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1:25:50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篇1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矗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实物、模型教具等通过演示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

三、说学法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个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之后,扶着学生认识13,独立让学生认识14,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教学例1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平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③指导写12。

(2)教学例2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

(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溃

(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3.教学各部分名称。

(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

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练习

1.练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2.练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

3.完成3-5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篇2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矗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实物、模型教具等通过演示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

三、说学法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个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之后,扶着学生认识13,独立让学生认识14,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教学例1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平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③指导写12。

(2)教学例2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

(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溃

(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3.教学各部分名称。

(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

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练习

1.练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2.练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

3.完成3-5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平均分、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实物图、幻灯机、幻灯片、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呀!(生:好!)

师:这个游戏名叫“小小邮递员”。这里有一些数字(出示十几张挂在小黑板上的写有数字的信封面,其中有整数,也有分数),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小小邮递员,把学过的数字拿下来,分别投进信箱里(出示两个用硬纸做的精美信箱),看谁拿得准,投得快。游戏结果:两位小小邮递员很快就把出现在小黑板上的整数拿下来了,剩下的几个数都是分数。

师:这些数大家认识吗?(教师指着剩下的几个分数)

生:不认识!

师: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数——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评:小学生爱动好奇,喜欢直观,教者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新课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课一开始,就运用游戏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课题的揭示生动自然,轻松愉悦,值得借鉴〕

二、学习新课。

1.提出学习目标。(略)

2.教学例1。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二分之一,会写1/2,会读二分之一。出示实物(一个饼),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

师:每块是不是这个饼的1/2?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没有平均分。

师:答得好!只有平均分,才能用二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指导学生读写1/2。在认识1/2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标出它的1/2。同学们都能折出下面的几种形状,表示不同的分法。

3.教学例2。

出示图形:

师:这个园形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三份。

师:每份是这个园的几分之几?

生:每份是这个园的三分之一。

师:怎样写?1/3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略)师:大家数一数,这个园有几个三分之一。

生:有三个三分之一。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3,并涂上颜色134.

教学例3、例4。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完成两例中的填空题。并组织学生动手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4。认识1/5。

生:(全体学生动手折纸,出现以下三种折法)

师:(巡堂检查,把上面三种不同折法的纸出示)。大家说,这些折法对不对?

生:对!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每张纸都是平均分,所以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14。

〔评:教学紧扣课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教学例5。

出示放大了的1分米长的线段图。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里把1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生: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是它的1/10。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这条线段有几个1/10?生:有10个1/10。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

生:1/2、1/3、1/4、1/5、1/10。

师:对!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着出示在小黑板上的目标内容)。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各部份的名称。

〔评:教学目标明确,“亮标”、“回标”按目标要求,优化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完整〕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过程略)

三、巩固新课。

1.拿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叠出它的1/2、1/4和1/8,并涂上颜色。(即第113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2.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题。

3.要求学生动手涂一涂、写一写,完成练十七中的第1、2题。

(师:巡堂检查,及时反馈,集体订正)

4.提高练习。①师:这里有一条绳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大家看看应怎样分?每份是这条绳的几分之几?②出示右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5.作业。要求当堂完成练十七第115页中3、4、5题。

四、全课总结(略)

〔总评〕:

一、揭示课题生动自然。教者根据儿童爱动好奇,喜欢直观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运用游戏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使课题的揭示生动自然,轻松愉悦。

二、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本节课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教学中及时“亮标”、适时“回标”、教学过程系统完整。

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结构化;单元整体;分数教学

结构是事物的组织构造,它把事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安排后形成整体。课程结构化的“‘化’是一个动名词,是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意思。”“‘化’字缀于名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1]结构化是指课程按照目标预期组织整合成了我们希望的某种样态。它是课程结构的完成和实现。学科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也就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课程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本课程内容以便于教学的开展。以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多只是让学生提前预习,教一个课时是一个课时,不能很好地衔接知识,学生获取的知识是点状、零散、碎片化的,没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从课程结构化视角来分析,基于单元进行结构化统整有助于打破传统单课时设计思维下知识的离散化状态,以整体、关联和结构的思想整体设计单元教学,促进儿童认知结构的整体变化。

