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点点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21:49:02

改变一点点作文

改变一点点作文篇1

在我们班上,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如果我在学习上花功夫我的成绩就会进入全级前几名的圈子里。让老师刮目相看,说不定还能搞个一官半职的,改变我们班的风气。我还要让看不起我的人刮目相看,告诉人们只要你改变一点点就能获得幸福。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他在人生这部戏中的重要角色,你的存在关系到其他人就是所谓的“共生”。在班上的其他人眼里我只是一个贪玩的人,但我内心并不是那种人。在我内心我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总想自己的存在最高点,可我又不想去努力改变。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自己不去改变这一点点,改变自己登上高峰,然后再去改变我们班的一点点改变班干部的和三个“”的“不抵抗政策”。曾记得有人跟我讲过:“改变只是一瞬间的事,只是看你有没有去改变的意识和力量。只要你相信你有力量你是最强的你就能改变,改变你的一点点!”如果我改变一点点,无时无刻都在复习预习,我的成绩可能会变得更加的优秀登上我所想的高峰。

在家庭中,我是一个脾气暴躁的顽固分子没有语言的顾忌,但在外面我却文文静静连话都不想说多几句在家的坏习惯也没有了。那是一个酷暑里的一天,天空像刚被水洗刷过那样蔚蓝,阳光照耀着大地显得一切都那么的美好。这一天,我约了人一起去看书,我穿了一条长裤,因为我不喜欢穿短裤,而且广百里有空调一点也不会热,妈妈随即就说:“你傻啊!这么个大热天还穿长裤,快点脱掉。”我一脸不爽地把我的理由告诉了她,但妈妈还是拿着衣叉收下一条短裤,我一看就很不喜欢“穿这条。”妈说。心想:为什么不给人家自由嘛?我自己想穿哪套就哪套,干嘛逼别人穿嘛?突然心里的那股火燃起了,刚想说话妈妈见状,失望地说:“算了算了,你自己想怎么穿就怎么穿,我不管你了,真是好心没好报。”我想她是知道那个我是多么的可怕,如果我能改变一点点,让自己在家也像在外的我那样,那样妈妈就不会生气,家庭就会更加幸福。

在社会中,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市民,能做的只是举手之劳。每次坐车我都有座位,恰恰每一次看到上来的是老人,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挤满人的车厢。如果我改变一点点,排在队伍的最后上车或让位给他们,可能会让多一个老人有位置坐,如果我自私的心宽容多一点点,会让这个社会多一份关爱。

改变一点点作文篇2

关键词:网络;改变;社科力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61-01

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互联网以超出人们想象之势迅速发展,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现在,漠视、否定和拒绝互联网的人已极为罕见;相反,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见到最多的文字却是:网络改变了一切!网络颠覆了一切!不知网络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于是,“网络改变一切”,正悄然占领人们的话语阵地和思维定势,而很少有人对它产生怀疑、提出质问,甚至说“不”。在这种倾向呈现压倒之势时,《网络“改变”论析》(杨大威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却给网络热泼了一瓢凉水,指出这种倾向不能掩盖另一种倾向,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忽视另一个方面。该书对网络“改变”进行了认真分析,指出网络“改变”了什么,但又“改变”不了什么,从而在“网络改变一切”的喧嚣声中发出了一种令人清醒的理性声音,不失为一部充满探索精神的社科力作。

作者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该书从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几个大的方面充分肯定了网络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促成的巨大变化;这与多年前作者吁请人们关注网络、重视网络的观点是一脉相承和一致的。但是,作者的着重点已不再是极力论述网络“改变”了什么,而是意在提示人们如何看待网络“改变”以及网络“改变”不了什么,并且深刻剖析了所谓“网络改变一切”观点过于绝对、不能成立的原因。该书指出,网络确实功能强大,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等,而且有些影响是革命性的(如对政治民主性、参与性的影响,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等),这一点必须看到;特别是今后还可能产生新的影响,这一点也要看到。否则就会犯下错误。但是不能把“网络改变一切”、“颠覆一切”讲过头了,走上极端化、片面性,那同样也是错误的。不是吗?仅靠互联网,搞网络政治,就会把政治搞好?仅靠互联网,发展网络经济,就会把经济搞上去?仅靠互联网,进行文化宣传和交流,就会使文化繁荣?仅靠互联网,影响到一些人的语言文字习惯和功能,就会动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语言文字根基?肯定地回答:办不到!

改变一点点作文篇3

关键词:点评教学法;整体式;开放式

一、点评教学法

怎么把点评阅读法教给学生,如何训练学生学会点评,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件事: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点评阅读法对学习的意义,使他们变为习惯地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并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的观念和方法也要相应地变化。其次,是介绍点评阅读的一般方法。以课文范文引路,让学生对随文点评、边读边写、感性阅读与理性分析如何结合有初步的认识,并且逐渐熟悉掌握一些点评的符号和方法;第三步才是实施。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好的记忆”的道理,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这是当前老师在教学中急需去做的事情。它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体味到自求知识的甜头,较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整体式单元教学法

注重单元式教学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编排宗旨,教师只有深刻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编排规律,正解课程标准并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这样,使学生对于所学单元的要求以及重难点,都有了一种纲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对本单元的课文,则要求学生全部熟悉。在学生感性阅读初步评点的基础上,教师则依据本单元的目的要求以及课文的共性与个性特征设置有一定难度的讨论题。然后组织学生再阅读点评,进而进行针对性明确的讨论。在课时的安排上,也不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再有意识将课文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种,而将重点放在精读篇目的阅读的讨论与分析上。

