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十篇

时间:2023-03-17 18:25:08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篇1

一、精心选择“始发点”,激发学生喜爱之心

1.多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又精彩的新课切入,可以立即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引领到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去。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要是能调节学生情绪,引领学生进入到特定的课堂情境中去,只要是能起到并达到预定目标的就是好的、切实可行的导入。新课导入可以是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也可以是与文本有联系的话语,创设的新课导入要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迫不及待进入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2.贴近文本,激发学生共鸣

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应贴近文本,适时进行导入。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笔者就用多媒体先放一段济南冬天的录像,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所描写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济南的冬天的共鸣之情。然后,笔者讲道:“一年四季,轮回,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秀丽,秋有秋的韵味,而冬呢?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自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去诠释心中的冬,今天让我们共同步入著名作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济南冬韵”。

3.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热情

教无定法,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一下课文的具体情节,但要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如何延续。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二、精确抓住“着力点”,激发学生想象之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需要教师创设生动、形象、恰当的情境,唤起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想象。如笔者在教学《我的母亲》一课时,就先让学生听歌曲《母亲》,让学生先建立一位辛苦、勤劳的母亲形象。

然后再来认识课文中的母亲;笔者在上《孔乙己》这一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鼓励每组充分发挥想象创作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比赛,看看哪组演得最好,让学生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演绎出全新的“现代”孔乙己。

2.赏词析句,激发学生体验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评,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流露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例如: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体验作者的博襟;在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鉴赏,通过佳句将学生带进远离世俗的桃源仙境,感受文学作品的特殊魅力。

3.故意留白,激发学生回味

针对文学作品空白点的回味和想象,可以让欣赏者在思想上驰骋万里。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对课文中的空白点不加分析,而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归纳其主题思想。

三、精彩构建“关键点”,激发学生感悟之情

1.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感情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常规“武器”,是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激发学生感情的有效载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激起学生的情感。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悟之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笔者在上《孔乙己》一文时设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时没有穿那件显示身份的长衫,那么他的长衫哪去了?他以后还会穿么?在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笔者问:菲利普夫妇为何不认于勒?学生回答说于勒穷。笔者追问:为什么穷就不认?“因为穷,就会拖累菲利普夫妇”;还有学生说,怕女婿知道,会影响女儿的婚姻。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刻,文章的主题也就慢慢清晰了。

2.故事吸引,激发学生感悟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激发情感 探讨

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的互动活动,同时,也是特定意义上的特殊人际交往,既在进行知识传授,又在进行情感交流。因此,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精心选择“始发点”,激发学生喜爱之心

1.多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又精彩的新课切入,可以立即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引领到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去。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要是能调节学生情绪,引领学生进入到特定的课堂情境中去,只要是能起到并达到预定目标的就是好的、切实可行的导入。新课导入可以是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也可以是与文本有联系的话语,创设的新课导入要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迫不及待进入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2.贴近文本,激发学生共鸣

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应贴近文本,适时进行导入。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笔者就用多媒体先放一段济南冬天的录像,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所描写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济南的冬天的共鸣之情。然后,笔者讲道:“一年四季,风骚轮回,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秀丽,秋有秋的韵味,而冬呢?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自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去诠释心中的冬,今天让我们共同步入著名作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济南冬韵”。

3.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热情

教无定法,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一下课文的具体情节,但要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如何延续。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二 精确抓住“着力点”,激发学生想象之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需要教师创设生动、形象、恰当的情境,唤起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想象。如笔者在教学《我的母亲》一课时,就先让学生听歌曲《母亲》,让学生先建立一位辛苦、勤劳的母亲形象。

然后再来认识课文中的母亲;笔者在上《孔乙己》这一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鼓励每组充分发挥想象创作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比赛,看看哪组演得最好,让学生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演绎出全新的“现代”孔乙己。

2.赏词析句,激发学生体验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评,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流露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例如: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体验作者的博大胸襟;在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鉴赏,通过佳句将学生带进远离世俗的桃源仙境,感受文学作品的特殊魅力。

3.故意留白,激发学生回味

针对文学作品空白点的回味和想象,可以让欣赏者在思想上驰骋万里。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对课文中的空白点不加分析,而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归纳其主题思想。

