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十篇

时间:2023-04-07 12:58:47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篇1

关键词:线性代数;教学质量;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87

线性代数是所有理工及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该课程主要研究线性方程及线性运算。通过线性代数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原理,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具备利用简单的线性模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后续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发展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是线性代数具有理论抽象、计算复杂的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学生通常认为线性代数课程比较枯燥晦涩。如何提高线性代数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线性代数课程特点、总结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线性代数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线性代数的课程特点

1.1应用广泛

线性代数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在运筹规划和工程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例如,线性规划问题;数字滤波器的分析与设计以、大规模模拟电路的分析以、计算机图像处理以及密码学等都需要线性代数的理论和知识。

1.2理论抽象

作为代数学的一个分支,线性代数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例如,逆矩阵、伴随矩阵、转置矩阵等理论都是很抽象的。

1.3逻辑严密

线性代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间具有很严密的逻辑性。例如,矩阵的正交及可逆问题、向量组的线性相关问题以及线性方程组的结构等。

1.4计算复杂

线性代数涉及很多复杂的计算问题。例如,高阶行列式计算,求解逆矩阵以及化二次型为标准型等问题都需要大量并且复杂的计算。

2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线性代数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通常会更关注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却很少指出这些知识能有哪些实际的应用。我院作为河北省的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都比较薄弱,如果对知识的应用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上课时被动地接收大量的抽象的符号、公式和定义,就会感到十分枯燥,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2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根据学生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的不同,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基础和理解能力一般,学习积极性也一般的学生,或者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但学习积极性很高的学生;基础好、理解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教学中,中间层次的学生占主要部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会重点讲解基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放弃一些偏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基础差的同学学习吃力,丧失学习动力,而优秀学生感到学习太容易,缺乏进取心。

2.3过于重视计算技巧,忽视软件训练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计算中的技巧,而缺乏对matlab等常用软件的介绍和训练。这样虽然可以使不少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当碰到一个实际的矩阵运算问题时却毫无办法,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3提高线性代数教学质量的措施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为了提高线性代数教学质量,应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并鼓励教师参加数学相关的师资培训和学术会议,积极开展教研及课改项目的申报,发表高水平的教学论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2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线性代数这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介绍相关概念产生的背景;讲解理论、方法时要注重介绍其可以应用的技术领域;举例时要尽量选择那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重点介绍后续专业课程对线性代数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对线性代数的学习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可以把线性代数课程细分为线性代数1和线性代数2两门课程,线性代数1主要包括专业必需的线性代数基本知识;线性代数2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理解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加入更深入更全面的内容。其中线性代数1包含的内容为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等基本知识,线性代数2包含矩阵对角化、二次型和线性空间等知识。线性代数1为必修课,线性代数2为后续的选修课,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求选课,优化教学效果。

3.4将数学软件引人课堂教学

目前,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matlab等专业软件在线性代数方面的应用,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比如,在求解线性方程组时可以用Matlab软件演示求解高阶线性方程组的过程;在矩阵的基本运算和求解矩阵的逆时也可以用matlab程序完成;在介绍正交变换内容时可以用Matlab软件演示正交变换的特性。通过软件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改变对线性代数枯燥乏味的印象,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3.5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网络化和信息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不光可以实现在线交互式教学,还能方便的进行网上作业的提交和批阅以及在线辅导,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帮助下,认真做好线性代数教学的每个环节,可以进一步提升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丽环,许峰,殷志祥.提高线性代数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6,(21):66104.

[2]刘艳艳,李林锐,庄需芹.关于提高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2):116117.

[3]胡春龙.基于线性代数教学实践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0):164166.

[4]席敏,肖爱玲.疏离现实的教学――我国高校《线性代数》的课程现状[J].滁州学院学报,2014,(05):128131.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篇2

摘 要:计算思维是当前计算机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重要课题,军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针对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际,分析教学中面临的课时少、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无有效衔接和无法培养学员计算思维能力等挑战,提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计算思维;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0 引 言

军队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全面发展的军事人才,军队院校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现阶段军队院校目标是贴近实战化培养学员的信息化素质。军人信息化素质包括意识、知识和能力3个层面,包括基本信息素质、军事信息化基本知识、军事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系统使用知识与能力、信息化作战知识与能力4个方面[1]。计算机类课程虽然不是培养学员信息化能力的唯一课程,但是计算机类课程在培养信息化能力方面是效果最直接的。在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类课程面临实用性较弱、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等严峻挑战[2]。作为计算机类通识教育的公共工具必修课,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计算思维概述

计算思维是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共同构成科学思维的三大思维之一,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起点,是创新的灵魂所在。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国良院士根据国外计算机教育的研究成果,提出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3]。

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计算思维意识、计算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这与机械工程学院培养学员信息化素质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我们于2014年提出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通识类课程教学改革。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类主干课程,应该第一个进行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2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在传统的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课时较少、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灵活、课程之间衔接不连贯、无法较好地培养学员计算思维能力等突出问题。

2.1 课时限制

虽然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为大一学员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类必修课,但是该门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员开设的计算机通识类课程,仅40学时,而本课程知识点众多,为了面面俱到,每一部分内容分配的授课时间很短。此种背景下,授课内容很难讲透,课程实践环节难以有效开展;学员普遍反映只是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和解题方法,考试过后很快全部遗忘。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为直通车类学员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部分学员没有计算机基础,也没有高级语言设计基础;对于部分内容如数据结构、算法实现等的组织较为死板,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式且无法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2.3 教学衔接问题突出

由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开设在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之后,因此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无法涉及程序设计应用问题,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员对内容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继续学习程序设计课程时又无法对本门课程进行有效呼应和理解,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无法做到很好的衔接。本课程内容之间如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等也存在^突出的内容边界分明和内容之间无法有效衔接问题,这就使得学员产生学而无用的想法,学习积极性不高。

2.4 计算思维培养问题

虽然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学员计算思维培养的主要课程之一,但是原有课程教学过程只重视理论讲授,忽视对学员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对于教学内容无法建立很好的连接,对抽象和自动化更是知之甚浅。

3 计算思维融入软件技术基础课程

计算思维的核心是基于计算模型和约束的问题求解,从根本上改变学员的思维方式并建立起运用现代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考虑培养学员以下几方面能力:面对实际问题时思考是否为可计算问题;分析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理解满足计算问题需求的软件系统;采用编程调试、软件调用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鉴于本课程教学问题较突出,课程组成员在近2年教学过程中进行如下教学改革。

