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十篇

时间:2023-03-23 01:15:29

英雄人物篇1

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英雄人物,这本书讲述了从古至今一代一代的英雄人物。他们都用平凡的一生做着不平凡的事,讲述最多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战争的英雄们,他们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都奉献给了革命。

刘胡兰在童年时期,她亲眼目睹了老地主横行霸道。日本侵略军,烧杀抢夺。这些都在他的心中埋下拉仇恨的种子。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她就到处宣传革命思想,慰问八路军伤员,给八路军做军鞋,军袜。给他们洗衣服。14岁的刘胡兰被批准入党,但由于她的年龄太小,被批侯部党员,到十八岁再转正。当刘胡兰十五岁的时候,被敌人抓获。刘胡兰到最后的时候,临危不惧。怕死不是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敌人残忍的杀害。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毛泽东为一个15岁的女孩写的题词。

刘胡兰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一个个的英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这种临危不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英雄人物读后感400字(二)

星期天,我在院子里找了一本叫《英雄人物》的书在看。

我在《英雄人物》这本书中看的是关于邱少云的故事。邱少云从小就干革命。后来,他参加了抗美援朝。在一次战争中,邱少云他们潜伏在离敌人不远处的草堆里,突然,一颗燃烧弹在邱少云的身边爆炸了,霎那间,飞溅的燃烧油溅到他身上,他腿上的伪装马上的燃烧起来了,他当然知道在他身后就是一条流水的水沟,如果滚进去火马上就会熄灭,或者他踢开腿上的伪装物就地一滚,也有扑灭的可能,但是他没有这样做。邱少云仍然一动不动,让火焰燃烧着自己的身体。因为他知道,如果一动,个人会暂时免除火烧,但它立刻会被敌人阵地观察到,将会给整个战斗的胜利和几百名战友的安全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啊!他任凭大火越烧越旺也不呼救,不声不响做着看来极其平凡却十分伟大的事情。

这一壮举,让整个朝鲜都敬佩不已。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不怕困难,刻苦学习,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应该多为别人想一想,这样长大以后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英雄人物读后感400字(三)

我读过好多书,有《小爱迪生》、《我爱科学》、《英雄人物》……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英雄人物》这本书,因为它介绍了炸碉堡的董存瑞,坚强的刘胡兰,宁死不屈的江姐。江姐的故事最让我感动。

英雄人物篇2

难以“告别”的“革命英雄”

或许正是历史这一巨大的开放性文本将历史回瞻的目光再次接续,在80年代“告别革命”的话语过后,革命英雄的幽灵在激情沉寂的大地上“春风吹又生”。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片成为90年代以来“红色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时的影像序列中,有关革命历史表述与革命英雄形象塑造的重要影片,当推被誉为“主流电影”的《红色恋人》《国歌》《黄河绝恋》《我的1919》《英雄无语》等。同时,电视剧也“杨柳翻新枝”掀起“红色经典”热潮,制作了电视连续剧《青春之歌》《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兵张嘎》等。在权威意识形态强调整合力量,形塑国家/民族主体身份的时候,这一革命历史叙述成为关于历史或现实的宏大叙事的一部分。90年代以来有关革命历史的重述必定运用了新的表象与修辞,隐蔽着历史重新编码的意识形态和话语陈述。从“十七年”的“三红”(《红岩》《红日》《红旗谱》),到90年代的“恋曲”(《红色恋人》《黄河绝恋》),在叙事策略上必然与时俱进。儿女情与英雄气的结合使英雄与并行不悖,将英雄豪杰定义为刚柔兼济的人格典型;叙事视角由“全知叙事视角”向“多元叙事视角”转换,叙事修辞由国家/集体叙事向个人/情感叙事转换,“革命伦理”与“个人伦理”在“叙事伦理”的调停下得到了平衡。革命英雄终于走下了的神坛,亲近了平民百姓,形成观众接受心理上的认同感。

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尤其是在当下商品经济时代,人们如何能够获得富有意义的生活?22集革命言情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回答了这一问题。这部以革命历史/家庭为题材的剧作,将革命与怀旧的主题平行剪辑,在没有任何商业炒作的背景下悄然热播。该剧获同年“金鹰奖”,男女主角双双折桂。导演康洪雷把热播原因归为平民色彩和英雄主义。剧中革命军人石光荣演绎的革命战士的壮丽人生征服了观众。他身上铁血阳刚的英雄之气、对革命与国家的忠诚、理想信念的坚定所体现的崇高的美、超越的美自然而然地渗透在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之中,成为观众自我观照的审美之镜。

在这一时期,塑造当代革命英雄形象的影视剧《英雄无悔》《和平年代》《苍天在上》《人间正道》等等,也在回答当下的紧迫性问题——要平庸主义还是要英雄主义?是躲避崇高还是追求崇高?这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精神存亡的问题,是一个价值问题而绝不仅仅是文艺问题。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以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拼搏精神、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建构起“当代英雄”的理想模式。

