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7:11:56

应然范文篇1

1.德育目标缺乏真内涵,重政治化。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来实施,其内容主要以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与人生观教育为主,而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德育涉及的领域则轻描淡写。德育目的的政治化既脱离实际,也十分狭隘,致使理论导向失偏,“大德育”将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混为一体。例如,我国对于诚信的真正强化与教育大多在成人身上,对于信用卡和各类的服务通过罚款、滞纳金等加强诚信的要求,诚实守信应该是在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应该反复加强与培养的,把诚信教育过多的加强在成人身上,且大多是以各种惩罚性的他律行为加以约束的,这并没有真正做到诚信。诚信应该是内发的,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与他人交往内在的、深厚的信任和忠诚关系,小学德育的目标应该更生活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2.德育内容。

(1)缺乏正反教育,学校德育理想化。教师应该对于有些社会阴暗的问题进行有限度的分析,不能刻意的回避与隐瞒。教会学生学会适应与分析社会的黑暗,不要只是被动的去接受,成为压力。德育的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反差,应该让学生具备这种处理能力。目前的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只强调我们的应然状态,单方面强调好和美的正面例子,而这种单向的思维方式,也易造成小学生对生活中的经历推理的过于简单化。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的道德经历与课堂上老师的美与善截然相反时,小学生便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爱说谎话,碰到问题,态度前后不一,学校是学校,生活是生活,将二者完全的割裂。

(2)浪费学科渗透的德育资源。各个学科都渗透有德育的内容,教师可通过全方位渗透来进行间接教育,渗透比直接灌输收益更大。例如,在英语的课文中,贴近生活的事件很多,在小学的科学课上,通过各种趣味的生活小实验,激发学生发明创造和探索的兴趣。学校、老师通过小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将严谨与科学的探索态度寓教于其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科学的熏陶。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让德育深入到学科,让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3)德育内容的设置缺乏国学内容。德育内容上应该增进一些国学的东西,《论语》里面的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的礼仪与道德标准,例如人的自我修养、为人处事、社会责任、交友原则等等,这些恰恰是我们缺乏的最基本的东西。学习国学的经典,十分有利于德育和学生身心的发展。例如,目前在学校道德建设中,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学校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目前有些小学出现因为选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学生中出现很多贿赂同学拉选票的现象,这就需要把学生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祟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主体性意识引导到自觉的道德精神上来。

(4)缺乏对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仍旧是处于“副科”的位置,担任德育课程的老师,大多都是临近退休或者其他的代课老师,效果可想而知。随意占用德育课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得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大打折扣。

3.德育的形式。

(1)目前德育重视说教,重理性分析,轻情感熏陶,重理论灌输,轻潜移默化,我们要力求变德育的“训话”为“对话”。因为“对话”培养的是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其实德育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看电影或者纪录片,引起学生道德认知的共鸣。例如,某小学是一所人文关怀氛围很浓的学校,每年学校都安排播放CCTV《感动中国》,看到真是很感动,里面很多平凡的人做出伟大的事情,那些伟大的品格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这样的道德教育让很多小学生终身难忘。

(2)缺乏实践,知行不一。杜威主张从“做中学”的经验论出发,强调通过活动实践来获得真切的体验,生活即教育,要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真正落实学生是德育主体,将学校的道德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和拓展。之所以“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目前的考核评价制度,片面重视成绩;二是家长的问责。很多学校都怕担责任而很少带学生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这是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二、德育环境

1.教师环境。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孩子的榜样,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导者。尤其是小学的道德教育的环节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伟大的榜样,这就对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德育活动中来,并充当活动的主角,让他们策划、组织、参与主题班、团会,实现“到活动中来,回社会中去”。在这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对班干部分层次地进行系统培训,明确责任、强化意识,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凡参加学校社团的同学,都能以身作则,做其他同学的榜样。同时,还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强调学生的自律、自悟、自我内化,自我提高。

2.德育的工作者与参与者。在学校,众多服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与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他们毕竟是成人,成人在小学生的眼中,有着或多或少的权威性,所以对于学校的服务人员的任用应有一定的标准。同时他们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与“教材”,例如,可以组织小学生平时观察服务人员的辛勤劳动,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可以组织一些活动,相信会让小学生受益匪浅的。

3.校内环境设置。不要过分追求现代化,而缺乏情景化。说到学校内部环境,学校应努力实现校园环境的美化,教室、食堂、草坪、操场等,都要做到整齐美观。但同时不要忽略校内环境的微观细节之处,例如教室里一个小小的挂衣钩,可能就帮助学生养成爱整洁爱生活的好习惯,或者当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帮助老师将衣服整齐的挂在衣帽钩上,有助于学生养成尊师爱长的品格和增强小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感知力。

4.校外环境设置。要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道德教育向校外延伸,校际合作等。例如各种青少年教育组织和其他团体,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学校做好道德教育工作。要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对不健康不安全因素的打击,深入开展“手拉手”、“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小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了解生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德育场所。

(1)教室:一般德育课程的场所,这也是德育进行的主要场所,容易发挥树立榜样和典型的宣传作用,是进行集体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其布置有时候缺乏针对性。

(2)教师办公室:一般这是老师与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私聊场所,教师注意学生一些隐私的事情,则要避开其他老师,否则有的时候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心理沟通处:德育沟通的场所。在设置上,不要写成“心理咨询室”,因为尤其是在小学,去“心理咨询室”压力是很大的,很多小学生从字面意思的理解,将心理咨询室与心理疾病结合在一起,导致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建议写成“心灵小岛”或者其他更富有诗意的名字,请一名专业的心理老师,为学生和教师同时提供德育工作指导。同时要求心理老师结合本校的小学生德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校本开发。事出必有因,教师要更加关心他们,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小学生对话要平易近人,和蔼。

(4)大队部: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地方,要处理的大多是比较严重的德育问题。

(5)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要充分取得家长的支持。孟子认为,人在世上,与别人相处,感情都是由近及远,由家庭到学校慢慢地推广出去的[1]。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联系,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收家长参加道德教育过程。

应然范文篇2

一、设计教学目标,强化时空叙事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首要的是设计教目标。目标要立足学生本位,关注其全面发展,优化教学设计。研习并运用核心素养,所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在设计教育目标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及其个性差异,了解学情,合理定位课时目标。如在《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中就以“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这个符合学生学情的认知来设计该课的教学目标。目标设计后,我们就要根据核心素养的要素去落实。在核心素养中,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要强化时空叙事,利用时间轴或大事年表,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体会历史的纵横关系,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及规律,从而对史实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依据历史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有意识地将它们置于具体的时空中进行考察。按照这样的时空观念,我们就可以把《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一课设计为:(一)华盛顿的一生1.出生:1732年弗吉尼亚大种植园主家庭2.少年:艰苦环境磨练,塑造坚强意志3.青年:被荐参军入伍,积累军事经验4.成年:参加首届“大陆会议”,赢得普遍信任;领导北美独立战争;开国立制、当选总统。5.去世:1799年这样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华盛顿为美国独立和民主建设奉献的一生就勾勒出来。时空是历史的底色,高中生学历史,学习内容与自身生活存在一定时空距离,对历史的深度体验受到影响,所以强化时空观念,才能做到融汇古今,关联中外,形成科学的认知。法国布罗代尔提出要从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三个方面来研究事物的发展演变[1]。学习历史,应在“短时段”中,重点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弄清其来龙去脉。在“中时段”中,掌握历史阶段特征,把握其政治、经济、军事演变态势。在“长时段”中,把具体事件放在历史发展中去考查,探寻其变化的因子。

