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2:58:00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范文篇1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紧紧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个根本目标,不断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人均期望寿命不断增加、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等。

但是最近10多年来,由于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医药费用上涨过快,“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尤其是贫困边远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健康权益。

要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亟须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新一轮医改明确了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深化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将通过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于我国国情而设计的这一卫生制度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总体方向,确定了改革的基本框架,这在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与此同时,新一轮医改还拟定了近期工作的“路线图”,明确了近三年的五项重点工作,并以这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着力解决当前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减少居民个人支出比重,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证老百姓合理规范地用上安全、有效、价廉的药物,降低群众看病的医药费用;

——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公平地享受妇幼保健、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预防疾病,力争使群众少得病;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变“以药养医”机制,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合理设置看病流程等。

这一系列措施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新一轮医改中特别强调深化医改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要让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将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大大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必将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因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

在当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毅然决定投入8500亿元深入推进医改,这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是当前我国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切实之举。一方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将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可以消除群众对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改善群众的消费预期,增加消费,从而达到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卫生事业范文篇2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的节约型、健康型医药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卫生事业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三、积极构建和实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要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卫生科普宣传活动,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卫生系统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思路创新、规划衔接和推进落实,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主线、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办法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依法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卫生部门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各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内容涉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使单位员工在开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3.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单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要从政策、立法、教育、宣传、管理等各环节入手,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医疗卫生单位乃至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一要围绕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行动,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先进的生态文化和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有为、人人受益的共识,逐步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把可持续发展与“八荣八耻”观和爱国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中进行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人人积极参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观念。三是不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举办讲座、组织宣传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资料、出版墙报等方式,提高认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消费观。

四、科学研究和确立节约型卫生单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

百元卫生材料效益、百元低值易耗品效益。资源消耗: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电耗、万元产值电信费用。办公消耗:职工人均办公费、百元办公费效益、职工人均差旅费、百元差旅费效益。拟采用RSR法、Ridit法、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效能评价。同时,在医院开展临床抗生素药物合理性应用研究,控制药物比例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便利、适宜”的就医环境。主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动态对临床抗生素应用进行监测,高度关注药物与机体平衡的问题,合理应用抗生素,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加强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控制,有效降低药物比例;控制运营成本。目前初步建立了抗生素药物使用、临床合理使用、医院感染率、药控指标等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医疗卫生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医疗卫生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个体医疗服务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层次。

卫生事业范文篇3

[关键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改革策略

现如今,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新的社会背景中不断调整经营模式,针对财会体系适时补充和更新,确保会计工作有序开展。这不仅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且还能提升医院管理效果,由此可见,文章探究该论题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论题探究的现实意义十分显著,具体介绍如下。

1必要性分析

实际变革的过程中,应确保变革工作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迎合时展要求。首先,变革理论体系以及所在环境。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以往具有公益性,主要隶属于国家,其产生经济效益的贡献主体为政府,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这一性质也随之改变,即商业性越来越突出,这类单位在市场中的定位渐渐改变。受市场快速变化、深化改革的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模式,企业化模式成为主要引导,在此期间,我国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但这与单位财会体系、单位性质存在冲突,因此,应完善相应的理论体系,促进会计体系越来越健全。其次,渗透竞争机制。医疗事业单位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后,能够与时俱进地创新会计体系,不断优化财务管理效果,进而能够提高行业竞争实力,提高这类单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后,顺应市场运行规律。由于这类单位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因此财务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内容应参照市场制度,迎合市场运行规律。[1]

2主要内容

首先,完善考评系统。之所以要完善考评体系、健全考评系统,主要是因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经营期间需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设置合理化考评系统,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比各个组织,完成组织全面性评价任务,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这不仅能够对员工起到行为约束作用,而且还能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确保员工在岗位工作中贡献个人力量。其次,组织系统培训工作。由于财务工作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各项工作相对专业、系统,因此担任工作的岗位人员应符合岗位员工需要,并且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应适当增强,以免实际工作中出现不法经济现象,进而影响会计工作发展阻力。财会体系发挥应用作用的同时,务必做好员工培训工作,补充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岗位工作经验,大大提升员工的医德素养,避免会计工作出现失误。最后,完善投资评价体系。大部分医疗事业单位将闲置资金存入金融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的灵活性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应适当改变领导者的投资观念,树立正确投资观念的同时,完善投资体系,以此降低投资失误率,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这也是优化会计工作管理效果的基本表现,有利于提高单位经济利润空间。

3有效措施

(1)强化财务控制。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财会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强化控制财务内部的过程中,应首先明确岗位所需的员工数量和质量,同时,做好全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的分配工作,并且上岗人员还应具备上岗资格,考取合格的上岗证书。由于财会工作项目较多,进而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务必各司其职,避免出现一人多职现象,细分后的财会职业主要有会计、收费员、收纳等,各岗位员工应互相监督、共同约束,这对财务收支行为规范具有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财务收支还应明确化显示,各项收支还应具体核算,每一阶段的收支还应以告示张贴的形式公开公布,这也是接受监督、答疑群众的基本表现。[2](2)完善财会体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想优化会计管理效果,促进会计工作有序开展,务必制定适合的财会制度,针对性完善财会体系,进而能够借此计算单位财务收支,掌握单位财务管理现状。财会体系完善后,企业资金结构会越来越优化,资金分配工作能够合理化进行,在此期间,还可以适当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总结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确保单位向良好方向发展,全面维护单位经济效益。由于现有的财务制度缺乏完善性,即使现有财务工作在落后制度的引导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比于西方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并且财务工作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因此,财会体系建设工作应持续进行,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充分发挥财会管理的积极作用。(3)补充财务报告。现如今,市场变化日呈多元化趋势,财务信息随之增多,要想缩短财务信息的获取时间,提高财务信息的应用效率,应适当补充财务报告,促使各项财务支出精细化显示,分析财务报告的过程中,能够全面掌握单位财务情况,据此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决策。如果财务报告未相应补充,那么单位财务收支不能具体显示,进而单位经营业绩不能准确获取,长此以往,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经营管理工作会陷入无序状态,单位经济盈利状况也无从得知。从中能够看出,要想深化财会体系改革,应适时补充财务报告,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成果。(4)加强财务管理。大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识相对淡薄,进而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仅以形式化进行,监督部门和管理部门并未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工作任务,进而员工也会潜移默化地被影响,财务岗位的工作人员自然会以松懈状态处理工作内容,面对复杂的财务工作常常应付了事。面对财务管理的现实问题,应首先提高领导者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各部门应养成配合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会计部门还应接受监督,确保会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进行。(5)成立专业的会计队伍。深化财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成立专业的会计队伍是极为必要的,专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工作经验相当丰富,这类人员面对复杂的财务问题能够协作配合、高效完成。成立专业化队伍的过程中,应为这类员工组织系统化培训,促使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掌握基本工作流程,了解岗位工作流程,同时,员工能够根据会计管理制度执行各项工作。这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而且还能降低财会失误率,促进财会工作顺利完成。除此之外,单位还可以应用以老带新的培训制度,即财务工作经验较多的老员工培训新员工,这不仅能够拉进彼此间的距离,减少陌生感,而且还能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有利于增强员工间的凝聚力,新员工会在短时间内融入工作状态,处理财会工作时保持冷静头脑、健康心态。并且不会出现财务管理失误的现象,一旦有财务管理失误问题发生,员工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3]

