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关联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6:32:05

修辞关联

修辞关联范文篇1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①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理解进行了研究,是一种具有很强解释力的交际与认知模式。“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②Sperber和Wilson将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1991:381)他们认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1986:122),并提出了最佳关联设想(Presumptionofoptimalrelevance)和最佳关联原则(Principleofoptimalrelevance):

(1)发话者意欲向听话人显映的假设集{I},具有足够的关联,使听话人值得努力去处理该明示的刺激信号(ostensivestimulus)。

(2)这一明示刺激信号,是发话者传递假设集{I}时所能运用的最大关联的信号。

(3)任何一个明示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的最大关联。(1986:158)

在关联理论中,Sperber和Wilson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I}(1986:63),只有说话人说出的话具有“明示性”,听话人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标,才能准确理解说话人话语的意义。例如:

甲:你怕吃辣菜吗?

乙:我是四川人。

上例中,乙明示的话语为甲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语境,使甲获得了“四川人”这个语境信息。甲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四川人喜欢吃辣菜”这一语境假设,于是甲分析出乙的暗含前提(impliedpresupposition)是:四川人喜欢吃辣菜,乙是个四川人。再由此推断出自己的暗含意图(impliedintention),最终获得“乙喜欢吃辣菜”这个语境效果。然而现实的话语交际,并不总是处于最佳关联的状态,关联障碍与偏向关联的情况也很常见。

二、关联障碍的形成缘由

在话语交际中,明示性信息在关联推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明示性信息缺乏、不足或偏误往往导致交际双方不能形成有效映现、产生关联障碍致使关联推理失败,它的形成有诸多类型、因素。

1、色彩义选择失误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一人去找矿长办事,怕矿长家的狗咬他,一进门就给狗扔了一块面包,狗没吃。又扔了一块骨头,狗又没吃。他笑着说:“矿长家的狗真廉洁。”正好矿长出来听到,问:“难道我不廉洁吗?”来人赶快回答:“廉洁,和狗一样廉洁。”矿长大怒。(《一样廉洁》,《喜剧世界》2005年8月下半月)

上例“矿长家的狗真廉洁”中的“狗”属褒义,也是临时的色彩义。而在矿长追问下,那人在情急之中发出“矿长和狗一样廉洁”的明示信息,此中“狗”具有的临时褒义色彩未能在推理方厂长那里产生有效映现,却产生“狗”贬义的固定色彩义与矿长作比的映现。色彩义的选择失误造成了关联障碍。

2、文化层次差异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茶庄老板说:“西洋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有二伯问:“什么叫之母哇?”茶庄老板说:“之母就是他妈,就是成功他妈。”(萧红《呼兰河传》)

因为文化水平低,有二伯不能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发话者与受话者双方的有效映现未能形成,故有二伯错误地将其关联成“之母”。文化层次的差异造成了明示性信息的关联障碍。

3、语境信息不足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王斯阳:我现在要变成一颗炸弹!

黄傅雯:炸弹?什么炸弹?

王斯阳:感情的炸弹,要炸开你世俗的外衣,让你的感情尽情奔流。

(《月光》,《剧本》2001年第6期)

王斯阳说出“我现在要变成一颗炸弹”时,未向黄傅雯发出足够的明示信息,直至说出“感情的炸弹”时,黄傅雯才理解了话语,形成了有效映现。此例是听话人因缺乏语境信息而未能理解比喻义所形成的关联推理失败。

4、年龄差异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小侄女望着姑姑的脸说:“姑姑,你的脸好像水蜜桃哟!”姑姑高兴地抱着她左亲右亲,并问:“是怎么像的”小侄女回答:“上面都有细细的毛。”(《喜剧世界》2001年第8期)

姑姑从成人用喻的角度出发,错误地将“你的脸好像水蜜桃哟”关联成了“脸像水蜜桃一样鲜润”,以为小侄女在称赞她。此例由于小侄女未说出明示性信息:姑姑的脸和水蜜桃上都有细细的毛,姑姑和小侄女关联了不同的相似点,而这种关联障碍是由于年龄层次的差异所引起的,明示性信息不足造成言语交际中关联推理的障碍。

三、修辞关联的生成方式

在一些具有修辞效果的言语现象中,话语双方并未一味追求最佳关联,而是对最佳关联进行背离、偏离,产生了极佳的修辞效果。本文称此种关联为修辞关联。修辞关联是一种积极关联,究其关联方式,有如下一些:

1、增大关联推理难度

红卫兵:什么成分?

齐来福:贫农。

红卫兵:(问吴秋香)什么成分?

齐来福:(代答)也是贫农,三代都是贫农。

红卫兵:都是贫农,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就要团结,不要分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回家好好过日子吧。

(电视剧《雪野》)

“关联原则是对明示推理交际的总概括。关联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具有最佳关联性。也就是说,言语交际中不同的环境下说话人会尽可能做到关联。”③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推理努力越少,语境效果就越好,关联性就越强;反之,推理努力越多,语境效果就越差,关联性就越弱。在上例中,“都是贫农,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就要团结,不要分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回家好好过日子吧”是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场合说的话、写的文章,而红卫兵却断章取义地用来到处乱套,明示性信息杂乱。通过输出杂乱信息,增大了推理努力的难度,使语境效果变差,致使很难生成最佳语义关联。但正因为如此,话语产生了幽默、嘲谑的修辞效果。这是一种放弃最佳语义关联、生成最佳修辞效果的关联。

上午十点钟军官们来了,其中的一个问卓娅:“你告诉我,斯大林在什么地方?”“斯大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卓娅回答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例中卓娅的回答“斯大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利用了模糊词语,将军官的推理努力尽量增大,从而使语境效果变差,形成了逆最佳语义关联的最小语义关联。如果说上例是无意为之的增大推理难度,此例则是有意增大推理难度,以期追求雄辩的修辞效果。

2、单向、定向的最佳语义关联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不仅仅限于客观环境等非语言语境、话语本身等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言语交际中双方事先知道的固定因素。为此,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一个更为动态的语境观,将语境视为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假设子集,也就是说语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④例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连续问了三个问题:问对待不讲信义的朋友该怎么办,对待不能管理国家的长官怎么办,最后一问是对待不能治理国家的国君怎么办。孟子的目的并非向齐宣王讨教答案,前两问是为第三问作铺垫的。在整个对话中,由于孟子事先设立了预期的关联,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此对孟子而言,与关联理论强调的动态语境有所不同,对话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静态语境,话语生成的是一种最佳语义关联。而对齐宣王而言,则落入了孟子设下的陷阱,最后不得不“顾左右而言他”,虽说是动态语义关联,却不是最佳语义关联。可见,这种最佳语义关联是单向的,且话语发展的方向也是由一方事先设定的。此例从孟子的角度看属于单向、定向的最佳语义关联。话语关联的结果是产生了雄辩的修辞效果。

3、关联不同的语义亮点

甲:这部电影听说很好看,你觉得好在哪儿啊。

乙:好上厕所。

上例中的两个好,一为“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一为“容易,便于”的意思。甲乙双方彼此关联,亮点各异,故没有形成有效映现而最终形成最佳语义关联,但却使一个词的两种意思先后出现,从而产生了新颖、别致的修辞效果。

4、逆反的语义关联

甲:我再考你一个:李字去了木。

乙:这个字念“子”啊!

甲:不对了,念“一”。

乙:怎么念“一”呀?这个李字不是一个木字底下一个子字吗?你把那个木字去了,不就念“子”吗?

甲:念“一”。我说李字去了木,是去了那个“了”和上面那个“木”,可不就剩了一道了吗?

(侯宝林:相声《猜字》)

上例中,题目有两种答案,因此关联本身就具有多向性。甲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而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甲、乙处于一种对立的矛盾关联之中,始终不能形成有效映现、最佳语义关联。且对甲而言,语境是静态的、事先设定的,关联也是定向的,即逆对方的语义关联而动。甲在追求打破乙最佳语义关联努力的过程中形成了雄辩的最佳修辞效果。

5、利用百科知识的偏向关联

第一个男子(骄傲地):我的妻子是天使!

第二个男子:你真幸运,我妻子还活着呢。

(《幸运天使》,《喜剧世界》2001年第5期)

第一个男子骄傲地将自己的妻子比作天使,明示性信息不可谓不强。但第二个男子为了挫挫第一个男子的傲气,偏偏不从相似义“美丽”作关联推导,而从百科知识“天使不在人世间”中,推导出“你妻子已死,不在人世”的隐含意义。表面上是对第一个男子表示了羡慕之情,实际上对第一个男子进行了艺术的戏谑嘲讽。本例幽默的修辞效果源自对语境要素中百科知识的调用、推导。

6、明示信息引导关联失误

昨天在大街上,一位漂亮姑娘素不相识,却主动和我说话。一位朋友问:“老弟可真走运!她说什么了?”“她说……”“说呀!别不好意思,你我又不是外人,我还可以当参谋呢!”“她说:同志,随地吐痰,罚款五角!”

(郭长信:《别不好意思》,《讽刺与幽默》1985年7月5日)

上例明示性信息“她说……”造成话语双方未能形成最佳关联,而这种关联偏向、失误是由发话人有意造成的,产生了幽默的修辞效果。

由上述分析可知,言语交际有遵循关联理论最佳关联原则的一面,此时,双方互相协调,努力增大明示性,以取得最佳关联、语境效果。但话语如果缺乏明示性,往往会造成交际双方不能互相显映,形成关联障碍,这是基于说话者与听话人利益一致,追求最佳语义关联而作的分析。实际上,在言语交际中,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发话者往往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者听话人识别、理解了说话人明示的信息,交际双方已实际形成了有效映现,受话者却故意不往说话人明示的方向和目标进行推理,违反最佳语义关联原则,进行多种关联,以期获得幽默、讽刺、新颖、雄辩等修辞效果,追求一种“最佳修辞效果关联”,这种现象可称作为修辞关联,它是交际双方利益不一致的言语交际结果,以关联理论来衡量,似乎缺乏规范性,但却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而对言语交际中修辞关联现象的分析却正是关联理论研究所忽视的方面。

①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Oxford:BasilBlackwell,1986.

