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十篇

时间:2023-03-29 19:51:10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篇1

其实,与孩子说话,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孩子之所以不听,更多的时候还得反思我们自己。

作为家长,甚至是老师,都不免进入一个误区。这个、那个我都给孩子讲了,他就是不听。你可曾想过,如果你说了,孩子又没听,甚至反感,教育的意义何在?

既然是沟通,就应该是平等、简要,能引起对方共鸣的一种方式,否则,你说了一大堆话,又会有什么效果?

父母与孩子沟通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妨让孩子把话说完。

有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做节目的孩子,你看这伞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假思索回答:给我自己用。这时,台下一片骚动,很多观众想: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主持人没有急于下定义,而是蹲下来,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呢?孩子满脸泪水,清晰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

正是这位主持人的善于倾听,让大家听到了一个幼小躯体里高尚灵魂的独白,也让那些当初急于评定孩子的人感到惭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也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要善于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不听解释,劈头盖脸的训斥。倾听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流。倾听是对孩子的尊重与接纳,鼓励与赞赏。如果家长多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心语,这样的沟通才会更加有效。

父母与孩子沟通方法二是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后再说话。

面对孩子的成长,哪怕是孩子的错误,如果你想沟通,请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量一番,将心比心,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你想要孩子怎样,怎么才能打动孩子的内心,唯有如此,孩子才可能感受到你的真心与温暖,才可能接纳你的语言,才可能产生相应的效果。试想,谁会想听不替对方着想且冷冰冰的语言。

每次孩子拿着一个不太理想的成绩回家时,内心已经比较自责,我们可以不要就分数谈分数,这样只会更加难受,何不与孩子一起分析试卷,看看哪些题还可以做对,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孩子一定能找到因粗心大意而导致的失误,这就是增长点。你看,不批评,找增长点,孩子是不是更加自信,以后有问题时也愿意和你交流。

父母与孩子沟通方法三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孩子沟通。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沟通的时候,却时常有居高临下之势,这难免让孩子产生抵触。平等最重要的前提是人格上与孩子真正平等,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家长要放得下长辈的架子,不要对孩子动辄发号施令、动辄呵斥;二是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言听计从、千依百顺。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也赞成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长辈,把孩子作为成人的附属品,孩子就会变得保守、胆小、被动。

李开复说:这种孩子在30年前的企业很受欢迎,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我们今天希望培养的孩子是快乐的、乐观的,是能够信任父母、能够彼此倾诉、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人。所以,我做爸爸的总是告诉自己要放下架子,像一个朋友一样,拿出时间跟孩子疯玩,让孩子有话都跟我说。

父母与孩子沟通方法四是说话要有根据,要具体而不空泛。

如果孩子考试回来,告诉你语文只考了50多分,非常沮丧,你会不会很生气的训斥孩子学习不努力,还好意思哭,至少心里也是这样想吧?此时孩子又告诉你,作文完全偏题了,才会如此,你是不是更难受。然后孩子才告诉你,数学考了99分。你说孩子学习不努力,那数学又何来如此优秀。孩子表面不说,心里自然不服。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如指掌,对孩子的每个错误非常清楚,事实上完全不是,我们的了解是比较有限的。在这个基础上,你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要认真,要养成良好习惯云云,有何用?

请问好好学习是什么样子的,良好习惯又是哪方面的,就象抱个大西瓜,要孩子一口吃下,孩子如何接受?

因此,教育孩子一定要讲根据,一定要讲具体的事和方向,才能让孩子能很快找到切入点。

父母与孩子沟通方法五是沟通要讲时机。

当孩子正在生气,或玩得正欢时,你却逆向而行,不吵架才怪。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篇2

作者:蒙谨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他为什么总是羞答答的?他为什么不够勇敢?他为什么……《陪儿子一起长大》一书,针对当今普遍存在的男孩教育危机而创作,是作者多年来家庭教育研究心得的凝结,也是其对儿子15年教育经验的总结。本书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精心选择作者教育儿子的点滴琐事和身边发生的教育案例,并结合当前男孩的典型问题,向妈妈们阐述了正确、科学的教养男孩之道,并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可操作性建议。

《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

作者:[美]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著;王欧娅译

出版:中国商业出版社

你是否曾与孩子们一起做过某些有助于改善他们之间关系的事情?你是否曾与孩子们一起做过某些令他们之间关系更趋恶化的事情?你是否记得父母曾经做过滋长你和兄弟姐妹之间产生敌意的事情?你是否记得父母曾经做过消除你和兄弟姐妹之间敌意的事情?

