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课本十篇

时间:2023-04-02 18:10:06

初一语文课本

初一语文课本篇1

关键词:英语阅读;英美文学;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87-02

“英语阅读”和“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前者属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所划分的英语专业三大板块课程中的“专业技能”课程,一般开设于低年级阶段,重在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训练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而后者则属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知识”课程,通常开设于高年级阶段,是在学生经过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之后,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所设置的课程,其目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大纲》)

而这两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逐渐被边缘化、形式化。前者由于授课方式、教材选定、测试评估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往往教学效果不佳;而后者则在“学以致用”“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影响下逐渐被冷落、边缘化。为扭转这两门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两门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本论文试图探索出一条取此家之长补彼家之短,实现阅读课与文学课一体化教学的道路。

一、英语阅读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在英语专业本科生阅读课程的教学教师往往以基本阅读技能训练为导向,教师常常是知识的唯一输出者,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中过分注重语言点等细节的讲授,把阅读课上成了小型“精读课”。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基本的交际能力有一定作用,却导致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人文素质的提高,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最终使得教学效果与课程开设的目的相脱离。

(二)教学题材缺乏人文积淀,课后练习拘泥于技能训练

目前市面上的英语阅读教材从选材上看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科学方方面面,满足了《大纲》对于“培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人才的要求,但文学作品方面的选材依然较少。且教材中的课后练多倚重阅读技能训练,没有体现对学生语言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目的。

(三)考试评估方法单一

当前英语专业阅读课的考试评估方法往往以测试为主,题型固定,主要考查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和阅读技巧的掌握,常常是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地判定了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忽略了学生表达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二、英美文学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多,课时量有限

英美文学作品星罗棋布、卷帙浩繁,文学课的教材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而文学课的课时却非常有限。文学课内容多和课时少之间的矛盾一直未受到重视和得到解决,教师常常在教学内容的详略和主次选择中困窘为难。结果往往是走马观花,既做不到从宏观上俯瞰英美文学经典的全貌,也无法做到对作品进行细品和深究。

(二)教学方法单一守旧

英美文学课大多还固守传统的文学史加选读的教学模式,文学史则以教师讲授为主。作品选读的教学中教师把多数时间用在字词和篇章解读上,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度品鉴和文学、文化解读,学生在学习过程很难构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知,这也就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教材建设滞后

英美文学教材版本众多,多数是以文学史为主线、以作者为中心的经典著作的节选和片段的罗列,很少有涉及古今中外评论家对于作品的解读,导致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字词、篇章和情节的表面。此外,厚古薄今也是文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当代作家的不重视使得众多文学教材落后于时代,也落后于学生的兴趣。

三、英语阅读课程与英美文学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由于中小学阶段,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外语教育的重视,本科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已普遍提升,鉴于此,许多教育专家提出建议,在英语专业本科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减少英语技能课课时,增加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的课时,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事实上为阅读课和文学课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土壤。

(一)用文学作品作为阅读课素材

在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篇幅适中、难易得当、内容生动的文学作品作为阅读课素材,一方面可以改善阅读材料的单一性,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英美优秀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接触原汁原味的英美原著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也为高年级阶段的文学史和文学作品品鉴类课程打下感性基础。此外,英美优秀文学作品中风雅卓绝的文字,妙笔生辉的刻画,力透纸背的论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将阅读技巧融入文学作品的阅读

有了低年级阶段的感性基础和阅读兴趣,到了高年级阶段的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师同样可以用阅读技巧来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赏析。对于篇章大意的理解,整体风格主旨的把握,词义句意的推断等,都可以运用相应的阅读技巧来实现。还可以以读促写,指导学生在阅读后对文学作品进行效仿、改写,撰写概要、读后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相结合

文学作品的学习要建立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而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学作品。语言教学为文学教学提供语言基础、学习策略和技巧。文学教学为语言教学提供素材和审美导向。英美文学经典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流芳于世的文化瑰宝,语言丰美,用词精到,作为教学素材可以增加语言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能使课堂增色,提升教学成效,对于改善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的语言技能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论

英语阅读和英美文学课程共同承担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丰富的素材。两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语言学习、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完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沉淀。这一模式符合《大纲》对于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反映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石晓杰.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文学作品阅读动机实证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06.

[2]贾东佳.英美文学与英语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2012,10.

