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游十篇

时间:2023-03-17 17:05:20

农家游篇1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赤城湖旁的农家乐——金谷园去玩,这对于大多数时间呆在城里的孩子来说真是件天大的喜事。

一到目的地,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一下车,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真让人神清气爽。金谷园旁的花花草草早已探出头来。现在它们挺直了腰,正向游客们问好呢。

沿着金谷园旁的泥路走,空气就更清新了,连泥土都是那样松软芳香。在铺满落叶的泥土下挖洞,还能挖出几条活蹦乱跳的蚯蚓呢。

再往前走,你会看见一块块碧绿的菜地。农民伯伯亲手翻出了这些肥沃的土地,种上了可口的蔬菜,我打心里祝福他们获得大丰收。

在这些菜地的旁边,有一座简陋的房子,房子前面搭着瓜架,瓜架上爬满了瓜藤,这些瓜藤一片翠绿,充满了生命的气息。瓜架的旁边有几棵枇杷树,树上长满了枇杷,有的已经熟透了,看着让人直流口水,有的还是青青的,但也让人充满了期待。房子后面有十几根翠绿的竹子,那些竹子很高,仿佛要冲破天日。

沿着泥路往下走,便来到了我们蓬溪的母亲河——赤城湖。赤城湖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见湖底的游鱼和沙石。调皮的鱼儿在水下嬉戏,它们有时还会跃出水面呢。

这次农家乐一游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金谷园的大餐。金谷园的大餐全是纯正的天然食品:鱼是从湖里打捞的,没喂饲料;鸡是自家养的,没打催长剂;菜是自己种的,没洒农药。加上一流的厨艺,吃下去一口便让你回味无穷。

农家游篇2

蓬勃发展的“农家乐”,着实给国家、给农村、给游人带来了许多好处。它是农村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传统的以种庄稼、收果实为主的农业,焕发了延伸产业链条、传承农耕文明的青春;它是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尽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它是城里人了解农村、熟悉农业、亲近农民的广阔天地,让城里人在放飞心情、陶冶情操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启迪;它是名山大川、石林洞窟、沙漠草原、河溪湖泊、海风椰林等常规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是现代“徐霞客”书写游记的文采实景,是游人品味地方美食,享用“舌尖上中国”的最佳去处;归根结底,是国家、农家和旅行家多方获赢的一件新生事物。

农民开办了“农家乐”,使亘古以来一直沉睡着的青山绿水派上了用场,使多年传承的精良美食得到了彰显,使高低错落的村庄成为了游客的读图“课本”。

经营“农家乐”,使农户得到了收益,这是农家能够“乐”的终极原因。据对北京周边地区“农家乐”的了解,做得好的农家乐,一年大概可收入12-15万元,规模大的、有名气的、让游人走了还想再来的“农家乐”,年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元,多方出资、股份经营的“农家乐”联合体,年收入可达近百万元。尽管农家乐有利可图,收入颇丰,但是,这种“乐”只是卖方一家之“乐”,能否让农家与游人双方都“乐”起来,这里大有文章可做,应该成为“农家乐”升级换代的现实追求。

提出把“农家乐”经营成“游客乐”这个命题,是因为农家自乐、游人不乐的事例并不鲜见。主要表现是:节假日游人增多,借机涨价;服务承诺不兑现,食材以次充好;设备设施不配套,卧具不卫生,餐具不消毒;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时有发生险情等等。虽然报价80元一盘的油焖大虾,游客结账时店家却一反常态,游客花480元吃了六只“哑巴虾”的欺诈行为是特例;但破坏的是整体农家乐的口碑。虽然店家不种菜,上市场买菜充当“生态菜”的伎俩很难被游客发现,但店家多收了钱心安理得的实情,却让游客心有余悸;虽然游客在停车场上被“黑”似乎是“农家乐”之外的事了,但游客停车总有忐忑不安的心情。尽管“农家乐”是一件新事物,目前仍处于萌生和发育阶段,但有关部门的监管应该到位,店主人要文明经营的思想应扎牢根基。

农家游篇3

关键词:家庭农场;现代农业旅游;创新路径

一、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旅游发展局限性较大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局限性还很大。首先,很多农业旅游仅仅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买卖农副产品等等方面,游客的物质需要得到了满足,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农业旅游发展还局限于一次性消费的范围内,其服务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少有游客再会来第二次。如此一来,农业旅游与游客之间并未形成长期发展关系,这就使得农业旅游就无法充分发展社会和经济效应。最后,农业旅游发展缺乏一定的带动性,形式单一,仅仅依靠散户的“农家乐”、小范围农业观光远远不够。

(二)农业旅游规划缺乏创新性

首先,随着城市需求的与日俱增,农业旅游很难避免自然资源以及市场导向的高度相似性,使得农业旅游发展缺乏创新,导致其乡村性逐渐消失,商业化日趋明显;其次,我国农业旅游受季节性波动较大,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特征。比如,城市游客总是选择节假日出行,而农业旅游却存在较大的波动,游客并未得到感官上的满足,农业旅游业也没有做好相关补救措施;最后,部分地区的农业旅游过于注重商业化,加大了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反而对农业生产不是很重视。以家庭农场为例,一旦重旅游而轻生产,将完全背离家庭农场发展的初衷,不利于其与农业旅游之间的互融发展。

二、家庭农场在现代农业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一,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旅游赢来了多方政策支持。国家对“家庭农场”的建设支持力度日益增大,现代农业旅游搭载“家庭农场”,同样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为农业旅游的升级提供了保证;第二,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旅游打开了融资渠道。2013年一号文件下发,国家和政府为“家庭农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商、经营商与开发商,这些都同样受用于现代农业旅游。现代农业旅游凭借家庭农场的有利环境,拓展了融资渠道,有助于展现其特色和旅游新项目的开发;第三,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旅游带来了现代科技。家庭农场的发展与时代接轨,借鉴了众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它所带来的现代科技技术也为整体农业行业的进步,使得农业现代化作业成为可能,同时也为现代农业旅游营造了技术支持环境;第四,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旅游吸引了大量专业人才。家庭农场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带来了大量集知识、技术、经营以及管理于一身的专业型人才;第五,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旅游聚集了前沿信息。便于掌握行业最新动态,提高农业旅游发展政策改进的实效性。总之,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旅游整合了前沿信息,大大促进了它的升级与发展。

