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吕雉十篇

时间:2023-03-15 08:03:25

英雄杀吕雉篇1

影片从头到尾充斥着无尽的压抑,灰色的基调,让人心很沉重。六个爱国学生一起演话剧,喝酒,暗杀汉奸。那时候的大学生虽有满腔的爱国激情,但让人深思的是他们的想法是多么荒诞幼稚,一群不成熟“神经病”!杀一个汉奸居然要依靠一个女人去出卖自己的身体?真有这样的事吗?王佳芝在易先生的过程中,居然还逐渐对他产生了感情。一个杀人无数的刽子手,是什么使得她最后不顾一切的在紧要关头放过他?是为了那枚鸽子蛋钻戒?还是近乎变态的让她满足?王佳芝的选择让人不解。为了一个男人,让多年的计划化成泡影,搭上了其他人的性命,也赔上了自己的命,太惨烈了点吧。她也知道即使救了他,她也无法得到她想要的爱情。也许死了,就是解脱,就能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她就还是那个单纯善良的女大学生吧。女人总是为了男人牺牲一切,男人总是为了一切牺牲女人。

梁朝伟的表现一贯的精彩,易先生阴郁的眼神让人过目不忘,这种眼神在《英雄》《花样年华》中有过,透过他的眼神让你体会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不同的个性。汤唯表演自然逼真,大学生的清纯,的娇媚,一点都不做作,就算是,也不觉得她放荡。这对于作为新人的她来讲,实属难得。虽是一脱而红,但无疑她是个很有潜质的演员,整个表演很稳,从容而淡定。走出影城,我和同伴一直还在谈论着这部很有争议的电影,确实让人意犹未尽!

我和同伴是为看黄梅戏《霸王别姬》的演出而到合肥的。晚上,我们一起来到安徽大剧院。恶劣的天气也难挡戏迷的热情,剧院早已是高朋满座,看来大家都对这场演出充满了期盼!《霸王别姬》故事家喻户晓,描写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的伟大、坚毅的品性、不屈的精神,就如电影画面历历在目。今天他的同名话剧《霸王别姬》将被安徽省黄梅戏团首次搬上黄梅舞台,将以新的视角、新的解释、新的人物命运再现这段乱世中的凄美传奇。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铁壁围困之中,腥风血雨之时。剧作家莫言充分发挥想象,将吕雉与霸王挂上了号。让我惊异的是故事一改历史,讲述的实际上是两个女人的故事,虞姬固然当仁不让,没想到的是吕雉爱的也是项羽。于是在垓下之围的千钧一刻,两个女人都冲到项羽身边要救出心爱的“阿羽”。吕雉当初在刘邦战败时当过俘虏进过项军的营,后来签了个条约又给放了回去。到底历史上吕雉有没有见过项王和虞姬我们不得而知,只能说,有这种可能吧。在这部戏里,吕雉不但与虞姬有精彩的对手戏,还试图去勾引霸王,而且口出之言更是大胆,就连《色戒》里的王佳芝也没有说过如此露骨的话语,何况她身为“国母”!真的让我感到费解!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新的视角、新的人物命运?虞姬和吕雉这两个女人,虞姬是一个只懂男欢女爱、追求儿女情长的纯情小女子;吕雉则成了一个识大局、可以牺牲个人感情来辅佐自己丈夫的女人。历史上的吕后掌控政权的16年中,天下太平,经济发展,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有功绩,但她手段凶残、性格扭曲,刘邦死后,她把曾经的情敌剁成了肉酱。作为有夫之妇,她也不该去介入虞姬与项羽的感情,充当第三者的角色吧?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好就去争去抢,还要美名曰:“敢于追求”!这也值得去歌颂吗?对改编的情节真的有点让人无法去接受!

英雄杀吕雉篇2

理国如理家 吕后,首先是个妻子,不管她如何权倾朝野。

刘邦当年在沛县,就是个混混,沛县出流氓,大概始自刘邦。刘邦混进吕公的生日宴会,差点被轰出去。吕公看到刘邦隆准龙颜,有天日之表,所以他决定把爱女嫁给了年近40的刘邦。他老婆为此跟他大吵一架。

吕后可是大家闺秀,求亲的人都踏破了门槛。虽然嫁给刘邦,满心的不乐意,但听父亲说刘邦不是凡人,她便心动了。

只是婚后吕后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婚后,刘邦的无赖性子更加没了收敛,有吕后帮着打点家事,更是常年不着家,吕后一个人不仅要做农活,还要孝顺父母养育儿女,特别是在经济条件不好的刘家,百般艰难自不言喻。一次是刘邦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只好躲避逃亡。吕后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物、食品。

刘邦当了皇帝,原来的吕雉就升级为皇后了。但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却并不是幸福。年老色衰的她变成了刘邦众从嫔妃中的一员,后宫里的勾心斗角比之当战俘的日子也好不了多少。《史记》上对此经过只有一句话:“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但也许正是少了这些感情牵扯,她要想在刘邦身边有一席之地,就不得不另找出口。于是她杀了韩信,为刘邦去了一块心病,也从一个妻子进而升级为一个助手、一个亲信。

忧刘邦之所忧,急刘邦之所急,刘邦能想到的她想到了,刘邦想不到的,她也想到了。比如杀彭越,刘邦没舍得杀,而是给了个流放。吕后却不以为然:“彭越是一条好汉,现在你要将他流放外地,这是为自己留下祸患,倒不如将他杀掉。他已经随我一同来了。”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家臣告发他再次谋反。廷尉王恬启奏请求诛灭彭越全家。刘邦答应了以后,便杀掉了彭越,将彭氏家族一并诛灭,因此彭越的封国也被废除了。

这一点上,吕后比她的死敌戚姬要强太多了,戚姬只会在刘邦枕边吹耳边风。戚姬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只是为了取悦刘邦,而不是为了刘邦的家。现在刘邦当了皇帝,整个国家都是自己的家,吕后再次证明他是个理家能手。

攻心如攻战 早在初嫁刘邦时,吕后就对刘邦的一堆穷兄弟大方招待,令得诸人对这位大嫂感佩不已,以至于在后来吕后遭遇太子废立危机之时,众家老兄弟皆是力保这位大嫂,而必要的时候,问计于张良以及请出“商山四皓”事件,使得刘邦无可奈何。就是死了,吕后也没放弃笼络人心,她下诏赐给各诸侯黄金千斤,将、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阶赐给黄金。

吕后不只是拉拢身边的人,他还需要笼络普天下的大众,这种事情的效果很难从表面上看得出来,但无形中为吕后创造了登顶的好环境。

刘邦死后,吕后成了皇太后。她来自民间,深知民间疾苦。在吕后统治时期,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且在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记》中称赞道: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宴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百姓有吃有喝,才不会关心首相是男是女,姓刘姓吕。所以吕后可以放开手为自己的权力扫清障碍,只要把宫里打理好,他就可以登顶天下了。

慧眼识英雄,那是她特有的眼光,不是每个人都学得来的。知道拉拢从无赖到相国每一个人,这就是吕后的格局和态度,没有这样的细心和胸怀,想成大事,何其难也。

避祸如避难 吕后不同于戚姬,平日里的小委屈,小难题是不足让她动用与刘邦共患难的夫妻关系这张王牌的,至到太子废立第二次被刘邦提上日程。

汉十一年,英布造反,刘邦身患重病,他想任命太子为统军主将,前往讨伐叛军。知子莫若母,吕后在第一时间找到高祖哭诉:“英布不仅是员猛将,还是亡命之徒,他连陛下都敢反叛,何况是资历甚浅的太子呢。况且太子领着您的开国功臣们去打这场仗,您认为他们会听命于太子吗?就算太子有雄才大略无人听命也无济于事啊。臣妾以为,这对于太子的成长无异于揠苗助长啊。臣妾三思之后认定,让太子领兵无异于使羊统帅狼群,结果不但会坑害无辜的太子,也会葬送皇上您的大好江山呀。只有您才是当今世界的盖世英雄,只有您御驾亲征,才能有效指挥汉朝那些猛将,也才能震慑乃至彻底消灭像英布这样的乱世枭雄。”

英雄杀吕雉篇3

关键词: 谋反 诬以谋反 非艺术性考虑 悲剧性

自古天下初定或新帝上位,除了改国号以求天佑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横空出世。比如,宋时改用文官、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明洪武年废丞相设三司、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直接向皇帝负责,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可真谓“治世不一道”③。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风云变幻的朝堂中,韩信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

