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十篇

时间:2023-03-29 09:41:40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篇1

一、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

(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构成的。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文章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适当运用排比行文,能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使其内容层层深入,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如:“我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我懂得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栖息。”(海伦·凯勒《再塑生命》)这句话使用排比,交代了“我”在大自然中所学到的知识,侧面烘托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二、反复。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包括: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和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反复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增强其表达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如:“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郭沫若《雷电颂》)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了诗人要打破黑暗,迎接光明的坚定信心和迫切心情。

三、反语。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

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运用反语可以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加语言的战斗力;可以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可以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两句话通过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强烈谴责与讽刺。

四、反问。反问是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反问的修辞是用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无动于衷?”(梅涛《生物入侵者》)通过反问,加强语气,旨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知识积累】

一、排比与其他修辞手法的区别:

1.排比与对偶:(1)对偶是两个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则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2.排比与反复: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二、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2.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预期表明作者的思想,而设问则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启发其思考。

【实战演练】

1.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2)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

(3)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

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

钱。( )

(4)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

2.根据下面句子的句式,在画线处填写一句,使之构成连贯流畅的排比句。

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走不出的苦闷中消沉。生活,要有追求永支撑;人生,要有激情常相伴。

3.对下列公益广告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好普通话,走遍神州都不怕。(“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

理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学好普通话的益处。

B.别踩,我怕疼。(“爱护草坪”公益广告)

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小草的娇嫩柔弱、惹人喜爱。

C.为何血浓于水?因为爱在其中。(“无偿献血”公益广告)

理解: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发思考,强调献血这一善举的意义。

D.欲望就像气球,极度膨胀的结局只有一个——自我毁灭。(“反腐倡廉”公益广告)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警示人们如不廉洁自律,就会自取灭亡。

4.下列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篇2

一、拟人

1.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瀑布》)

分析:“推着挤着”“活泼热闹”,是只有人才具有的动作和情态,这里用来描写花朵儿,突出了它们也像人一样,是那样的活泼可爱。

2.那一夜,萤火虫陪伴他们玩了很久很久。(金波《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分析:“陪伴”和“玩”是人才有的动作,这里把它们移用到萤火虫身上,突出萤火虫与盲孩子和影子的亲密关系。

3.“你是谁呀?”他们问。小鸭一下掉向这边,一下掉向那边,尽可能对大家恭恭敬敬地行礼。(安徒生《丑小鸭》)

分析:这句话有两处拟人,一是“问”,二是“恭恭敬敬地行礼”。这两个动作只有人才能发出。这里把它们分别赋予野鸭和尚未变成白天鹅的小鸭子,显得生动有味,使二者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拟人就是把人的特征赋予物,让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

二、拟物

1.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夹着尾巴跑。(老舍《龙须沟》)

分析:恶霸是人,不可能有尾巴,这里说他“夹着尾巴跑”,显然是把他当作狗一样来形容了。

2.庄济生并不张牙舞爪,丑态百出。(曹禺《看话剧〈丹心谱〉》)

“张牙舞爪”一词通常用于凶猛的动物,这里用于一个人,是把这个人当作动物看待了。

分析:以上两例运用拟物修辞,把动物的体态特征和动作(主要是动作),巧妙地运用到人的身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3.“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来。(杨朔《雪浪花》)

修辞手法篇3

双关是修辞手法。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一般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来源:文章屋网 )

修辞手法篇4

比喻、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双关、对比、对偶、排比、反復、讳饰、互文、并提,等等。

(一) 比喻

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

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 "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 夸张

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於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櫓。

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例3用 "泰山"和"鸿毛"来比轻重,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涇渭分明的价值取向。例2用"百万"的"伏尸"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

(三) 借代

借本体的特征或标誌来代替本体;借本体的所属或所在来代替本体;借事物的全部来代替属於局部的本体或借局部来代替整体等修辞方法,均為借代。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发读者的形象思维。

例1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

译文:希望能骑著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例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译文:两岸青山在眼前相对出现,一片白帆向红日轻捷飞来。

例1中的 "千里足"代替千里马,是局部代替整体。例2中的"孤帆"代替扬著一片白帆的小船,是局部代替整体。

(四) 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是一种将人拟作物,或将物拟作人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有时给物以人的对话或语言,有时给人以物的动作或形态,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例1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译文:自从金兵南侵以后,就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例2 羈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译文: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以往的树林,养在池塘中的鱼思恋过去的深潭。

例3 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译文:雄兔的脚上毛蓬松,雌兔的眼睛瞇成缝,两只兔子并排跑,怎么能辨别我是雌还是雄?