三、基于“家庭农场”的现代农业旅游发展创新路径

(一)开启健康绿色之旅

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人们对于绿色和健康的向往与日俱增。现代人讲究的是内外健康兼有、绿色食品常有的原则,这对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家庭农场的背景下,远离城市寻找一个具有原始生态性的村落或者是原生态资源,开辟自然生长的有机果蔬、绿色成荫的森林式园林、优质自然风光和资源,再根据游客的实时需求和地区特色,以健康和绿色为主题,大力开展特色旅游项目,如野外探险、温泉、漂流、有机蔬果采摘、攀岩等等。

(二)提高心理享受与精神

现代人不仅仅关注身体上的享受,还极为注重内在心灵的享受,这就要求现代农业旅游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必须更具细致化,从服务上满足现代人的心理与精神需求。根据现有的资源,打破传统的初级农业观光的模式,从个性化入手,建立多种实体性项目,如农家小院、中草药养生活动中心、休闲室等等,在满足游客的大众化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细致周到的服务,给游客提供身心的双重享受。

(三)开展农研科普活动

利用家庭农场式的现代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还可以满足很多农研爱好者的需要。这项服务在目前还比较少见,可以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加以利用,也是一种增加收入、发展旅游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农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开展各类农业生产研究活动较为方便,通过动植物研究、鱼苗养殖、水土保持、科技展览园、健康食品识别教程等等活动,使得更多的农研爱好者从中学习到相应感兴趣的知识。

(四)开辟自然体验之路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难以承受压力,他们中有很多人开始追求贴近自然的乡间体验,以获得短暂的精神放松和心灵净化。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旅游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场所,如农田、溪水、草原等广阔的自然与人文风情,让游客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与地方特色文化。像我们常见的垂钓、果蔬采摘、DIY制作以及农作物种植等,都可以作为游客亲身经历的旅游项目,开启游客的自然体验之路。

参考文献

[1]康保苓.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6)

农家游篇4

一大早,我们全家“武装”好后就开始赶路了。不一会儿,在离万峰林差不多几百米的公路上,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向下走去,一间茅草房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噢!原来是“布依草堂”呀!它由:石头、杉木和枯草建成。其门外挂有25个椭圆形的小灯笼,中间又有2个圆形的大灯笼,房顶上用枯草铺得整整齐齐,窗户跟前挂着一串一串的红辣椒、金黄的玉米。走进草堂只见头顶上有长方形的灯和玉米挂在杉木上,其外还贴着红色的图案;下面有一张长长的桌子,一排排整齐的木椅子。这时爸爸告诉我:“这家农家乐是这儿最早的第一家,走,去外面看看。”说着我们走出了草堂。

草堂旁边种着小麦、白菜、香豆、油菜等农作物;旁边的一堆堆稻草像一个个蒙古包一样,这些草堆能保持地里的温度,使植物生长。山上山下,一层层绿色的梯田,把荒山堆砌得像一座座玻璃宝塔。

突然,草堂升起了淡淡的炊烟,我用鼻子一嗅,“哟!原来是米饭与油菜的香味!”

农家游篇5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光是自然景观型的旅游,也要有人文景观相映衬,这种人文自然景观型的旅游,才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潜力作用,人们越来越多的向往了乡村的自然美景和田园风貌,这种全新的旅行方式,备受都市人的亲睐。以辽宁省本溪市“农家乐”旅游发展为例,现实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给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很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相配套的交通设施不畅通等等问题的存在,也远远制约着本溪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的需求,使得本溪市“农家乐”旅游发展陷入“瓶颈”,为了当地农家乐旅游顺利展开,本溪市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出积极的整改意见,解决好旅游业发展弊端,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一、本溪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本溪市逐渐兴起了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购农家物、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吃土菜、住火炕、度周末已成为本溪百姓新的时尚。而该市以城市近郊旅游发展出的农村庭院旅游、果林旅游、动植物养殖旅游、休闲洗浴旅游、餐饮娱乐和观光旅游已达100余户,从业人员约2000人,年接待游客约3万人次,年经营收入约300多万元,为该市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其中,本溪市南芬区思山岭乡依托全乡丰富的旅游资源,逐步建成了一条具有山水特色、满乡风情的绿色旅游产业带,把旅游资源与休闲度假游、自然观光游、满乡文化游和农业特色游融为一体。目前,全乡有54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接待点,具有3000人次的日接待能力。而溪湖区张其寨乡则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降水量,为其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已成为集餐饮、娱乐、会议、休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场所。

二、本溪市“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家乐”规划缺乏科学性

本溪市“农家乐”旅游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娱乐项目单一,缺乏特色性娱乐,没有对农家乐旅游资源充分的开发,没有更多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风情的体现,开发的项目很多出现重复建设,内容雷同。

(二)“农家乐”开发的经营者运营方式存在不足

经营者只是把农家乐旅游当做副业来做,没有更多的注重旅游特色,服务至上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入,同时原始生态环境不注重保护,美好环境没有及时治理,更是在农家乐旅游经营上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经济收入也就受到很大影响。

(三)“农家乐”基础设施不完善

本溪市农家乐旅游的经营规模小,没有连带着形成一条龙式的旅游,缺乏整合营销开发农家乐旅游,造成旅游市场前景局限,游客分散。同时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不畅通,给游客旅行带来很大不便。

(四)“农家乐”旅游服务不规范,服务水平低

农家乐经验者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分散经营造成行业自律性差,由于一些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下,卫生习惯较差,服务意识更是更不上旅游管理,没无法满足游客们消费需求,同时农家乐开发给原始景观和土地资源造成破坏,投资大,见效慢,给农家乐旅游开发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本溪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实行政府主导,健全管理体制

本溪市农家乐旅游的开展实施还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旅游项目开展的顺利进行,要保证对旅游经济的调整、监督、管理和指导,引导农家乐旅游逐渐走向正轨发展,以政府的把控力将分散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农家乐旅游一条龙服务,避免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合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整体规划旅游项目,开展切实可行的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

