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泪十篇

时间:2023-03-25 18:36:06

诗人的泪

诗人的泪篇1

诗人走在天的尽头

回首已抽去的忧愁

已无法将着尤物拥有

诗人泪

诗人流下悔过的泪

抬头发白如雪的付出

生生死死

已无法将这逝去的青丝追回

诗人苦

诗人掩藏了多少微笑的苦

多少次将回忆编织成茧

永永远远

诗人的泪篇2

诗人走在天的尽头

回首已抽去的忧愁

已无法将着尤物拥有

诗人泪

诗人流下悔过的泪

抬头发白如雪的付出

生生死死

已无法将这逝去的青丝追回

诗人苦

诗人掩藏了多少微笑的苦

多少次将回忆编织成茧

永永远远

诗人的泪篇3

我睡过很多不一样的床

较好的有宁波床、雕花床、高低床、平头床

一般般的架子床、木板床、竹凉床

读书时代睡过统铺

更多时候睡的是双层金属床

只有偶尔几次到乡下同学家中

在黄泥地上开过铺,滚过土砖砌的床

唯独这一张摆放到我面前的影象

撕裂了我的胸膛,泪眼朦胧,雾气盈眶

映入瞳仁的破破烂烂,搭建了一个农家的希望

有谁敢说又有谁能相信,这也能叫单人床

三五根弯曲的木头摇摇晃晃

两端插入土坯叠起的砖墙

架垫几块参差不齐的腐烂木板

扯一张蚊帐,就是夜的故乡

依稀仿佛,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

清晨从这里出发,自暮色中归来栖居

日日月月,岁岁年年

攀爬着祖祖辈辈祈盼的天堂

我的手在颤抖,将照片轻轻抚摸

心滴出血花,不愿看见这个凄惨的模样

想了很多很多,诸般感概,思绪万千

哽咽,喉干舌燥,话语怎么也冲不出口腔

沉默不是金,那只是无力的等待

痛彻心扉,依旧是浓缩的悲伤

脑海突现一丝明悟,迷茫中的我恍然

艰难困苦再多,也抵挡不住一种信念的生长

诗人的泪篇4

关键词:社稷泪;黎元泪;儿女泪;英雄泪;

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诗歌是可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的情感》一文称杜甫为“情圣”①。因为他对国家、对民众、对亲人、对朋友之“情”,无往而不笃实淳厚,诚可谓千古一人。情至深处,泪水滂沱。面对战乱的国家,诗人洒下社稷之泪;感慨未酬的壮志,诗人洒下英雄之泪;思念离散的亲人,诗人洒下儿女之泪;叹息穷苦的百姓,诗人抛洒黎元之泪。伤心会“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春望》)②;高兴则“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泪水看似轻弹,但实则重似泰山。从其“泪”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窥见到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真性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他貌似柔弱的阳刚与坚韧,细腻中的宽容与豪情,平凡中的博爱与伟大。

社稷泪

“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西阁口号》),杜甫关注时局、关心社稷,念念不忘祖国兴亡,时时忧虑祖国前途命运,为救国家社稷而抛洒血泪。“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哭是无声的,因其无声,能哽咽在胸,痛苦更为难当。这既有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还含对世事沧桑变换的感慨。兵荒马乱之际,人心惶惶,自身安危难以担保,何况还被叛军俘虏过?逃命尚且来不及,诗人却仍然要去哭去行。这是怎样的一颗赤胆忠心?这是怎样一种心系国家关心社稷的赤子情怀?杜甫在心灵中就坚守着这样一份执著。情深情长,凄切哀悯,蕴涵无穷,令人肝肠寸断。《北征》不仅形象再现“乾坤疮演”的凋蔽景象、“更流血”的苦难现实,更是反映国家残破不堪、关心祖国命运的忧虑。

大历三年(768),年已五十八岁的杜甫登上了仰慕已久的岳阳楼。登楼远眺,本应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但一个人垂暮之年登楼,年轻时的抱负不仅没实现,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个人背负那么多痛苦与不幸,哀怜自己,埋怨上天,痛恨统治者尚且怕来不及,但是,谁能想到既老且病、生活异常窘困的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孤零无助的衰翁关注的却不是他自己,放不下的也不是他自己,而是“关山北”,而是国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多难而叹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做到?“诗圣”并非虚名啊!