②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③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第220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二版。

④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第232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二版。

修辞关联范文篇2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①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理解进行了研究,是一种具有很强解释力的交际与认知模式。“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②Sperber和Wilson将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1991:381)他们认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1986:122),并提出了最佳关联设想(Presumptionofoptimalrelevance)和最佳关联原则(Principleofoptimalrelevance):

(1)发话者意欲向听话人显映的假设集{I},具有足够的关联,使听话人值得努力去处理该明示的刺激信号(ostensivestimulus)。

(2)这一明示刺激信号,是发话者传递假设集{I}时所能运用的最大关联的信号。

(3)任何一个明示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的最大关联。(1986:158)

在关联理论中,Sperber和Wilson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I}(1986:63),只有说话人说出的话具有“明示性”,听话人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标,才能准确理解说话人话语的意义。例如:

甲:你怕吃辣菜吗?

乙:我是四川人。

上例中,乙明示的话语为甲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语境,使甲获得了“四川人”这个语境信息。甲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四川人喜欢吃辣菜”这一语境假设,于是甲分析出乙的暗含前提(impliedpresupposition)是:四川人喜欢吃辣菜,乙是个四川人。再由此推断出自己的暗含意图(impliedintention),最终获得“乙喜欢吃辣菜”这个语境效果。然而现实的话语交际,并不总是处于最佳关联的状态,关联障碍与偏向关联的情况也很常见。

二、关联障碍的形成缘由

在话语交际中,明示性信息在关联推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明示性信息缺乏、不足或偏误往往导致交际双方不能形成有效映现、产生关联障碍致使关联推理失败,它的形成有诸多类型、因素。

1、色彩义选择失误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一人去找矿长办事,怕矿长家的狗咬他,一进门就给狗扔了一块面包,狗没吃。又扔了一块骨头,狗又没吃。他笑着说:“矿长家的狗真廉洁。”正好矿长出来听到,问:“难道我不廉洁吗?”来人赶快回答:“廉洁,和狗一样廉洁。”矿长大怒。(《一样廉洁》,《喜剧世界》2005年8月下半月)

上例“矿长家的狗真廉洁”中的“狗”属褒义,也是临时的色彩义。而在矿长追问下,那人在情急之中发出“矿长和狗一样廉洁”的明示信息,此中“狗”具有的临时褒义色彩未能在推理方厂长那里产生有效映现,却产生“狗”贬义的固定色彩义与矿长作比的映现。色彩义的选择失误造成了关联障碍。

2、文化层次差异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茶庄老板说:“西洋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有二伯问:“什么叫之母哇?”茶庄老板说:“之母就是他妈,就是成功他妈。”(萧红《呼兰河传》)

因为文化水平低,有二伯不能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发话者与受话者双方的有效映现未能形成,故有二伯错误地将其关联成“之母”。文化层次的差异造成了明示性信息的关联障碍。

3、语境信息不足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王斯阳:我现在要变成一颗炸弹!

黄傅雯:炸弹?什么炸弹?

王斯阳:感情的炸弹,要炸开你世俗的外衣,让你的感情尽情奔流。

(《月光》,《剧本》2001年第6期)

王斯阳说出“我现在要变成一颗炸弹”时,未向黄傅雯发出足够的明示信息,直至说出“感情的炸弹”时,黄傅雯才理解了话语,形成了有效映现。此例是听话人因缺乏语境信息而未能理解比喻义所形成的关联推理失败。

4、年龄差异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小侄女望着姑姑的脸说:“姑姑,你的脸好像水蜜桃哟!”姑姑高兴地抱着她左亲右亲,并问:“是怎么像的”小侄女回答:“上面都有细细的毛。”(《喜剧世界》2001年第8期)

姑姑从成人用喻的角度出发,错误地将“你的脸好像水蜜桃哟”关联成了“脸像水蜜桃一样鲜润”,以为小侄女在称赞她。此例由于小侄女未说出明示性信息:姑姑的脸和水蜜桃上都有细细的毛,姑姑和小侄女关联了不同的相似点,而这种关联障碍是由于年龄层次的差异所引起的,明示性信息不足造成言语交际中关联推理的障碍。

三、修辞关联的生成方式

在一些具有修辞效果的言语现象中,话语双方并未一味追求最佳关联,而是对最佳关联进行背离、偏离,产生了极佳的修辞效果。本文称此种关联为修辞关联。修辞关联是一种积极关联,究其关联方式,有如下一些:

1、增大关联推理难度

红卫兵:什么成分?

齐来福:贫农。

红卫兵:(问吴秋香)什么成分?

齐来福:(代答)也是贫农,三代都是贫农。

红卫兵:都是贫农,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就要团结,不要分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回家好好过日子吧。

(电视剧《雪野》)

“关联原则是对明示推理交际的总概括。关联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具有最佳关联性。也就是说,言语交际中不同的环境下说话人会尽可能做到关联。”③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推理努力越少,语境效果就越好,关联性就越强;反之,推理努力越多,语境效果就越差,关联性就越弱。在上例中,“都是贫农,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就要团结,不要分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回家好好过日子吧”是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场合说的话、写的文章,而红卫兵却断章取义地用来到处乱套,明示性信息杂乱。通过输出杂乱信息,增大了推理努力的难度,使语境效果变差,致使很难生成最佳语义关联。但正因为如此,话语产生了幽默、嘲谑的修辞效果。这是一种放弃最佳语义关联、生成最佳修辞效果的关联。

上午十点钟军官们来了,其中的一个问卓娅:“你告诉我,斯大林在什么地方?”“斯大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卓娅回答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例中卓娅的回答“斯大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利用了模糊词语,将军官的推理努力尽量增大,从而使语境效果变差,形成了逆最佳语义关联的最小语义关联。如果说上例是无意为之的增大推理难度,此例则是有意增大推理难度,以期追求雄辩的修辞效果。

2、单向、定向的最佳语义关联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不仅仅限于客观环境等非语言语境、话语本身等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言语交际中双方事先知道的固定因素。为此,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一个更为动态的语境观,将语境视为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假设子集,也就是说语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④例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连续问了三个问题:问对待不讲信义的朋友该怎么办,对待不能管理国家的长官怎么办,最后一问是对待不能治理国家的国君怎么办。孟子的目的并非向齐宣王讨教答案,前两问是为第三问作铺垫的。在整个对话中,由于孟子事先设立了预期的关联,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此对孟子而言,与关联理论强调的动态语境有所不同,对话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静态语境,话语生成的是一种最佳语义关联。而对齐宣王而言,则落入了孟子设下的陷阱,最后不得不“顾左右而言他”,虽说是动态语义关联,却不是最佳语义关联。可见,这种最佳语义关联是单向的,且话语发展的方向也是由一方事先设定的。此例从孟子的角度看属于单向、定向的最佳语义关联。话语关联的结果是产生了雄辩的修辞效果。

3、关联不同的语义亮点

甲:这部电影听说很好看,你觉得好在哪儿啊。

乙:好上厕所。

上例中的两个好,一为“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一为“容易,便于”的意思。甲乙双方彼此关联,亮点各异,故没有形成有效映现而最终形成最佳语义关联,但却使一个词的两种意思先后出现,从而产生了新颖、别致的修辞效果。

4、逆反的语义关联

甲:我再考你一个:李字去了木。

乙:这个字念“子”啊!

甲:不对了,念“一”。

乙:怎么念“一”呀?这个李字不是一个木字底下一个子字吗?你把那个木字去了,不就念“子”吗?

甲:念“一”。我说李字去了木,是去了那个“了”和上面那个“木”,可不就剩了一道了吗?

(侯宝林:相声《猜字》)

上例中,题目有两种答案,因此关联本身就具有多向性。甲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而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甲、乙处于一种对立的矛盾关联之中,始终不能形成有效映现、最佳语义关联。且对甲而言,语境是静态的、事先设定的,关联也是定向的,即逆对方的语义关联而动。甲在追求打破乙最佳语义关联努力的过程中形成了雄辩的最佳修辞效果。

5、利用百科知识的偏向关联

第一个男子(骄傲地):我的妻子是天使!

第二个男子:你真幸运,我妻子还活着呢。

(《幸运天使》,《喜剧世界》2001年第5期)

第一个男子骄傲地将自己的妻子比作天使,明示性信息不可谓不强。但第二个男子为了挫挫第一个男子的傲气,偏偏不从相似义“美丽”作关联推导,而从百科知识“天使不在人世间”中,推导出“你妻子已死,不在人世”的隐含意义。表面上是对第一个男子表示了羡慕之情,实际上对第一个男子进行了艺术的戏谑嘲讽。本例幽默的修辞效果源自对语境要素中百科知识的调用、推导。

6、明示信息引导关联失误

昨天在大街上,一位漂亮姑娘素不相识,却主动和我说话。一位朋友问:“老弟可真走运!她说什么了?”“她说……”“说呀!别不好意思,你我又不是外人,我还可以当参谋呢!”“她说:同志,随地吐痰,罚款五角!”

(郭长信:《别不好意思》,《讽刺与幽默》1985年7月5日)

上例明示性信息“她说……”造成话语双方未能形成最佳关联,而这种关联偏向、失误是由发话人有意造成的,产生了幽默的修辞效果。

由上述分析可知,言语交际有遵循关联理论最佳关联原则的一面,此时,双方互相协调,努力增大明示性,以取得最佳关联、语境效果。但话语如果缺乏明示性,往往会造成交际双方不能互相显映,形成关联障碍,这是基于说话者与听话人利益一致,追求最佳语义关联而作的分析。实际上,在言语交际中,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发话者往往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者听话人识别、理解了说话人明示的信息,交际双方已实际形成了有效映现,受话者却故意不往说话人明示的方向和目标进行推理,违反最佳语义关联原则,进行多种关联,以期获得幽默、讽刺、新颖、雄辩等修辞效果,追求一种“最佳修辞效果关联”,这种现象可称作为修辞关联,它是交际双方利益不一致的言语交际结果,以关联理论来衡量,似乎缺乏规范性,但却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而对言语交际中修辞关联现象的分析却正是关联理论研究所忽视的方面。

①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Oxford:BasilBlackwell,1986.

