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十篇

时间:2023-03-19 13:47:31

发现母亲

发现母亲篇1

——《发现母亲》读后感

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 “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著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发现母亲篇2

近一段时间,陕西、四川和重庆先后发生三起“留守母亲”投毒、砍杀亲身骨肉并自杀事件,引发了社会上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心理危机的强烈关注。

农家留守家庭惨剧突发

在梁平县中医院,拆除了头部和双手缝线的小明呆呆地坐在病床上,反复询问“哥哥呢”。对于那个噩梦般的夜晚,小明说:“妈妈砍哥哥,哥哥大喊,我醒来去拉灯,妈妈又关上灯来砍我。哥哥躲在床底下,从大门逃出去了。我从厨房跑出去,摔在沟里,妈妈还疯了一样砍我,我就晕过去了”。

4月2日23时许,郑秀伟趁12岁的小华和10岁的小明熟睡之际举刀砍向他们。四天后,郑秀伟的尸体在附近龙溪河被找到。梁平县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教导员李辉斌介绍,尸检报告还未完成,凶器还没找到,初步认定是郑秀伟砍杀孩子后自杀。

小华在送医途中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小明经过5个多小时的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头部可见伤口80多处。

父亲朱家文从安徽打工地赶回,见到的是大儿子的尸体和遍体鳞伤的小儿子,“不敢相信是真的,想不通,到现在也接受不了,过完年走了才一个多月,怎么会出这种事?!”朱家文使劲摇着头说。

4月26日晚6时许,朱家文和小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身上仅揣着好心人捐助的7000元钱,天使妈妈基金会帮助联系了北京304医院,帮助小明恢复治疗。

弑子母亲疑患精神疾病

留守妇女心理危机严重

笔者走访了数十位朱家的亲戚和邻居,没人理解郑秀伟怎会如此残忍。五姐朱家蓉说,弟媳平时很节俭,但每次买肉都是好几斤,还常买水果,总说“孩子读书,需要营养”。但亲戚和邻居们说,郑秀伟很少与朱家亲戚和邻居来往,“敏感、内向、猜疑心重”,总是无端怀疑别人在说她的坏话,时而为此与人发生争吵。

朱家文与郑秀伟十多年前在福建认识,两个儿子出生后一直由老人在老家抚养,直到四年前老人去世后只能由郑秀伟中断打工回家带孩子,而朱家文依旧留在外面打工。朱家文说,郑秀伟患有很厉害的妇科病和结石病,心情一直不是很好,经常要自己带她去看病。

4月1日上午,郑秀伟又打电话要求丈夫回家带她去看病,朱家文也给家人打电话说准备回来,但四个多小时后悲剧却发生了。朱家文回忆说,郑秀伟去年底曾说过“你不回来带我去看病,我就买药把两个孩子毒死”,他认为是气话没有多想。事发后,多位邻居对朱家人说,郑秀伟曾表示“我得了这么多病,活不了多久,死也要带着两个娃儿”。朱家文也曾带她去合兴精神病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轻度幻觉”,先后两次开了近两千多元的药。郑秀伟看到药品说明书上的副作用后拒绝服药,并说“医生要整死我”。

东风村村支书杨绍富说,全村2700多人,90%以上的青壮年在外打工,“大道理说不出,但带来的问题确实严重,一出意外,我们几个人哪里跑得过来。”

事实上,朱家惨案并非农村“留守母亲”问题的个案。3月27日,四川省大足县月华乡余家村27岁的“留守母亲”唐成芳带着自己三个孩子灌服剧毒农药“百草枯”自杀,她的理由是“活着太累,不如死了算了”。3月22日,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一名27岁“留守母亲”喂双胞胎女儿喝下毒药后服毒身亡。

农村留守人群心理关爱亟待加强

有关调查显示,全国有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占54.2%,她们不仅与丈夫常年累月分居两地,还要照顾老人、孩子和家里的田地,身体劳累,心理负担大。

发现母亲篇3

【关键词】 贫困母亲;脱贫;精准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精准扶贫要求精确帮扶,贫困母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对象。贫困母亲,是指农村贫困人口中失去丈夫,或丈夫因病因伤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成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和家庭生活主要支柱的妇女。贫困母亲的脱贫不仅关系到我国扶贫攻坚的最终实现,也关系到妇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和家庭的和谐幸福。

一、贫困母亲脱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45.8%是妇女,贫困母亲有相当比重,她们贫困程度更深,脱贫难度更大。

1、从贫困母亲自身的角度看

一是贫困程度深。贫困母亲因丈夫生病致残或亡故,家庭生产、生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她。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还要承担照顾老人、生病丈夫和孩子的重担,承载着来自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劳动强度之高、精神负担之重、生活压力之大,使她们陷入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的谷底。

二是文化技能低。贫困母亲大多地处贫困山区,交通不便,教育供给短缺,加之“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多低于男性,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于男性,贫困母亲文盲占60%以上。在调查样本中,贫困母亲接受过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不到一半,专业技能素质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创业就业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很弱,导致其就业务工层次低、收入少。

