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十篇

时间:2023-03-31 12:03:05

小学生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篇1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行为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小学阶段是养成过程,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下面从几方面谈谈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

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思想,通过教师对教材的讲解,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应用于生活之中。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还有就是通过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然后让学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按照守则和规范里面的去做,班级可以利用班会经常学习《守则》《规范》,逐条讲解,领会学习,强化学生的思想,督促学生所作所为,引导学生怎么做才是合格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达到良好的效果,抓好学科渗德,在品德课、综合实践课、社会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机渗透,更加扎实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养成。

二、有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超前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开端,学生先预习课文,对新课文有感知,了解新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预习对于学习新课尤为重要。在预习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现疑难点,调动学生的大脑皮层一个兴奋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预习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要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由于学生刚开始不会预习,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对预习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在预习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对预习有兴趣,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学生刚开始预习,最后是教师逐步带着学生去预习,学会方法要领,再放手自己课下进行,预习要温故知新,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建立联系,不至于由于预习出现难题,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预习中学会发现问题,能把浅显的问题解决,难题要做标记。如,生字、新词基础知识都可以解决,课文重、难点画出来,要等教师讲课时,能顺利学会。

三、会听课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边听边思考是一个有效听课方法,调动各器官处于一个兴奋点,积极思维,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跟住教师教学思路,不能边听边说,多问几个为什么,解惑开动脑筋,听课效率大大提高。有的学生上课,看着是全神贯注听讲,可一节课40分,只能坚持20多分,就听不进去,一节课下来,一知半解,长期下来,积压的多了,对听课失去兴趣,学习成绩必然下降。小学生多数都是这样的,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精讲多练,变换教学方法,做到对20分钟要成绩,使得学生主动领会新知,有效掌握新知。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校多数是课堂学习,学会听课,是学生成功的关键环节,自入学以来,就应当接受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听课方法的指导。

2.听课做到“五到”

听课的“五到”就是充分发挥每一个器官功能,使看、听、说、记、想互相协调。提高听课效率,一般来说,教师的板演重要,需要学生引起重视,就要看到教师有时候利用眼神和动作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所以让学生听课首先是会看。再就是听,教师讲课多数是用语言传递信息,讲授新知,听不懂,这节课的知识就掌握不了,边听边思考,边消化边理解。学生的“说”更能刺激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把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加工处理,有条不紊地说出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争取“说”的机会。语文课上,让学生回答问题,看图说话,复述课文等。数学课上,让学生要会说解题方法以及讲清楚算理等。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能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低年级学生大多数能积极举手发言,有的说的乱或回答问题不准确,教师也要鼓励,不要压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会“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时,把听到的能认真做笔记,做到笔记有序。让学生会“想”,在听课过程中,善于动脑,能多发现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听课时,一定要从看、听、说、记、想五个方面做起,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四、温故知新

小学生行为习惯篇2

关键词:抓好 小学生 行为习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204-01

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和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起步阶段,更要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为今后的成长和学习铺路,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 抓常规制度建设,严格制度落实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抓好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做到教育行为有章可循。为此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大到绩效分配方案、文明班级评选办法、班级考核评比制度、学校清洁检查评比制度、学生文明行为评比制度,红领巾监督岗制度等,小到班级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能让教师清楚,怎样去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教育,怎样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过,制度制定得再多,如果不能坚持执行下去也没有用,这就要求强化学校考核力度,从管理者到一般教师,把制度持之以恒落实下去,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的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抓师德教育,树立行为榜

学校制度需要不同角色的教师参与执行,而且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很大。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贯彻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会事半功倍。许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都要求领导班子带头,教师示范,为学生作榜样。有句老话说:“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居首;身教、言教、物教,身教为先”。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养成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做到,如在集会时教师不聚在一起交头结耳,做眼保健操时教师不能随意离开课堂;大型活动或集会时教师不能提早离开会场等等,应有始有终做学生的表率,教师应严于律己,以自己正确的、规范化的行为影响学生,具体形象地给学生树立道德行为的榜样,这样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提高了,也会更加积极主动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育人质量。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学校领导要“明目标,记责任,干实事”,率先垂范,教师要严于律己,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学校逐步形成一个奋发进取,人人教书育人,人人为人师表的教师集体,用教师自身形象去影响学生。