②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③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第220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二版。

④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第232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二版。

修辞关联范文篇3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基础理论;阐释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translationtheoryconsistsonlyoftranslationprincipleswithoutconcretemethodologyanditcannotbeappliedtopracticaltranslating.Thispapergivesabriefaccountto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probesintoitstheoreticalbasisandmakesconvincingexpositionofitbyusingrelevancetheorysothatitenrichesitscontent.

Keywords: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basictheory;exposition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对于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产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而正确把握原文的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基础。理想的图式文本来自原文的认知图式,来自对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的准确把握。在这个图式文本的基础上,产生怎样的译语文本,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一、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

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InformationCenterofScience&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4、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5、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

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

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2、功能分类法

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TypologicalLinguistics)把英语分为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于句末。(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2000,(5);《中国科技翻译》,1998,(1、4))

3、图式研究法

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张梅岗:《中国翻译》,1994,(1、5);《英汉功能翻译》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认知理论去研究结构图式尤为重要。请看下面两句:

(1)ThepolicemancausedMarytodie.

(2)ThepolicemanforcedMarytodie.

这两句的结构完全是一样,只有动词的语义不同,而第一句是符合逻辑的,是正确的,第二句不符合逻辑,因而不正确。从这种SVOC结构的认知图式看,主语总是表示原因的,OC表示结果,V主要起连接作用,使之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Force是“逼迫”之义;既然policeman已经成为“Marytodie”的原因,何需再加“逼迫”。根据认知图式理论,必须对结构的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等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加以具体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句子的功能。

4、积木切分法

形象地说,语言是由积木块和子句构成(张梅岗,1994;WilliamCroft,1998),运用语言就是摆弄“积木”,因为子句一般而言离不开积木。积木包括名词、合成名词、名词性词组、名词化结构等。除了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积木一般都有内部结构,而且,它们的内部结构都是句子。一个句子成分的表层,表示一个句子意义的深层内容,这对翻译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译出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即内在意义。

5、事件切分法

语言是由事件构成的因果网络,根据认知的基本规律和语义原则,必须把事件从因果网

络中切分出来,使之概念化。切分的基本方法是研究事件的内部结构,即时间结构和因果结构。必须分析事件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之间相互的因果作用。(《中国翻译》,1998,(5))事件的切分非常复杂,是翻译过程理解和表达的关键。

6、逻辑推理法

逻辑学的研究有助于译者对所译段落真正意义的确定。一切句子的存在都有其先决条件,在句子模糊不清的地方,译者不得不确定其先决条件是什么。(纽马克)

语言是个因果网络,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一个句子都具有背景信息(已知信息)。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求得未知信息,并符合逻辑地用目标语言表达。(《中国翻译》,1995,(6);1996,(1);《上海科技翻译》,1993,(1);《英汉功能翻译》1999)

7、概念转换法

原语言表达的概念转换成目标语言表达的概念,是翻译的概念化过程,这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一般而言,翻译不只是概念的正确转换,还必须涉及原语的修辞环境,作者的修辞意图,即修辞功能。但是作者的意图,或语用意义是在句子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受修辞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翻译还必须考虑话语的动态意义。翻译单位的择定与所译的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原语的语码的概念意义,能表达充分的语境效果,即修辞功能,“积木”则成为概念的主要载体,一般目标语言有对等语,自然成为理想的翻译转换为单位,常采用直译的方法。如果原语的语码意义不能充分表达语境效果,则必须考虑整个概念段的语言环境和修辞意图,以句子或称小句(罗选民)为翻译单位,一般用意译法。

8、直译法

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下,语码的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的语境效果时,应“直说还它直说,比喻还它比喻,在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保留了言语上的差异。”(冯世刚,《翻译通讯》,1982,(2)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不妄解原文的字句”。即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和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有时,归宿语言中没有的,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即使生搬硬套出发语的词语和句型也视为正法。例如:

(1)Hewalkedattheheadofthefuneralprocession,andeverynowandthenwipedawayhiscrocodiletearswithabighan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他那鳄鱼泪。

这句译文把原文作者的修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猫哭老鼠”,体现得淋离尽致。

(2)你不明白,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

Youcan’tcomprehendit,IfIexplainit,thatis“toplaytheharptoabull”.

虽然英语中“throwpearlsbeforeswine”也有“对牛弹琴”之义,但它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达不到原语的修辞功能。

9、意译法

在功能等值的前提下,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没有保存言语上的特色,例如不保存原文的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词有增减、重复、词性和句型有转换、语序有颠倒、句子有拆、有合、正说和反说互变等译法,应该视为意译。我们把改换法(省略、借用等)、变通法(意译、意译加直译、全不译等)都归为意译。因为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共同的,过细区分,实用性不大,没有必要。例如:

(1)Hermother’sprideinthegirl’sappearanceledhertostepback.

她母亲看看她女儿,非常得意,所以特地倒退了几步。(张谷若译)

(2)他又说,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和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和智力开发。

Themoneyinforeigncurrency,headded,shouldbeusedmainlyforeducationandresearchinagriculturesciencesandtechnology.

10、传统继承法

中国的翻译历史,从有文字记载算起,有一千七百多年。第一篇论翻译的文章是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悠久的翻译文化传统值得继承。怎样继承,值得研究。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从宏观上作了比较详细的探索,归根结底是围绕“信、达、雅”做文章。对翻译的论述,大多是文艺翻译家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乏真知灼见。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成为后人奉为译事的楷模,视为金科玉律。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分类语言学等对翻译理论产生根本性质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在翻译的文字表达上的论述非常精辟,而且有理论依据,即建立在对比语言学基础上。由于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传统翻译理论的许多翻译表达方法如增译、省译、重译、反译、拆句、合句等都是实用的。翻译包括两方面,“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傅雷)“领悟”更重要。然而传统翻译理论对于理解原语言的方法和理论没有系统地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对传统翻译理论加以检讨,才能建立符合翻译规律的理论体系。(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周笃宝;2000,(2);《上海科技翻译》2000,(2))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笔者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分类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

理论,是指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某个知识领域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成为体系。它是在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形成,随实践而发展。功能翻译理论是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认知

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意义”(胡壮麟《外国语》1998,(3))。意义是什么呢?根据系统语义学观点和概念语义学,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词表达最基础的概念,词构成子句,子句表示命题。命题的集合,构成了话语,成为因果链(T.Givon,1998,美国俄勒冈大学)。由此可见,功能就是命题的内容,就是意义,就是修辞产生的目的;命题是形式,是手段。换句话说,功能是命题手段所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功能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

“内容指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内在要素的全部意义”。李奇(G.leech)教授在《语义学》(semantics)(1983年第二版)第5章论述了翻译等值的概念,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完整地表达原文的交际值(communicativevalue),在第2章描述了译文和原文交际值等值的七个方面的意义: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含意义(connotative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meaning)、附带意义(reflectedmeaning)、词的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meaning)、第2-第6又叫联想意义(associativemeaning)。

翻译,做到这七个方面的等值,就是理想的译文。意义上等值的翻译,也就是功能等值的翻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王宗炎教授早在1981年就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作用上最适当的译法,也就是在意义上最适当的译法,”“在功能上与原文不对路,从整体看来,就不见得忠实”。(王宗炎,1981)

“形式等同”、“功能等值”,有个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内容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形式总是某种内容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是由修辞功能、修辞技巧、句型结构等构成的。其中决定因素是修辞功能,因为修辞功能决定修辞技巧、句型和句子结构,甚至许多语法现象也只能从修辞功能上才能得到解释。”(《论EST的功能翻译》,1994)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把概念段的语义、语法和修辞紧密结合,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突出修辞功能的重要性,功能靠形式体现,靠结构体现。功能等值的翻译首先必须突出考虑概念段内的语言语境,然后从修辞功能的角度研究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因为修辞功能受词义、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用意义的支配。句子里每个词的义值由本句的上下文所决定。根据VanDijk的宏观理论,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意义对概念段的功能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阐释

功能等值的翻译理论,我们用关联理论也可以得到正确的阐明和解释。建立在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是从语用学相关原则(PrincipleofRelevance)发展的。下面我们再用关联理论来论证功能翻译理论的正确性。

关联理论的定义:关联是命题(proposition)同语境(context)集合Cl-Cn之间的关系,关联是命题的基本特征,是命题对语境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定义呢?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定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语境的集合”就是指有明确主题的概念段,关联就是这个概念段的一条意链;第二,命题本身具有关联性,是这条意链上的一小段。这一思想与功能翻译理论关于具有明确主题意义的一个或多个自然段为概念段,且有一条主题链的思想吻合。

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强调,任何一个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最佳关联。“交际行为”是什么?就是一个语言事件在时间结构上按内部时间展开,在因果结构上扫因果逻辑展开。我们可以说,事件具有最佳的关联性。而且功能翻译思想阐述了“积木”理论,认为“积木”是组装了的语言单位,即“积木”的内容结构是个子句,关联性最佳。

关联理论还认为,关联性之间与语境蕴含意义(contextimplication)相关联,认为语境蕴含意义不是命题本身的产物,而是命题与语境集合相结合而产生的含义。我们的“修辞功能等值”认为,交际功能涉及语义和语,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双方交际的参考事件是语义的范畴。交际双方根据语境情景调整各自的语言,符合语用意义。就书面语言而言,根据写作目的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描述语言事件,达到预期写作意图,实现修辞功能。翻译让原文和译文在“修辞功能”上等值,除了语言语境之外,自然还必须考虑原语言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

修辞关联范文篇4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基础理论;阐释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translationtheoryconsistsonlyoftranslationprincipleswithoutconcretemethodologyanditcannotbeappliedtopracticaltranslating.Thispapergivesabriefaccountto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probesintoitstheoreticalbasisandmakesconvincingexpositionofitbyusingrelevancetheorysothatitenrichesitscontent.

Keywords: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basictheory;exposition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对于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产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而正确把握原文的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基础。理想的图式文本来自原文的认知图式,来自对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的准确把握。在这个图式文本的基础上,产生怎样的译语文本,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一、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

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InformationCenterofScience&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4、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5、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

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

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2、功能分类法

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TypologicalLinguistics)把英语分为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于句末。(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2000,(5);《中国科技翻译》,1998,(1、4))

3、图式研究法

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张梅岗:《中国翻译》,1994,(1、5);《英汉功能翻译》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认知理论去研究结构图式尤为重要。请看下面两句:

(1)ThepolicemancausedMarytodie.