一、理解核心要素,学会完善建构

教材在编写内容时有一个内在的知识框架,这样既可以体现教材的结构性、整体性、关联性,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教学的核心要素,进而运用到教学中,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核心要素,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并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学会如何正确地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中填入新知识,扩张完善自己本单元的知识结构。1.理解单元核心要素,初步建构知识框架单元核心要素是指彰显单元知识本质内涵的关键点。把握单元核心要素,就能突出单元知识的本质要义,明白了这一单元是在讲一个概念还是一种思想方法或策略,就可以对整个单元有一个初步认识,以便于建构知识框架。要使学生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单元核心要素。比如,在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讲授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意义,以及与此有关的用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此单元的核心要素是分数的意义,在不同的情境中同样一个分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在同一个情境中同样一个分数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学习此单元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多种方法解析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的本单元的核心要素。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众多要素中筛选出核心要素,把握关键。如上例,缺乏建构单元知识结构经验的教师,可能会认为此单元只是在教学生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忽略了问题的本质是揭示分数的意义而不是分数的实际应用,自然也无法引导学生正确建构知识结构,不利于后面对分数的再一次学习。最后,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理解单元的核心要素,在学生对此有一定理解后,帮助他们初步建构以核心要素为关键的本单元知识结构,以便于在上练习课时减少知识上的错误,更好地进行整理与复习。2.理解新授知识,完善单元知识结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2]在学生对单元知识结构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后,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帮助学生完善单元知识结构。比如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讲授了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连乘和倒数的知识。此单元的核心要素是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以分数的乘法计算为核心出发点,牵连起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连乘和分数的倒数等知识,完善单元知识结构。

二、统括单元学习方法,建构方法策略框架

在学生对单元知识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并尝试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后,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建构方法策略框架。知识是死的,方法是活的,学生学数学不光是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在后续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1.理解数学学习方法,建立知识与方法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开展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达成某一知识目标时,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还是运用分类的思想方法,还是知识间迁移的方法,亦或是更加具体的如何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讲授了分数的表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知识。在此单元中引导学生初步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学生可以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实际感受21和41的大小,对分数产生一个具象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圆片的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分数的大小,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借助具体的“形”解析抽象的“数”,从具象过渡到表象再到抽象。此后,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就可以采用折一折和涂一涂的方法。2.基于单元整体,建构策略框架在将一个个知识和学习知识时采用的方法联系起来后,就可以基于单元整体,尝试建构方法策略的框架,统括多种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首先,在建构策略框架时如何将杂乱的多种方法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教师要学会从中发现方法之间的联系,找出主要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关键。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从认识分数到简单比较分数的大小,再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中,教材给出了折一折和涂一涂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结果。教师应该从中归纳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通过将圆片平均分成几份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既生动形象又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迁移方法,在用某个方法学习了某个知识后,在另一个问题上也可以用同样的或类似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无论是认识分数、简单比较分数大小还是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都可以运用第一课时采用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解决之后的问题,实现方法的迁移。最后,在引导学生建构了策略框架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优化方法,在接下来对分数的进一步学习中采用更合适的方法。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对几分之一的含义的认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就是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并总结优化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方法策略框架结构更加合理、系统,更具结构性(如图1)。

三、联系教材整体,建构层次网络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少有内容只用一个单元就可以交代清楚,为了使教材内容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方便教师分层次进行教学,很多小学阶段着重要学习的数学概念都分为好几个单元,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点到面逐步学习。因此教师应在苏教版12册教科书中准确把握五个分数单元中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层次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1.引导学生比较旧知,体会知识层次的递进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就设立了1个课时,认识了几分之一,重点结合一个实物或一个图形,初识分数,形成对分数定义的浅表化情境理解;在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也安排在第一个课时,继续带学生认识几分之一,重点是将多个物体形成一个整体进行几分之一的教学;而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中,同样安排在第一个课时,深入学习分数的认识。这三次对分数的认识有什么异同呢?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究这个问题,从一开始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把多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再到引入单位“1”的概念,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这是教材三个单元三个层次对分数的认识的呈现,教师不应该忽略这种内在的比较联系,而应引导学生比较旧知,联系新知,体会知识层次的递进,从而加深对分数定义的理解认知。2.串联分数单元知识层次,建构小学分数知识网络由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教学有五个单元,从三年级到五、六年级,不同单元之间时间跨度大,并且知识点零散,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已构建每一个分数单元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五个分数单元在知识和方法层面上的联系,理解单元之间的关联性,促使学生尽可能理解分数的所有知识,学会如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建构小学阶段分数的整体知识网络。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主要讲授的是简单的分数认识(核心要素),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主要讲授分数的意义(浅层次、核心要素),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单元中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要优化方法。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讲授的是分数的意义(深层次)和性质(核心要素),学习方法主要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主要讲授的是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核心要素),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画图(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主要讲授的是分数的除法运算法则(核心要素),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以上的归纳总结不难看出五个单元对分数的认知主要是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计算,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师首先要对分数的整体学习有较深的认知和理解,才能帮助学生建构串联分数学习知识和方法的网络结构图,促进学生对分数的深层理解,提高数学学习的结构化思维能力,方便学生在学习其他概念时进行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把数学学习变成结构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个性向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72.