4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想获得良好的经营效果,应深化财会体系改革,通过强化财务控制、完善财会体系、补充财务报告、加强财务管理、成立专业的会计队伍等措施促进财会工作有序发展。这不仅能够降低财务管理的工作阻力,而且还能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树立良好形象,有利于大大优化财务体系,优化财务体系管理效果,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迈向新的发展台阶,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文静.浅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变革[J].商业文化(下),2011(11):159.

[2]唐群.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3(14):213.

卫生事业范文篇4

1、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1.1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县卫生事业快速、持续发展,一些重点领域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十一五”时期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县卫生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快速发展,改扩建面积达5.1万㎡,购进大中型医疗设备100多台(件)。全县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投入总量、规模,位列**市县级前茅,大大改善了卫生服务条件。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卫生应急能力有较大提高。建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医院传染病科。全县传染病发病处于较低水平,及时有效阻止了“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重大疫情的传入,无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事件和职业中毒事故发生;艾滋病、结核病控制、“降消”项目进展顺利,效果明显;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全面建成,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连续16年无白喉,11年无脊灰病例报告;全县孕产妇死亡率保持较低水平。

——农村和社区卫生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逐步完成了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确保了每个乡镇有一所卫生院,全县村卫生站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机构国债项目有序推进,改建扩建中心、乡镇卫生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已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中心1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5万人。

——医院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稳步提升。全部中心卫生院创建为“一级甲等”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创建成为“二级甲等”保健院,县中医院创建成为“二级乙等”中医院,县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

——医疗收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五”期末,全县医疗收入药品构成控制在50%以内,县医院药品收入控制在47%,县中医院药品收入控制在46%,县妇幼保健院药品收入控制在35%。

——加强行业监管,医疗市场秩序良好。在全市率先取缔医院外包科室和“院中院”。全县医疗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爱国卫生工作深入开展,成绩突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2.41%,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7.79%,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行业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创优争先活动成绩突出。县医院首批成功创建“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爱国卫生工作连续五年获**市爱国卫生目标管理优秀奖。

1.2面临的形势

——困难与问题。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优势不强。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总体水平不高。卫生政策落实不到位,经费严重不足。卫生事业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医疗设施条件差,人员素质低,整体服务能力不强,农民群众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公共卫生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一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存在流行和爆发流行的潜在威胁,艾滋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条件差、质量不高和接种率低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大,一些违法行医、巫医、游医屡禁不止,不正当竞争等问题未完全解决;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问题还未根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医疗行业的重点、热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亟待逐步解决;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人均卫生事业经费是市人均卫生事业经费的五分之一且低于同期县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多年位列**市区、县(市)倒数第二,乡镇卫生院退休职工、农村卫生人员、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人员待遇低。

——机遇与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全面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加大了卫生投入力度,实施了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传染病急救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等,争取国际合作,实施了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控制等项目,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经费保障,为卫生发展创造性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卫生事业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目标;农村卫生、疾病控制和医疗服务公平性等问题,列入了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健康第一的理念已成为共识,群众更加关心个人健康,关心环境安全,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卫生事业快速、持续发展,卫生法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渝西精神卫生中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医先进县建设、爱国卫生工作等,已纳入县“十一五”规划纲要。同时卫生部门自身对卫生事业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今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机遇和优势,为“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农村和城镇社区为重点,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并提高其可及性和公平性,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全县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居民普遍享有公平、安全、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2.2基本原则

——保持卫生事业平稳较快地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有较好的发展质量;既要注重卫生服务的水平与效率,更要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与和谐。

——加快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调整,从卫生工作最薄弱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环节入手,把农村和社区卫生作为发展重点,有效控制城镇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发展规模。

——转变卫生发展的模式,依靠严格监督管理和提高卫生人员素质,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坚持以农村卫生、社区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为重点,把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作为卫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改变单纯依靠扩大规模,购置大型设备发展的倾向。

——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服务公平,使人民群众共享卫生发展成果;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将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对金钱至上,不顾群众利益而盲目追求单位和个人收益。

——深化卫生改革,实行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2.2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和不同人群享有卫生服务的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快建立健康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高覆盖,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不断增强卫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到2020年,建立更加规范、协调、效率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加适应的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人民群众更加充分享受卫生改革发展成果,健康水平不断提取高。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

——每千人口病床数达到1.7张,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120㎡,建筑面积不少于64㎡;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3‰以内,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25‰以内;

——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1.8人,其中:医师以上职称达到每千人1.4人;县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人员执业医师和本科以上学历分别达到100%和30%,专科学历达到40%,中专学历达到3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临床人员执业医师和本科以上学历分别达到100%和20%,专科学历达到30%,中专学历达到50%;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达到85%

——100万元以上设备主要配置在县级医院,严格总量控制,并实行准入制;中心卫生院主要是100万元以下设备的更新换代;乡(镇)卫生院重点是配置常规医疗仪器设备。

——农村居民饮用清洁水达到98%。

3、主要任务

3.1基本建设

——新建红十字会医院,面积10000㎡,计划投资1400万元;

