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7:15:13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篇1

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该定义排除了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作为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的成员国,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ADR监测中心是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对上市药品进行监管的技术支撑机构,具有对上市药品进行监测、分析、评价和提出风险管理建议的相关工作职能,核心是ADR病例报告的收集、评价与反馈。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造福公众的一项民生工程。通过开展监测活动,既可以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同时也为上市药品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这既是法律赋予的责任,也是广大涉药单位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

笔者结合实践,就ADR监测难点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供同仁们参考。

一、监测工作现状

我国ADR监测工作起步总体上较晚,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过20余年的努力,特别是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以后,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支撑基本框架以及信息网络支持体系初成雏形。随着监测工作的加强,GMP、GSP认证以及规范药房建设活动的开展,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监测和报告工作逐步迈上规范化轨道。

我市ADR监测起步于2003年,原挂靠于**医学院附院,由该院药事部门承办相关工作。2004年,**市局将监测工作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当年上报病例65份。2005年,市ADR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及监测中心人员进行了调整,各县局相应成立县ADR监测中心(办公室),标志着全市ADR监测与报告工作进入全面启动阶段,当年上报病例1003份,每百万人口病例数量达286份。2006年,ADR监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病例报告跃升到3050份,每百万人口病例数量达871份。2007年,ADR监测工作扎实地推进,病例报告数量达到3257份,每百万人口病例数量达930份,主要表现有几个特点:一是药品生产企业ADR病例报表实现了突破;二是新的、严重的ADR病例报告比例有新的提高;三是积极探索了ADR培训工作新模式,举办了两期ADR监测学术继续教育活动;四是ADR宣传质量有了新提升。三年来,市ADR监测中心工作始终处在全省先进行列,05和06年度连续两年获得全省ADR监测工作先进单位;07年获得全省ADR监测工作表扬单位。

二、监测存在问题

1、认知存在误区,责任意识不够。由于受到自身发展环境、管理意识等因素影响,一些涉药单位监测工作存在认知程度不高,主动参与性不够,监测工作责任意识淡薄的情况。有的医疗单位害怕上报了病例报告会引起医患矛盾,产生医疗纠纷等思想顾虑;有的经营企业认为ADR病例报告报不报无所谓,不报也不用承担责任,对顾客反馈的不良反应信息,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有的涉药单位认为监测工作无名无利,嫌此工作繁琐,填报表格时不愿详细记录,以致造成病例报表质量不高。

2、监测开展不均衡,网络覆盖面不高。ADR监测在二甲以上医疗单位先后启动运行,但是在较偏远的乡、村卫生院(室、诊所)及药品零售点还存在监测空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可疑信息反馈渠道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另外,由于监测采取自愿报告制度,缺乏对监测第一责任人的约束力,导致实际工作中面临一定阻力,存在着一些监测盲点。

3、专业素养不高,填报内容缺失。笔者通过对多家涉药单位从业人员调查显示,具有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明显存在不足,对患者用药后反馈的不良信号不能做出准确的专业判断,不能及时、详细地记录,致使ADR报表存在填写不规范情况,比如患者基本信息不全;具体过程、症状描述欠缺;预防或处置方案交代不清等等,导致监测信息缺失,给病例报告的审核、上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工作机制不明晰,相互联系不顺畅。ADR监测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监测工作面对的实际情况,一是没有明确的机构编制,人员以兼职为主;二无办公经费来源。另外,监测工作涉及到药品监管、卫生管理、计生等多个部门,需要一个具体的办事机构进行相互之间的协调,否则就会造成上下层次不同步,工作步调不一致状况,在监测管理层次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失。

5、公众保护意识差,认知程度需提高。公众作为主要的用药群体,应是ADR信息的主要来源,比较而言,患者自愿呈报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很少,公众对ADR监测的认知程度还不够高,主动参与监测的意识不浓,导致ADR监测信息来源渠道比较窄,ADR知识宣传面还不广,公众的认知程度需提高。

6、制约措施不力,缺乏奖惩机制。《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但对违反规定,或者未按规定执行的,未制定相应的处罚条款。《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则对处理的规定过于笼统,省以下药品监管部门没有监管制约手段,导致监测工作力不从心。如对医疗卫生机构无相关人员负责ADR监测工作、未按要求报告ADR以及发现ADR隐瞒不报等行为,无权采取强制措施,工作无形中增大了难度。

三、方法与对策

1、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克服监测认知误区

根据ADR定义,由意外的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所致的不良后果被排除在外,因此,在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时,其前提必须是"正常用量,正常用法"下出现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否则就不能称之为ADR。

比如,06年发生的"齐二药事件"和"欣弗事件",造成的原因都是因未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组织生产造成的,是由药品质量引起的责任事故,属于药品不良事件,而非药品不良反应。

因此,首先在监测活动中,要澄清认知方面误区。一方面对ADR危害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关注重点人群,对于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有肝脏、肾脏、神经病、心血管等方面疾病的人,则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针对孕期、哺乳期妇女用药尤其要提醒,用药可能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婴儿的健康等,另一方面要克服假药、劣药、用药不当,才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错误认识,克服中药比西药安全,没有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很少的错误认识等。

其次,积极抓好培训和宣传工作。通过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培训的形式,来提高ADR宣传培训的质量。作为涉药单位和从业人员能充分认识到,监测工作是应当,并且是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

一要积极开展群众性ADR知识的普及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及时宣传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有关信息,引起公众对药品安全的更多关注。通过开设专家讲座、专栏宣传,以及自办简讯等形式,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ADR的辨别能力,养成自觉自愿报告的习惯,从而营造重视和支持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要加强与网络监测成员单位的相互沟通,落实年度目标工作任务。通过制定监测工作考核细则,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综合评比活动,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总体水平提升。

