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十篇

时间:2023-03-24 07:19:47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篇1

1、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报之以沉默微笑;自己喜欢的人,那就随便怎么样了,因为你的喜爱会挡也挡不住地流露出来。

2、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

3、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4、除非想成为一流,否则就是二流。

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挫折时,要像大树一样,被砍了,还能再长;也要像杂草一样,虽让人践踏,但还能勇敢地活下去。

7、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8、天才绝不应鄙视勤奋。——小普林尼

9、做自己的决定。然后准备好承担后果。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世上没有后悔药吃。

10、活在当下,别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中浪费掉你现在的生活。

11、请记得,好朋友的定义是:你混的好,她打心眼里为你开心;你混的不好,她由衷的为你着急。

12、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13、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14、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15、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达尔文

16、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17、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1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19、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20、把手握紧,什么也没有;把手伸开,你就拥有了一切。

21、再多一点努力,就多一点成功。

22、要乐观,要积极,多笑,多照镜子。

23、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朝鲜

24、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25、努力爱一个人。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不付出,却一定不会有收获,不要奢望出现奇迹。

26、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27、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8、只要有斗志,不怕没战场。

29、学会忘记,善忘是一件好事。

30、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31、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比丰

32、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33、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34、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35、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36、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37、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

38、坚持到底就是成功。

39、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40、不要试图控制别人,不要要求别人理解你。

41、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42、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3、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44、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5、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46、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日本

47、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48、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49、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50、成功这件事,自己才是老板!

51、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52、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日本

53、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54、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55、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56、青春是无色的。像风变幻无穷,像雾绚丽迷人。

57、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58、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5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0、承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美好的东西往往不会变为现实。

61、暗自伤心,不如立即行动。

62、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63、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约瑟夫·鲁

64、当你停止尝试时,就是失败的时候。

65、上帝助自助者。

66、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英国

67、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68、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69、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70、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71、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72、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让生活来掌握你

73、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4、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75、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76、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和个性,不要识途去改变他人,同样,也不要被他人所改变。改了,就不是自己了。

77、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78、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微笑。

79、心灵激情不在,就可能被打败。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篇2

一、点面诠释细节

前不久,在我校老师执教的一节市级观摩课上,老师让学生推荐一名朗读机会少的同学读课文,在这名学生读完后,老师问这名学生:“你和自己比较觉得有进步吗?”学生回答有进步,并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感到满意。老师随即说:“祝贺你有进步。”然后进入下一环节。这一细节本身很不错,它体现了老师对课堂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但深入一下,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对答都是一对一的单项评价交流。这使我反思日常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的环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不能做到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情况,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环节。当你在与一名学生交流时,无法对其他学生给予关注,那么能否尽量通过你的体态、眼神、评价语等多种调控手段让每一名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我们应反思上面提到的教学细节,注意将自己对学生个体一对一的单项关注拓展为对全体学生的整体关注。

二、评价打造细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注意以精炼、准确来要求自己的教学语言,这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方面。只是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自己讲授知识的语言,却忽视了对学生回答及操作等学习活动的评价语言的考量。有些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不完整、重复别人的发言,甚至是根本不会,课堂上出现这些情况,有老师会这样去评价:

他说得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潜台词是:否定学生的发言。这样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

不对,请坐。(潜台词是:说不对就不要发言。下次学生还愿意举手发言吗?不管对不对,学生会发言,说明他已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你在重复别人的发言,你没有认真听讲。(潜台词是:你没有认真听,你是在抄袭别人的发言。如果是没听,他怎么可能说出别人的发言呢?说明他还是思考才得出的答案,只是思考时没听到别人的发言而已。)

能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也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对于答错、回答不完整、重复别人发言的学生,教师如果能给予鼓励,肯定他们举手的勇气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思考,逐渐养成积极的思维和发言习惯。学生说错时,老师应说:“说错了没有关系,你能勇敢回答问题,已经很不错了。仔细动脑筋,再想想,好吗?”学生重复别人的答案时,老师应说:“哦,你肯定认为这个很重要,所以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样带点幽默的口气,既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和尴尬情绪,又给予暗示:“以后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学生没有答完整,老师应说:“你虽然只答对了一部分,但已经很不错了。继续努力哟,老师相信你。”

三、爱心滋润细节

一次公开课上,老师叫一个男孩站起来回答问题,这孩子结结巴巴好容易才把话说清楚。听得出来,他口齿不太清晰,老师“善解人意”地说:“哦,原来你有先天缺陷呀!”刹那间,男孩的脸红了,接下来,他再也没有举起手。

让我们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吧。第一次,学生把句子读破了,他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学生又把字读丢了。接下来,一连读了七遍,学生都没读正确。于老师没有失去耐心,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教给方法,终于在第八次,学生读得既正确又流利。那令人感动的“第八次”呀,他给予那孩子的仅仅是一堂课的自信吗?那爱心滋润的细节,带给孩子的也许是一生的精彩。

四、思想引领细节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片段:学生朗读课文二三小节之后,互相交流后,王老师说:既然“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咱们把这句话改一下,改成:“行动起来,轻快,灵活,好像一条蛇。”行吗?这是我想请教的第一个问题。还有第二个问题,课文说威尼斯的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轻快,灵活,两个词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4:既轻快又灵活。