——**县医疗康复中心10000㎡,计划投资1980万元;

——**县精神病院扩建为渝西精神卫生中心,面积150亩,计划投资5000万元,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

——新建妇幼保健院住院部,面积8000㎡,计划投资600万元、改扩建县第二人民医院医技大楼,面积8000㎡,计划投资600万元;

——实施医疗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面积3800㎡,计划投资1200万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计划投资1020万元;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面积15000㎡,计划投资600万元;农村改水改厕工程,计划投资24000万元。

3.2农村卫生

——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和设备配套,突出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功能,农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村级卫生站覆盖率达100%,合格村卫生站2010年达到85%以上,规范化村卫生站2010年达到50%。

——卫生技术人员进一步优化。乡镇卫生院的医疗人员全部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它卫生技术人员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水平。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农民参保率达到85%以上。

——全面实施《**市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10年实现规划纲要目标。

3.3医疗服务

——**县人民医院成立老年病防治中心,设立专科门诊及病房建制,健全二级科室。开展心瓣膜置换、神经吻合、断肢再植、颅脑及胸腔内肿瘤切除、介入治疗技术等显微和大型外科手术的研究应用。

——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逐步实现“120”资源共享。

——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县人民医院添置直线加速器、X光刀等大型设备,使治疗手段向介入和微创方面发展。**县妇幼保健院引进腹腔镜、宫腔镜等大型医疗设备和治疗技术,提高妇女病诊疗水平。

——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8所乡镇卫生院建成**市中医药服务示范乡镇卫生院,建成全国中医先进县。引进中药饮片加工设备和技术,建立中药饮片加工厂。协助开展全县中药材基地建设。

——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方便群众、服务优质、经济实惠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龙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示范化社区卫生机构;龙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机构;在龙岗、棠香、龙水城区建立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开展惠民(平价)服务,医疗保健机构中平价病床数占总病床数的20%。

3.4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

——初步建立政府主导,体制完善,职能明确,功能齐全,责权明晰,运转高效,信息畅通,整体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够熟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功能居全市前列。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建立覆盖全县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疫情报告管理网、卫生监测信息网,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起规范的传染病门诊,增强发现和诊断传染病的能力;控制霍乱、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和乙型肝炎等的危害,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150/10万以下。

——抓好艾滋病、结核病控制。肺结核患者和可疑肺结核病症状者转诊率达到95%,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治疗督导覆盖率达到95%,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达到95%。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8%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85%。巩固无白喉、脊灰病例报告成果。

——全面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计划”,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98%;

——完善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卫生监督机构延伸到全县所有乡镇,管理到村,卫生监督覆盖面达到100%,卫生许可证持证率达到95%,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实行医疗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制度,加强行业监管。

3.5妇幼保健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高危妊娠管理率达到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0%以上,新法接生率达到98%,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到90%,节育手术并发症率控制在8/万以内。

——全县0—7岁儿童管理率达到9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六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达到90%,五岁以下儿童中度和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5%以内,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4、主要措施

4.1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卫生投入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对卫生事业实行宏观调控,加大卫生综合执法力度,实行全行业管理。政府各部门要从保护人民健康利益的高度,把发展卫生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与配合,解决卫生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保证各项卫生工作任务全面落实。

全面落实卫生投入政策,保证卫生投入到位。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随经济的不断发展逐年增加,投入的重点向卫生监督执法、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等公共卫生领域倾斜,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符合卫生规划的卫生建设项目和设备购置每年有计划的纳入财政专项预算;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事业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卫生资源,使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4.2实行宏观调控,整合卫生资源

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调整和配置卫生资源,现有卫生资源要逐步向农村和广大群众最需要的方面倾斜,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要严格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积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宏观布局和功能定位,达到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目的,构建层次清晰、分工合理、功能明确的卫生服务体系。

4.3深化卫生改革,加快事业发展

继续深化城镇和农村卫生机构改革,探索公立医疗机构和地名卫生院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民营医院和私立医院,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并存、互补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使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都能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继续实行院、站、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以任务目标、医技质量、精神文明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目标管理;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运行机制,实行院长竞争上岗,职工全员聘用等制度。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符合农民意愿的健康保障制度。

4.4发展农村卫生,推动新农建设

认真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巩固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条件。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遏制农村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乡村一体化建设。认真实施乡、村医生的培训项目,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的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切实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努力扩大农民的受益面。加强政策宣传,增强健康意识、预防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积极探索合作医疗对贫困农民的优惠照顾政策,解决特困人群的看病就医问题。实施《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总结推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验,探索研究新的农村初保工作思路和方法,逐步建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长效机制。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促进村容整洁和饮用水安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4.5完善公卫体系,保障公共安全

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整合资源、兼顾公平,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健全体系、保障有力的原则,按照健全职能、落实责任、增强能力、提高水平、改善服务、转换机制上来,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统筹县、乡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组织建设,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和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加大疾病控制项目实施力度,利用项目管理理念、疾病防治技术等,发挥项目作用和效益,推动全县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检测能力。强化乡镇、村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服务内容,建设与疾病预防控制相适应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要进一步加强重点疾病防治、计划免疫、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卫生监测等工作,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

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县、乡镇两级分工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监管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进一步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全面实施已经颁布的各项卫生法规,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开展综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医疗卫生新秩序,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在食品、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等方面享有的健康权益。不断加强县、乡镇两级监督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提高综合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严格执行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规,控制社会办医、售药规模。加强医疗市场的监管,整顿社会医药市场,保障人民群众就医用药安全。

推进妇幼保健体系建设法。严格产科服务和技术等要素的准入制度,依法规范产科医疗服务秩序。积极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年)》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加强医疗机构产科质量建设和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妇幼保健体系建设,规范服务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加大妇幼保健人员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4.6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按照《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合理规划布局医疗机构,严格医疗服务技术规范,强化单位制度建设,保证服务质量。加强急诊科建设,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抢救、监护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对危、急、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巩固发展“120”急救网络,建立“120”急救统一指挥平台。

逐步形成医院管理长效机制,把提高医疗质量,加强科学管理,提供安全服务,控制医药费用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坚决取缔科室承包、开单提成、收受“红包”、小金库等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医疗药械购销活动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创新卫生服务模式,继续实行医疗信息公开制度和住院“一日清单”制度,试行按单病种收费制门诊住院治病“套餐”制,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努力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4.7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医药工作

