅读这类散文时,就要注意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哪些特点、性格,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爱憎感情;写了哪些事,作者对它们有什么看法,揭示怎样的生活哲理或人生感悟。

抒情性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托物言志式散文,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借景抒情式散文,寓情于景,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阅读时要注意文章写了什么景,景物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

三、看背景明主旨

一些文章的写作会有时代的烙印,可从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特别是有特定写作时间的散文要联系写作时间推断。

四、看开头结尾及关键句明主旨

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很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在阅读中要注意文章的这些段落,看文章是否开门见山、提纲挈领,是否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这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3

一、“抓”,即抓文章的主要内容。纵观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列举说明文说明对象、提炼议论文中心论点一直是经常出现的题目。如2007年四川成都卷的第12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007年福建福州卷的第14题:“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所以,我们在阅读选文时,首先要判断一下文章的类别。是记叙文,就要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题思想;是说明文,就抓说明对象,抓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议论文,就抓作者所论证的主要论点。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主题思想、说明文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议论文的论点,都会“隐藏”在文章之中,或开头、或结尾,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来,也有的需要稍稍推敲一番。当然,在有的文章中,这些内容很散,需要我们去进行概括和提炼,然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只要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捕捉这些信息,就绝不会空手而归,毕竟,选文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我们一旦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能完成相关的题目,还能为其他题目的解答做好准备。

二、“理”,即理文章的顺序。记叙文要理清叙述顺序,记叙文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这些顺序常在文中灵活运用,很容易就能作出准确判定。说明文则要理清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这几种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有总(概说)――分(具体)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一般都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议论文则要理清它的论证过程,看看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分析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文章总体结构是总分式,还是层进式。

在2007年的中考试题中,考点着眼于“理”的试题有许多,如江苏盐城卷的第15题:“从整体上说,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庆卷的第19题:“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福建宁德卷的第14题:“阐述‘人的魅力’的三个层次。”如果在阅读中善于“理”,解答这样的题目就会很容易。

三、“寻”,即寻找文章表情达意、介绍事物、阐述道理的手法。对于记叙文,一要寻找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看看哪些地方是记叙,哪些地方是描写,哪些地方是抒情,哪些地方是议论;二要寻找文章的描写方式,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是浓墨重彩,还是工笔勾勒;三要寻找文章的写人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种描写要了然于胸。

对于说明文,主要是寻找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八种:分类别,能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下定义,能使读者对文中的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能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举例子,可以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的认识;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配图表,能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引用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阅读说明文,准确地找出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并指明其具体的作用,是一项基本能力。

对于议论文,主要是寻找论据,看看事实论据有哪些,理论论据又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论证方式。常见的论证方式有四种:举例论证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理论论证具有权威性,可以使论证有力;此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对比论证便于读者分清是非曲直,给人深刻印象。

在2007年的中考试题中。这方面的考题不在少数。如重庆卷的第22题:“请从选文第1、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浙江舟山卷的第10题:“本文通篇采用了拟人和比喻来说明,请你说说这样的说明有什么好处。”福建泉州卷的第12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四、“品”,即品味语言,包括优美的词语、精彩的片段和语言特色等。这样的题目,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屡见不鲜。如2007年广东汕头卷的阅读题四,选的是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拉车的一个片段,其中一道试题是: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品味,比如可从口语化这个角度人手,选段亲切自然,通俗易懂,活泼流畅,朗朗上口;也可从情感角度人手,这段文字语言充满感情,生动形象;还可从修辞的角度人手,选段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不难看出,品味语言,重点要落在“品”字上,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发散的角度越多越好。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4

几年来,我一直进行着读写结合的研究,即针对每一课课文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学生通过这样的每课练习,习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这样的读写结合研究中,从来都只是就“文”论“文”,很少去分析自己所要学生练习的是属于哪一个系列,哪一个版块,完全属于“一课一得”。到头来,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完成我布置的练习,没有形成系统的习作知识体系。虽然达到短期的所谓“实效”,而习作教学的长远实效真正达成了吗?这成了我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个盲点。

