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语文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1:35:38

快乐语文论文

快乐语文论文篇1

一、识字乐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而很多教师认为识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其实,识字教学中也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便可让学生的字识得快、记得牢、写得准、懂得义。如:

1. 看图识字。在教学“休”“甜”等会意字时,教师可绘制图片,一人倚靠在树旁便是“休息”的“休”,张开大口吃甘蔗就是“甜味”的“甜”。这样既识了字,又明了义,一举两得。

2. 猜谜识字。在教学“告”“生”等生字时,教师可采用让学生猜字谜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口咬掉牛尾巴,是“告”,牛过独木桥是“生”,这样不仅形象直观地识了字,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3. 活动识字。语文课堂是宽广的,是无限的,不能局限于学校与教室,因此,学生识字也不能局限于教科书,生活中到处都是汉字,随时随地都为学生提供了识字的条件,教师只要采用适应的手段,引起学生对周围汉字的注意与观察,便能达到让学生识字的目的,我就曾经在班上开展过一次“我是汉字医生”的活动,让学生到街上去寻找发现广告牌、商店招牌、宣传单……中出现的错别字,并改正。

4. 使用工具识字。在学生掌握了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会独立识字后,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查字典比赛。既巩固了查字典的方法,又提高了学生使用字典识字的兴趣,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阅读乐

阅读是快乐的,阅读教学更是处处有欢乐,处处有微笑。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犹太人智慧羊皮卷中的一个故事:历史上,犹太小孩子第一次上学,要穿着最漂亮的衣服,由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他会得到一块洁净的石板,上面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小孩一边读着石板上的字,一边要舔掉上面的蜂蜜,多么聪明的一个民族啊!他们用这种巧妙的办法告诉他们的孩子――知识是甜蜜的,阅读是快乐的。

学生是聪明的,教师千万不要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一味地去扶、去帮,而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从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习作乐

习作指导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学生不喜欢写作是很多语文教师谈论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乐于书面表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乐”字充斥着写作目标。要让学生乐于写,首先得老师乐于教,让习作教学变成快乐的海洋。

快乐语文论文篇2

关键词:快乐教学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相关的改革内容已经明确表明,课改的针对目标应当是学生的学习精神状态,课程改革是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并且这种思想意识不在少数。机械的、僵硬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十分不利。同时也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快乐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小学语文环境下的“快乐教学”

本文中主要探讨的“快乐教学”理念,主要是近些年才提出来的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快乐教学的实质确保我国古代就已经产生,是一种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教育理念。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在其言论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说法,这也就是再说学习应当形成乐趣,只有在形成乐趣的基础上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的知识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样,西方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提出过来与“作为教师应当和善二快乐的教育学生”的说法。夸美纽斯认为,教师不应当殴打和体罚学生,应当让孩子在被关怀的环境下成长,快乐的学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快乐教学方法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的教育意义。更是现代教学课堂应当适中践行的一种教育理论。近些年,我国正在不断的时间快乐教学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为构建快乐教学课堂而努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我国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快乐教学”方法实施办法

(一)积极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不断的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能力,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课堂的重点也就放在了对语文课堂中的字词句的背诵上。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阻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基于现代教学方法中的“快乐教学”方式则主要是通过创设令学生感到愉快的学习氛围为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如小学二年级下册课本中的《春天在哪里》一文中,教师首先对课文进行阅读,并在此基础引导学生将教师布置出春天的景象,令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春天的气象。这种“快乐教学”的方式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

(二)积极创设良好师生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十分严厉,传承了“严师出高徒”的思想意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这样的思想理解上却存在着偏差。严师并不代表这板着脸,威慑学生,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因此,新课改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心态,积极主动的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快乐教学”的良好气氛。

(三)积极构建快乐教学的平台

有趣的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兴趣,实施快乐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发掘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做到以情导趣,以趣激情,从而促进低年纪小学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多媒体辅助设备、播放录音、动手小实验、我来表演等,通过听、说、读、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徜徉于语文世界。

(四)“快乐教学”的创造性

再用传统方式教学虽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却在这个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厌恶学习。因此,形成快乐教学的方法,并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技法学习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快乐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应当看到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开展“快乐教学”对于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意义重大。面对小学学生语文课堂中产生的问题,快乐教学本身就具有带给孩子们快乐的教学效果,更加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综合提升小学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唐辉艳.让孩子快乐、高效识字―――浅谈低年级的识字教学[J].学周刊.2011,( 34) .

快乐语文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快乐高效 构建

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会表现出活泼好动、喜欢新奇刺激、过分依赖教师等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很好地抓住了他们的特点,迎合了他们的喜好,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特别卖力,主动参与程度就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会好。反过来,如果我们无视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他们就会对课堂兴味索然,课堂学习参与度低,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好。

相比较而言,上述前一种课堂肯定会是小学教师所喜欢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轻松愉悦的,学习重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突破了。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学习的内容明明是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很有趣的。可是,原本一堂好好的语文课却偏偏被语文教师上得索然无味,这是很可惜的。所以,相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更渴望自己能掌握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构建小学语文快乐高效的课堂呢?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快乐高效课堂的基石。可以想象,在一堂课上,教师和学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淡漠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构建起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的时候,学生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激情,就能充分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学习就能达成高效。所以说,构建小学语文快乐高效课堂是一项系统繁复的工作,而这项工作必须先从处理好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入手。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首要因素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之所以有部分教师还是“霸占”着课堂,师生的关系还是不甚和谐融洽,其原因正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怀疑。而事实上,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遗传学告诉我们,只要是发育健全的儿童就完全有能力读懂先人的文化密码,具备学好文化知识的能力。只有当人类的被爱与被尊重的需要满足了,才有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下身段,用心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自主合作的课堂模式