法伯和玛兹丽施向我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发起了挑战:孩子持续出现、惹人烦恼的冲突并非自然而然,也不是不可避免。我们可以使孩子们之间的纠纷升级恶化,我们也可以让它减弱甚至消除;我们可以让暗流涌动的敌对情绪累积爆发,也可以让它们通过安全的方式表达发泄出来;我们可以让争斗加剧,也可以让合作变成可能。

全书饱含幽默风趣、体贴理解与慈悲之心,通过一则则生动的事例与言之有理的分析,并配以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卡通插图,向父母和老师展示了引导孩子和平相处的多种方法和技巧,帮助父母和老师恰到好处地处理并转移孩子之间的争执。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作者:[美]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

阅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的经历,将是一次学习爱的技巧与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它给了你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您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篇3

>> 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心态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心理发展的培养 培养中学生积极健康心态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 浅析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快乐心态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心态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态的培养 学生写作心态的培养 浅谈怎样培养学生尽责心态 浅谈心态对健康的影响 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研究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养 高校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 漫谈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浅谈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 浅谈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心理专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出问题,往往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他的心理。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我们的孩子应该如何成长?教育学者张振鹏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要让他获得知识,更多的还是让他获得心灵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阳光健康的孩子,阳光代表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结合在一起的,阳光健康的孩子就是身心健康的孩子。

一、“听话”不是判断好学生的标准

“听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无条件服从、从不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听话”就是一副精神枷锁,牢牢地套住孩子。我们身边很多按照“听话”标准带出来的学生,他们温顺乖巧,让家长省心,但是他们不能自主,盲从、怯懦、谨小慎微。由此可见,“听话”的结果上弊大于利。

心理专家指出,长期的压抑会导致人格的缺陷。因此,过于听话顺从的孩子心理上不健康的,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太过顺从,听话的孩子往往压抑了太多的内心需求。这种压抑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在压抑和沉默中爆发,某一天遇到导火索,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二是在长期的压抑中丧失了个性,只知道逆来顺受,彻底成为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任人摆布的行尸走肉。不过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天下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的不同。“听话”不等于好孩子,“不听话”也不等于坏孩子。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讲理,而不应该要求孩子一味地听话。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获得身体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权力。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言听计从。过于听话,就等于盲从,学生将失去自己的个性,失去独立的思考,今天被父母主宰,明天被别人主宰,永远都不能做好最好的自己。

我们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创新、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听话”是明显落后与时代精神的。许多父母之所以要求孩子“听话”,我们认为,其根源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奴性”思想。“奴性”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糟粕。拥有“奴性”思想,不能独立自主、没有自由意志,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怎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我们建议新时代的父母们,不能只教育孩子听话、敬重老师,更应该教育孩子相信真理,崇尚科学,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大胆地怀疑,懂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道理。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没完没了地怀疑才是缺点,只有敢于怀疑,“不听话”才能减少盲从。笛卡儿说:怀疑就是方法。而法拉第认为:在学术上不应盲从大师,应当重事不重人,真理应当是首要目标。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惑而开始的飞跃。怀疑的地方才有真理,真理是怀疑的影子。当然额,这其中,还应该教育孩子学会思考和比较,在辨别与筛选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犯了错误或遭遇失败时,有自我防御、自我推卸责任的本能,如果父母不及时进行教育,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不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或者是把自己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混为一谈,孩子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正好体验了心理学上的“融合效应”。

“融合效应”是指个人遭遇失败后,不愿意承担由失败带来的巨大压力,而是把自己在失败中应负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心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失败的人相提并论,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现实中,这种现象是很多的,具有“融合效应”的孩子喜欢这样说:“老师的讲课水平太差了,他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害我考这么少的分数”、“又不是我一个没及格,我们班有好多同学都没及格,有的还没我分数高呢”。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融合效应”之所以发生在孩子身上,是因为他们能够找到“合理化的理由”来“骗”自己,这样孩子就感到心安理得。,“融合效应”的发生,或者是孩子推卸责任,这些都是责任感的缺失。孩子缺乏责任感对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中,都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喜欢推卸责任的人相处。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避免“融合效应”的发生。

责任,不管是对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都极为重要,著名大学生洪战辉说:“有多大责任,做多大事情。”著名企业家牛根生说:“注册是身份证,品牌是通行证,责任是生死证。”“责任到山山变绿,责任到水水长流,责任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还有人说:“企业就像是一个城堡,员工的责任心就是这个城堡的防火墙,许多城堡轰然崩塌不是因为敌人的进攻,而是防火墙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可见,责任感是多么的重要。孩子要没有责任感,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但现实中的很多孩子,都缺乏责任心,做错事情不仅不知道主动认错,还到处推卸责任,父母也是抱怨连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错误都是历练和学习的机会,在错误中,孩子得以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避免错误再次发生。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唯恐孩子出现错误。一旦出现,就对错误退避三舍。更可怕的是,他们把引起错误的原因推到“杂物”、“桌子”|“玩具”、“地板”等物件上。这又给孩子传递了一个极坏的信息:这不是我的错,是别人的错,自己不必为这个错误负责任。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出错以后,孩子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或别的物件上。他们长大后凡事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遇挫便会怨天尤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里斯基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要让他们知道,面包来之不易。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能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还要给孩子学习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比如,他可以通过帮助邻居、朋友以及社会上的人,体会社会责任感。