初一语文课本篇2

【P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92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认真负责,不仅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还应该积极的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学习。虽然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就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一、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谨记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要不断追求进步,不能为眼前取得的成绩所迷惑,更不能因为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终止了前进的脚步。虽然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本人就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在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多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难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的,因此,不同的教学氛围会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新时期,为了更好的帮助初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而就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起重视,甚至有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不同教学氛围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难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教师的授课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教师教学的吸引力不够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而想要使学生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就要有较强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学习。而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就是教师教学的吸引力不够。教师虽然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但是在将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因素运用于课堂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三)难以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引入多媒体,为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保驾护航。然而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有效引入多媒体方面做得还不够充分,一些教师虽然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多媒体,但是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进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现代教学中难以有效应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势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能够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含义。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引起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而教师并没有通过有效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没有引起重视,也成为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二、解决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的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对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十分有代表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就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种应对措施:

(一)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不仅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为教师的教学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也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精力,一方面教师要从物理环境的角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心理环境的角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提升教师教学的吸引力

针对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吸引力不够的情况,教师要引起重视,并能够积极的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调整,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吸引力的方式有很多中,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从知识的角度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进行阅读,开阔视野,进而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旁征博引,使课堂教学变得十分有吸引力,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有效将多媒体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做得不够充分的情况,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能力。本人建议学校相关方面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或者培训,进而使教师对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并提升教师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起重视

初一语文课本篇3

关键词:《最后一课》;教学史;初中语文教材

一、《最后一课》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及沿革

1.《最后一课》译入中国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1912年胡适翻译为《割地》并发表在《大共和日报》,从此这篇小说便被译入了中国。

2.《最后一课》与民国时期国文(国语)教科书

《最后一课》与中国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一次建立联系是在1920年,全文被收录在由洪北平等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文范》中。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自1920―1935年近15年的时间,

《最后一课》入选国文(国语)教科书次数达13次之多,以下这些教材中均有录入:《白话文范》(洪北平主编);《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叶绍钧、胡适等主编);《新学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国语》(周予同等主编);《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中学国文特种读本》(孙工主编);《初中国文读本》;《初级中学国文读本》(张鸿来等合编);《初中国文选本》(罗根泽等主编);《初中国文教科书》(马厚文主编);《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叶楚伧主编);《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读本》;《标准国文选》(马厚文编)。

3.《最后一课》入选民国时期国文(国语)教科书的原因

从1920年开始,在民国时期这篇短篇小说入选国文(国语)教科书,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历史境遇的相似,爱国主义的激发

《最后一课》首次入选国文(国语)教科书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境地,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最后一课》创作于普法战争爆发后,此前,法国刚刚复辟不久的路易・波拿巴王朝用战争转移内部危机。法国和中国有着同样的历史境遇,《最后一课》应运而“生”在中国,并被选入国文(国语)教科书中。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堂课上的种种感受,来表现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中投射了反对民族压迫和外国侵略的主题,当时处在被侵略环境下的中国,自然将这一课放在教科书收录篇目的首选之列。

(2)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1923年课程纲要正式颁布,在1940年之前,出台的中学语文(国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其中《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都有所涉及。

《最后一课》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奠定了国文(国语)教科书中的稳定地位。这适应了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要求。

4.《最后一课》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初中语文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改革开放(暂不做分析)。建国初期的中学语文教育,过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性。时期和时期,片面地强调为政治斗争服务,使得语文教材完全政治化。改革开放时期,中学语文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教材及课程标准的更新,逐步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此时,《最后一课》与中学语文教材的关系呈现不稳定状态。由于资料查阅有限,笔者发现,《最后一课》出现在《初级中学文学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最后一课》以其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孩子的独特视角进行书写,接近学生心理等特点,从民国时期到新时期,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分析

1.《最后一课》有关教案分析

邹石溪老师《最后一课》的教案中,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解题,作者和时代背景;朗读和复述,正音释义,划分段落,理清情节。第二课时的重点是两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第三课时是写作特点和写作练习。此外还有一个新的环节――“教学设想”,并且附有“教学参考资料”。

笔者认为,此设计最关键的是在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时,充

分考虑了学情,围绕着学生展开设计。

2.《最后一课》有关教学解读分析

(1)1956年《最后一课》的教学解读

选自于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课本》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解读,主要有两部分,分别是“关于课文和作者”和“课文分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选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第二部分,分析了主旨、主要人物、选文题目的意义,从写法上结合文中具体环节来分析。