3.1 整合教学内容

基于计算思维抽象和自动化本质的基础,教师可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围绕“计算与软件发展过程―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数据库概述”这条主线,增加算法、数据结构部分知识内容理解和操作实践并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之间衔接。改革后的教学内容见表1。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在计算机软件概述部分增加计算工具发展过程的讲解,重点介绍图灵机的工作过程,帮助学员建立自动化的概念,并通过大量实例如绘制科赫雪花、完成汉诺塔计算等讲解算法概念;在数据结构部分重新设计各部分案例,通过流程图进行分析并通过函数调用方法实现,加深学员对抽象的概念理解。

由于学员计算机基础能力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讲解高级语言对算法、数据结构等的实现,但在数据结构部分对高级语言如C语言仍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保证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有效衔接。

3.2 采用案例式为主的多样教学方法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设计理念是“整体化教学”,即从整体的角度设计本门课程,强调知识点的理解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尽可能以案例教学串联各个知识点,提高学员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例如,对于数据结构部分的顺序表、查找和排序内容,课程组设计图书馆书籍管理和学员综合评定系统的综合案例,并有效将各部分内容进行任务分解;对于数据结构的栈和队列部分,分别设计火车调度、进制转换、打印机优先级排队等案例,并且为了加深学员对两种数据结构的理解,设计回文数判断的综合案例。课程组设计的教学案例见表2。

除此之外,课程组成员还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翻转课堂等多样教学方法。

3.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教员可灵活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1)网络教学平台。

在授课前要求学员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学、完成作业和复习授课内容。

2)多媒体教学。

在讲授式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多种动画、视频素材授课内容,如第一部分授课内容“计算与软件概述”仅2课时就采用9个视频素材。

3)思维导图。

在授课过程中为刺激学员的发散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使抽象知识概念变得可视化,教员可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发散思维,可用来激l学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鼓励他们讨论和开展教学[4]。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确定各部分的主题、设计思想和讲授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或板书形式展示各部分思维导图,尤其在课上通过板书形式现场引领学员一起绘制思维导图,既讲授知识,又能够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员应不仅从宏观上把握授课内容,而且令讲授富有层次性、条理性和逻辑性。在授课过程中,各部分内容均可采用手绘或利用专用软件绘制思维导图。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4)以BYOB为主的教学软件。

改革前,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对于算法与数据结构部分内容采用raptor软件绘制程序流程图,该软件虽然较易上手,但是缺乏趣味性,影响学员学习兴趣。学员没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不能使用任何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软件;经过广泛调研与实践,课程组成员在算法与数据结构部分采用一种图形化编程工具――BYOB进行教学与实验。实践证明,该软件的易用性和趣味性使得学员的学习兴趣大幅提高,并且该软件采用模块化编程,有助于学员对于计算思维的抽象性思维的理解和应用。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案例中的图书馆书籍管理系统在BYOB中的实现如图2所示。

除此之外,课程组在信息编码部分还引入浮点数转换器、查区位码软件、区位码转换器等软件,在数据库部分引入Access数据库软件等相关软件。

4 结 语

计算思维是军事信息化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要求之一,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提高学员信息化素质、计算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主动性具有明显效果,课程组参与的“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通识类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教学研究项目获2015年院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由于教学条件限制,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下一步课程组将进一步整合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打造培养学员信息素质和计算思维能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第一作者简介:陈静,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

参考文献:

[1] 李春花. 军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提高军人信息化素质中的作用[J]. 群文天地, 2012(6): 3.

[2] 蔡丽霞. 信息化背景下的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挑战及改革措施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27): 6395-6396.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篇3

关键词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课程教学 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O1-64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工程数学系列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主要面对我校控制学院各专业和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通信、电子信息、物联网、生物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广泛应用于力学、热学、空气动力学、电学等众多领域,是相关专业课学习必不可少的数学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1教学内容的整合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包含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两部分。复变函数部分包括:复数与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复积分、复级数、留数;积分变换部分包括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专业课打下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例如《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自动化专业中《自动控制原理》必不可少的基础课。该课程对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离散系统分析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需以专业课程的需要为前提。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的内容可以认为是高等数学的推广,因此我们把该课程不仅仅作为服务性课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使他们学会和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获取知识和自我开拓的能力。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与计算机、信号与系统及其它领域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就成了一大特色。例如,在讲授积分变换时,教师通过比较对比拉普拉斯变换与傅立叶变换的异同,揭示了变换的本质,为正确应用变换理论提供了方便。为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由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重心转移,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需要改革,教学内容需要增减。

加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中专业课起重要基础作用的内容部分,弱化数学理论,强化实际应用,加强复数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的内容,弱化解析函数、复积分、级数、留数的内容。

复数的基本概念、极点、留数的概念,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重点介绍复数的基本概念及拉普拉斯变换基本概念和拉普拉斯反变换的方法性质等,增加幅角原理。

2教材的整合

以前我们用的教材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复变函数》,东南大学的《积分变换》。这两本教材的内容很多,不适应32学时的讲授,没有体现出这门课是为专业课所需编写。因此,根据整合的内容,编写与之适应的教材。

3教学策略

教学要弱化数学理论,强化实际应用。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1类比教学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于两类不同本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比较将一种已经熟悉或掌握的特殊对象的知识推移到另一种新的特殊对象上去的推理手段.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对象存在相同或相似特征,则二者之间可进行类比。由于自然界不同领域的不同过程都处在广泛的联系中,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或相似的表现形式,因而作为反映自然界不同领域或不同运动形式的自然学科的教学,有着类比的客观基础。类比是寻找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复变函数中极限、导数等概念及公式的学习应与高等数学的极限、导数等概念及公式采用类比的方法。

3.2对比教学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化教学是对比手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它是利用两类教学内容的矛盾和不同点进行比较的教学方法,以加深其中之一或两者的共同理解。

可导和解析的概念、实初等函数和复初等函数的性质、Taylor 级数和Laurent 级数、Fourier 变换和Laplace 变换等,都可通过对比法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准确认知。

3.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概念的理解,定理的掌握到例题的演练,教师都应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多思、多变、多解的引导、启发及训练

闭路积分的计算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往往算法并不唯一,这样就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做到一题多解,使知识有效地融会贯通。

