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3 15:52:34

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篇1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以下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着落(zhuó)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预设:北平、没有风声的、伦敦、响晴、热带、温晴、对比。)

“完成一段话”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明确“对比”的手法。

(2)济南总得特点是什么?

(预设:温晴。)

此处学生可体会几个字词:(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2)“响晴”和“温晴”有什么区别?--“响晴”指天气、阳光晴朗的刺眼,而“温晴”有温暖之意,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2、研读第二段:指定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温晴”的特点,思考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预设: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受着阳光的照射,暖和安适,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预设:甲句中有“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预设: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生活在这样的济南,人们的心理感受怎样,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预设:“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品读“阳光照射下的小山”部分,对作者的“热爱,一往情深”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以情感知,以情带读,以情悟理。从而达到“回归工具性,提升人文性”的目的。

3、自由赏析,合作交流

从第3、4、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进行细细品味,可结合以上方法,找出关键字词,体会妙在何处?(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思考体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第三段:(1)“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2)“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3)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第四段:(1)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1)拟人手法,“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手法,“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通过学生自己寻找优美的句子,结合以上方法加以揣摩,并大胆表达,这一设计是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能力,还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得,畅谈“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我得到了什么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在一堂课的听讲之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知识需要,会产生多元的心灵触动。而那一点收获,正是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请学生谈谈他们新产生的认识,一方面能使教师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做调整,及时反思。

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二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济南的冬天教案篇2

【关键词】巧设导入 激情 激趣 激奇 激思 激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16-02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伊始。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传统、平淡的课堂导入,使语文课失去了魅力,使学生失去了兴趣,使教学失去了质量。而精彩、巧妙的课堂导入,却能从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情感导入──激情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迅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打开人心扉的一把钥匙,它能融化冰封的心,引发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设计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把情感融入到教学中,以情激情,营造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带着情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为了打动学生,引感的共鸣,我先让学生集体背诵诗歌《游子吟》,让学生通过背诵,感受母亲对儿女那份浓浓的爱;然后,我又用动情的语言讲述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意:“为了子女每天辛勤劳作,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却又无怨无悔……”在我真挚情感的感染下,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都被感动了,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来。

二 故事导入──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行动的源泉。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便会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便能主动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学习活动。中学生普遍喜欢听有趣、新奇的故事,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通过一个与教学内容相符、有趣、新奇或有启发性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江郎才尽”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的人物感染、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此时,我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于是我接着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江郎才尽’很相似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在《伤仲永》这篇课文中。”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下基石。

三 实验导入──激奇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是人生不断拓展的原动力。美国科学家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学生天生就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看新奇、少见的现象。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利用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导入时,设置恰当的实验,让学生在老师的实验演示下观察、发现,激发学生对新事物、新现象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投入到教学中。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导入时我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可知道花有什么颜色?”对于这问题,大家齐声说:“有红、黄、紫、白等。”这时我便拿出一朵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问:“这朵喇叭花是什么颜色?”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紫色。”然后,我把喇叭花放进装有醋的玻璃杯里,让同学生观察喇叭花颜色有什么变化,慢慢地同学们都惊讶起来,因为喇叭花改变了颜色。我接着说:“喇叭花为什么会改变颜色呢?”同学们都说不知道且迫不及待地要我把答案告诉他们。我没立刻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说:“答案就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中,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吧。”这样的实验导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都带着一颗好奇心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这就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又如在教课外阅读《死海不死》一文时,导入时我做了如下实验:把鸡蛋放进一只装有淡水的玻璃缸里,鸡蛋沉入了水底,再放入一条小鱼,小鱼在缸里自由地游动,接着我往缸里加入了一定量的食盐,并用筷子慢慢搅拌,鸡蛋渐渐地浮出了水面,可小鱼却慢慢地死了。这样的实验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死海不死的特点。

四 设疑导入──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导入时,设置疑问、创设悬念也是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它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伴着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巧妙的课堂设疑非常重要,它能自始至终扣住学生思考的心弦。如在教学老舍《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导入时我先向学生提出疑问:“同学们,谁能用一段简洁恰当的语言描绘冬天的景象,并说说你对冬天的感受?”面对我的提问,同学们都积极思考起来,并争相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的说:“北风呼呼、雪花飘飘。”有的说:“枯枝败叶、一片肃杀。”有的说:“天寒地冻、寒雨连绵。”……接着我又向大家设置了疑问:“同学们,你们说的这些都属于冬天的特点,有谁知道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它会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文吧,在文中我们就可以寻找到答案。”听完我的话,同学们都带着对济南冬天是怎么样的思考与疑问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五 演示导入──激感

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演示导入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多媒体等教具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学生带来视听上的感受,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和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如在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我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播放北国冬天美丽的雪景图,同学们看那一幅幅气势磅礴、白雪莽莽的北国雪景图片时,那聚精会神的神态仿佛自己置身于北国雪景之中,图片从视觉上吸引了学生。然后,我又给学生播放了感情充沛的课文录音,录音又从听觉上感染了学生。课前的多媒体演示,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获得视听感官上的享受,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带着学习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是没有定式的,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它是一门艺术,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前巧出妙招,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兴趣盎然,让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胡淑珍等编著.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济南的冬天教案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生命活力 追问 练习 合作