(2)ThepolicemanforcedMarytodie.

这两句的结构完全是一样,只有动词的语义不同,而第一句是符合逻辑的,是正确的,第二句不符合逻辑,因而不正确。从这种SVOC结构的认知图式看,主语总是表示原因的,OC表示结果,V主要起连接作用,使之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Force是“逼迫”之义;既然policeman已经成为“Marytodie”的原因,何需再加“逼迫”。根据认知图式理论,必须对结构的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等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加以具体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句子的功能。

4、积木切分法

形象地说,语言是由积木块和子句构成(张梅岗,1994;WilliamCroft,1998),运用语言就是摆弄“积木”,因为子句一般而言离不开积木。积木包括名词、合成名词、名词性词组、名词化结构等。除了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积木一般都有内部结构,而且,它们的内部结构都是句子。一个句子成分的表层,表示一个句子意义的深层内容,这对翻译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译出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即内在意义。

5、事件切分法

语言是由事件构成的因果网络,根据认知的基本规律和语义原则,必须把事件从因果网

络中切分出来,使之概念化。切分的基本方法是研究事件的内部结构,即时间结构和因果结构。必须分析事件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之间相互的因果作用。(《中国翻译》,1998,(5))事件的切分非常复杂,是翻译过程理解和表达的关键。

6、逻辑推理法

逻辑学的研究有助于译者对所译段落真正意义的确定。一切句子的存在都有其先决条件,在句子模糊不清的地方,译者不得不确定其先决条件是什么。(纽马克)

语言是个因果网络,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一个句子都具有背景信息(已知信息)。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求得未知信息,并符合逻辑地用目标语言表达。(《中国翻译》,1995,(6);1996,(1);《上海科技翻译》,1993,(1);《英汉功能翻译》1999)

7、概念转换法

原语言表达的概念转换成目标语言表达的概念,是翻译的概念化过程,这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一般而言,翻译不只是概念的正确转换,还必须涉及原语的修辞环境,作者的修辞意图,即修辞功能。但是作者的意图,或语用意义是在句子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受修辞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翻译还必须考虑话语的动态意义。翻译单位的择定与所译的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原语的语码的概念意义,能表达充分的语境效果,即修辞功能,“积木”则成为概念的主要载体,一般目标语言有对等语,自然成为理想的翻译转换为单位,常采用直译的方法。如果原语的语码意义不能充分表达语境效果,则必须考虑整个概念段的语言环境和修辞意图,以句子或称小句(罗选民)为翻译单位,一般用意译法。

8、直译法

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下,语码的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的语境效果时,应“直说还它直说,比喻还它比喻,在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保留了言语上的差异。”(冯世刚,《翻译通讯》,1982,(2)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不妄解原文的字句”。即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和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有时,归宿语言中没有的,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即使生搬硬套出发语的词语和句型也视为正法。例如:

(1)Hewalkedattheheadofthefuneralprocession,andeverynowandthenwipedawayhiscrocodiletearswithabighan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他那鳄鱼泪。

这句译文把原文作者的修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猫哭老鼠”,体现得淋离尽致。

(2)你不明白,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

Youcan’tcomprehendit,IfIexplainit,thatis“toplaytheharptoabull”.

虽然英语中“throwpearlsbeforeswine”也有“对牛弹琴”之义,但它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达不到原语的修辞功能。

9、意译法

在功能等值的前提下,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没有保存言语上的特色,例如不保存原文的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词有增减、重复、词性和句型有转换、语序有颠倒、句子有拆、有合、正说和反说互变等译法,应该视为意译。我们把改换法(省略、借用等)、变通法(意译、意译加直译、全不译等)都归为意译。因为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共同的,过细区分,实用性不大,没有必要。例如:

(1)Hermother’sprideinthegirl’sappearanceledhertostepback.

她母亲看看她女儿,非常得意,所以特地倒退了几步。(张谷若译)

(2)他又说,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和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和智力开发。

Themoneyinforeigncurrency,headded,shouldbeusedmainlyforeducationandresearchinagriculturesciencesandtechnology.

10、传统继承法

中国的翻译历史,从有文字记载算起,有一千七百多年。第一篇论翻译的文章是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悠久的翻译文化传统值得继承。怎样继承,值得研究。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从宏观上作了比较详细的探索,归根结底是围绕“信、达、雅”做文章。对翻译的论述,大多是文艺翻译家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乏真知灼见。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成为后人奉为译事的楷模,视为金科玉律。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分类语言学等对翻译理论产生根本性质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在翻译的文字表达上的论述非常精辟,而且有理论依据,即建立在对比语言学基础上。由于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传统翻译理论的许多翻译表达方法如增译、省译、重译、反译、拆句、合句等都是实用的。翻译包括两方面,“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傅雷)“领悟”更重要。然而传统翻译理论对于理解原语言的方法和理论没有系统地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对传统翻译理论加以检讨,才能建立符合翻译规律的理论体系。(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周笃宝;2000,(2);《上海科技翻译》2000,(2))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笔者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分类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

理论,是指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某个知识领域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成为体系。它是在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形成,随实践而发展。功能翻译理论是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认知

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意义”(胡壮麟《外国语》1998,(3))。意义是什么呢?根据系统语义学观点和概念语义学,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词表达最基础的概念,词构成子句,子句表示命题。命题的集合,构成了话语,成为因果链(T.Givon,1998,美国俄勒冈大学)。由此可见,功能就是命题的内容,就是意义,就是修辞产生的目的;命题是形式,是手段。换句话说,功能是命题手段所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功能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

“内容指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内在要素的全部意义”。李奇(G.leech)教授在《语义学》(semantics)(1983年第二版)第5章论述了翻译等值的概念,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完整地表达原文的交际值(communicativevalue),在第2章描述了译文和原文交际值等值的七个方面的意义: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含意义(connotative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meaning)、附带意义(reflectedmeaning)、词的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meaning)、第2-第6又叫联想意义(associativemeaning)。

翻译,做到这七个方面的等值,就是理想的译文。意义上等值的翻译,也就是功能等值的翻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王宗炎教授早在1981年就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作用上最适当的译法,也就是在意义上最适当的译法,”“在功能上与原文不对路,从整体看来,就不见得忠实”。(王宗炎,1981)

“形式等同”、“功能等值”,有个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内容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形式总是某种内容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是由修辞功能、修辞技巧、句型结构等构成的。其中决定因素是修辞功能,因为修辞功能决定修辞技巧、句型和句子结构,甚至许多语法现象也只能从修辞功能上才能得到解释。”(《论EST的功能翻译》,1994)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把概念段的语义、语法和修辞紧密结合,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突出修辞功能的重要性,功能靠形式体现,靠结构体现。功能等值的翻译首先必须突出考虑概念段内的语言语境,然后从修辞功能的角度研究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因为修辞功能受词义、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用意义的支配。句子里每个词的义值由本句的上下文所决定。根据VanDijk的宏观理论,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意义对概念段的功能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阐释

功能等值的翻译理论,我们用关联理论也可以得到正确的阐明和解释。建立在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是从语用学相关原则(PrincipleofRelevance)发展的。下面我们再用关联理论来论证功能翻译理论的正确性。

关联理论的定义:关联是命题(proposition)同语境(context)集合Cl-Cn之间的关系,关联是命题的基本特征,是命题对语境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定义呢?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定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语境的集合”就是指有明确主题的概念段,关联就是这个概念段的一条意链;第二,命题本身具有关联性,是这条意链上的一小段。这一思想与功能翻译理论关于具有明确主题意义的一个或多个自然段为概念段,且有一条主题链的思想吻合。

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强调,任何一个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最佳关联。“交际行为”是什么?就是一个语言事件在时间结构上按内部时间展开,在因果结构上扫因果逻辑展开。我们可以说,事件具有最佳的关联性。而且功能翻译思想阐述了“积木”理论,认为“积木”是组装了的语言单位,即“积木”的内容结构是个子句,关联性最佳。

关联理论还认为,关联性之间与语境蕴含意义(contextimplication)相关联,认为语境蕴含意义不是命题本身的产物,而是命题与语境集合相结合而产生的含义。我们的“修辞功能等值”认为,交际功能涉及语义和语,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双方交际的参考事件是语义的范畴。交际双方根据语境情景调整各自的语言,符合语用意义。就书面语言而言,根据写作目的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描述语言事件,达到预期写作意图,实现修辞功能。翻译让原文和译文在“修辞功能”上等值,除了语言语境之外,自然还必须考虑原语言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

修辞关联范文篇5

论文摘要:移就修辞格是英语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一定的语境中移就格的巧妙运用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结合相关语言材料的分析,粗略地探讨了英语语言中常见的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

一、引言

《辞海》载:“移就: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如‘幸福水’,幸福本属于人,今移用于水,这就叫移就。”按照ADictionaryofLiteraryTerms的解释,TransferredEpithet是:“afigureofspeechinwhichistransferredfromtheappropriatenountomodifyanothertowhichitdoesnotreallybelong”词典进一步举例说明:“Commonexamplesare:‘asleeplessnight’;‘thecondemnedcell’;‘ahappyday’。由此可见,移就修辞格是英汉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种超常的词语组合方式,是一种艺术语言。

除开上文提到的形容词移用外,英汉语言中还有副词的移用,如“Waterflowedlanguidlyintothethirstyfield”(水无精打采的流进了干涸的土地);名词的移用,如“Heknewthatthemoralcardhousewouldcomedown”(他知道那道德纸屋会塌下来)。本文主要讨论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即移就形容词修饰语+中心语。

二移就形容词的表现类型

转移形容词与中心语临时组合,其搭配有悖语言规范,是作者在调遣词语上的一种主观随意的“拉郎配”,只要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在逻辑语义深层结构中合情合理,一切属于人、动物、具体和抽象事物的形容词修饰语都可临时相互借用。

1、移人于物,说明人的修饰语移用于说明事物,即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使事物或概论带上人的情感,这是常见的用法。

⑴Beforehimtherearestillthreewearymiles

在他前面仍有三英里令人厌倦的路程。

Weary本是指he,作者一反常规移来修饰mile配不当,却使语言简洁生动,意蕴丰富.