三、作文的开放式交流评改法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向来是一大堆问题:学生怕写、厌写;老师批改困难,花了大量的功夫,学生有时却只看一下分数了事。

如何根本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变怕为不怕,变厌为喜?除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观察,写自己熟悉的确有感触的东西外,在作文的评讲上,我采取了“开放式交流评改法”。

所谓“开放式交流评改法”,是一组互评、自评、交流、教师总结的评改方式的组合。本着“文从修改中出”的原则,我明确地对学生提出了作文也要“对外开放”。每个人的作文让大家来改。这样,每次作文必有四至五个读者。第一个读者是父母,然后是四人小组的同学。上讲评课时,先由教师提出该次作文的评改要求,规定一些符号,作出示范。然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传阅、交流、讨论,并做对换评改,及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拿出来交流。总结针对带普遍性的问题,并注重肯定成绩,表扬进步明显的同学。

这种方法,力避“学生作、老师改”的单一方法,也力避过去讲评只肯定少数“尖子”,讲学困生只是作为失误的例子,那种很容易挫伤可塑性很强的学生的积极性的死板的评讲法。

从学生那反馈的信息表明,这种方法有这样几种明显的作用:(1)互评互改、自评自改,教师讲评结合,使不少学生懂得了“文从修改中出”的道理,也初步懂得从何处入手去评改和提高自己的“初作”。(2)在交流中,激发了学生自尊自强的意识,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苏霍姆林斯基)(3)对作文,学生变厌为喜,对登台交流变“怕、恨”转为积极争取了。(4)这种方法,促使不少学困生作文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并且改变了语文学习的整个状况。过去一些学困生,作文最多能写400来字,错字多,句子不通,语文考试也在及格以下,几乎没有什么信心。但是,当他们登台朗读了他们的好作文,在学生热烈诚挚的掌声中,我宣布他们获得了较好成绩时,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学生激动的眼里噙满了泪水。除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外,在以下方面我也进行了探索。如,期末复习时列出专题,由学生自编复习题;在自编复习题基础上,由教师规定题型,分配分数,由学生命题,互改互评,然后推选出秀的作品,让优秀的学生上台朗读他们的作品,然后学生代表说说体会,最后由老师评析;课前三分钟说讲故事训练;“小先生”讲课――学生每人有机会轮流登台用五分钟时间讲授一段课文等等。

当然,教学艺术是无止境的。这样的一些探索都还是很肤浅的。不过,它让我坚信:教学过程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必须结合教学实际,细心备教材,备学生,只有真正知道学生的需求,才能找到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措施,从而高效开展教学活动,确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改变一点点作文篇4

同广泛意义上描绘诸如民族文化一样,组织文化可能在一般层面上被描绘为一套规范、信仰、原则和行为方式系列,它们融合在一起赋予每个组织一种鲜明的特征(Brown,1995)。同民族文化一样,组织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建构和改变。最初,在诸多作者中达成一个大概的共识,即组织反映和反射诸如竞争环境和消费者要求的工业特征,连同员工持有的广泛的团体价值,以及它的建立者或者早期领导者所持有的价值和行为。(例如,Schein1985;Ott1989;Gordon1991)。然而,这个概念在产生之初的几年是备受争论的,因为这个时候,组织文化的作者和促进者分裂为两大阵营,它们有着明显不同的范式和观点。对于那些立足于“人类学”立场上的作家和研究者来说,组织是描绘某物的文化,一个组织如同民族文化,由(下述)部分构成:一种共有的基本假想模式;由一个特定的组群创造、发现或者发展的;它学会处理一些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它能很好地起到作用被认为是有效的,所以它传授给组群中的新成员(Schein1991)。在这种范式中,组织文化同时由组群参数(如语言,概念,界限,意识形态)和规范条件予以界定和区分,后者为分配地位、权力、权威、奖励、惩罚、友谊和尊重等方面提供基础。文化决定一个组群关注什么和在外部环境中它监控什么以及它对环境做出如何的反应。因此,正如Bate写道,对那些立足人类学立场的人来说,组织文化和组织策略彼此间不可分离、相互依存。

在这种范式中,文化不是组织的独立层面,它并不易操作或者改变,而且它主要也不是由领导者创造或者维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的领导者的信仰和行为很可能被转化为一种指导这个组织的理想。由于这些理念经常在下意识层面起作用且开始为所有组织成员所共有,因而它们不容易被后来领导者所鼓吹的新的组织价值和信仰取代。尽管为了同新的价值保持一致,在雇员行为上的奖惩制度的运用上会有所改变,但是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使这些改变影响扎根文化深处的成员的观念。当研究者运用人类学范式展开对组织文化的调查之际,他们倾向于从事“文化审核”工作,这包括大量行为观察、采访和组织文档及对其他人工制品的检测。当收集起来的数据有可能提供一个概述给定的组织综合特征时(虽然这些综述经常来自于研究者自己),收集和解释的材料数量则可能造成组织分析方式既耗时又难以处理。