叶澜教授倡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那么,初中语文课堂也应该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理由有二:其一,初中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无一处不迸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其二,语文是最贴近生活的学科,来自于生活,反映着生活,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的点点滴滴息息相关,应该能够更具有生命活力。这几年,初中语文教师正在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学会学习、生本教育等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课堂,力求在课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然而几年实践下来,还是有一些语文课虽然热闹,却没有生命的张力;虽然华丽,却缺少语文味。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让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追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优方式。

追问就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中,先学后教的方式被大力推崇,我们这些基层的语文老师正尝试着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他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且预设了几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学生们不仅认真读了课文,更积极地利用手中的各种参考书,寻找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讨论问题的时候,学生踊跃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完整、深刻。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而不是如题目一样的“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学生积极举手,其中一个学生回答,“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的感受”。老师听完后,赞许地点头,表扬了这个学生回答得很好,并把答案又复述了一遍,继续下面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现成的答案,不是学生思维的结果。那么学生的先学,仅仅是从参考书上寻找答案吗?回答问题的这个同学懂了吗?其他同学理解了吗?这样的踊跃、热闹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吗?

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课文,能够很好地用好手中的相关资料,甚至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所需要的答案,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如果老师适时地追问,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向纵深思考。比如老师就这个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能否用语文的知识来加以分析?学生就会思考:“济南的冬天”中心词是“冬天”,“冬天的济南”中心词是“济南”,题目告诉我们,老舍写的是济南冬天的景,结尾抒发的是对济南的热爱,首尾互相照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能够把“学”与“思”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在“学”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练习,是学生全体参与的根本保证。

“以生为本”的观念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已经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不再是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

但我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后对学生说:“会的同学请举手。”然后会的同学把手高举起来,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那些不会的同学所做的只是听别人说,也许听懂了,可不是自己的理解,很快就忘了;也许就根本没听懂,长此以往,就不想听了。我有时很无奈,因为自己的教室里总有那么几位“看客”、“听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应在课堂中用好草稿本。在他的课堂中,草稿本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每到上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前一天所学的知识出一些题目,全体学生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上,教师并不喊任何人站起来答题或上黑板做题,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每一个学生都要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前做题一样,教师专注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这样,教师就以简便的形式获得了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每个学生都做到了完全独立地工作。又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他常常要求“不会的请举手”,然后一起帮助,直到把这个同学教明白为止。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设计一些有效的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示例的方式,“我觉得哪个字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写出自己的理解,之后再一起讨论,这样课堂上就没有“看客”、“听客”,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课堂属于每一个学生,只有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乐园,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合作,是学生交流思想的最佳途径

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智慧的碰撞中对接、融合,达成共识、共赏、共进。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今人也言:“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就变为两种思想了。”合作学习,学生成为教学资源、动力之源、能量之源,课堂便会处处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可是,合作学习需要教师静心设计,否则误区不少:或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信马由缰,放任自流;或一枝独秀,万马齐喑;或表面热闹,成效甚微;或漫无目的,无所适从。那么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内容的需要。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也不要每节课都合作讨论,我想一节课是否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其前提条件可能有以下几个: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多人合作的效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或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或这一问题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答案,能互相启发,思想碰撞。

2.准备要充分。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做好合作讨论的准备,不能一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转过身去讨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转身的时刻必须形成自己的观念或看法,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做不到的。有一次,我就是在这方面疏忽了。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柳宗元不是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请结合相关课文具体说说你的看法。问题刚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四人一组合作讨论,结果我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小组讨论起始阶段,也就是学生转过身后有一段时间,大家处于失语状态,你瞧瞧我,我瞧瞧你,似乎无话可说或无从说起,这难免仓促。同样是合作讨论的课堂教学,这一次我总结了上次的经验,改变了方法,提了一个“比较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和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这两位农民有何异同”的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出后,我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而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可以把要点写在草稿本上,三分钟后,再让学生讨论。这样就避免了上次尴尬的情景,各组讨论热烈,有几个组对问题挖掘得很深。所以,教师应该在问题提出后,应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有了观点后,再讨论,可增强讨论的效果。

济南的冬天教案篇4

一、在体验感悟中品味用语的生动性

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就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一样,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例如,在《赵普》一文教学中,在带领学生去咀嚼“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这句话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一般会从“颜色不变”这个词语看到一个沉着冷静的赵普形象,会从“跪”这个个动词中看到赵普对宋太祖的尊重,从“拾”这动词看到赵普的执著、勇敢,会从“补”、“复”、“如初”这些词语中看到赵普的执著。

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适当作点评,然后以“赵普第四次奏荐,与前面几次有何不同”的问题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语句变换的细微之处,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赵普虽然很执著,但绝不是个蛮干的人。他善于反思,善于分析最佳的行动时机,由此可见赵普不仅是“直臣”,而且是“智臣”。这样,结合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能让学生对赵普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能让大家对阅读有新的思考,让学生明白,也许就是一个普通的词语,却能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笔者认为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在理解文章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反复体味、推想、质疑、揣摩重点语句,分析、品味字词运用的妙处,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阅读,才能读出新意,读出独特感受。因此,单刀直入的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关键字词,进行细致入微的品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在替换词语中品味用语的准确性