黎民泪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虽然自己尚在穷困中,却不忘关心别人,这就是杜甫的古道热肠。他不仅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其一),“药许邻人斫”(《正月三日归溪上……》),“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此外,他还劝告别人也如此:“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又呈吴郎》)。他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想人之所想,忧人之所忧,倾注真情。由老妇人困苦不堪、一贫如洗,诗人放眼天下黎民百姓,他们都“已诉征求贫到骨”,更是杜甫关怀民生忧心如焚的悲悯情怀的流露。“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的伟大在于兵荒马乱年代,他连自身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还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还能由一个扑枣的穷寡妇,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特别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百姓,以至流泪,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一样“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儿女泪诗人关心社稷,担忧民生疾苦。那对待妻儿,诗人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怀?“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虽然被俘长安,失掉自由、处境危险,然而他却仍记挂着妻子,想着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心焦。虽说夫妻情深,相互惦念,但更多的应该是诗人对家人的关爱,对妻子的怜惜。看月思人,想着妻子虽有儿女在旁,但“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小儿女世事未谙,他们以为母亲看月,是在欣赏自然风光,哪里懂得是在挂怀他们远在长安生死未卜的父亲啊!诗人可怜妻子的孤独、凄然,心中充满了辛酸,交织着忧虑与惊恐,对妻子的一片深情跃然纸上。由“独看”,回想往日“同看”的美妙,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曾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羌村,与妻子“同看”?州之月,共“忆长安”,那时虽然百感交集、不胜辛酸,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诗人想象妻子独自看月,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自己是否还活着,一定会泪流满面?其实这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当他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也早已泪湿双颊。于是盼望将来能够早日“同看”:“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对妻子不尽的关心与爱怜怎不让人动容?“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儿女情长,夫妻情深。满怀爱国情,报国志的人,心中也有这么柔软的地方,实乃有情有义真英雄。

英雄泪

爱怜家人,关心邻人,心怀社稷,对自己呢?

上元元年(760)春,诗人由秦州漂泊到成都,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诗人寻幽凭吊,追慕先贤。诸葛亮这样一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英雄,曾使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为国呕心沥血、忠心耿耿,却“出师未捷身先死”。他踌躇满志却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是在哭诸葛亮,更是哭自己。周汝昌先生说“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杜甫心怀英雄之志,然而一直无法施展。诸葛亮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毕竟曾经有人那么赏识他,刘备心甘情愿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隆中对策,为刘备制定了统一国家之策,造成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然而诗人虽“许身稷契,志在匡国”,却“隔叶黄鹂空好音”,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至此依然未有建树。武侯祠内鸟鸣草绿,自然界的春天已然来临,可是,属于诗人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呢?此情此景,他怎能不伤心流泪?怀古正是因为伤今。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诗人忧心如焚。诸葛亮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诗人也渴望能有他那样的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然而他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拥有的只是泪水,为国家,为自己,也为千古失意的英雄。这种一事无成的悲感时时困扰着诗人:“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秋雨叹三首》)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载的夏秋之间,当时淫雨不止,“雨中百草秋烂死”,面对如此环境恶劣,诗人不禁为担忧决明花之命运而潸然泪下。其实诗人也为自己流泪:在恶浊的世风里,诗人空有满腹经纶,空怀济世之才,更空空愁白了满头的乌发。还有什么比才士坐老更让人伤心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杜甫在很多诗作中都会用到“哭”、“涕”、“泪”,那是为国家社稷、为黎民百姓、为家人、为自己付出的真情。他有爱国情,有壮怀志,关爱家人,同情百姓,然而他无能为力,因为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改变不了国家的命运,担负不了拯救国家的重任;给不了家人快乐自足的生活,无法和爱妻朝朝暮暮、耳鬓厮磨,更无力救济黎民摆脱困境,他能做的惟有一哭。但是,这哭是发自内心的,泪是带血的。正是在“哭”中我们看到了杜甫丰富的情感意蕴,看到了他善良的天性,看到他对苍生万物满怀的深情,对社会不公充满的激愤,对国家安危的万分忧虑,将此汇于笔倾洒于天地,成就一代“诗圣”,更成就了一代“情圣”。

