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美学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4:48:03

修辞美学观

修辞美学观范文篇1

文章修辞,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消极修辞包括语音修辞——讲究平上去入、阴阳清浊、音节对应、叠字双声、合辙押韵;语汇修辞——在同义近义词语中,作适合语境的意义选择与搭配选择、作适合感情和语体的色彩谐调选择;语法修辞——在同义表达中,对句式的长短整散、主动被动、肯定否定、常式变式、陈疑祈叹等作最适合语境的恰当选择;篇章修辞——文章的酝酿构思、选材布局、情感事理、风格详略、修改评析等。积极修辞——特指经过长期修辞实践而形成的固定而公认的修辞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汉字以建筑式方形结构为独立个体单位,一个个体单位为一个音节,音节又多具备阴阳上去不同调值,这种特点,为汉语语音修辞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意思是字调有阴阳清浊平声仄声之分,词之声韵之中有双声叠韵之别。(当时平仄之说,故以飞沉言之。此前借用音乐术语宫商角徵羽指称声调高低。《文镜秘府论》讲到调声三术:指出宫商是平声,徵是上声,羽是去声,角是入声,上去入是仄声。此处飞指阴清,平声;沉指阳浊,仄声)阴阳清浊之字,应平仄穿插交替,若连用仄声,就有声气沉沉欲断之觉,若连用平声,又有声气升飏飘飘不降之感。(如曹植《美女篇》: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潘岳《悼亡诗》: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而双声叠韵之词,必须连用,若两词之间插入他字,或将一词分用于相邻两句,则会造成“吃文”——拗口的毛病。这确为卓见,诸多绕口令不都是故意运用这种穿插而造成“必睽”之“吃文”嘛。一旦产生了这种毛病,则须“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异音相从谓之和——平仄声调配合得当叫和谐,同声相应谓之韵——相应位置上同韵字遥相呼应叫押韵。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如何用韵,《章句》有论:“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妙才激扬,虽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折中的主张,是符合声韵运用美学的。

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指瑕》凡举用词四疵,皆碍美文。——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有当乎!——以指称微小虫豸之词而施于尊长,确属搭配对象失误。

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幼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感口泽只能用来唁念辞世的母亲,心如疑只能用来悲悼故去的父亲,——潘岳用其哀挽同辈和小辈,分属词义运用错误、搭配对象错误,又是感情色彩分配失当。

所举另两种瑕疵,有左思反对孝道的思想错误和崔瑗把虞舜误比不出名的李公,虽属思想和比类之误,然毕竟要通过遣辞用语表现出来,归为语汇修辞亦非不当。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诡异,生辟险怪之字,如忷呶;联边,相同偏旁之字,如峥嵘;重出,同字相犯即同一个字在句中重复使用;单复,字形肥瘠笔画多寡。——仔细想来,均有道理:读文时遇诡异之字,犹赤足行于怪石每现之途,必耗神费力坏心绪;联边相集,如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之类,也会呆板乏目;重出之弊,字之音形无不单调乏味;字形肥瘠笔画多寡如若不加调配,则会或失之于纤疏,或失之于垒重。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按内容,要“控引情理,送迎际会”即根据表达的情理,有时枝蔓扶疏旁征博引,有时紧扣题旨不蔓不枝;据情韵,则“若夫章句无常,而字有枚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裕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刘勰修辞美学最为璀璨的部分,在篇章修辞。

重涵养,立风格。《体性》之体,文章体貌,《体性》之性,人之性情,《体性》即论文章风格和作者个性的关系。文有“八风之议”即穷列文章八种风格——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又据不同标准分为四组:思想内容——雅与奇反,情理义蕴——奥与显殊,题材表达——繁与约舛,体象气韵——壮与轻乖。凡为文者,均望尽快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刘勰指出文章风格和作者涵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烁,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有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由是观之,文如其人,理应不错。作者的内心情理外化为语言文章,作者的才学、气质、性情、习惯所陶染而成的个性,必然盈溢为文章风格。因此,要熔铸自己独特文风,必须注重修养才学,涵性怡情完善个性品质。无怪刘勰在《神思》中提倡“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也只有如是,才有助于文章风格的形成。

文章有风格,更有风骨,才煽情动人,辞采焕然。什么是风骨呢?“《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cho悲愤)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简言之,风就是充盈于作品中的情志和才气,是感化的根本力量。骨则是切中肯綮、言简意赅、恰如其分、流畅和谐的语言。风骨指向了感人才情和生动语言的修辞美学。要使文章含风树骨,则须“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还进一步指出有无风骨对文章的不同效果:“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相如赋仙,(作《大人赋》)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如是观之,白居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之论,与刘勰风骨之议,均为至言也!感人的才情和生动的语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为情而造文,而不要为文而造情。要写真情实话,不要假意虚言。“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刘勰之论,对匡正无病呻吟、言不由衷、矫柔造作、空假俗媚之流,不啻当头棒喝警钟长鸣。

重熔裁,明隐秀。文章长短、内容详略、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亦为文之必虑。《熔裁》指出:“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辞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简言之,熔是炼意,提炼中心,裁是炼辞,锤炼语言。因为“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所以,刘勰提出了“三准论”——“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赊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献:可,替:否。即根据需要调节文字),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三准论”提出了写好文章的三步曲、三准则:首先根据情理确定文章体裁;其次分析素材遴选典型题材;再次简言要义提纲挈领。然后加工润色,处理详略,条贯首尾,敲定全文。

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义涉隐秀。《隐秀》云:“夫心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chng)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今日言之,隐即弦外余音,秀即篇中警语。文章浅白直露固无余香满口,通篇俗语庸言亦难振聋发聩。文有余音,犹“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润”;篇纳秀语,似月依日而夜明,树沾春而林翠。

文章秀句,或自出锦心,或得益援引。《事类》认为:无论“引古事而莫取旧辞”的化用暗引,也无论“取旧辞万分之一”的择要精引,还无论“颇酌诗书传记”的综采博引,只要是为“以其据事类义,援古证今”,则无可指责。而《指瑕》认为:“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则“宝玉大弓,终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同时者为尤矣。”由是观之,刘勰并非反对引用,而是反对抄袭。引用乃明借,旨在助己之文,抄袭是明抄,旨在当己之章。全抄无异开箱抢劫,小抄亦如掏腰绺窃,抄袭前代的贼味稍轻,同代相窃则堪堪致罪了。

透过鉴赏论的有关内容,也可看出刘勰篇章修辞的观点。他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两大方面六项内容入手,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即体裁情志),二观置辞(即铺饰辞采),三观通变(即通古变今适应时代)四观奇正(即语言态势是雅正通畅还是奇诡怪诞),五观事义(即据事类义,指典型题材)六观宫商(即调声协律,安排语调辞气)。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以上六观,位体、通变、事义属于作品内容,置辞、奇正、宫商属于作品形式。从上论看出,只有从内容到形式作通盘考虑,这六个方面都熨烫妥帖恰到好处,才可以使文章“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在积极修辞即辞格的运用方面,刘勰也予以了诸多观照。《丽辞》专讲对偶,将对偶分成相容的两组四种——以内容分,言对、事对为一组;以意义分,正对、反对为一组。言对事对各有反正,两组互相包容。在具体运用方面,刘勰指出“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刘勰生活在殊重骈俪的时代,本人又对其青眼有加,一部洋洋大观的《文心雕龙》,通体骈俪为文,足证其爱。故所倡之法,可谓独得神髓,深谙三昧——骈散间出,方显错综之美,长短杂用,乃有灵动之活。

《夸饰》专讲夸张。刘勰没有像今天这样从形式上将夸张分为扩大式、缩小式、串前式等加以研究,而是抓住夸张得是否合乎事义情理这一关键,将夸张分为两类并指出其不同效果:“然饰穷其要,则心声蜂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如果夸张得合情理得神髓,就会引起强烈共鸣,反之,就会违背事实不合情理。

今天,我们如果面对这样的夸张——“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秸当柱,芒当梁,麦壳当瓦盖楼房,楼房顶上写大字,社会主义大天堂。”“玉米稻子密又浓,遮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谁能不深切地感到刘勰所论,切中要害而又至关重要呢!

此外《比兴》讲到比喻,《事类》讲到引用,都有不刊之论。兹不赘述。

修辞美学观范文篇2

文章修辞,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消极修辞包括语音修辞——讲究平上去入、阴阳清浊、音节对应、叠字双声、合辙押韵;语汇修辞——在同义近义词语中,作适合语境的意义选择与搭配选择、作适合感情和语体的色彩谐调选择;语法修辞——在同义表达中,对句式的长短整散、主动被动、肯定否定、常式变式、陈疑祈叹等作最适合语境的恰当选择;篇章修辞——文章的酝酿构思、选材布局、情感事理、风格详略、修改评析等。积极修辞——特指经过长期修辞实践而形成的固定而公认的修辞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汉字以建筑式方形结构为独立个体单位,一个个体单位为一个音节,音节又多具备阴阳上去不同调值,这种特点,为汉语语音修辞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意思是字调有阴阳清浊平声仄声之分,词之声韵之中有双声叠韵之别。(当时平仄之说,故以飞沉言之。此前借用音乐术语宫商角徵羽指称声调高低。《文镜秘府论》讲到调声三术:指出宫商是平声,徵是上声,羽是去声,角是入声,上去入是仄声。此处飞指阴清,平声;沉指阳浊,仄声)阴阳清浊之字,应平仄穿插交替,若连用仄声,就有声气沉沉欲断之觉,若连用平声,又有声气升飏飘飘不降之感。(如曹植《美女篇》: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潘岳《悼亡诗》: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而双声叠韵之词,必须连用,若两词之间插入他字,或将一词分用于相邻两句,则会造成“吃文”——拗口的毛病。这确为卓见,诸多绕口令不都是故意运用这种穿插而造成“必睽”之“吃文”嘛。一旦产生了这种毛病,则须“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异音相从谓之和——平仄声调配合得当叫和谐,同声相应谓之韵——相应位置上同韵字遥相呼应叫押韵。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如何用韵,《章句》有论:“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妙才激扬,虽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折中的主张,是符合声韵运用美学的。

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指瑕》凡举用词四疵,皆碍美文。——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有当乎!——以指称微小虫豸之词而施于尊长,确属搭配对象失误。

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幼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感口泽只能用来唁念辞世的母亲,心如疑只能用来悲悼故去的父亲,——潘岳用其哀挽同辈和小辈,分属词义运用错误、搭配对象错误,又是感情色彩分配失当。

所举另两种瑕疵,有左思反对孝道的思想错误和崔瑗把虞舜误比不出名的李公,虽属思想和比类之误,然毕竟要通过遣辞用语表现出来,归为语汇修辞亦非不当。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诡异,生辟险怪之字,如忷呶;联边,相同偏旁之字,如峥嵘;重出,同字相犯即同一个字在句中重复使用;单复,字形肥瘠笔画多寡。——仔细想来,均有道理:读文时遇诡异之字,犹赤足行于怪石每现之途,必耗神费力坏心绪;联边相集,如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之类,也会呆板乏目;重出之弊,字之音形无不单调乏味;字形肥瘠笔画多寡如若不加调配,则会或失之于纤疏,或失之于垒重。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按内容,要“控引情理,送迎际会”即根据表达的情理,有时枝蔓扶疏旁征博引,有时紧扣题旨不蔓不枝;据情韵,则“若夫章句无常,而字有枚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裕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刘勰修辞美学最为璀璨的部分,在篇章修辞。

重涵养,立风格。《体性》之体,文章体貌,《体性》之性,人之性情,《体性》即论文章风格和作者个性的关系。文有“八风之议”即穷列文章八种风格——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又据不同标准分为四组:思想内容——雅与奇反,情理义蕴——奥与显殊,题材表达——繁与约舛,体象气韵——壮与轻乖。凡为文者,均望尽快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刘勰指出文章风格和作者涵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烁,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有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由是观之,文如其人,理应不错。作者的内心情理外化为语言文章,作者的才学、气质、性情、习惯所陶染而成的个性,必然盈溢为文章风格。因此,要熔铸自己独特文风,必须注重修养才学,涵性怡情完善个性品质。无怪刘勰在《神思》中提倡“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也只有如是,才有助于文章风格的形成。

文章有风格,更有风骨,才煽情动人,辞采焕然。什么是风骨呢?“《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cho悲愤)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简言之,风就是充盈于作品中的情志和才气,是感化的根本力量。骨则是切中肯綮、言简意赅、恰如其分、流畅和谐的语言。风骨指向了感人才情和生动语言的修辞美学。要使文章含风树骨,则须“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还进一步指出有无风骨对文章的不同效果:“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相如赋仙,(作《大人赋》)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如是观之,白居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之论,与刘勰风骨之议,均为至言也!