Bate把这些作者形容为“科学理性主义者”,组织文化仅仅只是组织成分的一个方面,同那些作为组织变量的内容如技术、策略、结构、系统、风格和人员一样,它是一些能够被衡量、操作、改变的部分。在这个范式中,组织文化首先有一套由领导者鼓吹的用来指导组织的价值和信仰,经过管理者和雇员,进一步转化为适当的行为,并通过奖惩制度加以强化。“科学理性主义者”作者因此倾向于把文化视为能够定义的事物——组织文化,组织是服务文化——关于改变的策略,他们常常关注与结构、程序和奖励相关的“模式化、设计-建构行为”。他们经常从管理者而不是工人的视角讨论组织文化,强调领导者在创造、维系或者改变文化上起到的作用:“领导者有助于塑造文化。文化有利于塑造它的成员……因此,文化立足于领导者职责这一等级制度尖峰之上。”在这种范式中,“组织文化”有时等同于“企业文化”,Linstead&GraftonSmall将其描绘为“这个术语用来指管理部门设计出的一种文化,在组织的其他部分进行传播、市场推广,销售和施加影响……;同时通过内外形象,以及行为和信仰——仪式、典礼和价值观提供给组织成员享受取得成员身份和获得使命感这一充满魅力的行为过程。”

当需要对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显著特征调查时,臣服于科学理性主义的研究者或者咨询人员倾向于使用调查仪器(如Hofstede在1990和1991年使用的方法)。这些仪器能获得所谓特殊文化特征的表面因素,但是事实上研究者做出的推测,即总结个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行为方式,对突显文化的差异更为有用。换句话说,研究者所确定的文化的场景或者概念应该能够描绘文化,然后测试出的被大部分调查对象接受的场景或者概念则同选定的文化最相关。

二、一种文化或者多种文化

到目前为止,讨论都集中在组织文化,似乎所有的组织都有一种文化。但是真是这样吗?尽管一些作者论证组织文化是单一整体的,但是另外一些人认为在一种组织中存在多元化文化或者不同的亚文化,还有些人接受分散观点或者无政府主义观点,认为“共识不能建立遍及组织内部或者合并亚文化基础之上,它只能以短暂的、特殊问题的方式实现”。整一的观点也支持对组织文化多方面的分类描述。例如Handy认为组织要么展示作用、任务、力量,要么展示以人为本的文化。那些持有整一观点的促变者或作者论证到,组织文化的变迁或者维护,是通过至上而下的领导阶层以及组织层面的系统和程序。从整一观点出发,组织本质上的一致使得领导阶层群体或领导者有可能有效地控制或者改变组织方向。这种至上而下的组织控制可以在跨国公司得到有力证明,在那里,民族文化或者专业文化发挥较小的影响。不过,很多作者或者促变者察觉到在大部分组织里,亚文化的存在对有效实施至上而下的文化领导会产生不利影响。那些持有多元主义观点和认为亚文化来自于诸如职业归属、地位、社会或者分区交互影响的人争论说,组织的成功来自有效的领导和多样化的管理,文化冲突或者维护需要通过为组织的不同部分设计出特殊的程序。

跨国公司作为民族子公司和总公司的联系纽带,经常呈现出与总公司文化相互作用的不同文化,但是确实也展示了子公司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的分类可能会建立一种鉴于市场区分而十分不同的亚文化基础之上。国营医疗保健组织如昆士兰健康中心长期以来承受来自于强大职业群体诸如媒介和护理协会发展带来的文化简仓。奥邦纳和威尔金森对超市文化(从成本最低化到注重消费者服务)变迁过程影响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一些组织,不仅存在不同的亚文化(超市的收营员VS管理者),而且培训、奖励和结构上的变化也可能造成一个群体价值观的改变和其他群体的单纯的表面行为的改变(如收银员)。收银员按照规定行事,但这样做仅仅缘于要求,而不是他们个人认同更好的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在组织文化中展现更多的是分裂而不是类似超市的例子,这可能起因于近来组织配置的变化,比如工程工作的增长、网络组织或者战略联盟,在那儿来自组织的个体或者几个独立的组织聚集在一起临时承担某一特殊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群体的短暂性和多样化特质很明显不太可能孕育出一种具有组织广度的文化或者甚至一种亚文化。无政府主义观点争论道,无论如何,所有的组织都是由那些有他们自我价值和观点的个体组成。

因此,除了一种临时的结合,确实不存在一种任何层面上深层次的文化上的一致。组织文化的无政府主义观点意味着通过协商努力实现对文化有效的改变是不可能的,但它同时也意识到如果松耦合的组织要达到有效的聚合而不是分裂的话,必须强调以有效的交流和多元化管理为中心。是否存在一种文化或者在一种组织背景下存在多种经营的问题对于管理文化来说是个重要的问题。上述讨论的三种观点分别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某些有价值的洞见。

三、企业管理和变革的启示

存在两种基础方法能通向文化和策略:遵照(维护秩序和连续性)和变迁(改变和打破现存模式)。当Peter和Waterman给我们展示出所谓的许多“优秀”企业不佳表现时,表明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内,选择的指向企业文化和策略的方法的有效性依靠的是同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相关的背景因素。因此,环境决定一种文化需要保持还是改变,但是采纳的策略很大程度上由管理者或者促变者所认同的范式和观点决定。在处理组织文化的管理上,首先需要尽可能充分地确定现存或者新的目标文化的属性——专业、符号、仪式、价值和支撑文化的理念。随后,行动在任何手段中都起到关键作用:招聘,选择和更换——文化管理深受保证的影响,即约定能巩固现存文化或者支持一种文化变迁;免职和更换则可以造成文化的戏剧性变化;社会化——入门培训及之后的发展和培训能够带来对现存或者新文化的渗透,同时还能用来改善人际间交流和提升团队合作精神,这一点在分散的管理文化中尤其重要;绩效管理/奖励机制——能够用来强调和激励欲望行为,反过来又能导致价值观的改变;领导能力和模范作用——通过主管、管理者、监察人能够强化或者有助于颠覆现存的错误观念、象征、行为和价值,展示出想象力、使命或者价值观表述的一致性、完整性;参与——如果想在价值观念而不是行为上达到长久的改变,那么所有成员参与到文化重建、行为维护及相关植入、决策及开发工作是必要的;人际交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对现存的管理文化起到支撑作用,同时还能把成员整合到同一文化中去。有效的团队合作要么能够支持变革要么能发展文化交流,而且结构、政策、程序和资源配置——必须与组织的策略和文化及目标相一致。上述能够组成若干策略和杠杆点,依据包含其中的所有文化和亚文化,它们能被运用于经营组织。文化管理建立在对构成现存文化的那些复杂的潜在和显在方面的理解。

