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事迹十篇

时间:2023-03-28 19:27:26

英雄人物事迹

英雄人物事迹篇1

---XX个人事迹材料

XX,今年XX岁,XX(地区)人。是XX(地区)远近闻名的热心人,常常救人于危难。xx时间,他在X地帮助走失儿童回家; xx时间,他跳进冰冷的河搭救跳入河中的女孩;xx时间,他在xx地区救过一名寻短见的女子。此前,他在河南省也曾救过人,对于过去的事,他不愿过多提起。他觉得,帮助别人不一定让大家都知道,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行。类似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他用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情演绎着美丽的人生。

xx时间下午,XX从xx地区回XX(地区),快到XX(地区)的时候看到一名儿童在马路边哭的很伤心。来来往往的车辆,很不安全,XX立马把车停在路边,走上前询问,得知儿童今年5岁,当天同家人外出时不慎与家人走散,在寻找家人的过程中又不小心迷了路。XX问他记不记得家人的电话号码,儿童摇了摇头。XX问他知不知道自己家住哪儿,儿童告诉XXXX(地区),具体的家庭住址儿童也不知道。XX安慰好哭泣的儿童后,便带着他从附近的十几个村庄入手,帮助儿童寻找家人,可都没有找到。便带着儿童来到XX(地区)派出所,在民警的帮助下,儿童在当天回到家人身边。儿童的家人见到儿童后,十分激动 “如果不是遇到XX,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在马路上乱跑,后果不堪设想,真是太感谢XX了。”

xx时间,XX从X地开车送亲戚去xx地区火车站。中午12点多,他从火车站往回赶。路过xx地区时,目击了女孩乐乐(化名)跳河的全过程。在看到的哥xx的绳子无法够到水面时,XX急中生智,从桥护栏边爬到那棵十多米高的杨树上,快速滑到树下,脱下外套,纵身跃入冰冷的河水。当他游了约10米远时,因河水冰冷刺骨,手脚发麻,无奈之下游回了岸边,从随身物品中掏出一瓶白酒,喝下两口取暖准备再次下水救人时,河对岸的怀远船民耿佃刚划船来到,女孩被成功救起。事发时,他勇敢滑树下河救人,获得众人称赞。XX同志的义举,为这寒冷的冬天注入了阵阵暖流,传递了正能量,也展示了xx地区人勇于担当,无私无畏的良好精神风貌。

XX勇敢下河救人,并不是他一时冲动。在平时,XX就是个爱帮助别人的热心人。

xx时间,XX开车路过xx地区,看到路上一名20多岁的女孩情绪激动,骑着电动车打手机,看神情像是喝了酒。为防止女孩发生意外,XX开车跟着女孩。在经过一条小河时,情绪失控的女孩竟然向河里骑去。他急忙开车堵截,幸好及时拦下了女孩。附近的村民误以为是他把女孩撞了,不肯让他离开,女孩向大家解释说,是常峰救了自己。大伙才明白真相,称赞XX是好样的。

英雄人物事迹篇2

【关键词】英雄人物;典型;主打;持续;多样;联动

英雄人物以其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被社会广泛关注,因为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可比、可学、事迹可迅速传播,能够迅速形成正能量,发挥引领作用。地市级晚报地方性强、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在引导舆论上具有天然的优势,理应在提升舆论的引导力、履行媒体的责任上下足功夫,重视和抓好英雄人物报道。《天中晚报》历来十分重视对英雄人物的报道,每有英模人物涌现,《天中晚报》都充分运用新闻手段,挖掘新闻资源,尽力把英雄人物的事迹宣传做足、做透。《天中晚报》先后成功策划报道了一系列平民英雄的事迹,其中尤以李国喜、张旭和李到信的报道最为突出。

李国喜,驻马店市遂平县堂乡屈庄村村民。2012年1月17日,李国喜在去县城工厂上班的路上,听到桥下有人呼救,原来是3名路人不慎落入冰冷的河水中。58岁的他立即冲到桥下,跳入河中救人。3名素不相识的路人得救了,他却因精疲力竭被湍急的河水冲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旭,驻马店市泌阳县羊册镇徐庄村人,大学毕业后在海警广东省边防总队第三支队任警官。2013年7月16日,徐庄村村民徐运学冒雨来到村前河中捕鱼,不慎滑落水中,不熟悉水性的他一下子慌了。正在家乡探亲的张旭看到了这一幕,立即跳入水中,用力将徐运学往岸边推。就在徐运学抓住一把水草爬上岸时,一个大浪将张旭冲走,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

李到信,驻马店市西平县吕店乡烟墩村人,在深圳市龙岗区当保安。2015年2月14日,龙岗南湾阳基新天地花园15楼发生火灾,李到信巡逻发现后,立即和同事冲入火海搜救。因为缺少消防装备,他吸入有毒浓烟且被大面积灼伤,后被赶到的消防战士救出。4月14日,他因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1岁。

《天中晚报》对上述英雄人物的事迹都及时进行了报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关注。回顾梳理报道过程,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值得我们总结和探讨。

一、要在典型性上下足功夫,突出报道重点

英雄人物报道之所以更能吸引读者,关键在于英雄人物的事迹突出。因此,对于英雄人物的报道,要追求事迹真实感人、人物可敬可亲,要避免脸谱化、同质化。典型性是决定新闻作品成功的首要因素。只有抓住千人千面的典型性,才能做到语言生动、人物鲜活,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一)要有高站位

典型是指英雄人物的事迹要有明显的闪光点,这是做好英雄人物报道的基础。与一般的先进人物报道相比,英雄人物的事迹更加震撼人心、感人肺腑,因此在宣传报道立意上应更高远、主题应更宽泛;报道内涵上应更加凸显人文关怀。《天中晚报》在报道中突出了“英雄大叔”李国喜冰河救人壮举背后的平凡人物的人性光辉、大爱情怀;突出了“最美海警”张旭舍生忘死行为彰显的新时期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突出了“救火英雄”李到信冲入火海救人行为折射的普通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传统道德内涵。