感人的才情和生动的语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为情而造文,而不要为文而造情。要写真情实话,不要假意虚言。“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刘勰之论,对匡正无病呻吟、言不由衷、矫柔造作、空假俗媚之流,不啻当头棒喝警钟长鸣。

重熔裁,明隐秀。文章长短、内容详略、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亦为文之必虑。《熔裁》指出:“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辞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简言之,熔是炼意,提炼中心,裁是炼辞,锤炼语言。因为“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所以,刘勰提出了“三准论”——“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赊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献:可,替:否。即根据需要调节文字),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三准论”提出了写好文章的三步曲、三准则:首先根据情理确定文章体裁;其次分析素材遴选典型题材;再次简言要义提纲挈领。然后加工润色,处理详略,条贯首尾,敲定全文。

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义涉隐秀。《隐秀》云:“夫心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chng)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今日言之,隐即弦外余音,秀即篇中警语。文章浅白直露固无余香满口,通篇俗语庸言亦难振聋发聩。文有余音,犹“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润”;篇纳秀语,似月依日而夜明,树沾春而林翠。

文章秀句,或自出锦心,或得益援引。《事类》认为:无论“引古事而莫取旧辞”的化用暗引,也无论“取旧辞万分之一”的择要精引,还无论“颇酌诗书传记”的综采博引,只要是为“以其据事类义,援古证今”,则无可指责。而《指瑕》认为:“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则“宝玉大弓,终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同时者为尤矣。”由是观之,刘勰并非反对引用,而是反对抄袭。引用乃明借,旨在助己之文,抄袭是明抄,旨在当己之章。全抄无异开箱抢劫,小抄亦如掏腰绺窃,抄袭前代的贼味稍轻,同代相窃则堪堪致罪了。

透过鉴赏论的有关内容,也可看出刘勰篇章修辞的观点。他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两大方面六项内容入手,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即体裁情志),二观置辞(即铺饰辞采),三观通变(即通古变今适应时代)四观奇正(即语言态势是雅正通畅还是奇诡怪诞),五观事义(即据事类义,指典型题材)六观宫商(即调声协律,安排语调辞气)。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以上六观,位体、通变、事义属于作品内容,置辞、奇正、宫商属于作品形式。从上论看出,只有从内容到形式作通盘考虑,这六个方面都熨烫妥帖恰到好处,才可以使文章“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在积极修辞即辞格的运用方面,刘勰也予以了诸多观照。《丽辞》专讲对偶,将对偶分成相容的两组四种——以内容分,言对、事对为一组;以意义分,正对、反对为一组。言对事对各有反正,两组互相包容。在具体运用方面,刘勰指出“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刘勰生活在殊重骈俪的时代,本人又对其青眼有加,一部洋洋大观的《文心雕龙》,通体骈俪为文,足证其爱。故所倡之法,可谓独得神髓,深谙三昧——骈散间出,方显错综之美,长短杂用,乃有灵动之活。

《夸饰》专讲夸张。刘勰没有像今天这样从形式上将夸张分为扩大式、缩小式、串前式等加以研究,而是抓住夸张得是否合乎事义情理这一关键,将夸张分为两类并指出其不同效果:“然饰穷其要,则心声蜂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如果夸张得合情理得神髓,就会引起强烈共鸣,反之,就会违背事实不合情理。

今天,我们如果面对这样的夸张——“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秸当柱,芒当梁,麦壳当瓦盖楼房,楼房顶上写大字,社会主义大天堂。”“玉米稻子密又浓,遮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谁能不深切地感到刘勰所论,切中要害而又至关重要呢!

此外《比兴》讲到比喻,《事类》讲到引用,都有不刊之论。兹不赘述。

修辞美学观范文篇3

文章修辞,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消极修辞包括语音修辞——讲究平上去入、阴阳清浊、音节对应、叠字双声、合辙押韵;语汇修辞——在同义近义词语中,作适合语境的意义选择与搭配选择、作适合感情和语体的色彩谐调选择;语法修辞——在同义表达中,对句式的长短整散、主动被动、肯定否定、常式变式、陈疑祈叹等作最适合语境的恰当选择;篇章修辞——文章的酝酿构思、选材布局、情感事理、风格详略、修改评析等。积极修辞——特指经过长期修辞实践而形成的固定而公认的修辞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汉字以建筑式方形结构为独立个体单位,一个个体单位为一个音节,音节又多具备阴阳上去不同调值,这种特点,为汉语语音修辞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意思是字调有阴阳清浊平声仄声之分,词之声韵之中有双声叠韵之别。(当时平仄之说,故以飞沉言之。此前借用音乐术语宫商角徵羽指称声调高低。《文镜秘府论》讲到调声三术:指出宫商是平声,徵是上声,羽是去声,角是入声,上去入是仄声。此处飞指阴清,平声;沉指阳浊,仄声)阴阳清浊之字,应平仄穿插交替,若连用仄声,就有声气沉沉欲断之觉,若连用平声,又有声气升飏飘飘不降之感。(如曹植《美女篇》: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潘岳《悼亡诗》: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而双声叠韵之词,必须连用,若两词之间插入他字,或将一词分用于相邻两句,则会造成“吃文”——拗口的毛病。这确为卓见,诸多绕口令不都是故意运用这种穿插而造成“必睽”之“吃文”嘛。一旦产生了这种毛病,则须“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异音相从谓之和——平仄声调配合得当叫和谐,同声相应谓之韵——相应位置上同韵字遥相呼应叫押韵。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如何用韵,《章句》有论:“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妙才激扬,虽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折中的主张,是符合声韵运用美学的。

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指瑕》凡举用词四疵,皆碍美文。——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有当乎!——以指称微小虫豸之词而施于尊长,确属搭配对象失误。

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幼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感口泽只能用来唁念辞世的母亲,心如疑只能用来悲悼故去的父亲,——潘岳用其哀挽同辈和小辈,分属词义运用错误、搭配对象错误,又是感情色彩分配失当。

所举另两种瑕疵,有左思反对孝道的思想错误和崔瑗把虞舜误比不出名的李公,虽属思想和比类之误,然毕竟要通过遣辞用语表现出来,归为语汇修辞亦非不当。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诡异,生辟险怪之字,如忷呶;联边,相同偏旁之字,如峥嵘;重出,同字相犯即同一个字在句中重复使用;单复,字形肥瘠笔画多寡。——仔细想来,均有道理:读文时遇诡异之字,犹赤足行于怪石每现之途,必耗神费力坏心绪;联边相集,如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之类,也会呆板乏目;重出之弊,字之音形无不单调乏味;字形肥瘠笔画多寡如若不加调配,则会或失之于纤疏,或失之于垒重。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按内容,要“控引情理,送迎际会”即根据表达的情理,有时枝蔓扶疏旁征博引,有时紧扣题旨不蔓不枝;据情韵,则“若夫章句无常,而字有枚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裕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刘勰修辞美学最为璀璨的部分,在篇章修辞。

重涵养,立风格。《体性》之体,文章体貌,《体性》之性,人之性情,《体性》即论文章风格和作者个性的关系。文有“八风之议”即穷列文章八种风格——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又据不同标准分为四组:思想内容——雅与奇反,情理义蕴——奥与显殊,题材表达——繁与约舛,体象气韵——壮与轻乖。凡为文者,均望尽快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刘勰指出文章风格和作者涵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烁,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有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由是观之,文如其人,理应不错。作者的内心情理外化为语言文章,作者的才学、气质、性情、习惯所陶染而成的个性,必然盈溢为文章风格。因此,要熔铸自己独特文风,必须注重修养才学,涵性怡情完善个性品质。无怪刘勰在《神思》中提倡“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也只有如是,才有助于文章风格的形成。

文章有风格,更有风骨,才煽情动人,辞采焕然。什么是风骨呢?“《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cho悲愤)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简言之,风就是充盈于作品中的情志和才气,是感化的根本力量。骨则是切中肯綮、言简意赅、恰如其分、流畅和谐的语言。风骨指向了感人才情和生动语言的修辞美学。要使文章含风树骨,则须“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还进一步指出有无风骨对文章的不同效果:“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相如赋仙,(作《大人赋》)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如是观之,白居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之论,与刘勰风骨之议,均为至言也!感人的才情和生动的语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为情而造文,而不要为文而造情。要写真情实话,不要假意虚言。“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刘勰之论,对匡正无病呻吟、言不由衷、矫柔造作、空假俗媚之流,不啻当头棒喝警钟长鸣。

重熔裁,明隐秀。文章长短、内容详略、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亦为文之必虑。《熔裁》指出:“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辞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简言之,熔是炼意,提炼中心,裁是炼辞,锤炼语言。因为“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所以,刘勰提出了“三准论”——“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赊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献:可,替:否。即根据需要调节文字),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三准论”提出了写好文章的三步曲、三准则:首先根据情理确定文章体裁;其次分析素材遴选典型题材;再次简言要义提纲挈领。然后加工润色,处理详略,条贯首尾,敲定全文。

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义涉隐秀。《隐秀》云:“夫心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chng)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今日言之,隐即弦外余音,秀即篇中警语。文章浅白直露固无余香满口,通篇俗语庸言亦难振聋发聩。文有余音,犹“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润”;篇纳秀语,似月依日而夜明,树沾春而林翠。

文章秀句,或自出锦心,或得益援引。《事类》认为:无论“引古事而莫取旧辞”的化用暗引,也无论“取旧辞万分之一”的择要精引,还无论“颇酌诗书传记”的综采博引,只要是为“以其据事类义,援古证今”,则无可指责。而《指瑕》认为:“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则“宝玉大弓,终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同时者为尤矣。”由是观之,刘勰并非反对引用,而是反对抄袭。引用乃明借,旨在助己之文,抄袭是明抄,旨在当己之章。全抄无异开箱抢劫,小抄亦如掏腰绺窃,抄袭前代的贼味稍轻,同代相窃则堪堪致罪了。

透过鉴赏论的有关内容,也可看出刘勰篇章修辞的观点。他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两大方面六项内容入手,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即体裁情志),二观置辞(即铺饰辞采),三观通变(即通古变今适应时代)四观奇正(即语言态势是雅正通畅还是奇诡怪诞),五观事义(即据事类义,指典型题材)六观宫商(即调声协律,安排语调辞气)。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以上六观,位体、通变、事义属于作品内容,置辞、奇正、宫商属于作品形式。从上论看出,只有从内容到形式作通盘考虑,这六个方面都熨烫妥帖恰到好处,才可以使文章“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在积极修辞即辞格的运用方面,刘勰也予以了诸多观照。《丽辞》专讲对偶,将对偶分成相容的两组四种——以内容分,言对、事对为一组;以意义分,正对、反对为一组。言对事对各有反正,两组互相包容。在具体运用方面,刘勰指出“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刘勰生活在殊重骈俪的时代,本人又对其青眼有加,一部洋洋大观的《文心雕龙》,通体骈俪为文,足证其爱。故所倡之法,可谓独得神髓,深谙三昧——骈散间出,方显错综之美,长短杂用,乃有灵动之活。

《夸饰》专讲夸张。刘勰没有像今天这样从形式上将夸张分为扩大式、缩小式、串前式等加以研究,而是抓住夸张得是否合乎事义情理这一关键,将夸张分为两类并指出其不同效果:“然饰穷其要,则心声蜂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如果夸张得合情理得神髓,就会引起强烈共鸣,反之,就会违背事实不合情理。

今天,我们如果面对这样的夸张——“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秸当柱,芒当梁,麦壳当瓦盖楼房,楼房顶上写大字,社会主义大天堂。”“玉米稻子密又浓,遮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谁能不深切地感到刘勰所论,切中要害而又至关重要呢!