例1的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作者借"废池乔木"所表露的一个"厌"字,将对战争的憎恶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2的"羈鸟恋"和"池鱼思"也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恋"和"思"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作者借动物的人类思想化语言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例3"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把人当作物来写,动物才讲雄雌,问"安能辨我是雄雌",显然是主人公用幽默的语言说明女扮男装是难以分辨的。

(五) 设问

有疑问就要问,有问就要答,有问有答就是设问。设问可以分為两类,一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二是反面设问,正面回答。

例1 然秦以区区之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译文:然而秦国以雍州小小的疆域……但是经不起陈涉振臂一挥就国破人亡,并被后人讥笑,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不行仁义,而使攻势和守势完全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啊。

例2 夫击瓮叩缶,弹箏搏髀……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李斯《諫逐客书》)

译文:敲打瓦罐,叩拍瓦缶,弹奏秦箏,拍著大腿打拍子……现在人们不听敲打瓦罐和叩拍瓦缶,而去欣赏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不弹奏秦箏,而选择《韶》乐,这是因為什么呢?為的是听起来高兴,看起来舒服罢了。

例3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周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文:啊!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总强调说是天意,其实还不是决定於统治阶级的政策措施吗?追溯一下后唐庄宗是怎样建立起他的统治,又是怎样遭到失败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了。

例1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意在引起读者的註意,以达到强调其结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目的。例2也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先交代结果,后叙说原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例3则是用反面的问题来激发正面的答案,对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设问,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反问,不用回答,答案就在问句里面。

(六) 双关

双关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其实,意有其因,移花接木,耐人寻味。

例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译文:在舍东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闲中见到了深远的南山。

例2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誌真堪小草同。(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我对边防事务嫻熟精通,却被人看作雕虫小技不予重用,自己虽怀抱远大誌向,到头来也是和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相同。

例3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文:松柏梧桐枝枝叶叶相互覆盖,心心沟通相融。

例1中的 "悠然"有"遥远"的字面意思,即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有诗人采菊时心"旷远"的意思。诗人有了这种心境,对眼前的美景才有"悠然"的神情和感受。所以"悠然"的双关意义值得玩味。例2中的"远誌"的字面意思是一种植物的名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但诗人在这里显然不是在谈草药,而是在谈自己的远大理想,所以,"远誌"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远大誌向。例3的"交通"有诗句中描写的枝叶交错的意思,更有仲卿和兰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写,正所谓生死相依,永结同心,其爱情的坚贞让人赞嘆不已。

(七) 对比

不同的事物,表象不同,实质不同,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或者是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强调所要表述的观点,就叫做对比。

例1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涉江》)

译文:燕雀乌鹊,却在殿堂和高臺上筑巢啊,风姿招展的辛夷树,却枯死在乱树丛中啊。

例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译文:富贵人家的酒肉飘出醇香味,路上却躺著饥寒交迫而死的穷人的尸体。

例3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杨。(《促织》)

译文:惟独这个成名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却又因為促织而荣华富贵,穿皮衣,骑大马,得意洋洋。

例1中 "燕雀乌鹊"和"露申辛夷"的地位和处境相对比,说明邪恶势力得势,正直不阿之士却遭遇陷害和打击,揭示了君昏国危的社会现实。例2的两种情形相对比,刻画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背景下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例3以成名先贫后富的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统治者骄奢淫逸,鱼肉百姓的罪恶行為。

(八) 对偶

几个句子如果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就构成了对偶。对偶主要表现為音节的和谐,节奏的明快,给人一种结构整齐的美感。

例1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苏軾《石鐘山记》)

译文: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悠扬。

例2 歌臺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歌唱的臺上声响充满暖意,好像春天到来那样融和,跳舞的殿里长袖带来的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清冷。

例3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綾罗。(《孔雀东南飞》)

译文:左手拿著剪刀和尺子,右手拿著綾罗绸缎。

例1是四字对,写了不同方位石头的不同音响效果。例2是两个句子相对,分别写出了歌唱和舞蹈的不同情景。例3是五字对,写了兰芝姑娘的手巧和忙碌。

(九) 排比

将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等的句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的修辞方法。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语势。

例1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庄子·养生主》)

译文: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一切动作,诸如用手推动牛,用肩靠近牛,用脚踏牛,用膝压牛……

例2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晁错《论贵粟疏》)

译文: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冰雪。

例3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袁枚《祭妹文》)

译文: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出嫁;你的生平事跡,我已经写了传记。

上述三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排比句,除了语势的强烈外,还有使句子的内容更為具体的作用。

(十) 反复

作者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采取在文章中重復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反復。反復出现的句子一般能给读者留下较為深刻的印象

例1 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袁枚《祭妹文》)

