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8:53:49

音像范文篇1

[关键词]盗版;权衡取舍;激励;供给与需求;反盗版

Abstract:Baseonprinciplesofeconomics,thispaperAnalysestheproblemsofthepirateversionsonmusicandvideoproducts.Alsothinksabouttherightwaytosolvetheseproblems.

Keywords:pirateversion;tradeoffs;incentives;demandandsupply;againstpiratevers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电影、电视剧等一系列文化产品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随之而来的音像制品的盗版现象又逐渐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音像制品盗版现象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这一现象的一些解决方法。

一、盗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分析

盗版音像制品因盗版的类型不同可分为光盘盗版、互联网盗版、可下载盗版等。这里我们主要以光盘盗版为例。

1.需求角度看:据相关网站公布数据显示,在2002年上半年,好莱坞影片的收入中有42亿美元来自于影片的DVD及录像带的租售,而这些电影的票房总收入却只有17亿美元,不到总收的29%。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DVD机和压缩光盘在品质不断提高的同时,价格一路降低,从而迅速普及到家庭。因为DVD光盘有着很多电影院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可以重复观看,可以任意时间观看等。通过购买DVD光盘观看电影逐渐成为大部分观众的选择。统计资料显示,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国民的消费结构会有一个较大的改变,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大幅增加。2004年,我国人均GDP为10533元,相当于1274美元,正处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同时,在我国,由于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才刚刚起步,文化生产力与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一边是旺盛的市场需求,一边是巨大的市场空白,这就给盗版制造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价格昂贵的正版音像制品也令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需求曲线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市场上的正版音像制品是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人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非法厂商看好了音像制品的盗版市场。盗版音像制品虽然质量不如正版,但是其价格可以是正版音像制品的二十到三十分之一,况且这些消费者多数不是文化行业的专业人士,在音质画面质量方面都没有过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作为理性人必然会对盗版音像制品给予他们的激励做出反应。由于消费者的购买受到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的约束,消费者对音像制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当他们对面临正版与盗版的取舍时,他们多数会选择价格更低的盗版音像制品,从根本原因上看在于这种选择能够给他带来最大效用。

2.供给角度看:首先,正版产品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才是盗版泛滥的真正原因。

其次,在正版品生产的垄断条件下,其垄断价格的巨大垄断利润对其他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激励,而在过高的版权费用和制度硬壁的双重阻拦下,这种激励就转化为生产盗版品。据美国电影协会估计,一部制作费用5500万美元的电影在营销方面需投入2700万美元,而盗版者却不会为此支付一分钱,而是简简单单地“搭便车”。

另外,在盗版品的强烈冲击下,生产正版品的成本因加强防伪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价格却在盗版品的竞争中不断下降,从而正版品的价值大大降低,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盗版品的生产和供给。

二、盗版音像制品的经济效应

1.消费者剩余:短期,由于盗版品的存在,使一部分原本没有购买音像制品的消费者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盗版品,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原来购买正版品的消费者改为购买盗版品,盗版品的低价格而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消费者剩余。长期,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势必会影响到正版音像制品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没有好的作品带给消费者,即使有再先进的盗版技术也会使消费者福利受到巨大的损失。

2.生产者剩余:由于盗版的存在,会增加正版生产者防伪反盗版方面的成本投入,从而使正版生产者的生产者剩余减少。而盗版者利用盗版所得利润继续投入盗版生产,从而将正版生产者的生产者剩余转移为自己的生产者剩余。据中国音像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光盘的销售量约50亿张左右,而我国合法生产线一年的生产能力只有6亿张,这之间形成的差额,成为盗版市场泛滥的空间。

3.社会福利:盗版活动会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市场上盗版音像制品的存在必将影响到正版音像制品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因为盗版产品的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使正版制品的预期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时,正版文化产品的生产将减速甚至停止,这将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进而造成对社会福利的消极影响。

三、音像制品的盗版现象的解决方法探索

盗版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异常严重的问题,而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情况仍将继续。甚至政府一些相关数据表明,盗版的比例高达90%。大量盗版作品从周遍地区涌入中国,而中国境内的盗版生产线也在不断增加。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已经设置了相关的法律和监督机构,来打击盗版音像制品的生产,但是效果并不乐观。所以,我们应该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反盗版,即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反盗版。

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市场中的正版音像制品应适度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近年来正版音像市场在盗版的追逼下,无论是音像出版企业还是发行商已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降低正版光碟的价格,目前一张盗版DVD的零售价在8元左右,而正版的DVD的价格尽管近年来经历了“大跳水”,还是在15元左右,如《英雄》DVD和VCD的零售价分别为20元和15元人民币。然而正版音像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音像制品的税收高于图书、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难于扩大再生产。所以,适度降低对音像行业的税收,降低音像制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音像制品的价格,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面对盗版对正版的冲击,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由正版市场的竞争无力造成。除了在工商司法方面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外,对于正版音像生产销售商来说,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依据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正版音像制品树品牌、做特色,才是立足市场的关键。同时构建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文化管理体制,让更多的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让更多的文化资源进入被开发的行列,让更多的国外文化产品通过正当的渠道进入国内文化市场才是抵制盗版,使得我国文化产品发展和繁荣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N.格列高里•曼昆.经济学原理(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高鸿业.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美]李伯曼,埃斯盖特.娱乐营销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李思屈.数字娱乐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

[5]正版音像亟待突破盗版重围

音像范文篇2

第二条凡经营音像制品复制加工业务,均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音像制品是指录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

