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配送十篇

时间:2023-04-04 13:09:32

药品配送

药品配送篇1

关键词:药品;流通成本;集中配送

一、背景分析

从2003年1月1日起,我国已经全面开放药品的分销服务,允许外商在我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直接面对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营销策略和成熟的管理体制的国外企业的竞争已经来临。本文从医药流通企业基于价值链管理的市场营销分析的角度出发,集中对药品物流配送的分析研究。

价值链系统是指由企业的价值链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价值链共同构成的系统。企业的价值链并不是处在一个真空地带,它与外界具有不可分割的价值联系。企业的价值链上接供应商价值链,下联客户价值链,同时还受到市场价值链与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影响。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价值链系统。作为企业,就是要善于运用这一价值链系统为自身创造价值。供应商价值链是企业生产要素的源泉,与他们建立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就能够起到双赢的效果。客户价值链是企业价值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善于发现客户的需求,了解其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就能使企业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市场价值链是企业联系客户的重要渠道,而竞争对手价值链对于企业自身价值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忽略其存在,孤立地看待企业的价值链是十分危险的。

在现代医药营销价值链体系中,药品的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经销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成本的降低,不仅体现在流通费用方面直接减少同时对维持企业形象、抢战先机有这不可忽略的作用。配送是药物流中关键的一环,占据整个流通成本40%以上。

二、解决办法

在药品的物流成本中,为保障既定服务水平对仓储及运输设施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费用较高。每一个配送点,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特别是一些特殊药品,其运输设备要求是昂贵的冷冻或冷藏车辆且所有物流资源很难共享或相互协同利用;另外存货的最大资源在目前的物流水平下是无法达到共享,因此不同库存配送点的存货很难调度,导致在网络中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存货,而另一方面可能在某些地区出现断货,这些资源浪费的最终表现均为成本增加。

集中配送是由几个物流据点共同协作制定的计划,共同组织车辆设备,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在具体执行配送作业计划时,可以共同使用配送车辆,提高车辆实载率,提高配送经济效益和效率,有利于降低配送成本。

多家制药厂利用同一个配送中心,由该配送中心负责向该药品零售商在全国的分店供货。每家分店每周向配送中心发出所需的货物订单,配送中心于是按照订单从仓库里拣选出不同制药厂的库存药品,然后将这些不同制药厂的零散药品整合成整车运输量进行运输。通过这种方法,制药厂和药品零售商都不需要保持大量商品库存,此外,制药厂也避免了因为货运量不足整车而必须向运输公司支付最低费用,同时还可以保持很高的服务率。对于药品零售商来说,集中配送由于可以将多家制药厂的零散药品整合成整车一次性到货,从而减少了药品零售商和更多制药厂进行联系订货、检验的手续,从而使得集中配送对药品零售商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三、针对药品设计集中配送模式流程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它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洁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此处提及的药品配送主要涉及到对散装药品进行的接单、拣货、分货、配货与送货流程(见图1)。

(一)订单处理作业流程分析

配送中心订单处理系统是指配送中心完成从用户订货到发运交货,以及受理用户接受货物后的反馈要求整个过程单据处理的功能子系统,通常包括用户订单的接受、存货查询、存货分配、订单处理资料输出、订单异常变动处理等等各项作业内容。一般来讲,配送中心订单处理系统的作业程序如下:

1、接受订单。接受订单是指配送中心各用户在规定的截至时间之前将订单准备好,并传送给配送中心,然后配送中心对订单进行确认,据此建立用户订单档案。将订单转换为电子数据,通过与配送中心联机传输给配送中心。收到用户传输过来的资料以后,配送中心要对用户订单中提出的各项进行确认,并将订单按照确认后的交易类型分类,以便区别处理。应注意减少重复数据输入。

2、订单数据处理。订单资料接收确认以后,系统的主要处理工作是对这些订货进行存货查询,并根据查询结果进行库存分配,最后将处理结果打印输出,如拣货单、出货单等,然后再根据这些输出单据进行出货物流作业。

3、订单状况管理。产生订单数据处理输出结果并不意味着订单处理工作的结束,订单处理系统还要保证订单资料在以上每个步骤的处理是否按正常程序进行,以及前、后步骤间的接替是否确实无误。另外,对于实际作业中不可避免的订单变动情况,订单处理系统还应加以修正,以维持系统的正确性以及避免因异常变动造成损失。因此订单处理系统在最后阶段还要进行订单状况管理,通过追踪订单的状态变化及详细记录各阶段档案资料,了解订单异常变动时所处的状态,并针对其对应的档案加以修正处理。

(二)拣货作业流程分析

将客户订单不同数量、种类的货物从配送中心的货架取出集中在一起的过程称的为拣货。其目的在于正确且迅速地集合顾客所订购的商品。如何以最有效率最少人力的方式来拣货,也是各位配送中心所需研拟的对策。目前药品拣货的单位大约分为以下层级:

单品:拣货的最小单位,单品可由箱中取出,可以用人手单手拣取者。

箱:由单品所组成,可由垫板上取出,人手必须用双手拣取者。

拣货作业除了少数自动化设备逐渐被开发应用外,大多是靠人工的劳力密集作业,因此在拣货系统的构筑中,使用工业工程改善手法的应用相当普遍,将可使生产力有效的提高。尤其在进行拣货系统构筑或者现状掌握时,必须掌握以下检核要点:不要等待――零闲置时间;不要拿取――零搬运(多利用输送带、无人搬运车);不要走动――动线的缩短;不要思考――零判断业务(不依赖熟练工);不要寻找――储位管理;不要书写――免纸张(paper-less);不要检查――利用条码由电脑检查。

货物分层归类是拣货作业的基础,无论配送商采取何种的拣货策略,拥有正确的归类分层将能使得拣货人员易于拣货与方便查询。

拣货的策略和客户的订单性质有关,当医院药店订单的需求均属大量且同时配送的型态时,批量拣取的方式就显得较具优势,相对的订单多为零星且不同时段的配送时,订单不同的拣货方式就能达到其迅速处理的功能。

拣货策略可是分为很多种类,先将所有订单进行复合挑选,分出多家按少量相关药品需求和个别大量药品需求的订单,针对多家少量的订单需求将采取分类式拣取,即一次处理多张订单,且在拣取各种商品的同时,把商品按照客户订单别分类放置的方式。例如,一次拣取5、6张订单时,每次拣取用台车或笼车带此5、6家客户的篮子,而后边拣取边分客户的方式。如此可减轻事后分类的麻烦,对提升拣货效益更有助益,较适合每张订单量不大的情况。如果遇见大量的需求订单,可以采取订单别拣取的方法。

(三)分货作业流程分析

为了确保出货数量、品质或是规格的正确性,并需再分类完成的货物进行检查,并核对货物内容是否合于订单的要求,查核无误后将货物装入适当的容器后贴上标示,然后根据排车计划将货物送至出货区,最后进行配送,这样对于客户不同或配送路线不同作分类的工作,即为分货。目前分货方式有以下类型:

人工目视处理:全由人工依订单或传票判断来进行分货,将各客户的订物放入已贴好各客户标签的货篮中。

自动分类机:自动分类机是利用计算机及辨识系统来达成分类的目标,具有迅速且正确不费力的效果,尤其在拣取数量或分类数量众多时。

有效分货作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货物配送正确性。无论是拣货还是分货系统,若能达成自动化的作业方式,对于配送作业的进行应有较大帮助,企业也较容易透过这种规格化、制式化的作业方式来进行控制。使用电子卷标计算机辅助拣货系统(ELCApS)可以使控制系统能与配送作业结合,以及提升配送作业的后续效率,自动化的拣(分)货系统应尽快建立。

(四)配送作业流程分析

对订单数据加以处理并经过拣货、出货的手续后便要着手进行配送的工作,实际配送工作的进行完全仰赖事前排车计划的拟定,通常排车计划的拟定需在接单后开始计划,所需的信息除了包含订单上的客户信息、货物信息、配送信息外还需配送中心的人员、车辆、城市路网等相关信息来配合排车计划的拟定,排车计划的内容包括排定哪些订单可以同车配送、配送车辆的车型以及指派哪位司机进行配送等工作,一般而言在配送时主要需决定的工作内容包括:配送区域划分;车辆安排;配送路径选择;配送顺序决定;车辆装载方式等。