译文:阿兄回去了,还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望你啊。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例2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自荐》)

译文: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

例3 采采芣笖,薄言采之。采采芣笖,薄言有之。(《诗经·周南》)

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例1 "呜呼哀哉"的反復运用,突出了作者对亡妹的凄楚怀念之情。例2"吾君在前,叱者何也"的反復运用,突出了毛遂对自己君主地位的维护和尊重,以及对秦王的一种心理上的威势。例3"采采芣笖"的反復运用,突出了采摘芣笖时的愉悦心情。

(十一) 讳饰

讳饰也叫避讳。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他的词匯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讳饰。

例1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与赵?(《战国策·赵策》)

译文:有朝一日,太后不幸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功绩在赵国安身?

例2 故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所以记下这件事,等著考察民风的人用它作為参考吧。

例3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昨天王有命令来,因為我身体不舒服,不能去上朝见王。

例1的 "山陵崩"是為了避开"死"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2的"人风"是為了避开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民"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3的"采薪之忧"是為了避开"病"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

(十二) 互文

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一个,参成互文,合而生义,上下文意相呼应和补充,叫互文。

例1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译文:十三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先后学会了织布、裁衣、弹箜篌和诵读诗书。

例2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到处大喊大叫和骚扰。

例3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文:主人和客人都先后下马和上船。

例1的年龄互补。例2的 "东西"和"南北"互补。例3的"主人"与"客"互补。

(十三) 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并列地放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就叫并提。也有人称之為"合说分解"。

例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译文:不理解文句,倒急於向老师学习;不能解答疑难问题,却反而不愿向老师求教。

例2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陀传》)

译文: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例3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修辞手法篇5

关键词: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运用

 

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作诠释、摹状貌等。不少学生认为掌握说明方法之后,就能写好说明文。事实不是这样的,学生写作时常绞尽脑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但仍然不能把所要说明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明确。。要想把事物说得“明”、说得“好”,还必须结合一定的修辞手法。我想用举例子的方法,谈修辞手法在说明方法中的运用。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是常用的概括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它要求定义要有科学性、准确性,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看云识天气》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向沙漠进军》

上述两例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下定义。“轻盈”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作者把沙漠巧妙地比作敌人。用拟人的手法下定义,比简单地、直接地下一个定义更自然一些。

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是说明事物形状、性质、功用等属性的方法。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看云识天气》

这段文字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它们分别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的地方。为了说明云的形态变化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化生疏为熟悉,化概括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使说明深入浅出。掌握云的特征,来预测天气情况,有利于做好个人生产生活的准备,安排工作。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了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大自然的语言》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使读者在作者自问自答中,把握分类标准和事物属性。

列数字,是使事物更加具体、准确的说明方法。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将不同时间、不同纬度的植物的开花进行对比,来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这条天河[指银河系]淹没了1000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1000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宇宙里有些什么》

1000万万颗星星,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运用了换算的修辞手法。换算使抽象的数目变得具体可感。

有一些说明方法,如比喻、引用等它本身就是修辞格。。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进行说明方法的教学时,注意修辞手法在说明方法中的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说明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附录:作者单位:贵州省黎平县德凤镇中学

修辞手法篇6

[关键词]英语;修辞法;翻译;限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176―03

由于英语修辞历史悠久,而汉语修辞源远流长,各自都具有十分丰富的表达方式,故对修辞手法的翻译一直成为修辞学关注的课题。译文若不能正确表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为此,本文在分析英语修辞手法可译性的基础上,着重对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限度进行探讨。

尽管英汉修辞手法各有不同,但从实际的运用来看,两种语言中的常用修辞手法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现象。也就是说,英语中绝大部分常用修辞方式在汉语中都有其相同的或相似的对应形式,这就为译文中修辞手法的复制再现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英、汉民族在思维形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时在词的构成、词形变化、词序排列和句法结构等方面也相关迥异,尤其是英汉词汇搭配的能力和范围不同,词汇语义不完全对应,音韵节奏互有规律,因此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往往会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修辞形式在译文语言中复制移用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文体风格的再现。翻译过程中的这类信息“损耗”,就像自然界中一种形式的能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必然存在能量损耗一样,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说“翻译完完全全的可能是没有的,完完全全的不可能也是没有的。世界上一切翻译活动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中进行的”[1)(m49)。以下我们借助一些具体修辞手法,就其可译限度进行探讨。

一、双关语

英语双关是一个常用的修辞格,本文从定义、语用变迁、构成要素和分类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英语双关成为辞格的关键是利用英语特有的文字形式、音位特征和句法关系,即同形异义词或同音异义词。因而它的汉译必然会存在可译性限度,这对于任何一位译者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挑战。多数情况下在译文中很难再现原文的双关修辞形式。