4多媒体课件的升级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篇4

关键词: 误差理论 测量平差 教学改革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是湖南城市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前期的主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测量学等。在我校本课程一般在学完上述基本课程后大学二年级下期开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含有偶然误差的观测数据[1],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含有观测误差的数据依据最小二乘原理求其最佳估值并评定精度[2]。本课程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不仅会影响到本门课程的成绩,还会影响到后续课程例如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GPS原理等课程的学习,甚至会对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测绘工作及数据处理和分析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我校平差课程教学者探讨的问题之一。根据目前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课程教学体会,笔者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几点谈谈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我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的特点及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是一门应用数学知识和理论对原始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课程,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本课程要求测绘工程专业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具有较丰厚的数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3]。湖南城市学院是在2003年第一次为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2005年第一次为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开设本课程。由于我校是在2002年由两所专科学校(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和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合并的二本院校,招生的学生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高中时学习成绩一般,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普遍感觉理论性强,数学公式多,学习难度大。况且本课程推导公式比较麻烦、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复杂,对于数学基础一般或较弱的学生而言,确实具有比较大的难度。

2.计算机及测绘平差软件的发展对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编程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平差软件越来越具有高度的简单化和智能化[4]-[5]。只要能将外业测量数据按软件要求的正确格式输入并进行先验权设定,几分钟就能得出平差结果并且对未知点进行精度评定。学生在学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时会有依赖心理,觉得有测量平差软件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简单方便。无需再学习平差模型和原理等难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再加上我校学生的数学及计算机编程水平本身不是很高,进一步加大了学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的难度。

3.测绘仪器自动化程度的改进和精度的提高对测量平差产生影响。一些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施工测量和地形图测绘控制测量中,在使用较高精度的测绘仪器的前提下,使用近似平差基本能够满足要求。特别是一些高精度智能化的测量机器人的出现,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测量平差理论和数据处理方法在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中应用得不是很多。部分学生总以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在实践中应用得不是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我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现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条件改革。

(1)教学文件建设改革。我校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专业已有十年时间了,在这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我们基本上按照旧的教学大纲教学。即主要讲授误差传播定律、平差原理、计算方法、法方程解算等。随着测绘科技发展和新仪器的出现及平差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原来的课程教学文件和教学大纲不能完全适应测量平差课程的需求。因此,必须对原来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授课重难点等进行部分或全部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将进行以讲授四大平差原理、精度评定、平差程序设计、平差软件二次开发、实际工程控制网数据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并在每届毕业班学生座谈会上听取测绘工程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再进行适当修正。在走访从事测绘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时,向他们了解本课程内容需要加强和改善的地方,做到课程建设文件和实际工程要求紧密结合。2012年院系测绘专业教师在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走访看望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时,其中一位毕业生要求将大型复杂的GPS网数据处理列入测量平差教学的重点之中,因为他们单位在野外做控制网时经常会遇到相关网型平差问题,回来后测绘工程教研室专业教师经过讨论,采纳了该毕业生的建议。

(2)计算机辅助教学建设改革。以前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中,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要求学生会使用测量平差软件,以正确的格式将原始测量数据输入平差软件中即可,其余方面未做要求。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学生必须具备一些不是很复杂的测量平差程序的编写与设计,并具有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从复杂的数学矩阵计算中解放出来,测绘工程教研室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研发了《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软件》,要求学生不仅会熟练使用该软件,还会对该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数据精度评定,进一步加深对测量原理及计算机语言的掌握。为更好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测绘工程教研室先后制作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PPT课件》、《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电子教案》。学院为了支持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专门建立了测绘工程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专用机房,能同时容纳100人(相当于2个平行班)上机实践实习。我们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办专业思路,部分研制的平差软件系统既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又作为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在系统功能设计和研发时,同时顾及教学与生产的需要,使该系统既能为教学科研服务,又能在实际生产和测绘项目中创造经济价值。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革。为了配合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中测量控制网布设、数据采集和内业处理等。我校专门在距离学校8公里处的周立波故居周围建立了方圆10平方公里的工程测量实习基地。该实习基地可以进行水准网、边角网、导线网、交会网、GPS控制网、变形监测网等复杂网型的布设、观测。采集完数据后再回到学校的专业专用机房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整个实习环境、实习仪器、实习要求、实习过程等完全按照工程单位测绘工程项目的要求真刀真枪地做。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单位的工作环境,实现学校到工作单位的无缝对接。

2.教学过程改革。

(1)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工程单位反馈的对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实际要求和我校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湖南城市学院测绘工程教研室于2013年8月编写了新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讲义。新的讲义删去了原有一些教材中使用不是很多的相对比较过时的平差方法、平差计算表格及法方程解算方法(例如高斯约化法、迭代法等),相应增加了电子计算机平差程序设计和线性对称方程组解算、复杂GPS网平差解算的新方法和新内容。新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讲义作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的辅助资料,授课过程中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测绘工程教研室计划于近期编写《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习题集(适用于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测量平差讲义一起同步用于平差课辅助教学之中。按照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革,把过去重点介绍各种平差方法和各种手算表格及法方程解算的内容,改变为以重点介绍平差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线性方程组解算方法和平差程序的编写、设计、分析等为主要内容。而且教学中紧密结合测绘工程单位生产实践和本学科的新发展前沿及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最新研究成果,适应工程单位对测量数据处理的需要。

(2)教书育人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所地方二本院校,湖南城市学院在提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教学方法上,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本学科专业和工程单位的需要,以前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主,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课后学生做作业的模式。从2014年上学期起我们更新了教学手段,课堂上师生互动方式增多。教师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某个角度、某种方法,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经常使用。比如在讲授“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这一章时,为了引出条件平差中所设参数,我们通过工程布网实例,要求学生思考不设参数能否列出条件方程式,如若设参数,该怎样设,该列多少个方程等问题。在讲授“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时,通过三峡大坝控制网的工程实例,说明选取参数的个数要求及相互间的限制条件关系。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我们利用自己制作的教学讲义和课件,进行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对课本的内容加以补充。从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上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课程考核方法及试题库建设改革。对于高等院校特别是二本院校来说,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坏应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和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湖南城市学院基本上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校部分院系和专业的出题标准不规范,致使学生各门课考试题的题量、题型、难易程度不统一。学生各门功课的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通过评比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使各门课程考核正规化和标准化,湖南城市学院计划成立教师课程考核小组,统一各门课程的考核标准。在学校和各院系的大力支持下,教务处组织专人研制开发了《湖南城市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库系统》,为学院所有课程建立科学标准的试题库创造了良好条件。按此系统编写试题、建立试题库、出题考试,这样做可以统一各门课程的考核难易程度及标准。每次考试完毕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成绩分布区间,该系统作出统一标准的考题分析表,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的试卷难度系数和学生的考核成绩综合评价该专业学生各门课的学习情况,并可为湖南城市学院教务处对教师的教学评估结果提供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校整体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测绘工程教研室根据《湖南城市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库系统》建立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试题库》,试题库建立后,在今后的教学考核中,我们一直使用试题库系统出题考试,并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及时(一般2年)对试题库系统里的试题进行更新优化。通过分析反馈考题的质量优劣、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低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好坏,不断完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试题库》,不断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三、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我院通过改革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文件。分别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革、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试题库建设与考核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计算机编程技术。