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篇5

分数的意义这一节是学生在借助直观图形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分数的过程,学生只有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才能进一步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带分数,并学会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同时又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图形,处理好操作、直观、表象、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多种实例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好三个概念。

(一)理解“平均分”

“平均分”是认识分数意义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刻理解,防止“平均分”与“分”混淆。教师在提供教例时,要突出“平均分”这个特点。组织练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均分和不均分)、画图(把图形等分)、操作(分小棒、折纸片)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均分意识。

(二)理解单位“1”

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因为它具有:①概括性,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件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概括起来的整体。如一个班级的人数,一年粮食总产量等。②可分性,即可以根据需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从而得到所要取的份数。③相对性,即每个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如把半块饼看成1/2,它的单位“1”就是一块饼。如把4块饼看成一个整体(单位“1”),那么一块饼就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1/4)了。单位“1”是根据对象范围来确定的。教学时,应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单位“1”。可以多举些实例,如,“完成全年计划的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7”、“耕地面积的5/7种水稻”等让学生辨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三)理解“分数单位”

“分数单位”这个概念十分重要,它是进行分数大小比较,以及假分数、整数、带分数互化的依据,又是学习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分数单位不像自然数的计数单位那样固定,它是随着单位“1”被等分成的份数变化而变化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一些图形的比较,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分数单位,也可多让学生判断某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并说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二、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理论根据,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掌握好分数与整数除法的关系,联系整数除法的商不变规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关键。其教学过程试作如下设计:

(一)以旧引新

1.用分数表示下列除法算式的商。

3÷45÷87÷12

2.填数并说出依据。

3÷4(3×__)÷(4×2)6÷8=(6÷2)÷(8÷__)

3.设疑:既然分数与整数除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而整数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是否也类似的性质呢?

【说明: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疑启发,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探索规律

1.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

①在下列三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中画阴影分别表示出3/4、6/8、9/12。

┌─────┬─────┬─────┬─────┐

│││││(3/4)

└─────┴─────┴─────┴─────┘

┌──┬──┬──┬──┬──┬──┬──┬──┐

│││││││││(6/8)

└──┴──┴──┴──┴──┴──┴──┴──┘

┌─┬─┬─┬─┬─┬─┬─┬─┬─┬─┬─┬─┐

│││││││││││││(9/12)

└─┴─┴─┴─┴─┴─┴─┴─┴─┴─┴─┴─┘

②根据上图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3/4=()/83/4=()123/4=6/()=9/()

6/8=()/49/12=()/49/12=6/()=3/()

2.引导观察,寻找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

①提出疑问: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它们会相等呢?

②引导学生观察第一行等式。问: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起了怎样的变化,怎样才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呢?让学生讨论小结: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③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等式,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讨论小结: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归纳小结,形成概念。

①谁会把刚才从一、二两行等式中发现的规律合并起来,说成一句话?(略)

②组织讨论:“相同的数”能否为零?为什么?当纳出完整的概念:“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说明:教师先提供直观图让学生自己操作感知,接着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实例观察与比较、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当纳总结出一般的规律。这样,让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

(三)初步运用,巩固新知

1.如图的阴影部分是这个圆的1/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还可以说阴影部分是整个圆的几分之几?2/4、3/6……

(附图{图})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

2/3=2×3/3×□=□/□8/20=8÷□/20÷4=□/□

3.提问:“在分数基本性质的表述中,哪几个调整特别重要?”(“都”、“相同”)

口答:下列等式成式吗?为什么?