(二)要有低视角

晚报具有鲜明的亲民性,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大餐。英雄人物也是普通人,报道要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报道英雄人物只有把视角放低,把笔触和镜头对准英雄的平凡生活,才能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在报道李国喜、张旭、李到信时,《天中晚报》记者深入英雄家中,采访了英雄的家人、朋友、同事等,从点滴小事写起,从英雄的成长经历探寻,力争报道贴近、贴切,有冲击点。李国喜、张旭、李到信这三位英雄,一位是朴实善良的农民的代表,一位是新时期人民子弟兵的代表,一位是进城务工新型农民工的代表,他们的事迹都很突出、很典型。在报道中,记者将采写重点放在英雄壮举上,采用细节化、特写式描写,力争让读者在情景再现中,真切感受英雄行为的不平凡、精神的不平凡,在感动中受感染,在震撼中受教育。

二、要在抓主打上下足功夫,提升宣传效果

主打是指英雄人物的报道是本版乃至当期报纸最重要、最主要的稿件,而且要刊发在最突出、最抢眼的位置。这样做是为了取得最大的宣传效果。版面是报纸宣传无声的语言,版序、版位都能表达编辑对报道内容的重视程度。英雄人物的事迹是党委和政府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无论从政治性还是新闻性,无论从彰显媒体宣传责任还是提升媒体影响力来说,都应当是重要位置重点刊发的“重头戏”。

(一)以头版和头题体现重要

报纸的头版是最重要的版面,头题是最重要的稿件。报道英雄人物要充分发挥头版和头题的作用。2012年1月18日,《天中晚报》在《城事记录》版头题位置刊发《“农民英雄”勇救三人献出生命》,报道了李国喜的事迹。2013年7月25日,《天中晚报》在头版用巨幅照片报道了驻马店市委书记看望张旭家人的新闻。2015年4月16日、17日和30日,《天中晚报》共用5个整版对李到信事迹进行报道,并在一版刊发导读。这些报道,篇幅大、冲击力强,社会反响好。

(二)以整版和通版体现重大

2012年2月13日《天中晚报》刊发了《“农民英雄”筑起时代丰碑》,以专版的形式对李国喜的英雄事迹进行报道。2013年7月18日,《天中晚报》刊发了《他把俺推上了岸,自己却走了》和《两岁多的儿子指着遗像喊“爸爸”》,用两个版对张旭进行了报道,并另用半个版报道市委书记看望张旭家人的详细情况。2013年8月1日,建军节当天,《天中晚报》又刊发了《“最美海警”张旭的军旅青春》,用一个整版对张旭的军旅生活进行报道。2015年4月16日,《天中晚报》刊发了《天中小伙儿李到信,火海救人感动深圳》,用两个整版对李到信事迹进行报道。17日刊发《一个天中人,感动两座城》,再次用两个整版进行报道。30日刊发《一座城迎接一个人》,用一个整版进行报道。报道除配以主照片外,还辅以2到5张组照。在对英雄人物的报道上,只要是有益于扩大报纸影响力,彰显英雄精神的,《天中晚报》历来是舍得用图,不惜版面的。

三、在连续性上下足功夫,形成集群效应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及时的报道。连续报道能够完整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在一定时间内聚焦某位英雄人物,不断推出相关报道,可以达到报道持续升温、影响持续扩大的目的。

(一)连续报道,让英雄形象更全面

《天中晚报》对李国喜的报道时间跨度为40天,刊发报道28篇;对张旭的报道时间跨度为21天,刊发报道16篇;对李到信的报道时间跨度为45天,刊发报道36篇,很好地做到了“连续”。这些报道,既有英雄救人时的事迹,又有英雄的生平及其家人、乡亲、同学、战友对他们的评价和回忆,还有党委、政府领导在他们牺牲后的动态消息等。

(二)连续报道,使新闻效果更理想

我们来看关于李到信报道的题目,就能明显地感觉到“连续”的效果:2015年4月16日《天中小伙儿李到信,火海救人感动深圳》,4月17日《一个天中人,感动两座城》,4月18日《一定要让好人有好报》等,4月20日《戚存杰就宣传李到信先进事迹提出要求:继续跟进,深度报道》,4月21日《深圳,向英雄致敬》《团市委授予李到信“驻马店市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4月23日《家乡来人了,温暖与大爱涌动》,4月28日《南粤含悲送英雄》,4月30日《一座城迎接一个人》,5月13日《一个人再次感动一座城》,5月15日《中央驻豫和省主要新闻媒体组团奔赴深圳采访李到信事迹 深圳,倾听英雄的赞歌》。这些连续性报道使报纸新闻采编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动态化,在引起受众关注和思考的同时,也能充分获取社会大众信息的反馈,克服了传统报道形式的平面性、单一性、静态性的缺陷。

四、要在多样性上下功夫,丰富报道形式

多样是指英雄人物报道的体裁要多种多样,既要有消息,又要有通讯、特写、侧记、图片,还要有评论。

(一)消息凸显时效

李国喜、张旭、李到信救人牺牲的第二天,《天中晚报》即分别以消息的形式对他们的英勇事迹进行报道。后续报道,如市委书记看望张旭家人、市委宣传部部长对宣传李到信事迹提出的要求、家乡人到深圳慰问李到信的亲属、《天中晚报》与社会爱心组织开展的捐助活动等,也都及时以消息的形式进行刊发。

(二)通讯突出厚度

除消息外,通讯也在整个报道过程中不时出现。《如潮关爱涌向英雄家》《“农民英雄”筑起时代丰碑》两篇通讯,不仅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李国喜的敬仰,而且展现了李国喜的可贵精神。通讯《两岁多的儿子指着遗像喊“爸爸”》报道的是记者见到张旭的儿子的情景,仅看标题就催人泪下。通讯《“最美海警”张旭的军旅青春》则全面介绍了张旭的军旅生涯,是新闻背后的故事。《一个天中人,感动两座城》和《一座城迎接一个人》两篇通讯,紧跟李到信火海救人的消息,使李到信的形象更加高大,事迹更加感人。