此外《比兴》讲到比喻,《事类》讲到引用,都有不刊之论。兹不赘述。

修辞美学观范文篇4

一、“审美”是杂志语言的固有属性

(一)语言是新闻杂志的重要元素语言对于新闻杂志的重要性大致存在两个方面。首先,语言是新闻的第一要素,这一命题包含着两层意思:新闻既是通过语言形态来呈现,又是通过语言方式来呈现的[1]。其次,杂志作为一种文本媒介,所依赖的两项主要载体是文字和图片,尽管在摄影和印刷技术日臻完善的当下,新闻图片在纸质媒体,特别是杂志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但是文字依旧是解读事实最基础的元素。同其他媒介上的新闻语言不同,新闻杂志的文字编撰周期相对充裕,读者对杂志的文字阅读也更加细致。而相较于图像、声音和视频,文字的表达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写作者和阅读者留有更丰富的创作和想象空间。因此对于记者而言,新闻就是通过语言构建“现实世界”;对于读者而言,则是通过语言阅读“新闻世界”。

(二)美学视野下的杂志语言自18世纪50年代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美学研究日益兴盛,发展至今,流派纷呈,蔚为大观。进入20世纪后,“大众美学”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和关注。“大众美学”的议程焦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而是更多地涉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具体到文字方面,新闻开始被纳入美学研究的框架。“新闻美学”的提出为本文提供了适当的学术背景,对于研究本身也极具借鉴作用。语言在新闻杂志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读者通过媒体来了解世界时,“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2]。人们在第一次接触一件事物的时候,是当做接受的对象,往往还来不及形成判断;第二次接触到同一件事物的时候,则是把它当做了重新感知的对象,可以重新调动起我们感官的激情,唤起“审美”的感觉[3]。新闻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阅读不同地域的新闻,能使读者超越时空的局限;其次,阅读不同学科领域的新闻,能使读者超越学科的界限;最后,阅读具有不同舆论指向的新闻,能使读者领略更丰富的认识论和人生观。前两者在语言的表述上注重简洁和准确;后者在此基础上还有赖于语言的风格和行文的基调,“简单”不再是“模式化”的简单,在简单的审美面貌下,蕴涵着记者深度的理性思考和深厚的美学功力。

二、新闻杂志语言的审美因素

(一)修辞的个性审美新闻杂志语言作为一种应用性文字,遣词造句无疑是体现审美取向最基本的内容。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语言修辞是不同的,这种语言修辞上的选择性,首先是实用的,同时也是审美的。语言的审美选择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被赋予了两个层次的含义:“1.在一切语言活动和言语行为中,人总是要选择能够迎合自己生命的动态平衡需要,并引起舒心悦耳的美感和话语形式。即选择某个言语表达实体是从审美的目的出发的。2.语言的一切层次结构,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和意图建造而成的。或人总是从美的意图出发并选择美的框架形式将它们构建。”[4]对于新闻杂志而言,语言表达的审美需要迎合的是其特定的读者群体。读者在阅读报纸和观看电视节目时,选择的随机性较大。而每一份杂志的受众则相对小众,即便是在内容和选材上相近的新闻杂志,读者一般也比较倾向于选择固定的品牌。受众分析的差异就要求新闻杂志在写作时更加注重修辞的审美个性,来区别同类品牌。这种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审美选择类似于文艺美学中“隐含读者”的概念,隐含读者是指作者在进行文字创作时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所谓“具体化”有可能缘于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比如目不识丁的老妇读不懂报纸;也有可能是阅读习惯的原因,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在理解文字内容和接受文章观点上的倾向性。本文所讨论的修辞审美选择侧重于后一种原因。在词的选择上,同一种含义在不同杂志文本中的具体用词是不同的。比如要表达灾难中未成年死伤者的概念,在强调报道的客观性或者官样文本中,往往用“儿童”一词;而在突出报道的叙事性或者带有情感色彩的文本中,则多用“孩子”一词。在句的选择上,表达同一个意义,句式的选择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新闻语境下记者较多地使用清晰简洁的短句,而在文艺气息较重的文本中,则会出现表语和定语较多的复杂句式。当然,新闻杂志中修辞个性的审美选择远不止此,本文仅列举了体现在词、句这两项基本语言单位中的区别。

(二)语言的基调审美19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界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机械观和有机观的分野。“修辞审美”更多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新闻作品的修辞技巧加以审视和分析,这种视角倾向于化整为零的机械观。基调作为统摄全文的文字情绪,难以从单独的一个词、一句话中提取,但是判断新闻作品的基调,又离不开一字一句,这无意中吻合了有机观的考量方式。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道:“有机观除单纯的物质之外还有生命,这就必须从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了。解剖尸体,就无法把人还原出来。”[5]新闻杂志的语言基调有两方面的成因。第一个因素来自新闻作品本身的情感氛围。比如在披露性报道中,需要尽量保持客观冷峻的态度;而在灾难性报道中,则要尽量避免喜庆欢快的感情色彩。第二个因素是杂志的个性品位,每一份杂志在树立品牌时都会有一个宏观的意识形态追求,新闻杂志的品位多体现在自身一以贯之的舆论导向。隐形的精神元素体现到显性的杂志语言中构成了新闻作品的意境美。这种美正是新闻杂志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舆论阵地的具体体现,也是最深的审美因素。例如《南方人物周刊》与《南风窗》。《南方人物周刊》是《南方周末》旗下的人物类新闻杂志,其办刊宗旨是“重新打量每个生命”。在《南方人物周刊》看来:“人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每一种姿态,都可能或远或近地对应着社会的经济的症候,对应着时代的和自身的情境。”[6]在《南方人物周刊》中,对新闻人物的描写首先是力图客观真实、毫无遮掩、一针见血,但是在这种诘问式的人物还原过程中,杂志语言同样有体恤、有同情。诚如杂志自己所言:“我们没有娱乐媒体那种刺探个人隐私的瘾,也不会天真到不去触碰人性的复杂地带。”[6]因此出现在《南方人物周刊》中的人物,一面带有成为新闻人物的“非人”光环或者枷锁,另一面又不失每一个生命个体最平凡的生活气息。

《南风窗》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较为独立的杂志。这份杂志有着一种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时时以美国20世纪初媒体的“扒粪运动”自励。《南风窗》也明确表示:自己是一份“政经”而不是普通的新闻杂志。《南风窗》的内容大多着眼于对中国现状的反思及对先进国家成熟机制的向往,就其语言基调而言,刻意注重了对普通人改良社会付出努力的激励态度,有着强烈的社会担当。仅从这一点上,读者有理由相信《南风窗》的办刊口号:“做有责任感的人,读有责任感的杂志。”这在当代的新闻杂志,甚至是整个新闻媒体中已不多见,也因此显得难能可贵。

三、语言美学在当下新闻杂志中的实现

修辞美学观范文篇5

—、公文修辞的特点

公文的修辞特点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修辞目的的明显功利性

凡公文都是有所为而作。写作公文一言一语都要紧扣行文目的,进行修辞的各种努力都要为着正确的传达意旨,增强公文的说服力、感召力,更好地实现其效用。这种明显的功利性是公文修辞的灵魂。黄庭坚有一句诗:“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蛛窠悬露珠”。公文写得再好,若于世无补,于事无益,也是失败的。

(二)修辞主体的多角色性

公文写作往往是一种集体劳动,需多人参与。有交办授意人,有草拟执笔人,有审核把口人,有签发人。不同的角色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有所侧重地对公文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斟酌、推敲和修改,共同对公文的质量把关。这里每个角色都是修辞主体,他们的各种考虑和想法都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三)修辞过程的分阶段性

公文修辞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分为授意、酝酿阶段,草拟成文阶段,审核会签阶段,签发印制阶段。一些重要的决定、决议和法规性公文还要经会议讨论、通过。每个阶段就是一道修辞的工序,从毛坯到成品,渐至完善。就是在最后的印刷环节,也还要注意语言、标点、文面的检测与订误。

(四>修辞范围的全包容性

公文修辞所寻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它不单纯是做文字功夫,而要从准确、有效地表达意旨的需要出发选择、调整语辞。因而修辞者视野要广,思虑要深,见识要广,想问题要周全。从所持的观点、态度,叙述的角度、分寸,到表达的口气、语气;从文章的结构安排,标题的拟制,到材料的选取;从语言锤炼、标点使用,到文面格式,都要全面考虑,悉心斟酌,力求达到最优化的境界。

(五)修辞方法的有选择性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理智的语言,以“平实”为其本色。按照陈望道先生在“修辞两大分野”的划分,它偏重于消极修辞,要求语言“必须处处同事理符合”,表达得极明白,“毫不含混,绝无歧解”。其功夫主要用在词语的选择、句子的锻炼、事理与逻辑的缜密表达等方面。一般不使用夸张、描绘和变异性的修辞手法。在修辞方法的选择方面没有其他文章那么大的自由度。

这五大特点表明,公文修辞是一个系统工程,环节多,要求严,比一般文章修辞要复杂得多,工作量大得多,且有较大难度。

二、公文修辞的美学追求

进行公文修辞,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公文语体的基本特征和修辞规律,了解公文修辞的美学追求,从而增强公文修辞的自觉意识,真正做到“立言得体”“言之有文”,提高公文效用。

公文语体又称事务语体,它是适应行政管理、事务交往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由于公文受特定的交际环境、内容和手段所制约,各种公务文书在语言运用上形成了一系列有共性的特点,构成公文语言独特的美质。

公文语体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和美学追求是实诚精确、平易质朴、庄重典雅、明核简约、整饬规范。

公文写作强调立诚尚实,反对虚空巧伪。《易经》所载“修辞立其诚”是最早提出的公文修辞原则,也是公文修辞第一要义。公文语体要求措辞准确、精炼,“以明允笃诚为本”,据实而书,实事求是,“不以巧辩饰其非,不以华辞文其失”。太平天国《戒浮文巧言谕》提出:“一应奏章文谕”均要“实叙其事”,“语语确凿,不得一词娇艳,毋庸半字虚浮。”追求一种实诚之美。

公文语体少文饰,去华丽,忌奇巧。径直坦易,语句平匀,没有怪词僻句,力图用朴实无华、平稳无议的语辞准确鲜明地表达意旨,说明事实。追求一种清丽之美。

公文语体要求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词,俗语词、口语词、方言词一般不用。一些表义精确、概括性强的古语词成为了公文专用语汇,使用频率较高。句式单纯,句子完整严谨,很少使用变式句,绝不使用感叹句和省略句。表意肯定,不含糊,不游移。追求一种庄重之美。

公文语体以简约体要、事核意明为尚。《文心雕龙·议对》指出:“文以辩洁为能,不能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要求文词洁净利落,不枝不蔓,言约义丰;述事清楚明了,毫不晦涩。追求一种简明之美。