当学生对句子中的某些重点词语和课文中的某些重点句子领会不到位,或者视而不见的时候,教师可采取欲擒故纵法,正题反问。

例如,在教学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这句话中“钻”字的作用时,我们可以设计下面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这个句子中的“钻”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换成“走”“跑”“挤”“跳”等字。这时,教师可以再问学生,“这些字换上去意思差不多,可文中为什么不用这些字呢?”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会思考,“走”字,显得动作比较慢,体现不了当时的紧急的状况,而“挤”字主要反映门小人多的情况,所以都不适合,“跑”和“跳”的动作虽然快了,但都没有“钻”表现力强。只有“钻”字,不仅写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还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汉字的表意功能十分丰富,同一个意思有多个词语可以表达,但高明的作者总会寻找那最能生动形象地表达意思的那个词语,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这些词语,通过替换等方法引导学生仔细琢磨、细致品味,给学生搭建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平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神奇、美丽的语文世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热爱语文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最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

三、在比较阅读中品味用语的严谨性

一次校内听课,记得老师执教的是《济南的冬天》。课上老师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一生回答说:“响晴”。另一生忙举手反驳道:“是温晴”。这时老师又问:“到底是‘响晴’,还是‘温晴’?”老师不问还好,一问教室里顿时吵翻了天。老师见大家如此争吵,便不慌不忙地说道:“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吧,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不过必须得拿出合理的依据来了。”老师话音刚落,小组里便热闹起来。几分钟后,老师叫停,请同学交流。一小组同学说:“我们觉得还是‘温情’,因为在文章第一小节就有这样的语句,那些语句非常明白地告诉大家,说济南是个宝地,原因就在于冬天它有‘温晴’的天气,所以‘温晴’就是济南冬天的特点。”另一组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我们不同意刚才小组的意见,我们觉得应该是‘响晴’,因为第一小节除了刚才小组说的那句话外,还有另外一句话,那句话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济南冬天的特点是‘响晴’的。”紧接着又是双方互争。老师适时说道:“大家理由一定要充分,而且一定要围绕我们的文本,从文本中找依据,从分析比较中找答案。”学生这时开始仔细阅读文本,他们对这两个词语进行了分析,“响晴”是天空非常晴朗高爽,而“温晴”不仅有温暖之意,还含有晴朗的意思,而且下文就是围绕“温晴”展开来写的,所以最后他们一致认为,济南冬天的特点应该是“温晴”。

为帮助学生对文中某些重点词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教师往往可以巧妙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来辨析字词的细微差别,更深入地感悟用词的贴切与严谨,从而加深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上文的案例中,教师就是从细微处入手,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化解难点,理清重点,并逐步养成细读慢品的习惯,这样的方式,对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四、在联想体验中品味用语的深刻性

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不经过反复诵读一般是难以体会到他的美妙之处的。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这句话中有两个“啊”字,而这两个“啊”字,学生只有结合上下文进行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然后学生才能明白,第一个“啊”表现的是菲利普了解事实真相之后的惊讶和震惊,所以读作“á”,而第二个“啊”表现的是菲利普明白希望破灭后深深的失望,所以读作“ā”。

