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规划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4:15

农家乐规划

农家乐规划篇1

[关键词] 农家乐旅游 开发 规划

旅游已从最初的观光游览旅游向生态旅游发展。随着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验的丰富,旅游者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景观游览,在景点的选择上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同时,由于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都希望回归自然,在大自然的环抱中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旅游需求的变化为生态旅游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种趋势促使生态旅游在各地蓬勃开展,而“农家乐”旅游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农家乐旅游的概念

农家乐旅游最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乡村游。而我国内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并认为由于“农家乐”起步较晚,还处于初期阶段。

广义的农家乐源于农业的概念,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它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狭义的农家乐,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

二、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条件

中国第一批“农家乐”1987年在四川郫县农科村出现。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农家乐旅游已经遍及全国,在成都更是成为了特色产品。我国具有发展农家乐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1.我国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中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第一动植物资源及地质资源丰富使得旅游产品更具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第二气候类型多样性为我国的农业类型奠定了基础。第三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为旅游的过程增加了娱乐性和参与性。第四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和带薪假期的增加使得游客具备了出游的条件。

2.我国在开展农家乐的特点非常突出。从目前我国开展的情况来看,“农家乐”让游客吃的是农家风味餐,如锅巴饭、竹筒饭,住的是简朴的农家房舍,玩的是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风味土特产及手工艺品,服务人员也是淳朴热情的村民。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久居都市的人特别有吸引力。

3.农家乐的开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农家乐”旅游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渠道。“农家乐”旅游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家乐旅游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其成本低,需求大等特点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内旅游业最热的产品之一。但是就我国农家乐旅游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1.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

(1)出行基础设施不完善,“农家乐”开展地区一般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很多地方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影响了旅游的开展。第一,交通问题。通往农舍的道路较差,交通工具也不太方便。由于外地游客对当地地理环境不熟悉,又缺少明显的指示牌,这就使具体寻找某家“农家乐”显得比较费劲。第二,休闲设施欠缺很多农家设施过于简陋,缺少可供游人舒适停留的的设施。第三,配套设施不齐全,医疗保健站、平价药店、超市、理发店等配套设施都还不健全。

(2)卫生环境不理想,生态环境压力大,“农家乐”旅游一般是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村庄开展,随之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引起环境、水质的污染,从而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游客健康受到威胁一些“农家乐”厨房设备简陋,卫生条件较差,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不明,未经培训,环保意识差,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生活垃圾长期堆放,威胁着游客的健康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因此,对“农家乐”的卫生、环保状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刻不容缓。

(3)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低下,如今从事“农家乐”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本地农民为主,而他们大多数文化素质低,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差,整体接待水平较低。加上旅游服务设施的不完善,使游客享受不到货真价实的服务。经营者也缺乏宣传意识,多半都以为只要饭菜做得好就行了,不重视自我推销。

(4)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农家乐”有着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旺季时门庭若市,淡季时惨淡经营,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农家乐”旅游推崇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尽管是自种自养,但大多数没有相关部门的检疫。服务人员也缺乏健康检查。很多地方还没有出台统一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标准。价格不统一、涨幅不统一也是在“农家乐”凸现出来的问题。

(5)旅游产品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农家乐”旅游现在仍以品尝农家饭菜为主。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少文化内涵。而观光活动只停留在农业观赏、采摘的表面,大多数游客只是到农田、果园转一转、看一看,能够让游客真正参与的项目很少。农业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不能满足多层次的游客的需求特别是求知求趣的需求,这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2.对策

(1)突出“农”字特色,强化文化意识“农家乐”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农民生活的特点,体验和享受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一是要着重体现“农”味。让旅游者了解农林业科技知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等。组织和引导旅游者参与农事活动、民俗节庆等,其中参与自做农家美食尤其受女性游客的欢迎。二是要大力弘扬特色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农村的习俗、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各地农村的饮食、穿着打扮、节庆、婚嫁、等乡土文化都充满地方色彩,开发这些资源,让游客参与其中,可以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当前,应树立信贷机构向村民贷款,用以修缮、装修客房和增加娱乐项目等。

(3)加强管理和培训,积极开展卫生和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进行专项卫生和安全教育,引导和教育“农家乐”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检查,确保不出任何事故,为游客创造出一个洁净、健康、卫生、安全的旅游和生活环境。

(4)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农家乐”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达到资源利用最充分,产出最多,废物最少,环境污染最小。旅游产品应注重原汁原味。并且“农家乐”旅游一定要在农业生产的同时,考虑其旅游功能。因此,把物质增长与资源持续利用,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把技术手段和道德资源的开发都统一起来,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实施和管理,并与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统一起来。

四、小结

通过对农家乐旅游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在开展农家乐旅游起步较晚,在着一定的不足。应在但旅游类型丰富,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因此,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近十多年来对农家乐旅游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保护与开发、文化、环境、特色和经济等各个方面,但还存农家乐旅游研究中找出国内开发的不足,扬长避短,把我国农家乐旅游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对我国农家乐旅游起到全方面发展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 莉: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C].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07.5

[2]吴倩妮: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现状及和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3):127~130

[3]魏旭江:对“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8,(12):56~59

[4]张金霞:进一步发展武汉市农家乐旅游的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3):123~125

农家乐规划篇2

关键词:农家乐;规划;开发;反思

“农家乐”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用以留宿过往客人,并为客人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农家乐”旅游的先河。此后,农家乐旅游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发展。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农家乐”旅游以其浓厚的乡土、田园文化气息,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产品类型中一个新的亮点,满足了当前我国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了许多城市游客的眼光。一些地方随之也兴起了“农家乐”旅游的热潮。在湖南、湖北、陕西、四川、上海等省市“农家乐”已形成了产业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一是“农家乐”经营户认识模糊,对发展乡村游的前景未抱乐观态度,只讲当前利益,不讲长远发展。经营上不够主动,缺乏技巧和营销意识。二是急于求成,破坏性开发现象严重。受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生态性原则被忽视,主观意志占了上风。在农家乐旅游开发中,要坚决反对绝对商品化,要坚持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和有限性,不能一味地强调经济性。三是贪大求洋,贪大贪快。近年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建“农家乐”项目的热潮,一些乡镇甚至有村村建“农家乐”的态势。但不少项目由于环境缺乏打造,尤其是自身缺乏特色,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片面求大、求洋,旅游方式缺乏参与性,让人感觉乡村出游与在城里住行没多大区别,降低了“农家乐”的吸引力、影响力,这种情况显然并不科学合理。

2.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性原则的缺失。一是相当多的农家乐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的优势在“农”字,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宝。而在当前,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与城里价格一样的标准间,多数时间也只是玩牌、聊天,片面求大、求洋,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

二是未能很好地贯彻因地制宜原则。农家乐开发随心所欲,特别是郊区农家乐大多按长官意志办,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还比较原始单一,品位不高,仅局限于展示农家活、农家菜、农家景,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谷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局限于“凡座茶楼、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三是“农家乐”项目设计缺乏地方特色。由于无知和商业的利益驱使,农家乐旅游中,“乡、野、土”三味不浓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有一些景点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旅游方式中“瞎编”农家乐;还有的景点所谓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农家乐;也有一些地方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不考虑资源、市场等情况而任意开发、建设,导致农家乐缺乏品位、泛滥化、庸俗化。