从教学参考书的解析看来,对于选文的基本阐释已到位,基

本都是从大的方面着手,给教师以提醒和引导。

(2)杨权应《〈最后一课〉的人物解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理解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位主人公形象,感知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设计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设计了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从韩麦尔先生的“教师职业”切入。

本文的设计,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调到学生生活体验,快捷切入;二是近景依托文本内容,充分理解。

不同时代的不同教学案例,都从作者独特的个性诠释中将《最后一课》进行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但即便是不同的设计者,都有相同的关注视角,凸显出个性化的创新设计。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最后一课》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丰富的写作方法,在众多外国作品选篇中显得很突出。通过本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由此可管窥《最后一课》的教学史。在不同时期,设计者对于本文的关注视角大体是一致的,既涉及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又分析了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既解读了文章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

参考文献:

[1]闫平,段奕宏.中国现代中学语文教材研究[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59.

[2]刘占彦.建国以来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实验[J].河北大学,2008.

初一语文课本篇4

初中教育语文教学教学效率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应试教育中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传授学生语文课程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德育素质的提升,多加强教学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和听讲习惯,进而确保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

一、初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对互动合作教学相对忽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在语文课堂上确保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传统灌输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语文课堂上的绝对“主角”,语文教师很少会组织有针对性的互动合作式的教学,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仍旧受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没有形成对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的正确认识,忽略了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互动与引导,这显然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语文授课方式相对落后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有的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仍旧习惯于课本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也不重视课本教学同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联系,从而限制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开放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限制了学生创新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相对缺失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智力教育和应试教育,对德育教育则是严重忽视。而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体系当中,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德育教育更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积极培养,尤其是当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自暴自弃,如此一来,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就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二、创新教学模式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增进互动与合作

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语文教育理念,并且积极的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情境,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语文教育理念,才能够找到语文教学中的本质规律,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特点,开展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互动教学活动,丰富语文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在初中语文《海燕》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进行机械性的背诵,而是要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切身感受海燕面临狂风暴雨和波涛翻腾的大海时的壮丽图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最终达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二)丰富语文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学龄特点,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转变传统的语文授课方式,提高对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想实现传统语文授课模式的创新,就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动权,并重视学生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同时,要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重视语文课程教学的导入与设计,制定更加科学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蚊子和狮子》的寓言教学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故事情节制作FLASH动画,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将寓言故事中的寓意生动的展现出来,这显然比单纯的宣读课本更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更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提高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要想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情感教育的缺失,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去了解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及时感受到语文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多从学生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最好的发展机会。例如,在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就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分门别类的准备阅读教学素材,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自,然后教师再针对阅读素材开展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活动,这样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强化互动合作,构建和谐、生动课堂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强化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进而更好的展现语文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多组织和设计一些开放性、互动性、探究性的教学方案,通过和谐、生动课堂的构建来吸引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更好的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初中语文“慈母多败儿”的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可能理不清写作思路,此时教师不妨先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小组,开展一场辩论赛,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变得非常清晰,写作素材也不断增多。

三、结语

总之,要想更好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强化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和情感教学,积极构建和谐课堂,这样才能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子敬.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2011,(16).

[2]姜广军.语文课堂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8).

初一语文课本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实效性;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87-01

一、前言

语文作为初中的主要学科,其教学实效性对初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除了受到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但要认真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要根据已存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取得积极效果,进而满足初中语文教学需要。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

在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教学上,对作文教学缺乏足够的关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弱,既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如果不进行有效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将偏离教学大纲的方向,作文教学将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课文教学,也要对作文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使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都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2.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除了被动听讲之外,没有更好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渠道。长久以来,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语文课堂教学造成不良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教师而忽视学生实践的教学模式是存在弊端的,只有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和诉求,才能做到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内涵,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注重学生实践,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3.现阶段的教学理念不够先进

新课程标准推出以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教学,以及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把语文教学片面的看成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但是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注重书本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侧重点的把握上,主要以中考考点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一教学理念不但制约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有效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基于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分析,要想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对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给与同样的关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片面的认为课文教学比作文教学重要。根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在具体教学中,应制定具体的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计划,并积极开展作文训练,使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还能在作文写作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因此,给与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以同样的关注,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除了要受到广泛的关注之外,还要在教学中正确分析学生的诉求,并掌握学生的特点,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应围绕学生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满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积极创新教学理念