纵观我国习作教学现状:现行教材对习作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非常清晰的目标达成序列及作文能力培养序列,习作教学序列化究竟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二、我的读写结合序列化研究起点和方向

“新基础教育”团队成员吴亚萍教授在语文教学变革的策略中提到基于教学要素关系把握的资源的开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讲到了学科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以条状重组的方式、块状重组的方式、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这种方法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于是,我有了探究目标,从我的“读写结合”实践开始研究习作教学的结构化,我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读写结合的探索,使教学内容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板块。

三、我的读写结合序列化研究的新探索

1.单元读写结合结构化探究

人教版小学语文在编排上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在编写中加强了教材的整合性。每册分八个单元,不仅在课文内容上体现了单元整合,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也体现了单元整合。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作文、日程月累、宽带网、展示台等,都是围绕专题内容,各项活动一以贯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然而,认真分析开来,却发现,每一个单元几乎都是在情感价值观上的一个统一、整合,而对语言文字学习的知识化方面,一个单元的知识却是无序的,如哪个单元重点学习的是哪种修辞、或结构、或表达方法、或文章法等,知识点不如理科清晰、落到点上,是穿插交错的。因此,在尝试读写结合的结构化方面,除了针对每个单元情感价值观的统一以外,我还试图从一个单元的章法等一些小小的知识点来进行研究,理清单元学习重点,逐步做到一单元重点训练一个点,一学期逐步突破一个面,从而让学生在全册的学习中学有所重,学习并落实语言文字的表达。

以人教版四年级六单元《走进田园》为例:我仔细琢磨六单元的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麦哨》来,发现三篇文章的结构各有特色:《乡下人家》采用分―总结构;《牧场之国》采用总―分结构,中间几段采用并列式结构,每一自然段采用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为每一段的中心句;《麦哨》采用首尾照应结构。我还发现这三篇文章都以无数个乡村生活的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的场面组成,每一个片段都足以让学生们陶醉其中。

于是,我将三篇文章以表格形式出示,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使学生对三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了清晰的条块认识。

2.全册读写结合结构化探究

为了让学生不仅对每一课、每一个单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还试着从全册的课文入手,让学生对每一期的内容有个块状的了解,我试着从每篇课文的不同角度、不同描写点进行类结构教学,实现书本与学生生命实践的沟通,也就是获得过程形态知识。

以四年级下册“写人记事类记叙文”为例,可以按不同标准对全册的记叙文进行分类,如按记叙的观察点:旁观、亲身、听说;按叙述方法结构:顺序、倒叙、插序等等。

以下是我按参与的事与人结构的写事记叙文和写人记叙文的分类: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5

“1+X”群文阅读教学这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将改变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一些弊病,意味着最大程度地“让读”“让学”,显然,“1+X”群文阅读不应该是“教”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那么,如何确定以“学”为出发点的“学情视角”,依据当前语文教材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重构课堂教学的“促学”系统7笔者试图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议论文体教学为例,从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关注及学习结果评估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学习起点: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考与重构

“学习起点”的分析主要包括基础经验探查和学习需要分析两方面。首先,从基础经验探查来看,综观相关年级教材,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再则,横向对照本组课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说理性的文章,其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典型的议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小学阶段首次真正接触议论文体,本单元导语中还要求”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这正是难点所在。

显然,仅凭本组的四篇文章来感悟科学精神的内涵,领悟议论文体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结构化的“1+X”群文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有效地达成重点、难点,并以发现为核心目标,重构本单元的整组教学呢?