(三)图片烘托气氛

一图胜千文。图片与文字报道的内容相吻合,能够与文字报道相映生辉,起到升华报道效果的作用。在报道李国喜时,《天中晚报》特意选用了一张李国喜的生活照片,照片上的他十分朴实。报道张旭时,则选用了张旭妻子的特写照片,突出了她的悲痛。报道李到信的通讯《一座城迎接一个人》则大胆地用了7张照片,既有市民列队迎接李到信骨灰的,又有李到信的亲人手捧骨灰盒的。看到这些照片,读者不自觉地对英雄肃然起敬。

(四)评论彰显高度

对英雄进行报道时,《天中晚报》还注重适时推出评论。李国喜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后,《天中晚报》策划连续刊发《有一种力量感天动地》《有一种行为感人肺腑》《有一种精神感召天中》等8篇评论。在报道李到信时也一样,在中央驻豫和河南省主要新闻媒体聚焦李到信的英雄事迹后,《天中晚报》策划向驻马店市社科联主席、市文联主席等人约稿,对李到信的行为和精神给予评价,并以专版的形式刊发。这些报道以策划牵头,各种体裁、不同版面板块交相辉映,让读者在充分的阅读中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英雄精神产生由表及里的认识。这种高强度、强冲击力的持续报道,产生了强大的集群报道效应。

五、在多媒体联动上下功夫,扩大社会影响

一些英雄人物的活动轨迹并不局限于家乡,因此对英雄人物的报道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新闻线索的挖掘、本地媒体的报道以及本地群众的反响,而应该把视线放长,将跨地区的报道统筹规划、联合发力,形成联动报道的最大宣传效果、最强社会反响。

(一)联动报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英雄真实感人的形象

联动指在英雄人物报道的过程中,要与英雄人物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的兄弟媒体联合采访、报道,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英雄人物的事迹。《天中晚报》在报道张旭时,就与张旭服役地广东湛江的媒体联手,采访张旭生前所在部队的领导和战友,记者还亲身体验张旭生前舰上的工作和生活,刊发的《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千里传书,军地情深意切》等报道,都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与社会爱心组织联合开展救助活动,以实际行动体现对英雄行为和精神价值的高度认同

与社会爱心组织联合开展救助活动,则是为了让献出生命的英雄走得安心,让他们的家人感到安慰。报道李到信时,《天中晚报》与《深圳晚报》联手,采访了李到信当保安时服务过的小区和他的同事,刊发了多篇报道。在报道李国喜和李到信时,《天中晚报》了解到他们的家庭都比较困难,晚报编委会随即决定策划发起募捐活动,募捐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家庭困难,也奏响了一曲爱的赞歌。

(三)与新媒体联合,全方位、多渠道报道,让更多受众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

《天中晚报》通过微博、微视、微信公众号,在第一时间图文并茂地了关于李到信的报道,《天中云报》、驻马店新闻网等新媒体也及时跟进,全程参与报道。《天中晚报》新媒体的报道也被中新网等多家网站转发,形成了网络传播的重要力量。众多网友跟帖留言,为英雄点赞,并主动表示,愿意为英雄遗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六、结语

英雄人物是道德的标尺,是精神的旗帜。英雄人物报道无论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还是政治宣传的角度而言都意义重大。好的英雄人物报道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新闻媒体做好英雄人物报道责无旁贷。《天中晚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在贴近基层、联系市民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要更加注重发现身边的英雄人物,集中力量予以采访报道,以英雄人物的成功报道感召人们向上向善,传递社会正能量,引领社会新风尚。

英雄人物事迹篇3

    2022年读《英雄事迹》有感范文

  《抗日英雄杨靖宇简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1934年2月,杨靖宇组织了一个抗日联合军。面对日军频繁的“讨伐”,杨靖宇采用游击战术,消灭大量日军,牵制强敌不得入关。到了1940年初,杨靖宇部队的给养已经断绝,只剩下六十人,即使如此杨靖宇也誓与敌人血战到底。打着打着,杨靖宇身边只剩下六名战士了,四名战士冲了出去,另外两名战士被日军杀死,只剩杨靖宇一人孤身奋战。他跟着日军讨伐队,边打边走,五天五夜粒米未进。最后在一个叫三道崴子的地方,他跟敌人战斗到最后。后来日军解剖他的尸体,发现他的肠子里有棉花,有树皮,还有草根。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到杨靖宇对日本人的憎恨和他视死如归、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什么让他五天五夜粒米未进?是他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什么让他奋斗到最后一刻?是他对敌人的仇恨,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热爱。虽然他死了,但他的名字、他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却牢牢地刻在我们的心里,乃至所有中国人的心里。

  在抗日战争中,有多少英雄为了祖国的胜利而牺牲?比如董存瑞,用身体顶起炸药包;比如黄继光,用身体堵枪口;比如狼牙山五战士,奋战到最后一刻,然后英勇地跳下悬崖……如果没有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抗日战争胜利,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和平?虽然我们没有像他们那样战斗,但我们却能刻苦学习,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2022年读《英雄事迹》有感范文

  读完《江苏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先进事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些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洗礼。学习道德模范,对于推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见义勇为的朱柱和王德付,他们为人民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