第三条新闻出版署主管全国音像复制管理工作,负责审核批准音像复制单位的设立,制定音像复制管理规定并监督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音像制品复制管理工作。

第四条音像复制单位严禁承接复制有下列内容的音像制品:

(一)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二)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的;

(四)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

(五)诽谤、侮辱他人的;

(六)国家规定禁止出版、传播的其它内容。

第二章音像复制单位的设立

第五条设立音像复制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音像事业发展规划;

(二)有明确的业务范围;

(三)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

(四)有必需的资金、设备和复制场所。

第六条申请设立音像复制单位,由申请单位的主管部门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报新闻出版署审批。新闻出版署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90日内作出决定。

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音像复制单位的名称、地址和经济性质;

(二)音像复制单位的主管部门、主办单位的名称、地址和经济性质;

(三)音像复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法定代表人的姓名、住址、资格证明文件;

(四)音像复制单位的资金来源及其数额。

第七条设立音像复制单位的申请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并发给《音像制品复制经营许可证》后,申请单位应当在60日内持《音像制品复制经营许可证》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新闻出版署发给的《音像制品复制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行政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营业执照。

第八条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者外国组织和个人合资、合作设立音像复制单位的,合资、合作的中方必须是经批准的音像出版或复制单位,由合资、合作的中方按第六条规定的程序申请报批。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双方合作意向书,包括申办目的、经营范围、产品流向、利益分配、合资合作期限等;

(二)合资、合作双方具有法人资格的登记证明;

(三)合资、合作双方的资信情况;

(四)合资、合作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禁止设立外资独资的音像复制单位。

第九条音像复制单位改变名称、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重新办理审批登记手续。音像复制单位更换或增加录音带、录像带复制生产线,应报省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报新闻出版署备案;更换或增加激光唱盘、激光视盘复制生产线(含母版刻录线),应由省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

音像复制单位改变地址、主要负责人或者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音像复制单位终止复制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停止经营活动之日起3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第三章音像制品的复制

第十条音像复制单位凭音像出版单位的委托书复制音像制品。音像复制单位接受委托时,应当要求委托单位提交下列证明文件:

(一)委托单位的《音像制品出版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副本、委托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并盖章的委托书原件(复印件无效);

(二)《音像制品发行许可证》;

(三)著作权人的授权书;

(四)承办人的居民身份证。

第十一条承接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制作的内部使用的非经营性的音像制品,委托单位必须出具省级以上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录音录像制品复制委托书》,方可复制。

第十二条音像复制单位不得自行出版、复制、批发音像制品。

第十三条音像复制单位对委托加工的音像制品必须全部交付委托单位,不得私自加录、销售,不得将委托单位提供的母带、模版以任何方式转让、出售、复制给任何单位和个人。

第十四条音像复制单位以来料加工方式承接境外提供母带、模版复制音像制品的,在开工复制前,应当将母带、模版报送省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登记,并持有关著作权人的授权书到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所复制的音像制品必须全部返销,不得遗留在国内(包括销售、播放、转录、赠送等)。

第十五条复制加工的音像制品,必须刊出复制单位的全称。

复制加工的激光唱盘、激光视盘等,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加制来源识别码。

第十六条音像复制单位必须建立承接、登记、检验、监录、保管、发货等各项管理制度。所承录的音像制品,必须手续完备,并按规定查验委托证明,详细登记委托单位名称、地址、经手人姓名、复制内容、数量及交货日期等。委托证明、登记材料及复制样品应存档(保存期三年)并按当地管理机关的规定上报。

第十七条音像复制单位所使用的原材料必须达到行业所规定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复制质量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八条音像复制单位应参照有关音像统计报表规定的要求,填报生产统计报表,并按规定时间报送省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汇总,报送新闻出版署。

第十九条音像复制单位每两年履行一次审核登记手续。逢单年1月31日前向省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年检报告,由管理机关会

同有关部门对其经营状况、技术设备、产品质量、执行法规的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对达到规定要求的单位,准予办理年检合格登记手续,对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单位,不予或暂缓办理年检合格登记手续。未取得合格登记手续的复制单位,不得从事音像复制业务。

第二十条音像复制单位在承录音像制品过程中,如发现所复制的音像制品涉及本办法第四条内容或与委托证件所规定的内容不符,应立即停止复制,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不得拖延或隐匿。

第二十一条凡国家或地方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通知查禁或停止复制的音像制品,复制单位应立即停止复制,并按要求上缴或封存,不得拖延、截留或转移。查封收缴的音像制品由当地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监督销毁,属反动、淫秽的按有关规定交公安部门处理。

第四章处罚

第二十二条音像复制单位违反本办法的,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除建议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外,还可根据情节轻重,直接给予音像复制单位下列行政处罚:

(一)警告;

(二)没收复制成品;

(三)没收违法所得;

(四)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

(五)责令停止复制音像制品;

(六)吊销音像制品复制经营许可证。

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新闻出版署可以对音像复制单位给予本条所列各项行政处罚;县级以上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本行政区域音像复制单位给予本条所列(一)至(五)项行政处罚。

第二十三条非音像复制单位违反本办法经营音像制品复制加工业务,县级以上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下列行政处罚:

(一)没收并销毁违法音像制品;

(二)没收违法所得;

(三)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

音像范文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的管理,促进音像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录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和出租等活动。