(一)结构的建立

本组教学主要由精读、“1+X”群文、口语交际辩论、习作、读书课等部分组成,在原来教材的编排上需进行大胆的调整。群文主要补充两类,其一,包含科学精神特质的文章,以丰富科学精神的内涵;其二,体现说理性的议论文章,并以比较发现议论的表达方法为主的文章。习作上建议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安排的小练笔作为习作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此项习作更符合本组文章的表达气质,更有助于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读书课将推荐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如《居里一家》《科学的旅程》《星光璀璨》《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二)过程的设计

“1+X”群文阅读意味着寻求更合理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经历让读、让学、让发现的过程,以实现教材重构的最大效益。因此,本着结构化的原则,本组教学参考10~12课时,分以下三步实施。

第一步:精读教学(4课时)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大意,体会文本情感,初步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步:“1+X”群文教学(4-5课时)

教学目标: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经历较高水平的发现性阅读与思考性表达。

教学内容:

板块一:指向发现的“1+X”群文课例:《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动:口语交际·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板块二:指向表达的“1+X”群文课例:《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

延伸活动:习作·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第三步:巩固提升(2-3课时)

教学目标:打开阅读视野,延伸阅读活动,丰富主题体验,整理单元收获。

教学内容:结合“回顾·拓展”,导读科学家传记,读书课交流。

二、学习状态:对学习活动设计的需要与驱动

群文阅读一直强调多一些默读和浏览,多一些小组对话和讨论,多一些比较阅读,多一些探究思考。归根到底,就是要切实改善课堂“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思索的乐趣,进而鼓动学习的动机,在这期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这种以“学”为导向的课堂,必须驱动学生“学的活动”。 (一)依据“源自学生的带有共性的提问”组织“学的活动”

一堂好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共鸣,其基础便是对学生真问题的发现。筛选带有共性的提问,是很考验教师课堂的辨识能力的。课堂上,”讨论一辨识一引领”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关键事件。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学习过程。

1.预习: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美丽“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讨论:学生反馈文中的各个关注点,呈现已懂,关注难懂及不懂。

3.辨识:对“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一句的理解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问题。

4.引领:带着问题展开群文阅读,内容为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获取关键信息,提升阅读领悟,解开疑惑。

5.反思:结合“诺贝尔科学奖颁奖”的形式,统整对“美丽”的认识,为居里夫人写几句颁奖辞。

这样的课堂,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模式,又有利于学生的思路相对集中,自然,最终使“学”更加有效。令人深思的是,“1+X”群文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与补充,更成为学生突破难点的一种策略与途径,因疑而读,因读而思,因思而得,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依据“使学生感到意外,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凭借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能够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精神的一些特征,但若仅仅如此,相对于其内涵的博大精深,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好奇心,更主动、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呢?例如以下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设计:

1.任务平台:出示《科学精神的形成》(法国·,巴什拉著)中对“科学精神”的论述,重点关注其中列举的15种精神品质。

2.在这15种精神品质中,哪几种我们已经通过相关课文关注到了?陈述已知哪几种我们还没有关注到?关注未知

3.以未知为引擎,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的四篇文章:《“蠢家伙”的胜利》《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站在巨人肩上”》《对“想当然“的惩罚》,阅读后交流:发现了哪种未知的精神品质?

4.深化主题:丰富科学精神的概念图。

本例中,以富有张力的阅读话题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群文阅读的视域之中,生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随之,“1+X”也开始充实为“l+x+x+x…‘1+X+1+Y”……这是一种有需求的阅读活动,可以预想,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空间大大提升,自然,思考的广度、深度都得以受益。

(三)依据“学生已经有所体验,但仍感到有疑难”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对于议论文体教学,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是其核心要求。分析学情我们会发现,找出主旨,读懂议论文,显然是较容易达标的。而“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发表议论,对于小学生而言,自然是有困难的。

课例:用具体事实论证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

1.揭题讨论,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论述”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三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说“勤”》,讨论思考:从文章的主旨、选用的具体事实、论证的语言表达等方面,三篇文章分别有哪些成功之处?