二、开展问题探究,激发自主学习

教师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共同商讨解决历史问题,以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在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为探究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学科形式,它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史料实证能力;教会学生甄别史料真伪的方法;学生养成运用史料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依托史料实证来设置问题情境。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设计史料实证为:(二)华盛顿拒绝帝制,选择共和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1649年宣布成立共和国。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后来,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克伦威尔始终未能稳定局势……由材料得出:他国教训;英国克伦威尔的教训;历史传统;美国历史的民主传统;社会现实;美国社会受启蒙思想影响大。材料二: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材料三:华盛顿说:“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蒙受最大灾难的阴谋。”由材料得出:个人品质;华盛顿个人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不贪恋权力、将民族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的高尚品格。这样,通过三则史料,把华盛顿拒绝帝制,选择共和的原因探究出来啦。问题探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已知或者未知的内容,推动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实现知识连续建构及有效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其后,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小组探究等方法进行问题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各抒己见,交流争论,逐渐生成新认知。史料实证与问题探究,一要精选史料,注意材料的信度、长度、难度;二要精心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把知识内化为思维方式;三要防止碎片化倾向,要将史料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

三、合理解释历史,形成正确认知

应然范文篇3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西藏高校;应然策略;实然困境

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她们刻苦训练、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精神让人们动容,全国上下兴起一阵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女排精神”激励着人们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热潮之中。它用精神的力量矫正人们的行为和目标,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它既是中华精神的象征,也是体育精神的反馈,更是中华体育精神的真实写照。随后,人们将“女排精神”演进成中华体育精神,并概括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中华体育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体育独特性和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幕之际就强调“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西藏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地方,如何在西藏高校培育和践行中华体育精神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课题。2018年10月15日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贺信犹如一股春风,极大助推西藏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此背景下,培育和践行中华体育精神更是摆在西藏高校建设的突出位置。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承文化,以此为契机,带来西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对培养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体育精神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一西藏高校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的实然困境

(一)缺乏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环境。根据笔者和课题组调研的结果显示:西藏高校尚未对中华体育精神进行教育和培育。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西藏高校地处祖国边疆,与祖国内陆的联系相对较少,这就阻碍了中华体育精神在西藏高校的传播和交流;二是西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大型体育比赛举办的机会较少,大学生现场观看体育赛事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真正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三是西藏高校学校体育教育相对匮乏,学校体育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培育,缺少对西藏高校大学生体育精神及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目前存在“重技能教育,轻精神层面的培育”现象;四是西藏高校领导尚未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将中华体育精神运用期中。缺乏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环境和现实土壤,是造成中华体育精神在西藏高校培育举步艰难的重要因素。(二)缺少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土壤。中华体育精神关键在于实践,目前西藏高校缺少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土壤,突出表现在西藏高校学校体育教育的滞后。体育设施的完善是西藏高校进行体育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只有拥有了完善的基础体育设施,才能够保证体育锻炼的进行和体育精神的培育。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在西藏的高校中,足球这项体育运动普及程度高且实施齐全,但其它如排球、乒乓球、网球等方面开展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造成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存在单一性,且不能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使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降低,无法建立大众化、持久化、现代化的体育锻炼体系,无法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培育中华体育精神。且在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的过程中西藏高校就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西藏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培育中华体育精神方面不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实践土壤。(三)西藏高校学校体育制度有待健全。西藏高校健全的体育规范制度同样是保证西藏大学生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只有制度的规范才能够保证中华体育精神有序地推行。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在西藏部分高校中,学校对中华体育精神提及很少,且没有完善的体育规范制度,对方面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缺少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未能将本校实际体育情况与体育运动和体育知识的普及结合起来,其体育文化体系制度不够健全,造成求大于供甚至于空缺的现象;二是教学模式的老旧、中华体育精神的提及少,未能跟进社会的进步而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绩效考核当中,无法激起老师的积极性,应试教育仍然存在于西藏部分高校,无法促进中华体育精神培育工作的实行;三是体育课程在西藏的部分高校占比仍旧很低,体育规范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学生对体育的不够重视,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欠缺,不能使学生培养出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更加难以在体育运动当中培育中华体育精神。

二西藏高校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的应然策略

(一)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在西藏高校建设中的作用和功效。中华体育精神传承着我国的优秀传统,如“武德”当中的尊师敬道、诚实有信等行为,以及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放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也同样可行。通过体育运动与其体育精神相结合的过程感染学生,不仅提升的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成功塑造了他们的优秀品格,并在锻炼与学习中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中华体育精神的培育延伸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当中。举行团体的体育赛事,以展现队友的团结互助为主,体现赛事的公平公正,同样充满竞争意识,只有在赛中团结配合、积极竞赛才能取胜,这样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受到了其体育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不知不觉间就提高了大学生团结互助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成功地体现了“以体育德、以德育人,”,从而使中华体育精神扩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友善”之中。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反复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动之以营也,此浅言之也;动之以卫国也,此大言也。”学校应把学校体育与爱国主义二者结合,应宣传“动之以卫国,”铭记血的历史,当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升起时,是每一个体育人的骄傲与自豪,中华体育精神的含义中就有爱国,理应将爱国主义与大学的体育锻炼结合,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其爱国主义,树立体育也可强国的观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的同时也不忘体育锻炼。(二)加强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环境和实践土壤的培育。体育基础设施的落后其主要原因是资金的不足,当前突破资金的障碍才是保证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的根本。因此,西藏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政策倾向等优势,从多渠道、多方面争取国家上、社会上、个人上的资金支持,促进本校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之前的不足与落后,为大学生培育中华体育精神提供良好的环境。(三)健全西藏高校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西藏高校对于培育中华体育精神存在欠缺的原因是其体育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加之在西藏部分高校中领导的不够重视,没有提出相关科学的制度体系,也会造成老师的消极,使对体育教育的积极性降低,让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于应试教育这种模式中。西藏高校应该完善好学校中的体育规范体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将体育锻炼、体育知识、体育精神合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旨在健身现代化的体育教育课程,同时推广体育教学的创新,在体育课程的绩效与教师的考核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加大体育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以促进学生养成天天锻炼的习惯,以此更加便于学生在锻炼中培育中华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朱亚成.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7(2).

[2]朱亚成,刘凯.中华体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09).