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弘扬中医药的优良传统,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重大疾病预防、应急医疗救治、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注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中药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和“名厂、名店、名药”战略,发展现代中药产业。

4.8狠抓科技创新,优化队伍建设

坚持科技兴医、人才兴卫,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用科学技术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抓好医疗卫生服务新项目、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要重视医学技术交流与协作,努力把县人民医院建设**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成为市级机构指导单位。加大卫生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要结合农村实际,实施“十年百项”适宜技术推广计划,为广大农民提供适宜的卫生技术服务。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造力发挥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抓好医务工作者的继续医学教育,采取培训深造、函授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素质。要集中抓好乡镇卫生院职工和乡村医生的培训学习工作,为基层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知荣辱、讲正气、重诚信、树新风、促和谐的医德医风,牢记为人民健康服务宗旨,自觉将行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置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中,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严厉打击医药购销活动中商业回扣和贿赂行为,塑造卫生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的医疗卫生队伍,为党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4.9创新服务模式,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多渠道齐头并进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基层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严格转诊转院制度,合理控制病人流向,做到小病、常见病在村、在社区就诊;严格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就医选择权,加强信息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建立和谐医患关系;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就医流程,实行人性化、个体化医疗服务,方便群众就医;大力开展优惠(平价)服务,使医疗机构中平价病床达到20%的比例;建立教育、制度约束、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长效机制,严厉处罚医疗服务中乱收费、重复检查、大处方、开单提成和收受“红包”行为,坚决打击医疗药品、设备购销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努力维护人民健康权益。

4.10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价

4.10.1规划实施

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规划的实施,财政部门负责保障规划的正常投入,计划部门负责规划实施的协调,使规划的实施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规划的顺利实现。

4.10.2规划监督

县人大依法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县政协进行民主监督。

卫生事业范文篇5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政工师;自身素养;提升途径

不同于一般性的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面向的服务对象构成复杂,而且卫生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专业性较高、时效性很强。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很容易滋生矛盾。在社会各种舆论负面报道下,医患关系高度紧张。卫生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凸显紧迫性与艰巨性。政工师需提高自身职业方面等的综合素养,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实效,将卫生事业单位中千丝万缕的矛盾抽丝剥茧,消除广大工作人员的思想顾虑,重塑医疗队伍良好形象。

一、当前卫生事业单位政工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一)丰富的政治理论是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政工师应当具备的素养基础

政工师是专职从事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主要运用党的理论武器维护政治思想统一,这就要求政工师对党的理论知识熟稔于心。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是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政工师自身素养的基础。只有充分掌握的党的理论知识,才能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角度,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关于卫生事业方针政策,将党的政治理念渗透到卫生事业的业务工作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卫生事业的发展;只有充分掌握的党的理论知识,才能去伪存真,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才能旗帜鲜明地维护工作队伍团结,有力地反击不利于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的无稽之谈,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以及媒体、大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二)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卫生事业单位政工师应当具备的素养中坚

政工师的业务能力是指政工师在开展政工工作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这些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组织协调能力。这是指政工师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协调和动员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增加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进行,如何用浅显易懂、简明扼要的文字或语言将党的深刻理论烙印到广大工作人员的灵魂深处,是考验政工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第三是调研能力。党的思想政治领域的工作主要以预防为主,需要利用交流谈心、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第一时间掌握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的思想动态和服务对象的真实诉求,才能及时作出分析,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

(三)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卫生事业单位政工师应当具备的素养保障

政工师的服务对象是形形色色的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在于信任。良好的思想道德无疑将增进彼此间的信任,而堕落的道德形象只会让彼此间的信任荡然无存。政工师只有增进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始终将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身先士卒、任劳任怨,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树立表率,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更加具有公信力和感召力,更加有效地灌输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二、提升卫生事业单位政工师自身素养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学习,增强各项知识积累

知识无涯而学无止境,作为宣传党的政治理论先锋,政工师更要先行一步、深学一层。首先,要不断学习党的方针路线及政策的出台背景,从整体上把握党的理论脉络,也要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特别是在最新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深刻领会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思想建党的精神。其次,要不断丰富各类知识储备。卫生事业的客观环境瞬息万变,时时刻刻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纵览法律、医学、经济等各类知识,才能厚积薄发、从容面对。最后,从实践和别人中学习。不断总结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得失,虚心请教前辈的工作经验,才能全方面的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髓。

(二)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工作方法

时代的发展促使政工师不断创新理论建设、革新工作方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是改变过去自上而下式的宣讲模式,走更加人性化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摸清具体每个员工思想状态,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指导,解决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加大利用微博、微信、QQ等现代网络传输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人与人之间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限制,也为政工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阵地,善于利用微视频、微动漫等喜闻乐见的新载体,使得工作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的思想洗礼。

(三)善于沟通,与群众打成一片

政工师是为了工作人员提供思想政治服务,如何顺畅地将党的思想理念传达到每个人的心中,沟通是彼此间重要的桥梁,所以政工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双向的,一方面是理解别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别人理解自己的能力。这要求政工师语言要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也要善于使用走访、座谈等技术手段,深入到工作人员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实际困难,及时发现并处置苗头性问题;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使其深刻领悟党的方针政策内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倡导医疗工作者强化人文关怀,改善服务流程,本着对病患负责的态度,杜绝医疗事故发生;对于服务也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消除医疗工作者和病患之间的误解,塑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结束语

卫生事业单位政工师的自身素养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一名合格的卫生事业单位政工师应当具备丰富的政治理论、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而这些构成了政工师自身素养的重要部分。为了提升卫生事业单位政工师自身素养,应当从加强学习、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沟通能力等多处着力,站稳党的政治立场,深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新局面。

作者:易曜琼 单位:湘潭市中心血站

参考文献:

卫生事业范文篇6

关键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

一、引言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是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设置的重要公共部门之一,旨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问题以及满足群众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公益性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普通上市公司或企业区别很大的一点,事业单位的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其经营本身并不以盈利为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对于资产管理的需求日渐迫切,完善和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刻不容缓。