永不退场的“武侠英雄”

1990年,何平导演的影片《双旗镇刀客》横空出世,成为电影想象和虚构英雄神话的开始。几年之后,李安携《卧虎藏龙》一举夺得奥斯卡奖。其后张艺谋炮制了巨片《英雄》,创造了中国投资最高打破票房最高记录的双高奇迹。几乎与此同时,何平再次披挂上阵,耗费一亿巨资打造了《天地英雄》。另有港台被称为90年代“新武侠电影”的《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东邪西毒》、《水浒传之英雄本色》等纷纷登场。电视圈也不甘示弱,40集《笑傲江湖》、42集《射雕英雄传》一次次掀起炙热的收视风潮。90年代的影视艺术家通过武侠片将英雄的主题演绎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一时间,刀光剑影、正邪纷争,滚滚英雄豪情充塞于各大院线与百姓荧屏。在这些以娱乐为目的的商业性艺术品中,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古老的历史题材被赋予了蓬勃的生命力。国人身上潜藏的英雄情结在世纪末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宣泄。金庸云:“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侠肝义胆的背后深蕴着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武侠文艺从边缘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主流话语。

没有英雄也就没有武侠文艺。人类社会已经不可能产生武侠英雄,也没有“江湖”可供侠客自由浪迹,人们所拥有的似乎只有平常而又平凡的“烦恼人生”。武侠影视剧对英雄的深情呼唤,是关于英雄的幻梦,是对现实的一种“想像性的解决办法”——在想像中挑战人的身体及意志力极限,使人从现实的重重困缚中超的大浪漫。这一凭想像催生的武侠英雄神话,是在符号中游戏、在想像界撒野,使国人被压抑的激情在狂欢节式的英雄庆典中勃勃喷发。武侠文艺是通过“想像生存”、“审美生存”对“现实生存”的超越和挑战,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与审美生活。也许我们所要思索的一些基本文化问题,最终都需要在想像的秩序中获得解决。

幽灵不散的“帝王英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影视的帝王将相年。44集电视连戏剧《雍正王朝》、59集的《走向共和》、50集的《康熙王朝》,以及此前长达84集的《三国演义》个个都是鸿篇巨制,一再掀起收视高潮。这几部带有崇高悲剧色彩的英雄史诗以其恢宏的规模,庄严、深厚、凝重的风格加入到主流话语的宏大叙事中。在封建君王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历史叙事的英雄话语运用想象和修辞从另一个侧面构筑起了国族主体认同的道统与政统神话,使有关国家/民族主体的叙述日臻有力并渐趋完满。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剧既具有历时性,也具有共时性。历史题材影视剧有着鲜明的审美表达的当代性。90年代以近是中国的“盛典”年代,香港、澳门回归、加入WTO、申奥成功,经济的发展与政体的稳定,需要文艺对“盛世”从历史的维度给以佐证与支撑。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创造了英雄?我们无心纠缠这一理念。“国家兴衰,君王有责”——帝王英雄剧将历史的叙事与现实的联想编码成互文性的开放结构。《雍正王朝》中修堤救灾、惩治贪官污吏、追缴国库欠款,以及惩处卖官鬻爵、科场舞弊等等历史事件无一不与当下现实暗合并在想象中得到解决。“当家难”、“治大国难”的慨叹与观众期盼英雄/明君的心理吁求两相吻合,在虚拟的审美氛围中达成了统治集团与人民大众的共鸣与和解。但现实并非没有裂隙,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国战斗机在自己领土上被美国战斗机撞毁、美国国会的反华提案、日本教科书与靖国神社事件以及甚嚣尘上的声浪等等。这一系列政治事件从反面强化了国族叙述的合理性、正义性和必要性,同时通过帝王英雄神话弥合了现实的裂隙,抚慰了国人心理上的伤痕。联系到《雍正王朝》,该剧把一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的皇帝,塑造成隐忍坚毅、励精图治的帝王英雄,一位改革弊制、刷新政治的崇高伟岸的悲剧人物。历史剧中无论雍正、康熙抑或刘备、诸葛亮,都鲜明地打上了“政治人格神”的魔幻色彩,这一个个卡理斯玛式的神灵英雄无疑寄托着人们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适应了时代和观众对于英雄与明君的双重心理渴求。

历史剧中的帝王英雄形象是人们在时代大更迭时对历史的追根溯源与精神皈依。因此,历史以及历史中的英雄在影视文本中被成倍地放大,艺术对此有着无穷的想象和各式各样的演绎。在此历史讲述的意识形态性与历史的诗学得到兼容,主流意识形态确认的英雄主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三位一体贯通于影视文本之中。