三要加强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五五"普法活动,把学习宣传与贯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列入从业人员学法的基本内容。利用开展继续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抓好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记录、调查、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能力,不断加深对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增强责任意识,从思想上解决不愿报的问题,自觉主动地把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定期开展ADR监测联络员活动,使广大从业人员能及时掌握ADR报告的新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ADR报告和监测队伍。

2、夯实监测工作基础,完善网络与制度

以药品"两网"建设为平台,利用药品供应和监管网络,强化ADR监测体系建设,按照"点、线、面相结合,最大程度广覆盖"的工作方针,把ADR监测网延伸到社区诊所、村卫生室,以及药品零售网点,巩固扩大ADR监测面,增强社会影响力,形成市、县、乡、村四级ADR监测和报告网络,切实为老百姓用药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在日常的药品监督工作中,积极开展监管工作的大协作,创新性地将监测工作与GMP、GSP认证、许可证验收、日常监管、质量管理体系验收和药品监督性抽样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多项工作优势互补。

不断完善和落实监测管理工作制度,认真落实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度、办公室工作例会制度、联络员工作制度等,提高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监测工作服务的能力。强化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药品群体不良反应要予以密切关注,做到及时报告,有效处置。简化病例报告工作程序,优化报告内容,拓宽报送渠道,提倡和推广网络报告,确保监测报告的完整、真实、快速。加强对ADR病例报告的分析和利用,定期编发信息资料,及时发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各级医疗机构,以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充分调动涉药单位的积极性,建立工作奖惩机制,对ADR监测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和单位,应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ADR报告不及时,甚至匿报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则应进行警告、通报。

3、建立健全监测机制,推动监测规范运行

首先,国家应加快建立ADR损害补偿机制,减小社会危害。我国现有法律对ADR造成的伤害,并未明确其承担补偿责任;同时,药品不良反应又不能作为医疗纠纷、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事故的依据,致使受害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建议国家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机制,通过社会风险共担机制,尽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所带来的社会危害。

其次,作为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要树立第一监测报告责任人意识,要按照"凡疑必报"的原则,及时上报监测信息;实行条与块相结合,相关部门应明确工作职责,比如医疗卫生机构ADR报告,卫生管理部门应履行管理职能,实行归口定期集中上报;作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患者个人上报的ADR报告,则统一由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收集上报。只有理顺关系、分明职责,才能减少漏报、匿报等现象,提高ADR监测工作效能。

三是,完善监测工作法律法规体系。鉴于目前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现状,应修订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建议赋予基层药品监管部门一定的权限,确保《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真正实施到位而不流于形式。同时,国家还应不断完善药品再评价制度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较为规范的干预、预警、应急、淘汰等长效机制、ADR监测报告监督机制及ADR报告激励约束机制,创建企业、社会、政府协调配合的工作大格局。

四是,进一步加强监测机构组织体系建设。组织体系建设是ADR监测工作开展的基础。目前,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专业监测工作机构设置还未落实,经费也不能保障。如何理顺组织体系和落实经费保障,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是保证ADR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4、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确保监测落实到位

医疗卫生单位是ADR监测工作的主力军。药监部门与卫生部门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利用药监部门与卫生管理部门的联合执法优势,通过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整合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工作督查制度,对ADR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将分析核查及督查情况作为年度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在监测工作中,要提高工作检查频次,对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要进行重点检查和考核,确保监测工作制度落实到位。作为涉药单位要切实重视监测工作,不能仅停留在口头,要将监测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另外各单位要积极为监测提供条件,配备基本的办公设施,以便及时上报监测信息。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篇2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

2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3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篇3

将2007年收集到的166例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对新发现的和严重的ADR进行详细汇总。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与ADR166例ADR报告中,男性86例,女性80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1.81%和48.19%,男女比例基本相当。患者年龄分布于各个阶段,有的最小不足1岁,最大的90岁。

2.2给药途径分布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最多,共98例(59.04%),其次是口服,有54例(32.53%),两种给药途径占上报比例的91.57%,具体见表1。

表1引发ADR的给药途径(略)

2.3ADR涉及药品的种类分布涉及的药品中以抗感染用药最多,共71例(42.77%),其次是中药注射剂,共22例(13.25%),循环系统用药和麻醉、镇痛药引起ADR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2.4引发ADR药物的累及系统ADR累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共50例(27.17),其次为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均上报了28例,各占15.22%。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肝胆系统损害不宜察觉,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得知,随上报例数少,较以前也有了很大进步,分别上报了6例、5例、5例。

2.5新发现的和严重的ADR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新发现的ADR共22例,占上报数量的13.25%;严重的ADR共16例,占上报数量的9.64%;新的严重的有2例(1.20%)。详见表2。

表2新发现的ADR统计(略)

表3严重的ADR统计(略)

3分析与探讨

抗生素滥用现状我国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记录显示,药物不良反应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占了所有中西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近50%,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在各类药品之首。我院抗生素金额占总用药比例在25%左右,但不良反应的构成比达到42.77%,遥居首位。

我院中药品种不良反应占ADR报告总数的13.25%,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占中药不良反应报道总数的81%。所以中成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特别是中药注射剂。这与中药注射剂在制作工艺、质量控制、药效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有关。

【参考文献】

[1]颜青.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房,2004,15(9):520522.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篇4

