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2:15:41

修辞学

修辞学范文篇1

关键词:修辞学;语文教学

修辞学不仅一直是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吕叔湘先生1980年就曾指出:“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与文学交界处的学科。”这绝不单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一些修辞学、风格学的有关知识,更主要的还是强调修辞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最新发展对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和指导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与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文”与“道”,即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在众多思想教育中首先进行哪方面的教育,修辞学理论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在我国先秦典籍中,《易经·乾卦》中的“修辞立其诚,可以居业也”是关于修辞的最早论述。其中的“修辞”长期以来被解释为“修治文教”,没有跟语言表达直接挂上钩。直到近年来当某些社会现象唤起我们对语言诚信关注的时候,汉语修辞学界对“修辞立其诚”有了新的领悟和解释,指出“立诚”是修辞学的最重要原则,修辞学必须向传统回归。“修辞立其诚”是我国古代修辞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将诚信道德同语言技巧统一起来的“质文统一”的修辞观。这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民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情欲信,辞欲巧”是完全一致的。“修辞立其诚”向语言表达提出了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要求和道德底线,它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离开了诚信,其他健康人格也无从谈起;离开了诚信,我们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再强,也是社会所不需要的。虚假的谎言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被揭穿之后其修辞效果就是负效应,是“巧言令色鲜矣仁”。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又必须渗透思想教育,“修辞立其诚”给语文教学找到了思想教育的基点和起点。

“立诚”原则体现在语文阅读教材的编选上,要求我们要择取那些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有教育启迪作用且修辞艺术高超的文章入选,杜绝那些假大空、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在作文教学上,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写话”,就是完全符合“立诚”原则的,这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需要,而且那些有切身体验、真实感受的东西才是最容易写并且容易取得好的表达效果的。“立诚”原则的“诚”主要指诚信、诚实,也可以作广义理解,包括“忠诚”“真诚”等。“忠诚”是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现代修辞学(语用学)会话理论的合作原则中有“质”的原则,即说真话;也有礼貌原则,不说伤害对方、刺激对方的话,也就是真诚待人。“立诚”原则可以涵盖这两个方面,在说真话的同时也要注意礼貌。

在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中,所谓“人文性”和“工具性”常常表现为对语言表达的两种诉求:“人文性”要求文学性强、语言鲜活、富于文采;“工具性”要求文从字顺、逻辑谨严、表达规范。这两种不同的修辞观点早在孔子的言论中就被提出了,那就是“言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辞达”(“辞达而已矣”)。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的两分野,即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来区分这两类表达。消极修辞是指以语言表达的明白精确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消极修辞一般要遵循逻辑常规和语法常规,强调字面意义和所表达的意思密切结合。消极修辞是一种基本的、普遍使用的修辞方法,适用于多种语体。积极修辞又称“特殊修辞”“艺术修辞”,指以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积极修辞一般要突破语言运用的常规,是一种超常规的修辞。它注重人们的体验和感受,往往表达一种字面意义以外的深层意义,多适用于文艺语体。

从修辞学的观点看,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应统一于更高的原则──适切原则,也就是得体原则。好的语言表达要符合题旨,切合情境。语文课本中有不同语体风格的文章,对于语言表达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掌握不同语体的表达方法,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方面都具备一定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这种审美能力当然主要是指语言表达方面的。修辞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所做的选择、加工、调整、修饰等工作,都可以归结为对美的追求。语言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包括形象意境美、对称均衡美、整齐一律美、参差变化美等。正是修辞的审美原则决定了语言表达可以突破语法逻辑常规,寻求新奇的表达形式。在这里,相对于思想内容来说,语言本身的语义内容也属于形式。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完美结合就是修辞的审美价值取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作文实践培养的,而与此同时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审美是一种评价,修辞学关注的正是语言表达效果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切地了解,准确地把握。修辞的比较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一个普遍应用的原则。要讲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为什么妙,只有通过同寻常表达的“泉洌而酒香”进行比较。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忍看朋辈成新鬼”的“忍”同原稿中的“眼”相比较效果就显出高下来了。比较原则说明,“好”都是相对的,修辞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道出了比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在以往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找出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老一套课文分析模式之所以招致广大师生的批评。一是它千篇一律,不知变化;二是没有揭示语言表达本身的精彩奥妙之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对语言表达的研究可以说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在语文教学中借鉴修辞学的分析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进入微观,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分析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修辞以语言三要素为材料,是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对三要素选择加工的活动,其结果就表现为修辞现象。语音方面如音节相调、同韵相协、平仄相间、叠音相配;词汇方面如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位词的选用,方言词、古语词、外来词、新语词、行业词的运用,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的运用;语法方面如语素的易拉、独用,词类的活用,词组的变换,句式的选择和变换。对这些现象,教师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以讲授分析。例如,从语音修辞角度来看《天山景物记》中“而且已经有人计划在沟里建立酿酒厂,把野苹果酿造成大量芬芳的美酒,让这大自然的珍品化成人们的营养,增进人们的健康”一段,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句子韵脚和谐,朗朗上口。再如《孔乙己》中的一段对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词汇修辞角度分析,“窃”这个文言词的使用,生动描写出孔乙己偷书被捉还要咬文嚼字,强词夺理,自命清高的窘态。又如从语法角度分析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两个原本是修饰语的形容词独立出来成为分句,避免了语句的拖沓,突出了小草的嫩绿。修辞分析中的语言三要素是动态的、运用中的,这不仅复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把这些知识变成了活的知识,让他们真正学会如何运用。

修辞分析可以对任何一级语言单位的使用进行探究,传统修辞学中所讲词语的选用和锤炼、句式的选用、修辞格三部分内容已经覆盖了语素、词、词组、单句、复句等单位的修辞现象,篇章修辞作为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也有一些成果可资借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遇到的篇目形形色色,修辞各具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有选择地重点分析。例如:鲁迅的《药》写康大叔递给老栓馒头时一连串动词选用得就比较突出;刘鹗《明湖居听书》中的比喻相当有特色;孙犁《荷花淀》中人物对话的口语句式选用得好。还有教师总结了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选择范例指导学生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将修辞分析导入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并不是要在中学课堂上讲授大学的修辞学,主要是通过修辞现象的具体分析增加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感性认识,绝不能脱离阅读作文大讲特讲修辞理论,一些不太常用的辞格名称也不必出现。

紧扣文章的题旨情境是修辞分析的落脚点。笔者并不是一概反对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做法,只是强调脱离语言分析的归纳无益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能通过语言表达显现出来,导入修辞分析会使阅读教学更加充实具体,使学生对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背景有更深切的感受。

三、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势必要突破原有学科范围的局限,广泛地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拓展知识领域。修辞学原本就处在语言学和文学的交界处,而且同其他学科有很多交叉,其边缘学科的性质非常突出。语文教学的知识拓展可以首先考虑那些同修辞关系最为密切的相关领域。

语言表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交际行为,是发信者到受信者的信息运动过程。从交际的视角看修辞,修辞是从表达思想内容出发根据情境特点寻找恰切表达形式的过程,也就是调整信息编码,减少交际双方信息差的过程。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修养,提高自信力和自控力;如何正确认识对象,认识交际双方的关系;如何利用语境的制约、理解和补充作用;如何加大信息量、降低难度、排除干扰;如何使信息强化、异化、形象化以达到最佳传递效果都是交际修辞学(言语交际学)研究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互动,其目标又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修辞学兼有知识和方法两重意义。口语交际在过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死角”,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日后成才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对书面写作能力的直接影响。另外,“胸有诗书语自华”,阅读写作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更是自不待言的。学生口头和笔头两种交际能力的相互促进是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引进交际修辞学的知识。

语言表达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修辞学研究修辞的心理机制,主要同注意、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现象有关。语言表达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物,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引起对方的注意,要考虑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要考虑对方的心理需要;语言表达可以刺激对方的不同感官造成不同的感觉,也可以利用移觉(通感)转移感觉;语言可以形成稳定的知觉,但也可能产生错觉;记忆能够唤起经验,利用记忆的表达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象可以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是积极修辞特别是变异修辞的心理基础。从社会心理看修辞,修辞必须与表达动机、话语角色、政治、道德、审美心理相适应。借鉴心理修辞学的成果来分析阅读课文中的修辞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触动和感受。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对荷塘花香灯影的描写,鲁迅《祝福》的结尾对爆竹声的描写都运用了移觉修辞格,打通了不同感官的感觉,取得了如同多媒体一般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茅盾《白杨礼赞》中“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鲁迅《一件小事》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越走越大,须仰视才见”都是利用心理错觉进行的描写。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阅读,但这与教师富于启发性的点拨与分析并不矛盾。像修辞格,如果能让学生学会从心理角度分析,无论对于鉴赏还是作文都是大有益处。比喻、比拟、拈连、双关都是凭借想象把两个不相干的表象粘合在一起;夸张、借代、象征都用了突出强化某一特征或者典型化的手法;排比、层递、反复都是为加大刺激力度而使用的,引用、仿拟、曲解都是利用记忆达到修辞效果的。公务员之家

语言表达是受思维支配的,有关概念、判断、推理的基本知识本来就是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从逻辑的角度观察修辞,修辞现象中有合乎逻辑的,也有不合逻辑的,不合逻辑的修辞现象是对逻辑常规的突破,以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严密是逻辑学的要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一般就是消极修辞的要求。概念和词语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鲁迅《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圆规”所指都是同一个人,是同一个概念;《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的“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和“叭儿狗如可宽容,别的狗也大可不必打了”前后两句中的“叭儿狗”不是一个概念,前一个指狗,后一个指人,即“资本家的乏走狗”。单个概念有命名、换名、转名、释名以及限定、概括、歧义等修辞艺术;概念之间有配合、划分、并序等修辞艺术。很多修辞格,如比喻、比拟等都是以判断为基础构成的,判断中的模糊、歧义、虚假、真实判断都可以成为修辞手段。推理中的归纳、演绎、类比推理以及谬误推理也可以成为修辞的理据。像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中“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用的都是演绎推理直接关系中的对称关系推理。逻辑修辞学为语言表达提供了逻辑角度的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当然,在给学生分析时要注意重在分析事理,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概念术语。

交叉修辞学中还有不少值得中学语文借鉴的,例如美学修辞学、伦理修辞学等。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A].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修辞学范文篇2

对于“学词”和“词学”的区分和界定,与胡云翼等词学家的积极倡扬有着密切关系。1930年,胡云翼就在《词学ABC》中特别强调:“我这本书是‘词学’,而不是‘学词’,所以也不会告诉读者怎样去学习填词。”[3]这一观念逐渐成为共识。随着《词学小丛书》(胡云翼编)十种等的刊行,现代词学的概念和内涵基本确定。1934年之后,相关以词学命名的论著已逐渐消歇,也较少收录学词的内容。而民国初年词学体系的建构,也正是以学词与词学的分化作为基础的。但学词与词学的区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技法、词藻等与创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与“明其利病得失”的词学疏离开来。作为《词学季刊》的作者之一,詹安泰当然不会也不可能不知道这篇“无异于现代词学诞生的一篇宣言”[4]的文章。但詹安泰显然并不完全赞同将学词与词学判为二事的观念,而是试图建立包含“学词”、并以“学词”为基石的“大词学”体系。他在《词学研究•绪言》中写道:声韵、音律……章句、意格、修辞,俱关作法,稍示途径,庶易命笔。至夫境界、寄托,则精神命脉所攸寄,必明乎此,而词用乃广,词道乃尊,尤不容稍加忽视。凡此种种,皆为学词所有事。毕此数事,于是乃进而窥古今作者之林,求其源流正变之迹,以广其学,以博其趣,以判其高下而品其得失。复参究古今人之批评、词说,以相发明,以相印证,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其有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者,为之衡量之,纠核之,俾折衷于至当,以成其为一家言。夫如是,则研究词学之能事至矣,尽矣。[1]9这段论述将词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内在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学词是基础,了解其声韵、音律、谱调、章句、修辞等;其次是广博其学,知源流正变;进而才有可能自成一家之言。主张在了解词体艺术特质的基础上,来研究词学,否则虽穷极繁富,也不过是拾人唾余,难有创获,仍作门外观也。只有建构在对学词、作词有充分体会基础之上的词学,才是詹安泰所期待的“大词学”之完整体系。作为抒情文体样式的代表,艺术审美和文体风格在词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詹安泰《词学研究》中“兼论学词,非尽词学”的观点,将“学词”作为“词学”基础的架构方式,是对清末民初以来,断续离合的“学词”与“词学”关系的再思考,也是授课的需要。只有在了解“学词”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词的体制特点,才能深刻感受精微窈曲的词体之美。实际上,龙榆生的《词学十讲》作为创作类课程的讲义,就兼采了这种“大词学”的观念。而詹安泰“大词学”观的形成,也与他富有词创作经验、并已著有《花外集笺注》(完成于1936年)有关,是以文本细读法笺注词集之后的深辨甘苦之论。在詹安泰“大词学”体系的基础———“学词”的研究中,《论修辞》是最为特别、也最具有“总结与开创意义”[1]12的一篇。

二、主情说:“别是一家”的词体修辞论

修辞学是“语言学和文学交界处的学科”[5],主要研究语言的风格与运用效果,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一般认为,1905年出版的《修词学教科书》(汤振常)是中国现代修辞学之启蒙;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陈望道)是现代修辞学建立的开端。就词体修辞研究而论,我国古代词体修辞思想集中体现在词话、词选及其批点评注中,各种序跋、书简、题记、诗话、随笔等也散见有词体修辞的内容。最早可追溯到宋代苏轼、晁补之的词论[6]。其后如李清照《词论》、王灼《碧鸡漫志》、沈义父《乐府指迷》、张炎《词源》等,都有许多关于词体修辞的论述。及至明清,南北宋之争纷起,开宗立派,各示津逮,修辞技巧与修辞现象的分析和评价成为词话、词论中的核心内容。但词话、词论、词选中的修辞思想,表现出较为零散随意、浑沌模糊的特点。詹安泰第一次引入现代修辞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词体,从语言文本出发,运用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现代研究方法,对词体修辞现象进行归类、提炼、总结,并且突出词体修辞的主情特征,呈现了与古代词论大异其趣的风貌。《论修辞》开篇就指出词体修辞与其他文体不同,认为词的修辞“微妙难识,繁复难理”,较其他文体更为复杂、婉曲、细腻、深隐。因为词须受调谱、音乐等的限制,而词之缠绵的情感、宛转隐微的心事、吞吞吐吐不欲明言的特质,也决定了词体修辞常有“尤为特异”、难遵常轨[1]130之处。以“主情”作为词体修辞论中最主要的观点。现代修辞学的创始者如陈望道、王易等,都认为修辞应以修饰题旨情境为主,尤其应以情意的修饰为主。王易曾提出,修辞之目的就在于使读者“动情”[7]。詹安泰的词体修辞观接纳了后人对“修辞立其诚”的引申义,蕴含了情意真诚的内核。指出词体情深意曲的艺术特征,正是有赖于修辞的恰当运用才实现的;而读者的会心与作者的用心,也是通过不同的修辞才得以传达。由词的修辞到深究作者的情意,再进而分析词的修辞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意,成为詹安泰论修辞的主要视角。詹安泰将词体修辞现象分为配置辞位、表现声态、增扩意境、变化本质等四类。由形式至内涵,由字句之辞位到描写声气事状,进而拓展意象与辞料,变化所欲表现之事物之本质,构建出一个立体多维的修辞和审美过程。这种分法,不仅显示出他对修辞技巧的重视,也同样重视修辞中情感、意格、寄托的去处。