笔者通过对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1002601和1202601两个班的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本次教学改革的成效。其中1002601班是我院2010级测绘工程专业班级,1202601班是我院2012级测绘工程专业班级,下面通过两个班的期末测量平差成绩分析比较,1202601班是实行教学改革后的班级,而1002601班是没有实行教学改革的班级,通过以上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分析表的比较,我们发现实行课程教学改革班级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没有实行课程教学改革班级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确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授课素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测绘专业中数据处理重要性的理解与认同。不仅如此,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作为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只有完全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理论,才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将来工作中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创造良好条件。由此可以看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是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真、扎实、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高质量、懂专业、善思考的复合型测绘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玉保,何保喜.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测绘通报,2006,(5):75-76.

[2]刘玉梅,姚敬,马运涛.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沈阳大学建筑学报,2010.7.

[3]左廷英,邓才华,刘庆元.关于测量平差课程改革的思考[J].矿山测量,2006.3.

[4]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平差学科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数学教学;发展误区;改革方向;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49-02

一、高职教育认识和发展的误区

1.对高职教育的本质及特点认识不够深刻。高职教育被看做是人才定型的职业教育或终极教育,甚至被看做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岗前培训。因此高职教育重专业课,轻基础课;重职业能力,轻人文素质;重眼前的单一岗位生存,轻未来的素质支撑。

2.沿袭传统的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按照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实验实训过多的表现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验证,学生缺乏独立操作,自己摸索体会,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教育。

3.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盲从,缺乏针对性。高职的大多数专业是沿用普通本科的现有设置。受传统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少独立开发新专业。少有的新专业由于没有认真研究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缺乏针对性或师资的原因办了一段时间就夭折了。高职的专业建设缺乏专门的领导班子,缺乏科学的制度化的发展规划,高职教育缺乏吸引人的特色专业。

4.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按照岗位群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不能同时支撑发展职业能力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课程结构不合理,课时安排不恰当。实训课比重过小,理论课比重过大;基础课除政治外比重过小,专业课比重过大;甚至出现基础课只能填专业课安排满后剩下的空档。基础课时严重不足,基础课没有很好的发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课的工具课的作用

5.教材实用性较差。高职教材基本是本科教材的简单翻版,是降低难度的本科教材。专业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缺乏有效衔接,基础课教材内容与专业要求不太相符。无专门的实训教材,尤其是新工艺、新技术、新专业的教学软件更缺乏。高职教育认识和发展的误区使其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创新能力方面比普本学生差很多,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远不及中职学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较差。高职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值得深思,高职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教育改革与探索势头

1.高职教育的价值在于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岗位发展与支撑的思路安排,组织教学内容,按全面素质提高的目标培养学生。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与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是以个体职业生存与职业发展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职业导向性或支撑性教育即教育不仅要面向人的生存,塑造人的灵魂,更要有利于人生和谐发展。高职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关系,以职业技能为主,培养职业能力。基础理论课的讲授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要与理论学习有机的结合才有发展后劲,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力求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适度,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2.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有利于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企业要求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协调。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可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可有效的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协作,缩短毕业与上岗的适应期有利于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本之路。高职学院应主动联系行业企业,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3.专业设置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专业建设是高职学院生存之本,高职教育活力所在。高职教育应将专业建设放在首位,应有专门的班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应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主动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各种经济产业的结构,布局,变化,研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生产工序,管理环节,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链中开发岗位,发展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形成特色专业,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让高职教育真正成为能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高等教育。使高职教育更具有适应性。

4.课程体系能同时支撑发展职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应构建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开发性,支撑性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素质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非专业素质课程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并据此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课程结构合理,课时安排恰当。课程体系应将发展职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的结合,超越职业生存与精神建构二者的对峙。

5.教材建设更注重实用性,多样性。高职教材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建设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情况,适应高职学生水平的优秀教材、尤其是实验实训教材和教学软件。要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兼顾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合理安排,编写教材。教材既要突出技能培训,又要夯实理论基础;既要强调职业能力,又要强化人文修养。专业教材与职业能力鉴定教材要统一。基础课教材要符合专业的需求。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迅猛势头迫切要求高职各学科教学改变现行的运行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作相应的变革,以达到最大程度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当然,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三、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发展的方向

1.高职数学教学的价值在于传授知识和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只强调数学的工具性。这种认识是作为教育指导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为教学目的上只要求掌握专业需要的内容,而就是这些内容都只要求能推导公式解题就行,较少的教学内容还被安排得比较孤立。课时很少,无法完成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学生接受的数学知识量少、零碎、不完整。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担负着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课的工具学科的双重作用。数学教育不仅具有掌握数学工具的功能,也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还是接受美感熏陶的重要途径。不能人为地削弱其培养人的素质的作用。因此,未来高职数学教学会从单纯的传授专业课需要的数学知识转到传授知识和素质培养有机统一。正确处理专业需要和人生发展需要的关系。注重基础的长期效应。

2.重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创新性。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非常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过于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忽视从直观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忽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忽视知识的应用性、创新性;忽视能力的提升。未来高职数学教学应加强对知识产生背景的介绍;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突出知识的应用、创新,突出培养运用数学思想、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更将收获的知识提升成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3.将如何操作数学软件纳入常规教学,开设数学实验。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方式单一,多是一支笔,一张纸,教师讲,学生练。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事实上,现代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适用的、先进的数学软件。可充分利用这些数学软件解决学习上的繁杂计算,省掉大量的习题时间,集中精力理解概念,突破应用。也可利用这些数学软件开设数学实验课,进行数学建模培训,让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将实际问题建成数学模型,用软件找出最佳结果。充分发挥数学软件的作用,将如何操作数学软件纳入常规教学,开设数学实验是未来高职数学教学发展的方向。