第三条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应当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传播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第四条国家禁止经营载有下列内容的音像制品: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宣扬邪教、封建迷信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五条文化部负责全国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对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活动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活动。

依照本办法发放的许可证和批准文件,不得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第七条文化部负责制定全国音像市场发展规划,宏观调控全国音像市场。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根据全国音像市场发展规划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本地区的音像市场发展规划,引导本地区音像市场健康发展。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发行国产音像制品;国家鼓励和支持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在农村建立发行网络,销售音像制品。

第九条文化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或者变相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活动,并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的经营活动。

第二章经营单位

第十条申请设立音像制品批发单位,应当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审批,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载明音像制品批发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住址以及申请的主要事项;

(二)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和章程;

(三)注册资本数额及其证明文件;

(四)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或者租赁意向书;

(五)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六)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证明材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应当发给《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并报文化部备案,由申请人持《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设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或者个人申请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业务,应当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审批,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载明申请单位的名称或者个人的经营字号、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住址以及申请的主要事项;

(二)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和章程;

(三)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或者租赁意向书;

(四)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应当发给《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备案,由申请人持《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经批准设立的音像制品批发单位可以在原批准的批发经营场所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业务。

第十二条音像制品出版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批发、零售本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从事非本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批发、零售业务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审批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设立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确定的名称、章程;

(二)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三)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其中从事全国性连锁经营的,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

(四)规划发展5个以上音像制品直营连锁门店或者10个以上连锁专设经营柜台;

(五)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六)具备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管理条件;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申请设立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单位,应当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审批;申请设立全国性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单位,应当由其总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文化部审批。

申请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载明申请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住址以及申请的主要事项;

(二)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和章程;

(三)注册资本数额及其证明文件;

(四)连锁经营单位总部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或者租赁意向书;

(五)连锁经营单位总部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六)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单位的组织机构、配送机构和配送管理制度等情况。

(七)相应的计算机管理条件的证明材料;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应当发给《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由申请人持《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未经批准和登记注册,不得在单位名称中使用“连锁”字样,不得以连锁方式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单位可以采用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的经营方式。采用特许连锁方式的,应当具有从事直营连锁经营一年以上的经历,并报原审批部门核准。

直营连锁,是指连锁门店均由连锁总部全资或者控股开办,在总部的直接管理下统一经营。

特许连锁,是指连锁门店由连锁总部参股设立或者与连锁总部无资产关系,通过与总部签订合同,取得使用总部商标、名称、经营技术及销售总部商品的特许权。

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单位的配送中心以及直营连锁门店的名称中应当使用其总部名称中的字号。特许连锁门店经其总部同意,也可以使用其总部名称中的字号。

第十六条经批准设立的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单位开办直营连锁门店或者设立连锁经营柜台不需单独办理《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可以凭连锁经营单位总部出具的《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报门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备案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领取营业执照。

经批准设立的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单位开办特许连锁门店,连锁门店须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已具有《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的,按有关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申请设立通过信息网络从事音像制品经营业务的单位,参照本办法第十条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将本单位的网站或者所链接网站名称、地址和电子邮件地址等情况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音像制品批发、连锁经营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从事音像制品经营业务,但应当备齐本单位《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网站或者所链接网站名、电子邮件地址等材料,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经营。

第十九条申请人申请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业务,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并对其申请材料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文化行政部门批准设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连锁经营单位或者通过互联网从事音像制品经营业务的单位,或者批准个人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业务,应当公开批准文件,公众有权查阅。

第三章经营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下列音像制品:

(一)非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或者音像出版单位违法出版的音像制品;

(二)非音像复制单位复制的音像制品或者音像制品复制单位违法复制的音像制品;

(三)未经文化部批准进口的音像制品;

(四)供研究、教学参考或者用于展览、展示的进口音像制品;

(五)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音像制品;

(六)其他违法音像制品。

第二十二条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从音像出版、批发单位进货。音像出版、批发单位批发音像制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发货凭证;发货单位或者进货单位应当自发货或者进货之日起2年内保存发货、进货凭证及相关票据材料,以备查验。

音像制品零售单位和从事音像制品零售业务的个人销售音像制品应当开具发票或收据,并注明音像制品名称、价格和金额。音像制品出租单位和从事音像制品出租业务的个人应当登记出租音像制品的时间、名称和数量等事项。

第二十三条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和音像制品成品进口单位进口的音像制品应当加贴文化部监制的音像制品防伪标识。

第二十四条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和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业务的个人应当将《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悬挂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

音像直营连锁门店或连锁经营柜台应将《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悬挂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

第二十五条通过信息网络从事音像制品经营业务的单位应当在其网站或者网页标明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编号、发证部门;所经营音像制品应标明名称、出版单位、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属进口音像制品的,应当同时标明进口批准文件文号。

第二十六条音像制品批发、连锁单位应当自《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下发之日起30日内将本单位音像制品仓库或者配送中心的具体地址、管理人员及其联系方式等情况报批准的文化行政部门登记备案;仓库或者配送中心的具体地址、管理人员及其联系方式等情况变更的,应自变更之日起15日内向批准的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托运、邮寄、运输或者储存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禁止经营的和第二十一条规定不得经营的音像制品,或者为经营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禁止经营的和第二十一条规定不得经营的音像制品提供场所、等便利条件。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音像制品展览、展销、订货等会展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可以受理鉴定音像制品是否违法的申请。