三 精彩构建“关键点”,激发学生感悟之情

1.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感情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常规“武器”,是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激发学生感情的有效载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激起学生的情感。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悟之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笔者在上《孔乙己》一文时设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时没有穿那件显示身份的长衫,那么他的长衫哪去了?他以后还会穿么?在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笔者问:菲利普夫妇为何不认于勒?学生回答说于勒穷。笔者追问:为什么穷就不认?“因为穷,就会拖累菲利普夫妇”;还有学生说,怕女婿知道,会影响女儿的婚姻。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刻,文章的主题也就慢慢清晰了。

2.故事吸引,激发学生感悟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篇3

一、沉浸文本——让师生的智慧共同闪光

在一些使用了多媒体的语文课堂上,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目光投向多媒体的时间多了,投向学生的时间少了,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多媒体上,而忽略了学生的表现和感受;用课件展示代替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缺少必要的讲解、启发、引导、评价。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济南的冬天》,在初步阅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学生回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温暖可爱;济南冬天的雪是小雪,把小山装扮得很美丽……学生的回答表达了他们阅读文本的初步感受,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多向思维,品味语言的妙处。可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安排了播放课件的环节,教师说:“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我们感受了济南冬天的可爱,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感受雪景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伴奏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清晰精美的冬景图片,或舒缓、或快捷、或秀美、或壮观,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画面从学生眼前一一闪过,令人目不暇接。

二、课堂范读——叩响心灵的歌唱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扩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网络的普及为各种艺术元素进入语文课堂提供了可能。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动起来了,亮起来了,美起来了,似乎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这样让人赏心悦目,于是大多数课堂很难听到教师的范读了,代之以播放光盘或直接在网上同步播放,伴以画面,字正腔圆,给人以视觉听觉的享受。但是笔者认为,播放的录音再标准、再精美,也是不能代替老师范读的。

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这样回忆她的国文老师朗诵《南归》的情景:“‘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情思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场景,在这样的范读氛围中,诗歌的情感不仅通过老师的声音,而且通过那微微摇晃的身子和贮满情思的眼神传达给学生,感染了学生,从而产生了师生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鸣,播放光盘当然是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的。“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军倡导“美吟美诵”,即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他认为“美吟美诵”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文字是立体的——诵读使平面的文字达于立体;文字是交响的——诵读使无声的文字形成交响。老师恰到好处的吟诵,会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文本特定的意境中去,常常能唤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手写板书——最直接的临摹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篇4

如何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得简约动人: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其教师在读、品、写等方面的引导要能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对“语文味”的感性认识便暂时只含糊地停留在这“意犹未尽”之上。

一、用琅琅书声引人流连忘返

曾经有一位数学老师对我说,上语文课的感觉真好,学生的齐读真好听。遗憾的是,在众多公开课中,语文老师为了完成预先设置的教学环节,却忽略了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手段。譬如本次比武《济南的冬天》一课,“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是何等恬静温暖而优雅的一个小城,作者的描摹何等的小心翼翼?生长在南方的我们或许没有机会切身体验一把冬天的济南情景,但又何须将那流动不可缺失一角的文字活生生地拆解?投以我们最最饱满的情感去读,教师以自己的感知、入境带领学生入境,甚至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那样的画面,享受想象的过程,学生的语文思维以及语感自然而然地能得到升华。不吝惜课堂时间,用多种形式朗读:单双人朗读皆可,齐声朗读亦可,自由朗读亦可,男女生分角色读或者配上温情的音乐渲染课堂、引导学生的情感投入,“如痴如醉”才是最好的语文课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读”这一最基本的教学手段的定位,“语文味”有声而无形。