三是健康状况差。贫困母亲迫于生活和经济双重重压,有病不治,小病拖、大病扛现象普遍,妇科疾病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女性群体,因病失能或死亡者不乏其人,致使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在调查样本中,80%以上贫困母亲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患妇科疾病的贫困母亲将近1/2。例如: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小双村因病致贫者占全部贫困人口80%以上,其中因妇女患病致贫的就超过半数。

四是社会参与少。调查统计,妇女担任社会职务比男性低4.6个百分点,而贫困母亲基本上不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大部分贫困母亲的生产生活主要限于本村范围。大山的阻隔,使贫困母亲大半辈子、甚至一辈子都未走出深山。她们对政策、信息掌握不多,对扶贫项目了解甚少,融入社会程度低,时代落差距离大。

2、从现有扶贫政策角度看

一是扶贫政策泛化。现有政策关注妇女问题,但对贫困母亲的精准扶贫政策不细。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亿万妇女的民生福祉和全面发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和发展妇女事业的政策措施,但对贫困母亲这一特殊贫困对象,还没有相关特殊政策。据调查,在农村有45%的贫困母亲家庭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5%需要进行学业救助;15%需要住房救助;25%需要大病救助。目前尚没有帮助解决贫困母亲子女上学、就业的绿色通道;没有将贫困母亲家庭生病成员纳入大病救助优惠政策;没有畅通对贫困母亲“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后的救治工作;在移民搬迁中没有对贫困母亲实施“交钥匙安居工程”;在“公司+基地+农户”、“园区+协会+农户”等扶贫模式中,没有附条件将贫困母亲加入进去,使贫困母亲处于脱贫帮扶政策的边缘。

二是工作措施过粗。各级党委政府关注妇女脱贫,但对贫困母亲的脱贫帮扶措施不细。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贫困妇女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贫困妇女数量大幅减少,妇女贫困程度不断降低,但是“幸福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只有把好了“贫困脉”,才能开好“脱贫方”。在扶贫攻坚中对贫困母亲的贫困原因找得不准,找得不细,帮扶措施不够精准,只限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等,缺少精准的具体措施。

三是增收措施不力。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增加收入,是30多年扶贫开发工作致力所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针对贫困母亲的增收措施不力。贫困母亲在脱贫致富中既没有项目,也没有资金和劳动力。在“公司+基地+农户”、“园区+协会+农户”等帮扶模式中,因贫困母亲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往往被自然淘汰,很难融入其中。

四是搬迁诉求重视不够。在移民搬迁中对贫困母亲的搬迁重视不够。对于单亲贫困母亲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缺乏针对性的特殊搬迁政策,她们既没有资金,又没有劳动力,通过自身努力搬出大山,比登天还难。据调查,贫困母亲有意通过移民搬迁来改善居住条件的占65%,而政府则缺少适应贫困母亲搬迁需求的具体帮扶措施和倾斜政策。

二、实现贫困母亲脱贫的基本对策

对贫困母亲扶贫的基本对策应当是:结合本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着力改善生存条件,着力提高综合素质,着力增加经济收入。综合施策,多点发力,发挥特长,实践创新,全力帮扶,走适应贫困母亲自身特点的精准扶贫之路。

1、在改善生存条件方面,要关注贫困母亲

顶层设计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贫困母亲脱贫和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通贫困母亲就医、就业、搬迁等绿色通道。扩大对贫困母亲的帮扶范围和支持力度,将贫困母亲帮扶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政府特别预算,建立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对贫困母亲本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进行慰问资助;对贫困母亲“两癌”筛查做到一个不漏,早诊早治全覆盖;对有精神障碍的贫困母亲,要进行筛查登记、实行家庭监护救治政府资助和政府直接监护救治的有机结合;将家庭生病成员纳入大病医疗保障,减轻贫困母亲家庭的医疗负担。帮助贫困母亲子女上学、就业;对有搬迁需求的单亲贫困母亲,可优先享受“交钥匙安居工程”,为她们脱贫创造居住条件。探索建立针对贫困母亲脱贫的全方位帮扶机制。

2、在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要覆盖贫困母亲

一是要在脱贫攻坚中强调贫困母亲的参与度。要认识到贫困母亲是促进农村文明建设、主导家庭事务、和谐邻里关系的重要力量。要将单亲母亲或者丈夫因病致残的贫困母亲家庭建档登记,组织她们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尊重她们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她们在扶贫攻坚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强调贫困母亲的平等参与,在移民搬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贫困母亲家庭特殊诉求,尽可能征求和吸纳贫困母亲的意见。如:搬迁到安置区后贫困母亲从事家务劳动和田间劳动的便利性等,让贫困母亲通过参与搬迁事务讨论、决策和实施,提高其组织能力、参与社区事务能力和对外交往能力。