一、我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状

我局自建局以来,逐步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学习贯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各项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五年来多次组织辖区内涉药单位进行药品不良反应和监测工作培训,上报ADR报告逐年递增。从报告中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品是:抗生素类药品、激素类药品、中药制剂、心血管系统药品、解热镇痛抗炎药等。我县现有不良反应监测点38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6家,各镇医疗机构12家,药品批发企业2家,零售连锁及城区单体药店18家),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对不良反应认识片面,了解不够。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如服药后出现皮疹、水肿、头痛、头晕、器官损害、致畸、致死等情况,使用医疗器械(例如配戴隐形眼镜、使用用于人体内的支架、关节等)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属于监测的范畴。药品不良反应既不包括用药不当引起的有害反应,也不同于医疗事故以及因药品质量问题(假药、劣药)而引起的有害反应。许多人认为药品只是治病的,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有的认为只有化学药品有不良反应,中药安全性高,没有不良反应,甚至认为进口药品、价格昂贵的药品及非处方药不良反应较少。实际上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是药三分毒”,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其有害的一面,即在达到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人们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常认为是药品质量问题或认为是过敏体质,或是医疗事故,故主动报告情况少。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主要在药品使用和经营环节开展,ADR报告85%来自医疗机构,15%来自药品经营企业。

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上报意识比较薄弱,担心提及不良反应,问及患者用药情况,怕被患者认为是药品质量问题或出现医疗事故,影响经济效益,或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不敢或不愿积极主动地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还有的认为质量合格的药品上市后不需要进行不良反应监测,对药品不良反应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不高。虽然我县的ADR上报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初步达到了上级部门要求的600份/年/百万人口的数量,但ADR上报质量不高,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例较少。主要因为一方面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从思想上未真正认识到ADR上报的重要性,对不良反应监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二是药师、药品销售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对一些不良反应信息不能准确、科学的进行判断,对患者提供的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容易忽视。三是不良反应监测报表填写过于简单、笼统。当出现不良反应时,不少监测人员只是简单地填一些信息,对继往病史或对原患疾病的影响未做记录,对缺少的信息未能进行详细的咨询调查,难以保证报表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及科学性。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工作,扩大培训面,拓宽宣传途径。把药品不良反应知识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纳入对涉药单位培训计划,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社会与公众的宣传,使社会各界正确认识、科学对待药品不良反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氛围,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制度措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从发现、报告、分析、确认到信息通报及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处理机制等一系列工作体系。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畅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渠道,鼓励个人自愿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使监测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职责明确,信息通畅,反应迅速、处理果断及时。

(三)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覆盖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思路是“点、线、面相结合,最大程度广覆盖”。要加大对药品经营企业和个体诊所、农村卫生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引导和督促力度,采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法,使全县监测覆盖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篇5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合理用药中国论文联盟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etheruleofphysicbadreactionanddiscussreasonableclinicalmedication.[Method]Makestatisticsandclassificationon166casesADRreport.[Result]There’remostlybadreactionsfromantiinfectionmedicines,thencomesChinesepatentmedicine.[Conclusion]InthesametimeofdoingwellADRsupervision,themedicalstaffmustanalysethecomposingratioofmedicinebadreactionanddiscusspharmicreasonableapplication.

Keywords:medicinebadreaction;statistics;analysis;reasonableapplication

就我院2007年度收集到的166例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将2007年收集到的166例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对新发现的和严重的ADR进行详细汇总。

1资料与方法

将2007年收集到的166例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对新发现的和严重的ADR进行详细汇总。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与ADR166例ADR报告中,男性86例,女性80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1.81%和48.19%,男女比例基本相当。患者年龄分布于各个阶段,有的最小不足1岁,最大的90岁。

2.2给药途径分布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最多,共98例(59.04%),其次是口服,有54例(32.53%),两种给药途径占上报比例的91.57%,具体见表1。

表1引发ADR的给药途径(略)

2.3ADR涉及药品的种类分布涉及的药品中以抗感染用药最多,共71例(42.77%),其次是中药注射剂,共22例(13.25%),循环系统用药和麻醉、镇痛药引起ADR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中国论文联盟-2.4引发ADR药物的累及系统ADR累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共50例(27.17),其次为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均上报了28例,各占15.22%。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肝胆系统损害不宜察觉,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得知,随上报例数少,较以前也有了很大进步,分别上报了6例、5例、5例。

2.5新发现的和严重的ADR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新发现的ADR共22例,占上报数量的13.25%;严重的ADR共16例,占上报数量的9.64%;新的严重的有2例(1.20%)。详见表2。

表2新发现的ADR统计(略)

表3严重的ADR统计(略)

3分析与探讨

抗生素滥用现状我国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记录显示,药物不良反应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占了所有中西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近50%,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在各类药品之首。我院抗生素金额占总用药比例在25%左右,但不良反应的构成比达到42.77%,遥居首位。

我院中药品种不良反应占ADR报告总数的13.25%,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占中药不良反应报道总数的81%。所以中成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特别是中药注射剂。这与中药注射剂在制作工艺、质量控制、药效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有关。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篇6

[关键词]药品监管药品不良反应政企关系回旋之门责任基金

在2006年的盛夏,一种商品名为“欣弗”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成为了举国瞩目的焦点。这种由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液,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批准文号得以合法的生产流通,它席卷大江南北,截止2006年8月17日,它在我国已造成了99例不良反应事件,以及10人死亡。[①]

2006年8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对外发出了通报,指出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出现严重不良事件,[②]同日卫生部也向各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发出紧急通知,停用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欣弗”。2006年8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新闻会,通报对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引发的药品不良事件调查结果,认定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违反规定生产,是导致这起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并责成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做出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③]

问题到此似乎已经水落石出,但是如何看待政府在药品监管中的职责呢?制药企业需要政府的监管。因为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是由复杂化学组分构成的物质,如果没有正确的标签和说明书,再有一双慧眼的消费者,也无从知晓药品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由于制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果离开了药品监管部门的规制,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会本能的对药品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讳莫如深。制药企业的生产关乎公众的健康和福祉,药品无法容忍“试错成本”,药品的问题往往要以受害者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为代价,因此无法在这个领域去奉行“自由放任”,去通过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来对药品进行市场化的规制。面对转型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面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药品市场,一个高效权威,以科学为导向(scienceoriented)的药品监管机构和监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以下就是由欣弗事件引发的笔者对我国药品监管制度改革几点不成熟浅见。