  朱柱,宿迁市泗洪县双沟镇农民。这位淳朴而普通的农民工,为救危在旦夕的轻生女子,义无返顾地第一个跳入水中。用年轻的生命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怀念。王德付,盐城市响水县响水镇上兴村人,他在关键时刻不顾身患重病,义务带头转移受灾群众,运送抗灾物资,自己却因耽误救治时间而病逝。两位英雄的壮举,给我以强烈的震憾和启示。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着?人的一生究竟该怎样度过?有的人活了百岁,但碌碌无为默默死去,很快就被世人所遗忘;而两位英难的生命虽然短暂,却轰轰烈烈万古流芳,将永远隽刻在人们的心中。生命固然可贵,是什么促使朱柱和王德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以人民事业为己任,视奉献爱心为天职,身体力行地执行“助人为乐”的宗旨。在危急关头不怕牺牲,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他们用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展示了当代优秀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短暂人生,铸就永恒的光辉,英雄壮举,令人荡气回肠。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立身,怎样做人。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谁会轻易地放弃呢?朱柱和王德付在生死关头,用他们鲜活的生命,为自己短暂的人生书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正是缘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放下报纸,我不禁感慨万千。是啊,所有的英雄不是生来就是英雄,他们同样经历过春风秋雨,经历过苦难与坎坷。同样生活在阳光下,在亲人爱的滋润中成长。寻觅英雄的人生轨迹,可以加深我们对英雄的理解。让我们记住朱柱和王德付这两个闪亮的名字,记住他们留给我们的这笔情感财富!

  2022年读《英雄事迹》有感范文

  读了《黄继光》这篇感人的人物记录文章,我感到无比的感动。

  这篇文章记录了战士黄继光的英雄事迹。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黄继光所在的营队已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里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在黎明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为了胜利完成任务,黄继光用自已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关枪,从而减少了更多战士的伤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英雄的战士,他们不仅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的生活,还换来了祖国的强盛。这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英雄人物事迹篇4

王杰是20世纪60年代和雷锋齐名的英模人物,是那个时代革命青年的标杆。他是装甲兵某部工兵营的一名班长。1965年7月14日,在带领驻地张楼公社的民兵进行地雷实爆训练时,出现了意外情况:拉火装置失控,发生自燃。当时,在场的12名民兵都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而有丰富爆破经验的王杰知道,此时只要自己身体向后一仰,就可脱离危险。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导火索马上要烧完的那一刻,大喊一声:“快闪开!”纵身跃起,扑向炸药包,用自己的身体把炸药包完全盖住。轰的一声巨响,炸药包爆炸了,在场的12个民兵得救了,而年仅23岁的王杰牺牲了。英雄的生命化作一颗闪亮的新星,光华夺目飞向浩浩云天。

王杰的事迹无疑是感人的。但接下来的善后处理却十分耐人寻味。上报到师党委后,派来的调查组起草调查报告时,要写清王杰牺牲的具体情节,就遇到一个问题:拉火管为什么会自燃?是因为拉火管自燃,还是王杰操作失当造成的爆炸?而根据在场的12名民兵的叙述,王杰的操作完全正确。可是,又实在无法解释拉火管自燃的原因,于是几经周折,师党委只好把王杰的牺牲定性为“一起由于违反操作规定而造成的责任人死亡事故”。这样认定的话,王杰不但不是英雄,而且将被认定为有错误。而此时,张楼公社的领导和群众还不知道师党委的结论,但不明白部队为何迟迟不能确定王杰的烈士身份。天气热了,群众和部队搜集到的王杰遗骸保存不住,需要赶快下葬。于是张楼公社党委书记来到部队说,王杰是为了保护民兵牺牲的,当地群众和干部强烈要求将英雄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部队同意了。7月16日上午,张楼公社党委书记在王杰的灵柩前引路,得救的人和家属以及公社干部扶着王杰的灵柩一步步缓慢地走向墓地,群众和部队官兵跟随,组成了一支从头到尾有十几里长的送葬队伍,一路哭声,感天动地。王杰下葬后,大家仍自发地守在墓地,久久不愿离去。

然而,就在部队下午举行的追悼会上,营教导员在悼词中仍按照师党委定下来的结论,说了这样的话:“王杰身为班长、以及技术能手,酿成了不该发生的恶性事故,给部队建设和人民群众造成了损失……”这个追悼会引起了全营官兵的不满:不管怎么说,王杰为了掩护在场的12个人,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挽救了其他人的生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来的。王杰是伟大的,他不是英雄,还有谁能当英雄?而王杰生前所在连的官兵对此更是不理解。战友们写了许多怀念王杰的文章,表达自己的哀思。追叙王杰平生的事迹,大多数是连里干部都不知道的。他们说,王杰平时踏实肯干,从不表现自己。做的好事难以计数。平时最苦最累的活、最难最险的事,他总是抢在前头。但他自己从来不说。被救的民兵和人武干部知道这个结论后,更是又悲痛又气愤。他们既是被王杰救下来的人,又是王杰英勇献身的见证人。他们联名给部队领导写信呼吁:“王杰教员是为我们死的,不能冤枉他呀!”

调查组组长、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在得知战士和群众的意见后,请求师党委再让他带队重新调查。除了重新走访被救的12个人外,还到王杰生前所在连,听了王杰战友对其生前所做的好事的介绍,并发现了王杰从不示人的20多本日记。一翻开日记本,刘德一就流泪了。那是王杰金子般的心灵流露呵: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日记中,还几十次提到、、雷锋等英模的名字,并且对照英模不断寻找差距。显然,王杰的英勇献身,是偶然中的必然,是有其深厚思想基础的。我们不但差一点埋没了英雄,而且差一点冤枉了英雄。

调查之后,刘德一在返回师部的途中,巧遇青年部副部长崔毅。崔毅得知了王杰的事迹后,立即改变了行程,和刘德一一起来到师部,进一步了解王杰的情况。并向军区政治部主任写了一份报告。7月下旬,军区又派出调查组,重新对王杰的事情进行复查。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认定这是一次意外爆炸,王杰是舍己救人的英雄。与此同时,王杰所在部队的师党委在听取刘德一汇报后,又传阅了王杰的日记,大家无不为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随即向装甲兵党委报告了新的调查情况和师党委新的意见,并且请求撤回原来的结论材料。