4.整合教学内容,实践模块教学。传统的高职数学教材只笼统地分成经济类和理工类,是这两类所有专业的通用教材。很少有针对某一专业的需要专门编写的教材。而且,教材内容陈旧,与普通本科数学教材一样,经久不衰地只介绍十六七世纪数学的经典成果即微积分,线性代数,没有将19―20世纪数学发展中已经进入基础而又有较广泛应用的内容纳入其中。这显然不能满足专业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因此,将专业侧重的数学知识,兼顾数学自身的体系,相关的数学软件,整理、归类、打包成模块进行教学。每一专业一个教学模块。让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让高职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将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按专业要求,兼顾自身体系分成模块进行教学,将数学课和专业课整合成一个项目组,学生进入项目组学习,是未来高职数学教学发展的又一方向。

综上所述,未来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会朝着力求传授知识和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重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创新性;重视数学实验;重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方向发展。这种前所未有的变革必将使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更加卓有成效,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马捷.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成人教育,2001,(1).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篇6

计量经济学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基于经济理论选取变量,通过数学建立模型,利用统计方法获取经济实践中的样本数据,来研究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对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并对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发展的一门经济学课程。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R.Frish1926年提出,1933年世界计量经济学会(1930年成立)创办的学术刊物《Econometrica》的正式出版,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经过20世纪40、50年代的大发展和60年代的大扩张,已在经济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进中国,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等八门课程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这极大地推动了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计量经济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经济研究的实证性研究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基于笔者近十年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和最近四届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来分析影响地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计量经济学实际教学效果和问卷调查说明

1.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最近四届教学效果。长江大学是湖北省二类本科,除了台湾省,生源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基本能反映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根据近四届学生课堂教学效果抽样来看,2005级(包括经济30501班、经济30502班)、2006级(包括经济30601班、经济30602班和农经30601班)、2007级(包括经济30701班、经济30702班和农经30701班)和2008级(包括经济30801班、经济30802班和国贸30802班、国贸30803班)各年级实际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及其分布见图1、2。由图1、2可以看出,从2005级至2008级,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略有上升,但总体水平维持在70分左右。优良率在逐年递减,而中等水平和及格率从2006级开始在逐年增加。成绩的最高分为97分,而最低分仅为6分,离散程度非常大。2006级学生的不及格人数和不及格率都最大。从学生毕业论文中所使用计量模型来看,运用计量模型的比例仍然偏低:2005级比例为26.8%,2006级为29%,2007级为29.4%,2008级为31.6%;而从模型的正确使用来看,比例也不高,正确率分别为:53.2%,51.3%,40%和50%。由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得出,目前普通本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较低,对计量模型的运用能力仍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时的减少造成的:2005级为64学时;2006、2007级为56学时;2008级为48学时。另一方面,我们可能有必要深入分析教学方面的原因。

2.统计抽样说明及结果。本文使用的统计数据是建立在2007~2011年对长江大学经济学院2005~2008级学生的随机抽样得到的。四年共发放问卷190份,其中,2005级40份,2006级50份,2007级40份,2008级60份。从问卷调查表中,我们剔除了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71份,其中:2005级34份,2006级44份,2007级37份和2008级56份。占抽样年级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005级41.46%,2006级为41.12%,2007级为34.26%,2008级为36.36%。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建立和变量说明。由于问卷调查全部是定性问题,因此,我们建立如下虚拟变量模型:cji=a0+αsexi+βsubi+14j=1Σγjwji+μi,i=1L171其中,cji为第i个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实际考试成绩;sexi=1L男生0L女Σ生;subi=1L理科0L文Σ科;wji=1L回答为优+良0L回答为中+Σ差

2.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利用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学生计量经济学实际考试成绩,运用本文所建立的虚拟变量模型,在EViews6.0软件环境下,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性别和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10%显著性水平下,对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课堂板书与课件之间协调在5%,显著性水平下,对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而文理科别、对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课件质量和课堂板书在1%,显著性水平下,对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其先修课程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理统计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先修课程掌握不牢,势必会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或理科生逻辑抽象思维较强,成绩相对而言会高。同样,课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听课的思路,进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课堂上仅仅依靠课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很多问题又无法深入理解。因此,老师的课堂板书对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点的理解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基本结论与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篇7

我校计算机学院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五个专业,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区别开来,那么就需要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进而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制定满足要求的课程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2002年最早设置的专业,根据计算机学科教育的发展,于2006年和2010年分别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能够适应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早期的计算机学科教育注重学术研究性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英化教育。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需要大量实践能力强且上手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应该研究培养体现职业特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基础适度、口径适中、强化应用、提升能力、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为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系统地学习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分析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系统以及接口设计、调试、安装与维修,获得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关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发展和建设专业所必需的。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特色建设、创新的原则,对培养模式进行深化,进而达到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2.1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计算机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注重专业与市场的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面对多元化的经济市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使得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职业性。基于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要具有实效性,以市场的需求面来确定教学的内容面,这样在培养方式和内容上,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2 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原则

随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增多,其竞争性加强,社会对于其的要求也增加。因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关于特色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要。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中,要体现学科的细化,教学方面进行明确。诸如,运行、系统建设、维护等相关技术的教学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这点也是专业细化下,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3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原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其课程内容具有技术新、变化快的特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多变性,在于教学主体未变,其相关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创新非常重要,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为专业培养提供多元化的平台,进而实现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同时,教学内容的创新,还需要体现市场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之中渗透职业教育,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适合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

3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是其采取的重要手段,即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是课程及进程的总和,是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因此,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它关系到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何强化应用、怎样体现专业特色。

3.1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模块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分为思想政治理论模块、军事理论模块、公共体育模块、公共外语模块与数学模块。它们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基础部分。

通识部分选修模块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自我构造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按课程的学科性质将选修通积教育分为人文素质模块、自然科技模块、经济管理模块、艺体健康模块等四大模块,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身心健康、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3.2 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各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其目的是夯实学科基础。

具体课程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数据结构。具体分为以下两个课程群:①数理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②技术基础:包括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硬件基础课程群和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软件基础课程群。

3.3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模块是按社会需求和专业学科发展需要所开设的反映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若干门课程,主要包括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其目的是夯实专业基础。分为软件与硬件两个课程群,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编译原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接口技术、软件工程等。

选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图形学、网页制作、JAVA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JSP网络编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

3.4 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

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是根据社会上实际的人才岗位群需求,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从深度上体现该专业内涵和特色的一系列面向应用的课程,主要是指与某一特定的工作或某一类职业相关的课程,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方向和嵌入式系统方向。