生5:又轻快又灵活。

生6:不但轻快而且灵活。

生7:轻快又灵活。

师:好,说得好极了。那我现在把这一句改成:“行动起来,既轻快又灵活,仿佛一条蛇。”行吗?这就是我想请教的第二个问题。咱们这样,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两个问题呀,愿意研究哪个问题你先做个选择。然后自己想一想,有了心得以后还可以跟同桌或者是前后桌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细节设计,让学生抓住“仿佛”这个词和“轻快”、“灵活”连起来还是中间一个逗号好展开讨论,思路清晰地展开了充分的课堂活动,又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文章这样写的好处。

五、智慧升华细节

细节无所不在,但如果缺乏应有的智慧,那么一个个精彩细节最终将与我们擦肩而过。手机是一种通讯工具,但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成为教育的有效手段,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去农村送教的黄老师的习作观摩课《我的老师》。上课没几分钟,黄老师放在讲台上的手机忽然响了。坐在后边的听课老师窃窃私语起来,学生霎时也不约而同地注视着讲台。随即,学生们都笑出声来:“校歌,我们的校歌!”有几个活跃的学生开始哼唱起来。黄老师没有阻止学生的哼唱,也没有接听电话,且跟着学生哼的旋律一边轻打节拍,一边说:“对,就是你们学校的校歌《永恒的理想》,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唱吧。”伴着手机的音乐,学生们放开了声音。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导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22-01

中国有句名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高中课堂教学来说,课堂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必须有效把握这一环节,精心设计教学细节。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起到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激发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那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应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导入呢?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歌曲进行课堂导入

通过对高中生的深入了解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高中生对歌曲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喜欢听歌,更喜欢唱歌。根据高中生的这一喜好,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歌曲进行课堂导入,由相关歌曲开始激发高中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例如,在执教“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课的时候,笔者在课堂开始时并没有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录音机播放了一首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听着熟悉而又动听的歌曲,学生们心情非常愉悦。但是,又搞不清楚笔者究竟要做什么?看到学生们如此表现,笔者说道:“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爱我中华》。”笔者接着问:“那你们知道歌曲中具体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思想呢?”通过大家的集体讨论,最终得出这首歌曲表达的是56个民族是一家的思想。得出这个结论后,笔者自然就引出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笔者运用了歌曲《爱我中华》进行了有效课堂导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歌曲进行课堂导入并不适用于任何课堂当中,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阶段多探索和研究,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课堂导入。如果没有合适的歌曲进行课堂导入,千万不能勉强为之,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利用谚语、名言进行课堂导入

为了有效激发高中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还经常结合一些谚语、名言来进行课堂导入,这些谚语、名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例如,在执教《量变和质变》的时候,笔者在课堂教学之初就在黑板上列写了一系列谚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结合这些谚语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定义,其课堂导入效果非常有效。再如,在执教《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一课的时候,笔者引用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名言进行了课堂导入:“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形象地点明了这节课的主旨,水到渠成地引出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利用谚语和一些名人名言进行课堂导入之所以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这些谚语和名人名言一般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而这些谚语或者名人名言会勾起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把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起到了有效进行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

三、利用时政进行课堂导入

高中政治的学习与时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学生一般对一些社会热点和时政也非常感兴趣。基于此种情况,结合热点时政进行课堂导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例如,在执教“市场配置资源”一课的时候,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就结合三鹿奶粉事件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1)三鹿集团为什么会昧着良心在奶粉中添加过量的三聚氰胺?(2)三鹿集团破产的原因是什么?(3)消费者为何会对三鹿奶粉事件如此关注?(4)三鹿集团董事长为什么会被判处无期徒刑?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先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进行了合理的解答。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教材内容:(1)我们的市场应如何调节资源配置?(2)目前,市场调节具有哪些方面的局限性?(3)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4)国家宏观调控如何在市场配置资源中发挥其有效作用。本节课就在三鹿奶粉的事件讨论中进行了课堂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时事政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政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尤其是对于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政,学生会表现得尤为感兴趣。正是基于此种情况,利用时政来进行课堂导入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阶段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寻找到与课本教学密切结合的时政,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篇4

本文作者:于斌魏茂江工作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以下观念:如要熟练的使用英语,了解西方文化是基础,只有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真正的使用好英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什么叫做跨文化交际呢?语言学家王宗炎曾指出:“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各自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的群体.这些群体的成员互相交往或对话,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简称:‘文化间交际’,有人也叫做‘多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交际’.”简单的说,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双方谈论的话题与交流的方式受个人的文化素质、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生活阅历的影响.因此,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应对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分析,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寻找在交际中所产生的矛盾的解决方法,进而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英语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偏重于应试教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语音、语法、词汇的讲解放在第一位,忽略对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知识的传授.这就在教学过程中缺失了文化传授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所学语言中蕴含的该民族文化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因而在现实的动态语言交流中难以取得应有的交际效果.在《新视野英语教程》系列教材中,书后生词表有专门的专有名词一栏,其中第三册第五单元《命名习俗》这篇文章中列着Bi-ble,Mary,Joseph,Ruth,Matthew,David六个专有名词.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Bible外,剩下的五个专有名词都是圣经里出现的人物,他们在圣经里都有着非常有趣的传奇故事.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只是把这五个专有名词当作人名一带而过,不给学生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就会造成文化的缺失,学生们就会意识不到这几个名字里所包含的基督教内涵.相反,如果在讲课的时候把相关的背景介绍给学生,就能使学生接收到文化意蕴的传达,从而使语言恢复其最基本的功能———文化的承载,这样就会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引人入胜.