二是要强化适合贫困母亲的培训,以提高其文化科技素质。知识改变命运,要开展针对贫困母亲的智力扶贫,提高贫困母亲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积极推动在政府各级各类普惠性培训中逐步提高贫困母亲参训比例,保障贫困母亲平等接受教育培训、平等享有普惠性政策资源。另一方面,提高贫困母亲技能培训的精准度。结合当地实际和贫困母亲发展需求,面向贫困母亲开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家政服务、农村电商等适合贫困母亲特点的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母亲脱贫致富本领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要向贫困母亲提供健康服务,着力提高贫困母亲的健康水平,降低贫困母亲疾病发生率,推动健康脱贫。对贫困母亲家庭成员进行大病和慢性病筛查登记,实行分类救治。优先为贫困母亲家庭成员单独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卡,对建档立卡适龄贫困母亲“两癌”患者,做到先诊疗后付费,同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力争将“两癌”患病的贫困母亲全部纳入妇联组织的救助范围,并逐步向政府免费治疗过渡。

3、在创业增收机会方面,要支持贫困母亲

(1)创新就业增收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参c脱贫工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母亲”或“园区+协会+农户+贫困母亲”等模式,带动贫困母亲就业增收,解决贫困母亲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降低贫困母亲的市场风险。

(2)依托项目带动增收。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基层普遍反映,贫困母亲想致富,苦于没项目;有了项目,又缺乏启动资金;有了项目和资金,又缺少劳力。在贫困母亲脱贫问题上,一是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如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林)场、股份制农(林)场等,定向帮扶贫困母亲,发展产供直销,订单销售,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二是利用项目和贫困地区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使资金、技术等资源流向贫困地区。三是积极推动贫困母亲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向贫困母亲倾斜,通过对贫困母亲的小额贷款、扶贫贷款等解决创业资金困难。四是引导贫困母亲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符合贫困母亲自身实际、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力争通过金融扶持实现创业一人、脱贫一户。还要针对贫困母亲现有劳动力的状况,支持她们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以增加收入。

(3)发挥妇女特长增收。要发挥妇女人勤手巧的特点,因地制宜发挥贫困母亲的特长,发展适合贫困母亲特点的产业,如家政服务中的“月嫂”,以及“巧手”等等。推动形成集培训、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手工产业链,提高贫困母亲手工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在凝聚社会力量方面,要关心贫困母亲。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协调服务机制,构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由政府牵头,各部门通力协作,整合全社会资源,真心实意合力帮扶,最大限度地帮助贫困母亲走出困境。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各类组织从事扶贫开发事业。充分发挥妇联组织所属慈善公益平台作用,依托“母亲健康快车”、“母亲邮包”、“春蕾计划”、“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贫困母亲特殊补助”等品牌,动员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为贫困母亲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对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确实不能脱贫的贫困母亲,政府要兜底实行低保全覆盖,同时根据不同的贫困原因辅之于临时救助、医疗救助进行帮扶,使她们摆脱贫困。

总之,在精准扶贫中,要清醒地认识贫困母亲这一特殊群体在脱贫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基本对策,采取精准化扶贫措施,通盘考虑,综合施策,务求实效,才可望贫困母亲最终实现脱贫。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国政府网,2016-12-02.

[2] 闫书华、范伟,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妇女和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学习时报,2016-01-18.

[3] 雷青秀,关于移民搬迁扶贫对妇女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老区建设,2008-10-15.

[4] 巾帼脱贫行动,要干七件事,中国妇运,2015-12-15.

[5] 阚婷,举全国妇女之力,建西部美好家园,西部时报,2006-07-14.

[6] 彭春凝,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研究,农村经济,2016-05-25.

发现母亲篇4

——题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能是离家远的缘故吧,经常会想起家中的母亲,转眼想想已经又是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当然,又是一个多月没有见到我的母亲了。

我的母亲是一个很平凡的农村人,在我的印象里她就好像是一个“巨人”!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无所不能的,我的母亲在别人的眼中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但是对于我而言,母亲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和骄傲!每次想起我的母亲总是会想起她的笑容,她的头发!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是很爱笑的,在我看来母亲的笑容就好像是冬天里的一缕暖阳,每次遇到挫折一想到母亲的笑容便就会有了继续努力下去的勇气与信念,母亲的笑容是我的一剂良药。记得小时候我很内向,可能是因为我体质偏弱的原因吧,小时候的我有些内向,但我依旧很向往有几个好朋友。夏天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冬天下了雪打个雪仗,那一定是最美好的童年回忆了,但是因为我自小多生病的原因,我是不可以疯跑更不能在雪地里打雪仗的。直到我上了小学,我慢慢的可以开始和小玩伴嬉戏打闹了,但是因为我的内向,开始不知道该如何和小朋友们沟通,是母亲一直鼓励着我,记得第一次走向几个小伙伴和他们一起玩耍的时候我有些害怕,是母亲一直在我身后鼓励着我,我记得母亲一直笑着,就好像是要告诉我什么,母亲的笑容给了我勇气和信心,让我不断进步和成长!离开家的日子里,每次遇到困恼和挫折母亲的笑容都会浮现在我的脑海,母亲的笑容给了我战胜一切的力量!

