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8:10:38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范文篇1

众所周知,陶瓷艺术的诞生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陶瓷的出现尚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但其起源可以溯源至更早的阶段,即在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陶瓷就已见雏形。六千多年前,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发现了一些简单文字;四千多年前,在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发现了由多偏旁构成的会意字。这些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学、考古学、陶瓷学和文学提供了重要资料。之后,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更是令人叹服。兵马俑再现了战国与秦代的军事状况;唐三彩俑再现了丝绸之路上的盛大场景;现代瓷雕“林则徐”再现了清末鸦片战争的激烈对峙。这一切充分说明我国的陶瓷艺术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紧密相连。而我国文学的发展与陶瓷的发展如出一辙,紧紧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早在文字发明之前,上古文学就已见雏形,当时的文学以口口相传为主,有与大自然勇敢抗争的神话,有表达愿望,希望风调雨顺的祈祷词,还有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古诗歌。当文字诞生并日渐成熟后,我国各代的文学作品更是精彩纷呈,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比如《诗经》记载了周代的社会图景;杜甫的诗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情况;岳飞的《满江红》表达了他抗金复国的宏伟壮志;明清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小说全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各方面情况。可以说,中国文学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由此可见,我国的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有着共同的艺术基础,这就为文学与陶瓷有机结合提供了条件。其实,早在仰韶文化期间,文学与陶瓷艺术有机联系的艺术现象就已见端倪,将两者有机结合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也是表达与抒发情感的需要。我国祖先在仰韶文化陶器上雕刻图腾纹饰,表达了对神秘自然界的崇拜与顺从;描绘人面鱼纹,记载了当时的生产情形。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元代青花瓷描绘“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明末民窑青花瓷流行山水画,再加上诗歌做点缀,使瓷器呈现独特意境,令人赏心悦目,因此远销海外,蜚声世界。这一切都说明文学事业的发展为陶瓷艺术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素材。

二、修辞手法在陶瓷艺术中的体现

在文学界,学者将“修辞”定义为“具有说服力的高超艺术”,创作者围绕特定的情境和主题,采用各种手段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使他人更容易接受。文学领域使用修辞是为了呈现文字魅力,而陶瓷艺术应用修辞手法,旨在彰显陶瓷的功能、造型、装饰和色彩等要素。

(一)造型语言修辞

经过烈火锤炼后,陶瓷可以呈现出形式不一的艺术造型。这些造型具有抽象与具体之分,造型语言亦是如此。具象造型具有写实性,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特征。通过提炼、概括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能够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艺术形式。而陶瓷作品的抽象造型更加大胆,看似不可捉摸,其实有迹可循,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意味深远。一般而言,陶瓷造型艺术可以在高矮、长短、大小等体量上进行变化,以此丰富作品内涵,再结合隐喻、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使受众产生认同感。当然,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造型语言可以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比如曲线给人带来柔和的感觉,直线给人带来理性的感觉。

(二)装饰语言修辞

陶瓷造型不可离开装饰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进一步美化,使陶瓷作品的艺术内涵更加深刻。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制作工艺的蓬勃发展,装饰的修辞手法远远比造型的修辞手法更加丰富、更加多元。不仅能在坯体上进行刻写、堆雕和镂空处理;也可以对釉本身进行装饰处理;亦或是利用印花、喷花或刷花等处理手段,使陶瓷作品焕然一新。总之,陶瓷艺术的装饰语言比较自由,题材更是别出心裁。历史演义、神话故事、吉祥纹饰等都可以成为装饰题材,不拘一格。在修辞语言上,可以采用比喻、夸张、借代等。比如将梅兰竹菊比喻成四君子,用其装饰陶瓷作品,来体现作品具有的君子风格与气节。

(三)色彩语言修辞

陶瓷作品的色彩非常多样,能给人带来非一般的视觉享受。随着科技发展,新的颜料色彩更是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在设计陶瓷作品时,运用釉彩要结合人的身心特征,围绕色彩的物质作用进行装饰。为了凸显陶瓷作品的意境,还要考虑色彩的象征性作用。诚然,利用色彩装饰陶瓷作品时,不同的色彩会使作品内容、情调与意境都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是因为色彩具有象征性功能。比如黄色象征皇家色彩,用以装饰陶瓷作品,可以隐现出皇家之贵气。

三、修辞手法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毫无疑问,陶瓷设计语言与文学语言具有明显的不同。用文学语言描述事物时,更加抽象,需要人们发挥想象力体会字里行间的描述,把握作者的内在情感。但是陶瓷艺术作品具有实体形态,可以给人们直观的立体空间感受,传达出作品的本质特征。然而,陶瓷艺术作品要令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在设计时可以适当借鉴文学语言的修辞手法,或隐喻、或比拟、或夸张,以此进一步深化内涵、强化美感、提升视觉效果,使陶瓷作品成为当之无愧的艺术品。

(一)隐喻

在文学领域,隐喻是比喻修辞手法的重要一种。它一方面可以被视作一种单独的语言修辞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认识事物的一种认知方法,以此使人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修辞手法应用于陶瓷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内在功能和外在造型共同表达陶瓷作品的丰富内涵,呈现设计者的主观意识与思想感情。设计者将作品与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将形态与功能有机结合,使人们在体验陶瓷作品时,形成对比心理,透过外在形态把握作品的内在表达。隐喻的常用手法是利用仿生进行设计,比如以自然动物为依托,将其寓意化,给人带来一种似或不似的感觉,把握作品模糊而深邃的意涵。

(二)比拟

在汉语言应用过程中,依照想象,将人当做物来写,或者将物当做人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比拟”,其基本特征是将甲物当做乙物来写。在陶瓷艺术设计过程时,通过使用合适的造型语言对艺术形态进行概括、提炼或简化,随后再利用抽象或者具象的表现形式将人的思想、形象、情绪和态度赋予给陶瓷作品,使其具备人性化色彩,这种设计手法可以使作品独具魅力,引发人的共鸣。反之,通过陶瓷造型语言将人的思想、形象、情绪和态度予以“物化”,也可以实现拟仿之变。所以,在陶瓷作品设计中应用比拟修辞手法,是实现人化或物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可以是跳跃的、朦胧的,表现出来的形式可以是栩栩如生的,也可以是抽象神似的。总之,要引发人的情感共鸣方能获得成功。

(三)夸张

夸张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指围绕特定目的,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予以一定的扩大处理,使其超出事实范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用夸张修辞手法,可以将事物进行一定范围的扩大或者缩小。在设计陶瓷作品时,要想对陶瓷形象进行合理的夸张处理,可以更加凸显某些地方的特征,使人们更直截了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与内涵,这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比起工业作品,陶瓷艺术作品应用夸张修辞手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得益于形态语言的日渐丰富,工艺技术的日渐成熟,陶瓷艺术作品可以突破一定界限自由发挥。设计者可以以造型、色彩和材质为依托,运用扩大、缩小等夸张类别,模糊陶瓷形象与原事物特征间的界限,并强化作品的主要特征,弱化次要特质,给人们带来更强的观感。

