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4:18:10

发现范文篇1

关键词:拓扑发现算法;MIB-II;Bridge-MIB;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拓扑结构的日益复杂,网络管理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有效、可靠的网络管理已经成为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OSI参考模型网络管理标准中定义了网络管理的5大功能,分别是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1],其中配置管理是进行网络管理的前提,其主要功能是网络拓扑发现和各类设备的配置信息管理。网络拓扑结构是网络中各节点之间互联关系的一种表示,拓扑结构通常被构建成一个图形,对网络拓扑进行发现是对网络管理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要求,所谓拓扑发现是指通过某种算法探测和识别特定网络中的网络元素和各网络元素之间连接关系,并以字符、图形等方式将拓扑进行显示。作为配置管理的核心和资源管理的基础,完整、精确并且具备可视化友好界面的网络拓扑结构是检测网络故障、分析网络性能的基础[2]。

根据拓扑发现算法涉及的TCP/IP网络层次,一般可以将网络拓扑发现分为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拓扑发现两个层次,网络层拓扑发现主要实现网络层路由设备的探测、子网以及连接关系的发现,数据链路层拓扑发现的主要工作是二层设备与主机的探测及其连接关系的确定,好的拓扑发现算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发现网络中的三层和二层网络设备,进而确定网络拓扑[3],利用SNMP网络设备的MIB-II和Bridge-MIB管理信息库,是进行网络物理拓扑发现的常见方法,下边对基于MIB-II和Bridge-MIB的拓扑发现算法进行讨论。

1网络层设备拓扑发现

探测三层(网络层)设备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取网络中路由设备的路由表(RoutingTable),路由表中记录了目标IP地址(ipRouteDest)的下一条地址(ipRouteNextHop)以及数据的传送方向等信息。支持SNMP的设备会将自己的路由表放在管理信息库(ManagemnetInformationBase,MIB)中,因此,可以通过SNMP获取远端三层设备的路由表。

根据三层网络设备SNMP的特点,设计如下拓扑发现算法:

Foreachrouterinrouter_set

{

ifrouterexsits(interfacetable){next;}

getipRouteTable;

getipAddrTableaddtointerface_table;

ForeachentryinipRouteTable

{

if(ipRouteType=indirect)

{

swapipRoutDestwithitsinterfaceifexsits(nterface_table);

if(ipRouteDestnot_in(router_set)

{

AddRoutertorouterset;

}

Addrouter->ipRouteDesttoedge_set;

}

}}

算法通过遍历和分析三层设备的MIB,确定设备类型和设备间的连接关系,最后确定三层设备网络拓扑结构,使用该算法对某网络中运行拓扑发现,结果如图1所示。

2数据链路层设备拓扑发现

二层(数据链路层)设备的探测是在三层设备探测的基础上增加路由器到交换机、交换机到交换机、交换机到主机之间的连接关系。网络中的交换机同时负责维护自己的生成树状态表(SpanningTreeProtocol,STP)和MAC地址转发表(ForwardData-Base,FDB),并保存在标准SNMPv2-SMI(StructureofManagementInformation,管理信息结构)中。

二层网络拓扑发现的复杂性在于以太网交换机等设备的透明性。邻居设备交换信息主要通过生成树协议(SpanningTreeProtocol,STP)实现。交换机保留MAC地址和接口状态(网内主机的MAC地址与交换机端口的对应关系)的主要载体是MAC转发表(FDB),FDB可以通过SNMP的Bridge-MIB来访问。可以简单的通过Bridge-MIB计算得出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的关系,但由于Bridge-MIB存在时间老化、某些二层设备未配置管理IP导致网管无法访问以及设备学习不全等情况,导致很难通过计算得到一张精确的拓扑结构,这些问题需要采用特有的算法、特定技术来解决[4]。根据数据链路层网络设备MIB-II及Bridge-MIB的特点,基本算法描述如下:

Foreachswitchinswitch_set

{

getdot1dTpFdbTable;

ifipAddisaswitch&isonlyiponthatport

{

drawedgebetweenthem;

}

}

由于二层网络中还存在着哑设备、集线器等不可网管的设备,因此该算法对设备的发现还不够完整,还需使用直接连接定理和间接连接定理进行优化,算法如下:

ForeachSinST

{

Foreach''''x''''inPT(S)

{

ForeachEiinPAT(S,PT)

{

ForeachEkinPAT(S,PT)otherthanEi

{

If(EkdisconnectsSandEi)

{//(S)x-a(Ei)b-y(Ek)

deleteEkfromSandSfromEk;

deletePAT(Ek,y'''')fromPAT(S,x);

deletePAT(s.x'''')fromPAT(Ek,y);

applysameproceduretoallentriesinPAT(Ek,y'''')andPAT(S,x'''');

}

}

}

}}

拓扑发现结果如图2所示。

发现范文篇2

所谓美术才能指儿童对形象中的线条、明暗、结构、色彩等方面而引起情绪变化的感受,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绘画、泥塑、雕刻、折叠等。那么怎样及早地发现孩子的美术能力,并及时加以培养和教育呢?