在配送分区上目前的作法有定点定线、分区、与不分区等作业方式。定点定线方式是先规划好固定的路线及配送顺序;而分区的性质则是将配送区域划分但路线未固定,同车尽量不跨区配送;不分区则是完全不限制区域排车以总体效益最优为考虑。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货物形状大小的差异,即使货物总体积小于车箱的容积,也未必能够完全摆放得下。这就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层次摆放货物,力求完全或尽量将给定的货物装载下。所以采取合理的货物配载方式对于提高车辆的利用率,降低配送成本。

(五)退货作业流程分析

当货物运到客户指定的地点时,要进行货物的装卸和交接作业,由于多种原因可能导致少数货物不能达到客户的要求(比如货物破损),这就必然涉及到退货的问题。首先,司机须跟客户进行交涉并对欲退货物进行初步的查验,确定是否符合退货要求。若符合要求,客户必须填写退货清单,注明退货商品的详细信息以及退货原因;接着将所退货物重新装车待完成所有客户的配送任务时一并带回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相关管理人员对退回的货物现场查验、并完成退货单录入和退货的审核工作。对通过审核的退货进行分选处理,审核未通过的退货,暂时存于指定位置,待与客户沟通后再做处理

四、使用集中配送收到的成效

目前,药品集中采购与配送政策已经在许多省、市、县开展了起来。以陕西宝鸡为例,2007年年末,宝鸡率先在陕西省开展了药品以及医用耗材集中配送进社区和农村的试点工作。此项集中配送制度具体由宝鸡各县区的卫生局负责,由其选定一个配送单位,对当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和医用耗材进行统一的集中配送。在集中配送制度实施后,宝鸡的药品价格得到了明显的降低。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政策实施后,宝鸡当地的药品流通环节至少减少了1-3个,而药价则便宜了15%左右。

参考文献:

1、陈文若.第三方物流[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郝渊晓,马建平等.现代物流配送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3、张俭.药品配送之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0).

4、郭公华.药品物流配送中心大有可为[N].医药经济报,2003-09-17.

药品配送篇2

甲方(委托方):

乙方(承运方):

为了严格执行国家药监部门相关规定,严格规范冷链药品管理,确保冷链药品物流安全。经过对乙方运输资质的认定,其已通过新版gsp认证,具备冷链药品的运输配送能力,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配送冷链药品事宜,双方达成以下一致意见,签署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一、乙方收货、验收入库

1、甲方将本公司erp客户端开放给乙方,允许乙方只对本公司冷库货位进行进销存的有关操作。甲方负责对乙方操作人员进行软件培训。

2、甲方向供应商采购冷链药品时,在本公司erp中做采购订单,同时要求供应商将所采购的冷链储存的药品,配送至乙方冷库。乙方按照新版gsp冷链药品进销存有关规定进行收货、验收入库,并在甲方提供的erp客户端上进行收货、验收、入库的操作。随货同行和温湿度记录(可导出电子文档),二者缺其一,则拒收。

3、乙方在核对采购订单、随货同行、温湿度记录(可导出电子文档)或者收货、验收过程中,发现任何疑问,应和甲方采购负责人员进行联系,确定无疑问时方可继续进行操作。

2、乙方按照新版gsp要求保存好随货同行、同批质检报告和运输过程中冷藏车或冷藏箱温湿度记录(可导出电子文档),备查。

3、乙方按照新版gsp冷链药品的储存要求对甲方所委托的药品进行储存,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如出现温度超标的情况进行短信报警时,需要以短信的方式通知甲方负责人员。甲方负责人员在收到短信报警时,应立即和乙方仓库负责人员联系,乙方应确保甲方所储存的药品的质量安全。

二、甲方请货、乙方配送

1、甲方门店在erp系统中向总部仓库做请货单,总部仓库负责人员在收到请货单后,及时和乙方仓库负责人员进行联系,通知其对门店请货单内容进行配送开票和拣货。

2、乙方仓库负责人员接到甲方仓库负责人员的通知后,在两个工作日内将甲方门店的请货单内容进行配送开票、拣货、复核出库,并配送至甲方请货门店。按照新版gsp的相关管理规定,做好冷链药品的运输配送记录,并保证冷藏车和冷藏箱运输过程中对温湿度的要求,并有随车温湿度记录(可导出电子文档)。

3、乙方确保在配送途中冷链药品的质量安全,符合新版gsp的冷链运输配送的管理规定,应使用经过验证的冷藏设施的运输车辆,在整个运输途中温度应保持2-10摄氏度。

4、甲方门店收到乙方配送的货物后,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内,收货验收完毕,放入冰箱或冷柜,在乙方配送单据上签字确认并留存,同时要求乙方配送人员提供本次运输冷藏车或者冷藏箱的温湿度记录(可导出电子文档),二者缺其一,则拒收。

5、甲方门店在本公司erp中进行收货、验收、入库。

6、门店请货一旦由乙方配送出库,将不允许配送退回,储存与质量安全由门店负责。

三、采购退出

1、甲方采购人员和供应商协调好,尽量要求供应商去乙方冷库取回,若需要乙方配合退回供应商时,乙方应负责按照新版gsp冷链药品的运输和储存有关规定,将药品运输退回至供应商仓库冷库,并提供相应的退回单据和温湿度记录(可导出电子文档)。

2、甲方采购人员在erp中做采购退出开票,并通知乙方仓库人员,由乙方仓库负责人员按单据拣货复核。乙方拣货实货复核完毕后,乙方仓库负责人员通知甲方采购人员复核确认后,方可出库退回供应商。

四、盘点

1、乙方对甲方委托配送的药品数量和质量负责,定期对库存进行盘点。

2、甲方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去乙方仓库进行盘点,乙方仓库负责人员协同,并对盘点差异负责核对,保证进销存一致。

五、电子监管码管理

1、乙方负责在进销存过程中,对附有电子监管码的品种见码就扫,包括入库扫码、配送出库扫码,将导出的电子文档传送给仓库负责人员。

2、甲方仓库负责人员及时查询与核对采购订单、入库记录、配送出库记录,和乙方仓库负责人员及时沟通核对相关扫码数据,及时在电子监管平台进行核注与核销。各项扫码数据要求在一周内处理完毕。

六、费用

1、储存费用:

2、配送费用:

七、责任

1、乙方负责甲方委托配送药品的安全、数量与质量保证,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排查,解除。

2、乙方配送时,应确保送到门店的药品外观包装完整,无破损、受潮等问题。如门店收货时提出药品外包装受损等问题,视为乙方运输途中产生的问题,由乙方最终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损害赔偿以所托运货品的货值为限,具体计算以甲方含税开票价格为准。

3、乙方逾期送达货物的,应及时与甲方沟通,说明情况,双方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避免扩大损失。送达货物的日期以收货人签收日为准,每超过一天扣除1/5的运输费用,以次类推。

八、时限与违约

1、本合同自

日至

日有效,到期后双方可以以书面方式续签本合同,本协议相关附件应并加盖双方骑缝章。

2、本合同一式两份,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则交由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九、附件:数据处理程序及流程图

甲方:

乙方:

经办人:

经办人:

电话

电话:

签订日期:

药品配送篇3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药品配送; 应用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6.36.0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153-02

现代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医院各方面的管理水平与质量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度。药品作为医疗活动中的基础性和保障性物资,不仅关系到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更与患者的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1]。药品配送的正确性、时效性都是衡量医院药品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2-3]。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前后,药品配送过程中,调配差错发生情况、配送时间以及配送破损率等指标,分析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统计2014-2015年笔者所在医院包括门诊药房、急诊药房、住院药房、住院部临床各科室以及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等各个部门药品配送的相关数据资料,以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实施前(2014年1-12月)为对照组,以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实施后(2015年1-12月)为观察组,各自随机抽取2000次(共计4000次)药品配送过程进行质量管理抽查。

1.2 方法

从2015年1月开始,笔者所在医院各部门在进行药品配送过程中实施PDCA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