[3]张立顺.论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

应然范文篇4

本文作者:辛朋涛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间的关系并非总是趋近一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后现代场域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是一种贴近性均衡,内、外力的作用指向于人的充分发展。在不完全以人为本的专断条件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则多呈背离形态,教师所受内、外力的作用甚至有悖于职业诉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也有其力学原理:外部主要缘起于习得性无助,内部则受困于动力的式微。外部:习得无助外部习得无助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态,其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且相当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帮助。如果无法从外部获助,教师就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进而放弃继续尝试的努力。教师在创造性工作中的习得无助主要体现为引导机制引领不够、教师互助开展艰难。一是引导机制。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员对辖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和评估。校长同样肩负指导和引领教师的重任。唯有成为教师的教师,“人们称之为塑造人的灵魂的艺术的东西,才会在你面前一点一点地展开新的境界”[3]465。然而,随着“外行”入主教育,学校校长由“外行”出任已不是个案,他们把学校当企业经营,热衷于制造表象效应,教育督导就愈发显示出“指导不足”的病症。督导者更多关注教师外在行为的约束,很少注意教师个人内在品质的修炼和培育,而教师只能在建构教学知识过程中扮演一个沉默的客体的角色,无法享有合法的知识创造空间和地位。不可否认,部分教育行政领导也曾是教师“出身”,但因教学与管理分属不同的社会艺术,教学能手未必是管理行家,这样,一线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就不乏因循守旧的情形。在业务指导上,他们更多是从旧经验中寻找启示。另外,一些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疏于钻研业务已是不争事实,这样,在教师开展创造性工作时,他们就无法因势利导,提出中肯意见,从而把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推向孤立无援的困境中。二是互助机制。同伴互助是教师赖以创造的支架之一。当代社会,教师群体的共同利益使人与人之间必须构成以积极的互动关系为经纬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少有人能不依赖同伴的支持而得以独自发展。美国学者肖恩(B.Showers)和乔伊斯(B.Joyce)开展的研究发现,让教师组成小型的同伴互助小组有助于教学实践的改善,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相对于管理层和学生提供的教师评价而言,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教学行为。[5]但统计显示,为了维持专业优势,62.0%的教师表示不会轻易将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与他人共享。[6]身处“排名”“奖惩”等竞争氛围中,教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难以完全脱离个人利益的考虑而真诚互助,因为互助意味着“优势”教师要牺牲部分物质或精神利益。由于教师并不从观念上认同这种安排,当互助合作时,优势教师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内部:动力式微内部动力式微是指教师遇到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所表现出的信心涣散、态度消极的心理倾向。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伟大不断激励入职者探求未知的问题域,从而改造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必须看到,在外部功利主义、习得无助的影响下,加之教师认识的局限性,教师的创造内驱力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教师不再追求对教育精深的分析、研究,而是随波逐流,墨守成规。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自信不足。不少教师虽然教了多年书,但每当上公开课时,就显得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对于课堂偶发事件,要么无限放大,要么置之度外;对于因材施教,更是苦无良策。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专业自信是主要原因之一。在2008年河南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培训者试图以魏书生、刘永宽等特级教师作为参训学员的榜样,但近100位参训学员中约97%的人认为“魏书生等名师高不可攀”。魏书生、刘永宽仅为高中文化,而参训教师60%以上已获大专及以上学历,这怎会高不可攀?没有来由的自信是一种自负;没有来由的不自信则是一种自卑。200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of2009),要求各州通过激励资金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的专业自信。[5]这些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自信的努力,在本土化视域下,也可为我国同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二是事业忠诚不强。论及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人认为这是套话、空话。一些教师想要的是:通过一、二次的培训,从专家那里拿来“短”“平”“快”的技巧,而不想精心劳作,更不想保持永恒的忠诚与责任。例如,被告知“让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注意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积累训练”,教师会感叹:“这是多么麻烦呀!”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凡在教师职业中有所建树的人,无不以教育为己任。许多人“看空”的忠诚与责任,在名师身上无不具体而实在。魏书生是一个离开教书就无法生活的人,即使升任教委主任,他依然承担一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固然教学有法,但“法”外仍须教师的不懈努力。对于名师来说,忠诚与责任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他们行动的准则与指南。能否履行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换言之,欲成名师,赋予教师工作以创造性和价值,必须落实工作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在外部“习得无助”和内部“张力式微”的合力下,教师会发生“伤身”性形变,而且易引发职业倦怠和前进的“抑制”。为此,无论是从保护教师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出发,都必须对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作出调适,这需要领导示范、教师自觉、同伴合作三方面的努力。领导示范领导示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心示范。“教育领导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发起教师探索的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3]465领导要敢为教师之先,给教师以信心示范。领导的信心示范主要包括对行为难度的外在认知、情绪和意识三个方面所起到的表率作用。第二,行为示范。没有榜样,教师便难以知晓“如何创造”。领导的行为示范通常要经过“发现问题”“探讨原因”“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四个环节。领导的行为示范即是无声的命令,它自始至终发挥着引领教师前进方向的职能。第三,近身指导。领导需向参与的教师提供反馈,告知其行为表现程度,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应该坚持,这些都应作出说明。第四,应用规划。领导要设立改进目标,明确可应用关键行为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并让参与者做好面对可能阻止他们应用关键行为的环境因素的准备。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参与者之间还要定期沟通,讨论应用关键行为的经验与教训。教师自觉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3]507教师要自觉将研究思考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一要自觉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我们不断地从理论上强调因材施教的价值,倡导教育实践者践行这一原则,也形成了因材施教的诸多经验和有效形式(如小组教学),但在实践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策略,则没有明确的规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细加揣摩,结合实际加以创造。二要自觉研究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运用限域,要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既不能一讲到底,也不能甩手不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用教法要根据实际统一酌虑。三要自觉提升教学机智的运用技巧。恰当运用教育机智,离不开情绪自控力、敏锐判断力和随机应变力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言行不能吻合教师的思维模式时,教师需用智慧去分辨,用知识和经验去化解,用“情绪自控力、敏锐的判断力、随机应变力”去应对。唯有如此,才能因势利导,化“意外”为契机,推动教学稳步前进。四要自觉建构立体化知识。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非理性行为。现代课堂仅靠浮浅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的知识储存应立体化,不但要掌握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多种知识经验间建立了丰富联系,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广泛迁移。同伴合作同伴合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模式具有独特的意义。同伴合作中,教师不仅从自身的反思性实践中得到学习,而且教师在相互尊重各自观点的同时取长补短。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交流,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教研讨论。信息交流指通过信息会、读书汇报会交流自己获得的重要信息;经验共享主要指举行经验总结会,互通教学得失;教研讨论一般是教师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看法。二是协作。协作是指教师共同完成某项研究任务,在协作中,既有共同目的,又有各自的研究责任。集体备课、听课和评价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的最主要实践,是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形式。三是帮助。帮助是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言传身教,帮助教学能力急需提升的教师,使其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和环境的要求。教师合作对象由教师自选或由学校安排,既可以是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组合,其层次可以涉及新教师、老教师,也可把校外的专家作为同伴进行合作。教师的劳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这不但是教师灵活、独特地行使职业权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职业被他人赞誉而引以为荣的重要所在。教师永远是在创造中成长和发展的,因为创造是伴随人始终的不可缺少的品性。

应然范文篇5

一次讲课,听课人共61位,我写了以下三个命题:

甲:教育必须为经济服务。

乙:教育与经济有密切的联系。

丙:教育与经济为何是关联着的呢?