(一)儿童美术才能与本身素质

儿童美术才能受遗传素质的影响,这种影响,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就已决定了。笔者曾先后调查了20多户有艺术能力的家庭,发现他们的子女48%有艺术能力,而75户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只有20%有艺术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遗传素质仅仅为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美术才能的形成必须通过环境和教育的良好影响,所以我们及时发现和培养儿童美术能力非常重要。

一般说来,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显露。3~4岁时,其美术才能表现为:1.求知欲望强,好动好问,兴趣广泛,尤喜爱涂涂沫沫。2.视觉感受和辩别能力较强、能分辩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3.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准确。4.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这一苗头时,家长就应紧紧抓住这关键期加以培养。一般说来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有各自的发育关键期,一旦错过,再刺激,再教育收效也会较差。研究表明:2~3岁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发展,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辩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等,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二)儿童美术才能与家庭教育环境

美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教育尤为显著。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拉斐尔等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大师,是与他们从小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分不开的。

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些美术家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来看,他们的家长都具有以下特点:1.较高的美术素养和良好的文化修养;2.重视早期美术熏陶和教育;3.善于言传身教;4.注意孩子性格及品德的修养;5.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6.寻求造诣较高的教师并注意与其配合。

(三)儿童美术才能与好教师的作用

古人说: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有人统计,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智力开发取决于接受教育的年龄:从2—4岁开始训练受教育的人91%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4—6岁为84%;7—9岁为40%,14岁后才开始训练的只占7.2%。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家长必须一开始就应为孩子找一位好教师;即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相应的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循循善诱的态度;良好的仪表和美好的品行;有幽默感和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发现范文篇3

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在发病早期多不典型,病情轻的可以毫无症状。有症状的病人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具有下列症状应警惕肺结核的发生。

①无明显诱因出现:易倦、乏力、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②反复发作或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迁延不愈的“伤风”、“感冒”;

③咳嗽、咯痰持续两周以上,查不出原因;

④痰中带血丝,或咯血;

发现范文篇4

一、操作结构及要素:

1、操作结构:

教师活动

引发主动

激发主动

形成主动

创设情景

提供活动

训练巩固

学生活动

主动参与

主动发现

主动发展

学生认知

再现旧知

领悟学法

迁移拓展

2、此策略的几个要素:

①核心:人人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②此策略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疑↘

发现→规律→运动规律→发展→举一反三→创新

↘矛盾→解决矛盾↗↘发现新矛盾↗

③此策略的三层次:

在教师的引导下↘

同伴互相启发下→发现、发展

自我学习中独立↗

④此策略的“三个三”:

注重三点: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

注意三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

着力三概念:①主动性概念: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

②最优化概念:在相对时空条件下,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③服务性概念:教师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教会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指导思想:

1、确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加强基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言“创新意识的产生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的,这种基础不仅是指掌握基础知识,而且也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及“三基”(基础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

我校处于人口导入区,每学年都有大量的新生转入,现在有三分天下之势,学生来源广,基础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各异,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差异,给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不加强基础,学生很难在发展性学习得到有效进步,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效益事倍功半。

2、确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思想,引发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动力:

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始良好的时间、空间和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动力。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运用创设情景等各种手段,在学习中激发、维持、发展兴趣。其次,创设良好的课题氛围。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题氛围和设计新颖有效,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来引发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保证主动学习的有序、有效。

3、确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关键: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地寻找答案的欲望,产生成功的体验。

4、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开发主动,主动发展和创新是目标: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也是构建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的“给予”,而是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矛盾和运用规律等一系列指向教学目标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会产生新的疑问,新的矛盾,又进入新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三、实施策略:

1、启导激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阶段,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例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上《黄山奇石》伊始,教师请学生交流上网收集到有关黄山的美丽风光,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在绘声绘色的介绍中,全班学生激起了学习的热情。

2、引疑探究。

“学贵有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中有疑,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契机,把问题归类整理,引导学生探究。例教学《扫山路的老人》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以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位扫山路的老人生活得到到底苦不苦?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苦,有的认为不苦。于是老师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自己阅读课文寻找依据来驳斥对方。一场激烈而精彩的辩论会就此展开。在辩论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辩论中,学生读懂了课文,理解了扫山路的老人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热爱本职工作的可贵品质。在辩论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得到发展。

3、练习运用。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的练习题。通过重点项目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例在一节英语课上,教师在教完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后,为了让学生熟读单词,教师采用多种练读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颜色绘画一幅彩虹图编儿歌,。学生们在小组中愉快合作,编出了许多有趣的儿歌。如:Lookattherainbow.Therainbow,therainbow,therainbow.Lookattherainbowinthesky.Red,orange,yellow,greenandblue.……教师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不仅巩固了所学的英语单词,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4、引伸拓展。

课堂教学要讲究探索的开放性,打破局限性,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探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的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延伸开拓阶段,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自觉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写的实践活动,数学和英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并加强检查落实。例在学完《再寄小读者》后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去读冰心的作品,并学写一封信。例在学完三角性的底和高后,教师要求学生去测量生活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兴趣很高,不仅巩固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测量。