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在当前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教学理念满足教学实际需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应将素质教育作为重点,而不是片面追求考试成绩。树立了这一教学理念之后,应加强对教学大纲的解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理念进行全面创新,使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相适应,提高教学理念的适应性。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除了受到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但要认真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要根据已存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建民,刘强朵.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朱琳.培养中学生阅读非智力因素的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4]应丽娅.论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5]田兆胜.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初一语文课本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应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落实,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并在教学实际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初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理念带来的变化,我们需要在对初中英语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校本课程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教学实际中广受欢迎,成为英语课程领域的一个热点。在小本课程教学中营造积极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我国英语教育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1.校本课程的定义与内涵

爱尔兰学者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等人于1973年最先提出了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并且是在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因此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校本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把国家课程个性化校本化的课程,即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改编和整合以后形成的课程,这是再加工、再创造国家课程的一个过程,经过改造以后,这些课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二是学校独自开发出来的新课程,即学校在充分评估本校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前提下,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本校为主体,设计开发出的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校本课程主要有4大类组成: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课程,而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课程,三是介绍英语文化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魅力从多个角度进行体验。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英语校本课程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校为基地自主开发;二是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三是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2.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2.1 意义

2.1.1 尊重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的统一性必须与人才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这才算得上成功的教育。因此,国家教材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教材,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更多的是强调了教育的统一性,这给强调多样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编写英语校本教材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满足,校本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1.2 充实课程资源,发展学校特色

通常情况下,学校现有课程资源是学校设置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校本课程实际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两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开发出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学校可以在自身、社会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进而凸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2.1.3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一所学校开发出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内在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英语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其在学习英语过程终究会充满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并把它们英语学习的潜能挖掘出来。

2.1.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通过开发设计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教师就会对课程编制与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也可以因此把自己的教育智慧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在应用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学科研究能力会因此得到较大的提升,自身的专业可以实现较大的发展,学校的整体英语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2.2 原则

2.2.1 符合学校具体实际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学校具体情况为依托,必须适合被用于本校的英语教学。因此,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校情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是非常必要的。任何学校开发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时,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为基础,为突出自己的优势编制校本课程。动活泼,适合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例如开展英语朗读比赛,2.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对校本课程充满兴趣的情况下,校本课程才能在教学中收获较好的效果,其应有的作用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设计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并在课程执教中充满灵活性,并能够保证全面地对自己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所有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

2.2.3 要结合教学研究开发的原则

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而教学研究如果与校本课程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教研成果就可以在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中的问题也可以因此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我们在设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时,必须注重英语教学研究与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合,从而把英语校本课程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2.4 要协调好趣味与效果关系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英语教育环境一直不甚理想,对于英语的乐趣学生很少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所以,英语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克服这一缺陷。英语校本课程必须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从这样它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2.5 要体现特殊性与差异性

每一所学校在设计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时,都要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校方要对自己的师资、学生、教学设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本校的具体情况做出通盘的考虑。与此同时,英语校本课程也要符合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校本课程的“个性目标”要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共性目标”之中。

2.2.6 保障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现实性指的是校本课程教学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对于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要起到促进作用;应用性指的是校本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特别是要把人文主义思想融入校本课程之中。

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对策

3.1 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是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课程,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如若不然,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并要考虑他们的英语接受能力,要注意教学方法与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为了把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发出来,在每学期的英语教学计划中,应专门就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做出自己的规划。英语校本课程教学规划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外教学活动规划,制定这方面的计划,目的在于调动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以活动内容应当以简单明了为主,要让初中生便于接受,活动项目不宜过多,但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制定的计划要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并向全体学生公开公布,让他们从思想上做好准备;第二是英语课外小组进行活动规划。活动对象是英语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并定期进行过改换,这种活动通常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每次至少一节课。课外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做好备课工作,活动所需的材料要提前准备完整,相应的比赛规则、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也要提前设计完成,同时要对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准备好应对措施。

3.2 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英语校本课程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应尽量选择生我们就以校本课程内容为朗读对象,要尽量选择那些蕴含着浓厚感情的文章,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语音规则去朗读,并且以自愿报名为主。在英语书法比赛中,主要参加对象应当是初中低年级学生,书法比赛先以班级为单位选拔出优秀选手,然后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的书写内容应当统一,书写格式必须符合规定,并设置一定的比赛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自办英文小报,参加人员可以是全体学生,制作要求要提前宣布,具体包括了小报的尺寸、内容、版面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既可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又可开阔他们的视野,加强学生英语国家的了解。此外,诸如“英语演唱比赛”“英语故事会”等活动都可以作为学习校本课程的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活动能够把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略加准备,就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课外活动,比如“英语智力竞赛”,只要求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就可以了,在竞赛开展过程中,可以分组进行,并邀请其他学生现场进行观摩。