如:Ifinallyfiguredouthowgovernmentworks.The Senate gets the bill from the House.The presi・dent gets the bill from the Senate.And we get the billforeverything.(Reader’s Digest,p.220,Feb.1991)

我终于弄懂了我们的政体是如何运行的。议会的提案由众议院转到参议院,再从参议院转到总统。于是轮到我们支付一切账单。

英语中bill既可指“议会提案”,又可指“账单”。句中前两个bill指议会提案,后一个bill指账单,由此构成双关。但译成汉语时,“提案”和“账单”在语音和词义上都相差甚远,因此就构不双关语了。

二、回 文

英语修辞格palindrome一词源于希腊语,其中palin意为again,back;drome意为run,palindrome意为“再次返回”(runningbackagain)之意,这种修辞格是指顺拼(读)倒拼(读)完全一样的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一首诗。常见的“回文词”有did,deed,peep,pop,radar,refer等;一般以单词为单位的回文,均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如:Able wa l ere l saw Elba.

我在看到爱尔巴岛以前,是个精明能干的人。

英语中的palindrome实为一种文字游戏,往往可使语言生动活泼,给人以诙谐风趣的幽默感,翻译时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在译文中复制原文的修辞形式。

如:The top Of mine tO the foot Of yours―the footOf yours tO the top Of mine...(C.Dickens,GreatExpectaions)

咱们杯顶碰杯底,杯底碰杯顶……

但这毕竟是少数情况。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回文翻译时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很难使读者体会到原文幽默诙谐的文体风格。

当然,汉语中有与之相应的修辞格形式,即回文修辞格。但从翻译实践上看,汉语的回文如译成英语,那怕能译出其意,也恐怕不可能保住汉语回文的诗体形式。

三、古词语

有时作家为了获得某种修辞效果,有时故意使用一些古词语。如狄更斯的《老古玩店》中的店主每逢与其孙女耐儿讲话时,总爱用上几个古词语:

“Why bless thee,child?”said the old man,patting her On the head,“how couldst thou miss thyway?What if I had lost thee,Nell!”

“巧极了,上帝保佑你,孩子”,老人说道,一面拍着她的头,“怎么会迷路的?真的要把你丢了,叫我可怎么办呀,耐儿?”(许君远译)

显然译者是无法将这些古词语thee,couldst,thou,thy译成相应的汉语古体词,自然这些词在原文中所起的修辞作用在译文中也就无法体现。

四、方 言

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作者常以此喻示故事发生的地点或塑造人物的个性,有时方言也会起到某种修辞作用。如在肖伯纳的Pygmalion中,卖花女出场后的头几句话用的就是伦敦塞尔西区的方言:

THE MOTHER:How dO you know that my song'sname is Freday,pray?

THE FLOWER GLRL:How,eez y6―ooa san,is er?

显然,卖花女所用的方言,表明她是土生土长的塞尔西区人,从小未受到过正规的教育;在汉语中不可能有此方言,因而也无法体现这种方言特色所起的修辞作用。因此,方言通常具有不可译性,只能采取汉语语汇手段予以说明或补偿。

五、俚 语

俚语或某些行话,常被用作修辞手段来表现人物的语言特征或社会地位、身份。如狄更斯小说“Oliver Twistkh”中小偷们的一段对话:

――“Barkers fOr me,Barney,”said TobyCrackpit.

――“Here they are,”replied Barney,produ―

cing a pair Of pistols…

――“The persuaders?”

――“I've got’em,”replied Sikes.

――“Crape,keys,center-―bits,darkies--nothing forgotten?”

对话中barker和persuader是由黑话转变而来的俚语。Barker原意为“吠叫的动物,发出轰响的东西”,小偷们用来指手枪;persauder原意为“说服者,劝说者”,引申意为“胁迫别人服从的东西”,小偷们用来指匕首。由于俚语及行话都不是全民语言,具有明显的地域、阶层、行业、社会群体特征,如不另外加以说明或注释,一般人是听不懂或看不懂的,翻译时往往只能译出其词义,但原文中词语的语体特征所起的修辞作用却无法体现出来。

六、外来语

在英语发展过程中,曾大量吸收了同一语系的词语,这为使用英语的人用外来语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提供了方便条件。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语系,在语音、词汇结构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使英语中具有某种修辞作用的外来语很难在汉语中予以表达.

如:Ogilvie:“Pretty neat set―up you folks got.”

The Dutchess's:“I imagine you did not comehere tO discuss decor.”(Arthur Hailey,Hotel)

奥格尔维:“你们倒弄了一套漂亮的房间。”

公爵夫人:“我想你不是来讨论房间装璜的吧!”