二、资产管理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安全完整。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产来源很大一部分出自国家财政部,财政部门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上报的需求直接拨款,同时,单位还可以组织非税收入购置资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有很多普通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加强资产管理,对于防止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贪污腐败具有重要作用,防止国有资产无故流失,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和利用率。(二)有助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虽然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但是,有效的利用单位所持有的资产,基于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追求未来永续的发展才是长久之计。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有助。于整合零散、闲置的资产,提升单位的资产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资源无用的现象,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三)有助于建设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体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需要更规范的流程、更科学的方法去应对自身庞大又复杂的资产现状,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可以更好的避免模棱两可、滥竽充数置办资产的情形,争取实现账实相符,增加资产管理的透明度,真正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宗旨。

三、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上层领导缺乏管理意识。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政府大力拨专款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导致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对资产成本控制的意识极为缺乏,上层领导的决策往往优先考虑购置设备的先进程度甚至忽视所需的购置成本和旧设备的处置方案,盲目引进高科技,不考虑整体的匹配程度,这种“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直接带来的影响是资产的闲置与浪费,这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保值增值极为不利。其次,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对设备维护保养不及时,不用心爱惜设备,缺乏责任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二)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但是,不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够严密,关于上层决策的执行力度还是不够的。在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全面、不够完善的环境下,上层领导“重购置、轻管理”的理念,单位没有严格具体的资产配置标准,使采购人员在采购时随意性较大,同时,财务部门给予购置资产的预算限制较小,这些综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很致命的现象——采购项目、设备资金的挪用。此外,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监管制度约束力不足,对采购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不能及时发现资金挪用的情形;对资产管理缺乏规范性的约束,导致资产使用率低下,闲置资产、资产浪费现象屡屡发生。(三)财务部门会计审计工作不到位。有些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会计账目只设置总账目和二级明细账目,缺少详细登记单位所有资产内容的固定资产三级明细账,这将导致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产登记、盘点周期很长,甚至存在部分固定资产游离于会计账目外的情况,相关财务部门对本单位资产的增减掌握不及时、了解不详细,资产底数不清晰乃是大忌,轻则使资产无人管理,重则使部分下级人员有机可乘,造成资金挪用、资产无故损坏、报废丢失的严重后果。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对废弃资产的管理仍需加强。现今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对那些废弃闲置下来的固定资产处理不用心。我国有关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但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往往在政府规定的相关报废资产审批通过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资产的变卖或其他类型处置,给财务部门进一步审计登记工作增加难度,还有可能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四)资产管理工作缺少专业人员。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中,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些从不懂财务知识的后勤部门转来,他们的工作内容是表面上的“看管资产”,对于深层次的整合分析管理工作无法胜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单位账实不符的现象发生。同时,单位对员工入职后的再教育也不积极,未及时组织关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的培训、学习,员工的不专业、专业员工的知识更新不及时,使得很多下来的工作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影响工作进度和完成程度。

四、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资产管理意识,将资产管理工作真正落实。管理学中说到,不同管理层级所需的技能及其占比是不同的,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概念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用来对抽象、复杂的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意识就是其中之一。上层领导在一开始就宏观的考量本单位的性质、国有资产的范畴与之相适应的配置,全方面、多方位的研究在资产管理上进行整个组织各个部门的沟通协作,在采购项目之前,除了设备专业技术的领先程度外,多衡量它的功能性及性价比,注重成本自身的内部控制。高层领导一旦重视资产管理,中层、基层也会加强对资产使用的责任感,将资产管理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是尤其重要的,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在采购设备时,严格监督资产成本内部控制,有效的防止资金挪用现象的发生。监管制度应该覆盖整个资产管理范围,除了监督采购部门对购置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监督对新旧设备的安排处置,新设备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旧设备是否按规矩正确的处置,监督人是否尽其力,物是否尽其用,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资产闲置现象的发生。(三)坚持会计原则,建立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迅猛发展,资产规模急剧扩张,结构的复杂性、管理的难度都不能同日而语,对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很好的解决办法。资产信息化管理重点强调的是动态化管理,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信息管理可以使财务部门从繁杂的纸质账本中解放出来,极大的减少了财务部门会计审计的工作量,可以及时的登记资产增减,有效的减少了资产闲置问题的发生。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实现信息共享,在系统给予严密的权限设置下,每一位用户都可以也只可以看到自己权限范围内有用的信息,这种情况下更有利于审计监督工作的进行。(四)开展资产管理学习研讨会,提高人员的专业能力。管理人员的能力大小、专业强弱直接影响了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资产管理人员上的安排多选择资历较深、专业能力较强的员工,减少岗位人员的变更频率。同时,周期性的开展资产管理方面的学习研讨会,及时更新员工的知识,还可以制定适当的员工考核奖惩机制,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单位带来最大化的效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只有在坚持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加强成本内部控制,配合严格的监管制度,通过资产信息化动态管理,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提高认识,科学管理,那么,资产的保值增值就不是问题。为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兰卡.医疗卫生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5).

[2]马军雄,何艳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初探[J].财政监督,2015(17).

[3]段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

卫生事业范文篇7

一、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十二五”卫生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江苏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厅规划财务处。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和重点课题研究工作。拟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题,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形成前期课题成果;成立“十二五”卫生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规划制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组织开展“十二五”卫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认真总结“十一五”、充分研究“十二五”有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手制订相关“十二五”卫生专项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十二五”规划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对策措施和政策取向。

(三)完成《江苏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前期调研、重点课题研究和编制卫生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起草《江苏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下半年,组织不同层次专家对规划初稿进行论证、完善,按照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四)加强对厅直属单位、对各市“十二五”卫生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各单位要认真总结和评估“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各项卫生工作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根据省委、省政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切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立足长远,更新理念,开阔思路,认真做好本地、本单位“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卫生事业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为根本目标,以改善我县卫生服务环境、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为出发点,依据国家卫生事业发展政策,重点加强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设备的配置;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和改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让广大人民群众人人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全县生产、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水平。

二、规划目标

(一)基础建设

1、县、乡两级医疗卫生单位环境、条件改造完成率达100%;

2、县、乡两级基本医疗检测中小型仪器配齐率达100%,县级医疗单位基本治疗检测所需大型设备拥有率达80%以上;