我小的时候母亲还是乌黑的长发,我忘记了是什么时候母亲的头发剪短了。现在远远望去母亲的头发还是黑色的,但是走进了就会发现是另一种情形,有些许白发夹杂在黑发中飘扬着。每次回到家看到母亲头上的白发我的心都会一酸,眼泪有时候也会不觉间流下。母亲为了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了,我是多么想让母亲不要那么劳累,可是我现在能做的实在太少了,我的绵薄之力也只能是更认真的学习,来报答一下母亲。

发现母亲篇5

【关键词】母亲素质;儿童发展;潜移默化作用

近几十年来,对家庭教育的研究蓬勃发展,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也经常见诸报刊资料。然而,查找资料,发现人们往往习惯于把父母亲的素质作为一个整体因素来说明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实际上,父亲素质与母亲素质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各有其独到的作用而不能笼统的加以阐述。儿童发展上,母亲的素质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母亲素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本文从家庭教育视角来探讨母亲素质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母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作用

(一)母亲的仪表言行

母亲从自身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来影响自己的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和孩子相互反应,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也自觉不自觉的模仿母亲的仪表言行。母亲的喜怒哀乐,孩子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孩子的眼里,母亲的一举一动都是正确的,不假思索地模仿它,学习它。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自己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母亲的品德思想

母亲自身的品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孩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母亲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自己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影响孩子的思想。要是母亲“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尊老爱幼,孩子会体会,逐渐形成跟母亲同样的品德思想。

(三)母亲的修养

“修养”这个名词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那就是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品质优秀似乎又能成就他的事业。那么修养即使在成年之后如何“建设”,其实大多数的修养还是从母亲那里点点滴滴“浇灌”的。母亲尊老爱幼,孩子自然就会上行下效;母亲节俭有度,孩子自然就会拒绝奢华;母亲彬彬有礼,孩子自然就会谦虚不傲……

(四)母亲的文化知识

有文化的母亲绝对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如果是文化资深的母亲似乎就更能影响孩子的深刻思考,就像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在大人手牵手的带领下慢慢学会走路一样。有文化的母亲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在每一天的生活里,一点点地影响孩子,让他们杜绝粗俗;让他们远离简单;让他们知道深刻……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全方位的,母亲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孩子的心理、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二、提高母亲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加强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一)母亲自己提升自身素质需要

1.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母亲从传统观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必须积极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虽然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能简单的与素质高低划等号,但不可不否认文化水平是一个人素质的基础。母亲接受现代文化知识教育有利于消除或减轻传统文化诸如“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消极思想给母亲精神上带来的压力,增强母亲自身解放的自主意识,加强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判断,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勇气和能力。所以,母亲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克服来自外来的各种干扰,扮演好母亲的角色。

2. 具备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母亲对孩子的爱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上升为科学的教育活动。要教育孩子,母亲自己首先受教育。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家庭教育从知识上适应时代的要求。

3. 更新观念,建立新的儿童发展观。在儿童教育问题上,母亲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用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来衡量、束缚当今的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私有财产。孩子是独立的人。尊重孩子才是最深刻的爱。因为尊重才能使孩子产生自尊,而自尊才能使孩子产生内部动力,得到主动的发展。

(二)社会为提升母亲素质需要

1. 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母亲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对母亲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人民深深意识到在教育事业上母亲的被教育是第一要素。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下一代的各方面水平就大幅度的提升。因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龄前的孩子吸收的知识基本上都来自于母亲。相关部门发挥科学研究作用,加强对母亲素质研究力度,编写母亲培训教材和提高素质的辅助教材,组织她们定期学习,让母亲们大开眼界,了解外面的世界,为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提供环境。

2. 大力开展社会办学,创办有特色的母亲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大力提倡提高母亲素质是加强社会稳定发展、家庭教育水平有效提高的前提和必然要素。着力开展社会办学,创办各地方特色“母亲教育培训中心”。让广大母亲们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为培养优秀人才,当一名合格的母亲而一起努力。

什么样的母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母亲在孩子的意识形态里是一个榜样,一个里程碑。说孩子的未来在母亲的手里并不过分。母亲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品的思想、文化知识、自身修养方面给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大力提高母亲素质的深远意义,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相信因为付出努力而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晓宁.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意义及制约因素的初步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王东华.发现母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发现母亲篇6

关键词:城市;母亲教育;现状;思考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随着青年学者王东华《发现母亲》一书的问世和首届中华母亲节的成功举办。“母亲教育”作为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母亲教育包括母亲对于女的教育和母亲所接受的教育两方面含义。中国自古就重视母亲的教育作用,孟母断织、欧母画荻、岳母刺字、陶母退鱼……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深明“妇道”、教子有方的贤母名母,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在现代家庭中,母亲扮演着什么角色,她们对子女的教育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在广泛查阅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母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包括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先后选取了济宁市区的两所小学和两所中学,分别从小学1至5年级和初中1至3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对16个班的850名学生及其母亲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对部分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访谈。通过对1547份有效问卷和多方面调研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我国城市母亲教育的状况。