3.3 发散思维,强化认知

语言学家指出,语言承载思维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化背景。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学习,并对自己的认识方式和认识能力进行创新。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引起一下注意:第一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联系,使学生从课程中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发现、去求知,又以校本课程中的内容去强化国编课本知识;第二是校本课程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国编课本内容之间要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选材内要具备趣味性,能够让初中生精神饱满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第三是校本课程应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生能力,特别是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以此为前提对听、说、读、写方面的内容进行安排。

4.总结

由上可知,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方式发展的产物。我国在我国现行课程管理体制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这都为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有关各方应当密切配合起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闯出自己的路子。我们坚信,随着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与实施,其在教育及发展中的作用必将被充分发挥出来,并促进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向更高的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华.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状况的个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贺华锋.讲故事学英语——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4.

[3]陈燕琼.新课程理念下中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259-260.

[4]叶思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英语教学 [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21-122.

初一语文课本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读解;必要性

语文课程作为初中教学中富有人文内涵的知识性学科,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新评估传统的语文教学价值观,去粗取精,用发展的眼光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而文本读解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才行。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读解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长期以来只片面地追求“一元读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靠教师,在理解课文时几乎都沿着教师预设的问题而行,使得教学文本读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造成了片面性与单一性的思维逐渐形成。

1.文本读解是对教材的要求

教师在帮助学生训练运用语言能力之前,需要对文本进行理解和疏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教材,做好文本疏解工作。虽然教材不会自己说话,但是教师可以把它所有表达出来的思想描述给学生听。特别是语文,它是一个国家母语学习的载体,承担着历史的重任,对于创新的要求就应该更高了。语文教材应该与时俱进,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传达思想,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果语文教材落后又枯燥,书本上的东西用不到实际生活中去,会影响学生对母语的喜爱,这样不断地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很严重的

后果。

2.文本读解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文本读解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教学语言重视的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的课堂形式和体态语做好文本解读的工作,以此对学生发挥强烈的感染作用。比如,在学习《皇帝新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文本读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合理的改编,通过话剧等趣味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中,使之对文章的思想和精髓有深刻体会。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备课工作,创新地设计课堂,通过文本读解使课堂效果收到预想的效果。

3.文本读解是学生对语文课文深入理解的前提

学生要写学好语文,就需要重视对课文的文本读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内外的锻炼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读解能力。只有在理解文本的情况下,学生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从而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父爱的诠释,在充分做好课堂文本读解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表达亲情,比如,给父母洗脚、帮着做家务等等。这样,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真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读解的培养现状

首先,在新课改实施后,许多学校普遍存在不适应的情况,这使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读解环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比如,教师把持不好新的教材内容,使课程标准和要求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导致教学焦虑。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思维变得固化;另一方面是与过去的语文教学要求所不同,新课程的标准比较宏观,且语文实践部分的内容变化多,使得部分教师无所适从。再加上多数语文教师无法准确把握课程的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迫于无奈,便只能通过单一的讲述方式做做表面功夫了,无法深入文本进行读解。以上这些情况,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更会起到反作用,让学生逐渐反感这种虚假的学习模式,难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改革。

其次,教师在教学上缺乏规划性。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读解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的安排明显缺乏计划性。

最后,技巧与情感无法兼顾。新课程的语文对于教材的文本读解教学没有系统的要求,文本读解内容也无章可循,教师只能跟着感觉走,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

三、对初中语文文本读解的具体思考

1.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开始,教师就应该以各种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比如,在学习《论语》这一课之前,我会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课堂一开始我就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孔子,并依据学生的说法给学生讲述论语里面所表达的智慧,顺势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在丰富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收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2)让感情填满整个课堂。首先在进行文本的基础读解时,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在深入细致地对学生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营造出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还要对教材的情感内涵深入挖掘,做到深层次的文本分析,并进行德育渗透;最后,教师还应尽量避免“灌输式”情感教育,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辅以师生互动环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领悟,从而通过潜在的积累获得持续的知识。

(3)教学手段要创新。无论是对文本的基础读解,还是对文本的深层次分析,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借用教学媒体设备,比如,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简单的手势语言和口语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语文学习的