3.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施工混乱无序。一是有规不依的现象比比皆是。农家乐旅游规划未能得到严格实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随意更改和违反规划盲目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零星建设,禁而不止,农家乐旅游综合开发率低的问题仍在不少地方存在。二是忽视地域性的生态要求。农家乐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难以复原。如果开发失当,事后再来纠正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各地的农家乐旅游资源蕴藏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景点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经营者破坏环境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家乐开发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农家乐休闲旅游迅速发展,带动了新一轮农家乐热,一些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没有统一规划、市场预测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盲目开发,存在乱搭建、滥开发的现象。加上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特点,如果缺乏空间布局规划和发展体系规划的引导和指导,势必造成个别区域整个农家乐产业的发展处于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

4.农家乐保护与管理的缺位。一是对农家乐旅游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不严。由于没有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在开发中政府引导乏力,各地各自为阵,导致农家乐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也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不依规划办事。二是规划管理体制层面上的混乱。农家乐旅游规划一直未能纳入到旅游规划管理职能部门的审批管理之内,而是由农业或林业部门一手操办,形成管理上的两张皮现象,因此,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方就会出现

农家乐之间、农家乐与饭店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这类现象在景区的旅游饭店与农家乐之间尤为突出。三是存在破坏资源和环境现象。大部分农家乐的生态环境都比较好,随着农家乐的大力发展,游客大量的涌入,一些农家乐环境卫生条件越来越脏乱差,随意处理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这与回归自然这一旅游主题相背离。加上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开发者把农家乐旅游当成一种标签招徕游客,许多农家乐旅游点一开发就变味,理不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这不仅造成农家乐旅游资源的永久性破坏,还对旅游者产生误导。

二、出路和对策

1.端正认识,规范政府的主体行为,走节约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农家乐旅游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农家乐旅游项目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急于求成将于事无补。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切实加强对发展农家乐旅游的领导,将发展农家乐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将发展农家乐提升到培植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位置来抓,把发展农家乐旅游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当地现有农家乐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在现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中扶持培育龙头,让其发挥标杆、示范作用。通过组建农家乐专业协会,提高其组织化程度。通过市场运作,行业规范,引导当地农家乐有序竞争,良性发展,逐渐形成气候。

2.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开发农家乐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农家乐旅游中去,农家乐旅游才能持续发展。要通过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和保护,将零星分散的地方文化和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旅游项目群,形成供游客可参与的旅游产品,留住游客。同时,还要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资源,使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3.提高农家乐旅游规划设计水平。科学规划是农家乐开发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彰显特色又是提升规划水平和品位的基础。农家乐是一个投入较小、市场较大、收益较快的旅游项目,要避免项目雷同、一哄而上、盲目竞争、无序发展的现象,就必须按照农家乐发展的趋势和旅游发展的大环境进行精心的规划,既要适应大众消费,又要体现不同层次的消费要求,要根据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及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有序地发展,避免相互效仿、雷同,而培育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又是其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以差异和特色确定主题,以民俗和建筑体现风格,以淳朴和温馨营造氛围。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深度挖掘农家乐的内涵,充分开发农业旅游、生活体验、绿色饮食、乡村度假等多样化功能,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绝不能走“公园化、景区化”的道路。

4.打造农家乐精品,塑造区域整体品牌。按照农家乐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农家乐景区和旅游线路的特色,确定各自的具体主题,组织开发农家乐产品,将农家乐资源与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努力形成对旅游者更具吸引力的旅游区和旅游线路。开展农家乐既不能为满足少数客户要求而使之“城市化”,也并非越“土”越好,而要花大力气,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其差异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大。因此,各地发展农家乐要与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相结合,推出精特节目,提升旅游品位,扩大农家乐的活动内容,增加农家乐的趣味性和参与性。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如植树节,土地日、环境保护日等吸引旅游者参与其中,加深游客的印象和受教育的效果。

5.加强农家乐建设施工管理,确保农家乐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农家乐项目施工建设环节直接影响到农家乐的质量和效益。针对近年来农家乐项目建设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农家乐项目建设环节应做好施工管理。一是农家乐建设项目要严格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建设。二是加强对农家乐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管理。三是坚持项目建设生态化原则。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应与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建建筑不得个体突出,独具一格,破坏整体氛围和美感,即所谓“开发建设性破坏”。建筑材料以土、木、石、竹等乡土材料为主,其色彩、体量风格应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村景交融,意味隽永,尽量降低白瓷砖建筑所占份额,控制使用有害或对环境不友好的石棉、杀虫剂以及有毒、腐蚀性和感染性物品,避免使用不可回收使用的一次性产品和塑料容器。建筑施工标准达到生态环保标准的“农家乐”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占有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6.加强对农家乐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农家乐旅游产业整体效益。农户在申请开办农家乐时必须四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经营许可证)俱全。“农家乐”协会有规范该项目的管理、促进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确保游客合法权益及村民基本利益合理体现等义务。协会应制定章程规范服务行为,坚持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授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宣传促销。对提出申请的农户坚持以“政治思想好、个人素质高、居住环境美、配套设施全”的标准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审批,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摘牌并停止营业。可借鉴星级宾馆评定办法对农家乐进行等级划分,从基础条件、安全标准、卫生标准、资源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要求和选择项目等几个方面对农家乐进行综合评价。农户家中的客房在面积上必须达到规定标准,干净整洁、明亮通风是最基本的要求。

农家乐规划篇3

关键词:规范管理;提升发展;农家乐;浙江

引言

浙江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五年来,给浙江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2009年,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6 412.1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44.34亿元,游客在农家乐购买农产品等收入达4.7亿元。为了加强和改善对农家乐的管理,推进农家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省级农家乐特色村认定办法》、《浙江省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认定办法》、《农家乐经营户(点)旅游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等政策文件;还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中心等组织,制定会规民约,营造公平环境,规范竞争行为,充分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对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许多管理和发展问题还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或者是原有规定不合时宜;同时,农家乐规范管理的监管也存在许多空白。因此,农家乐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监管方式以及农家乐自身发展条件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规范管理对提升浙江农家乐发展的重要意义

浙江省农家乐数量不少,单体水平全国一流,但整体效果一般。因此,规范农家乐管理、提高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是实现浙江农家乐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规范管理对提升浙江农家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培育精品农家乐整体提升农家乐形象。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兴起时间比较短,农家乐项目中成规模、有影响的还比较少,相当一部分旅游者还不是很了解,只是在媒介上了解到,市民对农家乐休闲旅游缺乏感性认识,大部分农家乐休闲旅游区处于同质化,影响了农家乐休闲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培能精品及高星级农家乐有利于整体提升农家乐形象。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集群发展。零散发展只能让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步履维艰,各级各部门要扶持建设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农家乐特色精品示范区”、“农家乐精品线路”等,推进农家乐集群发展,发挥集群效应。 健全协调机制规范服务监督。农家乐休闲旅游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对卫生、安全、消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农家乐休闲旅游管理涉及到农业、旅游、工商、卫生、消防、公安、环保、文化等多个职能部门,而在实际工作中,目前还未形成较为健全的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发展不规范、服务不规范、监督不规范的现象。 加强环境保护解决清洁卫生问题。部分地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卫生状况难以令人满意。一些农家乐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这种发展状态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必将导致环境的恶化,乡村风貌的破坏,产品质量的低劣。

二、浙江省农家乐规范管理现状分析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多次专题开会、下发文件部署工作。2010年8月26日,赵洪祝书记在全省村庄整治建设现场会上,明确提出“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大产业”。吕祖善省长也提出,“要鼓励农民发展服务业,特别要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浙江省各县市也普遍加强了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立协调组织,出台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