“配置辞位”强调字句的配置关系与表情效果,即通过字句叠用、蝉联、排比、回文等传达出幽情深意。如“一霎儿晴,一霎儿雨”(易彦祥《喜迁莺》),就运用相反排比的修辞来描摹天气多变、若有所失的恍惚感。“表现声态”的修辞,是指通过“呼应式”“敲问式”“告语式”等写法,将抒写对象的情态、声气、意旨再现出来。如“为问行云,谁伴朝朝”(贺铸《摊破浣溪沙》),以推勘之语来发无理之问,见出孤寂满怀的惆怅。这种修辞现象着眼在如何通过结构的设置,使得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达更为逼真、真切、深入。“增扩意境”,则由语言和结构的表层修辞,上升到意境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如“明月明年,此身此夜,知与谁同惜”(刘一止《念奴娇》),化用苏轼词句,由眼前而想及将来,发浮萍沤迹、聚散无凭之慨,语拙而意深。“变化本质”的修辞现象,以替代、化成等方式变化眼前所咏所感,触物起情,连类无穷,其修辞力量最为突出,尤能感动人心。如鹿虔扆《临江仙》:“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以物类人,细腻低回,悲惋感伤,溢于言外。詹安泰所区分的四种词体修辞现象,其实也是修辞运用的四个高低层次。后一种修辞现象包含有前一种,但又逐次递进,更胜一筹。由字词的位置、结构的呼应,到同一意境的缔构,又由词内之意扩展到言外之意,臻于言此及彼、虚实相生、物我为一的境界。民初词坛,由于对技法的过度推崇而出现了毫无内心的“试帖词”,受到词学家的严厉批评。技术词藻与词心词情似乎成为对立的两极。学词似乎只能是学得其“技术词藻”而已;而富丽精工、深曲多变的修辞手法,也似乎成为词失去“内心”的“元凶”。民初对技巧的自觉反思,使得梦窗词甚至清真词都一度成为众矢之的。詹安泰也将梦窗词之修辞归入“险涩”一类,但并不贬抑其价值,云:“梦窗词炼字炼句,迥不犹人,足救滑易之病。”[1]263

认为技术词藻并无损于词心。险涩也并非词体之病,但是如果因为运用险涩之修辞,而至汩没真意,才是“真大病”[1]136。所谓不得内心,但务迷离的词作,是不善于运用修辞技巧,而并非“险涩”修辞本身的毛病,“于修辞之真价,固无或少减也。”指出修辞如果能很好地与情韵相融合,任何一种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适得其位的。如评梦窗词句“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的修辞运用格为“化物作人格”。盖“抒写物类而具人之意识、官能者”,表现情态时,与人事全同,而其所意识者亦系人事[1]195。指出梦窗词“化虚为实”的特点,迥异于晚近人评梦窗词所谓“空际转身”、“天光云影”等玄妙之说。稍觉遗憾的是,“变化本质”之修辞法,尤以梦窗词为多,如梦窗咏连理海棠、咏水仙、咏芸草,皆是此类,但詹安泰在此题下并没有举一首梦窗词之例句。就全篇而论,亦仅列吴文英词三处,即“纯一呼应例”的两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1]167均运用鲜明疏快的修辞手法。在“险涩”题下仅列吴文英《澡兰香》(盘丝系腕)。由此可见,詹安泰虽不以险涩为病,但也并不以梦窗词为“险涩”修辞法运用的典范。《论修辞》中,以“主情”说作为评判和论述的基点,将“以诗入词”“以文入词”作为一种修辞现象来看,对其修辞技巧加以总结,不再汲汲于诗、词、文等文体地位的高下之辨。詹安泰认为,诗、词都是抒情文体,诗心词心可通,只要富有情韵,以诗入词,并无不可,仍是“词之正”者。词体修辞之正宗的雅丽派,也正是取资于诗歌丰富的“彩藻”。但是对于以经、史、诸子及其他杂书者入词,詹安泰则不予认可,将其视为“词之变”者。因为以文为词,使得词体之抒情性渐至淡薄,劝惩、义理的内容开始充溢其中,是词体渐趋成熟而渐形变质的表现。由此也可一窥詹安泰对晚近词风的态度。詹安泰回归词之修辞在词之审美及词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而以情意加入修辞,则有效地化解了民国初年词学体系建构时“学词”与“词学”两难兼顾的尴尬和困境,也将词这种抒情文体的修辞特点与其他实用型文体区别开来。

三、修辞学视野下的词体风格论与词体演进观

风格与文体都可以指“语言功能变体”[8]。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风格指文体(语体)在“表现上的分类”,即“体性上的分类”[9]。本文不讨论修辞学与文体(语体)研究之间复杂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取文体的独立概念。在本文概念中,文体是指文章体裁,而风格则不仅指语言功能变体,也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风格是修辞效果的综合表现。”[10]《论修辞》中,将“修辞与作风”作为第一个子课题来讨论。与前人论风格更注重流派的区分,词人个性特色的不同,詹安泰从修辞学的评价角度,将词体风格与文体演进相联系,即不仅注重词体的文体风格,而且关注词体在不同时期的文体风格,建构了一个修辞→风格→文体的谱系。不同修辞的运用形成为不同风格,而风格又直接影响到文体的演进和盛衰。詹安泰将词之“作风”分为四种:“拙质、雅丽、疏快、险涩”,不再延用张綖在《诗余图谱•凡例》中“婉约、豪放”的二分法,也较陈望道的四组八体分法更为切合词体的特点①。修辞为“运用之技巧”,作风(风格)为“已成之形式”[1]131。詹安泰从选字、遣词、造句、立意等语言修辞角度,来分析词体风格的形成及其原因,在词学观和词体观上都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其一,将修辞的发展与文体的发展进行对比,从而将词体发展史与风格发展史联系起来。四种风格分别对应着“一种文体”的四个发展阶段。詹安泰的四分法,与胡适所分“歌者的词、诗人的词与词匠的词”,王国维言“伶工之词、士大夫之词”及“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在实质上有一定的相通关系,其叙述方式、叙述脉络也极为相近,但在学理分析上,因立足点有客观与主观的差异,故而贬褒态度迥异,加之具体文本的分析和详细的阐释,有着迥然不同的说服力。

以“拙质”的分析为例,与王国维揄扬李煜词而贬抑近人之词不同,詹安泰认为“拙质”会在文体产生初期和发展成熟两端出现,有其必然性,并结合王鹏运等近人的作品来解释。指出文体产生初期的拙质修辞,“为自然之拙质,其美在内容”[1]132,非形式所能致焉;“最近词家”尚“重拙大”者,其“拙”毕竟由追琢中来,是形式上的“巧”之极致,虽刻意见朴拙,但非自然得来,终究已隔一层。指出清初人学拙、清末人重拙的风气和观念,除了文化和历史的原因外,也与文体形式发展中审美心理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又由对拙质修辞的分析,梳理了词体为什么会逐渐衰微、走向技巧化的过程及其原因。文中所列四种风格,虽以雅丽为正统,但并没有强为轩轾,而是由此呈现在文体演变的过程中,由于目的、技巧的不同而对文学作品风格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当然,以“四分法”来谈文体演变,并言“过此以往,虽有特著之作家,举莫能外此范围也”,不免简单化。这一缺憾,在十余年后发表的《宋词风格流派略谈》中进行了补正。詹安泰将风格与文体相连接的独特方式,在词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而从修辞学的角度而言,正是风格与文体都是“语言功能变体”的同一性体现,是詹安泰先生将修辞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其二,形成了由修辞目的、修辞技巧、修辞效果、修辞评价、风格形成等五个要素构成的评价圈。这种不仅关注修辞技巧,更关注修辞目的和修辞效用的评价角度,对于深入理解词意、感知词人的苦心孤诣有着积极意义。以评李煜词为例,詹安泰总结李璟词“自然真率,直写观感”,“由于题材是经过选择和提炼的,具有一般意义的,因而也就增强了它的动人力量”。

结合修辞效果来谈李煜词的艺术感染力,饜心切理,具有现代词学研究的崭新面貌。与周济所喻“粗服乱头”、况周颐所言“无上上乘”、王国维所评“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的玄妙和诗意相比,詹安泰从修辞论风格,解释其修辞运用及效果的典型意义,直截本源,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也突破了单纯从环境之感、身世之悲、亡国之音等来分析李煜词特色及成就的套路。清末民初的“学词百法”“学词大意”“学词初步”等册子,备列大量例词来讲解技法,用语往往高深莫测,而对其目的和效果、词作词人的个性修养、所造意境的深浅、艺术成就的高低,则语焉不详。所列“增字法”、“减字法”、“衬逗法”、“腾挪法”、“要诀法”,令人目眩,学词者如盲人摸象,仅能揣其一端而已。这也是学词技法倍受非议的主要原因。《论修辞》改变了不管读者能否透彻明白了解的灌输方式,也不同于词话中“点悟式”批评,不以传授填词技巧、“百日速成”作为目的,而是让读者知其原因和结果所在,由目的而至技巧,由技巧而至效果,避免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狭隘视角,也灌注了近代学术研究注重“科学的精神”的内涵。

四、名家词艺术风格研究与詹安泰

词学研究的核心特色为了让初学词者打好词学研究的基础,深入透彻地把握词体的审美特质,从词的艺术形式特征来感悟词心词情,詹安泰打破学科的界限,引入“普通修辞学所得理解者”[1]195,以宏通的视野来评词治词,不仅迥异于清末民初为技法而技法的学词风气,也与“艺术至上”的观点并不相同①。在《词学研究》的姊妹篇《宋词研究》中,詹安泰将修辞归类到“语言”一章中,凸现出语言与文字的审美分析在词学研究中的地位,成为艺术风格研究的基础,又另有《宋词的修词》的讲题②等。詹安泰从“作品本身的艺术力量”出发,由对词之修辞的研究,逐渐发展形成词的艺术风格论,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关于古典诗词的艺术技巧的一些理解》(1956),《孙光宪词的艺术特色》(1964),《冯延巳词的艺术风格》(1965),《宋词风格流派略谈》(1966),《简论晏欧词的艺术风格》、《本色略谈》、《谈文采》、《清新含蓄》(1966),逐渐形成了以“艺术风格论”为核心的研究特色。詹安泰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品赏层次细腻、色彩丰富的词体风格,体悟词体幽微繁复的艺术特征,将词之美学风格和抒情特质的多元性呈现出来,对词体风格范围作了有益的拓展,丰富了词体“要眇宜修”的美学意蕴。遗憾的是,詹安泰的词学研究成果未能完整保留下来,但由以上诸篇,可以大致感知詹安泰先生所撰写(或计划撰写)名家词艺术风格系列的规模。

修辞学范文篇3

人们竟日生活于广告的包围圈之中。迄今为止,广告已经是文化空间最为强大的符号系统之一。相对于小说、电视肥皂剧乃至一首抒情歌曲,广告是一种微型叙事。然而,广告的发表频率极大地弥补了形式的份量;人们的记忆之中,广告所占有的文化份额并不亚于其他文化类别。另一方面,广告是一种妇孺皆知的艺术;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这使广告的亲和力远远超出了通常的文化类别。现代社会,商业广告令人们见多识广。即使没有见到实物,人们仍然意识到了丰盛的物质世界。这个意义上,广告扩大了人们想象生活的空间。当然,广告赢得的效果与广告的生产及其发表机制有关。与另一些文化产品相异,广告不仅免费提供,广告所宣传的企业还必须向广告制作者和传播媒介支付制作、发表的费用。企业所期待的是,这一切费用都将在商品的销售之中得到巨额的补偿。

广告的活跃及其无与伦比的复盖面表明,这个符号系统正在公共领域扮演一个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令人犹豫的是,这里所提到的公共领域是否可以沿袭哈贝马斯的著名描述。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人们可以在这个领域自由地结合,理性地讨论种种公共问题,坦率地公开表达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哈贝马斯甚至具体分析了18世纪西方历史上的文学公共领域--例如沙龙、咖啡馆和宴会--如何成为宫廷公共领域向新兴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过渡的桥梁。(1)然而,现今的公共领域--包括表述公共意见的传播媒介--是否以理性和自由为原则?人们无宁说,公共领域交织了多重的权力关系。一方面,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并未像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遭受抑制,国家的声音仍然在许多时候主宰了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其他类型的权力--例如性别、种族、财富、名望以及体现为知识技术的文化资本--仍然此起彼伏,逐鹿中原。按照汉语的字面涵义,"广告"即是广而告之。然而,面向公众发言从来不是毫无限制的事情。发言权决不是无偿的。没有严格的论证和审批,三五个市民或者一些小团体试图相聚于某一个电视频道自由地宣谕他们的理论,这几乎是天方夜谭。即使在自由市场的环境之中,即使私人的交易不再遭受强制性的控制,大众传播媒介仍然不是一个完全敞开的场所。大众传播媒介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经济、物质条件而存在。这打破了大众传播媒介不受限制的自由幻想。例如,商业广告很大程度地支付传播媒介的运作费用,这即是利用财富换取发言权。即使某些广告文辞拙劣,制作粗糙,巨额的广告费仍然可以为它们敲开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门。这无疑是经济实力兑换的权力对于公共领域的支配。所以,相对于哈贝马斯的乐观,我更多地想到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之中的简洁断言:"广告本身纯粹是社会权力的展示。"的确,这种权力的号召功能及其集结的隐形社会组织均是不可低估的:

……今天,广告宣传甚至用女电影明星的特写照片,来标明某些产品的声望,用流行歌曲的曲调,来赞美它们的对象。广告与文化工业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融为一体了。到处是同样的广告,到处机械地重复宣传同样的文化工业产品,甚至采用同样的宣传用语。到处介绍和推广人们使用文化工业产品的技术、心理状态和经验。到处都宣传奇特的但又是令人信任的,轻松的但又是印象深刻的,富丽堂皇的但又是朴素的范例,以便吸引分散的具有各种各样意见要求的顾客。(2)

20世纪下半叶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似乎取缔了称之为公共领域的空隙。革命领袖意识到,如果无产阶级没有主动地占领文化阵地,资产阶级必定会乘虚而入。按照这种观点,国家与新兴的无产阶级互为表里,时刻抵制资产阶级的复辟企图。两大阶级相互交锋的前沿并不存在缓冲地带。因此,从期刊、报纸到广播、电视,阶级搏斗成为首要主题。无产阶级的压倒性优势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绝对控制。种种自上而下地规定的口号分布在大众传播媒介之中,成为不可违抗的主导旋律。八十年代开始,阶级搏斗的主题开始后退,取而代之的是"人性"、"人道主义"、"主体"这些温情脉脉的理念。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见到两条标语替换而产生的感慨--八十年代的某一天,一面通常刷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或者"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白墙突然出现了一句富于人情味的话语:"工地施工给行人带来不便,请原谅"。显然,这种话语象征的是,所谓的公共领域正在某种久违的气氛背后隐约浮现。即使在今天,人们还可以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甚至"实话实说"这些标题之下发现这种气氛的残迹。

然而,对于一系列大众传播媒介说来,这些温情脉脉的理念并没有持续多久。市场经济的环境再度规劝浪漫的情怀向实际利益屈服。人们迅速地发现,所谓的公共领域是有待于开发的商业资源--大众传播媒介是可以折价出售的。如今,商业广告的大显身手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找好了买主,顺利实现了收大于支的经济循环。据考,20世纪下半叶的第一条商业广告于1979年1月28日在上海电视台登陆,参桂补酒是这条广告的主角。这不啻于在大众传播媒介宣告商业主题的正式粉墨登场。也许,援引两个数据有助于测算大众传播媒介的不俗价格:1997年,中国企业的广告费为460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而美国同年的广告费为1700亿美元。众多发达国家广告费与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率通常都达到2%。(3)当然,商业主题的扩张同时带来了小康的世俗气息。从冰箱、沙发、灯具、眼镜到果冻、葡萄酒、肥皂、洗洁精,大众传播媒介之中的生活渐渐沉入日常用品的表象,殷实祥和,富于家庭气氛;这时,种种形而上学的理念或者风格崇高的美学理想销声匿迹了。谁可以想象,某一个荷戟的猛士威风凛凛地矗立于广告之间呢?