接着便问:对于以上三个命题,请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并强调,只从喜欢的角度选,只选其中一个。停顿一段时间(保证一定的思考时间)之后,就请选甲的人举手,此刻仅1人举了手;再请选乙的人举手,有19人;最后请选丙的人举手,有41人。看来61人都作了选择,无弃权的。

这是我做过的一个测验。其结果竞显示出如此大的差异,选甲的只有一人(百分之一点几),选丙的人近70%。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我还曾做过多次类似的测试,结果大体相近。为何会是这样呢?

事实上,如果对丙比较了解了,自然能理解乙;若理解了乙,甲还会不清楚吗?这是从逻辑上讲,甲命题的价值最高。

从一般的感觉来说,甲给人留下的想像空间最小,而丙给人留下的空间最大。喜欢自由思考的人自然会更喜欢丙。

甲、乙、丙三个命题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甲是应然性命题,乙是实然性命题,丙是或然性命题。甲、乙都有定论,丙并无定论。然而,按一般的思维过程,定论是从无定论的问题研究那里来的,无定论命题包容性显然更大。

从或然性命题那里所直接获得的是实然性命题,其间有源流关系。

应然性命题又是从实然性命题那里来的,其间也有源与流的关系。

从学术探讨的角度看,或然性命题是入口处。入口后所获得之成果(定论)有层次之分,实然性命题处在理论层次,应然性命题处在应用层次。

为什么会有这样显著的差异呢?大体上可以这样说,一般而言,在定论与未定论之间,人们更喜欢未定论,在可思考余地的比较上,人们更喜欢余地更大的对象;在档次上,人们会尽可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简而言之,人们更喜欢奇异、喜欢自由、喜欢飞翔。

这一测验似乎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

对于教学的进程有各式各样的分析,有各种各样的设计。但是一般情况下会有这样两个进程:一是由未定论向定论的过渡;二是由实然到应然的过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正是引导学生完成这两类过渡;这两种过渡都意味者认识的变化、认识的进展。对于认识的变化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有感性到理性、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也有我们这里提到的过程。当然还需注意的是,教学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是学生和教师多方面心理演进的过程。虽然认识过程特别值得关注。

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大体上离不开这样两种过渡,实际的教学就在于我们如何去把握。学生总是从或然到释然,到实然,再到应然的,用哲学的语言说就叫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说的也是同样的过程。我们根据什么设计教学呢?难道不是根据我们对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来设计的吗?

设计常常进入程序,设计出一定的步骤,好的程序就有可能有好的效果。教学不能匆匆忙忙进入应然,有时候,那只是一种表面功夫,往往造成似懂非懂,不知所以然,往往堵塞了思维的充分展开。进入应然恰似水到渠成,水若未到,渠只能干等。仓促进入应然是一种不成熟的教学行为,可惜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甚至一些教学理论就有这样的毛病。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位“老师”谁来请,学生去请,可是老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去请。这位“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兴趣的东西才可能喜欢,比较喜欢的东西多半是对其有兴趣的东西。这个简单的提示也告诉我们学生喜欢什么。喜欢不喜欢也是比较而言的。学生比较不喜欢劈头盖脑突然来临的断言,尤其是那种指指点点、斩钉截铁的断言。

学生比较喜欢你告诉我或你让我明白道理,至于应当根据这个道理怎么去做,最好我自己去寻求,我自己去选择。也就是说,教师告诉我实然,应然由我自己去说、去想、去找。

如果教师的教学艺术更好一些,从或然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或讨论,并且居然通过这种引导让他自己发现了实然,他会更高兴,更感兴趣,更加喜欢。

兴趣常常从新鲜感、好奇感、疑惑感那里来。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呢?如果自己居然也能思考,能发现了,兴趣就更加强烈了。

一般人是比较喜欢异乎寻常、出其不意的,学生更是如此。一切都那样习以为常,一切都板上钉钉了,还会增加多少兴趣?如果还加上教授的人板起面孔说话,那更可能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讲得好的老师帮学生请来“老师”(兴趣),讲得不好的老师还可能赶跑“老师”(兴趣)。

再说,学问,学问,就是学“问”,学问就是从学“问”开始的。为什么那么高比例的学生相对比较喜欢或然性命题呢?这也表明,学生喜欢从学“问”开始。从定义或概念开始,从结论开始,是教学不宜采用的。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情意变化规律。

“问”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即使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也十分不容易。学“问”当然包括了学习“问”的技术、技巧。同样面对一种现象或一个事物,有的人仅仅技巧高人一筹就可以迅速提出一连串问题,而有的人就只是木然面对。

有一次,我请学生围绕“学会关心”这个命题提出问题,也是训练他们如何提问,亦即引导他们学“问”。等了好几分钟,竟无人提问。于是我只好就范了,自己问了:“关心需要学吗?”“不学也可以会吗?”“怎样去学会关心?”“关心些什么?”“任何关心都会有积极效果吗?”“大约要学好久才能学得像个样子?”学生多少有点兴趣了,“原来,一个‘学会关心’还有这么多问题啊”!

这个事例进一步证明学生是喜欢问、喜欢面对问题的,这与70%的学生相对喜欢或然性命题的现象是相吻合的。

学“问”本身确实还不只是一个纯技术性问题,还有学生敢不敢问、愿不愿问、爱不爱问的问题。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学可能使学生不愿问,过分威严的教学可能使学生不敢问,没有相当讲究的教学艺术学生很难做到喜欢问,而没有这一切,没有学“问”,真正的学问又怎能获得?

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设问,不只是设计一系列好的、引人深思的问题,而且创造优良的发问环境,让问题在此环境中繁茂生长,让学生与教师互问,乃至互疑互质。这便是一种很高的教学境界了。学生在“问”中习得学问,在“问”中获得结论,在“问”中扩大想像与思维的空间,在“问”中获得宝贵的学习兴趣(“老师”)。

人们常说的,也是常担心的结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实然,而“知其然”者之“然”常常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应然。只知道应当是这样,应当这样做,不知为什么是这样,根据什么应当这样做而不应当那样做。

一般的课程编制者会注意到实然性命题的地位,并不急着进入应用,并不急着交待应当怎样做,也可以说是不急着进入技术性问题。

教学设计并不只是一堂课的设计。从大的方面讲,还需有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小的方面讲,则还需有一堂课中某个环节的设计,或称环节设计。由这些环节设计组成一个链条,构成整个课程的设计。又由一堂堂课的设计组成一个大链条,构成整个课程的设计。

比如说,一堂课中需讲授两个实然性命题,并有相应的应然命题,那么,对每个实然命题宜有所设计,让学生真的知其所以然。

有经验的老师大半都明白,这还不算真的,在初知实然命题而进入应然之后,悟性较好的学生会返回来再思索那个实然,这才更靠近那个所以然了。教师的更加优秀还表现为能唤起学生的悟性,善于引导学生的悟性和回归。