强势登陆的“好莱坞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中国影视艺术英雄主义思潮风行之势,美国好莱坞大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调查,我国青年人在业余时间喜爱观看的影片当中,美国好莱坞大片占60%左右。《兄弟连》《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特洛伊》《角斗士》《最后的武士》等等DVD、VCD光盘充斥着音像店。在好莱坞的经典叙事中,英雄叙事一直是“主旋律”。毋庸置疑,“美国大片”在充分迎合市场的同时,也相当地“讲政治”。它往往涉及重大历史题材,其中英雄都代表着正义和勇敢,透射出浓浓的美国国家情结和美国精神,其基本出发点都离不开爱国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影片张扬个性,塑造“硬汉”形象,凸现英雄人物在重大事件中的特殊地位,制造美国式的“高大全”完美英雄。美国英雄在娱乐中夹带着美国的价值观走向世界,在获取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效益。

时代呼唤“文人英雄”

英雄人物篇3

走进一间昏暗的陋室,地上铺着干枯的柴草,窄小的桌子上摆满了兵书,旁边还悬着一颗苦胆。一个人坐在桌前苦苦钻研,外面寒风凛冽,他却毫不懈怠。这时有人把晚饭端了进来,那人却先用坚毅的目光凝视着苦胆,然后缓缓拿起,尝了一口。一晚的钻研之后,他又尝了尝苦胆,才安然入睡。那便是兵败后的越王句践。看到这凄苦又使人肃然起敬的情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后来怎样,于是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看到他最终打败吴国,重振越国雄风,我不禁为他鼓掌呐喊,同时,一滴眼泪滴落在心中……

是谁用苍老的声音十几年如一日地唱着那首歌,在那荒寂的草原上唱给他的羊儿听。我震撼了,不由得驻足。他那枯草般的胡须飘扬着,他的脸上被岁月刻上了印记,可他遥望远方的眼睛里却发出强烈的光,那光刺透了前方的迷茫与无际。他在等待着什么?期待着什么?我不由自主地快走了几步,竟然看到他在晚年重新入朝为官,竭忠进谏。我记住了他的名字――苏武,不禁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又一滴眼泪滴落在心中……

我就这样一路走着,看见司马迁受了惨无人道的宫刑之后,咬紧牙关,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看见李白对酒当歌,用他雄浑的嗓音吟出千古绝句;看见岳飞在郾城大战金兵时的英武,以及最终被奸佞所害的悲壮惨烈……

我就这样一路走着,心中汇集了无数泪水,也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无数英雄人物用他们崇高的精神、豪迈的气魄、旷达的胸襟,演绎了精彩的人生,构筑了辉煌的历史。未来的历史会有我们的足迹,而我们将给未来留下什么呢?

整体评价:

英雄人物篇4

“2012年时尚先生盛典”近日在北京举行,这项由《时尚先生Esquire》发起并主办、今年已是第九届的时尚年度盛事吸引了各界的目光,本届盛典以“跨越”为主题。旨在展现精英人群对自我的不断突破与超越,向公众传递勇于担当、正直睿智的正向能量。最终,国际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先锋文学代表人物格非、国际著名钢琴家李云迪、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双冠军风云组合蔡赟/海峰、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发起人著名男演员陈坤、著名导演高希希、主持人白岩松、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等九人获得历年“时尚先生盛典”中最具代表性的最高奖项——年度时尚先生大奖,而年度慈善人物一奖则由李亚鹏斩获。

在获奖之后,李亚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这样的奖应该带着嫣然天使基金的团队一起领。而对于时尚二字的理解,李亚鹏说:“自己不排斥奢侈品,但绝不会去追求奢侈品。如果时尚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潮人’的话,我绝对不是个时尚的人,因为自己的性格不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从广义上说,引领社会的—种新的气象算是时尚的话,在这样的范畴中,自己还是可以去争取的。不过,我希望时尚不仅仅是表象的呈现,更应该是在人们的精神层面起到引领的作用。”从演艺界跨越到慈善界,李亚鹏坦言自己做公益、做慈善的感受:“做公益、做慈善貌似在帮助别人,但是其实最终帮到的还是自己。所以,在做公益和慈善的路上,无论碰到什么事情——误解、质疑,甚至冷漠,都不应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坚持,因为最终你会发现,这样做是在帮助自己。”

著名导演张纪中也受邀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现在需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文化的时尚”。张纪中说:“时尚不仅是指我们的着装这些表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引领—个时代的精神,精神上的时尚更重要。作为—个电视文艺工作者,自己希望利用好电视这个大众传媒的工具,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精神—那种与生俱来的血性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张纪中说,“大家都崇尚英雄,而英雄人物最本质的特性就是有血性。我也希望自己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一部部的作品。”