济南的冬天教案篇5

1.下列一些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四季变化现象C.昼夜现象 D.昼夜交替现象2.太阳直射最北、最南的界线是A.南回归线和北极圈 B.北极圈和南极圈C.北回归线和南极圈 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3.下面是同样图幅的地图,你若采用比例尺的地图是A.建平县行政图 B.朝阳市行政图C.辽宁省行政图 D.中国行政图4.下列山脉为两个大洲分界线的是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C.乌拉尔山脉 D.大分水岭5.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A.0°和180°之间 B.20°E和160°W之间C.20°W以西到160°E D.20°W以东到160 °E6.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B.南半球陆地多于北半球C.西半球陆地多于东半球 D.陆半球陆地多于海洋7.地球上,海洋所占的比例是:A.71% B.29% C.50% D.39%8.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C.印度洋 D.北冰洋9.下列词语中,描述 天气的是A.风和日丽 B.长夏无冬C.四季如春 D.常年湿润10.如果你爸爸今天要到南非出差(南半球),你将会建议带A.春装 B.夏装C.秋装 D.冬装11.2004年8月13日台风“查理”袭击美国,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台风的是:12.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C.洋流因素 D.纬度位置13.下列地区中多地形雨的是A.沿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C.喜马拉雅山北坡 D.喜马拉雅山南坡14.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青岛3月17日气温为2~8℃,2℃是指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A.午夜 B.日出前后C.日落之后 D.早晨8 时15.造成世界气候地区差异的原因是A.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B.各地区风俗习惯不同C.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同 D.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16.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A.干旱的沙漠 B.原始的热带雨林C.寒冷的极地 D.中低纬度的沿海17.下列四幅图是同纬度的四个地区,其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18.划分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是A.军事力量强弱 B.开发历史早晚C.经济发展水平 D.人口多少19.下列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 B. 发达国家都位于北半球C.发展中国家都是二战后独立的 D. 发展中国家都位于南半球20.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B.北美洲、欧 洲、大洋洲C.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 D.亚洲、欧洲、北美洲二、综合题(21题8分,22题11分,23题9分,24题10分,25题11分26题11分,共60分)21.根据材料,回答下面问 题。材料: A、B、C三个人同乘一辆飞机去非洲救助难民,A、B、C三人都信奉宗教,途中三人交谈,A说我是英国人,每个礼拜都去教堂做礼拜;B说我是穆斯林,我们的宗教活动在清真寺进行;C说我来自泰国,在我们国家,寺院遍布全国。请回答:(1)A信奉 教,这一宗教主要分布在 洲、 洲和大洋洲。(2)B信奉 教,主要分布在 洲的西部和 东南部, 洲的北部和东部。(3)C信奉 教,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和 。(4)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信仰宗教,在中国,多数人 (信、不信)教,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信仰 教。22.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上比例尺改为数字式是1: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2)用直尺量算一下,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其实地距离是 米。(3)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高度;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高度是 。(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 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6)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 处爬山要容易些。(7)填出图中字母所表 示的地形名称: D E23.根据材料, 回答下面问题。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 22 13非洲 38 14北美洲 ] 14 9亚洲 8 14欧洲 10 11大洋洲 7 11(1)计算表中各洲2002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请把计算出的数值填在表中空格内。(2)比较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 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洲。(3)世界上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 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 的发展相适应,与 相协调。24.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内容。(1)大洲: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大洋:⑧ ⑨ ;(3)从东、西半球看,大洲⑦属于 ;(4)大洲①和大洲②的分界线是 。25.读A、B两地(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完成下列问题。(1)A地最低气温出现在 月;气温出现在 月;此地气温年较差大约是 ;说明此地气温的年变化: 。(2)B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 ;那几个月份降水较少? ;说明 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3)B地的气候类型是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寒带气候(4)A地的气候特征是①全年温和多雨 ②全年高温多雨③终年寒冷干燥 ④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5)你知道判断气候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26.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回答下面问题。(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 、 和 三个主要人种。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 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 分布。世 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 的,没有优劣之分。(2)白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 洲的北部以及北美洲的中部、南美洲的东南部和大洋洲等地。(3)黄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的东部、 洲的北部和南美洲等地。(4)黑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2012—2013学年 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3年1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A C D A A D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D B D D B C A 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21题8分 22题11分 23题9分 24题10分 25题11分 26题11分,共60分21.(1)基督 1分 欧 美 1 分( 2)伊斯兰 1分 亚 非 1分(3)佛 1分 东部 东南部 1分(4)不信 伊斯兰 2分22.(1)5000 50 2分(2)150 1分(3)西南 1分(4)海拔 400 2分(5)295米 1分(6)B 1分(7)鞍部 山谷 陡崖 3分23.(1)每点0.5分,3 分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 9非洲 24北美洲 5亚洲 22欧洲 -1大洋洲 18(2)非 欧 2分(3)不均匀的 有计划 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 4分25.(1)1月 7月 15度 3分 气温年较差较小,冬季温和,夏 季不太热 1分(2)10 、11月 7、8月 春夏降水较少,秋冬降水较多3分(3)③地中海气候 1分(4)①全年温和多雨 1分(5)气温 降水 2分26.(1)白种 黄种 黑种 集中 零 星 平等 6分(2)欧 非 2分(3)亚 北美 2分(4)非 1分

济南的冬天教案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08-01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来实现,必须通过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行为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下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出以下有效教学策略。

一、精心备课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备教材,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内容、性质和教材特点进行分析。为此,备课要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让每个教学环节连接的自然紧凑,让每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教案。从而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

二、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充分地利用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的几分钟内,往往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这段时间就成了课堂教学的“真空时段”,在这期间教师如果已经进入教学中心环节,那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无法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学就取不到预定的效果。况且,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组织和计划上,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有效的课堂导入,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可以发挥创造力,导入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进而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规律,在课前准备南北半球国家在相同时间内的季节景色,在课堂上以图片的形式放映出来,让学生分别找出冬天和夏天的景色,并以四个季节的月份跨度为时间段,让学生大概说明图片所处的月份。而学生不知道教师的安排,在区分图片时,会从表面现象出发,很快分出图片,并根据生活常识做出时间判断。而教师此时再告诉学生,这些都是11月到1月的景色时,必然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入“济南的冬天”。或者,教师可以以南方和北方的冬天景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现不同地区冬天的差异,由此再过渡到“济南的冬天”,让学生找出自己所在地的冬天与济南冬天的区别。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语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积极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学到更多的知识。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此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如在学习《七根火柴》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同学们,火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在几乎已经被打火机所取代,但是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你知道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火柴所发挥的作用吗?它挽救了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但是就算是在生命极度微弱、急需火的情况下,这位身上有七根火柴的无名战士也没有舍得点燃一根,这究竟是为什么?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这样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中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都指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善于发表个人见解,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深入探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