韩信的一生有人概括为“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可以这样说,但也不完全是。知己固然是萧何,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中写道“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即所谓的“成也萧何败萧何”。关于这个典故,早已是书中写,戏中唱,家喻户晓了。

韩信少年贫困,立志出人头地,受胯下辱而不发。先从项梁,后属项羽,最后归刘邦,经萧何三荐一追,乃得以拜将。于是大刀阔斧,施展才能,“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向以报”,④真真是“功无二于天下”。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反观韩信,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战必成名,打破孙子的论断。关于韩信,刘邦说:“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于韩信者,国士无双。”苏轼说:“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等等。军功无二,国士无双,对韩信来说,虽刘汉之天下,实由信再造,但不免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兔死狗烹”的典故大多历史演义小说中会出现。沈忱《水浒后传》第九回:“大凡古来有见识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袖而去,免得后来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祸。”这也可以从范蠡和文种身上得到证实。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战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最终“存亡越,霸勾践”⑤,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多次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终自刎而死。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乐之,子和不去?”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遥想汉初三杰,韩信叱咤风云,后被诛三族;萧何兢兢业业,虽免于死亡但贫困终老;唯有张良仙风道骨,避谷远祸,自在逍遥。功臣下场,可见一斑。于是韩信的真正死因也就更明了了。

“存亡两妇人”。存之妇人固然是漂母,在寄食乡长家而遭嫌后,得漂母一饭之恩,“漂母怜之,饭信,一漂竟数十日”。⑥韩信封王后,便找到漂母,赏漂母千金。前有季步一诺千金,后有漂母一饭千金,为人称道。清包彬《淮阴侯庙》赞曰:“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有人为韩信造反一事鸣冤,这就牵扯到亡之妇人――吕雉。有人评价吕雉,不是帝王,却胜似帝王。究其一生,出身高贵,下嫁刘邦,老夫少妻,恪守妇道,内外操持,还曾因刘邦的关系被狱吏调戏。后刘邦与项羽楚汉对峙,被抓为人质,项羽以刘父为要挟,而刘邦“幸分我一杯羹”。亲父尚且如此,何况妻乎?身在项营,项虞二人,琴瑟和御,而她形单影只,刘邦也未曾关心;更不用说刘邦在途中为求自保多次将儿女推下马车;以及后来专宠戚姬,甚至要求废太子等等。华贵宫殿,长乐飘飘,长明灯下,古铜镜内,妙容不再,她知道什么对她最重要。与戚姬的得宠而言,她需要的是权力。于是有人说韩信是吕雉专权的绊脚石,杀韩信是吕雉立威的政治需要。但是处死韩信这样的重臣,而且是诛族这样的决定,是皇后可以决定的吗?柏杨先生说:“仅凭舍人一面之词,没有洞察,不容分辩,便急吼吼下毒手,而所使用的又是灭口手段,表面上由吕后主持,从‘伪游云梦’那件事判断,毒计恐怕酝酿已久,否则屠杀韩信这样的重臣,吕雉岂敢巨作决定。”刘邦对于韩信始终是顾忌的,怎么可能让他继续身居高位,仅仅削王为候怎么够?敌国破,谋臣亡。由是借吕后之手,萧何引之,灭口诛族,以绝后患。所以,吕雉也不过是政治工具,她只是猜中了刘邦的心事,联合萧何,帮他“清理门户”,戳死韩信、诱杀彭越……宫闱幕后,独掌朝纲十六年。但她终究只是刘邦的执行者,顺其意,行其事,而刘邦的本意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为了刘汉天下千秋万世,韩信这样兼谋兼勇的大臣,“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⑦,始终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司马光《资治通鉴》总结道,“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韩信下场,可见一斑。

据黄仁宇先生考证,根据当时的观念,造反不一定有存心叛变的证据,只要有叛变的能力也可以算数。功臣良将之所以为功臣良将,正是因为他们谋略大强的能力,而功成时,这些反成了罪过。上者杯弓蛇影,刘邦“杀白马与诸侯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翻译一下,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刘氏天下,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时他可能忘了他刘氏天下是怎么来的,而秦朝又是怎样灭亡的。为了集中权力,一个个地向异姓诸侯王、开国功臣下手,繁华过后终成一梦!“一时忠臣良将,诛除略尽”。讽刺的是,这是人们对坏事做尽的奸臣秦桧的评价。刘邦曾高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功臣良将杀尽时反叹无良将安国。的确,想当初前方打仗有韩信,后方支援有萧何,出谋有张良,献计有陈平,还看今?

《胡文忠公遗集》记载胡林翼的一句话“疆吏争援,廷臣羽檄,均可不校,士女怨望,发为歌谣,稗史游谈,诬为方册,吾为此惧”。于是纵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性文献,很多人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并立下过大功的人死因都是一样的,谋反,或者确切地说是诬以谋反。韩信首当其冲,有人开玩笑说,韩信创造了两项吉尼斯纪录,汉朝第一功臣以及汉朝第一被杀的功臣。周勃、彭越、周亚夫、檀道济等,不一而足。其中,韩信与周勃的经历尤为相似。二人同时少平庸,起于战乱,拜将封侯。不同的是,周勃上头有人(薄太后),同时上头的人(刘恒)也不是一心置他于死地,而韩信也不是上头没人,可正是这上头的人(刘邦)想害他,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害他,同时韩信“羞于哙等肩”,人际关系可见一斑。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岁余时,周勃害怕被诛杀,于是“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所以有人上告周勃欲反,周勃恐慌,“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这位公主就是文帝刘恒的女儿,同时也是周勃的儿媳妇。周勃同时请出了薄昭,文帝的舅舅,“为言薄太后”。只能说太后就是太后,“以冒絮提文帝”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太后的话“绛侯绾皇帝玺,将兵於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⑧这的确是关键。应劭曰:“勃诛诸吕,废少帝,手贯玺时尚不反,况今更有异乎?”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事方验而出之。”这应该也是韩信的写照或是内心独白吧!能反的时候,而天下初定是再造反,谋略如韩信,是不可能出此策的。武涉、蒯通献计时,是造反的最佳时机“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而韩信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⑨。《资治通鉴・汉纪・韩信之死》记载道,有人有上书告韩信造反而韩信不知。刘邦问群臣,群臣愤慨欲平韩信。刘邦默然问陈平,陈平有二问“陛下精兵孰与楚?”“陛下诸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刘邦答案是“不过”、“莫及”。由是陈平提出了“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韩信因此被骗、削权。此处就有两点说不通处,其一,韩信想谋反就不可能无备而去。其二,如果韩信真的造反,凭韩信的精兵诸将,陈平不是让刘邦送死吗?同样,刘邦会就这样去吗?可见他料定韩信不会反,不然不会自寻死路。信之不肯付汉王,而汉王却先夺其兵,削其爵,要其命,最后诛三族。只能说韩信是军事家,不懂封建权力的运衡。

如果说统治者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那么纂史者尤其是纪传表志体以写实、写史传世的《史记》这样记载呢?这就是处于非艺术性考虑,一般情况下,政治立场、家族利益及个人安危都被考虑在其中。就拿皇帝的出生而言,一登大统身世就离奇了。黄帝有天枢,刘邦有蛟龙。塞万提斯《唐・吉可德》中不无讽刺到“只要你能混出一点名堂,就会有人发现你有皇家血统”。“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出生不一样。”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这样开篇。这些纂史者明知不可能而记之,就是出于非艺术性考虑了。众所周知,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承父遗志而家又无余财,只能选择就是现在人也难以接受的宫刑,经过这一打击,司马迁的心理一定是有变化的,他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实写实录,最起码不能明显地实写实录,不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道《太史公书》是“继《春秋》而作”,而《春秋》我们知道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微言大义”即所谓的“春秋笔法”。如《郑伯克段于鄢》的一个“克”字足见郑庄公的阴险、毒辣与虚伪。而史继G先生在《论韩信之死》中认为司马迁在写韩信的卓越战功以及拒绝和蒯通的教他背叛刘邦独立的对话时,无不斩钉截铁的态度和明确犀利的语言,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印象。而在写韩信谋反叛逆的文章时,两两对比,就迥然不同了。每每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破绽和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给人以模糊的印象,这正表明司马迁当时下笔的难处。也正是在这些地方留下疑窦。可见太史公寓褒贬与字里行间。所以《史记・淮阴侯列传》,“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哀叹可惜之意,溢于言表。