(二)科学规划,整体发展,建立农家乐产业链

本溪市农家乐旅游必须有合理、科学的整体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的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色,开发出各个景点的串联经营,解决农家乐旅游业狭小空间性。让游客在游览中充分体会当地的特色人文景观风情,同时设置旅游互动项目,让游客充分参与到农家田园生活,如亲自制作手工艺术品,实践环境生态的重点保护理念的宣传,开展农业科普知识的宣传,让都市人们更多的了解与农业知识,提高其更多的旅游兴趣。

(三)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本溪市农家乐旅游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农村文化特色,让都市人更多、更好的了解乡村文化。农家乐不仅要在旺季加强服务,淡季也要注重宣传促销,把节庆文化充分融合在本地的乡土风情,旅游项目更为丰富多彩,重点突出农家菜肴的地道风情,注重对农村传统饮食文化的宣传,打造招聘农家菜,开发特色农副产品、休闲食品和旅游商品,更好的拉到农家乐旅游的产业链发展。

(四)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完善服务体系

要想提高本溪市农家乐旅游的整体水平,必须从旅游相关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培训,强化其旅游服务意识,增强当地旅游知识,可以及时给游客讲解旅游过程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本情况,只有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才能体现出农家乐特色旅游的优势。

农家游篇6

[关键词] 四在农家 乡村旅游 促进 发展

“四在农家”是遵义市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的社会主义新农建设模式,其创建活动得到中央文明办和贵州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全国6个省(市)和我省所有州、市(地)的许多农村都在学习借鉴“四在农家”,经过七年多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全国影响力较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之一。“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简称“富学乐美”。其内涵十分丰富:“富在农家”,就是开发资源,培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让老百姓富起来;“学在农家”,就是培育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增长农民智慧和致富本领;“乐在农家”,就是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发展动力;“美在农家”,就是以人为本,把心灵美、生态美、环境美结合起来,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其中,“富”是基础,“学”是条件,“乐”是动力,“美”是目标。

一、“四在农家”的形成与发展

1.“四在农家”的形成

“四在农家”源于遵义余庆县。2001年初,贫穷落后的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村民组、小腮镇哨溪村大屯村民组的村民不满足于解决温饱的现状,成立柑桔协会,学习科学技术和法律知识,规模种植红金桔增收致富,进而硬化连户路、改水、改灶、改厕、改善人居环境,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传统家庭美德,倡导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爱国守法、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使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余庆县把罗家坡和大屯村民组的经验总结归纳为“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并在全县示范推广。这就是“四在农家”的雏型。

2.“四在农家”的发展

2002年初,“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在遵义市各地开始试点。2003年,遵义市在交通主干线沿线和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组开展了“四在农家”的创建工作。2004年,遵义市在全市广泛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村以自然村寨为单位,使覆盖面达80%,受惠农民达85%,标志着“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由试点示范转入连片创建、整体推进阶段。目前,遵义市“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已达45万余户,硬化通村、通组、连户路1590多公里,180多万人口受益,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35%左右,覆盖1300个乡村。“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使遵义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活条件改善,传统美德正蔚然成风,科技、文化、体育等各具特色活动蓬勃开展。

二、在“四在农家”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再加以它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对资源和环境破坏小, 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 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乡村旅游地农民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促进资源的保护, 增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四在农家”活动推向深入。

2.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由于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资本积累少,缺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资金,严重影响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甚至还有可能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四在农家”所形成的清新整洁的村野环境、良好的乡土文化氛围和村民传统而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成果,以农业、林业和自然占地为主的方式开展,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在为农村带来大量“人流”的同时,也将带来大量的“物流”和“资金流”。

3.为农村文化生态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强调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核心吸引力。广大农村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以祭祀、建筑、农事、节庆等多种多样形态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乡村旅游可以让这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精神财富得到传播和发扬,使广大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恢复、保护和弘扬。如湄潭县永兴核桃坝村在“四在农家”建设中,集中兴建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文化风格的黔北民居,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中的亮点,增加了当地居民保护自己传统文化及其依存环境的积极性。

4.实现旅游致富

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四在农家”创建模式,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抓住“四在农家”创建新农村这个有效载体,捆绑使用“四在农家”、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解决资金投入不够的问题,着力开展“四在农家”,打造城郊型、小康型、生态型、自然村寨型等一批中高档乡村旅游示范点,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并以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村当地就业途径,使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等农产品就地消费,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可以有效提升农民收入,实现“四在农家”求富的首要目标。

三、“四在农家”构建的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1.居住环境改善为旅游发展提供可依托空间

“四在农家”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引导村民自觉改善居住环境,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定位村庄功能,严格编制规划,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将乡村公路建设、房屋改造、环境整治、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考虑,实现村容寨貌清新、整体环境优美、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经过整治与建设,农民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宽度60公分~80公分的连户硬化路面,连接50%以上的村民组的通村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乡村旅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可依托的空间。

2.特色产业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

“四在农家”活动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以茶叶、竹业、果业等特色产业为支撑,集中发展“特色、规模、品牌、生态、效益”农业,涌现出凤冈县土溪坝、余庆县白泥镇具木冲、赤水市复兴镇长江村白鹤园等一批不同产业的示范点。遵义市东部的凤冈县田坝村,昔日是干旱频繁的贫困村,在“四在农家”活动中,建设了1.5万亩茶园,并在其中插花似的修建了新式农舍376户,形成了采春茶、品香茗、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仅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近万人。

3.乡村旅游示范点初见成效

“四在农家”在其创建点中选择开发条件优越乡村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开发的示范与探索,并采取实地参观学习、理论培训等形式予以提升。2006年,桐梓县依托“四在农家”创建,集中打造了一批集生态、休闲、漂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2万人,长住客人达6000人,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2400万元,覆盖5万多农户的256个“四在农家”创建点,正在成为吸引重庆客人休闲避暑的乐园。2007年6月,又有近6万重庆人陆续来到桐梓县的农村山庄避暑旅游,乡村旅游呈现一遍欣欣向荣的景象。