(一)农家乐规范管理的积极作用

1.品牌培育有力。规范管理使得农家乐经营者品牌培育意识增强,大力发展品牌,促使一批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农家乐向精品农家乐发展,推进了浙江农家乐特色品牌创建。 服务水平提高。规范管理要求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接待服务基本知识培训,并设置旅游服务质量投诉电话和意见簿,促进了农家乐人性化交流式服务发展。 安全管理重视。农家乐经营者根据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要求,制定游客安全事故及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使农家乐的管理更加规范和安全。 设施建设改善。农家乐经营者加强了对经营场地建设,改善了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使游客有了一个更舒适、良好的旅游环境。 环境保护加强。农家乐经营者对生活污水及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有效处理,保护好经营服务活动周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特色建筑物。

(二)规范管理中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滞后。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管理体系滞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而且管理及工作人员主要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导致服务质量较差,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配套设施不全。旅游区内参与性的娱乐项目相对较少,在有些农家乐休闲旅游景区内游客只能“走走、看看”,不能亲身体会农业劳作与收获的乐趣,达不到农家乐休闲旅游全面放松、休闲的效果。 集群发展不足。目前,浙江省大多数地方农家乐布局比较分散,即使相对集中的区域,也缺乏整体策划和规划,缺乏明确的主题,各家农家乐之间缺乏有机关联和分工协作,难以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瓶颈制约严重。浙江省多数农家乐远离城镇,往往在建设用地规划红线以外,甚至在农用地中间,按照现有规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成片出让都很难办到。 带动能力不强。一些农家乐纯粹是路边饭店,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也没有与农业、农民、农居等形成产业链,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后三项内容开发不足,仍停留在吃饭打牌的初级阶段,带动能力不强。

6.清洁卫生较差。通过调查发现游客比较关心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对部分地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卫生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园内水池中果皮、纸屑随处可见,而且园内也没有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这些都会给景区的生态形象大打折扣,降低游客的旅游兴趣。

转贴于

三、浙江省农家乐规范管理提升发展的对策建议

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有利于调动农家乐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有序的农家乐发展环境,推动农家乐提升发展。本文在分析农家乐规范管理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农家乐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充实各级农旅办管理人员。近几年来,浙江各级农旅办的建设在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完善机构建设,健全工作网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经营显着成绩。但是,由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内容涉及规划设计、信息宣传、报表统计、精品培育、评星授星、项目批复等,农旅办一般设在农办系统经济发展处(科),经济发展处(科)工作量大,而人员编制只有三四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量事加强农办系统经济发展处(科)队伍建设,壮大农旅办工作队伍。有条件的可以在农办单独设立农家乐产业处(科),强化队伍建设,增强工作活力,是做好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作的基础。

2.完善农家乐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首先要注重农家乐的标准化工作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推行对规范和提升农家乐经营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保证农家乐的健康发展。农家乐的规范和提升应从准入制度入手,从颁布标准入手,将鼓励与发展相结合,避免走弯路。其次要完善星级农家乐划分与评定内容和质量标准,分门类别细化评星内容,逐步建立完善适应不同类型星级农家乐发展的标准体系,提升规范化水平,引导和促进星级农家乐业标准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引导农家乐丰富营销手段。农家乐休闲旅游以家庭、商务人员为主要对象,对旅游时间的选择,多在双休日、节假日,因此,对国内旅游者来说,春节前后、元旦前后、“五一”前后、国庆前后以及学校放寒暑假期间,成为休闲旅游的主要时间。农家乐经营者要会选择时间宣传,采取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策划一些活动,扩大知名度。如与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等媒体合作,做一些专题采风;与旅行社联手,组织主题旅游或亲子体验活动;到长三角大中城市,开展专场推介会,展示民间文化魅力;根据产业特点,举办四季农事节庆活动;利用“浙江农家乐”网站、浙江农民信箱和其他旅游网站等网络平台,促进供需对接;与汽车4S店、车友会、俱乐部合作开展激情自驾游活动等,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农家乐,打响浙江农家乐品牌。 做好农家乐精细化产品。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拉动了农产品消费,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农业特色街等成为休闲消费的时尚。现阶段,要让客人回头,就需要把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有机地结合在每个环节上生产精细化产品。农家乐休闲旅游要与农耕文化、农民技能运动等融合在一起,抓好主题公园、体育休闲旅游、专项休闲旅游、购物休闲旅游等农家乐休闲旅游的产品,让消费者在玩乐中增加阅历、陶冶性情,享受人生、健全体魄。农家乐经营者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设计不同的产品。产品因每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爱好不同应实施多元化战略,采取“中档优先,兼顾低高档”的模式,既满足大众需求,又满足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农家乐休闲旅游需求。 着力从软硬件上下工夫。要根据不同地区改善农家乐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发展一批环境资源优越、主题特色鲜明、乡村风味浓厚、经营服务水平较高的农家乐经营点。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努力形成不同档次、不同形式、能够有效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农家乐业态。要科学规划布局,创新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升规范发展水平。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增加投入,优化支持环节,创新支持方式,整合利用相关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对农家乐集聚发展区,要协调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配套跟进,加大交通、旅游、卫生、安全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农家乐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葛慧君.在全省农家乐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R].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

农家乐规划篇4

一、发展特色产业

农家乐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其发展背后是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农村特色产业链,这也是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真正意义所在。农民作为农家乐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主体,以山水风光、人文景观、特色文化底蕴等资源为依托,利用自有房屋等生产生活资料创办“农家乐”,经营收益可观,使农家乐成了他们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一是带动了种植业发展。根据游客的需要,我们在抓好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笋竹和花卉、风景林等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板栗、香柚、杨梅、桃李等干鲜果基地的配套建设。如七里乡试种了2000多盆郁金香;浙江省唯一的千亩香榧经济观赏林基地顺利落户七里乡毛坞村。二是带动了养殖业发展。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我市各地积极引导农家乐经营户及周边农民利用农家庭院、山地放养等形式,大力发展土鸡、土鸭、山羊和清水鱼等特色养殖业。如目前柯城区1000余口可用腌料塘中,已有300多口养上了清水鱼。三是带动了旅游产品开发。为增加游客“购”的品种,各地积极发展根雕、竹制品等工艺品加工企业。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的联动发展,而且也大大丰富了农家乐“农”的味道,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和游客需要。

二、推进村庄整治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家乐是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近年来,各地把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与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将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条件的村庄列入村庄整治建设的对象,并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统筹规划和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既促进了农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又促进了农村休闲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各地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中,对一部分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业潜力的村庄进行整治建设,并按照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要求,完善了村庄的休闲旅游设施,既降低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成本,又体现了村庄整治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柯城区杨坞、张西、衢江区大洲等村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契机,加大对村庄的整治力度,先后投入300余万元,建造村口牌楼、停车场、生态休憩亭等配套设施,对“赤膊墙”进行全面粉刷,对富有特色的民居进行修葺和保护,使“白墙黛瓦”的建筑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使农家乐特色村真正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一些有条件的村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部门扶持,切实改善村庄环境条件,吸引更多的农户和工商企业投资。正在建设中的龙潭山庄,就是七里乡政府引进上海客商投资1000多万元开发的;黄土岭村农家乐开发建设后,农户自发投资改善庭院环境,全村各经营户共投资近100万元。