一、母亲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面临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城市母亲的文化素质有较大程度提高,中小学生的母亲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占40.27%。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有了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母亲科学教子提供了知识和智力保证,使她们能在教养子女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使女性有了更多的从业机会,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母亲占51.55%,从事个体经营者占17.45%。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些母亲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或迫于生计,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影响了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调查中有10.72%的小学生母亲和7,80%的中学生母亲在评价自己的家庭教育时选择了“事务繁忙。无暇教育孩子”。现代社会的母亲既要在事业上谋发展,又要兼顾家务和教育孩子,如何做到工作孩子两不误,是摆在众多母亲面前的一大难题。如何体现母亲的社会价值,为母亲提供安全的社会保障,则是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角,承担着教养子女重任

当前城市家庭中,由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意味孩子的教养重任主要落在了父母肩上。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83.06%的中学生母亲和80.16%的小学生母亲、85.13%的中学生和75.58%的小学生选择“母亲是家庭中孩子的主要照顾者”,68.55%的中学生母亲和71.31%的小学生母亲、56.35%的中学生和59.74%的小学生选择“母亲是家庭中孩子的主要教育者”。比例的悬殊、认识的一致,充分说明了母亲在家庭中既是孩子的照顾者,又是教育者,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母亲与孩子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53.57%的中小学生选择“在家里最听妈妈的话”,60.97%的中小学生选择“在家里与妈妈交流最多”。可见,在家庭中,母亲“垄断”着对子女的教育,父亲教育严重缺失。

上述状况不仅会增加母亲的过重负担,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各有优势。一般说来,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则依赖于父亲。母亲教育孩子重感情,细致周到,父亲教育孩子重理智,宽松豁达,二者缺一不可。正像傅雷先生所说:“孩子是站在父母的双肩上成长起来的,失去一方就没有了平衡。”所以,母亲在发挥自身优势关心教育孩子时,不应忽视甚至排斥父亲的教育,父亲也不能只顾“养家糊口”,在家庭教育方面做“甩手掌柜”。

三、母亲的教育方式较为合理,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

“母以子贵”的思想使古代母亲从小就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当代社会的母亲依旧把孩子看作自己和家庭的希望,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从表5可以看出,52.15%的中学生母亲和45.84%的小学生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研究生乃至出国深造。关于子女的发展问题,虽然多数母亲选择了平时较为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品德修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母亲仍然持有“学习第一”的思想,最关注的还是孩子的学习,53.49%的中学生母亲和41.67%的小学生母亲选择了“在家与孩子交流最多的话题是孩子的学习”,59.95%的中学生母亲主要通过作业和考试成绩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关于怎样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58.87%的中学生母亲和71.70%的小学生母亲选择了“让孩子自主学习,有要求时再给予指导”;当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31.72%的中学生母亲和50.68%的小学生母亲“对孩子宽容鼓励,树立其信心”,48.56%的中学生母亲和44.99%的小学生母亲“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改进方法”,关于母亲的教育方式,从表6可以看出,位居前两名的是“以身作则的民主型”和“说教为主的严厉型”,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母亲中分别占45.16%和43.55%、71.58%和20.64%。以上数据说明,多数母亲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合理的,她们多采用说理、垂范、鼓励等正面温和的形式,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四、母亲明确家庭教育的作用,对母亲职责认识不到位

调查中,在回答“教育孩子的任务应该由谁来承担”时,98.12%的中学生母亲和95.98%的小学生母亲选择“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说明绝大多数母亲已明确家长应承担的教育任务。她们同时也认识到了母亲教育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61.48%的中小学生母亲认为母亲的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作用非常大,还有36.92%的中小学生母亲认为母亲的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作用比较大,只有2%的母亲认为作用不大,

母亲肩负着多种职责,但首要的职责是养育子女,本次调查中,只有33.69%的母亲同意“养育子女是母亲最重要的工作”,56.38%的母亲不完全同意,其他人则选择了不同意或不清楚。可见,许多母亲对养育子女的职责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把“教养子女”看做是自己的首要职责,没有认识到母亲不仅要创造生命,更重要的是去培育这些生命。一些母亲照顾教育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带有一定程度的本能性和被动性。要提高母亲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强化母亲意识,让母亲认识到教育孩子是自己的天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乐于做母亲,才能用心去做母亲。

五、母亲教育的自我评价偏低,教育需求表现强烈

发现母亲篇7

当我起来时母亲又要为我穿衣,让我去刷牙洗脸吃早饭。等我吃完时,母亲又要急忙送我去上学,回来后母亲才开始慢慢的做着家务。过了好一会儿后,忙碌了一上午的母亲终于可以闲下来看电视了。

一直到了中午时,爸爸回家了,但是他只是吃过午饭后就急冲冲地去出车了,只剩下母亲在那里慢慢的吃、洗、望,默默地望……等到快放学时,母亲又要去接我们了。在看到我时,母亲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只不过我把它忽略了。而当我拉着母亲的手一步一步地回家时,母亲心中才开心了起来。回到家后母亲又要忙着为一家人做饭,我则在一旁玩耍。等了一会儿后,一家人一起吃饭了。那时肚子早已饿了的我狼吞虎咽的吃着饭菜,没有时间和母亲说话,本来想和我聊聊的母亲只能把话咽到肚子里去了。