不可否认,广告的介入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方式。根据雷蒙德·威廉斯的观点,18至19世纪的"艺术"和"文化"分别摆脱了生产技艺的范畴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独立。(4)尽管如此,艺术与文化生产的成本回收与艺术家个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大众传播媒介无法从消费者手里换回足够的运行开支。这时,广告商的加入解除了文化生产的困境--巨额的广告费致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资料显示,中央电视台历年的广告收入呈现了阶梯式的上升之后始终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徘徊--中央电视台1995年的广告费为3.6亿元,1996年为10.6亿元,1997年为21亿元,1998年为28亿元,1999年为26.8亿元,2000年为19.2亿元。(5)然而,广告费并不是无偿施舍,广告必须攀援于抢眼的作品之上招徕观众;例如,电视广告费的高低与收视率成正比。这个意义上,广告费必将与作品的风格发生联系。事实上,只有那些煽情的、血腥的或者场面火爆的作品才能得到多数广告商的青睐。如果说,许多艺术家不得不在广告商趣味的制约之下构思作品的时候,艺术家的个性以及文化的独立意义均告瓦解。

通常,广告是作为电视屏幕之上的边角料出现于种种节目的夹缝之间;广告如同一圈花边或者无关紧要的点缀耍弄一些小小的形式伎俩。尽管广告只能叨陪末座,然而,巨额的广告费却支持广告与文化艺术作品之间进行一场文化权力的争霸之战。广告商可以依据一定的费用决定艺术作品的情节演变,选择演播的时间,提交某一个商品品牌充当节目的命名,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随心所欲地腰斩一部影片或者一席精彩的访谈。广告的边缘位置仅仅是一种假象;事实上,广告操纵着一切。换言之,广告正在影像区域重新分配一系列文化作品的等级。鲍德里拉认为,广告的真正效果是"通过信息有条不紊的承接,强制性地造成了历史与社会新闻、事件与演出、消息与广告在符号层次上的等同。"(6)

套用布尔迪厄使用的术语,广告与文化艺术作品的关系象征了经济资本对于文化资本的征服。必须看到,这种征服不是以击败文化资本而告终;相反,广告巧妙地调集或者征用文化资本为之效力。如同人们看到的那样,由于高额报酬的收买,许多著名的文化人士--尤其是电影或电视明星--现身屏幕,利用自己的声望推荐某种品牌的商品。他们不惜屈从于拙劣的导演,甚至愿意充当欺世之谈的代言人。(7)众多迹象表明,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联手将是公共领域的未来主宰,广告无疑是两种资本汇聚合流的特殊形式。

2

尽管有人把广告追溯到好些很早的起源,但谁也无法确定这个行业是何时形成的。不过已经找到好些书面广告的存在证据,有人认为这是最早有记录的推销活动。人们最常提到的是一块巴比伦粘土板,上面书有介绍一个药膏贩子、文书与鞋匠营业项目的文字。还有一张从梯比斯遗址中发现的草纸,上面悬赏捉拿逃跑的奴隶。广告的早期历史中不乏有关希腊传布公告的和罗马商店招牌的记录,读起来引人入胜。(8)

虽然广告的早期历史不详,但是,伊丽莎白·威廉逊还是生动地描述了美国的广告业与报纸共同成熟的经历。伊丽莎白·威廉逊告诉人们,18世纪之初的报纸已经开始刊登广告,本杰明·富兰克林被视为广告之父--身兼印刷工和报人的富兰克林极大地改变了广告的风格和排版。更为独特的是,富兰克林开始利用图像表达广告的内容。20世纪是美国广告的全盛时期。这显然与电子技术的飞跃密不可分。"1891年,第一座电动广告牌在纽约竖起,使室外广告这个最古老的广告形式面目一新。"(9)至少在一段时间里,电子产品与广告之间是互惠互利的。美国的许多广播电台是为了销售无线电部件而设立的,电台播放种种有趣的节目可以引诱人们购买无线电收音机。(10)与之相仿,早期的MTV也是唱片商推销唱片与歌手的广告片。或许,当初并没有多少人可以料到,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广播、尤其是电视以及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将为广告的生产和发表开辟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广告的黄金时代终于降临。

相对于传统的纸张媒介,电子产品是一个迥异的传播系统。从无线电波、卫星转播到计算机网络,这个传播系统的强大功能是印刷机器、出版商和书店网点形成的组织所无法比拟的。这个意义上,电子技术的突破甚至赋予广告一套前所未有的风格。如果对电视广告与报纸广告给予比较,人们至少可以发现几个突出的特征:

一、与报纸缓慢的发行速度以及狭小的发行范围不同,电视可以在顷刻之间将某一个形象或者某一种观点传遍全世界。这个意义上,"广而告之"名符其实。由于电视更多地使用影像符号系统,电视广告不像报纸广告那样受到特定语种的限制;

二、多数电视广告维持30秒左右的时间长度,一些电视广告甚至更短。一方面,电视广告给人的冲击是瞬间的,人们甚至来不及回味和斟酌就一闪而过;另一方面,短暂的片断保证了广告的频繁发表,短暂和重复形成了广告的双重风格;

三、电视广告大范围地启用了人物形象作为一种基本符号。报纸的文字仅能从事抽象的说明,图片或者巨幅广告招贴画之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静止的。只有电视真正打开了人物进入广告的表演舞台。某种观点认为,所有的广告均是由三种基本符号--即产品符号,环境符号和人物符号--组成。(11)严格地说,这仅仅是电视时代的广告特征;

四、人物形象大规模进入广告,崇拜文化与广告之间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许多社会名流的声望、权威、信誉迅速地被挪用于某种商品的担保;作为特殊形式的利润分成,这些社会名流从广告宣传的企业那里获得了高额报酬;

显而易见,电子传播媒介的运行成本远远超出纸张媒介。筹建一个广播电台、一座电视台或者一个网站的资金是维持一份报纸的千百倍。二者之间的差距犹如机械生产与手工业生产之间的差距。这是强大的传播功能必须索取的代价,也是电视广告必须偿付高昂费用的理由。19世纪的时候,《纽约先驱报》每份售价2美分,每天每条广告收费50美分;(12)现今,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免费提供节目,但黄金时段的广告竞价竟达到数亿元之巨。(13)尽管价格不菲,众多企业还是踊跃争先;人们对于一个商业神话坚信不疑:广告的传播可能制造巨大的回报,广告所产生的利润甚至是生产技术的改进或者扩大投资所不可比拟的。这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所谓"实业"的估价,同时,商业环境之下的劳动、报酬、财富分配方式无不产生种种奇异的互动。例如,"1997年,世界舆论曾强烈谴责美国的耐克公司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过低。同年,耐克公司支付给迈克尔-乔丹的广告报酬,要比2.2万个亚洲劳动者的工资总数还多。"(14)如果引述手边的范例,许多人都会联想到哈尔滨制药六厂"严迪"、"盖中盖"或者"泻痢停"如火如荼的广告攻势。目前,这个企业的总资产不上亿元,但是,企业于2000年度投入电视广告的费用竟然达到7亿元左右。对于哈尔滨制药六厂说来,巨大的广告费用并不是盲目投资;1999年的广告投入已经为企业增加了46%的利润--哈尔滨六厂的税后利润从1998年的1698万元增至1999年的2483万元。当然,复述广告的辉煌业绩时,另外两个数据同样是发人深省的:第一,演员巩俐因为拍摄"盖中盖"的广告所得到的报酬是220万元;第二,哈尔滨制药六厂1999年投入科研开发的资金仅为234万元。(15)无论如何评价这个范例,人们都必须承认上述这些数据蛊惑人心的力量和背后隐藏的某种畸形的颠倒。

广告正在被想象为振兴经济的文化先锋。先声夺人被视为信息时代的真理,哗众取宠不再是传统的贬损之辞。投放市场的商品日趋饱和,"注意力经济"成为一个时髦用语。"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企业正在殚精竭虑地让自己的产品勾住消费者的视线;广告艺术家以种种奇特的方式构思广告,甚至不惜因此加大广告成本。据报载,如果用户花费一定的时间拨通某一企业提供的电话号码收听一段广告信息并且回答相关的问题,企业将替用户偿付一定数额的电话费。(16)尽管如此,广告的效果仍在日益衰减。购物指南方面,广告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广告所的商品信息更像是一种漫天撒网,人们的购物欲望与恰当的广告相互遭遇十分罕见。更为严重的是,广告的频繁露面已经导致许多人的反感。人们对于广告的持续骚扰不胜其烦,一些人甚至抱怨广告是一种欺骗和恐吓,或者是一种精神性的侵略。对于电视广告,人们通常使用遥控器予以消灭--广告的来临时常是人们转换电视频道之际。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俏皮故事:电视广告出现之际,城市的用水量会急剧增加--大部分观众都会选择这个时刻上厕所。

可是,这一切并不会削弱广告的产量。麦克卢汉甚至不无幽默地解释了观众与广告之间的一个悖反现象:"气愤的听众正是忠实的听众。因此,厌恶成了广告动态学的一条新的原理,正如它成了美学的新原理一样。"(17)许多时候,广告已经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商业范畴而独立地成为一种文化行业。现今,"广告文化"已经不是令人陌生的概念。即使某种商品的实物缺席,广告所提供的商品表象仍然可以产生纸醉金迷的气氛。这个意义上,广告生产具有一种摆脱实物的自足性。广告的形象传播是一种文化生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化生产的意义并不亚于物质生产。影像符号如此发达的今天,实物与影像之间的界限愈来愈不重要。广告与实物之间是否存在一条真实与否的边界?或者说,刻意地坚持这一条边界又有什么意义?愈来愈多的时候,人们开始忽视这个问题。人们的意识之中,二者之间的沟堑仿佛抹平了。影像符号与现实世界之间显示了光滑的过渡。如果说,后现代社会之中的符号消费开始获得了与实物消费同等的意义,那么,广告的确是一个生动无比的例证。

3

许多人认可这样的表述:广告传播的是一种有偿的、负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褒扬某种产品,也可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提供某种生活的情报--后者必然包含了某些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宣谕。当然,"信息"或者"情报"不等于说,广告仅仅是一些枯燥的说明书。其实,多数广告的解说和倡导时常经过巧妙的艺术修饰。如果说,李宁牌的"我运动,我存在"、邓亚萍牌的"我自信,我成功"安踏牌的"我选择,我喜欢"仍然陷于质木无文,那么,另一些广告词意味隽永。"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我们一直在努力,爱多VCD","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这些广告词节奏明快,可吟可诵。电视广告之中,影像符号极大地增添了文字无法企及的表现手段,甚至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广告修辞,例如著名的三B原则--即利用beauty、baby、beast(美女、儿童、动物)组成广告的背景。这个意义上,人们无法否认广告之中的艺术成分;事实上,许多人乐于直率地宣称广告是一门艺术。

在我看来,无论对于广告的智慧或者才情给予多少肯定,无论广告与艺术之间存在多少相似之处,人们仍然必须意识到广告与艺术之间的内在分歧。的确,如果仅仅考虑到艺术的表象形式--不论这种表象是由线条、青铜、音符还是影像构成--与审美意义上的感性欢悦;人们没有理由将广告阻挡在艺术范畴之外。然而,在我看来,艺术之为艺术的意义主要在于,作品内在地指向了一个异于现实的乌托邦空间。这个意义上,艺术是自律的。艺术的表象和感性犹如对于现实原型的模仿;艺术的完整形式却使作品形成了一个独立王国。艺术王国的逻辑和内在精神表明,这里开启了经验之外的另一个可能的维度。人们可以说,艺术王国与现实格格不入,并且拒绝融入现实的平庸和琐碎。然而,这不是艺术逃避现实的同义语;相反,艺术正是因为异于现实因而成为现实的"他者"。艺术的存在及其美学光芒将会使现实无法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这就是艺术对于现实的强大迫力。艺术不可能以暴力撼动现实,但是艺术精神的潜在影响可能解构种种有形的和无形的专制。所以,艺术的审美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感,审美之中寓含了一种批判现实的锋芒。人们无法从艺术作品的局部细节察觉艺术与现实的差异,但是,艺术整体所寓含的理想期待的是新型的社会关系和自然秩序。从怀素的草书到毕加索的现代画,从贝多芬的交响乐到梅兰芳的京戏,种种类型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从某一个方面建构美学空间。这样,艺术必定与庸常的生活拉开了距离,现实之中自由与和谐精神的匮乏解释了这种距离存在的原因。如果艺术试图为生活提出什么理想的话,那么,艺术家即是用自由与和谐的精神消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种种类型的艺术可能从特定的角度改变--哪怕是极为微小的改变--人们的经验方式,而这种改变终将在生活之中产生遥远的回响。人们又怎么能说,《水浒传》、《西游记》之中快意恩仇的性格或者鲁迅作品之中的忧愤深广没有对现今人们的生活态度产生潜在的或者深刻的影响呢?

然而,广告并不负有这样的使命。根本的意义上,广告与现实是同源的。广告就是现实的进一步展开。的确,人们并未拥有广告介绍的所有商品,这些商品组成的世界与人们生活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是不可弥合的。尽管如此,人们可以发现,广告的世界仅仅是现实世界的合理延伸,二者形成了共谋的关系。换一句话说,广告并没有像艺术那样提出独立的逻辑,指出超越于现实的维度,或者给出一个反抗的或者神秘的、令人战栗的空间。人们必须承认,许多广告突破了现实的平面,隐匿于现实躯壳之下的某些冲动被解放出来了。"望子成龙,请用雅士利奶粉","总统用的是派克笔","喝贝克啤酒,听自己的"--这些商品的介绍同时还包含了对于某些欲望的诱发;这些欲望甚至潜藏于无意识之中,未曾明确。人们有理由认为,许多欲望是与商品同时发生的。所以,正如詹姆逊所论证的那样,广告的形象与人们的欲望相互吻合:"正是这些广告告诉我们,什么是人们无意识的欲望,使我们知道人们对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有什么样的设想。"(18)这个意义上,广告和庸常生活之间的距离不是自由与和谐,而是欲望--广告是欲望企图抵达的世界。如何缩小乃至消除这种距离?广告开出的处方是消费--消费是从现实抵达理想的舟筏。消费主义乃是广告的隐蔽基础。不论广告的制作如何精美,不论这种制作之中包含了多少艺术含量,物质欲望以及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自由和谐精神之间的分歧即是广告与艺术的分歧。如果联想到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功能的分析,人们可以说,广告不仅是商品表象形成的意识形态;同时,广告还负责将消费者"询唤"为享用商品的主体。广告之中精美的商品意象逐渐训练出消费者的一套新的感觉方式;拥有丰盛的商品成为最大的快感之源。这种感觉可能成为新一代主体的内在组成部分,成为新一代主体进入生活的起点。由于广告的示意,商品是新一代主体想象之中理所当然的生活。

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广告修辞学内部很大程度地包含了欲望修辞学。广告即是利用恰当的修辞表白、凝聚甚至是制造、生产种种欲望。欲望是消费的动力。如同许多人已经谈到的那样,"万宝路"香烟与纵马驰骋的牛仔之间即是一种商品隐喻欲望的经典修辞方式--香烟和豪迈粗犷的牛仔均意味了男子汉的魅力。将某种肥皂粉或者葡萄酒与豪华舒适的家居环境衔接起来,将某种西装与高级商务场合组织于同一镜头之内,或者,用海滩与游艇装点某种饮料,用性感女郎的头像修饰某种蜜饯,这一切均是欲望与商品之间的互相烘托。许多时候,广告制作娴熟地使用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比"、"兴"。詹姆逊具体地说:

……广告必须作用于更深一层的欲望,甚至是无意识的需要,有些还和性欲有关。某些饮料广告便有这个特色,宣传说你只要喝这种饮料,不仅会有妙龄女郎偎依着你,而且你会感到生活极其美好,充满了浪漫色彩,诸如此类的夸张。这样,直接的欲望和深层的无意识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你可以梦想一个妙龄女郎甚至更进一步,你可以幻想全部生活都发生改观,四周都是美丽的人,你有充足的时间,无忧无虑,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这种乌托邦式的状态下改变了、变形了。这些广告正是在悄无声息地告诉你,难道你所渴望的不正是这种乌托邦式的对世界的改造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用我们的产品呢?虽然我们不能许诺任何东西,但这些产品起码含有改变精神状态的成分。在这种无意识的欲望中,最强烈、最古老的愿望仍然是集体性的。例如,永久的青春、自由和幸福等。这表明这种欲望是集体性的同时,还幻想着对整个世界的改变。(19)

尤其是必须指出的是,广告之中的女性形象是欲望修辞学的一个重要成分。从汽车广告、移动电话广告、皮鞋广告到摩托车广告、牙膏广告、矿泉水广告,广告的叙事时常暗示拥有这些商品的男性主人公:他们还将同时拥有众多美丽的女郎。对于女权主义者说来,这些广告的男性视角显然包含了女性歧视--女性与商品相提并论,女性是男性的玩物或者陪衬。尽管人们不会轻易地将广告或者欲望与现实混为一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广告或明或暗地塑造人们的未来,加入人们想象生活的蓝图,开发人们的潜在欲望,影响人们看待种种现象的立场和视角。的确,人们可以否认广告是艺术,但是,谁又能否认广告的重要性呢?