三、挖掘乡土文化

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使农村土菜大餐与文化大餐交相辉映,让游客真正乐起来,是我市农家乐成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发展农家乐中,各地着力在“乐”字上做文章,依托农村秀丽多彩的田园景观、淳朴自然的乡村文化、生态文化和农耕文化,将土菜大餐与文化大餐紧密结合,注重凸显乡土特色、古村落保护复建、体验农事乐趣等,推出采摘游和畲乡风情节、文化大篷车等文化大餐,让游客在品尝农家土菜大餐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乡村风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真正做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乡土乐”,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如农业部门依托开展柑橘改造提升工程的机遇,及时建成坎底柑橘公园等12个农家乐休闲采摘游基地;大洲镇外焦(大路)村,依托风情独特的畲族文化,开展“住农屋、吃农饭、观民俗”的畲族文化旅游,让旅客走进山寨神奇山水,领略多姿多彩的畲族风情;黄坛口乡下呈、新桥乡坞石坑(桃源)等农家乐特色村推出斗鸡、挖笋、磨豆腐、做麻糍等农事活动和攀岩、垂钓、野炊等休闲活动,使农家乐“乐”的内涵得到深度挖掘。

四、加强行业自律

加强行业自律是规范和提升农家乐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推动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自律措施:一是加强农家乐规划,将农家乐真正纳入有序发展的轨道。各地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游客客源、消费能力以及农家乐整体布局的情况,在编制县域旅游村庄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单个村庄的建设规划,注重与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衢州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市计划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100个,三星级以上经营户300家。二是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加强农家乐内部管理。市、县(市、区)都成立了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及办公室。各个农家乐特色村都建立了乡镇农家乐服务中心或农家乐合作社,专门负责农家乐的日常管理、组织协调和市场信息服务等。三是制订日常操作规程,实现农家乐规章约束。我市制订了《农家乐食宿经营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价》等3项系列标准,加强了卫生防疫、消防安全、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四是举办各类培训,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素质。市有关部门先后举办以农家乐《系列标准》、烹饪、仪态仪表和行业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培训班,全市有600多名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各县(市、区)也根据从业人员的要求及时组织培训,对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上岗证。五是实行逐级申报认定,提升农家乐发展的品位。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食宿为主要经营内容、以家庭为基本经营方式,采取逐级筛选、自愿申报、现场考核、专家论证、联合认定的方式,对农家乐特色村和星级经营户进行认定。

五、实施倾斜政策

实施倾斜政策,是推动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确保农家乐健康快速和持续有序发展,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是出台资金补助政策。市委《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06〕1号文件)明确规定,市财政每年筹措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市本级农家乐补助,各县(市、区)也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予以扶持。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家乐特色村、重点乡镇(区域)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农家乐规划编制和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以及农家乐协会或农家乐服务中心建设的补助。200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农家乐建设资金9152万元。二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对农家乐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仅收取农家乐经营户在对外营业中开具税务发票所产生的税额。三是采取规费减免政策。对农家乐办理证照所需费用,相关部门减半收取。对农村低保户和政府规定的优抚对象申办农家乐,有关部门免收办理证照的所有费用。对按规定亮照(证)经营,并获县(市、区)级以上“星级”荣誉的经营户,各有关部门仅收取工本费。

六、打造品牌效应

品牌就是资源,品牌等于效益。针对农家乐主体是农民、相对规模较小、分布较散、单靠自身难以在打造品牌上有所作为的实际,我市各地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并通过“廉政文化进农村”、“农家乐服务周”等载体,广泛开展农家乐宣传活动,积极打造衢州柑橘采摘游、畲族民俗游、农事体验游等农家乐品牌,提高了农家乐的特色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一是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电讯等媒体,宣传推介农家乐,扩大和提高农家乐的知名度。如通过农家乐“114”百事通、农民信箱农家乐精品旅游线路推荐、高速路广告牌宣传以及衢州日报农家乐特色村介绍等,让广大群众知道和了解农家乐,进一步提高农家乐的知名度。二是发挥社会活动的影响力。利用各类展示、展销会、农家菜比赛和知名人士宣传等社会推介活动,发挥农家乐系列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如通过开展上海生态衢州(农家乐)推荐会,与衢州学院合作、联合开展农家乐形象大使评选,策划周迅家乡游等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游客,打响品牌。三是发挥特色的竞争力。利用地处钱江源头的生态优势,整合全市农家乐示范村的特色资源,对衢州独特的“小气候、原生态、农家屋、高山菜”等特征进行集中宣传推介,降低了宣传和营销成本。

农家乐规划篇5

一、发展“农家乐”旅行的优势与时机

“农家乐”旅行是现代旅行的一个主要分支,也被泛称为村庄游,它是指农民应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景、天然景点、农业旅行资本、当地民风文明、周边旅行景点等为旅行资本,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品”为首要内容的一种新兴旅行活动,它凸现了现代农业旅行天然、质朴、安静的主题,知足了人们走出城市、亲近天然的心思。“农家乐”旅行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敏捷,当前已成为都会人追逐的一种时髦,也是一种旭日财产。在开拓“农家乐”项目,发展“农家乐”旅行,有着得天独厚的前提。

(一)地舆区位优势。乡是典型的城郊乡,与县城仅一河之隔,最大的两条支流沅水、酉水在此交汇,古有“楚蜀通津”之称,船来舟往,水上交通非常便捷。沅水、酉水岸边,农家天井参差有致,瓜果飘喷鼻,炊烟袅袅,乡土头土脑息浓重。

(二)旅行资本优势。除了共享县城旅行资本外,境内拥有丰厚的历史文明遗址旅行资本,有距县城二十里、位于现黔中郡村内的黔中郡古城遗址和以墓盘山为主的拥有巨细古墓40余座的古墓葬群;有抗日战争期间曾建行辕的立新村垂钓休闲文娱山庄;抗日战争期间,湖南省县政府曾迁来乡佰陵路;教育界知名人士王晴川曾在兴办“七·七”小学,省立中学也设在,交通部川黔联运处亦在此创办了扶轮中学,原长江水利学校的前身“省立第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也曾于1941年设在。

(三)情况生态优势。乡有生态林21.9万亩,经济林0.75万亩,耕地上积2.85万亩,水面1.2万亩,可谓是“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特殊是近郊区,有近三千亩的茶园,终年翠绿清爽;五强溪水库蓄水期,在立新、朝瓦溪、穿衣溪、黔中郡等村构成巨细库汊十余处,水面开拓及后续开拓潜力宏大;村庄整洁卫生,该乡制订出台了《县乡情况维护规划》,当前正申报创立省级生态乡镇。

(四)基本设备优势。自行政区划调整以来,乡党委县政府积极争夺资金,着力改善水、电、路等基本设备,全乡完成迟滞工程148.8公里,通晓工程14.2公里,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路网构造日益优化,特殊是新乡村示范村黔中郡村、朝瓦溪村,人行道悉数获得硬化;投入80多万元完成了集镇自来水提质革新工程,集镇周边村自来水也已进户入池或凿井供水,近郊区的几个村悉数完成农网革新。可以说,在已是路进村组、水电进户了。

(五)农业资本优势。乡是农业大乡,境内首要农产物有水稻、薯类、黄豆、绿豆、油菜、花生、喷鼻瓜、西瓜等,沿河的朝瓦溪、立新、白羊坪、黔中郡等村建蔬菜大棚300余口,成为县城蔬菜供给的首要基地之一,蔬菜、西瓜、金秋梨、“郡府蜜柚”等已成了我乡的特征农产物;养殖业发展敏捷,全乡现有养鸡大户15户,养猪大户3户,养牛大户1户,养羊大户4户,水上养鱼户12户。特殊是有名杂家水稻育种专家李必湖传授研讨、试种的杂交水稻水上栽种落户朝瓦溪境内酉水河面,水稻成熟时,金黄的稻谷漂在水面上,成为一道共同的景色。