谈到是否会同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合作,拍摄他的作品的话题时,张纪中说:“合作要看缘分,莫言获奖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进步,他的作品也表达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但不是^家获奖了,我们就追着人家。无论文学形式如何,很重要的就是讲真话,这才是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文化使命。现在我们的一些影视作品就没有使命感一内容上比着看谁坏,表达的也部是阴谋、……这是个大问题。这就需要大家静心想想什么是文化的时尚。”

英雄人物篇5

《三国演义》中有规模庞大、形态丰富的死亡描写,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以死亡为镜鉴,折射出了英雄人物的生命意识、气节和男人之间友情等一系列的信息。死亡是英雄需要伟大而艰辛的超越,英雄的死与英雄独特的气质密切关联。作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更深刻地刻画了英雄人物的形象。

一、对死亡的预测本文由收集整理

《三国演义》是一部高度忠实于历史的长篇小说,被人们称之为“ 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然而,小说此种创作活动又必定灌注着作者的某种想象和虚构。本作品中作者将历史生命形态的投影和外射灌注于小说的文本之中,所以《三国演义》中包含了大量的超现实主义甚至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艺术描写,对英雄人物死亡的预测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点。英雄人物死亡前往往有卜筮、星象、谶言、灾异、噩梦、凶兆等出现。

以卜筮的预测形式出现的如孙吴鲁肃;以谶言的如有凤雏之称的庞统;星象是预示英雄死亡的主要方式,周瑜、张飞、诸葛亮等英雄人物之死均有相应的星象描写。也有以梦境或是人的迷糊状态来预测死亡的,如第八十五回,刘备病危之时,迷糊中梦见云长和翼德兄弟二人。作品以凶兆为英雄人物死亡的预测的如赵云和孙权。这些预测或暗含着人物的性格,或暗含着死亡的信息。如诸葛亮的死是“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此种星象不仅预测到诸葛亮死亡的地点也暗示了诸葛亮用祈禳之法以求增寿的情节,故“三投再起”。刘备在意识模糊的状态下中看见的是自己的义弟,表明了他的情深义重,而曹操看见自己曾经残害的人回来索命而恐惧不堪,此处曹操的残暴不仁似乎遭到了报应,这其中隐含着浓重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用卜筮、星象、谶言、灾异、噩梦等方式来预测英雄人物的死亡,这种带有宿命论和先验论色彩的刻画和描写,给英雄人物的死亡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让我们不禁为这些曾在战场上混战厮杀、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死亡扼腕叹息,不管是忠厚不阿的鲁子敬、仁慈重义的刘备、多智忠诚的诸葛亮、神勇威武的关羽、豪爽不拘的张飞,还是奸诈残暴的世间枭雄曹操,在死亡面前都是无可奈何的,他们或是追求“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如桃园结义三兄弟),或是想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如曹操),或只是出于自己的忠君使命(如鲁子敬),抑或三者兼是(如诸葛亮),但他们最终都没能完成自己的理想或是使命,而黯然死去。这些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赋予了作品厚实深邃、凝重苍茫的意义,彰显着作品的浓重的悲剧性。

二、对死亡本身的艺术处理

作者没有深入刻意描写英雄人物对死亡的生理体验,他舍弃了对人们感官有很大刺激的场景描写,着重于揭示英雄人物对于死亡的态度和生者对死者的反应。这样的死亡描写较多超脱,给人以更多的艺术美感,并获得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诸葛孔明三气周公瑾,周公瑾因此气绝身亡。对于周公瑾的死亡,作者用了重墨描写其死亡的全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并没有描写周瑜金疮迸裂的痛苦,或是他伤口的血肉模糊,更多的是对周瑜面对死亡的态度的描写,从种种细节来看,周瑜本人并不惧怕死亡,更多的是命绝事未尽的悲哀和对上天的埋怨。闻周的死讯,众人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孙权放声大哭,厚葬之,并厚恤其家属;诸葛亮笑过后于吴人面前假吊唁以伺机寻觅贤士;曹操听闻周瑜新死即聚众谋士商议南征。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摆在众英雄面前更多的是政治的利益,时代的英雄在其他英雄的死亡之下寻找成功的机遇,这种英雄的死亡充满了无限的苍凉和悲哀,这是时代的必然,历史的具象。