4

在与拉瑞·金的一篇访谈录之中,乔·图罗谈到了未来的传播媒介。按照他的估计,跨社会群体的交谈正在消失;如同电视的频道越来越多所表明的那样,传播媒介正在将观众分割得越来越细;(20)这是否意味了人们必须为不同的观众圈提供特殊的广告呢?事实上,传播媒介的分疆而治肯定对于广告制作有所影响。许多广告制作都精明地盯住了妇女--因为妇女是家庭采购的主力军。一些理论家甚至认为,电视肥皂剧是广告商为了吸引数量众多的女性观众而生产的。(21)尼葛洛庞帝大胆地预言,未来的数字化媒体更为私人化,广告不再是一种没有具体受众的吆喝--"广告则变得非常个人化,以致于我们几乎分辨不清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广告了。这时,我们可以说,广告就是新闻。"(22)

尽管这意味了广告的分解和零散化,但是,我仍然存有一个企图:可否对于广告实行一些结构主义式的分类与概括?这种分类与概括不是发现广告的文本模式,我所兴趣的无宁说是广告文本的基本源头--欲望。当然,大量的广告只能是简明的介绍,品牌、厂家、效果、欲购从速,适当的时候加上一些调侃、顺口溜、歌曲、小误会,如此等等。但是,那些富有魅力并且令人难忘的广告往往是因为成功的欲望修辞学--消费者感到这些广告赏心悦目。这时,人们可以追溯的是:现代社会的哪些形象可能是欲望的象征?什么是解读欲望的密码?

我想首先提到的是这一句名言:"生活在别处"。许多广告不约而同的潜台词是:美好的生活在别处;只要购买广告所推荐的商品,消费就能顺利地将人们运送到另一个精彩的生存空间。凯歌皇家歌剧院的广告词是--"高尚的生活从这里开始!"的确,广告设计了另一种生活,即使在起居饮食之类的琐事之上也能遭遇这个母题:

美国温迪汉堡包店,欲与世界闻名的麦当劳汉堡包店竞争,设计了一则名为"牛肉在哪里"的电视广告,内容是:三位年逾8旬的老太太坐在餐桌旁吃午餐,要的是面包夹牛肉;但送上来的仅是两个又大又厚的圆面包,找来找去,甚至到桌子底下去找也找不到应该夹在面包当中的牛肉。其中一位老太太对着镜头大喊:"牛肉在哪里?"接着画外音告诉观众说:如果这三个老太太去温迪吃午餐,就不会如此晦气了。于是,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温迪。"牛肉在哪里"这一广告语也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温迪"从此名声大振。(23)

生活在别处,别处意味了一个更有魅力的所在。这个意义上,广告制作者不得不诉诸一个时代的文化想象:哪里是人们向往的"别处"?这样,广告的分类与概括提供了一些意味深长的秘密。

也许多少有些意外--封建时代的宫廷生活成为许多广告设置的背景。无论是华氏麦片还是乌鸡白凤丸,无论是某种御用的精美糕点还是宫中御医秘方,皇帝与皇后们的标准成为种种商品不言而喻的质量证明。有人曾经嘲笑过这些广告设计--中国的皇帝很少长寿,挑选他们作为楷模是不是南辕北辙?尽管如此,广告制作者对于宫廷生活热情不减。他们估计,大部分人是将宫廷生活想象为奢侈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象征。的确,如果让人们放纵自己的白日梦,皇帝的日子怎么能不是首选对象呢?

相形之下,广告制作热衷于种种发达国家的生活景象则是意料之中。的确,人们可以认为,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药品的临床验证、电视机的图象显示到汽车发动机的质量--赢得了更多的信赖,但是,广告对于发达国家的仰慕之情隐含了多重的内涵。首先,如同人们已经分析过的那样,这些广告时常是跨国资本的产物。(24)贸易壁垒拆除之后,发达国家的广告无疑是先于商品而抵达的尖兵。更为深刻的是,这些广告同时还包含了跨国文化的倾销和征服。广告之中可以察觉,种种精美的商品周围还附有一张社会环境、生活观念或者特定文化价值组成的网络。异国风情的沙滩,蔚蓝色的大海,高楼林立的城市,宽敞明亮的居室,激情四溢的男女主人公,这一切时常被无言地注释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图景。这时可以说,商品的消费同时还是另一种生活的想象。当然,这些广告的魅力不仅源于某种现实的匮乏,同时还源于独特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之中混杂了后发现代化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羡慕、景仰和模仿。某些时候,这个类型的广告的确如同后殖民文化的标本。

启用明星偶象加盟是广告制作的常见手段之一。明星可能从人们的身边走过,但明星永远生活在别处。通常的想象之中,明星是这个时代最惬意的一批人。他们周游世界,收入丰厚,香车豪宅,绯闻不断,他们所从事的艺术或者体育带有很大的娱乐成分,他们赢得的崇拜使他们成为一个最有感召力的阶层。对于那些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本或者家族背景出人头地的少男少女说来,明星梦是最大的幻想。如果某种品牌的洗发剂、矿泉水或者移动电话可能与明星的生活沾边,那么,慷慨解囊就是进入这种幻想的中介。

许多饮料、自行车、摩托车、化妆品以及体育用品均选用了一些青春貌美的年轻偶象作为商品的配角。尽管某些广告--例如某些香皂的广告--更像是挑逗性地陈露女性的胴体,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广告的主题仍然是青春与活力。这个主题甚至有效地夹带了另一些年轻一代所乐于遵从观念,例如个性、自我、率真乃至叛逆,如此等等。"非常可乐,亮出你自己"--此刻电视上出现的却是一个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年轻躯体。事实上,对于平庸、琐碎、乏味的现实说来,青春与活力永远是一个明亮的理想。

"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得到了众多的赞许。这个广告的魔力在哪里?显然,温馨的祖孙之情是这个广告之中最为动人的部分。的确,许多广告均是用暖意融融的团聚和人伦亲情制造诱人的情调。酒,洗洁剂,家具,礼品,厨房用具,这一切均可以组织到"家"的氛围之中。中国大众的心目中,"家"不就是最后的归宿吗?

宫廷生活、异国风情、明星之梦、青春活力、家--这几个因素之间的循环和补充终于初步完成了广告修辞学之中欲望的代码系统。生活在别处,广告塑造人们的未来--这时,如果重新回忆起这个结论,那么,人们不能不意识到,这几个因素就是广告正在竭力的倡导理想生活。商品的使用功能并未消失;但是,某种商品之所以夺目地脱颖而出,无疑是因为这种商品投合了人们心目之中隐蔽的期待--这更多地显示商品的象征功能。这的确令人想到了鲍德里拉式的奇谈怪论:商品必须先成为某种挑逗人们的符号之后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人们心目之中隐蔽的期待是如何形成的?这时,人们必须意识到广告的意义:广告之中的欲望代码系统正在以日积月累的形式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白日梦。

注释:

(1)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二文,《文化与公共性》,汪晖陈燕谷主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

(2)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154页

(3)参见阿正何怀宏路盛章的《广告:强权和艺术》,《世纪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版,388至389页

(4)参见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8页

(5)参见2000年10月19日《南方周末》25版报道

(6)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0页

(7)据2000年8月10日的《质量时报》报道,巩俐、濮存昕均因为不实的广告词而被起诉

(8)伊丽莎白-威廉逊《广告》,《美国通俗文化简史》,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234页

(9)同上,235页,240页

(10)参见尼古拉斯-A-夏普《无线电广播》,《美国通俗文化简史》,126页

(11)根据纪华强、陈晓明发表于2000年2期《厦门大学学报》的论文《广告人物符号传播功能及运用趋势探讨》之中引述,美国学者加利即持这种观点

(12)同(6),237页

(13)据报载,秦池酒的中央电视台广告投标价格达到了3.2亿元

(14)参见2000年9月7日《参考消息》第3版《全球化与技术联合的背后》一文

(15)有关哈尔滨制药六厂的广告攻势的深度报道可参见2000年7月27日《南方周末》第14版陈涛的文章《哈药六厂该补啥?》

(16)参见2000年3月23日《福建日报》《电话广告现头羊城》和7月26日《福建日报》第4版的报道《手机听广告可赚话费》

(17)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0页

(18)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23页

(19)同(18),222页至223页

(20)参见拉瑞-金的《未来访谈录》之中拉瑞-金与乔-图罗谈论未来的传媒,新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21)参见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林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57页

(2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199页

修辞学范文篇4

人们竟日生活于广告的包围圈之中。迄今为止,广告已经是文化空间最为强大的符号系统之一。相对于小说、电视肥皂剧乃至一首抒情歌曲,广告是一种微型叙事。然而,广告的发表频率极大地弥补了形式的份量;人们的记忆之中,广告所占有的文化份额并不亚于其他文化类别。另一方面,广告是一种妇孺皆知的艺术;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这使广告的亲和力远远超出了通常的文化类别。现代社会,商业广告令人们见多识广。即使没有见到实物,人们仍然意识到了丰盛的物质世界。这个意义上,广告扩大了人们想象生活的空间。当然,广告赢得的效果与广告的生产及其发表机制有关。与另一些文化产品相异,广告不仅免费提供,广告所宣传的企业还必须向广告制作者和传播媒介支付制作、发表的费用。企业所期待的是,这一切费用都将在商品的销售之中得到巨额的补偿。

广告的活跃及其无与伦比的复盖面表明,这个符号系统正在公共领域扮演一个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令人犹豫的是,这里所提到的公共领域是否可以沿袭哈贝马斯的著名描述。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人们可以在这个领域自由地结合,理性地讨论种种公共问题,坦率地公开表达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哈贝马斯甚至具体分析了18世纪西方历史上的文学公共领域--例如沙龙、咖啡馆和宴会--如何成为宫廷公共领域向新兴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过渡的桥梁。(1)然而,现今的公共领域--包括表述公共意见的传播媒介--是否以理性和自由为原则?人们无宁说,公共领域交织了多重的权力关系。一方面,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并未像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遭受抑制,国家的声音仍然在许多时候主宰了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其他类型的权力--例如性别、种族、财富、名望以及体现为知识技术的文化资本--仍然此起彼伏,逐鹿中原。按照汉语的字面涵义,"广告"即是广而告之。然而,面向公众发言从来不是毫无限制的事情。发言权决不是无偿的。没有严格的论证和审批,三五个市民或者一些小团体试图相聚于某一个电视频道自由地宣谕他们的理论,这几乎是天方夜谭。即使在自由市场的环境之中,即使私人的交易不再遭受强制性的控制,大众传播媒介仍然不是一个完全敞开的场所。大众传播媒介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经济、物质条件而存在。这打破了大众传播媒介不受限制的自由幻想。例如,商业广告很大程度地支付传播媒介的运作费用,这即是利用财富换取发言权。即使某些广告文辞拙劣,制作粗糙,巨额的广告费仍然可以为它们敲开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门。这无疑是经济实力兑换的权力对于公共领域的支配。所以,相对于哈贝马斯的乐观,我更多地想到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之中的简洁断言:"广告本身纯粹是社会权力的展示。"的确,这种权力的号召功能及其集结的隐形社会组织均是不可低估的:

……今天,广告宣传甚至用女电影明星的特写照片,来标明某些产品的声望,用流行歌曲的曲调,来赞美它们的对象。广告与文化工业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融为一体了。到处是同样的广告,到处机械地重复宣传同样的文化工业产品,甚至采用同样的宣传用语。到处介绍和推广人们使用文化工业产品的技术、心理状态和经验。到处都宣传奇特的但又是令人信任的,轻松的但又是印象深刻的,富丽堂皇的但又是朴素的范例,以便吸引分散的具有各种各样意见要求的顾客。(2)

20世纪下半叶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似乎取缔了称之为公共领域的空隙。革命领袖意识到,如果无产阶级没有主动地占领文化阵地,资产阶级必定会乘虚而入。按照这种观点,国家与新兴的无产阶级互为表里,时刻抵制资产阶级的复辟企图。两大阶级相互交锋的前沿并不存在缓冲地带。因此,从期刊、报纸到广播、电视,阶级搏斗成为首要主题。无产阶级的压倒性优势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绝对控制。种种自上而下地规定的口号分布在大众传播媒介之中,成为不可违抗的主导旋律。八十年代开始,阶级搏斗的主题开始后退,取而代之的是"人性"、"人道主义"、"主体"这些温情脉脉的理念。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见到两条标语替换而产生的感慨--八十年代的某一天,一面通常刷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或者"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白墙突然出现了一句富于人情味的话语:"工地施工给行人带来不便,请原谅"。显然,这种话语象征的是,所谓的公共领域正在某种久违的气氛背后隐约浮现。即使在今天,人们还可以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甚至"实话实说"这些标题之下发现这种气氛的残迹。[page_break]

然而,对于一系列大众传播媒介说来,这些温情脉脉的理念并没有持续多久。市场经济的环境再度规劝浪漫的情怀向实际利益屈服。人们迅速地发现,所谓的公共领域是有待于开发的商业资源--大众传播媒介是可以折价出售的。如今,商业广告的大显身手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找好了买主,顺利实现了收大于支的经济循环。据考,20世纪下半叶的第一条商业广告于1979年1月28日在上海电视台登陆,参桂补酒是这条广告的主角。这不啻于在大众传播媒介宣告商业主题的正式粉墨登场。也许,援引两个数据有助于测算大众传播媒介的不俗价格:1997年,中国企业的广告费为460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而美国同年的广告费为1700亿美元。众多发达国家广告费与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率通常都达到2%。(3)当然,商业主题的扩张同时带来了小康的世俗气息。从冰箱、沙发、灯具、眼镜到果冻、葡萄酒、肥皂、洗洁精,大众传播媒介之中的生活渐渐沉入日常用品的表象,殷实祥和,富于家庭气氛;这时,种种形而上学的理念或者风格崇高的美学理想销声匿迹了。谁可以想象,某一个荷戟的猛士威风凛凛地矗立于广告之间呢?

不可否认,广告的介入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方式。根据雷蒙德·威廉斯的观点,18至19世纪的"艺术"和"文化"分别摆脱了生产技艺的范畴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独立。(4)尽管如此,艺术与文化生产的成本回收与艺术家个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大众传播媒介无法从消费者手里换回足够的运行开支。这时,广告商的加入解除了文化生产的困境--巨额的广告费致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资料显示,中央电视台历年的广告收入呈现了阶梯式的上升之后始终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徘徊--中央电视台1995年的广告费为3.6亿元,1996年为10.6亿元,1997年为21亿元,1998年为28亿元,1999年为26.8亿元,2000年为19.2亿元。(5)然而,广告费并不是无偿施舍,广告必须攀援于抢眼的作品之上招徕观众;例如,电视广告费的高低与收视率成正比。这个意义上,广告费必将与作品的风格发生联系。事实上,只有那些煽情的、血腥的或者场面火爆的作品才能得到多数广告商的青睐。如果说,许多艺术家不得不在广告商趣味的制约之下构思作品的时候,艺术家的个性以及文化的独立意义均告瓦解。

通常,广告是作为电视屏幕之上的边角料出现于种种节目的夹缝之间;广告如同一圈花边或者无关紧要的点缀耍弄一些小小的形式伎俩。尽管广告只能叨陪末座,然而,巨额的广告费却支持广告与文化艺术作品之间进行一场文化权力的争霸之战。广告商可以依据一定的费用决定艺术作品的情节演变,选择演播的时间,提交某一个商品品牌充当节目的命名,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随心所欲地腰斩一部影片或者一席精彩的访谈。广告的边缘位置仅仅是一种假象;事实上,广告操纵着一切。换言之,广告正在影像区域重新分配一系列文化作品的等级。鲍德里拉认为,广告的真正效果是"通过信息有条不紊的承接,强制性地造成了历史与社会新闻、事件与演出、消息与广告在符号层次上的等同。"(6)

套用布尔迪厄使用的术语,广告与文化艺术作品的关系象征了经济资本对于文化资本的征服。必须看到,这种征服不是以击败文化资本而告终;相反,广告巧妙地调集或者征用文化资本为之效力。如同人们看到的那样,由于高额报酬的收买,许多著名的文化人士--尤其是电影或电视明星--现身屏幕,利用自己的声望推荐某种品牌的商品。他们不惜屈从于拙劣的导演,甚至愿意充当欺世之谈的代言人。(7)众多迹象表明,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联手将是公共领域的未来主宰,广告无疑是两种资本汇聚合流的特殊形式。

2

尽管有人把广告追溯到好些很早的起源,但谁也无法确定这个行业是何时形成的。不过已经找到好些书面广告的存在证据,有人认为这是最早有记录的推销活动。人们最常提到的是一块巴比伦粘土板,上面书有介绍一个药膏贩子、文书与鞋匠营业项目的文字。还有一张从梯比斯遗址中发现的草纸,上面悬赏捉拿逃跑的奴隶。广告的早期历史中不乏有关希腊传布公告的和罗马商店招牌的记录,读起来引人入胜。(8)[page_break]