三、能耐比能力更重要

“能耐”字典上解释为“本事”;“技能”,多用于口语。用作褒义时是表扬他人,说明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很厉害;用作贬义时是讽刺他人,表示说反话。

从字面上来看,“能耐”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能,一个是耐。“能”是指水平、本领、技能;“耐”是指受得住,经得起,如耐得寂寞、受得挫折等。“能”与“耐”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有“能”无“耐”,就不够扎实、稳妥;有“耐”无“能”,效率、质量就无从谈起。在某种意义上,“耐”比“能”甚至更为重要。在此,父母的一大使命就是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耐”,“能”只是一部分,顶多占一半,两者都得注重,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成为一个有能耐的人。“能”属于智商范畴,“耐”是情商范畴。当今人们普遍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能彼此相辅相成,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比如孩子的学习,很多父母都关心孩子的成绩,如何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尤其是语文成绩。儿童专家研究发现,一个孩子成绩的提升,与他能不能耐得住寂寞有很大关系。静得下心来,凝神思考,成绩自然会优秀;耐不住寂寞,整日无所事事,成绩自然不会理想。

罗素曾说:“一个小孩就像一株植物一样,让他不受干扰、在用一块土地上生长时,才发育得好。大多的旅行,太多的形形的感觉印象,对青少年并没有好处,会使得他们长大以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某些美好的事物只有在伴以一定程度的单调时才有可能获得。”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电视、游戏,充满了诱惑,占用孩子的很多时间。有句话说,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成绩就在哪里。孩子应当有良好的素质,但是经不住诱惑,耐不住修炼的寂寞,将来就难于成就一番事业。苏轼邮局名言: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耐得寂寞。昙花正是有那数十年的寂寞等待,才有哪一夕的惊人灿烂;煤炭正是有那亿万年的寂寞沉积,才有那轰轰烈烈的燃烧。“台上三分钟”的精彩永远离不开“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之后,有人问他是如何从一个乡下木匠成为一代国华名师的,老人回答:“作画是寂寞之道。耐得寂寞,百事可做。”生活告诉我们,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耐得挫折。一方面是让孩子明白,人生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选择了退缩,选择了放弃,那就与胜利的终点无缘了;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意见不合,遭人误解,没得认可,这时,要能忍耐,知道自己的位置,好好做事,寻找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的本领,这才能成为一个让人信服的有“能耐”的人。

耐得煎熬。近年来,流行一句话,伟大是“熬”出来的。当今社会,有人感到“怀才不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耐心与恒心,不能善始善终地做事。耐得住时间的考验,做个“有心人”,多看,多学,多思。其次要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耐心探求,积累工作经验,丰富工作阅历。如此这般,才能得到受益终身的经验与能力。

真正的能耐,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要在增强“耐”的基本功上下功夫,在“耐”中积聚力量,在“耐”中成长进步。

四、拥有包容心,懂得自省

子贡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在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用来作为终身遵守的行为法则呢?”面对学生的这个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是“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宽恕、原谅。

孔子为什么会这么看重“恕”呢?原因就是,宽恕、原谅是人际交往中的剂,也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让他懂得原谅他人,是培养孩子宽广心胸的必要条件。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误解乃至纠葛,如果心里装着“仇恨袋“便会寻机会报复对方,于是对方也会挖空心思加害我们,这样的恶性循环,让仇恨进一步加深和激化,最终导致两败俱伤。这就是“海格力斯效应”。

“海格力斯效应”其实就是告诉人们要心胸豁达,懂得包容别人的过失。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放下仇恨,仇恨就会消解。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也遵循回声原理,正如佛家所言,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我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决定人际关系的好坏。孩子一旦学会善待他人,就学会了宽容他人,自己的所遭所遇就变好了。

教育孩子懂得包容,有一点很重要,得以父母自身做起,让自己具有宽容之心,并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注意宽以待人,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充满宽容的家庭氛围。言教胜于身教,父母做到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感染,学会了宽容。

宽广的心胸,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心胸宽广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接纳新事物,学习新东西。一个具有宽广心胸的孩子,不会只拘泥于自己眼前的一点点事情,他会去探索新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而且,心胸宽广的孩子也不会只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一点小进步,他会有更加远大的志向。