⑵“Don’tworry,son,wewillshowthemafewtricks.”Darrowhadwhisperedthrowingareassuringarmroundmyshoulderaswewerewaitingforthecourttoopen.

“别担心,孩子,我们将给他们看些把戏,”我们等候开庭的时候,达罗搂着我的肩膀,低声对我说,叫我不要担心。

Reassuring属于描写人的表述词语移来描写人体的一部分,说明某种行为动作,使之带上人的情感。

2、移物于人,即把说明事物的属性移用来说明人或人的行为

⑶Heisnotaneasywriter.

他是一个作品很难读懂的作家。

easy本来用于说明事物,即修饰作品而不是作家,作者在此移用来修饰人writer,aneasywriter等于awriterwhoseworksareeasytoread(作品易懂的作家)

3、移甲物于乙物,即将原描写甲事物的表述词语移来描写与之相关联的乙事物或某一概念。

⑷Darrowwalkedslowlyroundthebakingcourt.

达罗绕着那气氛紧张、异常闷热的法庭踱着步。

Baking本来是指烤面包,可以想象一下靠面包时的情景,所以作者在此移来说明另一具体事物court,生动的描述了法庭在审理这场震惊世界的审判时紧张而闷热的气氛。

三、移就形容词与中心语的关系及其翻译

移就格简洁凝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而作为一种超常规搭配的语言变异现象,含有移就格的句子如何准确理解,如何翻译得恰到好处,往往使人颇感踌躇。翻译时,首先要弄清移就形容词与中心语之间的关系。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因此,译者只有从深层结构角度对其分析,才能准确传达原文内涵。常见语义关系可归纳如下:

1、修饰关系

语义为修饰关系的转移形容词一般可以直接译成汉语,并保留移就手法,我国读者获得相通的感受。

⑸Thisisacredulousage,andtheburdenofknowledgewhichwenowhavetocarryispartlyresponsible.

这是一个轻信的时代,究其原由,部分在于如今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实在太多。

2、并列关系

语义为并列关系的转移形容词,一般可译成两个并列的成分

⑹Shesattherewithembarrasseddelight.(cf.Shesattherewithbothdelightandembarrassment.)

她坐在那儿,既尴尬,有高兴。

3、因果关系

语义为因果关系的转移形容词搭配,一般可译成原因状语

⑺Possibly,somepeoplemightsuspecthimofadegreeofunderbredpride;Ihaveasympatheticchordwithinthattellsmeitisnothingofthesort.(cf.Possibly,somepeoplemightsuspecthimofadegreeofpridewhichwasduetohislackofeducation;)

可能有人怀疑,他因某种程度的缺乏教养而傲慢无理;而我内心深处却怀有同情之感,觉得他并不是这类人。

4、转折关系

转移形容词与被修饰语形式上是修饰关系,实际上是转折关系,可采用增词法翻译,即增加转折关联词。

⑻Theanguisheddignityshebroughttothatpartmadeitthebestperformanceofhercareer.

那个尽管痛苦却不失尊严的角色是她演艺生涯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

5、伴随关系

语义为伴随关系的转移形容词一般是动词的分词形式,形式上是形容词,实际上是动词,伴随谓语动作的发生,翻译时视为谓语为宜。

⑼Thesailorsswarmedintoalaughing,cheeringringaroundthetwomen.

水兵们笑着,欢呼着,在这两个大人物周围挤成一圈。

四结束语

总之,移就修饰格是一门语言艺术,它新颖生动,简洁明快,含义深刻,表达准确,巧妙的运用这种修饰手法可以增强语言描述的生动性、感染力和论说的力度。了解和掌握这门语言艺术,可以帮助我们领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感,挖掘文章的内涵,进而帮助我们更加透彻的理解原文,翻译原文。译者在翻译移就修饰格时,首先必须彻底理解其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然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再现于译入语中。

参考文献:

1.吕煦,《实用英语修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树德、冯齐,《英语修辞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安定,《英汉修辞与翻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王得春,《词格与词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钟馥兰,“英语修辞格中的移就与移觉浅析”,《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修辞关联范文篇6

【关键词】借代词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

一、借代词语

什么是借代?简单理解为借相关的人或物代替另一人或物。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可通过联想使两个事物发生关联。从造词的角度来看,运用借代方式,语素或语素的结合体能体现借代性质的词语为借代词语。借代词语具有借代的三要素:借体、本体、相关性。有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因为有了这种客观存在的联系,才为借代的产生以及运用提供了基础,使本体和借体之间建立了相关联系。借体代替本体出现,使用借代词语时,可以使人或物的特点更加鲜明,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很生动,又很形象,有时又带有一定的幽默感。但是,有时因为语言使用的范畴不同,这种联系还需要得到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和国家普遍的认同。

二、借代词语的教学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进行借代词语教学时,首先在生词表或课文中出现的是事物的借体,留学生学习借代词语的过程是借体—→联想—→本体。教学时可以先从学生的思维过程入手,其过程也是借体—→联想—→本体。学生在学习借体时,第一步首先明白理解这个借体的词汇意义是什么,第二步再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对这个借代词语进行解读。解读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搜索、寻找、匹配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联想的过程,选择出一个恰当的、合适的本体来进行替代,从而能理解借体想要表达的一种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本体是什么。一般的借代词语常常出现在中高级的教材中,少数会在初级汉语教材中,就是因为当出现借体后,需要通过联想这个过程,由于生词量达不到,留学生找不到可以与之匹配的合适的词语,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中高级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是以特征标志代本体的例子,即借体为本体的某一特征,或标志代替整个本体事物,比如以服饰特征代本体。比如“可爱的‘白衣天使’和可爱的‘红领巾’”,“白衣天使”代替护士、大夫,“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这是以职业或官职代本体;“她就是这里有名的‘豆腐西施’”,这里以职业代指人;或者以颜色代本体,如“那个‘金发’是瑞典人”;等等。在教材中出现的是“白衣天使”“红领巾”“豆腐西施”“金发”,都是事物的借体。借体出现后,留学生要首先明白理解借体的意义。为什么是“白衣”?为什么是“天使”?因为在中国的医院里,大夫和护士一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红领巾”是什么?红领巾是中国少年儿童上学时佩戴在胸前的红色丝绸状的标志。“西施”又是谁?美女吗?和豆腐有什么关系呢?明白借体的意义后,第二步就是找到这个借代词语中借体和本体的联系。首先还是要先想到这个词语的特点是什么,即借体和本体两个事物之间最突出的、最明显的关联是什么。前面提到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多个方面的相互关联,但是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则往往是其中最明显的、最突出的那一个。那么能表示这个最突出特点的词就可能成为借体,可以用来间接地表示本体。“大夫护士”和“天使”有什么关联?“红领巾”和“少先队员”有什么关联?“天使”是上帝派到人间来治病救人的,天使们纯洁、善良,富有爱心,救死扶伤。人们都喜欢把大夫和护士比喻成“白衣天使”,也正是因他们身穿白色工作服﹐从事救死扶伤的神圣事业,给人类带来希望,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天使”的工作不只一种,但和大夫护士之间的关联就是“救死扶伤”,这种借代词语一般留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对这种联系的挖掘要从各个角度找到最明显、最突出的那个关联。这种关联必须是大众所认可的,留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就能联想到。再比如“红领巾”这个借代词语,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借代词语,只有中国的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红领巾”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佩带的标志。因为它是红旗的一角,是中国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所以颜色采用国旗红,可用布、绸、缎等材料按照标准制作、佩戴。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借代词语,留学生一般通过“红领巾”不容易直接想象到“中国少先队员”,这种联系的角度为“一对一”形式的,需要教师在出现这个借体时把它和本体之间的关联具体地讲解出来,才能让留学生明白其中具体的关联。在展示这种关联时,一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法,很形象,很直观。有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图片展示法可以在目的语和留学生的知识背景之间建立较为直观的联系。比如“白衣天使”“红领巾”“豆腐西施”“金发”,这些静态的图片,尽量减少留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词语产生的歧义。如果有些借代词语是有故事性的,也可以通过小视频来展示,这种动态的展示也可以更好地诠释借代的本体和借体。

三、借代词语在对汉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同一个借体,每个学生理解的程度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各国的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对借体理解不同的情况。如果学生不能或不完全能理解借代词语要表达的意思,那么就会造成交流不畅;相反,如果学生不但能理解借代词语的意思,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发了更高层次的联想,比如联想到相关的历史、典故、传说等等,那么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这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借代词语需要许多的文化知识支撑,词汇教学可以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如唐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用“帆”代替了船,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怎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感受到李白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性格!《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小说,它凝聚着汉语的魅力,有很多留学生非常喜欢《红楼梦》。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就有“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须眉”是谁?“裙钗”又是谁?“须眉”中“须”是胡须,“眉”是眉毛,通过面部特征可以联想到“男子”;“裙钗”是指裙子和头钗,通过衣饰特征又可以联想到“古代女子”。通过借代词语的学习,学生赏析了中国文化,更加了解了中国文化,更加深入地学习了汉语,对汉语之美,对汉文化之美的审美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能够交流沟通,学生通过借代这种方式学习借代词语,既是学习,又是一种审美享受。大量的借代词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典故和风俗沉淀中得来的,学生从这其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痕迹中,体会到了汉语之美。借代词语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对借代词语的教学研究较少,对借代词语的认识还很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学习借代词语这类带有修辞格的词汇先有一种思维上的认知,然后对其内在的具体含义进行搜索和关联。同时,教师更要结合中国文化的内容,帮助留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热爱汉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杨德峰2001《试论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修辞学习》第6期。

刘艳萍2004《现代汉语借代词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王希杰2004《借代的定义和范围及本质》,《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6期。

陈光磊2006《修辞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修辞学习》第2期。

侯颖2012《汉语国际教育中修辞教学》,《海外华文教育》第1期。

刘珣2014《“功能—结构—文化相结合”的汉语教学理念再思考》,《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第2期。

李秋花2014《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广西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8期。

