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十篇

时间:2023-03-20 15:39:11

少数民族预科

少数民族预科篇1

〔关键词〕以人为本;预科教育;管理方式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教育扶贫的措施,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通过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和措施进行的一年以“预”为主、以补为辅的教育。是以提升少数民族本科预科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整体素质,使其能够顺利进入大学为目的。费孝通先生对民族的定义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1〕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从不同民族和地域聚集到一起,他们由于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因此在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合预科学生管理的方式。“人本管理”从最初的企业管理到现在应用到高校管理都很有成效。预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其特殊性,在预科学生管理上,更需要在全方位把握预科生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在教育中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本着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的原则,同时又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本文通过阐述人本管理内涵及运用到预科学生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理论和“人本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讨适合预科学生实践管理方式的理想途径。

一、人本管理的理论

人本管理是最初兴起于西方企业界并且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理论思潮。人本理论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主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等。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其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动机理论。他提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是由低到高依次实现的,并且认为当其中某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当需求得到满足后它的激励便停止。在高校或企业工作环境中相对应的具体需求,如图1所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Motivation-HygieneTheory),包括激励因素(MotivationFactor)和保健因素(HygieneFac-tor),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提出激励因素(包括企业的管理政策、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薪水等)和保健因素(工作本身挑战性和兴趣、个人的能力和责任感等)是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的两大类因素。赫茨伯格认为管理层要能够区分出管理实践中的两类因素,如何设置不同层面的激励因素,并在保证激励因素完成的情况下能够给予保健因素的满足。

(三)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

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包括成就需求(NeedforAchievement)、权利需求(NeedforPower)、亲和动机(NeedforAffiliation)。三种需求分别从能否获得成功和自由以及有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阐述,可以了解不同人的需求,从而了解人需要的相对应的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其需求和动机更加有利于企业或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四)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雷戈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提出两种理论,他提出传统理论“X”理论和相对应的“Y”理论,分别把人性看成相对立的两面,“X”理论把人性的本质看成是懒惰的、讨厌工作、喜欢逃避责任的,并且不诚实和愚蠢,而“Y”理论则把人性看成是主动且能够创造出好的条件,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因此,相对于“X”理论,只有采取强制的方法,并且时刻监督,做不好就接受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Y”理论则更加倾向于寻找管理自身的问题,排除在工作管理中的问题,并且恢复员工的积极性。〔2〕

二、人本理论应用在预科学生管理中的必然趋势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其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有其独特性,因此民族预科学生管理挑战性更大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教民〔2005〕5号)规定,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为国家指令性定向就业招生计划,重点招收边远农村、山区、高寒地区、牧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也可适量招收散杂居的少数民族考生,〔3〕因此民族预科生由于其独特性,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困难、受教育水平落后、汉语能力相对较差,所以会导致民族预科生缴纳学费、住宿费等比较困难,在其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很难适应当下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而且由于在预科一年中拥有预科新生、预科结业生、大学本科生等多个角色的转变,预科生不仅要适应学校的环境氛围,还要适应不同的文化以及适应从单一固定的文化氛围到多元文化氛围的转变,其交往模式、生活习惯均要发生变化。传统的“以制度为本”的学生管理,更多强调对学生严格、规范、有序的约束和管理,学校规章制度大于一切,违反制度就应该受到处罚。处于这类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各种制度的约束,这样就会增加学生和管理者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到预科生管理工作中只会适得其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以学生作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去实现管理的人性化,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最终能够学到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少数民族预科管理中,要摒弃传统的“以制度为本”的学生管理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管理中始终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不断培养预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提高预科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的聪明和才智,在为预科学生成长和成才提供物质保证和人文校园氛围的保障下,不断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其积极健康的人格,最终实现“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转变的目标。

三、预科人本管理方式的探讨

(一)基于数据全面了解学生需要

预科生相比普通高校学生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只有科学和全面地分析民族预科生构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掌握其发展状态,才能够决定参与其发展的态度、角色、方式与措施,因此建立一套公开、透明、全面的管理系统很有必要。1.全面分析预科生人口统计数据和学业成绩测量数据。要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包括学生学籍档案和学生基本信息以及贫困生信息等。在统计数据中不仅仅要涉及到学生的民族、性别、年龄等统计数据,还要重视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流动儿童等具有个性化人口统计特征的统计数据,为后期教学和管理提供参考;其次预科期间学期中、学期末以及预科生全国会考的考试成绩数据,也包括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作业成绩与各类实验成绩等学业成绩,要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必须及时把握预科学生个体的状况以及预科学生整体的状态,而且还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更可以为后期的教学管理调整提供数据说明,而且成绩与学生进入本科的专业分配选择有关系,因此建立学生学业测量数据库很有必要。2.广泛调查预科学生状态数据和学校运行的过程数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因此要及时把握预科学生的学业情况、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和兴趣、就业倾向等方面,必须专门针对预科生进行调查、测量,并结合相应的统计方法对其作出科学分析,以及少数民族预科在组织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包括课程安排、各类会议、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学生教育与实践活动等过程数据,应该及时科学准确地记录数据为后期教学和学生管理应用服务〔4〕。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预科学生素质

1.建立一支充满创造性、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首先,担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还要充分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有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要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运用专业知识并积极探讨创新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其次,辅导员在高校中承担社会主义培养方向和办学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特别在少数民族预科的教育中,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和人生导师,需要从学校教育和生活管理相结合全方位了解预科学生,以更多的爱心去关注学生。最后,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有着相同的身份、年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在本民族同学中更有号召力和威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思想进步,表现优秀,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给优秀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建立“以优带优”的氛围,让优秀学生干部做为榜样带动其他学生。2.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多形式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和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优势,围绕少数民族预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载体平台。首先坚持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读书漂流活动、各类型的讲座,以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结合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的优势,以及其高速、信息量相对大的优点,运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进行关注和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中华民族历史。〔5〕