(1)重视教学理念的转变.过去教师在上英语课的时候总是把听、说、读、写这些传统英语能力放在首位.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够严格按照英语语法规则来造句,但是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却根本不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及场合来使用这些句子.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授过程,还是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其所包含的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既学会了语言知识,又能将其恰当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真正地实现跨文化交际.(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对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理解,是对文化现象、文化特征、文化模式以及异域文化差异的洞察和理解.从定义得知,它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相关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从西方文化的学习中懂得语言的应用.另外,教师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还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民俗风情、规则制度等,在此基础上,就能有效地避免交流时出现差错,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语言信息并给予回应.(3)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而言,在他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是难点中的难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讲授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不能在葬礼上说“Alovelyday,isn'tit?”不能问外国人“Whereareyougoing?”也不能问女士“Howoldareyou?”或“Areyoumarried?”等关于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多媒体课件都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该利用好网络资源,尽可能的丰富授课内容.例如,讲授情人节一词时,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介绍西方情人节的时间、起源、庆祝方式等,并利用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室放映西方国家婚礼的一些场面以及优美的英情歌曲,使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更为直观地了解这个特殊的西方节日,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停留在玫瑰花和巧克力上面.而且教师还可以将它与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七夕节”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领会两种文化之间不同的底蕴.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英语人才,每一个接受过大学英语教学的学生都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随着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不断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让人可喜的进步,但与《大纲》提出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这一要求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双管齐下,保持一定的平衡,只有这两方面做到“比翼齐飞”,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积累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将双方逐渐的融合,从而顺利地进行交流与沟通.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篇5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生命教育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高中政治哲学课中,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能使他们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笔者在高中政治哲学课中,注重探索生命教育开展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高中哲学与生活教材的特点是紧扣社会生活。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紧扣学生的生活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通过生命教育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来展开生命教育,将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从而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珍惜生命。如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借这节课的知识点向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根据生命起源的物质性,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神圣和可贵。生命是在几亿分之一的偶然机会中诞生的,所以人应怀着感恩之心来对待生命。同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然生命是有限和短暂的,那么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树立理想和人生的奋斗目标,活出人生的价值和最大意义。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向学生开展关于如何经营人生,为人生目标奋斗的生命教育。如在教学《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根据教材中“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这个知识点,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是有运动规律的,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可能获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规律,学会挖掘生命潜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做一个对生命有责任感的人。

二、借用名言警句开展生命教育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名言警句,它们是先人智慧和思想的结晶,部分名言警句蕴藏着先人对生命活动的体验,所以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读这些名言警句,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震撼。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哲学课上有效利用这些名言警句开展生命教育,这样不仅能充实哲学课上的生命教育资源,也能达到提升生命教育高度的效果。如在讲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讲述“生与死”这对矛盾,并借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还可以借用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柏拉图“人没有思想,如同形尸走肉”等来向学生讲述如何辩证看待生命中的安乐与忧患、生与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生命中的生与死,以及生命的脆弱、有限和无常,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使学生意识到,身体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应该有精神需要。通过这些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等。这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开展方式。教师还可以借用名言警句来教会学生生活智慧。如在教学《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教师可以讲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古诗,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定走曲折道路的信心,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从而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坚强的品质。这也是生命教育开展的一种很好方式。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生命教育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篇6

【关键字】点名机制;无理;有理

点名是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的环节,它把教学过程贯穿始终。点名环节处理的好,课堂效果事半功倍,点名环节处理的不好,课堂效果事倍功半。

可能很多从教人员会发现,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点燃,学习的情绪极其高涨,教师就是被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簇拥着,点名就变成了“你”“请你来”替代……渐渐的,小手少了许多,犹如盛夏过后的池塘,零零落落散落着些许“坚持”的小手……类似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笔者结合本人点名环节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问:你点名无“理”了吗?

课堂中点名无“理”表现有:

1、随意性

相比较考试学科教师,考察学科教师所教班级较多,如笔者所教地理学科,共8个班级,约400名学生,要记忆所有学生的名字有困难,因此更多地借助班级座位表来点名。这样的点名往往随意性较强,容易读的名字被点名的几率比较高,有生僻字或者不太确定的名字被点名的几率就比较低。

2、优先性

学生学习的能力总有差异,一般把学习的能力称为“反应”,相应地表现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应”就快,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反应”就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考虑到优先原则,往往会请早早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势必然,“反应”快的学生被点名的几率高,“反应”慢的学生被点名的几率低。

3、局限性

常态课中,教师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听见老师的声音,选择站在教室二三组、第二三张桌子的中间的位置,教师面向大部分的是教师第三张桌椅后的同学,这部分同学被点名的几率要高于前面的同学。如果老师选择在站在讲台后面,教室后面的同学被点名的几率比中间要低些,教室靠墙的同学被点名的几率中间的几组的同学要低些。

4、惩罚性

为了提醒一些上课走神、做小动作、讲话的同学,教师往往会对这部分同学提问,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不知道老师在问什么,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老师会以此作为筹码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等事宜。

从上述表现可以看出,所谓点名无“理”就是点名机制的不规范、点名顺序的限制、点名范围的狭小、点名目的的狭隘等方面。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点名作为最常态的教学行为,这可以看作教师最大的“权杖”,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权杖”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滥用“权杖“,最终造成冷漠、沉寂、低效的课堂。

二问:为什么要点名有“理”?