四、结论

改变一点点作文篇5

关键词:新课标;名师思想;语文教学智慧

一、重视灵活地运用“新课标”

课改多年,我们除了要提倡新的教学,更应知道课改的来龙去脉。人人皆知,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所引发的教学改革是有重要原因的,而直接引发这次讨论的是《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上的三篇文章:著名剧作家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中学语文教师王丽的《中国语文教学手记》和大学中文系教师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可以说,他们对当时的语文教育状况是有很多看法的。

学习运用新课标是要有选择的、注重个体式的,而不是唯条条框框至上。学习完本次会议后,名师们有一个共通的特点——灵活地重视“新课标”。众所周知,“新课标”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准绳,为我们指明的是大方向。所以,各位教师在重视“新课标”学习的同时,更应该结合个人、岗位实际进行重视、运用。名师们之所以是名师,那就是他们灵活地运用“新课标”,比如李卫东老师所提倡的把握学段重点教学观点。

二、字词教学形式多变

通常,我们在教授字词的时候往往单独列出,一一进行讲解,一般从音、形、组词等方面予以重视。此种教法,从形式上来说,比较单调,长此以往,教师、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但本次名师在讲解字词教学的形式上却有重大变化。

比如,在正音上,“五岭”这个词,正音的同时还要变调;词语的讲解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组,组内又可以细分,如“艳丽”与“淡雅”是反义词;重视词义、词源的学习,如“富饶”一词的解释,从字到词,从当今义到古代义,逐一有序讲解,“富”是房屋与田地的象征,“饶”是食物的表示,“富饶”一词就是丰富、物产多之意。这样一来,学生易学、乐学。

我们知道字词与语境联系紧密,语言是运用的,在用的时候才是活的,但在用的方面却也有讲究。在本次活动中,多位名师运用语境教学法,如李卫东在讲解“傲慢与奚落”这组词时,联系陶罐与铁罐的对话语境,不但能让学生知道它们的文中之义,更能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感彩,这正是教师精心处理、水到渠成的教学。

三、重视学段教学

字词篇章、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熏陶和文学审美等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低中高学段是有所讲究的,比如低段,字词教学就是重点,中段就涉及句子的学习,其中就有写话、习作的学习(当然,本学段重点是写片段),高年级就涉及段落、文章的学习了。所以学段的内容和重点是螺旋上升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安排,是有机的整体,但又不是让知识点次次重复的,累计叠加的。比如,三年级《花钟》的教学,除了让学生认字,还要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句子表达、概括段意等,但教师的重点还是在句子的表达与运用上。

四、直面挑战,开展不同文体教学

从会议议程上,我们可以看到,有诗歌教学(《长征》)、有说明文教学(《长征》)、有寓言教学(《陶罐和铁罐》)等。本次活动,不同的文体教学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各位教师都讲得比较精彩。下面笔者就以我们平时较少上的诗歌教学《长征》一文来列举。

在《长征》一文中,教师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写本诗所寄予的感情,而其他知识就避轻就重。但体现作者的情感,执教者关键要用字词句来说明:长征这个课题,“长”指长远,即长征25000里路程,而“征”是征途、路程、路途之意,即指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11个省份到达陕北这段路程,经过多媒体一演示,学生全懂了长征之长;通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乌蒙”“磅礴”,还有“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词语来体现长征之难。而“闲”“暖”“开颜”等词句却体现了以诗人为代表的革命者乐观的精神。最后“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加重“喜”字,在课堂的朗读中学生能回味久久。

五、推陈出新,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要在课改中创新尤其难。课改到底指什么?课就是课程,就是课堂;改就是要改革,改变固有的基础,形成新生事物。但通过什么来改,值得我们深思,那正如很多名家所指,课改就是要改课,改进我们的课程,改进我们的课堂。

作为一线教师,就是要坚守改课来实现课改,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改机械式、注入式的接受学习为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例如,《花钟》一文中按时间顺序—凌晨四点、五点、七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傍晚六点,这些话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让学生来概括,之后表演,再表达,再记录。如此,形式新颖,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课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并不高深莫测,而是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鲜活的存在,正如以上例子,我们的教学名师就是通过课堂的改革来实现、达成新课标的。

参考文献:

[1]邹静之.女儿的作业[J].北京文学,1997,(11).

[2]王丽.中国语文教学手记[J].北京文学,1997,(11).

[3]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J].北京文学,1997,(11).