5/6=5/6×2=5/129/16=9÷3/16÷4=3/4

8/10=8×1.5/10×1.5=12/15

20/32=5/83/7=15/2120/30=1/10

4.在()里填上适应的数。

2/5=()/2520/28=()/73/8=()/32=6/()

5.把1/2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课本的例题)1/2=10/24=

【说明: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运用才能转化为技能。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理解概念,初步形成技能。第3题在引导学生注意概念中某些重要字眼的基础上,拟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接着通过4、5两题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的方法,从而实现课时目标,又为今后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时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整数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而分数也有分数的基础性质。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在除法里适用,而另一个在分数里适用罢了。我们还学会了运用这个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学好这些,今后进行分数四则运算就方便了。

【说明:通过课时总结,回答了课初提出的疑问,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

(五)独立作业和发展性练习

1.独立作业:(课本的练习题)

2.找朋友┌──┐┌───┐┌──┐┌──┐┌────┐│3/4││80/100││3/8││1/7││18/30│└──┘└───┘└──┘└──┘└────┘┌──┐┌──┐┌──┐┌──┐┌───┐│3/21││3/5││6/8││4/5││15/40│└──┘└──┘└──┘└──┘└───┘

3.思考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篇6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的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这一节教学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这里没有重复教学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而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教材通过一个例题教学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启发学生想,只要在原来的统计表中再增加一栏,算出题中所需的百分数,依次填上就可以了.同时,在每一个统计表的后面,教材还通过填空让学生看表回答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统计图表提供的数据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合计”和“总计”是小学阶段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中常用的两个数学术语,这两个术语常常在同一张表中同时出现,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容易混淆.“总计”与“合计”是根据表的性质和需要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单式的统计表只有合计.在复式的统计表中,一般既含有合计,又要有总计.“合计”是各个分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之和,“总计”是反映各类事物的总数量.

教法建议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可以采用迁移法进行教学.通过“1、复习旧知: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据表示什么和计算方法.2、质疑引新:现在的表格能反映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吗?应该怎么办?3、小组讨论:只要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一栏,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填入表中即可.4、对比深化:合计与总计有什么不同?5、分析表格: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2.计算.

教师提问: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

3.引新.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下面是1998~2000年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白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教师提问: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教师提问:

(1)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表格右侧旁边)

(2)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

(学生扩充表格,并计算百分数,填入表内.)

(3)我们再纵向观察,这组百分数表示什么?

(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4)你们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是怎么做的?

(把原来的统计表右边增加一栏,再把每一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填写过去,这样就成了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3.强调“合计”中“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以后在计算统计表中百分数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合计”项目中的百分数如何计算?

学生回答:用村办企业三年收入总和去除三年全村总收入的总和,三年“合计”项目的百分数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和,也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平均数.

4.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2000年全村总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2)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3)2000年该村其他收入(包括粮食、副业等)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4)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_________%.

教师提问:

(1)通过看表回答问题,你发现全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总收入是怎样逐年变化的?

(逐年增长)

(2)其中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怎样?

(很大)

教师讲述:仅通过1998-2000年三年的收入,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之大,说明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二)反馈练习

某洗衣机厂第一季度生产洗衣机情况如下.分别算出每个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并制成统计表.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原来有关统计表知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这就使统计表中反映数据之间关系的内容更充分,更丰富.

四、课堂练习

1.陈庄三户农民1999年和2000年平均每人纯收入的情况如下:

陈志刚1999年2186元,2000年2274元;

李卫民1999年2140元,2000年2261元;

陈世昌1999年2205元,2000年2313元;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五、布置作业

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篇7

在教学论和教学法著作中,对概念教学的过程一般都表述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这是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过程来理解数学概念教学过程的。

的确,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过程。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学生要先认识其特殊、具体的形式,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对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然后再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达到巩固和应用。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应该局限在某一节概念教学课上,也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是应该用整体的观点,把一个(或一组)具有完整意义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认识其形成的规律和教学中所应采取的对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设计教学方法。下面结合“分数意义”的教学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总体把握概念的教学目标