二、用生动多样化的品析令听者回味无穷

一般性的品析步骤,例如,判断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及表现的情感,公式化的东西学生可以记得很牢,但他们未必能像使用数学公式一样举一反三,当灵动的语言令学生屡析屡偏屡错,学生对语文便只能意兴阑珊。“工具性”太强,“人文性”缺失,语文课堂便是畸形的。所以,语文“导”的方式的多样化、生动性变得尤为可贵。其一,按部就班的语文课堂总是将朗读与品析生硬地切割,其实,读是品析的前提,更是品析的最好过渡方式,也可以成为教师展示“导”的智慧的重要手段,所以,前者“读”应是有目的性的读,带着问题读,不一定全篇全段读,读完还可挑出特殊字段来品读,当学生的想象到了一定火候,那一定必须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表达心中所感所思;其二,不同文体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以“读”带“品”和想象法是《济南的冬天》一课的不二选择,而像《老王》这样的写生活中的小人物类型的文章,学生定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因为他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的小人物,因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类比、去换位思考,对于人物的解读或许会更加准确到位;其三,换一种方式教语文,让新鲜感成为学生激活语文思维的动力。曾听过一堂《皇帝的新装》,语文老师极富创新性地用颁奖的形式引导促进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把握――最诚实奖,最聪明奖,最愚蠢奖等,别出心裁的一点儿用心却令学生为之欢呼雀跃,相信,他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将永不偏倚,那一堂课也将令他们回味无穷。“语文味”则谓绕梁不绝。

三、情之所至归于笔尖,妙笔绽放心灵之花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篇5

一、知识型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形象直观法

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反动派发动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人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人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再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人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

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四、情感藏染法

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lO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篇6

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语文新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新课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新课改的课堂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东西,教师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还记得那一节平常的语文课,我讲的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一上课,我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冬天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一下。”刚说完,学生就滔滔不绝地讨论开了。“美丽”“快乐”“荒凉”“萧条”“寒冷”、“冰天雪地”……,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学生说了一大串,等他们说完了,我没有急于张本,而是面带微笑地慢慢说道:“那么谁来说说自己的具体感受呢?” 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准备抢答。他们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冬天,我耐心地听着,和他们交流着,探讨着,一个多味的冬天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了不同寻常的滋味。等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完,我接着说“同学们,看来大家对冬天都有独特的感受,可见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和大家一样,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他心目中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我还没来得及板书,学生们就及不可待地翻书了。……后面的课一直很精彩,学生学得也很投入,我也很轻松: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与学生心目中的冬天融为一体。

回想起来,我当初设计的导语并不是这样:本想用一个话题,引出学生对冬天的感受:荒凉、萧条,以此造成学生认知与课本上所描绘的冬天的特点的矛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是,当我听到他们的回答并不仅仅是我想要的时,我马上意识到:不能泯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更不能“同化”他们,要尊重他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注意课堂的生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机智应对生成性的问题。美国哲学家爱墨森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叶澜教授曾说:“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的不同回答,也并非与教师估计的完全一致。这时,教师是否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的和有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了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篇7

一、故事导入法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设计一段生动有趣或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逸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笔者觉得文本适合以故事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拉开序幕:“20世纪,有一位集盲聋哑一身的女性凭借其顽强的毅力顺利地毕业于哈佛大学,她在无光、无声、无语的世界孤独前行了87年之久,她以坚强的品质、卓越的成就震撼着世人。这个生活在黑暗无声世界中却给人类带来无限光明的女性,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文章中我们看不到海伦·凯勒面对不幸的消沉,更看不到面对多舛命运的自暴自弃。她以豁达乐观去迎接生活,以热切、坦诚和真挚去拥抱生活。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感受这位英雄的内心世界”。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联想,也让学生领悟到了人生哲理。

二、课件导入法

多媒体课件在提高课堂效率上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作用。导入环节也可以通过课件来实现。例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一文时,上课伊始,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依次展示了五幅江南山水画,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欣赏的感受,为走入文本做好铺垫。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品味赏析文章中的具体片段,向学生分别展示了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和寒冬闲步图五个多媒体课件,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打好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所需要的课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诗词名言导入法

诗词歌赋、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却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音律之美,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和较强的说服力,容易激起读者或听者的情感波澜。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一些诗句名言来导入新课,必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相信未来》这一名作时,笔者采用诗句名言的方法进行导入: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被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虽然作者处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但出于自身积极入世的愿望、毅力和决心,竟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表达了自己誓为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诗句一说出,就听见学生嘘声一片,很多学生都把这诗句复读了一遍,有一位学生还说:“好美、好有魄力的诗句啊!”笔者顺势说:“时隔1200年后,又有一位天才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用学生熟悉的名人作品或评价来感染学生,顺利导入所学内容,教学效果自然好。