受公文程式化的影响,公文语体有较明显的模式性,或叫规格性。这表现在:一是它要按固定的格式述事说理,安排结构,即前人所说的“固情立体”、“即体定势”。二是使用一大套比较稳固的惯用语和惯用句式,如开端语、经办语、引叙语、期请语、表态语、提示语、时限语、表敬语、结尾语。三是表达上条理性很强。台湾及西方一些国家现在采用一部分表格式的公文,其模式性更突出。

公文语体这种实诚、清丽、庄重、简明、整饬之美使公文的语言异常充盈典雅,别具异彩。要达到这一境界很不容易,不苦心孤诣地认真修辞是不行的。文章写作的规律告诉我们,造语作文要绚烂华丽容易,而要简约平实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实际上是炉火纯青的结果。齐梁时刘勰说:“意翻容易奇,文征实难工”。宋代李耆卿《文章精义》:“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典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实”。文学创作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展开想象的彩翼自由翱翔;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出十八般武艺,为语辞生色增彩。而公文写作必须理智冷静,老老实实,按照规范要求和行文目的,精心调整语辞,运用本色、精炼的语言表达意旨。这种修辞的努力必须在对政策精神充分了解,现实情况全面掌握,且具有高超的语言文字素养和娴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这说明简明精要、朴实自然是修辞的高境界。《红楼梦》中《咏海棠》诗说:“淡极始知花更艳”。清人刘大櫆《论文偶记》说:“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这是深含哲理,极有见地的。

三、掌握公文修辞技能的途径

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语言这个东西是非常难学的,非下苦功不可。”要熟练地掌握公文修辞的技能,练就倚马可待的公文写作本领,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积理练识,努力捉高策见能力。

明末朱禧在《答施愚山侍读书》中谈到:“为文之道,欲卓然立于天下,在于积理练识。”要写好出策发令的公文,积理练识很重要。“积理”,就是要懂得治国之道,谙熟人情物理,了解政策法规,今天尤其要掌握好邓小平理论。“练识”,就是锤炼策见,能够出好策,献良谋。策见能力是衡量公文工作者水平高低、造诣深浅的重要标志。事实说明,不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没有治政理事的能力,提不出切实有效的策见,就写不好公文。古人说“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可以说,策见是公文的核心和成败关键。有了好的策见,公文修辞才能“强筋壮骨”,语言才有份量和光采,这就是“木体实而花萼振”的道理。苗枫林同志的《中国公文学》提出了五种锤炼策见方法,很有启发性。一是采用把每制定一项政策都置于大局中去观察的方法锤炼策见,养成全局观念;二是采用政策反馈的方法锤炼策见,养成制定政策的实践观念;三是采用权衡各阶层利益的方法锤炼策见,养成制定政策的群众观念;四是采用向前看的分析方法锤炼策见,养成制定政策的辩证观念。这五个方面的概括全面,对我们有指导作用。

(二)博学精研,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

公文写作与修辞,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同志的应用文章说理深刻透彻,逻辑严谨周密,笔调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语言流畅简练,耐人寻味,是与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历史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分不开的。他对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演变了然于心,对汗牛充栋的民族文化精华几乎遍览。“其蓄之也富,故其出之也裕”。他在写作中各种史实典故信手拈来,往往点石成金,推陈出新,死典活用,化平淡为神奇。今天我们从事公文写作,也应该认真看书学习,努力提高和丰富自己的德识、才学。要刻苦钻研业务,精通职责范围内的各项业务工作,真正成为本部门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同时要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在公文写作中才能很好地把握规律、抓住要害,语言表达才深刻警策,新鲜活泼,不断引进源头活水。

(三)广为借鉴,继承优良的公文修辞传统。

公文修辞实践与研究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据考证,“辞”在先秦时期就指施政化民的文章教令。修辞最初专指对包括理狱争讼之词在内的各种公务文书的加工与修饰。为了更好地发挥文书教令的效用,前人特别重视公文修辞。《论语·宪问》记载:“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拟制一篇文书,要经过草创、讨论、修饰、润色四道工序。后两道无疑是专门的修辞,类同今天的文字加工与校核。在长期公文修辞实践中,前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产生了许多精辟见解,形成了较为发达完整的修辞理论。一些中肯深刻的论断今天仍熠熠生辉,给人很深的启迪和教益。如“修辞立其诚”(易经)。“政贵有恒,辞尚体要”(尚书),“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文心雕龙)。“公私文翰,并宜实录”(朱元璋),“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倪思)等。涉及到公文修辞的目的、方法、效果等各方面。特别值得珍视的是,几千年文明发展,几千年政体运行、国祚兴替,前人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而丰富的公文修辞资料和成果。这些成果“铿乎有声,炳乎有光”,是前人修辞思想、修辞原则的直接实践,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古代和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也是我们学习前人公文修辞经验以改革文风的极好教材。

流传下来的优秀公文最为突出的特点和值得我们借鉴效法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匡世济时,补察政阙,有很强的针对性。执笔者不作虚词空论,而是密切关注,积极干预社会现实。他们揭民瘼,察政阙,扬善匡恶,很多奏疏所触及的是当时最敏感,最尖锐的社会问题,所指向的是显赫权贵甚至最高统治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执笔者敢于冒天威,批遵鳞,揭病痛,止成命,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陈政事变》;有的忠贞劝谏,纠偏补失,言苦志诚,如魏征的《十思疏》、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更多的是为改革社会、富民强国出谋献策,如李谔的《上隋文帝革文华书》、薛福成的《治平六策》。这些文书均“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辅君济时,卓识盖世。这种干预时政,敢对当局说“不”的耿介无畏精神和勇气值得今人很好学习。

2、径直明核,实事求是,有很强的说服力。传世的公文大都开宗明义,直书其事;言清辞质,看不到浮华晦曲之词和雕琢之痕。李斯的《谏逐客书》开篇第一句就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直截了当,毫不掩饰。魏裔介的《宽逃人之法》实录见闻,事例酷烈,使顺治皇帝读后“大感动”。翻阅曾国藩的奏章,印象最深的也是叙事述理率直无隐,清楚明了,就是打了败仗也按实禀报损兵折将情况。

3、文辞精炼,言近旨远,有很强的概括力。古代优秀公文一般都很简短,辞约理周,立意精警,令人折服。汉高祖《入关告渝》不足百字,简洁明快,恩威显赫。汉武帝的《求茂才异等诏》仅67个字,说理精辟,意义深远。文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土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无一空言赘语。象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教战守策》都事关军国大计,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但都写得简明扼要,字字剀切,最长的也不满两千字。

4、气充词断,感情充沛,有很强的感召力。文气贯注,语意恳切,富于气势,是古代优秀公文又一显著特征。不少文章析事辩理,一针见血,话语含刚毅,文章有骨鲠。尤其是驳议、箴谏公文,更是理直气壮。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海瑞的《治安疏》。作者站在国家民族的利益上,高层建瓴,竭诚心,披肝胆,文辞中充满正义之气,浸染忠贞之诚,蕴含激越之情。读这些公文,使人感受到一种思辩的力量、真理的力量、爱国恤民、向善疾邪的情感力量。真正起到了“鼓天下之动”的作用。

5、警策深刻,耐人寻味,有很强的可读性。由于撰拟者多是学识渊博,具有经国济世之才、富于政治经验、且熟悉国家治理事务和社会情况的职官,他们既是政治家、策略家,又卓有文才,因而出言为令能“尽节而知治”,内容深刻而适切时务,同时又运局纯熟,措词老到,自然质文兼备,不胫而行远。如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密的《陈情表》、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史可法的《请出师讨贼疏》等不仅内容丰富,意旨宏远,而且文词精美,结构严谨,令人百读不厌。优秀公文中不少警句名言融铸着历史的经验,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如魏征奏疏中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其睿智哲思,醒人而励志。

(四)躬身实践,在实际写作中悉心体悟公文修辞的奥秘。

修辞美学观范文篇6

关键词汉字特点修辞语音特点字义特点字形特点

“美”这个字,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①中释为“羊大则美”。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确与马、犬、牛不同它主要是供人食用的。《说文解字》对“甘”的解释也是:“甘,美也。从口含一。”“好吃”为“美”几乎成为千百年来相沿袭用的说法,就是在今天的语言中也仍有遗留,吃到美味东西,称赞曰:“美!”

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②中,依许慎的说法对“美”字作解释。“羊大为美”既是一种“释义”的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和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方法。那么什么是修辞?汉字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吧。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不仅表达要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力求形象、妥贴鲜明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修辞总是着力讨论下列三个问题:选用什么样的语言素材,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体,要探讨和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就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与汉字字音特点相关的修辞手法

从记音方式看,现在汉字是记录声、韵、调三位一体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方块汉字总是记录汉语一个音节的。从记录语言单位看,汉字是记录语素的。无论是古代汉字还是现代汉字,大部分都是语义的承担者。在现代汉字中,它更多的记录的是语素。这是由于现代汉字中的大多数词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但是,汉语的语素仍然以单音节占主体,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利用语音条件,体现修辞效果的。语音在增强音律美和突出语义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语音修辞是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美的语音韵律能给人以美感。

(一)力求音韵的和谐:

声音美同押韵有密切的关系,诗歌是讲究押韵的。音节匀称、整齐就有节奏感,有些散文是当诗来写的,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也很讲究押韵,试看《十里长街送总理》:

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总理呀!我们想再看一看您,看一看您哪!

……

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这几段词句,于疏散自然中显示出整齐严密的美,韵随意转,声音回环。表现出了万众哀思潮涌,悲痛欲绝的情景。

(二)注意声调的平仄相间:

在律诗中,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句中有规律的交替使用,也造就成了诗词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如:

(1)中国有句古话:“瓜熟蒂落,(2)水到渠成。”

(3)落霞与孤鹜齐飞,(4)秋水共长天一色。③

例1中,声调安排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读起来抑扬起伏,犹如碧波翠浪,起伏荡漾,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例2中,本句平仄相间,上下两句平仄相对,读时给人以音乐的跳跃感,明快舒淡。

(三)巧用谐音字

使语句同时关顾谐音双关,利用语音条件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如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同志指的是、柳直荀两位烈士。这里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柳两位烈士。又如,近年来一些广告词也利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默默无‘蚊’,‘寝’用彩虹。”巧妙的用“蚊”、“寝”替代“闻”、“请”,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是做蚊香的广告,在表意上也十分简洁:睡觉时用了彩虹蚊香,就不会受蚊子的侵扰。

有些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构成的,如:

高山打鼓——扑通、扑通(不懂)

狗头上插角——装羊(佯)

我国民间流传的俗语绕口联也是利用了谐音字,写的逼真、传神。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引联上下句除末字外,分别为三组同音字,表达平凡琐事,却收到奇妙的效果。

另有一副五言绕口联也颇有趣:

哑丫呀鸭轧;

麻妈骂马抹。

上联说,哑丫头哇哇叫,下联说,麻脸婆因为马尾巴甩在脸上而气的大骂,音同字不同,读起来拗口,饶有风趣。

(四)巧用多音字:

多音字的巧用,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私塾先生外号“活字典”,有一次,他拿起学生的点名册,突然“乐乐乐”三个字映入眼帘,便念道:“yueyueyue!”无人应答,又改念“yuelele!”仍无人应答,这时一个学生怯生生的站起来:“老师,我叫yueyaole!”④

“yue”音乐的意思。“le”喜悦的意思。“yao”爱好的意思。《论语?雍也》:“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个小学生的名字难倒了老秀才,可见汉字中多音字很多,如果加以巧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此外,对偶,拈连、摹声、借代等修辞手法和汉字的语音有很大的联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与汉字字义特点相关的修辞