概念教学的目标要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一致,应该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在每一节课上都简单地考虑这几个方面的目标,面面俱到地完成各项要求,而是应该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总体上全面把握大纲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具体的落实到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要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分清层次,逐项落实。“分数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总体上看,作为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应该达到使学生建立准确的分数概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分数与整数、小数等知识的联系,以及对学生进行包括学习目的、实践的观点、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等。这就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目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对这一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教学目的,每一节课也都应该围绕这些总目标来设计。这些目标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设计教学时,只有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总的教学目的得到落实。而具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服从于总体的目标,又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要把总体设计的教学目标具体化,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一节课教学目标就应该是有所侧重,即应突出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开始认识分数意义时,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什么是分数,分数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以后逐步使学生运用分数概念分析解决问题,了解分数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达到灵活地运用和系统化。

二、整体设计概念的教学方法

概念教学方法,一般来说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而是要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全过程的整体上看应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因此在设计概念教学方法时,就要从整体上思考,按照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保证学生经历建立数学概念的几个阶段,才能很好地完成概念教学的任务,实现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度,根据学生对具体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按照不同的层次,组织概念教学。一节课可能只是概念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把概念的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组成的整体。按照这样一个思考,具体地设计一个单元的概念教学时,就要做到整体设计、重点突出、前后联系、逐步深入。

1.整体设计。就是把每一节课都看作是整个概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保证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在“分数意义”教学中,总体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关于分数的概念。这应该包括对概念的初步理解,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概念的进一步巩固,以及概念的系统化等几个环节。这些任务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完成,在设计时要把这些任务科学地安排分散到各节课的教学中。如第一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分数的概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出什么是分数,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而分数概念的巩固、应用和系统化的任务则要安排在后面各节课中来完成。

2.重点突出。就是在每一节课中重点体现和落实概念教学中的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这是设计每一节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重点内容。

而在概念教学中,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从这节课在整个概念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地位而定。抓住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使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接下来的课就是要学生重点巩固所学的概念。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采用各种“变式”的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认识分数,并学会用分数的意义解释一个具体的数是不是分数,其含意是什么,能够完成“在直线上表示一个分数”;“5/6是()个1/6,3个1/8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学校提出的“成材先成人”德育首位思想,细化“铁纪柔情”的严格管理思路,落实“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坚持“严格、明理、激励、发展”管理理念。

针对初三(6)英才班的实际特点,班级以“自信、规范、民主、阳光、乐学”十字为班级文化建设核心,本学年加大力度,强化学习兴趣、方法的培养,共同营造最佳学习氛围,把会学、乐学落实到实处,全面提升本班各科成绩,把初三(6)班打造成历届英才班的顶峰。

二、工作目标与实施措施

(一)学风建设

1、第一个学月,总结初二下学期班级新课堂改革的成功与不足,充分认识到课堂改革的必要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让班级成员真正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2、微调学习小组,确定新一届小组长,明确小组成员的选拔标准、职责,组内成立“一帮一”对子。

3、建立学习司,隶属学习部管理,分设动力司、方法司、小组考评司、帮扶司……细化学习部工作,尤其是学风建设、学科培优帮困、小组考评机制建设。

4、各科建立精英组,充分利用课余学习时间,多做题、做难题,直指中招试题,为进入高一宏志班打下坚实基础。

5、坚决打击破坏学习秩序的现象,杜绝课堂睡觉、看课外书现象,对于扰乱班级学习环境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对于自身学习动力不足的个别学生做好思想辅导与兴趣培养工作。

6、学习目标:

月考、期中、期末文化课总成绩垄断前10名,前20名要有15人,前30名要有20人,前50名要有35人,前80名要有50人。

中考目标:文化课成绩(语数外各120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政治70分、历史50分共600分,试验15分、体育50分,体育、试验不计入总分)总分510分以上20人,总分450分以上35人。

(二)班级管理

1、换届选举新一届班委会,上一届班委会成员在第一学月的班会上做工作综述与竞聘演说,公开竞选,优化新一届班干部队伍。

连任条件:成绩在年级80名前、无重大违纪、人品过硬、有宽容、奉献精神,有一定领导能力优先、责任心强、敢管且服众。

先对原班委会成员进行民意测评,有80%的得票率确定连任,低于50%的得票率的原则上不再连任,得票率在51%—79%的班干部与其他竞聘者公开竞争来确定。如果没有合适人选可以暂时连任,期中过后进行公开招聘。