(1)计划阶段(P)。①住院药房24 h值班,所有药品统一到住院药房。②构建专门的药品配送队伍,强化岗前培训和业务学习,科学排班,优化工人运送路线。③增设ST医嘱审核执行栏,促进信息沟通有效性,取消领药单与电话通知,减少护理人员工作环节。④完善工作记录,引进药品配送监控系统,保证发药及时性和准确性。(2)实施阶段(D)。①医务部明确ST医嘱定义、运用范围。②重新制定急救车目录,梳理科室备药,限定备药基数,目录报备医务、药房存档,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③ST医嘱由临床通知确认改为随时确认。④专人配送,配备专业冷链物流包和配送车,临时医嘱用药,至少每小时送药1次,ST医嘱即刻送药。⑤护理取消电话通知、取消打印领药单,增加PDA扫描核对,IT中心在信息系统中增加发药、接收药物的人员和时间。⑥质管办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并对各部门做信息反馈与沟通。(3)检查阶段(C)。①ST医嘱:发送医嘱至患者用药时间由65 min降至25 min,缩短了61.5%(数据来源his系统)。②临床备药品由平均73种品规降至12种,数量由平均816降至195,批次由5个降至1.5个(数据来源临床药品督查表)。③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剔除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破损;药品过期、变质(来源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系统)。(4)处理阶段(A)。①标准化:制定《夜间病区药物发送流程》。②持续监控:以渐长周期持续进行数据收集,直至新流程稳定运行。③进一步改进空间:规范超常处方、模糊处方的处理流程,改进麻醉、的发放流程。

1.3 观察指标

对比持续质量改进前后药品配送过程中调配差错发生情r、配送时间以及配送破损率、配送错误率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持续质量改进相关措施干预后,药品配送过程中的调配差错发生率、配送时间、配送破损率、配送错误率等均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药品配送的监测结果为依据,可见药物配送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1)各病区科室备用品种多、数量大、批号多,时常有药品近效期甚至过期,药品保存不当变质,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医疗安全和治疗无法得到保障。(2)药品管理秩序混乱,特别对于ST医嘱的急用药无法做到及时处理。(3)药品配送队伍建设缺乏专业性,培训及排班不到位,药房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不强,药品摆放、储存混乱;排班值班制度不合理,尤其是夜间值班管理不严格,药品配送可能不及时甚至出现非专业人员代班,埋下安全隐患;工作记录不够完善、准确,导致发生问题后原因查证困难。(4)药单的确认、接受及信息反馈、沟通不到位。护士药房双方清点后,没有回执单返给药房,容易在出现错误后导致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信息沟通不畅,可能造成紧急医嘱送药不及时。(5)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无法对涉及药品配送的各方面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监管和约束,一旦出现问题,权责不清。

本文从2015年开始在药品配送过程中实施PDCA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并于干预前后分别对调配差错发生率、配送时间、配送破损率、配送错误率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发现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且与干预前相比,优势明显。

3.1 在药品调配差错及配送差错上的对比

本文对差错数量和形成不良后果的药品调配差错进行分别统计,发现改进前其发生率分别为3.10%和2.05%,药品调配差错发生率略高;但改进后药物调配差错的发生率可降至1.0%以下,其中差错主要集中在医嘱适宜性上,主要原因在于药物配伍不当或者剂量失当,在后续的临床实践中,可在PDCA循环改进过程中不断改善。

配送差错率的比较上,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实施后,其由2014年的2.55%降至0.25%,这主要归功于药品配送中的流程明确,配送人员的职责清晰,由住院病房配送到各临床科室后能及时做出反馈。同时,药品的摆放合理有序,保证了药品配送源头上的准确性,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3.2 在药品配送时间上的对比

既往由于ST医嘱与ONCE医嘱不规范、无法区分确认,30 min内不能及时完成ST医嘱的配送。而经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干预后的模式变为:病区药师确认摆药、打印清单―长期医嘱按患者放置在药车(UDD车,1个患者1格,50 ml以上统一放置在药车下层,冷链药品放专门的冷链物流包,50 ml和冷链均贴有标签)―物流工人送药车―护士根据清单核对药品(将冷链放置冰箱,其余药品用时直接药车格子内取药),而ST医嘱通过优先执行与配送,基本能在30 min内配送;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实施后,药品整体配送时间可以缩短至1 h以内,效果十分显著。

3.3 在品配送破损率对比

既往药品统拿统发,摆放无章,互相挤压,回病房重新规整药品,多次操作导致破损时常发生,特别是进口的针剂,不仅给医院造成损失,而且可能造成药物之间的互相污染,影响药物的使用|量与安全性。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实施后,实现了药品配送过程中的专车、专人,专属药品格,实现了药品与患者的一一对应,不仅破损率显著降低,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为缩短药品配送时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持续质量改进(CQI)指的是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在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以持续的、全程的质量管理为主要特征,以高效、高质量为目标的一项持续性活动[4]。过程中采用PDCA循环法,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等不同步骤的循环反复执行,是一个渐进变化、动态发展、持续变革的过程,不仅注重终末质量,更要做好过程管理中每个环节的控制[5]。在药品配送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合格的项目或者护理管理质量问题,就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审核和改进;另一方面,其也要求在质量问题未发现之前,主动识别当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患者、临床医师等的要求,主动进行改进[6-7]。整个药物配送过程更趋于合理;药房管理的效率更高;流程清晰,权责分明,可以做到责任到人,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以CQI为原则,以PDCA为实施办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药品配送质量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实施后,药品配送的各个方面均可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改善,在此情况下,不得忽略工作中新出现的问题、前次改进中护士的问题以及执行中存在的诸多小问题。改进工作的持续性以及PDCA循环中的处理与再改善也十分重要,常玉杰等[8]的研究提出了质量持续改进的四个步骤/途径:(1)根据前次改进后,药品配送流程中已经存在的问题或者潜在隐患,分析并判断再次改进的必要性;(2)结合配送中的实际情况(环境、人力资源等)、临床工作的需要、服务功能等,确立下次改进后配送服务应达到的目标和高度;(3)以确定的目标为依据,寻求、制定有效的处理办法,将新办法切实落实到配送的过程中;(4)改进效果的再评价,对未能达到预期改善效果的情况,要对原因进行追溯,再次改进以期达到预期目标。其是在PDCA循环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可行改善规范,可以为保持质量改进工作的持续性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药品管理质量的提高,而且能大大降低医疗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丽莎,吴佳升.谈门诊药房药品管理[J].中外医学究,2011,9(6):111.

[2]习文亮.门诊药房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1):115-117.

[3]何芳.改进医院内药品配送传递方法的效果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4):361-363.

[4]朱丽青,沈丽平.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5):35-37.

[5]李娟,马小鸥.持续质量改进在药品配送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2016,19(5):295-297.

[6]库尔班江・艾麦提.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9):404-406.

[7]刘清芳.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2016,9(9C):176-178.

药品配送篇4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着眼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药品“三统一”工作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药品购销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遏制医药购销领域不正当竞争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2、目标任务:按照“政府主导、三级联动、政企联手、部门协作、公平诚信”的基本原则,实现“三个统一、三个确保、四个满意”的目标,即:乡(镇)、村医疗机构药品统一目录,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确保配送药品质量符合国家GMP认证标准,确保配送的药品价格低于现行药品采购价格,确保配送药品数量、规格、剂型等满足临床需要,做到患者满意、医疗机构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

二、工作安排

1、成立组织机构。县药品统一配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安排全县药品统一配送工作,抽调县医院总支书记刘红全同志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同时下设综合协调组和价格评审组,由县卫生局党委书记王峰任综合协调组组长,县监察局副局长、纠风办主任严晓婷任价格评审组组长。

2、确定药品统一配送公司。通过向省内具备资质、有一定规模、实力较强的医药公司发送邀请函,邀请符合条件的医药公司来石考察洽谈,从而确定药品统一配送公司。

3、开展药品基线调查,制定乡镇卫生院基本用药目录。按照满足临床,服务患者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临床基本药物基线调查,从而确定乡镇卫生院基本用药目录。

4、签订药品统一配送协议。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双赢”的原则,县药品统一配送工作领导小组与药品统一配送公司进行进一步洽谈,签订县药品统一配送协议。

5、建立药房管理信息系统。药品统一配送公司对统一配送医疗机构的药房进行标准化改造,并配备现代化药房管理系统,建立药品信息共享平台,对药剂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6、确定药品最终价格。按照“同等药品价格最低、同等价格质量最好”的原则,由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统一配送药品价格确定办法,药品价格评审小组按价格核定办法,与配送中心进行议价,确定最终配送价格,确保配送药品价格低于同期全县药品市场价格。

7、召开动员会,签订药品统一配送合同。及时召开乡(镇)、村医疗机构药品统一配送动员会,广泛宣传,深入动员,确保药品统一配送工作顺利进行,同时监督各医疗机构与药品统一配送公司签订药品配送合同。