四、结语

修辞手法范文篇2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辞格。

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曾这样来描绘月下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了拟人、比喻,“袅娜”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羞涩”写出荷花含苞待放的忸怩之态。这两词把荷花写活了,可谓形神兼备物性人情统一。“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纤尘不染,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雾中花,灯下观美人那种朦胧美的意境。总之,经过多次比喻、拟人,这荷花就仿佛对着读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常用的效果明显的修辞格式有比喻、排比、引用、拟人、仿拟等。

一、可巧用比喻。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2001年高考一安徽考生的作文《诚信归去来》中有这样一段话:“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圆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的倾向一端;诚信是高山之巅的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诈,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在作者的笔下,诚信成了月亮、砝码、水,文章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这都是比喻的作用。如果我们将这一段文字改为:“诚信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可以使生命充实,诚信可以使生命回归本色\",肯定是大煞风景。

又如一四川考生在作文《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中写道“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他运用比喻的手法说理,如谈话一般朴实亲切,形象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写成“选择诚信。因为诚信比机敏好,更受欢迎”,语言就比一杯白开水还要寡味。

二、可善用排比。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如2001年河北一考生在《千年的呼唤》中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争、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它,就是诚信。”一系列的排比句,使文章内容集中,节奏鲜明,酣畅淋漓,有气吞山河之雄伟,水泻千里之壮观。

三、可妙引诗文。

如一2002年高考一考生在《选择的真谛》中这样写道:“选择的真谛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示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睥睨群小;选择的真谛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伤时忧民;选择的真谛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再如这样一段文字:“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懂得了谦虚的必要;当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懂得了友情的可贵;当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做人应具备的反抗精神。”

巧妙地引用一些诗文,使文章平添了许多人文内涵。

四、可活化名句

北宋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认为“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并强调作诗如能做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就能达到“以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我们在写作中也可借用这种方式,把传颂于世的诗文、名言警句,通过巧妙变换,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由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很显然,化用后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无论从意境上,还是气势上,都远胜于原句。真正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修辞手法范文篇3

拟人(Personification)作为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拟人是把所宣传的事物人性化,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或一般生物当做人来看待,赋予各种“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田玲指出:“广告中常常把物比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从而使消费者产生亲切感,缩短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4]如:TheGlobebringsyoutheworldinasinglecopy.(一册《环球》,知晓世界。)这则广告把《环球》杂志拟人化,表达了一册《环球》在手,读者便知整个世界的意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不甘落后。这样的承诺让人心生向往,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夸张(Hyperbole)有时,为了渲染所推销的产品、突出强调它们的本质特征,广告商会有意地对宣传对象做言过其实的夸大表述,但给人感觉又在情理之中。如:Inthisworldthereisonlyonethingwecannotbindtogether———Abrokenheart.(除了一颗破碎的心,我们无所不粘。)这是国外一家知名胶水品牌的广告。此例中,广告商对该产品非比寻常的粘合能力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夸张,让幽默诙谐的语言立刻浮于纸面,激起了受众的好奇心,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重复(Repetition)为突出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英语商业广告中也常使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包括词汇重复和语法结构重复。它们结构工整对称,易读易记,充分强调了主要信息。如:Dishafterdishafterdish.Peopleexpectustobebetter.(一盘又一盘,人们盼望我们更好。)这是一则餐饮广告。通过重复,广告内容得以连续不断地向消费者渗透,诱发人们的兴趣和爱好,产生一种认可欲购的心理倾向。值得注意的是,重复的使用,一定要掌握好度,做到声、图、形等并用,避免单调乏味。

双关(Pun)双关是一种富有语言情趣的修辞手法,言此意彼,在莎士比亚时期就十分盛行。巧妙的双关能使语言含蓄、幽默、生动,使广告引起联想,引人入胜,帮助记忆。如:MAKETIMEFORTIME.(腾出时间看《时代》。)这是《时代》杂志为自己做的一则广告的标题。标题中,第一个time意为时间,第二个time则指《时代》这本杂志。这则广告的意思是要人们争取时间阅读《时代》杂志。此处双关语的使用,使广告语言文字精练、委婉含蓄,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押韵(Rhythm)在广告英语中押韵是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押韵是指运用语言的声音规律,使广告词富有节奏感,声韵和谐,悦耳动听,读起来铿锵有力,便于记忆和传诵,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试看一则女士泳装的广告:Flash.Dash.Classicsplash!(光闪闪、耀眼、经典式的飞溅!)此则广告只有四个单词,语言极其凝练,但字字如金。其中三个单词押韵,很好地运用了韵脚这一诗化语言特点。听到或读到之后容易让人联想到娇美的女子身着光闪耀眼的泳衣优雅地跃入水中,瞬间碧水也随之绽开美丽的花朵,温馨、优雅的意境就此产生。二、统计和分析针对以上六种英语商业广告常用的修辞手法在实际消费对象中的具体效用,本研究自行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中小学生、大学生、白领人士、家庭主妇四类人群中做了关于夸张、比喻、重复、押韵、双关、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中哪种最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最能影响其消费倾向的调查。问卷发出162份,回收128份,有效问卷109份,统计结果如下(百分比保留到小数点前)。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知道,在广告修辞手法中,让中小学生印象最深的是比喻(23%)和重复(35%)。比喻的作用主要是把平淡的语言描绘得生动,把深奥的内容描述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述得具体,把冗长复杂的语言变得简洁。在孩子们的心中,比喻的使用让原本呆板的事物一下子生动形象起来,加深了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直观印象。

统计显示,重复这一修辞手法在广告中的的运用对孩子们效果相当理想,因为它可以加强语势、强化旋律,让广告听起来悦耳、看起来醒目、读起来朗朗上口。由于中小学生的知识、阅历尚处于较低水平,对新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广告商欲使商品或服务在他们中有好的销售量,就必须符合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背景。在面向他们的广告中使用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更能让其印象深刻、过目难忘,产生一种认可欲购的心理倾向。从上表看出,对大学生最有影响的广告修辞手法是拟人(36%)。拟人把所宣传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各种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特性和活动,使冷冰冰的商品具有了人情味,无形中拉近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由于在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已经过了叛逆期,慢慢成熟,开始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并且多数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会有思念亲人的感觉,希望和家人在一起,憧憬家的温馨,因而他们比较偏向于接受人性化的商品。而拟人修辞手法的特点恰好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温暖,使人倍感亲切。同时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他们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消费的选择,注重讲求生活品位和质量,宁缺毋滥。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既有物质享受又讲求精神生活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商家应利用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以达到预期广告效应。调查显示,让白领人士印象最深刻的修辞手法是双关(32%)。普遍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人士对生活和工作都有较多的经验了,对于广告推销的产品有比较理性的思维和判断。在对他们的调查中发现,重复(8%)的修辞手法对于他们来说显得比较枯燥,他们更青睐于措辞优美、用词精练的双关。双关运用在广告中,能够使其言简意赅、回味悠长,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符合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在推广以白领人士为主体的商品或服务时,使用双关修辞,可以更加吸引这一消费群体,让广告深入人心,有利于达到广告的积极效用。