虽然广告的早期历史不详,但是,伊丽莎白·威廉逊还是生动地描述了美国的广告业与报纸共同成熟的经历。伊丽莎白·威廉逊告诉人们,18世纪之初的报纸已经开始刊登广告,本杰明·富兰克林被视为广告之父--身兼印刷工和报人的富兰克林极大地改变了广告的风格和排版。更为独特的是,富兰克林开始利用图像表达广告的内容。20世纪是美国广告的全盛时期。这显然与电子技术的飞跃密不可分。"1891年,第一座电动广告牌在纽约竖起,使室外广告这个最古老的广告形式面目一新。"(9)至少在一段时间里,电子产品与广告之间是互惠互利的。美国的许多广播电台是为了销售无线电部件而设立的,电台播放种种有趣的节目可以引诱人们购买无线电收音机。(10)与之相仿,早期的MTV也是唱片商推销唱片与歌手的广告片。或许,当初并没有多少人可以料到,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广播、尤其是电视以及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将为广告的生产和发表开辟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广告的黄金时代终于降临。

相对于传统的纸张媒介,电子产品是一个迥异的传播系统。从无线电波、卫星转播到计算机网络,这个传播系统的强大功能是印刷机器、出版商和书店网点形成的组织所无法比拟的。这个意义上,电子技术的突破甚至赋予广告一套前所未有的风格。如果对电视广告与报纸广告给予比较,人们至少可以发现几个突出的特征:

一、与报纸缓慢的发行速度以及狭小的发行范围不同,电视可以在顷刻之间将某一个形象或者某一种观点传遍全世界。这个意义上,"广而告之"名符其实。由于电视更多地使用影像符号系统,电视广告不像报纸广告那样受到特定语种的限制;

二、多数电视广告维持30秒左右的时间长度,一些电视广告甚至更短。一方面,电视广告给人的冲击是瞬间的,人们甚至来不及回味和斟酌就一闪而过;另一方面,短暂的片断保证了广告的频繁发表,短暂和重复形成了广告的双重风格;

三、电视广告大范围地启用了人物形象作为一种基本符号。报纸的文字仅能从事抽象的说明,图片或者巨幅广告招贴画之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静止的。只有电视真正打开了人物进入广告的表演舞台。某种观点认为,所有的广告均是由三种基本符号--即产品符号,环境符号和人物符号--组成。(11)严格地说,这仅仅是电视时代的广告特征;

四、人物形象大规模进入广告,崇拜文化与广告之间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许多社会名流的声望、权威、信誉迅速地被挪用于某种商品的担保;作为特殊形式的利润分成,这些社会名流从广告宣传的企业那里获得了高额报酬;

显而易见,电子传播媒介的运行成本远远超出纸张媒介。筹建一个广播电台、一座电视台或者一个网站的资金是维持一份报纸的千百倍。二者之间的差距犹如机械生产与手工业生产之间的差距。这是强大的传播功能必须索取的代价,也是电视广告必须偿付高昂费用的理由。19世纪的时候,《纽约先驱报》每份售价2美分,每天每条广告收费50美分;(12)现今,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免费提供节目,但黄金时段的广告竞价竟达到数亿元之巨。(13)尽管价格不菲,众多企业还是踊跃争先;人们对于一个商业神话坚信不疑:广告的传播可能制造巨大的回报,广告所产生的利润甚至是生产技术的改进或者扩大投资所不可比拟的。这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所谓"实业"的估价,同时,商业环境之下的劳动、报酬、财富分配方式无不产生种种奇异的互动。例如,"1997年,世界舆论曾强烈谴责美国的耐克公司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过低。同年,耐克公司支付给迈克尔-乔丹的广告报酬,要比2.2万个亚洲劳动者的工资总数还多。"(14)如果引述手边的范例,许多人都会联想到哈尔滨制药六厂"严迪"、"盖中盖"或者"泻痢停"如火如荼的广告攻势。目前,这个企业的总资产不上亿元,但是,企业于2000年度投入电视广告的费用竟然达到7亿元左右。对于哈尔滨制药六厂说来,巨大的广告费用并不是盲目投资;1999年的广告投入已经为企业增加了46%的利润--哈尔滨六厂的税后利润从1998年的1698万元增至1999年的2483万元。当然,复述广告的辉煌业绩时,另外两个数据同样是发人深省的:第一,演员巩俐因为拍摄"盖中盖"的广告所得到的报酬是220万元;第二,哈尔滨制药六厂1999年投入科研开发的资金仅为234万元。(15)无论如何评价这个范例,人们都必须承认上述这些数据蛊惑人心的力量和背后隐藏的某种畸形的颠倒。[page_break]

广告正在被想象为振兴经济的文化先锋。先声夺人被视为信息时代的真理,哗众取宠不再是传统的贬损之辞。投放市场的商品日趋饱和,"注意力经济"成为一个时髦用语。"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企业正在殚精竭虑地让自己的产品勾住消费者的视线;广告艺术家以种种奇特的方式构思广告,甚至不惜因此加大广告成本。据报载,如果用户花费一定的时间拨通某一企业提供的电话号码收听一段广告信息并且回答相关的问题,企业将替用户偿付一定数额的电话费。(16)尽管如此,广告的效果仍在日益衰减。购物指南方面,广告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广告所的商品信息更像是一种漫天撒网,人们的购物欲望与恰当的广告相互遭遇十分罕见。更为严重的是,广告的频繁露面已经导致许多人的反感。人们对于广告的持续骚扰不胜其烦,一些人甚至抱怨广告是一种欺骗和恐吓,或者是一种精神性的侵略。对于电视广告,人们通常使用遥控器予以消灭--广告的来临时常是人们转换电视频道之际。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俏皮故事:电视广告出现之际,城市的用水量会急剧增加--大部分观众都会选择这个时刻上厕所。

可是,这一切并不会削弱广告的产量。麦克卢汉甚至不无幽默地解释了观众与广告之间的一个悖反现象:"气愤的听众正是忠实的听众。因此,厌恶成了广告动态学的一条新的原理,正如它成了美学的新原理一样。"(17)许多时候,广告已经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商业范畴而独立地成为一种文化行业。现今,"广告文化"已经不是令人陌生的概念。即使某种商品的实物缺席,广告所提供的商品表象仍然可以产生纸醉金迷的气氛。这个意义上,广告生产具有一种摆脱实物的自足性。广告的形象传播是一种文化生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化生产的意义并不亚于物质生产。影像符号如此发达的今天,实物与影像之间的界限愈来愈不重要。广告与实物之间是否存在一条真实与否的边界?或者说,刻意地坚持这一条边界又有什么意义?愈来愈多的时候,人们开始忽视这个问题。人们的意识之中,二者之间的沟堑仿佛抹平了。影像符号与现实世界之间显示了光滑的过渡。如果说,后现代社会之中的符号消费开始获得了与实物消费同等的意义,那么,广告的确是一个生动无比的例证。

3

许多人认可这样的表述:广告传播的是一种有偿的、负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褒扬某种产品,也可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提供某种生活的情报--后者必然包含了某些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宣谕。当然,"信息"或者"情报"不等于说,广告仅仅是一些枯燥的说明书。其实,多数广告的解说和倡导时常经过巧妙的艺术修饰。如果说,李宁牌的"我运动,我存在"、邓亚萍牌的"我自信,我成功"安踏牌的"我选择,我喜欢"仍然陷于质木无文,那么,另一些广告词意味隽永。"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我们一直在努力,爱多VCD","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这些广告词节奏明快,可吟可诵。电视广告之中,影像符号极大地增添了文字无法企及的表现手段,甚至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广告修辞,例如著名的三B原则--即利用beauty、baby、beast(美女、儿童、动物)组成广告的背景。这个意义上,人们无法否认广告之中的艺术成分;事实上,许多人乐于直率地宣称广告是一门艺术。

在我看来,无论对于广告的智慧或者才情给予多少肯定,无论广告与艺术之间存在多少相似之处,人们仍然必须意识到广告与艺术之间的内在分歧。的确,如果仅仅考虑到艺术的表象形式--不论这种表象是由线条、青铜、音符还是影像构成--与审美意义上的感性欢悦;人们没有理由将广告阻挡在艺术范畴之外。然而,在我看来,艺术之为艺术的意义主要在于,作品内在地指向了一个异于现实的乌托邦空间。这个意义上,艺术是自律的。艺术的表象和感性犹如对于现实原型的模仿;艺术的完整形式却使作品形成了一个独立王国。艺术王国的逻辑和内在精神表明,这里开启了经验之外的另一个可能的维度。人们可以说,艺术王国与现实格格不入,并且拒绝融入现实的平庸和琐碎。然而,这不是艺术逃避现实的同义语;相反,艺术正是因为异于现实因而成为现实的"他者"。艺术的存在及其美学光芒将会使现实无法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这就是艺术对于现实的强大迫力。艺术不可能以暴力撼动现实,但是艺术精神的潜在影响可能解构种种有形的和无形的专制。所以,艺术的审美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感,审美之中寓含了一种批判现实的锋芒。人们无法从艺术作品的局部细节察觉艺术与现实的差异,但是,艺术整体所寓含的理想期待的是新型的社会关系和自然秩序。从怀素的草书到毕加索的现代画,从贝多芬的交响乐到梅兰芳的京戏,种种类型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从某一个方面建构美学空间。这样,艺术必定与庸常的生活拉开了距离,现实之中自由与和谐精神的匮乏解释了这种距离存在的原因。如果艺术试图为生活提出什么理想的话,那么,艺术家即是用自由与和谐的精神消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种种类型的艺术可能从特定的角度改变--哪怕是极为微小的改变--人们的经验方式,而这种改变终将在生活之中产生遥远的回响。人们又怎么能说,《水浒传》、《西游记》之中快意恩仇的性格或者鲁迅作品之中的忧愤深广没有对现今人们的生活态度产生潜在的或者深刻的影响呢?[page_break]

然而,广告并不负有这样的使命。根本的意义上,广告与现实是同源的。广告就是现实的进一步展开。的确,人们并未拥有广告介绍的所有商品,这些商品组成的世界与人们生活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是不可弥合的。尽管如此,人们可以发现,广告的世界仅仅是现实世界的合理延伸,二者形成了共谋的关系。换一句话说,广告并没有像艺术那样提出独立的逻辑,指出超越于现实的维度,或者给出一个反抗的或者神秘的、令人战栗的空间。人们必须承认,许多广告突破了现实的平面,隐匿于现实躯壳之下的某些冲动被解放出来了。"望子成龙,请用雅士利奶粉","总统用的是派克笔","喝贝克啤酒,听自己的"--这些商品的介绍同时还包含了对于某些欲望的诱发;这些欲望甚至潜藏于无意识之中,未曾明确。人们有理由认为,许多欲望是与商品同时发生的。所以,正如詹姆逊所论证的那样,广告的形象与人们的欲望相互吻合:"正是这些广告告诉我们,什么是人们无意识的欲望,使我们知道人们对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有什么样的设想。"(18)这个意义上,广告和庸常生活之间的距离不是自由与和谐,而是欲望--广告是欲望企图抵达的世界。如何缩小乃至消除这种距离?广告开出的处方是消费--消费是从现实抵达理想的舟筏。消费主义乃是广告的隐蔽基础。不论广告的制作如何精美,不论这种制作之中包含了多少艺术含量,物质欲望以及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自由和谐精神之间的分歧即是广告与艺术的分歧。如果联想到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功能的分析,人们可以说,广告不仅是商品表象形成的意识形态;同时,广告还负责将消费者"询唤"为享用商品的主体。广告之中精美的商品意象逐渐训练出消费者的一套新的感觉方式;拥有丰盛的商品成为最大的快感之源。这种感觉可能成为新一代主体的内在组成部分,成为新一代主体进入生活的起点。由于广告的示意,商品是新一代主体想象之中理所当然的生活。

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广告修辞学内部很大程度地包含了欲望修辞学。广告即是利用恰当的修辞表白、凝聚甚至是制造、生产种种欲望。欲望是消费的动力。如同许多人已经谈到的那样,"万宝路"香烟与纵马驰骋的牛仔之间即是一种商品隐喻欲望的经典修辞方式--香烟和豪迈粗犷的牛仔均意味了男子汉的魅力。将某种肥皂粉或者葡萄酒与豪华舒适的家居环境衔接起来,将某种西装与高级商务场合组织于同一镜头之内,或者,用海滩与游艇装点某种饮料,用性感女郎的头像修饰某种蜜饯,这一切均是欲望与商品之间的互相烘托。许多时候,广告制作娴熟地使用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比"、"兴"。詹姆逊具体地说:

……广告必须作用于更深一层的欲望,甚至是无意识的需要,有些还和性欲有关。某些饮料广告便有这个特色,宣传说你只要喝这种饮料,不仅会有妙龄女郎偎依着你,而且你会感到生活极其美好,充满了浪漫色彩,诸如此类的夸张。这样,直接的欲望和深层的无意识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你可以梦想一个妙龄女郎甚至更进一步,你可以幻想全部生活都发生改观,四周都是美丽的人,你有充足的时间,无忧无虑,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这种乌托邦式的状态下改变了、变形了。这些广告正是在悄无声息地告诉你,难道你所渴望的不正是这种乌托邦式的对世界的改造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用我们的产品呢?虽然我们不能许诺任何东西,但这些产品起码含有改变精神状态的成分。在这种无意识的欲望中,最强烈、最古老的愿望仍然是集体性的。例如,永久的青春、自由和幸福等。这表明这种欲望是集体性的同时,还幻想着对整个世界的改变。(19)

尤其是必须指出的是,广告之中的女性形象是欲望修辞学的一个重要成分。从汽车广告、移动电话广告、皮鞋广告到摩托车广告、牙膏广告、矿泉水广告,广告的叙事时常暗示拥有这些商品的男性主人公:他们还将同时拥有众多美丽的女郎。对于女权主义者说来,这些广告的男性视角显然包含了女性歧视--女性与商品相提并论,女性是男性的玩物或者陪衬。尽管人们不会轻易地将广告或者欲望与现实混为一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广告或明或暗地塑造人们的未来,加入人们想象生活的蓝图,开发人们的潜在欲望,影响人们看待种种现象的立场和视角。的确,人们可以否认广告是艺术,但是,谁又能否认广告的重要性呢?[page_break]

4

在与拉瑞·金的一篇访谈录之中,乔·图罗谈到了未来的传播媒介。按照他的估计,跨社会群体的交谈正在消失;如同电视的频道越来越多所表明的那样,传播媒介正在将观众分割得越来越细;(20)这是否意味了人们必须为不同的观众圈提供特殊的广告呢?事实上,传播媒介的分疆而治肯定对于广告制作有所影响。许多广告制作都精明地盯住了妇女--因为妇女是家庭采购的主力军。一些理论家甚至认为,电视肥皂剧是广告商为了吸引数量众多的女性观众而生产的。(21)尼葛洛庞帝大胆地预言,未来的数字化媒体更为私人化,广告不再是一种没有具体受众的吆喝--"广告则变得非常个人化,以致于我们几乎分辨不清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广告了。这时,我们可以说,广告就是新闻。"(22)

尽管这意味了广告的分解和零散化,但是,我仍然存有一个企图:可否对于广告实行一些结构主义式的分类与概括?这种分类与概括不是发现广告的文本模式,我所兴趣的无宁说是广告文本的基本源头--欲望。当然,大量的广告只能是简明的介绍,品牌、厂家、效果、欲购从速,适当的时候加上一些调侃、顺口溜、歌曲、小误会,如此等等。但是,那些富有魅力并且令人难忘的广告往往是因为成功的欲望修辞学--消费者感到这些广告赏心悦目。这时,人们可以追溯的是:现代社会的哪些形象可能是欲望的象征?什么是解读欲望的密码?