4.观念更新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四在农家”尤其是“学在农家长智慧”活动,以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宣传栏、农家书屋等设施的修建,以及专业学术讲座、职业道德与科技知识培训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更新群众思想观念,实现信息共享,使乡村旅游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功能配套、管理到位、服务规范的接待点。如湄潭县永兴核桃坝村以旅游服务中心为依托,集中兴建总规划面积8.5万平方米,房屋占地2.7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余户居住,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文化风格的黔北民居,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中的亮点。

5.初步形成众多的特色文化村

桐梓、红花岗等地的“四在农家”乡村创建点上,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变化的“文化墙”、“美术街”、“诗词碑”和“格言牌”等,已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形成了特色独具的文化乡村。至今,以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的“四在农家”特色文化村不断涌现,如余庆县黄金榜村新建152户黔北新民居、57户农家旅馆、农民餐饮、农产品销售点及4个文化表演队,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又如余庆县金橘园、湄潭县龙凤村、仁怀市上坪村、红花岗区文武村、正安县新州镇尹珍大道一条街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瞬时即用的资源。

四、以“四在农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措施

1.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本着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全面抓好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分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弘扬建筑风貌,以及环境保护,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统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用以指导乡村旅游建设。力求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在原有的“四在农家”创建点上拓展乡村旅游。具体依托遵崇高速公路等覆盖面大、纵贯全境的公路、铁路网来打造旅游线路,在基础条件好、群众强烈要求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规划旅游点,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然后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这就需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彰显个性,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严防资源破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切实保护好还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古村落和乡村旅游资源,以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

2.建立综合的行政管理机构

现有的“四在农家”旅游点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而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又无权过问,对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法及时解决。由于乡村旅游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故应建立一个综合的行政管理机构,以有效解决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的问题,杜绝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3.与旅行社合作,吸引更多的客源

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旅游活动的进行创造了条件和方便,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作为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宣传,销售,与各方面协同合作,处于旅游行业中的核心地位。它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旅游者需求角度来看,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是旅游者达成旅游目的的中介;第二,从旅游目的地供给角度来看,旅行社是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显而易见,旅行社是拓展旅游市场的急先锋。在“四在农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要想不仅仅局限于重庆、四川这两个市场,争取尽可能多的客源量,实现有规模地发展,就一定要与旅行社合作,进一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4.适当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利用农业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及农耕文化,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和体验农业文明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它不仅具有生产、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旅游、教育、医疗和生态功能。它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农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促进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顺应了“四在农家”的新农村建设要求。而今,“四在农家”已使烤烟、茶叶、生猪、蔬菜、水果、药材、竹子等产品的生产加工规模化、集团化、基地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向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四在农家”活动把追求富裕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增加收入快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在这些“四在农家”成果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能给传统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也更有利于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

5.培训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只有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满足游客需求的能力,为游客提供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才能使游客得到最佳的旅游体验。而乡村旅游的根基在农村,动力在农民。只有依靠农民的智慧,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所以,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是不可忽缺的。因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界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建成重庆人的避暑胜地

遵义与我国著名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毗邻,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春暖风和,盛夏热而不酷,冬无严寒。再加以黔渝铁路、210国道纵贯全境,特别是遵崇高速公路使重庆进入遵义仅2小时,让重庆游客出行更便捷。而“四在农家”创建中的通村连户路建设,使乡村旅游景点通达能力得到空前提高。最后,“四在农家”的生活设施工程使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乡村旅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这些对于酷暑盛夏日均气温高达40℃以上的重庆人极具诱惑力。2006年盛夏,就有3000多重庆人陆续来到遵义桐梓县大娄山脚下的乡村租房避暑。2007年五一期间,到桐梓县旅游的重庆、四川等地的游客人数达到4541人,使往年无人问津的有限乡村旅馆供不应求。故只要以“四在农家”创建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原则,突出休闲避暑的主题,夯实基础,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创立品牌,建设遵义为避暑胜地就不难实现。

参考文献:

[1]胡跃平汪志球:建设新农村:遵义“四在农家”活动引领新气象[N].人民日报,2006-02-06

农家游篇7

[关键词] 农家乐旅游 开发 规划

旅游已从最初的观光游览旅游向生态旅游发展。随着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验的丰富,旅游者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景观游览,在景点的选择上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同时,由于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都希望回归自然,在大自然的环抱中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旅游需求的变化为生态旅游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种趋势促使生态旅游在各地蓬勃开展,而“农家乐”旅游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农家乐旅游的概念

农家乐旅游最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乡村游。而我国内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并认为由于“农家乐”起步较晚,还处于初期阶段。

广义的农家乐源于农业的概念,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它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狭义的农家乐,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

二、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条件

中国第一批“农家乐”1987年在四川郫县农科村出现。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农家乐旅游已经遍及全国,在成都更是成为了特色产品。我国具有发展农家乐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1.我国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中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第一动植物资源及地质资源丰富使得旅游产品更具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第二气候类型多样性为我国的农业类型奠定了基础。第三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为旅游的过程增加了娱乐性和参与性。第四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和带薪假期的增加使得游客具备了出游的条件。

2.我国在开展农家乐的特点非常突出。从目前我国开展的情况来看,“农家乐”让游客吃的是农家风味餐,如锅巴饭、竹筒饭,住的是简朴的农家房舍,玩的是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风味土特产及手工艺品,服务人员也是淳朴热情的村民。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久居都市的人特别有吸引力。

3.农家乐的开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农家乐”旅游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渠道。“农家乐”旅游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家乐旅游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其成本低,需求大等特点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内旅游业最热的产品之一。但是就我国农家乐旅游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1.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

(1)出行基础设施不完善,“农家乐”开展地区一般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很多地方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影响了旅游的开展。第一,交通问题。通往农舍的道路较差,交通工具也不太方便。由于外地游客对当地地理环境不熟悉,又缺少明显的指示牌,这就使具体寻找某家“农家乐”显得比较费劲。第二,休闲设施欠缺很多农家设施过于简陋,缺少可供游人舒适停留的的设施。第三,配套设施不齐全,医疗保健站、平价药店、超市、理发店等配套设施都还不健全。