或许有人会问,就没有例外吗?其实,例外是有的,但严格意义上,也不算例外。历史上真正能做到“功高盖主而主不疑,权倾朝野而朝不忌”⑩的是郭子仪,以及后来的曾国藩,即“前有郭汾阳,后有曾国藩”。相比于韩信、周勃的不能善终,这里不无郭子仪开府以明志,文忠公逆来顺受{11}的自身修养有关,还有当权者需要他们以牵制各方势力,如和|之于乾隆,王镇之于刘裕,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存在没有触及到封建专制统治,权力虽大,但有顾忌。而刘邦对韩信一直是顾忌的,刘邦与韩信谈领兵之能,刘邦“不过十万之众”而韩信“多多益善耳”,虽然在后面用“领兵”和“领将”搪塞过去,但韩信之被杀就不足为奇了。谈到李世民与魏征,人多多魏征之敢谏,而少多太宗之善纳谏。倘使魏征碰到的不是李世民,不一定有“谏臣”美名传世,而太宗能唯才用人,即使没有魏征,其他人上谏规劝,他照样可以任用听取,成“贞观之治”之大业。

历史终究是历史,如天道运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历史是按照自身的客观逻辑发展,它不顾及人们的感情{12}。黄仁宇先生提出应最大限度地将道德排除历史讨论的范畴,看待历史应当考虑当事人能怎么做而不是应该做。前人的教训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史书,我们能做的是尊重历史、熟悉历史。意大利学者克罗狄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与太史公的“通古今之变”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古鉴今,以古成今。

注释:

①《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箢,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②《史记・项羽本纪》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似鹇つ吨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③商君书・更法.

④史记・淮阴侯列传.

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⑥史记・淮阴侯列传.

⑦马光《资治通鉴.

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⑨史记・淮阴侯列传.

⑩旧唐书・郭子仪传.

英雄杀吕雉篇4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女强人

1.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十四岁被选入后宫成为唐太宗才人,在废王立武事件后被唐高宗封为皇后,在高宗驾崩后于天授元年称帝,建立武周,在位期间重视选拔人才,兴起酷吏政治,神龙元年唐中宗继位,同年十一月崩逝,享年八十二岁。

2.汉高后吕雉

吕雉现代是因手段狠毒,参与诛杀韩信、彭越,并制作过人彘而闻名于世的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也是在刘盈即位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首位临朝称制的女性,虽然以手段狠毒著称,却也做到了为后面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这位博尔济吉特氏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在崇德元年被册封为庄妃,并在皇太极驾崩后先后辅佐了顺治帝和康熙帝两代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4.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这位远嫁吐蕃的唐朝宗室女,也是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往后的唐朝和亲公主,这次联姻,使得吐蕃200年间,每度有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的册命,文成公主嫁去吐蕃也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5.文成文明冯太后

这位祖籍长乐郡信都县的北魏王朝结出的女性政治家,是被封为文成帝皇后,出身北燕王室,的北魏王朝杰出政治改革家,在文成帝去世后开始临朝听政,执掌天下十五年,是卑微重器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6.萧绰

萧绰这位小字燕燕,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是从耶律贤去世后开始27年的临朝摄政生涯,参决军国大事的中国十大著名皇后之一,在主政期间不仅亲征伐宋、达成澶渊之盟,重用贤臣,还使辽朝进入最鼎盛的时期。

7.秦良玉

秦良玉这位出生于1574年,字贞素的明朝末年女将、民族英雄,是先后参与抗击清军、张献忠之乱、奢崇明之乱,具有显赫战功的二品诰命夫人,并曾被后世文人乃至当朝皇帝作诗词赞颂。

8.妇好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与政治家,是曾多次受命征战沙场、征集兵员,并先后参与多场对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战,常寿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祭典的屋顶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

9.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这个复姓上官的陕州陕县人,是出生于664年的因祖父获罪进入内庭为婢的唐代著名女官、诗人和皇妃,也因其聪慧善文而深受武则天赏识,并曾掌管宫制诰多年,并曾参与多次群臣奏章决断,有着巾帼宰相之名,在政坛和文坛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唐代著名才女。

10.慈禧

英雄杀吕雉篇5

关键词:王熙凤;五味;死水微澜;非吕雉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05-02

一、五味王熙凤,酸甜苦辣咸的悲欢离愁路

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属于王熙凤的判词中有“凡鸟偏从末世来”之句。凡鸟者,L也,从凡从鸟,正如《说文解字》中“鸟部・凤字条”所说:“凤,神鸟者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后,蛇颈鱼尾……’。见则天下大安宁。”更兼《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可谓神然,贵不可言,非凡俗可及,仔细思量倘若L思凡入凡,不居梧桐,不食仙种,不饮仙泉,来之不使天下大宁,那么L也就只能偏指为凡鸟,凡俗总是要经人生五味的,酸甜苦辣咸不可避免,那么凤姐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位,作为封建大家族偏偏又是最市脍的一位,酸甜苦辣咸人生,悲欢离愁路,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可想而知。

五味之凤姐,酸甜苦辣咸本身就是一种因果循环,凤姐之酸,可谓发酵了数十年的山西老陈醋,心绪酸极,酸到极点又变了味道,辣极,行事狠辣不择手段,辣极,算计入微,辣到极点也需甜来做遮掩,口蜜腹剑,一张嘴甜极赚得老太太喜爱,扯得一张大好的虎皮,掌控宁荣两府,权势一时无两,对于凤姐内心野心来说甜极,偶尔的小善,入狱对巧姐的关心又是让读书食客感到甜极,有了酸、甜、辣三味所引发的误了卿卿性命种下了苦、咸两味之果,受血山崩辞世,为贾琏所休,一口薄棺葬红颜,悲哉叹哉。

凤姐之酸,西山老陈醋也,整个荣府醋海翻天也。贾琏之怨凤姐,已非一日,凤姐之恨平儿,亦颇不浅。事在二十一回,故一触即发,两人皆不自知耳。且说第二十一回,贾琏与多浑虫媳妇多姑娘儿苟合之后,神清气爽地回家,次日平儿给这浪荡货收拾衣服,从枕套里拾得一绺青丝,罪证齐全,好平儿为贾琏脱罪自不必说,凤姐闻音,冷笑:“这半个月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厚的留下的东西,戒指,汗巾,香袋儿,再至于头发,指甲,都是东西。”平儿为贾琏遮掩过去,贾琏对平儿说:“你不用怕他!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子打个稀烂,他才认得我呢?他防我像防贼似得,只许他和男人说话,不许我和女人说话,略近些,他就疑惑・・・・・・。”丈夫如此感觉,醋罐子,可见醋有多浓,凤姐之醋,更有甚者,如作者直接将第四十四回写为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在这一章节里,凤姐将贾琏与鲍二家的在床,看其行为,一脚踢开房门,也不容分说,抓着鲍二家的厮打一顿,又怕贾琏走出去便堵着门。再听其说,“好!你偷主子汉子,还要治死主子老婆!平儿过来!你们王八一条藤儿,多嫌着我,外面你哄我!”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叹号,其行其言好一个妒妇了得。

酸到极点就成了辣,凤姐在大观园里无数个诨号中就有一个叫凤辣子,一个金陵王家的姑娘,江南姑娘应当是如水做的一般,凤姐反之,亦可能是从小就做小子生养,凤姐的辣,言语酸辣,行为狠辣,心思毒辣,特别是在“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这一回中,令人触目惊心。贾琏偷娶尤二姐,凤姐为要使贾琏贾蓉当众出丑,她一方面用花言巧语,假意殷勤把尤二姐骗得滴溜转,尤二姐对她言听计从,感激不尽,跟她回到了大观园。在贾母和众人面前逞贤良,与此同时,她又使人挑唆张华告状,只叫她要原妻,又俏命旺儿“务将张华致死,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声。”安排已定,便去大闹宁国府,把尤氏骂得狗血喷头,“揉成面团儿。”接着借秋桐之刀杀死尤二姐,辣极,辣到看客咬牙切齿。