8、实施药品统一配送。全县乡(镇)、村医疗机构与药品配送企业签订药品配送合同后,从7月1日开始实施药品统一配送,8月30日以前完成现库存药品的过渡,9月1日起,全县乡(镇)、村医疗机构开始实行药品同名、同剂型、同规格、同价格,并适时启动县级医疗机构的药品统一配送工作和医用耗材的集中招标配送工作。

三、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在县药品统一配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密切配合,认真履职,切实加强对药品统一配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具体职责为:

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县乡(镇)、村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协调解决药品统一配送工作的问题和困难。同时,组织对医疗机构实行药品“三统一”情况的监督检查;

药监部门负责药品配送企业的资质认定,对药品质量和配送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建立辖区内配送企业的信用档案,评定信用等级,公示配送企业的配送情况。同时,受理“三统一”药品质量的投诉、举报和查处,及时报告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情况。

物价部门负责药品配送价格及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格的审核备案,加强对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受理价格方面的投诉、举报和查处。

监察、纠风会同财政部门负责对配送企业确定工作进行监督。同时,认真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通过药品统一配送所签合同的行政监管,对药品统一配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购销双方的合同欺诈及其他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和查处。

广电部门负责做好药品统一配送工作的宣传报道。

四、监督管理

1、县药品统一配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负责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配送工作的监管。对配送企业和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诚信鼓励、失信惩戒公告制度;建立实施药品“三统一”工作进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配送企业的不良记录公布制度;建立药品供应企业、配送企业的评价退出机制以及药品统一配送考核评估制度。

2、全县村级卫生室药品统一配送由各乡镇卫生院负责。全县乡镇、村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时,必须按照县药品统一配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县乡(镇)、村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进行采购,不得擅自采购基本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如确属临床需要而又无相关替代品的,需填写《超基本用药目录药品申报表》,报县药品集中招标配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方可采购。

3、在药品统一配送工作中,如发现有意刁难,阻扰药品招标配送工作秩序的、不履行协议规定的,一经查实,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药品配送篇5

关键词:基本药物;配送;政策现状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38-02

1 政策背景

配送是衔接基药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的重要环节,是基本药物供应体系的主要内容,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和群众受益程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药品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均是营利性的,而医疗机构追求的是公益性目标,这三个不同性质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是配送政策亟需解决的问题。

生产企业是配送流程的起点。我国有数千家药品生产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且大部分规模较小,生产能力有限,只能满足部分品规药品的需求,呈现出输出药品品种较少,但数量较大的特点。从生产环节的主观选择影响因素来看,市场需求、成本、价格等市场经济因素是企业的主要考虑因素,基本药物属性一方面没有成为厂商开工生产的积极促进因素,相反同样由于其市场需求、价格和利润水平较低,成为明显的消极因素阻碍这生产企业的开工生产决策。而市场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终端使用决策以及下游经营企业的供应情况对基本药物生产选择的重要影响。

配送企业是配送的中间环节。配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截至2006 年底,我国医药批发企业近7 445 家,零售企业约12 万家。在7 445 家医药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2 000万元的只有800 余家,不到总数的5%;排名前10 的批发商的年销售额总和仅占医药批发总销售额的30%左右,集中度过低,且以区域性为主,缺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药品的采购、储存、统筹和配送的能力。

医疗机构是配送流程的终点。医院的药品采购选择主要还是根据医生对临床用药的实际需要判断,医疗机构不购进的主要原因是临床不需要和替代药品的出现。2007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30 万余所,其中乡镇卫生院有4 万多所、村卫生室60 万个左右,这就造成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多,分布相对分散的局面。在城市,医疗网点多,分布较密集,药品需求量大,且高价新药使用较多,配送频次较高,而农村以低价基本药物为主,医疗网点较少,较为分散,且药品用量较少,配送成本较高,规模不经济。

总体而言,多、小、分散是我国的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和医疗机构的共同特点,配送的源头和终点共同呈现出分散无序的特点。

2 配送政策制定情况

2.1 配送商招标工作主体规定不一

在进行配送商招标工作时,部分省市以省为单位进行集中招标,而部分省份则将权限下放到辖区内各市,由市级行政单位自主招标。如内蒙古自治区要求各盟市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公开进行区域配送企业的遴选,并尽可能集中;陕西省规定“市级采取面向全国公开遴选的方式确定2-3家药品经营企业”;辽宁规定“配送企业由各市组织统一招标”。以市为单位进行招标,优点在于可以更好地结合当地的情况,保证配送企业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衔接,避免出现配送真空区域。其缺点在于,增加了配送企业投标的成本,增加了生产企业选择配送企业的难度。

2.2 配送企业遴选标准百花齐放

根据《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规定,“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企业、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统一配送”,可承担基本药物配送的企业主要有两种,一是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二是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原则上讲,只要能够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具备完成配送任务的能力的企业均可以参与配送,而在配送能力的界定问题上,各个省市又有着不同的见解,遴选标准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限定主营业务

邮政系统不仅具有覆盖全国的网络资源优势,而且具有组织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综合组织经验和能力,具备展开专业化第三方药品物流的有利条件,但邮政药品物流的规范化管理和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缺少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保障。与之相比,其他配送企业劣势在于物流网络覆盖范围较小,配送能力较弱,优势在于相对健全的法律规范和政策保障。目前,绝大部分省市在政策文件中将配送企业定义为承担配送任务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仅内蒙古自治区允许“自治区邮政物流公司参与基本药物配送”,但须先取得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配送资格。

此外,部分实行药品和医用耗材实施统一招标的省市,要求配送企业同时具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经营资质,如北京市采用的是2006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药品、医用耗材统一配送商遴选方案》中的标准,根据其中的规定,申请配送资质的企业需同时具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经营资质。而宁夏则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资质提出了时间上的要求,要求参与统一配送招标的企业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正式经营满3年以上的独立法人药品经营企业;同时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2年以上,并按照有关规定经营医疗器械。将药品配送与医疗器械配送整合,可以更有效的整合资源,但也对配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2 限制申请企业注册所在地

这一限制或许是出于本地企业对当地的情况更为了解,可以更好地完成配送任务的考虑,但也有着很明显的地方保护政策的烙印,是充满争议的规定,仅有天津市、四川省和山西省做出此类规定,福建省将配送分为省级和市级,要求“申请省属区域配送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必须是福州市区内的药品经营企业”。

与此类规定相似的,部分省份要求投标的配送企业提供无违规行为证明,要求外省企业提供由其所在地的省级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而本省企业只需提供市级机构出具文件即可。

2.2.3 企业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遴选指标

现代物流条件是配送能力和配送质量的基本保证,经营规模是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履约能力的体现,这两个指标是评价药品配送商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指标,且易于量化和考核。但在具体操作时,各省选取指标的数量不一,且权重分配也有所不同。天津市将企业评定指标划分为企业客观评定指标和主观评定指标,客观评定指标主要包括仓库面积、经营规模、纳税数额、注册资金、配送车辆、医疗机构覆盖情况、应急药品储备、药品配送数量、品和一类药品经营资质等,主观评定指标包括综合服务能力、现代物流能力、网上药品交易能力、药品伴随服务能力等,评分后择优选取;重庆市则以企业经营规模、物流能力、配送覆盖片区等对配送会员实行分类评价。

仅仓储面积这一指标,就有许多不同的要求。如四川省要求不低于500平米;陕西省要求1500平米,冷藏库不小于40立方米;福建省要求1500平方米以上(福州、泉州和省属配送区域的2000平方米以上),自有产权的仓库和层高在4.5米以上的可适当放宽,但放宽额度控制在500平方米以内;山西省要求2000平米以上;黑龙江要求仓储面积500平米,包括冷藏库不小于20立方米;青海省要求在西宁设置的仓库一个仓面面积不得小于500平米,西宁以外的州、地市一个仓面面积不得小于300平米,在县(市)增设的仓库一个仓面面积不得小于200平米;宁夏要求药品常温库、阴凉库面积不得少于5000平米,冷藏库不得小于20立方米。

2.2.4 配送企业数量的限制

对配送企业的数量主要有两个层面的限制,一是从总数加以限制,如陕西省要求市级确定的配送企业数量在2-3家;一是对生产企业、医疗机构选定的数量进行限制,如河北省要求生产企业在每个设区市选择不超过5家经营企业,且“在每个采购用户区域只能委托一家进行本企业所有中标药品的配送”。