自主合作的课堂模式是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随着教育界对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此种学习方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教学方式的主流,而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正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究其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苦教”的解放。虽然不可否认有些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很深的,教学基本功也是很扎实的,但是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只能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点而非教给学生求知的本领。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正如学生所说的:“是教师教给我们的,不是我们自己要学的!”二是这种学习方式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苦学”的解放。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得到汇聚,思维得到了碰撞,经验得到了交流,不足得到了验证。可以这么说,几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交流绝不只是简单的加法,他们学习的效果应该是几何等级的增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探索,努力构建自主合作的课堂模式

三、构建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

构建起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生成了自主合作的课堂模式。那么,课堂的快乐就得到了保证。有了快乐的基础,高效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只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的呢?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来看,仅限于对知识点的复述还不能等同于掌握了知识,只有真正地理解并运用知识点来解答疑难才能算是掌握了知识。进一步说,只有当对知识的认知上升到综合运用才能算是课堂学习的高效。所以,判断一堂课是否高效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通过一些针对性强的习题就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能力生成情况亦即完成对该堂课效率评价。

正因为课堂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说是“讲练结合”,其实应该是以学生的“练”为主,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知识点的把握,让学生在尝试中出错,在出错中修正自己。而教师的“讲”则应该是尽可能地精当,教师应该讲在当“讲”处。如果通过教师的“讲”能够使得学生从迷乱或是错误中走出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堂课很好地完成了“讲练结合”。

总之,小学语文快乐高效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所有小学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目标。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快乐高效课堂时应该牢记快乐是前提,是先决条件,而高效是结果,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诚能如此,我们相信小学语文快乐高效的课堂就离我们不远了。

参考文献:

快乐语文论文篇4

语文似乎好教好学,但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其实并不多,怎么办?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学生的趣味。

语言文字是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绝不是死水一潭。语言的丰富生命力体现在:(1)语言是人类丰富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2)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力量;(3)语言是时展、社会变革的产物。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此基础上使语文教学富有生命力。

首先,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创造性劳动带来的价值实现。

兴趣是建立在价值体认的基础上的,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推动学生去创造,比如,让学生做做剪报,让学生写写文章的读后感,让学生参与到对话中,以便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扬民主的精神,以“民主”的名义放开捆绑学生的缰绳,允许学生在科学的规范下自由的表达主张。

其次,推动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内心的冲动和喜悦,以体会语言的存在和价值。

语言伴我们每时每刻,但正因为这样,我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语言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三,深挖语言的局部,是促成兴趣产生的突破口。

“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个中道理对语文学科来说也极为适用,语文是包罗万象的,是丰富多彩的,总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他喜欢的某个方面,各种兴趣小组的建立,都有可能做出大文章。教师用这些以点带面的办法,让学生找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位置,进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其实,即便是仅仅对语文的某个局部产生出兴趣,也足够引起教师的喜悦。

二、学习成为游戏:建设快乐课堂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笔者主张,将现代课堂变成快乐课堂,将教学变成快乐教学,快乐的关键不是教得快乐,而是学得快乐。游戏天然具有吸引使人快乐的力量,要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就要把学习变成游戏。

游戏有这样几个特征:群体、情境(情景)、参与、互动、胜负。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有这样的特征,会怎样呢?

第一,关于群体。

教师自然不必担心对学习极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状况,然而快乐课堂也不能是个别学生的快乐,集体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无论是问题设计,还是学习动员,教师都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所有的学生,就是说,快乐课堂的首要是要所有学生都动起来。

第二,关于情境创设。

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一般有这样几种形式:

其一,导语的设计。这也是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情境创设的办法。情境式的导语要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为课堂呈现做铺垫或者形象地说是课堂展示的底色。

其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1)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呈现更多的内容,便利于创设情境;(2)多媒体教学手段介入课堂,引进的声、光、电、影等丰富了学生的感官,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参与;(3)语文课堂中适当地“实验”和道具引入课堂,促使学生深入课堂、深入课文。

第三,关于参与与互动。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与互动状况是确定快乐课堂的关键,因为快乐课堂不是教师教的快乐,而是学生学的快乐,这里面体现的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钱梦龙说过:“所谓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求知,自己去发现真理,去求得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求知过程。”这样,体现“学为主体”的标准便是学生是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没有学生的参与与互动,学生就失掉了求知的主动权,就无从谈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唯一目标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

1、与文本的互动: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比如排练小剧目,或者是场景再现。这些既可以放在课内,也可以放在课外,既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放在课堂上,也可以放在课后。

快乐语文论文篇5

王喆 吉林师范大学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却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学生课上不爱学,课下不重视,甚至有些学生会在语文课堂上做其他

学科的习题,这种种现象让人感到困惑,语文学习缘何会处于这样的境地,语文学习为什么会让学生如此的漠视。语文,不仅仅在教

育中起到考核学生知识水平的作用,更是学生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层次,提升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能将乐学

思想引入到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智慧和快乐,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将非常有益。

关键词:乐学;学习兴趣;乐教

一、追溯乐学思想的起源

在中国,乐学思想古已有之。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论

语》开篇就谈到了乐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明确的指出

学习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孔子还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治学思想,孔子认为,缺乏情感因素激励

的知学者,不如带有情感因素激励的好学者和乐学者;好学者和

乐学者之间还存在差距,乐学在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方面比好学

更胜一筹。学生在乐学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被激发起求知的欲

望和积极的情绪,而这种感受又能促进学生继续学习,实现良性

循环。在国外,乐学的思想也受到同样的重视。从古希腊苏格拉

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实践中,“乐学”思想已经萌芽。著

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对于乐学也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提出