1、点名有“理”体现教师对学生尊重

从来没有被老师点过名,你会失落吗?次次上课被老师点名,你会紧张吗?每次老师提问,你都举手,老师却视而不见,你还会继续举手吗?老师明明知道你开小差,却很善意的喊你回答问题,你会领情吗?……

初中生时期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有强烈的自主意思、渴望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对他人有一定依赖感,希望在需要候得到他人的指点与帮助。从学生内心来讲,都渴望自己被任课老师认识,树立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树立在相关学科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建设自己的课堂时,如果能够根据学生需求,有“理”点名,充分对彰显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分量,在自己学科中有地位,那么这样的课堂怎会不吸引学生,这样的老师怎会不受学生欢迎呢?一直做青少年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孙云哓,不就说过“教育从尊重开始”。

2、点名有“理”提升教师个人素养

常说“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技能传播者,更应当用自身的魅力、学科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给予学生有生命的课堂,提升学生生命福祉。

教师点名时所显示的规范、公平、豁达、鼓励,难道不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吗?点名这个动作虽小,但无不表露出教师的个人素养、个人魅力和个人情感。善于用好点名这一环节,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平等、更开放、更深入。

3、点名有“理”体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新课程倡导学科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课程目标。以笔者所教地理学科为例,点名有“理”从小的侧面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

笔者所在区域自2002年进入新课改,时至今日,恰10个年头。课程理念的改变需要用实际行动的支撑,教师点名有“理”,需要的不仅仅是的答案,更需要是广泛的参与、深度的交流、真诚的质疑、专注的神情、自信的表达等等,以此来诠释对课程的理解。

三问:如何做到点名有“理”?

笔者总结个人从教经历,设计了一系列课堂点名法,本文以“编号法点名法”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共享。

编号法准备工作:教师事前准备14张纸片,上面分别写上1—14数字,并纸片折好,全部放置在盒子或袋子里,随堂携带,随时待用。

编号法编号原则:一般班级都分为四大组,每小组12—14人组成,按单排从前往后7人算,每组每位成员从1号一直排到14号(若是中间少人,则由最近的同学来替补),全班共有4个1号、4个2号,其他依次类推。

编号法具体实施: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思考,教师当众从盒子中抽取回答问题的号码,如抽到4号,就高声说出“请4号同学做好发言准备”,此时的教室里有欢呼声也有唏嘘声,过后,教室里恢复平静,学生限于思考中……老师再次提醒准备时间到,四位4号一起起立,每位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待每位同学回答完毕后,教师择其要点,一一点评,或肯定、或纠错、或追问、或鼓励。

编号法点名原理:

①规范

编号点名显示教师点名的规范。规范就意味着有章可循,学生可以预见到课堂中将发生的事情,心灵神会,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中过分紧张与不适,给学生创设一种带有安全感、融洽的课堂环境。

②团队

编号点名的对象不是单个的名字而是数字,以4号为例,同样是4号,班级里就有四个,四个4号之间会有意无意形成团队。团队就是不是单打独斗,独自面对问题,用团队的力量克服困难,减少个人被评价的焦虑感,用团队的力量成就自我。

③碰撞

编号点名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思维碰撞。课堂中一对一的问与答,只是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若该学生表达与自己相似的观点,其他学生则会以沉默表示认同,若该学生表达与自己的观点不符,其他学生在观察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评价之前,也会保持沉默,等待老师继续提问。因此课堂中,学生往往习惯于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忽视了同伴间的交流。编号点名争取在更大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交流空间,渐渐形成同伴互助、生生互动的过程。

④关注

被点名的同学是教师关注的对象,那其他的没有被点到名的同学会怎么样呢?以4号同学为例,这四位4号同学来自不同的小组,他(她)就是自己小组的人,他(她)的发言代表我们整个小组的能力与实力,相应的,教室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关注的对象。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常有这样的现象:小组某号同学学习能力较弱,该同学被点到名时,小组组员往往会私自换人(当然这是不允许的),这足以证明学生人人在乎评价,小组的团队力量隐约可见。

编号法点名使用场合

①课前复习提问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下面就有一些问题,如“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随机抽取号码请同学回答。

②小组讨论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一框题“位置优越”,其中课本上就设计了“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的1号、5号、10号做好发言准备。在发言时可以采取每组的1、5、10号依次发言,也可以四大组1号依次发言,5号继续,10号最后等,待每位同学回答完毕后,教师统一评价。

③小组竞赛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三框题“34个省级行政区”,在处理这段内容就可以采用编号法点名。以认识省级行政区为例,邀请某号码的四位同学到黑板前准备,教师给出某省的轮廓,请同学阅读课本,判断老师给出的是哪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已经作出判断的同学到老师耳朵跟前说出答案,待四位同学都说出后,老师给出判断,若是这四位同学没有回答正确,可以继续找四位同学回答。

结束语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本再构;思考

上海市特级教师朱浦提出“文本再构”的教学理念。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文本再构”呢?因为教材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而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是不相同的,所以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文本再构”。对现有教材中的文本材料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改编,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新文本学习中习得语言知识,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如果能在原有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构,但主题没有改变,让文本内容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教得轻松自在,学生也学得愉快活泼,这样的教学就更有效了。本篇文章以译林版小学英语5AUnit8 At Christmas Story time为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进行“同课异构”案例分析探讨,表达自己对“文本再构”的思考。

词汇教学中的“文本再构”