世之枭雄曹操戎马一生,心怀大志,然残暴、奸诈之事做得多于牛毛,他的死是比较挣扎的,这种痛苦精神要大于肉体。曹操挑战神袛获病,继而误杀神医华佗,

加上忧虑吴蜀之事,病情更是转重,以致梦三马同槽而食及被己杀之人回来索命,恐惧与日俱增。曹操的死充满了恐惧,但似乎又不乏忏悔和遗憾,我们感叹他的壮志未酬,感叹他的因果报应。曹操死后,其三子为争夺权利而钩心斗角,兄弟相残,这又给曹操的死抹上了一笔更浓的悲剧色彩。对于曹操的死作者更多的是运用恐惧的笔调,即精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区别于一般的肉体的描写,显得匠心独运、特色鲜明,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作品中最大的死亡悲剧莫过于诸葛亮,为了申明大义于天下,报刘备知遇之恩,毅然出山,为蜀汉事业殚精竭虑,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刘禅的猜忌,加上变异数起,屡次伐魏不力,使他身心交瘁,积劳成疾。面对死亡,诸葛亮是豁达的,当观星象,知道自己确是阳寿将尽时,十分惊慌,但这种惊慌并非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源于战事危急、事业未尽的担忧,故欲用祈禳之法以求增寿,当魏延将主灯扑灭时,他弃剑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面对人生的宿命,“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的誓言是无可奈何的,于是他冷静地调兵将遣,谋划战局,规划蜀的未来,从容赴死。这种深沉的悲剧情怀,使人们不能不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孔明死后,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悲痛的氛围笼罩着这些章节,挥之不去,使诸葛亮的死亡描写具有了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

三、死后显圣

从上文看来,死亡的描写是刻画英雄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死亡的描写,英雄人物的英雄形象更加凸显。作品中为了更深入地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作者还以大量笔墨描写英雄人物的死后显圣。《三国演义》中,能够以自己的死亡引发“天人感应”的英雄数不胜数,死后从“阴鬼”成神从而得以“不朽”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以关公与诸葛武侯两人的死后显圣最为出彩。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神勇威武、重情重义,这在他的死后显圣中也多有表现。如第七十七回中,关公遇祸新亡,灵魂不散,飘荡于世间,后遁入空门,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作品中对关羽生前仁慈爱民的描写很少,多是表现他的勇、义、傲,此处的描写使得关羽的形象描写更加丰满和立体,为他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的英雄形象中添了一份兼济天下的儒者之风范。而第九十四回,关公涧中显圣救子则体现他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这个人性化的展示,使得关公的形象更加可亲可感,也越加真实。死亡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类最真实最普遍的情感。这点上,《三国演义》似乎在不经意间,无论是在刻画情感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充满了混战厮杀的三国时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更多的是英雄人物的杀戮、勇猛、豪情与大义,而往往忽略了他们内心的个人情感世界,他们有着平凡人群所拥有的普遍情感,这种普遍人性的展现弥补了作品中大量战争场面描写的冰冷和遥远,作品于是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和人性张力。

作品中的诸葛亮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他淡泊宁静,他人格高洁,他是智慧和忠诚的化身。他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蜀汉事业殚精竭虑,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就连死后仍显圣定居山保蜀民。诸葛亮在时命乖违的艰难情势下,挑起托孤兴汉的重任,终因积劳成疾,病逝在北伐前线五丈原,无人不为之叹息。读到此处,这种惋惜之情愈是强烈。这里虽无他的大声疾呼,无他治蜀的劳累身影,无他北伐前线的竭思之状,只是简单的一句“万勿杀生灵”,他那颗赤诚之心已可彰显日月,只可叹“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天不佑汉”罢了。此处作品的悲剧色彩又浓重了一番,生为蜀民做不够,死后仍显圣。作品中,作者一直在强调诸葛孔明的智慧和忠诚,这里诸葛孔明仁慈爱民的再次描写,使得三者间的描写更加平衡和协调,他给人的多智近妖之感多少可以弱化。诸葛孔明是作者着力最多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这里作者并非描写他显圣展智,也不描写他显圣献忠,可见是有作者的深刻用意的。

英雄人物篇6

读《英雄人物故事》有感

玉门市第一小学三(一)班 吴孟?@

指导教师 顾颜花

我读的这本书名叫《英雄人物故事》,这本书讲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他们在坏人坏事面前表现的很勇敢,从不向坏人坏事低头。他们不但勇敢,而且很会动脑筋,有很多英雄人物都是运用智慧,打败敌人的。他们还善于团结周围的力量,跟狡猾的敌人做斗争。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事从不半途而废,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吃多大的苦头,他们都会坚持到底。

书中英雄人物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些道理:做正义的事情,支持你的人就很多;相反,做坏事反对你的人就很多。做成一件事不但要机智勇敢,更要团结一心、坚持到底。

英雄人物篇7

,读《光辉的旗帜》读后感,让我感动的一件事,诵读经小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峨

远处巍峨的群山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峨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娃娃,在高空中云集,嬉戏而下,咿咿呀呀,欢蹦乱跳地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缫丝姑娘迥然不同:蓝布棉袄,黑粗呢短大衣,草绿色长裤,脖子上的纱巾是白的,扎小辫的头绳是根黑毛线。中,《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

英雄人物篇8

2009年7月20日星期一晴

今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好多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其中,最使我感动的是雷锋叔叔。他乐于助人,但他做完好事之后,却从不留名。我很喜欢这样的人。我今后一定要向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特别是向雷锋叔叔这样的乐于助人的人学习!