学校应当是一个“快乐的场所”,应该使学生被一种不可抵抗的

吸引力引诱着去学习,创设学习者身心愉悦的环境,变苦学为乐

学。管窥古今中外的乐学思想,我们发现这些理论犹如珍宝,至

今仍然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如果我们能将这样的乐学思想引

入到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将非常有益。

二、学生缘何不“乐学”

(一)教师围绕课本不展开不深入

语文教师们常说:“讲一节语文课容易,讲好一节语文课是

非常难的”。语文教学究竟难在哪?语文课难讲,源于它的综合

性,它所涉及的是生活的点滴,有历史有人文有情感等等,要想

讲好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苏霍姆

林斯基曾经记载过一件事:一位教师教学 30 余年,期间他上了

一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有人问这位老师准备这堂公开课用了多

少时间,他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是一辈子。”一辈子和终生备

课,说明这位教师在教学中长期积累,精益求精可贵精神,所以

他的课成功是用心钻研和勤奋储备的必然结果。为了学生获得一

碗水教师就需要花费更大的心力准备一桶水,这就是作为一名语

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

储备就不能对教材和知识熟练把握,更加不可能将知识再加工赋

予新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学生被动学习不思考不感受

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从来不是单纯依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需

要学生在课堂和平时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语文,和其他学科

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工夫在课外工夫在平时。教师在授课后学

生觉得语文学习也就此结束,不会再去耗费时间复习和思考,更

加不会主动去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知识就这样凝固短短的四

十五分钟之内再无延伸,不能不说这对于语文学习是一种巨大的

损失。语文课堂,可以是温暖的,动人的,伤感的,充满想象的,

唯独不该是机械的和被动的。教师应该结合自己人生的感悟去讲

述,可以带给学生对于生命的领悟,对于生活的向往,所以语文

学习更需要学生在课后用心的体会和再次深入学习,在课堂短短

的四十五分钟之内,只能去吸收精华对于细节和外延就需要在课

后自己动手动脑完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

三、如何让学生乐学语文

(一)正确处理乐教与乐学的关系

一个学生在课堂所感知的快乐和幸福最大程度来自于授课

的教师,因为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具有

移情作用,没有教师快乐的教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快乐的学。

在乐教问题上,教师要去不断完善自己的幸福观,提升自己的幸

福的品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有了一位明媚的教

师相信课堂上也会多一抹阳光。有教师幸福的教也会有学生幸福

的学,学习主体对于知识的接纳和感受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从学生主体出发,创造一种相互尊重、充分合作、愉快互动的教

学模式,让学生学的有味、有得,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乐学语

文。所以充分的重视乐教的前提才是让学生爱上语文的良好开

始。

(二)正确认识乐学与苦学的关系

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古至

今人们将勤与苦作为衡量读书人意志和品质的标尺。单纯从学习

态度出发,勤与苦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习之路不能一味求苦。

改变一个苦字就需要变换一种学习态度,一种方法,构建一种新

的一种学习情景。乐学则是希望学生以学为乐,越学越爱,产生

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这种良性的循环激发的不仅仅是学习兴趣

还有开启以后人生智慧的金钥匙。让学生爱上语文,要让学生对

语文产生兴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不需要留太多冗长复

杂的作业,相对还是轻松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进行

延伸,多谈多讲学生感兴趣关注度高的和社会紧密相关的知识,

将这些串入语文教学中,学生也会感到语文的学习是贴近生活

的,有滋有味的。

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

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而乐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自己

走进兴趣的大门,喜欢学自主学,不仅增长智慧丰富知识更加锻

炼学生自己动脑思索的能力。所以将乐学的思想贯彻到语文教学

中是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吴兆基编译.论语.三秦出版社.

[3]王长华.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

[4]马荣华.孔子乐教乐学思想在现代的和谐运用.科教园地.

快乐语文论文篇6

一、自主学习,感受快乐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紧密相联的。在语文教学中,新的内容、新的方式都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语文教学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与捕捉教育契机,灵活地运用教法,使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进入其乐融融的境界。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激趣法有:故事激趣,如《女娲补天》、《惊弓之鸟》等;游戏激趣,如《一次成功的实验》;操作激趣,如《动手做做看》等。

配音导情和配景导情也是很好的激趣方法。如在讲读课文中,学生对所学课文有所熟悉后,让他们听著名播音员朗读该课文的录音,感受语言艺术的声韵美、节奏美、情感美的快乐,从而自觉产生模仿播音员去朗读课文,读出情感。教《荷花》一课,让学生边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斯》,边听朗读描写荷花的语段。乐曲的第一、二章柔情细腻,正好吻合文中:“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正是第三乐章所要表现的浪漫与遐想。学生欣赏乐曲后,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心领神会。待到他们朗读时,我也给他们配上音乐,借着音乐的渲染,学生读音时而轻,时而重;语速时而慢,时而快;语气时而兴奋,时而激昂,感情十分投入,陶醉其中。

采用电视录像再现文中描写的情景,能够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涛,更容易读出真情实感来。指导朗读《黄继光》的第三部分,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充分感受英雄的顽强、无畏,产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再练习朗读,效果更佳。

总之,教者可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最佳教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与发展。

二、自主探究,体验快乐

(一)讨论探究,体验快乐

在每节课教学中,对知识重点或难点之处,开展讨论(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调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争论,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并从获得中学习乐趣的体验。