按说,到了这一步,王杰的烈士身份可以认定了吧?不然。因为装甲兵党委认为,必须拿出最有力的证明材料,才能说明王杰不是因为操作失误而出现爆炸事故的。为此,装甲兵党委决定再派一个专家小组赶到事发现场,对王杰使用过的炸药和拉火管进行检测。专家们非常认真负责,他们不仅再次找到见证人了解情况,对实物进行了检测,还在现场找到许多爆炸后的遗留物,进行科学鉴定。并用王杰使用过的同类爆炸材料进行了30多次爆炸试验。最后,结论出来了:一、当时所用的拉火管已过期,会突然发生引爆,这是采取任何补救措施都来不及的,是不可抗的。而且这样的隐患,只有火药专家们进行实物检测时才能发现,作为一般爆破作业专门人员的王杰是发现不了的;二、王杰虽然发现不了拉火管过期,但怎样躲避炸药包爆炸时的杀伤角,他是完全清楚的。从事发地点王杰所处的位置看,在炸药包爆炸的瞬间,只要他向后仰倒,就完全可以躲避爆炸时形成的45度最大杀伤角,保住自己的生命。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王杰是为了救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真正英雄。他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灵魂是高尚的。

专家的结论一出来,英雄的壮举终于大白于天下,一切尘埃落定。于是乎,师党委再次开会,在确定王杰为革命烈士的基础上,又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重新为王杰召开了规格更高的追悼大会。而王杰的英雄事迹材料和他的日记,被打印多份,逐级上报。各大传媒报道王杰事迹后,引起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的注意,指示在部队进一步扩大宣传。再后来,又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注意,纷纷发表谈话或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王杰,王杰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楷模……

英雄人物事迹篇5

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5个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英雄人物人格权益典型案例,倡导依法保护英雄人物的合法权益。最高法民一庭庭长程新文在接受采访时提及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解构英雄”现象,他指出,一段时期以来,人民法院受理了一批涉及侵害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名誉、荣誉等人格权益的民事案件。通过判决,引导社会公众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有明确态度:我们要抵制对英雄人物娱乐化!我需要英雄人物!这种“需要”深深扎根在青少年生命成长的渴望与困顿、自我认同与家国情怀之中。

人的生命是“身体―心理―精神”整体样态成长的,青少年的精神发育需要崇高人格的引领。从身体发育看,青少年步入青春期,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需要释放生命能量;从人生发展看,青少年开启青春年华,拥有无限可能,同时也在不断寻找自我。这一阶段既是人的内在精神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容易迷失的危险期,特别需要榜样和榜样学习。英雄人物正是青少年生命成长的重要榜样。融入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英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不单单是某一个人,而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具象表达,是一个民族精神追求的具体的、鲜活的显现。英雄人物的高尚形象并不是要将某一个人神化,而是人们在对英雄事迹的人格审美中共认出某种精神境界的崇高与神圣。这样的精神高度,是教育理应持有并坚守的。对英雄人物进行娱乐化是对英雄人物的亵渎,也是对民族精神的轻视。

人的生命也是“自我―社会”整体样态的成长,青少年的自我生命体认需要在民族生命的历史接续中得以定位。青少年的独立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相互融合的同一过程,自我意识需要在逐渐扩展的生活中获得健全发展。如何认识和对待英雄人物,是青少年自我发展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英雄人物与英雄人格所透射出的精神价值,是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对待英雄的态度背后隐含着如何对待历史、对待理想、对待信仰的价值定位,隐含着如何处理自己的现在(“我是谁”)与过去(“我从哪里来”)、未来(“我到哪里去”)的生命联系。在尊重英雄、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在民族认同中获得自我同一性发展,获得个体小我与家国大我的和谐统一。

因此,面对英雄事迹,青少年教育不能停留在行为表面来认知与赞扬,需要走向人格审美,逐步追寻精神境界的高度。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中,任何以娱乐、戏谑等方式贬低或否定英雄人物,乃至对英雄人格崇高性、神圣性的排斥,都需要在青少年教育中予以直面、澄清和引导。

英雄人物事迹篇6

关键词:英雄文化;思政课;高校

一、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英雄者,国之干,民之魂。”英雄文化是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英雄文化,传承英雄精神,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一)深入学习贯彻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其基本要义有如下5个方面。第一,“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1]第二,“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2]。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2]第三,“英雄精神永不过时”。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便有感而发填写了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毋改英雄意气”,表达了对焦裕禄的崇敬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3]第四,新时代要加强英雄文化教育。2015年9月2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我们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4]。第五,英雄教育制度化。2018年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201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关怀帮扶办法》。党和国家通过法律和制度化的措施安排,将英雄教育纳入到法律层面,表达了“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决心。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来源于实践的总结,经过历史的检验,意蕴丰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新时代将英雄文化创新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将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精神,传达给代表国家未来的大学生,并将这些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二)有力反击,打赢意识形态保卫战。旗帜鲜明“弘扬英雄文化、传承英雄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有力反击、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关键所在。当前,以污蔑诋毁英雄人物为特征的暗潮涌动,它们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肆意歪曲历史、丑化英雄人物,这对新时代“三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有很强的欺骗性。例如网上曾有关于某高校开展祭奠“英雄烈士”的活动报道,而实际上在解放战争中是个彻头彻尾到底的人物,根本不能被认为是“英雄烈士”。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4]要打赢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用英雄文化引领高校思政课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英雄,辨别的谣言,更好弘扬英雄文化、传承英雄精神。