宽容心还能够使孩子性格开朗,充满阳光。孩子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孩子不能放下这些烦心事,总是想着他们,那么他就不会快乐,甚至会变得总是抱怨,经常乱发脾气,做事爱走极端。而如果孩子学会了宽容,他就懂得宽容别人,同时也能够放下那些烦恼的事情,脸上会经常露出笑容,他就会变得乐观、稳重。教育专家指出:“当一个错误已经发生、覆水难收的时候,发再大的脾气,也是于事无补,而且,愤怒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错误。孩子的情绪和心境好坏与否是会影响未来的。”

高尔基说:“反省说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意大利诗人布朗宁说:“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佛学典籍《坛经》有这样一首诗:“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都是在告诉我们,人要常常自省,养成自省的习惯,才能使自己的心如经常拂拭的明镜一样明亮。自省说人类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自古以来,每个成功的人士,必然是懂得自省的人。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省能力,让他懂得时时自省,养成自省的习惯。

当一个人不晓得自己原来是什么样时,就只会顺其自然。但在照过镜子,知道自己说什么样以后,那么一有非自身的改变便立刻发觉,而且这个觉识出现后说不可逆转的,已经知道便无法再假装不知道,他会在镜子前面一直看。可见,一个人拥有自知是非常重要的。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内省式思考的生命说没有意义的,柏拉图更进一步说,做人当内省,没有内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我内省才能实现美德与道德。让经常反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才能有所感、有所悟,进而全面认识自我,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汪玉明.论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J],2010

[2]腾刚.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M]东方出版社,2008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篇4

【关键词】听课;评价;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每次听完课后,总会听到老师们说今天没发挥好,学生今天思维迟钝配合不好。今天上午的一节语文课同样出现了类似的结果,课堂上学生情绪低落,老师也显得无精打采。难道真的是学生积极性不高,思维迟钝的原因吗?

今天教师执教的内容是口语交际《我爱我的家》,参与作课的学生是二年级的孩子。当我知道这位教师要上这一课时,我还真担心孩子们太小说不出来什么,还害怕孩子们的语无伦次会让老师无法应对,从而使课堂出现尴尬的局面,因为这位教师还是一位教龄才三年的老师。可是孩子们在课堂的表现让我惊呆了,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是如此地纯真、如此地可爱。

镜头一:老师让一位孩子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如何爱自己的,当这个男孩子说到妈妈半夜背着他去医院看病时,眼睛顿时湿润了,声音也变得沙哑了。没想到六七岁的孩子,感情竟这么丰富。

镜头二:当老师让孩子们说自己的班级这个特殊的家庭的时候,一位坐在最后面的孩子高高举起了小手。虽然他是第一个举手的,虽然老师把机会一次又一次给了其他孩子,但他还是依旧高高举着小手。我想这个孩子的表达能力肯定很强,否则不会有这么高的表现欲。听完了他的话后我又惊呆了,原来这个孩子有口吃的小毛病,虽然结结巴巴的话语惹来不少笑声,但是他还是说完了,目的就是让老师知道他是多么爱他的老师。没想到孩子这么勇敢,更没想到孩子对老师的感情这么深。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篇5

认真倾听孩子说话

想要孩子说好,身边的人就要听好。当孩子回到家里见到父母,通常会把自己认为有趣的、稀奇的事儿说给父母听。这时父母应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述,并用一些神态和肢体语言让孩子感觉到你听得很投入。

如果父母正忙着无暇倾听,先温和地跟他商量:宝贝,妈妈正在忙,等会儿我们坐下来慢慢说,好吗?因为孩子在讲话前总是一腔热情,如果父母因为忙就不耐烦地拒绝的话,那么孩子会觉得很失望,说的欲望受到了压抑,久而久之,便会不想说。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孩子。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

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孩子说话时要比较慢,口齿清楚,语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语调对孩子说话,更不要恐吓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讲别人的坏话。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的、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少用命令的方式。语言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对好的行为,父母要多讲、多鼓励。对不好的行为,要尽量避免去强化它,最好是少议论,或是从其他角度,从积极方面去讲。

锻炼胆量,充分肯定

全家人要一起达成共识,引导孩子说话的兴趣,锻炼孩子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量。比如告诉孩子:大家都很喜欢你,想看你表演的节目哟!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孩子唱歌或朗诵短诗,或定期举行家庭表演会,也可以让孩子在亲友面前讲笑话、复述故事,或者和他人分享上一次旅游的经历等,以此训练孩子的胆量。

当孩子的口才训练有了提高和进步时,父母要第一时间对他们的努力进行表扬,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这都可以让孩子获得继续说下去的信心、勇气和积极性。