汉字是表义性质的文字,从古代汉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汉字与词或语素的意义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習”(习)字,本意是:鸟反复的飞,频繁的飞。⑤“羽”代表鸟的一对翅膀。到了现代经过隶变、楷化和简化的汉字已经大大减弱了字形表意的直观程度。“习”只是鸟的一只翅膀。当然占汉字极大比重的形声字(近80%)的形旁在表示字义的类属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汉字在造字伊始,词大多都是单音节的,用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词,字义和词义一般也是一致的。如“人”、“山”。

汉字从古展到现代已经以双音节词占优势,字和词,字义和词义不一致是常有的。我们根据现代汉字的表意功能可以把现代汉字分为三种类型:第一、词字,指可以单独表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的字,这些字的意义明确。如:人、山、水、马、牛等。第二、语素字只能表示一个现代语素的现代汉字,这些字得意义不够明确、固定。如:伟、研、勇等。第三、音节字只表示一个音节的现代汉字,这些字只有和别的字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和汉字字义特点相关的修辞主要是就有意义的词字和语素字而言的。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这两种汉字,才会准确、鲜明和生动,在表达上产生精当贴切、含蓄深厚的效果。历来传诵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这样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点睛之笔,据说先后改掉了“到”、“入”、“过”等字,既有动态又有静态之美,更有比拟的修辞效果。写出了生机勃勃,春满江南的形象,也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到”字用得传神。夜半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更增添了羁旅之人的愁绪。比拟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和“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⑥这是鲁迅为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青年作家而写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作者改“眼”为“忍”,写出了被压迫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险恶的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表现了作者面对强暴,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通过对词字、语素字(这些字都表示一定的意义)的精练,在修辞上可产生鲜明、生动的效果,在语言运用上也会较好的达到语用的目的。

三、和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

从文字形体结构来看,汉字呈平面组合的方块形,汉字在外部形体结构上是独特的,是平面组合的方块形体,所以汉字又叫“方块字”。

方块汉字是由三级形体结构密集组合而成的。这三级形体结构是:笔画、部件⑦和整字,图示如下:

整字

部件1部件2………部件N

笔画1笔画2笔画3……笔画n

笔画是成形的要素,基本笔画是可数的,一般认为有五种(横、竖、撇、点、折),变化的笔画有几十个。部件包括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不重复的部件约有六百多个。几十个笔画组成几百个部件,而几百个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沿着纵向、横向双向展开,构成成分不管有多少,都要密集的、向心的、均衡的分布在一个方正的框架结构内,构成了成千上万的整字。

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拼音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拼音文字形体结构是字母从左向右排列成序列性,所以是一维的,叫线形文字。与之相比,汉字结构排列可纵可横,是双向展开的,所以是二维的,叫平面文字。以“一、一、∣“三个直笔为例,如果是线形排列,只有三种序列:一、一、∣,一、∣、一,∣、一、一。如果是双向排序,情况就复杂多样了:土、士、干、工、上、〒、〧、F等。汉字的字形结构是一个整体。笔画缺少一笔不行,多一画也不行;部件排列位置相异要么不成字,要么是不同的字,如“大/太/犬”、“吧/邑”、“回/吕”等。

汉字字形的特点造成了和线形文字不同的修辞方式。线形文字在拆字、合字时只能在一个维度上前后拆合。汉字则不同,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也可以上下拆合,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大大丰富了修辞方式。

(一)拆字的运用:

一般是将一个合体字拆分成或拆出一个或几个可独立成字的部件,具有一定的有理性,使人读来意味十足。如:

“政从正出,财自才来。”(财政局的春联)

这副在财政局门上的对联,就十分巧妙的利用了汉字字形的特点,将“财政”两字分别拆出了“才、正”,用十分活泼的方式道出了“资财”是由有才气的人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政治”应从“正气、正理”中生出的道理。语言简洁明了且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再如《三国演义》中的“一合酥”的故事:主簿杨修因见到曹操在酥糖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取了勺子,让众人都尝了一口,曹操责问时,杨修却不慌不忙,将“一合酥”拆成了“一人一口酥”合情合理,虽然曹操觉得恼怒却也没有办法。杨修通过巧解妙拆,不仅让大家吃到了酥糖,而且还逃避了曹操的惩罚。可见利用字形特点拆字进行修辞的方法是十分有用的。

鲁迅先生也用过拆字的方法。他的《且介亭杂文集》中的“且介”二字就是从“租界”中拆出来的。这样既揭露了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和白色恐怖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精神。

(二)合字的运用:

将几个汉字合成一个汉字,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如《三国演义》中又这样一段记载: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门口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往观之,操大喜。”

“门”中添加“活”字,成为了“阔”字,曹操巧设哑谜,杨修理解其意,用合字的方法解决,将园门改建,令曹操很是高兴。

又如,在董卓称皇之前就有“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千里草”合成“董”字,“十日卜”合成了“卓”字。歌谣的意思是说:董卓不得生。可见合字的用法也是十分广泛

(三)拆、合字的综合运用:

在人们的实际语言运用中,会出现拆字和合字的方法综合起来运用的现象,以求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如:

或入園中,推出老袁还我國;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这里就是综合运用了拆、合字的方法,将“或”字加上“囗”成为“國”,“園”字去掉“囗”成为“袁”;“余”加上“辶”成为“途”,“道”去掉“辶”成为“首”,拆字、合字都运用的十分灵活,在意义的表达上也十分清晰。深刻的反映了此联的作者对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祸国殃民的痛恨之情,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也是一片渺茫。通过一副“拆合字”的对联,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语言运用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汉字的拆分、合成以达到语用中的风趣、诙谐简洁有力的效果。

以上我们从音、义、形三个方面分别对汉字的特点和与其相对应的修辞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在我们分项讨论后,还不应忘记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我们还应看一看和汉字整体特点相关联的语言运用。(即综合运用汉字音、形、义特点的修辞。)

前面我们说过财政局门口的春联:“政从正出,财自才来。”归在了和字形相关的修辞里,它的最大特点是从“财”中析出了“才”,“政”中析出了“正”。实际上我们加以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副对联是综合运用了汉字的音、形、义特点的,“正(zheng)”和“政(zheng)”;“财(cai)”和“才(cai)”音相同,又都是分别从原字拆出的一部分,并且在语义表达上也明确、自然,效果很好。

又如,李泽厚先生的“羊大为美”实际上也是综合运用了汉字的形、义特点:在字形上“羊”和“大”上下叠放,就成了“美”字,在字义上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这在文章的开头已经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论述了,就不多说了。

可见,在研究与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时,综合考虑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点,以及其在修辞中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能忽视。

一般认为,研究修辞就应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语言的结构规律)的运用。但是我这里是从汉字的自身出发,研究与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现象,这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向大家证明,汉字本身就可以在运用中获得非常好的修辞效果,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注释

转自李泽厚的《美学三书》第217页

选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选自吴积才的《漫话汉字》

王力的《古代汉语》第145页

选自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沈孟璎的《现代汉语理论与运用》第139页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吴积才《漫话汉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3)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第3版

4)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1986年第1版

5)傅永和《汉字的笔画》,6)《语文建设》1992年第1期

7)费锦昌8)《现代汉字的本质和特点》,9)《语文建设》1990年第4期

10)尹斌庸《关于汉字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11)《语文建设》1987年第2期

12)安子介《对汉字的看法》,13)《汉字文化》1990年第4期

14)沈孟璎《现代汉语理论与运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5)张政飚、蒲喜明、兰宾汉、谷宝田《现代汉语》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6)纪德裕《汉字拾趣》复17)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8)《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9)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刷馆1980年第1版

修辞美学观范文篇7

关键词汉字特点修辞语音特点字义特点字形特点

“美”这个字,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①中释为“羊大则美”。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确与马、犬、牛不同它主要是供人食用的。《说文解字》对“甘”的解释也是:“甘,美也。从口含一。”“好吃”为“美”几乎成为千百年来相沿袭用的说法,就是在今天的语言中也仍有遗留,吃到美味东西,称赞曰:“美!”

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②中,依许慎的说法对“美”字作解释。“羊大为美”既是一种“释义”的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和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方法。那么什么是修辞?汉字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吧。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不仅表达要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力求形象、妥贴鲜明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修辞总是着力讨论下列三个问题:选用什么样的语言素材,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体,要探讨和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就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与汉字字音特点相关的修辞手法

从记音方式看,现在汉字是记录声、韵、调三位一体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方块汉字总是记录汉语一个音节的。从记录语言单位看,汉字是记录语素的。无论是古代汉字还是现代汉字,大部分都是语义的承担者。在现代汉字中,它更多的记录的是语素。这是由于现代汉字中的大多数词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但是,汉语的语素仍然以单音节占主体,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利用语音条件,体现修辞效果的。语音在增强音律美和突出语义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语音修辞是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美的语音韵律能给人以美感。

(一)力求音韵的和谐:

声音美同押韵有密切的关系,诗歌是讲究押韵的。音节匀称、整齐就有节奏感,有些散文是当诗来写的,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也很讲究押韵,试看《十里长街送总理》:

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总理呀!我们想再看一看您,看一看您哪!

……

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这几段词句,于疏散自然中显示出整齐严密的美,韵随意转,声音回环。表现出了万众哀思潮涌,悲痛欲绝的情景。

(二)注意声调的平仄相间:

在律诗中,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句中有规律的交替使用,也造就成了诗词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如:

(1)中国有句古话:“瓜熟蒂落,(2)水到渠成。”

(3)落霞与孤鹜齐飞,(4)秋水共长天一色。③

例1中,声调安排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读起来抑扬起伏,犹如碧波翠浪,起伏荡漾,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例2中,本句平仄相间,上下两句平仄相对,读时给人以音乐的跳跃感,明快舒淡。

(三)巧用谐音字

使语句同时关顾谐音双关,利用语音条件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如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同志指的是、柳直荀两位烈士。这里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柳两位烈士。又如,近年来一些广告词也利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默默无‘蚊’,‘寝’用彩虹。”巧妙的用“蚊”、“寝”替代“闻”、“请”,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是做蚊香的广告,在表意上也十分简洁:睡觉时用了彩虹蚊香,就不会受蚊子的侵扰。

有些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构成的,如:

高山打鼓——扑通、扑通(不懂)

狗头上插角——装羊(佯)

我国民间流传的俗语绕口联也是利用了谐音字,写的逼真、传神。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引联上下句除末字外,分别为三组同音字,表达平凡琐事,却收到奇妙的效果。

另有一副五言绕口联也颇有趣:

哑丫呀鸭轧;

麻妈骂马抹。

上联说,哑丫头哇哇叫,下联说,麻脸婆因为马尾巴甩在脸上而气的大骂,音同字不同,读起来拗口,饶有风趣。

(四)巧用多音字:

多音字的巧用,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私塾先生外号“活字典”,有一次,他拿起学生的点名册,突然“乐乐乐”三个字映入眼帘,便念道:“yueyueyue!”无人应答,又改念“yuelele!”仍无人应答,这时一个学生怯生生的站起来:“老师,我叫yueyaole!”④

“yue”音乐的意思。“le”喜悦的意思。“yao”爱好的意思。《论语?雍也》:“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个小学生的名字难倒了老秀才,可见汉字中多音字很多,如果加以巧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此外,对偶,拈连、摹声、借代等修辞手法和汉字的语音有很大的联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与汉字字义特点相关的修辞

汉字是表义性质的文字,从古代汉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汉字与词或语素的意义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習”(习)字,本意是:鸟反复的飞,频繁的飞。⑤“羽”代表鸟的一对翅膀。到了现代经过隶变、楷化和简化的汉字已经大大减弱了字形表意的直观程度。“习”只是鸟的一只翅膀。当然占汉字极大比重的形声字(近80%)的形旁在表示字义的类属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汉字在造字伊始,词大多都是单音节的,用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词,字义和词义一般也是一致的。如“人”、“山”。