配送企业数量太少,将导致竞争不足,配送效率相对较低,配送费用不降反增。绝大部分省份选择的配送商数量都在20家以上,有三分之二的省份选择了60家以上的配送商,如河南省2010年公开遴选了100家配送企业。

2.3 选定配送商

《医疗机构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规定,生产企业委托配送的,需充分考虑医疗机构对其服务质量、服务信誉的认同程度。目前对于配送商的选择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生产企业在入选的配送商中确定配送关系,再由医疗机构从中选择,这也是大部分省市的做法,也有部分省份要求医疗机构选择配送企业,确定配送关系,再由生产厂商从医疗机构选定的配送企业中选择配送,如安徽省规定生产企业选择配送企业应从医疗机构现有配送企业中选择,各医疗机构备选配送企业不得少于5家。

2.4 配送费用率规定不一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配送费用包含在集中采购价格之内,但并未对费用率做出相应规定。合理的配送费用率应考虑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利益,在确保基本药物合理价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配送企业的积极性,各省市结合当地情况做出了不同规定:新疆省在其《采购实施办法》中规定,自治区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配送费用,内蒙古规定基本药物配送费用率不得超过10%,福建省将配送费用率限定在5%~8%,重庆市则限定在3%~10%。

2.5 配送时间限制多样

药品与公众生命健康相关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品具有需求的迫切性。尤其在解毒、急救、灾情、疫情、战争等紧急需要药品情况下,能否及时提供足够的药品关系到一个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存亡。为此,有必要限定配送时限,以保证用药需求。只有药等病人,不能病人等药品。大部分省市要求急救药品在4小时内完成配送,只有河南和四川的时间限制相对宽松,河南要求8个小时,四川要求为12小时,最严格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要求在1~2小时内送达。对于一般药品的配送,大部分省份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配送,重庆、河北、广东、浙江、云南在规定中表述相对宽松,要求最长不得超过48小时。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对普通药品的配送时限要求为48个小时,甘肃要求为72个小时。较特殊的如广西省将订单区分为常规订单和补充采购单,并要求常规订单需在48小时内确认订单,并于下月5日前送到合同指定地点,补充采购单在24小时内确认,自发送订单起48小时内送达。

3 建议

基本药物统一配送政策实际上是政府、药品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和医疗机构各方在不同行为动机下的战略选择。要实现相关行为主体在这一环节中的合作,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必须正确处理他们的相互关系,建立激励相容的约束措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执行者所采取的对策。结合政策现状,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引导解决。

(1)明确配送企业招标主体,确定省级和市级政府机构的职能,发挥政府机构的宏观调控作用。如前文所述,由于权力的下放和缺乏硬性规定,很多省份采取区域招标为主的方式,招标模式多样。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坚持以省为单位进行招标,同时省级招标给予地方较大的自由度,体现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特性;第二,根据各省不同的实际条件,有必要实行一次招标二次配送的形式。

(2)统一配送企业遴选标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开放配送市场,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

(3)药品配送是生产企业与配送企业之间的市场行为,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应落实中标药品生产企业委托配送企业进行配送的自主主体地位。

(4)确定配送费用既要考虑配送成本,留给配送企业适当的利润空间,又要考虑百姓最终购买药品的价格。配送成本包含运输费用、分拣费用、配装及流通加工费用等。单纯地以药品价格的百分比划定配送费用,将配送商的利益与药品价格挂钩,易重蹈药品加价销售政策的覆辙,导致低价药配送困难。

药品配送篇6

关键词:农村药品供应;配送模式;适用性;对策

大力推进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是实施国务院提出的“药品放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在“两网”建设背景下,对我国农村药品供应情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和论证农村药品供应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农村药品供应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家庭收入增长速度低于药品价格增长幅度,加之农村医疗各方面条件均相对落后等因素,使得农村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矛盾格外突出。当前我国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存在以下问题:

1.1 药品质量令人堪忧

一直以来。中国农村药品供应主体多采取自采销售的方式,使得农村药品市场流通秩序较为混乱。主要表现在进货渠道多、散、乱,多种假冒伪劣药、过期药充斥农村药品市场,对农村居民用药造成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1.2 药品供应点匮乏

我国农村药品市场潜力巨大,从总数上来看,现有的农村药品供应点数目也较为庞大,但由于地域原因,分布到各地则数目过少,且具有面广、点小、分散的特点,农村居民用药面临许多实际困难。wWW.133229.cOm

1.3 药品配送体系不完善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使得农村药品配送也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承担配送任务的基础设施较差,导致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农村药品价格虚高,农村药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显。

1.4 现有农村医药供应主体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较低

当前农村医疗行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没有取得从业资格,他们未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的药学知识,难以保障安全合理地对患者用药,且自身素养和服务水平也达不到基本要求。

由此可见,要解决我国农村药品供应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从现实情况出发,本着使农村药品市场“安全、有效、便利、廉价”的基本要求,构建科学高效的农村药品供应网。

2“两网”背景下我国农村药品的主要供应模式及适用性分析

在“两网”建设过程中,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全国各地农村药品供应出现了多种模式,其中一些模式取得了成功。

2.1 直配模式

2.1.1 涵义

直配模式,即药品直接配送模式,指通过gsp认证的药品批发企业直接向县、乡、村三级涉药单位进行药品配送。

该模式又可分为批发企业直配模式和配送中心中转配送模式。其中批发企业直配模式即指拥有合格资质和便利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直接向县、乡、村三级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配送药品。而配送中心中转配送模式即指符合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通过在县或乡镇设立配送中心或配送站,再由该中心或站点向所辖的各级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配送药品。

2.1.2 适用性分析

该配送模式实现了药品流通环节的简化和通畅,统一配送可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同时规范农村药品流通市场的秩序,大大提高了农民用药的安全和廉价要求。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此模式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现实问题。通过上文对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现状的分析可知,当前农村药品供应具有范围广、规模小的特点,使得进行药品直接配送的企业承担了较高的配送成本,若再在配送过程中遇到个别医疗单位或药店赊账、换药、退药等问题,会直接挫伤直配企业的积极性。此外,当药品批发企业采取配送中心中转配送的模式时,尽管减少了一定的配送成本,但设立及管理中转站所需耗费的成本同样会使配送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因此,该模式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好、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且承担配送工作的药品批发企业最好是当地医药企业。

2.2 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延伸模式

2.2.1 涵义

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销企业延伸模式,即由有配送能力的药品批发企业及药品零售连销企业在农村设立药品供应点,作为药品经营活动在农村的延伸,或吸纳农村已有的药店成为本企业的加盟连锁药店从事药品经营活动。

2.2.2 适用性分析

该配送模式同样能够保证广大农村居民便利地使用到放心药、廉价药,规范农村药品市场流通秩序,杜绝游医药贩的盛行。但现实情况表明。该模式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由于现有的农村医疗供应主体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因此当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在农村地区自营药品供应点或加盟已有的供应点时,面临专业人员短缺的实际困难,符合要求的药学人员不愿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工作,而农村当地卫生员的素质又难以保证,不利于供应点的经营和监管。

2.3 乡镇卫生院(所)代购模式 2.3.1 涵义

乡镇卫生院(所)代购模式。即指由经过卫生部门批准的乡镇卫生院(所)设立药品代购点,向药品批发企业统一采购药品,再分发给当地村卫生所、个体诊所的模式。

2.3.2 适用性分析

该配送模式是对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有效延伸,填补了农村地区未被药品配送企业覆盖的空白地域,同样也保证了农村居民用药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但依照国家药监部门相关文件,在明确了“乡镇卫生院代购”这一模式的同时,规定了“代购方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因此,该模式比较适合于在乡村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展开,否则会打击代购点的代购积极性,而这些代购点一旦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必将随之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对药品配送的监管带来难度。

2.4 增设供应点模式

2.4.1 涵义

增设供应点模式,即指不同于gsp认证和药监部门认定的药品供应点。其设立标准较低,且接受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旨在促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自行开办非处方药专柜,满足当地农村居民用药需求。

2.4.2 适用性分析

该配送模式方便农村居民购买到安全、廉价的药品,且能够得到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使供应点设立的门槛较低,有利于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扩展。

但对从业人员的选拔、培训和监管需要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2.5 药房托管模式

2.5.1 涵义

药房托管模式,即指在医疗机构药房产权和职工人事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将药房委托给药品批发企业或零售连锁企业经营。被委托的企业参照gsp标准进行管理,独立核算。