语言环境。

2.对文本读解在实际训练中的思考

在实际训练中,读解是最基础的能力之一。无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都需要借助于读解能力。在“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只有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才能正确答题,提升训练的效率。笔者以初中语文阅读为例,详细谈谈文本读解的重要性。

在语文的阅读训练中,文本读解显得异常重要。其中包括审题技巧、中心思想把握、答题思路等等。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我常常运用“三步阅读法”,三步阅读法包括速读、慢读、精读三个步骤。其中的速读是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慢读是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最后的精读就是做题。每个环节都体现了文本读解的重要性,它们“环环相扣”,相互衔接,只要忽略了其中一步,就可能出现差错,一旦误解阅读文章表达的意思,出现审错题、会错意的情况,就无法做对题目,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学生要有计划地开展平时练习,在教师的引导下锻炼自己的文本读解能力,避免做阅读题时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头绪、胡乱作答。

参考文献:

[1]张扬.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读解的思考[J].快乐阅读,2011(23).

初一语文课本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难点 问题对策

引言: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加文学那么简单,往大里说,它在培育健康的“中国人”的思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往小里说,它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依托,是提高其文化学识、促进其个人修养的最直接的工具。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如何,对未来我国国民素质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探究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并进行对策探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1教师教学有力而充电不足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可谓是专注,体现在上课要求学生纪律、考试要求学生成绩、学校教研比赛等要求被重视,但是,很少有语文教师专注于自己的教学素质提高,可见教师自我充电的不足

1.2学生学习有力而兴趣不足

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可谓是“表面积极”,学生们以识字多为傲,背诗快为好,写作得分为优秀,但如果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大多数回答都是“学校安排了就学”、“为了获得文化知识”,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动机,可见学习兴趣的不足

1.3教学目标有力而效果不足

目前初中语文的教材可谓精彩、观察教师的教案,大多数的教学目标设定中都有“学生情感、态度发展”这一项,可见教学目标之远大。但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仍逃不开“背”字决,究竟这些远大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使不得而知的。

2.初中语文教学难点解析

2.1语言运用教学效果不理想

语言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但是语言运用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两方面:第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但是测验上表现并不好;第二,学生学习成语词汇和一些优美的表达方式,但是在作文中少有体现,学而不会用,可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就其根本,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之外,初中教师本也脱不开关系。虽说在教学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教师本身语言运用的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试问,教师本身文学功底弱,平时语言没有艺术感,如何要求学生对语言灵活运用?

2.2阅读和作文教学效果低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书面语能力的两项重要教学内容,但从整体上,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比较低,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学生对于“学过的”文章阅读能力很强,但在课外阅读课上表现都不尽人意;第二,初中生的作文已经出现“模板化”的趋势,学生对基本文体能构建基本框架,但是成文干涩,缺乏美感。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根本的兴趣,出了课堂不看书,写作文不运用创造力,想在阅读和写作中得到成长难上加难。

2.3语文教学根本目标难达成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还定在“夯实基础知识”上,尽管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整体表现是“只会考试”。语文教学拘束在课堂里,教学和学习拘束在书本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教学参考为主,离了教参就无所适从;学生与语文的接触除了“听课”、“做卷子”、“考试”再没有别的方式,教师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没教到;教学缺乏人文精神的氛围,学生对语文的人文精神没学着,致使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难以达成。

3.应对初中语文教学难点的对策

3.1语文教师重视自身文学素质的提升

一项对初中语文教师“自我充电”方式的调查显示,82%的语文教师平时的“学习”就是看看教学参考书,新增文学作品、报纸和书籍,初中语文教师们借口“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看,这导致了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仅维持在入职时的水平;再来讲语文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的运用无非是说和写,语文教师的说仅在课堂,写仅在教案,评论学生作文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十分权威,而教师自身又何曾在写作上下过功夫?语文教师当然不用当作家,但是长期疏于练笔,又如何为学生做语言运用的榜样?笔者建议,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需要从日常积累上提升,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书、多写作,将有限的时间放在自身素质的实际提高上面,积极的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教研组自发出刊都是比较好的方式。