修辞关联范文篇7

关于委婉语的定义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1、“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编)。2、“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语言学词典》法文版)。通过定义我们看出: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这里所说的委婉语用语与修辞中的委婉格不完全相同。它更是一种语义手段,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方式,委婉与其说是修辞的一种手段,不如说是目的。语言中大量存在,如:比喻、借代、双关、反语、析字等,达到“委婉”这一目的。学者也发现了许多与委婉表达有关的修辞现象,使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采用恰当的委婉表达方式,做到语言礼貌得体,而听话者根据共知信息,通过合作原则,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含义,达到理想的实际效果。下面试从修辞格和合作原则与委婉语的联系方面阐述委婉语与修辞与语用的联系。

二、与委婉有关的修辞格

1、隐喻

隐喻的特点是用喻体掩盖了本体,从而可以避开所忌讳的事物。如“死亡”的许多委婉语(回老家、安睡、长眠、安息、作古)就是借助隐喻造成的。

2、借代

借代有很多种类,但它们都是用一个对象代替另一个对象,这个特点决定了运用“借代”手法可以将不愿启齿的词,用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如用袁世凯代印有袁头像的银元,阿飞代地痞流氓。

3、双关

双关是用以一个词语关顾表层和内里两种意思,表层意思是字面直接显现出来的,深层含义就是想通过委婉方式表达出来的。如洗发水广告语“健康亮丽,从头开始”中的“头”,又如丰胸广告“做女人挺好”中的“挺”等,都是言在表面之义,意在蕴含之义。

4、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使用与原来意思相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有的表达一种强烈的讽刺挖苦意味,有的则使语言活泼幽默、轻松愉快。无论是表达讽刺挖苦还是幽默轻松,用反语都比常规说法具有更强烈的色彩和更得体的效果。如,领导给你布置了一项任务,但在规定的期限内你完成了还不到一半,领导很无奈的感叹到:“你干得实在太棒了!”一句看似夸奖的话,实际上间接含有的讽刺意味不在直接讽刺之下。

5、析字

根据汉语方块字的特点,采取富有汉语特征的委婉方式,如利用字形部首的优势产生的析字格:

“楚女身材高大,面黑而麻,服装随便,有丘八风。”(茅盾《海南杂议》)丘八指“兵”。

“周先生,你一人十一划有么?”(沙陆墟《魂断梨园》)“十一划”婉指“鸦片”,“鸦片”俗称“土”。都是利用了汉语独特的委婉手段。

这些修辞格在表示意义时,主要侧重于词语的修辞效果方面。注重从词语的锤炼、修饰方面去表达委婉用意,其实委婉用语不仅限于词语修辞方面,而是要用于语句表达方面的实际策略。它是一种广泛的具有特殊语用功能的表达方式,还常常通过违法合作原则来表达特殊效果。

三、委婉用语与合作原则

Grice在谈到会话含义理论中提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取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合作原则”。这一原则由四准则组成,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的准则、方式的准则。总的来说,这四大准则要求说话人将实话讲得简明扼要,不要含糊离题,使每一个交谈的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然而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说话人往往通过违反这个原则,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委婉用语便是通过违背合作原则,而达到会话含义的语用现象。

1、违反数量准则

在交际时要求讲话者提供的信息量不能低于交谈所需的信息量,也应避免冗余信息。而委婉用语的常用表达手段恰恰违背了此原则。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往往有意不提供足量信息,采用间接、委婉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影响受话人理解,受话人可以凭借双方共知信息或自己的经验补全信息,领会出话语的“弦外之音”。

如交际中常用的省略表达法,说话人常常基于某种考虑省去那部分令人尴尬或难以启齿的字眼,造成信息量的缺少,但是在受话人那里完全可以凭借经验或语用线索补全信息,达到交际目的。例WC=watercloset,小老婆只用“小”,“做小”、“讨小”等。

2、违反质量原则

质量原则要求不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说缺乏足够的证据的话,这就要求说话人说出的话既要真实,又要有根有据。从语用学的角度上来讲,反语是语谓行为与语用行为成对立或不一致出现来达到交际目的的会话。由于反语有着语谓意义与语用意义截然相反的特点,反语会话的有效性只能通过会话含义来实现,否则谈话会因说话双方的误解而失效。对质量的原则在反语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如(晚上十一点了,女儿要出去玩)

母亲:你去吧!(去了就别回来了)

女儿:谢谢妈!我走了。

显然女儿只认识到了妈妈的语谓意义,从而误会了妈妈的意思正好相反。

所以他的语谓行为并不属实,与他的语用行为完全相反,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但达到了反语的使用的语用效果。反语通常是在关于修辞的书中进行讨论的,涉及的是反语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反语在口头交际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在实际交际中,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等功能。

另一种情况是,委婉用语还常常为了掩盖缺点和不足,或夸大事实。如当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一位聋哑人问路,旁边的人可能会提醒你,这位先生“听力不好”,而不直接说“他是聋子”。这就是对方的缺点尽量缩小化,而不至于伤害对方。还有像一些称呼中的委婉语,剪头发的都叫理发师,在餐厅做饭的都叫厨师,往往抬高自身实际的现状和地位,从而得到一种受承认与尊重的心理。

3、违反关联原则

关联原则要求说话要贴切,所说的话要与主题有关,紧扣中心。但是在言语交际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说话人故意采用一些表面上与谈话主题无关的语句,或迂回、间接地涉及话题,或答非所问。

如王君爱慕小张已久,一天鼓起勇气向小张表白,问:“愿不愿与我交往?”

小张瞪圆眼睛,微笑着说:“真希望有个你这样的哥哥”。

修辞关联范文篇8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修辞艺术隐喻层递双关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纯爱”为主题的文艺片,自上映以来,在票房上就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有票房统计数据以来的第一部过亿的文艺片。是唯美、纯洁、质朴的感情沁人心脾,更是清淡悠远、绵丽温婉的语言令人回味。电影作为受众面极广的大众化视听艺术,其产生的造型感染力与冲击力远比静态的绘画或文字强烈、直接;但电影如果注重修辞艺术在实现电影创作意象中的特殊作用,则会创造出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从而强化电影的视觉效果,深化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意味,也会给观众带来更多重的审美体验。本文通过分析电影《山楂树之恋》采用的修辞手法,探讨电影内在的艺术特征。

一、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主题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domain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1]黑格尔认为:“隐喻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起于想象力的恣肆奔放,不按惯常形状去描绘事物或不用形象而只简单地直陈其意,于是到处搜寻一种相关联的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因此,隐喻也可以起于任意配搭的巧智,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2]在电影中采用隐喻的手法,用山楂树映射苦涩艰辛却又美丽的爱情,看似山楂树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因为富有意味的歌曲《山楂树》以及开红花的山楂树传说,使得这份爱情更浪漫、更带有传奇色彩,这样就更能突出唯美、纯洁的爱情主题。

山楂树贯穿电影始终,山楂树成为联系他们感情的一根红线,山楂树令静秋对美好爱情充满向往,静秋和老三是在山楂树下表达爱意,老三通过送静秋山楂果传达爱意,静秋把老三送的印有山楂树的脸盆作为圣洁的爱情信物。片尾那一树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静,没有传说中的红花,映射出在为老三和静秋的爱默哀:经典爱情的自然规律是戛然而止,停留在传说中,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最终老三要求葬在山楂树下也是为了映射他要永远陪伴在静秋身边,“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二、运用层递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

层递是一种说写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依某种意义或逻辑上的顺序进行排列而构成的修辞文本模式,[3]159运用层递的修辞模式,在表达上步步深入、层次分明,有强化语势的作用;在语意上环环相扣,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被其所表达的感情征服。

(一)纯爱对纯爱的承诺

“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会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这是老三在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对静秋爱的表达。当你没有爱过,就不会相信永远的真爱;当你爱了,才知道世界上有这种永恒的爱。在表达上步步深入、层次分明,凸显了老三对静秋永远的爱。纯爱永远不会改变,纯爱的双方不会“出尔反尔”,静秋对他而言比生命更重要,也希望静秋对他的爱永远不变。

(二)对爱人的深深祝福

“你会有孩子,你会做妈妈,然后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老三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并不久于人世时,在和静秋亲密的接触时,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深深的祝福。通过步步深入“你会有孩子,会做妈妈”到“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的表达,强化自己对静秋的祝愿;在语意上环环相扣的生命礼赞,层层递进的感情渲染征服所有观众。

(三)生命对挚爱的承诺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在电影结束时用字幕的方式,通过层层否定的方式达到高度肯定的意境,老三得了白血病,生命之中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老三对静秋妈妈的承诺在静秋25岁前不再见她,他对爱的承诺绝不会出尔反尔(“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老三可以用一生的爱去爱静秋(“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里在时间上是层层递进,语意上更是环环相扣,凸显了老三宁愿孤独死去,也不会违背自己对爱的承诺,以及对静秋的那一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果老三去见静秋,可能影响静秋的工作和生活)。

三、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在电影中通过银幕画面,把不同的事物或形象,用鲜明对比的方式加以比照,目的是突出一方或双方的明显的特征,着力揭示出蕴藏在当中的思想内涵。通过不同形象、不同场景尖锐的对立和强烈的对比,使形象更鲜明,彼此特征更加突出。

(一)喜怨转变的比对

静秋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老三,少女情怀的依恋让她对老三非常期待,总是心不在焉,当听到老三来了,就偷偷地面带微笑地望着他。但当她听说老三有未婚妻了,心里特别难过,老三趴在窗户口看她,她只是冷漠地把窗帘拉上。前后对老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描绘了静秋喜而不狂、怨而不怒的纯真、质朴、文静、内秀的性格特征。

(二)爱屋及乌的比对

老三深夜为静秋买印有山楂树的脸盆,用置换的方式让静秋对脸盆爱不释手,作为对老三圣洁爱情的象征。但突然之间找不到老三,以为他背叛了自己,也背叛爱情的时候,气愤地用浆糊涂盖山楂树,并置于床下。当她知晓老三消失真相的时候,又转气为喜,让山楂树脸盆重新回到圣洁爱情信物的地位。静秋这种爱屋及乌,通过对爱人赠送脸盆的态度反映对老三的情感变化,可以看出静秋单纯、可爱、善良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刻画的比对