布鲁纳有个“螺旋式课程”概念,后来被后现代所特别看重,并被借以形成后现代的“四R”方案之一的回归性(recur)。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有意地进行回归或无意地实施了螺旋式课程,并在细节中体现出来,细节表现完美。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看重实然命题的,但他并未忽视螺旋式教学的重要性,否则,恐怕后现代主义对之不会有多大的兴趣。布鲁纳对结构的看重实质上是对基本原理(大都是实然性命题表现出来)的看重,因为它是最便于迁移的。迁移的主要方向之一便是转换至应然性命题。

将教学及其设计中的问题联系及此可列述为三种情况:一是长时间停留在实然而不适时去迁移(转换于应然);二是过于急促地转入而不具有多少迁移的性质了,或者说转入后很难回首实然;三是缺乏迁移或转入应然之后的必要回归,构不成螺旋。迁移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大凡有效的迁移应产生反迁移,一种特定的回归也形成特定的螺旋方式。

应然范文篇6

一、人的存在论维度

自然的先在与人的应在人的存在包括实然与应然两个层面。人的应然存在,既建基于其实然存在,又超拔于其实然存在,既有历史的未竟性,又有理想的终极性。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既是自然的对象性存在,又是实践的主体性存在。

(一)人在自然的先在中确证自己的存在

自然可以大到无限,小到无形,这里所说的自然或自然界,主要是指产生生命、维系生命、服从生物进化规律,同时又作为人的生存环境和实践领域的生态系统,我们也常称之为自然生态环境或大自然。在古希腊,自然指称事物的“本性”,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具有根源性意义,“‘本性’的基本含义与其严格解释是具有这类动变渊源的事物所固有的‘怎是’”②,事物动变凭之进行,事物动变由此发展。“怎是”既意味着本性(自然)是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也意味着事物之“是”不是凝固僵化的,而是在动变之“在”中生成、发展的,更进一步,它亦是生发其他存在物的本源。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发展来看,作为生态系统的大自然,也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客体,同时还是一种本源存在,梅洛-庞蒂说:“自然不单是客体……它是我们产生于其中的客体,在这客体中,我们的起源逐渐被确定,一直发展到将起源系于一种存在。但即使这样,客体也依然是实存的基础和源泉。”③对于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作为后来者的人类来说,自然是一种先在,不仅人类的产生源于自然,而且人类随后至今的发展也有赖于自然。人首先是在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决定了人是被其对象、被自然界规定的,在人的本质中内涵了作为其对象的自然界的本质规定性。“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④自然界无疑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对象和领域,人类是在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所以人是自然存在物,人在设定自然、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所设定,被自然化,人是在与自然的互化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性的。在存在论的意义下,人的存在依赖于自然的存在,人是自然的对象性存在,是“造化”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⑤人的本质是在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生成和发展的,“人性深深地扎根于自然,受惠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⑥人是向自然而生成为人的。在人的自然存在这个维度上,人是感性的存在,他在对自然先在的肯定中确证自身的存在,“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来说直接是人的感性(这是同一个说法),直接是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别人,才对他本身来说是人的感性。但是,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只有在关于一般自然界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⑦但马克思的感性不是单纯的感性直观,而是人的感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感性中具有丰富的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内容,从而把人的自然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两个维度内在地联结起来。

(二)人在实践的应在中规定自己的本质

现实的人的本真存在是一种应在,应然之于人具有存在论意义,文化的和道德的应然———人的实践———使人成为人。在此,人是主体性存在,是“人化”的人,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应然性由此生成,“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⑧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的实践内容和方式,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活动既将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来,又将人与自然界统一起来;“区别”体现了人之存在的应然与超然,“统一”体现了人对自然性的持存、“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劳动作为人类首要的、主要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和现实的人得以存在的基础,劳动、人类实践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生成的人的历史规定性和应然性,具有存在论的意义,“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⑨,实践活动表明并确证着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由,在实践活动中,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⑩。自觉自为自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性,它表明人不是像动植物那样直接以其自然状态来表现自己的生命本质,而是“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瑏瑡。人具有知识,具备认识能力,就具有了超越生命本能的自由追求,具有了超越物质狭隘性的精神追求,具有了超越自我利益的为他追求,这是实践理性和道德选择能力的生成,是人之应然存在的生成与体现。作为应然存在,人是一种类存在和意义性存在,在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着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创造着人之为人的一切条件。在与自然关联的实践活动中,应然存在的人不是以生命本能应对大自然,而是以文化方式作用于大自然,他应该也能够超越对大自然的单纯物质索取,而对大自然进行审美欣赏和精神观照;他应该也能够超越单纯的人类自我利益,而承认大自然的自身价值和存在目的,维护大自然的内在平衡和持续发展。文化方式决定了人作用于大自然时能够自觉自为、自律自由,须有应该与否的道德承当,这就是人的实践的应在。实践活动是一个历史过程,历史是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存在的生成和展现,人的本质是在人的历史性存在中生成和展现的。这种历史性的生成和展现过程,亦是人的现实性的体现。现实的人不是“偶然的存在”,“一个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瑏瑢。作为偶然存在的人,虽受外在规定决定却不能内化外在规定,虽强调自我中心却处于他律之中;既与自己的类相外在,又与自然相对立。他是不合理的偶然性,需要被扬弃、超越至“合理的”现实性,现实性是应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瑏瑣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界在演化,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在扩展深化,人作用于自然界的实践在深入,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人的本质内涵。人作用于自然界的实践内容和方式在历史中变化发展着,人的本质内涵也随之变化发展着,应然存在的人在自然史和人类史的不同阶段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人向自然的生成是持续不断的,因为实践是无止境的。实践在使人内化自然的本质规定性、向自然而生成的同时,更使人由必然跃升至自由、由实然超越至应然,在自由与应然中确证自己本质的联系性、为他性、整体性、精神性和生态性。只有确证了人的存在论维度,人的认识论维度和价值论维度才得以成立。“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瑏瑤,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瑏瑥,人之所“是”是在实践这一所“在”中生成的,因此人的存在论维度是在实践中展开的。在实践中“在”起来的人要完成其使命———“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于是其认识论维度和价值论维度由此生成。实践使人存在,存在的人在实践中解释世界、改变世界。

二、人的认识论维度:对自然的实然认识与人类认识的应然建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论,突出表现为它要对实然世界进行应然建构。这一建构过程首先立足于对实然世界的事实认识和规律认识,即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之后将人的实践目的纳入其中,对实然中的必然进行合目的的运用,对实然世界作出超越的、理想性的价值预想。这一应然建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人类实践活动就是不断的实然应然化、应然实然化的过程,就是使应然获得现实性的过程。