改变一点点作文篇6

关键词:数字化母差保护,数字化保护改造,智能变电站,采样同步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依托于IEC61850通讯规约,以一次设备智能化、二设备网络化为基础的智能化变电站,可实现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是今后变电站发展的重要方向。 [1]。数字化保护作为智能化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保护改造是智能变电站改造的重点与难点。数字化母线保护以其保护范围及应用条件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在智能化变电站的数字化保护改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目前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技术来看,智能化变电站的保护改造可分为三个部分:过程层改造、间隔层改造、站控层改造。具体工程实施时,由于智能化变电站数字化保护站控层与常规保护IEC61850协议站差异不大,故本文数字化母差保护改造重点介绍继电保护间隔层与过程层改造部分,不涉及站控层改造部分。

2数字化母差保护改造方案比较

2.1方案一:直接改造方案

方案介绍:

若母线接线方式为双母线接线,可通过两段母线分列运行,改造前所有间隔挂接其中一段母线,并接入传统母线保护装置,改造过程中,将所有间隔依次停电进行数字化改造,将改造后的间隔挂接另一段母线,并将改造后间隔的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直接接入数字化母差保护装置。

优点:改造过程简单,接线方便。

缺点:改造过程母线长期分列运行,降低了系统可靠性,且改造方案不适用于所有主接线。

2.2方案二:单间隔改造方案

改造前将常规交流采样与开入开出量接入DAU(模拟量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进行模数转换后接入数字化母差保护。改造过程中,已完成数字化改造间隔的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通过光纤直接接入母差保护主机,未改造的传统间隔仍通过DAU与智能终端接入数字化母差保护主机。全部间隔数字化改造完成后,数字化母差保护主机接入所有间隔的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原DAU与智能终端及相关接线拆除。

优点:改造过程不影响全站的保护运行方式及负荷分配,适用于各种主接线。

缺点:改造前后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布置位置需要调整,工程接线工作量大。

对于采用电子式互感器的数字化母差保护改造,需按间隔增加模拟量合并单元。

2.3方案三:多间隔改造方案

改造前增加母差保护子机接入多个间隔的传统开入开出量以及交流采样,并转换为数字量后通过光纤接入数字化母差保护主机。改造过程中,已完成数字化改造间隔的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通过光纤接入数字化母差保护主机,未改造的传统间隔通过母差保护子机接入母差保护主机。

优点:改造过程不影响全站的保护运行方式及负荷分配,适用于各种主接线。

适用于常规互感器与电子互感器智能化变电站改造,回路接线简单。

缺点:需增加母差保护子机设备,改造过程较复杂,现场工作量较大。

改造过程中母差保护主机需根据接入间隔更改配置文件。

2.4方案比较

方案一要求母线长期分列运行,且改造过程中存在一段母线带全站负荷运行方式,不仅对系统运行方式影响很大,而且母线故障后无法马上恢复供电,不利于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方案二与方案三不影响母线运行方式,系统安全稳定性高,可灵活安排停电改造计划,但改造过程中需增加转接设备与接线,且改造过程中需更改数字化母差保护配置文件,增加了改造工作量与复杂度。

综合考虑工程改造操作复杂度与变电站运行可靠性,对于主接线间隔较少,系统允许母线长时间分列运行的变电站,采用直接改造方案。对于接线规模较大,系统运行方式要求较严格的变电站,采用多间隔改造方案。

3 数字化母差保护改造典型工程应用

3.1. 多间隔改造方案简介

多间隔改造方案改造过程采用母差保护子机进行转接,母差保护由数字化母差保护主机与母差保护子机构成。主机实现母线差动保护、母联充电保护、母联过流保护、母联非全相保护、母联失灵(或死区)保护及断路器失灵保护出口等功能。子机完成间隔模拟量、开关量及压板状态等的采集。[3]

采用母差保护子机转接的多间隔改造方案在实际智能变电站工程改造中应用较多,现以该方案作为典型改造方案,对数字化母差保护改造工程应用进行说明。

多间隔改造方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间隔接入母差保护子机后转接到数字化母差保护主机。

对于需要进行数字化母差保护改造的变电站,将传统间隔电缆接线接入母差保护子机,母差保护子机通过光纤与数字化母差保护主机进行数据交互。

第二阶段为改造完的数字化间隔接入数字化母差保护主机,同时取消对应间隔通过母差保护子机转接至主机的回路接线。

第二阶段停电工作配合间隔数字化改造来进行,改造间隔一次设备需停电。为减少变电站停电次数,可采用同时若干间隔同时改造的方式,并综合考虑运行安全及负荷分配,将母联间隔、主变间隔分不同批次进行数字化改造。采用多间隔同时改造的方式可减少数字化改造时配置文件更改次数与调试工作量。

改造过程中母线保护同时接入母差保护子机、合并单元与智能重点,连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常规与数字采样间隔母差连接示意图

所有间隔数字化改造完成后,数字化母差保护主机独立完成母线保护功能,取消母差保护子机及其接线,连接示意图图2所示:

图2 全数字采样间隔母差连接示意图

3.2. 多间隔改造方案优点

采用母差保护子机转接的多间隔改造方案与其他方案相比,有以下优点:

适用于各种母线主接线形式。

改造过程不影响母线运行方式。

改造过程中不影响母线保护正常运行,大大减少母差保护退出运行时间。

改造过程中采用母线保护子机进行转接,与接入间隔合并单元及智能终端的单间隔改造方案相比,可减少装置接线更改,降低工作量及停电时间。

综上所述,采用母差保护子机转接的多间隔改造方案是现阶段智能变电站母差保护改造工程应用常用方案。

4数字化母差保护改造注意事项

4.1. 交流采样同步测试

交流采样同步性直接影响到母差保护差流计算的正确性,交流采样数据的同步性对母差保护性能至关重要。

为保证母差保护交流采样的正确性,需在设备联调与验收时对母差保护子机与各合并单元同步性能进行专项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将标准源输出的模拟交流量连接到互感器校验仪的交流采样输入,将同一路交流采样接入合并单元或者差保护子机,同时将合并单元与子机数字采样输出光口连接到校验仪的光口。将变电站的同步信号接到校验仪的同步信号输入,或者使用本校仪的同步信号则将检验仪的同步信号输出连接到合并单元。根据校验仪输出的角差与比差,可测试合并单元以及母差子机输出延时是否准确,并确定采样波形是否满足要求。[4]