5、合作学习。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各种各样,但其本质必须有双边、双向乃至多向的沟通。师生群体是共同活动体,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学策略。合作小组的成员组合应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搭配,使各类学生都能投入讨论,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要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好的见解及时表扬肯定,重点难点适时点拨,拓展思维,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交流更扎实,有质量。当然,合作小组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习情况,有时是同桌互帮式的活动;有时是四人一组的研讨式活动;有时可以自由组合。

6、分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学生能主动发现,主动发展,我们运用了分层教学的策略。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有所发现、发展。

(2)同伴的互相启发下,能有所发现、发展。

(3)在自我学习思考中,有所发现、发展。

同时,我们看到所教的几十个学生都有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个别指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布置作业中也可以体现出分层策略的要求。还是举《扫山路的老人》为例,老师在结课时,布置了不同层次的作业。A、观察生活中平凡的人写一篇文章。B、写一写学文后的心得体会。C、展开合理的想象,写老人冒雨扫山路的情景。分层作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

7、现代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科技成果的恩惠,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让学生主动学习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走向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外滩新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旧时代的外滩、90年代的外滩和新世纪的外滩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起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无比自豪。学完课文内容以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利用一些图片和资料,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续编课文,把新世纪外滩的美丽风景线倾泻于笔端,再交流评议,学生学得扎实,又有味道。在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态的折三角形高的过程,请学生观察折纸过程,想想高与三角形的底边具有怎样的关系。因为演示清晰直观,学生不久便发现了规律,再通过用三角形作学具折高,很快掌握了三角形高的特征。

8、师生民主。

教师要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探索与创造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师生共同探讨。建立师生间、生生间亲密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四、实施过程:

1、课题与实践结合,走科研与教学一体化道路:

首先课题的提出是针对了我校的教师实际和课堂现实,目的是改革我校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能力为目标。因此,要求教师、教研组有子课题参与研究,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

如:中高年级语文的“自主读书,主动发展”研究,数学的“问题情景”教学研究,低年级语文的“自主发展——点拨启导式”教学实践。

2、点面结合,确保课题研究过程的有效性: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由课题小组成员先行上尝试课、样板课,大家研讨,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初步的理论。教研组上课题探讨课、了解子课题研究状况与进展。全体教师上自报课,共同探讨、整体提高。

3、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使课题研究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①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如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观念。

②增加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如去年利用教育局为学生配备电脑之际,开设了多媒体课件培训课,为期半年,使许多教师能制作一般的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今年3月,又对全体教师进行全面的信息技术培训。

③修改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实施正确的导向,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有目标:

结合教育教学的新理论及新基础教育理念,修改我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让任课教师充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再予以试行,这样使教师也有一种学习、提高的过程,更有利于自觉地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

五、初步成效:

发现范文篇5

一、操作结构及要素:

1、操作结构:

教师活动

引发主动

激发主动

形成主动

创设情景

提供活动

训练巩固

学生活动

主动参与

主动发现

主动发展

学生认知

再现旧知

领悟学法

迁移拓展

2、此策略的几个要素:

①核心:人人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②此策略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疑↘

发现→规律→运动规律→发展→举一反三→创新

↘矛盾→解决矛盾↗↘发现新矛盾↗

③此策略的三层次:

在教师的引导下↘

同伴互相启发下→发现、发展

自我学习中独立↗

④此策略的“三个三”:

注重三点: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

注意三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

着力三概念:①主动性概念: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

②最优化概念:在相对时空条件下,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③服务性概念:教师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教会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指导思想:

1、确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加强基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言“创新意识的产生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的,这种基础不仅是指掌握基础知识,而且也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及“三基”(基础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

我校处于人口导入区,每学年都有大量的新生转入,现在有三分天下之势,学生来源广,基础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各异,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差异,给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不加强基础,学生很难在发展性学习得到有效进步,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效益事倍功半。

2、确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思想,引发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动力:

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始良好的时间、空间和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动力。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运用创设情景等各种手段,在学习中激发、维持、发展兴趣。其次,创设良好的课题氛围。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题氛围和设计新颖有效,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来引发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保证主动学习的有序、有效。

3、确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关键: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地寻找答案的欲望,产生成功的体验。

4、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开发主动,主动发展和创新是目标: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也是构建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的“给予”,而是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矛盾和运用规律等一系列指向教学目标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会产生新的疑问,新的矛盾,又进入新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三、实施策略:

1、启导激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阶段,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例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上《黄山奇石》伊始,教师请学生交流上网收集到有关黄山的美丽风光,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在绘声绘色的介绍中,全班学生激起了学习的热情。

2、引疑探究。

“学贵有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中有疑,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契机,把问题归类整理,引导学生探究。例教学《扫山路的老人》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以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位扫山路的老人生活得到到底苦不苦?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苦,有的认为不苦。于是老师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自己阅读课文寻找依据来驳斥对方。一场激烈而精彩的辩论会就此展开。在辩论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辩论中,学生读懂了课文,理解了扫山路的老人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热爱本职工作的可贵品质。在辩论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得到发展。