教学《爸爸和书》,“我”和“爸爸”宁愿走路,把省下的车票钱来买书。我便设问:“假如你在书店也看到了一本你最喜爱看的书,而买了这本书,你却没钱坐车了,返回路程又那么远,你会怎么做?学生情绪高涨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三种结果:(1)买书,学习作者的精神。(2)不买书,步行较远的路体力不支。(3)既买书又可以坐车,因为买书后可以到电话亭拨打110,让警察叔叔帮助一下,或买书后走到汽车站,跟大人上车,让售票员以为是大人的孩子就不用买票了。此时,我又组织全班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到底哪一种做法更合情合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此种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以至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

(二)辩论探究,体验快乐

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不要人云亦去,应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敢于大胆表达出来。

教学《落花生》一课,有这样的一句话:“它(落花生)不像苹果、桃子、石榴,把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它却把果实埋在地下……”课文是把落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作了比较,从而赞扬了落花生的品格。可有的学生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苹果、桃子、石榴的品格比落花生更好。因为它们既好吃又便宜,既美不胜收又敢于表现自己……我觉得他们说的也非常有道理,于是,临时创设了一场“落花生派”对“苹果、桃子、石榴派”的辩论赛。赛中,学生思路敏捷,口齿伶俐,辩得面红耳赤,既达到求知的目的,又提升了思辩能力。

三、自主发展,创造快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如课文画、课文歌、课文小报、课文朗诵、课文舞蹈、课文剧等系列自主发展、创造快乐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

如编排课文舞,学生首先要对课文的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对课文角色准确的把握,然后才能考虑从哪一个角度、用什么方式、配什么音乐、编排哪种舞姿。这一过程确实是一项综合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学完《群鸟学艺》后,学生萌发了要把这篇课文编成舞剧。于是,他们积极背诵,积极搜集与课文故事和情感相配的乐曲,展开丰富想象的自编、自导。