吃过饭后母亲终于有时间和家人一起聊聊天了,可是那些不多的话语有时也会被我不懂事的打断。现在我长大了,母亲没有那么忙碌了,但是只能做做家务活的母亲更加犹郁了,每天只能住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平时可以和爷爷奶奶一起说说话。但有时爷爷奶奶出去锻炼时,妈妈就只能独自做做家务看看电视盼望有人能早点回家和她聊一聊,分担一下她的寂寞。

发现母亲篇8

[关键词]电影美术;《我的父亲母亲》;色彩基调;美学内涵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主要围绕爱情讲述了一个真挚感人的故事。这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着重运用了美术色彩的基调来实现了现实和回忆之间的鲜明对比和情感的不同呈现,同时影片中所采用的一些道具、灯光等也使人物的情感更加细腻化,促使整部影片营造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术效果,另外,影片也通过镜头的特写和画面的凸显把影视美术展现得更加生动。

一、《我的父亲母亲》的美术色彩基调

(一)黑白色彩映射现实部分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描述的现实部分基本上都采用了黑白色作为影片的感情基调。站在电影美术的视角来看,通过以黑白色作为影片画面基调的目的就是以此来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悲伤的情感。而之所以在影片中采用黑白色就是为了进一步表现父亲死亡的这一事件促使整个现实部分都萦绕了悲伤的基调,从而更好凸显出这种凄凉的感彩。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中,导演大胆突破了传统电影创作中用黑白来展现回忆的部分,并对其进行了倒置,并实现了良好的色彩美术效果。与此同时,在现实部分中黑白色彩的作用也与回忆部分中鲜亮的色彩运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引领观众在内心情感上与影片的主题思想产生共鸣。一般来说,色彩是一种强烈的表现情感的手段,而色彩的对比在影片中总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在影片的现实部分中,主要讲述的是父亲的死,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所以在整个父亲的葬礼中,几乎就没有任何愉悦的情绪,只有对死者表达的沉重的哀痛和无限的眷恋之情,再加上影片呈现现实部分的时间主要选择在冬天,天空中还飘洒着雪花,黑白色与冰冷的环境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同时为人们心中的感伤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也为整部影片的美术设计营造了一种富有层次变化的主观感受。.

(二)彩色反映回忆部分

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当现实部分的情节画面开始转变到回忆中后,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现实中冰冷的黑白色转化到回忆中充满鲜艳的色彩感。而两部分的色彩基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一巧妙的设置则更倾向于把回忆部分中讲述到的美好爱情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导演在回忆部分中转变了色彩的运用,彩色在这一处的作用则象征了美好的爱情,使回忆部分中展现的优美景色和真挚的乡间情感得到深刻的印迹。事实上,彩色也正是回忆部分中深厚情感的代表,导演在这一处中利用回忆中的风景和人物造型上的色彩感来进一步表现出人物的美好和曾经真挚的感情作为心中的祭奠,而母亲心中的幸福感也得到了填补和展现。母亲身上穿着一件红棉袄,置身在安静、祥和的原野中,随着车碾过的声音和孩童郎朗的读书声,再加上母亲脸上洋溢质朴、纯真的笑容,影片中展现的整个画面瞬间变得异常安静,这一情节画面的刻画具有深远的美学意义。整部影片在回忆部分采用了彩色的配置,同时在现实部分中与黑白色彩相结合,就好像是在引导人们抛开忙碌而又繁杂的现实生活,一同和影片人物开启纯真而又美好的爱情故事。另外,导演利用回忆部分和现实部分的色彩感也表现出美术上的色彩寓意,并揭示出人物自身的情感对比,影片中的色彩美术具有强烈的写意性作用,并在色彩的相互转换中表达出抒情性。正是得益于色彩美术的奇妙转换,才引发观众对此的反思,并且观众的主观情感和影片的情感内容实现了一致性。

二、《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美术造型

(一)“父亲、母亲”的人物造型反映时代的特征

在电影的创作中,要表现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主要通过人物的造型美术来凸显。从年老母亲憨厚的笑容中就给人一种朴素善良的内心感受,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造型上的美术设计就可以表现出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影片中展现了年轻时候的父亲身着一件整齐的中山装,再加上一头短短的头发,配上干净的笑容也反映了影片中的历史时代,并且这一人物造型也为影片中父亲遭遇了“”的变故而埋下了感情的伏笔。但从父亲这一人物造型上看,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对他的爱慕心理,同时也为母亲后面执著不悔的等待提供了历史背景。而年轻时候的母亲,则是一个扎着两条辫子的姑娘,并穿了一件红色的棉袄,这一人物的美术造型正把当时的乡村姑娘的特征表现出来了。而且从年轻时候的母亲跑步时的略显笨拙的样子中,就把母亲质朴的乡村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母亲具有淳朴的笑容和清秀的脸庞,这些人物特点把人物身上的青春感反映出来了,而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乡村姑娘,在面对爱情时,展现出来的执著不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而这一情感的表达也与当时社会背景中的乡村爱情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美术造型,能让人们很轻易就了解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从人物的着装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影片主要展现的就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爱情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城市的爱情故事,更不是有关城市人之间的。另外,从人物的着装造型上也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区别人物的身份特征。影片中刻画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而母亲则是一个鲜明的淳朴的乡村姑娘。人们从人物的造型上也可以知道故事大概发生的历史年代,父亲身穿中山装,母亲穿红棉袄,从中可知故事的时代并不是发生在古代,也不是在讲述近几年的故事。另外,从人物的美术造型上也可以看出故事发生的地区,并以此来判定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样就能有利于观众掌握整部影片中的故事内涵。