一、药品监管与政企关系

药品监管为什么出现如此宽严失据的局面呢?从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出发,政府监管部门往往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就在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还指出食品药品监管“必须坚持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必须将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置于商业利益、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之上,旗帜鲜明地反对为了商业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④]但实际上监管机构有着自己的利益板块,而且它的利益又和社会上的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在产业规制领域,监管机构不一定能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反而成为产业利益特别是大企业利益的代表者。[⑤]

在中国,1998年之前卫生部药政局是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定监管机构,而国家医药管理局作为对下属国营医药企业资产运营有着直接控制权的产业管理部门,则和麾下的国有医药企业有着天然的“父子关系”。[⑥]在1997年1月1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逐步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药品管理体制。1998年机构改革中成立了直属于国务院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后易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是药品监管机构及其人员,在今天依然和制药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有三:

其一,在各级药品监管系统中,大量的中高级公务员有着在医药企业曾供职多年乃至出任领导职务的经历,很多公务员都是从作为国有医药企业“婆婆”的前国家医药管理局系统转到药品监管系统的,这些监管官员之前所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让国有医药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如何让医药经济蓬勃发展,而对人民用药健康殊少考虑;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⑦]第1条规定了“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的监管目标,但熟谙化学和药学,缺少医学、生物学等相应背景知识的监管人员,每每会感到力不从心;同时这些公务员仍有诸多亲朋故旧依然在医药企业供职,因此在监管过程中很难保持应有的中立性。

其二,药品企业也愿意施展“经纶手”去俘获监管机构。就如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之子张孝若写到的那样:“在中国的社会,要作事就和官脱离不了关系;他能够帮助你,也能够破坏你;如果民间做事,能得官力帮助,那当然就事半功倍了。”[⑧]在政府监管过程中,大企业凭借在人财物诸方面的优势,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与监管机构特别是当地的监管机构形成了政企同盟。安徽华源制药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跟当地监管机构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也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⑨]

其三,在我国客观存在着药品监管机构和制药企业之间的“回旋之门”(revolvingdoor)。从公开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一些药品监管官员在退休之后,利用自己的关系资源,“下凡”到和自己过去有工作关系的企业工作,通过出任独立董事等高级职位来发挥“余热”。例如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戴庆骏现出任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前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齐谋甲现出任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前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于明德现出任中国华源集团执行董事长。在这样的背景下,药品监管机构和官员在监管过程中,往往对产业界特别是大企业的利益予以更多关切,从而“建立以一个小小基业,以为退步”.[⑩]因此在药品监管中“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制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也是一个科学和利益交错,法律与权谋交织的领域。无独有偶,在其他法治发达国家中同样存在着药品监管中的“回旋之门”。例如在美国1980-1992年间,农业部的部长依次分别为养猪厂主、肉制品贸易协会总裁、养牛厂主出身,他们所更关心的是肉制品生产者的利益而非公众安全;[11]在英国,药品监管机构中的几乎所有主要人员都和产业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要么在企业供职,要么兼任着医药企业的顾问,例如先后出任英国药品安全委员会主席和医药委员会主席的达洛普,在1972年春天退休之后,旋即就成了先令—温斯洛普公司的董事;[12]在日本厚生省药事局任职的几任高官,在退休后都“下凡”到山之内制药、中外制药、藤泽制药谋了优裕富足的职位,这也构成了日本药事部门对多起药害事件怠于处理的制度背景。[13]

或许,美国国会1978年通过的《政府伦理法案》(EthicsinGovernmentAct)可供借鉴,这部法案禁止包括FDA在内的美国联邦政府雇员,离职两年内不得进入其所规制的产业供职。[14]在我国未来,要从制度上去除药品监管官员离职后进入医药产业任职的可能性,并且进一步厘清我国医药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更加明晰的资本体系和资产管理制度,斩断药品监管机构和制药企业之间的利益纽结,加强药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中立性和专业性。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打破药品监管中的“回旋之门”。

二、药品监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一)健全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信息通报制度

第3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因此公众应该有接近和获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权利。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收集主要依赖于两大报告体系,即企业的强制报告系统和MedWatch的自愿报告系统。根据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的要求,为了获得药品上市前实验未能发现的罕见的、潜在的或长期的药品不良反应,要求研制人、生产商、包装商以及分销商要在15个工作日内向FDA报告所有严重的意外的药品不良反应。此外,任何批准的新药品和生物制品,在上市后前三年的每个季度都要向FDA提交定期报告(periodicreports),并且可以提交跟进报告(follow-upreports),以提供对不良反应的最新认识。[15]同时药品监管部门在对这些报告和数据的分析整合基础上,通过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告的方式,来药品安全信息,提示药品生产企业、医务工作者以及公众来注意这些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1条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必须经常考察本单位所生产、经营、使用的药品质量、疗效和反应。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2004年3月4日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7号)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应按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此这些规定确立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的强制报告义务。

根据我国目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框架,一旦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该由企业、医疗机构或个人向省级药品监督、卫生管理部门或同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然后这些省级机构再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以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送。最近欣弗事件发生并成为新闻媒体聚焦的焦点之后,各省市关于克林霉素磷酸酯不良反应的报道才纷至沓来,而之前却很少有该药不良反应的报道。这其中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制药公司作为信息的初始来源,依然垄断着关于药品安全性以及副作用的信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缺乏公开药品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信息的激励;其次,在目前的科层体系下,对地方监管机构的考评指标,往往包括假劣药品案件的数量,违规经营的数量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多寡,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机构也缺乏报送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激励;而且我国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目前只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的旁边多挂一块牌子,作为监管机构的附属事业单位,要想担负起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监督管理职责重任,在人员、经费乃至信息网络等方面都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因此有必要建立覆盖全国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监控网络,健全不良反应信息常规机制,以及严重事态的机制,通过及时全面完整的信息公开来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克服他们所处的信息劣势地位。[16]