在欧洲历史上,法语曾是上流社会的贵族用语。句中公爵夫人有意使用法文词语d6cor以明显她非同一般的高贵身份,这对英语读者来说是很容易理解d6cor的词义以及它的修辞作用。在汉译时如原封不动地引用这个法文单词,汉语读者就无法理解。因此只好放弃这一修辞手段,仅译出其词义。七、头韵与音韵

所谓“头韵”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的词或章节中,通常为起首辅音的重复”。头韵的主要修辞功能是增强语言节奏感,除此以外,有时还可模拟生活中的某种声响,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如:He is all fire and fight

他怒气冲冲,来势汹汹。

又如某夜景照片,所配的文字说明是:StarliSh,On Skyline,Calaxy Of Glamour.

高楼摩天,星光灿烂;火树银花,瑰丽绝伦。

以上两个例句中,由于使用了头韵的语音修辞手法,起首辅音的重复,配以明快悦耳的节奏,明显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和音乐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从翻译的角度看,译文词比句对,文从字顺,语义贴切,形式工整,但原文的头韵均已消失,由于汉语音韵规律的特殊性,没有类似的语音修辞手段,也就根本无法体现上述英语头韵的修辞效果。

当然,英汉诗歌都是非常讲究音韵和节奏的,诗歌的魅力全在于它高妙的意境与和谐的音韵节奏。英汉诗歌在音韵节奏上有着迥然不同的规律。英语诗歌讲究一行诗按一定的轻重音数分作若干音步,音步又按轻重音排列之不同而有所谓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扬抑抑格(iambic,trochaic,anapestic,dactylicfoot)之分。至于韵脚,只要结尾的韵母相近便能成韵。但在一首诗中,哪一行和哪一行押韵,规矩却又十分复杂,比如同是十四行诗,仅因为韵脚(rhyme―scheme)不同,而有所谓意大利式、英国式、斯宾塞式等不同种类。而中国的诗词首先讲究平仄,讲究对仗,诗的韵脚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似乎十分简单,但又必须按照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的韵谱。英汉诗歌音韵规律分属不同的语系,大相径庭。故此,在翻译过程中其不可译性往往是显而易见的。

对此,我国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诗“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这可以说是中外诗歌翻译的经验总结,是进行诗歌翻译的指导原则。至于音美,则是指“译文可以借用译语诗人喜闻乐见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迭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音美”[2](P19)。这就是说,即使达到“三美”境界的诗歌译文,其中体现的音韵节奏,也只是“译语诗人喜闻乐见的格律”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而不再是原文诗歌中韵律的复制或再现。

当然,对于英语其他的一些修辞手法,同样地也存在可译限度问题。在些就不再一一例举。总之,可译性限度的客观存在,虽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致。故百分之百的“等值”、“等效”、“忠实”的翻译往往只能是一种理想,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在这里研究与探讨其可译性的限度,目的是要寻求更好的翻译方式,从而提高我们的译文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刘军平.莫道桑榆晚,飞霞尚满天[J].中国翻译,1996,(5).

[3]方小兵.英语辞格分类与英汉辞格对比[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修辞手法篇7

一、结合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学时,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结合段与段、句与句的关系,在句子中有出现修辞手法处,先让学生理解,然后教师要着重点明修辞手法的类型,最后要讲清楚这句在文中起何等作用,使学生学了之后,不但懂得修辞的意义,而且体会到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更放光彩,激发学生有心善于运用。如:《桂林山水》一文里,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样一写,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三个特点一口气呵出来,不但给人对漓江水以形象的认识,而且会从内心产生对漓江水热爱的感情。课文在写到桂林山时,也采用排比兼比喻的修辞手法:“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要栽倒下来。”通过这样的排比和多样的比喻,把桂林山含有奇、秀、险等三个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给读者有亲眼见识之感。《大海的歌》一文作者描写装卸吊车和海轮时写道:“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码头两边。”通过比喻来突出吊车的高大,数量多和繁忙。同时也突出海轮的数量多和进出口的货物多,与各国交往频繁。作者用比喻描写的手法,是把海港一片繁荣景色写得更具体,形象生动,使学生更热爱辽阔、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

二、指导学生作文时,进行适当提示

写作文时,往往脱离不了人物的刻画,优美环境的描写,舒畅心情的表达,借物喻人的表现及对事物性质有的放矢的扩张,都要采用比喻、排比、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写记叙文时,如果能巧妙而且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就会惟妙惟肖,环境的描写就会雅观逼真,心情的表达就会流畅自如,事物性质的扩张就会活灵活现,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有亲临其境、回味无穷的感受。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学过并能理解各种修辞的性质、意义可是,在作文时,很少运用,最多只有几个比喻句。因此,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这对提高小学的作文水平是有好处的。