(三)实行具有预科特色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式

1.实行混班制度。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分班制度以及分宿舍的制度对学生管理有很大的影响,预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民族团结教育,因此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混合分班,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同学混班编制,其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不只接触单一的文化,能够通过“混班”“混宿”形式让预科学生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PettigrewTF在接触理论中指出,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某种负相关,即个人接触越多,冲突(偏见、歧视、敌意等)就越少;相互依存的观点是从对历史与现实的资料的分析出发,强调在相互依存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地方很少会有种族间的暴力爆发〔6〕。因此“混班”制度能够减少个体间的冲突;其次双语教学的预科生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其文化水平基础相对薄弱,预科期间如果没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很容易懈怠和放弃,混班制度的一个作用就是带动班级学习氛围,提高学业水平。2.实行竞争机制,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预科学生在升入本科时会有专业分流,因此在预科期间应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这样就应该针对预科学生制定一套公平、公正、透明、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将预科学生一年的综合测评成绩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育、身体健康素质、科研创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各方面,作为学生升入本科时专业分流的首要依据。另外,综合素质评估也可以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教学管理中突出层次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各地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学生基础差异性较大,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不可以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相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该增加学习内容和提高教学难度,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增加教学时间,同时在教学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层次适当减小教学方法的难度,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单独开设各课程强化班,制定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

(四)建设与教学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民族文化实践活动

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创建有校园文化品牌的活动,创设能够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动,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组织、策划和实践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民族美食、服饰、建筑等各民族文化展示,包括书画、摄影展及学习成果展、少数民族学子学术论坛等系列讲座、民族才艺展示、征文、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体验民族风情,走近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激发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且能够提升民族自信,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做贡献。

(五)设计科学激励机制

马斯洛需要理论中“自我实现”处于最高一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都强调了对于成就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经济方面的困扰,而且能够通过设置目标和激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首先是传统物质激励,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牧区,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较低,部分学生是孤儿或者单亲,而预科期间不能办理助学贷款,这样学生的经济负担就会加大,因此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对民族预科学生资助是通过“奖、助、贷、减”等各种资助渠道进行,同时提供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一部分学费和生活费,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其次是设置新型的精神激励,即赋予学生更大的责任和权利,如图1自我实现所对应的企业或高校员工和学生具体需求,所以在高校中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即给予学生更多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预科学生多才多艺,学校能够提供舞台,能够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和成就感,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决策中并且能够实现其自我价值,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引入“人本管理”方法实现预科管理的创新是当前预科学生工作管理的客观要求。预科学生的管理不仅仅是制度的制定,更是将“人性”这个因素作为预科学生管理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人本管理的模式有序做好预科学生的管理工作,使预科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在不断探索中寻找最适合预科学生管理的模式。

作者:蒙桂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版社,1999.

〔2〕沈雪梅.激励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N〕.教育部公报,2005-06.

〔4〕范国睿.基于数据的学校治理什么样〔J〕.中国民族教育,2016,(6):15.

少数民族预科篇2

关键词:民族院校;贫困生;资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17-0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普及型、平等性、融合性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给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子女提供接受教育和增长知识的机会。近年来,随着学校预科生的增多,来自于民族地区学生数量也在增加,而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的山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相差悬殊,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学生跨地区读书的经济负担加重。因此,关注预科贫困学生,做好预科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将有助于实现助困育人的长远目标。

一、民族高校预科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预科贫困生资格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学校培养的预科生来自于全国13个省市,既有来自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又有来自于内陆沿海地区的学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许多不均衡的现象,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也大相径庭,各区域对“贫困”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在预科教育工作中,很难有明确的界限来划定贫困生的统一标准。因此,在开展实施资助工作中,只能依赖于预科学生在开学之初携带的贫困证明和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有的地区学生来到学校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份贫困证明,这些贫困证明的资料都是学生单方面出示的,难免会出现一些虚假现象。因此,学校会根据学生出示的证明,做好进一步的确认工作,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逐一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核实。这样一来,加大了工作时间和成本,而且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分布广泛,贫困人数较多,开展贫困资助工作难以周全。有的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把贫穷看成是一种耻辱,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明明经济困难,但在公开场合却花钱很大方。还有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国家的这种资助政策了解甚少,缺乏一种争取意识。因此,有很多贫困生得不到资助。以上这些都是实际存在、却难以一步解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预科贫困生的资格认定。

(2)预科贫困生很难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虽然说民族预科属于民族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只是其特殊的阶段或预备形式。另外,预科贫困学生具体可以享受国家哪些资助政策,《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教育部2005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规定》,都没有明确规定,只笼统地规定参照正规在册普通高校学生。预科学生的学籍具有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因此,在各学校开展预科教育管理工作中,预科教育学院很难为贫困生争取国家助学贷款。

(3)资助方式的无偿性。目前针对学校民族预科贫困生提供的资助政策有“奖、助、补、勤”。学校奖学金、困难补助、2014年开设的预科国家助学金都属于无偿性资助。同时,由于预科国家助学金金额大,对其他非贫困学生也是一种潜在的利益诱惑,往往会引发非贫困生对助学金的申请,容易助长学生投机行为,导致日常资助工作产生不公平的现象。有的学生会有心理依赖,在之后的每次资助工作中,会出现“等、要、靠”的思想,也增加了日常资助工作的难度。这些无偿性资助使得学生享受到了国家的帮助,但是资助过程缺乏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同时强化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弱势意识,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怪像”也在无形中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4)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民族高校贫困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学生日常生活困难的一种良好途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各岗位还能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各大民族院校勤工助学岗位供给较少,只能满足一小部分贫困学生的需求,由于预科贫困生来自于边疆民族地区,综合素质相对本科生较差,只能从事一些事务性、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工作。而在这有限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中,导致预科贫困生很难得到勤工助学的机会,也很难达到助学的目的。