3、练习运用。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的练习题。通过重点项目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例在一节英语课上,教师在教完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后,为了让学生熟读单词,教师采用多种练读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颜色绘画一幅彩虹图编儿歌,。学生们在小组中愉快合作,编出了许多有趣的儿歌。如:Lookattherainbow.Therainbow,therainbow,therainbow.Lookattherainbowinthesky.Red,orange,yellow,greenandblue.……教师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不仅巩固了所学的英语单词,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4、引伸拓展。

课堂教学要讲究探索的开放性,打破局限性,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探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的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延伸开拓阶段,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自觉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写的实践活动,数学和英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并加强检查落实。例在学完《再寄小读者》后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去读冰心的作品,并学写一封信。例在学完三角性的底和高后,教师要求学生去测量生活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兴趣很高,不仅巩固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测量。

5、合作学习。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各种各样,但其本质必须有双边、双向乃至多向的沟通。师生群体是共同活动体,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学策略。合作小组的成员组合应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搭配,使各类学生都能投入讨论,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要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好的见解及时表扬肯定,重点难点适时点拨,拓展思维,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交流更扎实,有质量。当然,合作小组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习情况,有时是同桌互帮式的活动;有时是四人一组的研讨式活动;有时可以自由组合。

6、分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学生能主动发现,主动发展,我们运用了分层教学的策略。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有所发现、发展。

(2)同伴的互相启发下,能有所发现、发展。

(3)在自我学习思考中,有所发现、发展。

同时,我们看到所教的几十个学生都有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个别指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布置作业中也可以体现出分层策略的要求。还是举《扫山路的老人》为例,老师在结课时,布置了不同层次的作业。A、观察生活中平凡的人写一篇文章。B、写一写学文后的心得体会。C、展开合理的想象,写老人冒雨扫山路的情景。分层作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

7、现代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科技成果的恩惠,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让学生主动学习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走向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外滩新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旧时代的外滩、90年代的外滩和新世纪的外滩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起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无比自豪。学完课文内容以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利用一些图片和资料,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续编课文,把新世纪外滩的美丽风景线倾泻于笔端,再交流评议,学生学得扎实,又有味道。在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态的折三角形高的过程,请学生观察折纸过程,想想高与三角形的底边具有怎样的关系。因为演示清晰直观,学生不久便发现了规律,再通过用三角形作学具折高,很快掌握了三角形高的特征。

8、师生民主。

教师要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探索与创造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师生共同探讨。建立师生间、生生间亲密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四、实施过程:

1、课题与实践结合,走科研与教学一体化道路:

首先课题的提出是针对了我校的教师实际和课堂现实,目的是改革我校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能力为目标。因此,要求教师、教研组有子课题参与研究,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

如:中高年级语文的“自主读书,主动发展”研究,数学的“问题情景”教学研究,低年级语文的“自主发展——点拨启导式”教学实践。

2、点面结合,确保课题研究过程的有效性: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由课题小组成员先行上尝试课、样板课,大家研讨,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初步的理论。教研组上课题探讨课、了解子课题研究状况与进展。全体教师上自报课,共同探讨、整体提高。

3、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使课题研究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①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如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观念。

②增加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如去年利用教育局为学生配备电脑之际,开设了多媒体课件培训课,为期半年,使许多教师能制作一般的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今年3月,又对全体教师进行全面的信息技术培训。

③修改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实施正确的导向,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有目标:

结合教育教学的新理论及新基础教育理念,修改我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让任课教师充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再予以试行,这样使教师也有一种学习、提高的过程,更有利于自觉地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

五、初步成效:

发现范文篇6

对于从卢卡奇开始到今天仍然活跃于理论舞台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欧洲革命的失败、30年代法西斯主义的崛起、莫斯科审判及斯大林主义、匈牙利事件、苏军入侵捷克、法国的“五月风暴”、意大利“热秋”、波兰工人罢工、苏军入侵阿富汗、战后科学技术勃兴的社会后果以及当代生态运动等等,没有一件停留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界之外。

一、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是对欧洲革命失败的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使社会矛盾更加深化,更加尖锐,因而也造成了巴黎公社以来鲜有的革命时机。十月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起来革命。于是,从1918到1923年间德国、匈牙利、芬兰、奥地利、波兰、保加利亚等国相继爆发了工人起义和人民起义,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德国、匈牙利、芬兰等国在革命中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意大利发生了工人夺取工厂、农民夺取土地的运动。其它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1918至1923年欧洲革命运动的失败与第二国际有着直接的关系。就表露于外的形势看,这一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爆发了工人起义,甚至有些国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有可能象俄国那样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实际上,发生在这些国家的革命是根本不同于俄国革命的。因为深刻影响着中西欧各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是考茨基提出的所谓“消耗战略”。