四、联系生活导入法

纵观现在的高中教材,文言文已占高中语文课文总数的40%左右。再看各省高考试题,文言文考查比重也已占除作文以外基础知识的20%多。因此,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面对枯燥的文言文,学生常常表现出畏惧甚至排斥。在教学中,可采用联系生活、结合社会热点来导入新课的方法,使枯燥的文言文教学生动化、趣味化。

例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节选)》这篇课文时,笔者在课前进行了思考,决定选择中国新闻网的一则消息:“在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总理一开场,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消息还未读完,学生的情绪已被调动起来,纷纷议论开来,有的学生在重复着温总理所念的诗句,有的学生在猜测着这句诗的意义,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笔者总结说出了这句话的含义所在,并顺势导入新的学习内容:“那么,屈原是如何说出这句话的?这句话体现了屈原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温总理去引用呢?”带着上述疑问,开始新课学习。紧扣时代的简短新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自然也就为讲课做好了铺垫。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篇8

一、语文课堂中重视阅读训练,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意境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阅读包括四个方面:吟诵、朗读、默读、背诵。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腔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除了赞同这种拿腔拿调的吟诵以外,还提倡朗读等的其他方式。那么阅读究竟有哪些魅力让人们对它念念不忘呢?

1.阅读有助于学生领略到文章中的形象美、画面美。画家可以用画笔勾勒出一个人的形象,或是一幅具体可见的画面。而作家却可以用文字刻画出各类人的形象,描绘出一幅幅令人难以想象的画面。尽管这种形象、画面摸不着,看不见,但我们可以用阅读来感知这种形象、画面的存在,他们可以在我们的脑海里清晰地再现。如:《海燕》一文中,海燕作为一种勇敢的鸟儿,在字里行间都能领略到。我们通过读再结合当时的背景,我们更容易去挖掘、去体会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在文中不单纯是一种鸟,而是勇敢迎接革命风暴的革命志士的象征,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知、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读读又何妨?

2.阅读能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意境美。作家往往把诗意藏在富于内涵丰富的形象之中,文字之中,用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文字表现一种内在的意境。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用阅读来完成这种体会过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描绘济南冬天的温晴天气时,把由小山围起来的济南比作温暖的小摇篮,运用拟人等手法来描绘济南冬天的特点。带有诗意,更赋予自然界的这些事物以人性化的灵气,这些语段只有让学生仔细有感情地去读,才能品味出济南冬天的温晴,体会到其中的美妙意境。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1.激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吸引其注意力。阅读的自觉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阅读的意义,阅读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其次,要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要向学生推荐一些感兴趣的作品。再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非常实用的,进而在阅读中思考自己,思考人生和世界。在布置学生阅读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目的和要求,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求知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边读边画,边批边写,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教师的要求既要具有一贯性,又要使学生力所能及,但又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达到。在培养学生阅读注意力集中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同时进行几种活动,边读边思,边读边写,而且要努力使这几种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2.阅读过程讲究阅读材料的深度和广度。有道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时能提出问题,才能说明学生是用心阅读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效果。诵读记忆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再理解的过程。学生诵读记忆时,能培养学生做到眼看、嘴念、心想、耳听。加强诵读和记忆,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要进行认真分析,文章的构思、选材、用词、写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通过反复的分析研究,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篇9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后,确实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语文的魅力――鼠标取代了粉笔,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录音代替了教师的范读……

朗读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工夫兴味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无不在告诉我们朗读的重要性。其实,传统教学的精华,我们还应将它发扬光大,就拿教师的范读来说,在语文课堂中,有诸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 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过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忆了她中学时代的古文老师和白话文老师。她在文中这样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刘国正先生这样回忆他的私塾先生陈小溪:“他给我们讲解《咏怀》《北征》《秋兴》等,在简要的讲解词语之后,他开始朗读或朗吟,读一声‘妙啊――嗯!’他并不说出妙在何处,但从他那眉飞色舞的神态,从他那喝彩的语气,知道他的心境已经化入诗中,深深地受到感动。此时的我,也无须追问妙在何处,感情同老师一起交融在诗中了。” 可以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他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是点燃学生朗读的火焰,是激发学生文学兴趣的歌声。