(一)对自然的实然认识

所谓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观照、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凭思维的规定性去认识那现实的外部世界,目的则在于使这个世界与人心一致”瑏瑦,即主观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实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自然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客体之一,自然之实然固然可以指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物,但不惟如此。自然之实然更是指自然必然性、自然规律,是内涵在自然存在物、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运行中的各种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人作为主体,对自然的实然的认识,既包括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也包括对自然价值的承认。大自然及其各种存在物的形态、性质、运行规律等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我们既要承认人具有认识和掌握自然之实然的能力,也要承认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上或时间段内穷尽对大自然的认识。人类认识能力处于不断发展中这一事实,既说明了其历史有限性,也说明了其逻辑无限性,这意味着人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掌握自然之实然,形成反映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在这些认识指导下,亦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自然为我所用。此其一。其二,这还意味着人不能穷尽对自然之实然的认识,大自然中总存在着人所不能把握的东西,人对自然的实然的认识总是有限的,总存在着人所未知、知所未尽的领域。因此,在有限认识的前提下,人不能在开发利用自然时盲目地为所欲为,而应把人作用于自然的行为、劳动、实践控制在自然限度内,有所约束,有所不为。承认认识有限,是不盲动的关键所在;不自以为是,对今天的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对自然的实然的认识,以往我们更多地强调掌握自然规律,而忽视了对自然自身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自然不仅具有相对于人而言的工具价值,还具有以其自身的内在尺度所衡量、呈现出来的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这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独立于人类评价的、非工具性的价值,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是”和实然。承认、尊重自然本身的价值,就是在评价自然时,不以人类自己的内在尺度为唯一标准,而是同时能以自然自身的价值、善或目的为尺度;就是在作用于自然时,不只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去利用自然规律,而是同时为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存续而尊重自然规律。

(二)人类认识的应然建构

人对自然的认识不是本能的、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是带有目的性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达成一定的目的。这样就在人的认识中包含了人的主观愿望和价值预想,即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总是意向性的表象,是一种应然建构。人类认识自然之应然建构的可能性在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瑏瑧人类认识自然必须从实然入手,立足自然界的事实与规律,但实然认识是指向目的性实践的,是包含了价值性和应然性的自由创造,因此必须朝向应然追求,为实践设立价值目标,否则,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就只是本能反映,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实践就只是本能活动,与动植物的本能反映和本能活动无异了。人在认识自然时的应然建构,主要表现为在自然内在规律和人所要达成的目的之间找到契合点,在客观的自然之实然的基础上,形成人的主观的能动认识,使之成为人作用于自然时的应然导向和价值规范。实践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及其建构是参与性的、生成性的、内在性的、动态性的,这也就是实践的辩证法。“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瑏瑨批判性与革命性表明人类认识自然的应然建构是开放的、无止境的,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和无限性,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应然建构不断推陈出新,应然建构始终是肯定与否定、暂时性与永恒性的辩证统一。这决定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文化理解和道德承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创新发展的。

三、人的价值论维度:实践的价值选择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由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不是自在的,而是实践的,即处于实然应然化、应然实然化的价值选择与实现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对象性关系的能力随实践而发展,人在不断的价值选择中趋向于建立自由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实践的价值选择

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关注价值,以实践和文化为存在方式的人是一种价值存在。人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其实践就是各种自由自觉的价值选择。“实践的”意味着主体性、能动性、应然性、自由性,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价值选择过程,就是实现一个个价值预想的过程。价值选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批判过程,但这既不是黑格尔的逻辑的批判,也不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批判,而是马克思的实践的批判。实践的批判旨在“改变世界”,生成与展现人的本质,也就是使现存世界趋向于应然世界,“偶然的个人”生成为现实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是人在各种价值选择中不断改造、扬弃、超越自身的生物性、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道德性的过程,是人在价值选择中获得个体社会性的过程,是人不断拓展、创新自己的感性世界的过程。人是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改造自身的,是在创新应然世界的实践中生成人之为人的本质的。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的本质的完善依托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大自然的完整则有赖于人的合理实践。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以及“改变他自身的自然”瑏瑩的过程。劳动、实践须秉持自然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将各种自然存在物的自然尺度内化为人的尺度,再将人的尺度对象化到自然之中。如此,人才能够使自然发生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变化,使实然之自然应然化为人的实践领域和生活世界,如此,合目的性的实践才不会与合规律性的自然相对抗,人的实践领域和生活世界才会与大自然共在和谐。实践的价值选择具有历史性和应然性。价值是在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人处于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中,在持续的价值选择中设立着人的应然状态、推进着人成为人的过程。“价值存在的历史合理性恰恰也就在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生存的合理性”瑐瑠,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表明人对自然有着不同的应然追求和价值选择,从单纯的物质资源开发到多元的综合利用,从一味的征服控制到全面的协调维护,这一切都是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中展开、建构的,历史性意味着未竟性,表明着指向未来的应然性,人类实践对于自然的价值选择在历史性和应然性的辩证统一中向前推进。

应然范文篇7

关键词:天然气;工程建设;运行;安全管理;策略

天然气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要结合实际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设定,但在实际实践期间,往往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因此根据具体情况做好针对性安全管理方案便显得极为必要。

1天然气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分析

1.1天然气工程建设开展质量安全把控

天然气工程建设工作开展前,应做好对应质量安全把控工作。明确天然气工程设计质量是确保其工程建设质量和建设安全的关键,因此相关企业应对设计人员自身专业资质做好全面审核确认。在对燃气管道设计时,必须按照燃气工程自身特点进行对应设计图纸设定,对各个单位会审交底流程进行全方位把控,以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工作计划。同时燃气工程承建部门必须结合实际对整个施工组织设计书做全面编制,从确保施工建设质量安全角度出发,针对性地设定整个施工段具体操作规程,将人为失误与环境因素所所引发天然气工程建设品质受损风险降至最低。

1.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在进行天然气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对应安全管理制度,引进当前发达国家天然气管理经验,对我国天然气建设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形成集环境、健康、安全为一体的管理模式,确保其能够与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同步统一性。同时注重管理过程灵活性和针对性,明确创新是天然气工程安全管理制度的必要条件,以此在保障天然气工程建设质量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其所存在的安全风险。

1.3注重相应材料及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

天然气工程建设期间安全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对其工程所用材料以及施工设备进行全面专业把控。建立专业的施工团队,结合建设施工流程对整个工程材料以及设备质量进行专项安全检测把控,健全必要选材、选商体系,按照优胜劣汰的指标,确保施工队伍以及工程材料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位,确保所用材料完全达到施工标准。针对设备安全,以不免设备出现问题为根本,明确天然气事故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实际实践期间,相应管理人员应结合建设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定期检验设备自身安全情况,及时做好对应维护和管理工作,对设备操作、停放等做好规范性操作引导方案设定。对部分安全设施使用范围以及涉及安全设施,做好全方位的跟踪记录,最大限度提升天然气工程建设期间安全性。

1.4人员安全管理意识的培养

天然气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在相应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安全施工意识上;因此在天然气工程建设期间,相应管理人员应结合具体情况详细划分出各自分项建设环节,对应人员所承担具体职责,将责任贯穿至每一个施工环节中,加强生产人员自身责任;同时建立安全生产意识,确保安全工作开展的流畅性和高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构建更加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后,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其与效益考核挂钩,最大限度提升天然气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对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进行全面培养,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安全培训活动,以此提高对应员工自身责任感和综合专业素质,确保整个工程施工安全性,确保天然气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能够完全达到设计预期。