除了上述优势外,也有着发展“农家乐”旅行的大背景、大时机,首要显示为:一是国家注重村庄旅行发展的政策时机;二是全国各地的旅行方式出现长线游向短线游改变时机;三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行富县”战略时机;四是越来越多的招商引资、返乡创业投资时机,等等。可以说,在开拓和发展“农家乐”旅行,得地利,拥有利地势,必然大有可为。

二、发展“农家乐”旅行的思绪与规划

既然有着开拓和发展“农家乐”的优势和时机,那么,如何充分发扬优势,抢抓时机,做好“农家乐”旅行文章呢?小我以为,要发展“农家乐”旅行,必需明确思绪,做好县政府指导、一致规划、突出特征、重点开拓、完善设备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县政府指导。在“旅行富县”战略中,开拓和发展“农家乐”这一旭日财产有着无限活力与但愿,本地党委县政府必需抓住时机,鼓舞和指导近郊区的农户改动发展观念,调整财产构造,改变发展方法,充分应用农舍天井、地步林园、水库山塘等资本优势,采取合伙或自立创业等方式,大力发展“农家乐”旅行;也可以包装开拓项目,引进外来投资,发展本地“农家乐”。要优化投资和发展情况,制订相关优惠政策,经过借款贴息、规费减免、包抓帮扶等办法,为“农家乐”发展供应资金、地盘、办证、运营等方面的支撑。经过县政府指导,照应“旅行富县”战略,强势营建气氛,堆积财力人气,构成“县政府指导,需求拉动,政策推进,部分联运,全社会参加”的格式,翻开强乡富民之门。

(二)一致规划。“农家乐”要做到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就必需坚持规划先行。应遵照“生态优先”、“合理结构”、“突出特征”、“协调发展”等准则,抓好三个方面的规划:一是开拓区域的规划。“农家乐”最突出的特点是短程、近郊、交通便捷,所以,在开拓和发展“农家乐”,宜集中在立新、黔中郡、穿衣溪、白羊坪和朝瓦溪等近郊区,不宜外扩或内延。二是开拓项目标规划。“农家乐”旅行项目方式多样,有休闲度假、玩耍旅行、户外体验、民风风情等,但不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表现以“农”为根,以“家”为形,以“乐”为魂,以“富”为本,项目标规划必需结合本身优势,突出本身特点。“农家乐”项目标规划,应以休闲度假和户外体验为主,让客人既能感触“拾得浮生半日闲”的轻松,又能体验田园劳作所得的收成。三是全体结构的规划。“农家乐”开拓和发展的全体结构应定位为“同心专心两带三区”。“同心专心”就是以集镇为中间;“两带”就是打造酉水、沅水沿河旅行带和沿立新、朝瓦溪、白羊坪、穿衣溪、黔中郡公路旅行带;“三区”就是黔中郡—穿衣溪特征区、立新—白羊坪特征区和朝瓦溪—白田特征区。在详细规划中,还要指导运营户量体裁衣,突出特征,有客经商,无客务农,然后躲避风险。

(三)突出特征。在市场经济中,特征就是生命力和竞争力,特征就是优势和品牌;要创品牌、构成竞争力,就必需突出特征。在开拓和发展“农家乐”中,应做到定位精确,特征光鲜,扬长避短。那么,的特征是什么呢?一是“近”,近郊优势应该是开拓、发展“农家乐”最大特征,“农家乐”消费中,客人不会舍近求远,当前人气尚未堆积,“近”的优势表现不出来,一个主要缘由就是“农家乐”起步迟、发展慢;二是“水”,旅行有“张家界看山,玩水”的营销理念,“水”是特征,也是特征。沅水最大的两条支流沅水、酉水在交汇,使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五强溪水库蓄水期,库汊多,水面宽,风光美,这有利于开拓和发展水上游、养鱼、垂钓等项目;三是“茶”,是三大产茶区之一,现有茶园近3000亩,既可规划成生态旅行旅行线路,也可成为采茶、制茶、品茶一条龙体验的“农家乐”项目;四是“菜”,在近郊村有菜地2000多亩,个中蔬菜大棚300余口,这既是“农家乐”餐饮绿色食物,又可为客人供应认种、现场采摘等体验;五是“果”,一年四时瓜果飘喷鼻,有郡府蜜柚、板栗、西瓜、金秋梨、无籽葡萄等,既是奉送佳品,也可为客人供应现场采摘体验。围绕这几个特征,设计和包装“农家乐”旅行项目,应该会有助于“农家乐”品牌的培养与打造的。

(四)重点开拓。“同心专心两带三区”规划的施行有一个进程,当时应在“三区”中选择特征光鲜、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项目重点开拓、重点包装。首先,选择黔中郡—穿衣溪特征区的“黔中郡农家乐”作为开拓重点,突出“水”特征,为“垂钓”喜好者供应场合;其次,选择白羊坪—立新特征区“圣金茶场”作为开拓重点,突出“茶”特征,开拓采茶—制茶—品茶一条龙体验项目;再次,选择朝瓦溪—白田特征区“鲫鱼背”作为开拓重点,突出“菜”特征,开设认种菜地、现场采摘等项目。重点开拓不是另眼相看,而是按部就班、辐射带动,以点带面;在重点开拓中既可着力衬着,突出特征,又可积聚经历,堆积人气。

农家乐规划篇6

关键词:庆城县 农家乐 休闲 旅游 业 发展 现状

1 现状

从2000年开始,毗邻周祖陵的几户村民利用自家的院落窑洞,以简单的农家特色饭菜办起了“农家乐”小院,周祖陵游客的吃饭休息问题得到了解决。2006年,在庆城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村依托地处城郊和紧靠周祖陵风景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了周祖农耕文化饮食一条街,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几年来手工臊子面、土暖锅、炖土鸡、炒土鸡蛋等清淡素雅、风味独特的乡村小馔已成为周祖陵“农家乐”的品牌。游客们在体验“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其乐融融。截止目前,周祖陵景区的“农家乐”已发展为13家,直接从事“农家乐”的农民已达150人,经营床位100多张,年收入达50多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广大农民对发展“农家乐”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农民主动开办家庭“农家乐”。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周祖陵“农家乐”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农家乐”建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卫生条件较差,设施简陋,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许多问题。另外,特色不突出,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周祖陵“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2.1 经营理念上,业主只重视特色,忽视了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的重要性 部分业主在利用农家小院、治理美化环境、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上投入较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 自然 、协调的基本原则,使整个“农家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农家生活的优势,严重地制约了“农家乐” 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2.2 旅游产品质量低,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 “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全,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没有水厕,排污排水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农家乐”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还很少。

2.3 安全缺乏保障 在用电方面,由于开办“农家乐”旅游,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一些 农村 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部分“农家乐”接待点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消防设施缺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农家接待点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尚无必要的制度和规范。

2.4 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农家乐”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 科学 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2.5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家乐”的业主大多环保意识淡漠,将大量残羹剩汤、纸袋酒瓶等生活垃圾随意到处倾倒。因此如何把脏、乱、差隔绝于农家乐之外,帮助“农家乐”走上健康环保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6 “农家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周祖陵“农家乐”季节性较强,游客基本都集中在每年4~10月份,其他时间较少,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年四季都有可玩赏的风景和可参与的节目。二是对周祖农耕文化、歧伯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黄土风情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

3 规范的措施

为了促进庆城县“农家乐” 旅游 这个新兴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 发展 ,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3.1 理顺“农家乐”旅游的管理体制 尽快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农家乐”旅游现状来看,“农家乐”旅游一般为农民自发开发建设,对“农家乐”的审批立项和规划建设,旅游部门基本上没法插手,不能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很好的行业管理和对外宣传。因此,建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全县城郊乡村“农家乐”旅游的管理工作。