计算机应用方向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NET构架及应用和ASP.NET网络编程两门课程,选修课有J2EE技术、微机与外设维护维修技术、Delphi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ORACLE数据库、电子商务概论和UML建模技术等课程。

嵌入式系统方向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嵌入式系统基础和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两门课程,选修课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程序设计、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移动设备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测试技术、嵌入式网络协议及应用、WinCE嵌入式软件开发、嵌入式数据库和通信网络与总线技术。

4实践教学环节

4.1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应包括普适基本技能层次、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在内的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

1) 普适基本技能层次

普适基本技能层次开出预备性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实验,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尽早转变学习方式,尽早增强工程意识。这方面设置有物理实验和认识实习。

2) 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

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开出二级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实验课程,通过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方法。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上机编程、电路与电子学和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两门课程的硬件实验。

3) 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

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通过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践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以项目实训为主,着力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例如,本专业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实施蓝桥计划,联合培养JAVA程序高级开发人才。与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培养C++程序设计高级开发人才。另外,与北京安卓易科技有限公司、京东翰林教育集团、汇众益智(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基本实现了应用型人才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4.2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

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为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取得课外素质和创新项目4个学分,此类学分单独记载,超过的学分可以替代相应选修课学分。

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内容包括各类考试、学科竞赛(如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等)、科研创新实践、科研论文与文艺作品、社会实践等。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篇8

关键词:SCORM标准;教学资源整合;LMS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104-04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课程的建设和运用也呈现百花争鸣之势。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线学习(eLearning)和移动学习(mLearning)的出现,使得学习成为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终身行为。教学资源是网络课程的主体,其表现形式也灵活多样。目前虽然已经开发出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库,但无论是精品课程、微课等,还是其他多种形式存在的课程建设。由于缺乏构建标准,海量的课程资源业已形成“资源孤岛”。因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必须取决于两点:一是构成课程的各要素本身,必须是高质量、高水平;二是课程诸多要素通过新兴技术手段,可以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在用户之间顺利实现互动和共享。[1]因此,目前国内“优质”的教学课程资源并不是完备的优质资源。

自2008年MOOCs的提出至今,这一全新的在线教育形式得到了国内外各大高校的广泛认可。但国内学者主要是对“慕课”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对在线课程资源有效性等进行了研究。而本文主要针对网络课程整合的技术角度探讨:一是,教师如何才能把格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构建成可共享的基本单元;二是,如何把可共享的基本单元聚合成具有跨平台功能的课程。从而使得网络教学课程资源能够具备可互操作、共享性和模块性,这是消除“资源孤岛”的利器。

SCORM标准规范

SCORM(可共享的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是美国教学管理系统全球化学习联盟所制定的远程教育标准,通过“教材重复使用与共享机制”的建立,来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开发成本、促成在各学习平台间流通自如。具备SCORM标准的学习课程内容对象具有可访问性、互操作性、可重用性等特性,使得教学资源具备统一的标准,通用性强,共享度高。1999年SCORM规范的最初版本出台;2000年SCORM1.0版本问世;2009年SCORM2004 4th?Edition。

1.SCORM是什么

SCORM定义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内容聚合模型”和学习对象的“运行时环境”,是教育软件系统的USB接口。SCORM不仅仅是一个标准,对于开发人员,它提供了一定的开发方向和开发解决方案。对于教学设计人员,它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思想,而不仅仅是内容的传递。对于教学管理人员,它提供了信息采集的手段;SCORM对于开发而言,只是提供了一些API支持,对课程开发过程没有任何的规定,只能说所开发的成果符合SCORM标准;SCORM标准并不是质量标准,符合SCORM标准的课程,只能说是一种有利于迁移或者资源重用等特点,与知识内容的质量和表现形式,甚至教学设计没有关系,并不能说符合SCORM标准的课程就是好课程。

2.SCORM的主要组成及特点

SCORM2004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标准规范[2]:内容聚合模型(Content Aggregation Model,CAM)、运行时环境(Run-Time Environment,RTE)和序列与导航(Sequencing and Navigation,SN)(如图1)。CAM从课件内容的组织角度来考虑,如何定义一个标准化的内容模型;RTE从课件(CourseWare)与学习管理系统平台(Learning Manage System,LMS)之间如何交互的角度定义学习过程的行为规范;SN从排序和导航的角度定义SCO(可共享内容对象,Shareable Content Object)课件的业务逻辑关系。

(1)SCORM内容聚合模型(CAM)[3]

内容聚合模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公共的方法,把学习资源组合成学习内容。它还定义了如何确认和描述学习内容,怎么整合成一个课程或课程的一部分,学习内容如何在LMS和内容知识库这样的系统之间共享和迁移。CAM由素材(Assets)、可共享内容对象(SCOs)以及内容组织(Content Organization)组成。

学习内容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基本素材(Assets),又称为微单元。这些素材是呈现在网络客户端的文字、图片、声音等数据。一个基本素材可以用 Meta-data来描述,并通过这些数据来在线搜索,从而增强其可重用的机会。将基本元素绑定到Meta-data的机制称为内容打包。

可共享内容对象(SCO)是一个或多个基本素材的集合,它包含了一个特殊的可微单元,利用 SCORM运行时环境与LMS进行通讯。为了可以重用,SCO并不依赖于学习内容,而仅是其本身。比如,一个 SCO可以用在不同的学习体验中来执行不同的课件。另外,一个或者多个SCO可以整合成更加高端的教学和培训单元,来执行更高端的学习对象。SCO被认为是小型的单元,所以跨课件的重用是可能的。SCORM对SCO的大小没有特别的限制。在设计编写期间,内容开发者根据学习内容的信息数量和其可重用的水平来决定SCO的大小。

内容聚合(Content Aggregation)是用来将学习资源聚合到教学单元的内容结构。一个内容聚合可以通过内容聚合Meta-data在线上搜索并发现,从而加强其可重用的机会。

(2)SCORM运行时环境[4]

SCORM的目的是学习内容资源可以在不同的LMSs中重复使用和具有互操作性,使得各种SCORM课程可以跨平台。RTE提供了相应的机制,使得上述目标成为可能。RTE提供了公共的方法启动学习资源、公共的机制使学习资源和LMS进行通信、有预定义的语言和词汇形成这种交流的基础。实时运行环境有三个方面:运行或启动(Launch)、应用编程接口(API)和数据模型(Data Model),其构成结构如图2所示。