汉字从古展到现代已经以双音节词占优势,字和词,字义和词义不一致是常有的。我们根据现代汉字的表意功能可以把现代汉字分为三种类型:第一、词字,指可以单独表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的字,这些字的意义明确。如:人、山、水、马、牛等。第二、语素字只能表示一个现代语素的现代汉字,这些字得意义不够明确、固定。如:伟、研、勇等。第三、音节字只表示一个音节的现代汉字,这些字只有和别的字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和汉字字义特点相关的修辞主要是就有意义的词字和语素字而言的。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这两种汉字,才会准确、鲜明和生动,在表达上产生精当贴切、含蓄深厚的效果。历来传诵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这样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点睛之笔,据说先后改掉了“到”、“入”、“过”等字,既有动态又有静态之美,更有比拟的修辞效果。写出了生机勃勃,春满江南的形象,也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到”字用得传神。夜半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更增添了羁旅之人的愁绪。比拟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和“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⑥这是鲁迅为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青年作家而写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作者改“眼”为“忍”,写出了被压迫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险恶的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表现了作者面对强暴,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通过对词字、语素字(这些字都表示一定的意义)的精练,在修辞上可产生鲜明、生动的效果,在语言运用上也会较好的达到语用的目的。

三、和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

从文字形体结构来看,汉字呈平面组合的方块形,汉字在外部形体结构上是独特的,是平面组合的方块形体,所以汉字又叫“方块字”。

方块汉字是由三级形体结构密集组合而成的。这三级形体结构是:笔画、部件⑦和整字,图示如下:

整字

部件1部件2………部件N

笔画1笔画2笔画3……笔画n

笔画是成形的要素,基本笔画是可数的,一般认为有五种(横、竖、撇、点、折),变化的笔画有几十个。部件包括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不重复的部件约有六百多个。几十个笔画组成几百个部件,而几百个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沿着纵向、横向双向展开,构成成分不管有多少,都要密集的、向心的、均衡的分布在一个方正的框架结构内,构成了成千上万的整字。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拼音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拼音文字形体结构是字母从左向右排列成序列性,所以是一维的,叫线形文字。与之相比,汉字结构排列可纵可横,是双向展开的,所以是二维的,叫平面文字。以“一、一、∣“三个直笔为例,如果是线形排列,只有三种序列:一、一、∣,一、∣、一,∣、一、一。如果是双向排序,情况就复杂多样了:土、士、干、工、上、〒、〧、F等。汉字的字形结构是一个整体。笔画缺少一笔不行,多一画也不行;部件排列位置相异要么不成字,要么是不同的字,如“大/太/犬”、“吧/邑”、“回/吕”等。

汉字字形的特点造成了和线形文字不同的修辞方式。线形文字在拆字、合字时只能在一个维度上前后拆合。汉字则不同,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也可以上下拆合,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大大丰富了修辞方式。

(一)拆字的运用:

一般是将一个合体字拆分成或拆出一个或几个可独立成字的部件,具有一定的有理性,使人读来意味十足。如:

“政从正出,财自才来。”(财政局的春联)

这副在财政局门上的对联,就十分巧妙的利用了汉字字形的特点,将“财政”两字分别拆出了“才、正”,用十分活泼的方式道出了“资财”是由有才气的人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政治”应从“正气、正理”中生出的道理。语言简洁明了且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再如《三国演义》中的“一合酥”的故事:主簿杨修因见到曹操在酥糖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取了勺子,让众人都尝了一口,曹操责问时,杨修却不慌不忙,将“一合酥”拆成了“一人一口酥”合情合理,虽然曹操觉得恼怒却也没有办法。杨修通过巧解妙拆,不仅让大家吃到了酥糖,而且还逃避了曹操的惩罚。可见利用字形特点拆字进行修辞的方法是十分有用的。

鲁迅先生也用过拆字的方法。他的《且介亭杂文集》中的“且介”二字就是从“租界”中拆出来的。这样既揭露了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和白色恐怖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精神。

(二)合字的运用:

将几个汉字合成一个汉字,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如《三国演义》中又这样一段记载: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门口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往观之,操大喜。”

“门”中添加“活”字,成为了“阔”字,曹操巧设哑谜,杨修理解其意,用合字的方法解决,将园门改建,令曹操很是高兴。

又如,在董卓称皇之前就有“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千里草”合成“董”字,“十日卜”合成了“卓”字。歌谣的意思是说:董卓不得生。可见合字的用法也是十分广泛

(三)拆、合字的综合运用:

在人们的实际语言运用中,会出现拆字和合字的方法综合起来运用的现象,以求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如:

或入園中,推出老袁还我國;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这里就是综合运用了拆、合字的方法,将“或”字加上“囗”成为“國”,“園”字去掉“囗”成为“袁”;“余”加上“辶”成为“途”,“道”去掉“辶”成为“首”,拆字、合字都运用的十分灵活,在意义的表达上也十分清晰。深刻的反映了此联的作者对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祸国殃民的痛恨之情,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也是一片渺茫。通过一副“拆合字”的对联,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语言运用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汉字的拆分、合成以达到语用中的风趣、诙谐简洁有力的效果。

以上我们从音、义、形三个方面分别对汉字的特点和与其相对应的修辞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在我们分项讨论后,还不应忘记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我们还应看一看和汉字整体特点相关联的语言运用。(即综合运用汉字音、形、义特点的修辞。)

前面我们说过财政局门口的春联:“政从正出,财自才来。”归在了和字形相关的修辞里,它的最大特点是从“财”中析出了“才”,“政”中析出了“正”。实际上我们加以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副对联是综合运用了汉字的音、形、义特点的,“正(zheng)”和“政(zheng)”;“财(cai)”和“才(cai)”音相同,又都是分别从原字拆出的一部分,并且在语义表达上也明确、自然,效果很好。

又如,李泽厚先生的“羊大为美”实际上也是综合运用了汉字的形、义特点:在字形上“羊”和“大”上下叠放,就成了“美”字,在字义上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这在文章的开头已经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论述了,就不多说了。

可见,在研究与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时,综合考虑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点,以及其在修辞中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能忽视。

一般认为,研究修辞就应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语言的结构规律)的运用。但是我这里是从汉字的自身出发,研究与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现象,这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向大家证明,汉字本身就可以在运用中获得非常好的修辞效果,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注释

转自李泽厚的《美学三书》第217页

选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选自吴积才的《漫话汉字》

王力的《古代汉语》第145页

选自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沈孟璎的《现代汉语理论与运用》第139页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吴积才《漫话汉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3)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第3版

4)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1986年第1版

5)傅永和《汉字的笔画》,6)《语文建设》1992年第1期

7)费锦昌8)《现代汉字的本质和特点》,9)《语文建设》1990年第4期

10)尹斌庸《关于汉字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11)《语文建设》1987年第2期

12)安子介《对汉字的看法》,13)《汉字文化》1990年第4期

14)沈孟璎《现代汉语理论与运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5)张政飚、蒲喜明、兰宾汉、谷宝田《现代汉语》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6)纪德裕《汉字拾趣》复17)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8)《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9)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刷馆1980年第1版

2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版

21)胡裕树《现代汉语》复22)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版

GenerallyAnalyzetheFigureofSpeechRelatedtheFeaturesofChineseCharacters

----Beginwith“thefatgoatisnice”

Author:HeChuDirector:DeyuHuang

修辞美学观范文篇8

1美学功能类伴随信息

在语言的诸多功能中,美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实质是语言的形式特征本身所承担的意义功能。美学功能的发掘和再现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常常十分关键,对新闻作品的翻译也同样重要。译者在传递新闻作品中的美学功能类伴随信息时,必须摆脱原文的束缚,对其进行新一轮的艺术创造,用本民族的语言传达原作的艺术美。

1.1修辞补加式传递

所谓修辞补加式传递主要是指为表达原作之情、传递原作之意,根据本民族语言的表达习惯选择恰当的词语,以达到最佳的传递效果[2]。例如:Somefitnessclubshavestartedbanningmobilephonesnearthetreadmillsandshowerslestpatronsfindthemselvespictured,flabbyandsweaty,onsomewebsitethatfutureGooglesearcheswillhappilyturnup.Asinthedesert,sointhecity:nomadismpromis-estheheavenofnewfreedom,butitalsothreatensthehellofconstantsurveillancebythetribe.(一些健身俱乐部已开始禁止在健身车和淋浴房旁边使用手机,防止顾客被偷拍到自己汗流浃背十分疲惫的样子,而这些照片将来可能出现在被谷歌“有幸”搜到的网站上。生活在城市或沙漠都是一样,既可以让你拥有自由天地,也能让你处于被偷拍的威胁之下。)尴尬场面被偷拍并传至网上,再被别人用谷歌搜到,这显然不是好事,更不是幸事,如果把“happily”直译为“高兴地”根本说不通。作者在使用“happily”时带有讽刺诙谐的语气,因此将其翻译成“有幸”,并加上引号,比较合适。而“tribe”显然也不能翻译为“部落”,细读原文可以看出,这里的“tribe”指的是“偷拍一族”。又如:Ifyou’retravelingthroughFukuiprefectureoverthecomingweeks,don’tbesurprisedifyouseesigns,postersorevensouvenirgoodsthatsay“ObamaforObama”.USpresidentialcandidateBarackObamaisenjoyingagroundswellofenthusiasminasmallcityinwesternJapan,whichisdelightedtosharehisname.Obama,Japan,isrootingforcandidate.(如果你打算在接下来的几周去日本福井县旅行,在当地看见指示牌、海报、纪念品上印有“ObamaforObama”的标志,请不要感到惊讶。美国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在日本西部的一个小城市极受欢迎,因为这个小城正好与奥巴马同名。日本的Obama小城全力支持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本句中“ObamaforObama”这个短语汉译时最好原封不动,而不要译成“奥巴马支持奥巴马”。虽然日本那个城市的英文名是“Obama”,但其日语含义以及中文释义都不是“奥巴马”,而是“小滨”,但若此处汉译成“小滨”,则不符合原文的意境。

1.2重复补加式传递

重复是汉语的一个明显特点。汉语的重复不仅有语音上的需要,还有语法和修辞上的需要,在句中通常表现为词语的重复。而英语则尽量避免重复,即使有重复也只发生在语义层,具体照应关系呈现在句法词汇层。因此在英汉翻译时,常常需要补加一些词语,重复表达前文出现过的有关信息,使前后照应一致。例如:Thegreatinviolateplacehadtheancientperfor-mancewhichtheseacan’tclaim.(这块未经骚扰过的伟大土地有着古老的性质,这种性质连大海也不能与它相比。)译文中“这种性质”就属于重复补加,若省去既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失去了强调的作用。

1.3语气助词补加式传递

语气助词是汉语语言中所特有的,通常用在句中或句尾表示肯定、祈使、反问等语气,如“呢、了、吗、吧”等。而英语中的各种语气则是通过倒装、时态等形式来表示,或者伴随于上下行文中,没有对应的语气助词。因此汉译时需要补加一些语气助词,从而向读者传达原作的深层语意之美[3]。例如:The18-year-oldboystoodbythemailboxinstunneddisbelief,holdingsixwhiteenvelopes,sixanorexicallythinenvelopes.(这个18岁的男孩站在邮箱旁惊呆了,手里拿着6个白信封,白得像患了贫血症似的。)语气助词“了”和“像……似的”既准确传递了原作之意,又方便了读者的理解。试想,直译本句将会是多么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2文体功能类伴随信息