重庆沙坪坝区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一年级:赵梦汐

英雄人物篇9

我最敬佩的人,小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会),未来衣服小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表脸

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表脸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春雨不停地下着,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从云层里一直垂到地面上,远处黛色的群山,近处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杨树,柔软的柳枝,都被笼罩在这张无边的大网里,这张网是春姑娘巧手织成的纱巾,盖在天地间,技在群山上。表姐刚来的时候,身穿一件方格衬衣,补了几块补丁,脚穿一双沾着泥土的白凉鞋,走路说话都不敢大声,我们都说她土里土气。可是现在,我们不敢说表姐了。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条紧身牛仓裤,一双锃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着闪光的金项链,肩上披着长长的黑发,显得神气大方。回到家里又说又笑,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样。想,幸福是什么,给校长的一封

英雄人物篇10

关键词:抗战题材;英雄人物;塑造;嬗变

2006年30集抗战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在央视热播,剧中那个智勇双全而有个性十足的英雄——李云龙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李云龙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但是他却没多少文化,更没多少涵养。桀骜不驯的他让人不得不说,这个英雄有点“另类”。多少年来,但凡提到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便习惯性地举出那些高大全的英雄,如李向阳、杨子荣,他们用兵如神,为人处世近乎完美。我们不容置疑地认为英雄就是用来景仰和崇拜的。但是以李云龙为代表的“另类英雄”让人们耳目一新——原来有这样一种人,他的缺点不胜枚举,但这却丝毫不影响他的英雄气概。这一类英雄人物形象引人深思。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关于另类英雄的特点

笔者姑且将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划分为完美英雄和另类英雄两大类。这种划分虽然有些粗略,但是却能反映出观众观影过程中的直观印象。

1955年的电影《平原游击队》让李向阳这个人物家喻户晓,1974年对这一经典进行了翻拍①。1960年的电影《林海雪原》也让杨子荣、少剑波等英雄大放异彩。还有1955年的电影《》,1963年的电影《红日》,2001年的电影《平原枪声》让、沈振新、马英等一系列英雄闪耀在观众心中。“高大全”应当是对以李向阳为代表的这类完美英雄的精准概括。相比完美英雄,以李云龙为代表的另类英雄可就陋习缠身了。我们不妨把他们看作走下神坛的英雄。其实第一个走下神坛的并非李云龙,而是2001年上映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这个人物打破了银幕上公式化、概念化的英雄形象,成为了独特鲜活的“这一个”。而李云龙则是真正让另类英雄深入人心。他们与传统的英雄一样,对祖国满心赤诚、对打仗得心应手、对战友有情有义,但他们明明又那么不同。

1.1就自身而言

完美英雄英勇无畏而又足智多谋,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平原游击队》中,当松井率部包围李庄时,李向阳泰然自若,他判断松井必然还会使用双层包围的老战术,于是设计使得日军和伪军自己人打自己人,克敌制胜而不费一兵一卒。同时,他深谙思想,用“持久战”的观点来教育和鼓舞同志乡亲,话语精炼,令人信服。

另类英雄的军事指挥才能与勇气和传统英雄是共通的。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脾气火爆,浑身上下草莽气十足。如《亮剑》中的李云龙,他总吹嘘自己上过私塾,其实没什么文化,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李云龙讲话,特别是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不带脏字的,如果不是他穿着军装,你会误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土匪。

1.2就为人处世而言

对待战友、百姓,完美英雄亲切友善,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和蔼可亲。李向阳将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兵郭小伟入伍不久,战斗热情很高,但由于未经锻炼,本领不佳。李向阳让他先练急行军,一边亲切地帮他整理行装,一边微笑着教导他“咱们游击队不光会打,还得会走”。而对敌人则恨之入骨,恨不能食肉寝皮。电影《林海雪原》中,杨子荣与小炉匠在众土匪面前争锋相对,都欲置对方于死地,最终杨子荣凭着机智沉着的对答、辩白,将小炉匠逼得哑口无言,并亲手杀死了这个敌人的走狗。

而另类英雄们都是性情中人,他们对不入眼的人,即使是战友也不与之和谐相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当石光荣误以为胡毅也在追求褚琴时,就和他较上了劲儿,两人比赛骑马,石光荣故意吹了声传达室递骒马时的口哨,胡毅的马六根未净,不再听主人的呦喝而前刨后蹶,把马背上的胡毅可折磨得够呛。如若遇到旗鼓相当、意趣相投的人,即使是死敌也会惺惺相惜。当然,他们在原则问题上还是争锋相对的,但感情上总沉浸在一种由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的遗憾中。如《亮剑》中的楚云飞和李云龙。抗战时,两人一致抗日又明争暗斗,互相欣赏也互相算计,是对手亦是朋友。内战爆发后,两人各为其主,攻打黄维兵团时,二人兵戎相向,两败俱伤,病床上的楚云飞惦念着李云龙的安危,李云龙也没有忘记楚云飞。