济南的冬天教案篇7

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最有价值的创意在于它力图去唤醒每个学生的教育“自觉”。“觉,从见,学省声。寤也,醒悟、觉悟的意思。”目有所见,心有所悟,从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体悟,生出新的见识来,才是“觉”。 “后现代教育需要学生不但学会阅读,更要学会书写。……后现代课程的功能在于带领学生离开机械、单调的、预先设定的、清晰可见的路线,或者说坦道,而进入‘迷途’,转向自己身份的创造。”①这种主体意识的被唤醒、被提升、被彰显,恰恰贴近了教育的本质——成“人”:占有知识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要学生通过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投入自身情感,还原生活情境,融知为智,生成一种理性的洞察力,一种开启生命的智慧。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把它归结为两个词:“尊重”和“尊严”,就是对每个学生作为“人”的人性、天性的尊重,为每个孩子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和平台。《济南的冬天》课堂中学生在四面墙上黑板的知识板书和一组组学生的投入朗读、《陋室铭》公开课上一组组学生展示的自创作品《拔河铭》《交友铭》《三句半》等让人印象深刻: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旁观者”,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在语文言说实践中学会言说,在课堂上“敢说”“会说”“说得精彩”,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言语表达能力是可贵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敢于解放学习力,构建生本课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份勇气和魄力更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然而,当洋思中学成为一种模式,东庐中学成为一种模式,杜郎口中学也成为一种模式时,如何走出模式化“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病,就成为我们思考的重心。湖南日前备受关注的岳阳许市中学“五环渐进式”的开放自主学习模式和株洲景弘中学“一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都脱胎于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这些模式名称各异,但大体都是按照“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来展开的,改革其实也大同小异:学生被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变成多个“圆桌式”学习共同体,人手一本导学案,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来完成学习。门门课这样改,节节课一样做,要求老师少讲,甚至不讲,学生热热闹闹的活动当中是否又缺失了什么呢?一组组学生上去表演朗读《济南的冬天》,得到的学生点评仅限定在这个字读错了,那个地方漏读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几分呢?《陋室铭》课上一组组同学自创的各种铭文全是背出来的,实在让人生疑:是当堂交流创作的么?太假!当年杜威的改革是以失败告终的呀!这提醒我们关注教育 “自觉” 的另一重含义:教育者教学意识的觉醒。它是基于对人性千差万别的深切洞察和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而成就的一种教育实践智慧。“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没错;但教育本该是自由、和谐、开放和极富创造性的,为何非得一哄而上,争相效仿某一种模式,以至于因形害意呢?我们还得记住那句最质朴的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

注释:

济南的冬天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评江南冬景的图画美

2.领会并学会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分组探究,讨论交流,诵读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播放乐曲《太湖美》创设情境

导入:

师:提到江南,总会有一种柔软的情愫涌上心头,这样四个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当中――烟雨江南!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诗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这俩首诗:(同学齐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解决预习的字音题(投影正音)

(学生集体读两遍)

师: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区,总体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在哪里看出来的吗?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节和文章的第三小节。

师:很好,所以人们这样说:达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师: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图画来描绘春天,本文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也为我们展现了五幅江南冬景图,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幅图并依次加以命名。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只要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熟知的过程,目的就达到了。不必囿于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师: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去过江南,但郁达夫已经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带给我们一个冬日里的美丽江南。在这一幅幅诗一般的图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呢?

(学生七嘴八舌,尽管各人所言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师:好,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同学们选择的这几幅图,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欢午后冬郊图,它在文章的第五小节,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许多的景,有芦花、乌桕叶、乌桕籽、野草、微风、阳光等。它们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点,显得生机盎然。

生2:我也很喜欢这幅图,但是我觉得这位同学没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觉得应该抓住一些修饰语,比如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点。

师:很好,同学的发现能力很强。白色的、火红的、雪白的、和煦的、温暖的,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们的特点是?

生:很温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这些是同学们随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

师:这些字眼没有文学色彩,没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请再想想。

生:和煦温暖、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师:正如大家所言,这是一幅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也是郁达夫散文写作中的一个特点,这样写作会使文章更加丰满耐读。

师: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五小节,注意读出这种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感觉。

(学生集体朗读,很投入)

师:还有同学喜欢其他图景的吗?

生3:我更喜欢微雨寒村图,大家看这幅图中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场景,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太美了。

师:嗯,你说得很不错,你把这幅图中的景和景物的特点都说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景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学生抢着答:悠闲,洒脱。(文本中有这样的词汇)

师:同学们在品读文章时文本意识很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这种悠闲、洒脱的氛围读出来。

(一女生主动站起来朗读,声情并茂,很投入。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感觉江南雪景图写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语段:(学生齐读)

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师:看完这段同样是写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觉到与《江南的冬景》写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学们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诗句。

师:对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最好是摇头晃脑地读。

生:(做摇头摆尾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师:不描写具体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诗词来描写,这在写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间接描写。

师:《济》文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描写,而《江》文是引用诗句、虚写江南的雪景。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绕这么多的弯子,直接像《济》文里那样描写不就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优美诗句的内涵更丰富,更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说得很好。郁达夫经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诗句,这样就让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文章也写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一起去品鉴剩下的几幅图,但为了能让你们自己学会去感悟文学之美,我就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交给你们自己课后去鉴赏。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幅图画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这些图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郁达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进行艺术创造的。

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老师有个疑问,既然文章写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达夫为何要在开头写北方的冬天?

生: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写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的特点。

师:文章当中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吗?