构成语言最基本的是词汇,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现状中词汇教学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为了让词汇教学能更生动有趣,那就需要让学生通过接触、体验和实践来学习语言,把词汇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内化和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并在阅读文本前扫清障碍。教师在处理生词时,不能孤立的教学生词,而是放在文本中来处理,给学生创设一个语境,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语境中学习生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一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What do we do for Christmas?”引出:buy presents。出示四件礼品盒子,让学生猜:“What's in the box?”巧妙地处理了单词教学:turkey、pudding、stocking、Christmas tree,这名教师的处理很独到,令人赞叹。另一名教师为操练first、next、then、finally、turkey、pudding设计了Chant,通过文本再构,帮助学生学习了词汇,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这种形式的整体单词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保持一定连贯性,零散的单词成了系统的、条理的语段,留在学生记忆中,这种完整的语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词汇热情,让他们对所学单词印象更深刻,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更好。

文化差异中进行“文本再构”

节日文化呈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在东方和西方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节日。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开展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就能让孩子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走进西方文化,了解西方国家人们的爱好、习俗、风格,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共同感受节日的美好氛围。其中一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圣诞节,她先让学生欣赏Jingle Bells歌曲,体会圣诞节的欢乐与温馨,并给他们讲解圣诞节的来历,适时教学生词Christmas tree、Christmas presents、Father Christmas、Christmas Eve四个单词。基于学生对圣诞节习俗了解的不太多,这名教师运用PPT呈现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春节,运用排序的方法,让学生运用first、next、then、finally排练春节的四个活动,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有相似之处。从“恭喜发财”过渡到“Merry Christmas”,从“Do you like red packets? ”“Are you happy? ”过渡到句子教学“We have a lot of fun”“We have a good time”。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传统、最流行的节日,它与中国的春节有相似之处,通过类比,为下面语篇的教学做好铺垫。最后,这名师还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节日,让学生热爱西方文化。这名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笔者建议这名教师在语篇教学中增加一些文化小贴士:第一,12月24日是平安夜,父母们悄悄告诉孩子,礼物会被圣诞老人放在圣诞袜里。其实,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圣诞老人,那么他们会是谁呢?第二,圣诞节的丰富大餐可以放在中午,也可以安排在晚上。圣诞节大餐主要有土豆色拉、火鸡,还有圣诞布丁。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圣诞节活动。

英语教学中“文本再构”作用

文本再构的作用体现在:1、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文本多以语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无形当中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输入量;2、课堂设计的整体性有助于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的认知;3、情境性、综合性的训练在课堂中占有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在任务中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4、注重了文本中的内涵挖掘,增加了学科的教育意义。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篇8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近年来,我一直在书堆中寻寻觅觅,及时掌握教改信息,认真学习领悟课改理念,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敢于改革,勇于实践,借鉴先进、前卫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多次创设条件,走出去观摩聆听名师大家的经典课例。好多位名师的教学经典一次次吸引了我。他们的课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连课堂过渡语也仔细推敲、精心设计,使听者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之感。我现在如同一个习武者获得了武功秘籍,教学中边读边操练,借鉴名师经典,落实课标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成了师生交流、互动、展示的舞台。于是学生们发现:先前一本正经、总是板着面孔的我有了诚挚的微笑、宽容的目光、协调的动态语言,课堂多了一些轻松,多了一些真实,多了一些笑声,多了一些灵动。为此,我略有感悟,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向名师学哪些呢?我认为要向名师学习以下两点:

一、学习名师的一颗童心

名师共同特点是:他们关爱每一位学生,一颗永远的童心。名师是幽默的,在恰到好处的夸张中点拨迷津,在意想不到的诙谐中激励导行。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名师是孩子化的,他们的语言总能与孩子的语言碰出火花。他们尊重人、欣赏人,即便是独到的见解,也用商量的口吻道出。

许多名师精彩的教学片段使我终身难忘,不断引领着我去模仿、创新,促使我从困惑中走出来,从反思中醒悟。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古诗《草》,最后安排学生回家汇报,老师转换角色,分别演妈妈、哥哥、奶奶,对汇报学生或赞赏,或引导,或考察,或归谬,情境生动,寓教于嬉,令人忍俊不禁;而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他抓住重点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来了个“来来回回读重点”。文章共四个故事,读完每个故事后,老师就事论事,不作点评,然后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段话。学生感悟一次次加深,深切的怀念之情写在师生脸上,令人动容。

支于恒老师在教《匆匆》一课时,根据文本的特点,运用了诵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学中支老师让学生充分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整个教学环节为“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来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创作”自己的格言或警句。教师边巡视边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写出立意或语言独特的句子,以表达自己对课文、对时间和生命个性化的感悟。我听后真正感到,支老师把课堂时间真的还给了学生,把黑板真的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难怪听课老师异口同声说到:支老师的课堂是读书的课堂,也是艺术的殿堂。使人听后久久难忘,既给我们艺术的享受,又引领着我们去模仿、去探究……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捶捶乐》,教学如同拉家常一般,口语交际、表演、现场交流、推销产品等教学环节层层铺设,学生领悟到了“语言有魅力”的真谛。是啊,作文,不正是以“语言的魅力”作基础吗?窦老师授之以渔,这堂课,能不让我们对“超越课堂,超越生活”作点思考吗?

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春望》时,引来杜甫的另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详学一略读。诗言志,诗人的悲之切、熹欲狂的情怀让学生深深感动。读书感悟发挥到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赞叹教育者的独具匠心。

二、学习模仿名师的教学方式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篇9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质数与合数 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

案例背景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联系学校的教学实际,开展校本研究。

我校数学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发现目前课堂上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课堂上学生不能真正有效的“动”起来,具体表现在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之间“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生生交互“动”得少。这种课堂的互动可以说是“形”动而“神”不动。这样的“动”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时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于是,我们就产生了几个疑问:如何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愿意并乐于将自己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树立学生发言的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发言的习惯?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通过研究成员的共同研讨,我们汇集出以下几个问题:

1. 对于一节数学课,学生如何从老师的提问中得到更多的发言机会?