二、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

近年来,党和国家通过大大小小的场合,对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新时代英雄进行表彰,并授予他们“改革先锋”“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这些新时代英雄和我国古代爱国英雄、近现代革命英雄等形成了一个连贯的英雄谱系。他们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崇尚和学习。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逐渐梳理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为实现英雄文化创新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有效的经验积累。(一)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实现知情意行顺势而为。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高校四门必修的思政理论课为依托,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力,顺势而为,实现大学生对英雄文化的逐步深入了解。从“知”上入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解决正确理解“英雄”“英雄文化”“英雄精神”等概念。其中,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的群众史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特别是要讲清楚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继承和创新,如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和平年代需要英雄情怀等。从“情”上下功夫。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通过追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事迹,让大学生认识到战斗英雄身上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愫。他们的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生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他们身上展现的英雄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从“意”上去融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讲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就要重点挖掘英雄背后深沉的家国情怀。深刻讲解英雄情怀就是人民情怀,英雄身上体现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气概,实则源于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对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认同。因此,英雄“是最可爱的人”。只有全社会都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关爱英雄、学习英雄,才会有更多的人争做英雄,我们的国家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从“行”上去磨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一代一代人接力践行英雄文化、传承英雄精神所形成的英雄谱系讲清楚。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国元勋的青年斗争生活”,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改革先锋教育和创新创业精神”,新时代的“奋斗教育和时代楷模精神”等。让大学生明白“每一个时代有特定的历史使命,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英雄”。进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即将在各自行业中努力拼搏奋斗时,要牢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争当青年英雄,将英雄谱系永续传承。(二)理论课堂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提升学习兴趣。“理论解析+讲述故事”。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注重将英雄人物作为范例贯穿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是做到以理服人,以理服人的关键之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是相吻合的。同时,高校思政课也要善于讲故事,通过讲英雄故事实现以情感人,强化理论学习效果。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能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而关键和前提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通过讲英雄人物的故事能够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通过英雄人物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和榜样作用,能够为大学生架起当代青年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实现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桥梁。“课内举例+课外拓展”。通过课堂讲授的英雄人物示例以引导大学生课外保卫英雄的积极主动性。在进行“革命英雄”“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英雄人物案例教学中,注意让大学生感受英雄的个人魅力,从而对英雄产生崇敬之情,在课下能够自觉抵制等对英雄的诋毁与污蔑。如,以“开国元勋的青年学习和斗争生活”为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一代开国元勋不平凡的青年生活,以正确辨别的谣言。“线上+线下”。榜样教育一直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为此,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老师建设了线上“家乡英雄(先进)人物数据库”,实现数据库资源使马院全部老师共享。为了将数据库做得更加完善,学院每学期都会专门招募感兴趣的大学生加入“英雄教育学习小组”,作为思政课教师助手,帮助进行线下数据库资料搜集整理,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完善“家乡英雄(先进)人物数据库”。(三)实践教学:借助资源优势丰富实践课堂。充分发挥本地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江西省南昌市因为历史的积累,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故借此可以让高校思政课有更加多样的实践课程安排。第一,“红色家书”朗诵演讲活动。开展“红色家书”朗诵演讲活动,让大学生阅读英雄的生活经历与心里世界,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英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无私与伟大。第二,参观江西农业大学校史馆。江西农业大学办学近百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大学生学习本校悠久历史,了解本校的英雄人物,更好学习践行江西农业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文化和“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大学精神。第三,祭扫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位于江西农业大学西北方2公里左右。借此优势,可先在校内电影院观看讲述烈士事迹的电影《信仰者》,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带领大学生祭扫烈士墓,参观烈士展览馆,在烈士塑像前朗诵《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让大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革命英雄人物。第四,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参观前,先向大学生提出关于南昌八一起义事件的一些问题,如“南昌八一起义中的主要英雄人物事迹”等,引导大学生认真参观,学习历史。第五,参观“小平小道”。这里曾是邓小平同志1969—1971年在江西新建县下放劳动住过的地方,距离江西农业大学10公里。学院每学期都会组织大学生参观,来感受中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魅力。“请进来+走出去”。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5]为打通高校思政课堂与社会思政大课堂之通道,形成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经大学生和思政课教师推荐,学院领导统筹邀请有南昌的英雄及其家属、后代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英雄带来的正能量。

随后,积极动员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走出校园,在南昌周边的乡村等地区,积极参与“三农”工作,收集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脱贫的扶贫干部和第一书记的英雄、先进事迹,并根据乡村振兴的需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实践中感受付出的喜悦与价值。“共建+共享”。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习评价和评定学生一直是个难题。没有及时准确的学习评价和科学全面的评定学生机制,很难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的内生动力。针对此情况,学院在原有“平时课堂表现+期末考试”评定学生基础上,创新提出“共建+共享”。即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3—5人一组,根据思政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积极寻找身边的英雄、先进人物故事,进行资料整理,形成PPT和演讲文字稿(800—1000字),随后课堂上进行3—5分钟演讲,同学间实现成果共学、共商、共建、共享机制。之后,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评价,并加盖马院教学办的公章,可以用做学生后面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或考察对象的佐证材料。实现思政课老师和学生工作教师之间的互通互联,实现了全方位育人合力,一方面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改善了入党积极分子遴选、培训、评价机制,形成学生、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教师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02).

[2]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02).

[3]:弘扬焦裕禄精神继续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N].人民日报,2014-03-19(01).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15-09-03(01).

英雄人物事迹篇7

一连几遍聆听了感动中国英雄——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的感人事迹,掩卷回味,不禁感慨万分。作为公安战线的一名基层指挥员,我为全国公安战线能够涌现出这位杰出的感动中国英雄而骄傲,同时又我自己能够成为这个英雄的团队一员而感到自豪。

刘金国是全国公安战线有史以来的感动中国英雄人物。他的英雄事迹感人至深,他的敬业精神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感天动地。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救火第一线,还是在震耳欲聋的抗震最前沿;不论是在刀光剑影的打击刑事犯罪的各个战场,还是在“清网行动”的各个角落,刘金国同志始终是舍生忘死,以一名普通一兵的身影顽强拼搏,披肝沥胆,彰显了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和超人的指挥才能。在高级领导干部的岗位上,刘金国同志一贯从严要求自己,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处处起表率和带头作用。他坚持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他把取信于民、服务于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把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最为工作的指路明灯,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刘金国同志把党的形象、人民警察的声誉看得比生命还珍贵,30多年来,无论工作岗位、环境、职位如何变化,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始终没有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尚情操始终没有变。他严于律己、恪守原则,从不接受任何宴请和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他不仅洁身自好、一尘不染,还严格要求“身边人”、“家里人”,真正做到了“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影子斜”。各级公安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安民警要像刘金国同志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利益观,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一心为公,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和人民警察的高尚情操。