(5)缺乏对预科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当下,高校有关部门的资助工作很多仅限于物质资助,普遍存在着只“助困”不“育人”的现象,缺乏与之配套的心理辅导。预科很多贫困生来自于边疆农村地区,由于其生长环境与内地大学生活环境的差异,很多同学自尊心强,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家庭贫困,担心被其他同学瞧不起,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在课上、课下,学院和社团等活动中,都表现得极其不积极。他们自卑心理较强,担心自己比不过其他学生,总是特立独行。因此,对贫困学生团结互助、友爱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二、完善高校预科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科贫困生认定体系。第一,要保证学生提供的生源地证明材料和家庭经济调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通过与申请人家庭所在地的相关职能部门联系,证实材料的真实情况。同时,加强对生源地证明材料弄虚作假的惩戒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规范生源地的认证工作。第二,增加对贫困生认定后的关注力度,通过班委、宿舍同学,调查了解其日常经济状况及消费水平情况,与学校后勤管理中心合作,对申请人每月在学校食堂消费情况做分析。另外,学校每年寒暑假举行辅导员家访活动,对贫困学生的家庭进行实地走访,了解贫困学生家庭实际状况,切实保证贫困资助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分配给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学生。

(2)让预科贫困学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在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中,助学贷款被认为是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的最有效方法。然而预科贫困学生始终无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因此,国家应从立法上明确预科生身份和地位。预科阶段的贫困生在政策上的困境强化了其经济上的贫困,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在法律、法规上明确预科生的身份、地位及待遇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国家可以通过专门立法、细则解释等途径对现行民族预科教育的法律、法规依据加以补充和完善。

(3)拓宽预科贫困生勤工助学渠道。预科贫困生多来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比于本科生基础差,学习任务又重,预科贫困生刚来学校只能从事一些事务性、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工作,与本科生竞聘勤工助学岗位不具有优势。因此,学校拿出专门经费,开设勤工助学岗位,让预科贫困学生投入到勤工助学岗位工作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增加了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机会。学校根据相关政策所提供的贫困资助是有限的,而作为有劳动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来增加自己的经济来源,有利于克服心理依赖性,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意识。

(4)加强预科贫困生的心理和精神资助。学校对于预科贫困生的资助不能仅注重经济方面,更应该注重心理和精神资助。首先,应该培养少数民族预科贫困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帮助学生摆脱心理负担,正确对待贫困。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利用少数民族预科生能歌善舞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让贫困生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宽松的感知与支持环境。第三,加强对预科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及时沟通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预科贫困生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加强贫困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三、结束语

民族院校预科贫困生相对较多,针对这样的特点,需要有一条特殊而有效的资助途径,要借助国家、社会、学校及学生本人各方面的力量。国家应给予政策倾斜支持,社会给予理解关爱,学校给予高度重视,贫困生要提高自身素质。总之,民族高校预科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工作者不断探索。要探索出一条资助贫困与育人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预科贫困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汪青松.精神富裕视域中的高校贫困生扶助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9).

[2]张广君.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属性及其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

少数民族预科篇3

首先,在思想上,存在自卑和彷徨之感。一是由于一些同学来自偏远的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家庭条件较差,而预科是收费教育,高昂的学费和必需的生活费都让这些家庭的学生感到很吃力,在入校之后与其他条件较好的同学相比心中便有了自卑感。由于少数民族和汉族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少数民族渐渐被汉族同化,他们原有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也渐渐弱化。到了预科班之后,学校大部分都是汉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一些困难,于是有些预科班的同学对自己少数民族的身份倍感压力。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同学是因为高考失利从而进入预科班进行学习,他们本来学习成绩较好,但因为考试发挥失常等原因不得已进入预科班学习,看到以前的同学已经升入大一而自己还要多读一年,他们的心理落差自然比较大。另外,对预科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通常来讲,预科班的学习时间为一年,一年之后大家都会分往其他学院,这样就会导致整个班级的凝聚力较差,很多同学并不想在这个短暂的班集体上面投入太多的精力,没有集体荣誉感。

其次,在学习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一方面是因为课程的繁多和复杂。虽然说是预科,但他们所学的课程已经包括了大学应该学习的部分基础课程,因此学习任务量还是比较艰巨的,加上预科生的文化课成绩偏低、基础较差,所以遇到稍微难点的课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其中又以英语课程最为突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缺乏学习的动力。少数民族预科班一般都是不分专业的,只按文理来分班,学习课程很笼统,所以很多学生认为预科班一年的学习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对预科一年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不学习、学好学坏都是一个样,最后总是会通过考试进入大一阶段,到那个时候认真学习也不晚,因此不愿意花精力在预科的学习上,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把时间都花在玩和游戏上而忽略了学习,更有甚者会逃课旷课。

第三,在生活上,个体差异引发矛盾。预科班学生都来自不同的民族,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和生活习惯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相处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和摩擦,同民族的同学也容易产生小团体及排外心理。另外,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在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新鲜和好奇的同时,也产生了对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的不适应,与陌生的同学生活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有极少数“90后”,从小倍受家长疼爱,在家里很少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就更不用说了。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同学同住一间寝室,生活上的事情都要靠自己独立完成,对他们来说刚开始确实是有些难度的。以上的这些问题,给预科班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预科班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就目前对民族预科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往往存在教学管理方式单一、重视共性教育而忽视个性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以及教育管理工作投入的不足等问题。”[2]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而有所松懈,因为预科一年的学习生活,对预科生以后的学习和人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礼记·中庸》中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科班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它需要我们投入很多的精力,并且要根据预科班自身的特点,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以上问题,要做好少数民族预科班的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作为预科班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对全班同学有大致的了解,了解他们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宗教习惯以及班上同学的家庭情况和性格爱好、优点长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工作。了解的渠道先可以通过学生的档案材料,然后可以通过班级班会、活动等具体观察。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性格比较内向、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要多加留意,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和困惑。当然,沟通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对于那些开朗、愿意沟通的同学可以采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工具进行交谈,网上沟通的话,同学可以匿名,既不侵犯同学的隐私,让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又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利用好班干部和心理委员的桥梁作用,及时掌握班上同学的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刻意培养同学们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另外,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分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坚定他们的思想政治立场。此外,还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2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首先,搞好入学教育。入学教育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是必须进行的,同样,对于预科生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既可以让他们明白预科学习的重要性,又可以对他们三观的正确树立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入学教育,让他们在入学之初就对自己的一年预科学习制订计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从召开以学风为主题的班会着手。主题班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切忌生搬硬套、枯燥说理。可以就大多数同学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邀请各科授课老师做一个小型的讲座,如英语阅读、英语翻译专题讲座,借此增进学生和授课老师的感情,让授课老师可以了解班上的具体情况进而调整授课进度;也可以找优秀的同班同学和高年级的同学来给大家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及心得体会,因为同是学生的身份,对他们的困惑可以感同身受,沟通起来也会更加方便和自由。通过经验交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第三,抓好日常考勤。作为刚脱离高中生活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学生的自制力是比较差的,作为管理工作者,应该随时督促学生按时到课,认真听课。同时也要发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的带头示范作用,树立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来带动他们学习。另外,注意培养他们上早晚自习的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加强班委队伍建设