2.全班交流,并罗列出三篇文章中选用的所有具体事实,呈现在黑板上。

3.围绕主旨,自主选择2-3个具体事实,发表议论。在个人操练中,借助已有材料,尝试初步的议论文建构。

本例中,摒弃了苦口婆心的写作前指导,发挥了群文阅读结构化的优势,灵活地将“1+X”转变为“X+l”,采用多见面、多比较的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通过自我辨析,强调自我建构,把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认识,如此定能突破难点。

三、学习结果:对教学评估指向的突破与丰富

“1+X”加减之间,到底“教什么”?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基本的立场,那就是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学习结果”上,由此反过来审视教师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有效性。而对“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评估,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习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与达成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指向。

(一)指向发现

“1+X”结构化的群文让学生始终保留着探知的新鲜感,比较、质疑、发现成为阅读过程中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本单元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运用联结、统整等策略,发现科学精神的内涵,初步认识科学精神的核心特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学习设计:

1.基于“同质”的比较:对照居里夫人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中的三位科学家,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科学精神,如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等。

2.基于“异质”的比较:阅读《千年梦圆在今朝》与《我最好的老师》,发现两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独特科学精神,如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团结协作等。

3.统整”同质”与”异质”:对比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以“我们眼中科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为话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分享交流,提炼共同的基本特质,并在概念图中利用关键词表现出来。

群文阅读中采用最多的便是“相异和相同”的比较,这种发现正是群文结构化对学生思维结构化的最大促进。在一组教材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合理地将若干篇课文进行”1+X”的灵活组合,能唤起教材的新生命,激发阅读的新体验,带来新视野。

(二)指向策略

“1+X”群文阅读注重课内外联动,强调阅读策略的实践运用,让学生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生活化阅读。因此,速读、体验与思辨,成为“1+X”群文阅读的几个关键要素。比如这样一个“怎么读议论文”的学习活动:

1.速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画找议论的句子。

2.小组交流,并比较哪个句子最能表明作者行文思想的观点,即论点。

3.围绕论点,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实展开议论的?再次速读文章,用简练的词句概括出文中运用的具体事实,填入相应表格中。

4.对照表格中的”论点”与“具体事实”,形成阅读议论文体的基本策略。

5.续示表格,迁移运用,梳理《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的论点,以及所运用的具体事实。

同大多数的“1+X”群文教学一致,上例中也巧借表格,逐步梳理读议论文的方法。使用表格这种阅读工具的好处,一是更加直观地呈现阅读过程,将“1”的范例聚焦、”x”的迁移运用很巧妙地聚焦在表格当中,做足“1”,做活“x”;二是更加有效地习得比较、联结、统整、视觉化等阅读策略,让看似理论生硬的历练过程得以循序渐进。

(三)指向表达

本单元编排议论文体,在“表达”上应当紧紧围绕“领悟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议论方式”,而学生最难体会的是“议论文体中语言表达的独特效果”,这也是议论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以下学习活动就能有效地突破此难点:

1.议论文中如何叙述具体事实呢?在语言表达上和其他文章又有什么区别呢?

2.以”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为例,对比出示两个版本:原文中议论文表达的版本、改写咸的记叙文表达的版本,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可以从整体上去比较,也可以从细节去揣摩。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梳理出议论文中叙述具体事实的特点:突出强调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事情过程写得简洁精练;语言上修饰性的语言极少,感情色彩极浅……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6

作文是一种情感性强的活动,是作者情感真实而自然的表露。在作文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精巧命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参加更多活动,以此来丰富内心的情感,并投入写作……展示自我、抒发自我、提升自我。

【关键词】

初中作文 教学 写作情感 培养

长久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承担了命题、指导、点评、讲解等任务,学生只参与了写作这一小部分,这种缺乏趣味性的被动作文教学,使学生只为写作而写作。缺乏感情基础,作品也变得空洞而无感染力。情感是写作的灵魂,文章只有具有饱满的感情,才能愈久弥香。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引导学生寄情于文。

一、再现尝试,读写结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揣摩文章的结构思路与语言表达,在这一过程,学生可以领悟写作的知识”在先辈的启发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再现尝试”这一方法――初步讲解,整体感知,提取结构立意材料等,最后进行自我创作并与原文比较。