(二)以“路”为道具造型表达了人物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把主要的情感碰撞都展现在这条具有道具作用的乡间“小路”上,影片在开头部分就描写了一条弯曲的道路,同时这条路也被赋予了美术的效果从而来象征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相伴相随的感情。影片中的路是通过一条静谧的乡间小路来展现的,并且路在影片中所起到的美术作用就是告诉观众父亲和母亲在这条路上是怎样的执著,同时也是表达母亲毅然决然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家的真挚情感。在此后,影片中就曾多次出现了路的景物描写。当彩色的画面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就出现了一条路是直通往村子,而父亲就坐在马车上来到了这个村庄,母亲则是在路的另一个尽头在等待着,这一景物的描写就暗喻着父亲和母亲即将要展开两人的故事。在影片中,正是这条路的景物画面才指引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相遇,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而母亲则为了能多看父亲一眼,并且和父亲多说上一句话,两人的感情变化多次都发生在这条路上,并且这条路的美术效果也正是表明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相互追逐的爱情故事。故事发展到后来,父亲被牵连到“”的事件中而被强行带走,此时的母亲一路上追逐,并希望父亲能吃上自己做的饺子离去,但最终还是没有追上,而此时画面中出现的是一条没有镜头的道路,及至母亲无力倒在了路上,路的印象也逐渐隐退,在这一处中,路所营造的美术效果就是为了凸显出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种种艰辛。自父亲离开后,母亲则日日都在路上等待,而此时的道路则赋予了凄美的美术意义,表达了母亲对爱情的执著和坚信。母亲在最后也终于等到了父亲,而这一处的描写也借助这条路来展现,寓意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终于有了明了的结果,影片中描写路的画面也到此终结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路的作用已经包含了父亲和母亲之间通往幸福的道路。从影片中的现实部分来看,观众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母亲坚持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来,也感受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艰辛。而父亲的遗体也正是通过了这条路,影片中出现了感人肺腑的关于路的画面。在影片中,路作为拍摄过程中的一个道具,蕴含了深刻的美术意涵,也是最能表达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朴质的乡土情感。.

(三)景物的美术造型折射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导演恰当地把景物融入影片的抒情过程中,并实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获得了非凡的美术视觉,巧妙的景物刻画为整部影片增添了美感。在影片的回忆部分中,当母亲穿着那件红棉袄出现在路口在焦急等待父亲的出现时,整个镜头从远景到近景都展现,并通过全景、近景之间的相互变化,着重凸显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且正是随着景物描写的不断切换中,也逐渐把剧情带向了高潮的发展阶段,而观众也可以通过这一个美术上的视觉刻画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在影片的另一处中,母亲为了能够听到父亲的声音,便每天都到村里去打水,此时把金黄色的画面背景和弯曲的道路相互映衬,再加上母亲脸上纯净的笑容,与整个画面相融合。在这个场景中,导演主要把每一幅的画面都定格住,并着重展现人物身上的那种自然和纯美的感觉,并以此来表达母亲心中对父亲的绵延不绝的爱意。在影片的另一处描写中,母亲为了能让父亲吃上自己做的食物,导演还特意把一个青花瓷碗放在了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对此进行了远景和近景的特写,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一美术造型来告诉观众母亲对父亲的真情。母亲在父亲被带走的那一条路上等待着,影片的画面也在金黄色的美术色彩中得到了开展,把母亲的凄美完全展现出来了,这就实现了人物和景物相结合的美术效果。在电影中,导演还对母亲做饭的情景进行了特写,并把母亲劈柴、烧水等情境都生动展现出来了,在这一个画面中,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语言,仅仅是随着镜头的特写而把人物的情感和自然景物唯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母亲心中强烈的情感特征。当影片的故事发展到后面,母亲独自一人在那条路上无尽的奔跑着,导演把画面替换为彩色的回忆中,这不仅是对回忆内容的概括,也表现了那种深入骨髓、真挚感人的爱情终结。影片中充分表现景物过程中,也带领观众一起感受和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也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由一段感人肺腑的乡村爱情故事直达到观众的心底,并为之震撼和动容。在欣赏电影故事情节时,我们还应对影片中采用的一些影视美术进行特别的关注。为了能凸显出影片细腻的感情线索,导演在色彩、美术造型上进行了特别的设置,并且实现了良好的影视美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登富.镌刻山河雕镂人心——论电影美术设计的十大造型要素[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05).