细致、耐心地教导

孩子说话难免会有发音不准、用词不当、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家长在听的过程中,应随时帮助孩子正音,教孩子选用正确的词。但是要注意等孩子把话先讲完整,引导他把自己的想讲的话联系起来思考后再讲。长期的正确指导,孩子的语言的准确性也将不断提高。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篇6

案例1

孩子在疯跑,还又蹦又跳做鬼脸,妈妈看到了,连续了好几个指令:小点声,你太吵了;小心桌角,别碰着;把地上的书捡起来,那可是你最喜欢的书;过来,让我看看你是不是出汗了……结果孩子一个都没有照做。妈妈的嗓门不知不觉开始提高,最终,不得不通过发脾气,迫使孩子完成自己的指令。同时妈妈心中也有了一个判断:孩子不听话,一定要对他大喊大叫才有用。

案例2

孩子想跟妈妈说话,但妈妈只是用“哦”、“嗯”来敷衍孩子,或者不耐烦地说“什么事”、“说吧”,头都没转一下。结果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去扯妈妈的衣角,打断妈妈手头上的事情。最终妈妈不得不转过头来,气急败坏地问孩子想说什么。所以孩子也得出一个结论:对付爸爸妈妈,就要不断地大吼大叫,他们才肯认真听我的话,答应我的要求!

如果家长和孩子习惯这样的沟通方式,都用大吵大闹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用吵架的方式协商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个沟通的“死结”:如果某一方退让,另一方就会认为大吵大闹的方式有用;如果互不相让,矛盾就会升级。妈妈会越来越觉得孩子不乖,给孩子“贴标签”;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则会受损,听力弱化,也会习惯把他人的话当做耳旁风,对话语中传递的信息不敏感。

许多家长,看了无数教育书籍,对教育理论如数家珍,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见效。教育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亲子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也要遵守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说话认真,听话认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篇7

家长为何会“假装遗弃”孩子?

家长假装遗弃孩子,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恐吓和惩罚不听话的孩子。如在外面玩时,眼看很晚了,妈妈想带孩子回家。但是孩子玩得正起劲,怎么都不肯回家。妈妈着急得不行,于是使出一招,对孩子说:“你自己在外面玩吧,我先回家了!”说完转身就走,而孩子发现妈妈不见了,立马急着追过去。有的家长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有时又会故意逗孩子:“去找你亲生的爸爸妈妈吧,别在我们家了。”还有的家长为了达到惩罚的目的,竟然藏起来,假装要真的遗弃孩子,等看到孩子哭、害怕,家长再出现。有家长甚至会得意洋洋地说:“用假装遗弃孩子的行为来教育孩子,孩子会很听话,因为孩子会怕家长真的不要自己了,所以会乖乖地听家长的话。”

家长以为用假装遗弃的方式惩罚孩子会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但是却不知,假装遗弃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假装遗弃”,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家长。这种强烈的依恋关系会让孩子从心理上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比较足的孩子在探险外界环境的时候会更加的积极勇敢,因为他知道有家人在时刻地支持着自己、保护自己。但是当孩子经常被家长“假装遗弃”之后,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心中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在面对外界的时候会害怕,所以容易出现退缩、逃避、自卑的行为,甚至有的孩子会失去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还有可能造成孩子自我价值低,“我不值得、本不该、不配在这个家”,这种自卑心理深入骨髓。自卑之余,一遇冲突矛盾,孩子会首先自责,“都是我不好,要是没有我就好了”。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请慎用“假装遗弃”。

教育孩子,请禁用“假装遗弃”

家长一定要注意杜绝任何不接纳孩子、不理孩子、抛弃孩子的威胁用语。

因为孩子在比较小的时候难以辨别父母是真的不要自己了,还是假装遗弃自己,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再说“我不要你了”之类的语言,也不要做出突然“失踪”的行为,这些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都是不利的。因此,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家长请不要用假装遗弃的方式进行。如果自己做不到,可以请家里人进行监督提醒。

家长要学习和掌握让孩子信任、服从家长的方法,而不是威胁孩子。

如外出之前提前定好规则,将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提前告知孩子。无论父母使用哪种惩罚或管教方式,都应该事先给孩子说清楚。不要等到孩子一犯错,才开始管教、惩罚孩子。如果没提前给孩子说清楚定的规矩是什么,哪些行为是将受到惩罚的,那么孩子就对不良行为没有任何的认识和概念,也不知道大人对他行为的期望是什么。还可以采用利用励强化孩子好的行为或失去某些特别待遇的惩罚方式。如每个孩子在家里都会有一些特别待遇,比如睡前看一本故事书,看一个动画片,玩一个玩具,或者是周末带着去游乐场玩。对于这些特权,父母可以善加利用,如孩子一旦有了不好的行为,家长就可以剥夺这个特权。