4.2. 母差保护配置文件测试及备份

为保证后期改造过程中配置正确性,联调测试时可搭建联调系统并配置全站SCD文件,对数字化母差保护主机、母差保护子机、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间隔保护等设备SCD连线一一验证。

由于母差保护改造间隔数量多,改造过程相对复杂,且接入不同间隔时数字化母差保护主机需更改配置,故需针对母差保护智能化改造不同改造阶段的配置文件需行专项联调测试。

针对改造过程各个阶段接入不同改造间隔情况,对母差保护接入不同间隔时的配置文件进行联调测试,测试正确后将配置文件进行存档,改造过程中可直接导入配置文件,可极大提高改造过程中工作效率,并保证改造工作配置正确可靠。

5 结论

本文从智能化变电站改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数字化母差保护工程改造方案的现状,介绍和比较了现阶段常用的数字化母差保护改造方案。选取母差保护子机转接的多间隔改造方案作为典型方案,具体介绍了数字化母差保护改造的工程实施过程,并对工程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

本文为后期制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母差保护改造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方案参考与工程指导,对于智能化变电站的数字化母差改造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13.

李孟超,王允平,李献伟.智能变电站及技术特点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8):59-62

改变一点点作文篇7

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对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扶贫开发、民族文化发展等作了深刻论述,并要求贵州要在深化生态文明、扶贫开发、挖掘民族文化等领域率先实现改革突破。

水城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奋力将水城打造成为全省农村“三变”改革的“试验田”,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健全“三变”改革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调整充实“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三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三变”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建立县、乡“三变”改革服务中心,明确编制和人员,配齐配强领导班子,确保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支持“三变”改革向纵深推进。

夯实“三变”改革的基层基础。结合县、乡、村三级换届工作,注重把熟悉“三变”、善抓“三变”的干部选拔到乡镇班子中,配齐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强化对各级干部队伍的“三变”知识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懂“三变”、善抓“三变”的干部队伍。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注重在产业链上建支部、合作社建支部,加大村级党委、园区党委的组建力度,为“三变”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配齐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管好、用好200名村文书,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培育“三变”改革的承接主体。进一步做大做强9个县级平台公司,将平台公司作为实施“三变”改革的承接主体,对全县“特色产业”进行保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小微企业、扶持一批种养殖大户、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作用,全面整合资金、项目、政策等各方面资源,精心选择县茶叶公司作为“包装上市”企业,将玉舍镇海坪村作为“整村上市”示范村进行打造。县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包装上市”企业和“整村上市”村的发展。

搭建“三变”改革的产权平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等农村各项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确保颁证工作今年内全部完成。充分发挥县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的作用,为农村产权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搭建平台,今年3月开始已有产权进入县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进行交易。

壮大“三变”改革的产业载体。坚持“能变尽变”的原则,将“三变”改革贯穿特色产业“种、管、套、变、加、销”各个环节。规范“三变”合同样本,明确公司、村集体、群众三者的权力和义务,切实将这三者打造成“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各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用“三变”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打造“三变”改革的典型示范。采取建议联系制度、明确联系领导、落实责任部门等方式,分层次、分批次打造“三变”改革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盆景”变“风景”。明确将青林乡作为市级“整乡推进”示范点进行打造,将米箩镇和新街乡作为县级“整乡推进”示范点进行打造,其他27个乡镇各明确落实一个“整村推进”示范点,形成全县30个乡镇“一乡一亮点”的良好格局,提升“三变”改革整体水平。

改变一点点作文篇8

关键词:出勤率;点名机制;意愿模型;计算机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60-03

一、引言

大学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困境就是如何有效保持出勤率,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已有大量的工作分别从教育意义的人文思考以及数学建模两个侧面探讨过这个问题。对于第一类工作,谢屹、刘莉琳和张霞、王兆洋等分析了一些社会化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制度化对策的建议[1-3]。对于第二类工作,大体又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建立有效的点名策略,如李硕等基于数理统计模型,提出大约点名1/3的学生即可实现全覆盖的点名效果,从而能有效提升点名效率[4]。另一种是基于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点名过程中的师生对策,从而给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如张钟德分别从师生、学生与学校、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出勤率低的原因,并针对性给出解决方案[5]。徐伟斌和夏云龙针对大学生出勤率问题,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博弈中的纳什均衡进行了求解,发现其中的“懒惰学生”是症结所在。

本文也是力图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分析出勤率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本文考虑对于出勤率问题中的学生意愿进行概率建模,分析心理意愿对于出勤率以及点名效果的影响。这个出发点弥补了以往纯粹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建模方式的不足,因为出勤率低下有着复杂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博弈论所能确切建模的行为,基于文献[6]的分析结果也说明,学生本身的意愿(“懒惰学生”的存在即为证据)在其中有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中我们剥离掉这些利益最大化的不充分假设,纯粹基于数理统计思想进行出勤意愿对抗点名策略的建模。同时,考虑到学生出勤率的社会调查非常困难,我们进一步使用计算机仿真的方式进行模型效果的考察。