(2)卫生环境不理想,生态环境压力大,“农家乐”旅游一般是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村庄开展,随之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引起环境、水质的污染,从而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游客健康受到威胁一些“农家乐”厨房设备简陋,卫生条件较差,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不明,未经培训,环保意识差,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生活垃圾长期堆放,威胁着游客的健康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因此,对“农家乐”的卫生、环保状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刻不容缓。

(3)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低下,如今从事“农家乐”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本地农民为主,而他们大多数文化素质低,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差,整体接待水平较低。加上旅游服务设施的不完善,使游客享受不到货真价实的服务。经营者也缺乏宣传意识,多半都以为只要饭菜做得好就行了,不重视自我推销。

(4)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农家乐”有着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旺季时门庭若市,淡季时惨淡经营,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农家乐”旅游推崇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尽管是自种自养,但大多数没有相关部门的检疫。服务人员也缺乏健康检查。很多地方还没有出台统一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标准。价格不统一、涨幅不统一也是在“农家乐”凸现出来的问题。

(5)旅游产品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农家乐”旅游现在仍以品尝农家饭菜为主。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少文化内涵。而观光活动只停留在农业观赏、采摘的表面,大多数游客只是到农田、果园转一转、看一看,能够让游客真正参与的项目很少。农业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不能满足多层次的游客的需求特别是求知求趣的需求,这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2.对策

(1)突出“农”字特色,强化文化意识“农家乐”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农民生活的特点,体验和享受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一是要着重体现“农”味。让旅游者了解农林业科技知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等。组织和引导旅游者参与农事活动、民俗节庆等,其中参与自做农家美食尤其受女性游客的欢迎。二是要大力弘扬特色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农村的习俗、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各地农村的饮食、穿着打扮、节庆、婚嫁、等乡土文化都充满地方色彩,开发这些资源,让游客参与其中,可以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当前,应树立信贷机构向村民贷款,用以修缮、装修客房和增加娱乐项目等。

(3)加强管理和培训,积极开展卫生和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进行专项卫生和安全教育,引导和教育“农家乐”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检查,确保不出任何事故,为游客创造出一个洁净、健康、卫生、安全的旅游和生活环境。

(4)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农家乐”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达到资源利用最充分,产出最多,废物最少,环境污染最小。旅游产品应注重原汁原味。并且“农家乐”旅游一定要在农业生产的同时,考虑其旅游功能。因此,把物质增长与资源持续利用,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把技术手段和道德资源的开发都统一起来,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实施和管理,并与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统一起来。

四、小结

通过对农家乐旅游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在开展农家乐旅游起步较晚,在着一定的不足。应在但旅游类型丰富,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因此,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近十多年来对农家乐旅游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保护与开发、文化、环境、特色和经济等各个方面,但还存农家乐旅游研究中找出国内开发的不足,扬长避短,把我国农家乐旅游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对我国农家乐旅游起到全方面发展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 莉: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C].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07.5

[2]吴倩妮: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现状及和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3):127~130

[3]魏旭江:对“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8,(12):56~59

[4]张金霞:进一步发展武汉市农家乐旅游的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3):123~125

农家游篇8

关键词:旅游者;农家乐;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也随之在不断提高,很多人习惯用旅行去给自己放松,减轻压力。而近些年来,一种新型的休闲娱乐方式似乎是得到了更多人的亲睐——农家休闲游。这种休闲方式能够让人们尽情的享受生活,沐浴阳光,感受自然,从生活中去感悟,从朴素中得到,让人们真实的体验到那种生活方式。虽然这样的休闲活动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乐趣,但是,因为人们的介入,也许已经破坏了那种天然的自然的生态,而且毕竟这算是旅游的一种方式,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管理是不能过让它发挥最大的潜能的,所以我们更多的要做的是在我们享受与得到的同时,我们也要使农家休闲游更好的持续下去。

一、“农家乐”休闲旅游的现状

(一)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意义

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农家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满足我们不同需求的同时,也兼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促进消费和产业带动的需要。三是巩固农民增收的需要。依托城镇,针对城市居民需求,利用农民自有的资源开展经营“农家乐”,正是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

(二)“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几种类型

一是农家餐饮经营型。主要以解决游客就餐为经营导向,以满足游客价廉、味美、舒适、随意的消费需求为经营策略,以原汁原味的农家菜为经营特色,在一定程度是伴随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的延伸和拓展,是城市的“社会饭店”。二是山水养殖科普型。以提供动植物观赏、花果采摘为主,寓农于乐,把农业基地和“农家乐”经营户有效结合,拉近城镇与农村的距离,在互动中实现双赢。三是避暑休闲度假型。依托山水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舒适惬意、自主参与为主要特色,以旅游团体踏青、工薪阶层度假和中老年人休闲为主要服务对象。

(三)“农家乐”休闲旅游的特点

一是经济实惠,参与者广泛。多数“农家乐”都是采取低廉价格的经营策略来吸引消费者,通过“薄利多销”来支撑生意,让一般人不仅消费得起,而且能经常消费。二是自然环境较好,旅游需求性强。三是经营形式多样化,可以自营和租赁经营相结合。

二、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一)无序性

市场开放比较混乱,无可置疑,如今的“农家乐”已成为乡村的致富新途径,农民增收的新渠道。看着这诱人的前景,很多地方也是急着上马,一哄而上搞“农家乐”,这就造成了“农家乐”缺乏管理,市场开发重复现象严重,低层次建设多。特色开放少。几乎现在的“农家乐”多数内容差不多,村村户户相似。

(二)市场经济意识差

策划和管理人才匮乏,旅游活动简单单一,游客回头率低。从管理的角度讲,农家休闲游是否存在一个正规的管理者,能够针对农家休闲游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法;是否能利用这个管理方法把农家休闲游发展的更完善、更健康。从经营角度讲,经营者们是否具有一定的能力经营农家休闲游,并且对于经营者们的税收是否有一个具体的部门对之相监督。质量与安全的保证,食品的质量与卫生是否能够达到标准,相对应的各种设施是否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这些都是不可不考虑的因素。潜在的风险,目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农家乐的经营方式,但却都是短期性,存在的周期性很短。就是因为没有计划与规划好,很多地方都遭到了破坏,不能一直存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由当地的经营者共同形成一个地区联盟,规范一个标准,各经营者照着标准去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品牌,对整个地区的发展都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会更大程度的提高地区知名度。这对每一方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同时这样做也能让地区农家游的生命力更持久。