家长要学会反思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犯错误,从根源上去分析,从言行上去帮助孩子。

当孩子犯了错误,作为父母,首先要冷静下来,去寻找一下错误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如果我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彻底解决孩子错误的根源,因此,孩子难免下次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当孩子犯错误时,切忌使用假装遗弃的方式处理,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畏惧感。家长应当冷静,去听听孩子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然后和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彻底改正错误。

如果家长无意说了假装遗弃孩子的话,请及时安抚受伤的孩子。

有些家长在脾气或者火来的时候会压制不住,不管不顾地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那么一定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妈妈生气只是因为你犯的错误,让妈妈太生气了,并不是针对你,更不是不要你了。”然后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知道妈妈仍然是爱他的,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篇8

这两天女儿回家后不开心,因为班里要好的四个同学都和她绝交了。看她不高兴的样子我很想帮她,可是又怕她以后会依赖我,因为听专家说过,孩子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处理,家长不要干涉,否则孩子无法成长。可看女儿不开心我是真难受,尤其这两天,孩子情绪很不好,总盼着生病,不想去上学,我想听专家的话,又忍不住心疼女儿。也有专家说,孩子被孤立也没什么,说明孩子有个性,可是孩子以后不会交朋友也不太好啊,再说我也担心女儿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可是还有的专家说,我这样其实是对孩子过分关注了,其实一切都不是事儿。现在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不帮她,心疼。帮她,不敢。更不知道是帮她学习如何和人相处,还是鼓励她继续玩个性,总之就是纠结纠结纠结!

专家的建议让我们纠结,是因为我们不信任自己

和担心女儿相比,我更心疼这位妈妈。这位妈妈总在寻找“什么是应该的”,害怕犯错,热爱学习却不懂得信任自己,当所谓的“权威”发出不同声音时,她左右为难。

其实,哪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呢?有什么注定是好的,又有什么注定是坏的?生命是未知的,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孩子会吸收什么。而那并不是我们需要负责的,我们只需要跟着自己的感觉和思考,尽自己所能去做。如果那样做真的不适合,那就停下来,重新调整,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生命本质上就是一个过程。

我想无数的爸爸妈妈都有这种纠结,不信任自己的心,要寻找一个权威的声音来保证正确,不希望犯错。我欣赏她热爱学习的精神,可是,如果不把自己的心作为学习一切的基准,学就成为负担。任何观念本身并不能帮到我们,除非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观念。判断力绝不可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而只能通过自己内心的试误、体证来产生。

害怕犯错,可能从小被要求只听从权威

不信任自己的人是很多的,工作,婚姻,我和他要不要在一起……当自己不是自己的坐标,做决定时就没有自己的位置,因为别人是变化的,情景是变化的,没有办法可以生搬硬套,所以听了一堆道理,到头来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信任自己不是从我们成为父母时才开始的,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的感觉、意愿不被尊重,我们的自发尝试因为可能犯错而被父母责难,我们被要求听从权威(开始时是父母),而放弃自己去尝试。我们开始把别人当成坐标,而不是自己。我们也就无从发展对自己的信任。

只要你心里还有哪怕一个权威,你就还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什么叫权威,就是“权力和威慑”,权威有权力决定对错,有权利根据我们的表现来奖赏或者惩罚我们。No! 我们不要权威,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实践自己的判断。

对错不重要,结果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在做、在学习、在成长。这就好比学开车,教练当然开得比我们好、比我们安全,可是要不是我们自己开,我们就永远不能进步和学会。

允许孩子自己去尝试,学会信任自己

瞧瞧成人对孩子们做的事,简直就是让孩子走大人的道,到处都是这样的声音:

“照我说的做,你就可以……快,别幼稚幻想,听我的没错,我是过来人,我知道答案,我知道怎样是正路,怎样是掉沟里,快,按我说的做,照我安排的长大、生活,你会平安无事,你会幸福快乐……而且,我都是为你好,你别不知好歹……”

这就是这位妈妈纠结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真正成长的原因,这就是我们不能信任自己的原因,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真正操盘,没有独立驾驶,没有自由探索,对生命没有自己的感觉而都是社会的教导。

一个人要想信任自己,必须充分地接触、使用和尝试自己。

两三岁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各种物体的软硬、温度,他们用脚去感受草地的柔软、水泥地的坚硬、滑梯的坡度……他必须自己接触才能学习和成熟,更多的学习也是这样,无论什么样的观念、知识,都是如此,前辈们说的有他的道理,但那是他们的道理,我们有怀疑和验证的自由,他们认为不可能的,或许在某种条件下是可能的,他们认为危险的,今天或许会是很开阔的。