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发展,并从中体验到创新成功的快乐。

快乐语文论文篇7

一、实施双语教育是治国之策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被许多国家当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视为国策,关键是因为它首先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与培养双语双元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其次,它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托斯滕•休森与奈维尔.T.泊斯特莱特沃尔特(TorstenIlusenandT.NevillePostlethwalte)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双语教育”的界定是:“所谓‘双语教育’,通常是指一种使用两种语言作为非语言学科教学媒介语的教学方法。”进而他们又强调指出:实施“‘双语教育’的最低标准,应该是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语言,但不一定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甚至不必在同一学期内使用两种语言。”王斌华教授在其编著的《双语教育与双学教学》中指出:“‘双语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这样,我国学校开设外语课程也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内容的教育。” (二)双语教育的本质与定位 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国外“双语教育”之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他们在“只有当学校强调使用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时,才能称为‘双语教育’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识。由此折射出了‘双语教育’”的本质:实施“双语教育”,特指在学校教学中,同时或间隔性地采用两种语言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计划或教育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校教学中目标语的广泛应用,更多地接触目标语,增加目标语的输入量,以较快的速度习得目标语,能够比较娴熟地运用两种语言学习与思维,进而拓宽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增长多元文化知识,促使学生逐渐成为双语双元文化人才,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得到较大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双语教育也是各个国家语言政策的一种体现。 (三)双语教育的功能 双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的促进,或者说双语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功能。凡主张实施双语教育的多移民与多民族国家都期望通过双语教育提高学生的双语水平,消解语言差异下的民族矛盾,体现各国各个民族之间“民主、平等、自由”的政治理想。它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借助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学习更具优势的语言,从而使整个民族更快地发展。双语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双语人经济活动范围扩大,经济收益较好。双语教育对社会的经济功能显性了,族群间的沟通便利了,更容易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其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具有文化继承和保留的功能。其社会功能就是交际。只掌握一种语言,社会交际的范围势必狭窄,获得的信息量就不足。相互交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才能实现社会的平稳发展。 (四)新疆双语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新疆主要是由13个民族构成的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区。要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先要发展教育事业。为加快新疆教育事业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新疆政府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体现。新疆的双语教育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新疆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改革,它要从传统的以少数民族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单语教育模式转变为双语教育模式。新疆双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提高新疆少数民族素质,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现代科技素质,缩小民汉教育差距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双语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双语人和双文化人,既能认同中华民族,掌握中华民族文化,又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这样的教育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 二、双重乐感与音乐双语教育 (一)双重乐感的概念 “双重乐感”(Bi-Musicality)这个概念,来自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曼特尔•胡德的《双重乐感的挑战》一文。他引用了《哈佛音乐辞典》(HarvardDictionaryofMusic)和《韦氏大型辞典》(Webster’sUnabridgedDictionary)里面的相关定义,把“乐感”概念的定义归结为“喜爱和聪明地鉴赏音乐的能力”,提倡跨文化音乐的学习者应该以亲力亲为的实践性音乐行为参与,在对音乐(尤其是异己文化的音乐)的具体操作实践过程中,捕捉这个不可捉摸的“乐感”,由此产生了双重乐感教育理论。1996年,由赵塔里木教授在新疆首次提出要“探索‘双重乐感’人才的培养”问题(这在全国音乐教育领域也是首次提到),并积极付诸实践。为新疆音乐教育实施“双重乐感”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2007年立项,2011年以优秀等级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以张欢教授为首的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和《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等课题的实施,在课程设置改革基础上,采纳或编写了《新疆少数民族器乐教程》、《新疆民族音乐欣赏教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新疆民族音乐简志》等课程教材。发表了“少数民族地区‘双重乐感’教师的培养”“双重乐感能力培养中的音乐教育本质认识”“‘双重乐感’教师及其专业发展”等论文,在这些著作和论文中,对于双重乐感的阐释一致共识于胡德的理论,正如胡德最早提出“双重乐感”时所言,音乐学家研究某个特定民族或风格的音乐,必须具有完全参与该种音乐体系的能力,通过本身的实践而理解了他文化的音乐基础后,才能更好地用语言描述该音乐。由此可见,“双重乐感”中的“乐感”是指一种广义含义上的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感知,“双重乐感”核心在于多元文化的相互渗入。#p#分页标题#e# (二)双重乐感教育的本质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提法与相关理论已被美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接受,继而在其他欧美国家得以确立与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主题。对于建立多元主义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与教育观而言,“双重乐感”(或多重乐感)能力的培养是其技术核心。研究异民族音乐时要求融入音乐产生的背景中,研究本民族的音乐则要求研究者融入到音乐产生的时代和地域文化中去。在运用“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念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主位”与“客位”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亲身体验的主位法认清研究对象的本质,以客位分析法得出最客观实际的规律。所以,“双重乐感”实际上是一个统称,是一种全观论研究方法的实际体现。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是学生们在学好了本民族音乐传统感觉的基础上再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感觉。我们提出的“双重乐感”教学实际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一种客观认识一切民族的音乐传统的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三)“双重乐感”是建立在“双重音乐语言”基础上的 中国音乐学院博导管建华教授认为:“音乐双语”能够用不同音乐律制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同样的思想情感,会使学习者把他自己母语音乐看做是众多音乐体系中的一种,这就会打破他的自我封闭和单语音乐认识的局限。新疆“双重乐感”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观为音乐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新疆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新疆多年来推行“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双重乐感”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为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实现在多元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双重”、“多重”乐感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教学,自上而下、层层递进地从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推广至中小学音乐教育,以基于新疆多元音乐文化背景“双重乐感”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为模本,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研究参照并积累经验,达到推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对新疆多元文化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音乐进行系统研究,为双重乐感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新疆音乐的“多重”乐感教学理论研究、“双重乐感”与“双语教学”的对比研究、新疆各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新疆民族音乐基本乐理研究、新疆音乐与中国其他地区音乐的对比研究、新疆音乐与中亚音乐、世界音乐的比较研究,等等。在关注新疆各民族音乐文化差异的同时,进行“双重乐感”音乐技能的教学实践,以新疆音乐视唱练耳技能训练、新疆民族乐器教学实践、新疆民歌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个体民族的音乐素材进行数字化集成,有效地将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进行保存与共享,并加强新疆各民族民歌赏析、新疆各民族器乐赏析、维吾尔木卡姆赏析等“双重乐感”的审美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音乐文化全元论观念。 三、双重乐感对新疆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新疆音乐双语教育 新疆音乐的双语教育首先是对于音乐双语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拓宽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师的音乐文化视野,加深了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对多元音乐文化的认识。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他们初步掌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能用较合理的教学方法、较先进的教学手段为音乐教学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少数民族音乐教师通过双语培训既巩固了自己母语的音乐文化,又学习掌握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涵,开阔了音乐教育视野,使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新课程音乐改革中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新疆双语教育并非仅是语言的学习,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渗入与整合。新疆是歌舞之乡,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来说,他们的母语音乐感知和表现力是很强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专业基础较差,音乐理论知识欠缺。如:书写范谱不规范出错率高,节奏节拍的概念混淆,波音、滑音、复倚音等一些常用记号的唱奏法不清楚。在具体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把线谱用固定调翻成简谱唱,没有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的概念。连音线和延音线的不同用法表达不清楚。部分音乐教师存在技能差不能胜任课堂教学,歌曲范唱水平不高等问题。对汉语音乐教材内容的理解还有待学习和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并且,部分教师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严重影响音乐教学的课堂质量。而对于汉族音乐双语教师来说,一方面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成为教学交流的基础,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更成为音乐双语教学的核心,其意义在于学习中外音乐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本民族音乐的特点,传承和发扬具有非物质文化特点的本民族音乐。这即是新疆音乐双重乐感与音乐双语教育的交融关系。 (二)新疆双重乐感教育的实践 依据“双重乐感”教育的理念基础,以及“双语”教育的理论借鉴,针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现状,新疆一些高校制订了全新的双重乐感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方案。新疆艺术学院成立了木卡姆音乐专业,并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承担着新疆少数民族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生构成以少数民族为主。从1996年开始,创办了音乐表演专业木卡姆表演方向,首次将民族民间音乐系统纳入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将学校传承与民间传承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新疆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1994年开始,为本科生陆续增设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概论》、《新疆民族乐器演奏》等课程,并设置了《民族音乐田野采风》实践课程;在1998年开始借鉴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方向的办学经验,2000年以来,陆续增设了《新疆民歌演唱》、《新疆少数民族视唱练耳教程》、《多元文化论著选读》、《世界音乐》等民族音乐学的课程及相关的人类学课程,并且成立了木卡姆乐团。2006年开发出《新疆民族音乐视唱训练系统》、《新疆民族音乐主题资源库》等软件,并将其推广于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大学、新疆教育学院等设置有音乐专业的兄弟院校,获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信息。近几年,在全面总结以往办学经验,对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进行全新规划的基础上,围绕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新疆师范大学已经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得以展开。#p#分页标题#e# 如引入跨文化音乐体验与学习,主要学习新疆境内“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技能课程将以跨民族交叉为前提,继续开设《新疆少数民族乐器演奏》、《新疆民歌演唱》等课程;理论课程开设《中西对照基本乐理》、《汉民族传统音乐概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等课程;开设《欧洲音乐简史》课程;并在本学年安排“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周”活动,将原生态民间音乐纳入课堂教学。通过此种课程布局,学生深入了解新疆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格局和整个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格局,并对西方专业音乐体系有所认识,掌握从理论至技能的各个层面上初步建立起对不同音乐体系的审美与实践经验,进而树立音乐文化多元化的观念,文化全元论的认知方法。 通过艺术实践,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艺术实践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民族及跨民族音乐文化的领悟、表现和创造能力。毕业汇报的重点考查内容是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域的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跨民族音乐文化的掌握与领悟能力;通过教育实习,使具备“双重乐感”、确立了文化全元观念并掌握了一定的多元音乐文化传承所需技能技巧的学生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任教。除进行日常教学实习之外,主要协助实习学校开发以多元音乐文化为特色的“校本”音乐教材,从而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层面上传播新疆本土、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并同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实现交流与对话。 由此可见,双重乐感的基础是音乐的双语教育,但双重乐感并不等同于音乐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体制,而双重乐感是一种教育观念,它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一种客观认识一切民族的音乐传统的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价值的相对性。双重乐感教育的开展必将大力推动新疆音乐双语教育的深入发展。管建华教授甚至认为“双重乐感”这一理论体系所体现的音乐价值观念和音乐实践路线是一条有效途径。它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将是革命性的,它是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音乐文化教学讨论的基础性问题,它将打破20世纪以来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单语教学,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范例,为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代代相传的人才,为深化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促进其发展提供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快乐语文论文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快乐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17-02