2. 授课教师采用了哪些措施激发学生互动发言?效果怎样?

3. 如何给不举手发言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

4. 教师提问的策略如何?怎样提高提问艺术?

5. 激发学生发言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对学生的发言有什么促进作用吗?

6. 如何树立学生发言的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发言的习惯?

于是“数学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主题应运而生。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全体数学教师观摩和实录了江湖老师执教的数学课——五年级的《质数与合数》,并以“一课多研”的形式展现。江湖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对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的理解,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旨在突破课堂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江湖老师比较重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整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贯穿始终。但是对于提供更多发言机会的时机、提供更多发言机会的形式以及如何把发言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并由此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使得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疑问:在什么时机下有利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哪些形式能更有效的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如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

于是我们研制了这个文本,选用了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片段作为案例素材,梳理归纳了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案例问题,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参与了案例研究活动。

案例分析

一、课堂实录

(一研)

片段一::学习因数时我们引用了“韩信点兵”这个故事。今天,你们也来当一次韩信手下的兵,怎么样?咱们也来点兵操练。

师:如果让2名同学列队操练,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呢?

生:两种。1列2行,2列1行。(师板书算式:1*2

2*1

2种)

师:让3名同学列队操练呢?又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生:两种。1列3行,3列1行。(师板书算式:1*3

3*1

2种)

师:如果让4名、8名、12名同学列队操练,各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举手发言。

(学生活动后,全班交流,师板书完整)(学生此时冷场,一时半会儿没回过神)

生1:4名同学有三种排法。1列4行,4列1行,2列2行。

生2:8名同学有四种排法。1列8行,8列1行,2列4行,4列2行。

生3:12名同学有六种排法。1列12行,12列1行,2列6行,6列2行,3列4行,4列3行。

师:咦,为什么有时只有两种排法,有时却有好几种排法?孩子们,你们猜想一下,排法的多少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生1:人数越多排法就越多。

师:(放慢)人数越多,排法就??

生:越多。(等待几秒)

生2:不对。比如,29人,人数多,但只能排两种。1列29行,29列1行。

师:这个例子说明他的猜想合不合理?

生:不合理。

师:对,还不太合理。他能通过举反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可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哟。还有其他猜想吗?

简析:在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从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多数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发言欲望。而且在这里因为教师一个巧妙的陷阱和一次短暂的等待:“师:(放慢)人数越多,排法就??生:越多。(等待几秒)”。给学生一次很好的互动机会,学生之间的争辩由此而生,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得如此无声。但是这里为什么学生会冷场,我们想主要是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一口气提出:如果让4名、8名、12名同学列队操练,各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呢?试想学生能够迅速地排出每种排法而且都记忆深刻吗?所以我们建议二研时这里逐一提问,4名怎么排?8名呢?迅速说出12名该怎样排,看谁的反映快?

片段二:

师:现在,请孩子们根据这些数因数个数的不同,给这些数分分类。要求,独立思考。

学生有些不知所措。教师一连重复了三次提问。

(学生活动后,再全班交流)

生1:我把2、3、29分为一类,它们都有两个因数,把8、27分为一类,它们都有四个因数,4、12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不一样。

(师边板书:2个因数

2、3、29)

师:和他一样分的孩子请举手。

生2:我也把2、3、29分为一类,它们都有两个因数,把4、8、12、27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比两个多。

师:比两个多也可以说是两个以上。

(师边板书:2个以上因数

4、8、12、29)

师:和他一样分的请举手。可能还有其他分法,因为时间关系咱们就不一一来说了,我相信每个孩子的分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重点来观察一下这一种分法。按照2个因数,2个以上因数来分。

简析:当学生不知所措时,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那就是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做什么?这说明教师的要求明不明确,是学生能不能有效互动的关键。即使在教师重复了三遍过后,多数学生有所明白,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无从下手,说明一个问题,教师这里的教学策略有一定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

片段三:

师:你能运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来进行判断,很好。接着来。(出示135615)

生:是质数。

师:想好了再回答。

生1:是合数。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的个位是5,它一定是5的倍数,所以除了1和它本身,它一定还有5这个因数。

师:他回答得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儿呀?

生:他用上了5的倍数特征。

师:对,他用上了前面所学的2、3、5的倍数特征来找数的因数,这样很快就知道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是否还有别的因数了。这也说明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可以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用起来。再来。(出示100038)

简析:在这里教师判断式的提问加叙理式的提问相得益彰,“为什么”、“回答得好吗?好在哪里”,促进学生思维深度的“动”起来。

二、课堂观察与同伴互助:

(一)课堂观察报告(定性分析):

2010年4月15日,我校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一主题,举行了课堂观察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学校一课多研的全体主研人员、部分数学教师、各教研组组长、学校行政领导。观察内容是我校黄东老师老师的一堂数学课——《质数与合数》,听课老师针对既定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是“有效互动”,因此,侧重对本堂课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有效互动界定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选题:课堂有效互动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键问题