我想首先提到的是这一句名言:"生活在别处"。许多广告不约而同的潜台词是:美好的生活在别处;只要购买广告所推荐的商品,消费就能顺利地将人们运送到另一个精彩的生存空间。凯歌皇家歌剧院的广告词是--"高尚的生活从这里开始!"的确,广告设计了另一种生活,即使在起居饮食之类的琐事之上也能遭遇这个母题:

美国温迪汉堡包店,欲与世界闻名的麦当劳汉堡包店竞争,设计了一则名为"牛肉在哪里"的电视广告,内容是:三位年逾8旬的老太太坐在餐桌旁吃午餐,要的是面包夹牛肉;但送上来的仅是两个又大又厚的圆面包,找来找去,甚至到桌子底下去找也找不到应该夹在面包当中的牛肉。其中一位老太太对着镜头大喊:"牛肉在哪里?"接着画外音告诉观众说:如果这三个老太太去温迪吃午餐,就不会如此晦气了。于是,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温迪。"牛肉在哪里"这一广告语也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温迪"从此名声大振。(23)

生活在别处,别处意味了一个更有魅力的所在。这个意义上,广告制作者不得不诉诸一个时代的文化想象:哪里是人们向往的"别处"?这样,广告的分类与概括提供了一些意味深长的秘密。

也许多少有些意外--封建时代的宫廷生活成为许多广告设置的背景。无论是华氏麦片还是乌鸡白凤丸,无论是某种御用的精美糕点还是宫中御医秘方,皇帝与皇后们的标准成为种种商品不言而喻的质量证明。有人曾经嘲笑过这些广告设计--中国的皇帝很少长寿,挑选他们作为楷模是不是南辕北辙?尽管如此,广告制作者对于宫廷生活热情不减。他们估计,大部分人是将宫廷生活想象为奢侈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象征。的确,如果让人们放纵自己的白日梦,皇帝的日子怎么能不是首选对象呢?

相形之下,广告制作热衷于种种发达国家的生活景象则是意料之中。的确,人们可以认为,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药品的临床验证、电视机的图象显示到汽车发动机的质量--赢得了更多的信赖,但是,广告对于发达国家的仰慕之情隐含了多重的内涵。首先,如同人们已经分析过的那样,这些广告时常是跨国资本的产物。(24)贸易壁垒拆除之后,发达国家的广告无疑是先于商品而抵达的尖兵。更为深刻的是,这些广告同时还包含了跨国文化的倾销和征服。广告之中可以察觉,种种精美的商品周围还附有一张社会环境、生活观念或者特定文化价值组成的网络。异国风情的沙滩,蔚蓝色的大海,高楼林立的城市,宽敞明亮的居室,激情四溢的男女主人公,这一切时常被无言地注释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图景。这时可以说,商品的消费同时还是另一种生活的想象。当然,这些广告的魅力不仅源于某种现实的匮乏,同时还源于独特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之中混杂了后发现代化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羡慕、景仰和模仿。某些时候,这个类型的广告的确如同后殖民文化的标本。[page_break]

启用明星偶象加盟是广告制作的常见手段之一。明星可能从人们的身边走过,但明星永远生活在别处。通常的想象之中,明星是这个时代最惬意的一批人。他们周游世界,收入丰厚,香车豪宅,绯闻不断,他们所从事的艺术或者体育带有很大的娱乐成分,他们赢得的崇拜使他们成为一个最有感召力的阶层。对于那些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本或者家族背景出人头地的少男少女说来,明星梦是最大的幻想。如果某种品牌的洗发剂、矿泉水或者移动电话可能与明星的生活沾边,那么,慷慨解囊就是进入这种幻想的中介。

许多饮料、自行车、摩托车、化妆品以及体育用品均选用了一些青春貌美的年轻偶象作为商品的配角。尽管某些广告--例如某些香皂的广告--更像是挑逗性地陈露女性的胴体,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广告的主题仍然是青春与活力。这个主题甚至有效地夹带了另一些年轻一代所乐于遵从观念,例如个性、自我、率真乃至叛逆,如此等等。"非常可乐,亮出你自己"--此刻电视上出现的却是一个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年轻躯体。事实上,对于平庸、琐碎、乏味的现实说来,青春与活力永远是一个明亮的理想。

"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得到了众多的赞许。这个广告的魔力在哪里?显然,温馨的祖孙之情是这个广告之中最为动人的部分。的确,许多广告均是用暖意融融的团聚和人伦亲情制造诱人的情调。酒,洗洁剂,家具,礼品,厨房用具,这一切均可以组织到"家"的氛围之中。中国大众的心目中,"家"不就是最后的归宿吗?

宫廷生活、异国风情、明星之梦、青春活力、家--这几个因素之间的循环和补充终于初步完成了广告修辞学之中欲望的代码系统。生活在别处,广告塑造人们的未来--这时,如果重新回忆起这个结论,那么,人们不能不意识到,这几个因素就是广告正在竭力的倡导理想生活。商品的使用功能并未消失;但是,某种商品之所以夺目地脱颖而出,无疑是因为这种商品投合了人们心目之中隐蔽的期待--这更多地显示商品的象征功能。这的确令人想到了鲍德里拉式的奇谈怪论:商品必须先成为某种挑逗人们的符号之后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人们心目之中隐蔽的期待是如何形成的?这时,人们必须意识到广告的意义:广告之中的欲望代码系统正在以日积月累的形式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白日梦。

注释:

(1)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二文,《文化与公共性》,汪晖陈燕谷主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

(2)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154页

(3)参见阿正何怀宏路盛章的《广告:强权和艺术》,《世纪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版,388至389页

(4)参见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8页

(5)参见2000年10月19日《南方周末》25版报道

(6)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0页

(7)据2000年8月10日的《质量时报》报道,巩俐、濮存昕均因为不实的广告词而被起诉

(8)伊丽莎白-威廉逊《广告》,《美国通俗文化简史》,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234页

(9)同上,235页,240页

(10)参见尼古拉斯-A-夏普《无线电广播》,《美国通俗文化简史》,126页

(11)根据纪华强、陈晓明发表于2000年2期《厦门大学学报》的论文《广告人物符号传播功能及运用趋势探讨》之中引述,美国学者加利即持这种观点

(12)同(6),237页

(13)据报载,秦池酒的中央电视台广告投标价格达到了3.2亿元

(14)参见2000年9月7日《参考消息》第3版《全球化与技术联合的背后》一文

(15)有关哈尔滨制药六厂的广告攻势的深度报道可参见2000年7月27日《南方周末》第14版陈涛的文章《哈药六厂该补啥?》

(16)参见2000年3月23日《福建日报》《电话广告现头羊城》和7月26日《福建日报》第4版的报道《手机听广告可赚话费》[page_break]

(17)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0页

(18)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23页

(19)同(18),222页至223页

(20)参见拉瑞-金的《未来访谈录》之中拉瑞-金与乔-图罗谈论未来的传媒,新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21)参见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林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57页

(2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199页

修辞学范文篇5

关键词:修辞学;语文教学

修辞学同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上个世纪50年代张志公先生主编的《汉语》课本第六册中专设了“修辞”一编,开启了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系统讲授修辞学知识的先河。

修辞学不仅一直是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吕叔湘先生1980年就曾指出:“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与文学交界处的学科。”[1]这绝不单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一些修辞学、风格学的有关知识,更主要的还是强调修辞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最新发展对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和指导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与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文”与“道”,即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在众多思想教育中首先进行哪方面的教育,修辞学理论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在我国先秦典籍中,《易经·乾卦》中的“修辞立其诚,可以居业也”是关于修辞的最早论述。其中的“修辞”长期以来被解释为“修治文教”,没有跟语言表达直接挂上钩。直到近年来当某些社会现象唤起我们对语言诚信关注的时候,汉语修辞学界对“修辞立其诚”有了新的领悟和解释,指出“立诚”是修辞学的最重要原则,修辞学必须向传统回归。“修辞立其诚”是我国古代修辞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将诚信道德同语言技巧统一起来的“质文统一”的修辞观。这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民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情欲信,辞欲巧”是完全一致的。“修辞立其诚”向语言表达提出了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要求和道德底线,它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离开了诚信,其他健康人格也无从谈起;离开了诚信,我们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再强,也是社会所不需要的。虚假的谎言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被揭穿之后其修辞效果就是负效应,是“巧言令色鲜矣仁”。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又必须渗透思想教育,“修辞立其诚”给语文教学找到了思想教育的基点和起点。

“立诚”原则体现在语文阅读教材的编选上,要求我们要择取那些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有教育启迪作用且修辞艺术高超的文章入选,杜绝那些假大空、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在作文教学上,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写话”,就是完全符合“立诚”原则的,这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需要,而且那些有切身体验、真实感受的东西才是最容易写并且容易取得好的表达效果的。“立诚”原则的“诚”主要指诚信、诚实,也可以作广义理解,包括“忠诚”“真诚”等。“忠诚”是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现代修辞学(语用学)会话理论的合作原则中有“质”的原则,即说真话;也有礼貌原则,不说伤害对方、刺激对方的话,也就是真诚待人。“立诚”原则可以涵盖这两个方面,在说真话的同时也要注意礼貌。

在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中,所谓“人文性”和“工具性”常常表现为对语言表达的两种诉求:“人文性”要求文学性强、语言鲜活、富于文采;“工具性”要求文从字顺、逻辑谨严、表达规范。这两种不同的修辞观点早在孔子的言论中就被提出了,那就是“言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辞达”(“辞达而已矣”)。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的两分野,即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来区分这两类表达。消极修辞是指以语言表达的明白精确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消极修辞一般要遵循逻辑常规和语法常规,强调字面意义和所表达的意思密切结合。消极修辞是一种基本的、普遍使用的修辞方法,适用于多种语体。积极修辞又称“特殊修辞”“艺术修辞”,指以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积极修辞一般要突破语言运用的常规,是一种超常规的修辞。它注重人们的体验和感受,往往表达一种字面意义以外的深层意义,多适用于文艺语体。

从修辞学的观点看,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应统一于更高的原则──适切原则,也就是得体原则。好的语言表达要符合题旨,切合情境。语文课本中有不同语体风格的文章,对于语言表达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掌握不同语体的表达方法,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方面都具备一定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这种审美能力当然主要是指语言表达方面的。修辞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所做的选择、加工、调整、修饰等工作,都可以归结为对美的追求。语言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包括形象意境美、对称均衡美、整齐一律美、参差变化美等。正是修辞的审美原则决定了语言表达可以突破语法逻辑常规,寻求新奇的表达形式。在这里,相对于思想内容来说,语言本身的语义内容也属于形式。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完美结合就是修辞的审美价值取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作文实践培养的,而与此同时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审美是一种评价,修辞学关注的正是语言表达效果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切地了解,准确地把握。修辞的比较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一个普遍应用的原则。要讲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为什么妙,只有通过同寻常表达的“泉洌而酒香”进行比较。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忍看朋辈成新鬼”的“忍”同原稿中的“眼”相比较效果就显出高下来了。比较原则说明,“好”都是相对的,修辞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2]道出了比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以往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找出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老一套课文分析模式之所以招致广大师生的批评,一是它千篇一律,不知变化;二是没有揭示语言表达本身的精彩奥妙之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对语言表达的研究可以说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在语文教学中借鉴修辞学的分析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进入微观,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分析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修辞以语言三要素为材料,是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对三要素选择加工的活动,其结果就表现为修辞现象。语音方面如音节相调、同韵相协、平仄相间、叠音相配;词汇方面如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位词的选用,方言词、古语词、外来词、新语词、行业词的运用,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的运用;语法方面如语素的易拉、独用,词类的活用,词组的变换,句式的选择和变换。对这些现象,教师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以讲授分析。例如,从语音修辞角度来看《天山景物记》中“而且已经有人计划在沟里建立酿酒厂,把野苹果酿造成大量芬芳的美酒,让这大自然的珍品化成人们的营养,增进人们的健康”一段,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句子韵脚和谐,朗朗上口。再如《孔乙己》中的一段对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词汇修辞角度分析,“窃”这个文言词的使用,生动描写出孔乙己偷书被捉还要咬文嚼字,强词夺理,自命清高的窘态。又如从语法角度分析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两个原本是修饰语的形容词独立出来成为分句,避免了语句的拖沓,突出了小草的嫩绿。修辞分析中的语言三要素是动态的、运用中的,这不仅复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把这些知识变成了活的知识,让他们真正学会如何运用。

修辞分析可以对任何一级语言单位的使用进行探究,传统修辞学中所讲词语的选用和锤炼、句式的选用、修辞格三部分内容已经覆盖了语素、词、词组、单句、复句等单位的修辞现象,篇章修辞作为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也有一些成果可资借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遇到的篇目形形色色,修辞各具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有选择地重点分析。例如:鲁迅的《药》写康大叔递给老栓馒头时一连串动词选用得就比较突出;刘鹗《明湖居听书》中的比喻相当有特色;孙犁《荷花淀》中人物对话的口语句式选用得好。还有教师总结了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选择范例指导学生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将修辞分析导入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并不是要在中学课堂上讲授大学的修辞学,主要是通过修辞现象的具体分析增加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感性认识,绝不能脱离阅读作文大讲特讲修辞理论,一些不太常用的辞格名称也不必出现。

紧扣文章的题旨情境是修辞分析的落脚点。笔者并不是一概反对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做法,只是强调脱离语言分析的归纳无益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能通过语言表达显现出来,导入修辞分析会使阅读教学更加充实具体,使学生对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背景有更深切的感受。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势必要突破原有学科范围的局限,广泛地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拓展知识领域。修辞学原本就处在语言学和文学的交界处,而且同其他学科有很多交叉,其边缘学科的性质非常突出。语文教学的知识拓展可以首先考虑那些同修辞关系最为密切的相关领域。

语言表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交际行为,是发信者到受信者的信息运动过程。从交际的视角看修辞,修辞是从表达思想内容出发根据情境特点寻找恰切表达形式的过程,也就是调整信息编码,减少交际双方信息差的过程。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修养,提高自信力和自控力;如何正确认识对象,认识交际双方的关系;如何利用语境的制约、理解和补充作用;如何加大信息量、降低难度、排除干扰;如何使信息强化、异化、形象化以达到最佳传递效果都是交际修辞学(言语交际学)研究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互动,其目标又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修辞学兼有知识和方法两重意义。口语交际在过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死角”,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日后成才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对书面写作能力的直接影响。另外,“胸有诗书语自华”,阅读写作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更是自不待言的。学生口头和笔头两种交际能力的相互促进是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引进交际修辞学的知识。

语言表达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修辞学研究修辞的心理机制,主要同注意、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现象有关。语言表达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物,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引起对方的注意,要考虑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要考虑对方的心理需要;语言表达可以刺激对方的不同感官造成不同的感觉,也可以利用移觉(通感)转移感觉;语言可以形成稳定的知觉,但也可能产生错觉;记忆能够唤起经验,利用记忆的表达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象可以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是积极修辞特别是变异修辞的心理基础。从社会心理看修辞,修辞必须与表达动机、话语角色、政治、道德、审美心理相适应。借鉴心理修辞学的成果来分析阅读课文中的修辞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触动和感受。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对荷塘花香灯影的描写,鲁迅《祝福》的结尾对爆竹声的描写都运用了移觉修辞格,打通了不同感官的感觉,取得了如同多媒体一般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茅盾《白杨礼赞》中“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鲁迅《一件小事》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越走越大,须仰视才见”都是利用心理错觉进行的描写。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阅读,但这与教师富于启发性的点拨与分析并不矛盾。像修辞格,如果能让学生学会从心理角度分析,无论对于鉴赏还是作文都是大有益处。比喻、比拟、拈连、双关都是凭借想象把两个不相干的表象粘合在一起;夸张、借代、象征都用了突出强化某一特征或者典型化的手法;排比、层递、反复都是为加大刺激力度而使用的,引用、仿拟、曲解都是利用记忆达到修辞效果的。

语言表达是受思维支配的,有关概念、判断、推理的基本知识本来就是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从逻辑的角度观察修辞,修辞现象中有合乎逻辑的,也有不合逻辑的,不合逻辑的修辞现象是对逻辑常规的突破,以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严密是逻辑学的要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一般就是消极修辞的要求。概念和词语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鲁迅《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圆规”所指都是同一个人,是同一个概念;《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的“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和“叭儿狗如可宽容,别的狗也大可不必打了”前后两句中的“叭儿狗”不是一个概念,前一个指狗,后一个指人,即“资本家的乏走狗”。单个概念有命名、换名、转名、释名以及限定、概括、歧义等修辞艺术;概念之间有配合、划分、并序等修辞艺术。很多修辞格,如比喻、比拟等都是以判断为基础构成的,判断中的模糊、歧义、虚假、真实判断都可以成为修辞手段。推理中的归纳、演绎、类比推理以及谬误推理也可以成为修辞的理据。像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中“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用的都是演绎推理直接关系中的对称关系推理。[3]逻辑修辞学为语言表达提供了逻辑角度的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当然,在给学生分析时要注意重在分析事理,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概念术语。