生:还有闽粤地区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较,和北方的夏夜比较以及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师:美是由我们自己来发现的,江南的冬景美不胜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对比,这种美也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郁达夫真正表现出了自己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3.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4.文章要融进自己的个性。

(投影林俊杰《江南》的歌词)

济南的冬天教案篇9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精神培养现状

质疑精神实际上就是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去质疑,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探究。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1]。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必须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至关重要。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不高,直接影响了质疑精神的培养。首先,学生无疑可问。在语文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过度依赖课本。这种封闭式的教学,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的答案和结论,学生很少怀疑老师的观点。学生不思考就很难发现问题。其次,学生不敢问。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内心比较敏感,存在自卑、紧张等心理。学生不好意思提问题,或者怕被其他同学嘲笑,宁愿把问题埋在心里,也不会给老师说出来。还有,学生没有机会问。老师的时间比较紧张,课堂上要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十分有限;课下,老师还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和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又找不到老师,所以,学生没有机会问问题。

二、营造有利条件,培养质疑精神

1、建设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质疑精神。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教育思想,主张师生间要建立和谐、友好、民主、平等的关系,并且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教育理念,他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行、近距离交流。在这种优化的师生关系,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题,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敢于同老师进行辩论。同时,老师还会真诚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好问题,在师生互动中获得真知识。学生受到尊重和鼓励后,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质疑精神很重要。

2、设计情境,加强引导

质疑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情境就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很重要。要想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质疑、提问题, 老师就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的特征,恰当的设计情境,适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在上语文课的时候, 老师要通过设置一些神秘的、矛盾的、新奇的问题情景, 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产生思考的内在动机,去捕捉疑点,去寻求答案。如学习《济南的冬天》,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自己对冬天的印象,冬天有些什么特点?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文。同学们诵读完课文后,老师再回到开始,让同学们说说文中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和我们这里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3、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

所谓质疑的方法,是发现问题的方法,提出问题的方法。如果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而学生还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不能实现的。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让他们去运用,以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2]。比较常用的比较质疑法和逆向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是对具有可比性的语词、段落、文章等进行异同的研究分析,从中找到疑点和问题。比较是一种很好地认识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课文的能力。逆向质疑是一种打破传统、挑战权威的思维方法。历史上很多文章由于时代、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限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些观点放在现代值得推敲的。学生就是要循着这样的思路,去大胆质疑,去挑战权威,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在掌握这些方法的前提下,去接受老师质疑训练,质疑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质疑精神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初中是为语文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质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建设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设计情境、加强引导、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等措施,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中学生的质疑精神。

参考文献:

[1]康萍.论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 2013,(7):14-17.