这里笔者仅简要论述一下省略句的文体功能。出于修辞的需要,有时句子会缺少一个或几个必要的语言成分,但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并发挥交流功能,这样的句子被称为省略句。英语省略句不仅能起到精简句子结构的作用,而且能更有效地连接上下文。省略句被广泛应用于新闻英语当中,使得要表述的内容更加生动、精炼。但汉译时,为了准确完整地向读者传达省略部分所附带的全部信息,译者一般会采用“空缺填平”的方法来再现这些伴随信息。例如:AtthetimeofKennedy’sassassination,Kissingerfeltthatasecondtermwouldhaveledeithertogreatnessortodisaster.(肯尼迪遇刺时,基辛格认为,如果肯尼迪再任一届总统的话,不是立大功,就是闯大祸。)虽然译文中不补加下划线部分大部分读者也能理解,但所加部分无疑使假设条件表达地更加清楚,避免了曲解。Heallowedthefathertobeoverruledbythejudge,anddeclaredhisownsonguilty.(他让法官的职责战胜了父子的私情,而判决自己的儿子有罪。)汉译时采用“空缺填平”的方式增补了“职责、私情”二词,使得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更加完整,句子更加连贯流畅,同时也避免了读者理解时可能出现的歧义。

3文化因素类伴随信息

新闻作为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动态的文化。因此新闻译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要特别关注原文中所蕴藏的文化信息,不但要宏观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而且要彻底了解新闻词汇的文化内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4]。例如:Pumpkin-eatersareoftenlookeddownuponinmostAsiancountries.(在多数亚洲国家养不活老婆的人通常会被别人看不起。)“Pumpkineater”的典故出自于英国的一首童谣:Peter,Peter,pumpkineater,/Hadawifeandcouldn''''tkeepher;/Heputherinapumpkinshell,/Andthenhekeptherverywell./Peter,Peter,pumpkineater,/Hadanother,anddidn''''tloveher;/Peterlearnedtoreadandspell,/Andthenhelovedherverywell.细读之下不难看出“Pumpkineater”其实就是“养不起老婆的男人”或“留不住老婆的男人”的意思。译者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而把“Pumpkineater”直译为“吃南瓜的人”会让读者觉得不知所谓。

修辞美学观范文篇9

关键词汉字特点修辞语音特点字义特点字形特点

“美”这个字,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①中释为“羊大则美”。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确与马、犬、牛不同它主要是供人食用的。《说文解字》对“甘”的解释也是:“甘,美也。从口含一。”“好吃”为“美”几乎成为千百年来相沿袭用的说法,就是在今天的语言中也仍有遗留,吃到美味东西,称赞曰:“美!”

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②中,依许慎的说法对“美”字作解释。“羊大为美”既是一种“释义”的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和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方法。那么什么是修辞?汉字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吧。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不仅表达要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力求形象、妥贴鲜明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修辞总是着力讨论下列三个问题:选用什么样的语言素材,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体,要探讨和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就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与汉字字音特点相关的修辞手法

从记音方式看,现在汉字是记录声、韵、调三位一体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方块汉字总是记录汉语一个音节的。从记录语言单位看,汉字是记录语素的。无论是古代汉字还是现代汉字,大部分都是语义的承担者。在现代汉字中,它更多的记录的是语素。这是由于现代汉字中的大多数词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但是,汉语的语素仍然以单音节占主体,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利用语音条件,体现修辞效果的。语音在增强音律美和突出语义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语音修辞是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美的语音韵律能给人以美感。

(一)力求音韵的和谐:

声音美同押韵有密切的关系,诗歌是讲究押韵的。音节匀称、整齐就有节奏感,有些散文是当诗来写的,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也很讲究押韵,试看《十里长街送总理》:

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总理呀!我们想再看一看您,看一看您哪!

……

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这几段词句,于疏散自然中显示出整齐严密的美,韵随意转,声音回环。表现出了万众哀思潮涌,悲痛欲绝的情景。

(二)注意声调的平仄相间:

在律诗中,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句中有规律的交替使用,也造就成了诗词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如:

(1)中国有句古话:“瓜熟蒂落,(2)水到渠成。”

(3)落霞与孤鹜齐飞,(4)秋水共长天一色。③

例1中,声调安排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读起来抑扬起伏,犹如碧波翠浪,起伏荡漾,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例2中,本句平仄相间,上下两句平仄相对,读时给人以音乐的跳跃感,明快舒淡。

(三)巧用谐音字

使语句同时关顾谐音双关,利用语音条件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如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同志指的是、柳直荀两位烈士。这里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柳两位烈士。又如,近年来一些广告词也利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默默无‘蚊’,‘寝’用彩虹。”巧妙的用“蚊”、“寝”替代“闻”、“请”,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是做蚊香的广告,在表意上也十分简洁:睡觉时用了彩虹蚊香,就不会受蚊子的侵扰。

有些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构成的,如:

高山打鼓——扑通、扑通(不懂)

狗头上插角——装羊(佯)

我国民间流传的俗语绕口联也是利用了谐音字,写的逼真、传神。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引联上下句除末字外,分别为三组同音字,表达平凡琐事,却收到奇妙的效果。

另有一副五言绕口联也颇有趣:

哑丫呀鸭轧;

麻妈骂马抹。

上联说,哑丫头哇哇叫,下联说,麻脸婆因为马尾巴甩在脸上而气的大骂,音同字不同,读起来拗口,饶有风趣。

(四)巧用多音字:

多音字的巧用,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私塾先生外号“活字典”,有一次,他拿起学生的点名册,突然“乐乐乐”三个字映入眼帘,便念道:“yueyueyue!”无人应答,又改念“yuelele!”仍无人应答,这时一个学生怯生生的站起来:“老师,我叫yueyaole!”④

“yue”音乐的意思。“le”喜悦的意思。“yao”爱好的意思。《论语?雍也》:“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个小学生的名字难倒了老秀才,可见汉字中多音字很多,如果加以巧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此外,对偶,拈连、摹声、借代等修辞手法和汉字的语音有很大的联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与汉字字义特点相关的修辞

汉字是表义性质的文字,从古代汉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汉字与词或语素的意义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習”(习)字,本意是:鸟反复的飞,频繁的飞。⑤“羽”代表鸟的一对翅膀。到了现代经过隶变、楷化和简化的汉字已经大大减弱了字形表意的直观程度。“习”只是鸟的一只翅膀。当然占汉字极大比重的形声字(近80%)的形旁在表示字义的类属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汉字在造字伊始,词大多都是单音节的,用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词,字义和词义一般也是一致的。如“人”、“山”。

汉字从古展到现代已经以双音节词占优势,字和词,字义和词义不一致是常有的。我们根据现代汉字的表意功能可以把现代汉字分为三种类型:第一、词字,指可以单独表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的字,这些字的意义明确。如:人、山、水、马、牛等。第二、语素字只能表示一个现代语素的现代汉字,这些字得意义不够明确、固定。如:伟、研、勇等。第三、音节字只表示一个音节的现代汉字,这些字只有和别的字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和汉字字义特点相关的修辞主要是就有意义的词字和语素字而言的。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这两种汉字,才会准确、鲜明和生动,在表达上产生精当贴切、含蓄深厚的效果。历来传诵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这样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点睛之笔,据说先后改掉了“到”、“入”、“过”等字,既有动态又有静态之美,更有比拟的修辞效果。写出了生机勃勃,春满江南的形象,也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到”字用得传神。夜半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更增添了羁旅之人的愁绪。比拟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和“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⑥这是鲁迅为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青年作家而写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作者改“眼”为“忍”,写出了被压迫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险恶的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表现了作者面对强暴,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通过对词字、语素字(这些字都表示一定的意义)的精练,在修辞上可产生鲜明、生动的效果,在语言运用上也会较好的达到语用的目的。

三、和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

从文字形体结构来看,汉字呈平面组合的方块形,汉字在外部形体结构上是独特的,是平面组合的方块形体,所以汉字又叫“方块字”。

方块汉字是由三级形体结构密集组合而成的。这三级形体结构是:笔画、部件⑦和整字,图示如下:

整字

部件1部件2………部件N

笔画1笔画2笔画3……笔画n

笔画是成形的要素,基本笔画是可数的,一般认为有五种(横、竖、撇、点、折),变化的笔画有几十个。部件包括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不重复的部件约有六百多个。几十个笔画组成几百个部件,而几百个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沿着纵向、横向双向展开,构成成分不管有多少,都要密集的、向心的、均衡的分布在一个方正的框架结构内,构成了成千上万的整字。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拼音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拼音文字形体结构是字母从左向右排列成序列性,所以是一维的,叫线形文字。与之相比,汉字结构排列可纵可横,是双向展开的,所以是二维的,叫平面文字。以“一、一、∣“三个直笔为例,如果是线形排列,只有三种序列:一、一、∣,一、∣、一,∣、一、一。如果是双向排序,情况就复杂多样了:土、士、干、工、上、〒、〧、F等。汉字的字形结构是一个整体。笔画缺少一笔不行,多一画也不行;部件排列位置相异要么不成字,要么是不同的字,如“大/太/犬”、“吧/邑”、“回/吕”等。

汉字字形的特点造成了和线形文字不同的修辞方式。线形文字在拆字、合字时只能在一个维度上前后拆合。汉字则不同,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也可以上下拆合,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大大丰富了修辞方式。

(一)拆字的运用:

一般是将一个合体字拆分成或拆出一个或几个可独立成字的部件,具有一定的有理性,使人读来意味十足。如:

“政从正出,财自才来。”(财政局的春联)

这副在财政局门上的对联,就十分巧妙的利用了汉字字形的特点,将“财政”两字分别拆出了“才、正”,用十分活泼的方式道出了“资财”是由有才气的人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政治”应从“正气、正理”中生出的道理。语言简洁明了且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再如《三国演义》中的“一合酥”的故事:主簿杨修因见到曹操在酥糖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取了勺子,让众人都尝了一口,曹操责问时,杨修却不慌不忙,将“一合酥”拆成了“一人一口酥”合情合理,虽然曹操觉得恼怒却也没有办法。杨修通过巧解妙拆,不仅让大家吃到了酥糖,而且还逃避了曹操的惩罚。可见利用字形特点拆字进行修辞的方法是十分有用的。

鲁迅先生也用过拆字的方法。他的《且介亭杂文集》中的“且介”二字就是从“租界”中拆出来的。这样既揭露了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和白色恐怖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精神。

(二)合字的运用:

将几个汉字合成一个汉字,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如《三国演义》中又这样一段记载: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门口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往观之,操大喜。”

“门”中添加“活”字,成为了“阔”字,曹操巧设哑谜,杨修理解其意,用合字的方法解决,将园门改建,令曹操很是高兴。

又如,在董卓称皇之前就有“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千里草”合成“董”字,“十日卜”合成了“卓”字。歌谣的意思是说:董卓不得生。可见合字的用法也是十分广泛

(三)拆、合字的综合运用:

在人们的实际语言运用中,会出现拆字和合字的方法综合起来运用的现象,以求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如:

或入園中,推出老袁还我國;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这里就是综合运用了拆、合字的方法,将“或”字加上“囗”成为“國”,“園”字去掉“囗”成为“袁”;“余”加上“辶”成为“途”,“道”去掉“辶”成为“首”,拆字、合字都运用的十分灵活,在意义的表达上也十分清晰。深刻的反映了此联的作者对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祸国殃民的痛恨之情,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也是一片渺茫。通过一副“拆合字”的对联,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语言运用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汉字的拆分、合成以达到语用中的风趣、诙谐简洁有力的效果。

以上我们从音、义、形三个方面分别对汉字的特点和与其相对应的修辞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在我们分项讨论后,还不应忘记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我们还应看一看和汉字整体特点相关联的语言运用。(即综合运用汉字音、形、义特点的修辞。)