交叉修辞学中还有不少值得中学语文借鉴的,例如美学修辞学、伦理修辞学等。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A].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修辞学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中世纪;文论;比较文学;批评模式

对欧洲中世纪的文艺理论史,学术界向来关注较少。这种状况即使在西方的文艺理论史研究领域也非常突出,而相比之下,我国国内关于中世纪文艺理论史的研究则更为薄弱,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不仅资料匮乏,缺乏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而且还存在着许多误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因素。

所幸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颇有见地的理论家就已充分意识到连接古代与现当代的中世纪文论的重要性。1974年,纽约城市大学阿利克斯·普瑞明格教授联合他的同事们编撰出版的《古典的和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翻译与解释》在当时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们对通行的关于中世纪批评的一种经典论述——l952年出版的阿特肯斯的《英国文学批评:中世纪阶段》——提出批评,认为“阿特肯斯的方法不仅带有偏见,而且,简直把该课题推向了绝境”。十年后的1984年,当人们争相讨论时髦的现论时,该书下半部分“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的主要编者、曾执教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专业的小哈迪逊教授,在该书单行本再版序言中指出:“批评史是当前文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最近十年来。理论界对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等兴趣很大,所有这些新领域的初衷都在于发现更为有力的批评方法。这种兴趣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批评史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他还说:“对于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后期,包括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的批评,我们都有足够多的研究和文献。然而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这一千年间,批评历史和文献却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种空白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不可原谅的。它导致了对古代文学美学和文艺复兴文学美学之间关系的一种扭曲的……理解。它也使所有人……不能理解那种显然很离奇、但事实上却非常严肃的对待文学的态度……”这批有见识的理论家们对中世纪的一些经典批评文本进行了整理和英文翻译,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中世纪批评整体风貌及其内在发展线索的可能。

中世纪文艺理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它的文学批评模式,而且,尽管在中世纪修辞学和诗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3。中世纪的人们依据不同的分类基础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基本的分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三分法,即以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三学科”为分类基础的分类法;另一种是四分法,即以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四学科”为分类基础的分类法。我们可以以“三学科”为参照系分别探讨诗与三学科的关系,梳理出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的批评模式。然后,将诗与“四学科”也视作一种批评模式,整体论述它们之间的关联。

1.诗与语法学

中世纪的诗学是在语法课上出现的,并且在语法课上占据着最传统和最持久的位置。昆提良在《雄辩家的培养》中将语法学定义为正确言谈的科学,是诗人的学问,为诗学与语法学的联系提供了一个基本公式。维克托瑞纳斯在《论语法艺术》中把语法学看做是解读诗人和历史学家的科学。由此,语法学的批评传统是中世纪人文主义的主要载体,众多的学者将文学研究或阅读诗人看做人文学科的中心。

诗歌与语法学的这种联系产生了三种各具特色的批评类型。

第一种是评注和注释,即对某些文本进行评注和解释。尽管这些评注和解释并未形成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但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文本批评模式。它一般都是首先简述作者生平,然后评论作品自身的形式和风格,而主要部分则是对文本中个别词句的注释。这些评注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作品的审美特征,而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学习这些作家的写作技巧以增加文采。这些注释可以用来定义生僻的词句,解释复杂的语法结构,指明修辞手法,有时还能揭示文字的道德寓意。当时的作家们注解了维吉尔、特伦斯、贺拉斯等古典主义后期的作品,由于中世纪文学处于基督教的语境之下,所以一些基督教作家对作品的注释显然是为解释《圣经》做准备的。l2世纪利拉的尼古拉斯的《普世圣经注释》是中世纪“圣经注释”一部公认的力作。

第二种是音韵学批评,即评价诗的韵律。古典语法学包括拼写、音节划分和元音音量的研究,其中最后一种研究的扩展形成韵律学,它的基本理论是:诗歌不是内容和方法的,而是韵律的;它对应的不是历史,而是散文。也就是说,形式重于功用,我们说一部作品是“英雄史诗”是囚为它使用了六韵部英雄诗体的格律,而不仅仅是依据它的内容。当时的诗韵学论文主要有奎尔的《拉丁语法》、贝德的《论韵律》、但丁的《论俗语》、德肖的《修辞艺术》等,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特瑞希诺的《诗论》和贝勒的《保卫和发展法兰西语言》以及盖斯克因的《教育笔记》中都还明显保留这种批评风格。

第三种批评类型可以称作作家比较。文学传统从一开始就是可以比较的,昆提良在《雄辩家的培养》中列举了作家名单,目的是将一部罗马作品与其所模仿的希腊作品作修辞学方面的比较,这可看做这种批评类型的第一次尝试。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找到今天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的最原初形态。中世纪基督教作家继承了比较的传统,并将比较转向了拉丁作家和希伯来作家之间,而且他们的视阈中既有基督徒作家,也有异教徒作家,兼容了基督教经典和世俗文学,尽管他们提醒人们说,研究世俗文学的主要理由是为注释《圣经》作准备,但这种对不同作家兼容并进行比较的批评传统与前两种批评类型一样,成为中世纪人文主义产生的温床。

2.诗与修辞学

语法学批评的类型有着明确的形式,相比之下,中世纪修辞学批评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主要表现在诗与修辞学的关联上。在某些方面,古典主义时期诗与修辞学的联系比中世纪还要紧密。在古代的著作中,唯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完全借助于修辞学的。许多被视为古典主义的批评作品,如德米特里乌斯的《论风格》、朗吉努斯的《论崇高》,其实都是关于修辞术的批评,只不过是运用于诗的文本罢了。

古典主义后期有三部正规的修辞学批评作品。第一部即传统上认为系“朗吉努斯”所作的《论崇高》残稿,该作品宣称天才胜于训练、想象重于布局,这些问题在古代修辞学中都讨论过;第二部是多纳图斯的《维吉尔作品释义》,文中盛赞维吉尔堪称修辞学大师;第三部作品是迈克罗比乌斯的长篇对话《农神节》,讨论“维吉尔是一位演说家还是一位诗人”?该作品论证了维吉尔对论辩风格的运用能力,认为他尽汲十位阿提卡演说家之所长,这部作品修辞学批评论述的广泛和细致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中是无可匹敌的。中国文论界所熟知的贺拉斯的《诗艺》从罗马修辞学中得益甚广,所谓模仿、诗人的修养、天才与学养的对立、寓教于乐原则等话题在以往的修辞学中都有论述,这部作品成为整个中世纪修辞学批评的母本文献,成为中世纪语法课的必读教材,学生们详细钻研它的修辞风格,并由此产生了大批论诗艺的著作。古典主义修辞学习惯引用诗歌来证明表达效果,而语法课上阅读诗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熟悉修辞格的运用技巧。尽管加洛林王朝时代以后,纯粹的修辞学批评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取材于修辞学的语法学论文,但诗与修辞学的这种联系从古典主义时期延续下来并贯穿于整个中世纪。

3.诗与逻辑学

诗与逻辑学的联系早在古典主义后期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评论中就已经建立,不过,在中世纪早期这一联系并不被重视,直到12世纪才隐约可见它的影子,到13世纪,人们已经更乐意用逻辑体系而不是修辞方法来划分修辞格的类别了。实际上,将诗重新定位于逻辑学领域的契机也正是由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重新发现,并被人们从阿拉伯注释和译文大量译成拉丁文。“诗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这样一个命题从此被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奉为金科玉律。这种定位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反人文主义的因素:把诗学看做逻辑学的一部分就是说诗只是一种“工具”或“才能”,不具有“内容”;只是一种像形式逻辑、辩证法和诡辩术一样的制造象征符号的“技艺”,而不是像政治学和天文学那样的“科学”;同时,这种定位也否定了“寓教于乐”的传统。在整个中世纪,阅读诗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在于诗不仅教给人们一般知识,还能通过实例提供道德教化。基督教诗歌的教化倾向自然不言而喻,而基督徒们阅读异教作品也是为了把其中的道德内容像“埃及黄金”一样带走,为己所用。

然而,当诗被纳入逻辑学之中,所有这些都失去了意义,这对于中世纪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一理论矛盾到圣托马斯和培根那里终于稍得缓解。他们采取折中的立场,承认诗在科学体系中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一门技艺,可归于逻辑学,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活动,因而也具有道德价值。然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们却不屑于这种中庸态度,但丁就明确宣称《神曲》是一部道德哲学,莫萨多和薄伽丘也支持他的观点,甚至提出更激进的主张,认为诗是神学的同盟。

4.诗与四学科

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四学科中与诗关系较近的是算术和音乐。数,在古希腊早期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用数创造”被认为是一种模仿手段;音乐,更是诗的要素的一种,圣奥古斯丁的《论音乐》就详细分析了音乐节奏和古典主义诗歌韵律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些关系并不是中世纪批评家们的兴趣所在,他们所做的是把诗独立于四学科之外,视之为哲学或神学的一个分支,并由此产生了一种重要的批评类型:讽喻批评。HTtP//:

我们知道,原始诗歌常常被当作预言和启示,体现着某种世界观。古人们把诗人的智慧分成科学知识、伦理知识和宗教知识,与此相应哲学也被分成三部分: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理性哲学。既然诗是哲学的一部分,批评家的工作就是要找出隐藏在诗的文字背后的哲学意义。讽喻,因此成为他们最有效的工具。对古典主义后期和中世纪早期的批评家来说,讽喻不单是经过伪装的书本知识,还是不宜于理性推论的真理的神秘流露。这种观点显然来自于柏拉图。原始诗歌的哲学意义、柏拉图思想的神秘主义倾向在中世纪这个神学至上的特殊时代找到了繁衍的土壤,柏拉图主义的影响贯穿着整个中世纪。普鲁克拉斯的批评理论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诗是一种启示,诗人是具有灵感的先知,其才能是超理性的,讽喻犹如一道面纱遮掩着神性的真理。不过,他并没有完全走到新柏拉图主义极端神秘的一方,尚能承认伦理教化是诗的重要功能,只不过不是最主要功能罢了。

修辞学范文篇7

关键词:语文;修辞;中学教学

一、语文及修辞的内涵

语文,顾其名而思其义,“语者,言也;文者,书也”,通俗地讲,即口头语与书面语。修辞学不仅是语文知识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还对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与文学交界处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此类素质与能力的过程中,修辞学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过目前中学教学界对修辞的概念往往含混不清,往往将修辞简单地与修辞格等同,下文拟就修辞的概念扼要解释。“修辞”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易经•乾卦》云“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此语的含义就是修饰其话语(包含言辞及文辞)需立于诚、信之上,如此方可居守其功业。古人这种“质文统一”的修辞观是需要我们学习与继承的,中学的语文修辞教学不能忘其本宗,这种语言表达的基础要求和道德底线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修辞的分类

现代修辞学中修辞的含义由上述概念发展演变而来,但如上文所论,当今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将修辞与修辞格简单同一,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往往会误导学生。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修辞的两类分野,即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是指以语言表达的明白精确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消极修辞一般遵循语法逻辑常规,是抽象的、概念质的。积极修辞又称“特殊修辞”“艺术修辞”,指以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往往是具体的、体验的,价值高下取决于意境。语文写作中消极修辞的运用,举个简单的例子,裴多菲在《勇敢的约翰》中写道“:这殷勤的女人说后,就依了约翰,立即领他走到她的坟地,那里,让他独自与苦痛同在,他跌倒在爱人的坟边,流着眼泪。他想念着过去的、美丽的时光,她纯洁的真心燃烧着情焰,她甜蜜的心,她娇媚的脸——凋谢了,此刻在冰冷的地下长眠。”在这里,裴多菲没有运用过于复杂的表现手法,几个简单的他称代词就把语义表达得非常清楚。相比消极修辞而言,积极修辞更为丰富。我们大体可以依照陈望道的说法将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类。辞格亦即修辞格,包括材料上的辞格,如譬喻、借代、双关、引用等;意境上的辞格,如比拟、讽喻、示现、夸张等;词语上的辞格,如析字、飞白、省略、回文等,章句上的辞格,如反复、排比、对偶、顶真等。辞趣又可分为辞的意味、音调、形貌三个方面。比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里的“三千丈”白发显然不是在讲事实,而是采用夸张的手法(即运用增加修辞格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感受、体验,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其“愁”的深度与广度,重点是要让读者听众体会那种意境及感受。

三、修辞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用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中学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修辞作为语言文字表达格式,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文字美感,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的语言更加准确、生动、丰富。修辞学这种突破语法逻辑原则,寻求新奇表达形式的特征使它具有特别的修辞性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充分地分析经典篇目中的修辞范例,那么学生的鉴赏、理解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美感更为强烈,审美意趣也会得到提升。

(二)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辨能力

阅读和鉴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考历程。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充满了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唤起学生日常生活类似的经验感受,展开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另外,各种修辞的运用,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否是次要的,它主要的特征是在表达概念时表现出的精准性。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不论是形容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所用的几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还是描述几种动物形态的动词“长吟”“伏”“直窜”等,它们无疑都十分精准而又形象,说理合理而清晰。通过阅读并鉴赏此类文章,学生的逻辑辨析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当然,修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远远要比上文论述丰富得多,只有充分而又正确地融入修辞教学的语文课堂才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学,也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修辞学范文篇8

然而,十几年来,中学的修辞教学存在着三个误区:

1、只重视积极修辞的教学,而轻视消极修辞的分析。

2、“贴标签”式的陈旧教法,使学生停留在对概念的死记硬背与现象的简单判断上。

3、忽视语体教学。

这三个误区在学生中造成了较恶劣的影响。如第一误区使学生把修辞学误解为辞格学,以致于一提起修辞,学生就与比喻、拟人等辞格对上号,对没有辞格现象的语言材料就束手无策。出现第二误区主要是对修辞教学的目的不明确,以为对于修辞现象,学生能根据概念懂得识别即可,没有认识到修辞的目的是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第三种误区是以为语体与修辞教学无关,它属于大学写作课的范畴,因而导致学生作文中常出现“语体排异”现象。

正因为长期以来修辞教学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且教学中出现误区,所以,为了顺应学术潮流,目前语言学界和教育学界已有不少人在呼吁:“修辞教学必须改革”。“语文教学应走修辞教学之路。”我认为:中学的修辞教学应走出误区,改革教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和鉴赏语言的能力。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明确修辞包含哪些内容,龙其要注意两点:

1、修辞不等于修辞格。

早在1932年,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就已把修辞方式分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两大部分,并且列了结构表如下:

//明确

││通顺

│消极修辞——│平匀

│\稳密

修│//材料上的

辞│││意境上的

现││辞格——│词语上的

象││\章句上的

(│积极修辞——│

或││/意味

方││辞趣——│音调

式│││形貌

)\\\

从该表看,修辞格仅仅是修辞方式的一部分。陈望道先生在其论著中详细地阐述了被称为“消极修辞”的内涵,他把语言“明白”作为消极修辞的总纲,提出了“明确、通顺、平匀、稳密”的要求;他认为积极修辞的总纲是“有力、动人”。他还考察了“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实际应用范围,认为以辞格为主体的积极修辞,大多用于诗歌和歌谣,有时也用于杂文;而追求语言明白精确的消极修辞则不仅是创作诗歌、杂文等文学作品时不可缺少的基础,而且还广泛适用于书面的法令文字、科学记载和口头的务实商淡等场合。他明确指出:消极修辞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法。

由此可见,我们在修辞教学中,不能重积极修辞而轻消极修辞,应把消极修辞放在其应处的位置上。

2、语体是修辞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语体学是当前语言领域内的一个新学科。语体不仅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语用学及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注:常敬宇.语体的性质及语用功能.修辞学习,1994,(4):7.)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就为我国现代汉语语体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曾说过:“我们的日常谈话、写文章都离不开语体,可以说语体是我们用汉语表达思想和言语交际必须遵循的体式。可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偏重于语文知识的讲授,却不重视语体的教学。”应该承认,中学语文教学里是重文体轻语体的,学生未能掌握各种文体的语言风格和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导致在说话或写作中出现不合语体的情况。如在信封上写“××爸爸收”,“××姐姐启”的大有人在,请假条,申请书等不会措辞的不乏其人。这些不能不说是忽视语体知识传授的后果。