在图2中,运行的资源包括微单元和SCO对象;API提供了LMS与SCO通信的接口方法,使用API可以开始、结束、获取、存储数据等动作;数据模型是进行SCO和LMS之间通信的数据封装的一种模型,描述了在SCO与LMS之间传送信息数据的模型,如SCO的跟踪信息,SCO的完成状态、一次测试的成绩等数据。在学习者会话中,LMS必须维护来自SCO数据模型的状态信息。而SCO需要利用这些预先定义的信息,以便在不同的LMS中重复使用。LMS可访问的最小学习对象单元是SCO,微单元不能与LMS之间交换数据。

(3)SCORM序列和导航[5]

SCORM序列和导航(SN)描述了符合SCORM的内容是如何通过一些学习者发起的或系统发起的学习导航时间排序的。内容的分支和流程可以用预先确定的一些活动来描述,尤其是在设计时定义。SCORM SN也描述了符合SCORM的LMS是如何根据一些学习者发起的或系统发起的导航事件和它们对运行事件环境的影响来解释排序规则。

符合该标准的网络课程具有如下特点:①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适合他学习的内容;②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教材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平台或学习管理系统上流通操作;③可持续性(Durability)――计算机软硬件升级或重构时,可以尽量不重新修改应用程序或教材而重新使用;④可重用性(Reusability)――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内容或学习对象可以重复使用,并可以选择迁移学习记录。

3.SCORM课件结构

一个SCORM课件可包含任何资源文件,只需这些资源按照规范的格式进行组织。SCORM课件一般以ZIP包的形式被提供,其包中包含了课件所需的图片、动画等资源。ZIP包根目录下的imsmanifest.xml文件――清单文件,它详细描述了该课件中的资源组织结构。一个清单文件包含了该课件的所有信息,其中元数据节点定义了描述该文件的元数据,内容组织节点中包含了课件的一条学习路线及该路线上的具体课程,而具体的课程元素节点则定义了课程的具体属性,如课程类型、时长限制、前置课程、总分数(针对考试)等。常见的清单文件结构以xml文件表示。

SCORM课程建设平台架构

笔者设计和开发的基于SCORM标准的课程资源建设平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符合SCORM标准的课程生成系统和LMS系统。SCORM课程生成系统目前主要使用的Reload Editor软件工具。基于SCORM标准的课程资源整合平台架构的逻辑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SCORM的LMS平台应具备的基本功能。设计该平台遵循的基本原则是4W1H原则(Who、When、Where、How、What)。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按系统用户角色进行分类,包括管理员角色子系统模块、所有使用系统用户注册模块和学员子系统模块三部分。其总体功能结构图如图4所示。

系统具备的基本功能为:①所有用户均需要注册后并通过验证后,方可使用平台功能。②管理员用户在系统中可以把各种格式的课程资源制作成符合SCORM标准的课程包,并上传SCORM课件压缩包,然后系统能自解压课程包,并将章节解析到数据库功能供学员进行学习;可以查看各个课件被观看的总时间、总人数、课件平均得分等统计信息,用于评估课件的质量;管理员进行注册用户的验证和权限分配。③注册学员用户在系统中可以列出学员注册过的课程列表;记录学习记录(进度),下次播放时从记录处开始;学习过程中提供记事本功能,学员可以针对课程记录自己的心得,并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笔记;鉴于课件与学员的互动性要求,对于带测试题目的课件,要求记住用户测试后的得分并通过得分判断当前章节是否为通过状态;学员可以查看自己针对各个课件的学习状态、学习记录以及观看时间等信息;学员可针对已经学过的课程进行打分。

结语

SCORM仅是一个标准规范,它与课程资源的优劣无关。作为教师,应努力抓住机遇,提高自己,设计和开发符合SCORM标准的教学资源构建平台及基于SCORM的教育资源学习平台,构建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晓清.技术联姻教育:edX网络课程的创建、运行与挑战[J].江苏高教,2014(2):77-80.

[2]赵栋栋,张新明.在线学习技术标准的新发展与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07):43-44.

[3]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ADL),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SCORM)2004 4th Edition Content Aggregation Model(CAM)Version 1.1[S].2009.

[4]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ADL),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SCORM)2004 4th Edition Run-Time Environment(RTE)Version 1.1,[S].2009.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篇9

[关键词]数学物理方法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63-03

“数学物理方法”是在微积分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典型物理问题,特别是场论问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经几代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数学物理方法”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复变函数、数理方程、积分变换和特殊函数等知识构成课程内容框架。随着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应用的需要,“数学物理方法”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数学物理中的几何方法、数学物理中的计算方法、非线性数学物理等内容,而“数学物理方法”中较深的内容和新发展起来的分支已经作为研究生课程或本科的选修课程开始进入教学体系。

“数学物理方法”是物理学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历史上看,这门课程的设置是使物理专业的学生在完成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理论物理学系列课程的学习做好巩固有关数学知识的准备,并初步掌握一些典型的物理学模型理论的数学建模方法[1],它既是数学课程,又是物理课程[2],为后继开设的“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电路分析”等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理论知识和计算工具,而且也在理论和实际研究工作中广为应用,在本科物理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由于这门课程的数学内容与有关的工程数学相近,其有关的实例与一些工程问题的物理模型紧密相连,所以,这门课程在部分高校也是某些工科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选修课程。[1]从大学素质教育的作用和课程的结构特色来看,“数学物理方法”应当属于最能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特色的课程群。它把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应用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着力提高数学与物理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及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面向21世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教学体系改革的开展,以及近年来应用物理等专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学校逐年扩招,由此带来的生源变化也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给“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本课程注重逻辑推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数学功底要求很高,但是它又不同于单纯的数学课。同时,本课程内容有着非常广阔的物理背景,实用性很强。因此,我们认为,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单纯地追求理论上的完美、严谨,而忽视其在各种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不必过分地追求一些定理的严格证明、复杂公式的精确推导,更不能死记硬背,而应重视其应用技巧和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示学生注意在概念建立、定理提出的过程中所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体现历史上的创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这些问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它需要深厚的数理基础,数学推导过程和结论往往冗长繁杂。由于扩招后学生基础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生所涉及的物理学知识相对滞后,课程教学面临不少困难;同时,应用物理及物理背景深厚的相关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各学科专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也对“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对“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从内容到结构进行重新整合,充分体现专业特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很好的教材。