传统教学模式以填鸭式的语言点讲解为主,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讲解。以教材为根据,教师分析问题,理清教材逻辑结构,以期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和思维过程不会自然而然地“移植”到学生的脑袋,学生是否理解教师的讲授不仅依赖于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教师真正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寻求学生的全身心参与,才能使学生将学习作为一项生命中理所当然的活动,逐渐衍生出的新教法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海大学自强学院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学院,在二年基础教学强化的基础上,实行2+2自主选择专业培养模式。2011级招生是在考取上海大学的各省市高考成绩前5%的理科学生中,由校招生办选取200余名学生参加数学、物理和英语考试,录取120名学生进入两年强化班。学生不分专业,学习两年基础教学课程,在知识结构上实施全面发展,着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两年强化班成绩合格后学生自主选择其他专业继续学习。

因此,针对自强学院学生,自学能力是重点,扎实的基础学科背景。此外,学生有一部分会在两年后选择英语专业,这两年的基础学习不能落在英语专业学生之后。所以,“快乐英语”采用了英语专业基础的内核,选用英语专业基础课的教材,根据培养听说读写应用能力来安排课时。以普通大学英语的课时来完成学生两年英语基础的强化。总计240课时,共两年。其中120学时是学生上机自学视听17部左右英语电影,25盒左右听力磁带以及自主阅读34万字左右的英文原著,其余学时是教师知识讲解或检查小说阅读及听力情况,讲解作文和教材,故事复述,电影表演等口语活动等。

一、研究设计和研究对象

参与本实验的是上海大学2011级自强学院的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2011级参与“快乐英语”教学模式的50名自强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之前,明确告知学生调查目的是协助调查者了解“快乐英语”教学反馈的情况,以有助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有助于调查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问卷49份,其中有效问卷49份。问卷设置围绕学生在学习“快乐英语”期间自主能力和兴趣方面的变化。

二、数据分析

对已收集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统计后,分析的结果如下:大部分学生认为“快乐英语”教学模式和传统模式差别较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模式和传统模式还是有差别的。学生通过网络书刊等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比以往有所增加,分别有16.3%和51%的被测者认为有很大增加和一定增加。由题3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快乐英语”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提高,选择“很大提高”和“一定提高”的人数分别为18.3%和65.4%,这说明绝大多数被测者中的对“快乐英语”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反馈持积极态度。

学生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兴趣有所增加,尤其是在视听和口语方面,在教学大纲中,视听和口语教学是“快乐英语”中的特色,把原版英文电影穿插在教学当中,把课堂表演和口语对话当作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喜爱并且有效的口语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英语会话能力。在题目5中,针对“快乐英语”模式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影响的调查中,24.5%的学习者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有显著增加,超过一半人数的学习者认为有一定的增加,剩余有22.4%对“快乐英语”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效果持消极态度。

在“快乐英语”模式优点的调查中,65.3%的被测者认为教学材料原汁原味,有趣味性。认为“快乐英语”对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积极影响的占46.9%和38.8%。针对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和测试方法的鼓励性,分别有36.7%和14.2%的学生给予肯定。“快乐英语”在内容新颖性和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在其缺点的调查当中,超过一半的被测(55.1%)认为这样的英语教学模式会滋生学生懒散的情绪,而38.3%的学生针对“快乐英语”对应试能力的提高持消极看法。44.8%学生认为课堂内容空洞,比例约分别占24.5%和26.5%的学生觉得“快乐英语”模式的教学进度有些过快,导致学生在学习教材时感觉吃力。有极少同学认为课堂秩序不好控制,影响教学进行。

三、讨论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建构主义也被称作结构主义,可以上溯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构建”的过程。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个体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认知个体能动地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认知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与周围环境中知识和经验的平衡,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不断变革、建构认知结构,学习在这个过程真正地发生。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对教学的影响巨大。首先,知识的学习不是以灌输的方式移植到学习者的大脑,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出来的,是内化的建构过的客观知识。新知识通过与原有经验联系而获得意义,只能通过主体的经验结构来理解主体所获得知识的意义。其次,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而非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最后,支持学习中的积极互动,不仅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当中,鼓励学生外化他们的思维过程,相互之间促使理解问题更加全面和深刻,而且鼓励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和讨论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挑战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也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过程,高水平思维技能提升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对“快乐英语”的诠释