凤姐的甜,主要是言语谐趣讨人甜,无论大事小事,凤姐总是能运用三寸不烂之舌用逗趣、开玩笑的方式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贾母而言,凤姐就是她的开心果,就是使他快乐的齐天大圣,如第三十八回中,王熙凤针对贾母头上留下的一块小疤痕,与贾母有一段对话,把她的恭维手段几乎发挥到了极致:贾母听了,又抬头看匾,因回头向薛姨妈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像他们这么大年纪,同姐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了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凤姐不等人说,先笑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气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贾母笑道:“这猴儿惯得了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起来,恨的我撕你那油嘴。”凤姐道:“回来吃螃蟹,恐积了冷在心里,讨老祖宗笑一笑开开心,一高兴多吃两个就无妨了。”贾母笑道:“明儿叫你日夜跟着我,我倒常笑笑觉的开心,不许回家去。”足见凤姐说话真是能甜到人心里。

自古红颜多薄命,一个家族衰落之后,作为家族的成员因此也跟着零落,前面三味之因种下苦咸两味的果,树倒猢狲散,前番凤姐弄权馒头寺,为了赚银子仗势拆散张金哥与守备之子这对鸳鸯,逼死鲍二媳妇,尤二姐,一切黑暗面都暴露开来,导致被下狱狱神庙,当贾琏真正使了所有被压积的性子,将之休掉,牢狱之苦,被休的锥心之痛,急怒绝望攻心,受血山崩死去,一口薄棺草草了事,哭向金陵事更哀矣。

二、死水微澜,不可或缺的情节引领者

曹雪芹作为一个经历家族兴衰变迁的当事人,处在大清帝国逐渐走向没落的历史时代,他的人生经历足以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进行深刻的批判与揭露,因此《红楼梦》便应时而生。

虽然这部小说的主角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书的写作主线是通过宁、荣国府的兴衰和身处这个大环境下的宝黛凄美的爱情来批判封建纲常专制,但是无论描写贾母多么仁慈,宝玉多么纯净,不喜八股之文,但是事实上,说白了贾母就是富裕大地主里颐养天年的老祖宗,吃喝的也都是民脂民膏,贾宝玉小少爷似得人物,不事五谷。所有的人在这里都是安顺于整个大环境的,缺乏抗争精神,就像一潭死水,而在我看来,真正具有反抗精神的就是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凤姐。

贾家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从上到下莫不显示出其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敬畏,遵循,如宁荣国府的诸位男儿,除了宝玉之外,哪个不是混吃等死,庸庸碌碌,拈花惹草型的,为老不尊的为老不尊,酸儒样子,流连花丛的,再说女子,一个个也都是遵规守矩,低眉顺眼,真正像王熙凤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心机谋算来实现某种原想的人太少,尽管手段有些卑劣,过程残忍,不过不得不说王熙凤是一个实干家,想到什么便千方百计付诸行动以期达成目标。

细读前八十回,倒是觉得她对宝黛爱情的一些言辞颇有些意思。似乎是有意向世人传递一个秘密的讯息,那就是宝黛二人是天生的一对。在书中第二十五回,凤姐送茶叶给黛玉,因谈到吃茶而引发了这样一段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后来又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很明显的感觉出凤姐对宝黛关系的一种倾向。这段对话看似打趣玩笑,实际是凤姐对宝黛关系的一种支持,对传得沸沸扬扬的“金玉良缘”之说,莫不是一个极大的抵触和挑战。所以我觉得,凤姐在对宝黛婚姻的立场,于理于私,都是顺应的。知道了她的心里所想,对于她的有意玩笑,敢于置“金玉良缘”于不顾,故意挑明自己的立场取向,也就不觉得诧异和不解了。

她的这些行为也足足为宝黛爱情增添极多的生存养料,也造就宝黛爱情悲剧的高潮,从某一方面上讲其不顺应大众以及纲常礼教所认定的金玉良缘,足以见其真真是死水中的活水。

三、她只是个强悍了些的小女子,不是吕雉的后身

清代学者黄昌麟说凤姐“巾帼英雄谁得似?汉家吕雉是前身”。把凤姐说成是吕后了,这一句话我是很不认同的。尽管她弄权,她残忍狠毒,她狡诈如狐,但是她的所有行为的意图都是指向宁荣国府的存继兴亡,与吕后为了大权弑夫杀子相比,王熙凤是不是多了些可爱呢?没有像吕后那般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没有弑夫杀儿,礼数该遵守的也都遵守了,该敬着贾母便恭恭敬敬却又不叫人显得客气。归结起来,她只是个个性十足的强势女子罢了,说她是吕后有些言过其词了。

尽管她具有复杂个性,喜欢投机,如王看到林黛玉的容貌,立刻联想到“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黛玉的美,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又询问婆子们对黛玉和伴随人员的安置情况,以取悦于贾母。

她的狠毒体现在“毒设相思局”一节中,贾瑞拦路调戏王熙凤固然可见封建大家庭中的堕落与荒淫,但王熙凤更有过人而无不及,她要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心想:“几时叫他死在我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最后几次设陷井害贾瑞,并最终使贾瑞悲惨地丢掉了小命。残害尤二姐,更能体现她的阴险、狠毒与计谋。对此,对王熙凤的评价甚高,认为王熙凤是当内务部长的材料,称赞她有战略头脑。一次,他风趣地举例说:“王熙风处理尤二姐‘事件’,真是有理、有利、有节。”

尽管王熙凤是一个机变、残忍而又精强狠辣的女管家”,是一个不甘寂寞,有着极强私欲和野心的女人,她凭借着王家娘家的吓人的权势,不仅暗中勾结官府,包揽词讼,接受贿赂,害死人命,还挪用丫环仆人的月钱,放高利贷,剥削他人,可以说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贪婪而又凶残。但是,她也是一个有良心人性的人,对于没有侵犯她利益的人都表现出了关爱和体恤,王熙凤在对刘姥姥,贾蓉的媳妇秦可卿、对宝玉等人是十分关心的,作为一名女子,她显示出了作为女性善良与温柔的一面。

王昆仑先生说过:“王熙凤如莎士比亚笔下的阴谋家麦克佩斯一样,“是坏蛋,但却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灵魂的坏蛋”。因此,她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

吕后心如蛇蝎,但是凤姐真的是如此能够坏到为人不可饶恕?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王熙凤的“坏”。有时候,王熙凤的“坏”是真坏,比如说,她为了谋取银两外快,依仗权势伙同馒头庵主持,长安节度使云光向守备家施压,拆散张金哥俩鸳鸯;有时候,王熙凤的“坏”,是迫不得已的坏,比如说,她对待尤二姐。在多数情况下,王熙凤给人造成的印象常常是相当好甚至非常好,而且王熙凤不是装腔作势的好,是真好。比如她对宝黛爱情的支持,对秦可卿的真相交,比如王熙凤在困难情势下扭转局势的本事。王熙凤身上坏与好的哲理,分析起来特别有意思。因此,她只是个女子,只不过稍比同时代的其他女性更为强势罢了。

参考文献:

[1]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陈其泰.红楼梦回评[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黄昌麟.红楼梦诗咏三百首[M].

英雄杀吕雉篇6

国舅是外戚里的典型代表,作为皇后或宠妃的兄弟,一般正值壮年,往往可以有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国舅爷,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国舅卫青和唐太宗时期的国舅长孙无忌。这二人,一武一文,分别辅佐着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以雄才大略著称的皇帝。不过,这两位只是国舅里的杰出代表,大多数时候,国舅在历史中的出场往往伴随着外戚专权。

到底不是一家的

外戚又叫做“外家”、“戚畹”,就是皇帝的母族、妻族。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造成天下混乱。翻开二十四史,外戚干政事件屡见不鲜。这是为什么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外戚的掌权与宦官夺权有着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凭着自己是皇帝宠爱信任的人,借替并不怎么英明、对政事并无敬业之心的皇帝分担工作为名而参与朝政,逐渐从最高层干预国家政治生活。外戚凭借的是自家女眷当了太后、皇后或者皇帝的宠妃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外戚和宦官是皇家内部一体化的异物,当外戚和宦官的权势膨胀到相当程度以后,他们就势必和依照宗法一体化结构组成的儒臣不相容。对于外戚来说,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年幼之时,权力便有机会握在皇帝的母亲之手;或者是皇帝虽然是成年人,但太后、皇后强势,这时候,他们要巩固手中的权力,一定会选择提拔亲信。