(二)完善药品标签和说明书制度

药品的正确合理使用,离不开标签说明书内容的完整与规范。在药品这样一个高度科技化专业化的领域里,离开了标签和说明书,再聪明高明的普通公众,也无法去正确服用药品。从学理上看,药品标签和说明书,是企业就自己生产经营的药品提供相应信息的行为,这通常被认为是企业为了引导消费者去进行药品消费的行为,消费者需要药品标签和说明书作为选择或购买的依据。[17]然而如果政府对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的事项撒手不管,药品企业的标签说明书可能未必全面真实准确,企业出于竞争的考虑,很可能会“报喜不报忧”,乃至会对消费者的选择带来误导。因此对标签和说明书内容和事项的监管,成为了各国药品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方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以下简称FDA)的一些做法堪称典范。它要求药物必须在说明书(Leaflet)中标明警示(Warning),在警示中对药品不良反应、禁忌症以及使用注意事项予以说明。这些警示被印制成“医生工作手册”(Physician''''sDeskReference,简称PDR)分发给全美国的所有医生。[18]FDA还要求说明书中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词语,要求最重要的警示内容应该出现在说明书上最为显著的位置上,要求应该按照严重程度去列出不良反应的次序。[19]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FDA先后成功的避免了席卷全球的数次药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54条规定“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份、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2006年3月15日颁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4条规定“药品说明书应当充分包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详细注明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生产企业未根据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有效性情况及时修改说明书或者未将药品不良反应在说明书中充分说明的,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由该生产企业承担。”但是早在2003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信息通报,提示克林霉素注射液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也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但遗憾的是,这些不良反应信息并未能及时全面完整的出现在此后生产的克林霉素注射液说明书之中。因此未来不能让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中贮存的不良反应信息成为一泓死水,而是要让它在药品上市许可以及药品质量认证等监管环节中发挥实在的作用,在许可和认证过程中,加强对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上不良反应内容的审核。

(三)建构以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全过程监管制度

药品监管是一个以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动态的持续的全过程监管。政府和企业在监管过程中一直在进行着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政府要以制药企业提供的信息提交的材料为基础,进行药品监管。而制药企业在报送许可申报材料时,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日本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氯喹药害事件中,小野药品工业公司没有设药品临床试验规范(GCP)所要求设立的对照组,而且去收买专家和医生,让他们去炮制虚构氯喹药效的“伪科学”的科学论文,从而从容的获得了日本厚生省的药品许可。[2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31条的规定,生产新药或者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的,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批准文号。这确立了我国的药品许可制度,同时在2005年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7号)中,规定药品注册申请包括新药申请、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申请、进口药品申请和补充申请,规定药物临床前研究应遵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为GLP),药物临床研究应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为GCP)。海要求申报审批资料应当完整规范,数据真实可靠。

与美国类似,在我国的药品审评过程中,也分为形式审查和技术审评两个环节,由药品审评官员来负责形式审,去审查申报资料项目是否齐备,格式是否正确,有无表面瑕疵;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各省的药品审评中心,以及从专家库中随机遴选的专家,对技术问题进行审评。[21]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制药企业在申报过程中,炮制数据伪造原始材料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我们目前的药品审评更多的是以书面审,即“审材料”为主,但这样无法确保材料上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是否能够重现,是否能为试验所支持。所以在未来应当引入对申报企业和品种的现场检查和随机抽查制度,从而让药品许可制度真正发挥实效。

同时许可证的颁发并不意味着药品监管过程的终结,药品监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在欣弗事件中,华源公司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而此前,安徽省和阜阳市药品监督部门非但没能对华源公司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而且在去年,由全国人大常委王永炎等组成的执法调研组还“对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给予高度评价”。[22]这则新闻多少有些冷幽默的性质,在未来监管者要建构以药品许可制度为核心,药品上市后监测(Post-MarketSurveillance)为支撑的监管体系,进行动态的持续的全过程监管,从而让监管者能及时的备份升级监管信息,让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保持紧密且连绵不断的联系。[23]

三、药品不良反应责任的分担与不良反应救济基金制度的引入

“药者毒也”,或者说“药物如刀之两面”。从药理学上看,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和副作用注定是相伴而生,药品往往有着不可预期的风险。当药品不良反应出现后,由于涉及到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政府等多重机构,影响着责任的形成与分担;由于很难证明服用某种特定药物与所致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都增大了这类事件诉讼与赔偿的难度。[24]在欣弗事件中,目前媒体更为关注的是欣弗事件的进展,每天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但是截止2006年8月15日,华源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不良事件报告数99例,其中有10例死亡病例报告。责任与求偿的问题,在未来必定会逐渐浮出水面。[25]那么如何看待企业与政府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的责任呢?

在日本1969年的SMON案件中,由于日本当局对氯碘喹的不当许可,致使11000名患者染病与家属隔离。在旷日持久的集团诉讼中,一方面要追究加害企业的责任,同时也对日本当局适用国家赔偿,以承担对加害企业管理不力的行政不作为责任。[26]学理上的论说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市民陷入包括药害在内的高度危险的重重包围之下,市民对危险的了解以及规避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低下,所以在食品或药品公害等造成国民生命、身体、健康上重大侵害时,行政机关的裁量权收缩至零,它必须去履行监督和规制的权限,因此行政机关如果不去行使相应的权限,就应当承担相应的国家赔偿责任。[27]

在欣弗事件中,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造成了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而且未按照批准的生产工艺生产,在标签和说明书上也未尽到相应的警示义务。华源公司应该承担作为危险物的制造者销售者的责任。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审查时没能对其药品说明书内容进行全面的审核,同时当欣弗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已于2006年7月24日报告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后,几天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将此情况通报给安徽省药监局和其他有关省份,2006年8月3日才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叫停欣弗注射液。面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怠于行使自己的裁量权,在一定的期限内不作为,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28]不过在责任分担的问题上,首要的而且终极性的责任,应该由华源公司来承担;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所应承担的,是位于第二位的,并且是监督性的补充责任。[29]