给家庭主妇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修辞手法是夸张(41%)。家庭主妇多数是电视的主要收看者,巧合的是她们对于此次调查的广告语相当熟悉,做出的选择应该十分真实可信。分析来看,她们照料家庭的日常起居,购置日常生活用品时尤其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价格,讲求价廉物美。而夸张的修辞手法是在产品的基础作用上将其效用突出、放大,使广告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动性,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广告的宣传效果。家庭主妇这一消费群体会通过广告产生对商品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激发消费欲,进而有了购买使用的想法,所以广告英语中夸张的修辞手法会对她们产生很好的宣传效果。值得广告商注意的是,统计发现,重复这一修辞手法在白领人士和大学生中的认可度都很低(分别为8%和11%)。他们认为反复出现的广告语和画面会使该广告变得枯燥乏味无趣。所以针对这两类消费人群的产品广告,尽量不要运用重复,使用它达不到预想的积极效用,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另外,让人欣喜的是,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押韵和双关都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因此,在针对所有消费者都能使用的产品广告中,运用押韵和双关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共识,得到他们的认可。

修辞手法范文篇4

【关键词】大众哲学;修辞手法;大众化传播

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并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法论证其内涵的哲学道理,让其最终为大众所接受、理解并运用。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品的典范,人们可以从其创作中领悟一些关于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发。

一、艾思奇和《大众哲学》的简介

(一)艾思奇哲学出版著作及其影响力

艾思奇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哲学家。他的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了解艾思奇及其诸多哲学作品,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艾思奇的诸多作品中,《大众哲学》是最代表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一部。他在1936年以《大众哲学》为名(曾名为《哲学讲话》)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物前后经历了五十余次改版,到1949年时其销售量竟已达到数十万册。《大众哲学》是我国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域中的开拓性作品,此书的广泛发行与普及为当时诸多爱国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影响了一代人,也是艾思奇的成名之作。

(二)《大众哲学》的创作、出版发行及影响力

1932年,艾思奇开始用“思奇”为笔名发表文章。1934年11月,艾思奇在《读书生活》上发表了第一篇专门为大众写的《哲学并不神秘》,此后他在每期的《读书生活》上都发表一篇通俗易懂的哲学文章,至1935年10月,共发表了24篇。1936年1月,艾思奇将这24篇哲学文章汇编成册出版,取名为《哲学讲话》,并很快就加印至第3版。由于该书发行量巨大,受众众多且“持反动立场”,因此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而被查禁。艾思奇对书中内容作了一些修改后,将其易名为《大众哲学》,于1936年6月出版了第4版。这本书虽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造谣、污蔑和查禁,但它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大众哲学》出版之后,数月之内就再版4次,两年时间内就发行至第10版,并于1948年12月印至第32版。“据图书馆学专家雍桂良同志统计,32版只是读书出版社的版数,事实上,全国解放前后共出过50多版。还不算各地用油印、石印、铅印等各种方法翻印的。”①《大众哲学》在当时社会识字率不足10%的情况下,出版次数仍能够达到如此之高,这不仅是出版史上的奇迹,更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奇迹。《大众哲学》不仅在芸芸众生中传播广泛,还给那个时代的众多名人们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在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时,就十分重视艾思奇的哲学著作。1936年10月,他致信:“要买一批通俗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哲学书”,特别要求“要经过选择真正是通俗而有价值的”,其中专门提到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可见对《大众哲学》一书的重视程度。②1941年1月30日,给他在苏联的两个儿子写信鼓励他们多阅读,并给他们送去一批书籍,其中就有一本《大众哲学》。此外,李公朴、闻一多等人对《大众哲学》一书也有极高的评价。

二、从修辞手法分析《大众哲学》的大众传播

《大众哲学》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域中的开山之作,它的出版和发行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在识字率不高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哲学》仍然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艾思奇将哲学写得通俗化、趣味化,而这个过程中又以多次运用修辞手法为其主要特色。人们研究《大众哲学》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当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那么,艾思奇是怎样用其特有的修辞风格来写作《大众哲学》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呢?

(一)通过采取“比喻”的手法,使哲学原理更加通俗易懂

比喻又称打比方,指的是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在写作中使用“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深奥的道理通过浅显易见的事物描述出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艾思奇在《大众哲学》的写作过程中最常运用的修辞手法便是比喻,即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化繁为简”地摆放在人民面前。如在《大众哲学》第七章《用照相作比喻》中,艾思奇为了说明“精神和意识是第二位的、派生的东西,物质才是第一位的东西”的反映论,就使用了“照相机”作比喻。他把照相机比作人的五官和头脑,把相机所要拍照的景物比作物质,然后把所拍摄出来的相纸比作意识;通过“摄像必须有两个物质条件做基础,第一要有照相机,第二要有能摄的外界事物”③来说明“人的认识也要有两方面的基础,第一是健全的五官和头脑,第二是直接或间接能接触到的事物”④;然后通过“照相机所摄的影像,是外界事物的影像。外界没有的东西,绝不会在底片上出现”⑤说明了“人的认识,也是外界的反映,外界有什么存在着,我们也就认识什么”⑥,从而生动形象地论证说明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及“物质决定意识”的反映论。照相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颇为新颖和流行的物质,很多市民和青年都曾在照相馆参加过照相活动,对其熟悉度较高。艾思奇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复杂的反映论通过照相机的摄影原理给表达出来,把哲学原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使得所述哲理浅显易懂,令人过目不忘,极大地提升了所要表达内容给人的可接受性。

(二)通过采取“对比”手法,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优越性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及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在写作过程中,对比的运用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并且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的对立,给人极其鲜明和强烈的感受。艾思奇在《大众哲学》的写作过程中经常使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面对同一件事时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人迥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优越性,高下立判。如在第十章《由胡桃说起》中,艾思奇为了说明正确的认识对于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把抗日战争期间采取不同想法的人及其不同的实践结果做了对比:先是亡国论者,因为其消极悲观,认为日寇不可战胜,因此在行动中灰头丧气,以至于纷纷投向敌人,作了遗臭万年的汉奸;再如速胜论者,轻率急躁,集中兵力与敌人打阵地战,结果伤亡惨重,使得民族力量遭受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最后是以同志为代表的诸多同志和指战员,因为他们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规律,因此在抗战中就能作妥当布置,通过组织群众路线、发动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等手段,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夺得了保家卫国的胜利,较大地保存了民族的有生力量。⑦艾思奇通过这个对比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启发读者在实践过程中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凸显出以同志为代表的广大我军指战员面对同一事物所采取的思想观点的优越性,而这种思想观点背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做支撑的,从而使读者能够自行判断出当时社会背景下诸多思想理论的优劣之分,推动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通过采取“设问”的手法,激发读者对所述观点的思考