2、充分发挥班委会的自主管理的作用,团委与班长(副)共同搞好每次班会的策划、主持人选拔(最好不重复)培训、班会主题征集。班委会各部认真做好一日常规监督指导,每部每天要有一次监督指导与检查并在每天的班检上做出结论性的评判与指导。文艺部继续做好一日班歌、一周一歌、一月一party活动,军训期间的拉歌与歌咏比赛和音乐考试等。团委做好班级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处理班级成员中的思想、交往、心理问题,做好校团总支的常规检查,做好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文明培养与监督,确定班级形象不受到任何沾污。

3、改选民主监督委员会,原则上设立4人,男2人、女2人,及时做好班干部工作监督与班级违纪现象的监控,同时做好对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沟通与交流,上举民意,对教师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

4、加大班级违纪处理力度,对于七条禁令触犯者经过班主任教育不改者,送学校德育班接受德育再教育,如果德育班毕业后仍不改者,提请德育处给予校级处分直至劝退,原则上英才班违纪从严加重处罚。对于其他违纪现象依据班规班法和初二各部采用的处罚措施,原则上不体罚不听课不叫家长,从哪里跌倒从哪里加倍爬起来,例如:迟到现象,可以锻炼上下楼梯、上课说小话可以利用周末在教室锻炼说话等方式,午休说话可以不午休进行军姿锻炼。

5、加强班级成员选优透明性和公平性,对于表现优异的成员、优秀小组及时进行鼓励,加大嘉奖力度,资金来源:班费50%班主任50%之和。物质奖励、外出奖励、荣誉奖励并重。

6、设立每周周二为民主管理日,班主任不对班级工作进行直接性指导,由轮值班长全权负责。每月尝试性设立民主管理周,由非班干部进行各项班级常规工作,班干部做好辅助。

7、班级管理目标:

a、流动红旗常驻六班

b、各项活动、比赛争一。

c、班级无恶性事件发生(含安全事故、丢失等)

d、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想着做而且要做好,事事及时做而且做到极致。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师个人教学计划2

一、班级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7人。总体来说,孩子们团结向上,活泼爱劳动,尊师爱集体,上进心较强。大部分孩子已具备乐学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特别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喜欢上了课外阅读,一有空就聚精会神地看起了课外书籍,本学期采取班干部一帮一的方式,责任到人,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我们三(2)班成为同学们学习的乐园。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组由导语、三篇精课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精读课文后面有会认和会写的字,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安排会认的字,哪字属于生字就随文注音。精读和略读之间有连接语,并适当提出略读的要求。一部分后面有资料袋,有两组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全册书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第一次会写的字超过了会认的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课文里的反映人体器官的字等。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三、教材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单元的整合

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第一单元的专题是“多彩的生活”。在导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种儿童生活的画面后,安排《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活动的情景。在这篇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接着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考虑到教材初次安排综合性学习,对这一活动不太了解,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掌握的方法还比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供记录的示范供学生参考。接着,教材用一段简洁的话语,概括前面所学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介绍乡村儿童生活的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在语文园地里,“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让学生写课余发生的事,“读读背背”编排的是反映儿童生活内容的古诗《小儿垂钓》,“展示台”用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如,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怎么开展?教材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建议:“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然后学习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接下来学习精读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略读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师教学计划3

一、本学期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

难点:

1、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认知情况

经过前面5年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学会了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加减法。在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解决问题、统计、数学广角等领域都已涉足。

但少数学生对于计算还不熟练,抽象能力发展滞后,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尚有困难,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2、情感、态度

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失败对数学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边教新知识,边帮助他们弥补旧知识。

有部分学生已经提早进入青春期,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寻求独立的要求,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学好数学。

(二)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首先吃透本册教材的内容,掌握本册教学的重难点,并有个完整的学期教学设想;其次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上好每一堂课。

2、继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工作目标。

3、加强学生订正错题的工作。

4、关注后30%的学生的学习,并加强个别学生课余时间辅导。

5、用“学有所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材分析与措施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同样要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因此,实验教材的编排与原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去理解运算意义。

(2)通过实际问题引出需要用分数乘、除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理解分数乘、除法算法和算理,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法和算理。

(4)不再出现文字叙述式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

(5)调整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进百分数的编排,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

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

难点:

1、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四、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

方向优于方法,规律重于规则。确定教学目标要避免贴标签式的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