3 抓活动管理,实现活动育人

行为习惯教育仅仅靠说教是不行的,除了教育学生明理,明确自己作为一个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熟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还要开展各项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教育活动入脑如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对学生开展活动包括学生一日常规养成教育活动、主题班队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开展一日常规教育活动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应有不同层次和坡度的要求。如新生入学注重进行集体的行为规范训练,抓传统美德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高年级的学生以榜样诱导,增强其规范行为的自觉性。每天从学生走进校园做到穿戴整洁至离校时认真做值日生、保持教室校园整洁抓起,及时检查评比,反复导行,培养了学生对课室一日常规的认同感和义务感。在这过程中,着力抓好班集体建设,引导学生自我调节,自觉维护班级荣誉,如制定班规班约,开展班际“出勤、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赛等活动。主题班队活动和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不管是常规教育活动还是主题教育活动,要突出一个字,那就是“实”―― 即实在、实际,教育活动实在,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例如学校每年都要开展植树教育活动,如果我们在植树教育活动过程中穿插树木对土壤的保护知识宣传和环境恶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宣传,引导学生自主选苗、植树,自己保护小树的成长,这样学生对开展植树活动的意义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会形成自觉保护学校花草树木的良好品质。

4 抓“三位一体”网络建设,促进行为习惯养成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样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仅仅靠学校无法完成,必须要争得家长的密切配合,了解学生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家长同心合力,共同教育,因此,我们还要抓好“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即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必须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共创良好的育人大环境。学校要十分注意密切家校联系,了解孩子在家里是不是听家长的话,是不是随手乱扔脏物,会不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回家后,是不是先做作业,再玩,会不会乱撕作业本,会不会注意安全,走路靠右,过马路走斑马线等,使其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辅导讲座,把养成教育的方法通过家长学校传授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在教育中,要求家长以身作则,不迷恋牌桌,不酗酒,不粗暴待人,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开展家教咨询,建立家校联系手册和家访制度,在依靠社会力量,如聘请退休干部当校外辅导员等,让教育形成一种合力,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 结语

一所学校只要制度完善,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这个学校也一定形成良好的校风,学校办学水平会得到不断提升,真正成为家长满意的学校。

参考文献

[1] 杨翠平.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的初步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 夏凌翔,黄希庭.我国的自立人格与西方的独立性人格的区别[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8-41.

小学生行为习惯篇3

关键词:小学新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已经成为广大小学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话题,本文就笔者自身的工作出发,对如何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

1 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环境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教育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可塑性非常强,尤其是对于小学新生来说,对一切事务都充满了好奇,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小学新生的这一心理,引导学生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学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讲,环境对小学新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谓“孟母三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大都实在学校与家庭这两个大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1]。因此,在学校方面,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所处的环境,分析学生所处环境中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地方并加以改善。要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努力让学生在求学之初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庭方面,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和帮助,多关注孩子,当然,这里所指的帮助并不是一味的去溺爱孩子,让孩子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是父母不能整天忙于工作而对孩子不管不顾,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在家里的不良习惯要及时发现、及时指出,并帮助孩子改正,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在班级内建立相关的制度

对于小学新生来说,辨识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要想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要为学生们确定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比如,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能做小动作,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要整洁,读书时眼睛不能离书本太近,要早期早睡等,这些制度要尽量详细,要贴在教室中显眼的地方,以便于让学生们牢记这些制度,时刻约束自己,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在不同的时期,小学新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其相关制度也应该不同。在学生入学的适应阶段,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热爱学习的习惯,不要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当学生适应小学的日常生活后,则应该注重对学生更多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2]。其次,还应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学生当中起到模范的作用,让学生去模仿,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的故事,让学生向这些人看齐,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3 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1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宽容他人,团结友善的习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的日常生活习惯。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既是康德哲学的基础,也是他成功做人的基础。因此,可以通过给学生们讲解一些名人传记来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一个引导,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其次,要培养小学生坚持不懈、敢作敢当的做事习惯。小学生的年龄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逐步发展阶段,其辨识事物的能力还不成熟,尤其是做事时缺乏自主性、缺乏持之以恒和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支撑[3]。持之以恒、独立自主、责任心强是人一生必备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要一切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确的做事原则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比如,很多学生都喜欢做容易做的事情,性格上的推却、避让心理便会驱使他们避难求易;再如,有些学生做一些数学难题的时候,容易半途而废,不能求思进取。这些现象都得老师运用合适合情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

3.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小学新生的学习能力还不是非常强,只有经过预习,才能够让学生提前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后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4]。例如,在讲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若干长方形纸条,在预习的过程中折出不同的分数来体验分数的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再者,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沟通,拓展自己的思维,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当遇到有争议的地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每个组推选出一名代表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4 结语

培养小学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细心观察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增进与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在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们对于自己信任感,让学生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做人做事与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既是素质教育改革逐步完善的具体体现,又是小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阎海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5:61.