考茨基1910年发表在《新时代》上的题为《现在怎么办?》的长文中提出:通过工人运动包围资产阶级的堡垒,对它釜底抽薪,使敌人不得不经常付出重大代价;工人阶级不断地分化敌人的斗志,直到最终攻下敌人的堡垒。实际上,考茨基的这个所谓“消耗战略”是完全建立在对资产阶级统治关系的机械理解基础上的。即把资产阶级的统治看成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实体之外的、不变的堡垒,消极地等待着无产阶级去破坏它和最终攻破它。考茨基的这个错误设想,在欧洲各国党内都颇有市场,因此,在1918至1923年的欧洲革命运动中,就会出现革命党在行动中犹疑不定,经常被运动的步伐推着走的情况。所以,更谈不上具有积极的主动性和全局观念的战略策略了。

第三国际在总结欧洲革命失败的教训时,并未认识到革命失败的这一原因,反而认为是由于中西欧各国共产党不够成熟,运用暴力不足,即未能够通过一两个战役全面击溃资产阶级,夺取革命政权。也就是说,中西欧各国共产党是由于没有严格地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去做才导致了失败。第三国际的这些看法与考茨基的观点可谓“异曲同工”,即把革命问题简单化为经济的问题或政治的问题,把着力点放在革命的方式问题上,对于革命的条件、对象等方面的状况根本不予考虑。

其实,中西欧各国在革命过程中也一度极力彷效俄国革命的模式,可是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中西欧,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在东方落后国家,资本主义未得到充分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尚未完善,其经济基础也相当薄弱,资产阶级意识只是在比较有限的领域中占据优势地位。而中西欧的情况则不同,在这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的统治日益带有“总体”的性质,它不仅依靠国家暴力,而且更多地凭借意识形态的控制。因此,在中西欧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资产阶级在思想、精神、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统治对广大人民有着很大的欺骗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第二国际的经济宿命论又破坏着无产阶级的自觉意识。所以欧洲革命运动流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卢卡奇、科尔施等第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革命失败的根源的分析,提出中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应当是“总体革命”。它既不是第二国际的“经济主义”的,也不同于俄国的“政治主义”的,因为这两者都是片面的。“总体革命”不仅包括政治革命、经济革命,而且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在某种意义上,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应当成为先导,以便夺取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优势,争取人民,使他们树立起革命的意识。

二、在法兰克福的社会批判理论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法西斯现象的分析是卓有成效的。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欧洲各国革命运动的失败中,资本主义世界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到了20年代末期,世界经济危机已经开始显露出来。进入30年代,这种危机的加深导致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体系的危机。具体地讲,这种危机是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市场萎缩、劳工利益与资本增长、垄断集团与民主制度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面对危机,社会试图通过极权化来解决矛盾。因此,在德、意等国,法西斯主义应运而生。

1918至1923年的欧洲革命期间,无产阶级充分显示过自己的实力,对此,大工业资本家记忆犹新,因而,他们利用法西斯来转移无产阶级对他们的威胁,并使其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而法西斯主义在掌握政权之初,也确实通过中央集权加速了资本主义垄断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它代表了垄断资本主义取缔自由资本主义的趋势,而且把这一趋势发展到极端化,使国家权力强加到生活的所有方面。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和统治制度中固有的非人化和异化也发展到了极点,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垄断集团开始以公开的暴力和恐怖统治取代了利用资本而进行的隐蔽统治,官僚和警察直接地、露骨地和经常地运用暴力和高压手段,撕去虚伪的法制面纱,残酷镇压群众,使国家成了一台真正的恐怖机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人的经济片面性也赤裸裸地以政治片面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面对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和横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从30年代末期起把批判法西斯主义作为首要任务,它的一些主要成员写下了大量的有关著作。其中,霍克海姆的《独裁主义国家》(1940)从政治上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特征,指出它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和警察统治,具有极权主义的压制性;弗洛姆的《逃避自由》(1941)着重分析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心理机制、阶级背景和社会基础;阿多尔诺等人的《独裁主义人格》(1950)研究了极权制度所特有的态度、信仰和神话根源;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1941)则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批判了法西斯主义和实证主义。所有这些著作都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揭露集权国家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控制,以及个人性格的泛化和人性被肢解,呼吁总体的人来承担健全的社会。

三、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法西斯主义时也涉及到斯大林现象,但真正全面系统地对斯大林现象作以研究的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萨特。

萨特是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开始用存在主义去“结合”和“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在这一时期,匈牙利事件和苏共20大对斯大林极权主义的揭露在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而,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中认真分析了斯大林现象问题。

萨特认为,斯大林现象是“一国社会主义”的恶果。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却分裂了欧洲工人运动,使欧洲革命陷入低潮,而恐惧了的资产阶级则投入法西斯主义的怀抱。因而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建立广泛的社会主义联盟,鼓励和支持欧洲的革命运动;另一条是封闭自我、急功近利地维持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托洛茨基主张走前一条道路,而斯大林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斯大林取得了胜利。因而,布尔什维克在实践上放弃了对世界革命的关注,把目光转向苏联内部,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向帝国主义作出让步。在理论上则强调俄国特殊论,小心翼翼地把马克思主义地方化、民族化,使之适合于俄国的落后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无产阶级需要在实践中相互依存”的思想被抛弃了,俄国人希望世界无产阶级的一切行动都从属于苏联的建设性防御。所以,出现了苏共对欧洲各国共产党的控制和专政。同时,俄国的落后性和苏联一国社会主义的国际环境又决定了这个国家必须实行一种专制的制度。