就像我在讲《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时,我让同学们提前预习并回答我的问题。文章是由哪些部分构成?通过阅读与思考,你觉得主人公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呢?从文章中找出你喜欢的语言表述并说出为什么?通过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使他们对文章整体有个大致的了解。学生自学课文在表述及描写上的特点,可以培养写作的兴趣和对事物敏锐的感知力。在学习了《我们家的男子汉》之后我让同学们观察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人一个星期,记录下令其印象深刻的四个片断,分析这些素材表现出所要描述人物的哪些特质,由此创作篇文章,再与作者王安忆的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作品与课文相比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差距。在这种激励下,同学们热情高涨,争相与作者一比高下。经过先学后练,加之素材的积累和学生积极情绪地推动下,学生写出的作文感情饱满,更能打动人心。

这种“再现”尝试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单方面指出哪里好、为什么好,全程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模式。相反,“再现”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哪里好、亲身感悟,而自己在写作中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学生在学习领悟与写作创作全程都以兴趣为驱动力,充分调动了情感的力量,激发了写作的情感,实现培养写作兴趣和情感的目标。

二、下水引路,潜移默化

叶圣陶先生有言:“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在生活有所触动时写下感悟,体会写作中哪些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思考如何将情感记述方法传授给学生。于是,笔者试着将生活中触动我的点及其表述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让其感同身受,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

记得一次上班的路上,只见大雾弥漫,深冬的萧条之色已随处可见,大雾将干枯的树枝装饰上一层美丽的白衣,或凹凸或伸展,恰有一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模样。来到班上我写了篇感悟并激动地向学生讲述了看到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我触景生情写下文章的心境,而后我拿出文章供同学们指正,本未察觉的学生在我的感染下,雀跃地走到窗前仔细观察外面的事物。我说:“我们一起写篇以雾为题的文章好吗?”在学生兴趣浓烈之际我有意引导学生说“你们看,这雾有什么特点”,一个迫不及待地说:“雾会随风轻舞。”我点头说:“很好,这个舞字用的好是拟人的手法,你们观察的很细啊!”我继续引导他们:“你们看这雾像什么?”有的说雾像仙女的纱裙,还有的说像随风飘的雾像少女轻撵的脚步。我又发出了提问:“你们看这雾里的景色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同学说:“雾里的树像开满了梨花。”这时我鼓励学生:“你们真是太棒了,只要你们推开心门,去观察生活,养成发现美的习惯,主动去记录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写作很简单。”学生若有所悟,很快完成了“雾”这篇文章。这个过程我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表述事物,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教师只有自己先“下水”,知水之深浅,才更有经验告诉学生如何趟过写作这条“河”。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写作情感及文学修养,才能以身立教,言传身教。

三、多元展示,体验成功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强烈的表现欲,这个时期也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时期。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的特殊心理采取有效途径,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就能极大地鼓舞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如在班内开辟“习作欣赏园地”,将学生优秀的作品及时贴在墙上供大家赏析。并以小组形式赏析好的作品。如在讲“为了――的微笑”这个半命题作文时,笔者将其中优秀的几篇张贴于墙,让各小组同学点评;有篇“为了妈妈的微秀”讲述了在妈妈下班前不会做饭的他亲自为妈妈准备晚饭的过程及妈妈意外的泪光。同学们点评说,文中人物表情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是文章的动人之处。还有同学另避蹊径,填补的是“”,记述了其照顾她的宠物及亲手为它建造小窝的经历,大家评价其写作切入视角新颖。同学们评价犀利,在赏析到他人作品中的优点时也开拓了自己的思路。另外,笔者建立了一个网上写作群,在其中举办“最受欢迎作品”评选活动,每周定期将学生的习作发至学习群中,供学生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然后授予获奖小作者“优秀”的奖状以示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

这种赏析点评的展示方式,增添了写作的乐趣,使学生在展示点评中学习彼此写作中的优点,营造了一种交流文学的氛围培养了写作情感。

高涨的情绪可以促使学生追求高远,氛围愉悦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诉求,此时深刻的思想、饱满的情感、巧妙的词语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学生的脑海中流露出来。因此,只有注重写作情感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对生活不缺乏感知力,从而打开创作的思路,将真情融于写作中,使文章动人心扉。

【参考文献】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7

一、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主题演讲的前提

1.拓宽阅读视野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对我们来说是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不可能满足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外书籍的选择上,我们必须注意课外读物品位。