[2]毛智君.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1,06:18.

小学生行为习惯篇4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教育,去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从细节入手。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是从农村来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防微杜渐

良好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先从学生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我在教学别注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教育,效果还不错,大部分同学能认真完成作业,并能自觉地干净整齐的交上来。但我发现学生的好多行为习惯较差,如:说话不注意,一出口就是脏话;行为不好,一出手就是到处乱扔。和同学说话不注意方式,常常同学与同学之间出现纠纷,甚至大打出手。鉴于此种情况,我积极贯彻学校开展的“日行一善”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每天做到三声问候(早晨起床一声问候、中午回家一声问候、下午回家一声问候),两个微笑(早晨出门一个微笑、中午出门一个微笑)。每周周末提醒学生回家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拖地;收拾自己的房间,洗自己的衣物等简单的劳动。在周一返校后,要求同学们汇报,说说自己在这两天内都做了些什么。同学们的反响特别激烈,纷纷说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的同学说,回家后帮父母到田间去劳动;还有的说帮妈妈做饭。听到这些,我很欣慰。

二、映射其他行为习惯,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自从我校开展“日行一善”活动以来,许多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例如,自己洗自己的衣服,在家里能主动地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等自理习惯,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上下楼梯的礼让习惯,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三、 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

例如,在监督、强化学生课前学习用品准备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每次下课提醒学生收好、准备好学习用品(要求摆在书桌的左上角),一段时间后,再下课,我便有意地站着不动,用眼睛不作声地看,直到学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准备学习用品,我才允许他们自由活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同时,我还及时地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 、师之品行,良好习惯的示范者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比如,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味盎然地读书,便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则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会在早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读书,同时,学校在教室设立了图书柜,为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主要是发动同学们进行捐赠,并定期进行更换。这一方法切实可行,其效果也非常明显,孩子们爱看书的习惯在也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

五、考核评估,促进行为规范化

小学生行为习惯篇5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在培养小学生和培养其他人群时,是具有共性和差异性的,一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来自环境和他人的循循善诱与熏陶;另一方面,小学生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来说,身心成熟程度不足而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掌握教育的核心方针,采取适当的策略是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下文就如何适当地教育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概念

良好的行为习惯,即生活在社会公共环境下的人类在处理日常问题和为人处世时,自觉遵守伦理道德与社会约束,履行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义务。对于小学生来讲,或许不足以上升到公民义务的高度,但履行一个合格小学生的基本义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勤勤恳恳,诚实待人做事,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众所周知,习惯的养成在于日久天长,而作为接触群体生活的第一步,小学生活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发展程度和价值观走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理所应当的,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注,并切实采取实际措施加以引导和强调,成为这个时代对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二、具体实施策略

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一重要性贯彻到学生内心深处,并用适当实用的方法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下文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供读者参考并实际运用到自身的教学中去。

1.科学制定行为习惯培养的层次性目标

帮助每一个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心愿和每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而这一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小学生群体内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在实施培养策略时,应先制定符合每一层次小学生的科学目标。传统意义上具有从众思维的培养模式,将各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制定培养目标,采取这样的培养策略,势必会在某些层次的小学生群体中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更有甚者会导致个别学生丧失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然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清楚认识到各年级层次小学生间的心智与性格差异,并提出针对性的层次目标。例如,在针对低年级、心智发育处于较低层次的小学生时,教育其了解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爱护国旗,在家和在校都要尊老爱幼;针对中等层次的小学生时,要求其理解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将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基本处世观念灌输到学生心中;面对发育程度处于较高层次的高年级学生时,则可以让其从日积月累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中总结经验,加以教师的引导,促进其养成珍惜r间、做事有条不紊等良好习惯,这就实现了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时的层次性。

2.加强氛围的熏陶

古语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氛围对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影响自古以来得到人们的重视,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一个发掘不到正能量的环境必将使小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熏陶和引导,反之,一个充满人文气息与向上精神的校园环境却能在无形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耳濡目染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学习生活。更多的黑板报、宣传栏等传播平台应该在学校中得到开设,利用这些平台对好人好事和社会礼仪等进行宣传,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周围环境氛围的熏陶,唤起自己内心积极向上、渴望道德的追求。在这一基础上,教师的教导和引导势必在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3.培养教师以身作则的意识