设问,是指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设问”在文中的正确运用能够起到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的效果,同时能够将作者的情感强烈地表达出来。《大众哲学》中的“设问”手法出现次数也较为频繁,艾思奇经常站在读者的阅读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在解答过程中将哲学原理阐述出来,给人以深思。在第十三章《无风不起浪》中,艾思奇就使用“设问”的手法来达到激发读者思考、阐述哲学原理的目的。如为了论述“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原因和条件的”,艾思奇就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民强烈不满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例发起了设问:“反动势力为什么对人民那样残暴野蛮?”然后在下文中给予了回答:“如果你不知道反动势力要依靠剥削和压迫人民而生存,你就很难明白它一定要这样野蛮残暴的道理,更不懂得在这野蛮残暴的外表背后,还包含着它的弱点,就是说反动势力在实际上是很孤立的,是与广大人民对立的,它不能不用野蛮残暴的行为来补救它的孤立地位……”⑧在这一“设问”的运用中,艾思奇先是就“国民党反动势力剥削压迫人民”这一事实做出了现象上的提问,然后在下文给出了他们如此行为原因上的回答。通过这一问一答的模式,艾思奇生动地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原因和条件的”这一哲学原理体现了出来,大大地增强了读者阅读时的代入感。同时,这一修辞的运用起到了强大的政治宣传效果:国民党反动势力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压迫危害甚大,可当时仍有一部分受害者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忍受着,没有思考他们深受苦难的原因,甚至把未来的美好生活寄希望于反动势力的自我改善。艾思奇的这一设问可以充分激发起这部分人的思考,促进他们认识到反动势力的压迫是其本性使然,要想改变状况必须将其推翻。

(四)通过采取“排比”的手法,大大增强所要表达的情感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写作过程中使用排比可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大大地增强文章节奏感、明晰条理性,从而更充分地表达强烈感情,同时也可以起到加强中心思想的表达效果。排比的运用在《大众哲学》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存在,艾思奇在文中通过这一修辞手法有力地增强了其写作气势,同时加强了其表达思想的可信服性。如在第十七章《没有了》中,艾思奇为了表达出“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事物的曲折性”这一哲理,就通过“排比”这一修辞手法组织了大量例子予以例证:“不破壳变鸡,不可能生更多的蛋;不经过休息,不能恢复精力,继续工作;走路时一脚不停,不能让另一脚前进;不缩回拳头来积蓄力量,不能再伸出拳击打人;不主动放弃一些城市地区,不能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不经过阶级私有制度的阶段,不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力以达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⑨艾思奇在论证所要表达的哲学原理时使用了由大量实例组成的排比句,既大大增强了描绘语言的渲染力,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又把这一哲学原理在组成排比句的诸多例子中生动地体现了出来,极大地增强了所述哲学原理的可信服性,恰当地完成了写作中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三、《大众哲学》的修辞手法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启示

(一)积极做好受众调查工作,在宣传时做到有的放矢

确定好作品的受众类型是《大众哲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艾思奇在《大众哲学》的第四版代序中曾写过这么一段话:“那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里,在乡村里,给那些失学者们解一解智识的饥荒,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只是一块干烧的大饼。”⑩这段话体现了艾思奇一开始就明确本书面向的受众将会是社会上缺乏哲学知识的平民大众,而非一些学院派的名流学者。也正因艾思奇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写作过程中非常照顾读者的感受,通过采取大量修辞手法把论述语言通俗化,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与可接受性,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一嵌入读者的脑海中,起到了非同凡响地教育和宣传效果。“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⑪的《反对党八股》中,这段关于宣传思想和方法的论述对于当今宣传马克思主义仍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当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深入群众,做好调查工作,了解不同群体的日常喜好,知识水平以及他们所持的立场观点等,切切实实地了解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心理状态,从而在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宣传工作时体现出更强的针对性,强化宣传效果。其次,在做具体的宣传工作时,一定要明确宣传作品的受众是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要针对不同的群体使用不同的宣传手段和方法,给出符合其接受程度和情绪偏向的宣传作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坚决避免千篇一律。

(二)注重做好形式创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宣传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是《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路上的一个伟大的形式创新。艾思奇在《大众哲学》(时称《哲学讲话》)中曾写道:“为什么《哲学讲话》的写作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种通俗的体裁还没有人尝试过,甚至是没有人屑于这样尝试的。”⑫李公朴为此书作序时也写道:“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还是仅有的贡献。”⑬可见,《大众哲学》的写作形式在当时还是开创性的。当时大多数理论家对于哲学通俗化是存在轻视态度的,他们在哲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上也常常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艾思奇不畏世俗的看法与批评,大胆地进行写作形式上的创新。他开创性地使用修辞手法创作哲学作品,把复杂的哲理通俗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最终赢得了创作上的巨大成功。在谈到艺术作品时曾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⑭良好的形式对内容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大众哲学》就是一部通过形式推动事物发展的代表作。作品中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提升其艺术性的做法对当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很大的启发。人们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也可以大胆地学习艾思奇的创新精神,进行一些语言形式上的创新,如在宣传语言中融入一些流行网络用语或利用修辞等手法将其变得更具文学性等。此外,还可以积极推动一些传播手段上的创新,如利用动漫、歌曲等人民喜欢乐见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到形式和内容的良好结合。在当今社会,科技更新日新月异,新的传播手段也层出不穷。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构建出一个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强大阵地。

(三)密切关注人民生活,宣传内容紧紧贴近群众民生

所述内容贴近民生是《大众哲学》得以成功地关键所在。艾思奇曾表示:“文体的软化,是通俗文的一个条件。然而单单软化了文体,不一定就是通俗文。白话译的圣经,文体是软化了,然而大众并不爱读。把黑格尔的伦理学拿来添头添脚地解释一套,不见得就成为通俗文。通俗文必须要有大众来接受,这是前提。根据这一前提,作者就不能单从问题上着想,而须以内容接近大众为其基础。”⑮这说明在艾思奇的大众化思想中,推动理论传播不能只依靠形式的创新,更要注重将宣传内容切切实实地与群众相贴近。艾思奇的这一思想在《大众哲学》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艾思奇在写作《大众哲学》的过程中,多次将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作为例证穿插在修辞的运用中,把举例和修辞相糅合以达到阐述哲学原理的目的,如通过排比将大量例子排列出来以反复佐证其哲学观点、通过比喻将哲学原理化抽象为具体使之浅显易懂……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所列举的例子都是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极大地降低了读者们的阅读门槛,提升了书目内容的趣味性,增强了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正是通过这些例子的佐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中所要表达的哲学原理,加深了他们的阅读印象,做到了寓教于乐。艾思奇多次借用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事物来宣传其思想的做法也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在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宣传工作时,所呈现的内容要尽量贴近人民群众,争取与其生活密切相关,决不可试图通过一种人民群众不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或宣传另一种人民群众不熟悉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密切地观察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积极跟进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人民群众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性。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切实地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中,注重群众的实际需要,让群众充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站在广大人民一边的,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赖感,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

修辞手法范文篇5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修辞手法;产品语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升级,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已不再仅仅局限在使用功能上,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和技术作为产品的语言,是设计者、产品和用户之间沟通的媒介。一方面设计者通过产品语言向用户表达产品有哪些作用、如何操作;另一方面产品还可以使人产生高级的、可爱的、有趣的等各种感觉,或者使人感受到文化象征性。通过产品语言的创造性整合提高产品的可用性、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使产品使用起来更加愉悦、轻松、便捷。通过论述修辞与语言情感表达的关系,系统研究文学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在产品语言上的运用,将文学领域对语言的修辞手法拓展至产品语言,让经过“修饰的”产品语言,在清楚表达功能和操作方式的基础上更具有“传情达意”的效果,增加产品的趣味性、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以满足用户情感需求。