发现母亲篇9

有个人讲,他十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外地上中专,母亲送他去火车站。候车的时候,母亲忽然蹲下身,原来他的鞋带松了,母亲给他系鞋带。那一刻,他俯看着母亲的头发,忽然发现,原来母亲已经有了好多的白发了。当时他少年的心里就涌起很复杂的一种情感,有心痛有感激,一下子有了想要流泪的冲动。那是他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现在的母亲,头发全都白了,他总会想起少年时,母亲弯下腰去给自己系鞋带,那些白发怎样刺痛了他的双眼。

一个女孩说,她八九岁的时候,有一次看见父亲头上有白头发了,就让父亲坐下,她站在椅子上给父亲拔白发。每一年,她都会给父亲拔白发,那时她还很奇怪,父亲那么年轻,怎么就有白发了?就这样,她一年年地长大,却发现,父亲的白发越来越多,最后已经拔不过来了。而且,她一年年地长高,从最初的站在椅子上,到最后她站在地上就可以俯看父亲的一头白发。她很是伤心,因为自己的成长把父亲催老了。

而让我动容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他说,他从少年时头发就全白了,是典型的少白头。那时母亲为了他的头发,可是操了不少心,去各大医院,还四处寻找偏方。几乎每天,母亲都会把他拉到身前,低头看他的头发,看有没有变黑的迹象。如果发现哪根头发根部变黑了,母亲会非常高兴。这样折腾了好多年,他的头发终于一点点的变黑了,而他的个子也已经比母亲高了。他第一次低头看母亲的头发,发现已经白了许多。而现在,母亲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他有时会想,是母亲把一头黑发给他,与他交换。他也常常俯视母亲的白发,一如当年母亲看他般。

发现母亲篇10

看着蓝天,吹着大自然的风。脑子中闪过一段记忆,我脸上挂起了淡淡的微笑,一段记忆,如暖阳般的记忆。

春去秋来,秋风代替了春风,黄叶代替了嫩叶。现在代替了过去……秋天到了,那是我和母亲最喜欢的季节。秋天能触动我和母亲的心弦。我的母亲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妇女。高挑的身材,十八岁的少女嫁给了二十岁的小伙子。

母亲是个很善良的农村妇女,为了生活只好努力,只好辛苦。自己一个人供着儿女们上学,母亲的坚强展示在她的外表中,但心里的脆弱只有母亲一个人知道。母亲在家乡里开了一个卖糖水的小店子。从7点开始工作,一直到夜晚11点多,但母亲没有在儿女面前抱怨过一句。白天看着母亲帮我们煮好饭,而自己就呆在炎热的厨房中,开始把糖水煲好。母亲一会看着钟,看下时间到了没,如果到了,就关火,一会把煲糖水的料准备好,看着母亲走来走去……母亲的脖子上老是挂着一条毛巾。背后的汗水早已把朴素的衣服浸湿了。

傍晚,母亲在和我们一起吃饭,忽然传说一声:“买糖水”,母亲停止吃饭了,开始工作了。看着母亲出门的背影,母亲你累吗?晚上,母亲打开店门,在店里打扫好,等待客人的到来,一阵人流进来了,母亲开始忙了起来,看着母亲帮客人拿这拿那,走来走去,但母亲不会说她累,只是依然面带微笑。有些小混混来消费,专门是想吃“霸王餐”的,母亲还是面带微笑的服侍他们,毕竟他们是客人。

夏天,看着店里的母亲忙来忙去,我主动来帮母亲,我小心翼翼的把糖水端到客人的桌上,有时,不小心把碗摔碎,母亲会把我给骂下,叫我以后小心点,但我不懂母亲的心,很生气的跑出去了,好久没有回去。看着,母亲的担心样,我努力安慰自己,母亲是因为太辛苦了,太累了,太关心我的,才会骂我的,母亲是爱我的,希望我可以好好的。想着,这些理由,我鼓去勇气,回家去了,我自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发现床上有一条纸条“小妹,母亲累了,所以骂了你,很对不起。”我看了这纸条,泪水模糊了双眼,母亲对不起,是女儿不明白你的心。

冬天,生意继续做,母亲为了可以让我们上学时可以吃一顿好的,可以穿好看点,母亲做了多一门生意——烧烤。看着母亲认真工作的样子,每个晚上顶着烧烤味,母亲继续工作。有一个晚上,我和哥哥帮去找母亲,看着母亲脸红红,还一直咳,我想母亲可能感冒了。哥哥很生气的对母亲说:“不要干烧烤,对身体不好。”母亲笑了笑:“你们回去吧,母亲的身体很好。”哥哥牵着我的手回去了,我松开了哥哥的手,我跑回去,站在一个离母亲大约有1米远的角落看着母亲,现在是晚上10点了,母亲拿了张小凳子坐下来洗碗。一阵寒风吹来,我打了个寒抖,看着母亲洗碗的背影,背有点驼背了,头发上多了些白发,手在寒冷的水中工作,看着母亲穿着单薄的衣服,我眼红了,心好痛,我跑回去把姐买给母亲的大衣拿来,我抱着大衣,站在母亲的后面,“妈,给你。”

有时,半夜起来,看见母亲一个人在哭,眼眶流下母亲的泪水,看着母亲的眼泪,我恨我自己,干吗不能给母亲幸福的生活呢?我跑了过去,抱住了母亲“母亲,如果累了,就哭出来,不要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