提拔谁呢?自己娘家人自然是首选,娘家的哥哥、弟弟、侄子们,才是太后、皇后们最值得信任的人,因为咱们是一家人。至于朝中那些大臣,不过是拉拢利用,待到自己权力稳固之后便可以随意过河拆桥。至于婆家那些皇族王爷们,则到底不是一家的,他们是自己夺权的最大阻碍,对于太后、皇后们而言,除之而后快。当年慈禧为了抗衡臣,选择了和咸丰的弟弟奕訢联手,但一切不过是权宜之计,互相利用而已,搞定臣之后,便将奕訢排挤出去。

舅舅、女人和狗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东汉章帝以后,皇帝多因有病或被害而短命。皇太后怀抱幼主处理朝政,说起来,并不是每个太后都有强大的政治才能,于是她们常常请父兄掌握朝廷实权,把小皇帝彻底变为有名无实的傀儡。一旦皇帝长大,不甘心受制于外戚,为了夺回大权,保障自己的地位,往往与宦官定谋,依靠自己的奴才驱逐或削弱外戚势力。在这一过程中,宦官立了大功,接着又控制了朝政。这样,“舅舅、女人和狗”之间,便出现了外戚与宦官开展拉锯战的情况。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事件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发生在汉和帝时期。窦宪(章德皇后兄,和帝舅舅)“威权震朝廷”,“刺史守令多出其门”,“朝臣上下莫不附之”,权倾朝野,开始出现了外戚专权的局面。公元92年,和帝与宦官郑众定谋,迫使窦宪兄弟自杀。但从此宦官也因此得势,开始直接参与朝政。

第二次是在殇帝、安帝时期。邓太后(殇帝母亲、安帝祖母)让自己的哥哥邓骘掌握国柄。邓太后一死,安帝乳母王圣和宦官李闰等人无情地铲除了邓氏势力。但随后当时朝廷的权要之事,都由宦官李闰、江京等人处理。

第三次发生在汉顺帝时期,阎显(顺帝皇后阎姬的兄长)处死宦官江京,独揽大权。几个月后,北乡侯病死,宦官孙程等十九人联谋杀死阎显,诛除阎氏。

第四次发生在冲帝、质帝和桓帝时期。梁太后临朝,委托其兄梁冀辅政,梁冀复立桓帝。“专擅威柄,凶恣日积”,使外戚势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桓帝虽为梁氏所立,亦对梁氏深恶痛绝,“遂与内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五人密谋诛冀”。最后梁氏一族是被诛了,但单超等五人同日被封侯,“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在东汉大约持续了一百余年。无论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擅政,都使政治更加腐败。

舅舅打不过外甥

不过,尽管历史上很多外戚权势很大,声势显赫,但是在权力斗争中无一不是失败,最终,王朝还是那个王朝,皇族还是那个皇族,追其原因,还是与封建王权的宗法继承制度有关。

封建王权有着严格的宗法继承制度,只能是皇帝传给从自己儿子中选出的太子,实在不行,就传给自己的弟弟、侄子等其他皇族子弟。理想的状态下,便是如此薪火相传,千秋万代。而其他任何人是没有继承大统的权力的,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在凡事都要找个合祖宗王法理由的封建时代,一个“名不正言不顺”就足以毁灭一切。

英雄杀吕雉篇7

2、花王慈禧太后:晚清五十年,尽在此女手中,几令国将不国。

3、花仙陈圆圆:秦淮八艳之一,蕙心纨质、淡秀天然,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遂引清军入关。

4、花神杨玉环:四大美人之羞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其天生丽质,酿成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

5、花魁李清照:两宋第一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

6、花姿西施:四大美人之沉鱼,华夏第一女间谍。

7、花妃貂禅:四大美人之闭月,又一著名的女间谍。

8、花恶吕雉:汉高祖后,残暴的国母。

9、花君赛金花:清末名妓,状元洪钧之妻,曾被德皇后誉为“东方第一美人”。八国联军入侵时,使北京免于屠城之劫。

10、花妖妲己:商纣王妃,千年狐媚。

11、花魂王昭君:四大美人之落雁。嫁于匈奴呼韩邪单于,以绝世之容貌,换中原之安宁。

12、花合文成公主:唐太宗之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妻,汉藏联姻,千古佳话。

13、花后孝庄皇后:辅佐三代清帝,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

14、花魔褒姒:为博一笑,烽火戏诸侯,西周由此而亡。

15、花精妹喜:夏帝姒履癸妃,颠覆了华夏第一个历史王朝的女人.

16、花媛李师师:北宋第一名妓。

17、花嫔赵飞燕:汉成帝后,“楚腰纤细掌中轻”。

18、花灵蔡文姬:三国时第一才女,著有《胡笳十八拍》。

19、花绝柳如是:秦淮八艳之一,美艳绝代、才气过人。

20、花狂冯太后:北魏文成帝后,著名的女政治改革家。

21、花帝萧燕燕:辽景宗之妻,圣宗之母,促进民族和解的著名女政治家、军事家。

22、花婆黄道婆:元代棉纺织革新家。

23、花祸客氏:明熹宗的乳母,魏忠贤的爪牙。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24、花贤班昭:东汉才女,班彪女,班固妹,增修《汉书》。

25、花幽薛涛:八岁即出口成章,为唐一朝第一才女,晚年创薛涛笺。

26、花慧谢道韫:东晋女诗人,谢安侄女,出口成章。

27、花仪长孙皇后:唐太宗后,贤淑皇后的典型。

28、花烈秋瑾:清末巾帼英雄,同盟会、光复会成员,革命烈士。

29、花媚夏姬:郑穆公之女,媚艳万千的妖娆女人。

30、花形赵姬:秦始皇嬴政母,以吕易嬴。

31、花刁贾南风:西晋惠帝司马衷后,历史上著名的“黑皮悍后”。

32、花巧董小宛:秦淮八艳之一,天姿巧慧、容貌娟妍。

33、花姝赵合德:汉成帝妃,飞燕之妹,与乃姐齐名,一对yd的姊妹花。

34、花悍独孤后:隋文帝杨坚后,与夫并称“二圣”,“惧内”一词,由此而来。

35、花冤严蕊:南宋初年天台营妓,著名才女,色艺冠绝一时,写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之句。

36、花悲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曲曲断人肠。

37、花魅万贞儿:明宪宗爱妃,大皇帝一十九岁,依然宠冠后宫。

38、花芳董鄂妃:清顺治帝妃,国色天香,顺治帝的红粉知己。

39、花怜苏小小:“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齐著名诗妓。

40、花泪虞姬:项羽宠妃,号“虞美人”。

41、花飘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豪爽侠气、俏丽生辉。

42、花仁马皇后:明太祖后,宽容仁慈。

43、花德阴丽华:光武帝后,“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44、花惜鱼玄机:唐之名妓,姿色倾国,天性聪慧,后因妒丧命。

45、花淫文姜:鲁桓公夫人,yd与美艳的化身。

46、花爱张丽华:南朝陈后主妃,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玉树后庭花。

47、花影冯小青:明朝著名女诗人,秀丽端雅,聪颖伶俐。

48、花豪孔四贞:清朝唯一一位汉族的公主,文武双全。

49、花侠吕四娘:清朝著名女剑客。

50、花婢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妃,玉体横陈,天生尤物。

51、花径红拂:唐初著名侠妓,风尘三侠之一,慧眼识李靖。

52、花容卞玉京:秦淮八艳之一,风枝袅娜、诗琴书画无所不能。

53、花孝缇萦:缇萦救父,至孝之举,须眉不如。

54、花败洪宣娇:太平天国女领袖。

55、花慈孟母:孟母教子,居必择乡。

56、花骨梁红玉:南宋名将韩世忠夫人,助夫抗敌,击鼓退金兵。

57、花奴潘玉奴:南朝齐废帝妃,一双美足,步步生莲花。

58、花幸杜秋娘:唐之名妓,美慧无双,写有“花开堪折直须折”一诗,为唐诗三百首,压卷之作。

59、花真卓文君:司马相如,凤求凰,郎才女貌,当垆卖酒,千古美谈。

60、花忧唐婉:陆游表妹,千秋哀怨化作一曲《钗头凤》。

61、花飞王聪儿:清后期,白莲教起义领袖。

62、花惠岳母:岳母刺字,又一个贤惠伟大的母亲。

63、花娴金城公主:唐中宗之女,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之妻,美而娴。

64、花芝李季兰:唐之名妓,著名女诗人。天资聪颖,容貌艳丽绝伦。

65、花秀马湘兰:秦淮八艳之一,秉性灵秀、能诗善画。

66、花心夏侯光姬:西晋琅琊恭王妃,与府中小吏牛金私通,生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此为历史上著名的“牛继马后”。