一、情感化设计与修辞手法的相关概念及联系

1.情感化设计。当今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情感意义和情感体验,由设计所引发的愉悦体验成为打动消费者的关键因素。产品情感化设计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注重用户体验和情感需求,其目标是创造出令人愉悦和感动的产品,进而使用户的生活充满美好体验和回忆。在本质上,情感化设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通过将用户的情感因素融入产品的形态、色彩、结构、装饰、表面肌理及操作方式等要素中,让用户从生理、心理和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唐纳德•A•诺曼将情感化设计分为外显有形层/本能层、中间行为层和内隐无形层/反思层三个不同层次。外显有形层的设计关注用户对产品物质要素的感受,这些要素是可见的或可触及的符号,如产品的色彩、肌理、形态、材质、结构等。中间行为层的设计关注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交互过程,如操作的效率、乐趣、健康等人性化因素。内隐无形层的设计关注产品的象征意义和社会价值,包括用户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这三个层次的情感体验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并相互影响的。行为层的活动可由反思水平来增强或抑制;反过来,它还可以增强或抑制本能水平。最高水平的反思层次是由于前两个层次的作用,而在用户内心产生的更深度的情感。2.产品语言。“产品语言”一词最早出现在由席乐写的《设计的意识与理想》一书中,主要分析了产品的信息功能。产品不仅是功能载体,也是信息载体;设计者通过产品语言告诉用户产品是什么、如何使用、产品具有怎样的功能以及产品的品位特征与文化意味。产品语言在视觉维度上主要包括形态、色彩、材料和技术。形态是受人的控制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并通过感觉体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概念;色彩包括色相、纯度、明度等科学层面的含义以及作为色彩主体的人的文化性与伦理性;材料自身所具有的物理性能和视觉效果使人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情感;技术是实现产品功能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反映了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艺,其关注的是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连贯性。设计一种产品就是设计一种语言、一种符号系统,形态、色彩、材料和技术作为产品的语言在其符号化的过程中是设计者、产品和用户之间沟通的媒介,通过对产品语言创造性的整合使用户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3.修辞手法。修辞,即修饰文辞,是在某一特定场合中使用的劝说手段。在中国古文献《说文解字》中对修辞的描述为:“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对产品语言的修辞一方面是为了劝说消费者购买产品;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产品设计只拘泥于明示意义而显得千篇一律,避免产品的苍白无力。总的来说修辞是为了使产品更具有感染力,使受众产生丰富的体验。在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陈望道先生编著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一共列举了38种修辞格,在此分析以下常见的七种修辞方式: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复、象征、对比在产品语言中的运用。

二、修辞手法在产品语言中的具体运用

无论是文学语言还是产品语言,都是运用符号传播信息、沟通交流的媒介。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人类的语言准确、鲜明、精练、生动,进而使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设计也是如此,经过“修饰”的产品语言可以使产品更富有“情感”、更能打动人。将文学领域的修辞手法拓展到产品设计领域,运用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整合产品语言,即形态、色彩、材料、技术等,能够使产品形象更加引人注目、更具有感悟性。1.运用原则。好的文辞不仅包括它的准确性、理解性和感染力,还需要适合沟通对象和使用环境,这项原则同样适合产品语言。在具体的产品设计过程中,产品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到适用人群的特征和使用环境的特点。比如和儿童沟通应该使用儿童能理解的话语,设计儿童使用的产品也应该运用儿童能理解的产品语言。这是满足使用者情感体验的基本条件。2.比喻在产品语言上的运用。比喻是文学中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指用本质上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说明或描述另一事物的方法,以达到使说明或者描述更贴切、更鲜明的目的。在产品设计中,运用比喻一方面可以将人们熟悉的事物投射到新事物中,或者用具体的事物体现抽象的概念,帮助人们了解产品的意图;另一方面可以使产品更有意味。比喻主要分为明喻、隐喻和讽喻。如悬浮云状的沙发设计,运用明喻,把沙发比喻成云朵,用云朵的具体形态代替沙发,凸显出产品的柔软舒适特性,同时唤起人们的认知兴趣,增添生活情趣。哑铃型饮料包装设计运用了隐喻,哑铃形状表示这个饮料可补充身体营养,强身健体。在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台灯中,台灯支架设计成枪支的形状,运用了讽喻,引发人们对和平、战争、死亡、贪婪等的社会思考。3.比拟在产品语言上的运用。在文学中,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手法叫作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它能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同时也可显得滑稽可笑。在产品语言中运用比拟就是将产品拟人或拟物化,所设计的产品在功能或操作上与人或物的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之处。例如阿莱西公司设计的启瓶器和牙签盒都巧妙地运用了比拟手法。4.夸张在产品语言上的运用。在文学语言上,夸张又叫铺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将文学语言上的夸张修辞运用到产品语言上,一方面可以突出产品的本质和特征,另一方面可以引起人们的丰富想象。比如阿莱西公司设计的包袋钩,夸张的猫尾巴造型既诙谐幽默又不失和谐。5.借代在产品语言上的运用。借代在文学上是指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借代手法运用在产品语。言上可以理解为借用事物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代表该事物,这使产品简洁精练且富于变化。例如阿莱西公司设计的擦板运用借代的手法使产品简练且富有趣味。6.反复在产品语言上的运用反复修辞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在产品设计中通过重复使用产品语言中的某些单元,不仅可突出产品的特征,还可以形成产品风格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尤其有助于企业产品形象以及设计师个人风格的塑造。比如马克•纽森在其设计作品中反复使用圆润流畅的有机形态形成了他个人独特的风格。7.象征在产品语言上的运用。象征是指作者借助某一事物的特征寄寓其深刻的思想,或者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修辞手法。象征的本体和象征意义之间原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描绘,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在产品语言中,运用象征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的道理浅显化,还可以创造一种意境,使人产生联想,增加作品表现力的同时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在设计中尽可能选择人们约定俗成的象征物,如鸽子象征和平,并合理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象征好运也代表危险。同时也要注意天然木材、石材等自然材质与钢、塑料等人工材质不同的象征性。北京奥运火炬的设计充分运用了象征手法,高雅华丽、内涵厚重,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8.对比在产品语言上的运用。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的修辞手法。产品语言中使用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产品的表现效果和感染力。在产品设计中将差异明显的不同色彩、材料、形态等产品语言安排在一起,使产品的功能和形象更加明显和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情况下产品语言并不是单独运用某一修辞手法,而是多种修辞手法交叉运用。在选择修辞手法时应注意各修辞手法之间的影响,在特定的语境下选择最佳的修辞组合,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三、设计实例

本文以家用定时器设计实例探索修辞手法在产品语言中的运用,寻求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方法,以期丰富产品的趣味和文化意味,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在设计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产品中,二是如何使产品与使用环境相融合。该设计主要从材料选择、产品形态塑造和技术运用三个方面展开,基于家庭环境所具有的亲切性、整洁性和现代感,选择陶瓷和金属作为设计的主要材料。这个设计涉及多个修辞手法,如图所示。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陶瓷和金属在家庭生活中普遍使用,陶瓷不仅象征着干净、整洁、亲切,还具有传统意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金属则具有明显的现代气息。产品上端的小球围绕中心在轨道内旋转运动,象征着钟表指针周而复始的运动。其次是对比手法的运用。陶瓷、金属以及玻璃屏幕之间的材质对比以及色彩的对比,凸显出产品不同部位的不同功能。再次是反复手法的运用,反复使用圆润的形态语言以及旋转的操作方式使产品的形式统一协调。最后运用借代手法,只标记出十二时的位置,使产品更加简练。设计通过不同修辞手法的组合运用,在产品语言清楚表达产品功能和操作方式的基础上使产品更有趣、更富有文化意味。