3、完成临澧县卫生监督所综合办公大楼的修建和基本执法用仪器设备的添置;

4、成立临澧县120医疗急救中心;

5、修建临澧县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二)卫生防病

1、主要慢性病管理率达50%;

2、计划免疫规范接种率达98%以上;

3、主要地方病患病率较“十·五”末期下降30%;

4、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人口覆盖率达100%;

5、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低于100/10万。

(三)卫生监督

1、食品卫生合格率达95%;

2、公共场所卫生合格率达95%;

3、劳动卫生监督合格率达80%;

4、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设施符合配置标准,无违法医疗卫生机构;

5、基本医疗规范管理率达98%。

(四)妇幼保健

1、婚前医学检查率达100%;

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为“0”;

3、七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100%;

4、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10‰。

(五)健康教育

1、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2、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

3、人群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

(六)血吸虫病防治

1、血吸虫病人、畜接受治疗率达90%以上;

2、不出现阳性钉螺;

3、不出现新发晚血病人和急性血吸虫病人。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0%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把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支持卫生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全县卫生事业的快速向前发展。

(二)加强部门协作。

发展计划部门:将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财政部门: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调整卫生支出结构,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促进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实现。

农村工作部门:把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列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配合做好农村改水、改厕和合作医疗的实施,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控制,组织开展卫生扶贫。

卫生部门:做好卫生工作的综合管理、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落实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加强农村改水、改厕的规划、实施,组织新技术的交流、推广,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与监督指导。

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监督,严格监控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督管理,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提高环境质量。

水利部门:结合农村水利建设,配合做好农村改水和血防灭螺工作。

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督促乡、村企业加强劳动保护设施建设,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

教育部门:结合成人扫盲进行卫生常识教育;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配备健康教育师资,并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健康教育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搞好学校卫生,改善食堂卫生及其它卫生条件。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部门:加强宣传和报道,传播卫生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宣传和引导全社会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

民政、人事、劳动保障、建设、药品监管、盐业管理、计划生育等部门也要根据职责,落实有关措施,支持农村卫生工作。

(三)深化卫生改革。深化卫生院内部改革,形成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县、乡卫生机构的功能、布局,重点加强县级预防保健机构和农村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提高技术队伍素质,保证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到2010年基本完成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改造任务,达到基本设施配置标准。

(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农村公共卫生基本项目规划,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各项任务。积极防治、控制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巩固、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率,继续搞好食盐加碘和血吸虫病疫区灭螺工作,开展慢情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健全农村妇幼保健网络,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保证乡镇卫生院具备处理孕产妇顺产的能力、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和中心卫生院处理孕产妇难产的能力,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促进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建设。结合农村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引导和组织农村改水、改厕,提高农村自来水、卫生厕所和沼气的普及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加大对农村医药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加强食品卫生、职业病防治、医疗服务市场、药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管。

卫生事业范文篇9

一、规划背景

(一)卫生事业现状及健康水平

**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县卫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县的卫生工作以深化卫生改革为动力,以公共卫生工作为重点,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两个效益协调发展为中心,全县的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

1、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全县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1岁,婴儿死亡率为21.7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4.78‰,孕产妇死亡率为62.36/10万,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30/10万,全部达到“十五”计划规定的目标。

2、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全县有卫生院11所,其中中心卫生院4所,5个乡镇中心防保站,6个二级医防单位,4个驻县厂(矿)职工医院。拥有病床719床,职工840人。乡镇以上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29人,其中执业医师171人,执业助理医师81人,执业护士190人;具有本科学历的29人,专科学历197人,中专学历310人;其中初级职称377人,中级职称171人,高级职称15人。全县有乡村及个体医生362人,聘任了158名乡村医生为村级防疫妇保人员,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3、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加大了对全县卫生机构固定资产的投入。新建了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大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大楼和县妇幼保健院大楼等基础设施,添置了CT、彩色B型超声诊断仪、全自动洗胃机等大型先进医疗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我县的就医条件和诊疗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全县提前实现了以县为单位达到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的规划目标,创建初级卫生保健合格乡镇工作已经展开。五年来,全县共完成农村改水受益人口15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0%,完成农村改厕1.2万处,改厕普及率达45%。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工作稳步推进。预计**期间,90%的乡镇卫生院将达到“三配套”目标。

5、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全县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基本控制了疾病的暴发流行。基本消灭了碘缺乏病、疟疾,连续多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十多年无白喉病例。全县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5%以上。开展了创建爱婴医院活动,有9所乡以上医院达到了爱婴医院标准,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5%以上。健康教育网络更加完善,“九亿农民健康教育活动”已全面启动,城镇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95%以上。

6、卫生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通过贯彻实施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母婴保健、执业医师、医疗机构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卫生行政综合执法能力得到了加强。**年7月成立卫生监督所,稳步建立起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了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了卫生执法水平,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正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7、中医药事业进一步振兴。实施了综合医疗机构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中医机构的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了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8、精神文明与行业作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行风评议为契机,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行业作风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疗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基本形成。

9、卫生改革全面深化。“十五”期间,是我县卫生发展机遇与生存困难并存的时期,卫生部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大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筹资渠道单一,预防保健机构开展疾病防治工作的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乡镇卫生院,随着药品价格的下调和实行医药分离改革,发展艰难,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发展受到制约。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设备陈旧简陋,乡镇卫生院人员因受区域资源限制,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人才流失严重,业务开展受限。

2、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预防和医疗、城市与农村的配置比例失调,资源效益不高。卫生机构总量增加,但服务功能增强有限,造成卫生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

3、防病治病任务依然繁重。结核病、艾滋病蔓延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预防控制新发传染病的能力还十分薄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上升趋势较快。

4、三大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急救指挥系统有待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监测处理手段落后,应急反应和综合服务能力不高;卫生监督检验检测设备短缺,公共卫生综合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亟需提高。

5、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全县卫技人员大部分是中等学历,大学本科学历占有比例低,缺乏高、精、尖技术人才,由于基层条件艰苦,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中高级人才严重缺乏,普遍存在人才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现状,制约和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形势分析

**期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卫生事业的现状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健康需求的不适应,人口结构与疾病谱的变化,使卫生事业面临繁重的重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任务。**期间,新的发展环境和形势将为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健康指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