申请人应当向音像制品获得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提交音像制品样品及票据等材料,填写音像制品鉴定登记表;申请书应当载明音像制品的来源、名称、数量、获得日期和地点,提出鉴定目的和要求。文化行政部门受理音像制品鉴定申请的,应当指定2名以上精通鉴定业务的人员承担鉴定工作,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音像制品鉴定结论,出具音像制品鉴定书。

音像制品鉴定书应当载明申请鉴定的音像制品的名称、载体、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激光数码存储片来源识别码、音像制品防伪标识等主要特征,申请人的名称、住址、有效证件及联系方式,以及鉴定结果等。当事人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提请上级文化行政部门进行复核,上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复核申请书之日起15日内出具书面复核结论。

第三十条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和连锁经营单位变更名称、业务范围,或者兼并其他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和连锁经营单位,或者因合并、分立而设立新的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和连锁经营单位的,应当依照《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本办法和企业登记管理有关规定办理审批和登记手续。

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和连锁经营单位改变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业务的个人变更业务范围、地址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自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原批准的文化行政部门备案。但是,变更地址超过原发证机关管辖范围的,应当按照前款的规定办理审批和登记手续。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掌握音像市场法规政策和鉴别违法音像制品的能力。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文化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批准不符合法定设立条件的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或者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从事或者变相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经营活动的,参与或者变相参与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的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文化行政部门有前款所列行为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三十四条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明知或者应知含有本办法第四条禁止内容的音像制品的,由文化行政部门或经依法授权的执法机构责令停业整顿,没收违法经营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吊销许可证;涉嫌犯罪的,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变更名称或者字号、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业务范围等,未依照本办法办理审批、备案手续的,由文化行政部门或经依法授权的执法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并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部门或经依法授权的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经营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涉嫌犯罪的,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经营非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或者音像出版单位违法出版的音像制品的;

(二)经营非音像复制单位复制的音像制品或者音像制品复制单位违法复制的音像制品的;

(三)经营未经文化部批准进口的音像制品的;

(四)经营供研究、教学参考或者用于展览、展示的进口音像制品的;

(五)经营其他违法音像制品的。

第三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所称的情节严重:

(一)违反《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或本办法规定,两年内受到文化行政部门两次行政处罚,再次违反《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或本办法规定的;

(二)停业整顿期间擅自营业的;

(三)经营明知或者应知含有本办法第四条禁止内容的音像制品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

(四)经营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不得经营的音像制品100张(盘)以上的;

(五)有其他严重违法情节的。

第三十八条托运、邮寄、运输或者储存第四条规定禁止经营的和第二十一条规定不得经营的音像制品,或者为经营上述音像制品提供场所、等便利条件的,由文化行政部门或经依法授权的执法机构没收上述音像制品,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责任人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依照本办法发放的许可证和批准文件,由文化行政部门或经依法授权的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给予警告或者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音像出版、批发单位批发音像制品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发货凭证;发货单位或者进货单位没有自发货或者进货之日起2年内保存发货、进货凭证及相关票据材料的,由文化行政部门或经依法授权的执法机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音像制品零售单位和从事音像制品零售业务的个人销售音像制品未开具发票和收据的,音像制品出租单位和从事音像制品出租业务的个人未登记出租音像制品的时间、名称和数量等事项的,由文化行政部门或经依法授权的执法机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和音像制品成品进口单位进口的音像制品未加贴文化部监制的音像制品防伪标识的,由文化行政部门或经依法授权的执法机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和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业务的个人未将《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悬挂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的;音像直营连锁门店或连锁经营柜台未将《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悬挂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的,由文化行政部门或经依法授权的执法机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通过信息网络从事音像制品经营业务的单位未在其网站或者网页标明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编号、发证部门;所经营音像制品未标明名称、出版单位、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属进口音像制品的,未同时标明进口批准文件文号的,由文化行政部门或经依法授权的执法机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申请人申请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业务,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文化行政部门可以依法撤销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或者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单位被吊销许可证的,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自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10年内不得担任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业务的个人被处以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自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10年内不得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业务。

音像范文篇4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以下简称外国合作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与中国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中国合作者)合作设立的从事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出租业务的企业。

本办法所称的音像制品,是指录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

第三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传播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第四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正当经营活动及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保护。

第五条文化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称外经贸部)负责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外经贸行政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必须符合音像市场发展规划。

第七条申请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中国合作者和外国合作者应当具有举办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相应的能力;应当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且在申请前三年无违法记录。

第八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具备国家有关设立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条件;

(三)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资金;

(四)中国合作者在合作企业中所拥有的权益不得低于51%;

(五)合作期限不超过15年。

第九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申请从事音像制品连锁经营业务和利用信息网络经营音像制品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和利用信息网络经营音像制品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条中国合作者以国有资产作为合作条件的,应当经其上一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并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有关规定,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评估机构对拟作为合作条件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需经省级(含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

第十一条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中国合作者向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文化部进行立项审批。文化部在6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二)中国合作者自文化部批准立项之日起六个月内,向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外经贸行政部门提出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外经贸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外经贸部审批。外经贸部在6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经批准的,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三)中国合作者自收到外经贸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30日内,持文化部的立项批准文件和外经贸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代拟设立的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向文化部申领《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四)中国合作者自领取文化部颁发的《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持《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和《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依照工商管理规定,依法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第十二条中国合作者向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立项申请时应当报送下列文件:

(一)立项申请书;