三、如何保持“农家乐”的长期发展

(一)增加新农家特色菜肴。用民间文化丰富内涵

饮食文化的魅力不容小瞧,在饮食文化挖掘上必须坚持在传统上创新、在同质上求变的原则,即在传统制作手法和土特产品基础上通过借鉴和创新,开发出具有独特、新颖风味的农家菜肴。可以有意识地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文化等特点。我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农家乐与民间文化关系千丝万缕。正确认识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蕴藏在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提升农家乐的文化内涵。

(二)用生态文化提升品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农家乐大都分布在山区,山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农家乐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营造良好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在旅游景区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现代旅游的发展需要,统筹食、住、行、游、娱五大要素布局,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接待条件,将村里“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搞好“点面结合”,努力体现自身的应有特色,把一些“农家乐”旅游景点打造成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经典旅游产品。

(三)注重监督,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针对目前“农家乐”档次较低的现状,规范管理,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高起点上,加强对农家乐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保护方面的监督;指导经营户针对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增设文化娱乐方面的场地设施,丰富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档次;可以扶持有条件的“农家乐”成为“农庄乐”。要加大对经营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监督指导经营者做好垃圾、废水的安全处理,把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四)开阔视野,宣传促销

要以“农家乐”为依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发展需求,适时调整种养殖结构,把绿色高效农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起来,生产出“农家乐”需要的优质原材料。

农家游篇9

关键词:农家乐;调查研究;解决对策;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942-04

1 重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现状

“农家乐”是重庆乡村旅游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分布比较广泛,现已有数千家,成为了重庆旅游接待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之后,目前重庆“农家乐”的经营状况整体比较乐观[1]。

在重庆主城区,“农家乐”主要分布于旅游景点、旅游景观周围,比如,南岸地区的南山风景区,北碚地区的缙云山风景区,巴南地区的圣灯山风景区、云篆山景区,歌乐山森林公园,等等。除了主城区以外,重庆其他边远的地方也存在“农家乐”的经营,比如,黔江地区、江津四面山、万盛黑山谷、金刀峡,等等。这些“农家乐”的经营情况受地域和季节性影响比较大。

只要是重庆地区的景点周围,几乎都能找到“农家乐”存在的身影[2]。但是,某些“农家乐”其实质上并不属于我们所定义的“农家乐”的范围之内,它们是纯粹的旅馆经营,与“农”完全不沾边,之所以沿用“农家乐”的招牌,也只是处于经营者自身的利益考虑[3]。在这里,不对这种类型的“农家乐”做过多的分析。重点要研究的是重庆主城区以景点、景区为依托的景区依托型农家乐。

南岸地区是重庆最重要的地带之一,这一地区“农家乐”的经营情况属于主城区最好的,据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该地区“农家乐”就接待游人360多万,收入28亿多元。随着重庆的发展,南岸区现在的游人接待量和收入都更上一层楼[4]。这与南岸地区景点优越性有关。重庆的夜景闻名全国,而欣赏夜景的最佳地点就在位于南岸区的一棵树景点处,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到此欣赏重庆的美丽夜景,大量的游客选择夜宿南山的“农家乐”。几乎每个时节,南山上都能汇聚大量的游客,这是南山“农家乐”能够长期稳居重庆主城区“农家乐”接待量榜首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山风景区的“农家乐”游客接待量高的另一原因是,从市内到此地的距离近,由于地处中心地带,许多市民选择周末到南山度假,夜宿在“农家乐”,因此南山“农家乐”的整体收入是可观的。

巴南地区圣灯山景区的“农家乐”游客接待情况与缙云山风景区的游客接待情况相似,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而云篆山景区的情况则不一样。云篆山景区地处巴南鱼洞镇,离镇里只有10多分钟的路程,所以,这一景点的“农家乐”游客接待情况受季节的影响不大,但年总体接待量不如南山风景区。云篆山有一家特色比较突出的“农家乐”,叫知青山庄,这家“农家乐”把知青文化与“农”家经营相结合,受到放大游客的喜爱。在适当的时候,这家经营户还推出相应的与知青有关的文化节目,邀请文艺人员表演,这样的形式比较特别,游客容易接受,也为经营者带了很大的经济收益。这种有特色的知青山庄,沙坪坝歌乐山也有一家,已经形成了连锁经营。

虽然各个地区的经营情况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而言,“农家乐”的消费价格变化不大。重庆“农家乐”的价格从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重庆“农家乐”的基本价格在50元左右(包括三餐一宿)。旅游淡季的时候,价格更便宜,一般在30元左右。

在过去的几年里,重庆某些地区的“农家乐”经营状况就非常的不错,比如黔江地区。资料显示,在2010年,重庆黔江区有“农家乐”60余家,而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就有40家以上,据调查,在“农家乐”经营户中,一般每户每月可接待游客1 500人次,周末高峰期,每天可接待200人次以上。按照平均每人15元(2004年的一般消费水平)的收费标准,正常情况下每户每月营业收入可达22 500万元左右,这对普通农民家庭来讲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更是传统的耕作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几家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如凌云寨、七一八农庄等年营业收入可达到百万元以上。

2 重庆“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缺少科学规划,发展不平衡

从旅游规划来看,重庆“农家乐”大多属于经营者的自发行为,缺乏政府的引导,因此没有总体的规划,盲目性很大。许多投资者在进入该行业时,缺乏对地理位置、自身资源、本地政策、市场需求、基础设施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产品的开发也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许多的“农家乐”是由农民利用居住环境的便利条件(例如景区附近)开办的,他们注重的是“农家乐”的实用性,重模仿,缺乏创新意识,经营理念的雷同化严重,农家内容缺乏个性,如在菜品和娱乐项目上都比较趋同。

由于“农家乐”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在地域上分布很广,致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某些“农家乐”与景区景点的联系不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另外,许多景区周围的“农家乐”数量过多,超过了该地区可承受的负荷量。