3.2 广开财路,加大资金投入 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还是农民自发投入, 经济 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同时,政府应针对“农家乐”这一现象专门出台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快速发展。

3.3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农村 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3.4 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 “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所以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对于促进今后“农家乐”旅游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农家乐规划篇7

1.1从本质上讲,是休闲文化的具体

质的休闲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而“农家乐”旅游的蓬勃发展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其内在使命与功能特色就是为城乡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休闲文化服务。例如,品农家美食、赏田园风光、阅民族文化等都是休闲文化的真实写照。对于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其是对传统“农家乐”旅游的升级优化,是指在“农家乐”载体中融入体育健身元素,以此为城乡游客打造一个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有效平台,并通过积极的参与体验达到舒缓筋骨、释放情怀、修身养性的多元效果。故从本质上讲,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是对社会休闲文化的具体呈现。

1.2从需求上讲,是功能供给的实践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众在物质层面丰盈的同时,其思维观念、意志水平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休闲、健康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憧憬与向往。因此,如何满足城乡群众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物质追求也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行业聚集的焦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大胆设想与尝试性构建为这一社会矛盾的解决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其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泛化定位,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社会空间的实施建设,发挥出实实在在的体育健身功能使命,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

1.3从发展上讲,是功能建设的必然

众所周知,“定位不准、特色不明、脸孔相似、单调乏味”等问题当前困扰“农家乐”旅游发展不争的事实。究其缘由,那就是“农家乐”自身服务功能缺乏拓展延伸,对未来缺乏高瞻远瞩的认识。对于本研究所提及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它为当前“农家乐”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其旨在通过“农家乐”载体融入体育健身元素,为城乡游客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能够实现娱乐身心、强健健体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农家乐”载体所突出打造的体育健身功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农家乐”的功能需求,实现了“农家乐”服务功能的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2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意义

2.1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方针。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党和政府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特别是对于原本就薄弱和落后的农村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谈及的体育健身功能依托“农家乐”载体平台,以此打造体育健身服务特色,其某种意义上是对农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有效补充与拓展,创新和延伸了传统农村产业经营模式,实现农村产业经济链条的重新整合,这对农村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2乡村休闲体育发展价值

“三农”问题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村体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政策方针,为我国乡村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本研究所尝试性构建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新型产业模式,能够有效挖掘闲置在乡村地域的休闲体育元素,进一步盘活了乡村休闲体育文化资源,使蕴藏在乡村的休闲体育文化事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这不仅是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战略方针的有效践行,更为乡村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丰富了实践发展的理论体系。

2.3体育健康意识促进价值

要想提升人民大众的体质健康水平,强化体育健身意识首当其冲。当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发展积极转变后,认识到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时,就会将认知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力量,积极主动的投身于体育健身锻炼之中。本研究所提出的在“农家乐”载体中赋予体育健身的功能能够拓宽城乡群众体育健身的渠道,使更多的都市人们积极主动的来到这里进行休闲健身,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体验,进而无形之中强化与提升了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观念,这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创新建设的内在使命,也是终极目标。

2.4城乡体育互动发展价值

当前眼下,城乡体育事业发展失衡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核心问题,而由其衍射出的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是其重要表现内容。体育健身性“农家乐”的创新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城乡游客参与其中,潜意识中实现了彼此间体育文化、常识、技术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调动了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民族文化等社会公共资源在不同区域的横向流动(主要指城乡之间),这不仅是城乡体育资源的互补互给,更是体育事业的互融互动,是对“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部署的社会践行。

3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结构特征

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理论概念,更是一项具有满足城乡居民体育文化需求,强化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盘活乡村休闲体育资源以及实现城乡体育事业互动发展等社会价值的民生工程。因此,它是由诸多不同属性、不同内涵、不同特质的单元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排列形式构成的,并尝试性的勾勒出了理想化的整体结构脉络图。

3.1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理论结构

3.1.1定位

定位是指提前划定目标、界定范围,要体现出超前性和预见性。研究认为,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即生产、生活服务行业,决定了其自身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也确立了相关政府部门在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和引领地位;体育健身功能依托“农家乐”载体而存在,因此其经济支撑更多的是来自“农家乐”业主的自主出资,即使有少量的外部援助,其更多的是以政府或社会的优惠、导向、扶持、赞助等形式出现。

3.1.2政策

政策是任何社会行动和实践操作的“指南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物未来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同样,科学、规范、赋有针对性的政策方针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必不可少的。需要强调的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政策的制定与采纳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地貌、乡土人文资源以及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使其能够在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实施构建中发挥出应有指导和引领功能,真正的为其所服务。

3.1.3模式

对于模式的理解,其一是指将某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概括为高度的方法论;其二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化形式,以使人可参照模仿[5]。本研究对于模式的理解更倾向于后者,即依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和事物的客观情况,将传统“农家乐”打造为能够为城乡游客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经营实体,并使这种模式与理念得到区域化的推广发展。本研究对于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硬性资源的供给渠道来进行探讨分析。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硬件模式不同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因为本研究的体育健身元素以依托“农家乐”载体而出现,并非孤立存在的。因此,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供给主体是包括“农家乐”业主自给、政府购买在内的多元供给模式。

3.1.4管理

管理是指在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正如“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所言:“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根据管理主体所属层次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管理主体划分为总体管理层(相关国家政府总署机构)、各级下属部门管理层(省、市(直辖市)、区、县、镇的相关管理部门)、具体管理层(主要指“农家乐”业主)等三个层面。

3.2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实践结构

经田野调查得知,当前我国尚无成熟完善或初具规模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经营实体。因此,在对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实践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为该民生工程的实施构建理清具体操作的环节脉络。经分析梳理,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实践结构划分为规划系统、融资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监督系统、绩效评估系统等七个层面。

3.2.1规划系统

规划是指为实现某项事物的长远全面发展,对该项事务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考量以及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研究认为,一个完善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应囊括五个部分:第一,对建设目标、理念的规划。即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做出明确的指向,使实施建设的各环节都服务于未来的理想目标;第二,主体规划。在目标、理念规划的基础上,要确认由谁来承担建设活动的任务,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与输出、建设的监管与评价等责任;第三,具体操作方案的规划。即指建设主体如何具体实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任务活动;第四,监督管理规划。是指对建设过程中每一阶段服务质量、建设效果的督察和审核,保障各项事务的顺利推进;第五,效果反馈规划。即对建设与服务过程问题的及时反馈与评测。

3.2.2融资系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财力支撑与供给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顺利实施构建的前提和保障。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中的营利性单位和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体育财力资源供给的重要补充,并呈现出占有份额逐渐扩大的趋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政府体育职能转变的有力佐证。因此,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融资系统是由政府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乡村组织、体育、社会公益金以及“农家乐”业主等多渠道构成的,并通过直接的资金输入或间接的体育器材、设施投放,实现该经营实体的资金供给。

3.2.3操作系统

在本研究中,操作系统是指管理和调控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各项实施内容的程序。构成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任何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都必须融入操作系统,并在该系统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推进和掌控下,实现该载体建设各项事务的顺利建设实施。根据不同阶段所建设内容和完成目标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操作系统尝试性的划分为场地器材建设阶段、活动项目设计阶段、新闻广告宣传阶段、休闲健身体验阶段、健身技术指导阶段、功能效果评价阶段等七个阶段。