苏联一国社会主义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工业化。在工业化的环境中,作为自由的实践有机体、作为共同个体的工人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苏维埃人”。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通过一种压迫和强制的方式,把工人阶级分散到不同的群集之中。苏联工业化所带有的这种压迫和强制的性质,导致了管理者同群众的矛盾的出现,形成了非对抗性的等级制度。在这个等级制度上层的管理者,成为享有特权的官僚主义阶层,从而造成了与布尔什维克平等主义原则相抵牾的现实。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本来是要建立一个由工人完全控制生产过程的社会,但是,在匮乏和外部威胁的情况下,领导者却不得不尽快克服物的抵抗,发展重工业。为此,就必须鼓励群众对生产的兴趣,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兴趣不可能成为工人本身所具有的一部分,所以就必须借助于等级工资制来激发这种兴趣。等级工资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管理者对群众的压迫和强制,但却把官僚主义特权化固定了下来。

萨特根据同样的思路阐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认为,苏联一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及其环境,决定了它的主权机关只有通过把权力放在一人手中才能得以生存和活动,即要求把对领袖的个人崇拜作为统一人民的方式,既让人民在生产中作出最大的努力,又在政治上消极和相互分离,让他们只从属于领袖个人的意志。

总之,在萨特看来,苏联社会主义中的官僚主义、特权化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都是由于一国社会主义造成的,避免这一切的唯一途径就是世界范围的“总体革命”。各国无产阶级通过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广泛社会主义联盟,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布尔什维克原则不会因“物的匮乏”和外界威胁而得不到贯彻,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在个性的充分发展中按照自己的特性去改变历史。

四、科学技术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场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科技革命,社会生产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生产力获得大规模发展。尽管科技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突出表现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大部分已经“白领化”,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得到空前的改善。这些情况显然与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时的经典资本主义不同。对社会发展的新的情况要求思想家们作出新的思考和得出新的结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虽然他们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但思考的问题是值得肯定的。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产生的“富足社会”并未解决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这个社会依然是病态的社会。基于人本主义的立场,他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作出了认真的考察。指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就人的生活条件而言,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富裕,解除了物质的匮乏,实现了人的需要和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率为人们提供了质高量多的各种消费品,比如高级轿车、住宅、组合音响和厨房设备等,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安逸舒适,日新月异的新产品琳琅满目,让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商品中认识自身、寻找灵魂,好像人们就是为了得到这些商品而存在,所以人们成了需要的奴隶。

就人们的劳动条件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的实现,使肮脏而激烈的肉体劳动减少了,但是,随着工具的复杂化、精确化,它对人的奴役和控制能力也不断增强,人愈益沦为机器操纵的对象,人的一切,包括肉体和灵魂,都变成了一部机器或者甚至只是机器的一部分,仅仅在履行一部分技术操作的功能,个体的人成了流水线上的一个原子,人的智慧和感觉都变成了管理的对象。就人的精神生活而言,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扩大和满足,生活越来越安定、富裕,纵情享乐和舒舒服服的时候,人的独立辩证的思想、自主性和批判能力开始丧失,他的精神开始被操纵和驯化,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生活寄托在电视、广播、报纸、商品广告的刺激性宣传上。就人们的政治生活而言,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的高度发展的生产率把整个社会动员起来,产生了凌驾和超越任何特定的个人和集团之上的利益,政治权力通过机器生产过程与国家机构的技术组织的控制,成功地动员和组织、利用高度生产率维护着自己的存在,人们通过消费品的中介被牢牢地束缚在形形色色的官僚制度上;另一方面,人们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不自觉地放弃了持异议和抗议的革命意识,放弃了个体自主性的要求,丧失了对任何统治因素的抵抗能力、否定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因而使自己屈从于统治和变成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增加生产,增长福利,提供宝贵的消费品。但这一切是通过空前的组织起来的方式实现的,而“组织”又是建立在技术设备和技术结构的基础上的,即通过工艺共同体把劳动中的个体结合在一起,而个体由于分工仅仅是工艺共同体中的一个原子,他从属于技术理性的统治而服务于高生产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爱欲受到压抑,他的存在遭到损害,他成了没有思想、没有自主性的,自我感到幸福的奴隶。所以,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却存在着巨大的对人类进步的否定、非人性化和对人的无情摧残。

发现范文篇7

一、营造氛围,鼓励发现。

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坐资要端正,发言要举手,不准随便讲话,严格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学习。对于其中个别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采取的态度往往是不重视,甚至是指责、批评,认为打乱了教学程序。长期下去,逐渐地扼杀了儿童好奇、质疑的天性,造成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传授,没有主动地获取知识。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平等、宽松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准备题:“修一段60千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乙队单独修要15天,现在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学生解答后,我接着提出一个要求:请同学们任意改变第一个条件的数字来考考老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连一些平时上课不愿意发言的同学都敢于提出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数字,我马上报出答案为”6天“,并让学生动笔计算,验证。当学生感到惊讶的时候,我让学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奥妙?这时候学生提出了自己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统一了一个观点:各队单独修的时间不变,尽管工作总量怎么样变化,合修的时间保持不变。紧接着,有学生提出:“长60千米”这个具体数量能否去掉。从而引出了例题,并且很快地掌握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个师生间相互平等的氛围,通过让学生考考老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使他们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以疑激趣,真正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诱导发现。