重庆“农家乐”缺少科学规划,致使农家乐的发展不平衡。南山景区的农家乐发展明显要好于其他景区(如巴南云篆山农家乐、圣灯山农家乐等)。

2.2 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配套设施问题严重制约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某些地区,交通十分不便,游客前往时,往往看不到有关的标识和指示牌。某些“农家乐”的地点比较偏僻,若不是通过熟人介绍,根本找不到前去的路线,交通条件还有待改善。

从总体来看,重庆“农家乐”对环境的破坏还没到十分恶劣的地步,但是某些景区周围的“农家乐”确实对旅游资源等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如江津四面山景区的“农家乐”,在2002年的时候,这里的数十户“农家乐”产生的粪便一般直接倒往屋后的坑里,生活污水也对景区造成污染。所以,在开发“农家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景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农家产品的“农”味不足,特色不明显

乡村文化的最基本内涵就是“自然、淳朴”,它能给久居都市的居民带来放松、宁静、恬适的感觉[5]。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活动内容上下功夫,然而,重庆的一些“农家乐”旅游点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首先,从建筑上来说,重庆的许多“农家乐”多采用砖混结构,外贴瓷砖,这与农业生态景观和许多旅游景点风格不相称,旅游价值有所下降。“农家乐”的用餐环境与一般的小餐厅区别也不大,缺乏农家小院的感受。

其次,从饮食上来说,农家菜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农家乐”在菜品的原料选用上不够地道,比如,蔬菜、荤菜购买于超市或菜市场。而地道的农家菜为了体现“农”味,应该选用自家种的蔬菜,而不是将城市居民很容易买到的菜搬上农家饭桌。除此之外,农家菜的特色还不够,菜品比较单一。在重庆流行着这样几句话,“吃泉水鸡,到南山;吃辣子鸡,到歌乐山”。泉水鸡几乎成了南山“农家乐”的代名词,而辣子鸡几乎成了歌乐山“农家乐”的代名词了。的确,南山各家“农家乐”都可以品尝到这道名为泉水鸡的菜,但是,从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来讲,产品过于单一,缺乏多种特色,长期如此,不利于“农家乐”的发展。

再次,从“农家乐”的娱乐活动来说,严重缺乏特色,雷同现象普遍。几乎每一家“农家乐”都提供、唱歌等娱乐项目,“农家乐”几乎已经成为了“乡间麻将会所”的代名词。与农事有关的旅游活动根本无法体现,严重制约着“农家乐”的整体发展。

2.4 缺乏营销手段,宣传途径单一

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促销观念,很多地区或者从没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宣传促销,或者促销力度不够,导致这些地方的“农家乐”旅游除了当地城镇居民外,其他游客对它们都不熟悉甚至没有听说过。“农家乐”经营者招徕游客的一惯途径就是靠“口碑”宣传,或者散发名片,这样能维持的客源很少。位于优越景区附近的“农家乐”靠这样的营销手段,确实招徕了大量的游客,比如南山景区。但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这样的营销手段是危险的,它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家乐”的发展。

2.5 经营管理不善,无序竞争危害大

由于“农家乐”旅游在许多地区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别,旺季时车水马龙,淡季时门庭冷落,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因此,在一些管理不规范的地方,“农家乐”经营者之间就出现了不正当的竞争,如互相杀价,导致收入降低,影响其他经营者的正常营业或降低了服务质量等。“农家乐”经营的利润本身就不高,再加上个别经营者的恶性竞争行为,势必影响整个地区“农家乐”的发展。随意调价是有违市场经济规律的,无序竞争更降低了农家乐的经济效益。

众多“农家乐”之间不应该是恶性竞争,而应该利用各自的优势,开发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产品,从而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形成一种有序的竞争局面,促进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3 重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对策探讨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由于某些地区“农家乐”的开发未经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致使该地区的“农家乐”发展面临挑战。要改变这一现状,在开发“农家乐”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于景区周围数量过于密集的“农家乐”,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进行整改,对不合格的经营户坚决取缔,这样有利于负荷量过大的景区得到缓解。经营户在开发“农家乐”时,需要对地理位置、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等因素进行一定的旅游资源评估[6]。

在这一对策中,政府应正确引导,指导经营者合理开发。重庆已有数千家“农家乐”,在数量继续增加的过程中,政府必须严格控制“农家乐”的质量,进行统一规划,景区周围“农家乐”数量已经饱和的地方,坚决不再增加。对于已经存在的“农家乐”,政府可以制定可行的政策,提高经营质量。

另外,针对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出不同地域风格的特色鲜明“农家乐”,做到“人无我有”,才能在市场上争得更大的客源。同一地区的“农家乐”不仅在数量上应该受到控制,而且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开发出多样化的产品,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雷同与恶性竞争。

3.2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农家乐”的长远发展。重庆一些“农家乐”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没有路标指示或没有公路可以直接到达,这种情况实在不利于“农家乐”的发展。要发展,交通状况必须得到改善[7]。

“农家乐”的住宿条件也应得到一定改善,这是基础设施中的重要部分。某些“农家乐”的住宿条件还处于初级状态,卫生状况得不到保障,游客住宿也不放心。为了让游客在农家住得放心,住宿条件的改善是必要的。

经营“农家乐”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农民自主经营户应该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经营“农家乐”时,污水不能随便排放。经营者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旅游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保护。

3.3 突出“农家乐”的“农”味

为了突出“农家乐”的“农”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建筑上可以建造一些有乡村特色的房屋,比如茅屋、竹楼、木屋等,突出俭朴的风格,从住宿开始给旅游者以接近自然的最佳感受。“外朴”是一方面,“内秀”也不能缺少[8]。要做到“内秀”应该从“农家乐”的旅游服务职能方面做起,屋内卫生、舒适、美观,这样游客才能住得舒适。建筑上,可以把巴渝文化融入其中,体现不一样的巴渝风情,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扩大旅游客源市场。

其次,饮食上注重农家菜的供应,在现有饮食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更突出农家风味的菜品,尽可能用在农家就地取得的原料来烹饪。与餐馆的菜品尽量有所区别,要让游客感觉脱离了城市的束缚,全身心地享受农家乐趣,体验乡村人民的真实生活。