班干部是连接老师和学生的桥梁,这并不仅仅指他们起到的上传下达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帮助同学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跟同学沟通起来也更容易;对于老师而言,他们可以处理一些辅的班级事务,同时也能及时地将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给老师。班干部队伍质量的好坏对班级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预科班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得力的班干部更是班级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班干部队伍选择上,可以采取民主选举的办法,通过候选者竞选,全班选举投票,选出他们认为适合担任班干职务的同学。需要注意的是,在班干部队伍的组建上要公平公正平等,要处理好地方和民族的比例,防止“小团体”的出现。同时,给出一定的试用期,试用期结束之后,再确定最后人选,确保所选出的班委是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团体。在班干部队伍管理上,要定期召开班干会议,对班上的工作进行总结,和班委进行沟通,让班干对他们这段时间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及时纠正他们工作上存在的不足,解决他们工作上的问题和困难。不仅把他们当做是班级管理的媒介,也要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工作得到锻炼和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4开展多种课外活动

少数民族预科篇4

关键词:预科教育;教学改革;VB课程

作者简介:徐毅(1975-),男,辽宁大连人,大连民族学院理学院,讲师;田春燕(1978-),女,吉林延吉人,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民族学院教改精品课项目“Java语言程序设计”、大连民族学院教精品实验课改项目“Java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于android的英语学习软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27-0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为边远落后地区培养人才而采取的特殊有效措施,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预科教育,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少数民族学生在高中时期文化基础薄弱的不足,而且能够扩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秀的、合格的大学新生。[2]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及继续深造所必需掌握的重要技能,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预科阶段使预科学生提前接受计算机方面的教育。[3]为此大连民族学院从2006年开始,对预科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Access、Word、Excel等。但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相当一部分学生(包括偏远地区)在初、高中阶段就开始接触和使用计算机,对于Access、Word、Excel等并不陌生,因此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很难有兴趣继续学习这方面知识,因此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大连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预科生中大约有80%进入大学后会选择理工科专业继续学习,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但从目前教学效果来看,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鉴于上述原因,我校针对预科生开设了“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下简称VB),主要讲授VB语言的相关内容。开设这门课主要考虑到如下因素:第一,通过VB语言的实践练习,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编写简单的软件程序或者小项目来培养和锻炼预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第二,大部分预科生在进入大学后都要学习C语言,程序语言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因此学习VB可以为预科生大学的C语言学习奠定基础;而且相比C语言,VB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容易开发出图形界面程序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预科VB教学的改革

1.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

VB课程内容是预科学生学好VB课的关键,考虑到目前预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兴趣,将VB课程的重点主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因此笔者预科VB课程内容及课程培养的目标如图1所示。总体来说,笔者的VB课程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VB理论课、VB课内上机实验、简单数据库程序的实现及数据库综合系统的实现。

(1)VB理论课。这部分主要讲授VB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Windows编程环境下的事件驱动模型、VB编程的基本步骤、VB语言的基本语法、VB窗体及常用基本控件的使用等。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基本了解VB的理论基础,初步掌握VB编程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的VB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2)VB课内上机实验。这部分内容和VB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的,每节理论课都对应着一节上机课。在上机课时,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简单试验任务,结合理论课讲解的相关知识,独立完成代码的编写,教师在上机试验过程中加以辅导,通过上机实验课,目的是加强学生对VB理论的掌握及提高相应的编程能力。

(3)简单数据库程序的实现。因为预科生在学习VB语言的同时,还同时在学习Access的相关课程,因此笔者设置简单数据库程序的实现这个上机任务,内容是给学生一个小的数据库编程任务,例如学生信息管理任务等。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数据库建表、VB界面及功能的实现(主要是数据记录的增加、删除、修改等)。通过这项任务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VB语言和Access的用法和功能,掌握开发一个简单数据库程序需要的流程和步骤。

(4)数据库综合系统。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以组为单位(4~5人为一组),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数据库项目,系统功能一般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删除、数据修改、输出报表、数据检索、出错处理等。学生不仅要完成数据库建表、编码实现等工作,还要对整个项目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撰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设计报告等文档,通过这些练习,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了解软件的开发过程,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2.培养模式

考虑到预科学生的学习和个人情况,对预科VB课程培养模式也做了较大的改变。具体说来可概括为:分层次、项目模块化教学。

(1)分层次教学。预科学生很多来自于偏远的山区,也有的来自于条件比较好的大城市,因此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相差很大。从以往的教学来看,采用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效果并不好:学习好的学生觉得讲得太慢,没意思;学习不好的同学觉得讲快了,听不懂。如果将学习好的学生和比较差的学生分别授课,从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很容易造成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而且也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层次分组法:先将所有学生分组,每个组一般4到5人,组长由老师指定的一个计算机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上机时,教师一般都会布置上机任务(如建立一个VB窗口界面、实现文件读写等)。学生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问组长,由组长负责整个组的上机任务实现。如果组长不明白,可直接问授课老师。对于简单的数据库项目的实现,主要由小组成员在课下相互讨论,相互协助完成,教师在数据库项目中更多的是起指导作用。

(2)项目模块化教学。项目模块化教学,主要针对VB简单数据库程序的实现和数据库综合系统的,当学生在做简单数据库程序和数据库综合系统时,要保证每个项目内容尽量包括学生所学VB课程的所有知识模块(例如基础语法、用户界面、数据库访问等)。学生要将所学的全部VB知识模块真正掌握了才能实现这些项目,这可有效提高预科学生的VB语言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方式