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名称、地址、经营范围、投入资金来源和数额。

(二)合作各方共同编制或认可的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合作各方的营业执照或注册登记证明文件、资信证明文件及法定代表人的有效证明文件;

(四)(如果中国合作者以国有资产作为合作条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中国合作者拟投入的国有资产的评估报告确认文件;

(五)文化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中国合作者向外经贸行政部门提出设立申请时应当报送下列文件:

(一)设立申请书;

(二)合作各方共同编制或认可并经文化部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文化部对该合作项目的立项批准文件;

(四)由合作各方授权代表签署的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合同、章程;

(五)(如果中国合作者以国有资产作为合作条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中国合作者拟投入的国有资产的评估报告确认文件;

(六)合作各方的营业执照或注册登记证明文件、资信证明文件及法定代表人的有效证明文件;

(七)拟设立合作经营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八)合作各方协商确定的合作企业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或联合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的人选名单;

(九)外经贸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重大变更,包括变更投资者、调整投资者的权益比例、变更投资额或合作条件、变更经营范围、变更经营年限以及设立分支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其他变更,按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规定,报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变更法定地址、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经营期满终止经营活动的,还应当在30日内报文化部备案。

第十五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必须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音像制品的经营活动。

第十六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由文化部每二年核验一次。

第十七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经营音像制品的规定接受文化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规定接受中国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不得经营含有国家禁止传播内容的音像制品;不得经营非音像出版单位出版和非音像复制单位复制的音像制品;不得经营未经文化部批准的进口音像制品;不得经营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音像制品。

第二十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不得从事音像制品进口业务。

第二十一条未经文化部和外经贸部批准,擅自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或以其他方式利用外资从事音像制品分销业务的,由国家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音像范文篇5

近年来,根据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各地在加强音像市场治理整顿的同时,积极推进音像制品集中配送,连锁经营,初步遏制了非法音像制品猖獗的势头,正版音像制品发行量有明显上升。但是部分地区未按省文化厅的规定审批管理连锁经营门店,一些连锁单位以收取加盟管理费等形式,变相倒卖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没有统一进货和统一管理,导致大量经营非法音像制品,形成假连锁、假直营现象。为进一步规范发展音像制品连锁门店,促进我省音像市场健康繁荣,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要按照省文化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促进和规范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及连锁经营的通知》(浙文市[**]53号)和省文化厅《关于贯彻实施〈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浙文市[2002]19号)规定,严格审批音像制品连锁门店。连锁单位申请开办直营门店必须出具音像制品连锁经营总部《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复印件应加盖省文化厅音像管理专用章)。连锁门店与总部实行计算机联网,由连锁总部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

目前我省所有音像制品连锁单位只能直营连锁经营,全国性音像制品连锁单位经文化部批准可以从事加盟连锁业务的,加盟门店面积要求参照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经营单位标准执行。

二、自即日起至3月15日,各地要对音像制品连锁门店进行一次集中整治。坚决取缔假连锁单位,凡连锁门店未由连锁总部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的,未与总部实行计算机联网的,一律予以关闭。连锁门店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由当地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依法处罚,并将处罚结果报上级文化行政部门及省文化文物市场管理办公室备案。连锁总部要对门店经营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关责任,整治期间3家以上连锁门店受到行政处罚的,责令连锁总部停业整改;所属连锁门店三分之一以上管理不善的,取消总部的连锁经营资格。

音像范文篇6

今天,是全国违法音像制品统一销毁日,我们在这里举行集中销毁违法音像制品现场会,这次活动是我县开展第十届全国音像市场法制宣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这次活动将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1073张,有力展示我县打击违法音像制品行动的成果,充分显示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强音像市场法制宣传,倡导“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的社会风尚,积极整顿和规范我县音像市场秩序,促进音像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护知识产权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智力成果愈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盗版,对于推动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风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激发和鼓励知识创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文化部门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按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音像市场的专项治理行动,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取得了音像市场治理整顿的阶段性成果,全县音像市场正版占有率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正版市场的繁荣、有序、健康发展。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打击盗版音像制品、保护知识产权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侵权、盗版、制假贩假的现象仍然没有根除,它已经成为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约经济发展,败坏国家和地方的声誉和形象,影响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毒瘤。因此,我们要把打击违法音像制品、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紧迫的工作来抓,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同时,要探索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作斗争,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音像范文篇7

音像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音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有着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是国际上最大的视听服务贸易国,其视听产业(影视和音像)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并占据4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均年消费40多美元的唱片。江苏省是我国音像制品消费的大省,音像市场约占全国音像市场10%的份额,连云港、徐州、盐城、淮安、宿迁五市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五市音像市场总量约占全省20-30%的份额。目前管理疲软、发展乏力的被动局面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与苏南等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本文就经济欠发达地区音像产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如何缩小差距、加快发展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对影响、制约音像产业发展相关因素的剖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苏北地区人民群众对健康有益的音像制品的消费需求逐年增长,但同时存在消费水平低,盗版音像制品较多,正版音像制品种类不丰富,从业人员下岗失业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为了准确把握苏北五市音像产业的发展轨迹和规律,现从组成音像产业价值链中的管理、经营、消费三个重要环节对苏北地区音像产业进行剖析。

(一)政府管理尚未完全进入科学化轨道

苏北五市音像市场管理稽查工作的现实状况存在管理压力大,稽查任务重,治理难度大,依赖打击多,扶持措施缺,市场层次低,激活市场难,正版制品少,连锁、超市等大型企业少,从业人员素质低,自律意识差,教育引导难等情况,导致在管理中产生了“四个误区”:一是盗版无害论、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二是一放就乱,一抓就死,致使割韭菜现象不断发生。三是建设不足,缺乏长远规划,管理中偏重打击。四是精力投入不足,处罚力度、制约措施不够。