前面我们说过财政局门口的春联:“政从正出,财自才来。”归在了和字形相关的修辞里,它的最大特点是从“财”中析出了“才”,“政”中析出了“正”。实际上我们加以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副对联是综合运用了汉字的音、形、义特点的,“正(zheng)”和“政(zheng)”;“财(cai)”和“才(cai)”音相同,又都是分别从原字拆出的一部分,并且在语义表达上也明确、自然,效果很好。

又如,李泽厚先生的“羊大为美”实际上也是综合运用了汉字的形、义特点:在字形上“羊”和“大”上下叠放,就成了“美”字,在字义上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这在文章的开头已经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论述了,就不多说了。

可见,在研究与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时,综合考虑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点,以及其在修辞中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能忽视。

一般认为,研究修辞就应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语言的结构规律)的运用。但是我这里是从汉字的自身出发,研究与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现象,这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向大家证明,汉字本身就可以在运用中获得非常好的修辞效果,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注释

转自李泽厚的《美学三书》第217页

选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选自吴积才的《漫话汉字》

王力的《古代汉语》第145页

选自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沈孟璎的《现代汉语理论与运用》第139页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吴积才《漫话汉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3)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第3版

4)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1986年第1版

5)傅永和《汉字的笔画》,6)《语文建设》1992年第1期

7)费锦昌8)《现代汉字的本质和特点》,9)《语文建设》1990年第4期

10)尹斌庸《关于汉字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11)《语文建设》1987年第2期

12)安子介《对汉字的看法》,13)《汉字文化》1990年第4期

14)沈孟璎《现代汉语理论与运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5)张政飚、蒲喜明、兰宾汉、谷宝田《现代汉语》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6)纪德裕《汉字拾趣》复17)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8)《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9)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刷馆1980年第1版

2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版

21)胡裕树《现代汉语》复22)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版

GenerallyAnalyzetheFigureofSpeechRelatedtheFeaturesofChineseCharacters

----Beginwith“thefatgoatisnice”

Author:HeChuDirector:DeyuHuang

修辞美学观范文篇10

[摘要]本文提出了商贸英语研究者应该努力的方向,即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从宏观语言学的角度把握商务语言的研究,注意联系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交际学、传播学来思考、探索商务英语的规律;从纯语言学的圈子里跳出来,自觉地把语篇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理论同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营销、统计学和会计学结合起来。只有深入到商务实践中去,才能建立起一门能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应用学科———跨文化商务语言学。

一引言在世界经济阔步迈向21世纪的时代,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商贸活动的许多领域,如,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与合同、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所使用的英语统称为商贸英语(BusinessEnglish)。它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语言交际工具。可以说商贸英语控制着国际交流,国际交流离不开商贸英语。据统计,全世界16亿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群中几乎90%的人每天都与商贸英语打交道,可见商贸英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它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而急迫的工作。但目前总结商务英语研究成果的论文极少,不利于研究者了解其现状和今后的发展状况,而本文着重论及了这一点。

二目前的研究成果首先,从路式成编写的《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年—1989年)》与《外国语言学研究论文索引(1995年—1999年)》对比来看,商贸英语的研究有着突飞猛进的变化。11从数量上看:《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年—1989年)》涉及商贸英语研究的论文只有44篇。而《外国语言学研究论文索引(1995年—1999年)》,涉及此方面的论文多达280多篇,是1949至1989年总数的六倍之多。也就是说商贸语言的研究趋向活跃,研究论文数量有所增加。21从涉及的范围来看:《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年—1989年)》中的商贸英语论文面窄,只涉及语法学中冠词与介词(1篇);文体学(21篇);翻译学(20篇);写作教学(2篇),及一篇号召性文章。而《外国语言学研究论文索引(1995年—1999年)》的论文涉及面则加宽了:语法学(1篇)、词义研究(1篇)、词典编纂法(1篇)、词典评论(1篇)、语用学(4篇)、篇章研究(8篇)、修辞学(6篇)、文体学(102篇)、翻译学(240篇)、教学大纲(2篇)、教学经验(15篇)。31从深度来看:《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的论文内容多为知识介绍性,涉及文体学的文献综述性或工作体会式。涉及翻译学的论文也多为工作经验体会式,如《产品广告的英语》—《上海科技翻译》1987年第2期、《谈谈我国出口商品商标的英译》—《中国翻译》1986年第5期、《浅谈外贸英语函电的特点及中英互译问题》—《翻译通讯》1984年第9期等等。而从笔者收集的1995年后的论文来看,英语的研究则倾向于深入、细致,思维角度开阔了一些,进步较明显。修辞学方面,论文涉及了音韵、语义等修辞手段、辞格、修辞功能、艺术等。文体学方面涉及面极广,如选词、语言策略、语言特点、文体特征、语体、语域、信息功能、表达方式、句式、句法特点、话语分析、委婉、文化、审美特征、模糊性、商务风格和大众心理等等。翻译方面则涉及了翻译原则、理论。其次应熟悉品牌、国情、兼顾民族色彩,然后注意音韵贯通,译出商标含义,最后商标的音韵节奏应简练明快,风格应朴实无华。研究者们论及了进口商标翻译常采用的五种方法:可保留原商标名的音韵美及异国情调的音译法;可准确传达原名信息及情感的直译法;解释性释义的意译法;利用汉字表音表意特点,精心选取适当汉字,音译原文部分或全部发音的谐音取意法;用与原名有相近的语义表达功能,但带明显汉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商品名称的归化法。刘法公提出商务汉英翻译的忠实原则、准确原则、统一原则和它们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1]。还涉及了翻译具体的实践。例如《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1995年第4期、《工程合同翻译的语法逻辑》—《中国科技翻译》1996年第4期、《涉外经济合同英译的重复法》等。其中顿官刚论述到动词的名词化结构的形式及其翻译方法—处理成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2]。张向京从英汉语言对比的基础探讨经贸英语的特点(格式固定、用词准确)和翻译的省译问题[3]。曹顺发结合具体事例也谈到广告用语的翻译[4]。张长明在《广告汉英翻译的现状及改进办法》中提到广告翻译的尴尬现状和导致劣质译作的主观原因,如译者的责任心不强,畸形的审美观念,以及如何提高广告英译质量[5]。

这个时期的许多论文还与丰富的经济活动相结合,涉及了经济法规的英译、经贸洽谈会、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和国际营销中的翻译错误、商务合同的翻译、招商引资材料、英文药品说明书、财经英语、食品包装上英译文的调查分析、对外经贸活动中的计算方法、电传文稿、国际贸易合同法律性条款、涉外公证书的英译、金融英语的重要性等。傅传良提出合同翻译中应注意的专门用语Here2by,Hereto,Therein;专门词组Providedthat,Inaccordancewith等[6];他还在《合同法律文件翻译因词特征之一—用词正规》中列举的中英文原文条款翻译实例[7];扬晖探讨的技术合同中商务词汇和技术词汇的若干译法[8]。刘作永在《试谈招投标文件的语言特点》中论述的因招标内容不同,同一单词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含义不同;招标文件的主动态与被动态的转移受限。北竹提出英语公式用语的语言特点,如公示语的分类、其静态与动态意义[9]。同时也涉及了语言学、翻译学的结合点。例如商务英语的英汉语言差异、语义的可拓现象,语体特征、定语从句的理解、模糊信息处理技巧等。11与语言学理论的结合(1)语用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的《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合作和礼貌》阐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和谐、冲突、竞争等各类信函中的具体体现;《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的语用失误—中国翻译》2002年第3期说明商标的语言语用失误的种种表现。薛瑜也具体分析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合作原则,即数量、质量、关联、方式准则,语用预设和会话含意[10]。蒋磊提出广告语言的语用意

义和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社会语用等效;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广告翻译的语用失效[11]。

桂琼提到根据韩礼德(Halliday)的衔接理论、格赖斯(Grice)的说话隐涵原则以及塞尔(Sear2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这些理论在广告英语中的运用,以探讨广告英语的文体特点[12]。(2)话语分析已有研究者对英文广告标题的“提问”与“应答”方式和内容做出分析,还涉及篇章研究的陈述言语功能的分析和社交话语文化的概括。陈其功在论文中论述了广告英语的社会基调、话语情态、交流基调和其基调的双重性。即广告英语的话语基调是广告人与商品潜在消费者双方关系的反映。双方长期、稳定的角色关系,即社会基调,具有广告人地位居下,双方距离接近最大的特征;双方临时、动态的角色关系,即交流基调,具有广告人地位上移,双方距离拉近的特征。分析表明,社会基调与交流基调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表达英语广告的人际意义方面,一篇好广告应能体现这两种基调的完美结合[13]。(3)语义学例如,陈欧论及涉外英语经济合同中的一些旧体词的运用和汉译[14];《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中的《词义的理解、选择与商务英语的汉译》详解了如何从修辞角度、专业角度、语境方面来确定词义;陶丽霞已阐明广告英语的用句特征和修辞特点[15];《中国科技翻译》2001年第5期中的《英汉广告中的词汇创意》指出的如何利用故意错拼、创造新词、利用双关、押韵和类比构词、运用词的联想意义和运用词类功能转换来创作英语广告。(4)与文体学的结合张定兴分析英语商标词得出下列结论:动词化的商标词的应用语体有口语体、广告文体和新闻文体:一般说来,其感情色彩有随和、亲切和欢快的特点[16]。(5)与跨文化理论的结合胡开杰在《论商标名称英语互译文化意义的转换》中提到商标有特定的文化含义[17]。王克非在《论翻译文化研究的基础工作》中提出翻译文化研究框架,进行翻译文化的基础研究和拟定基础研究书目的重要性[18]。21与美学的结合胡开宝分析了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及商品名称的翻译;阐述了什么是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使汉语译名具通俗美、简朴美、奇特美、音韵美和意境美等美学特征[19]。《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外语及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提出的英语商标词的构词理据,翻译时应注意的社会语用等效。可喜的还有商务英语教学的经验的取得,如外贸英语谈判中的模拟法、外贸英语写作教学思路、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财经英语教学初探、商贸英语的教学、“商务英语证书”二级考试试题简介及考前辅导点滴淡、外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等。

于浩淼在《国际贸易教学心得》中提出了征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国际贸易的知识的范围以及与它相关的配套学科[20]。另外还有商贸英语专著的出版:《广告英语》(赵静,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2)、《现代英语广告》(周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外贸英语函电与谈判》(戚云方,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书中体现了外贸英语研究的一些成果。黄国文的专著《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系统地把语篇分析理论与广告实践结合起来,论述了广告标题的言语功能、语篇中的叙事语码转换、广告语篇中交际的双方,如合作原则的违反等,这是很好的研究典范。我们就应把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广告活动中,直接指导实践,这样才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三存在的问题11研究者深入商务实践不够,理论与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密,语言研究有脱节的情况。21需编写供外语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商务英语词典和参考书,否则,系统的学术研究会很成问题。31研究者还只局限于从语言结构本身、从语言、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表达手段出发、探讨语言如何为商务服务。研究工作缺乏创新,纠缠于语言层面上的细枝末节,研究工作中有重复的现象,浪费了人力、财力。41研究视角狭,研究面需加宽。51研究者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合作不足,跨学科的研究力度不够。61缺乏商务英语人才的培育,研究人员少。71信息不灵,课题分散。81研究方法单调。四前景及努力方向11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21现在研究者应注意从宏观语言学的角度把握商务语言的研究,注意联系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交际学、传播学来思考、探索商务英语的规律。31广告英语研究的目的是为跨文化经济交流活动服务,为企业涉外经营服务,所以研究者要从纯语言学的圈子里跳出来,自觉地把话语语言学、语篇分析、文章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理论同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国际法、消费心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营销、统计学和会计学结合起来,深入到商务实践中去,才能明白商务英语的语言性质、特点和商务语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规律,才能建立起一门能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应用学科—跨文化商务语言学。41加强专著的出版。51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例如可用计算机辅助商务英语研究,或采用语料库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