注释:

① 夏晓虹.梁启超文选下〔m〕p42.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②文中所选杜甫诗歌,参见〔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参考文献:

诗人的泪篇5

泪水不止,泣声,哭声.

绝地的温柔,从无到有.

______题记_____

"Well I wonder,could it be.

When I was dreaming about you baby .

You were dreaming of me......"

耳边是M2M的《The day you went away》,心里却不一样.流泪么?连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隐隐地作痛,隐隐地伤悲着.看到我坚强地微笑,而笑容下确实虚伪.我极力地岩石着一切的痛苦,说:"我很快乐."然后转身离去,其实是去哭泣.抹一下眼泪,我说:"我在写诗,写着写着就哭了."其实那张纸上,空白.我一笔也未动.再次,我镇定下情绪,开始下笔写诗,却发现,不必我再写什么.泪水已是最好的诗歌.我的泪,并不值钱,一直只是任流即流,从来都是,没有停过,也不想让它停.可是,我抓住它的尾巴.那些诗篇,不过一闪而过......

我或许很笨吧,那痛惜的往事,我再次流失.这回,干脆连泪水也全物。我的世界已经灰茫,不必的冗杂,我心自静......

"分手伤了谁 谁把它变美 我的眼泪写成了诗 已无所谓

让你再回味 字不醉人人自醉 因为回忆总是美."

Stef的《眼泪成诗》.

什么时候换了曲调?又是什么时候不再流泪?又是什么时候,我闭上了双眼.最后一滴泪悄声滑落.最后的诗篇,放不下了......

眼泪,只是一种寄托.

天使,第一次哭泣.

于是,堕落了.

翅膀碎了,眼泪没了.

我的一切,我的我,又去了哪儿?

"让你再回味

字不醉人人自醉

你的品位总是

诗人的泪篇6

诗哭了,紧紧拉着我的衣襟,不停地问着为什么。

“为什么海子要在山海光与我不辞而别?不是说好了,我们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是说好了,从今天起开始热爱生活?……”

“我们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什么你还要与我相别!为什么?”

诗用她那小小的粉拳捶打着我的胸口。泪流在她那粉嫩的脸上,却滴在我的心间,撞击着我良心的心弦。我无法忘记我们相恋的那些美好时光。在那些日子里,她是那样美,我们去看夕阳,我们去数繁星,我们去听鸟鸣,我们去赏蜂飞蝶舞,我们去观柳絮飞扬……然而一切都成过往,此刻诗在哭泣!

“诗,对不起!多保重,我得走了。相信我,我会记得,我们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不会像海子一样一去不返,我会回来的,相信我。”

诗还在哭,两行眼泪像奔涌不息的清泉流个不停。她没有说话,只是泪流满面。哭花了脸的她依然是那样美,美得让我不忍心离她而去。

诗,我的恋人,她能给我无限的温暖。理化生,我向往的天堂,那里有太多神奇的力量。在二者之间,我该如何选择,我该何去何从?我好迷茫,我的心中满是惆怅。

诗没有了海子,如今,我又怎能忍心抛弃她,让她再度受伤害?但我,若放弃了天堂,放弃了那些神奇的力量,我将会如一片浮萍,漂泊不定,没有了方向,我的白天将会满是黑暗。我好害怕,害怕那种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的日子。我不想,不想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

可我也不能没有诗,没有诗的日子里,我会很孤独,我的世界将会天昏地暗。我同样很害怕,害怕自己会相思而死,走进海子的世界里,另一个国度。

海风轻轻地吹着海面,海面泛蓝泛蓝,那些花开了又落。诗的心中有一泓苦泉,泪如泉涌,永不尽。

望着伤心流泪的诗,我好无助,好自责。曾经那些比翼双飞,海枯石烂的誓言,那些相随天涯海角的蜜语,难道就如一片浮云,风过后就会云淡风清吗?