为人师表,则应当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去影响学生。小学生身处身心发展程度不高的阶段,其在面对问题时往往需要学习长辈和老师的做法,以汲取经验和心得。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所作所为便变得尤为重要。例如,若一名教师酗酒无度,醉醺醺地教导学生远离酒精,珍爱自我,学生会自然而然将这一行为习惯和自己的老师联系在一起,老师尚且没有做好,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教育的效果自然不堪设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培养教师心中以身作则的意识,并作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

总之,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不仅应得到教育工作者充足的重视,更需要得到适当的策略加以实施。学校不仅要教给小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其学会如何做人,唯有德才兼备、品行端正的小学生,才能在成人之后,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需求的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吴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4):100.

小学生行为习惯篇6

一、某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析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只有严肃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常规的行为训练作为关键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该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小学生的行为重点在于严肃的规范,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探析,另外,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非常浅,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一般,通过学校的训练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规范学生的养成教育。我国的教育主要强调了素质教育,关键点在于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到锻炼之中,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可以说,该学校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教育内化,成为规范学生的一种需要,这样才能再以后的发展中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某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理能力不强,依赖心理非常严重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和在该小学的实际调查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不仅仅活泼好动,并且才思敏捷,有一定的荣誉感能够给班级或者学校争得更多的冗余。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所呈现的问题是,在这个学校中,一般独生子女非常多,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宠爱程度非常强,因此学生都成为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在所难免,校园生活对于家庭生活教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行为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对于自己的物品没有看管好,所以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例如,学生不仅仅会丢文具用品,甚至自己的衣服也可能丢失,在作业完成方面的主动性非常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出现了过分依赖家长的情况,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下,缺失自理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不长

学生的关键任务就是学习,认真学习也是学生的基本职责,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在该校学学生行为习惯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分散,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此类实例,一节课以40分钟为例,学生可能在前半部分时间能够积极的相应教师的教导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后来的时间却一直在盼望下课、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这样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的探讨

1.行为养成教育在该小学课堂上的应用

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上,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演讲内容,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可以针对于本校的教育行为方案进行演讲内容的落实。例如,学生的练字行为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写字过程中要有哪些正确的书写知识,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积极的点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也善于听从教师的教导,这样教师就需要无时无刻的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注意,联合学生的家长,做好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例如,学生在放学以后或者上学以前要树立起清点自己物品的习惯,知道哪些物品是上课需要的,这样的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能够让学生减少丢失物品的次数,使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断加强。落实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纠正者,也是学生习惯的培养者,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还需要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该小学在这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的落实养成教育,让实践教育更具有指导性。例如,可以举行所有班主任的学习和交流活动,集中全校的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探讨,结合理论实际,鼓励教师提升自己,深造自己。

2.发挥少年先锋模范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少年先锋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基本框架,在学生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要发挥好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作用就需要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是起点还是最后的目标都是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实现,因此只有先对学生进行基础培养才能实现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某小学的少先队志愿者在校园内部组织起了一些列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少先队的服务活动对行为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很多学校的课间管理都不是十分严格,学生在课间上的行为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要引领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很多行为习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或者错,需要看这个行为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影响好则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不好需要积极的改正。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己行为价值的实现路径,不能单纯的主观的从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行为的价值。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中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楷模,有成为学习上的楷模的、有成为行为上的楷模的还有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监督的楷模,因此这对于学生摒弃坏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小学生行为习惯篇7

【关键词】思品教学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小学生

一、激情明理,培养学生规范意识

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要用激情教学法,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生活道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激情式教学提供了优势条件,教师可以运用电视等多媒体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加深生活体验。如在教学相关培养学生规范意识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游戏与角色扮演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统一整合,渗透于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说说身边有哪些规范,如果不遵守规范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学生从生活中观察、体验,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激情明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规范意识的形成,提高思品教学实效性。

二、率先垂落,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作为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自身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熏陶作用。无论大事小事,言谈举止,都要给学生做出榜样,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化身。