1.3就大局观念而言

完美英雄克己奉公,坚决服从上级的统一指挥,为了集体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1955年电影《》中,为了完成炸毁敌人暗堡的任务,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在找不到支架的情况下,他毅然用手托起了炸药包,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战斗的胜利。而另类英雄们则有些任侠使气的意味,不断上演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戏码。《亮剑》中,日军山本部挟持李云龙的新婚妻子秀芹占据了平安城,李云龙未经请示就擅自发动了战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大部队不得不调整了整个战略部署。

1.4就感情问题而言。

传统影视作品很少涉及英雄的感情问题。在《平原游击队》中,我们不知道李向阳的妻子姓甚名谁。而且,《红日》中虽然刻画了将军沈振新的妻子黎青,但是两人聚少离多,经常通信互相鼓励,共同树立胜利的信心,更像革命战友。当然,战争环境是很大的原因,但是这也反映出创作者着实不肯在此处多费胶片,因为他们觉得儿女私情会让英雄的光辉形象打折扣。

而另类英雄的感情世界可就丰富得多。他们勇于追求自己中意的女子,英雄亦有侠骨柔情,革命的年代亦有爱情的萌动。广场上褚琴活泼的舞姿和灿烂的笑容吸引了石光荣,他马上就展开了猛烈的爱情攻势,手段虽然生硬,却有着一股憨直质朴之气,婚后两人吵吵闹闹,却终是相濡以沫。

以上是从两类英雄人物给人的直观感受上进行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这两类英雄同而不同。但这一现象体现出英雄人物塑造理念怎样的转变呢?

2.关于另类英雄的塑造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影视行业打破以往公式化、概念化的古板模式讲求创新,因此,银幕上出现了一大批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突破更是引人注目。笔者认为在另类英雄风行银幕的旋风中,除了欣赏英雄形象本身的变化外,更应关注塑造英雄人物理念的嬗变。

2.1使性格更加丰满

鉴于影视与文学关系密切,有互通之处,此处借用福斯特在其著作《小说面面观》中的观点。福斯特将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扁平人物着重突出人物某一种典型性格,而圆形人物则不然,多面的性格要使人物丰满、立体得多②。因此,传统英雄是扁平人物,他们是被当作楷模而塑造的,似乎是神坛上的神像供人膜拜。那么他们唯一要做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高大全。但这未免使人物显得单薄而缺乏深刻性,高高在上而让人难以接近。

创作者们赋予了新的英雄们更加丰满的性格,有优点,亦有缺点,性格中那些否定性的东西经编剧和演员创造性的发挥似乎令人印象更加深刻。李云龙虽粗俗却是真性情,姜大牙虽粗野却透着憨厚,石光荣虽霸道却显得天真。这些饱满的人物走下神坛,走到人们中间,他们不再是仅供瞻仰的人物,人们敬佩他们的卓著功勋,却也可以笑侃他们的粗言俗语、陋习丑态。这是英雄人物塑造上的突破。

2.2使生活更加真实

使生活更加真实,笔者认为主要从世俗情境、世俗感情和世俗语言三个方面体现。影视人物必须有一定的情境为之提供活动的舞台和因由。传统影片的情境设计非常简单,要么是英雄向围坐的战友宣传共产主义,要么是英雄在战壕里沉着指挥战斗,要么是英雄来到群众家中,军民鱼水情深。图片化的情境中,英雄人物的言行也受到制约,生活气息也不够浓郁。创作者们以此为突破口,加入了更多生活气息浓厚的情境,让英雄们走近百姓。《亮剑》中,李云龙表扬张大彪在对抗坂田联队的战役中表现突出,请他喝酒,说着将自己的一碗酒递到他的手中,张大彪一饮而尽,李云龙心疼地抢过碗,大声说:“你小子也太实在了,给你喝你就喝光了,客气话不会听啊!”张大彪一本正经地说:“团长您不是经常教导我们做人要实在吗?”李云龙听罢笑骂道:“你个小兔崽子!”这个情景充满了琐碎的生活气息,很好地反映了李张二人融洽的上下级关系,这远比李向阳亲切地握着区委书记老张的手说:“我们是革命的好同志!”要传神动人得多。