我轻轻拭去诗眼角的泪水,紧紧拉着诗的手。伤心地对诗说:“诗,你应该明白,理化生是我理想的天堂。当然,你才是我生命的全部。曾经的誓言,曾经的美好,是我生命的所有,我不能没有你。我想带着你开始我的征程,只是一路艰辛,我不忍心你受太多的苦?”

诗再一次泪如泉涌,拥如我的怀抱:“我愿意,我不怕苦,我不怕,不怕……”

第二天,我们离开那片海,那所房子,那座花园,开始了我理想天堂的征程。走过海滩时,我发现诗哭了。

诗人的泪篇7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②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③。

【注释】

①选自《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杜甫从(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②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③浑欲不胜簪(zān):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胜:能承受。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品赏】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句“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的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考点预测】

1.赏析重点字词。说说“望”字包含哪些含义?诗歌是如何表现“望”字的?揣摩“草木深” “花溅泪” “鸟惊心”的言外之意。

2.理解重点句子。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品味表现手法。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感的。

4.把握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链接】

1.(2011湖北十堰卷)杜甫在《春望》一诗中以花鸟拟人,借花鸟抒写悲痛之情的两句诗是“ , 。”

2.(2011年湖北黄冈卷)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3.(2011年湖南长沙卷)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4.(2010年云南昭通卷)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5.(2009年江苏宿迁卷)

(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6.(2008年黑龙江大庆卷)

诗人的泪篇8

泪水

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泪水。快乐时,有喜悦的泪水;悲伤时,有痛苦的泪水;成功时,有激动的泪水;失败时,有伤心的泪水。可最让我难忘的是伤心的泪水。

记得有一次,坐在我前面的吴诗颖和李佳宁吵架了,原因就是李佳宁说:“吴诗颖的杯子很丑。”然后吴诗颖说: “你还没有杯子呢。”然后他们两个吵起来了,接着李佳宁被激怒了,狠狠地打了吴诗颖一拳,之后吴诗颖就哭了,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记得还有一次,我数学考试考了70多分,被爸爸骂了一顿,然后爸爸问我:“你为什么考得这么差?”我支支吾吾地说:“粗心。”爸爸的嗓门提高了:“为什么每次都是粗心?”我没回答,只顾哭,爸爸的声音更尖锐了:“说!”我哭得更响了,话都说不出来了。爸爸狠狠地说:“哭,哭,哭,就知道哭,哭又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停止了哭泣,走进小房间看起了书……

的确,有时候哭是懦弱的表现,不如擦干泪水,把泪水换成加倍的努力,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诗人的泪篇9

春蚕到死丝方尽②,蜡炬成灰泪始干③。

晓镜④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⑤此去无多路,青鸟⑥殷勤⑦为探看。

【注释】

①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②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③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④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⑤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⑥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⑦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品赏】

这首诗记叙的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诗人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考点预测】

1.这首诗的颔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修辞手法及思想内涵的角度简要赏析。(颔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乡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最需要的;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描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丝”与“思”谐音,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堪称千古绝唱。)

2.试分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及作用。(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无题》一诗中抒写离别是难分难舍的情感。请写出其中渲染“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的句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4.《无题》一诗中用两幅生动画面抒写别后设想,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极为真切的句子是哪一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真题链接】

1.(2009年湖北十堰卷)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2.(2010年湖南郴州卷)

(1)试比较并揣摩首联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3)分析诗歌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作用。

3.(2011年浙江杭州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诗人的泪篇10

                   春蚕到死丝方尽③,蜡炬成灰泪始④。

                   晓镜但愁云鬓改⑤,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㈦,青鸟殷勤为探看⑦。

[注释]