1.5现场安全检查工作

天然气建设过程中造成安全风险发生的两大因素分别是人与环境。因此在建设期间相应安全管理人员应做好周期性的安全巡查和管控方案设定,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性的巡查监管,对发现可能造成安全事故不安全施工作业活动立即进行制止纠正;现场施工建设期间遗留及巡检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协调和专项整改方案设定,确保现场安全隐患能够得到有效消除,全面促进天然气工程建设品质。

1.6注重天然气工程建设竣工资料的安全管理

天然气工程建设竣工资料对后续其运行期间所出现设备故障原因查询、分析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注重天然气工程建设竣工资料的安全管理便显得重要。这个过程中应以竣工资料为根本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管道和站场安全评价系统数据库。同时为相应工程隐患治理、事故排查、质量追溯等提供原始基本资料,针对竣工图、工程实物表、管道施工记录、工程概况、管径流量压力等运行参数,做好实时的收集整合,并对其进行全方位整理确保其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以此为后续天然气工程运行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2天然气工程运行期间安全管理分析

2.1天然气运行事故分析

天然气在建设完成后的运行使用期间,所存在的运行事故对其运行安全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做好对应运行事故分析,采取针对性安全管理方案,是确保天然气运行安全稳定的必要条件。

(1)天然气运行过程对其进行相应操作时,部分工作人员自身责任心不足,是其造成运行故障以及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这个过程中相应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缺失,使得大部分天然气单位没有进行必要的管理机构设置,整个运行期间工作人员操作行为呈现形式化;与此同时相应部分没有对关键性岗位做必要安全设置,导致整个运行期间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时所面临风险较高,使其运行安全性很难得以体现。

(2)运行期间设备问题引发安全事故也较为常见,在运行期间独一设备防护不当,部分天然气单位只是注重对设备的正常操作和使用,忽视随时间推移设备所面临的损耗性和防护设置;这便导致在天然气工程运行期间,往往会出现对设备检查和维护缺失,造成整个天然气运行期间安全隐患增加。

(3)天然气运行使用期间部分区域内居民对天然气自身性能存在一定认知不足,使用期间对其进行各种违规操作使得其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损害。这主要与相应施工人员在施工建设完成后没有对区域内居民进行及时有效的培训工作,使其对天然气缺乏一定客观认知。

2.2天然气运行事故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明确天然气本身所具有的实质性价值,其对我国整体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上文对天然气工程建设及运行问题分析,针对性地做好安全管理策略设定。

(1)注重天然气运行期间相关操作人员必须按照安全规程开展对应作业,对现代安全管理知识进行及时的引进和学习,注重天然气运行稳定安全要点,对相关区域群众进行及时的天然气安全指导操纵方案设定,以此使天然气运行质量能够完全达到预期设计。

(2)结合天然气工程自身结构特性,按照实际信息制定合理的运行安全管理措施预案。从天然气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根据天然气建设要点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同步统一性,从相应项目投运,报修、抢修等工作入手,做好全方位的安排和调度工作,明确各基层单位以及施建单位本身权责义务,对整个建设及运行期间所出现各项问题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并针对性地做好反馈策略。按照天然气工程自身规模特性对其设备进行合理养护维修时间节点设定,确定其损耗控制前提下,提升其合理运行效益,此期间做好对现代新型技术设备的学习和应用,加强对相应燃气管道保护监管落实方案设置,在天然气运行期间发现管道隐患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检测维修,确保天然气运行效益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3)对天然气运行期间安全隐患做全方位的安全排查和预防设定,明确安全隐患会直接对整个天然气工程运行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因此结合实际在运行期间对其管道铺设周边环境变化、地理位置及地下结构所存在影响因素,进行周期性的管理规划。这个过程中相应企业应将天然气安全宣传列入其安全检查作业中,积极开展天然气安全宣传活动,注重设备有效期限以及放置环境的变化,实时性地做好安全预防工作,确保天然气运行效益能够完全得到体现。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天然气建设和运行安全管理策略分析,可以看出在实际实践期间,必须从人、制度、环境三大方面做好全方位的分析设定,做好对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区域内群众的安全意识培养,客观认识天然气自身特点;根据当前时展,不断完善创新天然气建设运行安全管理制度;对其建设及运行期间环境中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预防;以此保障我国天然气事业能够高效、快速、稳定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邱吴昊.城市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建设与运行安全有关问题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28):27.

应然范文篇8

第二条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储运(除城镇燃气外)属于非煤矿山企业,并实行安全许可制度,监管主体为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旗范围内非煤矿山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并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非煤矿矿山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不得降低安全生产条件,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石油天然气办是协调服务机构,引导、协调企业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三同时”手续,并将相关手续、资料到安监部门备案。

第三条石油天然气开采经营和使用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石油天然气开采经营和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负全面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基层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职工操作技术水平,严格规范操作流程,确保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长效化。

第四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需经过安监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

第五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特种作业人员、高危险岗位、重要设备和设施的作业人员应经过专门安全生产教育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人员培训、考核、发证、复审工作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六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在编制年度生产建设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时应同时编制安全生产计划,并按有关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费用的提取比例为当年销售收入的2%,专项用于安全生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对安全生产所需的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后果负责。

第七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应当进行安全培训的从业人员包括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未经安全生产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指导全旗安全培训工作,依法对全旗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未按照本办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未按本办法规定经考核合格的,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相应罚款。

第九条石油天然气开采、经营使用单位应制定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隐患排查整改制度以及剧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有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并于每月28日前将隐患排查情况报送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条石油天然气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要依法进行安全评价,安全设施需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石油天然气开采经营使用单位应确保生产设施建设中的安全设施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三同时”手续,按规定取得行政许可,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对未履行“三同时”手续和未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或评定不达标的企业一律不得投入生产、经营及使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凡未按规定实施安全预评价、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整顿,并依法给予经济处罚。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对所有的井都要进行钻井设计,基本内容包括地质设计、工程设计、进度设计和费用预算四个部分。钻井地质设计和工程设计要严格执行审批手续;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的情况需要更改设计时,也要严格按照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制度来执行。

第十一条根据《市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应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不缴纳风险抵押金的企业一律不予投入生产。

第十二条确立“专家查隐患、政府搞督察、部门抓监管、企业抓落实”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机构,建立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库组成人员分别由具有化工工艺、化工机械自动化、压力容器及消防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专家组在旗安全监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对企业进行会诊,开展隐患排查和安全监督检查,制定整改方案,并进行安全技术指导。

第十三条对石油天然气开采经营使用企业实行严格的审批手续。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每开采一口井,必须在开采之前到当地安监部门备案,备案手续包括:安全生产“三同时”手续、相应的发改委手续、可行性研究报告、井队的资质、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工伤劳动保险、劳保发放清单、所提取的安全技措经费、收缴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不备案或者资料提供不齐全,不予批准开采天然气。石油天然气经营使用企业储存,及改建、扩建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石油天然气开采结束后,各集气站、分输站以及处理厂要加大对管道的巡查力度,并按要求做安全现状评价。