3.2构建快乐艺术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快乐艺术课堂即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在课堂之中发挥创造力,以突破学生学习受条框拘束,兴趣低的问题。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中,师生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并没有对教学内容中的阅读问题进行讲解,而是对学生们讲述了鲁迅身世、其他文学作品、鲁迅的生平轶事等。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着,之后教师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学生们共同讨论“鲁迅的文学作品共同性有哪些?”、“文学对时代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称文学为文化瑰宝?”。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莘莘学子化身为文学评论家,讨论结束后,师生又回到阅读问题解答上,这时候教师发现,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运用见解更加独到。

3.3开发课后语文活动营造人文气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以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为骄傲,使语文教学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而教师将教参和教学大纲的内容熟记再一股脑的搬给学生,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式,都达不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因为语文课堂缺乏最根本的人文气氛。建议语文教师开发课后语文活动,营造人文气氛,例如,组织学生去郊游,在郊游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作文练习,使学生的作文真正来源于生活,达到言之有物;又如,以班级或年组为单位,举办读书会,或者带领学生去图书馆参加读书会,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再如,以语文教学中的某些人文精神为主题举办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学生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接触文化精神的过程,从比赛中获得成就感,也能够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透漏出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教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人文素质教学方面困在困难。建议初中语文教师加强自身文学素质的培养,通过建构快乐艺术课堂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创造性,以多种形式的课后语文活动营造人文气氛,相信这些改变,能够帮助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薛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难点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6-10.

[2]邱小洪.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思考与对策[J].学知报,2010(01):26-27.

[3]郝婷婷.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3):96-97.

初一语文课本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关系

一、情感教育概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情感教育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以及观念等有关情感的表现,从而使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将自身和语文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使教师与学生和书本之间形成情感交流路线,从而引发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书本中的丰富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是培养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它能够将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情感教育也逐渐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情感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现实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有利于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使我们明确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

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观念。语文作为一门灵活的学科,知识不仅局限于课本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生活中,不仅让学生真实体验课本中的知识,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通过实践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增强理解能力。以课文《看云识天气》为例,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云和天气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去观察云,并记下云的特点,再结合课本,让学生充分认识课本和现实生活是否一致,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以入煽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开头。教师通过丰富情感体验的煽情式导课内容,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为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选取教材中情感认知教育的素材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注重平时对素材的积累。比如人教版第一册课文《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处于危险境地中仍然不断挣扎的飞蛾、在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等来讴歌生命的旺盛和涌动。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春》,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感受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

4.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每个人都会有好奇心。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重,它使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探索。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制造悬念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觉得古文枯燥,不愿学习。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制造悬念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学习这句话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行者迷路了,忘记了回去的路,这时他应该怎么做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学生会顺着教师的思路来学习,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同时对课本内容能够有深刻的理解。

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的实施进行研究,促进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实施。

参考文献:

初一语文课本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态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57

新时期,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生态型语文课堂显得十分必要。构建生态型语文课堂既是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也是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升华。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与领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微妙之处。学生在自主领悟的过程中,对社会、自然和人生会产生属于自己的见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构建生态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本人将根据长期的观察与调查研究,就初中语文生态化教学进行探析。

一、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基础

当前初中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培养,还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好资料。同时,当前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有利于语文教育发挥其特殊的育人功能,通过语文育人功能的发挥,使广大初中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和启迪,从而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抱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努力地构建初中语文生态型课堂。构建生态型语文课堂关键在于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平等的地位,教师允许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其次是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内容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合理地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精华,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

但是,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的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还存在着制约因素。就教材而言,很多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不接轨,学生在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而教师的教学主要以课本为依据。这是不利于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以学生为本是新的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由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是实施大班教学,因此,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可能做得令每一位学生都满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譬如教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应当是文本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因此,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紧紧抓住文本的情节,从开端到发展乃至于高潮和结局,都让学生进行认认真真的阅读,通过读去感去悟。教师不干涉学生的读,而是和学生一起读。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会有更深的感悟,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与阅读感受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意见会出现较大的分歧,但是,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应该起到更多的引导作用,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否定与纠正。

三、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生态化”

人们常说:“教学有一定的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固定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课堂缺乏生命力,是纯粹的知识课堂。因此,广大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多种教学方式引进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真正做到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态化。

(一)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升华,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一定的情景中得到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广大初中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时要注意,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更好的启发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是最能提高语文课堂生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这里所说的互动教学法与传统的语文课堂使用的互动教学法有所不同,传统的互动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而这里所说的互动教学法是通过具体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教师的授课进行交流与合作,使语文课堂变得具有多维度与立体化,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更加和谐与民主。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初中语文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成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的心声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学生感受到了民主,感受到了成功,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