①前一“难”字指困难,相见的机会难得;后一“难”字指难以禁受,难分难舍。

②这句一说以百花残败比喻自己的爱情没有成功的希望,一说离别之时恰逢暮春,更使人悲哀伤感。

③这句以蚕丝象征情丝,比喻自己的思念之情至死方休。

④蜡炬成灰,指蜡烛烧尽,喻死亡。泪,蜡烛燃烧时流溢的油脂。这里比喻别后相思的泪水。

⑤这句是作者设想对方在思念自己的情形。晓镜,早晨对镜梳妆。云鬓,指年轻女子的鬓发丰盛如云。改,指由黑变白,比喻青春容颜逐渐消逝。

⑥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外三座神山之一,这里指对方居住的地方。

⑦青鸟,神话传说中的鸟儿,是西王母的使者。后被用作男女间的信使。

[说明]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等职。他一生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开成二年,李商隐25岁时举进士。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潦倒终生。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

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李商隐的创作,一方面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风格,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和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寄予深沉、构思精密、富于想象、色彩浓丽的独特风格。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后人的注本有清人冯浩的《李义山诗文集详注》、今人陈永正的《李商隐诗选》等。

在李商隐的诗作中,最能代表他的风格,也最引人注意的,是他那些以《无题》和作品中某个词汇为题目的爱情诗。清辞丽句,情深动人。“相见时难别亦难”、“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均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抒发忠贞不渝的爱情,意境朦胧,感情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的爱情诗,写难以禁受的离恨、终生不渝的回忆及重见无期的哀伤。

首句写离别的痛苦,却从相见之难着笔,两个“难”字的重复使用,总括了被阻隔、受摧残的爱情历程,奠定了全诗深沉、缠绵、无望的悲剧基调,有总领全篇的作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是景语——以百花凋谢的自然景象象征爱情的被摧残;又是情语——是苦恋着的双方的心态刻画:由于刻骨铭心的爱情无望成功,眼前的景色也成春风渐衰、群芳凋残。妙在两句浑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之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古名句。“春蚕”句,首先以蚕丝象征情丝,爱的情思如春蚕吐丝绵绵不尽。这是何等深沉、何等美丽的境界啊!但仅此仍不足以表达感情的强度,于是又以蚕死丝尽,表达对爱情的执着到死方休。至此,痛苦爱情的表达已到极致,似已无以再进。然而诗人又以蜡炬燃烧这一极平常的事物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一个“泪”字尽情表露了诗人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一个“泪”字,使多少后人唏嘘不已,“蜡泪”同洒。痛苦的情思因“泪”而推进一层,进而由蜡炬成灰、蜡泪始干,象征爱情的痛苦永不消逝,直到生命完结。真可谓神来之笔。这两句,诗人通过巧妙的谐音喻意,写出主人公悠悠不绝的缠绵情爱,因一往情深的思念而痛苦熬煎自觉的牺牲精神,感人至深,使首联奠定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因这两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其中所蕴含的无所畏惧、以死殉情的精神形象,后人在引用它时,一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往往被用来代指对某种事业的执着态度。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一笔两到,用白描的方法着力抒写男女双方在离别厚道无穷思念。诗人神思飞越,设想对方每到晨起梳妆之时,便会目睹镜中因痴心思念而不断改变的鬓发容易慨叹年华流逝,从而倍增对诗人自己的思念之情。自己想念着对方,对方也牵挂着自己,“夜吟”句从女方角度设想男方同自己一样,也在经受着爱情的痛苦折磨,以致夜不能寐,借吟诗来派遣内心的愁情。一个“寒”字,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亲爱的人啊,长夜漫漫,冷月浸人,你一定要多保重啊!这两句思念着的双方互为设词,蕴含着恋爱的双方精神上的沟通相容、心心相印,隐含着对爱情更多的期待和渴望,比直接描摹双方的心态更为细腻,更为曲折,也更为缠绵。上下对句还造成这样一种客观效果:恋爱的双方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无时无刻不在相互思念、相互牵挂,真是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