魏红怀孕了,要静秋陪她去打胎,说要去“做了”,静秋问:“做什么?”魏红回应:“人流呗。连这个都不知道。”同龄女生,静秋的清纯由此显现出来。魏红对于“得手”非常清楚,也没有什么顾忌地说着自己的事情,而静秋却很茫然,以为自己也被“得手”了,表现出很害羞的样子。等到了医院,看到魏红人流后身体虚弱,但言辞上仍不甘示弱,静秋心里很难受,也很害怕,就问魏红自己是不是也要这样受罪,魏红再一次问她是不是真的被“得手”了,她悄悄地说出当时的情况,才明白自己并没有被“得手”。静秋和魏红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静秋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

四、利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彰显主题

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语义的多解性来营构一语而有表里双层语义的修辞文本模式。[3]30这种修辞模式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语义,可以取得婉转蕴藉、秘响旁通的独特效果,更耐人寻味。“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这是静秋去医院看望老三,两人不得不在外过夜,第一次同床共枕时老三说的一句话。这里的“活”,一方面指人的生命的存在,只要静秋活着,老三就感觉自己存在,老三可以通过静秋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通过静秋的心感受这个世界,生命就这样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指彼此的爱的存在,只要静秋活着,就能感受到老三对她的爱。这里的“死”,一方面指人的真正的死,老三不怕自己死去,却害怕静秋会做傻事;另一方面指人的爱的逝去,老三自己会死,但对静秋的爱永远都不会逝去,永远都珍藏着。通过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将老三对静秋的那种生死长相依恋的感情婉转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回味不已。

五、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来反映主题

衬托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的辞格。衬托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加鲜明突出。在电影中,在画面的主体构图之外,再浅墨淡彩地把它的外部轮廓加以渲染和烘托,以使其主体构图的丰富思想内涵更加鲜明、突出。这种烘托性的画面,可以收到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从而把观众带入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

电影中老三出场时的前苏联歌曲《山楂树》,“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两旁,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轻风吹拂不停,在茂密的山楂树下,吹乱了青年钳工和锻工的头发。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这首弥漫于田园乡野的烂漫纯真之歌,营造出富有听觉意味的艺术氛围,静秋沉浸在歌声中,为之着迷,带有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也把观众带入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这既为后面电影情节的发展做了一个铺垫,也使反映的这一爱情主题更鲜明突出。

张艺谋在创作中,不断地探寻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形式,修辞艺术是成就他在不同时期里实现创作意图的重要艺术手段,他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强化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量。画面、色彩、音乐、对白等电影语言因素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个性化地传达了张艺谋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4]电影《山楂树之恋》凭借精巧的修辞形式,“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5],直接服务于唯美、纯洁、质朴的感情主题,为《山楂树之恋》创造出了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可以让观众充分地感受意味深长的内涵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3).

[2]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11.

[3]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修辞关联范文篇9

一、明白仿造文句的三个层面

1具象化的模仿。如:

例1、春——是鲜花的笑脸,是泛着淡淡新绿的柳枝在舒展筋骨,是草儿睁开了朦胧的睡眼,看世界;春——是天空中摇曳着的形形色色的风筝,是那手牵风筝线在山上山下跑来跑去的孩子;

仿:春——是自然女神,一睡醒来就在梳妆台旁梳洗,她把凝住的流水“梳展”开;把姹紫嫣红涂抹在大地上;把天空洗得明澈湛蓝;把乌云拨开,让七彩的阳光又普照万物。例2,宽容是港湾,供我们的爱心停泊;

仿:宽容是缆绳,连接我们的友谊;宽容是纱网,滤掉我们间的不和谐。

例3,水是无形的。水是日月潭中的日月;水是黄果树瀑布的直发;

仿:水是黄河的九曲腰带;水也是雅鲁藏布江的急弯。

李白眼中的水是冲开天门的笔挺;李清照眼中的水是敲击心鼓的点滴;

仿:秦观眼中的水是斜阳外环绕着孤村的弯延。水用无形变幻有形的万物,人间的百态。

例5,你若问我生命在哪里,我可以告诉你。看,嫩柳枝头那一抹淡绿,是生命;

仿:修竹叶间那一笔翠绿,是生命;远山上那一片黛色,亦是生命。听,林中、幼鸟的叫声昭示着生命的到来;花间小虫的嗡声诉说着生命的力量;

仿:树尖上孤蝉的哀鸣咏叹着生命的衰竭;地底下冬眠动物的掘土声说明着生命的蕴蓄。你若问我生命的样子,我可以娓娓告诉你。当文天祥仰天长啸,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生命是雄壮的;当李商隐手拿折扇,念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生命是凄婉而无私的;

仿:当李清照绾起零乱的头发,说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时,生命是笃定不移的;当贝多芬用力弹出强音,当达•芬奇着力挥出重彩时,生命又是强大的。

上述模仿句式是“××是……”。其中,“××”是个抽象的、不易描述的概念,“……”则是对概念的具象化的描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是写一句话、写几句话、写一段话、写几段话,这样,一篇文章或者说一种文章模式就形成了。

2.概念化的模仿,如:

例1、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奥运会已经不是一个运动,而是一个象征,一个各国友好的象征;申办奥运会也不是一个城市的工作,而是一条连接世界人民的纽带。

例2,我是一个自尊的人。因为自强,所以自尊。我懂得尊严,懂得荣辱,所以我要力争上游,奋力争先,但同时也让我缩手缩脚,瞻前顾后,这样我总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少了一份激情,缺了一份创新。

这种模仿,就是解决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问题。学生表述观点,不是易空泛,就是易模糊。他们认为含蓄是美,因而写的文章让别人看起来却是不知所云。教学中,就要要求学生在表述观点时干净利落,明确清楚,不拖泥带水。可以给学生一些好的语言形式,比如:

例1:我认为……,不是因为……,而是因为……;

例2:无论……只要是……他就……(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已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例3:我认为……,因为……,所以……;

例4:××认为……,所以……。而我认为……因为……(卢梭认为寓言会反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钱钟书《读<伊索寓言>》)

这种语言形式,课文中就有很多,教师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

3、综合性的模仿,如:

例1,一朵鲜花不能打扮出一个美丽的春天;

例2,气球:不脚踏实地的,难掩内心的空虚。

笔:道出了世间之万物,却一生被别人握在手里。

例3,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峰顶的雪莲只有那不畏艰险、不断攀登的人才能采得到。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终将毫无所得。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恒心。

例4,雄鹰能够搏击长空、翱翔万里,是因为它在展翅前就有求索天空的雄心;春笋能够钻开岩壳茁壮成长,是因为它在黑暗中就有求索光明的壮志。人类伟大的奥秘就在于不断地求索。

这种形式是将前面的具体化的模仿和概念化的模仿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思想,我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在此,只抛砖引玉吧。

上述文字只是我的一点粗陋的理解,分类还有不合理、不确切的地方,请各位方家指教。

二、弄清仿句考查的常见题型

(一)仿用修辞格

1.以一个完整的名句做例句,让考生按要求仿写。如2001年河南省的中考试题第6题:

依照下面的例句,以“你渴望理解吗”或“你希望成才吗”作开头写一句话。

例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2.限定使用某种修辞手法来仿写。只有一种花,永远也不代表毁灭,那就是:自落的花,成熟的果,发芽的种,脱壳的笋,落地的叶。

例句:在人世间,只有精神是不死的,它如同:巍巍的高山,滔滔的大海,灼灼的阳光,皎皎的明月,无形的春风。

3.出现关联词语,让学生模仿造句。如2002年重庆市的模拟考试题第22题:

仿照第10段画浪线的句子(“乐曲忽而高亢嘹亮,忽而又似瀑布飞泻”),以“XX忽而……忽而又似……”为形式造一个句子。

4.提供原句和仿句的开头,要求仿写出与原句大致相同的句子,内容上要求适合原文语境,语意贴切顺畅。如深圳市2002年中考模拟试题第18题:

根据所给文字的开头,再写一个与例句句式大致相同的句子,要求放在此文语境中做到语意贴切顺畅。

原句:“画儿?不,它不是画。有谁在哪幅画里能听得见那潺潺的流水声,能闻得到那泥土和野草的芳香呢?”

曲儿?不,____________?

5.对联的形式。对联本来就是一对句式相同、字数相等的句子,上下联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或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对出另一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仿写句子的过程,只是对联本身还有音韵和平仄的要求,比一般的仿句练习难度更高。如2001年吉林省的中考试题第30题:

上联:读好书乐趣无穷

下联: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

下联:学子论古今。

6.仿用排比句。例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说出承诺并不难,有时只是轻轻的一句话,______,有时只是一次默默的握手,但作出承诺的决定却是不易,因为轻轻一句话,那是用信誉凝写成的铮铮誓言;_____,_____;默默一次握手,那是用人格定下的切切保证.负起承诺,就负起了不变的真情,就负起了不悔的初衷.

参考答案:①有时只是微微的一个点头②微微一个点头,那是用良心书写的堂堂契约.

7.利用同义词或反义的词语对举来仿写的

例如:依照下面的话重新立意造句.下面的话中“别人”与“自己”是一组对立的词语,并反复使用,造句时要考虑这一点。

学会欣赏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呵护别人,就是疼爱自己。

参考答案:欣赏自然,就是欣赏我们的生命;珍爱自然,就是珍爱我们的生命。

(二)、仿用句式或语气

1、以句子的语气为主的

例如:依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

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参考答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生我养我的故乡?