济南的冬天教案篇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1.当驾驶员不认识路,打开车上的导航地图,选择路线,边看图边行驶,可以省时省力,准确到达目的地。车载导航地图属于( )A.地形图 B.农业图 C.交通图 D.政区图2.读右面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分析判断:假如在野外宿营,一般不能选择图中①处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陡崖,地形坡度大 B.位于山脊,风力强大 C.位于鞍部,地形复杂 D.位于河谷,山势险峻,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胁大3.图中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的采石场。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A.甲 B.乙 C.丙 D.丁读3月21日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回答4~5题。 4.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A.40°N B.赤道 C.北回归线 D.南回归线5.这一天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据报道,2012年4月某日,我国渔民在南海某海域(117°E,16°N)附近进行海上捕捞作业时,受到某邻国军舰的干扰。为保护我国渔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渔政船从甲地出发立即前往事发海域维权。结合右图,回答6~9题。6.事发地点位于图中( )A.a海域 B.b海域 C.c海域 D.d海域 7.为了尽快抵达事发地点,渔政船选择的前进方向大致是(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正南方向 8.在地球仪表面,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所有经线等长。据此推断,图中①~④各点之间的实地距离最短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不考虑天气因素的影响,②地每天的日出时间总是比①地早1小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纬度差异 D.地壳运动10.下列四幅图(单位:米)中,点P分别表示( ) A.山顶、山谷、山脊、鞍部 B.鞍部、山顶、山脊、山谷C.山顶、山脊、山谷、鞍部 D.山谷、山脊、鞍部、山顶自2011年2月3日起,“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五个艺术团分赴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区演出,这也是“文化中国•四海同春”首度进入非洲。结合右图,回答11~12题。11.图中字母表示“文化中国•四海同春”首度进入的大洲是( )A.a B.b C.c D.d12.“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五个艺术团到达的c、d两大洲的分界线为( )A.白令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乌拉尔河13.下列现象不属于板块张裂运 动产生的是( )A.东非大裂谷的形成B.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C.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D.板块发生张裂时,地表会产生陷落现象下表是山东省临沂市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据此回答14~15题。日期 2013-3-4星期一 2013-3-5星期二 2013-3-6星期三 2013-3-7星期四 天气 多云转小雨 中雨转小雨 小雨 小雨气温 12~7 ℃ 9~5 ℃ 6~4 ℃ 7~3 ℃14.由中雨转小雨的时间点是( )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三 D.星期四15.小明所在班级计划3月4日到临沂市科技馆参观,出行时你会建议他带上( )A.防晒霜 B.墨镜 C.雨伞 D.太阳帽读欧洲某旅游城市的景观照片和气温、降水图,回答16~17题。 16.该城市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17.通过照片可以看出,该地区( ) A.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居民属于黑色人种C. 长期受水灾的困扰 D.舟楫是市内重要交通工具近几十年,烟台不少酿酒企业建造了一些集酿酒、展销等活动于一体的酒庄,下图是烟台至蓬莱公路边上一座酒庄的照片。据此回答18~19题。 18.该酒庄照片与下列哪种宗教建筑的风格最相似?( ) A.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B.基督教的教堂 C.东南亚佛教的佛塔 D.中国道教的道观 19.一般来说,习惯于这种宗教建筑风格的人最有可能属于( ) A.黑种人 B.黄种人 C.白种人 D.混血种人 20.为迎接和服务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执行委员会向社会招募了大量懂英语的志愿者,因为英语是( )A.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世界上使用范围 最广泛的语言C.联合国规定的工作语言 D.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指定外语21.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 )A.A B.B C.C D.D22.下图所示建筑属于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 )A.基督教 B.佛教C.伊斯兰教 D.道教 第22题图 第23题图23.传统的聚落建筑风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各地自然环境的烙印。图中所示民居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是( )A.高温多雨 B.终年严寒 C.冬暖夏凉 D.长夏无冬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读图,回答第24题。24.由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A.北半球中、 低纬度 B.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北半球中、高纬度25.小丽家的电脑,硬盘产于日本,主板产于美国,内存条产于韩 国,组装于印度。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南北对话 B.国际矛盾和冲突剧烈 C.南南合作 D.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根据图中经纬网所示内容,回答下列问题。(8分)(1)A、B、C三点位于 半球(填“东”或“西”),D点位于 半球(填“南”或“北”)。(2)A点的地理坐标为 ,D点的地理坐标为 。(3)B点在C点的 方向。(4)地球自转一周,A、B、C、D四点中经过距离最长的是 。(5)B、C两点中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6)C点位于五带中的 带。 27.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图甲 图乙(1)地球公转周期为 。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 的固定夹角,从而使太阳光线直射点发生有规律的来回移动。(2)当地球光照出现乙图情况时,地球公转至甲图中的 处,此时山东省潍坊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3)地球公转至轨道的③处时,北京市的气候特点是 。(4)为了取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北方地区在设计居民楼南北间距的时候,应充分考虑 季的光照情况。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A B C D(1)根据描述,选择与图中对应的字母填空:①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全年寒冷干燥 ;③终年高温多雨 ;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2)比较A、C两地气候:A地气候类型为 气候,分布在大陆 岸。 C地气候类型为 气候,分布在大陆 岸。A、C两地气候中,具有“雨热同期”特点的是 。(3)D地气候类型为 ,主要分布在 。(4)地中海沿岸地区与A、B、C、D四地中的 地气候 类型相同。 29.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1)描述该图区域内的地势特点。 (2)①②两条小河,水流比较缓的是 。(3)若B山顶气温为20 ℃,仅考虑海拔因素,则A山顶气温为 。(4)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乙地发展成为城镇的有利条件。(5)王先生是一位徒步旅行者,某日在A山顶附近游玩时迷了路,请你帮他想一种顺利回到甲地的办法。 30.读大洲、大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A大洲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 。(2)图中B地位于五带中的 带。该地区的人口密度 (大或小)。(3)图中C大洲的发展中国家是 。(4)图中C与E两洲的分界线是 运河。(5)图中F是 洋,该大洋周围多火山、地震,原因是 。 (6)挪威科学家近日公布的报告称,2011年全球所有国家在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一共向大气排放了近382亿吨二氧化碳,比前一年增加了近10亿吨,这相当于每秒钟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1 100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全球的气温 (升高或降低)。 期末检测题参考答案1.C 2.D 3.A 解析:1.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车载导航地图可以使不认识路的驾驶员选择合适的路线,准确到达目的地,属于交通图的一种,故C项正确。2.读图可知,①处等高线由低处凸向高处,为山谷地带,山谷地带山势险峻,为水流的汇集区,有河流发育,易发生山洪和山石崩塌等灾害,因而不能选择在该处宿营,故D项正确。3.由图可知,乙、丙、丁线路相对于甲线路虽然距离较短,但经过多条等高线,地势落差大,修建公路的工程量大,成本高;甲线路虽然相对较长,但沿等高线修建,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容易施工,因而甲线路较合理,故A项正确。 4.B 5.A 解析:4.由题干信息可知,这一天为3月21日,据所学知识判断出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故本题的正 确答案为B项。5.3月21日前后为春分,6月22日前后为夏至,9月23日前后为秋分,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6.B 7.C 8.A 9.A 解析: 6.根据材料中“我国渔民在南海某海域(117°E、16°N)附近”和图中四海域的经纬度位置可知,事发地点位于图中b海域。7.甲地的经纬度为(110°E、20°N),事发海域经纬度为(117°E、16°N)附近,事发地点位于甲地的东南方向,所以为尽快抵达事发地点,渔政船应大致沿东南方向前进。8.根据题干中“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所有经线等长”可知,①②所在纬线是20°N,③④所在纬线是5°N,①②所在纬线位于③④所在纬线的北部,所以①②之间的实地距离最短。9.