67、花相上官婉儿:无丞相之名,有丞相之实,为千古第一女相。

68、花舞公孙大娘: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舞蹈家。

69、花丑钟无盐:齐宣王后,为华夏四大丑女之一,丑陋与才华皆举世无双。,

70、花妾绿珠:西晋名妓,石崇爱妾。

71、花刚太平公主:武则天之女,做事有乃母之风,诛二张,诛韦后及婉儿,终败于李隆基之手。

72、花痴关盼盼:唐之名妓,白居易有诗赞到:“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

73、花聪傅善祥:南京才女,太平天国女科状元。

74、花雅顾眉生:秦淮八艳之一,庄妍靓雅、风度超群。

75、花妓田倩:中国最早的名妓,后为管仲之妾。

76、花师卫夫人: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中国第一女书法家。

77、花劫萧皇后:命犯桃花劫,先后为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代突厥番王的王妃及唐太宗李世民的昭容。

78、花毒韦后:唐中宗李显后,毒杀亲夫,心狠手辣。

79、花艳寇白门:秦淮八艳之一,娟娟静美、跌宕风流。

80、花贪胡充华:北魏宣武帝元恪后,薄情寡义的权力女人。

81、花羞花见羞:后唐明宗李嗣源妃,五代第一美女。

82、花貌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妃,艳绝尘寰。

83、花叹霍氏:张巡妾,睢阳被围,粮尽,霍氏主动杀身饷士,千古一叹。

84、花乱息妫:息候之妻,后为楚文王所掳,息国为之而亡。

85、花独冼太夫人:南北朝时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政治领袖。

86、花将平阳公主:娘子军威震天下。

87、花残赵钩弋:汉武帝妃,充满传奇色彩的“拳夫人”。

88、花姑徐昭佩:梁元帝萧绎妃,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89、花奸胡太后:北齐武成帝后,先当皇后,后当**,自云:“当后何如当妓乐?”。

90、花柔陈阿娇:汉武帝后,长门一赋,脉脉此情谁诉。

91、花墨黄月英:诸葛亮妻,四大丑女之一,才德兼备。

92、花凋卫子夫:汉武帝之后,卫青之姐。

93、花闲窦漪:汉文帝后,最后一位崇尚无为而治的国母。

94、花愁甄氏:魏文帝妃,曹植为之谱写《洛神赋》。

95、花贱山阴公主:南朝宋废帝刘子业之姐,最yd的公主。

96、花极邓绥:东汉和帝后,知书达理,知人善任,执东汉zq二十年,死后却祸及九族。

97、花伤嘉敏:南唐后主李煜的红颜知己,人称“小周后”。

98、花煞安乐公主:毒杀亲父。

英雄杀吕雉篇8

指尖轻轻滑过书页,静静的体会作者赋予书的意境,那温婉的、激昂的、还有平淡而朴实的语句,让墨香一点一点慢慢倾入心中。

一、《春以为期》

扬紫陌,之前还真没听过这个名字,不过这本《春以为期》倒是让我眼前一亮。会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封面我看着舒服,这书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不染纤尘,就如仙物一般。外部的封面是用毛笔字写的“春以为期”清秀柔美;书的正面的角落有一水墨画出的花,在白色的底色中不显得突兀,反而高雅脱俗。翻开书,书中字里行间透出作者那抹灵秀的气息,她是北方人但她却有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柔和。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笙歌。叩问。定情。一眼看去就觉得这本书是言情小说那一类的,但其实不是,她就像是一个画家,以现代人的犀利的眼光将那一个个古代的故事,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宛若一幅幅水墨画,氤氲烟生。不过那杏花春雨,温山软水中的愁,也只有进入那个意境中的人才看得到了。

书中的故事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那种,第一部分的开篇便用胭脂砚引出了薛素素与王稚登的一段故事,而第二篇是写马湘兰与王稚登的一世纠葛,王稚登写给马湘兰的那一句“春以为期,行云东来,无负然诺。”但他却不知她已等了一世。可最终她的等待的结果是她于他只是尘世中那一句可轻描、可淡写的“知己红颜”。书中用《胭脂砚》、《眉子砚》、《幽兰调》、《绿绮琴》、《汗巾儿》、《碧纱橱》、《熏笼》、《钿》、《胭脂》、《仕女》、《园》、《茶》、《画堂》、《折枝》、《黄花》、《美人》、《七夕》、《帖》、《蝠》、《缠臂金》、《约指》、《耳环》、《香囊》、《跳脱》、《佩玉》、《千千结》、《玉搔头》、《钗》……这些小标题引出那一个个古代的故事,还有作者大胆的评价。这些故事中不乏《红楼梦》中的情节,像宝玉与姑娘们一起淘澄胭脂膏子的那一段,让我这个一看《红楼梦》就头疼的人,第一次有了想看《红楼梦》的想法。书里出现的频率较多的还有《金瓶梅》,其他的如:《花间集》和《大明春》也就提了一下,用了一两段原文。

书中有作者对那些书的犀利的评价,看“印象当中的《金瓶梅》还一直是《水浒传》版的,武二郎回来一刀砍了潘金莲,然后寻到狮子楼里斗杀了西门庆,觉得那才是人间正道。那样满纸非奸即淫的《金瓶梅》,觉得不洁,宁可拿来《水浒传》读一读,体味感慨正大光明,英雄出世……《金瓶梅》不可以把它当成世俗所传的样子去读……只是更具历史感。”我看了《金瓶梅》却没有感觉到那种历史感,倒是看那些深宅大院里那些女人们的勾心斗角的故事,觉得十分反感。要是我有那养的天分,看出那历史感,那我就不会是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了啊。

除了用那些典故以外还用了不少的古诗,还有词。如《茶》中用了“小鼎茶初熟,疏帘月倍明。拨灰添百和,絮语忽更深。”,《香囊》中用了“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销。”,《七夕》中用了北宋着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其实,《蝠》这个标题看到后我还以为是写蝙蝠,不过文中介绍的画《流云百蝠》,倒是让我明白了,“流云百蝠”是绣在云里的蝙蝠,因为“蝠”和“福”两者谐音,寓意为“福从天来”。作者说画中有妇人在绣衣服,从而想到了汉高祖刘邦的夫人吕雉,想像出她为亭长夫人时,一家人田间耕作,相伴日升月起,镇定、安详,只是当她的丈夫当了皇帝,一统江山后,他就再也没有在她那里停留过,于是她便变成了面目狰狞的吕后。登上后位,这在外人看来是福,但只有她自己明白其中的苦……不过我倒是懂得了“有些时候,可不必事事有个名目,讨个说法。现实安稳即是心内安稳。”的含义,最爱那句“弱水三千,我曾为瓢中水,曾为水中瓢,皆是圆满,皆是福。”只是可以把事事都看开的人是少之又少了吧!

二、《晨雨初听》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蠢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与其说是《晨雨初听》这个书名让我决定买它,倒不如说是封面上的这一段话征服了我让我决定买下它。它的封面也是纯净的白色,上面是一幅图,海,海滩,两把椅子。海天一线,静谧,浑然天成的景色,吸引了我,我也曾幻想过在海边生活的场景。边吹海风边看书的惬意景象不止一次在我脑海里出现。

着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倒是让我学到了不少的阅读方法:

⒈尽早把阅读当做一件人生大事;

⒉要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之外;

⒊先找一些名着垫底;

⒋名着读不下去也可以暂时放下;

⒌有一两个文化偶像不是坏事;

⒍青年人应立足于个人静读;

⒎读书卡片不宜多做;

⒏有空到书店走走;

还有他的写作感受:

⒈最佳文笔非苦思所得;

⒉最佳段落是某个情景;

⒊最佳选择是难于选择;

⒋最佳境界是超然的关怀;

英雄杀吕雉篇9

【关键词】泗州戏;《垓下绝唱》;虞姬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29-02

记得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起“霸王别姬”的故事,那津津乐道而又伤感惋惜的神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在想象中去描摩虞姬的花容月貌和妙曼的舞姿,感叹美人薄命和人生的乖舛无常。可以说,有生以来,虞姬是我听闻最早、也最令我动情的一位历史人物了。

两年前,宿州市演艺集团要打造一部大型泗州戏《垓下绝唱》,分配我饰演剧中的虞姬一角。说实话,我是激动、恐慌兼而有之。这并不仅仅在于我是一名坠子戏演员要跨界演唱泗州戏,而是虞姬这一角色令我茫然无绪。我知道,虞姬与项羽这一对英雄美人的故事家喻户晓,翻演人们认知程度深刻的人物,往往会出力不讨好。我也知道,在大量的戏剧和影视剧中,虞姬始终是光彩照人的历史明星,其中尤以梅兰芳先生的《霸王别姬》堪称经典。我的饰演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吗?