3.2.4管理系统

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来组织安排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能够沿着预期目标顺利前进。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要想实现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就要将管理的文化精髓贯穿与整个实践活动中。对于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为使其不再出现类似于传统“农家乐”旅游的困境问题,应当不断创新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其管理服务体系,在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内容的全面化、管理质量的高效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对象的针对化等方面做文章。

3.2.5监督系统

就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其监督的内容与形式不仅包括行政监督,也包含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质量监督、权利监督等在内,并通过法制化与道德化、政府化与自律化相结合的渠道来实现。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监督系统划分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农家乐”业主监督。政府监督是指相关政府部门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整个实施建设过程进行依法督视、依法监察;社会监督是指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对“农家乐”体育健身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的随时监视和督察;“农家乐”业主监督是指承担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建设的第一当事人———“农家乐”业主,对整体项目流程的全程督察和审视,使其能够按照规划目标顺利推进。

3.2.6绩效考评系统

绩效考评系统不仅是对工作效果与质量的评价审核,更是对前期规划理念的再次检验,对于不断完善和细化理论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遵循一致性、客观性、公平性及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评价主体划分为自我评估(即“农家乐”业主自评)、消费者评估(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政府评估(旅游局、体育局等)等三级评级体系。不同评估主体所承担的职责与考察的范围不尽相同,其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理念、思路、原则的科学性,体育器材、设施投放的合理性,活动内容选择的可行性,休闲健身过程的有效性,体育健身指导的专业性以及监督管理的全面性等内容。

4小结

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不仅是理论机制的创新,更是社会实践的探索。它融合了“体育”与“农家乐”两个不同的社会要素,促成二者的互动融合、共生共荣。通过该新型产业模式的实践探索、社会推广,使处于社会不同层面的组织单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保留和发挥原有价值功能的同时,也通过良好的“化学反应”产生了额外、积极的社会效应。经分析研究得知:

(1)体育健身功能融入“农家乐”载体建设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此举,在创新“农家乐”经营模式,实现体育健身文化元素传播的同时,也在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盘活乡村休闲体育发展、强化城乡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实现城乡体育互动融合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影响作用。

(2)就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理论结构而言,研究认为应当充分立足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在其定位准确化、政策针对化、模式可行化、管理严格化等方面下功夫,并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优化与升级理论体系,使理论构念更好的服务社会实践。

农家乐规划篇8

一、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优势

“农家乐”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是以农家独特的田园风光及成片的园林、果园、茶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品茶、园艺习作、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绿色生态休闲旅游。

苗木花卉型“农家乐”开辟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与旅游结合的效益型农业发展之路。苗木花卉型“农家乐”具有与其他类型“农家乐”不同的特征与优势。一方面“农家乐”旅游者在欣赏到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可以观景购花、休闲娱乐;另一方面,以丰富的苗木花卉资源优势吸引顾客,可以不断地将“农家乐”做大做强;以“农家乐”休闲引客可以促进企业的农林产品生产与销售。由于“农家乐”具有的强烈的季节性、时段性、低消费性,使“农家乐”在旺季和节假日人满为患,到了淡季和平常时间则出现客源不足,但人员、场地、设备要照常护养,利润并不高,可以通过苗木花卉的经营进行补充,而苗木花卉的种植与护养也具有时间上的空闲性。“农家乐”旅游与苗木花卉产业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农业旅游改变着农村的产业结构,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拉动着农业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也搭建着农村与都市间的桥梁。

二、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皖中和沿江苗木花卉产业带的林业规划,2008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决定》。白山、盛桥、柯坦、汤池、乐桥等镇加快了发展步伐,加大林地流转工作的力度,鼓励大户、企业承包荒山荒地,中锦园林绿化、锦苑花木、华盛园林、众意园林绿化等花卉苗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并成立了苗木花卉协会。2008年省林业厅和省旅游局联合发文,在全省开展“森林旅游人家”创建活动,2009年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农家乐示范点(区、户)创建活动,为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冶父山苗圃打造国家森林公园3A级景区,万山镇中锦山庄和庐城镇富华山庄分别利用苗木花卉基地发展3星级和5星级农家乐,柯坦镇虎洞山庄3星级农家乐、汤池镇金盛源生态山庄5星级农家乐和潘家苑山庄5星级农家乐分别利用山林生态资源发展农家乐,取得了明确的效果。

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虽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但产业发展仍处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利用苗木花卉发展农家乐意识不强,认识不清。苗木花卉企业不少,但开展农家乐旅游很少。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品牌竞争力不强。有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不仅失去了“农家乐”的内涵,而且破坏了环境协调,浪费了资源,失去了旅游吸引力。三是服务功能单一,品位不高。当前我县“农家乐”旅游尚处于以品尝土菜、生态观光、娱乐为主体和少量采摘、垂钓为活动内容的阶段,缺乏参与性项目、绿色健身休闲项目的开发不足。家族化经营,缺乏规范管理;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三、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建议

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已有一定基础,为进一步做长产业链,做大品牌,需进一步综合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乡村林场和苗木花卉基地等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发展农家乐旅游,为游客提供价廉物美的健康、生态、休闲度假型农家乐旅游产品。

1、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为保证农业旅游的发展,要结合生态资源对“农家乐”发展做好中长期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成规模地推出一批苗木型、果园型、花卉型“农家乐”,使之连成片,春看花、秋卖果,互为补充、互相拉动,有看、有游、有吃、有卖(产品)。同时,加强对苗木花卉型“农家乐”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一些苗木花卉型“农家乐”示范精品项目和不断完善评价标准体系,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2、做绿色文章,创乡土品牌。我县苗木花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各镇特别是冶父山、东顾山、岱鳌山、黄山寨等生态环境良好,鸟语花香,风格各异,美不胜收。农村保留着中国文化中最有情韵、最本质的东西。都市人对于“农家乐”的追寻,除了自然环境外,还有寻找故园的渴望,丢掉了最富情趣的“土”,“农家乐”便会失去对城里人的吸引力。因此,保持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将苗木花卉型“农家乐”做出特色和品牌最为关键。

3、增强服务功能,满足消费需求。发展苗木花卉“农家乐”,在建设完善停车场、公厕、购物等相关配套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扩大功能,增强“农家乐”吸引力和影响力。目前具有的观赏型、娱乐型、品尝型“农家乐”仅仅是最基本的类型,更需发展农庄型、务农实践型、中长期疗养型“农家乐”。此外,“农家乐”发展应当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形成高、中、低档三种层次,而且最好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模式。低层次的小型“农家乐”和高层次、项目齐全、消费较高的大而全“农家乐”都不应当是发展的主流,富有特色的中型“农家乐”,而且规模化成片发展,最有竞争力,也最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也不至于使消费水准过高。

农家乐规划篇9

一、现状及特点

一是发展氛围浓厚。市县各级把“农家乐”旅游发展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引导,力促发展。《××××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开发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南郑、勉县、洋县、城固、略阳等县制定了加快农家乐建设的通知、意见,党委、政府领导经常听取汇报,实地调研,提出要求,解决问题,并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推动“农家乐”旅游快速发展。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各县区通过财政扶持、规费减免、包抓帮扶等多种措施,为“农家乐”发展提供资金、土地、办证、经营等支持。南郑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通过验收的17户“农家乐”分别给予5000-6000元奖励;洋县实行部门联户帮建机制,确定59个县级部门和单位采取帮助财物、信息和招徕等方式,在长青一华阳景区建设“农家乐”59户;略阳县拿出1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10户“农家乐”示范户,相关部门减免一切证照办理费用。勉县、留坝、城固、西乡等县在发展“农家乐”中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三是经营效益明显。由于“农家乐”旅游适应市场需求,从一推出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略阳县涌泉山庄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收入近10万元;勉县天荡山休闲庄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收入38万元。今年“五一”小长假,西乡县樱桃沟平均每户每天“农家乐”接待游客80人次,旅游收入达2400元。