当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被各种各样的产品包围,但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情感诉求。就像人们并不满足于只阅读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的说明文,还需要诗歌和散文一样,人们不仅需要产品的使用功能,还希望从中收获一种情感。因此要将文学语言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产品语言中,以期产品可以像诗歌和散文一样给人的心灵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吴荣.产品语言理论及其应用.包装工程,2010.4

修辞手法范文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时代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时代,广告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商品经济的催化剂,广告不仅是联系生产、销售的纽带和桥梁,而且是经营者直接或间接介绍推销商品和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广告可以激发消费者对所介绍商品或服务的兴趣,从而促使潜在客户完成购买。为了实现广告的宣传效果,成功的商务广告通常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劝说功能。通过信息功能,精炼易懂地传达出商品或服务的基本信息;通过美感功能,让广告语言的表达生动活泼,音美韵美,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有助于发挥广告的劝说功能,最终引起消费群体的关注,激发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虽然商务广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为了给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多层次的消费群体,追根溯源,语言文字的撰写仍然是广告的基石,并且在撰写时巧妙灵活地应用修辞手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商务英语中修辞手法的定义及分类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将特定的表达形式加以应用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让语言不仅具有高雅的语言艺术价值,同时具有商品促销的实用价值。商务英语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双关、仿拟、重复、夸张、对比这七种。以下就这七种修辞手法结合商务实例逐一进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一)比喻(FigureofSpeech)

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JonathanCuller)认为“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事物看成另一事物而认识了它”。在商务英语广告中应用较多的是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phor),二者的应用可以加强广告词的感召力,使商品形象更加形象生动,无形中拉近了与消费群体间的距离,让消费者更愿意选择购买。

(二)拟人(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指把物(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等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情感的修辞手段。并且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名词、或者动词等将商品中不具有生命力的物品或抽象概念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使商品活泼俏皮且具有人情味和亲切感,容易与消费者之间形成共鸣,从而受到青睐。

(三)双关(paronomasia)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词语的多重意义、词性或同音异形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该修辞手法被称为双关。双关的正确选择和恰当应用不仅能够使广告的寓意含而不漏,而且可以增强广告的趣味性,引起联想,加深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

(四)仿拟(Parody)

仿拟就是广告商根据表达的需要故意模仿名言、警句或著名的诗歌、文章、段落等,并有意改动其中的部分词语,赋予语言新的思想内容。由于这种表达比较新颖,具有独创性,因此必须以受众群体的社会习俗或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在实现“广而告之”的目的的同时,让广告语充满艺术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五)重复(Repetition)

重复就是通过重复同一个词汇,词组或句式结构来加深受众印象,这种重复通常具有明确目的,并包含强烈的情感或优美的音律。例8:Extrataste,NoextraCalories.在这则食品广告语中,首次出现的extra意在传达食品好吃,在饭饱之余仍想实用,第二个ex-tra的重复,又巧妙地将消费者因过多饮食可能会引起健康问题的顾虑打消了。

(六)夸张(hyperbole)

夸张是一种以写实为基础,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扩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来突出主题,渲染气氛,同时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打动消费者的内心,赢得他们的好感。

(七)对比(antithesis)

对比是一种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却完全相反的语句排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的修辞手段,可以凸显事物的优点或特点,以加强语气的渲染力。在广告语中使用该修辞手法,可以使广告语在形式上整齐匀称,音乐节律感较强;并且更便于在内容中彰显产品特色。

三、小结

修辞手法范文篇7

一、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看,妙用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新闻标题所揭示的事实和思想。这具体表现为:

(一)巧用比喻,能恰到好处地反映所做事情的实质。《解放军报》有则“踢了十三年的‘皮球’进了门”的新闻标题。该标题将“问题”喻作皮球,说的是北海舰队某导弹大队的修艇排架和滑道抢修工作长期存在问题,十三年来,因设备长期失修,该大队共向上级部门打了七次报告,每次都在“研究研究”声中搁浅。由于党风和领导工作作风的好转,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正是由于巧用比喻作标题,使非物状的事实通过一“踢”一“进”形象化处理后,揭示了某些领导机构和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现象存在及其人民欢迎党风好转的深刻主题。

(二)通过借代显示色彩,使新闻标题鲜明生动地突出题旨。色彩是许多新闻事实的重要属性,也是新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显示色彩,往往能使新闻标题以其丰富醒目的色彩吸引人。像《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这是在有关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报道中被称为“三色报道”的标题。这里“红色”借代烈火,“黑色”借代焦土,“绿色”借代森林。由于标题巧妙地运用了借代,使这组报道显示了其题材的个性特点,也给读者一定的警示:那红色的火焰,敲响了官僚主义者的警钟;那满目焦土,意味着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多大的损失;那绿色的呼救声,让读者明白了人类与自然、与环境、与一切生物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三)通过动词比拟,标题显得有动感、有生气。新闻标题采用的是动态表示法,因此,其标题制作讲究巧用动词。巧用动词比拟,不动可以使动,静物可以标活。请看这一则新闻标题:《河北劣钢偷摸进京》,“偷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属于人的行为。现在把河北劣钢当作人来描写,使其顿生出鬼鬼崇崇状,没有生气的静止之物有动感了,活了。为何“偷摸”?此题平添几分神秘感,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使他们急于了解那“偷摸”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这就是动词比拟在标题中显示的魅力。

(四)运用摹状,生动真切地再现新闻现场,烘托出人物形象,使标题以独具绘画美感的特色吸引读者。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跳台仙子”伏明霞夺得高台跳水冠军。《中国青年报》制了个与众不同的标题:《蓝天碧水间一抹明霞(引标)天上掉下个伏妹妹(主标)》,此题通过摹状不仅巧藏了报道对象“伏明霞”的姓名,而且艺术地展现了她“从天而降”高台跳水的高超技艺。同时,主标题还巧妙地仿拟越剧《红楼梦》中的一句戏词入题,与“蓝天”、“碧水”、“明霞”相辉映,歌之咏之,“境”中生“情”,那欢快、祝贺、赞美之情,溢于“题”间。

(五)运用对照,使标题表达的思想更有说服力,更富有感情色彩。如《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副局长一家新屋四套(双行主标)》(经济日报·1984.3.23),此标题把工程师和副局长在住房方面的情况作了鲜明对照,活画出这位副局长只顾私利,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行为的丑恶嘴脸,其行为令读者感到厌恶。又如《吃大锅饭山穷水尽走改革路柳暗花明(双行主标)合肥市电子技术研究所去年获纯利二十四万元(副标)》(人民日报·1984.4.6),此标题中的“山穷水颈和“柳暗花明”形成对比,吃大锅饭和走改革路,孰是孰非,表现得非常鲜明。