但是,任务就是任务;不甘退缩的性格也督促我知难而进。于是,依照过去饰演角色的经验,我细读剧本,同时参阅了有关资料,进而解读剧情,分析人物性格。我发现,在绝大多数描写项羽和虞姬的故事中,着重表现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英雄末路、红颜薄命的历史悲剧;二是生死与共、坚贞不渝的爱情。尤其是虞姬这一人物,她那闭花羞月的美丽、温婉可人的风范、血溅垓下的凄惨,时至今日依然令人一掬同情之泪。似乎虞姬的形象――历史的和艺术的,也就定型于此、定格于此了。应该承认,这也是人们所熟知和认可的形象。再演虞姬,我当然也可以将这一形象维持下去,唱一曲“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也许还能让观众再抹一把伤心泪。可是,在我而言,对人物的情怀没有独到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对人物的独特塑造了。跟在别人――即便是大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学到惟妙惟肖、足以乱真的地步,也不过是“剩饭”一碗,展现给观众的还是那个熟知的虞姬,还是那出耳熟能详的悲剧。显然,这不是观众的期待,也不是我的艺术追求,更不是新创剧目的要求。

迷惘困顿之际,编剧和导演帮我分析人物,不断深化我的思维,也使我深刻理解了历史学家所说的分析框架往往比材料还重要的道理。以往的虞姬形象,一般都是性格单纯,思想基调浅显,欠缺不少活色生香的生命质感。她的存在也往往是衬托霸王的英雄豪气,难免有“花瓶”之嫌。这不是我要塑造的虞姬,也不应该是《垓下绝唱》中的虞姬。通过对剧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解读,我深刻认识到,项羽是英雄,虞姬也是英雄。正如编剧所说,虞姬作为英雄的意义,不在于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的豪壮,而是敢于把毁灭性的追求纳于自身的勇气,也就是笑对绝望的勇气。不同于项羽兵陷垓下时的怨天尤人,虞姬的绝望清醒、理智而又淡定。她把自己的绝望化作了一种生命行为――自杀,就是一种卓绝的生命行为,是以否定的形式来肯定存在本身,即有生之年的奋发有为,即生命的可贵和高贵。她横剑自刎的那一瞬,时空、因果、虚实融为一体,过去、现在、将来浑然莫辨。那一瞬就是永恒。虞姬永生了,她的生命在两千多年的口口相传中延续着,她的善良,她的美丽,她的既柔且刚的英雄意义永远成了后人生命和爱情的关照。

这样的分析,是我的“解读过度”吗?不。有关虞姬的传说故事中已经蕴藏着这种内涵,《垓下绝唱》则更鲜明地彰显了这种英雄意义。从鼓动项羽起兵抗暴,到灭秦拒汉随军征战,再到垓下兵败时的坦然以致决然赴死,虞姬都是项羽的心灵慰藉和精神支撑。项羽威武不屈的血性,其实也是虞姬英雄气质的间接反应。正如剧中的唱词:“没有虞姬你(我)就不是霸王,没有霸王我(你)就不是虞姬”。虞姬不是项羽的附庸,不是英雄的陪衬,精神上不依不傍,自成方圆,有着自己的人生指归。用现代语言说,她的心灵深处保持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信仰是一种生活倾向”(美国大哲学家约翰・杜威语),或者说是一种人生意义的价值取向。如何对待人生和生命,她比项羽认识得更清醒、更深刻、也更理智。在剧中,她劝项羽“退一步海阔天空”,她断然拒绝刘邦和吕雉的劝降,她要在四面楚歌之中“把每一个瞬间擦亮,享受这一缕缕明月一寸寸安宁”。她的“引刀成一快”,不仅丰富了生命死亡的价值,更彰显了生命的尊严和高贵。她在剧中唱到:“能证明的都证明了,活就活个酣畅淋漓;该结束的让它结束,噩梦也将是馨香一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虞姬的心中始终是“日月明朗的天空”,她赢得了自己的人生自由。即便是在人人惧怕的死神面前,也要将自己认定和追求的人格形象和生命价值进行到底。剧中虞姬这种具有审美性和超越性的人生状态,充分体现了生命的张力和精神的厚度。《垓下绝唱》也正是以这种鲜明的人文姿态,给心浮气躁的社会吹进一股凉风,传递着对生命的颂扬和一种人之为人的血性。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的分析拔高了虞姬的思想境界,是对历史的美化。但是,何为历史?“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历史(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语)”。开掘和分析虞姬的内心世界,自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凭空想象,历史的虞姬和《垓下绝唱》中的大量情节,都给我提供了“重建死者历史”的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有句名言:历史学家叙述的是那些业已发生的事,而艺术家却赞美可能发生的事。正是可能发生的事给艺术留下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把一个艺术形象生搬硬套地去对应一个具体的人物,还有什么审美活动和审美情趣?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所要表达的,不正是一种神游历史的体验,一种富有情调的人生启迪,一种完全可与当代精神产生共鸣的感悟吗?一句话,艺术不过是感情的传递。

在这般丝丝缕缕的分析中,我点点滴滴地积累着对虞姬以至全剧的认识和亲近。毫无疑义,《霸王别姬》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爱情的也是历史的悲剧,但在故事的表层下面,一种人生、人性的清醒和豁达更令人动容,而且形成了对每一个时代人生追求的参照。所以,虞姬就能生活在每一个具体的时代之中,令人无限深情地歌之咏之。作为一个当代年青人,我深深地感到与之“不隔”,虞姬的境界不正是我以及我们所崇尚、所追求的吗?这就是《垓下绝唱》中的虞姬,才是我要倾心饰演的虞姬。

英雄杀吕雉篇10

夏代:妹喜

传说夏朝最后一代天子的妃子。嫁给桀之后,纵情声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戏。桀还制造了一个“倾台”,供他们俩玩乐。据说妹喜爱听“裂帛”之声,桀马上命令各地每天进贡丝绸一百匹,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妹喜听。如此浪费民脂民膏,这在全国人口还没有北京市海淀区人那么多的夏朝简直是不可饶恕的。据说当时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他们指着太阳骂道:“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由于桀专宠妹喜、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方圆百里”的小部落商给灭掉了。

商代:妲己

著名的商纣王的妃子。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但传说多为不可信,尤其《封神演义》,更将其化为“九尾灵狐”,扯得神乎其神。据估计妲己应该和妹喜差不多,都是超级美女,进宫之后纵情声色,导致国王们不理朝政且严重肾虚,同时国家的各种矛盾在当时恰巧又非常尖锐,最后导致国家灭亡。纣王据说本来还是很有本事的。据说他力大无穷,刚刚当王的时候很有进取心,东征西讨,打仗很厉害。可惜,一旦误入歧途,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周朝:褒姒

也就是“烽火戏诸侯”中的那个从来不笑的美女。《东周列国志》把她的身世说得很神奇,但是实际上估计也就是“褒”部落的一个美少女,出于政治原因被献给了周幽王。个人认为这个褒姒应该比妹喜妲己要强,历史上没有很强调她的“纵情声色”,而所谓“烽火戏诸侯”则完全因为周幽王这个老色鬼自己发*,看人家不笑就非要逗人家笑,最后不惜动用国家机器开超级大玩笑来逗人家乐。虽然证据不足,但我还是觉得这一定不是什么褒姒要灭亡周朝的“阴谋”,她不笑估计是性格本来如此和而又身处危险的境地所导致,而周朝的灭亡和这之前不久周厉王造成国家动荡元气尚未恢复加上幽王身边汉*作乱所至。谁之过?臭男人之过。所以,我们得到的教训是:不要总向MM发*,不然你会死得很难看。