再次,开展多种与农事结合的娱乐活动。比如,让游客亲自下地劳作、采菜,学习耕种。而不仅仅局限于麻将、唱歌等随处可见的娱乐活动。要想独树一帜就得开发出特色产品,经营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时节开展不同的娱乐活动,比如,在春季,可以让游客在果园欣赏田园风光;夏季,让游客参与农事劳动;秋季,让游客参与到农作物的收割和果实采摘中;等等。娱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客源市场也将随之扩大。

3.4 多种营销手段结合,宣传途径多样化

“农家乐”在对外宣传方面应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争取最大的客流量。经营者可根据重庆的特殊优势进行各方面的宣传,比如,利用重庆直辖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主题,与“农家乐”的宣传结合起来。有纪念意义的地区,可以结合此方法,招徕一些特殊的游客,扩大游客范围。

宣传的途径除了利用口碑和散发名片以外,还可以采用广告宣传的方法,虽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对于想建立星级“农家乐”的经营者来说,这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普通的“农家乐”想要在宣传方式上改变,可以在距离“农家乐”交通方便的地方,竖立宣传招牌,建立路标指示,指引游客到达目的地。宣传招牌上要尽量突出自家“农家乐”的特色,以期吸引游客前往。

网络宣传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农家乐”可以运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制作宣传网页,这种途径的花费不高,宣传面也更广泛。网页上尽量突显“农家乐”的特色,去往路线应指示清楚,住宿条件、饮食、娱乐等都要标示出来以吸引游客。另外,网页上可以多贴几张照片,标清各项目价格,尽量避免目前“农家乐”在网络宣传上内容不详、去往路线不清、消费价格不明等不完善之处,让游客放心。

参考文献:

[1] 江燕玲.重庆市农家乐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0):247-248.

[2] 伍 鹏,刘 建.特色旅游“农家乐”及其深层次开发探讨———以重庆农家乐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1,16(3):20-22.

[3] 邓锡兴.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探讨[J].湖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5):21-23.

[4] 姜文华.重庆南岸区“农家乐”的建设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005-14007.

[5] 李茂月.重新解读城市化[J].法制与社会,2007(9):665-666.

[6] 王思斌.乡村社会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135-138.

农家游篇10

县乡是地区周边的中心乡(镇)之一,距市区21公里,全乡现有人口2.7万人,到年底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652元。根据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到年达到4000元的要求,我乡认为,除抓好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以小拱棚为主的瓜菜产业,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劳动力转移外,乡还要抓好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才能确保乡人均年增收600元,到年实现人均收入4000元的目标。

一、乡开发农家乐旅游的优势

乡是旅游产业的大乡镇,人员往来较多,具有发展农家乐诸多优势。一是旅游景点集中。500年无花果树王、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库克玛日木石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蔚事迹陈列馆、百年古水磨、盛产墨玉的喀拉喀什河等景点均在乡境内。二是交通方便。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8公里,距飞机场10公里,乡辖各景点与千里葡萄长廊、乌鲁瓦提风景区串成一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是水果丰富,品种齐全。乡独特的水土条件,使盛产的核桃、无花果、石榴、木瓜、红枣、青皮桃、葡萄、白杏、玫瑰花品质上乘、口感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喜爱。四是生态气候条件优越、空气质量好,依山傍水,植被绿化面积达到81.3%,是夏季度假避暑的好去处。五是民风民俗有特色,维吾尔民族小吃品种齐全,从事餐饮业的个体户较多。六是部分农民已经建设一批配套的垂钓园等休闲区,具有农家乐的雏形,积累了发展农家乐的经验。

二、发展农家乐旅游的现实意义

农家乐是利用庭院、果园、花圃、农场等农业农村的资源优势,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自然、体验农村、感受民俗、休闲娱乐等服务的经营实体。发展好农家乐旅游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农家乐旅游与农业密切相关,可以把当地的民俗风情、农产品等通过农家乐的渠道,转化为经济收入,促进城乡交流与合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2、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门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非农转移。经营农家乐旅游大多是本地农民,其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大部分可以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灵活等特点。在本人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他人的增收。全乡有富余劳动力6800人,通过外出务工,拾棉花等方式已实现了劳动外出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转移4754人,现在本乡从事农家乐服务的劳动力312人。

3、丰富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内涵。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相比,农家乐旅游活动包含更多的科技知识、农耕文化和乡土民俗,可以提供更有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提升旅游消费的质量和品味。由于农家乐旅游开发低成本带来的低价格,对广大的乡镇工薪阶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大众旅游产品。

三、乡开发农家乐旅游的具体做法

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是向农民大力宣传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无烟工厂,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二是乡政府还主动组织农民代表到北疆等农家乐旅游开发经验成熟的地区参观学习取经,通过亲眼所见的实例,来激发他们开发农家乐的信心和干劲;三是同时,乡政府在用地、用水、建房、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技术资金支持,并协调工商、税务、卫生、安全、治安等方面的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扶持他们先开业后规范。

从年下半年开始至年上半年,乡已建好的初具规模的农家乐达到10家,同时可接纳1500人就餐,其主要以家庭开发经营为主,基本可归纳为以观光果园、休闲渔场、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娱乐型”。

四、发展农家乐旅游今后努力的方向

目前,我乡正在紧扣“两个加速,一个突破”这一主题,创建旅游品牌,随着“创优”活动全面深入开展,必将带动我乡农家乐旅游快速发展,农家乐旅游将成为乡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加快我乡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要突出七个结合:

1、要与突出文化内涵相结合。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农家乐旅游资源,科学策划开发项目。加强文化内涵和挖掘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在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上做文章,改变目前我乡农家乐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使农家乐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品味和艺术格调。

2、要与保持本色,突出特色相结合。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必须强化特色意识,突出“农”家特色,这是确保农家乐旅游做鲜做活的核心和灵魂。要注意保持农村朴实的乡土本色,突出乡自然的田园特色。要注重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农家乐旅游的魅力。

3、要与农村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充分利用田园、果园等环境,促进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通过开发农家乐旅游,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