根据课程的内容及课程培养模式,考试方式如图2所示。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试方式是上机考试,考试的内容是和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类似。这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环境和考试方式。课内上机实验占总成绩的10%,简单数据库项目实现占总成绩的20%,数据库综合系统实现占总成绩的20%。数据库项目占总成绩的比例比较多,这样做一是给部分学生增加压力,因为如果他们不参加数据库项目的考核,计算机成绩就很难及格;同时也是对参加数据库项目学生的鼓励,不仅可以取得更好的期末考试,也更容易通过国家的计算机二级考试。数据库项目的成绩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任课老师根据每个小组项目完成的情况给出一定比例分数,另外是小组成员根据其他人在小组中完成项目所起的作用、工作量等给出的平均分数。

二、教学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大连民族学院预科生的国家计算机二级通过率等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图3为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以来我校预科生国家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从图3可以看到,几年来我校预科生国家计算机二级通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2013年实行的无纸化计算机二级考试,由于这种方式的考试更注重计算机上机的实际能力,因此我校预科学生的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已经超过50%,这说明我校预科生计算机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三、结语

计算机教育是预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信息化时代,预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大学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目前预科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连民族学院预科部对预科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等做的教学改革,近几年的教学结果表明大连民族学院的预科计算机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预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预科生的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炳丽.造就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金色桥梁”——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1,(1):86-90.

[2]敖俊梅.中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政策的回顾——基于1950年以来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5-8.

少数民族预科篇5

关键词:创新教学;少数民族预科;数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01―02

在少数民族预科教学中,数学是必修的课程之一,预科数学主要分为初等和高等数学,初等数学是对高中内容的复习,高等数学是对本科数学的预习,有着双重的任务。

一、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数学基础差异性较大。吉林省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区的不同少数民族,由于各地区地域和教学的差别,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和学习基础有着巨大差异,许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造成学习兴趣下降,给学带来困难和挑战。

(二)高等数学的部分内容过于抽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等数学以极限知识为基础,微分、积分等内容相对于高中知识来说过于深奥,学生很难接受。另外,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并不太好,所以,师生间的流畅沟通就成了难题,导致预科班数学教学的效率不高。

(三)教学模式落后。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来看,预科班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应试教育下,教学的主要形式依然以“满堂灌”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缺少实践性,学生即使勉强学会了知识,却不能活学活用,成绩上不去,自然就缺少了主动性。

二、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实践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尽管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数学问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注意将理论问题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民族预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课堂上尽量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再提供相应的理解方法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对问题进行细分,通过自学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亲自解决问题。利用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给学生们带来成就感,激发起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对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进行分班教学,因材施教。民族预科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因此按照教学要求的不同,首先对文理科进行分班。而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性,每个班内学生的数学成绩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可按数学程度的高低再次进行细分,这样,便于教师进行分班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实施不同方式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对其进行合理地指导,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行自主探究,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首先要打好数学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高等数学部分的知识,使学生不至于一下子接触高等数学时被深奥复杂的内容所困扰。

(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根据文科和理科的不同,对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形式进行探索。理科学生的高中数学部分往往学的比较扎实,因此,在预科教学中,应该以预习高等数学为主,复习中学数学为辅,以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为主要学习内容,并预习线性代数的矩阵、行列式等内容,在这过程中,配合复习高中数学。而文科学生的数学成绩通常不太好,基础不稳固,所以,应当以复习为主,预习为辅,对高中数学函数部分加以强化理解,弥补不足和缺陷之处。另外,由于文科学生的专业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必太深入,因此,教师可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将那些过于复杂、繁琐和抽象的知识及推导证明精简,并力求将表达通俗化,使学生能最大程度上地学习适合自己专业的数学知识。

(四)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传统形式的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在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改变教学方法,利用PPT展示案例,或在课堂中播放视频等,活跃课堂气氛,增进数学课的趣味性,还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数学教学软件,辅助完成部分内容的教学。

(五)开展合作学习。数学教师对民族预科班学生进行分组,对于不同部分的学习主题,由组内学生进行互助探讨、分工协作以解决问题。具体实施如下:

1.确定合作学习的主题。在预科数学教学中,学习主题可分为理论知识如极限理论等,数学方法如函数极限求法、定积分的计算方法、导数求法等,另外还有数学方法应用如导数、定积分等的应用。对于前两种理论性较强、相对抽象的知识,应该由教师在课堂上具体讲解,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相对难度较小,操作性较强、发挥空间比较大,更适合作为合作学习的研究主题。

2.确定合作学习时间的安排。合作学习需要对主题进行探究、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充裕的时间,课堂时间有限,不足以完成这些任务并达到学习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在课外时间组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每周可以布置一次主题任务。

3.分组。分组不能随机地分,而要合理地划分。每组应包括4到5名学生,其中要有一定比例的数学基础好、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有一定比例的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并且每一组的学生最好同一个民族的学生在一起,这样可以克服语言上的交流困难。

4.教师的指导。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某个难题,也能在宏观上对整个学习进程进行把握,确保每一组每一名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时,教师的身份是咨询者而不是主导者,合作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数学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

(1)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建议,通过旁听学生间的讨论、表达观点和质疑的切入点和方法,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指导学生间的密切协作。

(2)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用到的理论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提示和指导帮助,促使学生顺利完成主题任务。

(3)对学生分组合作的过程给以指导,根据对学生能力的了解合理分配组内成员的角色、任务和人员协调工作并给出自己的建议。

(六)加强数学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与学是个双向的过程,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自我水平的提升,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教学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经常进行集体备课,交流教学经验,开展教学会议等,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制定,并定期排遣教师外出学习先进教学手段和经验,为民族预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育要想实质性地提高效率,就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转变。在遵守数学教学的特征、规律和教育部规定的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对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加快吉林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邢艳春,刘忠颖.少数民族预科生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2]周宇剑.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J].大学数学,2013(02).

[3]罗诚,孙小迎,徐冲坤.少数民族预科生高等数学课程的衔接教学的探究[J].企业导报,2011(22).