1、首先吃透本册教材的内容,掌握本册教学的重难点,并有个完整的学期教学设想;其次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上好每一堂课。

2、继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工作目标。

3、加强学生订正错题的工作。

4、关注后30%的学生的学习,并加强个别学生课余时间辅导。

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篇9

素质教育重视教育内容的全面落实,要求各科教学不占不让。活动课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促进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多门功课要不分主次,齐头并进,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有优化教学结构,发挥课堂教学的全部功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改革教学的关键。

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相长。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要依靠各科教育的协调,数学水平与能力是学生良好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学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结构的优化,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问题来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自学课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布置学生课前先学,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却为教学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本,拟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上课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沟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掌握新知识。

这样做,学生从预习中发现问题,到课堂上有意识地解决问题,加深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整体体现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突出重点、难点,力争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内容。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因此,一上课就应要求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纸平均分成两份,对所分成的两份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到怎样才是平均分;接着介绍将一个整体分成2份、3份、4份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不管分成几份,只要分得的各份一样大小(多少)就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然后阅读课本,强化对“平均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是分数意义的基础,是产生分数的前提,且使其学会学习,这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既促进知识和智能的发展,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优化教学结构,还应该注意及时反馈适时评价。从反馈中了解学生学习情态,及时给予重视纠正,消除错误认识。素质教育应当完善课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口答、实验操作、课堂开卷或用闭卷笔试、作业答辩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适时评价,给予表扬,提出不足。这些对于鼓励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方向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优化作业结构,练中促智。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技能,发展智能,在优化练习结构方面应着重体现练习设计四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趣味性。典型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注意选择最一般,最具有典型特征的题目,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练习,既体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针对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有的放矢,设计练习,通过对比辨析,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综合性,就是在练习中要注意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形成知识系统,培养学生能力。如:在学习“比”的知识后,把有关“倍”、“分率”、“百分率”、“比”这些不同类的概念和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编成题组进行综合练习。可使中国学习联盟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整体知识结构。一题多变,同中求异运用比较法,不仅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而且在比较中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还照顾到“好、中、差”三类学生,面向大多数,前面题目差生可以接受,学有兴趣,后面题目可培养优生的思维广阔性,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开发智能,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趣味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解题情境,选择灵活生动的习题,引发学生解题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解题中品尝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乐于学习,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个负担。

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篇10

素质教育重视教育内容的全面落实,要求各科教学不占不让。活动课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促进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多门功课要不分主次,齐头并进,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有优化教学结构,发挥课堂教学的全部功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改革教学的关键。

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相长。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要依靠各科教育的协调,数学水平与能力是学生良好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学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结构的优化,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问题来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自学课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布置学生课前先学,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却为教学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本,拟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上课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沟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掌握新知识。

这样做,学生从预习中发现问题,到课堂上有意识地解决问题,加深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整体体现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突出重点、难点,力争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内容。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因此,一上课就应要求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纸平均分成两份,对所分成的两份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到怎样才是平均分;接着介绍将一个整体分成2份、3份、4份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不管分成几份,只要分得的各份一样大小(多少)就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然后阅读课本,强化对“平均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是分数意义的基础,是产生分数的前提,且使其学会学习,这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既促进知识和智能的发展,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优化教学结构,还应该注意及时反馈适时评价。从反馈中了解学生学习情态,及时给予重视纠正,消除错误认识。素质教育应当完善课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口答、实验操作、课堂开卷或用闭卷笔试、作业答辩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适时评价,给予表扬,提出不足。这些对于鼓励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方向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优化作业结构,练中促智。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技能,发展智能,在优化练习结构方面应着重体现练习设计四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趣味性。典型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注意选择最一般,最具有典型特征的题目,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练习,既体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针对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有的放矢,设计练习,通过对比辨析,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综合性,就是在练习中要注意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形成知识系统,培养学生能力。如:在学习“比”的知识后,把有关“倍”、“分率”、“百分率”、“比”这些不同类的概念和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编成题组进行综合练习。可使中国学习联盟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整体知识结构。一题多变,同中求异运用比较法,不仅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而且在比较中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还照顾到“好、中、差”三类学生,面向大多数,前面题目差生可以接受,学有兴趣,后面题目可培养优生的思维广阔性,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开发智能,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趣味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解题情境,选择灵活生动的习题,引发学生解题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解题中品尝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乐于学习,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个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