**期间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依托,以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为重点,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和强化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我县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以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以卫生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为根本出发点,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2、坚持重点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原则。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预防保健。

3、坚持质量与效益的原则。合理规划和构建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卫生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4、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发展卫生事业必须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加强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卫生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县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进一步优化,全县居民健康水平较大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卫生院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实现全县卫生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主要健康指标

**期末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以下目标:

1、平均期望寿命:72岁;

2、孕产妇死亡率:到2010年,在**年基础上下降1/3,控制在36/10万以内;

3、婴幼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到2010年,在**年基础上下降1/3,控制在15‰以内;

4、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到2010年控制在200/10万以内;主要慢性病管理率达60%以上。

(五)主要工作任务

1、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合理配置全县医疗卫生资源,控制城区卫生机构总量,大力发展乡村医疗服务机构,增加服务项目,增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到2010年,形成面向全县具有较高水平的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急救、科研教育和康复机构,整体功能和技术水平居全市中等以上水平,二级医院病床使用率不低于70%,一级医院病床使用率不低于60%。

2、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县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村级卫生组织为基础,体制完善,职能明确,功能齐全,责权明晰,运转高效,信息畅通,整体联动的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监督整体功能居全市前列。

(2)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工程建设,建立起全县公共卫生信息网、疫情报告管理网、卫生监测信息网。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为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提供不同层面、不同功能的网络化卫生信息服务。

(3)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内涵建设,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建立比较灵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监测系统和运行机制,达到反映及时,处置科学有效。

(4)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各乡镇卫生院建立起规范的传染病门诊,增强发现和诊断传染病的能力;提高县乡传染病疫情报告准确性与及时性。

(5)加强重大疾病防治,重点抓好结核病、艾滋病和乙肝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预防、监测和治疗,落实防治规划并达到控制目标。

3、卫生人才队伍素质整体得到提高。

控制全县卫生人员总量,优化人才结构,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中层卫生人员,提高一线卫生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努力增强卫生技术服务的可及性。到2010年,达到全县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其中:医师1人,护士1人,其它卫技人员1人);90%以上医生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全县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全部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它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乡村医生通过学历转化教育,全部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水平,到2010年,全县85%以上乡村医生须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其以上资格。

4、卫生事业经费逐步增长。

努力增加卫生事业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积极调整卫生支出结构,到2010年,增加的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发展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积极向上争资金争项目,完善和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体系的综合水平和服务功能,从而确保各项我县各项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

(1)抓好县直二级医防单位基础设施建设:

县人民医院:制定县医院总体规划,通过医院自筹一点、向上争取一点、银行贷一点、财政资助一点的方式,三年内建设好规模达8000平方米的一幢功能齐全的综合大楼,成为全县医疗和业务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基本医疗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接受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转诊,承担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以及业务技术指导任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加强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全县医疗集团的运作。

县妇幼保健院:进一步完善业务用房,积极筹措资金购置、完善相关医疗设备,以更好地承担全县妇幼保健、生殖保健、妇女儿童健康信息监测等任务。加强对乡村两级的业务技术指导,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全县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综合协调与管理职责。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主要完善好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使其成为全县疾病预防控制的技术管理与指导中心,承担疾病预防和控制、计划免疫、卫生检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卫生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技术指导与咨询等任务,负责传染病和各类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报告和应急处理,以及对乡村两级卫生人员的培训、监督指导等。

县卫生监督所:建设规模1200平方米以上的业务用房及配备功能齐全的相关检测设备,依法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的卫生监督执法任务,进一步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

主要通过实施国债项目及单位自筹资金的方式,重点解决危旧房改造、业务用房短缺及必要设备配置。按照国家规定要求,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达900平方米以上,一般卫生院业务用房达300平方米以上,乡镇卫生院职工人均住房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消灭危房,基本实现“一无三配套”建设目标,使乡镇卫生院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完成7个卫生院的155万国债项目建设:吉村中心卫生院兴建住院部670平方米,其中项目资金20万,配套自筹4万;内良卫生院兴建住院部400平方米,其中项目资金20万,配套自筹5万;浮江卫生院兴建住院部300平方米,其中项目资金20万,配套自筹5万;南安镇卫生院兴建综合楼群600平方米,其中项目资金25万,配套自筹10万;黄龙卫生院兴建住院部670平方米,其中项目资金35万,配套自筹2万;樟斗卫生院兴建住院部400平方米,其中项目资金20万,配套自筹10万;左拔卫生院综合大楼改造,其中项目资金15万,配套自筹10万。青龙中心卫生院拆除青龙中心卫生院现有两栋占地70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房屋,建砖混结构综合大楼600平方米,拟投资36万元,资金来源争取项目资金24万元,自筹12万元。

(3)加强乡镇中心防保站能力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力争**期间新城、池江两个中心防保站的建设立项。内涵建设上,在抓好预防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防保站工作人员的卫生执法监督、妇保等业务知识培训,力争各中心防保站预防、卫生执法、妇保等工作的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上,鼓励在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力争每年招聘1-2名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到防保站工作。

(4)加强村级卫生所建设。

加强村级卫生所硬件设施建设,到2010年,村级卫生所建设达标率达100%。着重提高乡村医生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急诊急救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乡村防疫妇保医生队伍,保障全县村级防疫妇保医生的财政补助。

6、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建立起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我县经济发展水平,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覆盖全县农村居民。到2010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100%,从根本上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7、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到2010年底,南安镇至少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三星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一星标准,使广大城镇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100%的县城居民。

8、加大爱国卫生工作力度。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逐年提高农村改水改厕受益面。到2010年,全县农村改水受益率累计达到96%以上,其中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以无害化厕所建设为标准,全面推广“三格式”和沼气式无害化厕所,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中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50%以上。全县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和60%;全县城市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85%和70%以上;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90%、80%;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70%、60%;加强医院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相关疾病自我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85%。

9、加大公民无偿献血力度。

强化各级政府职能,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动员,鼓励城镇职工、居民献血,提高全县人民无偿献血参与度。力争在**年实现100%无偿献血的目标。