修辞手法篇8

关键词:英语习语 修辞 翻译

如果说英语习语是语言文化中一道美味的菜肴,修辞艺术就是这道菜肴中必不可少的调料。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美化和人化了英语习语,其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转喻、提喻、拟人、夸张、对照等等。谙熟其修辞方式,了解其翻译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就英语习语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及其翻译方法粗略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英语习语中常见修辞格

1.明喻(The simile)。明喻就是用甲事物直接比作乙事物,把本体和喻体通过比喻词联系起来,以便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逼真,说理更加透彻,具有说服力。常用比喻词有as,like,seem,as though等。例如: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三月天气来如猛狮,去如绵羊。

2.隐喻(The metaphor)。隐喻又称“暗喻”,是间接地把一物同与其具有某种相似点的另一物相比较。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无需比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例如: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钱是万恶之源。

3.转喻(The metonymy)。转喻也叫换喻,即对某一事物不直呼其名,用另一与之相关的事物代称。在转喻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以喻体代替本体。例如:

No cross,no crown... 不经磨难, 就没有成功。(cross“十字架”,crown“王冠”,喻指荣誉。)

4.提喻(Synecdoche)。提喻也称代喻,它的典型特征是以局部代替整体,抽象代替具体,特殊代替一般,反之亦然。例如: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hand是人体的一部分,代表人。)

5.拟人(Personification)。实际上,拟人也是一种比喻,即把非人的事物或抽象概念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来描述。例如: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是成功之母。

6.夸张(Hyperbole)。夸张就是用故意夸大事实来加强情感,起强调作用。例如:

A single slip brings eternal regret. 一失足成千古恨。

7.对照法(Contrast)。对照是一种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法。具体地说就是把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似、意思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成双成对地排列,使句子句式对称,音节和谐,哲理深刻,增强语言感染力。例如:

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8.反论(Paradox)。反论是通过联合两个相反的相矛盾的或不相容的事物而形成。看起来似乎荒唐,实际上却有道理,令人回味无穷。

More haste,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二、英语习语中修辞格的汉译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丰富的修辞手法成为增强英语习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有力手段。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翻译转换,即完成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使译文读者充分理解原语中的习语含义,并尽量保持原语习语的各项特点和风格。

1.直译法。一般说来,英语习语大多数修辞格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即在用词和修辞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做到形神皆似。上文提到的例句的译文大多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保留了原文习语的丰富联想和修辞效果。有些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有明显的西方民族、宗教、历史等色彩,随着不同文化之间日益广泛的传播,这些英语习语逐渐被人们全盘接收。伊索寓言的广为流传使人们了解到“酸葡萄”(sour grape)是指因得不到而假装不在乎的东西。这样不仅保留了原习语的鲜明的特色,还可以丰富译文语言,从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

2.对应法。对应法也是双语转换时一种常用的翻译手段之一。由于人类认知行为具有客观性、相似性和相通性,人们对有些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往往不谋而合。例如to be on thin ice(如履薄冰)。有些英汉习语部分对应,比喻也不尽相同,但意义相近。在保留原意,与上下文相吻合的前提下可以移植相近习语,例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这些英汉习语如果直译,反而显得嗦,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同义习语倒显得简洁明了,形象鲜明。使用对应法时需注意,有的英汉习语形象意义似乎很接近,但隐含意义却相去甚远。如“to pull one’s leg”与“拖后腿”不能互相套用。挖掘原习语的隐含意义是运用对应法的关键。

3.加注法。许多英语习语的比喻意义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和典故性,把它们的字面意义译成汉语后往往让人不知所云,而只译其隐含意义又失去了原习语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采用加注法可以二者兼顾。如“to get blood from stone”可译成“石中取血――做不可能的事”。

4.释义法。释义法是在常规手段无法实施时采用的一种方法。一些含有独特形象比喻、历史典故、结构性修辞的习语无法兼顾他们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宜采用释义法。如“have an ax to grind”这个英语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翻译成中文很难理解,可以将它意译为“别有用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把“a cup of tea”说成“钟爱的事物”等。以上习语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形象意义,但准确地表达出了隐含意义。对这类习语的翻译必须建立在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总而言之,习语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英语习语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比喻形象、修辞效果,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黄任.《英语修辞学概论》(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

2.罗爱军.《论习语的翻译方法》.《大学学报》.2001(2)