在单位时代,人们觉得没了单位就没法活了,可是第一批下海的人很快让那些犹豫害怕的人垂涎三尺。现在大多数人羡慕美国,可是当初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去美国。我们尊重前人的经验,但也可以保有自己的怀疑,我们的怀疑是对更多可能性和自我创造力的尊重,而这是生命的意义。循规蹈矩的生命、复制品般的生命、二手的非体验性的观点不是生命的体现,真正的生命,真正活着的感觉是当我们创造的时候。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思路,学会不依赖他人

依靠他人可能是高效的,30岁的成年人确实比3岁的孩子更有人生经验,数学老师确实比初中生更懂如何做数学题,完全依赖他们可以让我们马上达到目的,唯一却致命的问题在于孩子没有成长。

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大人在给一个小孩讲题,他先是耐心的讲了一遍,小孩没学会,大人又重复了一遍,已经没有那么耐心了,但还算温和,遗憾的是,小孩还是不会,大人耐着性子讲了第三遍,真倒霉,小孩依然不会。大人再也忍不住了,燃烧着怒火对孩子说:“我都讲了三遍了,你怎么还不懂!我再给你讲最后一遍,如果你再不懂,你试试!”可怜的孩子,我祈祷他能够在这一次听懂。

我想的不是这个大人增加耐心的问题,而是方向问题。这个大人的着力点在于让孩子跟上他的思路,好把问题解决,让孩子成为他。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教授者,尽管这是如此的多见。我觉得一个好的教授者,不是站在河的这边让对方游过来,而是站到对方那一边,帮他探讨可以怎么渡过。比如在这个场景中,重要的不是大人怎么会,而是孩子怎么不会,不是孩子如何跟上大人的思路,而是大人去理解孩子的思路。两种情况,其一,和孩子探讨他的思路卡在哪里,如何走得通,无论是简洁还是绕圈,只要能走通,孩子就会安心和自信,这是发展孩子;其二,这个思路真的走不通,探讨一下为什么走不通,孩子再探讨其他的可能性,这也是发展孩子。只有发展出孩子自己的思路和能力,孩子才能应对他的问题和考场。否则,别说孩子跟不上你,被你催得乱了阵脚,被你吓得大脑空白,就算是他跟上你的思路,那也是不牢固的。只有基于他的思路、角度来探讨发展出他自己的思路,才能成为他自己的本事。

面对权威的建议,采取“聘用”而不是“求职”的态度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真正的教导不是要他学会老师的一套,而是要学生有自己的一套,不管那一套是否和老师一致。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篇9

现实中的聆听常常不会这么风平浪静。在友善、亲和的环境中,倾诉和聆听都不是困难的事情。难的是,我们张开耳朵,遭遇的却是孩子的冷漠、拒绝、愤怒、哭泣和吵闹;难的是,当孩子愤怒地叫我们离开时,我还能坚定地陪在他身边,试图通过倾听给他支持。

我们要如何倾听一个愤怒的孩子?孩子悲伤时,哭泣可以排除悲伤。孩子愤怒的时候,却没有确切的康复路径可循。怒气好比一道铁丝网,父母必须越过它才能靠近惊恐而痛苦的孩子。一旦学会如何靠近愤怒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摆脱他们的惧怕和痛苦。

1.听孩子的指责,不要为自己辩护

当孩子感到危险和无助时,他们会让自己的情绪反应――通常是愤怒和不信任感,指向他们最亲近的人。父母可能成为孩子的攻击对象。如果是我,我可能会想我不该受到这样的对待。我已经尽力去爱孩子,孩子却叫喊着说我坏,从来不关心他,只考虑自己。如果我此时急于为自己辩护,要“澄清事实”,就不能帮助孩子。父母要让孩子告诉你,他对你的想法是什么,然后才能接受父母给他的帮助。一边给予关注,一边倾听孩子情绪激昂的诉苦,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

2.厚着脸皮穿越孩子的怒气

当孩子发怒时,他常常会驱赶我们,让我们走开。这时,我却不能一走了之。孩子是在考验我是否值得信任,要我去了解他。如果他已经不相信我对他的爱,他会躲得远远的,不会激烈地与我争斗。他正在努力把某个隐藏很深的伤害驱逐出去,但是还没有感受到足够的爱使他能做到这一点。这时,我不能迫使他感受被爱,但我可以坚持给他关怀,直到他把那个伤害排解掉。经过尖叫、发抖、冒汗和大哭这些能释放出隐藏在深处的伤痛的(却令旁观者心烦意乱的)过程,孩子会惊喜地发现,在他一直对你发火的时候,你始终在他身边。