2.5.2 适用性分析

该配送模式依托于现有的医疗网点,是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有效延伸,对于实现农村药品供应“安全、有效、便利、廉价”的目 标具有重要作用。

在使用此种模式时,需要结合当地医疗机构的建设情况,且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托管办法作支持。

2.6 混合模式

2.6.1 涵义

混合模式,即指根据农村各地区实际情况,将以上几种主要模式有机配合起来使用,实现优势互补。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用药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

2.6.2 适用性分析

混合模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在对各种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时,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所共同采纳的模式越多,效果越好,而要本着实事求是、优势互补的原则具体实施。

3 关于几种供应模式应用的对策思考

3.1 政府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是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要求,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便利、廉价”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农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从中发挥主导力量,通过颁布法律法规、相关办法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确保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健康、有序地发展。

3.2 引入市场竞争和运作机制

在选拔合格的药品批发和配送企业时,要制定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规范企业的进入和淘汰机制,以利润和社会责任为导向,对企业进行公平、公正、严格的筛选、培训和监督,保证农村药品流通环节的规范、稳定、高效、便利,从源头上保障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正常、有效地运行。

3.3 全方位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吸引多方参与

在建设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过程中,要对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如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和配送企业,农村医疗机构、个体药店等等。在对专业从业人员队伍的扩充上,可将大学生村官纳入考虑范围,既实现了人才的充分利用,又是对农村医药供应资源的有益补充。另外,在药品物流方面,也可将其他物品的配送渠道充分纳入到药品流通体系当中,如邮政网络、快销品渠道,甚至是“村村通”班车。

药品配送篇7

1实施初期面临的问题

1.1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相关政策尚不完善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涉及目录遴选、生产供应、招标配送、定价、使用、报销、补偿、监督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目前,从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等,但有关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依然不够完善,地方配套文件也较为滞后,缺乏指导性的具体规范和实施细则,例如如何保障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如何规范省级招标采购、如何引导和管理配送企业、如何保障补偿到位、如何加强监督管理等尚需中央和地方尽快采取相关举措,保障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实施。同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村卫生改革的重要环节,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人员绩效工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完善等各项改革息息相关,因此当前农村卫生综合改革相关政策的完善程度也将影响基本药物制度在农村能否顺利实施。

1.2基本药物招标和配送机制尚不健全

调研中,一家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反映,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前,该地区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询价采购联合体的方式进行招标采购,即6~7位乡镇卫生院院长组成一组,一位院长任组长,其余几位任组员,在区县内实行询价采购。凡是具有资质的供应企业都可投标,价格最低者中标。乡镇卫生院联合体按照中标的价格实施网上采购,通过药品采购软件报送药品采购计划,由供应商或配送商确认后直接配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该地区由省集中招标采购,30个乡镇卫生院与省招标的15家配送企业签约,15家配送企业实施分工,负责不同种类的基本药物的配送。通过比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发现,该地区的307种基本药物中,有186种基本药物价格不降反升。另外,调研的另一省2个乡镇卫生院反映,省内成立了基本药物“三统一”办公室,负责推进全省基本药物的“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统一‘零差率’销售”。但是该省选择的配送企业数量有限,一般1家配送企业负责1个县的配送任务,配送费用仅占配送药品价值的5%。由于这2个乡镇卫生院地处边远山区,路途崎岖,配送难度较大,加之人口居住分散,药品所需数量较少,有的村卫生室1次仅配送200元的药品,造成配送成本较高、配送周期较长(一般3~7天),且配送种类不齐全,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甚至给群众看病造成困难。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但是目前西部农村地区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省没有统一、具体的招标采购细则和配套文件,也没有明确的招标采购数量,许多企业为了能够中标,一味的压低价格,结果既没有量的优势,也没有利润保障,中标企业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最终影响规模效应的形成,也影响基本药物的供应和配送。二是由省级统一招标采购,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由于各省都有药厂和配送企业,鉴于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招标的生产和配送企业都是本地企业,同时1个县由1家配送企业负责,容易形成垄断,缺乏公平竞争,也影响了配送效率的提高。三是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奖惩机制。对于一些基本药物由于成本高、利润低而不生产的“废标”现象和配送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尚需加强监督管理和实施奖惩机制。

1.3基本药物利用尚不充分

调研发现,目前西部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普遍存在“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同居一堂的现象。究其原因,国家规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和省(区、市)增补的药物品种基本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是目前基本药物品种的结构,严重影响了基本药物的利用。据一家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反映,约有1/3的原有居民常用药没有覆盖在基本药物目录内,如三九胃泰、三九感冒灵、吴太感康、乌鸡白凤丸等;约有1/3的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几乎没有被使用,如抗寄生虫病药、精神病治疗药等。一方面,基层医务人员对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真正理解,并且在目前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药品收入依然影响医务人员的个人收入,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收入;另一方面,居民用药习惯难以改变,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某品牌的药品,如果更换成其他药品,一时难以接受。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稍高,一些居民宁愿不报销也愿意去药店买到自己认可的常用药。同时,基本药物的实施也因各种原因正逐渐激化医务人员和居民的矛盾。

1.4国家基本药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大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50%~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达80%~85%,药品的利润率高达28%[2]。如果政府按15%的药品加成率给予补贴,与基层医疗机构原有的药品利润相差甚远,因此补偿机制的完善成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拟采取3条途径来补偿:一是增设药事服务费。目前,我国对药事服务费的定性以及药事服务费的收费模式和标准也都没有具体的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药事服务费存在很大的风险。由于药事服务费是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对居民收取的费用,因此居民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药品加成费用,抵触情绪将会增加,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3]。二是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高、精、尖技术服务较少,技术水平较为薄弱,因此调整技术服务收费标准显得不甚合理。三是增加政府投入,开展绩效考核。调研地区基本药物补贴主要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按照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7∶3的比例,支付在编人员工资,绩效部分按照年终考核统一支付。据反映,实施绩效工资后,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有所下降,对此有些不满;绩效工资所占比例较小,似乎出现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现象,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乡镇卫生院负债严重,原来依靠拖欠配送企业的药品回款维持运转,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尚未中标的企业开始追要债务,出现了“对簿公堂”的局面;配送回款周期较短,西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药品周转资金困难的现象。

2针对实施初期存在问题的建议

2.1完善政策制度,推进农村卫生综合改革

农村卫生是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对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是当前农村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各方应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在农村的可持续实施。一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就医提供良好的环境,也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利用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管网,规范农村医药市场,统一农村药品购销渠道,坚决打击贩卖假药的“游医”,平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周边零售药店的价格,减少不公平竞争,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三是完善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定价、使用、报销、补偿、监督和奖惩等相关政策制度,使得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营造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良好政策环境。

2.2利用现代医药物流手段,规范基本药物招标和配送

2.2.1由国家部委牵头建立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的全国标准建议综合各方意见,制定标准,精简招标程序,并制定出统一、具体的招标采购细则和配套文件,在此基础上各省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细则中应包含价格、配送周期、报价周期、采购的品种和数量等内容,企业在知道用量有多大的情况下,根据利润率进行报价,使价格体系更趋于合理。同时有标准可依,可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减少权力寻租、商业贿赂[4]。同时,招标过程中,不能“唯价是取”,将价格作为中标的唯一标准,应该充分考虑药品质量和配送实力。

2.2.2利用现代物流手段,提高基本药物配送能力现代医药物流是一种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体系,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流通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应配送环节中的过程,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现代医药物流通过全国性医药物流配送的网络信息化平台,达到对药品流通的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5]。当前,针对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路途崎岖,药品需求量小,可以试点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与配送企业联合配送,承担距离较远、份额较小的基本药物配送;也可试点由配送企业在县或乡建立中转站的方式,解决配送周期较长的难题。当然,目前西部农村地区5%的配送费用较低,配送企业积极性不高,一般配送费用为5%~10%,可以根据配送成本适当调高配送费用,由政府给予补贴。

2.2.3建立招标配送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奖惩机制药品招标配送是药品流通市场的命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加大对招标采购的监督管理,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中标而不生产药品的企业征收违约金并取消其参加药品招投标的资格;对能积极提供基本药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等。对于配送不及时、配送周期过长的企业吊销配送资格;对配送能力较强、配送手段先进且配送积极性较高的企业给予政府补贴。