基于“快乐自学”原则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具体可以用皮亚杰理论中学习的“自我构建”本质来予以解释,正是通过教师在教学模式中诱导学生自学,并提供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信息加工的过程当中,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局限在课堂上的知识灌输,在课下也能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网络,媒体,报刊等扩展自己的学习平台。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快乐英语”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意义主动建构。视听方面采取让学生自学英语电影,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将听力任务布置到课余生活中,并采取课堂表演歌曲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口语方面,采用故事和电影表演的方式,让学习者在课下有兴趣主动地去练习口语,提供给学生丰富并且有效的口语练习活动。针对阅读,将大量的英语文学原著穿插到课堂内外,课堂中讲解阅读技巧,并采取课堂检测阅读情况并记录为成绩,监督学生课下的自学情况。写作方面,课下有平时的作文练习,并作为平时成绩,学生可以通过不断修改来刷新成绩,这样一来即可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也可以作为以后指导学生自学的依据。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学习者对“快乐英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持积极态度,在这些被测当中,多数学生认为在“快乐英语”教学课堂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在针对“快乐英语”培养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的问题中,大多数同学持肯定的态度,其中超过80%的被测者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这可以间接说明“快乐英语”的教学理念被多数学习者认可,并在教学效果方面得到学生的认可。

在调查当中,同样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容易滋生学生懒散的情绪,此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知识灌输的部分比例较少,使他们感觉像是没有掌握具体的知识,习惯于传统“老师教,学生听”课堂的学生可能会不太适应这样的教学设计,并且对自己的应试能力的提高持消极态度。

针对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紧抓学生的自学质量,自身应首先转变教学观点,这样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让学生从依靠教师课堂传授转变为依靠自己在按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并且在评估系统中,把学生自主的学习贯穿在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之中,并通过刷新成绩不断地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只有教师真正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寻求学生的全身心参与,才能使学生将学习作为一项生命中理所当然的活动。自强学院“快乐英语”模式以“指导学生快乐自学”为教学理念,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教学活动中,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理论依托采取培养学生兴趣,引导英语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自主学习中发挥其信息加工过程的自主性,并且其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受到绝大多数学习者的认可,同时也为以后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上的借鉴和方法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邹莹.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J].外语学刊,2009,(5).

[3]杨维东,赵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为例[J].外语教学,2011,(5).

[4]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境教学[J].外语教学,2003,(2).

快乐语文论文篇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策略的革命 厦门市同安区新民中心小学 邵锦秀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改变教学长期形成的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尽快形成学生多样化,主动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以很高的热情,进行着这方面的实验,但是总的来看,其效果大都体现在形式的变化上。究其原因,就在于要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必须摈弃强行灌输——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策略的革命。 所谓学习策略的革命是有别于呆读死记效率差的机械学习方法,而是以大脑操作规律和科学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据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要求,将学习方法、技巧优化组合和精心设计的学习策略,也是最佳学习效果的策略。 下面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学习策略的优化运用。 一、快乐学习策略的运用 1、指导学生施加学习是享受的意念,感受学习的快乐。 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枯燥无味,朗读课文使人喉咙发哑,想起写作文更是使人想退避三舍。学习还没有开始,就认为语文枯燥无味,学起来没有热情。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施加学习是享受的意念,感受学习的快乐。如:常想常说:“语文很重要,很有意思。我喜欢语文,我能学好语文,我的语文成绩会越来越好!”同时,头脑中浮现出自己取得良好语文成绩的情景,每天练习1-2次,每次几分钟。这样,不久学生就能发现真的越来越喜欢语文了。 2、进入情境的想象激发兴趣 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自己进入书中内容的情境之中,去观察、去描绘、去体验,能引发感情,激起兴趣。 如教学《红领巾真好》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想去树林里玩吗?好,现在 邵 老师带同学们去一片美丽的树林里看一看,听一听。播放课件(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回荡于教室,葱郁茂密的树林,点缀着各色野花的草地展现在眼前。欢快的小鸟,可爱的“红领巾”活跃其间)。 教师动情地朗读,将学生带如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音乐之韵,诗歌之情。从而体会到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改变教材编排和教学方法,使上课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教师可对教材加以设计,将课堂教学设计成戏剧表演、角色扮演、朗诵、演讲、演唱、讨论、辩论、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教学《自相矛盾》一文时,我设计的这样的形式: ①出示句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个卖矛与盾的人是怎样夸耀自己的矛与盾的?(现场语言模仿秀) ②出示句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你觉得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又说明了什么?(现场辩论会) ③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表演《矛与盾》,先请小组内同学间互相表演,然后在班里表演。 这样,课堂上学生再现了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的形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将读书变成快乐的事,学生内心体验愉快,内在的热情被激发,学会快乐学习。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 元认知是对自身的认知过程具有自我意识的性质,具有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调控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寻找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满怀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地思考和记忆,而不是应付,消极地“陪作”。更不是被动地灌输,被压抑。 如教学《自相矛盾》一文时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学习古文的方法,在全班交流。然后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开始自学。对于程度较低的学生,教师提供一种学法让他试用。(“一读二看三想”:读课文,看自己读懂了什么?看插图,看注释,看自己又读懂了什么?想想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自学完后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评价。这样学生自学、自讲、自议、自练、自评、自结,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快速阅读、快速记忆策略 阅读速度训练与不训练大不一样。可以由200字—300字/分,提高到800字/分甚至于3000字/分,差别原因是阅读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要运用词组和短语,或用短句整体认知和理解,学会默读,减少回视,准确扫视。除此,应利用课后黄金2分钟,快速把当天所学内容过一遍电影,系统复习,形成系统的知识整体结构,当思考一个问题或记忆一段文字是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单纯使用左脑或右脑,而是左右脑一齐合作,并融入意识和潜意识,学会神奇记忆术。如教学《自相矛盾》一文指导学生背诵也是一个教学重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板书及故事的表演来快速记忆。 四、思维导图策略的运用