(二)经营行为和理念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经营活动中存在经营规模小,零售出租多,批发单位少,发行机制不畅,流通渠道单一,节目内容少,被动受害多(除徐州外,其余四市均被动受害),经营方式不灵活,恶性竞争等弊端,并有“三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正版音像制品缺乏竞争力,市场秩序仍然混乱,盗版音像制品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二是经营方式不尽合理,未呈现多样化状态,资金渠道单一,以个体投资为主,零售出租占90%以上,无大品牌、大规模的发行企业,呈粗放型状态。三是行业缺乏自律,经营者利已意识重,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唯利是图。

(三)公众消费观念、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仍需引导

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淡薄,是正版音像制品占有市场份额不高的原因之一,但价格才是盗版屡打不绝的主要原因。消费者已经形成了盗版音像制品便宜、片子新的观点,这也表现在盗版软件问题上。目前某些正版音像制品价格与盗版相差不大,但公众消费观念的扭转仍有“四个困难”:一是消费者主动购买盗版音像制品,造成盗版消费空间仍然较大。二是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买到非法音像制品大多不投诉、不索赔。三是消费者中存在同情心理,认为做生意不容易,卖点盗版出不了大事,甚至出现执法现场帮助经营者的现象。四是消费者认为盗版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只要不涉黄、不反动,大可不查。

二、对发展壮大苏北地区音像产业方法的探讨

音像产业的繁荣发展必须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到音像产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是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群众的强烈需求,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是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和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的关键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部门的能力。现从四个方面对苏北地区音像产业的发展进行探索。

(一)用诚信机制提高音像产业健康有序运行的效率

诚信机制的健全在当今社会显得特别重要,国际经济活动中拒绝欺诈失信、拒绝侵权盗版、拒绝投机取巧,这就使音像产业的发展与诚信机制休戚相关。第一,要用诚信机制协助法律机制,对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进行维护。诚信是一种比法律成本更低的维护交易的机制,它可以加大法律的实施力度,强化执法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应当充分发挥江苏省音像分销协会、连云港市文化市场行业协会的作用,将其作为诚信机制的最佳实施机构。第二,要建立音像市场诚信体系。对失信行为进行严厉惩罚,采取推行社会公开承诺制度,建立音像经营单位信用档案,建立义务员监督队伍,发展“线人”,实行举报奖励制度,向新闻媒体通报等方法,减少或杜绝不法行为。第三,要建立违法预警和警示制度。促使经营者提高自律意识和信用意识,帮助消费者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社会中真正扎根。对经营者的不良行为苗头、倾向和已经出现的轻微违法行为,进行预先警示,有效防止和减少严重违法案件的发生;严格实行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震慑不法分子,教育经营者,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用合理竞争扩大音像产业的利润空间

合理的竞争能促进音像经营单位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达到提高利润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一,要科学定位,强化市场观念,建立长远发展战略和规划,避免恶性竞争。音像经营单位要真正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导向,把市场作为一把尺子,不断衡量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要有灵活的组织机制和快速反应的机制,树立团队经营、流程化管理的理念,做到把握需求快,决策制定快,方案出台快,部署实施快,保持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要清醒地看到恶意竞争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在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上下功夫,激活市场,将庞大的市场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第二,要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完善流通体系,向连锁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原有的商、批发商、零售商的经营分销模式或指定进货模式,已严重制约音像产业的良性发展,它使销售成本增加、零售价格偏高,导致正版音像制品缺乏竞争力,给盗版音像制品的经营者提供了市场生存空间。苏北地区的音像产业必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正版音像制品的竞争力、利润以及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第三,要丰富音像制品节目品种,降低正版音像制品价格,加快上市速度。经营单位应与音像出版社密切联系,加大进货量,尽可能多的丰富节目品种,满足消费需求。第四,要积极参与网络建设,关注电子商务发展。经营单位要适应因特网和电子商务这种新消费模式的发展需要,待条件成熟时,积极稳妥地投入到这个创新浪潮中去,以提高经营规模,提升经营档次。

(三)用以大带小、协调发展的方式弥补音像产业经营结构的缺位

苏北地区农村人口较多,城镇化程度较低,市区与乡镇、农村的经济水平、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第一,要增强龙头效应、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在市区优先发展规模大的单位,争取引入两至三家信誉良好、机制健全、营销快速的发行或连锁企业,摆脱被动受害局面,规范源头,抢占市场份额,抢夺零售出租客户,进一步引导鼓励当地大的音像经营单位联合组建行业龙头,提高竞争力。第二,要充分体现分散型、网点性特点。乡镇和农村要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目的,按照当地的经济状况和人口密集程度,合理地从数量、布局、进货渠道上进行控制,审批中实行末位淘汰制,淘汰一家发展一家。第三,尽可能形成规模化的营销网络,逐步形成合理的经营体系。在规划中做到,数量上大中小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空间上布局适当,以城市为中心,保证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连锁经营分布广、网点多的优势,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加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使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音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四)用社会参与、科学管理加快音像产业的健全速度

音像范文篇8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以“阳光行动”为重点的音像市场整治工作,严厉打击违法音像制品经营活动,坚决遏制侵权盗版音像制品泛滥的势头,最大限度地提高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努力为民族音像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有序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工作重点