作为一名公安分局局长,学习刘金国感动中国的英雄事迹,应该首先学习他两袖清风的高尚品德;要学习他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学习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魄;学习他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为此,我将以刘金国同志感动中国的英雄事迹为榜样,兢兢业业的工作,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带好队伍,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环境,全力构建一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英雄人物事迹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疫情中普通人的不易和伟大,向疫情中的逆行者致敬,也帮助学生思考树立理想信念。

2.让学生认识到面对疫情,绝不仅仅是各级部门和医护人员的事,这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个体的事,从而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主动担当的意识和家国情怀。

3.通过本次疫情,领悟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要刻苦学习、不断强大自己,争取成为有用的人才。

教学准备:制作PPT、搜集图片、视频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谈话:2020年初,当全国人民沉浸在“鼠你最美”的期待里,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打响了——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猝不及防地袭击了千家万户。

2.播放视频:《致敬身边的雷锋》

3.今年,你们都认识了哪些英雄呢?

二、认识逆行中的英雄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大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灭绝,一座城市的消亡,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这是《流浪地球》的一段台词,可曾想在今年春节却几乎成了现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带你认识这样一个人。

1.播放视频,认识钟南山。

逆行者钟南山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时,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重新披甲上阵。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针对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而他自己却在1月18日傍晚,挤上了从广州到武汉的高铁,赶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最前线,他被媒体称为疫情中的逆行者。

2.出示逆行者的英雄图片,你认识他们吗?

3.出示不同年代英雄的对比图,认识不同年代的英雄。

危难面前,每一代中国人都在用行动书写使命和担当。在这场战争里每一个咬牙坚持的你都是最勇敢的战士。

三、学习英雄事迹

1.2020年,病毒肆虐,形势严峻,举国抗击,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人泪目。亲爱的孩子,你一定看得见这样的画面:

播放视频《武汉保卫战》。看完视频,谈谈感受。

2.出示图片,了解英雄事迹。

3.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的样子。2020年最大的“超级英雄”是这样的: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面罩,为了护卫一座城、一个国家的人与死神搏斗。

四、感受英雄回家感人瞬间

1.播放视频《谢谢你为我拼过》

撤离湖北那天,他们说......

2.播放视频《你我生而平凡》

看过视频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3.出示湖北人民送英雄回家的感动画面的图片。

4.向英雄致敬!亲爱的孩子,你应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心系天下,什么是无情的生死搏战,什么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人间真爱、大爱、博爱!你万万不能忘记,是这些战斗者们给了你一个现世安稳的家,让你可以看见明天太阳依然升起!

五、如何去追星?

1.出示网上李兰娟院士说的一段话。

深思:我们该如何去追星?追英雄还是追明星?

她的这段话说的确实引人深思,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时代,唯有知识才最值钱,也最值得被人尊重!

追星族们,应该去追像钟院士、李院士等这些功臣们。

英雄人物事迹篇9

本土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10-03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校本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结果表明,普通中学依托本土文化资源,以开展搜集、整理和研究本土文史资料的活动为载体,深层次地挖掘和充分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是使学生增进道德素养、塑造高品位人格、提升学习研究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校本课的提出要立足实际、面向未来

(一)校本课立足于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全新要求

新时期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目的上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方式方法上难以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忽视对学生走上社会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可持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适应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级中学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的重要职责,必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们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此,以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全新要求为依据,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我校申报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校本课研究性学习”。

(二)校本课立足于新时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小国寡民的分裂主义等势力日益威胁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我国新疆地区的“东突”分子、地区的分子以及台湾地区的分子等活动日益猖獗;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渗透活动日益加剧,这些都在危害我国民族团结、领土完整和尊严。我国当代青少年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未有亲身经历过战乱频仍、国家分裂、领土丧失等社会灾难,其居安思危的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维护民族团结、捍卫领土完整是政府和军队的责任,而对人人有责的认识模糊。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统一祖国、防止分裂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本土文史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古代、近代和现代维护民族团结、捍卫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事迹来教育学生,是学生喜闻乐见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三)校本课立足于充分发掘与利用本土文史资源

全国各地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文史资源,这些爱国志士、革命志士的事迹是开展校本课程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充分挖掘与利用本土文史资源作为载体,以开展校本课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平台,可以切实有效地对高中生进行励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广西钦州拥有作为“全国一百个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刘永福和冯子材的故居,拥有抗日名将蔡廷锴在桂南会战中驻扎灵山县指挥抗击日寇的纪迹。近代出现了打败过帝国主义列强的著名英雄冯子材,出现了援越抗法、在台湾抗日浴血奋战、誓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刘永福。抗战期间广西爱国志士和人民英勇抗击日寇,参加过血战昆仑关的战斗等。这些惊天地动鬼神的英雄事迹在本土广泛流传着。“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校本课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可使学生从中接受励志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目前,以本土文史资源为载体,开展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几乎是空白,成熟的经验更是很少见。因此,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切合学生年龄特点、要科学而严谨

要使学生养成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而严谨的进程。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和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此课题要使学生在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实现认识的两个飞跃,应该采取以下操作步骤。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发掘本土资源,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和组织学生瞻仰文史遗迹,调查、搜集、整理正史资料以及民间流传的文史资料,使学生们对历史名人尤其是爱国志士、英雄人物在本土抗敌、捍卫国家和领土等事迹形成感性认识。