二、建模的基本假设

我们设定的点名策略是完全随机化的,即视作历次上课过程中的均匀概率分布,并假定每次上课最多点一次名。

对于学生的意愿建模,我们分为三个部分。(1)假定每个学生有一个基准的出勤率(或缺勤率),简化起见,该缺勤率最开始对于每位学生是一致的(设为pstabs),并且该缺勤率只会被点名过程所影响。影响的过程我们假设为如下两个变量:(2)学生缺勤,但是被点名,在场同学应该会通知他或她,考虑到没人愿意总是被点名而又被发现缺席,那么该生至少会在这个课程期间适当提升出勤率,以便弥补曾经被点名而缺席的考勤分损失。这个提升的出勤率概率差值是我们假定的第一个变量(设为pstd1);(3)点名对于到场的学生有某种激励作用,如果学生到场,但是点名没有点到,这会产生“反正点名也到不了我”的侥幸心理,从而降低出勤意愿。这个降低的出勤率差值是我们假定的第二个变量(设为pstd2)。

系统仿真的核心程序实现基于Python 2.7版,源代码参见附录。

三、仿真结果及分析

我们模拟一个小班的典型上课情形。设有30名学生的课程,16次上课(2个学分,每次两节课),学生的缺勤意愿变化参数,pstd1=0.05,pstd2=0.01。点名频率为100%,且100%覆盖所有学生。令初始的缺勤意愿从0%到95%按照5%的步长逐次增长。实际出勤率的仿真结果如图1所示。

图1反映了极端的出勤率范围下的不同点名效果。该结果显示,点名对于低出勤意愿有着强烈的改善作用,如在5%的出勤意愿(如果不点名,将平均只有5%的出勤率)下,点名过程导致了33%的出勤率(近6倍提升)。但是随着出勤意愿上升,点名相对效果急剧下降。40%的出勤意愿情形会有相对50%的提升,但是60%的情形,提升相对幅度就只有不到17%,到了几乎全勤意愿情形,就只有不到0.5%的轻微改进。本次结果说明,随机点名只适合于极度缺勤的情形。

沿用上面的设定,我们将缺勤率固定为33%(根据文献[1]估计的当前我国大学生大范围的常规缺勤率),考察不同幅度的点名范围的影响。同样,点名的学生范围从0%按5%步长线性增长到95%。结果如图2所示。该结果显示,低于40%的抽查点名范围导致了出勤率的进一步下降,只有抽查范围超过这个范围才能获得点名促进出勤率提升。超过2/3的点名范围之后,点名的改善作用趋于饱和。因此后面的仿真设置使用66%的抽查范围。

以下考察不同的点名频率对于出勤率的影响,为此,设置25%、50%、75%、100%四个缺勤率,同时考察在0-95%的点名频率区间对于出勤率变化的影响,出勤率改变的四个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该图的结果显示,点名频率对于出勤率的促进是高度正相关的,100%的点名频率会获得最高的出勤率改善。因此,以下将会设置100%的点名频率。

最后我们考察本模型关键性的参数,学生出勤意愿的改变量pstd1,pstd2。对于第一个参数,我们同样设置从0%-95%的5%步长变化。图4结果表明,在pstd1低于20%的时候,出勤率会随着该改变量线性增长。但是到了20%更高的改变量的时候,出勤率的改进幅度饱和,稳定在22%左右。原因较容易理解,因为出勤率意愿不断增长,最高也只能到100%,因此,虽然在多次被点名而未到后,出勤意愿会快速上升,但到达100%就会饱和。继而,我们设置pstd1=20%,考察0-95%范围内pstd2的设置对于出勤率的影响。图4结果表明,pstd2在20%以下的时候,会线性降低出勤率,最终在之后稳定在降低了22%左右的饱和幅度,原因和pstd1对于出勤率的影响类似。

四、结论

在不同的出勤意愿假设下,本文考察了各类设置下的出勤率仿真结果。我们的基本结论如下:1)随机点名策略仅对于严重缺勤的情形有效;2)点名的范围超过2/3即可等效于100%点名的效果;3)点名频率在100%的执行次数下能效果最大化;4)本文引入的出勤心理意愿改变参数会分别导致一个出勤率和缺勤率变化的饱和,绝对值范围都在22%附近。

参考文献:

[1]谢屹.高校毕业班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1].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42-45.

[2]刘莉琳,张霞.大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1].教育杂谈,2008,(126):183-184.

[3]王兆洋,郭贵川,邬津,王月.提高大学生课堂出勤率的思考[1].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24):131-132.

[4]李硕,管白楠,马园媛,魏成花.高校学生缺课模型分析及点名策略[1].昌吉学院学报,2015,(2):58-60.

[5]张忠德.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1].民办教育研究,2007,(3).

[6]徐伟斌,夏云龙.大学生出勤率问题中学生与教师的博弈分析[1].科技和产业,2011,11(8):148-155.