另外,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在与该课程有关的领域中,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自己的见解,使教学内容更为深化并得到拓宽。因此,高校和相关学院应适当重视,加以扶持,使教学组成员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此外,还有一些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急需组织力量建设一套结构完整、内容丰富、适合不同专业需求的,系统化、模块化的多媒体课件,以配合课堂教学,增大信息量,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育形势的变化和新问题的出现,造成“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理念、教育思想都面临着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尝试与具体做法

针对这种情况,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依托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我们以课程教学为基础,针对我院及全校的“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力求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自2001年起,我们就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成立了课程建设小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校级课题“物理系列课程专项建设”,开始了本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探索。经过反复研究和比较,选用最新版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在授课过程中尝试结合物理前沿知识,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能力;完成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的制订或修订,建立了配套的试题库和多媒体课件,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认识到,优化组合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我院本课程师资队伍为老、中、青三结合。课程责任教师以身作则,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老教师的课堂教学,参与数学物理方法教材编写的讨论;青年教师主动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院领导对该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比较重视,有意识地安排青年教师讲授相关的后续课程,如“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使得学生熟知本门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连带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能合理取舍、突出重点,并能将枯燥的数学结果转化为具体的物理结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院在“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改革方面的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针对我院三个不同专业以及全校已要求开设和拟开设“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各专业的定位、相关课程设置和具体要求,全面深入地展开调研,在保持教学内容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及学校相关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具体需求,对现有教材作进一步取舍整合,制订了各自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并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反映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的要求,实现因材施教,体现专业特点。

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实施按专业需要的分级教学模式,在保持知识结构完整的前提下,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内容的取舍各有侧重。尝试推行案例式的研究型教学,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结合专业的应用,撰写小论文,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利用前修的知识,围绕某一类特定的数学物理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模块”,以老师讲授为主;“科研模块”,将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留作窗口,供学生钻研、讨论,以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讨论模块”,选择部分科研模块的课程,结合专业设计,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进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课堂教学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学艺术,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中的互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黑板+粉笔”和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相结合,初步建立了一套结构完整、内容丰富、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并且仍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例如,大多数泛定方程在任意给定的边界条件下无法求得解析解,这时数值解就很重要。因此,我们正在着力开发相应的课件使学生可以任意划定边界,并能显示出在给出的边界条件下该泛定方程的数值解,使学生对各种定解问题解的差异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在尝试通过MATLAB等软件将一些复变函数和数学物理定解问题的求解结果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出来,扩大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依托校园网网上教学平台,开展网上交流、讨论、建模等活动,建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设为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条件和机会,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浓厚的教学氛围。

最后,为确保教学质量,实行教考分离。建立和健全了教学档案和课程试题库;考试采用专题讨论、课后论文及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实现全方位、综合性的考核,全面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情况。

“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直接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工具,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作准备;长远的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高的要求则是开拓创新思想的培养。[3]我们希望通过教学研究项目的进展和自身的探索实践,不断地巩固教研成果,开好示范课,以期对校内甚至省内高校相关专业的同类专业基础课程起到一定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 注 释 ]

[1] 刘国光,卢民强.数学物理方法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大学物理,2004(6):59~62.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一、导入:出示课件,分类。

小明买练习本花了3.2元,小亮买练习本花了0.8元,小明买作业本的钱是小亮的几倍?

3.2÷0.8

如果小明帮班级买了16本作业本,小亮为班级买了64本,小明买作业本是小亮的几分之几?

16/64

小亮买4本,小明买1本,他们买的作业本数之比的比值是几?

4:

1=4/1=4

你用到了什么知识?

二、新授

1、学生回答小数除法,引出商不变性质;学生回答约分,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出示课件。

问题:我们以前学习过: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相当于比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相当于比的.....。,按照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会不会也有一个类似于它们的性质,请同桌讨论猜想一下它的内容。

板书猜想结果和课题。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0),比值不变。

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验证两个整数比。出示课件

对不对呢?我们需要验证一下。你们准备从哪些方面验证这句话是否正确?我们先从同时乘开始验证。

同时乘的验证:(1)相同的数(2)乘0行不行?(3)还有其它情况吗?

同时除以的验证:(1)相同的数(2)除以0行不行?(3)还有其它情况吗?

学生汇报结论。

我们先来验证:用6:8同时乘相同的数,得到新比。你们认为这个验证完整吗?为什么?对,重点是验证比值变了吗?我们验证了吗?所以这里写等号合适吗?原来比的比值是?新比的比值是?是相等的。我们现在能说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成立吗?

学生补充乘0、乘分数、小数的情况。现在能说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成立吗?总结复述比的基本性质

按照这种方法,同学们能完整的叙述同时除以的验证过程吗?同组的同学同时除以一个整数、小数或分数、还有0几方面。

比在生活中很有用处,出示视频,引出问题

3、为什么要化简比

出示课件

(1)、谁能快速找出哪杯柠檬水最酸。

(2)、A杯为什么不能确定?

(3)、换个方式,谁能快速找出哪杯柠檬水最酸

像这样前项、后项都是整数,并且互质的比,叫最简单整数比。

练习:判断三个比是否是最简比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整数比,最简单整数比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巩固: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巩固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的比

1、如果你让你挑选联合国旗,小的你会选谁?大的呢?为什么?

2、能不能从宽与长的比这个角度发现规律?

3、比不同,旗的形状不同。

引导学生解决单位不同情况下的化简比的方法。

学生分组探究、板书四种化简比的过程。

四、知识延伸:黄金比

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这是我们的国旗。我收集了几种不同场合下国旗的尺寸。它们的比也是2:3。象这样不同情况下化简比的方法是我们下节课的研究重点。实际上,它们在制作时都使用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比。出示课件。

师小结: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最早发现了这个秘密。在生活中有很多符合黄金比的事物都比较美观。

这辆小轿车的外观有一处就采用了黄金比的概念设计的,你发现了吗?这几张照片里,你找到了黄金比吗?它采用的是九宫格构图法。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就可以了。以后照相,再没有人敢说你是业余水平了。你知道妈妈为什么喜欢穿高更鞋吗?让我们从图中找出答案。你能用黄金比的知识来解释吗?从肚脐到地面的长占身高的三分之二,体型更完美。

五、总结:

关于黄金比的知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继续收集,交流。

该下课了,能告诉我这节课都学会了些什么?我们可以用眼睛发现美,也可以用数学知识发现美,更重要的是数学还能创造美,你们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