过去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师生一问一答,思路是在老师设定的框架内,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没有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思维僵化,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作“收音机”。因此,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识的背景中,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比赛游戏等方法提出一些似旧非旧、似新不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兴趣,诱导其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先出示几组形式如×的口算式题,让学生进行分组限时口算比赛。比赛完毕后学生都惊奇地发现:“怎么乘积都是1的呢?”“这些题目中的两个数之间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这样一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了问题,从而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操作实践,帮助发现。

教学中的操作活动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手、脑、口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因而能够帮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促进知识的形成和内化。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是先让学生依次把圆平均分成八、十六、三十二等份,并分别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操作、观察,学生们发现并理解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的规律。而且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尝试,努力寻求不同的拼的方法和拼的结果。结果有些同学还发现能够拼成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而且都能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显然,在操作实践中,能帮助学生们从中发现问题和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拓展了思维。

四、自学讨论,从中发现。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或者和旧知识有紧密联系的知识,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直接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而且通过组织讨论,使其彼此启发,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过程也会加深。

发现范文篇8

一、营造氛围,鼓励发现。

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坐资要端正,发言要举手,不准随便讲话,严格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学习。对于其中个别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采取的态度往往是不重视,甚至是指责、批评,认为打乱了教学程序。长期下去,逐渐地扼杀了儿童好奇、质疑的天性,造成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传授,没有主动地获取知识。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平等、宽松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准备题:“修一段60千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乙队单独修要15天,现在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学生解答后,我接着提出一个要求:请同学们任意改变第一个条件的数字来考考老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连一些平时上课不愿意发言的同学都敢于提出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数字,我马上报出答案为”6天“,并让学生动笔计算,验证。当学生感到惊讶的时候,我让学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奥妙?这时候学生提出了自己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统一了一个观点:各队单独修的时间不变,尽管工作总量怎么样变化,合修的时间保持不变。紧接着,有学生提出:“长60千米”这个具体数量能否去掉。从而引出了例题,并且很快地掌握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个师生间相互平等的氛围,通过让学生考考老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使他们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以疑激趣,真正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诱导发现。

过去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师生一问一答,思路是在老师设定的框架内,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没有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思维僵化,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作“收音机”。因此,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识的背景中,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比赛游戏等方法提出一些似旧非旧、似新不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兴趣,诱导其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先出示几组形式如×的口算式题,让学生进行分组限时口算比赛。比赛完毕后学生都惊奇地发现:“怎么乘积都是1的呢?”“这些题目中的两个数之间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这样一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了问题,从而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操作实践,帮助发现。

教学中的操作活动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手、脑、口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因而能够帮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促进知识的形成和内化。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是先让学生依次把圆平均分成八、十六、三十二等份,并分别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操作、观察,学生们发现并理解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的规律。而且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尝试,努力寻求不同的拼的方法和拼的结果。结果有些同学还发现能够拼成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而且都能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显然,在操作实践中,能帮助学生们从中发现问题和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拓展了思维。

四、自学讨论,从中发现。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或者和旧知识有紧密联系的知识,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直接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而且通过组织讨论,使其彼此启发,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过程也会加深。

发现范文篇9

(一)新闻发现能力含义。新闻发现能力是指记者在报道新闻和搜集新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闻敏感程度。通过对新闻发现能力的分析,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新闻线索、新闻视角、新闻价值以及新闻故事情节的发现能力[1]。(二)培养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重要性。记者所具备的新闻发现能力直接关系着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如果新闻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比较弱,就会影响记者的判断,无法分辨新闻的价值、真假等。并且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是不同的,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在新闻报道中会有不同的报道角度,如果加强对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广播电视记者发现新视角,从不同方面报道新闻,吸引受众关注。如果广播电视记者具备较强的新闻发现能力,可以实现对新闻报道和解析的深入挖掘,发现新闻更深入的价值和内涵,不同的新闻报道层次其质量也有一定差异。所以加强对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新闻的敏感度和思维方式,促进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2]。