2.3适当调整药品目录,促进基本药物有效利用

2.3.1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药品目录基本药物遴选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权威专家和知名医师的投票决定,应该结合不同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等流行病现状,及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用药习惯,赋予地方一定的权限,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结构,促进基本药物科学、合理利用。

2.3.2建立监督机制,规范基层医疗服务用药行为首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对于非基本药物的撤柜行动制定时间表,明确截止时期。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督考核,对于逾期仍销售非基本药物的机构,减少政府财政补贴。其次,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基本药物的补贴,引导农村居民利用基本药物。再次,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使之熟悉基本药物目录,改变处方习惯,用基本药物逐步替代非基本药物。

药品配送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实施方案》(陕政发[]27号)精神,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将药品“三统一”工作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药品购销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遏制医药购销领域不正当竞争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二、目标任务

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依法监督、公平公正、竞标竞价、合同配送”的原则,在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药品“三统一”,实现全县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同质同价,保证医疗用药需要和安全,让城乡群众用上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放心药。

(一)严格执行上级确定的药品统一价格。按照规定,省上确定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目录并统一招标采购,统一价格,药品价格在中标价格基础上增加10%的基层医疗机构药事服务费和5%的配送企业配送服务费。全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必须严格执行省上确定的药品统一价格。

(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实行全县统一配送。根据《省基层医疗机构统一配送管理办法(试行)》,由市药品“三统一”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具体办法,公开遴选2-3家药品配送企业,负责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的统一配送。配送覆盖面要达到100%;中标药品配送到位率要达到90%以上,配送到位时间不超过48小时,保障临床用药需求。凡省上统一招标采购的药品,各基层医疗机构必须使用,使用率要达到95%以上,且不得自行购进并使用招标品种之外的其他厂家的相同品种。村卫生室(所)药品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由乡镇卫生院配送。

(三)探索扩大全县药品“三统一”范围。为确保医疗安全,保证医疗质量,最大限度的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在市上统一招标的基础上,逐步将部分中药饮片、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纳入全县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范围,实现以市为单位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

三、工作步骤

(一)准备动员阶段。县上成立相关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工作制度和相关细则,进行层层动员部署,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在省上统一招标、统一价格后,市药品“三统一”工作机构及时组织公开遴选配送企业,签订合同,监督实施药品配送。纳入“三统一”的基层医疗机构要及时妥善处理好与原供药企业的关系,严格执行统一价格、统一配送政策。

(三)监督检查阶段。县药品“三统一”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配送企业配送情况及医疗机构执行情况的检查,定期通报药品“三统一”工作进展情况,并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规定,保证药品“三统一”的顺利实施。

(四)总结经验阶段。县药品“三统一”领导小组组织对全县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全面总结推广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确保药品“三统一”工作顺利实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成立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主任、县卫生局局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县政府法制办主任、发展计划局副局长、监察局副局长、财政局副局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卫生局副局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工商局副局长、物价局副局长为成员,负责对全县药品“三统一”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各乡镇政府要将药品“三统一”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机构,抓好工作落实,确保药品“三统一”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实施药品“三统一”特别是统一配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对全县药品“三统一”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展计划局参与制定药品“三统一”工作的政策、规定,协调有关工作;监察部门负责对“三统一”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查处。财政部门负责经费保障。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相关医保事宜。卫生部门负责督促基层医疗机构做好统一配送的实施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履行县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负责组织统一配送工作,受理药品质量方面的投诉、举报和查处。工商部门负责对配送企业、医疗机构违反合同的行为以及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查处;法制部门负责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备案,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物价部门负责对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受理价格方面的投诉、申诉、举报和查处。

药品配送篇9

[关键词] 连锁企业 信息管理 物流配送

一、医药连锁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是完善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要走信息化之路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医药连锁业作为流通零售领域典型又特殊的行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是不言而喻。就全国来说,医药行业是一个较早开始实行信息化的行业之一,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随着医药流通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全面推行和定点药店的实施,药品零售业已成为医药行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医药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和不断开放的条件下,药品连锁经营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很多连锁经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管理不断规范的情况下,原有零售经营管理系统无法满足现代药品连锁经营需要的缺点就严重暴露出来了。总部、配送中心和零售门店均分隔异地,信息滞后,管理混乱;商业批发和部分商品的独立采购,药品质量、价格均难以控制;总部难以对商业批发、零售、配送中心进行统一管理,缺乏先进管理工具,GSP规范难以贯彻;总部与配送中心之间数据传输奇慢,信息流滞后于物流和资金流,不能实现数据信息远程实时共享。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医药连锁企业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

当然,从实施上来说,信息化管理的落实存在一个结合的问题,即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如何同传统的医药行业特性有效结合。

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施完成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前沿的信息技术将融入传统的医药企业其中:全面实施了所有门店的配送和信息化管理,能满足今后大规模连锁发展的需要;根据GS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全面实现了进销存、财务管理、成本核算、连锁配送、连锁零售、办公自动化、物料管理和决策分析的网络管理;真正实现企业物流(药品配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彻底实现对药品的单品管理;有效实现智能化批号跟踪、药品效期、药品保管、药品加工、药品调拨、同品替换、要货计划(平时一天内响应,紧急要货4小时内即可响应)、自动配货、调价的自动化管理;减少人为错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过期药品的出现,防止畅销药品缺货,减少滞销药品;合理控制药品库存、改善库存结构、加快资金周转、减低成本、提高了部门间协同运作能力,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二、医药连锁经营品种不足的出路是现代物流配送管理

目前药品连锁零售业正在经历规模快速扩张和经营管理能力缺乏的窘况。一些连锁零售企业以追求规模为目的的运营,往往掩盖着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资源整合、管理方面以及经营品种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潜在危机,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现代物流配送问题。

零售商和供应商缺乏协作和信任是导致商品缺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促销和退货方面,使得零售商的促销计划得不到供应商的全力配合,也给营运造成困难;供应商不及时通知零售商变更商品的包装和条码,导致收货延误和一品多码;双方没有很好地就销量预测进行协调。运营和采购之间的沟通不畅是导致缺货的关键因素。在商品管理方面,总店采购部门没有很好地把握不同门店的需求差异,使得有些销路不佳的商品长期滞留在货架上,同时却有可能没有更多的货架摆放畅销产品;数据管理方面,由于严重缺乏沟通以及交流时间延时,导致总部和门店数据库数据出现差异,由于数据不准确,门店经理对于总部和系统给出的补货提示没有信心。

供应商的物流和配送订单交付服务质量不高也使得商品缺货率较高。这主要表现在,总部/配送中心对门店的订单处置和异常订货缺乏跟踪监督,系统无法跟踪和提示未收到货的订单;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不足,影响了收货和上架作业;在采购合同中没有注明物流配送的服务标准;对供应商缺乏监督,信息也不能及时向采购部门反馈,影响了送货的及时率和配送的准确性;没有采用标准统一的物流设备。

零售商配送中心的运营能力尚不成熟成为供应链的瓶颈。在订单管理方面,总部对最低订货批量缺乏控制,导致了订货频繁且达不到经济批量。在商品配送方面,高峰期间车辆不足,破损和失窃导致配送质量偏低,缺少配送预约制度;分拣操作质量低,搬箱运输导致门店运营低效率。

后仓管理和门店内部物流管理不善也是导致缺货率高的原因。零售商对后仓和货架设计的失误,使得货架和单品数以及后仓容量不匹配,造成流程上的瓶颈;后仓容量和布局在前期缺乏仔细规划,造成货物存放无序,空间浪费;库存数据不准确,导致错误的补货提示;没有设定对商品缺货进行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门店员工职业操守以及上岗培训不足导致员工无暇顾及或者不关心商品在架率。

因物流配送导致连锁零售企业缺货就有三个方面,连锁零售业没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已经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带来了“瓶颈”,物流配送成为连锁企业降低连锁零售业缺货的关键所在。

由于连锁零售企业的快速扩张、布点以及其特有的产品经营策略,呈现了商品的多品种、小批量、高配送频率、多配送点、快速配送的局面,使得整个物流活动更加复杂。作为连锁企业其根本要求是实现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信息。

三、企业应当正确认识现代物流配送

但目前很多连锁经营企业对现代化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的认识还仅仅停滞在“仓储”+“运输”的角度上,认为一部电话、几部车子、几间房子就行了。无法充分意识到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全面性,这也是导致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但企业基础却极不扎实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药品配送篇10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06)04―0151―03