从制度变革面的角度来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未来可以考虑通过设立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基金的形式,从而建立药物责任的“灯塔”,从而分散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减轻某一企业的负担。在日本1979年10月1日《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基金法》开始生效,现被修订为《医药品副作用被害救济·研究振兴调查机构法》,根据该法的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和销售商每年4月1日-7月31日向日本专门负责医药品副作用被害救济的机构缴纳缴纳金,其中包括所有日本上市药品厂家都要缴纳的一般缴纳金,还包括造成具体伤害的药品生产厂商按照规定额外缴纳的附加缴纳金。[30]我国台湾地区于2000年通过了“药害救济法”中,也设立了“药害救济基金”,药物制造商及销售商应在主管机关规定期限内,根据前一年度药物销售额的一定比率,缴纳征收金至药害救济基金。[31]这些都为我国未来药品不良反应救济的制度架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未来我国可以在药品监督或者卫生部门内设立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委员会,来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救济,以及不良反应基金支付的救济事项,从而让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得以及时落到实处。

--------------------------------------------------------------------------------

[①]《全国各地区注射欣弗不良反应病情通报》,/z/xinfu/diqu/tongbao.html(2006年8月17日11时12分最后访问)

[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出现严重不良事件》,/cmsweb/webportal/W4291/A64013131.html(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2006年8月3日更新,于2006年8月17日23点48分最后访问)

[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调查、检验结果》,/cmsweb/webportal/W4291/A64013316.html(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2006年8月15日更新,于2006年8月17日23点56分最后访问)

[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提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应树立科学监管理念》,/cmsweb/webportal/W4291/A64013352.html(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2006年8月15日更新,于2006年8月17日23点43分最后访问)

[⑤]参见孙立平:《首要的问题是利益表达》,载《经济观察报》2005年11月14日;[英]约翰·亚伯拉罕著,宋华琳译:《渐进式变迁——美英两国药品政府规制的百年演进》,载《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22页。

[⑥]类似的分析框架参见余晖:《受管制市场里的政企同盟——以中国电信产业为例》,载《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期。

[⑦]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

[⑧]张孝若编:《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第1册,第68页。转引自[美]陈锦江著,王笛、张箭译:《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⑨]例如在欣弗事件中,阜阳市药监局官员称“省里面给我们的抽查计划一般不叫我们去企业抽查”,这样的回答实在是耐人寻味。参见《欣弗事件揭开谜底》,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2006年8月16日。(文字版可参见/c/2006-08-16/083210738368.shtml)(2006年8月17日23时33分最后访问)

[⑩]这是清末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以“九死一生”这个象征性假名进入商界的县令吴继之的自白。转引自[美]陈锦江著,王笛、张箭译:《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11]参见[美]玛丽恩·内斯特尔著,程池等译:《食品安全:令人震惊的食品行业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12]参见[英]约翰·亚伯拉罕著,宋华琳译:《渐进式变迁——美英两国药品政府规制的百年演进》,载《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13页。

[13]TakanoriGoto,Japan''''sDarkSidetoProgress:TheStruggleforJusticeforPharmaceuticalVictimsofJapan''''sPostWarEconomicBoom,MANBOUSHAPUBLICATIONS,114-115(1991)。

[14]参见[英]约翰·亚伯拉罕著,宋华琳译:《渐进式变迁——美英两国药品政府规制的百年演进》,载《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14页。

[15]参见曹立亚、郭林主编:《美国药品安全监管历程与监测体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16]参见宋华琳:《风险社会的因应之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法律省思》,载《法制日报》2003年5月15日。》

[17]参见[日]铃木深雪著,张倩、高重迎译:《消费生活论——消费者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17页。

[18]参见[美]W.吉帕·维斯库斯、约翰M.弗农、小约瑟夫E.哈林顿:《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陈甬军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19]TakanoriGoto,Japan''''sDarkSidetoProgress:TheStruggleforJusticeforPharmaceuticalVictimsofJapan''''sPostWarEconomicBoom,MANBOUSHAPUBLICATIONS,28-30(1991)。

[20]TakanoriGoto,Japan''''sDarkSidetoProgress:TheStruggleforJusticeforPharmaceuticalVictimsofJapan''''sPostWarEconomicBoom,MANBOUSHAPUBLICATIONS,114-115(1991)。

[21]参见宋华琳:《美国药品审评质量管理规范(GRP)评介》,载《药学进展》1999年第6期;宋华琳:《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国药品审评法律制度回眸与展望》,载《医药经济报》2000年4月28日。

[22]“全国人大领导莅临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执法调研”,/drug/newdrug/detail.php?ArticleID=4678(2006年8月9日15时13分最后访问)

[23]RonaldA.Cass,ColinS.Diver,JackM.Beermaun:AdministrativeLaw:CaseandMaterials,AspenLawandBusiness,847(1993)。

[24]参见朱怀祖:《药物责任与消费者保护》,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9-12页。

[25]《黑龙江欣弗受害者父亲:理性对待要讨公道》,载《新闻晚报》2006年8月9日。/c/2006-08-09/12289702156s.shtml(2006年8月10日10时53分最后访问)

[26]参见胡建淼主编:《外国行政法规与案例评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785-787页;[日]室井力主编,吴微译:《日本现代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2页。

[27]参见刘宗德:《行政不作为之国家赔偿责任》,载刘宗德著:《行政法基本原理》,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41-66页;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454页。

[28]喻圣宏:《欣弗事件中,药监部门到底想掩盖什么?》,/o/2006-08-08/15459692770s.shtml(2006年8月10日11时7分最后访问)