二、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广播电视记者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前部分广播电视台尤其是规模比较小的广播电台中,人员选择不够严谨,进入门槛比较低,对记者的个人职业素质考评不够完善,导致很多缺乏新闻发现能力的人进入新闻行业。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对广播电视台记者的培训,阻碍广播电视记者能力程度提升。另外记者本身对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从而阻碍自身能力的提升。(二)客观原因。广播电视台在运行过程中受资金和人员限制导致记者新闻发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新闻记者发现能力的教学,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影响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提升。毕业生只能在参加工作后逐渐摸索培养新闻发现能力。当前新闻行业竞争激烈,优秀人才比较匮乏,也是影响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培养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广播电视记者对新闻的探究欲望。新闻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只要社会在发展就有新闻出现,这需要记者具备较高的新闻发现能力。加强对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记者本身具有强烈的发现和探究新闻的欲望。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具备欲望才能发现新闻的价值,不断挖掘新闻,能够分辨新闻的真假,发现社会生活的不同,在复杂的新闻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当然对新闻探究的欲望不是一蹴而成的,这需要记者长期的学习和观察,找到新闻信息中蕴含的价值。(二)提升广播电视记者的综合素质。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素质决定着新闻发现能力的高低,对记者而言,新闻知识是形成新闻发现能力的理论基础,所以要想培养记者形成较强的新闻发现能力必须丰富记者的知识储备,由于记者工作的特殊性,这要求记者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只有较高的知识能力才能促进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工作中,能够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正确引导新闻的价值导向,挖掘新闻的深刻内涵,引发受众思考和关注。(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逆向思维和纵深思维两个方面。首先,对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提高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逆向思维与普通的逻辑思维有一定区别,在培养新闻记者发现能力过程中,对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让记者不急局限在一种观点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新闻进行解析,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对新闻的全新报道,强化新闻价值的同时,提升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3]。其次,在新闻发现能力培养中加强对纵深思维的运用,可以实现对新闻的深层次挖掘,从而为受众展现更大价值的信息,广播电视记者在对纵深思维进行运用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对社会中多个新闻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发现不同事件中的隐藏联系。第二,对一件新闻实现深入探查,挖掘新闻本质和内在涵义。

四、结束语

新闻发现能力是广播电视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良好的新闻发现能力可以提高记者的新闻素养和专业能力,增强记者的新闻采编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播电视要想获得良好发展,必须加强对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重视,通过培训提升记者专业素养和对新闻探究的欲望,并综合利用创造性思维提升记者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为新闻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师晓宁.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展能力的培养策略[J].采写编,2017(04):116-117.

[2]刘晶.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6):138.

发现范文篇10

第二条全县范围内违法建设的预防、发现和报告,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县整治违法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称“县治违办”)设在县规划管理局,负责监督、指导全县违法建设的预防、发现和报告工作。

第四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辖区内违法建设预防、发现和查处的管理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第五条县政府目督办、经济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规划局、城市管理局、交通局、水务局、林业和园林局、环保局、旅游局等有关单位,要依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全县违法建设的预防、发现和报告工作。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违法建设:

(一)未依法取得用地批准手续、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二)不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设工程位置、范围、性质、层数、标高、建筑面积和建筑造型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

(三)未按规定期限拆除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

(四)其它违法建设。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及县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应当通过报纸、网站、设立公示牌等形式,及时将规划信息、用地审批情况向社会公布,实行阳光操作,便于群众监督。

第八条在违法建设的预防、发现和报告工作中,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具体责任分解到人,依法及时打击违法建设。

第九条违法建设的预防、发现和报告工作,实行“零报告制度”和“月违法建设拆除报告制度”。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于每月15日前将资料报县治违办;县治违办每月将全县违法建设的预防、发现和报告工作资料汇总后,报送市规划执法监督机构。

第十条违法建设的发现:

(一)规划监督员、其他成员单位监督巡查发现;

(二)信访、举报或媒体的信息;

(三)上级部门或领导督办或安排布置的任务。

第十一条违法建设发现报告方式:

(一)由网格单元责任人分情况上报

1.对重大违法建设应立即向上一级网格片区负责人汇报,网格片区责任人接到汇报后逐级汇报至县治违办;网片单元责任人也可直接向县治违办上报。

网格单元责任人→网格片区责任人→镇(乡)→县治违办

网格单元责任人→县治违办

监督巡查人发现→县治违办

监督巡查人发现→报各镇(乡)

2.对一般违法建设应立即逐级汇报。

网格单元责任人→网格片区责任人→镇(乡)→县治违办

监督巡查人发现→县治违办

监督巡查人发现→报各镇(乡)→县治违办

(二)信访案件由受访单位报县治违办,并抄送相关责任部门。对媒体曝光案件,违法建设治理相关人员均有义务向县治违办报告,发生在自己片区内的案件必须同时向上级责任人和主管部门报告。

受访部门→县治违办

受访部门→抄送责任部门

媒体曝光→县治违办

媒体曝光→在责任片区逐级上报

(三)部门受理案件由受理部门立即报县治违办。

受理部门→县治违办

第十二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现场设立公示牌,公布建设用地、规划信息等建设相关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三条发现违法建设后,涉及乡镇人民政府要立即组织人员对违建业主进行宣传劝阻,并协助做好违法建设的自拆工作。

第十四条对阻碍违法建设的预防、发现和报告工作的,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遵守建设管理相关规定。对涉违的应做好违法建设行为的劝阻和拆除工作。

第十六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违法建设的预防、发现和报告工作其它责任单位,要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依法查处举报的违法建设。对及时举报违法建设行为且经核实无误的,予以奖励。

第十七条违法建设的预防、发现和报告工作,纳入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对本责任区内的违法建设承担领导责任。

第十八条对违法建设的预防、发现和报告工作中工作成绩突出的,县政府给予表彰,并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违法建设的预防、发现和报告工作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依法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