(六)通过词语反复营造出一种气氛,使新闻标题具有强烈感染力。新闻标题通过词语反复造出一种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是标题出形象,给读者以形象感的重要手段。如《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三中全会后,电视机源源到家乡》,此标题通过对凤阳的反复吟咏,仿佛让人看到了一种喜庆气氛;听到了凤阳花鼓小曲,看到了凤阳人民的喜悦之情。歌颂党的好政策的题旨在这氛围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运用拈连,能使标题凭添幽默感,增强表现力。如《政府部门“搭台”经贸部门“唱戏”》:运用顶真,能使标题环环紧扣,逻辑连贯,如《著名土壤学家李连捷教授在病中呼吁(引标)切莫清淡清淡误国(主标》(人民日报·1980.5.24),等等

,这里不一一例举。

二、从语言形式上看,巧用修辞手法,能使新闻标题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美感,更富于吸引力,标题制作在这一方面经常采用的修辞方式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一)运用对偶,使标题句子形式整齐匀称,语调谐和,富有感染力。如《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主标)贵县水泥厂领导干部严于律己自觉抵制行贿送礼等歪风(副标主标对称醒目,琅琅上口,标题含意一目了然。

(二)运用排比,能加强标题的力量和气势。如《科学、文艺、体育界知名人士说特别法庭的判决庄严公正(引标)彰国法平民愤快人心(主标)》

修辞手法范文篇8

修辞对于任何语言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语言而言,没有修辞就相当于没有其应有的色调。高中语文教学是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个关键时期,为此修辞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修辞手法通常被分作两种,分别为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指的是表达中通过积极的描述方式来刻画事物,达到一种更加生动的效果。相对而言,消极修辞为一般性修辞方式的总称,消极修辞的语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采用消极修辞方式要求语句通顺、布局合理。如诗句“当年粉黛,何处笙箫?”这句话用“粉黛”通过借代的方式来代表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这是一种消极修辞方式的典型运用方式。综合而言,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修辞为语言教学的基础知识之一,修辞教学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对修辞方式的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能够在应用中对修辞手法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最终实现自身表达过程中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

二、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策略分析

1.修辞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篇语文文章都会用到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为此修辞的教学应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进行渗透。阅读的过程中,主要针对一些重点的字句进行随堂的讲解,使得学生在理解字句应用于修辞之间的关系,如此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修辞对于文章表达的重要意义。例如,朱自清的文章《春》中有这样一句话:“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是一个典型的拟人句,通过拟人的方式将春天百花争相斗艳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此将修辞的教学融入到语文的课文教学之中,是引导学生掌握文中句子修辞效果与修辞意义的最佳方式,同时通过修辞手法的强调,使得学生能够从宏观上对修辞手法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这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对比教学策略。高中语文修辞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通过对修辞方式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与利用多个例句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了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则仅仅只能够让学生对这种修辞方式有所了解。然而我们知道,不同修辞手法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通过对比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不同修辞手法的认识,提高修辞教学的教学效率。例如,“火车发出一声咆哮。”这句话从修辞的手法上而言,是一种拟人的手法,通过拟人的方式表达了火车的叫声声音很大。拟人从修辞的本质上而言,是通过将一些事物比作人,那么与其相对应的修辞方式则相反,将人比作事物,称之为拟物。拟物的修辞手法也很常见,如“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拟物句式,通过夹着尾巴来形容人,表明了恶霸逃跑时的不堪。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对比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了解,并在对比中发现不同修辞手法之间的异同点。

修辞手法范文篇9

【关键词】修辞知识;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启示

修辞主要分为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种类型,其中积极修辞是指传统的修辞格,如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而消极修辞则是指选择合适的句式或者段落安排,从而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作为知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成分,修辞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于修辞知识的认识程度,从对于修辞知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修辞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本文以《祝福》为例,分析《祝福》中的修辞知识。(一)《祝福》的积极修辞运用其一,比喻。《祝福》一文中含有大量的比喻手法包括明喻和暗喻,比喻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常见修辞手法之一,能够让比较抽象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出现在读者脑海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二,对比。《祝福》一文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对比,比如祥林嫂变成结尾处所描写的“乞丐一样的人物”的过程就是通过不停对比体现的,利用对比这种修辞手法,使得人们对于祥林嫂更加同情,也就对于当时的社会更加痛恨。纵观《祝福》一文的发展过程,就是利用对比推动的。其三,衬托。衬托是指通过对于其他方面的描述,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良好的衬托方式不仅能够使得读者直接感受到作者的言外之意,而且能够突出文中人物的形象。(二)《祝福》的消极修辞手法运用。消极修辞手法由于过于普遍,反而不像积极修辞那样被重视。在《祝福》一文中所运用的消极修辞主要有:其一,词语。通过运用不同的词语,能够体现不同作家的风格,也能够直接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奥妙。例如在《祝福》中的“玩物”等词表现了祥林嫂饱受蹂躏却没好下场;而运用“厌见者”则是指像鲁四老爷那一类人,虽然与鲁迅先生同为本家,却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这些经过作家锤炼的词语,每每一出现便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二,句式。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句式的组成运用,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三,语段。文章结构也是消极修辞手法中的一部分,文章结构直接决定了这篇文章的精彩与否。以《祝福》为例,作者使用倒叙的修辞手法,先描写祥林嫂在“祝福”的气氛中死去,再以“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连成一片”为头,开始叙述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大大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悲剧性。

二、修辞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修辞观。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积极修辞手法的过度重视,导致学生对于修辞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例如修辞知识等于修辞格,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同时对目前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学生对于修辞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修辞就是指修辞格,因此在作文中比较刻意运用比喻、排比等方式,但是由于没有锤炼词语,因此在整体表达上仍然比较单调。(二)建立修辞知识体系。除了树立正确的修辞观以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修辞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修辞知识。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修辞知识就包括语法、词汇等多种多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水平进行循序教学,依次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由上述对《祝福》的分析可知,文章内的修辞知识散落于文章的各个角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精读深挖。(三)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来进行。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和写作当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修辞知识,使得学生养成多朗诵、多背诵、多积累的习惯,基于多听多说多读的基础上,使得学生能够自然运用修辞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作者的初稿以及定稿,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从中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修辞。此外,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其中的修辞教学,引导多读、多写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读就是要求学生要广泛阅读,从大量的优秀例文中感悟出运用修辞的方法和窍门,进而在自己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修辞知识。多写就是要求学生要多写文章、多修改文章,通过锤炼词语、优化句子、调整文章结构,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对于文章鉴赏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修辞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审美趣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修辞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学会修辞、学会运用修辞,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修辞知识的教学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修辞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更求夏.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

[2]马淑凤.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开发的利用[J].读书文摘,2017(8).

[3]周江.浅议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议论文的水平[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7(7).