[29]参见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455页。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篇7

努力促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再上新台阶

##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各位领导: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今年以来,我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帮助支持下,不断加大措施、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强化督导,促进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做出了积极努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

我县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监测中心成立时间较短暂,2004年才真正将adr监测工作纳入管理渠道。由于对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致使监测工作一直发展缓慢,成效不大。今年8月份市局召开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专题会议之后,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会议精神,不断提高了对做好adr监测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并从中找出了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为积极推动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与县卫生局不断加强工作上的相互沟通和协调,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一起研究制定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议精神,真正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提高号召力、切实加大督导力,形成上下有合力,从而使我县adr监测工作有了新的、较大的起步。

二、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为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根据市局和市adr监测中心的工作部署和领导要求,为确保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通过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设施投入,促进了全县adr监测工作正常运转。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四个确保”:

一是加快监测网络建设,确保各级重视,层层有人抓。为更好地适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需要,我们在驻城建立了8个县级监测站,分别由驻城6个医疗机构、医药公司和仁和堂连锁有限公司组成,在12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乡级监测点,同时要求在各村级医疗机构也建立监测点。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人员分别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卫生局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组成,各监测站、点也分别配备了一名负责同志和业务人员具体抓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初步形成,并将不断得到完善。

二是不断健全制度,确保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运转有序。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与县卫生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保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各监测站、点也分别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县卫生局还把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了对所辖各个医疗机构年终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也把该项工作列入了自己的工作管理考核目标重点抓,共同促进了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三是改善办公条件,确保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报送准确及时。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办公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拿出部分资金为监测中心新购置电脑一台,用于监测报告的汇总、上报等工作。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对用于监测工作的车辆,局办公室优先派车,保证工作人员对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调查、核实,及时上报,保证对一般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按时上报。

四是加强教育培训,确保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大力开展。针对我县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认识有差距等实际现状,我们采取组织召开会议、专家授课等形式,加强了对各个监测站、点的教育培训,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对做好监测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今年以来,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38例,已超额完成市局交给我县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30例的任务。同时,对各个监测站、点报来的报告,未发生一起漏报、瞒报、迟报现象,上报率达100%,做到了准确、科学、及时,而且不断提高了监测报告质量水平。

在充分肯定我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充分看到了这方面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医疗机构对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存有偏见,有的把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现象与使用假劣药品混为一谈,怕影响本单位声誉,造成瞒报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的单位认识上存有差距,对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目的意义重视程度不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造成漏报、迟报现象时有发生。三是部分监测站、点上报的监测报告水平不高,填写报告欠规范,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四是县局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宣传力度不够,督导水平不高,致使监测网络运行还不顺畅,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被动局面。以上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并努力加以克服。

三、加大措施,狠抓落实,不断开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新局面。

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于提高和改善药品质量、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意义深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并不断采取得力措施,真抓实干,努力做好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下步要充分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要继续加强县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有关会议、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对各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进行宣传,不断提高他们对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要积极鼓励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聘请专家就有关方面知识进行培训,努力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率和上报率,杜绝漏报和瞒报现象,提高报告质量水平。

二要进一步抓好制度建设和落实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要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制度的落实,真正将这项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不断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篇8

一、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

自2003年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成立以来,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下,在各级监测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各级监测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全省adr监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各市(地)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都已建成,组织保证体系趋于健全,adr报告的科学性、及时性、制度性进一步提高。三是adr报告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根据今年上半年的报告情况,排名已从2003年的全国倒数第二位上升到第十二位,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排在全国第七位,提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接近或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的目标。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省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无论是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是从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设、监测专业机构的人员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来看,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1、病例报告发展不够平衡

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的病例报告数量很少,从今年1—9月份上报的1199份病例报告分析,有1121例来自医疗机构,73例来自药品经营企业(6%),只有5例来自药品生产企业(0.4%),而这一比例在美国却是90%以上。这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比较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原因:一是领导层认识不到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决策层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甚至错误地认为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知识会影响企业药品的销路,增加工作量,加重企业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企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二是制度流于形式,监测机构形同虚设。许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也成立了相应的监测机构,但实际上,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机构也是形同虚设,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三是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多依托自己的营销网络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而营销人员缺乏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和热情,又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导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缺乏力度。

2、年报告总数偏低,报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我们的报告数量在不断提高,但按世界卫生组织测算每百万人口中一年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应不低于200—400例,其中新的和严重的应不少于30%。我省收到的adr报告中,上报病例每百万人口不到60份,约98%的报告为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其中具有警戒意义的新的和严重的病例只占2-3%,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利用监测体系发现信号进而开展风险管理的要求。

3、adr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处于初级阶段

评价工作要实现的是信息转化器的功能,即将报告内容转化为有效信息,这就决定了它有着极高的专业技术含量,是多学科的系统整合。而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人才,恰恰是我们目前的薄弱环节。目前监测工作还停留在对病例的收集和上报上,上市药品的再评价工作还是空白,严重不良反应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尚未建立。

4、市(地)无专业机构和专项经费

从adr监测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地方财政一直没有经费的投入。如果是地方领导重视这项工作的,能够从其它办公经费中挤出一些开展工作,具体工作人员多是凭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来进行工作的,但单凭这些很难持久开展工作,工作也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难有深层次的提高。

市、县两级都是兼职人员负责监测的管理工作,没有编制和专项工作经费,这成为深入、持续开展工作的最大障碍。由于没有编制,不能保证监测队伍的稳定性;没有专项经费,办公设施、宣传、培训等难以有效保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adr监测工作深入广泛地开展。

三、影响因素我省adr制度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报告人员的素质、监测人员的素质、组织机构的建设、法规的执行力度,以及社会经济、法制环境、医药体制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报告体系的建设。