2.确保充足时间

保证初中生的充足的阅读时问。只有为初中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阅读才能落到实处,只有让初中生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品美,读中创造,才能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多鼓励,树立信心

五个手指还有长短,初中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对于学困生或者心理素质较差的初中生,教师要多鼓励,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从而使他们能够心态平和,使得演说顺利进行。对那些领悟能力较高,基础好的优等生,可适当增加一些其他方面的学习任务,钻研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我们不仅能确保全班整体向前,还有利于班级部分优等生的拔尖。

二、教师加大对初中生依据文本进行主题演讲指导的力度

1.教师要重视对初中生演讲的方法指导

初中生结合文本当众演示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对初中生方法上的指导,防止初中生演讲时的主观随意性。(1)每次演讲前,教师要布置初中生仔细研读文章或与初中牛共同学习,讨论不懂的问题。并要求初中生进行必要的识记。(2)要帮助初中生确定文章重点。每篇文章都要确定演讲的重点。比如议论文要突出论点、论据,以及如何进行论证的,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增强论证的气势等等。(3)教师在初中生研读基础上帮助他对文章作演说预设,哪个阶段要提什么程度的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等,让初中生做到有的放矢,重视演讲过程的互动。

2.初中生演说文本内容要重视问题的预设

既然学生走上了讲台,又认真研习了选定的文章。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的提出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以书写成文字的形式,带到课堂上与所有的初中生共同探讨。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初中生,让他们进行自己的教学设想,初中生的课堂教学会更有针对性,他们的探究能力就会得到发展。这一环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激荡。思维的火花相互猛烈碰撞,尤其是问题最终顺利的解决,学生就会有极大的成就感。思维以及合作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设置问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初中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初中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磨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初中生依据文本进行主题演讲的注意事项

1.初中生主题演讲依据的材料从课内逐步过渡到课外

让初中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充分参与老师教学的过程中来,让学牛自南地、自主地去借助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表达他们对文中词句的把握,表达对于文本主旨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起承转合等等。总之,凡是教材当中应该由学生自己去领悟和理解、应用的,都可以让他们借助演说来口语交流,在争议和讨论中形成共识,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去开展学习活动。在全面进行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进人课外文章的选读,学生会有水到渠成的成功感。

2.初中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的逐步提升

演讲题目的设置,也要围绕阅读训练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由易到难,呈现出阶梯式提升的表现形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27-02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版本都采取主题单元来建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为了使主题单元教学取得较好效果,需对其教学流程进行探讨。

一、主题单元建构方式特点

主题单元建构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联系,进行同质或异质建构或有序组合。第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探索语文实践系列活动。第三,营造“对话”交流情境,引导思维碰撞。第四,高效整合信息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度开掘单元主题。

二、主题单元教学流程与路径

怎样进行主题单元教学?主题单元教学需要我们全面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和凭借,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其要义是围绕单元主题,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经验,根据单元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进入单元主题概念以及对相关文本的浏览和吸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重点文本的理解、感悟、反思,感受单元主题的内涵,领悟主题单元的语言魅力。

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实施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这样,在主题单元教学的生成中,实现真正主题意义建构的开放性教学。其优势是学生所学是在单元主题下的多方面的、立体的知识,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这样,就能让一个个单元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当前仍有些教师对“主题单元”教材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让学生一课一课地学,缺乏单元主题的统整和提升。也有教师对单元主题内涵认识不深,一味注重形式,丢掉文本间的组合以及单元主题的深度与广度开掘。另外,由于在教材编排中,把“语文知识的落实”安排在每个主题单元后的“阅读链接”、“综合学习”等语文实践中,不同于以往教材放在文本后面,如“读读写写”等训练项目。这就造成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没有将语文的工具性学习“融入其中”。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使用主题单元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主题单元课堂教学。根据多年高年级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实践,主题单元课堂教学必经如下流程。

(一)主题单元的课前准备

1.通览单元教材,把握单元主题,明确主题概念下的教学内容。2.寻求有效落实主题概念的教学方法与路径。

(二)主题单元的课中关注

1.本课文本与单元主题有何关系?如何在文本解读和语言训练中落实单元主题?2.基于单元主题与本课文本相关的信息、资源还有哪些是可以利用的?