(一)对非法经营活动猖獗、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城关地区进行重点整治。

(二)对307省道、206国道怀远段进行重点监控,以界阜蚌高速公路河溜入口处、合徐高速公路怀远和鲍集入口处为重点。

(三)对侵权盗版实施坚决打击,从发现、查处的案件着手,追根溯源,追查侵权盗版的来源,县文体、公安、工商、建设、交通等部门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集中打击违法音像制品流通网络和非法经营窝点。

三、工作措施

(一)以城关地区为重点,组织开展三次大规模的集中整治行动。8月31日之前开展“阳光1号”和“阳光2号”行动,以清理合法批发、零售、出租店铺经营侵权盗版音像制品为重点,净化音像市场,维护著作权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国庆、新年期间开展“阳光3号”行动,重点保护重要国产影片的发行放映。

(二)根据全国整规办、、文化部等《关于开展**年“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整规办发〔2005〕31号)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为主题的第八届音像市场法制宣传活动,集中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增强广大消费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社会环境。

(三)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等文化部门举办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对侵权盗版音像制品的鉴别能力和监管技能。

(四)组织举办经营业主法律法规培训班及召开有关专题会议,积极探索促进音像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各有关部门务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高效务实地开展音像市场整治工作,确保**年音像市场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一)制定方案,明确责任。结合我县音像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工作方案,理清音像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整治工作的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并将监督管理职责逐一分解,责任到人,分工负责,加强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长期保持对侵权盗版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

(二)强化监管,重拳打击。要将主要执法力量和执法时间用于文化市场尤其是音像市场执法工作;充分发挥文化市场举报电话作用,对群众举报、著作权人投诉和领导批示必须迅速作出处理并及时反馈。监督检查和市场执法必须做好现场检查记录,以备查验。县文体、公安、工商等部门要继续加强联合执法和交叉检查,对非法经营活动进行坚决打击,决不手软。

音像范文篇9

一、有关音像资料证据的基本知识。

经翻阅有关资料发现,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将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有的国家将其列入书证,有的将其列入物证的范畴,唯独我国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在法律中予以规定。把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诉讼证据是我国的首创。它首先出现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1991年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对这一新的证据种类加以肯定,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所借鉴。在税务稽查中,视听资料指的是以录音、录像、计算机软件等可视可听的载体储存的可以重现案件原始声响、形象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音响、图像、文字或者其他信息。主要包括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电子计算机储存资料、运用专门技术设备得到的信息资料等。显然,录音、录像等音像资料是一种视听资料。这里的录音录像资料与司法系统中录音录像的运用的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现在还没有条件运用像刑事侦查中广泛使用的同步录音录像。同步录音录像是侦查机关在刑事侦查过程中,以同步录音录像方式记录侦查行为的诉讼活动,在司法实践中,同步录音录像记录的侦查活动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我们所讲的录音录像资料是在案件过程中作为定案证据之一的音像资料,并不是对整个查案过程的同步录音录像。当然,税务稽查在案件查处过程中能否尝试同步录音录像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二、当前税务稽查中音像资料运用的现状及其成因。

无可厚非,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将视听资料作为独立的证据形式予以规定,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个进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录音、录像等音像资料作为证据的提出、运用、效果和作用却一再被打折扣,所以导致了实践中的运用也是少之又少,我们稽查一局去年查了300多件案件,真正使用音像资料作为证据的还只有一二件。为什么会出现这情况?笔者分析,原因有三:第一,音像资料效力的模糊性。音像资料一般只作为其他证据的辅助证据,这就与法律规定的独立证据形式不相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证据有以下几种,书证、物证、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江苏省国家税务局税务案件证据规范》第十二条规定,税务案件视听资料是以录音、录像、计算机软件等可视听的载体储存的音响、图像、文字或者其他信息。其第三十二条第二项规定:鉴定结论、现场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其第三十四条第三项又规定:难以识别是否经过修改的视听资料不能单独作为定案证据。这些规定模糊了音像资料的法律效力;第二,音像资料取得的合法性。由于音像资料的运用往往会涉及隐私的问题,所以进行录音、录像的程序是否合法往往就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第三,音像资料认定的复杂性。由于录音、录像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它可以进行剪接、拼凑、拷贝等进行加工,那么如何认定其真实性本身就很复杂。

三、音像资料在运用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目前有关利用音像资料的取证尚未有一部专门的规定,所以税务稽查实践中运用音像资料取证的例子还是寥寥无几,有的即使使用也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证据。可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其在实践中的价值。2005年我们在对一户干燥设备有限公司查处过程中,稽查部门虽然取得了协查回函确认其未发生销货退货,可是该单位法人代表拒不承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稽查人员果断采用了摄像、拍照等手段固定证据,在铁的事实面前,该法人代表不得不承认了隐瞒销售收入200多万元的犯罪事实。这一案例中,该音像资料对案件的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录音、录像等音像资料作为一种视听资料,早就被作为一种证据规定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可是由于其自身的一些易被嫁接、剪接、拷贝等特征,在实践中并不常被运用,那么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被使用呢?而且,由于其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单独做为定案证据,那么我们是否有必要把录音录像这种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呢?就拿上例来说,虽然,我们稽查人员进了摄像、拍照,让法人代表承认了其偷税行为,但我们从稽查实践中可知,一旦法人代表承认了其偷税行为,这录像资料作不作为证据都是没关系的。