春秋:西施

从某个角度说,西施是“英雄”,属于“地下党”那伙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从吴国的立场来看,西施就是处心积虑的“红颜祸水”了。夫差的灭亡和她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当然夫差在战略决策上在战争指挥上犯下了更加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是夫差没有最后灭亡越国,西施的枕头风就有巨大作用了。还有,吴国人在当时在人种上更接近“华夏”人。越国在人种上属于马来人越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越南国史》(越南人自己写的)就奉勾践为自己国家的祖宗。所以呢,这个西施也是有“干涉中国内政”的嫌疑的……

西汉:吕雉

就是刘邦的老婆,吕后。吕后其实并没有像前四位一样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国家灭亡,但她在世的时候压制刘家,扶植吕家,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古人最重视“家族统治”而非常反感媳妇家“篡位”,所以吕后当然要算非常有代表性的“红颜祸水”。另外,吕后手段也太过歹毒,从她对待刘邦的小妾——戚夫人上可以看出来。据说吕后等刘邦一死就把戚夫人手脚全剁掉,挖出眼睛,刺聋双耳,割掉舌头,扔到厕所里做“人彘”。真是残忍,让人难以接受。

三国:貂蝉

性质同西施差不多。虽然董卓是借她的力除掉的,但是她当然也是一个处心积虑破坏人家家庭和睦、政局稳定的一股祸水。当然,如果《三国演义》里面凤仪亭那段历史真的存在的话,貂蝉主要还是被人利用:这祸仍然要算男人惹的。

晋朝:贾南风

这贾南风应该是所有列举出来的“红颜祸水”中长得最丑的一个了。史载,贾后个子很矬,脸色青黑,眉后有一疵,其丑无比。可是她阴辣险毒,无所不用其极。这里插一句嘴,说说她的丈夫——晋惠帝司马炽。这人是个著名的白痴。有一次他看到青蛙叫,就问:这些青蛙给公家叫,还是给私家叫?(估计他要发工资)还有一次,人家报告:某某地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人。他问:为什么?答:没粮食。白痴说道:真弱智啊,没粮食,他们不会去吃肉么?那就饿不死了。这样一位白痴,当然斗不过贾后了。贾后把他治的对她服服帖帖,白痴皇帝对她又害怕又喜欢(鬼知道他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个恐龙),以致很少去“临幸”别的女人。

贾后虽然很丑,但是奇妒无比。有一次她听说某妃子怀孕了,居然挺着长戟当飞镖把人家捅死了!同时,这个贾后也内行不修,宠爱“美男子”,搞得短暂的晋朝乌烟瘴气。这还不算,她对政敌也是心狠手辣,频繁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拉了这个灭了那个,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可见这个贾后是多么可恶。

但是,细一想,贾后能干出这些事情来,和男人们的“发*”有直接关系。首先,是杨骏“发*”把她弄上来的,以为这个女人好控制,结果不但没有控制人家,反而让人家把自己的命“控制”了。其次,她的丈夫也太过白痴,如此白痴的一个男人,怎能管好家务,更别说国家了!再者,贾后身边也围绕着很多“*货”,为之出谋划策,甚至出兵出力助纣为虐,这不是发*么?

唐代:杨玉环

杨玉环大家最熟悉了,就是杨贵妃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帝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的美丽,估计是谁都不能抗拒得。而由于她的美丽,“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不但如此,“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样,唐玄宗怎么能治理好国家?最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而衰,和杨玉环的受宠不无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杨贵妃当然是“红颜祸水”了。

虽然一般都认为唐玄宗是被杨贵妃“害了”,但我看这个罪过还是唐玄宗本人要大得多。安史之乱首先应该归罪的就是天宝时候唐玄宗的宠幸小人,不理朝政,同时好大喜功,疏忽边防,完全没有了开元时候的进取心。杨贵妃是美女,唐玄宗要宠幸她,但是假如换了一个美女,唐玄宗还会不会干出那种宠爱美女不理政事的情况呢?我看当然会!古代的皇帝,无论是“明君”抑或“昏君”,九成以上都是好色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乾隆哪个不是娶了一堆老婆生了一堆儿子?只不过他们那时候各种矛盾还不尖锐,没有因为宠爱女色而直接亡国罢了。这么说来,像杨玉环、妹喜、妲己的事情就好解释了:这个错误80%以上要归罪于那些好色的男人!没有那些人的好色,这些“祸水”不会被推到这么高的位置;没有那些人的好色,这些“祸水”也不会成为国家破败的导火索!所以,危害最恶劣的,是男人的好色!

明朝:客氏

这个人大家不太熟悉,我多说一些,详细介绍一下。客氏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她的搭档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贤!

客氏是河北农妇,18岁就被选进宫给小皇子做奶娘。这个客氏一定深谙儿童心理学,朱由校小时候被这个客氏哄得离不开,一离开就大哭大闹不止,不吃不喝。后来客氏凭借着小皇子——小皇帝对自己的感情,一步步掌握了後宫。同时,宫里新崛起了一个太监——魏忠贤。他和客氏一样,会笼络校皇子得心,也能使用手腕,想尽各种方法让小朱玩,最后根本离不开他了。

客氏同魏忠贤一拍即合,居然搞起了“对食”(也就是太监和宫女的夫妻关系,但是这时候客氏已经有一个“太监丈夫”了,所以客魏对食恐有“破鞋”之嫌)。俩人密切配合,一内一外,牢牢控制小皇帝,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

明朝最后灭亡在李自成——满清手底下,和这俩人在天启朝的穷折腾由直接的关系(和明神宗明光宗有间接的关系),在这段日子里,客氏为害宫内,迫害死了很多妃子宫女太监,几乎导致所有怀孕的妃子流产,包括张皇后!而由于她的支持,魏忠贤为害朝廷,陷害忠良,糟踏国家,鱼肉百姓,具体不多说了,魏忠贤干的坏事情很多书都可以看到。可以说,没有客氏魏氏,就没有明朝的灭亡,没有客氏魏氏,就没有清朝的今天。

但是,仔细分析,客氏的为害作乱,和几个男人的恣意妄为也有直接的关系。首先就氏魏忠贤——当然他不算完整的男人。而明熹宗朱由校的放任,就难逃干系了。朱由校小的时候离不开奶妈和“魏爷爷”那倒有情可缘,可他后来长大了,没长成白痴,可却尽干十岁以下儿童干的事情。他不理朝政,一心爱玩,并且求新求刺激。他的木工活远近闻名的,可这还不算,他玩的时候还要玩危险的,比如有一次在北海划船,据说他不会游泳,可是不知道怎么搞得居然连划船的太监加上他三个人都掉到水里去了(肯定是小皇帝自己捣乱),最后侍卫仅仅救上来一个人——那就是小皇帝,其余俩太监居然淹死了!多危险啊。还有一次,皇帝居然近距离玩大炮,结果他也没弄好,大炮爆炸,他旁边的太监一只手都被炸飞了,这小皇帝居然没事,而小朱也放得开,哈哈一笑,这事就忘掉了。

你们想想,这样混蛋的皇帝,能治理好国家么?这种心理素质和这种人生追求,换了客氏,恐怕明朝还要完蛋。这客氏的“红颜祸事”,呵呵,也应该算是男人自己招的。

清朝:慈禧

这个慈禧西太后我个人认为是所有“红颜祸水”中最为可恶,为害最为主动也最为严重的一个了。由于这个女人的自私和无知,中国起码落后了西方50年。具体问题以后有时间再分析。

但是西太后的为害家国,也离不开向她“发*”的男人的影子。

那拉氏怎么得宠的?这个那拉氏本来仅仅是个宫女,要不是她在花园子里唱起南方小调勾引咸丰皇帝,更重要的,要不是咸丰皇帝色心陡起,对这个“南方美女”倾心有加,中国的历史也许会被改写。要知道,清朝的皇帝混蛋者甚少,远非明朝可比,如咸丰,他还是一心要治理好国家,并且有一定的能力的,身边也有大臣辅弼。但是由于他迷上了那个“兰儿”,并且不顾自己身体羸弱,“尽情享乐”,结果才当了十年皇帝,就肾虚而死精尽而亡,留给慈禧一个“垂帘听政”的机会——那拉氏的上台,离不开咸丰的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