爱情是世俗感情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实侠骨柔情不会遮盖反而会增加英雄形象的感染力。自私狭隘等一些世俗感情的加入也是值得关注的,这里不仅是指在塑造英雄人物这一个体上,而是展开到英雄人物成长的大环境中。同志们之间不再一团和气,也有不和谐的音符出现,这个不和谐的音符不是那种是非易断的忠诚还是背叛的敌我矛盾,而是人性灰暗的一面。例如《历史的天空》中,麒麟山的领导层在处理“不听话”的姜大牙的问题上意见不合,万古碑提出秘密处死姜大牙,以防止他日后不服管束而惹出乱子,因为他不满姜大牙一直纠缠自己的意中人董闻英,不好直说,便想借机除掉他,如此人心险恶,不和谐却也真实。

关于世俗语言,不管是那些粗话、脏话还是那些顺口溜、俏皮话都让人觉得活灵活现,风趣幽默,大大不同于以往影片中那种教条式的、朗诵式的语言。

2.3使配角更加鲜活

新中国初期的文化事业一直受“三突出③”观念的影响,不仅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是如此。英雄的光芒太亮了,以至于把其他人物都遮盖了,本来是“群英会”却变成了“独角戏”。创作者们希望通过加强配角的塑造来克服这一点,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英雄身后的女人和英雄的对手。英雄身后的女人不再默默无闻,她们有思想、有个性,她们是橡树身边的木棉,作为一棵树的形象和丈夫站在一起。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与石光荣拌了一辈子嘴的褚琴,《亮剑》中大胆示爱的秀芹,优雅真诚的田雨都令人过目不忘。英雄的对手也不再实力雄厚而头脑简单,他们拥有卓越的才智和丰富的内心,他们是值得尊敬的敌人。如《亮剑》中的楚云飞,《历史的天空》中的石云彪,《雪豹》中的竹下俊,让人在敌视中不得不夹杂着一丝敬佩和同情。

以上分析的三种方面虽然着力于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但都体现出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理念中现实性的加强。

3.关于另类英雄的思考

自2001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播出以来,以另类英雄为主角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风行全国。观众们激动地称他们为草莽英雄,由此我们就可以说,这些另类英雄就是时代所呼唤的、观众所追寻的吗?这些另类英雄的塑造理念就是创作者们应该奉为圭臬的吗?笔者认为应该持谨慎的欣赏态度。

另类英雄的出现带来了正面人物塑造的突破,使之走出了程式化、脸谱化的困境,其优点毋庸置疑。李云龙、石光荣、姜大牙、李大本事④等为观众所津津乐道,使观众们铭记历史,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背后所蕴藏的思想隐患。

首先,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人们总说,这是一个解构的时代。我们对那些从前建构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东西进行重新审视,重新判断,不再为主流思想马首是瞻。于是那些完美英雄遭到了质疑,甚至反感。因为观众已不再满足于顺从地朝神坛膜拜。另类英雄应运而生,他们走下神坛,他们去掉身上的光环,似乎只是身边那个有两把刷子的普通一员,人们摸摸下巴,笑道:“有点儿意思。”这意味着崇高性的消解,人们在解构英雄,解构一个时代给我们建构的信仰。当一个人失去了需要无条件顶礼膜拜的意念,他们的内心将会无限膨胀,当代学者邓晓芒说中国处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而这是令人担忧的。

其次,早在《荷马史诗》中,我们就看到了阿基琉斯,一个暴躁易怒、温柔善良又极度自尊的个人主义英雄。西方文明一贯强调自由与个性,而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是强调集体主义的。农业使人们不得不抱成团,安土重迁,用集体的力量向土地要粮,生息繁衍。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让人们讲求孝悌忠信,依赖氏族宗亲,张扬个性并不被看好。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思想涌入,随后的,“”中的“破四旧”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艺术,西方思维在中国人中逐渐显化,本文所探讨的越来越有个性的英雄就是一个虽微小却很实在的注脚。当今时代不是五四时期,我们不会再大声宣称西方文明优,中华传统劣,但是我们却在不自觉间做着判断与选择,长此以往,着实令人担忧。

英雄是人类自开化以来就一直崇敬与追寻的,它是精神的依靠,心中的永恒,当它在人们的意念中固化下来后,人们便开始在现实中寻找、再造英雄。可是言不尽意,意不传神,现实中的或者再造的英雄始终不及心中的那个英雄,始终无法承载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崇高情感,于是英雄成为了一个可以走向而无法走到的概念。反映人们精神追求的影视作品将这一点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丰富多彩、不断发展的英雄形象,展示着人们的追求,也展示着人们的思考。虽然我所截取的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嬗变只是天地一隅,但是一叶知秋,这一趋势是值得关注与探讨的。

注释:

①本文中提及《平原游击队》时以1974年版为依据.

②《小说面面观》,第四章 人物(下),59页,64页.

③“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④2011年上映的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的主人公.

参考文献:

[1]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4年;

[2][英]爱·摩·福斯特.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

[3]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