张弓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就已明确指出:“语体系统的研究应肯定为新修辞学的主要内容”,“关于语体的研究,要紧的是根据语言学观点,从语言角度来观察分析”。确实,对中学生来说,掌握各种文体的语言风格是很有必要的。须知,不同的语体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如公文语体多用专用词语和文言词语,科技语体中大量运用专业术语,文艺语体的语言则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等,掌握这些语体风格,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更形象地表情达意。我们知道,老舍是使用语言的多面手,能写小说(长篇、中篇、短篇),戏剧(话剧、京剧、歌剧),诗歌(新诗、旧诗),散文,通俗文艺,理论文章等等,尽管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贯穿着他那幽默、市俗与乡土的气息,但是他所写的某类作品必先依从该类文体的规范。例如写小说不能写得像理论文章,写诗歌不能写成话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比方说:我们今天写一篇什么报告,我们就须用简单的、明确的、清楚的语言,不慌不忙,有条有理地去写。光说俏皮话,不会写成一篇好报告。反之,我们要写一篇小说,我们就该当用更活泼更带情感的语言了。”

总之,语体属于修辞教学的一部分,语体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体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种语体的语言特色,提高运用和鉴赏语言的能力。

修辞是指在说话和写作中适应题旨情境,积极调整语言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规律。就是说,修辞的目的是追求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要使语言更巧妙地表情达意,要达到“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就必须借助修辞。王力先生说得好:“若拿医生来做比喻,语法好比解剖学,逻辑好比卫生学,修辞好比美容术。”(注:王力.汉语修辞纲要.)可见,修辞并非可有可无,反而显得十分重要。今天的中学生将来会面临更大挑战,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教学生“说得正确,写得正确”的基点上,还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说得更好,写得更好”。修辞,能帮助学生解决该问题。

修辞的目的是追求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这并不是说,修辞就是在说话、写作中堆砌大量华丽的、动人的词语,这样就把修辞当成“花言巧语”了。古人云:“修辞立其诚。”我们学习修辞、研究修辞,首先在于“立诚”。只有“诚”,才会细致地观察、分析客观事物,才会实事求是地评价客观事物,继而才会用准确的、规范的、形象的语言去说明客观事物。确实,人类在生存斗争中不断地按照美的规律改善环境,也改善自己的语言以及运用语言的方法。对语言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但语言美应建立在真实和善意的基础上。言过其实就是浮夸,浮夸又怎谈得上美。纵观当今报刊,刻意修饰,虚夸不实之辞比比皆是,这对学生说话作文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总之修辞立诚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准则,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考察,它与现代文明社会交际的一系列原则完全相适应,因此应成为现代修辞学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它使修辞活动的动机与效果统一,使言语的美质在真实与善意的基础上充分显示出来。

陈望道先生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1.)适应题旨情境的需要,是修辞的基本原则。人们交际离不开“题旨情境”,即离不开为什么目的并在什么语境中进行交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某个语言材料,孤立地看,很难说是好是坏,只有把它放到特定的语境中考察,才能鉴别其优劣。如“绿”字,单独地看,它就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无所谓好与坏,但它在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却显得十分新颖独特,它用作使动词,形象化描绘地了春天的美景,春天的影响,春天的特征;在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借代指叶子,作者用事物的颜色来代表该事物,独具匠心,给人鲜明印象;而“绿”在诗句“花红柳绿又一春”中则是一个普通的形容词,无奇妙用法。王德春先生说:“修辞方法也要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显示修辞效果。”(注:王德春.语镜学是修辞学的基础.见:《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语言美、话语美也要联系语境的分析。”(注:王德春.语镜学是修辞学的基础.见:《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确,我们修辞活动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如文明用语“欢迎光临”,“多谢惠顾”等话用在商场、宾馆是得体的,但如用在医院、火葬场则容易引起纠纷,产生不良的效果。鲁迅写孔乙己,说他满嘴“之乎者也”,这就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的守旧与落后,讽刺意味较浓,但如写的是古代人,那“之乎者也”纯属平常,难以显出人物的个性。

修辞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只是懂得语音、词汇、语法等规则就可以具有的,而是要在语言规则和规范的基础上,善于依据语境的需要使用语言才能具有的。因此,在修辞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分析使用语言的环境。

修辞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给生动活泼的语言贴标签,而是要让语言的生动形象和诗情画意等在课堂里得到还原,从而让学生得到一种语言美的享受。如修辞上的对偶辞格,它的特征就是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其实,对偶句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本身就体现了语言形式的均衡美。显然,与学生讲授对偶辞格,无疑能使学生领略到了语言形式的均衡;同理,与学生讲授错综辞格,也能使学生领略到语言形式的变化美。总之,纵观各种范例中的修辞现象,无一不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无一不是闪耀着语言美的光彩。可以说,修辞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美化语言的主要表现手段。可见,修辞教学过程的实质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过程。

要走出修辞教学的误区,要提高学生运用和鉴赏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还得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教育心理学上说,一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而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获得。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呢?

1、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修辞的教学训练中,一定要考虑语言环境,不能把各种修辞材料从一篇有内在联系的文章或语段的整体中肢解出来,孤立地进行辩识性的训练,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中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同时,要把各种修辞的训练纳入整个修辞知识的系统中,让学生进行横向的比较和鉴别、分析与归纳。

(2)系统性原则。各类修辞材料是散见在各篇之中的,它们并没有按一定的体系系统地排列出来,因此,我们在运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应该有一个统筹安排,即要有系统性。这个系统,我们可以根据修辞的内容定。比如可以根据“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语体特征辨误”来确定。也可以根据修辞的认识过程定。如对比喻辞格,可以根据“明确概念——指认辞格——说出本义——通过比较,说出其对表达文章(语段)中心的作用——写作训练(设计某种情景,提出一定要求,以写短文或造句为宜)”来确定。后一种训练效果更好,能从识记上升到综合。

(3)综合性原则。所谓综合性包括内容和手段的综合。内容的综合性就是要避免训练材料的单一性,综合不同内容,通过比较,加以辨析;手段的综合性就是要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听觉通道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高达70—80%。所以在修辞教学训练中,关键在于引发和组织学生手脑口眼耳并用的智能活动。

2、采用趣味实用的训练方法。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如不注意,就容易使教学走进简单、狭窄的死胡同,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乏味之感,所以,修辞教学也要讲究方法。

(1)可采用趣味选材法。例如:讲述夸张、比喻、排比、对偶、反复等,可选例句:

①这一带的土壤好极了,你种下一根木杠试试,过上一年的话,就能长出马车来。(契诃夫语)

②家乡是个贼,它能偷去你的心。(闻一多语)

③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树上的百灵呀,美在嘴/咱们林区的人啊,美在内。(郭小川诗)

例①是个极妙的夸张句。木杠本来不会再长,可是在“这一带”的土壤里,居然能长,而且长出的是马车。通过这种奇特的夸张,土地的肥沃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②第一句初看不觉得妙,甚至认为用“贼”来比喻家乡不当。看了第二句,就会不禁为这个比喻拍案叫绝。它说明了家乡对作者的强烈吸引力,也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不可遏制的爱。这里“贼”字贬词褒用,妙趣横生。

例③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抓住一个“美”字展开想象,用老虎、百灵外在的美与林区工人的内在美进行对比,突出了工人阶段的崇高的精神美。

(2)可采用比较鉴赏法。修辞主要是研究语言运用的优劣高低的,而这种优劣高低只有在比较中才更见明朗。例如:

①原句:有时这些声音寄托于劳动号子,寄托于车队奔驰之中,仿佛令人感到战鼓和进军号的撼人气魄。

改句:有时这些声音寄托于劳动号子,寄托于车队奔驰之中,仿佛令人感到咚咚战鼓和进军号角的憾人气魄。(秦牧《土地》)

改句的“咚咚战鼓和进军号角”比原句的“战鼓和进军号”,不但音节整齐,而且节奏铿锵,比原句更有气势。

修辞学范文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学科借鉴

马克思说:“我们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因此,任何学科都不可能是孤立地存在,它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完善,也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对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作以借鉴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的研究更是如此。具有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语言这一载体,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征和教育场合的特点,在语句合乎逻辑、语法规范、修辞妥帖的基础上,能够以完美的手段和技巧、独特的方式和内容使理论的表述具有审美性、感染力、独创性和表现力,从而使受教育者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和良性互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真正实现上述的艺术效果,我们就应该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修辞学中的修辞格以及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1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

传播学是以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同时受众又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就是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众多人。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两级中的一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更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有时受众也将直接参与到传播活动过程中。关于受众,学者们将其归纳为: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型论、社会关系论、满足需求论、社会参与论五种。个人差异论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①这种观点认为:传播者在进行传播前应该考虑受众个体的性格、爱好、兴趣、态度、信仰、价值观等因素,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信息进行传播。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会根据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性,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社会关系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受到生活圈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约束。满足需求论,也叫“使用与满足论”,认为:受众是能动的媒介使用者,受众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喜欢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社会参与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公民及其团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传播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需要、接受动机、心理倾向等因素,以保证传播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语言这样的传播方式来完成同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宣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犹如传播活动的两级,好比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因此,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不无裨益。

2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迄今不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关于语用学的定义,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归根结底,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语言、如何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它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着重说明语境可能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从而建立语用规则。②语境和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语境,简而言之,就是言语理解和表达的环境。语境这个概念,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将语境分为两类:一是“情景语境”(contextofculture),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二是“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费斯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语境”这个术语规定了以下范畴:参与者的有关特征;有关的事物,非语言性、非人格性事件以及言语行为的效果。语境的功能体现在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语境的功能也并非独立发挥作用,它是参与、协助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过程。从说话人角度看,语境的作用表现为:根据交际目的,确定说话的大体内容;根据交际场合,确定说话方式;根据交际条件,确定交际渠道。从听话人的角度看,语境的功能包括确定指称对象,消除歧义,充实语义。③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如何使桥梁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借鉴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充分考虑到“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种不同语境形式,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客观因素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手段和表达内容,尽可能使听话人确定指称、消除交流中的歧义、充实语言表达的语义。

3修辞学中的修辞格

修辞学大概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西方对修辞学的研究路径不同,特点各异。在西方,由于古希腊人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为各种形式的演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公民聚会、礼仪场合以及法庭辩论等,都需要进行口头陈述和争辩,言辞应用的效果直接决定着事物的成败。④因此,人们开始了对话语论辩术的关注和研究。在西方对修辞学有系统性研究的当数亚里士多德,其专著《修辞学》和《诗学》都是代表性的学术作品,对后来修辞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辞格,是修辞学的主要内容,又称“修辞格”,或“修辞手法”,是语言重要的表现手段。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修辞学,都以辞格的研究为终级情怀。自古以来,学者们对辞格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通俗来讲,辞格就是人们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而对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运用。现代汉语中已被人们认知并定义的修辞方法共有63大类,78小类,我们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语、排比、对偶、顶真、拈连、双关、移觉、通感等等。辞格是使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使语言表达通顺、准确,而且要使语言形象生动、音韵和谐、节奏强烈、爱憎分明、内容深刻、富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⑤提高语言的形象性、感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运用修辞方法。好的修辞手法将赋予语言信息和美感双重价值;好的修辞手法能够恰到好处地跨过逻辑的局限,让思维在语言的天空自由翱翔;好的修辞手法可以突破旧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新的语言组合形式。学习并掌握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并将其灵活恰当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这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更加新颖、灵活、富有个性,充满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必然会调动起受众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播音学是以播音创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播音创作发生发展的规律。播音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有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和自己的质的规定性,不能被某一学科所代替。播音最重要的载体是语言,广播电视播音中主持人优美动听的语言,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甚至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表达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更能够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所要求的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富有节奏,声情并茂;体姿相助,通俗易懂的问题。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是播音创作的手段,也是播音创作活动的重要环节。有声语言是由发声和表达两大要素构成。发声要素包括:气息控制、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气息是发音的动力,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都与气息关系密切。用胸腹联合呼吸的气息方式,给说话者较稳健的语言状态提供保障,避免发生情感激昂时“读破音”的现象。有利于丰富情感表达时的不同需要,同时对说话者的嗓音起到保护的作用。口腔既是有声语言的构字器官,又是语言用声最重要的共鸣器官,很好地控制口腔状态,可以为说话发音提供一个良好的语音制造场和良好的共鸣环境。吐字归音,关系到字音的清晰、响亮、完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风格。平时有些人“口齿不清”、“吐字含混”、“吃字”等现象,都是因为吐字归音存在问题。有声语言的表达要素包括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外部技巧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外部技巧的运用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清晰准确,生动具体,情感丰富语流富于生命活力,富于动态美感。内部技巧有:情景再现、内在语及对象感。情境再现,是创作主体的二度创作过程,能够激发表达者的内心真实感受,调动表达者的丰富情感,是对内容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除了有声语言之外,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人们的表情、眼神、体态、服饰等副语言,也都传递着信息,表达着情感。“副语言”或“无声语言”,在传播学中也被称作“非语言符号”。它是指语言以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笑貌、颜色、气味以及其他所有传播符号的总称。副语言大多是以其辅助、伴随功能与有声语言表达一起来传递信息的,对有声语言表达具有补充、强调、调节的作用。比如用微笑表示亲切感,用紧锁的眉头表示愤怒,用大幅度的手势表达诙谐幽默等。副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可感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传播的效果。运用好副语言,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够起到强化、丰富、修正和补充的作用;运用得不好,则会弱化或干扰信息的传递。

借鉴受众理论、语境理论、修辞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和需求,把握教育的语境和特点,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方法,掌握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表达技巧,这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艺术性。

作者:徐丽颖 单位: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

注释

①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4.

②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47.

③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19-120.

④崔应贤.修辞学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

⑤曹艳伟.政治语篇中的辞格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3.

参考文献

修辞学范文篇10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修辞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修辞的地位

高中语文的学习面是很宽广的,语文的学习方法灵活多变。高中语文的学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语言表达的应用。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会学以致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联系不起来,语文的教学应是语言的教学。关于语言表达的运用,修辞学则是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修辞增添文章的色彩。李延扬在《修辞学习》文章中发表题为“语文教学应走修辞学之路”的文章,文章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教学生学修辞。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修辞学一直是占据语文课堂的一小部分,考试中的考题也是机械地套用公式。分析原因,应该有很多说法。但最重要的是高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学好修辞能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学好修辞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修辞的价值

修辞是一种双向性的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语言修饰传递出来,运用修辞不仅能让接受者清楚地明白所表达的意思,也体现了说话者的内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掌握修辞的规律和技巧可以大大增加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特别是在讲解课文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修辞学规律进行文章讲解,不仅能够游刃有余地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而且能够用从每一个词语乃至标点符号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语言魅力。例如,朱自清的《春》,相信很多人都喜欢这篇散文,文章仿佛有道不完的诗情画意,作者将人的美与自然的美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文章一开头,作者就运用了反复修辞格,“盼望”一词的反复出现,表现出了人们急切地期盼春天的到来,这一修辞格的运用,直接吸引了读者继续往下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用了叠音和拟人修辞格。“偷偷”和“钻”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也象征着人类。

二、高中语文的修辞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修辞教学知识点零散

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修辞的教学知识点零散,由于学习课程紧张,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不重视甚至轻视讲修辞基础知识点,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

(二)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内容不确定

无论是语文教学大纲还是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对高中语文教学修辞格做出具体制定,这也引发了修辞教学内容的混乱和含糊不清。修辞格是修辞教学的重点,高中语文教师要多练习修辞格的基本知识写作,提高学生的选词造句能力,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

三、提高学习修辞学的方法

(一)高中语文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对比讲解

常用的修辞格比较多,有些学生很难熟练地掌握。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给学生们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使学生对修辞格了解并掌握修辞手法。例如在讲解比喻句的时候,需要列举不同的比喻句使其形象化。比喻句分为明喻和暗喻两种,若句子是明喻的话,都会有明显的连接词;若句子为暗喻,本体、喻体都会在句子中出现,但句子中并未出现连接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时要整体性地分析文章,用不同的修辞方式加深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

(二)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高中时期的学生,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尽量把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引导学生们发现身边更多的真、善、美。在课堂上通过学习修辞,提高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说话的艺术。学生所学的修辞手法,不仅仅是在考试的时候可以用到,平时说话的时候倘若用上几个修辞,会让别人刮目相看。

(三)高中语文教师渗透修辞教学

在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看来,讲课的方式是单一的。他们认为学习文章和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两个概念,都是分部分学习的,学习知识点比较零碎。修辞手法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不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抽时间快马加鞭走马观花地给学生们讲解,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后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学习高中语文修辞教学,也需要渗透性,高中语文教师尽量地让学生多加地练习,特别是在讲解文章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明白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文章当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