(三)主题单元的结课统整

1.回顾单元中各文本的作用,体现单元主题的人文内涵。2.弄清楚各文本语言训练点如何承载单元主题,体现单元主题的语言功能。

如冀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一主题单元,是关于热爱自然、欣赏自然文化主题的,由三篇精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珍珠鸟》、《动物二章》和两篇略读文章《人类的朋友》、《大自然,你好》以及一个阅读链接《藏羚羊迁徙之谜》和一个综合学习构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带给我们的小径新雨后的情景:小草、小白菊、凤蝶、云朵,雨后的清新、润泽、活力,让人神清气爽;《珍珠鸟》中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动人场景;《人类的朋友》描写大自然中动物植物等,快乐追逐在草地上的兔子,公园里惬意凫水的野鸭,排队横过马路的大白鹅,人类创造的和大自然中其他物种融洽相处的感人画面……《大自然,你好》中海迪姐姐的那一声“大自然,你好”是人类对大自然久违了的问候,鼓励小朋友亲近自然,热爱自然。《鸬鹚》和《鹭鸶》动物两章,一章描绘了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自然画面,一章则用诗的语言赞许鹭鸶的美丽,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不光在物质更在精神和心灵。阅读链接《藏羚羊迁徙之谜》以雌藏羚羊雄壮的迁徙为背景,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那么,雌藏羚羊为什么要克服种种困难,不远千里到可可西里腹地生育它们的下一代呢?”“科学家的猜想”引领孩子们走向科学猜想之门,“我也猜想”为孩子们提供了科学猜想和科学思考创造的平台。

纵观这一主题单元,我们不难发现,引领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欣赏自然之美,保护自然之美,创造自然之美,正是这一主题文化所在。那么,寻找有效落实这一主题的路径与方法,就成为这一主题单元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这样架构主题单元教学路径与方法:

一步路径,单元前整体预习。将单元主题概念外延与内涵打通、拓展,最大限度地接受本单元主题信息。

具体措施――单元前整体预习: 1.读一读本单元文本,了解本单元主题,将本单元主题用自己的话写下来。2.将你喜欢的文章多读几遍,在文章中圈点批注,将你的理解标注在文章相应位置。3.搜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信息,读一读,整理分类,归纳信息资源,以此佐证单元主题。

二步路径,文本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主题教学,深化主题内涵,品味主题表达方式方法。

具体措施――调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1.文本中最有感触或印象最深的语言,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这句(段)语言你最有感触或印象最深(语言点,字句解析,突出主题)。2.文本中插图,看一看,想一想,这幅图给你什么感觉,你都想到了些什么(插图点,想象介入,诗画主题)。3.你觉得文本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单元主题情感,有感情地读一读(情感点,感情朗读,感悟主题)。4.在文本反映单元主题上,你认为文本中的哪些地方最值得我们借鉴。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写作点,品味朗读,内化吸收主题,感悟写作方法)。5.基于单元主题的表达,文本中哪些地方你觉得可以写得更好,提出你的建议,说一说,写一写(创造点,说说写写,拓展延伸主题,再创造主题作品)。我们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创造,甚至还可以发展经典的内涵,引领学生“经营”句式和文本结构,去补白,延伸,演示……从而模糊和消解主体和客体、作者和读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展现主题单元教学之美。

三步路径,主题单元教学综合统整。利用主题单元中典型信息与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再创造,升华单元主题,提升语言表达与创新素养。

具体措施――主题单元教学综合统整:1.回顾主题单元文本内容与思想,谈谈有何收获。2.由此单元内容延展开去,你又阅读了哪些文本,有哪些感想,说一说。3.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你想表达的内容有哪些,你都用过什么形式表达(读、说、写、唱、绘、弹、演等),整个单元学习之后,你现在还想表达什么内容,想用什么方式表达,进行表达,可以自己表达,也可以表达给别人听或看。