2、以句子的关系层次为主的

例如:依照下面的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一个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只有波涛澎湃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边,只好让污泥环境。

参考答案: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才能创造出大地的翠绿与娇美;而孤独的树木,只好任狂风摧残。

3、仿用意境与表达方式

例如:仿用下面的一段话的意境、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写一段话(不起过50字)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参考答案:没有风,湖面如同一面镜子,湖水轻轻拥着抚着湖心的小岛,像慈母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

不管哪种形式的仿句,所选的例句都比较有创意,能力层次比较高,生动形象,十分精警。内容上,或是生动的描写,或是精辟的议论,形式上,一般都使用较常见、要求中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对偶等,既考查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时对语境的理解和把握,考查了学生阅读时对原句进行信息提取的能力。所以答这种题需要较高层次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加强仿句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选择仿句训练的快捷方法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仿句训练采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分阶段、分题型训练的方法进行。

第一阶段,用关联词语仿写句子。训练题举例:

1.原句:“那时候,只要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江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要是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教人多么惊喜呀!’”(《我的叔叔于勒》)

要求:“用“只要……总要……要是……那……”的句式模仿原句写一个句子。

2.原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白杨礼赞》)

要求:用“我赞美××,就因为××不但……尤其……”模仿原句写一个句子。

这种类型的训练以课文的原句为蓝本,学生不会因陌生而无所适从,要答好并不难。要注意的是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否与原句所表达的关系一致。

第二阶段,限定修辞手法仿写句子。训练题举例:

1、仿照泰戈尔的诗句“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立意(喻义),另用一个比喻的说法。

2、仿文造句。注意带点字体现的修辞手法,要在仿造之句中体现,必须用上带点字。不超过50字。

有的人喜欢把千千万万的人当作棋子来调遣,有的人喜欢把千千万万个汉字当作棋子来调遣,我对您说:我属于后者。

3、依照下面的句式与修辞造句,要另换角度和话题。

花儿飘落了,变成了滋润树根的肥料;冰雪融化了,汇成了浸润大地的清流;汗水与心血付出了,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3.阅读《狮子和野牛》后,请仿照“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这个句式完成下边的句子:____________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也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

5.“人们在关注自己是否衰老时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官,不妨自己诊断一下,你的鼻子嗅得出四季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皮肤能否感觉出海滩上沙粒的粗细和清风的疾徐?如果这些你都可以,那就不能以为自己衰老了。”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

6.“当某种细菌入侵人体,人体内的信号队伍马上播发紧急警报,并且告诉‘白细胞兵团’,敌人在何处,兵力有多少,同时立即扫清白细胞部队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并派出‘部队’包围‘侵略者’,个个细胞严防死守,不让它们逃跑突围,等‘大部队’一到,一场恶战就开始了。”请以蜜蜂采蜜为内容,模仿这段话的形式,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7.对出下联,表现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上联:站起来当伞,给群众遮风挡雨;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修辞手法,仿句题中考查得较多的是比喻、排比、拟人、对偶。这种题目需穿插在文段阅读中进行。这种练习,让学生能真正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而不是死记条条框框,能体会到仿句的真正目的——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第三阶段,仿写名人名言。精选名句举例:

1.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就愈感觉失去时间的痛苦。(但丁)

2.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雨果)

3.生活而不为生活俘虏,做自己的主人。(罗曼·罗兰)

4.人们若是一心一意地做某一事情,总是会碰到偶然的机会的。(巴尔扎克)

5.人生无论在极坏的时候或是最好的时候,总是美的,而且向来是美的。(德莱塞)

6.河床越深,水面越平静。(莎士比亚)

这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的综合训练,提示语越来越少,促使学生先读懂原句的深刻内涵,发现原句的形式特点,再组织成精粹的语言。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锻炼学生自己写名言的过程。

四、把握仿句训练的三原则

1.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考试中仿句题型的不同,学生对给关联词语写仿句比较熟悉,对对联形式比较陌生,适合于集中时间训练。前者便于学生掌握规律,快速过关;后者便于学生快速了解对联这种文化形式的特点,少走弯路。而名人名言的仿写适合于分散训练,让学生天天都能与名言打交道,加强文化熏染,以利于学生写出精粹的语言。穿插在阅读文段中的仿句训练更需分散进行,因为学生的时间紧、功课重,不可能做大量的课外阅读文段的练习。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把握好训练的度,效果会更好。

2.要求从严,给分从宽,鼓励为主的原则。

不管哪种形式的仿句训练,学生的答案都是丰富多彩的,老师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评判。同时,部分学生的答题难免稚嫩或肤浅,老师应该以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对于形神皆备的好仿句,更应该大张旗鼓地推介。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对仿句这种新题型的畏惧情绪,才能让他们真正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在训练中摸索到仿句题的解题诀窍,写出既符合命题者要求、又有真情实感的语句,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3.“形似”与“神似”兼顾的原则。

修辞关联范文篇10

现将散见在中学英语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分类罗列出来。

一、明喻(simile)是以两种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常用比喻词like,as,asif,asthough等,例如:

1、Thiselephantislikeasnakeasanybodycansee.

这头象和任何人见到的一样像一条蛇。

2、Helookedasifhehadjuststeppedoutofmybookoffairytalesandhadpassedmelikeaspirit.

他看上去好像刚从我的童话故事书中走出来,像幽灵一样从我身旁走过去。

3、Ithaslongleavesthatswayinthewindlikeslimfingersreachingtotouchsomething.

它那长长的叶子在风中摆动,好像伸出纤细的手指去触摸什么东西似的。

二、隐喻(metaphor)这种比喻不通过比喻词进行,而是直接将用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是暗含的。

1、GermangunsandGermanplanesraineddownbombs,shellsandbullets...

德国人的枪炮和飞机将炸弹、炮弹和子弹像暴雨一样倾泻下来。

2、Thediamonddepartmentwastheheartandcenterofthestore.

钻石部是商店的心脏和核心。

三、提喻(synecdoche)又称举隅法,主要特点是局部代表全体,或以全体喻指部分,或以抽象代具体,或以具体代抽象。例如:

1、TheGreatWallwasmadenotonlyofstonesandearth,butofthefleshandbloodofmillionsofmen.

长城不仅是用石头和土建造的,而且是用几百万人的血和肉建成的。

句中的“thefleshandblood”喻为“thegreatsacrifice”(巨大的牺牲)

2、“...sayingthatitwasthemostbeautifultongueintheworld,...”

……他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这里用具体的“tongue”代替抽象的“language”。

4、Manyeyesturnedtoatall,20—yearblackgirlontheU.S.team.

很多人将眼光投向美国队一个高高的20岁的黑姑娘。

这里的“manyeyes”代替了“manypersons”。

四、拟人(personification)这种修辞方法是把人类的特点、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之上,使之人格化,以物拟人,以达到彼此交融,合二为一。

1、Shemayhavetensofthousandofbabiesinonesummer.(From“WatchingAnts”)

一个夏天她可能生育成千上万个孩子。

这里用“she”和“babies”把蜜蜂比作人类妇女的生育。

2、MyonlyworrywasthatJanuarywouldfindmehuntingforajobagain.

我唯一担心的是,到了一月份我又得去找工作。

英语里常把“年”“月”“日”人格化,赋以生命,使人们读起来亲切生动。

五、夸张(hyperbole)这是运用丰富的想象,过激的言词,渲染和装饰客观事物,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1、Mybloodfroze.

我的血液都凝固了。

2、WhenItoldourfatheraboutthis,hisheartburst.

当我将这件事告诉我们的父亲时,他的心几乎要迸出来。

3、MyheartalmoststoppedbeatingwhenIheardmydaughter’svoiceonthephone.

从电话里一听到我女儿的声音,我的心几乎停止跳动。

六、叠言(rhetoricalrepetition)这种修辞法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将相同的结构,相同意义词组成句子重叠使用,以增强语气和力量。

1、Itmustbecreatedbythebloodandtheworkofallofuswhobelieveinthefuture,whobelieveinmanandhisgloriousman—madedestiny.

它必须用我们这些对于未来,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自己创造的伟大命运具有信心的人的鲜血和汗水去创造。

2、...Becausegoodtechniqueinmedicineandsurgerymeansmorequickly—curedpatients,lesspain,lessdiscomfort,lessdeath,lessdiseaseandlessdeformity.

因为优良的医疗技术和外科手术意味着更快地治疗病人,更少痛苦,更少不安,更少死亡,更少疾病,和更少残废。

七、借代(metonymy)是指两种不同事物并不相似,但又密不可分,因而常用其中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另一种。

1、Severalyearslater,wordcamethatNapoleonyhhimselfwascomingtoinspectthem...

几年以后,他们听说拿破仑要亲自来视察他们。

“word”在这里代替了“news,information”(消息、信息)

2、Alspokewithhiseyes,“yes”.

艾尔用眼睛说,“是的”。

“说”应该是嘴的功能,这里实际上是用眼神表达了“说话的意思”。

八、双关语(pun)是以一个词或词组,用巧妙的办法同时把互不关联的两种含义结合起来,以取得一种诙谐有趣的效果。

Napoleonwasastonished.”Eitheryouaremad,orIam,”hedeclared.“Both,sir!”criedtheSwedeproudly.

“Both”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拿破仑和这位士兵都是疯子,又指这位战士参加过拿破仑指挥的两次战役。

九、拟声(onomatcpocia)是摹仿自然界中非语言的声音,其发音和所描写的事物的声音很相似,使语言显得生动,富有表现力。

1、Ontherootoftheschoolhousesomepigeonsweresoftlycooing.

在学校房屋的屋顶上一些鸽子正轻轻地咕咕叫着。

2、Shebroughtmeintotouchwitheverythingthatcouldbereachedorfelt——sunlight,therustlingofsilk,thenoisesofinsects,thecreakingofadoor,thevoiceofalovedone.

她使我接触到所有够得着的或者感觉得到的东西,如阳光呀,丝绸摆动时的沙沙声呀,昆虫的叫声呀,开门的吱嗄声呀,亲人的说话声呀。

十、讽刺(irony)是指用含蓄的褒义词语来表示其反面的意义,从而达到使本义更加幽默,更加讽刺的效果。

Well,ofcourse,Iknewthatgentlemenlikeyoucarryonlylargenotes.

啊,当然,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先生只带大票子。

店员这句话意在讽刺这位穿破衣的顾客: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大票子呢?名为“gentlemen”实则“beggar”而已。

十一、通感(synesthesia)是指在某个感官所产生的感觉,转到另一个感官的心理感受。

Somebooksaretobetasted,otherstobeswallowedandsomefewtobechewedanddigested.

有些书是应当尝尝滋味的,有些书是应当吞下去的,有少数书是应当咀嚼和消化的。

书是“尝”不出味道的,也是不能“吃”下去将其“消化”掉的。这里把读书中的精读和泛读,阅读欣赏与吸收知识的感受,用味觉功能和消化功能来表示,心理感受是如此逼真和奇特。

十二、头韵法(alliteration)在文句中有两个以上连结在一起的词或词组,其开头的音节有同样的字母或声音,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HowandwhyhehadcometoPrinceton,NewJerseyisastoryofstruggle,success,andsa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