自2003年下半年起,农村药品供应网已覆盖到了全国大部分县、乡镇和行政村。各地形成了一条以直接配送、连锁配送、委托代购为主的供应模式,其它模式为补充的农村药品供应之路。农村药品供应网的建设开拓了农村市场,促进了医药经济的发展。药品经营网点增多,也方便了农民购药,同时还降低了农村药品价格,减轻了农民负担。据初步统计,“两网”建设开展以来,全国农村药品终端供应价格普遍有所下降,一般降幅在10%-20%,个别药品降幅达50%左右。但在农村药品供应网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采取相应对策。

1 药品供应网的定义及组成

药品供应网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从概念上可理解为“以药品零售企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互为补充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点所形成的网络”,其关键要素是供应网点的药品来源于具有批发资格的大型药品经营企业或县(市、区)药品批发企业,目的是方便农民就近购药[1]。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建设形式,一是以支持和鼓励大型药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和改造县(市、区)药品批发企业,建立基层药品配送中心,直接向农村药品供应网点配送药品;二是鼓励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三是逐步推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集中采购,也可由乡镇卫生院为村级卫生室统一代购药品。通过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阻断游医药贩非法经营假劣药品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用上放心药品。

2 药品供应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北京、江西、陕西、成都等地开始开展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协调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招标或签约的方式选择药品配送主题,向农村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配送药品。配送的形式分为三种:一种是直配式,即由批发企业配送药品到乡镇卫生院、乡配送站、村卫生室、零售药店;二是连锁式,即药品连锁公司配送药品到所属的各个网点;三是代购式,即由乡镇卫生院统一向药品批发公司代购,再分发到各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疗机构再加人供应网络,发挥其看病、售药“一点两用”的作用,这样既节约了社会资源,又降低了管理成本。目前,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已经在全国大范围内启动,并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农村药品的供应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

2.1 药品供应点的资质和法律地位不明确[2]

由于《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均未对药品供应点的法律地位予以明确,一些药品供应点的资质始终得不到法律上的认可。大部分农村药品供应点(或药柜)事实上并不具备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条件,但是,为了方便群众购药,一些地方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先开店,后规范”以及“先经营,后办证”的方式,许可药品供应点经营药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药品供应点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而一些地方降低标准为药品供应点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后,又面临随之而来的GSP认证。

2.2 药品经营网点的正常运转难以保证

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用药安全有效、方便及时,就必须保证农村药品经营网点长久、正常地运行下去,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行政村的人口少,居住分散,设在这些地方的药品经营网点每天的销售额很少,利润很低。而按照有关规定,这些经营网点每月还须交纳各种税费,致使一些网点维系正常的经营活动非常困难。

2.3 药品供应点经营品种不能满足需要

在农村,有些疾病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农民对药品有特定的要求,但是,由于现行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限定,农村药品供应点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乙类非处方药,无法及时向农民提供急需的少数处方药,这也给农民用药带来了诸多不便。一些地方采取“一点两用”的方式设立药品供应点(即诊所、卫生室等医疗机构既是药品经营单位,又是药品使用单位),又导致了“小诊所、大药房”现象的出现。

2.4 药品集中招标方式存在后遗症

有的农村采取的集中招标的方式确定企业的开办资格,并明确中标者迅速设点的责任。这虽然符合市场机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中心店在区域内独家垄断,不利于竞争。而中心店往往会受到利益的驱使或者自身实力所限,未必会在所有行政村都设网点,必然会采取委派人员投资经营的方式,这样会导致主体资格不够清晰,能否长久也很难说。

2.5 药店开办准入条件上难以把关

有的农村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办条件,但是似乎放宽的条件还是显得过严,这令一些有意开拓农村医药市场者望而生畏。有的农村开办条件降低之后,如何保障药品的质量安全和确保药学人员的知识和素质,成了他们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还有的农村在连锁零售企业开办农村门店的手续还是过于繁琐,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2.6 乡镇卫生院对药品集中配送积极性不高[3]

药品收入是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实施药品集中配送之前,乡镇卫生院可通过对药品质量和药品价格的选择或代购形式来提高药品的净收入或形成药品价差,从而赚取利润。而药品通过集中配送后,乡镇卫生院的选择余地也大大减小,同时阻断了某些经办人或主管人员的利益来源,从而影响了对药品集中配送的积极性。

2.7 药品的配送成本较高

有的农村配送成本较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边远农村。由于一些农村地域较广,交通、通讯不便,而配送企业向配送对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行配送时,不仅定期对配送对象配送,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及时补配,这使得配送成本上升,导致经营成本的增加,体现出来的就是药品价格的上升。

这些问题都是在药品供应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农民的用药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 建设农村药品供应网应采取的对策

3.1 正视农村药品市场的客观存在

农民对药品需求的客观存在、农村药品市场的客观存在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客观存在的需求和市场只会越来越大。药监部门应正视农村药品需求和药品市场的客观存在,建立规范合法的市场供给来保障需求,并引领不断创新的市场供给来创造和满足新的需求。

3.2 正确处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关系

药品监管网络的建立是药监部门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尤其要在建立县乡村三级网络运行机制上下大功夫。而供应网络的建立严格讲属于企业行为,作为药品监督主管部门,应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法律规范”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整合现有医药卫生资源,鼓励

企业到农村开办零售药店。

3.3 加强部门间协作和政策研究

农村药品供应服务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因此,各地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药监、工商、卫生、税务、物价、财政等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共同制定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发展的政策规定,为合法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能够健康持久地巩固下去。

3.4 适度降低农村药店的准入条件

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药品的需求是较低水平的,农村药学人才非常紧缺。村级药店要迅速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度降低村级零售药店的准入条件。笔者认为,农民的药品需求是有规律的,因此药品监督部门应强调药品分类管理。例如,对初中毕业初级技能工开办的村级药店,药监部门可以核定其经营范围是:OTC、中药材、中药饮片(不含毒性中药)、部分处方药。这个范围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作为法律支撑点,体现的是合法性;以农民常用和习用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及部分处方药(大约60种)作为OTC的补充而适度降低准人标准,体现的是其符合国情的合理性。

3.5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药店

目前农村的供应网主要有两条线:一条是医疗机构供应线,主要是卫生院(所、站)供应线;另一条是零售药店供应线。药监部门应当营造好这“两线”的竞争共存环境。卫生院(所、站)和零售药店作为农村药品的两条供应线,应形成有序竞争,相互监督制约,共求生存发展。同时,药监部门对待“两线”必须依法做到公平、公正。就卫生院(所、站)而言,它们经过多年的建设,布局、布点比较合理,建设重点在于规范其药品使用管理行为;而零售药店长期以来不被重视,布局、布点任务还相当繁重,建设重点在于培育和发展。

3.6 实施药品供应网点扶持政策

针对农村药品供应网点受税费困扰的问题,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并争取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的扶持,适当减免农村药品供应网点尤其是村级药品供应点的管理费和税收,对连锁门店的税费收取,尽量实行向总店一次性收取,避免逐级收费的现象发生,以保护企业开办药品供应点的积极性。

3.7 改革乡村医生的补偿方式

在许多农村地区,多开药、开贵药不可避免地成了一些医疗机构提高自己收人的重要手段。另外,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的高额回扣促销,也是促成药品滥用、浪费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实行“医药分开”,在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将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和部分医疗收入上缴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再根据其完成工作的情况合理返还,既可保证乡村医生收入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也有利于制止“以药养医”,促进合理用药。

3.8 大力推广基本药物目录和规范用药品种[4]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药品市场存在的混乱状况,我们应从两个方面来解决:第一,针对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制定农村常用药、急救药、基本用药品种目录和药品供应点经营品种目录,对极少数处方药品种,应实行药品供应点统计上报、配送定量供应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用药的需求;第二,对“小诊所,大药房”的现象,要坚决按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予以打击,以确保农民用药安全。

3.9 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药品供应点的资质和法律地位予以明确,解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的难题,提高企业开办药品供应点的热情。

4 小结

我国自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以来,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就目前我国农村药品供应网的建设状况而言,问题较多且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然而农村药品供应网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仅仅依赖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是不够的,而且需要引起社会广泛的重视,以及其它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努力和配合。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唯有如此,农民的用药问题才能得以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福亮.从实际出发建设好农村药品供应网[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13(1):36.

2 谢先德.试论农村药品监督及供应问题[J].中国药事,2005,19(1):21.

3 徐伟,张禹防。农村用药集中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97(1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