三步路径走完,学生们对单元主题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理解了有效表达单元主题的语言和方法,并且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表达方式,进行相关单元主题内容的表达,真正做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融合。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9

一、个体差异――“问”的基本前提

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问题的层次性既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又是提问者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不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因素的不同,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即使有相同的认识,其认识的程度也未必相同。层次与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认识能力各有优势,不能简单地用优劣高低来评价。所以,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必须把握这样一个原则:问题要有层次。只有“问”出层次,才能使回答体现出层次,从而正视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并不断给予个体性的知识补充。

二、角度选择――“问”的有效途径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从狭义的角度讲,阅读教学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一是标题,即标题有何特点,标题的语法结构是什么,标题与文章之间的关系怎样;二是作者和相关背景,即作者生活时代与该篇文章的关系;三是文章主旨,包括写作的目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四是文章结构,即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间关系等;五是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即表达方式是什么,修辞手法是什么;六是对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的理解,如开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主旨句的含义,过渡句的作用等;七是文章给人的联想、感悟和启发等。

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也要做出相应的要求:一是审清题干,有理有据;二是言简意赅,言之有序;三是观点鲜明,有的放矢;四是信息处理,有机整合,即将遥远的信息拉近,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将隐蔽的信息挖掘、明示,将整体的信息进行分解。

三、师生问答――“问”的一般形式

课堂提问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

首先是教师的提问。此类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准备的问题。教师提出科学有序,有层次的问题须建立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上:一是要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语言组织能力,不但要了解所任课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与水平,还要知道所设置问题哪些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回答,哪些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需要进一步的鼓励与启发。二是要了解文本,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对所教授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宏观上,对文体结构、手法主旨、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胸有成竹;微观上,对过渡、照应、炼字等有细致的把握。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向学生提出有层次性的问题,也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因教施教,发展全体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层次,在这里主要是指所提出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也包括提问顺序、提问角度的不同。有层次的提问,是指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按照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由表及里的顺序,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提出的问题。如在讲授《故都的秋》一文时,可主要向学生提出8组问题:(1)文章开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2)文章的内容已经表达完毕,结构也非常完整了,末段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可否删去?(3)写“北国之秋”为何要写江南?怎样写,又好在哪里?(4)阅读文章第3~11段,请学生用一个排比句写出作者笔下“故都的秋”都在那里?(5)第12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6)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7)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8)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中,第(1)、(2)、(6)题是关于理解文章结构的问题,较为简单。第(3)、(7)题是关于理解消化文本手法的,是中等难度的问题。第4题是针对本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同时使用这样的表述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检查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是较有难度的问题。第(5)、(8)题也较有难度,问题(5)涉及此类散文常用的手法,具有普遍性,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问题(8)看似简单,实则较有难度。这两个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大语文”能力。

课堂提问的第二种基本形式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提问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主要是因为这种提问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落实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当然,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控制”工作。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本身是有层次的,因为提出问题的主体本身就是有层次的。对文本认识全面、深刻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较有难度、较为深刻的问题;对文本认识较为一般或较为浅显的学生则会提出一些简单的或基础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易到难排成序列,让学生逐一解决。教师如果将这种方式处理得当,就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了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鼓励、点评、筛选,合并同类问题,排出问题序列,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方式,在处理选修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更多地运用。如,在讲授《汉家寨》时,尝试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最想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同时向学生提出处理信息的要求。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快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汉家寨具有怎样的特点?本文是从哪些角度写汉家寨的?第一部分描写戈壁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第二部分出现了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有难有易,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着手将问题解决,也就出色地完成了该篇文章的教学任务。

四、科学评价――“问”的重要组成

真正使一堂教学课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教师还需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分层次、多形式的评价,从而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了解自己的语文基础和实力,从而更加重视语文课,转变学习态度,加大对语文学习的投入,讲究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其语文能力的提高。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10

高考语文阅读做题技巧有哪些?正在备战高考的考生可以来看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考试阅读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考试阅读题答题技巧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a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考题中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