我们知道录音、录像等音像资料很容易被进行加工,再加上,我们目前没有一部专门的规定,因此,我们如何进行录音、录像等音像资料才算合法,也就是说,取得音像资料的程序到底该如何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取得录音、录像等音像资料证据后,我们如何把它真正作为定案证据在实践中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录音、录像等音像资料很容易被剪辑、拼接等,因此如何才能保证它的真实性不被质疑,尚未有具体的规定,这也使得音像资料作为证据使用的效果受到削弱。

音像范文篇10

一、引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企业研发的产品层出不穷,对于新产品的和宣传,企业会请广告公司制作广告投放于电视、电影、网络或报刊杂志等媒体上,这样的广告一般昂贵而且简短,视频广告通常时间不超过30秒,有的甚至10秒不到。平面广告更是如此,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并不能让客户详细了解你的产品。

笔者所在企业每年研制生产出大量新产品,很多产品由于保密原因并不适合对外宣传,无法请广告公司制作媒体广告对外,但我们的新产品还是要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进行宣传的,所以我们企业每年都要制作许多产品专题片。笔者每年就承担大量这些产品的音像制作工作,在这里谈一下我自己制作产品宣传片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和借鉴。

二、产品专题片制作流程

一般电视节目专题制作流程为:策划-撰稿-拍摄-配音-剪辑-包装-合成,而产品专题片制作流程区别与其它电视专题制作,在前期素材收集拍摄过程中,往往脚本还没有撰写,这就需要拍摄者心里有“底”,根据以往制作经验,哪些一定要拍,哪些是重点自己要清楚。产品电视专题片制作流程一般为:拍摄(前期素材收集)-策划-撰稿-补充拍摄(补拍前期遗漏的素材)-配音-剪辑-包装-合成。与普通电视专题片不同之处就在拍摄阶段,产品在研制生产阶段,许多试验都要拍到,否则错过了重要节点后期制作就没有相关素材了。

三、产品专题片内容要求

一般情况产品专题片主要分五大内容:

(1)研制原因及市场需求

这部分主要内容为:市场上现有哪些同类或近似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并不一定能满足客户的需要,经过市场调研,我们了解到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为新产品的进行铺垫。

(2)产品的性能特点

这部分为该专题片的重点,产品的先进技术水平和优异的性能要在这里集中体现,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的部分。

(3)系统组成

详细介绍该产品的系统组成、操作单元和各分系统的结构特点。有时产品系统过于庞大复杂或者想用更加直观的表现方式,可使用三维动画。

(4)研制概况

介绍企业项目组团队的的研制情况,突破的关键技术等。

(5)性能对比

可以用企业产品和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在性能、价格和稳定性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突出反映产品优越性的价比。

四、产品专题片制作要求

(1)专题片长度要求

专题片长度最好限制在20分钟内,一般十分钟左右为宜,专题片太长显得罗嗦冗长,观众观看也比较吃力。所以这要求解说词简洁明了,语言精辟。在策划撰稿阶段制作人员要经常与撰写人沟通,专题片脚本不要“大、全、满”,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2)拍摄要求

产品视频拍摄与正常电视节目拍摄一样,操作要领简单概括为五个字:平、稳、匀、准、清。平:画面的水平线要平,摄像机寻像器中看到的画面应该是横平竖直;稳: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匀:施加技巧的速度要匀,不能忽快忽慢,无论推拉摇移都应当匀速进行,否则就会破坏节奏的连续性;准:拍摄的画面要准。拍摄或制作的画面范围与要求的范围应该一致;清:画面力求清晰。拍摄人员可以先使用特写聚焦,然后再拉到要求的景别。

(3)画面指标要求

拍摄最好使用扫描线400以上的数字摄像机或BetacameSP摄像机以SP模式录制,否则后期制作时画面衰减后图像质量会降低。笔者所在单位使用DVCAME和MPEGIMX数字摄像机。

(4)录音要求

在成片中,如果条件允许,解说词配音最好请专业配音员,一个专业的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可以提高专题片质量几个数量级。配音一般录制在一声道,效果声录制在二声道,应使用现场录音声。两声道不应混合录制。

配音一般可选择动圈式或电容式传声器。为了减少周围噪声干扰,控制混响,宜使用单指向传声器。在具体配音时,拾音距离一般控制在10~30cm左右,位置略低于口部,拾音时要保持拾音距离的相对稳定。

(5)剪辑要求

进入后期剪辑阶段,一般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已成为主要的数字视频后期编辑方式。笔者所在单位使用SOBEY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后期剪辑。剪辑中,对于不同景别画面,一般情况下远景长度不超过8秒,全景不超过6秒,中景在5秒左右,近景在3秒左右,特写在2秒内。对于运动镜头,起幅、落幅要留1~3秒,而起幅、落幅中间的运动部分长度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和节奏的把握灵活确定,一般来说不宜过长。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要合适,尽量避免一直使用运动镜头或者一直是固定镜头。

五、对产品专题片制作的思考

企业产品专题片与电视广告不同,它比影视广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其由于不一定在媒体上,故受众面比较狭小。企业由于商业保密,有时也不能将产品专题片拿给社会上广告公司或电视台委托制作,所以这对企业音像制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播电视领域技术设备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我们音像制作人员经

常学习专业知识,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本企业的科研生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润兰,《数字化电视制作》,人民邮电出版社

[2]梁小山,《电视节目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