上课前,我们并没有和开课老师作过多的交流和“指导”。之所以这样做,我们基于如下的考虑——

课堂观察是一种有预设的观察,其核心就是预设主题。对施教者“保密”,是为了确保教学的“原生态”,最大限度地保持课堂的真实性和朴素性。事实上,只有建立在原生态基础上的数据才是可信的和有价值的。如果教师事前了解了主题,针对性地作了“准备”,从场面上来说也许会很好看,但掩盖了教学中的很多问题,这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其次,对听课者我们也实行“保密”。我们只是在开课前半小时宣布观察主题,这样可以避免人为干扰。保持了课堂的有效“纯度”。原生态的课堂能更好地展现课堂的真实,也能更好地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互动”应该说也是一个很“老套”的观察主题了。但它也是经典的课堂观察主题,更是有生命力的主题。因为,有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课堂的“魂”。互动的好坏,互动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有效互动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键问题。

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15人,开课前分配相关的观察任务,主要分成两大组,教师行为组、学生行为组,对每一大组又分为若干小组,比如,教师行为组,我们又分为三大块:认知互动组(主要关注教师问题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计)、情感互动组(主要关注教师语言、板书艺术、策划教学环节)、人格互动组(主要关注教师对待不同学生的谈度、关注差异)。学生行为组,包括时间抽样,学生的投入状态、包括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不举手回答问题、包括学生的参与面、包括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等,对于自己负责的“空间”,有明确的任务:完整的记录,然后再对所记录的进行甄别、分类,完成统计、汇总和分析。和传统的听课不同,课堂观察是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课堂的,听课者应该是极度“紧张”的:既要尽量完整地记录原始“数据”,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加工”。由于和传统听课方式反差太大,听课老师也有个适应过程。事后,不少听课老师反映“比较累”。

交流:课堂观察延续和拓展

上完课及时组织听课老师进行交流。每一组,先内部交流、汇总,然后选派一位代表交流发言,对本堂课所观测的现象作一个综述,转录于此——

学生观测组:

曾途:全班有共49人,有23人没有回答过问题,对于回答问题的孩子,几乎都是自己举手回答,教师没有对未回答问题的孩子点名回答。总的来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作为听课教师,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对本节课中,学生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本节课设计是巧妙的,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生课堂上也得到了实在的训练。提出一点思考:

“有效”的界定,没有回答问题的23个孩子,教师如何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

江流:我统计了学生的发言面,从我统计的结果来看,教师比较重视座位两旁和前后的同学,对中间孩子的关注不够。提出一点建议:教师根据提问的难易,照顾差异,比如简单一点的问题,是否考虑让中差生来回答,对于难一点的让好生来突破。我们还认为,对于重难点,或者学生易于错误的知识,教师能不能多采用“重复确认的策略”照顾多数孩子,比如在概念本质突破的时候,多用“谁听明白了他的想法”、“谁再来说说”等话语来唤起学生的再一次互动。

李校长:从时间抽样来看,学生前10分中精力是非常集中的,几乎没有分心的。后10分钟学生兴趣也比较高,主要是教师采用了游戏,来巩固新知识,学生几乎在活动中达成对知识的理解,这说明学生喜欢在“玩中学”,但是对于主体部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精力不够集中,有搞小动作的现象。提出一点建议: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学会合理、高效地利用每一分钟。对于开课情景的创设,教师要精简,要尽快进入主题;对于主体部分,建议教师灵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降低难度,让群体来攻破难点;在交流汇报中,采用异组评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互动的面,另一方面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正确的、客观地看待别人的问题。再着,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引领作用,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如,刚才江老师他们提到的重复确认策略,我们就觉得非常好,另外,当学生在不能分类时,教师该启发还得启发,如,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根据,这些因数的特点和个数,把这些数分分类吗?这样一来,目的明确,学生自然就能够动起来。

教师行为组:

习小强:我们认为教师的提问是引起课堂互动的关键因数,从一研来看,我们认为黄老师有很多问题是提得非常到位的,为有效互动奠定了基础。比如:这个例子说明他的猜想合不合理?你还能举这样的例子说明吗?这两个因数分别是哪两个因数?他回答好吗?好在哪里?等问题。另外我们觉得老师在猜想版块追问两次就够了,没必要太多,不然冲淡了后面的主题,在概念本质属性的突破上,反而要加大追问的力度,我同意刚才学生组的意见,多采用重复确认的策略。

周为:我想从这节课黄老师的语言说起,我觉得黄老师在这节课上的评价语言是相当丰富的,让我大开眼界。别人都说数学教师语言匮乏,这节课应该是彻底了这一谬论。黄老师与学生的这种“零距离”,让学生多了几分自信,增了几分智慧。举两个我认为是数学课堂上最经典的评价:“你能通过举反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可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哟”、“他用了前面所学的2、3、5的倍数特征来找因数,这样很快就知道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是否还有别的因数了。这说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可以把前面所学知识用起来”。我想这样的评价比“你真聪明、你真能干”式的表扬好千百倍吧。

胡福:教师在这节课关注差异方面,从刚才学生组的观测来看,比较弱。但是从我们这个角度,我们发现,老师在关注差异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体现。比如在课堂上孩子起来回答问题不是很好时,教师努力的启发他把问题说完整、说具体,再比如,当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都不能完整的表达时,教师一个:“谁能比他说得更完整”。难道这些不是在关注差异吗?