第十五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要按有关规定制定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相关的器材、设备,开展应急演练并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送当地安监部门备案,包括对施工相关方人员的通知、疏散和撤离的演练,并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由于未按要求制订应急预案、未实施应急演练或应急设施不能正常运转而造成事故扩大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在开采过程中要严防井喷失控,碳化氢中毒等事故,对基础设施的防火、防爆严密监测,并做好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防范,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的特种设备应按国家规定进行检测、检验和标定。生产场所要严格烟火管理,重要、重点位置的安全警示标志、标语及防护设施要到位,配备防火防爆工具;油气储罐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防雷装置;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穿戴防静电防护用品。

第十七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井场定位必须符合钻井设计的要求,并充分考虑水源、道路、钻井液池井场施工条件等因素。井场布置应以井架为中心,对钻井设备、设施和辅助设施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第十八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安装钻机、井架应有制造厂或者修理厂的出厂质量合格证等技术文件,并符合钻井工程设计对钻井主要设备选用的要求。安装钻机的井场和基础应符合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的要求,安装所使用的各类工具或设备应齐备并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在用计量器具应检定合格。钻井设备安装完毕并经整机运行试验合格后,由质量检验部门和安全监督部门组织人员,按照安装质量标准、设备说明书和安全检查验收规定,进行严细认真的检查检验。钻机安装质量和安全使用条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准许开钻。对发生事故的单位,由安监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并严格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对事故的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九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要对有害作业场所进行分级和监测,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定期组织职业病体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建设项目应按国家规定进行职业卫生评价。

第二十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要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因特殊情况不能办理工伤保险的,可以出具办理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或者雇主责任保险的证明材料。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企业应按规定向员工发放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员工上岗时应按规定穿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二十一条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每钻一口井,应缴纳一万元的安全生产保证金,管道铺设企业每铺设一公里天然气管线应缴纳二千元安全生产保证金,安全生产保证金统一缴纳到当地安监部门并统一管理,开采及铺设项目结束后,如不发生安全事故,将所交安全生产保证金及所产生的利息一并退还给企业。不缴纳安全生产保证金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管道铺设企业不得在我旗境内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及石油天然气管道的铺设。

应然范文篇9

一、修编天然气专项发展规划。修编的天然气专项发展规划应当与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天然气专项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将管道天然气设施建设列入规划建设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同步实施。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天然气设施建设联动工作机制,市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选址意见书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就天然气设施建设是否符合天然气专项发展规划征求市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燃气公司应当按照天然气专项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加快城市规划区天然气管网建设,不断扩大管道天然气覆盖区域。

二、按“三同时”要求配套建设管道天然气设施。管道天然气覆盖区域内的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地产开发、还建小区、保障性住房以及其他需要使用燃料的工程项目,应当配套建设管道天然气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管道天然气未覆盖区域内实施上述工程项目建设,应当对管道天然气设施进行规划预留。

三、未配套建设管道天然气设施的工程项目须及时补办相关手续。管道天然气覆盖区域内的在建或已完工但尚未完成竣工验收的工程项目,凡没有配套建设管道天然气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补办管道天然气设施配套建设手续,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完成管道天然气配套设施建设,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四、逐步解决已建小区管道天然气设施配套问题。管道天然气覆盖区域内,因各种原因前期未同步配套建设管道天然气的住宅小区等建筑物,由市规划部门会同辖区政府牵头召集业主单位以及市政道路、排水、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各管线单位,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形成完整的地下管网资料。燃气公司同时开展燃气管网设计和建设,逐步解决老城区燃气配套问题。

五、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对管道天然气工程建设严格把关。市建设主管部门在天然气工程项目立项审查时,应要求天然气门站、CNG站(压缩天然气站)、加气站及其它天然气工程项目符合天然气利用专项规划。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拟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工程管线综合图,应包含管道天然气规划内容。市建设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时,要求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应包含管道天然气内容。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分期或整体完工后,应当将配套管道天然气设施纳入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和工程档案移交内容,与工程主体项目同步备案和移交。

六、进一步加强锅炉使用管理与能源转换工作。管道天然气覆盖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锅炉。现有工商企业应当实施“煤改气、油改气”,逐步淘汰污染大、能耗高的煤、油锅炉,鼓励改用经济环保、安全高效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高污染燃料燃用设施应当依法予以拆除或改造。

七、积极推进城市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因营运到期更新或新增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原则上应当购买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汽车。交通、交警部门应做好相应监管工作。燃气公司要按照天然气专项发展规划加快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建设,建设、规划、国土、公安、工商、质监、安监、消防等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及时做好相关手续报批、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应然范文篇10

城镇天然气入户工程大都是当地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惠民工程”和“民生工程”。为加强天然气入户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及文明施工管理,应成立“城镇天然气入户工程”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管,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完备的质量责任体系,城镇天然气入户工程项目部、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各级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质量目标,确定质量控制职责,做到各单位项目经理为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做到每项工作有专人负责、有时限要求、有奖惩措施。城镇天然气入户工程项目部应坚持每天召开工程例会,每周召开监理例会,定期召开项目例会,及时解决建设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

2加强质量控制的措施

1加强天然气入户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首先应建立项目组织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设计图纸的质量会审。其次,天然气入户改造工程不同于新建工程,许多管线铺设要在已建市政道路和老城区进行,地下管网非常复杂,且每家每户户型和厨房布局不一样,这就要求项目管理单位定期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及时沟通、解决,确保建设工程质量。2加强天然气入户改造工程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为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设计人员应及时解决施工设计图纸不合理的问题,查看各种标准、数据是否与设计方案、设计意图相吻合,检查设计图纸计算是否正确,尺寸标注是否有误,与设计规范、施工要求是否合理。另外设计各部门、各专业的设计是否匹配等等。3加强天然气入户改造工程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监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工程施工监理制度,制定、完善对天然气入户改造工程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监理规划、监理细则,对监理人员进行认真的管理,确保其监理工作落实到位。另外对重要部位的施工应严格执行旁监制度,确保关键部位的工程质量。对原材料进场报验、施工工序的交接、检验批的验收进行严格地质量控制,并必须进行签字确认,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4加强天然气入户改造工程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是导致施工质量和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或者说只有纸张版的质量保证体系,而不去具体落实、检查,不能针对工程施工及时了解质量控制点的设置情况,使工程施工过程中许多因素不处于受控状态,最终导致各种质量问题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做到以下几点:a.对施工人员和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等进行质量管理意识培训,技术交底,提高质量意识。特别是施工人员在施工前首先应熟悉施工操作流程要求,熟练掌握施工操作要领,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意识。b.着重把好工程材料质量的关口,严格执行“三检制”,实行质量奖罚制度。c.施工企业应加强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的巡检与旁站,保障施工过程中各项控制要点处于受控状态,同时通过现场技术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的巡检旁站监督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保障天然气入户改造工程施工质量。

3强化验收工作

加强城镇天然气入户工程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验收,城镇天然气入户工程在建设初期,应划分明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要求施工单位对所建工程进行自检,重点排查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对不能认真自查整改的单位工程不进行正式验收。要求施工资料与工程同步。监理单位应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监理规范》、监理规划、细则的要求进行检查验收。(本文来自于《山西建筑》杂志。《山西建筑》杂志简介详见.)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