二、 范读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优美的诗词、散文,最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的范读,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般的纤浓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才思滚滚,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有时似高山流水,错落跌宕,层层推进,飞流直下,给学生一种多姿多态的飞动美。特级教师韩军在教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有一段感人至深的范读,直把听课的成百上千的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之所以有如此效果,根本原因是韩老师设身处地地走进了艾青的心灵深处,俨然化身为艾青,与作者一体。用韩老师的话说:“我在朗诵时,我的心目中,的确历历在目地幻化出乳母大堰河的形象,我(艾青)坐在狱中,漫天飞雪,我(艾青)思念大堰河,思念妈妈一样的大堰河。”在这里,韩老师的有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做了很好的示范。总之,教师的范读,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学习成绩也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 有效的范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对内容的感悟。强烈丰富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特点,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去提高阅读感悟能力。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很好的语感训练。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七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秋天》,我在教学这首诗歌时,对于处理“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一句的朗读就深有体会。“游戏”怎么读才妙?应读出怎样的情味?学生最初自己朗读“游戏”一词时就是用一种很平缓的语气去读,声音没有延长,面部表情也不够丰富。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于“游戏”一词的体会感悟只停留在这个词基本意思的理解上。老师在范读这句诗时,把渔夫那悠闲自得、逍遥自在的心情都通过“游戏”传达给了学生。自然学生对于“游戏”一词的理解会比以前更丰富、更深刻。

四、 教师的范读能增强课堂渗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文字加38%语调加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教师如果能把济南小山的秀气,济南冬天的慈善温暖,把济南人脸上含笑的神韵都通过朗读传达给学生,那么学生对于作者、对于济南的热爱之情就不难把握了。

当然,是不是所有的范读都是适宜的呢?我认为不是的。教师的范读要注意适时、适用。范读要真正起到指导、引领的作用。如果教师范读之后,学生不能从中学到什么或者感受到什么,不能帮助理解和感悟,那么这样的范读就有些画蛇添足了。总之,我认为教师的范读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只有谙熟其道,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篇10

目前,一些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其根本原因是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学生学习不外是走“接受知识、 机械记忆、 被动模仿”的套路,很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导致语文教学低效,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知识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对写作练习望而生畏。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针对语文学习富有情趣且不受时空限制这一天然的优势,从兴趣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让知识与内容并重,让课内课外相融,让应试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尽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那么,如何激活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呢?

一、让内容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把语文内容生活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促使学生深入生活,关注生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都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课外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多思考勤发问、多阅读多积累,只有这样,有的放矢、科学引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启迪学生心智,那么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定能飞扬起来。

为此,我们把大语文学习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精心创设生活课题,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大语文的魅力。如每学期利用节假日或其他闲暇时间,组织学生旅游、采访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调查、辩论等,并及时指导他们写生活心得、调查报告等,要求学生利用课文学习中得到审美经验,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

另外,我们还创设特定的生活情景,举办各种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活动,如“今天我当家”“我做节目主持人”“人才市场”“真情旋律”“官场形式记”“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鼓励学生睁大双眼睛看世界,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去明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把语文内容生活化,给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审美,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让课堂“活跃”起来

一堂好的语文课可以和一档有观众积极参加的精品电视节目相媲美,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 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和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能够驾驭课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用多种课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如对话课、讨论课、表演课、作画课等多种课型。如上《济南的冬天》一文,我先让学生通过想象,用图画形式表现济南冬天暖和和安适的意 。使课堂活动既能紧扣教学内容又增添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我还开展了多种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好语文:

1.课前活动。每日赠送自己喜爱的一个成语故事或一首古诗,要求能说出自己喜爱的原因。

2.写字训练。我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张钢笔字。每月进行一次钢笔字比赛,获奖者作品贴在墙上共大家欣赏。

3.朗读训练。初一学生表现欲望很强,我尝试着让学生朗读课文采用接力朗读、分角色表演读等方法不断变化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

4.每日一记,学会感悟生活,培养学生源于生活的写作意识。

三、师生关系平等化

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的不可忽视的一点。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自然也对他所教授的课感兴趣。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在教学中再不能执着于以往的“师道尊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时转换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教学相长,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