10、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重点加强中医专科建设,突出抓好乡村医疗机构中医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为卫生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卫生事业建设,要进一步发扬过去的好作法、好传统,在新的时期,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切实提高全县卫生工作整体水平特别是公共卫生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卫生、发展改革、财政、人事劳动、扶贫、物价、农业、水务、社会保障、民政、食品药品监督、工商、司法、教育、计生、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要求,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能,全力推进我县卫生事业发展。

(二)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切实加大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力度。

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以农民健康需求为导向,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功能要求,充分考虑区域卫生资源、人口数量、自然和交通等因素,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调整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对服务人口较少、业务量不大、运行困难的乡村级卫生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按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人员。严格执行人员执业资格准入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要逐步分流。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制度。积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以事定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搞活内部分配,按岗位、技能、业绩、服务质量与态度等因素确定个人收入。

探索多种办医形式。要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制定优惠政策,严格准入标准,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卫生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和个人举办卫生机构。

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医疗服务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对全县范围内的卫生资源,包括机构、床位、卫生人力、设备、经费,无论隶属何种部门及何种所有制性质,均纳入规划,由卫生行政部门实施行业宏观管理。

巩固和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果。加强宣传引导,落实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扩大参合人口比例;落实县、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加强协调,抓好规范管理,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良性运行。

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深入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各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以预防控制结核病、艾滋病、人禽流感和其它慢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为重点,强化疫情预测和预警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构建以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突出抓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公共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组织,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发挥作用。

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动员全社会参与,大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部级卫生县城和省、市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计划”,普及医药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人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认真贯彻“一法两纲”,加大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婴幼儿系统管理力度,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四)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

继续加强《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尤其是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增加对卫生监督的投入,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能力。严格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资格审查和岗前培训教育,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公共卫生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卫生的监督,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可*的卫生保障。

(五)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全面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学科带头人和医疗卫生单位业务骨干的选拔培养,造就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形成不同层次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准入,稳定医疗卫生队伍,逐步改善现有人员结构,鼓励中高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卫生院。

继续抓好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提高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卫生技术人员结构趋于合理。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展乡村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学历教育和全科医生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引进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卫生队伍,改善人员结构。

依*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立足实际,针对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科研活动,不断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方法。积极引进、应用新业务、新技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我县医疗卫生工作水平。

坚持继承和创新的方针,继续加强全县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急救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抓好中医专科和特色门诊的建设,医院将在人员、资金、设备、政策上给予倾斜,保障中医专科和特色门诊的顺利建设,加快实现中医现代化进程。

卫生事业范文篇10

关于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楚政发[2009]9号),加快我县乡村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经2009年6月8日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研究,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作为加强卫生工作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不断改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二、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一)乡镇卫生院定位、设置和规划乡镇卫生院是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的中间枢纽,在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乡镇卫生院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及计划生育技术等服务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所的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等管理服务职能。除此之外,中心卫生院还承担着对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和医务人员的培训职能。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应满足预防保健工作及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当地乡镇建设总体规划。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原则是:布局紧凑、交通便利、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楚。要体现以人为本、方

便群众,选址要靠近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情况制定中长期规划,并分步实施。2、规模适度,功能合理。建设规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口情况在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乡镇卫生院的床位和人员一般可按每千人口0.6张病床、人员每千人口比1人的标准设置。业务用房建设规模:1万人以下的乡镇控制在450—700m2,1万—4万人的乡镇控制在700—1000m2。3、人员配置。乡镇卫生院的人员配置由县编委和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服务范围、交通条件等因素提出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意见,报州编办、州人事局和州卫生局核定人员编制数。新进入乡镇卫生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执业资格条件。要清理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严格控制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卫生院,到2009年底达不到执业资格的医、药、护、技人员要转岗分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必须达到90%以上。4、设备配置。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应根据其不同的规模功能、业务技术项目、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工作量,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和器械。首先装备常规需要的基本设备器械,逐步达到装备标准。一般卫生院应配置常规检验设备、x光机、心电图机和超声诊断仪;中心卫生院可根据业务技术项目开展情况适当增加设备配置。(二)村卫生所设置每个村委会设一个卫生所,原则上每个卫生所设2名乡村医生,其中一名为女村医。三、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卫生投入的主渠道。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在整体增加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同时,根据县、乡医疗机构不同性质和特点,调整卫生事业支出结构,逐步增

加对乡村卫生机构的投入,确保乡村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一)确保人员经费1、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和各种津贴、补贴)根据卫生院的不同情况实行全额或差额预算管理。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补助办法及标准由县财政局会同县卫生局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县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标准统一核拔到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兑现工资和奖惩。2、乡村医生补助。每个村委会配置2名乡村医生,其报酬为每人每月200元。村医生实行编制管理。3、乡村医生管理。各乡镇空岗的乡村医生必须尽快补齐,所选用的乡村医生要符合资历条件,并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乡村医生补助考核管理办法,具体考核工作由县卫生局委托各乡镇卫生院组织进行,卫生局要做好监督指导工作,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乡村医生补助。(二)基础设施建设1、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确定,逐年安排。所需经费以州、县投入为主,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国家实施的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各级要积极争取并给予配套资金补助。2、村卫生所房屋建设。村卫生所房屋建设纳入村委会建设一并统筹解决,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村卫生所的建设项目,乡、村负责落实建设用地。(三)切实解决村卫生所药品垫本资金不足问题对药品垫本资金不足的村卫生所,按州级有关规定执行。四、进一步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活力乡镇卫生院的改革,要在确保卫生院服务功能不变、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改

革探索,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增强其发展活力。(一)深化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切实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完成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基础上,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和扩大院长的经营自主权。在核定编制内,合理确定岗位,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双向选择。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机制。拿出工资构成中津贴部分的100%作为绩效工资,进行再分配,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建立责权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医方式。(二)强化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在乡村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即: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发放补助、统一药品采购。村委会不得向村卫生所收取房租费、管理费。(三)转变服务模式,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深入农村家庭、学校,提供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要充分利用中医药、彝医药等价格低廉而又行之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为群众防病治病。(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药品逐步纳入全州统一招(跟)标采购,以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切实减轻农民群众医药负担。五、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制定和完善各项农村卫生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推动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乡镇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一)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3年内到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6个月,不断巩固和更新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