四是发展形式多样。从经营方式来分,我市“农家乐”主要有家庭开发经营和业主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三种形式。家庭开发经营的“农家乐”投资少、规模小,投资主体是农民,如洋县长青一华阳、城固桔园、西乡樱桃沟、南郑大汉山等地的“农家乐”。业主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的“农家乐”投资规模大,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投资主体主要是本地或外来客商、企业,如汉台区的陕南植物园、勉县的龙潭山庄、城固县的香格里拉休闲中心、南郑县的大杨度假村等。从产品类型来分,我市“农家乐”主要有“客栈型”和“度假型”两种形式。“客栈型”农家乐主要在国省道沿线、景区附近,为游客提供食宿,由家庭开发经营;“度假型”农家乐主要位于城郊结合部,在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由业主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

五是经营管理规范。城固、留坝、佛坪等县制定了《“农家乐”管理办法》、《“农家乐”建设标准》,南郑、洋县等县制定建筑风格、店名标牌、人员服装、特色菜肴、餐饮价格五个统一,略阳县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确保“农家乐”健康有限发展。加强从业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礼仪、食品卫生、经营管理等业务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村旅游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

二、问题和不足

1、认识不到位,政府主导力度不够。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没有被普遍认识,农业与旅游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降低了“农家乐”旅游的丰富性。政府在引导“农家乐”自筹、自建、自营的同时,在基础设施完善、资金引导投入等方面作用发挥的还不充分,在规范经营、市场监管上还存在着脱节现象。

2、普遍缺乏规划,城市化倾向明显。目前大多数县区对“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没有制定规划,存在着盲目性和无序性开发,层次低下,品位不高。有的“农家乐”与当地农村资源和风土人情脱离;有的“农家乐”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有的“农家乐”开发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不土不洋,不伦不类。

3、缺乏文化内涵,项目同质单调。由于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不够,加之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我市“农家乐”存在功能单一,缺少特色。经营项目同质雷同,绝大多数是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的低层次上,仅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我市浓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和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极少。

4、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我市“农家乐”在可进入性、村舍环境、食品卫生、安全用电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一些“农家乐”外部交通较差;一些农村电线电路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消防设施缺少;许多“农家乐”基本的供排水设施和厨房设备不完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熟食混放;一些农户厕 所卫生条件简陋,给游客心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市场意识淡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由于我市“农家乐”家庭粗放化、松散经营,小农思想严重,没有横向和纵向的销售网络,坐门等客,市场开拓意识不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不高,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方向和对策

我市“农家乐”旅游今后发展的方向:

——“农家乐”以“农”为根。“农家乐”应以农业为根,业主是农民,通过自家的田地、果园、鱼塘等展示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场景,接待设施利用现有的宅地和生活设施改建或改善而成,庄稼照种、粮食照收,但却带来了人流,增加了收入。

——“农家乐”以“农”为形。“农家乐”应以家庭为单位,体现出“家”的形态,规模适度,不贪大求洋。对屋舍、庭院、厕所等设施进行改造,做到环境整洁、干净卫生、舒适温馨。

——“农家乐”以“乐”为魂。利用“三农”作文章,挖掘乡风民俗,设计参与性强的项目,如:简单的农事、农活、采摘、认种蔬菜等。

——“农家乐”以“富”为本。将农业功能转变为旅游功能,乡村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市场,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增效目的。

我市“农家乐”旅游今后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各级要把“农家乐”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途径,纳入到旅游发展和农村经济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制定并利用好规划、扶贫、环保、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旅游、农业、综开办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县区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农家乐”规划,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物”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基础,积极创新。一是加强以改路、改水、改电、改厕、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农家乐”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小额贷款用于农民旅游经营户。二是做好农家民居建设。要按照突出“农家气息”和体现“秦巴民居”特色的要求,分别对都市村庄型、景区依托型、田园风光型、湖泊水家型等类型的“农家乐”进行策划、设计,使其建筑的外观、色彩、装饰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三是吸引多元投资。鼓励集体、企业、社会资本、农户、个人一起上,逐步形成村办旅游公司型、“公司+农户”型、“公司+旅行社+农户”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建立“农家乐”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农家乐”经营户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集群发展,错位经营,多模式、多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

农家乐规划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安吉县;政府职能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型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一种新式,不过当前大部分地方搞的乡村旅游事实上是农家乐,农家乐是个本土概念,未有学者准确定义过,这两个概念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替代,所以在这里我们混用一下。

一、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全国著名的竹乡、生态县。区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近年来,安吉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中国大竹海”两大县域旅游品牌为抓手,全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全县休闲旅游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

作为休闲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吉“农家乐”的发展经历了培育、发展、规范、提升几个重要阶段,至今已年逾十载。十余年来,安吉“农家乐”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日趋规范,质量稳步提升,品牌逐步打响。目前,全县共完成创建省级“农家乐”精品村2个,省级“农家乐”特色村8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3个。全县共有“农家乐”600余户,床位10000余张。2009年安吉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0年1月至10月,安吉“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8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2亿元。

二、安吉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安吉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渐趋成熟,基本形成产业化,无论是从产业集聚度上,还是从产业成熟度上,都远超城市。安吉乡村旅游发展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给考察团带来了很深的触动和启示。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监管有力

首先,在管理体制上进行纵向分工,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早在2005年,安吉就成立了由旅游、公安、工商、卫生等11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并陆续在条件成熟的14个乡镇建立了“农家乐”服务中心,在村一级建立“农家乐”服务站,形成结构完整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并各司其职,通过实行逐级考核的办法强化责任落实。

其次,是在横向上密切配合,实行部门联动。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的成立,大大地提高了部门联动的效率。安吉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依靠安吉县“农家乐”经营服务准则和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另外,在人员培训上也实行部门协作,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结合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制定每年的培训方案,然后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经营水平。

再次,为加强市场监管,安吉县还先后出台了《安吉县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安吉县农家乐消防、治安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安吉县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新的规范和政策,并定期开展“农家乐”集中整治活动。另外,安吉还非常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协会监督,倡导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协调处理游客投诉、调解经营户纠纷、统一市场价格、推行抱团经营等,进一步有效促进了“农家乐”经营户在客源安排、处理纠纷、礼仪接待、市场营销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已经形成了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保障

安吉一直坚持农家乐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快建立“农家乐”乡村旅游规划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农户分散经营可能带来的市场混乱、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目的地规划》已基本完成。安吉乡村旅游紧紧围绕“中国大竹海”和“中国美丽乡村”两大品牌定位,明确“一村一品、一型一策”的工作方针,为每个地区和每种类型的“农家乐”量身打造具体的开发方案,设计多条特色精品线路,为“农家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推进乡村旅游的快速稳步发展,安吉县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为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安吉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乐通”贷款管理办法》,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税收优惠和贴息贷款,并明确从2010年起,县财政农发金每年增长20%,主要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000万元以上,重点扶持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另外,为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安吉十分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开发,并在浙江省率先开展“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的中级职称评定,努力吸引并留住人才。

(三)打造品牌,整合资源,创新营销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农家乐”与传统的依托景区景点招徕游客的旅游发展方式有着一定的区别,单个的“农家乐”一般规模较小,市场影响力有限。“农家乐”旅游要想很好地发展,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集聚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将区域内“农家乐”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区域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