②地所在经线为120°E,①地所在经线为105°E,则②地位于①地东面,②地早于①地先看到日出,这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10.C 解析:本题考查地 形部位的判读。第一幅图,等高线呈闭合状,且由外向内数值逐渐增大,P点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顶;第二幅图,等高线由高处凸向低处,P点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脊;第三幅图,P点所在的等高线由低处凸向高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谷;第四幅图,P点位于两个山顶之间,表示的地形部位是鞍部。故本题选C。11.B 12.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洲轮廓的判读及大洲的分界线。由图可知,a为大洋洲,b为非洲,c为南美洲,d为北美洲。“文化中国•四海同春”首度进入非洲,即字母b代表的大洲。c为南美洲,d为北美洲,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乌拉尔河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1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张裂运动产生的现象。板块张裂会产生裂谷和海洋,因此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的不断扩张、地表产生陷落现象等都是由板块张裂造成的,而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是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14.B 15.C 解析:本题组考查天气符号的判读和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4.表中显示,2013年3月4日(星期一)的天气为多云转小雨,2013年3月5日(星期二)的天气为中雨转小雨,2013年3月6日(星期三)的天气为小雨,2013年3月7日(星期四)的天气为小雨,根据题目要求“中雨转小雨”,可判断时间点是星期二(2013年3月5日)。故本题选B。15.3月4日(星期一)的天气为多云转小雨,出行时要带上雨伞。防晒霜、墨镜和太阳帽在晴天时用处较大,在阴雨天气中用处较小,可以不用携带。故本题选C。 16.C 17.D 解析:16.通过对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可知,该气候类型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可判断该城市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故本题选C。也可从题干中找到解题的办法:题干中明确了地理区域“欧洲”,那么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都不正确,因为这三种气候类型在欧洲都没有分布。17.该景观照片显示的是欧洲某的旅游景点,结合图示可知为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该地区位于意大利境内,经济发展水平高,故A选项错误;欧 洲大部分是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故B选项错误;该地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对水灾有防御措施,舟楫是市内重要的交通工具,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18.B 19.C 解析:18.读图可得,图中所示建筑中有十字架,与基督教的代表建筑教堂风格最相似。清真寺为圆顶,佛教为佛塔或寺庙。故选B。19.读图可得,图中所示的建筑是基督教的教堂,一般来说,习惯于这种宗教建筑风格的人最有可能属于白种人。故选C。2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因此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执行委员会向社会招募了大量懂英语的志愿者。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联合国规定的工作语言有六种,分别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21.A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从图中可以直接判读出A地的人口死亡率高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B、C、D三地的人口出生率都大于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故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A。 22.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宗教的代表性建筑。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佛教的宗教建筑是佛塔,基督教的宗教建筑是教堂。图中显示该建筑为圆顶,为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2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北极地区终年严寒,冰雪不化,可以利用冰块建造房屋,所建房屋称之为冰屋。24.A 解析:据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可知,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0°~50°N; 再根据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可以判断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故A项正确。25.D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电脑的主要零部件产自不同的国家,这说明国家之间进行着广泛的国际合作,经济出现了全球化。26.(1)东 北 (2)80°N,40°E 70°N,20°W (3)西北 (4)C (5)B (6)北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判读。解答此题,首先要会判断东西经、南北纬。纬度数若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反之是南纬;经度数向东大者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因此A点的地理坐标为(80°N,40°E),D点的地理坐标为(70°N,20°W)。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因此A、B、C三点位于东半球,D点位于北半球。地球自转一周,纬度越低的点,经过距离越长。五带中,寒带(纬度范围为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 27. (1)一年(365天) 66.5° (2)① 昼长夜短(昼最长夜最短) (3)寒冷干燥 (4)冬解析:(1)地球的公转周期属于识记性内容,周期为一年或365天。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2)乙图所呈现的信息有: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等,可判断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结合甲图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可知,与①处相符,此时潍坊昼长夜短。(3)结合③处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地球的公转方向,可判断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时北京处于冬季,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该季节寒冷干燥。(4)冬季时,北方地区太阳高度低,南楼的影子长,影响北楼的采光效果,故应充分考虑冬季的光照情况,夏季时南楼对北楼的采光效果影响不明显。 28.(1)A D B C (2)地中海 西 温带季风 东 C (3)寒带气候 南北极地区及其附近 (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特点。根据A、B、C、D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A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B地终年高温多雨;C地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D地全年寒冷干燥。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广;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干 燥,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地区及其附近。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可判断出A地是地中海气候。 29.(1)西北高,东南低(或北高南低)。(2)② (3)17 ℃ (4)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比较便利等。(任答两条即可)(5)①找到附近的①小河,顺小河流向下山;②以手表或指南针等确定方向;③以植物生长习性确定方向;④以太阳定方向;⑤用GPS定位确定方向。(只要合理即可) 解析:(1)由图可知,该区域北部是山地,南部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也可由河流流向判断地势特点)。(2)小河①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小河②流经地区等高线相对稀疏,因此小河②水流比较缓。(3)A山顶海拔1 530米,B山顶海拔1 030米,A山顶比B山顶高500米,根据气温每升高1 000米,气温约下降6 ℃,可以判断A山顶气温为17 ℃。(4)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开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靠近公路、河流,交通方便。(5)从图中可看到,A山顶到甲地有一条小河,王先生可以找到小河,沿小河流向回到甲地。还可以利用指南针、太阳、GPS等确定方向,回到甲地。30.(1)英语 (2)热 小 (3)中国 (4)苏伊士 (5)太平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 (6)升高 解析:(1)读图,结合轮廓和位置可以看出,A大洲为北美洲,该大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广泛使用英语。(2)B地位于南美洲的赤道附近,位于热带,广泛分布着原始的热带雨林,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人口稀少。(3)C大洲为亚洲,该大洲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4)C(亚洲)与E(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5)F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为太平洋,周围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6)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全球的气温升高,造成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