少数民族预科篇6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957-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

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全部来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边(边远地区)、山(山区)、穷(贫穷地区)地区。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这些学生彼此间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较大,面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顺利度过预科学习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西民族大学2007级全体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共1 073人,收回有效问卷1 073份,回收率为100%,其中男生396名,女生674名,未填写性别的3名;壮族学生644名,毛南族学生14名,瑶族学生50名,侗族学生45名,苗族学生47名,水族学生7名,仫佬族学生16名,仡佬族学生3名,京族学生4名,彝族学生1名,满族学生1名,未填写民族的241人。选取2007级汉族学生1 245人为对照组,男生523名,女生722名。

1. 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有90个测量项目,分为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及与睡眠饮食有关的附加项,从无症状到有严重症状分为1~5分5个等级,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心身症状越严重。一般规定,10个因子中任意1个因子分值大于3分为阳性,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值越高,表明心身症状越严重。在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入学2个月后,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淑凡软件公司开发的开拓者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网络测试。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心理问题总检出率 1 073名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SCL-90中10个因子中任意1个因子≥3的为78人次,占总人次的7.26%,其心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汉族大一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任意1个因子≥3的共48人次,占总人次的3.85%。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的检出率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67,P=0.000)。

2.2 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与汉族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在9个因子项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汉族学生,心身症状更为明显,见表1。

2.3 不同性别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比较 由表2可见,女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其他等5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26%,明显高于汉族大一学生检出率,与广西民族大学2005级本科生、2006级本科生入学时相比,也是明显较高,而与佘少华[1]2004年对广西少数民族师专学生的研究结果比较,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师专学生(11.6%),说明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比普通本科生要差,但相比于少数民族师专学生则要好,这可能与本科院校对于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

调查表明,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心身症状与汉族大一学生相比,总体情况均表现为心身症状更严重,与江西地区的民族预科学生比较,广西预科学生除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与江西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得分[2]相似以外,在其他8个因子项的得分均高于江西预科学生,心身症状也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招生对象3个100%的界定(100%边山穷地区,100%少数民族,100%农业人口考生),而其他某些地区的预科生许多来自于城市,广西少数民族预科生均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家庭对学生的期望较高,学生心理压力过重,因此导致预科生的心境更加压抑,强迫更多。(2)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大多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据近几年预科学院统计,90%以上的学生是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无疑使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使他们的心理正处在一种对人生既抱希望又常怀失望、对前途急需选择又无所适从的失落状态。(3)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来自多个地区、多民族,习惯、风俗、爱好各异,学习起点低,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同学之间的彼此融合也需要进行调适。(4)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集合了高中生(会考合格、高中毕业)与不合格的大学生(高考选拔低于本科录取),这种非中学生、非本科生的角色定位,还面临着以后的专业选择,让许多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的学习生活茫然,角色混乱。根据该校心理咨询情况的统计显示,许多预科生在自己以后的专业选择、就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扰。因此,在他们身上痛苦与憧憬并存,颓废与奋发同在,自卑与自信俱有,所固有的先天不足遭遇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转变时,心理问题就会更为严重。

调查还表明,少数民族大学预科女生在10个因子项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并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其他项上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女生总人数为674人,占总体预科生的62.8%,调查结果可能与性别角色差异与民族预科生的生源有关。首先,在就业或任务分配等方面,女生较男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以及一些行业对性别的歧视,造成女生就业受阻,女性在生存竞争中没有保护与照顾的平等。其次,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大都来自边远的农村或者山区,这些地区文化思想比较落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较低,所以女性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更容易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性,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失望情绪。来自这些地区的女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特别是异往方面缺乏正确的教育,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正如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指出的: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的[3]。

4 参考文献

[1] 佘少华.少数民族师范专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5,9(44):56-58.

[2] 汪小琴,张建灿,罗亮.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42-44.

少数民族预科篇7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预科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08-01

国家为了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使少数民族得到繁荣和发展,为少数民族的学生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而作为特殊群体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更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因此,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1 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总结

1.1 自卑感强

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遍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这是因为以下原因:首先,少数民族大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山区,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生活环境也比较艰苦,在进入大学之后,少数民族学生看到大城市的繁华,看到周围同学的富裕,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其次,在预科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受到的基础教育不太正规,越来越发现自己成绩落后,能力和素质也较低,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最后,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生活空间狭窄,养成了他们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的优点,但也存在个人缺点,比如相对不讲文明和不讲卫生等,自制力比较差,在受到教师批评或者同学指责时,容易自卑。

1.2 逆反心理严重

国家为了促进民族繁荣与发展,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降分录取,享受助学金等,这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照顾,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一直处于被照顾中,使得有些学生不但没有感恩的心态,还认为是应该的,甚至认为是自己民族的优秀所致,夜郎自大,不能接受教师的批评,也不重视和学生处理好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差,顶撞老师,与同学打架的事件经常发生,这样的学生就辜负了党和国家寄予的厚望,应该加强对这类学生的教育。

1.3 急于求成的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数都来源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那里的经济文化不够发达,教育也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很多少数民族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水平较差,文化课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同学都是高中学习的尖子,基础打得好,可谓是人才济济,面临这种差距,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认识到差距之后,好胜心理促进他们认真学习,但是基础不稳固又使他们在学习上比较吃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勤劳和汗水,对成绩的急于求成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2 解决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2.1 给予少数民族预科生更多的爱心

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应该以关爱学生为重要原则,多给予学生爱心,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很多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在于同学的交往中会存在自卑心理,如果教师再对他们不闻不问,很可能会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爱心教育的方法,和少数民族学生做好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在了解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可以向学校申请对部分学生进行经济帮助,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同学之间也要相互关爱,让少数民族学生感觉自己处于被关爱中,感受到集体环境的温暖。

2.2 在引导教育中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由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教师如果强制管理只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叛逆心里更加严重,因此应该重视积极的引导和正面的激励,帮助学生克服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认识到国家对他们的帮助,使他们存在感恩心理,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坚持正面评价为主,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肯定,少数民族的学生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如勤劳、朴素、适应能力强等,教师可以多肯定他们的优点,树立学生学习和与人相处的自信心。