三、常抓不懈,对学生进行习惯教育与监管

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是非分辨能力较弱,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进行渗透教育,常抓不懈。并且学生的转化也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学生时常会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耐心。教学中可以通过名人改掉不良习惯的故事,来给学生以启迪。同时,也要让学生对自己不良习惯的改正要有恒心。人的行为具有惰性与惯性,如果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那么习惯的养成就会是逆水行舟。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不能期望一两次的教育渗透就可有显著效果,而是在思品教育中根据具体内容不断渗透,坚持渗透。此外,课内渗透应该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思品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笔头作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在课外投入实践活动当中,如与家庭紧密联系,与家长一起发挥联合监督的作用,共同携手,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行为习惯篇8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40―01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急剧变化的时期,是增长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养成教育要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反映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质。无数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品质往往是从小打下的基础,而不好的,甚至坏的思想、行为习惯也往往是从小或者小学时期开始的。改造比塑造更困难。因此,我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小学生应具有专心听讲、阅读课本、动脑多思、完成作业、课外自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提出,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别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了解学生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和多发错误,让学生认真纠错。还要把好作业有意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榜样看齐的向上心理,自觉纠正错误,书写规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养成教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配合做起,齐抓共管

1. 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小学生行为习惯篇9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观念,提升学校和家长的育人观念,树立“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体育人”的思想。

“全体育人”要求学校所有员工都要关注学生的品行,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全程育人”是指从小W生从一年级到其六年级,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都不该放松,从学生进校门到放学,从上课到下课等,教师都要对其言行留心,抓住契机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全面育人”则是指学校及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把德育工作做好做细,在学生学校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环境熏陶,润物无声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优美的环境可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在校园生活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无声而持久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榜样示范,引领规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学校里,学生经常接触教师,教师的形象具有权威性,是神圣和高大的,因此教师的言行往往会成为小学生的首要模仿对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教育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学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自己能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本身也坚决不做,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引领和影响着全体学生按正确的行为规范去做好。

四、知行合一,强化训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不高, 要把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只有具体的行动指令,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如果只是一些抽象的规则和要求,学生在实施时就会不知道该如何做。学校在培养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摒弃单调的说教,形式多样,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教育措施。学校可以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或少先队广播站,表扬学生当中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如讲文明礼貌的孩子,拾金不昧的孩子,爱学习爱劳动的孩子等。

五、制定要求,因龄而异

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作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场所,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并对应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化出相对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而且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按学生年龄的增加而呈螺旋式上升。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价意识不强,对品德的认识比较直观,低年级学生的培养要求可以是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初步建立规则意识、文明行为意识和集体意识。

六、学科渗透,品德为重

德育应该渗透到各学科当中,品德学科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有高尚道德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品德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现在小学品德课是每周二至三节,品德课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还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这样的品德课才可以收到实效。品德课要把相关的道德知识化作点滴甘露慢慢渗进学生心田,让学生在人类历史文明的浸润下、在祖国大好河山的陶冶下、在教师悉心教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身为品德课任教者,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资源,多收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资料,结合生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培养正确习惯的要求融入到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七、多方联动,合力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不但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和谐净化的外部环境。学校可以发挥对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协调指导作用,具体方法可以是建立校外教育委员会,成员由热心教育的各届社会人士组成,还可以联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或和学校相关的单位,如消防大队,当地派出所等,充分发挥他们作用,邀请他们进校园进行相关教育活动,密切留意影响学校教育的社会不良因素,尽学校的教育功能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学校开展活动时也可以邀请社会人士参加,引发社会人士参与教育的热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校外文体活动、课外活动基地等,帮助学生培养特长,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也在这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教育力量不可忽视。由于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可是也有不少家长缺乏教育常识,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心无力,这时候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多与家长沟通,指引家长如何才能教育好小孩,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

品德的养成是感知、悟理、习得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必须相互配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周满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年)的实施研究[J ]2012(6)

[2]张玉平.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调适策略[D].内蒙古:内蒙古师

范大学,2013.

[3]关鸿宇.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报告[J]中小学管理, 1988.03

[4]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

大学.2010

[5]李高辉.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其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1.09

[6]高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教育硕士论

文.2014

[7]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于红霞.《学校德育渗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8

[9]胡育.现代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上海教育科研》[J].2006.06

小学生行为习惯篇10

培养一个知书达理、举止文明的孩子,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愿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这个比喻非常好,我们的教育要想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呢?我想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从小留下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塑造人的基础工程。人们常说: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本人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赞扬加鼓励,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

正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出生时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水平程度的不同,会让孩子养成许许多多不良的个人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对这些习惯的分辨、剖析和升华的重要时期,根据年龄的不同,每个孩子所反映出的行为特点不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总是批评那些错误行为,就会对小学生产生思想压力和不良影响。相反,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多些鼓励,多些赞扬,就会对小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正面影响,产生正能量的作用。