杨校长:(总结性发言)

听了刚才老师们的研讨、汇报,不管是从教师行为观测组,还是从学生行为观测组,不难看出,江老师这节课,对“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一主题有所突破。作为教师我们应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导学生发展。我用四个词语,八个字来说明我的感受:敢动、能动、易动、乐动。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互动。教师创设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互动。从教师的眼神、教师的评价、教师的等待中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鼓励。

2、找准起点,让学生能够互动。老师不断寻找顺应学生思维而有高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韩信点兵、分类有意识的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找到动的基点。

3、开放教学,让学生易于互动。设计问题的开放,如猜想一下排法可能与什么有关?结合分类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给孩子互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激趣,让学生乐于互动。黄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让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情趣,如座位号游戏、韩信点兵、用分类的方式突破难点等等。

一节课既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遗憾。从刚才的研讨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的意见,那就是在突破概念的本质属性时,课堂的有效互动体现不充分,特别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显得较弱。因此提出以下策略,供二研时参考:

1、小组合作策略,增强互动,照顾差异。在分类观察建立概念这一环节,先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分类:这些数可以怎样分类,分几类——实施异组评价:你们对他们组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看法?

2、通过重复和强化策略,引导生生互动,旨在让学生个体自我意识转化为群体意识,从而到达“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江湖(本课的施教者)

学校布置给我任务后,我是怀着忐忑不安之心走进课堂的,课堂观察对我来说还是个新名词,以前也了解过一些情况,但毕竟没有“实战“经验。这样大规模的活动,说实话我也有点紧张,学生也如此。听了大家的交流,我知道自己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关注学生这一块。另外,正如有的老师说的,本节课容量偏大,学生参与、探究的时间显得少了,我想,要是能把开课精简一下,提问更明确一点、教学形式更灵活一点,也许能挤出一点时间来。另外,我希望我们的数学课有快乐,有唇枪舌剑,有诗情画意,有人生启迪……谢谢!

(二)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定量分析)

为了解学生课堂发言的态度和参与程度,案例开发小组对学生进行了课堂发言问卷调查。

课堂调查问卷设计了以下问题:

1.在本堂课中发言几次 ?

2.你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吗 ?

3.当你发言正确时 , 老师是怎么做的 ?

4.当你回答问题不正确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

5.你喜欢什么样的发言方式 ?

6.你喜欢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

7.当你回答问题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8.当你回答问题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调查问卷情况统计如下:

1.你在本堂课中发言几次 ?

a.一次 17 人 占调查人数的 34.7%

b.多次 2 人 占调查人数的 4%

c、两次7人 占调查人数的14.3%

d.、没有发言23 人 占调查人数的 47%

2.你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吗 ?

a.愿意 49 人 占调查人数的 100%

b.不愿意 无

3.当你发言正确时 , 老师是怎么做的 ?

a.表扬你 11人 占调查人数的 22%

b.点头 10人 占调查人数的 20%

c.什么也不说 1人 占调查人数的2%

4.当你回答问题不正确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

a.鼓励你 1 人 占调查人数的2%

b.什么都不说 2人 占调查人数的 4%

c.批评 无

5.你喜欢什么样的发言方式 ?

a.举手发言 38 人 占调查人数的 77.5%

b.小组讨论 0 人 占调查人数的 0%

c.同桌交流 3人 占调查人数的 6%

d.随机点名 1人 占调查人数的 2%

6.你喜欢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

a.简单的一起回答的问题 0 人 占调查人数的 0%

b.在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9人 占调查人数的18.4%

c.有一定难度 , 但通过努力能回答的问题 38人 占调查人数的 77.6%

7.当你回答问题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a.表扬我 14人 占调查人数的 28.6%

b.鼓励31 人 占调查人数的 63.3%

c.点头 1 人 占调查人数的 2%

8.当你回答问题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a.鼓励我 22 人 占调查人数的 44.9%

b.纠正 15 人 占调查人数的 30.6%

c.帮助 5 人 占调查人数的 10.2%

d.口头批评 3 人 占调查人数的 6%

e.微笑 1 人 占调查人数的2%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篇10

一、从情节入手

四大名著规模宏伟,情节曲折。其中学生最为熟悉的当数《西游记》的情节,对于《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他们如数家珍,什么“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巧借芭蕉扇”等等,而对于其他三部名著的情节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适当穿插一些故事情节,让学生对名著不再陌生。比如,讲述“杨修之死”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曹操的故事情节,以便更好地把握曹操的性格。

二、从人物入手

四大名著人物众多,但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时,首先,要给学生列一个《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让学生从图中充分地认识到封建社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实。其次,要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与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王熙凤精明强干,极尽权术机变、残忍狠毒之能事等等。《水浒传》是男同学比较喜欢的一部名著,里面的一百单八将个个仗义疏财、打抱不平,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等等,了解这些人物绰号的来历,也能让学生产生浓浓的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三、从语言入手

《红楼梦》的语言简洁形象,但它最大的语言特色是诗词韵文的运用。香菱的三首《月诗》就概括了她苦志学诗的过程。贾府作为百年望族,毕竟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家庭,大观园里又住了一群有文化修养的青年,所以就应有一些相应的文学语言将里面的文化气氛渲染出来。假如《红楼梦》没有这些诗词韵文,又怎能有如此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呢?《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用前人的话来说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比如,在“杨修之死”中,作者运用精练的语言刻画了曹操和杨修之间的层层矛盾,不拖泥带水,该详则详,该略则略,用鲜明的语言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水浒传》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它的语言明快、洗练、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让学生认真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就能很好地体会到这一语言特色。《西游记》最大的语言特色是想象丰富,诙谐幽默,这可以从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