2.3 在课外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生活环境、民族习惯等不同,与汉族学生之间存在代沟,有些少数民族的学生恃宠生娇,脾气暴躁,不重视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学校可以多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课外活动包括校内的活动,例如文艺节目、书法比赛等,还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中锻炼,课外活动应该多以合作性活动为主,例如足球、篮球比赛,组织春游、野炊等活动,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竞争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处理好人际关系,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2.4 严格的管理规定作为保障

国家虽然对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少数民族学生也应该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首先,学校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在规定中人人平等;其次,要保证规定的严格执行,学生犯了错误就要受到处罚,这样才能改掉学生的不良行为,无规矩不以成方圆,规章制度的约束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规章制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学生才会接受管理。

3 总结

由于民族特征、国家政策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甚至影响着民族团结与稳定。因此,学校应该关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做好教育工作,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小琴,张建灿,罗亮.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少数民族预科篇8

国家为了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使少数民族得到繁荣和发展,为少数民族的学生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而作为特殊群体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更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因此,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1 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总结

1.1 自卑感强

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遍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这是因为以下原因:首先,少数民族大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山区,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生活环境也比较艰苦,在进入大学之后,少数民族学生看到大城市的繁华,看到周围同学的富裕,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其次,在预科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受到的基础教育不太正规,越来越发现自己成绩落后,能力和素质也较低,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最后,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生活空间狭窄,养成了他们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的优点,但也存在个人缺点,比如相对不讲文明和不讲卫生等,自制力比较差,在受到教师批评或者同学指责时,容易自卑。

1.2 逆反心理严重

国家为了促进民族繁荣与发展,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降分录取,享受助学金等,这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照顾,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一直处于被照顾中,使得有些学生不但没有感恩的心态,还认为是应该的,甚至认为是自己民族的优秀所致,夜郎自大,不能接受教师的批评,也不重视和学生处理好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差,顶撞老师,与同学打架的事件经常发生,这样的学生就辜负了党和国家寄予的厚望,应该加强对这类学生的教育。

1.3 急于求成的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数都来源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那里的经济文化不够发达,教育也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很多少数民族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水平较差,文化课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同学都是高中学习的尖子,基础打得好,可谓是人才济济,面临这种差距,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认识到差距之后,好胜心理促进他们认真学习,但是基础不稳固又使他们在学习上比较吃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勤劳和汗水,对成绩的急于求成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2 解决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2.1 给予少数民族预科生更多的爱心

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应该以关爱学生为重要原则,多给予学生爱心,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很多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在于同学的交往中会存在自卑心理,如果教师再对他们不闻不问,很可能会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爱心教育的方法,和少数民族学生做好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在了解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可以向学校申请对部分学生进行经济帮助,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同学之间也要相互关爱,让少数民族学生感觉自己处于被关爱中,感受到集体环境的温暖。

2.2 在引导教育中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由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教师如果强制管理只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叛逆心里更加严重,因此应该重视积极的引导和正面的激励,帮助学生克服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认识到国家对他们的帮助,使他们存在感恩心理,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坚持正面评价为主,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肯定,少数民族的学生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如勤劳、朴素、适应能力强等,教师可以多肯定他们的优点,树立学生学习和与人相处的自信心。

2.3 在课外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生活环境、民族习惯等不同,与汉族学生之间存在代沟,有些少数民族的学生恃宠生娇,脾气暴躁,不重视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学校可以多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课外活动包括校内的活动,例如文艺节目、书法比赛等,还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中锻炼,课外活动应该多以合作性活动为主,例如足球、篮球比赛,组织春游、野炊等活动,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竞争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处理好人际关系,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2.4 严格的管理规定作为保障

国家虽然对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少数民族学生也应该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首先,学校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在规定中人人平等;其次,要保证规定的严格执行,学生犯了错误就要受到处罚,这样才能改掉学生的不良行为,无规矩不以成方圆,规章制度的约束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规章制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学生才会接受管理。

少数民族预科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适应、教育

举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使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创新。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提出预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预科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一年,一年预科学习结束后升入本科学习,预科生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民族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性格特点

1.性格各异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的一个重要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1]。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在此做了很多研究,他认为“北方寒冷的地区各民族的性格是精力充沛、富于热忱,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解,亚洲气候炎热,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臣民;他还认为希腊各族人兼有两种禀赋和品德,既具有热忱也有理智,精神健旺所以能永葆自由。他认为希腊人具有着两种品德,主要是因为希腊处于寒冷与炎热的南北气候之间的自然环境所致”[2]。笔者认为人的作用会更大于自然环境,人为因素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组成,区域跨越祖国的天南海北,最北的到俄罗斯的边界,南有海南,云南,地域跨度非常大。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性格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来自北方的同学热情豪爽、直性子,南方的小家碧玉、婉约。这样差别巨大的同学聚在一起生活学习必然会出现很多矛盾。尤其是第一次远离家人来到这么远的地方。身边的人、景、物、饮食、口音都是那么陌生,难免会有诸多负面情绪产生。

2.急于彰显个性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标准的90后,做学生工作以来对90后大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以前社会对80后有着颇多的批评指责:骄傲、任性。但是80后的父母很多经历过或者三年自然灾害,80后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他们更多受父辈们的教化较多,看看现在一大堆的蚁族、房奴、北漂就能感受到80后骨子里仍旧受传统思想所控制。但是90后就不一样,他们有自己梦想,敢于大声说出来也敢于做出来,不必考虑生计只愿顺自己的心情,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是在这个高中生向大学生身份转变的特殊时期,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一些学生盲目标新立异,彰显个性,而没有考虑到方向和手段的正确。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

1.失落心理

高中生都有一个理想就是考入理想的大学,这是他们在中学努力学习的动机,在他们的想象中大学时神秘的,有宁静美丽的校园,有知识渊博的教授,有浪漫情趣的课余文化生活,然而高考成绩不理想,大学梦的消失,亲人老师的指责,进入预科学习后,学习上仍然像高中生一样补习中学的课程,加上单调乏味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会更加失落。很多人认为预科一年就是浑浑噩噩的过完,一年后才真正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