修辞手法篇9

《考试大纲》对修辞考查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同时规定了“常见”的范围为9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其设题方式主要是主观题,常与语言运用中的仿写、扩展语句等考点放在一起考查。现代文阅读中涉及的考查修辞手法的题目,则以鉴赏评价为主。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诸多考点中的一个小考点,赋分不多,却几乎是每考必见。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全面备考,吃透考点,力争不失分。

1.夯实基础,吃透概念。对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要吃透,如比喻,应准确掌握其基本结构形式、基本类别,同时也要学会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如比喻与比拟的区别、三种比喻的比较等,同时还应该掌握比喻常见的表达效果(常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2.善于观察,勤于动手。首先,注意观察、积累那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优美、精彩的句子,领悟其神韵,汲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为自己写出优美的句子做好准备。其次,勤奋练习,从单个句子的模仿、练笔到作文中有意识地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潜心琢磨,积极备考。首先,搜集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找到其中考查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题目,放在一起进行分类比较,切实了解、掌握常见的考查方式和常见的题型。其次,要深入钻研每一类题型,潜心思考,把握答题思路、规律,熟记于心,而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典型例题解析】

1.(2015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难度相对较低。命题者把它与诗句结合起来命题,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与综合性。A项出自黄庶的《探春》。这两句诗是说“东风”拿起“刀尺”,裁剪出“万叶千花”,采用拟人修辞,将“东风”人格化。C项出自宋代词人秦观的《春日五首》(其一),这两句虽是写花,却赋予物以人情,经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亦采用拟人修辞,将“芍药”“蔷薇”人格化。D项出自宋代诗人刘的《新晴》,诗人把“南风”写成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南风”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成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将“南风”人格化,是典型的拟人手法。B项出自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环境的宁静。这两句是对仗工整的诗句,没有使用拟人修辞。

【参考答案】B

2.(2015年安徽卷)某校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郊游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请撰写本班活动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个字。

【解析】题干中有三个关键词,“自然”“青春”“团队”。所拟标语应符合特定主题的郊游活动这一语境,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对这一题型,我们在作答时应该做到“一个用心、两个关注”。“一个用心”是指用心阅读题干,全面提取答题要求。看到题时,应对题目逐字阅读,把涉及的考点一一提取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信息。“两个关注”,一是关注所写句子形式方面的要求,明白自己所要书写的句子在外在形式结构上的特点,二是关注内容上的要求,清楚应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参考答案】示例一:郊游放飞青合作凝聚团队魂

示例二:让我们在自然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示例三:拥抱自然花样青春热情相拥

【常见题型撷英】

1.(201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碌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2.(2015年湖南卷)下面对语段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A.比喻排比B.对偶比喻

C.排比夸张D.夸张对偶

3.(2015年四川卷)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①紧扣宣传目的;③运用比喻手法;③不超过40个字。

4.(2014年重庆卷)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5.(2014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6.(2014年四川卷)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个字。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7.(2013年重庆卷)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8.(2013年北京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新题演练】

1.对下列诗句中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月照花林皆似霰(比喻)

B.可怜楼上月徘徊(比拟)

C.五花连钱旋作冰(夸张)

D.辞根散作九秋蓬(比拟)

2.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老师时时陪伴在我们身边。沐浴着深深师恩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请你拟一副对联唱出心中最美的对老师的赞歌。除对偶外,另外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一支粉笔,积淀千秋智慧;三尺讲台,寄托万世文明。

3.下面是一副赞颂诸葛亮的对联,其中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一生唯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

下联:八阵名成,两川福被,十倍荷褒荣,三分功定属元勋,所合精锐四方。

下联调整为:

4.寒假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下面是一段关于“阅读”的文字,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要求:与画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符合上下文的特定语境。

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

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欢;

5.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备受关注,而每次的颁奖词都广为传颂。它们与那些杰出人物一样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请你为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写一段推荐词或颁奖词。要求:突出作家或作品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6.博喻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抒情更强烈,使议论更充分。请在“人生”“爱心”“心灵”中选择一个词作为陈述对象,写一组博喻句。

7.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句子表达得不够准确,也不生动。请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把它改写得既准确又生动。

群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8.仿照画线句的形式,再续写两个句子,使整个语段形成一组排比句。

青春是旺盛的小草,用它蓬勃的生机昭示明媚的春天;青春是晶莹的露珠,用它剔透的纯净昭示人生真谛;;

9.下面是一副有关劝学的对联,语序被打乱了,请你将其还原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五更鸡/若有恒/十日寒/最无益/莫过一日曝/何必三更灯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1.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符合试题要求,其他答案亦可)

2.A

【解析】“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分别将“梦想”比作“源泉”和“太阳”,运用的是比喻修辞。“面对……面对……面对……”运用的是排比修辞。