(二)正确引导,使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理性认识。开办有关讲座,引导学生查阅历史书、回忆录、地方志,整理有关文史资料,使学生对本土历史名人尤其是爱国志士、英雄人物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立体的理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自学研究、质疑发问、升华认识。探究本土爱国志士、英雄人物在全国抗敌卫国斗争中的历史意义,以及其思想动因与现实意义。探究个人与民族、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促使学生从了解家乡升华到热爱家乡,从了解民族与国家历史升华到热爱民族与祖国的新高度。

三、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会学得有劲头,学习效果才会好。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选择恰当的载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如期的效果,实现如期的目的。为此,课题组选择在本土流传十分广泛、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刘永福、冯子材、蔡廷锴抗敌卫国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文史资料作为自主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载体;并且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设计了由感性认识(感知现象)到理性认识(理解实质)的研究步骤。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成熟”、表现自己有能力,初步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动手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那么开展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群众、实地调查,亲自动手查找、记录、整理文史资料,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自己思考探索而得出结论;从了解本土文史资源升华到热爱家乡,从了解我们伟大民族与祖国升华到热爱伟大的民族和祖国。为此,课题组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1.近代、现代历史课与语文课、专题讲座相结合,发挥学科互补的作用;校团委会、学生会组织学生参观故居,凭吊旧战场等历史遗迹,走访调查群众等,采取协同攻关的方式方法。

2.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组老师指导下,学生走到社会上、深入社区里、走到群众中调查了解,翻阅历史文本、查阅文史资料,亲自整理归纳、研究探讨、得出结论。

四、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实际发掘本土文史资源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乐园。课题组引导学生们走向社会、深入社区,瞻仰刘永福、冯子材故居,参观蔡廷锴部在桂南会战中的战场遗迹,调查了解本土抗御外敌入侵、捍卫国家领土的文史资料,开展了解本土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发起了采集本土抗敌卫国故事征文比赛。

学生们采访长辈、邻居,查阅《灵山县志》《钦州志》《蔡廷锴自传》《广西通史》《广东革命斗争回忆录》等文史资料,进一步了解家乡近代历史上在抗敌卫国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刘永福和冯子材等英雄的事迹,抗日名将蔡廷锴率二十六集团军将士抗日战斗的故事,本地爱国志士、人民群众同日本鬼子进行的殊死搏斗的有关故事,写出了700多篇文章。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本土近代英雄人物浴血奋战的动人故事俯拾皆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讴歌,永远值得发扬光大。社会调查活动,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也使学生增强了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以参观与瞻仰本土文史遗迹、拍摄本土文史遗迹为主题的摄影作品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们亲自观察、感受、拍摄本土文史遗迹,产生一大批优秀摄影作品。课题组从中选取部分优秀摄影作品在全校展示,对学生们产生很好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包括开办讲座,查阅历史书、回忆录、地方志,整理文史资料。

学生们搜集本土爱国主义题材的文史资料,记录抗敌卫国英雄们的感人事迹,撰写爱国志士与人民群众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动人故事,初步掌握了比较分散的、带有个人感情倾向的感性材料。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课题组因势利导,在历史课、政治课或主题班会上采取宣讲、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本土文史资料,积极地到本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关于本土英雄人物事迹的历史书、回忆录、地方志;采访本地老人,进一步挖掘群众流传的英雄故事。特别是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文史资料的做法,培养了学生社会交际和调查研究等综合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课题组邀请对本土文化与历史有较深研究的灵山县文联主席给学生作了题目为《蔡廷锴将军在灵山》的报告,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课题组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本土文史资源,使这些文史资源变成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活教材,促使学生们主动地搜寻、整理本土文史资料,对本土抗敌英雄和爱国志士形成了客观的、完整的、立体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自学讨论、质疑发问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方法。探究本土爱国志士浴血奋战行动的思想动因,及其在全国抗御外敌、捍卫领土斗争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深刻地认识事物本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此,课题组举办辩论会,举办论文比赛,使学生交流了体会,加深了认识。

课题组和本校历史组联合举办了论文比赛,探讨近代历史上广西出现刘永福和冯子材等英雄人物的人文环境方面原因,探讨他们成为抗敌英雄的思想动因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近年来,某些国家公然挑战我国领土。捍卫国家领土是政府和军队的职责,也是广大青年一代当仁不让的责任。利用本土文史资源,开展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本土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立志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提高了自己动手、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协作攻关的能力。

英雄人物事迹篇10

过去,我读着、以及马特洛索夫、丹娘这些英雄的事迹时,阅读《红岩》时,我怀着一种崇拜、羡慕、钦佩、敬仰的心情,这些英雄,这些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虽然激动着我,鼓舞着我,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要向他们学,因为我觉得,我和他们根本不能相比。他们是出生入死的英雄,而我,只不过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学生。我既没有那么多对敌斗争的经验,又没有生长在那种生死斗争的岁月里。我觉得他们是高不可攀的,是巨人,甚至还带点传奇式的味道。我永远也无法把自己和他们联系起来。

然而,我读着雷锋同志的事迹时,心情就有所不同。我觉得,他似乎就站在我的眼前,他是一个跟我一般高、一样大小、一样平常的人。他的光荣事迹,按照我的能力,每一件都是我能够做到的。但是我却没能像他那样,他所做的事,我一件也没有做过。我感觉到,在我过去的生活中,遇到过很多很多和雷锋同志经历相同的事:坐过火车;看见过丢失了车票的老太婆;看见过放在大雨中的公家的财物;……读着读着,我就惭愧和难过得低下了头。啊!我和雷锋年纪一样大,为什么会相差得这样远呢?

雷锋同志的事迹,促使我严厉地检查了自己过去的思想。过去,我总认为一个人在和平建设的环境里很难立功。要想立功当英雄,除非生长在暴风雨的年代。否则就别想。我认为,在和平建设的环境里很难分辩一个人究竟是钢还是渣。平常在学校里不遵守制度,在工作上不遵守劳动纪律的人,也许为了国家能奋勇杀敌,慷慨捐躯。所以,我一贯不大重视遵守劳动纪律,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已。一方面是让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从身边轻轻滑过,另一方面又在埋怨自己“生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