2.压力并存

学习上:没有了高中那么沉重的作业和考试压迫、没有了班主任天天耳提面命的监督、没有了家长琐碎的唠叨,一下子感觉自由了,但是随着自由一起来的还有恐慌,由于习惯了高中时期被监督被监管的被动学习方式,有些同学缺乏自学能力,不能掌握大学学习规律,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很多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状态。很多同学无法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有厌学、上课不集中、逃课等现象。

3.人际交往紧张

离开熟悉的亲朋好友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面对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宿舍关系,尤其是来自不同地域生活习俗差别较大,语言不通,给一些同学带来较大困扰,有些同学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出现孤独、郁闷、多疑、压抑等负面情绪。

4.自我认知障碍

由于预科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自我意识也不太成熟,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优缺点,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比如有的同学以前是班里的尖子生和班干部,到大学后表现出很狂妄的个性,有的同学高考分数不是很高,到大学会过分自卑等等问题。

三、少数民族预科生适应问题的教育措施

1.积极开展应对教育,帮助预科生提高应对能力

院系领导和老师积极主动关心学生,多次深入宿舍和同学聊天,了解同学们衣食住行、心理、学习等多方面生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异地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就像家里一样,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姐妹,有困难处处有人关心有安全感。使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学生产生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异地大学生活。从思想上耐心引导、生活上关心爱护、纪律上严格要求、学习上热情帮助、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营造“争先创优”良好学习氛围。

2.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在党总支领导下,加强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引导管理,进一步加强宿舍管理,为学生创造有两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环境友好型宿舍评比,全力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完善卫生检查的不足,解决个别学生宿舍稍差的弊病,做好学生在早操、内务整理等方面的工作。

少数民族预科篇10

【关键词】汉语写作教学;思考;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52-01

自2011年3月起,我校正式在预科部启动《汉语写作》课程,由于长期以来预科教学工作一直以HSK为中心,导致汉语写作教学经验不足,相对听、说、读的教学显得极为有限,再加上MHK推广前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和偏差,我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写作课程普遍积极性不高,这给写作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下面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谈一下自己的简单认识。

1《汉语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问题:我校所使用的《汉语写作》教材是由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该书过于注重应用文写作的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写作篇幅讲解略显单薄,数量有限,内容笼统,不利于汉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书中对于写作要点,如格式、句型、注意事项等未作重点说明,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等均带来较大困难。教材中所选用的个别范例不够规范,有些文章中的内容缺乏时代气息,部分内容与学生专业衔接不紧密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校的汉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1.2教师问题:在我校汉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为轻视应用文写作。教学目标偏重传授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无法有效的针对专业指导学生的具体写作。由于先前未曾开设过此课程,也未经专门培训,授课方法处于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每个班内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使得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等等。

1.3学生问题: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汉语基础就不是很扎实,写作教材相对于他们而言又有一定难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削弱,作业存在抄袭现象。个别学生学习努力,但方法欠妥,词语、句型等不能灵活运用。更多学生在写作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也不怎么阅读课外书籍,对于课外知识知之甚少,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写作时大脑空白,时常在课堂上抱怨找不到需要的素材等等。

1.4评价体系:写作教学的评价体系缺乏规范性,各班教师的评价标准不一致,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造成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和质量。

1.5配套设施:《汉语写作》相应的课程标准还未及时制定,没有有效指导课堂教学的标准。课件资源也需要进一步丰富。

2对我校《汉语写作》教学的一些建议

由于我校预科阶段开设的《汉语写作》课程时间不是很长,上述问题表现的较为突出,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的预科班级的汉语写作教学,提高相应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根据我校生源的具体情况,编写符合我校实际的《汉语写作》教材: 我国汉办主任吕必松先生也曾强调,“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言教学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教什么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怎么教是教学法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要体现在教材中”。之所以提出要重新编写更符合我校实际的《汉语写作》教材,主要是因为汉语写作教学较听、说、读等起步晚,目前市场上缺少适合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教材,有效针对卫生类院校的更是少之又少,而我校使用的教材中问题颇多。为进一步的推动我校汉语预科的《汉语写作》课程发展,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根据原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编写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汉语写作教材。此教材旨在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写作知识和技巧,并以写作为手段培养学生基本的遣词造句等能力,进一步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汉语基础知识,进而促进听、说、读等技能的全面提高;在内容设计上,除要满足目前的MHK写作考试外,还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的调查、统计适当添加部分应用文的写作训练。本人认为应用文写作部分在内容上应有轻重之分,针对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有必要适当添加一些常用的或必要的词语、句型等,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第二语言思维和措辞的能力。

2.2充分运用教学媒体及环境,培养学生对汉语写作课程的兴趣: 我校的教学媒体较为全面,写作课程的授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充分的利用,以学生的自信心为突破点,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想方设法增加学生对于写作课程的积极性,并逐步激发和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2.3加强汉语写作课程的师资力量建设,注重师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 针对我校的预科汉语写作课程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优化本校的汉语写作教师队伍,外来汉语专业教师的引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深化 “内功”,以更好的完成汉语写作的教学任务和提高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汉语写作课程最好配有专门的教师,并能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加工和处理。加大《汉语写作》集体备课的力度,明确写作教学的目标,在统一的标准上教师再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给写作课教师提供机会和时间与本学科教师、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本专业教师进行切磋和交流,比如我校教务处这些年实行的讲课比赛、教学能手大赛、说课竞赛、公开课等便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从中可以充分汲取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写作课程的教学。通过对汉语写作教师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调动其深层次学习双语、拓宽课外知识和进行科研等的积极性,近一步全面夯实汉语写作教学师资基础。

2.4建议适当分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预科部曾在2007年通过组织新生入校的护理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参加校内HSK考试把他们分为4个班进行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对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生活等均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基于此,后来的预科生就再未进行过类似的分班了。先前的平行班中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吃不饱”,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又存在着“消化不了”的现象,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此我在写作教学中感受颇深。故此在这里提议可将各班中HSK成绩在六级以上的学生挑出编成一或两个班,其余的学生穿插在一起编排成平行班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各班学生的汉语水平采用多种教法,以兴趣为先导,注重方法的传授,充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并通过有效的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

[2]夏铸等.中国民族教育50年[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3]王振本等.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李儒忠等.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C].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

[6]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