附,关键性的仿真函数的Python源代码

输入参数说明:

n 学生人数

pc 点名人数百分比

t 上课总次数

pstabs 每学生初始化的缺勤率

pcheck 点名次数概率

pstd1 学生因为未到点名而导致的出勤增加概率

pstd2 学生因出勤而未被点名而导致的缺勤增加概率

输出:实际的出勤率

完整源码

A Computer Stimulation Study on Interaction between Attendance Rate and Attendance Check

ZHAO Hai1,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 & E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2.Shanghai Key Lab for Universities of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Cognition Engineering,Shanghai 200240,China)

改变一点点作文篇9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期刊;配合功能;基本内核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152-04

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新课改下,配合新课改,是教学期刊发生的最大变化;而通过教学业务予以具体落实,仍构成了教学期刊不变的主旨。由于新课改一定意义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可能短期内完全“达标”,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内,教学期刊必然在变与不变中前行,以实现教学期刊主旨与新课改精神的合二为一、辩证统一。

一、顺势而为,优化教学期刊的配合功能

(一)抓重点:教学期刊配合新课改功能优化的关键举措

教学期刊配合新课改功能的优化,可通过抓重点和抓共性具体落实。抓重点,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抓配合新课改这一主要矛盾

教学期刊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固定的,涵盖办刊宗旨的静态属性——为基础教学服务、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万变不离其宗”,前者主要指刊物如何刊载有效实施“双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教学”的经历与总结,后者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块文字耕耘、实践探讨和经验交流的园地。另一种是变化的,涵盖教学实际的动态属性,包括因地区、师资、学情等差异产生的不同需求和经验总结,尤其是针对不同阶段出台的教育方针和要求。用辩证的观点看,教学期刊办刊宗旨固定的静态属性是相对的,变化的动态属性是绝对的,固定的静态属性只有在动态的变化中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显然,在新课改下,教学期刊动态属性集中体现于如何配合新课改重点这一主要矛盾上。抓配合新课改这一主要矛盾,实现刊物两种属性的辩证统一,是新课改下教学期刊优化配合功能的重中之重。为此对期刊的个体要素——稿件的选择,在写作达标的前提下,应着重审视其理念上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方法上是否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期间,对一些写作上略显不足,但新课改的意味浓郁、方法独特的来稿,应予以关注和扶持,以彰显教学期刊现阶段倾力配合新课改这一导向。除了个体要素——稿件的有针对性选、审、编,教学期刊配合新课改,在构架上是通过栏目设置达成的。不同栏目各有分工、侧重不同,不然无以细化配合的内容与形式。但无论如何细化,基本内核是新课改。以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教学月刊》(中学参考版)为例,其“课改前沿”、“课改探索”、“实践创新”等栏目设置配合新课改的明显意图自不待言,即便是“备课参考”、“教学研究”、“教法探讨”等常规的栏目,也处处蕴含着配合新课程的要求。如,“讲评课”历来有之,但在新课改下,如何通过“训练批改”,让讲评获得“支撑点”;通过“评点分析”,让讲评获得“着力点”;通过拓展总结,让讲评获得“生长点”,从而在“讲评课”达成高效的同时,成为“还时间与空间于学生”、减轻学生负担的教学重要环节[1]。又如,在新课程下,“动态生成”已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如何“贵在发现 留住意外”,“巧在引导,活化课堂”,“智在互动,共享精彩”,让“节外生枝”成为“节外生‘姿’”[2]。前者编入“课堂走笔”栏目,后者归属“教法探讨”栏目,都不是标有“改革”、“创新”字样重点栏目的用稿,但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突显了教学期刊配合新课改这一现阶级的办刊重点。

改变一点点作文篇10

《决定》的出台以我省30年改革开放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新时期新阶段我省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人民立足省情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充分把握历史性机遇,率先改革,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我省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我省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培育块状经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我省率先推进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商品市场,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我省率先联动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经济协作,促进“走出去”、“引进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内外开放格局。我省率先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城乡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我省30年来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浙江加快发展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继续走在前列的发展先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前,我省正处在人均GDP6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的崭新起点,处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处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省经济转型升级仍然面临许多体制:一是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二是微观经济主体制度建设“不规范”,现代产权制度、信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放宽民营经济准入“不彻底”,许多方面存在着“玻璃门”;四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改革“不协调”,影响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五是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政府职能转变进展迟缓,宏观层面改革相对滞后;六是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步”,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七是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对出口依赖过大;八是对外部资源的利用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整合利用国内外先进资源要素促进省内产业升级的效果不够明显;九是“走出去”的环境支撑“不完善”,企业对外投资面临人才、融资、信息、中介以及政府配套政策等方面的障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是我省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历史性任务。省委审时度势,作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决定。

《决定》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我省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明确了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在总体要求上,强调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体制机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添动力,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在指导原则上,强调“五个必须”,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强调了围绕保增长、促转型,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决定》强调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把保增长、扩内需作为当务之急,把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活力作为关键之举,把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突出了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健全产业转型升级机制、建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完善生态建设保护机制等7个方面的改革重点,努力再创浙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机制建设,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

强调了围绕惠民生、促和谐,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决定》强调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就业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全民社保体系、健全医疗卫生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等6方面的重点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将是我省近期社会领域改革的突破性内容。

强调了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决定》强调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弘扬“浙江精神”,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突出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等3个方面的重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强调了围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提高行政效能,深化政治领域改革。《决定》强调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突出民主制度创新、加强地方法制建设、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制约监督机制等4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深化扩权改革、进一步扩大县(市)一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突破点。

强调了围绕拓展发展空间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决定》强调以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发展大局,突出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扩大长三角和省际交流合作、完善各类经济功能区建设等4个方面的开放重点,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

强调了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决定》强调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载体,先行先试,重点是加快推进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启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力求使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示范引领全省改革开放。会上提出了全方位扩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思路,对各市及重点县市区都提出了改革试点的建议主题。

强调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决定》强调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突出抓好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营造深化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加强对改革开放的组织领导等3个方面的重点,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决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浙江特点

《决定》通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定》充分体现发展第一要义,将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目的,将发展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并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将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决定》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就业、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了重点部署。《决定》充分体现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充分考虑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内外开放、人与自然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所以,《决定》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献,改革开放的系列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