3.情绪,要先照顾好自己的,才能照顾好孩子的

在处理孩子的愤怒时,虽然要尽量陪伴左右,但是也要适时估量一下自己的心境,是否头脑冷静,能够倾听。有时我们自己感到受到攻击或者被激怒了,注意力就会在自己的情绪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当我们自己已无法克制,怒火中烧时,千万不要勉强去接近孩子。无法抑制自己的愤怒时,要注意避免让自己的情绪伤害他人。这时可以摁暂停说:“现在我帮不了你。我不想和你争吵。等我平静下来再回来。”如果怒气升起得太快, 站起来洗个冷水脸或干点别的。等到别的地方发泄完怒气之后再对孩子作解释。

4.给孩子温暖和亲情。不要勉强孩子接受,但要不断给予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篇10

(玉溪市元江县民族中学 653300)

目前教育的问题说得越来越多,其中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实教育就是三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到底是哪一个方面的教育出了问题呢?

很多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评论学校教育问题的比较多,家长看着学校有问题;学校看着家长有问题;高段学校看着低段学校有问题;社会也看着学校有问题。所以,学校教育感觉问题更突出和敏感一些,然而,由于问题隐藏很深,很多人是看不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在我看来,学校教育出的问题并不是最严重的,家庭教育的问题才是最严重的,小学一至四年级孩子德教育问题是不容易暴露的,到了四年级以后慢慢的就暴露了。其实孩子的很多问题早在10岁以前就已经留下来了,只是小孩子不容易显现出来,就像很多人得疾病不是一下子就会得的,其实很多年前就已经留下祸根,例如:现在叫你马上得疾病,其实你是做不到的,得不了的,因为得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现在得“疾病”的学生其实早已留下了“病根”,孩子的问题也是一样的,现在的问题是很久以前就留下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是长久存在问题的凸显,不是几个月就会实现的:不是来到初中才有问题,也不是来到高中才有问题。很多学校招生的时候就招了很多家长有问题的孩子进入学校,进校后几个月就违反这样违反那样。家长和社会就开始说学校管理不行,办学水平不行,老师说错了这句话,说错了那句话,随便一点惩罚就说是体罚;更有甚者老师批评一句,学生就跳楼。难道这些与家庭教育就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我认为学校和老师是在为家长背黑锅。我是一名老师,我不是在推卸责任,我只是觉得这些问题仅靠老师和学校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得依靠家长们来解决。家长仅不能依赖学校和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反过来不是家长要依靠老师,而是学校、老师要依靠家长,家长才是教育的核心力量。只有家长支持孩子、支持学校、支持教育才能把教育办好,没有家长的支持是不可能办出好的教育的。很多家长要求孩子补课,其实大家都错了,不是孩子要补课而是家长要补课。只要家长的想法、做法改变了,孩子自然就会改变,因为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然,大家都在说我们的教育是谁的错,学校怪家长,家长怪学校,社会怪学校,怪去怪来还是搞不好教育,都是没有意义的,都对孩子的教育不会起作用,是没有效果的,只会越来越糟糕。今天我们来做一些不同的思考,我们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来思考如何搞好教育,学校要思考在现有的家庭和社会这个状况下,如何搞好教育,家长要思考在现有的学校和社会环境这个状况下如何教育好孩子?今天我主要从学校的角度来谈谈一些思考和做法。?

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家长学校,牌子挂得高高的,非常明显,也不知道有多少效果,据了解主要是培训家长的多,可是很多老师都不知道如果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怎么培训家长?都是去找一些资料然后就开始培训家长,而有的学生家长是非常智慧的,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我曾亲历一个文盲家长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他看见四岁的孩子摔倒了,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摔疼了没有?答:没有;第二句:能自己爬起来吗?答:能,然后就爬起来了;第三句:我的孩子真厉害。我身边有个老师遇到同样的事,她孩子摔倒了,我听到的是骂孩子怎么这么笨,怎么这么不小心,两个案例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一个培养出自信,动力十足;一个是没有自信,很消极。一个是文盲,一个是老师,你说谁的教育方法好?好多老师的孩子都没有培养出来,要这样的老师去培训家长,有希望吗?就算做为家长很厉害的老师来培训家长,又有几个家长能听进去,特别是少数民族地方很多少数民族的家长都听不懂汉话,家长学校怎么办?就算有些家长听进去了,又有几个家长愿意去做或者去改变。而家长不变却要让孩子改变是很困难的。家长必须鼓励孩子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孩子方能成长。如何让家长支持孩子去学习是我们老师的一大任务,目前的家长学校好看不见效,可谓是“高牌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