快乐语文论文篇10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母语 民族化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音乐统编教材无论是在调式旋法、和声复调以及视唱配器上仍然是沿袭欧洲音乐教育体系,虽然黎英海先生早已出版了《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但是,在现在院校以键盘乐器为主的基础教学中,学生对民族音乐体系仍知之甚少。中国传统音乐往往是用宫商角徵羽来称谓调式音阶,以板腔体系来称谓节拍。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往往采用“音腔”,演奏中往往采用即兴,这对于习惯于钢琴学习的学生来说不仅不适应,还错误地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腔”不准。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中“紧打慢唱”以及“加花”演奏、“摇板”“滚板”“流水”的程式对学习键盘乐器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思议。

母语是各种文化传统的根基。著名哲学家卡西尔所言:“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了我们所有的其他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都是与我们母语的语词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内,也包含在音乐语言里,并经代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

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由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音乐风格内容所组成的,并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心理、行为、艺术、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及价值观念等深厚的文化哲学体系基础。当然,“母语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把中国民族音乐编成教材纳入课堂。任何完整的体系性的语言教学,必须包括听、说、读、写、译。然而,目前我们中国音乐教学所进行的听、读(如视唱练耳)训练,说、写(演创概念、语法结构)概念和译(音乐音响的思维、文化哲学解读)都是西方音乐体系的。所接触到的中华民族音乐作品仅为音乐教学中的“佐料”或“装饰”。我们提倡的中华母语音乐的教学,其本质就是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法等的制约,进行自己较独立的、系统的课程建构。例如,开设中国乐理课(杜亚雄先生有开山之作)、音乐方言课、音乐语言听辨、音乐诗、词、曲和创作课、中国音乐风格课,等等。

为确立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必须有我们“母语”的理论框架,而其观念又必须是建立在我们“母语”本体意义上的音乐观,这种观念可称之为中国音乐观。西方音乐本体观是以“乐音运动形式”的和声论或音程论为基础的。而中国音乐音响本体必须包括方言音感、音色、韵味,各地戏曲、说唱、器乐、民歌,甚至打击乐器,都有方言风格,其语言方言是作为音乐风格和本体的内部因素。德国音乐家沃·布尔德认为:“音色是中国音乐的灵魂。”原来我们只认识到西方理性多声的复杂性和音响音量的多样性,现在也已经认识到中国音乐(东方音乐)在其母语本体上也存在声音的复杂性和音响音量的多样性。这些复杂性和变量与中国音乐母语的演创概念、风格概念、审美观念(情、韵、味)是紧密相关的。

其次,也要了解音乐风格史观的概念。中国音乐是以地区性音乐风格演变的有机史观为基础的,音乐流派、音乐概念与个人、群体、地名是紧密相关的,音乐风格与语言、诗(文学)、舞蹈没有完全分离。中国音乐各流派风格所共同的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是一种“品味”模式。它非常注重韵味。其根本在于,中国等东方国家是通过内在体验的方式去建构或接触音乐世界的。而西方音乐风格史观主线是以作曲家创作艺术风格的直线进阶式发展为基础的,作品所书写的建构,其根本是数理逻辑分析的方法建构,并影响到教学认识与审美体验模式,它是一种机械史观(与古代毕达哥拉斯的宇宙观、牛顿的宇宙观即机械观是相契合的)。

在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欧洲音乐体系的教育亦有许多不适合的地方。比如在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中,不仅有五声音阶,亦有在第Ⅳ和第Ⅶ级音上游移的七声音阶;不仅有五度相生律,还有纯律和3/4音律。这在钢琴教学上是很难表现的。

通过以上表述,意在说明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尽快列入教学日程、教学课程建设。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将现在通用的“民乐”概念修订为“国乐”,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字之差,而是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强化民族意识的举措。中国音乐(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按地区划分,大的划分有16个区域,为齐鲁、燕赵、三晋、中原、秦陇、关东、巴蜀、楚、吴越、江淮、滇黔、百越、闽台、青藏、内蒙、新疆。而每一个区域音乐方言风格内部又有许多风格的演变可再作进一步细分。强化国乐的概念和教育,是提高学生们爱我中华,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手段。

第二,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将音乐家们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教材,推广到国民音乐教育中去。母语音乐的教学在不同民族、地区、院校都具有不同层面的特点。例如:小学注重感性,中学注重知识与参与,大学注重较深理性层次的文化、美学修养方面的知识学习与积累。音乐母语体系的重建将与现今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形成双语教学,形成一种新的平等的音乐文化关系。正如哲学家贝克所言:“东西方价值观并不冲突,毋宁说,两者之间相互补充因而可以相互交流。这一观点一旦得到整个世界的认同,将是莫大的幸事。”

第三,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就中国音乐体系的建立进行广泛讨论,从而制定出音乐教育大纲。目前的音乐课程结构没有摆脱以西方音乐语法或音乐形态学的理念来理解中国音乐,包括概念、听觉、审美体验模式,不合乎语言学习本身所固有的系统性,而且音乐概念系统的互相混淆使我们不能够真正去相互沟通而认识中西音乐语言结构及审美体验行为模式的差异,更不能够进入两种文化音乐语言各自所固有的“语境”,找到各自音乐语言结构的显著特征,达到音乐语言模式较高的认识水平。