一是赞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这是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关键。但有的时候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经常挖苦学生,甚至对学生不理不睬,这样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以致于长期不敢回答问题。比如《称象》一课的教学,我问学生看了这篇课文题目,你想知道古代的时候人们是怎么称大象吗?学生众说纷纭,有的回答用磅称,有的说用电子称,还有的说吧大象杀了割成小块来称。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的表扬,鼓励他们勤思考。但让他们想想能杀了大象吗?古代有磅称、有电子称吗?进而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二是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我们的小学生刚入学,意味着人生的起点,每一项活动都从零开始。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多些鼓励小学生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比如:学校举行的田径比赛,“六一”儿童的文艺节目表演,班级的各项演讲、朗诵比赛等。在学校举行一次的拔河比赛,比赛前我利用课外活动组织我们班学生练习拔河,教他们站队的技巧和用力方法,告诉他们要团结一致用力拉,还组织啦啦队。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大胆地实践。三是赞扬积极完成作业的学生,鼓励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努力完成作业。对于积极完成作业而且完成质量好的同学我们要给予及时的赞扬,让他们更加努力完成今后的作业。对于未完成作业的学生老师不要急于批评,而是帮助学生找出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有些学生不是不想完成作业,而是不会写作业,如果是学生不会写作业,我们的老师多给学生一点提示或指导鼓励学生完成作业。如果是学生贪玩忘记写作业,老师要引导他们以后要注意改正,先把这次作业补上,下次不要再犯这个毛病。通过一次次的引导,让学生逐渐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培养成爱学习的好学生。

二、引导加自律,提高小学生的自控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动和好奇心,他们的行为甚至给老师制造麻烦或者说是头痛。一般都有以下表现:一是逆反心理的行为,其表现为犯错误后不能诚恳的接受老师的批评,总会歪着头斜着眼,满脸的委屈或是不在乎,还会不断的顶嘴,辩解的理由总有很多,离开老师时嘴里会不住的絮絮叨叨表达不满。 其次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喜欢在课上或课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样子,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怪叫或做鬼脸,毁坏班级或自己的物品,上课坐不住和别人说话,甚至对同学和老师进行报复。二是厌学行为,小学生厌学心理表现: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总是打哈欠,昏昏欲睡。听课时不是在玩东西就是跟别人小声讲话,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节课,当老师提问他时,他还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 其次做作业时不专心,有的把字写的歪七扭八、乱七八糟,字迹很难看清,甚至有的学生抄袭别人的作业。然后是做事不主动,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想着无关的事、看着无关的事,不做该做的事。 三是课间活动行为冲动、动作张扬,经常一听到下课铃就往外跑,直到上课铃响才恋恋不舍满头大汗的回到教室,即使憋得难受该上厕所,他也不会回来。从以上表现来看,如果不注意纠正,任其自由发展形成习惯,那就是不良习惯了,所以要注意正确引导。比如可以找学生个别谈话,对于有逆反心理的行为的学生,老师就有必要找他们个别谈话,争取解开他们的不满,以免学生带负面的情绪。也可以开展集体讨论形式和班会形式进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什么行为不对,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如果一次不行就第二次甚至多次进行,这样就会慢慢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自控能力。经常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可以做,什么行为是不能做的,以达到自律的目的。

三、榜样加学习,提高小学生的追求理想目标能力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模仿大人是孩子的天性,它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特别希望从具体的人身上找到学习的目标,并做为模仿的对象。所以他们喜欢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根据他们善于模仿的这一特点,使他们在榜样的鼓舞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是利用身边的典型事例作为榜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粒粒皆辛苦” 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为什么辛苦,可以通过介绍农民种植粮食的艰辛,餐桌上的米饭是来之不易,让学生感觉和认识到浪费粮食是一种不良行为,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二是利用同学中的榜样作为事例,培养他们向目标靠齐的习惯。比如经常表扬学习好的学生,卫生习惯好的学生等等,向其他同学都向他们学习。如每个月或者每学期评一些“学习之星”、“劳动标兵”、“文明礼貌奖”等,让其他同学都有一个学习的目标,激发他们的努力向上学习的动力,进而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教师的模范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感染学生的行为,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模仿能力特别强,为此,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四是课文中的榜样作用。比如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小熊和小鹿》,讲的是小熊和小鹿都是讲信用的好孩子。课堂中可以利用小熊和小鹿的故事,启发学生做人要做讲信用的人,不能失信于人,答应过别人的事一定努力做到,若一时做不 到要及时通知对方或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学校加家庭,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