修辞手法范文篇10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修辞艺术隐喻层递双关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纯爱”为主题的文艺片,自上映以来,在票房上就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有票房统计数据以来的第一部过亿的文艺片。是唯美、纯洁、质朴的感情沁人心脾,更是清淡悠远、绵丽温婉的语言令人回味。电影作为受众面极广的大众化视听艺术,其产生的造型感染力与冲击力远比静态的绘画或文字强烈、直接;但电影如果注重修辞艺术在实现电影创作意象中的特殊作用,则会创造出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从而强化电影的视觉效果,深化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意味,也会给观众带来更多重的审美体验。本文通过分析电影《山楂树之恋》采用的修辞手法,探讨电影内在的艺术特征。

一、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主题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domain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1]黑格尔认为:“隐喻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起于想象力的恣肆奔放,不按惯常形状去描绘事物或不用形象而只简单地直陈其意,于是到处搜寻一种相关联的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因此,隐喻也可以起于任意配搭的巧智,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2]在电影中采用隐喻的手法,用山楂树映射苦涩艰辛却又美丽的爱情,看似山楂树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因为富有意味的歌曲《山楂树》以及开红花的山楂树传说,使得这份爱情更浪漫、更带有传奇色彩,这样就更能突出唯美、纯洁的爱情主题。

山楂树贯穿电影始终,山楂树成为联系他们感情的一根红线,山楂树令静秋对美好爱情充满向往,静秋和老三是在山楂树下表达爱意,老三通过送静秋山楂果传达爱意,静秋把老三送的印有山楂树的脸盆作为圣洁的爱情信物。片尾那一树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静,没有传说中的红花,映射出在为老三和静秋的爱默哀:经典爱情的自然规律是戛然而止,停留在传说中,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最终老三要求葬在山楂树下也是为了映射他要永远陪伴在静秋身边,“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二、运用层递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

层递是一种说写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依某种意义或逻辑上的顺序进行排列而构成的修辞文本模式,[3]159运用层递的修辞模式,在表达上步步深入、层次分明,有强化语势的作用;在语意上环环相扣,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被其所表达的感情征服。

(一)纯爱对纯爱的承诺

“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会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这是老三在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对静秋爱的表达。当你没有爱过,就不会相信永远的真爱;当你爱了,才知道世界上有这种永恒的爱。在表达上步步深入、层次分明,凸显了老三对静秋永远的爱。纯爱永远不会改变,纯爱的双方不会“出尔反尔”,静秋对他而言比生命更重要,也希望静秋对他的爱永远不变。

(二)对爱人的深深祝福

“你会有孩子,你会做妈妈,然后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老三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并不久于人世时,在和静秋亲密的接触时,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深深的祝福。通过步步深入“你会有孩子,会做妈妈”到“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的表达,强化自己对静秋的祝愿;在语意上环环相扣的生命礼赞,层层递进的感情渲染征服所有观众。

(三)生命对挚爱的承诺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在电影结束时用字幕的方式,通过层层否定的方式达到高度肯定的意境,老三得了白血病,生命之中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老三对静秋妈妈的承诺在静秋25岁前不再见她,他对爱的承诺绝不会出尔反尔(“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老三可以用一生的爱去爱静秋(“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里在时间上是层层递进,语意上更是环环相扣,凸显了老三宁愿孤独死去,也不会违背自己对爱的承诺,以及对静秋的那一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果老三去见静秋,可能影响静秋的工作和生活)。

三、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在电影中通过银幕画面,把不同的事物或形象,用鲜明对比的方式加以比照,目的是突出一方或双方的明显的特征,着力揭示出蕴藏在当中的思想内涵。通过不同形象、不同场景尖锐的对立和强烈的对比,使形象更鲜明,彼此特征更加突出。

(一)喜怨转变的比对

静秋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老三,少女情怀的依恋让她对老三非常期待,总是心不在焉,当听到老三来了,就偷偷地面带微笑地望着他。但当她听说老三有未婚妻了,心里特别难过,老三趴在窗户口看她,她只是冷漠地把窗帘拉上。前后对老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描绘了静秋喜而不狂、怨而不怒的纯真、质朴、文静、内秀的性格特征。

(二)爱屋及乌的比对

老三深夜为静秋买印有山楂树的脸盆,用置换的方式让静秋对脸盆爱不释手,作为对老三圣洁爱情的象征。但突然之间找不到老三,以为他背叛了自己,也背叛爱情的时候,气愤地用浆糊涂盖山楂树,并置于床下。当她知晓老三消失真相的时候,又转气为喜,让山楂树脸盆重新回到圣洁爱情信物的地位。静秋这种爱屋及乌,通过对爱人赠送脸盆的态度反映对老三的情感变化,可以看出静秋单纯、可爱、善良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刻画的比对

魏红怀孕了,要静秋陪她去打胎,说要去“做了”,静秋问:“做什么?”魏红回应:“人流呗。连这个都不知道。”同龄女生,静秋的清纯由此显现出来。魏红对于“得手”非常清楚,也没有什么顾忌地说着自己的事情,而静秋却很茫然,以为自己也被“得手”了,表现出很害羞的样子。等到了医院,看到魏红人流后身体虚弱,但言辞上仍不甘示弱,静秋心里很难受,也很害怕,就问魏红自己是不是也要这样受罪,魏红再一次问她是不是真的被“得手”了,她悄悄地说出当时的情况,才明白自己并没有被“得手”。静秋和魏红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静秋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

四、利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彰显主题

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语义的多解性来营构一语而有表里双层语义的修辞文本模式。[3]30这种修辞模式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语义,可以取得婉转蕴藉、秘响旁通的独特效果,更耐人寻味。“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这是静秋去医院看望老三,两人不得不在外过夜,第一次同床共枕时老三说的一句话。这里的“活”,一方面指人的生命的存在,只要静秋活着,老三就感觉自己存在,老三可以通过静秋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通过静秋的心感受这个世界,生命就这样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指彼此的爱的存在,只要静秋活着,就能感受到老三对她的爱。这里的“死”,一方面指人的真正的死,老三不怕自己死去,却害怕静秋会做傻事;另一方面指人的爱的逝去,老三自己会死,但对静秋的爱永远都不会逝去,永远都珍藏着。通过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将老三对静秋的那种生死长相依恋的感情婉转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回味不已。

五、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来反映主题

衬托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的辞格。衬托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加鲜明突出。在电影中,在画面的主体构图之外,再浅墨淡彩地把它的外部轮廓加以渲染和烘托,以使其主体构图的丰富思想内涵更加鲜明、突出。这种烘托性的画面,可以收到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从而把观众带入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

电影中老三出场时的前苏联歌曲《山楂树》,“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两旁,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轻风吹拂不停,在茂密的山楂树下,吹乱了青年钳工和锻工的头发。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这首弥漫于田园乡野的烂漫纯真之歌,营造出富有听觉意味的艺术氛围,静秋沉浸在歌声中,为之着迷,带有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也把观众带入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这既为后面电影情节的发展做了一个铺垫,也使反映的这一爱情主题更鲜明突出。

张艺谋在创作中,不断地探寻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形式,修辞艺术是成就他在不同时期里实现创作意图的重要艺术手段,他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强化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量。画面、色彩、音乐、对白等电影语言因素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个性化地传达了张艺谋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4]电影《山楂树之恋》凭借精巧的修辞形式,“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5],直接服务于唯美、纯洁、质朴的感情主题,为《山楂树之恋》创造出了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可以让观众充分地感受意味深长的内涵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3).

[2]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11.

[3]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