由于近年来我国主要依靠自愿报告方式来完成adr的收集,该方式具有投资少,覆盖面广等优势,但其自身存在着漏报率高、无法统计发生率等缺陷。

四、对策建议及今后工作重点

1、加强宣传和培训

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提高对adr监测工作的认知度,尤其是提高医务人员和相应机构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和自觉性。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如将adr监测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在职医务、药学人员继续教育之中。建立专家库、顾问委员会等,吸纳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加入这项工作,充分利用“外脑”的巨大能量,加强学习、交流与合作。

2、积极推进药品经营和生产企业的监测工作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企业积极、自觉地投入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事业中来。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该尽早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切实履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生产、经营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积极主动、及时地收集本企业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建立产品不良反应数据库。收集有关本单位药品的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基本情况,提醒用药者注意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向医生和患者提供药品安全性方面的资料及用药注意事项。药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印制药品使用说明书,并开展年度汇总工作。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及人民用药安全做出贡献。

3、进一步提高adr上报数量和质量

adr监测工作已全面展开,我们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的责任意识,促使其积极履行报告责任。这项工作不能停留在对上报数量的要求上,还要在质量上要有一个新的提高,要求上报具有警戒意义的新的和严重的adr病例。

4、加强信息评价与研究

随着公众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药品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对政府管理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撑单位,各级adr监测专业机构除了负责adr病例报告的收集之外,还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分析和评价这些安全性信息的任务,为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专业监测机构应将adr监测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信息的评价与研究,分析与确认等深层次工作上,探索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方法和模式,开展对重点监测品种的评价和因果关系分析,提高评价体系的整体水平和监测工作的整体效能。

5、加强药物警戒,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命质量和自身健康的日渐重视,社会公众对医药产品信息,尤其是安全性信息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渴求,而且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也是一个国家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时代及社会迫切要求我们透明、高效、及时地提供信息服务。为此,我们有责任对已经明确的药品不良反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说明,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患者在选择和购买药品时,有一定的信息保障。对新发现的风险产品,及时告知专业人员,帮助他们在使用中规

避风险,合理用药,并制定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信息通报制度,建立起严重不良反应事件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6、设定一定的政府投入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与药品监管的其他工作

,如企业审批、品种准入、体系认证等相比,往往不易受到人们重视,工作难度也就更大。因此,我们药监部门的各级领导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和人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篇9

一、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并非基层用药量小而未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主客观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不愿报。一些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片面认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只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事,无人抓,无人管,就是出现了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也是听之任之,不主动收集上报;还有的单位嫌此项工作繁琐,不愿详细记录,分析填报。二是不上报。少数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把药品不良反应等同于医疗事故或药品质量事故,怕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对有不良反应的信息和病例敷衍塘塞,隐瞒不报。三是不会报。部分涉药单位人员少、素质低,他们不清楚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方法和时限,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对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认为是患者的个体差异,简单对症处理,放任自流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法规的宣传与培训。一是要把学习与宣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纳入涉药单位专业法学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尤其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和经营企业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社会与公众的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三是要联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涉药单位临床医师的培训力度,指导其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和填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二)建立健全基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网络。目前市区的二甲以上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比乡镇卫生院等其他涉药单位做得要好,但是从实践看,大量的药品不良反应出现在基层涉药单位,二甲以上医院上报的部分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很多都是由于基层涉药单位不重视,出现严重症状到二甲以上医院就诊时才发现的。所以有必要在现有的监测网络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健全乡镇以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要把乡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作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同时,逐步建立卫生、药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电子档案,详细记录病床数、住院人次、门诊人次、经营品种数、新药监测期内药品品种数等。做到信息互通、报送及时。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篇10

【关键词】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药品是用来预防、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但药品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一面——药品不良反应。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紧迫性

为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确的认识,但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尤其是新药在上市前不可能全部完成这项工作。大量事实说明,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十分重要,因为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汇总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参数、基数规模的档案,对于有关机构综合分析这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二、某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的调查研究

2.1调查方法高校药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查阅当地相关文献资料,到各个医疗卫生单位实地调查研究。并以该市医疗卫生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为研究对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2调查结果某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一个重点开发开放城市。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有市人民医院及其市级专科医院共6家。此外,乡镇及街道定点医疗卫生机构12所。

2.2.1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上半年公布的有效不良反应报告表633例[3]分析从上报的633份ADR报告来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常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中成药的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45.7%,而片剂和胶囊剂等口服剂型在报告中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

2.2.2某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市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目前该市医疗设备、整体规模最好的一家医院,又是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具体实施单位,自从成立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监测网以来,各科的科主任、护士长为监测网成员,药剂科和临床药学研究室共同承担日常的具体工作,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收集,药事宣传,临床查房,开展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血液浓度及不良反应监测,出版《药讯》季刊。

2.2.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市级专科医院没有专职的临床药师,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临床药学室,但有兼职人员。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由医生登记已发生的不良反应,然后由兼职药师统计、上报。调查发现乡镇医院以下的卫生室、站、所,规模小,医护人员少,对不良反应也了解,但一般不注意。特别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街道(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年1-2例,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不良反应报告率极低,有的甚至没有报告。2.3结果分析市人民医院领导重视,相关科室、临床药师、医生、护士能较好地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之中。其实,全国70%的农民生活在基层,药品在基层农民中使用的数量是巨大的,理所当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就非常多。基层医院是发现和监测不良反应的主要场所,也是不良反应报告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ADR报告意识较弱、报表数量极低,有的甚至是零报告,与真实的ADR发生率严重不符,除外新药的原因之外,还与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如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因害怕影响药品的销售量和企业形象而不敢做出正确的报告;医院医生因害怕被认定为医疗事故,承担责任也不及时上报。此外,还与广大基层群众文化水平低,普遍相信中药等有关。公务员之家

三、干预措施

在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在调研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干预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市人民医院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大力加强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的工作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期待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有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吴春福.药学概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