3.示例:创新是青春的火炬,创新是创业的翅膀,用创业点燃创新梦想,用创新放飞人生希望。

4.示例:就像下棋一样,如果一个棋子走错了,整盘棋都可能会输掉;人生这盘棋每一步都要走好。

5.A

【解析】依据对仗的原则,“墙头”对“水面”,“雨”对“风”,“垂”对“聚”,“草”对“花”。

6.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盼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期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7.示例一:头上的那朵白云,可能是受了微风的吸引,着急得伸长了腿,奔跑在无垠的蓝天上。眼前的那株小草,可能是得了大树的教诲,听得拍起了手,微笑在广阔的原野上。

示例二:房前的那片翠竹,可能是受到了春雨的,高兴得伸展枝叶,摇曳在和煦的春风中。眼前的那只雏鹰,可能是受到了白云的鼓励,自信地展开双翅,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

8.A

【解析】A项的“飘”与“花香”是可以搭配的动宾关系。B、C、D三项,动词与宾语之间本来不适合搭配,都运用了修辞学中“拈连”的修辞手法。“拈连”指甲、乙两个事物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又叫“顺拈”。本题考查“拈连”修辞,超出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常见的9种修辞的范围,这也就提醒学生在备考时要注意扩充自己的知识积累。

【新题演练】

1.D

【解析】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示例一: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

示例二: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3.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4.示例:珍惜阅读,阅读便是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珍惜阅读,阅读便像一杯茶,茶香满口情悠悠

5.示例:苏轼――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踯躅向前。你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可正是在你官途暗淡之际,却真正唤醒了你人生璀璨的群星。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的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

6.示例一: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示例二: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示例三:人生就像一壶香茗,平淡而深刻;人生就像雨后的彩虹,短暂却绚丽夺目;人生就像交响曲,自成一体但不能独奏。

7.示例: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8.示例一:青春是潺潺的小溪,用它清澈的细流滋润人生的心田;青春是绵绵的春雨,用它晶莹的雨珠滋润人生的沃土。

示例二:青春是挥动的画笔,用它绚丽的色彩描绘美好的未来;青春是嘹亮的军号,用它破空的号声谱写人生的乐章。

修辞手法篇10

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创作时,杜甫身陷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眼见山河依旧,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作者用满心的感伤写下了这首律诗。

首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国破”对“城春”,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是使人留恋的季节,然而诗人此时面对的却是国家的破败景象;“山河在”对“草木深”,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对应生情,为全诗营造了荒凉、悲凄的氛围。诗文中使用对偶手法,使句式整齐对称,音节和谐,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如果诗人只是直接叙述国破家亡的事实,而没有与现实荒凉的场景对比,就不会有撼人的艺术效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一方面采用了拟人、对偶的手法抒发了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另一方面,作者还运用了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花鸟亦是如此,人又怎堪此情?颈联中“抵万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当时一封家信胜过“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战乱中,面对死亡、饥饿、孤独,在孤零零的漂泊者心中,一张薄薄的家书胜过“万金”。虽则夸张,但对于这样一个无助而又无奈的人来说,这实不为过。不仅是诗人,当时所有饱受战乱而家破人亡的人都有同样的心情,因此能够深入人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凄惨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而“更短”则显愁的程度。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全诗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使诗句精练流畅而又情感饱满,反映了诗人在国难、家难当头时,热爱祖国、心念家人的深切感情,一起呵成,脍炙人口。

天宝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州。七月,离家北上为肃宗效力,却在启程不久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杜甫写下了《月夜》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整体运用婉曲修辞法,通过想象家中妻子独看明月、思念远方丈夫的忧虑、凄凉的场景,来委婉表达自己此时独看明月、怀念妻子之情。虽写的是妻子的形象,但不难想象此刻诗人独自望月的凄凉心境。诗人将妻子的形象和心境描绘得如此真切、细腻,亦可见其对妻子的关切和怀念。

首尾两联形成对照,前者想象分别之时妻子在闺中孤独凄清的“独看”,后者则写遥遥无期的“何时”能与妻子重逢,泪眼对看诉辛酸的“双照”。前后呼应对照,两相比对,更显离别时的孤独凄清,给全诗笼罩上离乱中忧伤、怅惘的氛围。第二联写儿女还小,未谙世事,还不能懂得“忆长安”,妻子只能一人明月独看。以儿女“小”“未解”来衬托妻子的孤独相思,更能打动人心。第三联运用对偶手法,写妻子在夜里望月思夫,夜深雾重,头发手臂都已湿了,还不肯回屋入睡,还在为丈夫担心。二三两联侧面衬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凸显出妻子的形象;亦由“虚”的妻子,表现出“实”的诗人自己,虚实相生,更能表现全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